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哲学.宗教 > 与无常共处TXT下载

与无常共处

作者:佩玛·丘卓 (美)
栏目:哲学.宗教
类别:国外
大小:62KB
评价星级:★★★★☆
下载次数:(本周:,本月:)
在线阅读  点击下载

书籍节选

书籍章节作者介绍
  · 001 永不消逝的爱
  心灵觉醒经常被描述成一趟登山涉岭之旅。我们舍弃了对世俗的执着,缓步迈向山顶。到达顶峰时,我们已经转化了所有的痛苦。这个比喻只有一个问题,其他人似乎被我们置之度外了。他们的苦难还在延续着,不会因为我们的出离二得到舒解。
  勇士菩萨之道则是朝着山下行进,似乎山顶的方向是在地面而非天空。与其超越众生的苦难,不如反过来尽量深入于内心的骚乱和困惑。我们探索痛苦和危险的真相及其不可逆料的本质,而不企图将它们推开。就算花上一辈子的时间,也在所不惜。我们按着自己的节奏,不疾不徐的朝着山下一步一步的行进。与我们同行有数百万人,他们都是逐渐从恐惧中觉醒的道友。
  到达山脚下时我们发现了水源——富有治愈力的菩提心泉。菩提心就是我们那颗柔软而受创的心。在水深火热之中,我们发现永不消逝的爱。它是平和而温暖的。它是清澈而灵敏的。它是开放而宽大的。觉醒的菩提心就是众生最根本的善性。
  · 002 普提心的治愈力
  菩提心在梵文里指的是“高尚或觉醒的心”,如同奶油源自牛奶,香油取自芝麻,“普提心”这个柔软地带,也潜藏在你我心中。有人将它与爱的能力等同看待。不论我们有多么无情,自私或贪婪,真诚的普提心永远也不会丧失。它就在众生的身上,从未毁损,一向完整无缺。
  据说面临困境时,只有普提心能治愈伤痛。当心灵得不到任何启示时,当我们正准备彻底放弃时,我们很可能在心中那痛苦的脆弱地带,发现这股疗愈的力量。有人也将普提心与慈悲心——与众生同悲共苦的心——等同看待。若是不能发现到它,我们还是会继续卫护自己,不去面对那令我们害怕的恐惧。因为生怕自己会受伤,于是我们竖起了由偏见,对策,情绪和论断所构筑的围墙。然而就象埋在土里上百万年的珍宝一样,这颗高尚的心是不会褪色和受损的。纵使我们用尽各种办法不去发现它,这颗珍宝任何时刻都能重见天日,它将若无其事地绽放出耀眼的光华。
  如果我们不再企图掩盖自己的脆弱,不再遮避生存易碎的本质,这颗仁慈的菩提心就会觉醒。
  · 003 安住于无常
  全力觉醒普提心的人,便是所谓的菩萨或勇士——不是打打杀杀的战士,而是闻声救苦的和平勇士。勇士菩萨涉入困难的情境里,为的是减轻众生的苦难。他们愿意看穿内心的反应和自欺。他们致力于揭露那根本而真实的菩提心。
  勇士愿意承认,自己对未来将发生的事一无所知。我们总希望凡事都能平安,而且在预料之中;我们总想活得舒适而安全。但人生的真相却是:我们永远无法躲避无常变易,这份未知的感觉,本是这趟冒险之旅的一部分。这也是令我们恐惧的原因之一。
  不论我们身处何方,都可以训练自己成为一名勇士。我们的工作就是禅定,施受法,修心七要,培养四无量心——友爱,慈悲,欢喜,和平等。有了这些修持方法的帮助,我们将会在痛苦与感恩里,在盛怒与惊恐的战栗之中,发现那颗柔软的菩提心。在孤寂和仁慈的感受里,我们将会揭露自己与生俱来的善性。但菩提心的修持并不能保证快乐的结局。这个一直想得到安全感,一直想抓住什么的“我”,最终也许会什么都没找到,却因为这场追寻而长大了。
  倘若我们怀疑自己是否真能成为一名勇士,不妨深思一下这个问题:“我愿意以成熟的态度直接面对人生,还是宁愿老死于恐惧之中?”
  · 004 不逃避的智慧
