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分裂的自我——对健全与疯狂的生存论研究〔英〕RD莱恩 著A林和生 侯东民译陈维正校
-- 2
分裂的自我1
编者的话
现当代西方学术思想的主要特征之一,是注重人的主体性研究。
这种以人为中心的研究,意在寻求到人类和人类文化所依据的先在的根,由此而重识、重铸人与世界、人与社会的关系。对人的研究是从两方面入手的:一是对人的宏观研究,即着眼于整个人类社会及其各个侧面,如经济、政治、文化、历史、宗教等的研究;一是对人的微观研究,即立足于人的主体性,致力于探求人的深奥莫测的精神世界和千变万化的行为表现。
为了帮助国内学术界及广大读者了解现当代西方学术研究的主潮,以便纵观全局,我们选编翻译了现当代西方著名学者对人进行微观研究的一批有代表性的著作,作为丛书出版。这些著作从各个领域的不同角度对人的本质、人格、本能、潜能、情感、价值、需要、信仰等进行了较深刻的剖析,力图揭示现代人在现代社会中的精神状态,并预测这种精神状态在未来的演变。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一方面,对人的主体性研究已成为许多学科的交汇点,由此形成了哲学人类学、深层心理学、社会生物学、人类行为学等竞相争艳的纷繁格局;另一方面,这些著作在一定程度上较客观地揭示了西方社会所面临的
-- 3
2分裂的自我
深刻的精神危机。当然,由于作者固有的资产阶级的局限性,这些著作中存在着一些唯心主义的观点和偏见,也不可能提供解决问题的答案。
这就需要我们在阅读时加以分析、鉴别,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对这些著作进行科学的、实事求是的研究,吸收其中对我们有益的成分,为建设符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服务。
《现代社会与人》名著译丛编委会1987年5月
-- 4
分裂的自我1
健全与疯狂的界线——代中译序一
“所有幸福的家庭都是相同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这话也许能改为:所有幸运的人都是相同的,不幸的人各有各的不幸。
各不相同的不幸,自然不易得到理解和同情。
也许正因为如此,不幸者才显得不幸,或者说,不幸者之所以不幸并不在于不幸本身,而在于这不幸没有幸运地得到理解和同情。
生存论哲学(即存在主义)兴起之后,这种情况有了改变的可能。
与人类传统的认识相反,生存论哲学认为世界并无本质,如果有的话也只能是虚无、荒诞或永恒的神秘。对于主要以自我意识和理性为特征的人类来说,生存本身就是普遍的、绝对的不幸,生活就是不幸。
以这种认识为背景,生活中不同个体各不相同的不幸,就不那么绝对了,而是相对的、可理解或同情的不幸。也许正因为如此,生存论哲学将“理解万岁”
写上自己的旗帜,诚如萨特所言:生存论是一种人道主义。
精神分析大师弗洛伊德实质上是一位生存论哲学家。他认为,这个世界的“恶”不仅存在于人们内部,也存在于人们外部,精神分析治愈患者的不幸,不过是将其引入生活的普遍的不幸。弗洛伊德在其后期工作中相当成熟地运用这一思想,潜在地完成了生存论与精神分析心理学的综合。据《反抗死亡》作者E贝克尔的意见,早在19世A纪40年代,生存论大师克尔凯郭尔通过不同的途径也达到了同样的结果。
-- 5
2分裂的自我
沿这一方向的努力,一般称为生存论心理学。克氏和弗氏分别从生存论和心理学出发,沿这一方向完成了天才的建树。不过,他们并未自觉于此。首先自觉地、有意识地将生存论哲学与心理分析相结合并完成系统工作的,正是本书作者RD莱恩(RDLaing)。他也是A当代两大重要的生存论心理学家之一(另一位是《爱与意志》一书的作者罗洛。梅)。
