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洪业(免费典藏版)

_8 魏斐德(清)
②帕森斯:《明末农民起义》,第137页.
③钱■:《甲申传信录》,第56页.刘宗敏并不是唯一施此暴行的农民军将领.李过的兵营也成了刑室.曾被囚于刘宗敏营内的赵士锦在日记中对当时的监禁和死刑作了可怕的描述.见赵士锦:《甲申纪实》,第6页.谈迁:《枣林杂俎》仁集第2页说有1600人被杀.一部当时人的日记说,有1000人被拷打致死,徐应芬:《遇变纪略》,第7页.关于将处罚和拷打混为一谈之事,详见魏斐德:《1664年的大顺政权》,第69—70页.关于刘宗敏残暴成性的描述,见张怡:《搜闻续笔》第一卷,第4页.
④谈迁:《国榷》,第6062页;钱■:《甲申传信录》,第13页;彭孙贻:《平寇志》第十卷,第3页.陈演的一名家仆后来告诉刘宗敏,陈演曾将一笔财产埋在自己的宅院中.据估计刘宗敏的士兵挖出了36万两黄金.钱■:《甲申传信录》,第60—61页.36万两可能是360两之误.见彭孙贻:《平寇志》第十卷,第4页.但应指出的是,当时的富户为了安全将大笔财物埋入地下是常事.李约瑟和黄仁宇:《中国社会的性质》,第10页;黄仁宇:《16世纪明朝的税收和政府财政》,第81页.
⑤谢国桢:《南明史略》,第31页;帕森斯:《明末农民起义》,第134页.进城后的最初几天,义军曾严格执行军纪.抢劫者都被公开处死.赵士锦:《甲申纪实》,第2页.
①钱■:《甲申传信录》,第55、115页;徐应芬:《遇变纪略》,第7—8页.
②钱■:《甲申传信录》,第30、54—55页;《北史补遗》,第4页.一条当时的记载指出,李自成的部下从京师百姓手中强取的财物值银7000万两.李文治:《水浒传与晚明社会》,第30页.
③萧一山:《清代通史》第一卷,第251页."十八子"即"李"字.郝爱礼:《论明末的李自成和张献忠》,第464页.
④李自成目睹了刘宗敏营中的酷刑.张怡:《搜闻续笔》,第一卷,第4页.
⑤钱■:《甲申传信录》,第56页.为了同部下接近,李自成与普通士兵吃的一样,并像其他大顺将领一样经常戴一顶宽沿斗笠,穿一件天蓝色战袍.他从不在自己与部下之间制造距离;而与刘宗敏(李自成称其为"大哥")等将领则情同手足,经常手挽手一起散步.这种情谊无疑使李自成难以行使君主的权威.洪焕椿:《论明末农民政权的革命性和封建性》,第73—74页.
①大顺统治时期与黄巢占领长安时期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有30%—40%的唐朝官员接受了黄巢大齐政权的职位,其中包括三品以下的全部官员.但当义军士兵很快失去控制并开始抢劫时,黄巢的谋士尚让在一府衙门上发现一首讽刺诗,他下令将该衙中所有人的眼睛挖掉,然后,又将他们吊死,并下令处死城内所有会做诗的人.仅这一次屠杀就死了3000多人.罗伯特·密尔顿·索姆斯:《唐王朝秩序的崩溃》,第144页.
②陈济生:《再生纪略》,第20页.
--------------------------------------------------------------------------------------------------
第六节 吴三桂(第四章北京的陷落)
普遍的不满不等于公开的反抗,手无寸铁的居民无力反对其军事统治者.但"万姓"的愤恨却构成了要求其他军队首领进行干预的强烈呼声.当时,在淮河以北,所有明朝将领中实力最强的是吴三桂,他统领着镇守宁远、抵御清军的4万明朝正规军队.吴三桂勉强响应了崇祯帝4月10日发出的勤王令,放弃了宁远,向山海关缓缓推进,并于4月26日通过了长城东端的关口.当他的军队到达距京师不远的丰润时,吴三桂突然得到北京陷落的消息,于是他下令部队返回山海关,此后便在那里驻扎下来.③
与此同时,李自成立即采取措施争取吴三桂的支持.他让明朝降将唐通致书吴三桂,告诉他闯王如何循礼可敬;并安排以吴三桂父亲的名义送去一封信,当时吴骧以及其他在京的吴家人都已被扣为人质.①这封可能出自牛金星之手的信,明确地提出了忠孝不能两全.在信中,吴骧告诉自己的儿子,把尽忠报恩视为首要责任是个错误,相反,他应该为搭救父亲而归降,这样便可以孝心赢得千古美名.此外,信中还写道,李自成的军队已经占领了北京,而且众所周知,天命已不复为明朝所有,难以回天;吴三桂应正视战局的现实,归降大顺,以便在新政权中保住自己的官爵.军使将此信带到吴三桂营中,同时送上白银万两,黄金千两,答应为吴三桂的军队提供给养,将吴三桂由"伯"进封为"侯".②据吴三桂部将的传记所载,这一邀请被轻蔑地拒绝了.吴三桂并未像唐通那样屈膝投降,而是回信谴责其父竟不知廉耻地为李自成图谋效力,并说若行纯孝之道就应拒绝其父如上之命.最后他写道:"父既不能为忠臣,儿焉能为孝子乎?"③
后人的传说,为吴三桂拒绝投降李自成提供了更为浪漫的缘由.根据康熙时代的历史传奇,李自成还抓住了吴三桂的爱妾,即绝代佳人陈沅,又名陈圆圆.④这位名妓曾使诗人冒襄在苏州一见倾心.一位皇室贵族也看中了陈沅,并将她抢到手带至北京.其后,她以某种方式又落入吴三桂之手,被纳为小妾.吴伟业写过一首关于陈圆圆的名曲,描述陈圆圆的娇媚以及吴三桂对她的迷恋.⑤眼下陈圆圆在李自成手中,吴三桂听说闯王已占有了她并将其带入营中纳为小妾,这不由使他妒火中烧,以至他不仅回绝了李自成的礼物和允诺,还准备报仇雪耻.为了杀死李自成,他将求助于一切可能的同盟者——甚至不惜招引清军越过长城进入中原.①
为一位名妓的粉面柳腰而不惜整个国家的沦丧,这是占据了后世中国人之想象力的一种说法.有关吴三桂的比较真实的描述缺乏诗意,所以不大为人所知.史学家彭孙贻从吴三桂过去的幕友那里听到了下面的说法.②李自成的使节带着唐通和吴骧的书信来到吴三桂营中后,吴三桂令手下亲兵将其拿下并隐藏起来.这样,他就使其部下对北京陷落和李自成劝降之事都一无所知.几天中吴三桂反复考虑对策,最后他决定试探一下,如果他与李自成合作,自己的部将是否愿意继续跟随他.于是他召集诸位将领,对他们说:"都城失守,先帝宾天,三桂受国厚恩,宜以死报国,然非藉将士力不能以破敌,今将若何?"他重复了三次,但三次都无人应答.最后是吴三桂自己打破了沉默:"闯王势大,唐通、姜瓖皆已降,我孤军不能自立,今闯王使至,其斩之乎?抑迎之乎?"③众将这才了解到他们的总兵已同李自成的密使接触过了,于是他们纷纷保证将永远忠于吴三桂,无论他选择哪条道路,他们都将跟随他,无论他下达什么命令,他们都会服从.
