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茶文化历史

_21 朱自振(现代)
窳,四夷来同,海内宴然“
①。这当然是一种溢美之说,如果要说那时有什么“家给户足”
,那也只能是地主豪富的家家户户。
不过,从当时的赋税收入来说,国库可能的确是殷实的。
据《新唐书》记载:是时“天下岁入之物,租钱二百余万缗,粟九千百八十万斛,庸调绢七百四十万匹,绵百八十余万屯(六两为一屯)
,布千三十五万余端。“
②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每年有这么多税收,国家不可谓之不丰。
唐玄宗即位以后,通过“开元之治”
,一方面把盛唐进一步推向更加繁荣的局面;但另一方面,唐朝的阶级矛盾和社会矛盾,到这时也发展到了不可调和的程度。
唐朝阶级和社会矛盾的根源或焦点,是官僚豪富对于土地的兼并。唐朝初年,为恢复和发展社会生产,沿用和普遍推行均田制度。
土地兼并虽在唐初实行均田制不久就已出现,但愈演愈烈并严重到“法令弛坏,兼并之弊有逾于汉成哀”
③这样的局面,还是唐玄宗中期或后期的事情。据记载,如李隆基为缓和当时的社会矛盾,曾多次诏令“不许买卖典贴”
田地。
但结果君命也没有什么效用,实际“尚未能断贫人失业、豪富兼并”
④。均田制是唐朝许多政治、经济和军事法制的基础。
如当时的户籍和与之相联系的赋税、劳役、兵役,原先就都是通过均田制加以固定、维护的。李隆基未能控制日益加剧的土地兼并,大批失业的农民或逃亡
①《通典》,卷十五,选举典,历代制下。
②《新唐书》,卷五十一,食货志。
③《通典》,卷三,食货,田制下。
④《册府元龟》,卷四九五,田制。
272
茶 史 初 探·162·
求生,或沦为地主庄园的僮仆和客户。这样,过去政府掌握的户口愈来愈少,兵源锐减,农民的赋役也愈来愈重,阶级和社会矛盾便随之更趋尖锐复杂了。
以兵役为例,唐朝原先实行的是府兵制,均田制为地主庄园的急剧发展受到破坏以后,不得不改行募兵制。
雇佣兵长期辖属某一将领,这就诱导产生了后来方镇割据。
关于这点,在李隆基的诏书中也屡屡提及:“猾吏侵渔,权豪并夺,故贫窭日蹙,逋逃岁增。”
①杜甫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的名句,就是这时这一社会实况的逼真写照。
如前所说,如果李隆基在接位初年还想有一番作为的话,在他的努力中当他愈来愈看到再也无法控制这些矛盾时,信心就消失了,变得消极沉沦了。
所以,后来李隆基由主张吏治,很快便转向乞灵于儒道。
开元二十六年(738)
,李隆基诏令“宏长儒教,诱进学徒”
②,规定乡乡设乡学,大力提倡习儒。与此同时,他还竭力推崇道教,亲注《道德经》供人学习,下令道士、女冠犯了罪,“所有州县官不得擅行决罚”
③。李隆基幻想借助儒生道士的教化,能使社会迅速安定下来。
在这样愚蠢思想的指导下,他自然也就不需要贤相能臣了,而把朝政先后悉付口蜜腹剑的李林甫和外戚杨国忠,内廷交权于宦官高力士。
至于李隆基本人,他不想也不敢再看到日趋恶化的社会形势,自此过着“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
的腐朽淫逸生活,使皇皇盛唐,也在他的手上,由极盛一天天走向败落。
①《唐大诏令集》,卷一一一,听逃户归首敕。
②《唐会要》,卷三五,学校。
③《唐会要》,卷九○,尊崇道教。
273
·262·茶 史 初 探
陆羽知世和确定人生道路的年代,就是生活在这样一个国家由盛到衰的大转折时期。因此,陆羽后来的生活、发展以及下面要谈的思想、性格等等,就无不带有这一时代的印痕。
如陆羽的离庙学文,就清晰显示出受这一时代的影响。
如所周知,陆羽是由和尚收养长大的弃婴,他自幼生活在终朝木鱼经声、通宵坐禅修行的寺庙中间。
