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茶文化历史

_24 朱自振(现代)
“其山胜绝,游者忘归,亦名稽留山”
①。妙喜寺,梁武帝时原建乌程金斗山,贞观六年(632)
移至杼山。青塘,乾隆《湖州府志》误作归安所属,乾隆《乌程县志》正之称在青塘门外,仍“属乌程”
②。岘山,在县南5里,崇祯《乌程县志》释:“岘者见也,山之首先曰岘,一出定安门即见此山故名。”
水堂,在定安门外“即古县尉厅”。此外,在乌程或吴兴方志的“隐逸”
及“寓贤”
中,也都列有陆羽的事迹。陆羽隐居乌程的情况,也完全能为方志资料所证实。
2.长城(即浙江长兴)。长城在历史上曾为吴兴或湖州所属,唐朝著名的湖州紫笋茶,即产于此。唐诗中关于陆羽寓长城的线索,有皎然、崔子向《泛长城东溪暝崇光寺寄处士陆羽》,及耿湋和陆羽《连句多暇赠陆三山人》“禁门闻曙漏,顾渚入晨烟”
等诗句可证。顾渚,其地在长城和江苏宜兴相界的长城一侧,康熙《长兴县志》载:“顾渚山,在县治西北四十七里,高一百八十丈,围十二里。”
③此外,在康熙志《流寓列传》中,也有陆羽“往来顾渚山中”
的记载。
3.宜兴。
宜兴和长兴山水相连,是唐朝和紫笋茶并名的常州阳羡茶产地,过去有人就陆羽嗜茶而且隐居苕溪这点,推测陆羽可能到过宜兴,惜无史料可证。唐朝侨寓宜兴的人物,查宜兴有关方志,我们不仅找到了与陆羽情笃的皇甫冉曾置寓于此的记载;而且在《艺文志》中,还直接找到了陆羽和皇甫曾
①引自崇祯《乌程县志·山川》。
②乾隆《乌程县志·古迹》。
③嘉庆《长兴县志·舆地》。
308
茶 史 初 探·792·
交往的诗文。
如皇甫曾《送陆鸿渐山人采茶》一诗,过去不知作于何处,嘉庆《宜兴县志》收作《送陆鸿渐南山采茶》①,表明此诗为皇甫曾在宜兴之作。
另外,宜兴方志也进一步提供了陆羽在宜兴设过别业的线索。
4.丹阳。丹阳古名阿曲,又名云阳,在唐朝,可能因“云阳驿”
交通之便,有些官员曾流寓于此;这里出过很多名人,如丞相萧颖士,即原籍丹阳。据隆庆《丹阳县志》记载,仅玄宗天宝(742—756)
的10余年间,丹阳举进士的就有包佶、皇甫曾、刘太宗、刘太贞、皇甫冉等多人。此外,与陆羽友善的权德舆,也家居过练湖。因此,皎然《往丹阳寻陆处士不遇》诗,说明陆羽或因皇甫冉兄弟和权德舆等人的关系,也曾一度侨居过这里。
5.茅山。
江南茅山有二:一是句容和金坛之间道教发源地的茅山;一为浙江长兴境内的茅山②。陆羽到茅山,有刘长卿《送陆羽之茅山寄李延陵》所示。有人从刘长卿贬睦州只到过浙西这点,推定陆羽所至的茅山,“可能只会是长兴茅山”
,但从诗文“延陵衰草遍,有路问茅山”
之句来看,这里所指分明应是金坛、句容的茅山。因为诗中所说的延陵,是丹阳的一个地名;极有可能,陆羽是从丹阳就近走访这一道教圣地的。
6.栖霞山(位今南京郊区)。皇甫冉《送陆鸿渐栖霞寺采茶》一诗,证明陆羽曾到过栖霞寺。
但这里栖霞寺究指哪里?
