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人生写意:官场现形记

_4 董伟(现代)
董伟
在各行各业中做出突出成绩的“尖子”,本是我们事业的中坚,国家的瑰宝。他们有贡献于党和人民,理应受到尊重和赞扬。可是,在有些角落里,掐“尖子”的现象不少,受到伤害的“尖子”颇多。亟须引起重视和防戒。
一要戒嫉妒。嫉贤妒能这种现象,是我们民族一种源远流长的痼疾,这方面颇有代表性的古语是:“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事修而谤兴,德高而毁来”。这类俗话也不少,诸如:“枪打出头鸟”,“出头的椽子先烂”,等等。妒病难医,古时候,还有因妒杀人的。唐朝那位口蜜腹剑的宰相李林甫,就曾将“才望功业出己右,及为上所厚,势位将逼己者”,加以谋害。战国时的庞涓,因孙膑的才能超过自己,便“以法刑断其两足而黥之,欲隐勿见”。在今天,妒病虽已较古代大为减轻,但还远没有绝迹。前些年,颇有成就的福州大学副教授项国波,就被这种“无形的武器”打得身心交瘁,无力科研。还有一位先进人物范熊熊,由于经不住讽刺挖苦,竟至走上蹈海的绝路。
二要戒求全。“尖子”也是普普通通的人,也吃五谷杂粮,也秉七情六欲,不能十全十美,毫无半点瑕疵。要求“尖子”事事出众,样样拔尖,无疑是苛求和取消“尖子”。“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此话讲了多年,却似乎并不是人人懂得。在现实生活中,看到“尖子”有某种不足之处,或者听到一些闲言碎语,就大惊小怪,进而对“尖子”的先进性发生怀疑的,颇不少见。这种不分主流和支流,“鸡蛋里挑骨头”的做法,也是在扼杀“尖子”,危害社会主义现代化大业。
三要戒过誉。“尖子”一旦成名,有些人往往要给他们披上各样色彩斑斓的外衣,饰以种种耀眼的光环。有的学术“尖子”,被安上许许多多连自己也数不清的荣誉头衔,陷进会议堆里、社交场中,“尖子”逐渐被磨平,成了庸人和偶像。有的英模人物,被拉去四处传经,八方授勋,长期脱离岗位,脱离群众,终至成了口头模范和装饰品。还有把“尖子”当成“百宝箱”的,只要一个方面突出,其他方面就必然突出。这样的典型,原先确有先进之处,却由于掺进了许多水分,失去了人们的信任。“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培养“全面典型”的结果,往往是全面埋葬了典型。
“方今之急,在于人才”。为了搞好改革开放,我们应该创造出有益于“尖子”成长的社会气氛。“棒杀”和“捧杀”都是“尖子”发展的大敌。爱护“尖子”、支持“尖子”、学习“尖子”,让已有的“尖子”更冒尖,欢迎出现更多的“尖子”,自己也争取成为“尖子”,才是每个人应取的正确态度。
正确对待信访
董伟
信访工作是各级领导机关工作布置中非常重视的一项工作。接待上访者、批阅上访信、处理上访案,已经成为各级领导者的一项重要工作。其费时之长,耗力之多,不在除经济工作之外的其他工作之下。
现在有的领导机关和领导者,一说起信访工作很烦心,接待上访者没耐心。看到机关门前一伙一伙的上访人群,翻阅一封一封上访信件,总要紧锁眉头,心情烦躁。每逢年初各级召开“两会”的时候,都要严密设防,严阵以待,制定预案,应对上访人群。特别是对于越级访、重复访、集体访,更是采取围追堵截的方法,加以制止。在这里,有的人自觉不自觉地站到了上访群众的对立面。
其实,信访是国家机关联系广大群众的重要渠道。对于多数上访者来说,上访都是事出有因的,上访要求都是正当的。据有关部门统计,集体访中有95%以上要求是合理的,本应给予解决。有的演变为重复访,是因为上访者的合理要求得不到及时解决,一拖再拖,推诿扯皮,变成了“胡子”问题。有的升级为越级访,是因为本级没有正确对待、公正处理,而不得不采取的暗渡陈仓的行动。不能否认,在上访队伍中确实有人漠视法律,别有用心,采取堵塞交通,甚至拦截火车的极端行动,希图达到不可告人的个人目的,但这是个别的。对于绝大多数上访者来说,越级访、重复访、集体访,包括有时采用的一些过激行动,都是可以理解的,是由领导机关和领导者不负责任酿成的。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些行动也是对官僚主义的惩罚。
让人欣慰的是,在中央正确方针的指引下,各级国家机关对待上访的态度越来越端正。中央领导针对过去对进京上访群众戒备森严的做法提出要求,指出要善待群众,群众到政府机关上访是信任政府的表现,什么时候本来有事也不找政府了,那就是对你失去信任了,那才是真正的悲哀。这话说得何等好呀!
辽宁省根据中央领导的指示,加强信访工作,省领导、省部门负责同志和各市领导都亲自包抓信访案件,特别注意解决老大难问题。省领导亲自处理上访信件,寄给他们的信件无一遗漏,重要的信件一律做出明确批示,或责成专人加以解决。他们认为,上访信件凝聚着上访群众对机关热切期待的心情,不能受到冷落,必须认真对待。同时,这些信件也是宝贵的信息资源,其中可以透视机关的作风,发现一些领导干部的腐败问题。
近闻,沈阳市高度重视信访工作,市委领导亲自批阅上访信件,每年达到5000多件,而且让政法机关介入信访案件,法院立案厅同信访办联合工作,使信访工作法制化,很有新意。
现在,党中央号召进一步学习、贯彻、落实“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做好信访工作,也应该提到这样的高度来认识。
文件勿滥
董伟
文件是领导机关发布政令、部署工作、转发讲话等的载体,是领导机关、领导干部乃至基层干部、群众,须臾不可离开的公文形式,这是毫无疑问的。
问题是,一些年来,在制发文件方面,一直存在过多过滥的弊病,下级机关和基层干部对此叫苦不迭。
有一个奇怪的现象,不少干部对上级机关文件多,早有烦言,但对自己分管的领域制发文件,对转发自己讲话的文件,却惟嫌其少。于是就出现了这样的情况:当某一机关决定减少文件,并将压缩指标分解到人时,有的还争争讲讲,很不情愿,在实践的过程中还要寻找借口,千方百计加以突破。
其实,制发过多过滥的文件,劳民伤财。对制发文件的机关来说,耗精费力,浪费纸张,影响抓工作落实;对基层单位和基层干部来说,则会增加负担,分散精力,影响从实际出发,开拓创新,开创新局面。
基层也有对付这类文件的方法 ,那就是不看。有位办公部门的同志,在机关任文电处处长,前几年下派到某县任县委副书记。由于职业习惯,对于上面发的文件看得比较仔细。有一次,因为出差,他最后一个传阅文件,其中一份文件前面有7位班子成员已经写上阅字,但可笑的是,这份文件有两页纸连在一起,还没有裁开,竟然无人发现。
其实,有些文件,除了起草人认真琢磨,仔细观看,审签人为了避免差错,必须认真浏览、把好关口外,发下去是难得有人认真阅读的。
对于过多过滥的文件,应该下决心加以整顿。我赞成这样的做法,就是报纸上已经作了详细报道的讲话,就不要再发文件;会议上已经印发了材料的讲话,也不要重复发文件。
文件应精雕细刻,言之有物,少而又精,才能对基层确有指导作用。
重视口碑
董伟
一位领导干部在位的时候,也会有人说三道四,但总体还是唱颂歌的多,恭维的多。一旦退休离开领导岗位,或者工作调转离开这个地方,情形就不同了。到那时,对这位领导干部评头品足的人没了顾忌,说的是真心话,评价就比较客观公正。
当然,在一段时间里,不同层面评价会略有差别,侧重点也会不一样。领导层议论焦点是用人,一般干部关注点是做了哪些事,而广大群众则比较重视廉政形象。
随着时间的推移,几个层面的评论会逐渐靠拢,到了那个时候,对这位领导干部就有了大体一致的看法,有了定评,于是就形成了对他的“口碑”。
口碑不是无字碑,却是任由刀削斧劈也抹不掉字迹的碑。口碑很厉害,“众口铄金”,它根植在人们的心中,可以长久不灭,传之久远。
