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励志.心理 > 人生写意TXT下载

人生写意(人生写意:官场现形记)

作者:董伟(现代)
栏目:励志.心理
类别:现代
大小:286KB
评价星级:★★★★☆
下载次数:(本周:,本月:)
在线阅读  点击下载

书籍节选

书籍章节作者介绍
乐观豁达

董伟
有位我所敬重的学兄,性格十分执著,无论是在万马齐喑的艰苦岁月里,还是在春光明媚的得意之时,始终心态平和,不急不躁,不悲不喜。他有一句感悟人生的口头禅:“一切都会过去。”


“文化大革命”中,我们都是二十几岁的青年,同在一所大学里读书,他长我两岁,高我两级。在学生“停课闹革命”、工人“停产闹革命”、造反派“文攻武卫”的疯狂年月里,学生中有的去“大串联”,有的去“砸四旧”,有的醉心于“造反夺权”、斗“走资派”,有的参加了“武斗队”搞打砸抢。我虽也留在学校,没有出去“疯”,但也卷进了漩涡,看大字报,参加各种集会,后来又成了逍遥派,整天无所事事。只有他与众不同,躲在孤寂的寝室里,学外语,读专业书,还偷偷摸摸地找老师补习。同学们对他冷嘲热讽,笑他太痴,说他“不可理喻”,他却旁若无人,不为所动,照学不停。我同他私交甚好,能说说心里话,曾不解地问他,现在还学这些能有啥用?他的回答掷地有声,让我永难忘记:“一切都会过去,知识早晚会有用的!”这在当时确是卓见,闻之醍醐灌顶,振聋发聩。毕业时,其他同学征尘满面,两手空空,只混得一纸文凭,他却满载而归,熟练掌握一门外语和必备的专业知识,踌躇满志地奔赴工作岗位。


由于他业务精,能力强,粉碎“四人帮”后,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提倡干部“四化”的年月,他最早走上领导岗位,能力超群,政绩卓著,不仅职务一提再提,而且劳动模范、五一奖章、科技发明等各种奖项和荣誉头衔也纷至沓来,声名远播,事业如日中天。面对此情此景,有些人往往忘乎所以,不能自持,膨胀已极,尾巴翘到天上去了。这位学兄却相反,他还像过去那样,对亲友谦恭有礼,跟同学往来密切,对家人和美如初,对下属爱护备至。同我接触,他还能袒露襟怀,说心里话:“权力和荣誉都是暂时的,一切都会过去,亲情、友情和造福百姓才是永久的!”


有时和同学们闲聊,大家对目前的党风和社会风气颇有微词,甚至认为解决无望,只能越来越糟,充满悲观情绪。这位学兄却是十足的乐天派,他认为腐败问题是世界性的难题,特别是在经济起飞、法治尚不完备的阶段更难避免,用不着大惊小怪。他还是那句老话:“一切都会过去。只要大家既不随波逐流,更不推波助澜,也不听之任之,度过这个困难时期,党风和社会风气会好起来的!”
这位学兄年过六旬,已经退出领导岗位,由于他从来不张狂,始终心态平和,即使最辉煌的时候,依然保持低调,所以退下来后并不感到失落,而是心情舒畅,开始了新的生活。


“一切都会过去”,这句伴随我学兄大半生的口头禅,细思之颇有道理。从哲学的角度看,任何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都不会静止不动,看人看事要有发展的眼光。今天遭受挫折和失败,如果从中汲取了教训,变压力为动力,明天就可能取得成功,走向辉煌。“失败是成功之母”,就是这个意思。相反,如果陶醉在胜利喜悦之中,看不到潜在的矛盾和问题,并及时采取相应措施加以解决,最终走向反面,导致失败,酿成灾难也说不定。所谓“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也是这个道理。


浮华虚荣,过眼烟云;天赐良机,稍纵即逝;崎岖坎坷,终有尽期。战略家高瞻远瞩,始终保持清醒头脑,鼠目寸光的人才会只看眼前。郭沫若在《甲申三百年祭》中,讲述了李自成小胜即骄傲,大胜更骄傲,取得灭亡明朝的胜利后,就得意忘形,很快走向失败的教训。毛泽东把它当作整风文件,号召全党戒骄戒躁,永远保持谦虚谨慎的作风,永远警惕被糖衣裹着的炮弹的袭击,永远不脱离群众,成为指导新中国前进的灯塔。我们党的第二代和第三代领导人也是这样的战略家,才保证了我们国家穿过惊涛骇浪,绕过急流险滩,从胜利走向胜利。
“一切都会过去”,这句话不是主张消极地看待今天,而是冀望不沉湎于眼前,满怀信心地面向未来,坚持与时俱进,开拓进取,才能创造更美好的明天。