二
莱恩1927年生于英国格拉斯哥一个相对贫困的工人家庭。据他自己说,当时家中时常笼罩着不幸的气氛,他也非常孤独(莱恩:《生活的真谛》)。也许正因为如此,他愿意理解或许也较容易理解不幸的人们。
1951年,莱恩于格拉斯哥大学学习医学和精神病学毕业,获医学博士学位,随之应征入伍任军队精神病科医师;1953年退役后在格拉斯哥精神病院等处任职,1956—1960年在著名的伦敦塔维斯托克诊所任职,1960年后在塔维斯托克人际关系研究所从事研究。
莱恩一直对精神分裂症的病因深为关注,在工作中积累了大量临床经验、观察、病案记录,以此为基础写成并出版处女作《分裂的自我》(1960年)
,后又陆续写成出版《自我与他人》(1961)
、《理性与暴力》(1964,与人合写)
、《健全、疯狂与家庭》(1964,与人合写)
、《人际知觉》(196,与人合写)
,《经验的政治。天国之鸟》(1968)
、《家庭的政治》(1971)
、《生活的真谛》(1976)
、《经验的声音》(1982)等书,以及大量文章。
三
《分裂的自我——对健全与疯狂的生存论研究》是莱恩的代表作,
-- 6
分裂的自我3
也是生存论心理学的经典作品。全书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前三章)对精神病问题作了宏观的生存论-现象学讨论。第一、二章相当于全书导论,作者指出对待精神病患者的两种态度:传统的临床精神病学将患者从生活中孤立出来,看作单个的人、生物或精神机器;相反,生存论心理学相信患者始终处于与他人的关系之中,与他人既相联系又相独立(分离)。后者尊重患者“存在于世”的方式,努力与患者“一道存在”
,透过包括早期乃至童年经历的生存状况,去理解患者疯狂言行(它们并非无缘无故,并非真正疯狂)中隐含的现实内容及其意义。
莱恩认为前者无法解决问题,后者是希望所在。
作为总结,他给出如下定义:健全或疯狂由两人之间联系或分裂的程度所决定;这两人之中,有一人被公共意见认为是健全的——换句话说,把一位患者判断为精神病,主要是因为判断和被判断双方之间缺乏理解,存在分裂。
悲剧性的分裂划开了“正常的”幸者和“反常的”不幸者。在第三章中,莱恩深入探讨不幸的生存论原因:存在性不安。存在性不安从幼儿期即开始形成,它使个体无法跟正常人一样发展出正常的自我意识,正视自己及他人的现实性、生动性、意志自由和身分,正视生与死,与他人保持正常的联系与独立,从而获得基本的存在性安全感。
相反,个体感到正常世界的生活威胁着他的生存,使他面临被吞没、被爆聚、被僵化的危险。他无法与他人共有一个经验的世界,只好规避到自身之内,但这并不能否定现实世界的存在,外部世界对他的影响并不会消失或减小,反而更加被扭曲、放大,使他更深地局限在自身狭隘的经验世界之中。
在生存论-现象学的一般背景上,第二部分(第四—八章)进入深层心理分析,探讨“精神分裂性”个体(具有患精神分裂症倾向的个体,亦即具有存在性不安的个体)的心-身(自我-身体)关系。
作者在第四章指出,陷于存在性不安的个体,其真实自我无法适应充满风险的现实世界,逐渐与其身体相分离,萎缩为非身体化的“内自
-- 7
4分裂的自我
我“
,失去了与身体的正常统一。
身体不再体现真实的自我,它变成假自我系统的载体,缺乏生命力,只能在自身与他人之间进行虚假的人格扮演,获取非真实的知觉。结果,“真自我”被封闭在假自我之内,对外无法通过真实的人际关系丰富自己,而越来越贫乏乃至近乎一团虚空;对内则越来越厌恶和绝望于假自我系统的虚假行为。唯一的慰藉是幻想,但幻想只能使情况恶化。精神分裂性个性从维护自己的自我出发,最终却走向自我的崩溃。
