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分裂的自我——对健全与疯狂的生存论研究

_4 R.D.莱恩(英)
埃斯特拉根:我们总是在找什么东西,是吗,狄狄?
好让我们感觉自己还活着?
弗拉狄米尔(不耐烦)
:是啊,我们是魔术师!
可还是让我们赶紧抓住——已经抓住了的,趁着我们还没忘记。
在绘画中,培根(FrancisBacon)与其他画家一道,也处理了类似的主题。总而言之,我们在这里将从临床的意义
①贝克特(1906— )
:爱尔兰戏剧家、小说家,著名生存论作家,剧本《等待戈多》的作者。  ——译 注②戈多是《等待戈多》中一个完全是莫须有的、始终没有出现的人物。
——译 注
-- 54
63分裂的自我
上加以讨论的东西,只是问题本身中很小的一部分。问题本身深深地牵涉到人的本性,我们只能达到十分有限的理解。
让我们从头开始。
生物学意义上的诞生是一种确定的行为,它把婴儿抛入这个世界。在我们看来,一个新生命产生了,这是一个新的。。
生物实体,它是真实的、活生生的,而且始终有着自己独特的生存方式。然而,婴儿自己怎么看呢?在一般情况下,生理的诞生开启了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其结果,在极短的时间内,婴儿就能感觉自己是真实的、活的,感觉自己是一个。。。。
实体,具有时间上的连续性和空间上的确定性。简言之,生理的诞生以及生物学上活着只是第一步,紧接着,婴儿就会获得生存意义上的诞生,变成真实的、活生生的。这一发展通常被视为理所当然,它产生出最基本的确定性,这一确定性是所有其他确定性的基础。这就是说,不仅成人把孩子视为真正在生物学上有生存发展能力的实体,而且,孩子也把自己经验为完整的人,是真实的,是活生生的,同时还把他人也经验为真实的、活生生的。这就是经验的自我肯定。
这就是说,个体可以将自己经验为真实的、活生生的、完整的;在通常环境中,他与周围世界有着明显的区别,因而他的身分和意志自由也都毫无问题;他具有时间上的连续性;他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实在性、真实性,以及内在的价值;他具有空间上的扩张性;最后,他既然降生于世,就决定要走向死亡。
要是这样,个体就获得了存在性安全感坚固的核心。
然而,实际情况却并非如此。
在通常环境中生活的个体,更容易感觉不真实;从一种严格的意义上说,更容易觉得自
-- 55
分裂的自我73
己僵死而不生动;而且,他会发现自己与周围世界的区别也是不确定、不安全甚至是危险的;以至于,他的身分和意志自由也始终成了问题。他可能会感觉不到自身在时间上的连续性,感觉不到稳固的内在一致性和内聚性,更容易感觉不实在而不是相反,无法断定自己的禀赋和素质是真实的、美好的、有价值的。最后,他会感到自身自我与身体在某种程度上的分离。
无疑,当个体对自身的经验是如此这般,那么,不可避免的结果就是,他不可能生活在一个“安全的”世界中,相反,生活“在他自身之内”倒比较安全。如果把他与另一些个体相比较(那些个体安全地建立起健全合理的自我感觉)
,与他们的世界相比,他的世界就将整个是另一种“样子”。因而,与他们相联系,进入他们的世界,在他看来就将是一种完全不同的活动,具有完全不同的含义。如果个体自身的存在在基本的生存意义上是安全的,那么,展望和发展与他人的联系,对他来说就是一件愉快的事情;相反,缺乏存在性安全感的人则无法享受这样的愉快,他会坚持自我,固执己见,因为:通常的生活环境威胁到他低阈限的安全感。
①。。。。
如果个体获得了基本的存在性安全感,那么,通常的生活环境就不会构成对他自身生存的持续威胁;反之,个体就会感到持续的、致命的威胁。
