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茶文化历史

_20 朱自振(现代)
祭品很简单,主要是用茶。
特别值得一提的
260
茶 史 初 探·942·
是比较独特的不是祭品的丧俗用茶,居住在云南丽江的纳西族,无论男女老少,在死时快断气前,都要往死者嘴里放些银末、茶叶和米粒,他们认为只有这样,死者才能到“神地”。
对这种风俗,一般认为上述三者分别代表钱财、喝的和吃的;即生前有吃有喝又有财,死后也能到一个好的地方。
祭祀活动中的以茶作祭品的情况,可以说是茶文化发展过程中衍生出来的一种带有封建迷信的副文化。茶是在我国祭祀发展的较迟阶段上才加入祭品的,而且它在减轻祭祀糜费和适应大众需要方面,也有过一定积极意义。但是,它毕竟只能是人类生产力和科学、文化都比较低下的一种历史社会现象。
《尚书》等古籍中提到:祭言察也,察者至也,言人事至于神也。
随着社会发展和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能力的提高,社会中的“人事”
和人们对“神”
的观念,都在不断变化。
事实也是如此,随着国家建设的不断发展,如今我国的祭祀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以至上述祭祀活动已变成了历史的陈迹。存在决定意识。
我们不能预言将来祭祀会不会在社会生活中消失,但是可以肯定,即使将来仍然有祭祀或保留有用茶作祭的礼仪,它过去所带的那些封建迷信成分,必然会随着人们头脑中的封建意识的消除而消除。
所以,这里把已经和正在消失的茶叶祭祀内容重翻出来,为的是全面叙述茶叶文化曾走过的历史道路。
(三)
茶歌与茶舞
茶歌、茶舞,和茶与诗词的情况一样,是由茶叶生产、饮用这一主体文化派生出来的一种茶叶文化现象。
它们的出现,不
261
·052·茶 史 初 探
只是在我国歌、舞发展的较迟阶段上,也是我国茶叶生产和饮用形成为社会生产、生活的经常内容以后才见的事情。
从现存的茶史资料来说,茶叶成为歌咏的内容,最早见于西晋的孙楚《出歌》,其称“姜桂茶荈出巴蜀”
,这里所说的“茶荈”
,就都是指茶。
至于专门咏歌茶叶的茶歌,此后从何而始?
已无法查考。
从皮日休《茶中杂咏序》“昔晋杜育有荈赋,季疵有茶歌”
的记述中,得知的最早茶歌,是陆羽茶歌。
但可惜,这首茶歌也早已散佚。不过,有关唐代中期的茶歌,在《全唐诗》中还能找到如皎然《茶歌》、卢仝《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刘禹锡《西山兰若试茶歌》等几首。
尤其是卢仝的茶歌,常见引用。
在我国古时,如《尔雅》所说:“声比于琴瑟曰歌”
;《韩诗章句》称:“有章曲曰歌”
,认为诗词只要配以章曲,声之如琴瑟,则其诗也亦歌了。
卢仝《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在唐代是否作歌?
不清楚;但至宋代,如王观国《学林》、王十朋《会稽风俗赋》等著作中,就都称“卢仝茶歌”
或“卢仝谢孟谏议茶歌”
了,这表明至少在宋代时,这首诗就配以章曲、器乐而唱了。
宋时由茶叶诗词而传为茶歌的这种情况较多,如熊蕃在十首《御苑采茶歌》的序文中称:“先朝漕司封修睦,自号退士,曾作《御苑采茶歌》十首,传在人口。……蕃谨抚故事,亦赋十首献漕使。”
这里所谓“传在人口”
,就是歌唱在人民中间。
上面讲的,是由诗为歌,也即由文人的作品而变成民间歌词的。茶歌的另一种来源,是由谣而歌,民谣经文人的整理配曲再返回民间。
如明清时杭州富阳一带流传的《贡茶鲥鱼歌》,即属这种情况。
这首歌,是正德九年(1514)
按察佥事韩邦奇根据《富阳谣》改编为歌的。其歌词曰:“富阳山之茶,富阳江之
262
茶 史 初 探·152·
鱼,茶香破我家,鱼肥卖我儿。采茶妇,捕鱼夫,官府拷掠无完肤,皇天本圣仁,此地一何辜?鱼兮不出别县,茶兮不出别都,富阳山何日摧?富阳江何日枯?山摧茶已死,江枯鱼亦无,山不摧江不枯,吾民何以苏?!“