现在吴三桂放心了,他的军队将坚定地支持自己,于是他下令组织人马护送他前往北京,进见大顺的君王.他将大队人马留在山海关,自己启程进京归降李自成.但行至永平时,他突然遇到来自北京家中的一名父妾和一名忠实的仆人.①这位小妾告诉他,他们俩刚刚从血腥的大屠杀中逃出性命.由于一直没得到吴三桂的答复,李自成断定其宽宏慷慨的提议遭到拒绝.他因自己得到的竟是如此轻蔑的回报而大为恼怒,遂下令将吴家满门抄斩.吴家共有38人被杀,吴骧的首级被悬在北京城墙上示众.②吴三桂听小妾讲了这可怕的消息后,立刻集合队伍返回山海关,准备应付一场他自知已不可避免的战争.③
1644年5月3日,李自成派唐通去夺取山海关.两天后,吴三桂与唐通交战,唐通大败,逃回永平.李自成得知唐通战败后,又派遣白广恩率部前往增援.1643年,此人曾拒绝护卫孙传庭的后翼,从而导致了明军在河南的失败.5月10日,这支联军对山海关发起进攻,吴三桂军再次获胜,击退了唐、白联军,并洗劫了永平.吴三桂在赢得了暂时的优势后,便决定在李自成派出足够的军队来进攻他的4万正规军之前与大顺议和.因此,夺取永平后,他派遣使节前去进见李自成,提出以停战来换取仍被李自成拘禁的明朝太子.但不久,吴三桂就从探子那里得知,李自成正信心十足地亲率6万军队离京来袭.①议和已经不可能了,吴三桂的将士不久便将面对与其势均力敌的久经沙场的大军.②
吴三桂的父亲既已死在北京,他现在去求助于正在盛京(沈阳)为清朝效力的叔侄,便没有什么顾虑了.无论如何,看来其叔侄及满清贵族是他唯一可以求助的了.5月20日凌晨,李自成率军离京刚刚两天,吴三桂的两名部下、副将杨坤和游击郭云龙便来到了辽河河畔的清军大营前,将一封书信交给了多尔衮(睿亲王).后者已是新即位的年仅六岁的顺治皇帝的两位摄政王之一.③
多尔衮是努尔哈赤第十四子,当时32岁.在他父亲去世时,有谣传说他有可能继承汗位.在皇太极继承汗位称帝期间,多尔衮(他14岁被封为和硕贝勒)逐渐成为一名杰出的将领.他多次参加重大战役,23岁便率军征服了察哈尔蒙古,赢得了智勇双全的美誉.①26岁时,多尔衮成为一等亲王,统领过1638—1639年南下中原的两支主力军中的一支,攻克40余城,带着大批战利品和俘虏返回辽阳.②
1643年秋,皇太极病重,并在9月21日在盛京死于其睡榻之上.皇太极的长子豪格,时年32岁,看来是当然的继承人,他得到许多前朝老臣的支持.尽管多尔衮是皇太极的异母弟弟,但也有不少权势显赫的亲王贝勒支持他.这场继承危机在所有举足轻重的亲王参加的一次会议上得到了解决.参加会议的还有一名朝鲜人李■,他早已加入清廷并享受满洲贵族的种种特权.李■留下了一份关于这次会议的记录,其内容如下:
诸王皆会于大衙门.大王50000454_0217_2③发言曰:虎口④,帝之长子,当承大统.虎口曰:福小德薄,非所堪当.固辞而罢去.定策之议未及划一,帝之手下将领之辈,佩剑而前曰⑤:吾等属食于帝,衣于帝,养育之恩,与天同大,若不立帝之子,则宁死从帝于地下而已.大王曰:吾以帝兄,当时朝政,老不预知,何可参于此议乎?即起去.八王⑥亦随而去.十王⑦默无一言.九王⑧应之曰:汝等之言是矣,虎口王即让而出,无继统之意,当立帝之第三子①,而年岁幼稚.八高山军兵②,吾与右真王③分掌其半,左右辅政.年长之后,当即归政.誓天而罢去.所谓第三子,年龄六岁.④
于是福临于1643年10月8日即位为顺治帝,在两位摄政王——即多尔衮和著名将领郑亲王济尔哈朗——的监护下管理朝政.⑤
豪格以及其他亲王认为济尔哈朗长期执掌盛京禁军,通过他可以制约多尔衮.但他们显然低估了多尔衮.济尔哈朗虽然不是努尔哈赤的直系子孙,但他年长于多尔衮.1611年左右,其父亲舒尔哈齐死后,他由努尔哈赤抚养.⑥然而济尔哈朗只是一位骁勇善战、受人尊敬的将领,对多尔衮已很快就抓到手中的日常行政事务毫无兴趣.1644年2月17日,济尔哈朗召集内三院、六部、都察院和理藩院的官员,向他们宣布:
嗣后,凡各衙办理事务或有应白于我二王者,或有记档者,皆先启知睿亲王档子,书名亦宜先书睿亲王名,其坐立班次及行礼仪,注俱照前例行.⑦
事实上,即使在"座次和礼仪"上,多尔衮也很快取得了高于济尔哈朗的地位.根据1644年盛京新年朝会时接受朝鲜使臣献礼的情况判断,睿亲王已开始僭用典礼上的最高位置了.①到吴三桂的书信送到盛京时,多尔衮又通过清除豪格及其党羽而大大扩展了一己势力,凌驾于其他亲王之上.②
吴三桂的信是送致大清皇帝的,他写道:
王之盛望,素所深慕,但春秋之义,交不越境,是以未取通名.人臣之义,谅王亦知之!今我国以宁远右偏孤立之故,令三桂弃宁远而镇山海,思欲坚守东陲,而固京师也.不意流寇逆天犯阙,以彼狗偷乌合之众,何能成事?奈京城人心不固,奸党开门纳款,先帝不幸,九庙灰烬.③
吴三桂继续阐述:虽然流寇初获胜利,但目前却完全失去了百姓的支持.这些流寇虽已僭用朝廷名号,但他们却像过去的赤眉、黄巾一样奸淫杀掠.他们没有百姓的支持,定将被就要兴起于四方的"义师"所击败,正如光武帝兴复汉室一样.吴三桂正是想要统率这样的义师,但京师以东地域有限,使他无法募集足以取胜的大军,所以只得"泣血求助",这就是眼下他致书清廷的缘由.吴三桂所属之"国"与多尔衮的清人之"朝"已友好相处了200余年.因此,吴三桂希望清廷能意识到,作为真正的盟友,遵天命而"救民于水火",乃是其应尽的义务.这不仅将是一次获取大功的行动,而且还会为清廷带来"大利".清朝除了可以占领长城以北更多的领土之外,一旦将流寇击溃,就可以分享战利品.吴三桂答应说,"况流贼所聚金帛子女,不可胜数,义兵一至,皆为所有."①
第六节完
--------------------------------------------------------------------------------------------------
③萧一山:《清代通史》第一卷,第252页;曹凯夫:《三藩反对满族统治的叛乱》,第22—24页;又见席:《吴三桂在1644年》.吴三桂在山海关曾召集当地乡绅领袖"八大家"议事,发誓共同抵抗义军.正是他们从当地百姓中征集乡兵和粮草,后又支持吴三桂作出与清军联合的决定.商鸿逵:《明清之际山海关战役的真相考察》,第77—78页.
①彭孙贻:《平寇志》第三册第十卷,第76页.
②据《贰臣传》中的《唐通传》载,李自成赠银四万两.商鸿逵:《明清之际山海关战役的真相考察》,第78页.
③彭孙贻:《平寇志》第三册第十卷,第76页;又见萧一山:《清代通史》第一卷,第252页.
④席:《吴三桂在1644年》,第451—452页.
⑤文中引了一段吴伟业的曲子,曲中描写了陈圆圆的妖媚和吴三桂对她的迷恋,但不是著名的《圆圆曲》.此曲引自吉川广次郎:《17世纪中国文学之不问国事》,第16—17页(惜乎未查到原文——译者).
①萧一山:《清代通史》第一卷,第251—252页;彭孙贻:《平寇志》第三册第十一卷,第1页.
②大史学家黄宗羲曾向明史编纂者推荐彭孙贻的《平寇志》,认为此书是那个时代最可信的著作之一.恒慕义:《清代名人传略》,第615页.
③彭孙贻:《平寇志》第三册第十卷,第6页.总兵姜瓖已在宣化降于李自成.
①这位幕友怀疑两人是因为私通而出逃.顺便说一句,吴家在北京的宅第位于城外西郊,距后来康熙帝的行宫很近.三个多世纪以后,这所破败的宅院成了1959年失势的彭德怀元帅的住所.《纽约时报》,1979年4月1日,第15页.
②有些史学家认为吴骧是李自成在山海关战败之后被杀的.有一种记载说,李自成失败后令吴骧爬上城头劝屯兵城下的吴三桂投降.吴三桂则将火箭射至其父左右作为回答.李自成遂将这位老将斩首,并将其首级悬于城头.姚家积:《明季遗闻考补》,第91页.