滑稽日月

董伟


方树从小爱耍嘎,7 岁那年,有一次他一本正经地告诉妈妈,他屁股上长个疖子,妈妈自然着急。当他摆好姿势,脱下裤子,撅起屁股,妈妈俯下身子细心查看时,他却使劲放了个臭屁,哪里有什么疖子,为此挨了妈妈一顿胖揍。此事传扬出去,人送绰号——“屁小子”。


后来在乡里读初中,他脑瓜灵,在班上常考第一,在学校也有知名度。有一天,方树随父亲去乡里赶集,他吹牛说路上同他打招呼的会比父亲多。父亲是个技艺精湛的木匠,十里八村有名,自然不服气。于是,方树同父亲打赌。他走在父亲后面,背上偷偷地贴张纸条:“方树赶集。”认识不认识的人看到纸条,都好奇地念叨一遍:“方树赶集”。他则马上应答:“赶集,赶集!”父亲不解其故,以为这些搭话的行人真的同儿子彼此相识,只得认输,心里还为认识儿子的人如此之多而颇感荣光呢。


方树在县城念高中时,正是温饱刚刚解决的时候,人们肚子里的油水不多。有个星期天,他去街里闲逛。中午时分不免肚饿,身上没带钱,眼前有位老汉摆小摊卖麻花。方树的嘎劲又上来了,趋步向前,向老汉献计,说他有做麻花省油的妙法。老汉信以为真,连忙求教,并顺手拿给他两根麻花作为酬谢。方树吃罢麻花,一抹嘴笑笑说:“你买个笼屉,蒸啊!”弄得老汉哭笑不得。玩笑开过之后,隔几天再上街,方树还是将钱如数补付给老汉。


方树大学毕业后参加工作,思路开阔,富于创新,聪明机智,诙谐幽默。常能于枯燥中觅出欢笑,困境中屡出奇招。他曾用别人意想不到的方法,冰释了领导之间日久年深的矛盾,化解了一些影响社会稳定的老大难问题。他偶尔也略施小计,做点不该做的事情,但只做一次,博人一笑而已。比如,方树刚参加工作的时候,逢年过节,社会上时兴给机关送土特产品。当时机关管的严,领导交代门卫将此情况记录在案,因此机关干部都不敢收。他所在单位也想借此联络感情,却屡屡受挫,送不上去,颇伤脑筋。方树得知后,不以为然,主动请缨。他把农副产品送进机关后,将东西尽数从箱中倒出,然后抱着空箱走出来,路过门卫时还不停地说:“这机关要求真严,送点破土特产品说什么也不要!”


还有一次,上级领导前来检查指导工作,业余时间安排打网球。这位领导酷爱网球,球技却一般。为了让上级领导玩得开心,方树所在单位精心挑选陪打人员。第一个当过职业球员,不敢放开打,一味“喂球”,这位领导觉得没劲,不客气地提出能不能换个强手。第二个接受前者教训,奋力拼杀,打得这位领导一败涂地,狼狈不堪,大丢面子,没等终局就悻悻然要退出球场。方树球打得不错,见此情景,自告奋勇,第三个上场陪打。第一场他卖出一些破绽输给领导,但输得不惨;第二场他稍一用力赢了对方,也赢得不多;第三场是决胜局,方树使出浑身解数,让比分交替上升,引得领导斗志昂扬,场外观众掌声如潮, 最后恰如其分地让领导胜出。方树“让”得巧妙,不露痕迹,领导毫无觉察,由衷高兴,连连夸赞还是方树技艺高超。


方树机敏勤奋,一步步走上领导岗位。几十年过去,他职务虽升,但嘎劲不改,因此人缘好,朋友多。他平日里有两大嗜好,一是旅游,二是喝酒。同他结伴出游,可尽情享受他制造的欢乐。有一次外出旅游,徒步跋涉颇为辛苦,为了活跃空气,缓解疲劳,他在景点内漫无目标地喊:“小王!”对面人群中果然有人应声作答:“唉!”他又喊:“什么时候来的?”对方答:“昨天!”走到跟前那人才发觉不认识方树,露出茫然的表情,逗得大家一阵欢笑。


