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哲学.宗教 > 叩响命运的门TXT下载

叩响命运的门

作者:马小平(当代)
栏目:哲学.宗教
类别:现代
大小:1.09M
评价星级:★★★★☆
下载次数:(本周:,本月:)
在线阅读  点击下载

书籍节选

书籍章节作者介绍
人性分析 [1]
郭枫

人是什么?人是神和兽的混合物。
神是什么?神是品格最崇高的人。什么叫做“最崇高”?很简单的一句解释就能把意思说完:“抱着爱心,愿意为人群牺牲,牺牲个人的名利甚至于生命。”这种品格就是最崇高的品格,这种人,就是神。世界上真有这种人么?当然有!不过并不多见,而在浊世之中尤为难得。举几个大家所熟知的名字:耶稣基督、释迦牟尼、墨子、林肯、孙中山先生……等人,都是神,都是品格最崇高的人。
神的行为方式有种种风貌,他们可能以学问、以宗教、以政治、以各种工作为人群而奉献自己,可是基本上都是从“无私”出发。神和一般人相比,犹如石中之玉。神性的人似乎把人性中最好的成份集于一身,再加上他们有高远的人生识见,于是就造成了品格最崇高的人。可是,神生活在人间的时候,总是平凡得让人不易觉察而不知加以敬重的。
兽是什么?兽是性格最劣等的人。一般人骂缺少人性的人为“禽兽”,其实,真正的禽兽比“性格最劣等的人”还好得多哪!禽兽大多合群,亲子之间的感情很浓,即使为了自卫或生存而有攻击的行动,这种行动还有极限。人呢?假如他丧尽天良就会六亲不认,一切行为以自己的利益为出发点,把自己的快乐建筑在别人的痛苦上,至于大奸巨恶,利用政治权力而危害了整个社会人群,更是把“自私”的劣根性发展到极点。这些性格最劣等的人,不是比禽兽更狠毒凶残么?
神和兽是人类中的两极端。神固然少有,兽也不太多,绝大多数的人,本性是神和兽的混合物。所谓好人和坏人之别,不过是神性和兽性混合的比例不同而已。
正因为人性中有神性的成分,所以人皆有是非之心和羞恶之心,都希望能够“伟大”或“崇高”。正因为人性中有兽性的成分,所以人皆有七情六欲,有自私和贪婪的一面。
我们不必要求别人“十全十美”,那几乎是不存在的一种理想人物。也不应该随便指责别人十恶不赦,往往群起指责的人,并不见得真正罪大恶极。对于一个人的是非之辨,千万不能陷入“善”和“恶”的二分法之中。我们不妨比较一下他的性格所含的神和兽两种成分,假如神性以正数表示,兽性以负数表示,二数相加之后,其总值是正的,他就比较好,其总值是负的,他就比较坏。正值愈大、愈好;负值愈大、愈坏。对于人性分析,这可能是接近真实的考察方法。怎样了解他的神性和兽性呢?别听他的语言,从语意学的观点来论,任何语言都是宣传,愈美的语言宣传的可能性就愈大。我们了解一个人,要看他的生活、行为和动机,从这三方面考察,增进“公益”的就是好,损害了“公益”就是坏,好与坏的分析就是公与私的分别。能够这样考察,无论他说得多么漂亮,也没法子掩盖他内在的真相。
当然所谓善恶或神兽的成份,在人的品格中并不全是天生的,也不是不可改变的。尽量提升人性中神的成分,压抑人性中兽的成分;使公益心为生活的信条,自私心成为无损于人性中的小疵,这应该就是教育工作的主要课题,也是个人修养的基本要求吧。