接下来,第五、六章分别讨论内、外(假)自我及其相互关系。第七章讨论自我意识:存在性不安使得个体怀疑自己的存在,于是自我意识被异化为一种强迫性的手段,用以维系虚假的身分感,同时也把自己与他人分离开来。第八章以具体案例为第二部分作出总结。
精神分裂性状态发展到一定程度,便进入精神分裂症状态。第三部分主要探讨后一种状态。第九章特别讨论前者向后者过渡的不同形式和临界点,它实际上是前述讨论的精细化。第十章通过一个有说服力的案例对全书主要内容加以回顾和总结。作者专门用第十一章讨论一位被认为是无可救药的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他试图表明,即便对于慢性精神分裂症这种绝望的情形,希望的火花也并没有熄灭。
四
在生存论心理学的框架之外,如果再加上个体心理学的眼界,也许能进一步理解本书。个体心理学为著名心理学家A阿德勒于本世A纪20年代创立。
阿德勒认为,人对自己和世界的看法,影响其全部心理过程。由于所有重要的生活问题都是社会性的,因而须把个体置于其社会背景中加以考虑。个体独特的人格结构,包括其独特的目标和相应的奋斗方式,组成该个体的生活方式。
生活方式在幼儿期形成,一般不为个体自身所觉察;形成生活方式的重要因素是排行、体质、忽视或溺爱的程度等等(阿德勒:《理解人性》等)。
-- 8
分裂的自我5
《分裂的自我》中也有类似的思想。
我们不知道莱恩是否受阿德勒影响,但眼下这种相似性却能帮助我们理解莱恩在本书中对弗洛伊德的批评(见原书码,即边码第19、25、57页以下等处)。他大概与阿德勒一样认为,弗洛伊德(早期)在具体的分析工作中忽视甚至割裂。。。
了患者与其整体的生存环境的关系,从而向泛性论倾斜。
五
与莱恩的后期著作相比,《分裂的自我》有三点重要的特征。
了解它们,有助于更深刻地理解本书,进而理解莱恩的整体思想。
首先,对于所引用的神秘主义作家(克尔凯郭尔、雅斯贝尔斯、海德格尔、蒂利希、布莱克等)
,莱恩十分注意非神秘化;对非神秘主义作家(如萨特)则注意非道德化(如边码第95—96页)
,而不像后来走向神秘主义和道德化。其次,莱恩出于生存论心理学的人道主义背景,不愿使用“病患”
(disease)
、“病症”
(symtoms)等词,同时却B仍以理性的态度正视患者精神混乱的客观现实,而不像后来将精神分裂症患者视为“超现实世界”的先驱。最后,作者将精神混乱状态看作患者自身的属性,而不像后来视为家庭(乃至社会、文明)的属性。
当然,这三点区别并不是绝对的。译者认为,莱恩后来的变化和发展,或多或少都可以在本书找到种芽,只是,他在本书中理智和冷静地对自己加以限制,正如他开篇引用E明可夫斯基的话所表明的,A这是一本主观性的著作,但作者已为达到客观性的境界竭尽全力。第十一章也很说明问题,莱恩对患者朱莉亚充满了同情,要是按后期的态度,他或许会将她视为“超现实世界”的先驱。但在本书中,他引用高尔基的话指出:真理胜过一切怜悯。通过真理,才能达到有意义的理解和给出有意义的同情。译者认为,这种理性的态度使莱恩的生存论人道主义获得了一种重要的张力。
B
-- 9
6分裂的自我
六
到后来,莱恩的态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开始批判“唯智论”
和“唯理论”
,质疑科学的本质,认为正是它们从根本上使自我和世界变得虚假,从而异化了西方文明;它们界定的“正常”概念限制和扭曲了人性,而关于反常和疯狂的定义则是社会性的压迫手段;相反,疯狂高于正常,是对病态社会的反抗与突破,是现时代人的福音(读者可从《分裂的自我》1965年版序言中部分地窥见这一变化)。
另一方面,在艺术心理学与创造心理学上,莱恩将反常视为创造性的源泉。在为疯任和神秘主义辩护的同时,他自己的创作也走向神秘主义,其离经叛道之远,使得有人认为他自己已经疯了。他收入《经验的政治。天国之鸟》中的《天国之鸟》,在译者看来,其内容无疑充满了对现代人类命运的深切关怀,但其形式则完全是一篇荒诞派的哲理抒情散文长诗,普通读者恐怕较难理解,现代派艺术家则多半会为之喝彩。