照理,他对佛事经文,长年耳濡目染,长大剃度为僧,这是必然的发展。
可是,由于当时李隆基尊儒崇道,佛教处于失势和低落的境况,这可能就是决定陆羽不愿从佛的主要原因。
陆羽不愿学佛,那么为什么不习其他而又专习“孔圣之文”
呢?如前所说,唐玄宗前期,特别是文化通过诏设乡学,还是有很大发展的。所以,有人称这时是唐朝文学尤其是诗歌“黄金时代”
或“鼎盛阶段”。开元、天宝年间,我国诗坛名家如林,群星灿烂,如高适、岑参、王之涣、王昌龄和诗仙李白、诗圣杜甫等,交相映辉;使文学在李隆基时的盛唐回光返照中,成为最能引人的一条彩虹。陆羽从小聪慧好学,志趣不凡,在当时百业坠危、一花尚荣的气氛中,他当然只会趋荣避衰,通过文学的道路,去寻找他生活的乐趣和追求他想追求的功业。
上面我们只是举时代环境对陆羽影响的一例。
其实,陆羽一生的思想和活动,都是与他的生长的时代和环境相关联的。
因此,我们要对陆羽作任何较深的研究和了解,就不能不对他当时的社会经济、政治、思想和文化等等,也作些具体剖析。
因为如果对陆羽的研究,是一种不顾历史环境的孤立研究,也就谈不上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看不到历史条件对他的制约,当然也就很难作出确当的评价。
所以,笔者上面提到的这些时代背
274
茶 史 初 探·362·
景,不能算是什么论述,只是提出一个过去陆羽研究中往往为大家所忽视的方面。
(二)
陆羽的阶级地位和基本思想
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态度,和在阶级社会坚持阶级分析的方法,是评价一切历史人物所必须遵循的两条基本原则。
阶级社会中的每一个历史人物,总是一定阶级的代表,陆羽也不例外。
那么,陆羽是什么阶级的代表呢?
这应该从他生前所处的阶级地位、政治思想来作一些具体分析。
过去,特别是十年动乱期间,我们学术界在历史人物评价问题上,受极左和林彪、江青反革命政治路线的影响,实用主义、血统论、唯成份论替代历史主义和阶级分析,曾出现过一片混乱的局面。
如在“评法批儒”
的闹剧中,就流行过这样一个简单公式:“法家是进步的,进步人物必然就是劳动人民出身或代表劳动人民的。”
这种流毒,一度也曾反映到陆羽的研究上来。如有人就提出“陆羽是劳动人民出身的茶叶专家”
和别的什么家。事实到底是怎样呢?这是我们现在必须统一和应该搞清的问题。
不错,陆羽幼年和年轻的时候,曾是一个弃婴,较长时间寄养庙中,也流落做过伶人。
由这些来说,的确,陆羽早年的生活,是极其不幸和艰辛的。但这些也同时清楚显示,由此就判定陆羽是“劳动人民出身”
,根据也是不足的。作为弃婴,陆羽的亲生父母,多半是穷困的劳动人民,这是极其可能的。
但是,决定一个人的阶级和出身,不是血缘,主要是他后天的经济和
275
·462·茶 史 初 探
政治生活。陆羽小时,在寺院的生活时间较长,唐朝和尚的经济和社会地位是较高的,因此,我们下说陆羽是出身僧侣地主,但绝对也不能说他是出身劳动人民。至于他一度充作伶人,当时的演员,是属于下层社会的阶级,不过和一般劳动人民,如农民和手工业者,也还是有区别的。
所以,从这些具体情况来看,陆羽可能是劳动人民所生,但他后来的生活,改变了他本来应该与父母阶级一致的出身。
其实,对陆羽的阶级分析,出身怎样,这并不关重要,主要的,还在于看他自己的阶级地位和后来阶级关系的变化。
关于陆羽的阶级地位,从耿湋称陆羽“一生为墨客,几世作茶仙”

的诗句来看,其同时代的人,是把他看作“士”
的阶层的。
士在唐朝,因出身和政治、经济地位的不同,一般还可划分为二类:一是高门大族出身的“子弟”
;一为没有世袭政治特权、出身普通地主“寒门”
的所谓“寒士”。陆羽不是“子弟”
,严格说也不能算地主出身,但从归属来说,他应该也只能算是一个寒士。因为陆羽脱离伶界进入士的行列以后,不务本,后从士,他的生活,或为地方官员的门客,或衣食于寺庙,或接受友人的赠助,基本是依附官僚和僧侣地主为生的。