歌词通过一连串的问句,唱出了富阳地区采办贡茶和捕捉贡鱼,百姓遭受的侵扰和痛苦。后来,韩邦奇也因为反对贡茶触犯皇上,以“怨谤阻绝进贡”
罪,被押囚京城的锦衣狱多年。
茶歌的再一个也是主要的来源,即完全是茶农和茶工自己创作的民歌或山歌。如清代流传在江西每年到武夷山采制茶叶的劳工中的歌,其歌词称:清明过了谷雨边,背起包袱走福建。
想起福建无走头,三更半夜爬上楼。
三捆稻草搭张铺,两根杉木做枕头。
想起崇安真可怜,半碗腌菜半碗盐。
茶叶下山出江西,吃碗青茶赛过鸡。
采茶可怜真可怜,三夜没有两夜眠。
茶树底下冷饭吃,灯火旁边算工钱。
武夷山上九条龙,十个包头九个穷。
年轻穷了靠双手,老来穷了背竹筒。
类似的茶歌,除江西、福建外,其他如浙江、湖南、湖北、四川各省的方志中,也都有不少记载。这些茶歌,开始未形成统一的曲调,后来,孕育产生出了专门的“采茶调”
,以至使采茶调和山歌、盘歌、五更调、川江号子等并列,发展成为我国南方的一种传统民歌形式。当然,采茶调变成民歌的一种格调后,其歌唱的内容,就不一定限于茶事或与茶事有关的范围了。
263
·252·茶 史 初 探
采茶调是汉族的民歌,在我国西南的一些少数民族中,也演化产生了不少诸如“打茶调”
、“敬茶调”
、“献茶调”
等曲调。
例如居住在滇西北的藏胞,劳动、生活时,随处都会高唱不同的民歌。
如挤奶时,唱“格奶调”
;结婚时,唱“结婚调”
;宴会时,唱“敬酒调”
;青年男女相会时,唱“打茶调”
、“爱情调”。
又如居住金沙江西岸的彝族支系白依人,旧时结婚第三天祭过门神开始正式宴请宾客时,吹唢呐的人,按照待客顺序,依次吹“迎宾调”
、“敬茶调”
、“敬烟调”
、“上菜调”
等等。说明我国有些兄弟民族,和汉族一样,不仅有茶歌,也形成了若干有关茶的固定乐曲。
以茶事为内容的舞蹈,可能发轫甚早,但元代和明清期间,是我国舞蹈的一个中衰阶段,所以,史籍中,有关我国茶叶舞蹈的具体记载很少。
现在能知的,只是流行于我国南方各省的“茶灯”
或“采茶灯”。
茶灯,和马灯、霸王鞭等,是过去汉族比较常见的一种民间舞蹈形式。茶灯,是福建、广西、江西和安徽“采茶灯”
的简称。它在江西,还有“茶篮灯”
和“灯歌”
的名字;在湖南、湖北,则称为“采茶”
和“茶歌”
;在广西又称为“壮采茶”
和“唱采舞”。
这一舞蹈不仅各地名字不一,跳法也有不同。但是,一般基本上是由一男一女或一男二女(也可有三人以上)
参加表演。舞者腰系绸带,男的持一钱尺(鞭)
作为扁担、锄头等,女的左手提茶篮,右手拿扇,边歌边舞,主要表现姑娘们在茶园的劳动生活。
除汉族和壮族的《茶灯》民间舞蹈外,我国有些民族盛行的盘舞、打歌,往往也以敬茶和饮茶的茶事为内容,这从一定
264
茶 史 初 探·352·
的角度来看,也可以说是一种茶叶舞蹈。如彝族打歌时,客人坐下后,主办打歌的村子或家庭,老老少少,恭恭敬敬,在大锣和唢呐的伴奏下,手端茶盘或酒盘,边舞边走,把茶、酒一一献给每位客人,然后再边舞边退。云南洱源白族打歌,也和彝族上述情况极其相像,人们手中端着茶或酒,在领歌者(歌目)
的带领下,唱着白语调,弯着膝,绕着火塘转圈圈,边转边抖动和扭动上身,以歌纵舞,以舞狂歌。
(四)
茶戏与茶曲
我国是茶叶文化的肇创国,也是世界上唯一由茶事发展产生独立的剧种——“采茶戏”
的国家。
所谓采茶戏,是流行于江西、湖北、湖南、安徽、福建、广东、广西等省区的一种戏曲类别。在各省,每每还以流行的地区不同,而冠以各地的地名来加以区别。如广东的“粤北采茶戏”
,湖北的“阳新采茶戏”
、“黄梅采茶戏”
、“蕲春采茶戏”
等等。这种戏,尤以江西较为普遍,剧种也多。如江西采茶戏的剧种,即有“赣南采茶戏”
、“抚州采茶戏”
、“南昌采茶戏”
、“武宁采茶戏”
、“赣东采茶戏”
、“吉安采茶戏”
、“景德镇采茶戏”
和“宁都采茶戏”
等。这些剧种虽然名目繁多,但它们形成的时间,大致都在清代中期至清代末年的这一阶段。
采茶戏,是直接由采茶歌和采茶舞脱胎发展起来的。