《生活的真谛》则由各种隐喻性质的片断组成,是一本启示录式的天书。概而言之,莱恩变成了一个社会激进主义者和个人神秘主义者,远离各种心理学派(包括一般的生存论心理学立场)
,成为一个极为独特的人物。
这一变化的根源值得略作探讨。译者认为,首先应考虑的即是《分裂的自我》内部所包含的种芽:如对科学和“客观”的质疑(第一章)
,对“正常”与“反常”的重新定义(第一、二章)
,对西方文明整体特质的社会学反思(边码第180—181页)等。
关于疯狂与艺术之相关性的内容更是随处可见,只是未加阐发而已。
其次应考虑外在的影响,其中主要有:萨特的影响(《理性与暴力》即是对萨特的专门研究)
、法兰克福学派的社会批判理论的影响(特别是激进的H马尔库塞。
可参见本书1964年版序,以及《经验的A政治。天国之鸟》序)
、英国当时各种激进社会政治运动(如要求裁
-- 10
分裂的自我7
军)的影响,等等。
七
《分裂的自我》使得莱恩进入了50—60年代之交西方激进的、批判的、反叛的知识分子、艺术家和青年的行列,在这个行列中有萨特、马尔库塞、布朗(NOBrown)
、赖希(WReich)
、金斯伯格A A A(AKingsberg)
、梅勒(NMailer)和迪伦(BDylan)等等。这些人A关注和研究“异化”问题,呼吁对西方现有文明、制度、道德伦理乃至思维方式进行质疑、批判或反叛,呼唤“人的自然本性”的复归。
他们在某种程度上促发了60年代后期席卷整个西方世界的激进的社会、政治、文化运动(如法国的校园动乱,美国的人权、反越战、嬉皮士和性解放运动)。
通过这场运动,莱恩确立了自己基本的思想地位和形象:他不仅是一位有着丰富实践经验的精神病学家,不仅是卓越的生存论心理学家,更是激进的文化批判家,西方文明的批评者、预言家、反文化英雄。他的读者主要并不是精神病专家(甚至几乎不是)
,而是哲学家、社会学家、文学艺术家、宗教实践家,以及其他关注思想史与当代文化现象的人们。他的著述多被收入企鹅丛书。他的《分裂的自我》从1965年到1971年再版重印共8次。
《经验的政治。
天国之鸟》从1968年到1971年出版重印共7次。
现在,《分裂的自我》中译本即将问世,我们认为,无论就精神病学、心理分析、艺术心理学与宗教心理学研究而言,还是就关注当代西方社会、哲学、美学思潮而言,这都是一件有意义的工作。
林和生193年9月27日于成都百花村
-- 11
分裂的自我1
目 录
初版序言…………………………………………………1…
鹈鹕版序言………………………………………………3…
致 谢……………………………………………………1…
第一部分第一章 人学的生存论现象学基础……………………2…
B第二章 从生存论现象学理解精神病………………1…5B第三章 存在性不安……………………………………3…2
第二部分第四章 身体化的自我和非身体化的自我……………6…2第五章 精神分裂性状态中的内自我…………………7…9第六章 假自我系统…………………………………1…00第七章 自我意识……………………………………1…15第八章 彼得个案……………………………………1…33
第三部分第九章 精神病的发生和发展………………………1…52
-- 12
2分裂的自我
第十章 一位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自我和假自我……1…80第十一章 荒园之魂:对一位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研究……………………………………………2…06
-- 13
分裂的自我1
初版序言
包括我在内的一群作者最初商定,要共同进行一项生存论(exisBtential)