有人据《全唐诗》顾况《题歙山栖霞寺》一例,认为歙山为安徽歙县之山,进而提出陆羽到的是歙县栖霞寺,查阅有关方志,歙
①嘉庆《宣兴县志》,卷十五。
②康熙《长兴县志》载:茅山,在县治西七十里,高六百丈,周五十里。
309
·892·茶 史 初 探
县并无歙山和栖霞寺,只是在江宁或上元的方志中,才见提及。据同治《上元江宁两县合志》载,唐高宗李治时,改摄山旧寺为栖霞寺,因寺故,后来俗称摄山亦为栖霞山①。摄与歙音相近,笔者认为顾况的“歙山栖霞寺”
,可能系“摄山栖霞寺”
之误。
另《上元志》中记及,栖霞寺中有品外泉,释文说:“品外者,为陆羽解嘲也。”
这也是陆羽到的是今南京栖霞寺的有力证明。
7.苏州。
《全唐诗》陆羽诗句:“辟疆旧林间(间,《吴郡志》作园)
,怪石纷相向“。辟疆园,是晋顾辟疆的园林,史称”池馆林泉之胜,号吴中第一“
②。陆羽此吟,当然是他游历辟疆园时所作。此外,皎然《同李司直题武丘寺兼留诸公与陆羽之无锡》一诗,也表明陆羽确实到过苏州。
武丘也即虎丘,唐时避太祖讳,曾一度更虎作武。
陆羽游览苏州虎丘,这在《苏州府志》、《虎丘山志》中,也都有所反映,如虎丘古迹“陆羽石井”
,相传就是陆羽游虎丘的遗迹。
8.无锡。皎然《同李司直题武丘寺兼留诸公与陆羽之无锡》一诗,是陆羽到苏州、也是陆羽到过无锡的证明。从诗“还将陆居士,晨发泛归航”
之句来看,这次陆羽到无锡,是由苏州趁船回湖州途中所作的停留。
陆羽到过无锡的记述,其他一些文献中也有反映,如陆羽曾撰写过《游慧山寺记》一篇③;万历《无锡县志》,还记述:“天下第二泉,在慧山寺右,唐陆羽品为
①同治《上元江宁两县合志·山考》。
②范成大:《吴郡志》,卷十四。
③《全唐文》卷四三三。
310
茶 史 初 探·992·
天下第二泉,故名二泉;以羽故,又名陆子泉“
①。有的志书说后人为此特意在二泉附近建立陆公祠,祠中有陆羽象的碑刻等等。
9.越州(今浙江绍兴)。
《全唐诗》载及陆羽到过越州的诗篇有二:一是陆羽的《会稽东小山》;另一为皇甫冉《送陆鸿渐赴越》。
会稽素称山水之乡,陆羽和皇甫冉的诗,不仅提到了会稽的剡溪、镜湖等胜景,而且皇甫冉的序文还明白地指出:陆羽是在探望他的病以后,由他的寓地直接去越州访问“尚书郎鲍侯”
的。由浙西或江南去越州,不论水路、陆路,杭州是必经之地。
《全唐诗》中虽无陆羽到过杭州的记载,但由此不难肯定,陆羽既然到过越州,不会不顺便游览杭州和沿途的其他名胜。
10.庐山。陆羽到庐山,由其《题康王谷泉》诗句可知。正德《南康府志》中记载:陆羽“尝梦游庐山,后抵此,果如梦中所见,欣然曰今非梦矣。”
②当时庐山属星子县,所以在《南康府志》星子县“井泉”
中,还载有“招隐泉,旧名六(陆)
羽泉,在石桥潭,陆羽《茶经》品为天下第六泉“
;“谷帘泉,去府西三十五里,其水如帘,布岩而下三十余泒,陆羽《茶经》品为天下第一泉”。
11.上饶。孟郊《题陆鸿渐上饶新开山舍》说:“惊彼武陵状,移归此岩边;开亭拟贮云,凿石先得泉。”
说明陆羽的上饶新居,构筑得还颇讲究。
据《广信府志》记载,陆羽的山居,就筑
①万历《无锡县志》卷二,山川。
②正德《南康府志》卷七,侨寓,星子县陆羽条。
311