领导干部重视口碑,希望留下好的口碑,但口碑不是嘴巴说出来的,也不是媒体宣传出来的,而是用领导干部本人的实际行动书写出来的。
有的人千方百计要给自己树碑立传,到头来却事与愿违。有的人无意“苦争春”,只想上不负组织,下不负百姓,真心真意,尽心尽力,并不想留下太多的痕迹,历史偏偏忘不了他们,百姓偏偏记着他们。
有位老领导离开工作岗位十几年了,他的廉政形象却根植在干部和群众心中。他要求自己严格,用人坚持标准,谁想用不正当方法撬开他这把锁,都休想。即使上级组织从这个市选拔干部,他认为不够标准也绝不迁就 。他用人从不讲亲疏,同他完全不相识的人,经人推荐,并经组织考核认为是人才,也会执意提拔,因为某种原因一时提不了,他也记挂在心,想方设法加以解决。
他要求自己严,要求身边人员和机关干部也严。有的领导夫人拟提拔使用,他听到了不同反映,在市委常委会上坚持自己意见,不怕得罪人。
那个时候,每逢春节前夕,基层单位都要争先恐后往机关送土特产品。八十年代中期还没有完全结束物质匮乏的局面,机关干部都很清苦,很看重这件事,他却坚决反对,专门发出通知予以制止。
现在有的领导在廉政问题上往往是上面没说先不干,明知不对,少说为佳。他却有超前意识,十几年前就管了后来明确应管的事。
比如小轿车的增编问题,当时机关车队要求购进一批进口小轿车,报到他那里,坚决予以否定。他的理由是:百废待兴,百端待奉,不能“房子越住越大,汽车越坐越小,”屁股底下一座楼,这样脱离群众。
有些看似很小的错事,他发现了也绝不放过。有一次上厕所,他发现有人用公文纸当手纸。他把脏纸带回办公室,将办公厅几位负责人找来开现场会,从浪费现象讲到机关作风问题。
更可贵的是,由于年龄关系,在他即将退出领导岗位之际,仍然一如既往,严格要求,给以后几届班子树立了榜样。尽管对其他方面也许还褒贬不一,但在严于律己、严格执纪方面,确是有口皆碑的。
刹住节日送礼风
董伟
春节是收获的节日,一年到头了,人们的眼睛都盯着最后的机会——偿还一年来的感情欠债,或者借机搞感情投资。于是出现了大送礼,真正是全民总动员:几乎无一家不往外送礼,无一家不接受别人送礼。只不过有轻有重,有多有少罢了。
我亲身经历了若干年来礼品档次的升级:开始是土特产,诸如大米、豆油之类,后来发展到烟和酒,再后来礼物档次越来越高,甚至发展为有价证券,或者干脆送“大团结”……
中央针对节日送礼多次发过文件,可谓耳提面命,但送礼狂潮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始终难以止息。
那些年,每逢过年过节,大街上汽车格外多起来,送礼大军纷纷出动,且都是机械化部队——各种各样的汽车拉着各种各样的礼物……
当然,送礼大军最喜欢涌向握有实权的人物门前,那里往往有送礼的汽车在排队。它们隐藏在树的阴影里或楼角的暗处,车里的人盯着目标的门口。等前一拨送礼的人出来,他们便跳下车抬着东西冲进去。
送礼的不愿意碰见送礼的,但送礼人一般都愿意人收下礼物。送礼人还希望别人记住他的礼物,因此追求新意、实用、让人难忘,这是送礼人的心理。
被送礼的人心理比较复杂。不排除有人愿意接受礼物,只不过不愿让人知道。某夫人,每到这个时候就变成了一个精悍的仓库调度员,耳朵始终听着门外——有脚步声不等敲门先开门。倘客厅里还坐着别的人,她便向送礼者做手势。送礼者心领神会,把东西轻轻放下,神不知鬼不觉地抽身而退。送礼不进屋或放下就走的人,往往最受这些主人的欢迎。
然而,作为地方官,对于多数有责任感、有事业心、有廉政意识的人,倒最怕送礼。川流不息的送礼人群会让他们如坐针毡,如履冰山,如芒在背。拒礼不收,乃至严词痛斥,会让人觉得不近人情,还会失去一部分人心。所以此时此刻,三十六计走为上,他们往往躲起来不见人,而让锁头看家。 几年前,当我离开“封疆小吏”这个官不大但握有实权的职务时,有人问我最开心的事情是什么?我几乎是不假思索地说:“可以摆脱节日送礼的纠缠了!”
这不是清高,长期做过地方官的人几乎都有这样的体验。年关,年关,对于大大小小的当权者来说,过年也是一关。收了礼物、礼金,拿人的手短,吃人的嘴软,以后工作就难以一碗水端平。而且那些并不需要的礼物,琳琅满目,留之无用,弃之可惜,也真难煞人也。
对于过不了这一关的人,收了人家礼金或贵重礼物,早晚都是病。
选择“最不后悔的活法”
董伟
据说,美国人公认的最不后悔的活法,有两条,第一是做自己喜欢做的事,第二是想办法从中赚钱。首先提出这一命题的是纽约曼哈顿区的一位神父汉德• 泰莱。有一天,他到教区医院里去主持一位生命垂危病人的临终忏悔,听到病人这样一段话:“仁慈的上帝,我喜欢唱歌,音乐是我的生命,我的愿望是唱遍美国。作为一个黑人歌手,我实现了这个愿望,我没有什么要忏悔的。现在我只想说,感谢您,您让我愉快地度过了一生,并让我用歌声养活了 6 个孩子。现在我的生命就要结束了,但死而无憾。仁慈的神父,现在我只想请您转告我的孩子,让他们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吧,他们的父母是会为他们骄傲的。”他的话让神父非常吃惊。因为这个病人是位流浪歌手,所有的家当就是一把吉他。他的工作是每到一处,把头上的帽子放在地上,四十年如一日如痴如醉地唱歌,用他苍凉的歌声去感染听众,从而换取那份他应得的报酬。黑人的话使泰莱神父想起五年前曾主持过的另一次临终忏悔。那是位富翁,他的忏悔竟然和黑人的差不多。他对神父说,他喜欢赛车,从小研究它们、改进它们、经营它们,一辈子都没离开过它们,这种爱好与工作难分、闲暇与兴趣结合的生活,让他非常满意,并且从中赚了大笔的钱,他没有什么要忏悔的。由这两个临终前的忏悔,使泰莱神父悟出了前面提到的两条人生真谛,并将此发表在报纸上,成了美国社会的共识。
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在择业观上同资本主义国家不完全相同。除了个人选择和爱好,还有事业和工作需要。但是在市场经济情况下,选择职业的自由度越来越大,像过去那种“愿做革命一块砖,东西南北任人搬”的情况越来越少了。“海归”派来去自由,“跳槽”现象受到保护,“孔雀”自由飞,就是择业观发生变化、自主择业的表现。这是社会进步的反映,它对于解决人才浪费问题,调动人们的工作积极性,从而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会产生不可估量的作用。
但是,对于老一辈来讲,重新选择职业已经不可能。他们遵循组织的选择,“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绝大多数人都会在现有的岗位上干下去。他们中的一些人也有自己更喜欢的工作,可以在退休后去做。现今生活水平提高了,退休后的日子很长,可以干许多自己爱干的事情,补上一生的缺憾。人们欣喜地发现,有些老同志已经迈出了脚步,干自己喜爱的事,有的搞起研究,有的办起实业,有的拿起画笔,有的练起书法,有的开始创作,老年天地开出了朵朵绚丽的鲜花。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育,中国的择业环境和择业机制会逐步完善,一次就业定终身的情况也会越来越少,在职和退休人员都会找到自己最不后悔的活法。
摆正事业的位置
董伟
世界上什么东西最珍贵?答案是多种多样的。
1920年一天的早上,一个美国记者问居里夫人:“如果把世界上所有的东西任你选择,你愿意要什么?”居里夫人毫不犹豫地说:“我很想有一克镭来进行科学研究。”
我国著名土壤学家侯光炯,有一次出差路经长沙,在机场无意发现樟树下的泥土又干燥又疏松,十分特别。于是他倒出旅行袋里的食糖和水果,装上了一包他感兴趣的泥土。他对站在一旁的小外孙女说:“外公要把土带回去研究。土壤是你外公研究了一生的宝贝啊!”