①心理学和精神病学的系列研究,在这一领域内做出开创性的工作。本书即为这一计划的第一件产品。
本书是对精神分裂性(schizoid)
②个体和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研究;其基本意图是想让人理解疯狂及其发生、发展的过程。这一努力是否成功,读者自有明鉴。只是我想首先说明:本书并不打算发表一套条分理晰的精神分裂症理论,并不打算探讨精神分裂症的体质和器质方面的问题,并不打算描述我与有关患者的关系,也不打算描述我的治疗方法;因而,我希望不要从这些方面对本书加以判断。
本书的另一个目的,是想通过朴素的英语,将生存论的词汇用于。。。
①existential〔生存(论)的〕一词,在本书副标题中已经出现过了。国内普遍将该词译为“存在主义的”。然而在哲学上,“存在”一词用于表示各种事物(也包括人)的存在,目前在英语中一般以being(译自德文sein)表之;而专门用以表示人之存在的existence(德文为existenz)一词,译为“生存”比较确切。此外,在本书中,以“论”代替“主义”似较好。译者赞同某些翻译工作者对这一问题的见解(参阅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三联书店,1987年,附录一。参阅时请注意德文—英文对照)
,因而将existential一词定为“生存(论)的”或“生存性的”。 ——译 注②schizoid一词通常译为“精神分裂(病)样的”
、“类精神分裂症的”
(作名词时即为“精神分裂病样患者”
、“类精神分裂症患者”
、“分裂性人格者”)等等。考虑到本书的生存论性质和非临床性质,译本将该词译为“精神分裂性(的)”或“精神。。。
分裂性个体“
,少数特殊情况视前后文关系另定。 ——译 注
-- 14
2分裂的自我
讨论某些疯狂形式。
我相信这是一件开创性的工作。
在最初几章中,多数作者会发现我对一些术语采用了不合常规的用法。不过,任何这样的用法都经过仔细考虑,最终之所以采用,是因为别无更好的选择。
为避免误解,我还要另作一点声明。熟悉生存论和现象学文献的读者很快会发现,本书并非任何已知生存论哲学的直接运用,它与克尔凯郭尔、雅斯贝尔斯、海德格尔、萨特、宾斯万格①和蒂利希等人的工作有着若干重要的岐异。
本书不打算讨论这一类岐异之点或趋同之点,因为那样会偏离眼下迫切的任务,那样的讨论属于另一项工作。但总而言之,生存论思想传统是我的主要思想来源。
感谢本书所涉及的各位患者及其父母,他们欣然同意本书的出版。在本书中,人名、地名,以及所有可辨认其当事人的细节都作了变更;不过本书仍属严肃的学术著作而非小说,读者尽可放心阅读。
感谢麦克尼文(AMacNiven)博士和罗杰(TFRcdger)教授,A A A他们为本书提供了临床基础方面的各种方便,并给我鼓励。
在我成为塔维斯托克诊所的助理医师之前,也就是在1956年之前,上述研究的临床基础工作业已全部完成;萨瑟兰(JDSutherA Bland)
博士提供了慷慨的帮助,使本书初稿准备工作得以顺利进行。在1957年本书出版之前,许多人阅读了手稿,许多人给我鼓励和有益的批评,我无法在此一一列举他们的名字。我想特别感谢阿本海默(KAAbenheimer)
博士、米尔纳(MMilner)
女士、罗杰教授、罗马诺(JRoA A Bmano)
教授、里克拉夫特(CRycroft)
博士、肖斯坦(JSchorstein)
博士、A萨瑟兰博士,以及温昆卡特博士,他们对手稿作出了建设性的“反应”。
莱 恩
①宾斯万格(LBinswanger,181—196)
:瑞士精神病学家和作家,他将生存论-A现象学原理(尤其是海德格尔的理论)用于心理治疗。 ——译 注
-- 15
分裂的自我3