·003·茶 史 初 探
在上饶城北的茶山。其凿石开出的泉水,后人称之为陆羽泉,“以土色赤,又名胭脂井”
;其所建小亭,名为“观泉亭”。
陆羽寓居上饶,和隐居浙西时一样,还周游了邻近一些地方,如他曾顺信江经弋阳、余江等地一直到过鄱阳湖滨。
《饶州府志》中,就载及陆羽寓居余干冠山寺院,在冠山“凿石为灶,取水煮茶”。余干因而有陆羽茶灶和陆羽煮泉亭等古迹。
12.抚州。戴叔伦《岁除日奉推士使牒追赴抚州辨对留别崔法曹陆太祝处士上人同赋人字口号》、《抚州被推昭雪答陆太祝三首》等诗,留下了陆羽到抚州的主要线索。
戴叔伦,润州金坛人,嗣曹王皋领湖南、江西、表佐幕府,后试守抚州刺史。
陆羽可能是戴叔伦领抚州时驻足抚州的。因戴叔伦和权德舆的关系,陆羽寓江西时,还结识了当时江西任上的萧瑜、崔载华等一些官吏名士。据《上饶县志》,陆羽在萧瑜领洪州(今南昌)
时,还曾“移至洪州玉芝观”
住过。
13.长沙。
如上所说,江西和湖南一度均属曹王皋所领。
据考,江西幕设在南昌,湖南幕即在长沙,从权德舆《送陆太祝赴湖南幕》“此去佳句多,枫江接云梦”
的诗句来看,陆羽在晚年,还由江西远足湖南。
陆羽中晚年的行止,唐诗载及的实际只是陆羽到过的部分地点。其中庐山、苏州、无锡等地,也不是陆羽隐居以后,而是在隐居以前就曾周游过的;因这些地方陆羽都不是到过一次,所以归总一提。
312
茶 史 初 探·103·
(四)
陆羽隐居前后的若干情况
《全唐诗》为我们增补了陆羽中晚年的许多资料,由于这些资料一般都不载明写作的具体时间,我们无法编出陆羽的确切纪年。不过,就陆羽隐居前后的情形,至少还能归纳出这样一些头绪:1.陆羽隐居苕溪之前。陆羽为什么要隐居?如一些史籍所说,他的隐居,主要是为了“闭关对书”
或“阖门著书”
,他是为了做学问而隐居的。
据陆羽在《自传》中记,他隐居以后,曾写了“《君臣契》三卷、《源解》三十卷、《江表四姓谱》八卷、《南北人物志》十卷、《吴兴历官记》三卷、《湖州刺史记》一卷、《茶经》三卷、《占梦》上中下三卷”
①。陆羽是上元初(760)
隐居苕溪的,他的《自传》撰于“上元辛丑(761)
阳秋“
,亦就是说,他的上述著作,全部是在一年左右的时间中撰写出来的。在古代图书资料极不周全的条件下,陆羽如事先不作充分准备,实在难以想象。
这一点,唐诗中的陆羽资料也为我们作了很好的说明。
“荆湖备登历,风土随编录”
,崔子向和皎然的《泛长城东溪暝宿崇光寺寄处士陆羽联句》,指明了陆羽在隐居之前便进行了长期的调查和资料搜集工作。
陆羽的著作虽多,但流传下来的只有《茶经》一部。
以《茶经》为例,陆羽为了在《茶经》中写明全国的茶叶产地和各地所产茶叶的质量,就曾实地调查了山南、
①《全唐文·陆文学自传》。
313
·203·茶 史 初 探
淮南、浙西、剑南和浙东等32州的有关情况。显然,这一工作非一年半载所能完成的。所以,从一定的角度来看,陆羽的隐居,实是为了实现其著书立说的夙志。而在隐居之前,他是作了长期的充分准备的。
过去很多人对陆羽《自传》中“至德初秦人过江,予亦过江,与吴兴释皎然为缁素忘年之交”
的这段记载,颇多疑惑。