人的属性 [2]
高清海

人来自于物,人原本就是物,然而他却突破了物种的限制,具有了某种超物性;人是生命存在,同样有生也有死,人却从来也不满足于生命的存活,总是要去追求神圣的永恒生存。人仿佛来自两个世界,生活在两个天地里,全身充满了“二律背反”式的自我矛盾:人依赖着自然,又要不断去否定自然;人要与物区别开,又必须同物结为一体;人以自我为中心,却又只能在他物中去实现自我;人本属软弱的动物,却有能力与大自然抗衡;人的生命很有限,生存价值却可以是永恒的;人受制于必然性,却又能够同时享受自由;人并未走出自然,却完全超越了物种的局限;如此等等。人真是一个奇妙的存在,以致我们说他是“超物之物”、“超生命的生命”、“超自然的自然存在”也完全不过分。这怎么能够理解呢?在历史上,正由于人们解释不了这种矛盾性质,所以只好说“什么是人?一半禽兽,一半天使”。了解了人的自我矛盾性质,再听这样的话我们就不会感到奇怪,反而可能认为它有一定的道理了。
说人是一半禽兽、一半天使,这话有二元论之弊。但转换一个角度去理解,这句话也有它的合理意义,它向我们表明:人不是一种单纯的存在,既不能把人看作单纯的物,也不能看作就是神,然而人又既是近于物同时又类于神的存在。事情的确是这样的,这里就体现了人不同于他物的奇特性质。对于人,我们已不能再用单一化的绝对观点和对象性的意识去看待,像通常认识其他物那样去认识,而必须用完全新的观点和特殊的方法,即运用两重化的观点,通过自我反思的意识,我们才能把握人作为人的本性和特质。
所以在我看来,认识人的最困难之处,不是难在你把人看作什么、规定为什么,由此把人同物区别开来,这点是容易做到的;主要是难在怎样去看人和怎样去规定人的这个问题上面。如果我们不改变认识的通常观点和方法,仍然按照认识物的方式去看待人和人的本性规定,试图以形式逻辑的方法从人身上找出区别于他物的单一本性,那就不管我们把人看成什么、规定为什么,他也只能是一物,哪怕那是一个特种之物、神圣之物,例如理性动物、文化动物、符号动物、社会动物等等说法,人终究还未跳出动物的圈子,他只不过是具有某种附加值的动物,永远不会是活生生的人。以往人们关于“人”的看法,总是落入抽象化的观点,摆脱不了僵化性和片面性的弊病,主要的原因就在于此。
人的本性是双重性而非单纯性的,是自身肯定而又自身否定的,这样的双重性就是一种“超越性”,它意味着人既是对物的规定的超越,也是对生命的局限的超越,而且人对自身也同样是永远处在不断超越之中的。
如果说生命的产生是自然进化的一次重大飞跃,那么人的产生,则可以看作是生命进化的重大飞跃。人生成为人,便意味着“生命”的本性、功能被提高到了完全新质的水平,他已是超生命的生命,我们就不能仍然从生物生命的观点去理解人了。按照我的观点,我认为应该说人在自然给予的本能生命基础上又进一步创造出了属人的自为生命,人是具有双重生命的存在,这样才能表达出人之为人的特质来。关于双重生命,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有这样的说法,我们往往把人的生命区分为自然生命、生理生命、心理生命、社会生命、事业生命(如艺术生命、科学生命、体育生命、哲学生命等等)……这些生命不但不是等值的,生命的长短也各个不同。这种说法就表明了,人的生命并非单一的而是多重性的,不完全是给予的而是由人自己创生的这种特点。
生命的双重性,使人必须经历二次的生成。人不像猫,猫生下来就是它自己,取得猫的生命它就已经是猫,对猫来说不存在“为猫之道”的问题;人则不同,人仅仅有了自然给予的生命还不能算作完成的人,必须再次获得人的第二次生命他才能够成为真正的人。猫无须去做猫,人则必须去“做人”,还要讲求“为人之道”,只能在做人中成为人,并成就他自己。
所以生而为人,这是一件很“麻烦”的事,远不如做动物省心;然而人所以优越于动物之处,人之为人的高贵之处,甚至做人的“神圣性”,也正是体现在这里。猫不必去做猫就能成为猫,这说明猫是没有它的自我的,它的一切都在自然掌握之中,它的本性是预成的,命运是前定的,行为是程式化的,它仅仅属于它的物种,自己没有任何作为的。人之为人的特点和优长恰恰表现在这里,人不甘愿于人以外的力量的主宰和摆布,人要自己规划自己的人生、安排自己的生活、支配自己的行为、掌握自己的命运,以便发挥和实现人自身的创造价值,这才使他成为了人。按照马克思的说法,动物与它的生命活动是直接同一的,人与动物的不同就在于,生命活动对人来说已变成人“自己的意志和意识的对象”。这就是说,人的生命活动是由人自己主宰着的,人的活动是一种“自由的活动”;其实所谓“人”,在这一意义上也就是生命的自由主宰者的意思,我们通常说人是“主体”,其含义也在于此。如果我们嫌做人麻烦,省去了这里的一切,人之为人的优越性和高贵性也就会因此统统失掉。
下载地址: 点击下载TXT
更多>>

本栏下载排行

更多>>

相关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