这两位科学家,一个把一克镭当作万物之最,一个把泥土视若珍宝,都是把事业的需要看得高于一切。
在一些杰出的人物看来,事业不仅重与金钱和各种身外之物,而且重于自己的生命。
诺贝尔为了研制炸药,四年时间里,冒险进行了400次爆炸实验。有一次,整个实验室被炸飞,他的弟弟和其他四个助手当场被炸死,他的父亲由于惊吓、伤心而半身瘫痪,这也没能阻止他前进。1867年 9月 3日,他在瑞典马拉伦湖的一只船上进行一次更危险的实验,终于获得了成功。在一声爆炸巨响过后,人们惊呼:“诺贝尔完了!诺贝尔完了!”诺贝尔却冲出硝烟,面孔乌黑,浑身是血,像狂人一样,欢呼着胜利,完全将个人生死置之度外。
瑞典著名地质学家阿加西斯,为了探测冰川的奥秘,曾深入冰川一处腹地考察,发现在一块巨大的冰崖顶上,有一个深洞。他认为这是个难得的考察机会,要同伴将他吊下洞去。因为危险性太大,大家坚决加以劝阻。阿加西斯执意坚持说:“用生命去殉自己的事业,是科学家的光荣。”众人无奈,只得将他系在绳子末端的一块横板上,下坠到深不见底的冰洞里。他越往下越兴奋,仔细观察冰洞的各种奇观,一直下到120英尺的深处,最后掉进了冰水里。当人们把他拉上来时,他已经冻僵了身体,不能讲话了。
同这些杰出人物相比,我们今天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不热爱、不钻研、敷衍塞责,浅尝辄止的人,是应该脸红的。那种把事业仅看作谋生的手段,当作个人幸福敲门砖的人,也是很不足取的。每个人的事业,都是整个现代化建设大业的组成部分。只有在各个岗位上普遍获得成绩和成功,现代化宏图才会变成光辉的现实。
切实摆正事业在人生中的位置,人生才会在事业中变得更有价值。
做时间的富有者
董伟
人的一生是有限的,要想在有限的时间里,做出更多的对人民有益的事,就应该充分利用时间,一分一秒也不能浪费。鲁迅的一生,“不让一刻闲过”,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也用到了写作上。法国著名科幻作家凡尔纳,也具有这种“挤”的精神,他四十年如一日,每天工作15个小时,一生记了上万册笔记,写了104部科幻小说。巴尔扎克当心脏病突发,自知难以救治时,还把医生的劝告扔在一边,跟死神争分夺秒,当天又写作16小时……这些伟大人物所以能成就一番伟大的事业,就靠了这种惜时如金的精神和顽强挤压拼搏的毅力。
要想有所得,用更多的时间于事业上,就要有所失。尽量减少无谓的应酬,无休止的娱乐,这也是成功者赢得时间的秘诀。米丘林杜门谢客,醉心于植物育种研究,有个市长登门拜访,也吃了他的闭门羹。爱因斯坦一生很少参加娱乐,他把看戏的时间都用在科学研究上。当然,在今天看来,必要的待客和有节制的娱乐还是需要的。但是,如果把大好时光都虚掷在走东家串西家,或者跳迪斯科,看功夫片,打麻将,玩扑克上,大概天才也会变成低能儿。
一天的长短,一小时的快慢,对谁都是恒定的“常数”。但是,对于不同的人来说,相同时间所产生的“时间效益”,却往往是不同的,这里还有个合理安排时间的问题。恩格斯在乘船旅行中,留心观测风向,琢磨海潮的变化,记录太阳的位置,既抵达了目的地,又学到了一般情况下难以学到的知识。我国古代文学家陶宗仪,一面种地,一面钻研学问,每有所得,就记在老树叶上。十多年后,竟积了10多坛子,编成了一部30卷的巨著。美国作家杰克•伦敦,为了在睡觉、吃饭、刮脸、穿衣等各个生活环节中,都能一举两得,竟然把写满各种各样文字的纸条,贴在窗帘上、衣架上、柜厨上、床头上、镜子上……以便随时朗读,加深记忆。其综合利用时间的程度,也真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时间就是生命,时间就是效率,这是我们今天经常提到的格言。为了成为事业上的成功者,我们都应该学习古今中外杰出人物的榜样,努力成为时间的富有者。
学学老鹰精神
董伟
一位鸟类研究专家告诉我:老鹰是自然界中最长寿的鸟,它们通常可以活到70岁。然而,在活到40岁的时候,鹰的爪子开始老化,以致无法有效地抓住猎物。同时,它们的喙变得又长又弯,几乎碰到胸膛,难以进食。它们的羽毛也长得又长又厚,翅膀异常沉重,使得飞翔十分吃力。这时候,老鹰面对两种选择:要么等死,要么经过一个十分痛苦的过程再获新生。通常情况下,老鹰都选择后者,并从此走上了非常艰难的蜕变之路。
首先,它们必须竭尽全力飞到山顶在悬崖上筑巢,并待在那里150天不得飞翔。在这个过程中,老鹰要用自己的喙不停地击打岩石,直到喙完全脱落,然后静静地等待新的喙生长出来。它们再用新的喙把趾甲一根一根地拔去。当新的趾甲长出来后,它们再把羽毛一根一根的拔掉。5 个月之后,新的羽毛生长出来了,老鹰才重新飞上蓝天。老鹰由此获得新的生命力,得以再活三十年。
老鹰的故事给我们以启示,那就是世间万事万物都蕴藏着巨大的潜能,都有无穷无尽未被认识的领域。开发这些潜能和领域,关键是要有精卫填海的勇气,愚公移山的志向,万难不屈的毅力,脱胎换骨的决心。在人的一生中,都会遇到崎岖坎坷,有时还会遭遇灾难,此时此刻,不能怨天尤人,牢骚满腹,束手无策,坐以待毙,不能遇到矛盾绕道走,看到困难先摇头,也不能像俄国作家冈察洛夫笔下的奥勃洛摩夫那样,躺在床上制订规划,笔底生花,口若悬河,讲的都是夸夸其谈的大话,无边无沿的空话,鹦鹉学舌的套话,欺世盗名的假话,画蛇添足的废话,从不付诸实行。而应该学习老鹰的顽强精神,泰山压顶不弯腰,惊涛骇浪不低头,从眼前开始,从一点一滴做起,始终保持饱满旺盛的干劲,不屈不挠的拼劲,锲而不舍的韧劲,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恒劲,方能抵达胜利的彼岸。
老鹰的故事给人们的直接启示是,衰老也是可以逆转的,人类瞄准自己生命的弱点,刻苦训练,也是能够获得第二个青春的。比如,随着岁月流失,知识老化,脑力退化,如果重新学习,不断充电,勤于动脑,也会延缓衰老。随着年纪增长,身体许多部位的机能衰退,颇像老鹰的爪、喙和翅膀那样,如果针对薄弱环节,科学锻炼,持之以恒,也会获得新的生命力。其实,顺其自然,听任命运摆布,是消极的人生态度。许多成功,往往都孕育在再坚持一下的努力之中。
记住“自胜者雄”
董伟
自胜者雄,是司马迁的一句名言。它的意思是,一个人最大的“敌人”是自己,能够战胜自己的弱点才是真正的英雄。这句话颇为深刻,细思之确有道理。其实,在人的一生中,外部发展环境固然重要,虽也千差万别,但要立于不败之地,实现生命的价值,关键靠自身努力,靠自强不息的精神,靠永不言败的信念。
这就要求时时刻刻警惕自己,警醒自己,战胜自己的“心魔”。面对暂时的失意,要战胜自卑;探求浩如烟海的知识,要战胜懒惰;克服形形色色的困难,要战胜软弱;迎击气势汹汹的挑战,要战胜怯懦;遭遇意外的挫折,要战胜退缩。