陆羽原籍竟陵,地在江南,何言“秦人过江予亦过江”?陆羽既然在至德初便到了吴兴,为什么到上元初才隐居下来,这期间的四五年,他又在何地?现在我们可以大致勾勒出这样一个轮廓:即在安史之乱以前,陆羽为撰写《茶经》和其他一些著作,就考察了剑南和山南的有关地方;安史之乱时,陆羽正好在金州或光州调查,所以,就出现了和北方难民一起过江的情况。
陆羽回到江南以后,接着顺江东下,经庐山和淮南沿途茶叶产地,至德初辗转到达了吴兴。陆羽到吴兴以后,没有立即隐居动笔,而是广泛结交江南的名儒学士,共相切磋,并为继续搜集《茶经》和其他资料,游历了浙西、浙东和长江下游。在各种资料基本搜集齐全的基础上,最后才在上元初隐居下来。
2.陆羽“隐居苕溪”
期间。
陆羽结庐吴兴苕溪,一般都指为乌程(今吴兴)
苕溪,其实这是一种误解。唐朝以前,吴兴是相当于湖州的郡的建置,而苕溪也有东西之分。据记载,西苕溪源出天目山后,经长兴、乌程由长洲流注太湖;东苕溪中途岔分南、中、北三支,横穿余杭,也由长洲汇入太湖。古时所指的吴兴苕溪,其地不限乌程,在一定程度上,还泛指整个浙西。
唐诗资料所记述的陆羽行止,抑或吴兴早期的方志资料,都表明是如此。
如《吴兴志》就载,陆羽“初隐居苎山,自称桑苎
314
茶 史 初 探·303·
翁。撰《茶经》三卷,常时闭户著书“
①。这里记述得就很明确,陆羽在吴兴最初隐居的地方,就不在乌程的苕溪,而是余杭近郊的苎山。查吴兴或湖州各县方志的山志,都无苎山的记载,只在嘉靖《余杭县志》“关梁”
中,才夹带提及:苎山桥,在县北一十四里仙宅界,跨小港,元至正因在苎山畈故名②。陆羽最初隐居之处,为啥不选皎然居住的乌程而定余杭?
这兴许与当时另一著名隐士吴筠有关。据记载,这一时期,吴筠也修道于余杭天柱山的石室洞(一名藏书洞)
③,陆羽于此隐居,可以就近与吴筠商讨和阅览藏书。
除苎山外,陆羽在余杭还曾寓居过吴山双溪。嘉庆《余杭县志》引旧志说:“吴山双溪路侧,有泉,羽著《茶经》品其名次,以为甘冽清香”
④;此泉旧称陆羽泉,即陆羽撰写《茶经》处。
苎山滨中苕溪、双溪为天目山和高陆山二溪合流处,其下即北苕溪。可能因陆羽在余杭居住的二址,都近苕溪,所以旧史就称陆羽隐于苕溪。
陆羽在余杭寓居多久?
文献中无记载,但至少在大历八年(773)
前,他便已迁居到乌程。
这由颜真卿《题杼山癸亭》和《谢陆处士杼山折青桂花见寄》等诗可证。癸亭也即三癸亭,系建于癸丑岁(大历八年)
、癸卯朔、癸亥日故名。这是唯一能够确定时间的史料。大历八年时,陆羽已移隐杼山,毋庸置疑。陆羽在乌程也并不久居一地,如皎然《同李侍御萼李判官集陆处
①《吴兴》卷十八,隐逸,桑苎翁。
②嘉靖《余杭县志·舆地》。
③嘉庆《余杭县志·山水三》。
④嘉庆《余杭县志·寓贤·陆羽》。
315
·403·茶 史 初 探
士羽新宅》、《喜义兴权明府自君山至集陆处士羽青塘别业》等诗,就反映陆羽搬迁不止一次。继杼山而后,陆羽居住在青塘别业。
因为颜真卿刺湖州时,曾召集了一批文人学士编撰过一部《韵海镜源》①。
《新唐书》中也曾载及:“颜真卿在湖州与(萧)
存及陆鸿渐等讨摭古今韵字所原,著书数百篇“
②。这里所说的“韵字所原”
,也即《韵海镜源》和一般史籍简称的《韵海》。
颜真卿是什么时候发起编写这部著作的?