方树酒量奇大,一次能喝 5 瓶二锅头,天长日久身体也大受影响。终于有一天,他与朋友聚会时喝了 4 瓶酒,当晚心脏病突发,幸亏发现及时,送进医院抢救。朋友们前往探望时,他正打点滴,仍然不改诙谐乐观,说:“吊瓶里要是酒就好了,我的肚里还缺一瓶二锅头呢。”

喜欢低调

董伟
陈静是个土生土长的干部,在地区担任主要领导不少年了。他个头不高,相貌平平,穿戴随便,混在人群中往往认不出来。


陈静三十年前当过工人,和工厂的师傅们感情甚笃,尽管几十年过去,他现在又身居高位,但往来不断。师傅们有个大事小情都不忘告诉他,有什么困难也习惯向他求助,只要不违背原则,他也愿意伸出援手。“文革”期间娱乐活动太少,业余时间有位工人师傅经常拉他下象棋,棋艺不相上下,双方各有胜负,谁也不服谁。陈静走上领导岗位后,业余时间除了公务活动外很少其他活动,也没有别的爱好,还经常把老对手约来对弈,几十年来已经累计下了几百局,仍然各有输赢,分不出高下。他们夏天玩到高兴的时候,有时还会像当年那样脱光上衣,打赤背。老师傅有时同他开玩笑说:你的官越做越大,棋艺却不看长。陈静听了认真地分辩说:不是我没有长进,是你不断提高把我显的。


陈静小时家境贫寒,从小学到初中、高中,都有对他给过真诚帮助的人,他至今念念不忘。三年困难时期,他正读初中,正是长身体的时候,在学校食堂吃饭,一天三顿面糊糊,没有一点油水,撒泡尿就没了。家境稍好的往往从家里带点干粮补充,陈静没有这个条件,饿得眼发蓝,腿浮肿,人都脱了相。有位同学经常把自己带来的干粮分一半给他,帮他渡过难关。他同这位同学一直保持联系,多年以后这位同学得了糖尿病,家里没钱医治。他自掏腰包,把同学接到市里,精心治疗,以后逐月寄给他医疗费。


陈静当上地区主要领导以来,经常下基层调查研究,但不搞兴师动众,时常是只身一人,并且事先不打招呼。有时为了解决某个问题,需要某个部门参加,他也要求,谁了解情况谁来,不必次次由部门主要负责人作陪。而且明确表示,无关部门不用参加,别都跟着“陪绑”。他还有个特点,就是下基层从不带记者,不作报道。对此,新闻单位有意见,说报道领导行踪是我们的职责,他不同意,说新闻宣传应该把镜头主要对准基层,对准群众。办公部门也有想法,觉得宣传报道领导下基层指示是为了指导面上的工作,他却认为,关系全局的意见大会上都讲过了,到基层主要是解决实际问题、具体问题、个性问题。也有好心的朋友劝他,说下基层活动不登报纸,不上电视,有人会说你没做工作,威信要受影响,他则表示,威信不

长袖善舞舞翩跹

董伟


刘华“文革”期间大学毕业,分到企业职工食堂当服务员,负责付饭付菜工作。在“吃不饱肚子”的年代,在“接受再教育”的“臭老九”中,这也不失为既能“填饱肚皮”,又不辛苦的“俏活”。而且简单易学,还有一定“权力”——多给少给,他手中的勺子说了算。当时的主食主要是馒头,副食则是“大菜汤”。到食堂就餐时,同样付粮票,同样花钱,买到的馒头大一点,菜汤干一些,都会暗自欢喜。但是,“十个指头有长短”,一盆馒头做得再均匀也会稍有差别,有大有小。至于大菜汤,更难保证一勺中都有同样多的菜叶。有心计的人开始讨好服务员。而怎样让大家都满意,则成了刘华钻研的课题。久而久之,他终于想出了办法。每当人们怀着期盼的目光站在付饭口前时,他总是在盛馒头盆中选来选去,选出相对大的付给来人,又总是在汤盆中捞来捞去,尽量多捞几片菜叶给来人。于是乎,不管谁来,他都如法炮制,照此办理。因此,人人满意,个个欢喜。很快他以“对工人阶级有感情”的美誉,成了接受“再教育”的典型,被评为市级活学活用毛著的积极分子,并从服务员升为炊事班长、后勤组负责人。