  勇士的训练并不是要教我们如何闪躲无常及恐惧,而是要学会与不舒畅的感觉共处。我们该如何与困境,自己的情绪和日常不可预料的遭遇共处呢?对我们这些急于想得到解答的人来说痛苦的情绪就像高高竖立的一面旗帜,上面写着,“你又卡住了”!我们应当将失望,丢脸,焦躁,嫉妒和恐惧的时刻,当作一种提醒,让我们看见自己正在退缩,正在以某种方式封闭住内心。这些令人不舒服的感觉可以提醒我们:要振作精神面对眼前的情境,虽然我们宁愿屈服和退缩。
  当旗帜高高竖起时,我们的机会就出现了:与其陷入妄想中,不如安住在痛苦的情绪里。只有学会于安住痛苦,我们才能温柔的觉察,自己正企图将嫌恶之心硬化乘归咎,自以为是,或是一种疏离的心态。我们有时也会制造出一种心灵启示或解脱的情绪,让自己舒服一些。要能觉察到这些心态,总是说易行难的。
  我们通常都会被自己的习气牵着走。我们一点也不想干预自己的惯性模式。但精神修持可以使我们安住在破碎的心,无名的恐惧,想要报复的欲望之上。安住于无常,可以让我们学会在混乱的情境里放松下来,在脚下无立足之地时,让心平静下来。每天我们都可以不断的把自己领回到心灵的道路上,只要我们心甘情愿地安住于当下的无常——一次又一次的安住。
  · 005 友爱:主要的精神修持
  对于一名立下菩萨宏愿的勇士而言,最主要的修持就是培养慈悲心或友爱之心。香巴拉战士之道有句格言:“将恐惧之心置于友爱的摇篮里”另一个惯用的慈爱意像描绘的则是母鸟护育它的幼鸟,直到它们有能力振翅高飞为止。人们有时会问:“在这个画面里,我到底是谁——是母鸟,还是幼子?”答案是:我们两者皆是,既是慈爱的母亲,也是那些丑小鸭。不过我们比较容易认同那些小宝贝——眼睛看不见东西,稚嫩而又急需母亲的照料。我们真的是一个既不完美又备受疼爱的组合体。不论我们是以此种态度来对待自己或对待别人,这都是学习如何去爱关键所在。我们学习与自己以及与别人相处,即使我们还在吵着要东西吃,身上光秃秃的连羽毛都还没长出来,或者以世俗的标准,我们已经出落的可爱动人了。
  在培养友爱的过程中,我们首先要训练自己以诚心、善意和仁慈来对待自己。与其助长自责,不如培养清明的善意。有时我们觉得自己友善而坚强,有时又觉得不安与懦弱。但如同母爱一般,慈悲心是无条件的;不论我们的感受如何,都要发愿活得快乐。我们要学会播下安康的种子。逐渐的,我们将越来越明白什么“因”会带来快乐,什么“因”会造成苦恼。缺少了一份对自己的爱,我们很难真的关爱别人。
  · 006 友爱与禅修
  一旦开始禅修或进行任何一种心灵上的修持,我们通常会以为自己将有所长进了,其实这是一种微细的自我侵犯。这就像在对自己说:“如果我每天慢跑的话,一定会变成更完美的人。”“假设我有一幢更好的房子,一定会变成更好的人。”“如果我的禅定功夫加深了,就会变成更善良的人。”或者我们的台词儿可能是找别人的碴儿,我们可能会说:“如果当初嫁的不是我先生,我的婚姻一定非常完美。”要不是因为我的老板无法跟我相处,我的工作还真不赖呢!或者,“要不是因为长了这样的脑袋,否则我的禅定功夫一定会更棒!”
  但是对自己友爱、慈心,并不意味着要去除什么东西。
  慈心意味着我们仍然会懒散,仍然会发怒。我们仍旧会感到羞怯、嫉妒,或充满着一份毫无价值的感伤。修持并不是要将旧有的自己抛弃,变成一个更完美的人。它其实是要我们学会跟真实的自己做朋友。修持的基础就是要接受你或我当下的自己,如实的接受。我们要怀着高度的好奇心和兴趣来认识自己。
  好奇心涉及的是温柔、精确与开放——有能力放下和敞开胸怀。“温柔”以善心对待自己。“精确”意味着有能力看清楚事物,不害怕看到事情的真相。“开放”则意味着放下和敞开胸怀。我们一旦拥有了这些诚心、仁心以及善意,再加上一些自知之明,就能畅然无阻地去爱别人了。
与无常共处 在线阅读:
第 1 页第 2 页
下载地址: 点击下载TXT
更多>>

本栏下载排行

更多>>

相关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