人的一生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面对困难甚至是灾难,有的人毫不畏惧和气馁,勇往直前。像这句名言的发明者司马迁,因为犯颜直谏,被处以宫刑。他没有一蹶不振,而是另辟蹊径,著就《史记》这部前无古人的伟大史书,成了名垂青史的大史学家和大文学家。当代作家苏叔阳身患癌症,仍保持乐观心态,从容应对,潇洒起居,生命不息,创作不止。他患病多年来,创作200多万字,作书 7 本。其中《我们的母亲叫中国》一书荣获中国图书奖、作家协会儿童文学奖。
相反,在挫折和灾难面前也有的人惊慌失措,结果不战自败。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马丁•加德纳认为,在美国630万死于癌症的病人中,80%是被吓死的,其余才是真正病死。他曾做过一个著名实验:让一死囚躺在床上,告之将被执行死刑,然后用木片在他手腕上划一下,接着把预先准备好的水龙头打开,让他往床下一容器滴水,伴随着由快到慢的滴水节奏,那个死囚昏死过去。他用事实告诉世人,精神才是生命的真正脊梁,一旦从精神上摧垮一个人,那么生命也就变形了。
人的信念的力量同样巨大。如果我们认为并且相信自己能够进一步,那么成功可能性就更大。有一个发生在非洲的真实故事。6 名矿工在很深的井下采煤,突然矿井坍塌,出口被堵住,矿工们顿时与外界隔绝。凭借经验,他们意识到自己面临的最大问题,是缺乏氧气。井下的空气还能维持3个半小时,他们关掉随身携带的照明灯,全部平躺在地上,尽量减少体力消耗,尽一切努力节省氧气。他们当中只有一个人戴手表,所有人都向这个人提同一个问题:过了多长时间了?每听到一次回答,他们都增加一层绝望和焦虑,呼吸会更急促。后来约定由戴表人掌握时间,每半小时通报一次,其他人不再提问。戴表人当第一个半小时过去的时候,如实地通报了时间。第二个半小时过去时,他决定延长15分钟,竟然谁都没有发觉,于是第三次通报时间就延长到了 1 个小时以后。4 个小时后,他们被挖出来了,外面的人以为只能找到尸体,但他们发现其中 5 人还奇迹般地活着,只有一个人窒息而死,他就是那个戴表的人。显然,巧妙的报时给了 5 个人生存的信念,而确知真实情况的戴表人精神垮了。
人体的潜能很大,调动出来难以估量,战胜自我完全可能。印度专家曾把瑜珈功力深厚者埋进地下。瑜珈者在地下存活了 8 天,出来后除了身体虚弱外,生命体征一切正常。事后,测验者说他在地下努力排除杂念,把自己看作是树上的一片叶子和大自然作做着简单交流。杂念是练瑜珈者的大敌,功力深浅的标志有时候就是你如何控制自己的杂念。同样是一位瑜珈功练习者,扔掉氧气瓶跨过了6500米的登山死亡线。他在颁发吉尼斯证书的记者招待会上说:“我认为无氧登山运动的最大障碍是欲望。因为在山顶上任何一个小小的杂念都会使你感觉到需要更多的氧气。”
战胜自我是很高的要求。这种精神真正调动起来,力量实在会大得惊人。
机遇难逢莫错过
董伟
邓小平在世时,经常告诫要增强机遇意识。确为至理名言。大至一个国家,中至一个地区、一个单位,小至一个个人,在历史的长河中,发展机遇都是不多的,也是稍纵即逝的。看到机遇并能牢牢抓住,就能取得意想不到的发展和进步,相反坐失良机就会追悔莫及。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面临加快发展的难得战略机遇,党中央紧紧地抓住了机遇,使中国取得了举世公认突飞猛进的发展,发生了日新月异令人难以置信的变化。东南沿海地区,在改革开放之初,利用确定为特区的难得机遇,加快发展,构筑了难以企及的腾飞优势,以致长期引领风骚。
我有一位朋友,已过花甲之年,回首往事,对人生际遇有了更深的理解,深感人生的成绩都是抓住机遇的结果,而遗憾都是漠视机遇或者抓而不紧酿成的。比如,粉碎“四人帮”之初,他本来在机关搞文字综合工作,看到中央提出全党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他马上要求回企业工作并获得批准。他如鱼得水,发挥自己专业对口、业务素质好、组织能力强的优势,苦干实干,很快由企业中层干部提为副经理、经理,做出了可观的成绩。应该说,在历史转折关头,他发挥出主观能动性,抓住了自己的成长机遇。在随后实行干部制度改革,加速实现干部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大潮中,由于他基础好、起点高、政绩明显,理所当然地被物色为地区中层干部的主要人选。这时他在企业里干得正欢,不愿就此离开,组织上尊重了他的选择。在大批中青年干部走上党政领导岗位的关键时刻,他不经意间错过一次发展机遇。虽然后来他还是离开了企业调进机关,但已慢了半拍,成了早入机关那拨人的下属。靠着他超群的本事和过人的毅力,他很快还是当上了地区负责人,并有出色的表现。后来地区主要负责人出缺,他是接替人选之一,而且实事求是地讲他是最合适的接替人选。怎奈他在激烈的竞争中,选择了顺其自然的消极态度,失去了这次宝贵的机遇。
回顾几十年的工作历程,我这位朋友总结回顾自己,主要是遇到上述三大机遇,其中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误的教训。在这个过程中,他对如何把握机遇有较深的体会:一是要善于捕捉机遇。人的一生是漫长的,但关键时刻只有几步。识别是不是机遇,首先要看是否顺乎历史潮流。把握机遇,靠的是对全局的准确估量,对自身的透彻了解,对前景的清醒分析,对环境的客观认识。增强识别能力,需要丰富自己的知识,开阔自己的视野,全面提高自身的素质。二是要牢牢抓住机遇。机遇垂青于有准备之人,而不会恩赐给坐享其成者。机遇不会唾手可得,必须努力拼搏,奋力争取。获取机遇,主要靠出色的工作,良好的政绩,和谐的民意,也要协调好方方面面的关系,取得上上下下的支持。三是机遇也可以创造。不能被动地坐等机遇,机遇经常孕育在争取之中。有时看起来没有机遇,经过艰辛的努力,机遇竟出人意料地展现在面前,颇有点“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味道。在人的一生中,有的人机遇多,有的人机遇少,差别往往就在这里。
大道理还要大讲
董伟
世间有大道理,也有小道理,大道理管着小道理,小道理要服从大道理。这个道理并不深奥,但要真正做到也不容易。有的人一事当前,往往混淆了是非,拿不是当理说;也有人分不清大小,错把小道理或者中道理当成了大道理。因此,我想根据我的理解,讲一讲现在什么是大道理。