这里附带说明一点,过去有人说陆羽是“劳动人民出身”
的另一理由,是他“居住柴门茅屋,生活非常清苦”。事实并不如此,以其在浙西和上饶的境况说,如皎然《喜义兴权明府自君山至集陆处士羽青塘别业》、《同李侍御萼李判官集陆处士羽新宅》等诗句反映,陆羽隐居浙西期间,数迁其居,宅旁还有绿篱藤架,柳荫花
①耿湋:《连句多暇赠陆三山人》,《全唐诗》,卷七八九。
276
茶 史 初 探·562·
径,住房还是比较讲究的。
至于后来上饶的寓所,依山凿石,引泉构亭,前后有丛竹、茶园,孟郊吟之为“惊彼武陵状,移归此岩边”
①,构筑更是高雅。从这些史实来看,陆羽后来的生活,是不拮据的。
我们称陆羽是寒士,这是就其阶级地位而讲的。
他早年的艰苦生活,和流落社会底层滚爬的伶界经历,这些虽不能决定他的出身和后来的阶级地位,但对他后来一生的思想还是有影响的。
如陆羽早年的坎坷生活,使他一生保持艰苦朴素的作风;在业伶阶段,由于直接生活于劳动人民中间,决定他比一般寒士,更了解和熟悉劳动人民,更关心和同情劳动人民。因此,陆羽这位寒士,用现在的话说,他应该算是一位具有一定劳动人民感情的进步知识分子。
由士的这一身分决定,陆羽的主要政治思想,自然也就是儒家思想,从现存的一些史料看,陆羽信仰或推崇儒教的思想,不是在成士以后,而是早年寄居寺院时期就萌发了。如陆羽在他所写的《自传》中讲:“九岁学属文,积公示以佛书出世之业,予答曰:‘终鲜兄弟’,无复后嗣,染衣削发,号为释氏,使儒者闻之,得称为孝乎?!
羽将校孔圣之文可乎?!“
②说明陆羽从小对儒教的封建伦理道德、三纲五常等内容,就信奉和熟悉的。
在他长大以后,他对孔子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的礼教,不但尊崇,而且还亲加补充。
据记载,在他的作品中,就曾撰写有《君臣契》三卷,《江表四姓谱》八卷。
这些著作,由名即知,是
①孟郊:《题陆鸿渐上饶新开山舍》,《全唐诗》,卷三七六。
②《陆文学自传》,《全唐文》,卷四三三。
277
·662·茶 史 初 探
宣扬和维护封建秩序的。封建统治阶级器重和利用儒教的核心一点,就是它的“忠君”
思想,陆羽二拒诏封,现象上反映他好似不尊敬皇帝,不肯为皇帝服务,这只是他矛盾心理的一个方面。
实际上,在陆羽的内心深处,他对皇帝还是忠心耿耿的。
如安禄山乱时,他作《四悲诗》,刘展反江淮时,又作《天之未明赋》,每当危及社稷存亡的关键时刻,他的忠君思想,通过忧国忧民的诗篇,就活现了出来。据记载,他的这二首诗,“皆见感激当时,行哭涕泗”。这就是说,他的这些如泣如诉的诗句,不但凝集了他对皇上的忠心,还引起了社会的共鸣,在当时实际起到了鼓动大家保卫宫廷,救助皇上的作用。
由上可以清楚看出,陆羽的儒家思想是极其严重的,但他也不完全是一个儒家或儒生。
陆羽的基本或主导思想,是和当时奉行的儒、佛、道三教合一的社会思想相一致的。
即是说,他的基本思想中,有儒教的东西,也有佛道的内容,唐玄宗推崇儒道,但没有反佛、抑佛,他推行的还是先前三教合一的政治思想。
陆羽幼年在寺庙生活过一个很长时期,所以他对当时的社会政治思想,比别的人更能容易接受。这一点,我们从陆羽的著作和社会活动中,也可清楚看出。
如陆羽交游相善的人物中,不但有许多高官名士,也有和尚、道士。他和皎然是“缁素忘年交”
,这是人所共知的。
除皎然而外,他相交的僧人还有灵澈、道标,道士吴筠、女冠李冶等等。他和这些友人游聚中,除吟诗作赋相互酬答以外,也常一起共讨经义和三教学说。
如皇甫冉在《送陆鸿渐赴越》的诗序中,就讲到陆羽在皇甫冉家小住时,两人在一块“究孔、释之名理,穷歌诗之丽则”
;言诗,也论儒佛。再从陆羽的生活看,他曾用“无嗣为不孝”
的理由,拒
278
茶 史 初 探·762·
绝剃度,但后来他还是终身不娶,隐居独处。这有没有其他原因?