斗转星移 , 刘华在改革开放、提拔年轻干部的大潮中已经一个“三级跳”,跃升为某市分管城建工作的副市长,手中握有分房大权。在走后门主要集中在“孩子、房子”的年代里 , 给谁批一套新房,可谓是天大的恩惠,得到房子的人会感激涕零的。于是乎,刘华成为最受欢迎的人,整天应接不暇,条子雪片般从四处飞来。然而,房子数量是有限的,不可能谁要给谁。否则,再多的房源也不够。但是,又不能当面回绝,回绝一个就得罪一人乃至一家。一时间,面对诸多的“条子”,有权的喜悦变成了难以用权的苦恼。


然而 , 这也难不倒“聪明”的刘华。他很快想出了新的“不得罪人”的妙法。他坚持有条必批,来者不拒,而且批示明确,绝不模棱两可。往往是“认真办理”“努力解决”“不得有误”“抓紧落实”云云。条子被其批过的老领导、老同志、老同学,满心欢喜,笑逐颜开,交口称赞,莫不被刘华的尊敬老领导,不忘旧情谊,有求必应,处事果断所感动。


然而,背地里刘华却对房产局长、房管办主任明确交待,他用三种笔批条子,批语相同,含义不同。用红蓝铅笔批的必须办,用园珠笔批的可办可不办,用钢笔批的不用办。这样最终如愿以偿的自然千恩万谢,把情记在刘华头上;没有分到住房的,也会抱怨具体办事人员,而不会迁怒于他。在这个极难驾驭的权力岗位上,靠着他的左右逢源,他结交了诸多有权势、有发展潜力的人,又没有得罪任何人,为继续升迁创造了条件。


刘华的官阶越来越高,职权越来越大 , 机谋也越来越深。在“三讲”教育中,他也拿起了“批评”的武器,对一位比他职务高的领导,他“批评”其“不爱惜身体,玩命地工作,而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对一位职级相同的领导,他批评其“忽视宣传舆论工作”,本来这位领导所在的地区成绩突出,经验丰富, 外面却不知道。这样既落实了“批评”的要求,又使被“批评”者非常舒坦。


他也开始爱护自己的“羽毛”,注重“形象”。比如,西服和衬衣都用一种衣料,一个颜色,一个款式的,外人看起来他的衣服很少,是“艰苦朴素”的。而实际上他的西服有几十件,都是高档服装店订制的;他的衬衣更多,都是纯棉的。


他也开始讲究生活“质量”,但绝不造成负面影响。比如 , 供他专用的车有几辆,各有各的用途。坐沙漠风暴出游,穿街入巷,舒适安全 ,警察肃然,百姓悄然;坐奥迪去开会工作,符合规定,与身份地位相符;坐桑塔纳去见老领导,“纳言慎行”之余,让他们看看,都什么年月了,本人还坐着这样的车,自然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无可奈何花落去

董伟
吴耐在部门担任副职,虽是副职,业务却比主官还熟。这一方面得益于他年轻记性好,另一方面也缘于他敬业精神强。


有一次,上级主要领导来检查工作,听汇报时,问了几个问题,其中有两个问题,负责汇报工作的部门主官答不上来,急得面红耳赤,汗珠也渗了出来。恰好吴耐这时走过来,见状赶紧伸出援手,三言两语就把领导所提问题,回答得明明白白,解了“白马之围”,也使上级领导的脸色由阴转晴,绽出灿烂的笑容。


这之后,这个部门主官,每当上级领导来检查工作时,或者去上面汇报工作时,总要把吴耐带在身边,让他“堵漏”。这个部门主官,凡事不求甚解,工作大而化之,往往上级领导问的细了,抠的深了,追的紧了,就要“卡壳”。每当这个时候,吴耐总要挺身而出,迎难而上,针对所提问题,回答得干净利落,清清楚楚,有骨头有肉,有数据有事例,让人无懈可击,使上级领导频频点头。
渐渐地,上级领导已弄明白,其实这个部门真正熟悉情况的是吴耐,于是为了搞清某个情况,弄懂某个问题,不再经过部门主官这个中间环节,而是径直找到吴耐头上。