③彭孙贻:《平寇志》第三册第十卷,第6页.大多数史学家认为当时吴三桂的所作所为正是如此.还有人认为,仆人或小妾曾交给吴三桂一封吴骧的信,信中劝他不要投降李自成.赵凯:《清兵入关与吴三桂降清问题》;又见帕森斯:《明末农民起义》,第134—142页;萧一山:《清代通史》第一卷,第260—261页.这些优秀史学论著均将李自成杀吴骧一事放在1644年5月27日的山海关战役之后,即双方已毫无和解希望之时.我本人未能核准吴骧被杀的确切日期,尽管清朝官方资料记载,在山海关战役时,李自成确将吴骧和明太子囚在军中.郝爱礼译:《皇清开国方略》,第583页.根据一位当时人的说法,吴三桂得知北京陷落时仍在宁远,他随即派人进京探查.去人回报说,他的父亲在严刑逼迫下已向大顺交出5000两银子.与此同时,吴骧派来的人也向吴三桂报告了同样的消息.吴三桂大怒之下,放弃宁远,率部来到山海关,并从两地百姓中征募了一支2万人的军队.5月18日,大军向北京进发,在距山海关约10里处安营扎寨.六天后,李自成亲率大军赶到,战斗便开始了.李自成大败后,当场杀了吴骧,然后撤退.吴三桂乘胜追杀,直到北京,将李自成逐出北京后继续追杀.席:《吴三桂在1644年》,第447—448页.
①商鸿逵:《明清之际山海关战役的真相考察》,第77页.李自成5月18日离开北京.同上书,第81页.
②彭孙贻:《平寇志》第三册第十卷,第5、11页.清初著作者为了强调在与大顺义军作战时清军的战术巧妙,夸大了李自成军队的规模,声称在这次战役中李自成投入了20万人.实际上,李自成只有约6万人,而且不是其最精锐的部队.吴三桂原有5万军队,又从地方武装中征集了5万人.郝爱礼:《论明末的李自成和张献忠》,第493页;商鸿逵:《明清之际山海关战役的真相考察》,第76、79—80页.
③萧一山:《清代通史》第一卷,第257页;《皇清开国方略》,第580页.六名地方士绅及山海关的长者,由生员李友松为首,到三河去见李自成,希望能阻止其进攻他们的城市.李自成杀了他们继续东进.商鸿逵:《明清之际山海关战役的真相考察》,第78—79页.
①郑天挺:《探微集》,第123—127页.
②恒慕义:《清代名人传略》,第215—216页.多尔衮的老练也很令人注目,这使他成为一名优秀的外交代表.例如1637年,他与李倧皇帝十分幽默地交谈,但迫使这位朝鲜皇帝此后每年给他送来一份礼物.郑克晟:《多尔衮对满族封建化的贡献》,第2页.
③指代善,努尔哈赤第二子.
④指豪格,皇太极长子.
⑤指皇太极所统黄旗诸将.
⑥指阿济格.
⑦指多铎.
⑧指多尔衮.
①指福临.
②指黄旗军.
③指济尔哈朗.
④《沈馆录》第六卷,引自李格:《关于多尔衮拥立福临问题的考察》,第271页.这次会议是1644年9月26日举行的.
⑤恒慕义:《清代名人传略》,第214、280页;《皇清开国方略》,第574页;劳伦斯·D·凯斯勒:《康熙和1661—1684年清朝统治的巩固》,第13页.
⑥恒慕义:《清代名人传略》,第397—398页.
⑦《大清世祖章皇帝实录》第三卷,第4页;又见张其昀编:《清史》,第32页.
①《皇清开国方略》,第577页.
②1644年5月6日,多尔衮以煽惑、悖妄的罪名指控豪格.豪格的党羽全部被处死,豪格本人被贬为庶民.张其昀:《清史》,第32页.据《实录》载,豪格曾试图拉拢多尔衮的亲信何洛会反对摄政王.何洛会却向多尔衮告发了这一阴谋,并在诸王大臣会议上当众作证(当然,何洛会很可能是在多尔衮的唆使下出面作证的).《大清世祖章皇帝实录》第四卷,第1—4页.
③萧一山:《清代通史》第一卷,第257—258页.原始记录见《大清世祖章皇帝实录》第四卷第13—14页.曹凯夫《三藩反对满族统治的叛乱》第24页中有此段文字的英译.
①萧一山:《清代通史》第一卷,第258页.
--------------------------------------------------------------------------------------------------
第七节 多尔衮决心介入(第四章北京的陷落)
吴三桂很了解满族军事制度,所以他用"大利"来投其所好.1644年,清军各旗的4.5万名将士和人数几乎与之相等的壮丁,未得到任何军饷,而全靠远征掠夺的战利品为生.阿巴泰在1642年与1643年之交的冬季统率的远征掠夺,就是其中的一例.②这种越过长城进行抢劫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是满洲军事贵族的一种部落传统,而继承这一传统的贝勒们都认为,与其占领中原,不如将其作为劫掠之地.因此吴三桂预想,清军越境进袭可以支持他对大顺军的反击,而当他们得到大量财货和奴隶后,便会撤回家乡;当然,清廷将会割占整个辽西,他则像重建东汉王朝的豪杰那样,同其他义师将帅一道镇压农民起义,使天下重新恢复秩序.
这当然不是多尔衮的汉人谋士的设想,在他们的头脑中有一个截然不同的历史模式.早在北京陷落之前,范文程就将大顺军比作曾经横跨秦岭、统一天下但很快又失去天命的暴秦.这样,清人的势力就如同西汉,将在扫平叛逆、占领中原之后,建立一个长治久安的王朝.③这一取代明朝、建立大清帝国的计划,是那些在关外与清人合作的汉人们企盼已久的.尤其是范文程,更不断敦促多尔衮专心于征服中国,以实现努尔哈赤之"洪业".①
李自成占领北京之前,多尔衮和济尔哈朗这两位辅佐年仅六岁的顺治皇帝的摄政,仍在两种战略方案之间徘徊不定.这两种选择以前都是皇太极对外政策的主题.②一方面是军事贵族的部落传统,具体体现为贝勒、贝子无意占领华北,而宁愿对关内进行打完即撤的袭击,以获取荣誉和财富.③另一方面,则是金朝的传统;帝国体制本身及努尔哈赤传给后代满族统治者的汗的大统,便是这种传统的象征.当然,后一种传统并不意味着一定要占领中原;长期以来,在东北亚争夺财富与权力的诸国中,只有清廷能与明朝角逐,他们完全可以为此而自豪.但深植于满族特有的帝国传统之中的,是更为神圣的天命观念.一旦明王朝不再是清廷的对手,那么顺从天数和执掌天下,终将被证明是无法抗拒的诱惑.