中国必须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必须坚持共产党的领导,这一点必须坚定不移,永远不动摇。这个道理是最大的道理,忘记了这个道理,就是忘记了根本,就会走偏方向。这是百多年来无数仁人志士流血牺牲、艰苦奋斗、救国图存换来的认知,是中国共产党成立至今八十多年来事实认证了的真理,更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飞跃发展、人民安居乐业、国际地位空前提高得出的结论。没有共产党的领导,中国还会四分五裂,一盘散沙,受帝国主义的奴役和压迫,成为他们的附庸,变成半封建半殖民地任人宰割的社会。不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中国不会摆脱贫困,发生这么大的变化,获得空前繁荣,这都是不言而喻的无可辩驳的铁的事实。
构建和谐社会,稳定压倒一切,没有稳定的社会局面什么事情也干不成。这是另一个颠簸不破的大道理,也是当前党和国家工作的大局。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所以能够取得辉煌成就,靠的是党的坚强领导,有一个安定和谐的社会环境。而要紧紧抓住本世纪头二十年这个重要的战略机遇期,实现小康社会乃至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前提条件也是要有一个稳定的社会环境。试想,如果像“文化大革命”时期那样,“停产闹革命”“停课闹革命”,整天乱糟糟闹哄哄,经济怎能发展?有些事情看起来也不小,但仍然和稳定没法相比。稳定一旦失去,经济不能快速发展,没有经济实力和国防实力,在国际舞台上哪会有举足轻重的发言权?谁会把你的抗议声浪、口诛笔伐当回事?!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这是又一个事关全局的大道理。民以食为天,吃饭第一,对于一个正常的社会,似乎是浅显易懂的道理。但是建国以来,能有这样明确的清醒的认识,并且付诸行动,还真非易事;能有今天这样全力以赴拼经济的好形势,确实值得百倍珍惜。遥想当年,以阶级斗争为钢,“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失去了多少发展机遇。到了“文化大革命”时期,百业凋零,国民经济更是到了崩溃的边缘。二十几年前,为了把工作重点转到经济建设上来,不知付出多少解放思想的艰辛努力。所以,这个中心确实必须牢牢把握住,须臾不能偏离。
当然,所谓大道理还不止这些,比如:在政治方面,必须永远坚持高举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必须始终坚持改革开放,必须坚持人民代表大会这一根本政治制度,必须把构筑和谐社会放在重要位置上;在经济方面,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等,都是不可忘怀的大道理,也应该大讲特讲。
小事不可小视
董伟
在“文革”四害肆虐的日子里,中华民族固有的美德,统统被扣上了“封资修”的帽子,而成为“恶行”。在小事上严于律己的人,不仅得不到赞扬,反而会受到“好行小惠”“吃小亏占大便宜”的责难。而所谓“不拘小节”的人呢,不仅不受非议,还会得“造反精神强”的“美誉”。不但如此,小事的范围也被无限制地扩大了。似乎除了所谓“事关路线”的可以称作“大事”外,都属小事之列。只要“路线正确”,尽管坏事干绝,也被封为响当当的“左派”。“四害”的这种瘢痕,尽管过去这么多年,至今仍有不良影响。
其实,小事是不可小视的。“尽小者大,积微者著”。一座高楼离不开一砖一石的堆砌。一个人的成长,离不开一点一滴的锻炼和修养。平凡的小事,可以成为孕育英雄的源头,也可以变为一个人堕落的起点。雷锋的一生,并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有的是无数件平凡的小事,但却成为亿万人民学习的榜样。相反,有的人成了历史的罪人,也并非在娘胎里就是坏种。从量变到质变,往往是一些人演变的规律。“一室不扫,何以扫天下?”连有益的日常小事都不屑做的人是不可能成就大事业的。
有的人把做小事看成轻而易举,因而觉得微不足道,这也是片面的。诚然,小事并不难做,有的只消举手之劳。所以,绝对不做小事,不肯拔一毛而利天下的人,也是不多的。但是,这一举手、一投足,更能显示出一个人的素质、觉悟、品格和思想境界。倘能坚持一生,则更难能可贵。这里所说的小事,当然是指有益于人民的好事。正如毛泽东所说:“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不做坏事,一贯的有益于广大群众,一贯的有益于青年,一贯的有益于革命,艰苦奋斗几十年如一日,这才是最难最难的啊!”这需要“最持久、最顽强、最难得”的毅力,需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理想。
古人说“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这句话正确地说明了对小事应持的态度。只有每个人都时时处处严格要求自己,从一点一滴做起,良好的社会风尚才能逐步发扬起来。
坚持“三炼”保健康
董伟
王老先生年届七十,已从工作岗位退下来多年,身体依然健朗,头脑照样机敏,精神仍旧矍铄。当问及原因时,他的回答是:靠“三炼”集于一身。
所谓“三炼”,老先生认为,首先是炼脑。大脑是身体各个器官之首,是人的指挥中枢。脑力退化,势必影响其他器官,带来所有器官的老化。炼脑,就要勤思、勤想、勤用脑。脑和身体其他器官一样,活动要达到一定的量,否则也会退化。人退休赋闲在家,或者退居二线岗位,没有工作,或者工作少了,最容易思想懒惰,百无聊赖,整天无所事事。而如果处于这种状态,其实就是作践自己,大脑的慢性自杀。富兰克林说过:“懒惰像生锈一样,比操劳更能消耗体力,经常用的锁头总是亮光光的。”因此,不管处于生命的哪个阶段,都应该自定目标,自加压力,尽量让大脑处于亢奋状态,而不是休眠半休眠状态。
不同经历不同文化层次的人,炼脑的方式可以不尽相同。机关干部在一线岗位时,整天忙忙碌碌,爬文山,涉会海,陷在事务堆里,无暇旁顾。赋闲之后,可以自学或上老年大学,学习新的知识,充实头脑,完善自我;也有充裕时间思考问题,回顾总结工作体会,补上在职时的缺憾,其中担任过领导职务的人,还可以写点回忆录,把自己丰富的阅历、宝贵的经验集中起来,传之社会,留给后人;还可以在身体尚好的情况下,干点自己喜欢干的事情,服务社会,贡献余热。老先生过去是公务员,爱好文学,在职时没有时间写作,现在集中精力,开动脑筋,搞起了创作,颇有收获。普通工人退休之后,也有许多事情要做,至少应该坚持听广播,看时事,关心国家大事,而不能变成“桃花源中人”。有条件的,还可以“上网”,那里天地广阔,任尔驰骋。总之,脑筋越用越灵,勤于用脑之人,思维敏捷,不易衰老。