①这一表述与另一些作者〔特别是沙利文、希尔(Hil)
、F弗洛姆-赖希A曼,以及阿里尔蒂(Arieti)
〕的表述十分相近。费登(Federn)的表述虽然大不相同,但其基本的观点仍然与之相近。  ——原 注
-- 56
83分裂的自我
只有认识到这一点,才有可能理解某些精神病的产生和发展过程。
如果个体不能把自己及他人的真实性、生动性、意志自由及身分视为当然,那么,他将苦苦挣扎,力图变得真实,力图保持自己或他人的生动,力图维护自己的身分,像他自己常说的那样,努力避免失去自我。就这样的个体而言,大多数人每天都要遇到的那些事情(它们没有特殊意义,因而难以引起注意)
,对于他却可能是十分重要的,因为它们可能会影响他存在的本质,也可能使他面临非在(nonbeing)的威B胁。
对于这样的个体,世界的基本成分将具有(或已经具有)与通常情况不同层次的意义。用我们的话说,这样的个体将开始(或已经)
“生活在他自己的世界之中”。然而,如果不经过认真细致的鉴别,我们不应轻易下结论说:他与现实“失去了接触”
,退回了自身。实际情况是,外部事件对他的影响与对他人的影响不同了:一般说来,它们对他的影响不是变小了而是变大了。一般说来,他并未变“冷淡”
,并未“退缩”。
但是很可能,他的经验世界再也无法与他人共有了。
然而,在探讨这样一些发展过程之前,有必要先讨论三种不同的焦虑形式,它们见于具有存在性不安的个体。这三种焦虑分别是:吞没焦虑(engulfment)
、爆聚焦虑(implosion)
、僵化焦虑(petrification)。
1。吞没焦虑
在一个分析小组的讨论班上,两位患者正展开辩论。其
-- 57
分裂的自我93
中一位突然表示退出,他说:“我无法继续下去了。你是为了得到战胜我的快感而参加辩论的。无论胜负,对你都不过是一场辩论而已。可我参加辩论是为了维护自己的生存。”。。。。。。。。。。。。。。。。
患者是一位年轻人,在我看来他的精神是正常的。然而正如他自己指出,他参加辩论的目的,以及他的其他生活内容,并不是为了让自己愉快,而是为了“维护自身的生存”。
可以这样认为,如果他的确认为辩论的失败将危及他的存在,那么他就“完全失去了与现实的接触”
,真正成了精神病患者。
然而,这种设想只是在搪塞问题,对理解患者没有任何意义。
事实上,我们必须认识到,如果我们用精神病学教科书所推荐的讯问方法去对付这样的患者,那么不出10分钟,他的言行就会表现出精神病的“征状”。在生活中,一些人的基本安全感是那么可怜,以至与他人的任何一种实际联系,都会威胁到他的存在,而无论该联系是多么薄弱、多么“无害”。从这些人身上,我们很容易诱发出精神病的“征状”。
为了与他人相联系,人需要一种坚实可靠的自主性身分感。然而,在生活中,任何联系都会使个体面临丧失身分的危险。
由此产生的焦虑就是所谓的吞没焦虑。
在吞没焦虑中,个体畏惧与他人他物的联系,甚至畏惧与他自己的联系。这是因为他没有感到稳定的自主性,因而,他害怕上述联系将导致他之自主性和身分的丧失。
吞没焦虑并未被简单地设想为这样一种状态:哪怕个体尽一切努力加以避免,它也照样发生。在吞没焦虑中,个体把自己经验为这样一个人,他所作的一切,都是为了拯救自己,使自己免于被那最恒久、最有力、最绝望的行为淹没。

-- 58
04分裂的自我
于当事人来说,吞没是一种危险:被理解(即被把握、被了解)的危险、被爱的危险,甚至仅仅是被看见的危险。由于某些其他原因,人害怕被恨;然而,与被爱所淹没、所毁灭相比,被恨就不那么令人不安了。