随着北京明朝政府的崩溃,范文程、洪承畴等汉族合作者又有了新的机会来劝说满洲贵族进攻中原.他们认为,如今吴三桂已放弃宁远,关外之地尽我所有,进图"洪业"之机终于来到了.①多尔衮正急于巩固其凌驾于诸贝勒之上的个人权威,故特别乐于接受这一建议,因为这自然会使他着手加以控制的皇权得到强化.于是,多尔衮强化君权的野心,加上清廷中众多汉官的劝谏,便决定性地促成了满族从部落战争时代向帝国统治时代的过渡.5月13日,李自成的军队在北京大肆抢劫的消息传到盛京,大学士范文程听后十分高兴,认为清军南下中原的时机已经成熟.尽管李自成的军队号称百万,也丝毫未能动摇范文程的信心,他认为清军完全可以击败敌手.这一乐观态度的根据,不仅在于对清兵之军技和纪律的信心,而且还在于他相信李自成已丧失了所有政治上的支持者.起初,李自成就因推翻崇祯皇帝而招致天怒了;随后他又因虐待缙绅和官员而激起了士大夫的反对;现在,由于抢劫京师,奸淫平民妻女,焚烧民宅,进而遭到了百姓的憎恨.范文程说:
我国家上下同心,兵甲选练,诚声罪以讨之,兵以义动,何功不成.②
多尔衮采纳了范文程的意见:以惩罚推翻了崇祯皇帝的叛匪为名,兴兵南下.当天,睿亲王便举行了仪式,受权远征,占领中原.第二天(5月14日),他率领大军离开了盛京.③
5月20日,即收到吴三桂书信的那一天,多尔衮才得知崇祯皇帝已经驾崩.①天子暴死这一令人惊惧的事件使计划略有改变,大顺政权不再是清廷潜在的盟友,而变成了他们的主要敌人.②洪承畴对此战略做了如下解释:
此行特扫除乱逆,期于灭贼,有抗拒者必加诛戮.不屠人民,不焚庐舍,不掠财物.有首倡内应立大功者,则破格封赏,法在必行.流寇初起时,遇弱则战,遇强则遁,一旦闻我军至,必焚其宫殿府库遁而西行……贼走则即行追剿,傥仍坐据京城以拒我,则伐之更易.③
按照洪承畴的看法,进攻中原若要取胜,就需要保证两条,一是彻底击溃李自成的军队;二是改变清军以掠夺财货、奴隶、牲畜为目的的传统战略.在听取了这一意见之后,多尔衮召集了将领及贝勒们,对他们说,以往三次入关,都鼓励士兵抢掠,而此行却不同于过去,"要当定国安民,以成大业".多尔衮与他们相约,此次征战以"救民"为宗旨,不得无故烧杀抢劫.所有降者都要赦免,除剃发之外,不得伤害其身体.旗人若有妄杀乡屯散居之人,或奸淫、抢劫、偷盗牲畜者,一律处斩,其扈从为奴,财产没官.④
与此同时,范文程开始起草写给汉族百姓的布告,以便在清军西进途中张贴:
义兵之来,为尔等复君父仇,非敌百姓也,今所诛者,惟闯贼.官来归者,复其官,民来归者,复其业.必不尔害.①
这些布告有助于清军在进军北京的途中打开沿途城池的大门.月20日,即多尔衮从吴三桂的信中得知,其愿以"大利"及清廷已占领的辽西为代价,来换取清军的帮助之时,第一支清军开始了入关之行.②
在给吴三桂的答复中,多尔衮明确表示愿意联合对付李自成,但这是从清廷一方考虑的.他并不打算复兴实际上已同清廷处于战争状态的明王朝.睿亲王在信中(它由范文程起草)指出,清廷一贯希望与明王朝保持友好关系,虽然清人三次出兵中原,但那"盖示意于明国官吏军民,欲明国之君,熟筹而通好也."的确,若不是中原大乱,百姓遭难,清军还会第四次出兵.现在他们已得知明朝皇帝惨死的消息,因而决定集合"义兵","期必灭贼,出民水火".③
这样,多尔衮就对收到吴三桂来信表示了高兴,并对这位明朝总兵仍以明朝忠臣自许而竭力报效其主的精神表示赞赏.尽管吴三桂镇戍辽东时他们双方曾经是对手,但睿亲王愿意忘掉过去的敌意,起用这位明朝官员作自己的大臣.在管仲的故事中可以找到先后效忠二主的历史先例.管仲是公元前7世纪的人物,曾辅佐鲁侯.在其主人与日后的齐桓公作战时,管仲曾射中了齐桓公的带钩.后来齐桓公寻求贤人以任宰相,有人推荐管仲,并说正因管仲曾忠心侍奉前主,所以他必定会同样地忠于新主.桓公任用了管仲,而管仲则成了中国最著名的政治家之一,他所制定的政策使齐桓公成为中原霸主.多尔衮在信中就以这一故事劝说吴三桂,打消顾虑,效法管仲①:
昔管仲射桓公中钩,后桓公用之为相,以成霸业.今伯若率众来归,必封以故土,晋以藩王.一则国仇得报,一则身家可保,世世子孙,长享福贵,如山河之永矣.
信中最后说道,多尔衮的军队已抵达宁远,与吴三桂驻守山海关的精锐部队会合后,定能轻而易举地击溃叛匪.②
5月25日,李自成的主力已经到达山海关城郊,吴三桂乃决定接受多尔衮的条件.他一面遣使致书多尔衮;一面分派亲信将领守卫西城和北城,并将东城交给乡绅统领的乡兵把守.③尔后,他将自己的大队人马在山海关西侧沿沙河排成数里长阵.李自成则站在一座小山坡上,居高临下俯视战场,并将两名明朝皇子带在身旁.④
第七节完
--------------------------------------------------------------------------------------------------
②1644年,清朝可用于征服中原的278牛录中,包括壮丁和旗兵,可能不超过12万人.此外还有蒙古120牛录,约2.4万人;汉军165牛录,3.3万人.吴卫平:《八旗兴衰》,第35—36、88—90、100页.
③林铁钧:《清初的抗清斗争和农民军的联明抗清策略》,第40页.
①昭梿:《啸亭杂录》第二卷,第8页;《皇清开国方略》,第577—578页.
②早在李自成攻陷北京之前,清廷已在考虑占领中原.不过他们最初似乎是想同大顺政权平分华北.1644年3月6日,李自成宣布建立大顺政权才27天,清廷即派使者带了一封信到西部,信中称其为"西据明地之诸帅".此信提出,清军愿与反明军事集团建立联盟,这一建议是这样表示的:"并取中原".此信后被附上一个纸条转了回来,纸条是大顺的将领王良智签署的,他说已将此信内容报告上级了.顾诚:《论清初社会矛盾》,第140页;又见赵凯:《清兵入关与吴三桂降清问题》.
③至1643年5月,几位亲王开始改变自己的主张,倾向于彻底征服中国.多铎、济尔哈朗和阿济格都认为清军变抢劫为占领的时候已经到了,今后他们可以靠征收汉族农民的赋税生活.11月,阿济格和济尔哈朗率6万军队,包括一支炮队,向山海关进发.清军的这次行动并不坚决,他们似乎打算夺取山海关,但最终却返回了盛京.对此我们可作出这样的推论:当济尔哈朗和阿济格决意征服中原时,其他满洲贵族却仍想阻挠,并终于迫使他们返回清都.郑克晟:《多尔衮》,第4页.
①《大清世祖章皇帝实录》第四卷,第42页.当时,多尔衮的设想是与李自成平分华北.1644年3月5日,他致书李自成及其将领,建议双方"协谋同力".郑克晟:《多尔衮》,第5、10页;商鸿逵:《明清之际山海关战役的真相考察》,第79页.
②萧一山:《清代通史》第一卷,第258页;又见《皇清开国方略》,第577—580页;李元度:《国朝先正事略》第一卷,第2—3页.
③《大清世祖章皇帝实录》第四卷,第42页;郑克晟:《多尔衮对满族封建化的贡献》,第6页.这支大军原计划取道密云进攻中原,收到吴三桂的信后,才转向山海关.赵凯:《清兵入关与吴三桂降清问题》.
①吴晗:《朝鲜李朝实录中的中国史料》,第3726页;郑克晟:《多尔衮对满族封建化的贡献》,第6页.
②正如当时范文程所说:"我国虽与明争天下,实与流寇角也."郑克晟:《多尔衮对满族封建化的贡献》,第6页.
③《大清世祖章皇帝实录》第四卷,第44页.
④萧一山:《清代通史》第一卷,第259—260页.范文程和洪承畴都主张严肃军纪.抢劫者鞭笞80,1649年,改为处死.吴卫平:《八旗兴衰》,第49—53页.(此处似有误,原文是"其攻取之城,法所不赦者,杀之,其应俘者,留养为奴,其中一切财产,没收之为公用."——译者)
①萧一山:《清代通史》第一卷,第258页,"为尔等复君父仇"一语,成了清廷宣传上常用的口号.
②《大清世祖章皇帝实录》第四卷,第45—48页.沿途地方官都向清军献礼,郑克晟:《多尔衮对满族封建化的贡献》,第7页.
③萧一山:《清代通史》第一卷,第259页.
①萧一山:《清代通史》第一卷,第259页(不过,管仲辅佐的并非鲁侯,而是鲁侯支持的齐公子纠——译者).
②同上.以旁观者看,包括朝鲜兵在内,清军的数量显然多于大顺军.吴三桂有10万人,加上清兵,共达20余万人.然而多尔衮还是注意了洪承畴的警告,即不可轻视大顺军,他告诫部下,不可鲁莽攻击.这也就是多尔衮之所以叫吴三桂打头阵的原因.商鸿逵:《明清之际山海关战役的真相考察》,第81页;吴晗:《朝鲜李朝实录》,第3734页.