渐渐地,这个部门主官也已感到不是滋味。上级领导越过他直接找吴耐,使他产生被冷落的感觉,进而产生出危机感。每逢遇到上级领导提出尖刻问题,而吴耐对答如流,领导又投来赞许目光时,他都如芒在背。他感到,吴耐在领导面前,已经不是在为自己“补台”,而是在竭力展示自己,而让他难堪,相形见绌。特别是,有时上级领导提出的问题,本来他也可以回答,吴耐却不识时务地抢着回答,多嘴多舌,使他很反感。更让他不能容忍的是,有时他回答上级领导的提问答错了,本来可以糊弄过去拉倒,吴耐却偏要较真,当场“直罗锅”,显“大眼”,让他下不了台,搞得他狼狈不堪,有地缝都能钻进去。


这个看起来粗粗拉拉,实际上心细如毛的主官,至此已经不能容忍吴耐的“放肆”和“妄为”,拿出“政治家”手段,开始对聪明而不精明、能干而不会干、熟悉业务而不熟谙世情的吴耐,进行坚决制裁和反击。一方面,不再给吴耐接触领导,展示自己,借以“贬低”主官的机会,使吴耐空有一身本事,而无施展才华的舞台;另一方面,开始为吴耐罗织罪名,诸如骄傲自满,目中无人,相容性差,难以共事,好表现自己,私心太重等等。领导听了这些“罪名”,开始将信将疑,逐渐信以为真,对吴耐失去了往日的信任,吴耐至此真就被打入冷宫了。
不久进行机构改革,实行双向选择,这个部门主官表明态度,不愿与吴耐共事,希望将其调走,或改任虚职,获得支持。吴耐就这样离开了熟悉的岗位。

李铁板的软肋

董伟
李君是部门分管行政工作的副官,刚从外单位提调过来。所谓提调,是既提拔又调转,在调转的过程中提拔的意思。
此君握有实权,这个部门每年工程量不小,设备更新量很大,办公用品采购额惊人,基本是他一个人说了算。
现在的单位一般仍然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这个部门既有工程队,又有采购办,还有维修组,基本无事可干,处于婴儿嗷嗷待哺的状态。
过去的主管领导,采取“肥水不流外人田”的做法,把活留给自己,让肉烂在锅里,自然皆大欢喜。李君到位后,提出面向社会,公开招标,不保护落后,使毫无竞争力的部内各家企业无可奈何。
于是,他们采取惯用的伎俩,祭起“十八般武器”,向李君发起猛攻。结果是,请吃饭,他通通谢绝;给衣物,他一概拒收;送钱财,他严辞痛斥。
在习惯了用不正当手段攫取好处的人们面前,李君显得“针插不进,水泼不进”“刀枪不入”,成了不可逾越的屏障。因此,人们怀着敬畏又无奈的心情,送给李君一个雅号,叫“李铁板”。
在挺长一段时间里,李铁板仿佛高不可攀,坚不可摧,搞不正之风的人,对他望而却步,无计可施,甚至不敢接近他。他变得森然可怖,办公室都无人问津,只有秘书处一位女士偶尔进去倒水。


不怕人算计,就怕人琢磨。工程队的人最先发现这个秘密:就是秘书处这位女士,开始进去给李铁板倒水时,来去匆匆,时间很短。随着时间的推移,倒水进出间隔时间越来越长。而且,这位女士开始倒水出来时,脸是绷着的,后来露出了笑容,再后来按耐不住喜悦的心情,绽成了一朵花。
工程队长当机立断,决定不惜以破格提拔和高薪录用为代价,将这位女士挖到工程队工作,然后派去专门给李铁板服务。这位女士不假思索,欣然接受。李铁板佯作不知,其实也已默许。
这以后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该部门工程悉数留给了所属工程队,搞招标也是掩人耳目,做做样子。采购办和维修组见状,也请那位女士当顾问,同样达到了目的。至此,李铁板的神话被打破了。
工程队们由此又得出一条体会,叫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李铁板这把“锁”,金钱打不开,物质也打不开,但女人能打开。
下载地址: 点击下载TXT
更多>>

随机推荐

更多>>

相关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