陷于吞没焦虑的个体,其用以维护自身身分的主要手段是孤立。也就是说,他不是在正常的、以个体自主性为基础的独立与联系之间寻找平衡,而是在存在的完全丧失(被他人吞没)或彻底孤立之间走极端。如果个体双方各自都很自信,而且都能“把自己失落”给对方,那么,他们就只能彼此吞没,或彻底孤立;在他们之间不可能存在第三种安全的、辩证的关系,不可能存在一种健全的存在之融合。只有在一种“本真的”情形,只有当个体双方都有自信并且彼此信任时,才会产生这种辩证的融合。如果一个人恨自己,他就可能希望把自己失落给他人,假借被他人吞没来逃避自己。就眼下的讨论而言,这正是个体所畏惧的可能性,但后面我们将表明,在某一“刻”令人畏惧不已、拼命逃避的东西,到后来可能成为这个人努力追求的事情。
回到我们现在讨论的问题上来。对于正确的心理治疗来说,吞没焦虑说明了一种所谓“负治疗反应”。
在吞没焦虑中,被正确地理解,反倒成了被吞没、被包围、被吞食、被淹溺、被吃掉、被笼罩、被窒息,一句话,被他人包容一切的理解所毁灭。从这样的角度来看,虽然孤立是可怕的,虽然始终被别人误解是孤独的、痛苦的,然而在孤立中,至少有着某种程度的安全。
这就是说,他人之爱比他人之恨更叫人害怕。被他人所
-- 59
分裂的自我14
爱,相当于置身于强制性的承诺之下。要治疗这样的人,唯一的方法就是装作比原来更“爱”
,更“关心”。医生应将“帮助”
患者的必要而复杂的动机真正转化为对他的关心,目的是为了“随便他”
,而并不是真要吞没他或冷淡他。越是如。。
此,治疗就越有希望。
个体的身分在与他人之联系中受到威胁,人们常用各种意象来刻画这些联系。此处可列举一些与吞没恐惧密切相关的意象:被埋葬、被淹溺、被流沙活埋,等等。火的意象一再出现。火,或许正是个体内在生命之闪烁不定的象征。火,或许正是一种破坏性的异化的力量,它使人失去一切,让人毁灭。某些精神病人激动地向我们诉说:他们着火了,他们的身体在燃烧。一位患者说他冰凉又枯干,但同时他又畏惧温暖和潮湿。
他害怕被火或水淹没,那不同样是一种毁灭吗?!
2。爆聚(implosion)

我用“爆聚”这个词来表达温尼卡(Winicot)所谓“现实冲击”
(。。impingementofreality)的极端形式,我认为再也找不到比爆聚更强烈的词了。在某些患者看来,世界注定要在某一时刻坍塌,使他失去全部身分,就好像突然涌入的空气使一个虚空倾刻消失。我认为,冲击一词未能充分表达这种经验中的恐惧。个体感到自己就像虚空一样。虚空就是他。尽管他也渴望这虚空被填充起来,但他最终仍然畏惧被
①爆聚,向内的爆炸,与爆裂(explosion)
,即向外的爆炸反义。也可译为内破裂、压爆等等。  ——译 注
-- 60
24分裂的自我
填充,因为他感觉到,他命中注定只能是虚空,只能是可怕的无物、无人。因而,与现实的任何“接触”
,对他来说都是可怕的威胁,因为在他看来,现实必然是爆聚性的;从而,对。。。。
于他自己所能设想的任何身分,现实本身都表现为一种威胁,。。
就像吞没焦虑中与他人之关系是对自身身分的威胁一样。
当现实使个体面临吞没和爆聚的威胁时,它就成为患者痛苦的根源。
事实上,如果以这种经验方式生活,我们都将脆弱不堪,就像一只只能承受两、三度变化的温度计,一个小小的打击、一次低热,就会导致致命的冲击,使我们感到世界末日的降临。
3。僵化和非人化
对于所用的“僵化”一词,可以先探讨它的几种含义:(1)一种特殊的恐惧形式。在这种恐惧中,个体被僵化了,换句话说,被变成石头。
(2)对上述恐惧的害怕:害怕由一位活人变成或被变成死物,变成石头,变成机器人,变成自动装置,没有行动的自主性。
换句话说,变成没有主体性的东西。。。
(3)一种“巫术”行动,施行者试图将某人“僵化”为石头;进一步,还可以指这样的行动,施行者否定他人的自主性,无视他的感情,视他为物,摧毁他的内在生命。在这个意义上,也许可以更恰当地说,施行者将他人非人化了,物化了。施行者不把他人看作人,看作自由的主体,而是当成