③山海关的南城墙,面对大海,是无法攻破的.
④商鸿逵:《明清之际山海关战役的真相考察》,第80页.
--------------------------------------------------------------------------------------------------
第八节 大举南下(第四章北京的陷落)
信使赶到距山海关约160公里处临海的连山⑤,将吴三桂的降书交给了多尔衮.多尔衮立刻下令拔营,步骑同时急速南行.仅用了24小时,清军便推进了100公里.到26日傍晚,他们距山海关就仅剩8公里路程了.①由于疲惫不堪,不断继续前进,清兵很快地支起临时帐篷,带甲枕戈而眠.半夜,将领们叫醒了士兵.多尔衮令阿济格和多铎各率1万军队分两路作侧翼掩护,自己则率主力连夜向那具有战略意义的关隘赶去,从那里已隐约地传来了大炮的轰鸣声.5月27日拂晓,清兵已来到山海关门前.②吴三桂亲自骑马出城迎接,正式向多尔衮投降,然后,命令其部下皆以白布系肩,以便使清军的满、蒙、汉军在战场上能将他们与起义军区别开来.③这是最为重要的,因为事实证明,吴三桂的军队随后便被置于清军的前列,④他们将打头阵,并在敌军最初的攻势中首当其冲.⑤
李自成的军队沿沙河排开,在岸边摆下宽阔的战阵,其队伍稍显混乱.但是当吴三桂的宁远精兵向前推进并冲进大顺军阵地时,大顺军并未后退.他们顶住了吴三桂军的反复攻击,并使之遭到重大伤亡.——这伤亡是如此地惨重,假若吴三桂始终单独作战,势必大败.①但是,就在李自成即将获胜之时,一片风沙从东面的小山坡上滚滚而来.②在遮天蔽日的沙尘之下,清军迅速绕过吴三桂的右侧,扑向李自成的左翼.当大顺军转向这支从沙尘中冲到他们眼前的骑兵时,突然发现骑兵们剃光的前额."鞑子兵!"随着一声惊呼,大顺军的阵地被突破了.大顺军掉头向永平逃跑时,退却变成了溃败,落在后面的士兵都被砍倒.③到了永平,李自成想停下来重整旗鼓,但许多部下拒不听命,沿着通向北京的路一直向西溃逃.李自成不久也随军而去,将战场丢给大获全胜的多尔衮和吴三桂.④
战败的大顺军逃回北京后,便在京城发泄怒气,他们四处放火,并将彰仪门附近的民宅全部毁坏.⑤吴三桂得胜的消息很快就传开了,很多北京居民听到了明太子即将复位的传闻,不禁欣然泪下.⑥街市的小贩嘲笑地唱道:
自成割据非天子,
马上登基未许年.①
尽管"天命"似乎正在转移,但百姓的劫难却依然没有结束.从山海关逃回来的大顺兵拖着疲倦和醉醺醺的步履,又回到原来的营地.5月31日,李自成率其主力回到北京,继续劫掠城内衙门和官员宅第.现在,为了最后证明他曾经真正统治过天下,李自成决定登基称帝.6月3日,在大顺军已准备放弃京师之时,李自成举行了正式但又仓促的登基大典.②第二天,这位大顺永昌皇帝便在宫中放起大火,骑马出城西去了.③在他身后,火焰冲天,大火几乎燃遍城中各个角落."闯王"占领北京仅42天,只是在最后一天他才做了皇帝.④
李自成军主力满载劫掠之物,并带着一批征集来的市民,便离开了.这就给了北京市民向落在后面的大顺兵报复的机会.⑤人们的胆子越来越大,开始成群结伙地搜捕掉队的大顺士兵,将其投入燃烧的房屋之中.①还有些大顺士兵被当众砍头,"而民称大快".②
道间行者皆令执贼,而西人虽久居都中者莫不尽族行.然亦有乘势修隙之事,盖不可问矣.③
共有2000人死于这场屠杀.④事后,这座饱受创伤的城市渐渐恢复了寂静,人们紧张地等待着新的占领者.那些曾与大顺合作过的人"有悔心失图,无可奈何,而静待吴镇处分者".⑤
没有人想到除吴三桂外还会有别人来占领这座城市,甚至当人们听说有一支"大军"由东而来,而且有人说看到了齐化门外贴有题以"大清国"字样的布告之时,人们仍没有料到会是由清军来占领此城.⑥6月4日晚上,士绅及官吏为迎接将要来到的救星而绞尽脑汁地寻找合适的礼服.他们认为,他们将要迎接的人是明朝太子及其保护者平西伯.⑦由此便可以理解,当他们见到多尔衮时为何在大为震惊之余又迅速准备默认现实.
次早,乃五月初一日也.耆老相率出郭外数十里迎视,见大军拥一人至,导之入,将抵东华门,所司具卤簿.一人者舍骑登车语百姓曰:"我摄政王也,太子随后至,尔辈许我为主否?"众皆愕眙不能解,姑应之曰:诺.众或称为英宗之后,百姓惶惑无措.于是摄政遂入朝.①
在原明朝禁卫军的护卫下,多尔衮缓缓地登上了余烟未熄的武英殿,并打算在此小住.②进殿之后,他转过身来命令会聚于此的群臣推选出他们当中官爵最高的人.李明睿犹疑不安地被引到多尔衮面前,多尔衮彬彬有礼地请他出任大清礼部左侍郎.李明睿急忙以年老多病而推辞,但多尔衮打断了他的话说道:
尔朝皇帝尚未收敛,明日即欲令京城官民人等哭临,无神主,何以哭临?无谥号,何以题神主?③
李明睿感激涕零,叩首接受了这一任命,答应负责安排先帝的葬礼.
多尔衮立刻发布了范文程为他起草的告示,表达了对已故崇祯帝的哀悼.④
大清国摄政王令旨:谕南朝官绅军民人等知道.曩者,我国欲与尔明和好,永享太平,屡致书不答,以至四次深入,期尔朝悔悟,岂意坚执不从,不必论也.且天下者,非一人之天下,有德者居之.军民者,非一人之军民,有德者主之.我今居此,为尔朝雪君父之仇,破釜沉舟,一贼不灭,誓不返撤.所过州县地方,有能削发投顺,开诚纳款,即与爵禄,世守富贵.如有抗拒不遵,大兵一到,玉石俱焚,尽行屠戮,有志之士,正于功名立业之秋,如有失信,将何以服天下乎?①
当然,仅凭一纸文告还远不能使京城居民相信满族人会长留于此.甚至在多尔衮入城数日之后,人们仍然认为吴三桂和明太子即将出现.但"惟见大军渐置渐多".不久,北京居民便得知吴三桂已被多尔衮派到西边追剿李自成残部去了.②1644年6月15日,多尔衮宣布清军将"解网弛禁",人们顿感极大的宽慰.③一位经历了这段恐怖生活的学士在日记中写道:"予惊魂始定,是日中旬,长安市上仍复冠盖如故."④至少在北京,这段政权更迭的时期终于结束了,一个新的时代已经开始.⑤
第八节完
--------------------------------------------------------------------------------------------------
⑤商鸿逵:《山海关战役》,第81页.
①在向南行进途中,清军曾与唐通遭遇.唐通奉命率几百人绕到关外,从背后攻击吴三桂.他的人马在抚宁西北的"一片石"偶然遇到清军主力,遂被歼灭.唐通逃脱,后降清.《皇清开国方略》,第583页;郝爱礼:《论明末的李自成和张献忠》,第486页;又见商鸿逵:《明清之际山海关战役的真相考察》,第82页.
②郑克晟:《多尔衮对满族封建化的贡献》,第6—7页.
③吴三桂后来曾上书康熙皇帝,叙述山海关之战的经过.疏中说,当时多尔衮主持了仪式,吴三桂同意在闯贼平定后,整个中国都将属于多尔衮之"贵国",并杀白马黑牛立誓.然后,多尔衮令吴三桂按满族习俗剃发.此疏存于清朝档案,引自王崇武:《吴三桂与山海关之战》,第155页.