在《唐书》颜真卿的传记中,只“迁抚、湖二州刺史”
一句,没有载明刺抚州、湖州的具体时间。经查现在弄清,颜真卿是大历四年出任抚州③,七年改刺湖州的④。
就一般情况来推,颜真卿当然不可能一到任或在上任初期就组织编写这部书,必然和陆羽、皎然等人交往较长以后,才委以主持这一工作。
因此,《韵海》的编纂,大致是在大历八年颜真卿率群士游杼山以后开始的;由此也说明,陆羽移居青塘门外别业,也只会是大历八年以后的事情。
陆羽寓居浙西,除余杭、乌程二县而外,如前面行止中讲到,他还曾侨居过长兴的顾渚和江苏的宜兴、丹阳。
不过,从现在掌握的资料来说,我们还无法确定陆羽寓居长兴和丹阳是在他隐居之前,还是隐居以后。
现在似可确定的是陆羽隐居浙西的最后寓处为宜兴。
皎然酬陆羽的一诗叫《赋得夜雨滴空阶
①康熙《长兴县志·仙释列传·清唐传》。
②《新唐书·萧颖士传》。
③万历《抚州府志·名宦》。
④乾隆《乌程县志·碑刻》项王碑文。
316
茶 史 初 探·503·
送陆羽归龙山》,查方志,乌程无龙山。乌程邻近的龙山有三:一是杭县的卧龙山,一名龙华山;一在无锡慧山北的白龙山,上有白龙潭①;再是《宜兴县志》所载的:“龙山,在县南五十里,下有武陵洞。”
②从孟郊《题陆鸿渐上饶新开山舍》“惊彼武陵状,移归此岩边”
的诗句来看,皎然诗中所指的陆羽龙山寓居,应当是宜兴的龙山。近见有的文章将孟郊的“惊彼武陵状”
之句,释作“《桃花源记》中武陵人所见的桃花源中的山水。”
孟郊是湖州武康人,五十举进士才任溧阳尉,他访问过陆羽龙山寓处是完全可能的,既然作如上解释,还不如释为“宜兴龙山武陵洞寓处的风貌”
更合情理。
3.陆羽移居江西和最后的终老处所。
陆羽迁赣的时间,现在还只能凭诗中尊用陆羽官职这一线索来推测。
查《全唐诗》所有陆羽史料,只有权德舆、戴叔伦在江西的几首诗,如《送陆太祝赴湖南幕》、《抚州被推昭雪答陆太祝》才尊陆羽为“陆太祝”
,前此,除名号外,只以陆处士或山人等称之。这说明陆羽加封“太祝”
不在搬迁江西以前。具体封陆羽为太祝的时间又是什么时候呢?
史籍的记载也不明确。
《新唐书·陆羽传》只是说在他隐居苕溪以后“久之”
才诏拜“太子文学徙太常寺太祝”。
久到什么程度?
不清楚。
据笔者初步考证,陆羽的移居江西和加封官职,大概是在德宗初年,与起用颜真卿、韦渠牟有关。
有关文献记载,颜真卿“蒙刺是州(湖州)
十二
①《古今地名大辞典》龙山条。
②嘉庆《宜兴县志·山川》。
317
·603·茶 史 初 探
载,奸臣伏法(建中四年,783)“
以后,才奉诏入朝的①。
而陆羽的另一至交韦渠牟,“贞元元年(785)
,渠牟为大府卿,……皆承恩宠,荐人多得名位“
②,也是在德宗初年受到信用的。
颜真卿在湖州时,聚集了一大批名士,经常在一起郊游、会诗作文,颜真卿奉命入朝以后,友人星散。所有这些情况,都可用以说明陆羽是在德宗初年因颜真卿或韦渠牟的推荐,才诏拜为太常寺太祝移居江西的。
陆羽寓居江西,由江西又转赴湖南,为时10年左右。
旧志苏州的古迹中,虎丘北向有一处“陆羽楼”
,是陆羽“贞元中寓虎丘”
故址。这座楼,也名“陆太祝羽寓舍”
,后代曾改为“马牛王庙”
;庙废,又改“磨坊公所”。颇清楚,这只会是陆羽由湖南重返浙西以后所居。
德宗贞元年号,共历20年(785—804)
,所谓“贞元中”
,也即贞元十年(794)
前后。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