鹈鹕版序言
人的表达能力是有限的。
我在28岁那年写成这本书,当时首先想表达这样的思想:我们能够理解那些在临床上被诊断为精神病的人们;而且,这种理解还可大大超过一般人所敢于设想的程度。
当时,我已做到将这种理解归结到对当事人具体社会关系(特别是当事人家庭内部权力状况)的理解,但我现在觉得,我当时恰好未能躲开本打算躲开的陷阱;这一点,即便当我集中思考或努力描绘某种确定的精神分裂性生存之时,也未能避免。现在看来,我当时写他们(Them)太多,而写我们(US)太少。
①
弗洛伊德坚持认为:文明意味着压抑;我们既需要遵从,也需要满足本能——明确地说即性本能;两者之间存在着冲突。由于难于找到解决冲突的途径,弗洛伊德渐渐相信,人与人之间朴素的自然之爱,在我们这个时代已经是不可能的了。
我们的文明不仅压抑“本能”
,不仅压抑性欲,也压抑任何形式的超越。
在单向度的人群②中间,如果谁有自己独特的多向度经验,又无法完全否定或忘却自己的经验,那么毫不奇怪他会被人群摧毁——除非他背叛自己所了解的一切。
今天,被我们称之为正常、健全、自由的疯狂渗透了我们的社会,
①莱恩于1967年出版《经验政治学》(ThePoliticsofExperience)一书,深入讨论了这里提出的问题。该书第四章标题即为“我们与他们”
(USandThem)。
——译 注②见马尔库塞的近作《单向度的人》,Beacon出版社,1964年。 ——原 注
-- 16
4分裂的自我
在这样的社会关系中,所有的参照系都意义不明,含糊不清。
宁死也不愿与社会抗争的人是正常的;说自己失落了灵魂的人却是疯子。
说人是机器的人可以成为伟大的科学家;说自己是机器的人,。
却被称为“人格解体”——这是精神病学的行话。说黑人是劣等种族的人受人尊敬;说自己的白皮肤意味某种不治之症的人,会被视为不可救药。
在一家精神病院里,一位17岁的姑娘对我说:她恐惧极了。
因为原子弹就在她身内。这属于妄想症。在这个世界上,政治家们夸耀自己拥有毁灭性的武器,并以此恐吓别人;他们比许多被贴有“精神病”标签的人要危险得多,要远离“现实”得多。
精神病学可以走向超越,走向真正的自由,走向人的真正的发展;某些精神病学家做到了这一点。但精神病学也很容易通过(说得好听点)非伤害性折磨而沦为洗脑术、行为诱导调整术。如果我们尽够自己的努力,那么紧身服、铁栅栏、脑白质切断术等等就可能由轻微的手术和镇定药取而代之,后者会在患者内部为他划定界线。我说这些。。
是想强调:我们所谓的“正常”
、“调整”状态,绝大多数时候是对欢乐的放弃,是对我们真正潜能的背叛;许多人最终只得到一个虚假的自我以适应虚假的现实,他们的成功仅限于此。
然而由它去吧。这部作品出于一位老年轻人之手。岁月飘逝,今天他更老也更为年轻。
伦敦1964年9月
-- 17
分裂的自我1
致 谢
本书作者荣幸地得到以下作者和出版者的允许从有关著作中引用了若干文字,特致谢意:博斯(MBos)
:《性变态的意义和内容》;A黑格尔:《精神现象学》,贝利(JBBailie)译;克雷佩林A(EKraepelin)
:《临床精神病学讲义》;弗洛伊德:《超越快乐原则》,见A《弗洛伊德心理学全集》,第18卷;博斯:《梦的分析》;萨特:《想象心理学》;特里林(LTriling)
:《反对自己》。
A笔者还荣幸地得到海沃德(MLHayward)博士和泰勒(JEA A A A BTaylor)博士的同意,在本书第十章中引用了他们的论文:《一位精神分裂症患者对增强疗法行动的描述》,见《精神病学季刊》,第30卷,第21—266页;在此一并致谢。
-- 18
我在这里奉献的是一本主观性的著作,但是,它已为达到客观性的境界尽够了自己的努力。
明可夫斯基
-- 19
第一部分
--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