④随吴三桂一起降清的共有1000多文武官员,包括辽西和山海关的地方官员.除吴三桂的部队之外,还有3万多乡勇加入了清军.1644年秋给多尔衮的奏章,现存北京大学图书馆;《明清史料》甲,第130页,1645年12月23日条.引自王崇武:《吴三桂与山海关之战》,第156—157页.
⑤《皇清开国方略》,第582—583页;萧一山:《清代通史》第一卷,第259—260页.
①据刘健:《庭闻录》载,大顺军知道吴三桂的戍边部队顽强善战,所以他们决心全力以赴,吴三桂的军队也下决心与大顺军死战到底.而清军的战略则是按兵不动,保存实力,坐视双方消耗.吴三桂的军队首先发起攻击之后,反复与大顺军交锋,激战一直持续到傍晚.这时清军才决定出击.这一策略使吴三桂损失惨重,因而更加依赖清军.《庭闻录》第一卷.引自商鸿逵:《明清之际山海关战役的真相考察》,第81页.
②风沙如此猛烈,以至清军直到风停沙住之后,才知道敌军已被击溃.商鸿逵:《明清之际山海关战役的真相考察》,第82页.
③据地方志载,被丢弃在沙河战场上的尸体有数万具,其中许多是支援大顺军的当地农民.同上.
④这天战斗结束后,吴三桂被封为平西王,并得到一条玉带及其他赏赐.其宁远军将士都剃发并加入了清军主力.《皇清开国方略》,第584页;又见萧一山:《清代通史》第一卷,第260—261页;帕森斯:《明末农民起义》,第139—142页.
⑤徐应芬:《遇变纪略》,第12页.李自成离京期间,牛金星统辖的留守部队已开始有人离城西去,并沿途劫掠民宅和店铺."闯王"出征之时,很多人都认为他不会得胜而归.徐应芬在那天占得了一个坤卦,他料定新君即将出现.同上书,第10—12页.
⑥徐应芬:《遇变纪略》,第12页;刘尚友:《定思小记》,第7页.
①陈济生:《再生纪略》,第20页.
②为了日后更好地行使君权,李自成可能一直想在北京更加合法地登基,而不管时间如何短暂.他曾在北京做过皇帝这一事实,等他死后对他的追随者将是十分重要的.大顺余部在南方与南明永历政权联合后,仍称李自成为"先帝",并称其夫人为皇太后.顾诚:《论清初社会矛盾》,第154页.
③李自成西撤后,清军曾全力追击.从北京骑马到保定,一般需要七天,阿济格率骑兵三天便赶到了,但他们到达保定时,大顺军已经转移.阿济格人困马乏,无力再追.吴晗:《朝鲜李朝实录》,第3735页.
④徐应芬:《遇变纪略》,第12—14页;帕森斯:《明末农民起义》,第139—142页;刘尚友:《定思小纪》,第8页.有材料说,李岩在西撤途中被李自成所杀,因为李自成听信了牛金星的谗言,认为李岩想取代他当皇帝.赵宗复:《李自成叛乱史略》,第150页;郝爱礼:《论明末的李自成和张献忠》,第495页.
⑤大顺军溃逃时肯定相当混乱.边大绶是一位地方官,曾掘毁李自成家祖坟,并写下著名的《虎口余生纪》.大顺军在撤至真定后,他隐姓埋名,沦为俘虏."见贼兵自北而南,尘土蔽天,然皆老幼参差,狼狈伶仃.十贼中夹带妇女三四辈,全无纪律.余见之不胜忿懑.如此鼠辈而所向无坚城,致万乘屈沉,真可痛哭流涕也!恨余被执,不能杀贼见其灭亡耳."引自边大绶:《虎口余生纪》,第98页.
①张怡:《搜闻续笔》第一卷,第8页.
②刘尚友:《定思小纪》,第8页.
③同上.
④陈济生:《再生纪略》第一卷,第19页.
⑤同上书第二卷,第20页.
⑥刘尚友:《定思小纪》,第8页.清军以每日40公里的速度前进.5月30日通过抚宁,5月31日通过昌黎,6月3日通过玉田.据当时的资料载,清军到达之时大多数人便已明白,天命已经易手.张怡:《搜闻续笔》第一卷,第8页.
⑦计六奇:《明季北略》,第33页.
①刘尚友:《定思小纪》,第8页.为清朝效力的朝鲜人李■随多尔衮进京.他写道:"都民处处屯聚,以迎军兵.或持名帖来呈者有之.或门外瓶花焚香以迎者亦有之……入城之日,都人见之,或有叩马而流涕者."《沈馆录》,引自郑克晟:《多尔衮对满族封建化的贡献》,第7页;又见郑天挺:《探微集》,第93页.
②李自成火烧大内后,唯一未被损坏的建筑是武英殿.多尔衮将兵车士卒在殿前排列成一道军门.吴晗:《朝鲜李朝实录》,第3734页.锦衣卫指挥骆养性曾率部听从李自成的调遣,此时又转而效忠多尔衮.骆养性,湖广人,因卷入魏忠贤一案而有一段不光彩的历史.清军入关后,他被任命为天津总督,掌管天津军务.后转任山东督抚.《贰臣传》第十二卷,第4—5页.多尔衮不久便迁出了皇宫,住到皇城东南名为"南城"的一个较小的院子里.1694年,那里被改作喇嘛庙.恒慕义:《清代名人传略》,第216、218页.
③计六奇:《明季北略》,第33—34页.
④萧一山:《清代通史》第一卷,第379—380页;又见李元度:《国朝先生正事略》第一卷,第3页.
①萧一山:《清代通史》第一卷,第262页.多尔衮在6月8日向原明朝官绅军民发布谕令中又重申了其中的某些内容.他描述了李自成如何以一名明朝百姓纠集一帮无赖,毁坏京师,弑君,又肆意劫掠以致激起民怨,"我虽敌国,深用悯伤,今令官民人等,为崇祯帝服丧三日以展舆情."《大清世祖章皇帝实录》第五卷,第52页.
②刘尚友:《定思小记》,第9页.大军占领北京后数日,又来了3000蒙古兵.这些慓悍的士兵入城后,在城上守卫巡逻时,都收弓束矢,说:"恐惊百姓也."还说:"中华佛国也,我辈来作践佛地,罪过!罪过!"张怡:《搜闻续笔》第一卷,第8页;又见郑克晟:《多尔衮对满族封建化的贡献》,第7页.
③徐应芬:《遇变纪略》,第8页.清官方资料夸大其辞地宣称,这道谕令使民心安定下来,"官民大悦,皆颂我朝仁义声施万代云."《大清世祖章皇帝实录》第五卷,第52页.
④徐应芬:《遇变纪略》,第18页.顺便说一下,长安市上有许多市井无赖向清兵兜售从宫中偷出来的锦缎彩袍.清兵为此则不惜付出两月的军饷.张怡:《搜闻续笔》第一卷,第9页.
⑤清军进京后的几天,曾派几位官员在承天门登记所有明朝官员的姓名.并按名单邀请他们复任原职:"于是诸名公巨卿,甫除贼籍,又纷纷舞蹈矣."张怡:《搜闻续笔》第一卷,第8页.
--------------------------------------------------------------------------------------------------
第五章 南京政权
导言
中兴朝市繁华续,
遗孽儿孙气焰张,
只劝楼台追后主,
不愁弓矢下残唐.
蛾眉越女才承选,
燕子吴歈早擅场.
力士佥名搜笛步,
龟年协律奉椒房.
西昆词赋新温李,
乌巷冠裳旧谢王.
院院宫妆金翠镜,
朝朝楚梦雨云床.
五侯阃外空狼燧,
二水洲边自雀舫.
孔尚任:《桃花扇》,第304—306页.