不清楚;但从这符合僧规和修心、主静的道学来说,受到佛道教义的影响、约束,无疑是明显的。另如陆羽曾著《占梦》三卷,这当然是汇集民间占梦之说而成,但民间占梦的内容中,本身就集中了佛道的各种宗教唯心主义思想。
因此,从上述这些来说,陆羽的基本或主导思想,应该是一种以儒为主,儒、佛、道兼有的思想。
当然,陆羽的基本思想或主导思想,并不是他的全部思想。一个人的思想,是一个复杂和不断发展的体系,在陆羽的各种认识和行为方面,受历史和社会的影响、制约,他还有各种各样的具体思想。也举例说,以陆羽对待生活的态度而言,由于受当时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影响,他在精神上,就长期处于一种积极昂扬和消极颓丧的矛盾状态。如果我们把唐玄宗统治时期的历史背景,简单概括为是一种经济、文化的继续繁荣和政治日趋腐朽黑暗的矛盾结合的话,其繁荣上升的一面,激发和决定了陆羽对人生、事业的积极态度。用现在的口语说,陆羽是一位在逆境中自学成材的典范。
如他为了学习儒学,历试贱务而不辍,无纸学书,“以竹画牛背为字”
,“或时心记文字,懵焉若有所遗”。
他为了编写《茶经》和其他许多著作,“荆吴备登历,风土随编录”
,“野中求逸礼,江上访遗编”
①;广泛调查,博览群书,孜孜以求,锲而不舍,在成功的道路上一步一印,执着进取,后来终于成了一位博学多才的杰出学者。在
①清昼、崔子向:《泛长城东溪暝宿崇光寺奇外士陆羽联句》,《全唐诗》卷七九四。
279
·862·茶 史 初 探
为人处世上,他严肃笃信,“闻人善,若在己,见有过者,规切至忤人”
;“与人期,雨雪虎狼不避也”
①。这些都表现了陆羽积极昂扬的精神一面。但面对社会黑暗和坠危的一面,如陆羽在《自传》中所说,他平时“往往独行野中,诵佛经,吟古诗,杖击林木,手弄流水,夷犹徘徊,自曙达暮,至日黑兴尽,号泣而归”
②,又显示出他对人世的怨尤郁悒、迷惘失悔的心理。
这个例子和上面陆羽的基本思想,说明这位历史伟人,并不是先天的圣哲,他的思想、实践和成就,仍然是受他所处的时代、阶级地位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决定的。
马克思主义理论告诉我们:“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
③所以,我们根据史实,称陆羽是儒教、佛教、道教三教思想兼蓄的寒士,决不是对他的一种否定和贬低,而是实事求是,还他历史的本来面貌。在我国漫长的封建社会中,我国历史上的许多科学家、文学家,他们本身就是僧人和儒生,这并不阻碍他们的所好所长和在这些方面作出卓越的贡献。因此,陆羽不是出身或属于劳动人民,这并不影响他的功绩和伟大。
他不是以其出身,而是以其茶学和其他学术方面的杰出成就彪炳千古,光照后人的。
①《新唐书·陆羽传》,卷一九六。
②《陆文学自传》,《全唐文》,卷四三三。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603页。
280
茶 史 初 探·962·
(三)
陆羽的主要成就
陆羽的主要成就,当然是他在茶学或茶业方面对我国和世界文化所作出的伟大贡献。这一点,不论是国内还是国外,也一直是后人对陆羽研究、介绍的主要方面。
由于大家对陆羽这些方面的贡献并不陌生,因此,本文所讨论的主要是讲他茶学以外的其他方面的学术成就。
陆羽之被尊为“茶圣”
或我们现在所说的茶叶专家,基本上是他逝世以后的事情。
在他生前,他虽然以嗜茶、精茶和《茶经》一书就名播社会或已有“茶仙”
的戏称,但在时人中,他还不是以茶人而是以文人出现和受到推崇的。这是因为其时茶叶虽在《茶经》问世以后已形成为一门独立的学问,但时属初创,其影响和地位,无法和古老的文学相比。其次,《茶经》一书,是撰于陆羽在文坛上已崭露头角之后,即陆羽在茶学上的造诣,是在他成为著名的文人达士以后才显露出来的,是第二位的成就。
