首页 > 励志.心理 > 分裂的自我TXT下载

分裂的自我

作者:R.D.莱恩(英)
栏目:励志.心理
类别:现代
大小:446KB
评价星级:★★★★☆
下载次数:(本周:,本月:)
在线阅读  点击下载

书籍节选

书籍章节作者介绍
分裂的自我1

健全与疯狂的界线——代中译序一

“所有幸福的家庭都是相同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这话也许能改为:所有幸运的人都是相同的,不幸的人各有各的不幸。

各不相同的不幸,自然不易得到理解和同情。

也许正因为如此,不幸者才显得不幸,或者说,不幸者之所以不幸并不在于不幸本身,而在于这不幸没有幸运地得到理解和同情。

生存论哲学(即存在主义)兴起之后,这种情况有了改变的可能。

与人类传统的认识相反,生存论哲学认为世界并无本质,如果有的话也只能是虚无、荒诞或永恒的神秘。对于主要以自我意识和理性为特征的人类来说,生存本身就是普遍的、绝对的不幸,生活就是不幸。

以这种认识为背景,生活中不同个体各不相同的不幸,就不那么绝对了,而是相对的、可理解或同情的不幸。也许正因为如此,生存论哲学将“理解万岁”

写上自己的旗帜,诚如萨特所言:生存论是一种人道主义。

精神分析大师弗洛伊德实质上是一位生存论哲学家。他认为,这个世界的“恶”不仅存在于人们内部,也存在于人们外部,精神分析治愈患者的不幸,不过是将其引入生活的普遍的不幸。弗洛伊德在其后期工作中相当成熟地运用这一思想,潜在地完成了生存论与精神分析心理学的综合。据《反抗死亡》作者E贝克尔的意见,早在19世A纪40年代,生存论大师克尔凯郭尔通过不同的途径也达到了同样的结果。

沿这一方向的努力,一般称为生存论心理学。克氏和弗氏分别从生存论和心理学出发,沿这一方向完成了天才的建树。不过,他们并未自觉于此。首先自觉地、有意识地将生存论哲学与心理分析相结合并完成系统工作的,正是本书作者RD莱恩(RDLaing)。他也是A当代两大重要的生存论心理学家之一(另一位是《爱与意志》一书的作者罗洛。梅)。



莱恩1927年生于英国格拉斯哥一个相对贫困的工人家庭。据他自己说,当时家中时常笼罩着不幸的气氛,他也非常孤独(莱恩:《生活的真谛》)。也许正因为如此,他愿意理解或许也较容易理解不幸的人们。

1951年,莱恩于格拉斯哥大学学习医学和精神病学毕业,获医学博士学位,随之应征入伍任军队精神病科医师;1953年退役后在格拉斯哥精神病院等处任职,1956—1960年在著名的伦敦塔维斯托克诊所任职,1960年后在塔维斯托克人际关系研究所从事研究。

莱恩一直对精神分裂症的病因深为关注,在工作中积累了大量临床经验、观察、病案记录,以此为基础写成并出版处女作《分裂的自我》(1960年)

,后又陆续写成出版《自我与他人》(1961)

、《理性与暴力》(1964,与人合写)

、《健全、疯狂与家庭》(1964,与人合写)

、《人际知觉》(196,与人合写)

,《经验的政治。天国之鸟》(1968)

、《家庭的政治》(1971)

、《生活的真谛》(1976)

、《经验的声音》(1982)等书,以及大量文章。



《分裂的自我——对健全与疯狂的生存论研究》是莱恩的代表作, 也是生存论心理学的经典作品。全书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前三章)对精神病问题作了宏观的生存论-现象学讨论。第一、二章相当于全书导论,作者指出对待精神病患者的两种态度:传统的临床精神病学将患者从生活中孤立出来,看作单个的人、生物或精神机器;相反,生存论心理学相信患者始终处于与他人的关系之中,与他人既相联系又相独立(分离)。后者尊重患者“存在于世”的方式,努力与患者“一道存在”

,透过包括早期乃至童年经历的生存状况,去理解患者疯狂言行(它们并非无缘无故,并非真正疯狂)中隐含的现实内容及其意义。

莱恩认为前者无法解决问题,后者是希望所在。

作为总结,他给出如下定义:健全或疯狂由两人之间联系或分裂的程度所决定;这两人之中,有一人被公共意见认为是健全的——换句话说,把一位患者判断为精神病,主要是因为判断和被判断双方之间缺乏理解,存在分裂。

悲剧性的分裂划开了“正常的”幸者和“反常的”不幸者。在第三章中,莱恩深入探讨不幸的生存论原因:存在性不安。存在性不安从幼儿期即开始形成,它使个体无法跟正常人一样发展出正常的自我意识,正视自己及他人的现实性、生动性、意志自由和身分,正视生与死,与他人保持正常的联系与独立,从而获得基本的存在性安全感。

相反,个体感到正常世界的生活威胁着他的生存,使他面临被吞没、被爆聚、被僵化的危险。他无法与他人共有一个经验的世界,只好规避到自身之内,但这并不能否定现实世界的存在,外部世界对他的影响并不会消失或减小,反而更加被扭曲、放大,使他更深地局限在自身狭隘的经验世界之中。

在生存论-现象学的一般背景上,第二部分(第四—八章)进入深层心理分析,探讨“精神分裂性”个体(具有患精神分裂症倾向的个体,亦即具有存在性不安的个体)的心-身(自我-身体)关系。

作者在第四章指出,陷于存在性不安的个体,其真实自我无法适应充满风险的现实世界,逐渐与其身体相分离,萎缩为非身体化的“内自
下载地址: 点击下载TXT
更多>>

相关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