在北京崇祯朝廷覆灭的前夕,许多官员把一线希望转到了皇帝驾迁陪都南京上来.他们认为,在南京可以继续维持明王朝的统治.①作为影子政府,南京行政当局已进行了准备:一旦义军攻占了北京,便可给明朝北方残存势力以全力支持.②陈子龙奉命巡视绍兴之后,被调到南京吏部任职.他设法说服了江南巡抚郑瑄,要他秘密上书北京,提出将皇太子接到南京的计划,为建立南明政权作准备.③其他江南士大夫则在祁彪佳的统率下开始沿长江下游建立水军,准备保卫江南.④
迎太子到南京的计划当然落空了,但他们为建立南明政权所作的努力并非徒劳.5月18日,即李自成占领北京三周之后,大顺军获胜、崇祯帝已死的惊人消息传到了南京.⑤看来,当时在南方官员面前只有两条道路可以选择:一是束发归山,作道家隐士;一是坚守职责,继续为明室效力.⑥南京的高级官员立刻选择了后者.16位主要大臣(《平寇志》记为19位——译者)誓告天地,号召天下起义勤王.①
导言完
--------------------------------------------------------------------------------------------------
①文秉等史家特别重视这一点,见顾炎武:《圣安本纪》,第33页,引文秉:《甲乙事案》.斯特鲁弗(私人通信)认为,文秉的记叙十分精彩,但有武断之处,不完全可靠.
②南京既是保卫江南地区的军事重镇,又是作为北方城市之粮食基地的南直隶的首府.南京虽设有与北京中央政府大致相同的官僚机构,但缺少像北京那样强有力的京城防御体系.南京政府最重要的官员是户部尚书、兵部尚书、南京守备及五军都督.斯特鲁弗:《南明》,第5页;默克:《祝允明和苏州的文化贡献》,第72页.
③陈子龙上任后,欲重返浙江,继续组织修建防御工事和贮备弹药.但他尚未启程,北京与南京的联系便中断了.他不知道北京已于1644年4月25日落入李自成之手,故回到松江,看望生病的祖母,并与朋友商定保护太子顺利南下的方案.艾维四:《晚明士大夫陈子龙》,第112—114、125—127页.陈子龙提出组建一支万人水师,北上天津,迎接太子,然后护送太子由水路南下,以避免陆路旅行的艰难和危险.褚华:《沪城备考》第四卷,第11页;王云五等:《大清一统志》,第958页(第八十四卷,第11页).
④邓尔麟:《达官贵人》,第237—240页,及其《嘉定忠臣》,第256—261页.斯特鲁弗(私人通信)认为,祁彪佳已得知这些计划,但他当时既无能力,也无权力将其付诸实施.甚至在出任苏州巡抚后,他也未能将志愿勤王部队与正规军结合起来.
⑤斯特鲁弗:《南明》,第1—3页.消息继续南传,6月25日传到福州,"乡村老幼男女莫不流涕."海外散人:《榕城纪闻》,第3页.
⑥文秉:《甲乙事案》,第33页.
①彭孙贻:《平寇志》第十卷,第8页.这些官员是:兵部尚书史可法、户部尚书高弘图、工部尚书程注、右都御史张慎言、兵部侍郎吕大器、翰林院学士姜曰广、太常卿何应端、应天府尹刘士祯、鸿胪卿朱之臣、太仆丞姚思孝、吏科给事中李沾、户科给事中罗万象、御史郭维经、御史陈良弼、米寿图、周元泰和明王室成员朱国昌.这一众所周知的名单是由几种资料汇集而成的,见于《平寇志》第十卷,第8页;文秉《甲乙事案》,第33页.
--------------------------------------------------------------------------------------------------
第一节 史可法与军阀(第五章南京政权)
南京兵部尚书史可法是这些大臣中最重要的人物.②他来自河南,既是一位杰出的文官,又在军事指挥及战略方面颇具才干.其父虽鲜为人知,但其家族有不少成员是锦衣卫军官.③作为青年士子,史可法曾受到东林党殉难者左光斗的栽培.④1620年,他通过县试;1626年中举人;1626年中进士.据《明史》载,史可法身材矮小,"面黑,目烁烁有光".初仕便授西安府推官.⑤1631年,他因公正廉洁地将赈灾专款分发给受灾的延安百姓,而在朝廷中赢得极好的声誉.1632年至1634年,他作为理财行家被调入朝中,任户部主事.①
1635年,农民起义波及华中,崇祯帝命卢象昇协调河南、山东、湖广和四川事务.卢象昇的主要任务是牵制张献忠部.他命史可法为副使巡察泽州和安庆,并阻止农民军渡江.因此,史可法首次接受的军事任务便是阻止北方义军进入长江流域.这一防御重任随形势发展而变得十分棘手.1635年秋冬,史可法仅率800人驻守安徽六安,抵御三支农民军主力的进攻.次年,史可法在安徽太湖附近指挥了两场阻击战,使农民军未能渡江进入湖广地区.然而,第二年,当史可法面临农民军主力——首先是马守应,然后是老回回——发动的几乎不可抗拒的强大攻势时,他的军事才能遇到了真正的考验.1637年初,马守应和另外两支农民军主力的首领一起攻打桐城,在距城10里之处与史可法遭遇.史可法依靠计谋苦撑,但桐城所受到的压力并未解除.1637年夏,他奉命巡抚安庆,负责守卫今安徽中部地区,阻挡湖广的老回回.在总兵左良玉部1万兵马的增援下,史可法击退了老回回的第一次大规模进攻.但从11月末至12月初,老回回对史可法所在的潜山大营又发起了进攻.史可法的阵地崩溃了,部下损失惨重,他本人也险些死于乱军之中.败讯传到京城,兵部尚书杨嗣昌要求惩处史可法.②
然而,史可法已有很高声望.尤其为人称道的是,他在行军途中甘愿与步卒同甘共苦,从而赢得了士卒的信赖和将领的爱戴.所以,皇上虽严词责备了史可法,但给了他立功赎罪的机会.不久,1639年,史可法奉命镇守山东,抵御南下清军的袭扰.在抗击清军之前,他必须首先巩固山东西线,以防农民军乘机进入山东.在三次击败农民军主力之后,他才得以调转头来攻打清军.当他抵达济南时,清军已经撤退.他们屠杀了无辜的居民,却送给史可法一次足以弥补前失的胜利.
崇祯帝对史可法异常宽厚.这位皇上素以暴躁著称,常一怒之下将战败的将领投入监狱.既然这样,他的宽宏自然会使史可法更加感恩戴德.1639年史可法的父亲病故,由此而引起的极度悲哀,反进一步加深了他对崇祯帝的感恩之情.据说,他一度想绝食而死,又几乎因悲痛而陷入迷狂;他将对父亲的强烈感情部分转移到君父即皇帝身上是完全可能的.①
1641年,史可法守孝三年之后,被任命为户部右侍郎,并取代朱大典总督南京至北京的漕运,还兼任淮安地区巡抚.及至1643年,史可法被擢为南京兵部尚书.同年冬天,身为兵部尚书的史可法见战争局势不断恶化,遂着手为救援北京做准备.②例如,1644年1月16日,史可法上疏崇祯帝,说明他统辖的南军只有8000人,他建议加强训练,进而将总兵力扩充到1.2万人(包括陆、水军).③同时,他极力主张全国各地的其他提督也用同样方法补充和维持各自的部队,实际是建议在各地组建地方军队,由一名干练的文职大臣统辖,以供护驾之需.④北京发布救驾诏令后,史可法本人就是这样做的.他同部下一起立誓"勤王",以鼓舞士气,并随即率众北上.但大军刚过长江,到达浦口时,便获悉京师已经陷落.救驾已为时太晚.于是,他改穿丧服,率军返回南京,召集立志效忠明朝的大臣商议对策.①
史可法和其他大臣都意识到单凭他们自己的军队是无法抵御北方农民军的.因此,他们共同拟定了一道檄文:
留都系四方之率,司马有九伐之经.义不共天,行将指日,克襄大举,实赖同仇.②
这篇文字经过仔细推敲,用了会使人想起古代经典中理想化的军事将领之形象的"司马"一词,以求打动那些愿意加入古代"司马"行列的将领.③因此,檄文的对象十分笼统,是广泛地针对四方④之率而言的.所谓四方之率既包括地方豪强武装,也包括各地明军将领.檄文发布之后,南京的大臣们立即派密使到淮河流域联络江北豪强统辖的"义勇".同时,他们又尽力争取驻守在南明与北方大顺政权之间的明军将领继续为明朝效忠.⑤