所谓“三炼”的另一炼,是炼身。老先生的体会是,生命在于运动,这个道理人人懂得,但许多人往往并不真正明白:锻炼要因人而易,要持之以恒。关于运动的最佳形式,有人认定是走路,有人则认为是慢跑,还有人认为是游泳或其他方式;运动量大小,也莫衷一是,半个小时,一个小时,两个小时,各种说法都有。老先生的体会是,每个人身体素质不同,锻炼基础各异,不能千篇一律,不能一刀切。因此,对于每一个有志健身的人来说,首先要选择一种适合自己的锻炼方式,锻炼强度也不能整齐划一,而应从实际出发,做到适宜。在此基础上,就要坚持不懈,不能一曝十寒。
所谓“三炼”的再一炼,是炼心,保持乐观心态。老先生说,生命在于乐呵。没有好的心态,就没有健康的身体。任凭什么佳肴美味、灵丹妙药,都代替不了好的心态。因此,在遇到困难和挫折的时候,要往前看,往远看,往好想,往宽想,不气馁,不低头,始终保持旺盛的斗志和昂扬的士气。
民国元老于右任有个座右铭:不思八九,常想一二。意思是,人生不如意事八九,不去想它,而一二得意之作,不妨常挂心头。如此这般地随时调整自己心态,看待“八九”和“一二”,就不会气闷于胸,有损身体。如果自己那“一二”成绩辉煌,能夜半乐开于怀,常想就更有益于身体了。
退出领导岗位,赋闲在家,是人生大的转折,也是自然规律,要乐观通达,积极面对,淡泊如水,不自寻烦恼,不钻牛角尖,努力做到荣辱不惊,进退自安,坦然面对变化,做生活的强者。年老之后,心不能老,要有年轻人般的心态,保持青春活力。
王老先生认为,上述“三炼”是个整体,紧密相连,缺一不可,全面做到,才能健康长寿。
自设“底线”
董伟
在现代社会里,人们离不开参与各种各样的竞争,因而也就离不开五花八门的“底线”——工程招标要设标底,商品销售设最低限价,人才录用设最低分数线,工艺品拍卖设起价等等。诸如此类的“底线”,规范了市场运作,保证了商业竞争的有序进行。
同样的“底线”还应该体现在人和人的交往上,人和社会各个层面的关系上。每个有责任感的人,对待事业、家庭、人际交往等,也有自设的“底线”,有所遵循,而不胡乱来。
对待工作,他们讲“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人人向往,但是数量有限。自己要精通业务,诚实劳动,默默奉献,一对得起工资,二对得起良心。他们有一个信条,对工作不糊弄,就是一个人独立在外工作,也要干出样来,不能让人背后戳脊梁骨。不糊弄,就是他们对待工作自设的“底线”。
对待职业道德,他们厌恶用职权谋私利,诚实守信,不欺诈,不伪装,不说谎,不造假。打造信誉地区,先要打造信誉机关,信誉企业,首先要打造信誉个人。一个人要是沾了“坑蒙拐骗”的边,就难洗污浊,就是自甘堕落,自掘坟墓。诚实守信,是他们职业道德方面的“底线”。
对待同事,他们与人为善,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一时有了矛盾,也及时化解,而不是疙瘩越结越大,矛盾越积越深。如果同是领导干部,有了矛盾也不能拿工作“搓球”,而应以大局为重。有位领导干部同这个单位主要领导积怨很深,虽经调节,一时也难以消除。为此,这个单位主要领导一直忧心忡忡,担心工作受影响。而那位领导干部说得好:“你放心,我帮不了大忙帮小忙,帮不了小忙也绝不帮倒忙。”“不帮倒忙”,就是这位领导在团结出问题后自设的“底线”。
对待家庭,他们很有责任感,绝不是只想着自己欢乐不顾及妻子和子女。他们有朋友,其中也有异性朋友,但同这些朋友交往他们有“底线”,那就是绝不做越轨之事。
对待党风党纪和廉政问题,他们更不含糊。人和人的正常交往,人情往来不能没有,但不能越出“底线”,底线就是党纪国法。
懂得满足
董伟
作家史铁生在书中写道:“生病的经验是一步步懂得满足。发烧了,才知道不发烧的日子多么清爽。咳嗽了,才体会不咳嗽的嗓子多么安详。刚坐上轮椅时,我老想,不能直立行走岂不把人的特点搞丢了?便觉天昏地暗。等又生出褥疮,一连数日只能歪七扭八地躺着,才看见端坐的日子其实多么晴朗。后来又患尿毒症,经常昏昏然不能思想,就更加怀念起往日的时光。终于醒悟:其实每时每刻我们都是幸运的,任何灾难前面都可能再加上一个‘更’字。”
史铁生的体验很有哲理,从一个角度道出了人生的真谛。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可看到这样的事情,一些人把人生的坐标定得太高:有的认为钱多才是幸福,不惜以不正当的手段,甚至是违法犯罪的行为去攫取财富,一旦东窗事发,被绳之以法锒铛入狱的时候,才意识到没有钱但有自由的时候就很幸福了;有的人总嫌官小,为了达到职务升迁的目的,不择手段,最后虽然如愿以偿,但由于力不胜任,活遭罪,以至累坏身体,或者始终没有实现自己追逐的目标,愁苦忧伤,身染重病,到了这个时候,才会明白,有个好的身体,过普通人的生活,其实就很幸福了。不少人一生在茫茫红尘中奔走,陷在名和利的泥沼中不能自拔,猛然回首,才发现真正的幸福恰恰就在出发的起点,而当初他们却坚信它在更远的地方。遗憾的是,一些人能够对“幸福底线”做出这样现实的定位,往往是在遭受挫折吃尽苦头的时候。而当他们意识到什么是真正幸福的时候,往往留给他们享受幸福的时间已经不多了。
中国有句古话,叫知足者常乐,抛开其中的消极意味,作为人生心态,还是可取的,这是我们老祖宗的经验之谈。许多事情都是经过比较才知道对错高低的,但有时候这样会付出代价。因此,还是奉劝人们早早地给自己的满足或幸福画一条最浅的底线,去学会从最平常的日子,最琐碎的事情里品尝幸福的滋味。
交友重人品
董伟
识人是人才学领域的大题目,不是一篇短文能够说清楚的。
诸如,怎样确保被提拔重用之人,是人才不是庸才,具有真才实学,能够独挡一面,开拓创新,出色做好工作,不让滥竽充数的东郭先生、纸上谈兵的赵括之流混迹其间;怎样保证担当重任之人,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具有坚定不移的共产主义信念,以使我们党和国家沿着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前进,千秋万代,永不变色,等等。这些题目都是识别人才的重要方面,值得认真研究,深长思之。