如采茶戏变成戏曲,就要有曲牌,其最早的曲牌名,就叫“采茶歌”。
再如采茶戏的人物表演,又与民间的“采茶灯”
极其相近,茶灯舞一般为一男一女或一男二女;所以,最初的采茶戏,也叫“三
265
·452·茶 史 初 探
小戏“
,亦是二小旦、一小生或一旦一生一丑参加演出的。另外,有些地方的采茶戏,如蕲春采茶戏,在演唱形式上,也多少保持了过去民间采茶歌、采茶舞的一些传统。
其特点是一唱众和;即台上一名演员演唱,其他演员和乐师在演唱到每句句末时,和唱“啊嗬”
、“咿哟”
之类的帮腔。
演唱、帮腔、锣鼓伴奏,使曲调更婉转,节奏更鲜明,风格独具,也更带泥土的芳香。因此,可以这样说,如果没有采茶和其他茶事劳动,也就不会有采茶的歌和舞;如果没有采茶歌、采茶舞,也就不会有广泛流行于我国南方许多省区的采茶戏。所以,采茶戏不仅与茶有关,而且是茶叶文化在戏曲领域派生或戏曲文化吸收茶叶文化形成的一种灿烂文化内容。
其次,采茶戏的形成,不只脱颖于采茶歌和采茶舞,还和花灯戏、花鼓戏的风格十分相近,与之有交互影响的关系。花灯戏是流行于云南、广西、贵州、四川、湖北、江西等省区的花灯戏类别的统称;以云南花灯戏的剧种为最多。其产生的时间,较采茶戏和花鼓戏稍迟,大多形成于清代末叶。花鼓戏以湖北、湖南二省的剧种为最多,其形成时间和采茶戏大致相差不多。
这两种戏曲,也是起源于民歌小调和民间舞蹈。
因为采茶戏、花灯戏、花鼓戏的来源、形成和发展时间、风格等等都比较接近,所以在这三者之间,自然也就存在相互吸收、相互营养的交叉关系。
茶对戏曲的影响,不仅直接产生了采茶戏这种戏曲,更为重要的,也可以说是对所有戏曲都有影响的,是剧作家、演员、观众都喜好饮茶;是茶叶文化浸染在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以至戏剧也须臾不能离开茶叶。如明代我国剧本创作中有一个
266
茶 史 初 探·552·
艺术流派,叫“玉茗堂派”
(也称临川派)
,即是因大剧作家汤显祖嗜茶,将其临川的住处命名为“玉茗堂”
而引起的。
汤显祖的剧作,注重抒写人物情感,讲究辞藻,其所作《玉茗堂四梦》刊印后,对当时和后世的戏剧创作,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在这点上,茶使汤显祖在我国戏剧史上所起的作用,当不会限于流派的一个名字上。
又如过去不仅弹唱、相声、大鼓、评话等等曲艺大多在茶馆演出,就是各种戏剧演出的剧场,又都兼营卖茶或最初也在茶馆。所以,在明、清时,凡是营业性的戏剧演出场所,一般统称之为“茶园”
或“茶楼”。因为这样,戏曲演员演出的收入,早先是由茶馆支付的。换句话说,早期的戏院或剧场,其收入是以卖茶为主;只收茶钱,不卖戏票,演戏是为娱乐茶客和吸引茶客服务的。如上一个世纪末年北京最有名的“查家茶楼”
、“广和茶楼”
以及上海的“丹桂茶园”
、“天仙茶园”
等等,就均是演出场所。这类茶园或茶楼,一般在一壁墙的中间建一台,台前平地称之为“池”
,三面环以楼廊作观众席,设置茶桌、茶椅,供观众边品茗边观戏。
现在的专业剧场,是辛亥革命前后才出现的,当时还特地名之为“新式剧场”
或“戏园”
、“戏馆”。这“园”
字和“馆”
字,就出自茶园和茶馆。
所以,有人也形象地称:“戏曲是我国用茶汁浇灌起来的一门艺术。”
另外,茶叶的生产、贸易和消费,既然已成为社会生产、社会文化和社会生活的一个重要方面,自然,也就不可能不被戏剧所吸收和反映。
所以,古今中外的许多名戏、名剧,不但都有茶事的内容、场景,有的甚至全剧即以茶事为背景和题材。如我国传统剧目《西园记》的开场词中,即有“买到兰陵美酒,烹
267
·652·茶 史 初 探
来阳羡新茶“
,把观众一下引到特定的乡土风情之中。
268
茶 史 初 探·752·
五、陆羽试析
在中国和世界茶业的史册上,有一个永远放射着光辉的杰出伟人,那就是被后世尊为“茶圣”
和“茶神”
的世界上第一部茶书——《茶经》的作者——陆羽。