后者中有四名将领——他们各自拥有约15万令人生畏的士兵,经常蹂躏本应给予保护的农民——将要或已经率部进入淮河中游地区.⑥一位是刘泽清,性情暴躁且有政治野心,曾任山东明军统帅.当崇祯帝要求他会同其他几位将领一起进军北京解救被李自成围困的朝廷时,他非但不从,反而掉头南下,一路劫掠,经临清抵达凤阳,据说,其部在凤阳又屠杀了许多当地居民.①
江北的第二位主要将领是黄得功.与刘泽清相比,他的军纪较严.他是辽宁人,行武出身,自少从军于辽阳,并因战功而不断晋升.17世纪30年代,他在中原作战屡屡获胜,1641年被任命为凤阳总兵.1642年,黄得功获潜山大捷后,又击退了进攻桐城的张献忠部.此后不久,黄得功被调到安徽中部,镇守庐州(合肥).②
第三位将领是刘良佐.此人原是北直隶的盗匪,1637年加入明军,并与农民军罗汝才部交战.1642年,他随黄得功抵御张献忠,所以当时也在凤阳地区.其所属部众号称10万.③
高杰是江北诸将中的第四位,在某些方面也是最能干的一位.此人原是李自成的部将,曾与李自成之妾邢氏通奸,为逃避惩罚,他于1635年投降明朝,授游击之职,率所部人马作为孙传庭军的先锋与李自成交战.1643年,孙传庭在潼关被杀后,高杰便进一步扩大了自己的势力.1644年北京即将陷落时,高杰的态度也同刘泽清一样变化无常.他不率军前去阻截李自成,反纵兵劫掠山西东南的泽州,然后于1644年5月底至6月初南下徐州.④
高杰部的南下,使徐州和淮安城的居民慌恐万状①,自北京陷落后,徐州城中已经是混乱不堪.②实际上,徐州长官黄希宪已将此城交给了大顺官员武愫.武愫(原为明朝进士)于1644年6月3日抵达徐州,并因受到地方官员及士绅的敬重而被接受,尽管一位当地的诗人曾悲叹:"天下岂有正人君子而谒贼者哉?"③武愫被接受的另一个原因是士绅们对局势混乱十分恐惧.在徐州西南与河南交界处的砀山一带,汪廷对等当地士绅已组织起自己的武装,用来对付"狂徒",后又用来迎接清军南下.④武愫在徐州城内一直试图安定民心,并多次深入乡村寻求当地乡绅的支持,直到他得知北京大顺政权也已垮台为止.6月28日,武愫率部撤离徐州,使该城几乎完全暴露在高杰等人面前.⑤
由于徐州失去了保护,其南面的富庶城市——准安和扬州——在流窜于淮河流域的各路军队面前也更加暴露了.但这两座城市的地方官早已积极采取措施,准备自卫.正是由于有路振飞在淮安,人们才有了坚守的信心.巡抚路振飞是一位杰出的文官.他以正直、勇敢而著称,在军事上也颇有经验.路振飞初入仕途任地方官时,曾统领过防御叛匪的地方军队,并于1632年派郑芝龙抗击海盗刘香,将其击溃.路振飞还是个仗义直言的人:1631年,他参与弹劾周延儒;此后又与温体仁发生争执,因此激怒了皇帝,被贬至河南.1644年秋,路振飞被任命总督大运河漕运,兼淮扬巡抚.①
北京陷落后,路振飞决心将淮安建成明朝的坚固堡垒.他迅速颁布了戒严令,将市民重新组织起来,并派遣手下官员分守各处.②同时,他还鼓励地方武装(团练、乡兵)招兵买马.自1511年、1512年以来,淮安以东的海州经常受到海盗袭击,地方武装相当普遍.③而淮安地区却不是这样,故路振飞不得不为地方武装设计训练方案.在他的指挥下,淮安72坊奉命"各集义兵",每坊由两名生员负责操练,其中一人被授以"坊长"之职(应为"社长"——译者).这些义兵的主要职责是负责城镇的夜间巡逻,并时刻保持战备状态.④他们保持着斗志,坚定地反对任何对大顺政权持妥协和支持态度的人.徐州的士绅们能够接受一位大顺官员,但路振飞却决不允许任何大顺官员进入淮安.在北京陷落后的数周内,他便召集当地乡绅和号称2万的"义兵",将当地的"伪官"处死.⑤
在路振飞的指挥下,淮安变成了效忠明朝者、尤其是从北方逃来的官僚贵族的避难所.路振飞热情地欢迎这些流亡者.但无论是路振飞本人,还是淮安百姓,都无意接纳刘泽清、刘良佐,尤其是高杰的军队.①6月10日,路振飞得知高杰开始向南移动并欲夺取扬州,立刻派遣将领分守淮安周围各个要冲:周仕凤守泗州,仕尔敬守清口,金声桓守徐州.②
在路振飞积极设防抵御这些游荡不定的军队,以稳定淮安局势的同时,南明政府却将这些军队视为必不可少的支持者,和日后在南京愈演愈烈的皇位继承之争中的重要同盟者.以史可法为首的大臣们在发出檄文号召四方将领齐心保国之后,立刻意识到他们自身已陷入了争夺南明中央权力的混战之中,这场政治冲突发生于5月17日到6月2日之间.其焦点是空缺皇位的继承问题.同引发了明初东林党争的那次皇位之争一样,这次斗争也将使南明朝廷内部发生致命的分裂.③
第一节完
--------------------------------------------------------------------------------------------------
②明朝末年,南京最重要的官员是兵部尚书、南京守备(大将军)、五军都督和户部尚书.斯特鲁弗:《南明》,第4页.
③史可法的祖父史应元是举人,曾任地方官.父亲史从质是秀才.一位祖叔伯、一位叔伯及两位堂兄弟都在锦衣卫任职.朱文长:《史可法传》,第97—98页.史可法生于1601年(据刘约瑟:《史可法和满族入侵时中国的社会政治》)或1602年(此说较可信,见《史可法传》,第99—106页).
④朱文长《史可法传》第1—7页对此问题作了很好的研究,尽管有时过分强调史可法与左光斗的关系.据一些资料记载,史可法曾在左光斗殉难前秘密探望过这位著名的东林党人,并受到要继承东林党事业的教诲.谢国桢:《明清之际党社运动考》,第67—68页.
⑤《明史》(国防研究院),第3076页.扬州史可法祠中的史可法塑像,其面孔颇似猿猴;大耳厚唇、面颊上有深深的皱纹.虽不英俊,却沉郁威严.朱文长《史可法传》卷首插图.
①此处及后文有关史可法的资料主要引自《明史》(国防研究院),第3076页;恒慕义:《清代名人传略》,第651—652页;朱文长:《史可法传》,第8—79页;刘约瑟:《史可法和满族入侵时中国的社会政治》,第1—40页.
②关于史可法的安庆防区,见邓尔麟:《嘉定忠臣》,第189页.
①刘约瑟:《史可法和满族入侵时中国的社会政治》,第32页.
②12月,史可法通过弹劾闲散官员和制定新的编制,对南京的军队进行了整顿.万言:《崇祯长编》,第23页.
③同上书,第43页.
④同上书,第56—57页.史可法出任南京兵部尚书后,还向朝廷推荐了几位官员任军队将领.其中著名的有吴甡和张浩然.他认为,除了已经战死的洪承畴,吴甡也是天下最优秀的将领之一.杨德恩:《史可法年谱》,第33页.
①杨德恩:《史可法年谱》,第34页;朱文长:《史可法传》,第28页.
②引自谢国桢:《南明史略》,第48页.后来,地方义勇的首领被告知,非正规军不在动员之列(此项知识得自私人通信,见《明季南略》第四卷,第48页["台湾文献丛考"本第一册,第115—118页]).
③"司马"一词出自《周礼·夏官》"大司马"条.司马掌兵事,并掌行事之禁.他们通晓九伐之法,尤其是九伐最后一条,"外内乱,鸟兽行,则灭之."
④"四方"一词在《诗经》中指"华夏之民".
⑤彭孙贻:《平寇志》第三册第十卷,第8页.
⑥关于1643年明军在淮河地区明军劫掠之事,金声在书信中作了生动描述.见金声:《金忠节公文集》,第12—14页.
①姚广孝等编:《明实录》第十七卷,第9页;文秉:《甲乙事案》,第41页;《淮城纪事》,第133页;应廷吉:《青磷屑》,第3页;夏允彝:《续幸存录》,第68页.刘泽清为诸生参加乡试时,曾因口角将一名官府侍从殴毙.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