-- 61
分裂的自我34
一样东西。
非人化是一种技术、一种手段。当他人变得太让人厌烦时,就常常用这种手段去对付他。这时,当事人不再让自己对他人的感情作出反应,并准备将他人当作没有感情的东西加以处理。这里谈到的当事人具有两种倾向:感觉自己或多或少被非人化;同时又对他人进行非人化。当事人始终害怕被他人非人化。对于他来说,把他变成一样东西的行动就是。。。。。
僵化。当他自己被当作一样“东西”时,他的主体性就不知跑到什么地方去了;他脸上的血也一样,因而这时他脸色苍白。基本上说来,他需要不断从他人那里证实自身的生存。
在日常生活中,对他人进行部分的非人化,是一种广泛运用的手段,人们即便不着意追求这种手段,也将它视为理所当然。
大多数人际关系都以某种部分的非人化倾向为基础。
当事人不管他人如何看待他人自己,不管他人本身是什么,而将他人实际看作机器人,正扮演某个角色;或看作一架大机器中的部件,而当事人自己,也许正是其中另一部件。
人们常常抱有美妙的幻想,认为生活中会有这样一个生存空间,虽然有限,但其中却不存在非人化之虞。然而,也许正是在这样的空间,我们会感到更大的危险;而在具有存在性不安的人看来,这是一种潜在的、巨大的危险。
这一危险存在于下面这种状态之中:如果个体把他人经验为自由的主体,那么他就有可能把自己经验为自身经验的客体,就有可能感觉失去了主体性。
这使他面临这样的危险:。。
他可能变成他人世界中的某样东西,没有自己的生命,没有
-- 62
44分裂的自我
自身的存在。
由于这样一种焦虑的存在,把他人经验为人,对于当事人无疑于自杀。在《存在与虚无》的第三部分,萨特对这一经验作了出色的讨论。
我们的问题总的来说在向前发展。个体可能会发现,他人赋予自己生机,提高了自己的存在感;另一方面,个体也可能发现,他人使自己变得贫乏空洞,死气沉沉。个体可能认为,与他人的任何关系都会导致后一种结果。
要是这样,任何他人都是对他“自我”
(即自主性行动的能力)的威胁,其原因并不是他人所作的什么特别的事情,而正是他人的生存。
詹姆斯是一位28岁的化学家,他的生活对上面的若干内容作出了说明。
詹姆斯(James)一直抱怨说,他不能成为一个“人”
,他“没有自我”。
“我仅仅是他人的反应,没有自己的身分。”
(在后面第五、六章,我们将有机会详细描述当事人的这种感觉:不是自己真正的自我,只是虚假的自我)他觉得自己越来越变成“一个神秘的人”
,没有重量,没有肉体,“像只软木塞在海上漂浮”。
詹姆斯最关切的是他没有成为一个人,他把这一点归咎于自己的母亲:“我仅仅是她的标记而已。
她从未认可我的身分。“他感到自己渺小,没有确定的身分;与此相应,他感到随时有可能被可怕的现实压倒和摧毁,虽然他人却能容纳这同样的现实。
他感觉自己没有重量,感觉到自己的不确定性、非实在性;相反这些感觉本身却是沉重的、确定的、明显的、。。。。
实在的。詹姆斯感到,在每一件有意义的事情上,他人都比他“高大得多”。
-- 63
分裂的自我54
然而,在实际生活中,詹姆斯却并不容易被吓倒。他常常用两种手段来维护自己的安全感:其一是表面上顺从他人(见第七章)
;其二,他在内心深处对他人保持着一种可怕的理智态度,一种僵化他人的倾向。两种手段合起来,维护了他的主体性。他从未背叛自己的主体性,同时,这一主体性也不可能得到直接的、及时的表达。正由于这种隐秘性,所以它是安全的。这两种手段合起来,使詹姆斯有可能逃避被吞没和非人化的危险。
詹姆斯说,他不过是大海上一只软木塞。他用表面上的行为预先防止了随时威胁着他的危险:变成他人的东西。
(的。。
确,在大海上,还有什么比软木塞更安全呢?)