《茶经》的成书年代,现在的说法很多,笔者是从万国鼎撰于公元“758年左右”
①说。而陆羽通儒硕学,步登文坛,是在天宝五年至十一年(746—752)
间的事情。陆羽是由李齐物推入士途的。天宝五年李齐物贬官竟陵时,陆羽还身在伶界,被李齐物发现后,才弃伶到“火门山邹夫子墅”
读书。
但至十一年崔国辅谪任竟陵司马时,陆羽便学成名遂,文冠一邑了。据记
①万国鼎:《茶书总目提要》,载1958年《农业遗产研究集刊》。
281
·072·茶 史 初 探
载,崔国辅到竟陵以后,与陆羽“游处凡三年”
,“谑笑永日”
,并把他们唱和的诗还汇刊成集。
如果在这时陆羽还未成名,崔国辅是不会与之交游的。因为崔国辅在当时是以才学名冠全朝的。
据记载,在他贬竟陵前一年,杜甫献《三大礼赋》,唐玄宗奇其才,诏试文章,命崔国辅,于休烈为试文之官。由此可以看出,要是崔国辅的学问在臣僚中不出众,也不会选他做杜甫的考官。另外,崔国辅以诗词尤其是以古诗见长。
《河岳英灵集》载:崔国辅的诗“婉娈清楚,深宜讽咏,乐府短章,古人不及也。”
①陆羽与崔国辅游处三年,不但名声由崔而更加显要,同时,他也从崔国辅身上,当然进一步学到不少学问,关于陆羽在崔国辅贬竟陵前即已成名的事实,这从李齐物回京复东宫以后,荐举诏封陆羽为“太子文学”
这点,也可得到某种印证。
事实是陆羽不但在撰写《茶经》以前,就以文人著名,就是在《茶经》风誉全国以后,以至在陆羽的后期或晚年,他还是以文人称著于世的。
如权德舆所记,他从信州(今江西上饶)
移居洪州(今南昌)
时,“凡所至之邦,必千骑郊劳,五浆先馈”
;后来由南昌赴湖南时,“不惮征路遥,定缘宾礼重。新知折柳赠,旧侣乘篮送”
②。所到一处,每离一地,都得到群众和友朋的隆重迎送。社会上所以对陆羽有这样礼遇,如权德舆所说,不是因为他茶学上的贡献,而是他“词艺卓异,为当时闻人”
③,还是
①《河岳英灵集》,卷中,崔国辅序。
②权德舆:《送陆太祝赴湖南幕》,《全唐诗》卷三二四。
③权德舆:《萧侍御喜陆太祝自信州移居洪州玉芝观诗》序,《权载之文集》,卷三十五。
282
茶 史 初 探·172·
因为他在文学上的地位。所以,从上面的种种情况来看,陆羽在生前和死后,似乎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形象。如果说他死后,他在文学方面的成就“为《茶经》所掩”
,成为茶叶的一个偶象的话,那么,在生前,相反,他在茶学方面的成就,是为文学所掩,他是以“词艺卓异”
闻人的。
陆羽生前和高僧名士为友,在文坛上是活跃和有地位的。
但可能他受当时社会上某些名士“不名一行,不滞一方”
的思想影响,他对文学和对茶叶的态度也一样,喜好但不偏一。所以,反映在学问上,他不囿于一业,而是涉猎很广,博学多能。
过去笔者根据陆羽一生的活动和著述,曾提出陆羽不但是一位茶叶专家,他同时还是一位著名的诗人、音韵和小学专家、书法家、演员、剧作家、史学家、传记作家、旅游和地理学家①。
有人会不会怀疑这是否说过了头呢?没有,因为所有这些分析,都是以一定的信史作根据的。如果要说有什么不足的话,那么按照现代的学科或专业,要分还可以分细些。
如果我们笼统称陆羽是一位历史学家,除去他编著过《江表四姓谱》、《南北人物志》、《吴兴历官志》和《吴兴刺史记》等一些史学著作外,他还是一位考古或文物鉴赏家。据皎然在《兰亭石桥柱赞》的序文中称,大历八年(773)
春天,卢幼平奉诏祭会稽山,邀陆羽等同往山阴(今浙江绍兴)
,发现古卧石一块,经陆羽鉴定,系“晋永和中兰亭废桥柱”。为什么请陆羽鉴定,陆羽为什么有这么多知识?
皎然说得很清楚:“生(陆羽)

①详朱自振:《陆羽研究的新信息》,1984年《陆羽研究集刊》。
283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