上面讲的题目是站在党和国家的高度,大处着眼的内容,其实就个人来讲,从小处入手,在交友等方面也有个识人的问题。人生在世,要有自己热爱的事业,有温馨的家庭,也应该有志同道合的知心朋友。交友不慎,看人不准,轻则弄出许多不愉快,影响身心健康;重则跟着受连累,影响事业和前程。所以,鉴别真伪,识别朋友,也不可小视。
交友要重视人品。可以了解一个人的交友纪录。如果他过去对别的朋友没有诚心,只知索取,不讲给予,同你也好不到哪去。也应该了解他是否孝顺父母,大凡不爱父母的,就不会真心实意地爱朋友,也不会爱我们的国家。对他的事业、家庭、子女和廉政情况也应该有所了解,不要形同路人,蒙在鼓里。
深交应该深知。有位朋友脾气暴躁,看起来粗粗拉拉,同他交往难有深交。但此人对母极孝,母亲在世时他嘘寒问暧,病重期间,他日夜守在身边,母亲去世后,对故乡照顾过母亲的亲友也一一致谢。冲着他这份孝心,就值得深交。
交友要警惕功利主义。有位朋友过去在地区工作,由基层而机关,由一般干部到处级干部,到地区领导,后来又调到上级机关工作,他从握有实权的岗位,到服务性岗位,对人情冷暖,世态炎凉有很深的体会,对识别人有独到见解。
一是,随着职务变化,你越有权,越同你接近的朋友,不要交。真正的朋友往往是在你无权或权小时同你交往,而一旦你真正握有权力时,又退避三舍,保持距离,给朋友减轻负担。
二是,信誓旦旦当面承诺什么的朋友,不要交。有的人在你身居要职时,为了讨好你说很多好话,甚至当面做出保证,等你不在位时对你如何(其实你也并不需要)。而一旦你离开权力岗位,还没等退休回家,这种人会立即变成另一副嘴脸。相反,真朋友不是说在嘴上,而是付诸行动。
三是,借朋友的便利,让你为其谋取私利的朋友,不要交。真正的朋友,会设身处地为你着想,不给你出难题,更不能给你造成影响。
交友要重义轻利。君子之交淡如水。朋友之间要多交往多关心多帮助,但主要是沟通思想,交流体会,漫话人生,工作顺利时互相提醒,互相鞭策,遭受挫折时互相安慰,互相鼓励。有了困难也应该互相帮助,但不要偏重于经济上支持。这样交友才能健康持久。
从小抓诚信
董伟
中国是礼义之邦,关于讲信义的格言和警句汗牛充栋,这方面的故事更是车载斗量。人们今天所以要特别呼唤诚信,是因为市场经济是诚信经济,而欺诈行为是市场经济的大敌。
我们往往在参加工作之后,才进行诚信方面的教育,把它作为职业道德的一部分,其实已经晚了。诚实守信应该从儿童抓起,从学生抓起,作为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教育方法也要讲究,不能只讲空洞的道理,要有针对性。比如,儿童不能撒谎,某件事该做未做或做没做好可以原谅,说假话,欺骗别人,不能轻易放过;学生不能抄袭,不能考场作弊,不劳而获,坐享其成,是可耻行为,应该受到惩罚;大学生不能剽窃他人的学习和学术成果,让别人像防贼那样防自己,这种行为有的要受到法律追究。
诚信是人类的共同追求,许多国家的诚信教育都是从孩子抓起,从学生时代抓起。在德国,家长们以身作则教育孩子诚实守信 。你如果随地乱扔垃圾或者随处乱停车,马上会有人过来劝阻你,并向你灌输一套遵守社会公德、为下一代做好榜样的理论。日本很多学校的校训都有“诚实”二字,中小学生每人都有一本道德手册,名为“心的笔记”,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记载着各种道德规范。
美国大学面对学校学术欺诈明显上升的趋势,愈来愈多的大学在校规中引入了“诚信誓言”,每个学生一进校就必须签署诚信誓言,做出不剽窃、不作弊、不把从互联网下载资料化为己有等等保证,并承诺如若不能信守诺言,甘愿接受一系列相关惩罚。这类誓言具有法律效力。有个大学还开除了多名严重作弊和学术欺诈的学生,震动了整个美国高等教育界。
诚信誓言是相当原始的东西,很容易变成一纸空文。但是在美国大学里却发挥了很大的作用,没有诚信誓言的学校学生学术欺诈的比例,比有这样誓言的学校高出一倍,美国学生的诚信状况有了改变。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这些国家抓诚信教育的做法值得借鉴,它不仅对解决学生时代剽窃、作弊等不诚实问题很管用,也为就业之后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奠定了基础,为在全社会树立公信之风创造了条件。
诚实守信,不欺骗、不欺诈、不弄虚作假,是建立市场经济良性环境的思想基础,是当今世界的普遍理念,从小抓起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要真正抓好,这个教育应该贯穿人的一生。
对不该忘记的事想法不要忘记
董伟
世界上什么东西磨效最佳?有人说砥石,有人说金刚砂。不错,砥石可以把钝刀磨快,将糙面磨光;而金刚砂则可以使硬如钢铁的物质磨变形。但是,这类有形的磨石只能磨掉有形的物质,而既能磨掉有形的物质,又能磨掉人们心灵上的东西的,还得算时间这个无形的磨石。
岁月可以磨穿(磨倒)硬物。水滴石穿,一半是水的功用;岩石风化,一半是空气所为;另一半都得归之于时间。没有岁月的流逝,再厉害的水和空气,也难以滴穿和剥蚀掉岩石。鲁迅曾经一再慨叹于雷峰塔的倒塌,那原因固然多种,又何尝没有年代久远之故。可以说,任何伟大而坚固的建筑,都经不住时间的考验。
岁月可以磨没记忆。无论多么强记之人,随着岁月的延伸,也会遗忘一些本不该忘的事情。当然有人忘了不少好传统,包括思想教育这样传家宝,并不是岁月的罪过,而是得了政治健忘症。
岁月可以磨淡感情。有句古诗说:“除非桃园三结义,哪个相交到白头。”这自然是极而言之,但由密到疏,由热到冷,确实是常情。还有“久病无孝子”的俗话,是说子女再孝顺,一般也难经受住长辈久病的拖累和煎熬,也颇有道理。
岁月可以磨掉意志。在战场上冲锋陷阵、一往无前的人,在牢房中视死如归、万难不屈的人,往往经不住时间的磨蚀而败下阵来。意志力最怕时间,短时间保持意志坚强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坚定不移,老而弥坚。汉朝使节苏武,被匈奴放逐到冰天雪地、荒芜人烟的北海,十九年不改初衷,确实是条硬汉子,不枉受到千古称颂。而匈奴施用此法,也算深明个中三味。
岁月可以磨消仇恨。多少不共戴天的对头,在时间的延伸线上握手言和。多少费尽心机仍难以平复的矛盾,在时间的长河中化解。时间这种磨蚀作用,有时有益,有时则是可怕的。有的在“文革”中对老干部和知识分子摧残折磨、大打出手的人,在粉碎“四人帮”之初,人们对其愤恨不已,多少年过去,不少人却转而对其不介意了。有的深受其害的人,正转而对其赞不绝口,准备充当举贤不记仇的齐桓公呢!