然而与此同时,他却把他人变成自己眼中的一样东西,悄悄地解除了敌人的全部武装,也解除了自身的危险。在他看来,通过摧毁作为人的他人,他就剥夺了他人的力量,使得他人无法摧毁自己。
通过抹煞他人的生动性,将他人视为机器而不是人,他就解除了这种生动性对他的威胁,使得他人的生动性无法吞掉他,爆聚到他自身虑空之中;或将他变为附庸。
詹姆斯的妻子是一位生动活泼的女子,情感丰富,精神高雅,个性有力,头脑清醒。詹姆斯与她保持着一种自相矛盾的关系:一方面,他感到完全孤独和疏离;另一方面,又觉得自己像只寄生虫。例如,他梦见自己像只海贝,吸附在妻子身上。
詹姆斯的梦揭示出隐藏在梦境后的更大的需要:将他的
-- 64
64分裂的自我
妻子仅仅看作一件东西,一架机器,或者一艘船。
①他以“临床的”精确性描述妻子的笑声、忿怒和忧伤,甚至把她叫作“它”
,听起来真叫人不寒而栗。
例如,“然后它便笑起来。”
她被看成“它”
,是因为在詹姆斯看来她的所作所为都是可预见的、确定的反应。例如,他告诉妻子(它)一个普通的笑话,如果她(它)笑了,他就认为这表明了她的(它的)本性像机器人一样,是被“调节”好了的。此时他用以描述的术语,跟某些精神病学理论用以描述人类行为的术语相差无几。
最初,詹姆斯表现出明显的能力,对我所说的内容表示不同意或表示同意。我对此很觉意外,也感到高兴,这似乎表明他有头脑,甚至超过他自己的估计,也似乎表明他并不十分害怕暴露某种程度的自主性。但后来我发现,他这种能力只是表面上的,他的行为看上去像有自主性,实质并非如此。
实际上,他是在悄悄运用上面揭示的秘密手段对付我,不把我看作有自我身分的人,而是看作机器人;他只需输入指令,我就会通过快速运算向他输出信息。正是这种秘密手段使他显得像个“人”。显然,詹姆斯没有承受正常的人与人关系的能力。
詹姆斯这一类人常常做这样的梦:它们表达了上面讨论的某种焦虑和畏惧。具有存在性安全感的人们,也会产生被别人吃掉的恐惧。詹姆斯他们的梦与这些恐惧并没有什么不同。被吃掉并不必然意味着丧失身分。约拿②就曾经身陷鲸
①海贝常常吸附在船体上寄生。  ——译 者②约拿,《圣经》中的希伯来先知。  ——译 注
-- 65
分裂的自我74
腹。
很少有噩梦会使人害怕真要丧失身分,从而产生焦虑。
这通常是因为,大多数人无论在实际中或是梦中遇到什么危险,他们仍然作为人存在:可能受到攻击或伤害,但基本的生存性内核本身并没有丧失。
典型的噩梦总是使人因恐惧而惊醒,但这种恐惧并不是害怕丧失“自我”。
一位患者梦见一头肥猪坐在他胸膛上并试图闷死他,他恐惧地醒来。
在这个噩梦中,患者最坏不过是有被闷死的危险,但他的存在并未受到解体的威胁。
把威胁到自己身分的母亲或其他女性形象变成一样东。
西,这也是一种防卫手段,它也常常出现在患者的梦中。一。
位患者反复梦见屋角有一个小黑三角形,它越长越大,眼看就要把他吞没,在这当儿他总是在极度恐惧中醒来。这位年轻的精神病人与我的家庭一道生活了几个月,因而,我对他有相当了解。就我所知,只有听爵士乐才能使他“放松”
,而不为希望重新找回自己的焦虑所折磨。
女性形象即便在梦中也受到如此的非人化,这一事实说明女性形象对患者自我的严重威胁。
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大概是女性形象本身受到的各种可怕的非人化,以及正常非人。。。。
化过程的失败。。。。
博斯(1957年,a)曾给出几个梦作为案例。做梦的人后来都患了精神病。其中一位妇女梦见自己被火吞没:
一位年近30的妇女在患病之前,曾梦见自己在一片马厩里燃烧起来。在她(火)的周围,渐渐形成了越来越厚的熔岩层。半从体外,半从体内,她能看到火怎样
-- 66
84分裂的自我
慢慢被熔岩层窒熄。忽然间,宛如魔鬼附身,她整个人置身火外,抄起一根棍子打火,试图敲破硬壳,放空气进去。
但一会儿,她累了,火(她)渐渐熄了。
4天之后,她患了急性精神分裂症。这个梦从细节上准确地预示了患者的特殊病程。她开始变得僵硬,最后完全封闭。此后一个多月的时间里,她像在梦中一样拼命搏斗,试图使自己的生命之火免于被窒熄的命运,直至身心交瘁,变成了一座死火山。几年过去了,她依旧如此。(第162页)