陆羽是茶学的创立者。但他不仅仅是一位茶学家,在《全唐诗》、《全唐文》和《唐才子传》等许多文化典籍中,都收有他的作品和《传记》;所以,他同时还是一位才学逸群的文学家、史学家和地理学家。不过,他在诗文和史地方面的著作与成就,如同有些古人所说,“他书皆不传,盖为《茶经》所掩”
,几乎全部被他茶学和茶业上的突出贡献所淹没了。
可能因为这样,所以在我国唐以后的一些文学著作中,虽然一直把陆羽总也列为一位诗人或文学家,但多数都是“有名无实”
,一带而过。
这一点反映到陆羽的研究上,就出现了专重茶学及其茶业贡献的现象。无疑,对陆羽在茶学和茶业上的贡献,是主要和需要作重点研究的,但不能局限和停留在这一方面。
为了促进我国陆羽研究的深入和发展,本文特疏简以往对陆羽茶学研究较多的方面,侧重从陆羽的时代环境、思想和社会地位、以及他茶学以外的某些成就,略作分析。
269
·852·茶 史 初 探
(一)
陆羽所处的时代环境
陆羽所处的环境,主要是指对他后来思想发展有重大影响的青少年时期的社会环境。其情况基本如《新唐书》和他自己所写的“自传”
所说:他是一个弃婴,为竟陵(今湖北天门)
寺僧所收养,及长,不愿学佛,便逃离寺院。
他先藏在一个戏班子里学戏,天宝中,一次和一些演员在州衙中演出,他的才能为太守李齐物发现,得助弃伶从学,自此便走上文人的道路。对于这点,过去许多著作和文章中,都有介绍,也无分歧。
这就是说,对陆羽早年寄生寺院和飘泊为伶的社会生活,是清楚的,这里也不再详细论及。
陆羽所处的时代是一个有疑义和过去未见讨论的问题。
要涉及这个问题,不能不先从陆羽的生卒谈起。
关于陆羽的生卒,史籍的记载是不怎样明确的,只是讲“不知所生”
、“贞元末卒”。
所以,1000多年来,我们的先人似乎对陆羽的生年死日,谁也没有搞清。一直到1958年,我国已故的著名农史专家万国鼎,他在一篇文章中,才对陆羽的生卒,首先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据万国鼎考证,他认为陆羽“和杜甫差不多同年”
(生于先天元年,公元712年)
,“804年或稍前”
①才死。文化大革命的动乱年代结束以后,我国茶叶界随着全国科学研究的发展,对陆羽的生卒,掀起了一个探讨的热潮。如陆羽的生年,就笔者所见,就有大历十三年(725)
、十四年、十五年、十六年、二十
①万国鼎:《茶书总目提要》,《农业遗产研究集刊》,1985年第二册。
270
茶 史 初 探·952·
一年和二十二年等先后不同的说法。尽管上列诸说都是采用肯定不疑的笔法,但各说各的,众说纷纭,且都未列举多少信据,所以,现在仍然是莫衷一是。
根据上述对陆羽生年的种种考定,我们不难看出,我国学术界多数意见,虽然推定的年分有不同,但都倾向认为陆羽是生于“开元”
年间。
开元是唐玄宗李隆基的一个年号,也即是肯定陆羽是生于唐玄宗时代。万国鼎的“先天”
说与“开元”
说时间相差有20多年,但实际他讲的也是肯定陆羽是生在唐玄宗时期。所以,尽管我们过去对陆羽生年的考证意见很多、相左甚远,但还是有成绩的;至少是一致肯定了陆羽是生于唐玄宗时代的这一事实。联系史籍记载的陆羽卒年,那么,现在我们能够明确地指出,陆羽是生长于玄、肃、代、德四朝的唐朝中期。
唐玄宗是唐朝在位(713—755)
时间最长的一位皇帝。陆羽的少年和青年时期,也即对陆羽思想和后来的发展有决定影响的阶段,主要就是在李隆基时期长大的。因此,要研究和了解历史环境对陆羽的客观影响,首先也应该着重对唐玄宗时的社会情况有所知道。
一提李隆基,人们往往就会和杨玉环联系起来,得出一个昏君的形象。其实,在李隆基接位初期,他在政治上还是有所抱负的。李隆基小名“阿瞒”
,登基前以曹操自比,所以在他刚做上皇帝的那段时间,他重用姚崇、宋璟等名臣,积极进行某些改革,不但保持了盛唐的繁荣,而且使唐朝经济、文化还继续有所发展;这也是旧史常说的所谓“开元之治”。
唐人沈既济曾描绘这一时期的盛况为“家给户足,人无苦
271
·062·茶 史 初 探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