岁月可以磨灭火种。有多少壮怀激烈之士,当年何等意气昂扬,精神奋发,如今却面带倦容,熄灭了精神灯火。
岁月这种磨砺作用,古人也懂得防戒。两千年前的越王勾践,为了报仇雪耻,不忘屈辱,就用卧薪尝胆的妙法,终于励精图治,打败了吴王。假若他采取相反的态度,锦衣玉食,沉湎酒色,大概早就忘了耻辱。如果人家再给点廉价的恭维话,施以小惠,认敌为友也说不定。到头来,不仅灭不掉敌人,还会注定被敌人所灭。
岁月可以剥蚀不朽的建筑,消泯无谓的纠纷,荡涤各种烦恼和不快。但是,不应磨淡亲情旧谊和同事间的真挚感情,不应磨灭革命激情,熄灭精神火焰,也不应磨去对极个别人必要的警惕,而要做到这一点,就不能不向勾践学习,对不该忘记的事情,想法不要忘记。
面对变革的正确态度
董伟
美国人斯宾塞• 约翰逊写的《谁动了我的奶酪》一书,在美国乃至世界许多国家产生很大影响,创造了全球销量超过2000万册的奇迹,成为闻名世界的畅销书。这本书所以能获得如此大的成功,是因为它紧紧地扣住了“变化”这个时代脉搏,用寓言的手法,勾画出了面对“变化”的众生图,发人深思,促人警醒,催人奋进。
这本书讲述了四个角色在迷宫中寻找奶酪的故事。四个角色分别是:老鼠嗅嗅和匆匆,小矮人哼哼和唧唧。四个角色分别代表对待“变化”的四种态度,可以是四种不同类型的人,也可以是一个人的不同方面。嗅嗅能够及早地嗅出变化的气息,匆匆能够迅速开始行动,哼哼因为害怕变化而否认和拒绝变化,唧唧当看到变化使事情变得好时能够及时调整自己去适应变化。迷宫代表纷纭复杂的外面世界。奶酪是对我们现实生活中所追求目标的比喻。
这个故事给人们的启示,首先是要认识到变化无时无刻不在发生,不能视而不见。每个单位、每个人,乃至每个国家、整个世界,都在不停地变,无论我们是害怕改变还是喜欢改变,最多是变化的多少快慢不同。因此不要像小矮人哼哼那样,呆在原来的地方故步自封,拒绝改变,企图逃避现实,面对变化只知道声嘶力竭地呐喊:“谁动了我的奶酪?”应该懂得,当你贪恋旧的秩序、旧的规程、旧的环境等旧的一切而悠哉游哉时,现实“总是不断地拿走你的奶酪”,现状将难以维持,恶梦迟早会到来。当你满足于已有的成功而不思进取,只知享受旧奶酪,不去寻找新的奶酪时,奶酪的数量会越来越少,直至完全消失,而且剩下的那一点也已经陈旧变质,美味丧失殆尽了。
这个故事给人们的另一个启示,是要预见变化,追踪变化。凡事予则立,不予则废。要随时做好奶酪被拿走的准备,经常闻一闻你的奶酪,以便知道它们什么时候开始变质。比如在一个地区或单位,不仅要看到显赫一时的成绩、今日的辉煌,更要看到深层次的矛盾、潜伏的危机,还要见微知著,及时觉察到逆转的迹象,做好应对的准备。每个人也是这样,不要害怕改变。要像嗅嗅那样,嗅觉灵敏,及时觉察到变化;也要像匆匆那样,当形势发生变化,奶酪被移走了的时候,迅速随之改变,不瞻前顾后,没有片刻迟疑。而不要像哼哼那样,在变化面前踯躅不前,一味苦苦思索,只知抱怨和不服气,幻想再回到从前。
这个故事给人们的再一个启示,是要尽快适应变化,随着变化而变化。要直面变化,笑对变化。当变化来临的时候,要灵敏快速地行动,不必把事情复杂化,或者一味地让恐惧的念头使自己感到慌乱。要及时发现最初那些细微的变化,以便为即将来临的更大的变化做好准备。阻止你发生变化的最大制约因素就是你自己,只有自己发生了改变,事情才会好转。要像唧唧那样,敢于否定自己,及时调整自己,坦然嘲笑自己做的傻事,勇敢前行。要坚信,新奶酪始终存在,不管你是不是意识到它的存在。只要消除恐惧,坚定信心,不辞劳苦,走出久已习惯的生活,去享受冒险和艰辛带来的喜悦,你就会达到自己的目标,获得新的奶酪。
人人都是环境
董伟
今年春节期间,朋友聚在一处,议论最多的话题是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而每当谈到这个话题的时候,又都不约而同地提到环境问题。大家对今天的环境现状,程度不同地都有烦言,而且都可以不假思索地讲出几个例子来。言之凿凿,听之诺诺。谁都不怀疑问题的真实性,谁都抱怨别的行业、别的岗位、别的行为主体,谁都对现状颇感焦虑,又谁都不愿意检讨自己,回避自身的责任。这就是对待环境态度方面的现状,很有探讨的必要。
有人坚持认为,环境好坏主要取决于领导干部的表率作用,同一般干部关系不大。这话对了一半,错了一半。说“主要取决于领导干部”,并不为过。因为,在风气的形成过程中,领导干部的责任,是既要言传又要身教。俗话说:上梁不正下梁歪,中梁不正倒下来。像慕马那样的腐败分子,如果窃取了一个地区的领导权,必然败坏风气,这个地区就会一时间出现贿赂频发、事故不断、歪风四起的现象,一段时间内环境会受影响。
但是,说环境好坏“同一般干部关系不大”,可就有失偏颇了。须知,所有事情的实施都离不开一般干部,他们是实际工作的执行者,是行政指令的落实者,是具体事宜的操作者,或大或小都握有一定的权力。如果出以公心,办事公道,就会赢得赞誉,为一个地区的环境增光添彩。相反,如果利用职权,谋取个人私利,情况就两样了。偶可听到这样的事例:有的客户注册企业,本来手续完备,应该马上就办,有的办事人员却无理刁难,有意拖延,不盖几十个章不放行,不挖门盗洞不通过,不磕头作揖不松口,不浇油不滑溜。结果,有的外来客户在漫长的等待中,在五花八门的煎熬中,失望了,不再等待,选择了离开;有的最后得到解决,延误了时机,产品成了“昨日黄花”,企业注册之日就是濒临倒闭之时。也有的客户,企业刚刚组建,不少单位的工作人员纷至沓来,八仙过海各显其能,横挑鼻子竖挑眼,鸡蛋里挑骨头,都来揩油,偶有不周,就要给颜色看,或停水 ,或停电,或罚款。有个新企业用的是老厂房,上面工作人员发现有个阀 门滴水,每分钟两滴,由于厂房已建三十年,累计测算必须补交数百万,企业不堪重负,关门了事。凭心而论,这些工作人员的所作所为,所在单位领导往往蒙在鼓里,并不知晓,也不赞成,这是在给他们抹黑。
也有人觉得,一个地区的环境同握有实权的部门、单位及其工作人员有关,自己既无职又无权,所以同自己无关。这也是糊涂观念。其实,每个人都生活在环境之中,每个人都在创造环境。对于机关工作人员,你兢兢业业的工作,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各项任务,就为塑造高效务实的政府做了贡献;企业工人,你精益求精,钻研技术,提高产品质量,就打造了地区企业的品牌形象;商贸人员,你抵制假冒伪劣,不欺诈,不造假,蔚成风气,就为树立本地区诚信形象尽了力。出租车司机是城市的代言人,交通警察是形象大使,环卫工人是城市的美容师,健康整洁的老人,遵章守纪的孩子,都会给城市环境添彩。
可见,正确的态度,应该是不仅关心环境,而且从自我做起。对于损害环境的行为,不停留于指责,而是勇于斗争。美艳的环境之花,需要人人动手去浇灌。大家都身体力行去维护和创造,好环境才能真正形成。
改改阿Q心理
董伟
鲁迅笔下,有个叫阿Q的,其“心理”颇为典型。他的“儿子打老子”的精神胜利法,可谓妇孺皆知。他的另一句“名言”:“和尚动得,我动不得?”却不大有人提。但是,这种“攀比法”,在今天却很有些人在运用。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