在另一个例子中,当事人梦见了他人的僵化,预示了当事人自己的僵化:
……一位25岁的姑娘梦见自己做好了晚餐。
她摆好饭,叫父母和弟妹用餐,可是没人应答。只有自己的声音传回来,就像是一个深邃的洞穴的回声。
她毛骨悚然,感到整个屋子空无一人。
她冲上楼,在第一间卧室里,看见两个妹妹分别僵坐在两张床上,毫不理会她焦急的呼唤。她走过去试图摇醒她们,但突然发现她们是两尊石像。
她恐怖地逃进母亲的卧室,可母亲也变成了石头,呆坐在扶手椅里,眼睛瞪着半空中。绝望中,她只好逃向父亲的屋子。父亲站在屋子中央。她奔向父亲,渴望得到他的保护,紧紧抱住父亲的脖子。可是,父亲也是石头做的。
使她更为恐怖的是,在她抱紧父亲脖子的时候,父亲就从石头又变成了沙子。她在无以复加的恐怖中醒
-- 67
分裂的自我94
来,被梦中的经历震撼,久久不能动弹。在以后几天之内,这一恐怖的梦境又接连重复了4次。当时,患者身心健康,堪为楷模,被父母称为家中的阳光,视为全家的骄傲。
从噩梦重复4次之后10天开始,患者发作了急性精神分裂症,表现出严重的紧张症状。她陷入僵化状态,跟她梦中家人肉体上的僵化极为相似。
她虽然活着,却被彻底打垮了。
(第162—163页)
看来,一个普遍的规律是:正是那些最令人害怕的危险,它们的范围是有限的,实际上常常不会发生。因此,放弃自己的自主性,反成了维护自身自主性的秘密手段;而装病、装死,则是为了保持自身的生动性〔见奥本多夫(Oberndorf)
,1950年〕。
把自己变成石头,是为了免得被别人变成石头。
尼采呼唤:“坚强起来。”但我相信,在某种意义上,尼采自己并不想变得硬如石块。也就是说,假装死亡,梦见死亡,或以某种方式演出死亡,其意正在避免被他人变成僵死之物。
同理,彻底理解自己(吞没自己)
,也就预防了被他人吞没的危险。最后,用自己的爱消耗自己,便阻止了被他人消耗的可能性。
采用适当的手段攻击他人,看来也建立在相同的原则之上,也就是说,个体感到,在他人与自己的关系之中,隐含着他人对自己的攻击,正因为如此他才攻击他人。因而,当一个人害怕自己的主体性被他人淹没、冲击或封闭,他就会反过来试图淹没、冲击、消灭他人的主体性。由此产生恶性循环;换句话说,想要通过抹煞他人的个体性来维护自己的
-- 68
05分裂的自我
自主性和身分,只会越走越远。这是因为,对他人存在性地位的每一种否定,都是对自身存在性安全感的削弱,而他人对自我的威胁则变得更为强烈,因而更需要加以否定。
从个人自主性的意义上说,在上述损害中包含了这样的失败:个体无法与他人一道维持自己之为人的感觉,也无法独自维持这种感觉。同时,个体无法独自支撑他自身的存在感。这是自我实现(。。tobe)的失败,是独自生存的失败。正如前面那位患者詹姆斯所说:“别人提供我的生存。”这似乎与前面讨论的那种畏惧(他人将剥夺自己的生存)
相矛盾,然而真正矛盾或者说真正不合理的是,这两种态度在詹姆斯那样的人身上并存,正好形成他们这种人的整个人格。
对自身自主性的经验是一种能力,这种能力意味着自己已经认识到,自己是独立于他人的。无论我对某人的欢乐或痛苦负有多大的责任,他终不是我,我也不是他。无论多么孤独多么悲哀,我仍只能独自生存。
他人不是我,相应地,我身上属于他的东西只是部分的我。他也许死了,离开了,走了,但我属于他的东西依旧。只是我无法替他去死,他也一样。正因为如此(正如萨特评论海德格尔这一思想时所说)
,他不能代我去爱,不能代我去作决定,我也一样。
一句话,他无法是我,我也无法是他。
如果个体感觉不到自身的自主性,那就意味着,他无法以通常的方式经验与他人的分离以及对他人之联系。缺乏对自主性的感觉意味着,个体感到自身的存在被束缚在他人身上,反过来他人也是如此;在某种意义上,这已经越出了人之关系结构中的实际可能性。这意味着,个体用对他人的存
-- 69
分裂的自我15
在性依赖(即为了自身的在而依赖于他人)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