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洪业(免费典藏版)

_7 魏斐德(清)
③邹漪:《明季遗闻》,第19—20页.
①邹漪:《明季遗闻》,第20页.
②同上.
③同上.
④同上.这次谈话之后,崇祯帝即与皇后周氏商量去南方的建议,皇后认为这一计划没有什么好处,因为那将意味着放弃北方的宗庙.李清:《三垣笔记》中,第7—8页.
⑤计六奇:《明季北略》,第394—395页.
⑥同上,第397页.1644年2月23日,皇帝同意李建泰征募一支军队.李建泰几乎没有军事经验,但他热衷于到山西去保护他的家财.李建泰对皇上所做的陈述,在彭孙贻《平寇志》第八卷第3页与《崇祯实录》第十七卷第1页中有略不相同的描述.《崇祯实录》不是官修的,作者逸名.收在《明实录》中,是据江苏图书馆的手抄本竖像平版印刷发行的.原本于明末李自成进入山西时,在一个显赫世家手中失落.见何柄棣:《中华帝国中的进身之阶》,第279—280页.
①《崇祯实录》第十七卷,第2页;钱■:《甲申传信录》,第8页;彭孙贻:《平寇志》第八卷,第6页.
②当时的研究者估计,李建泰的军队人数达十万之众,邹漪:《明季遗闻》,第20页.
③钱■:《甲申传信录》,第8页;彭孙贻:《平寇志》,第八卷,第6页.
④赵士锦:《甲申纪事》,第6页;张怡:《搜闻续笔》第一卷,第1页.
⑤文秉:《烈皇小识》,第226页;谈迁:《枣林杂俎》仁集,第1页.
⑥刘尚友:《定思小纪》,第31页.
⑦在广宗,李建泰被迫围攻了三天,进城后,他杀了知县和当地士绅领袖作为报复.《崇祯实录》第十七卷,第3、5页.
⑧"癸未正月二日,大风昼晦,次晨稍霁,又三日午后,传各殿脊烟起,疑有火灾.诸阁臣出视,见各殿及门脊上冉冉若炊烟而微淡,久久乃息,亦异云."李清:《三垣笔记》中,第9页.
①萧一山:《清代通史》第一卷,第249—250页.
②刘尚友:《定思小纪》,第1页;又见张怡:《搜闻续笔》,第一卷,第2页.
③抱阳生:《甲申朝史小记》第五卷,第2页.李自成在乘胜横扫中国北方时,由于他诛杀吃人的"寄生虫":衙蠹、府蠹、豪蠹、学蠹(指危害百姓的生员)和官蠹(指乡绅家臣,又称"豪门养子"),从而赢得了被剥削者的拥戴.清水泰次:《明代的流民与流贼》,第220—221页.
④李自成常在其大军到达之前,先派商人前往宣传:起义军不杀百姓,不抢财物,不侮辱妇女,买卖公平.他们将没收富人的财产分给穷人(1959年北京曾出土一枚李自成于1644年5月左右铸造的铜印,该印可以表明李自成曾设立专门机构,负责在农民军中分配明朝官员的地产.刘广京:《世界观和农民起义》,第298页).他们也爱惜人才,欢迎一切愿意加入义军的士人.计六奇:《明季北略》,引自赵俪生:《李自成地方政权》,第45页.
⑤同一天,驻守北京西北50公里处昌平的明军,因未得到军饷而发动了兵变.安吉拉·N·S·席:《吴三桂在1644年》,第444页.
①谈迁:《枣林杂俎》仁集,第1页.这两个"问句"实际上是《论语》中两句名言的一部分:"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论语》第一篇第一段(此书中所记之讲读官是刘理顺、何瑞徵——译者).
②钱■:《甲申传信录》,第10页.
③汪有典:《史外》,第507页(第四卷,第29页).项煜在魏忠贤得势时曾因袒护江南清议而被罢官,李清:《三垣笔记》"附识"中,第22页.
④钱■:《甲申传信录》,第11页.关于陈演,见《明史》,第2871页;徐鼒:《小腆纪年附考》第三卷,第71页.
⑤彭孙贻:《平寇志》第十卷,第6页.1644年4月13日,方以智要求到淮河一带召集豪杰勤王,钱■:《甲申传信录》,第11页.
①邹漪:《明季遗闻》,第23页.
②这一战略不是第一次引起皇上的注意.史可法和姜曰广早在春节前的冬季,就曾在一道奏折中向皇上提出过这项计划.杨德恩:《史可法年谱》,第30页;又见于邓尔麟:《许都和南京的教训》,第97页.倪元璐对这一问题的看法,见黄仁宇:《倪元璐的现实主义》,第420—422页.
③邹漪:《明季遗闻》,第24页.钱■《甲申传信录》中也提到南宋的类似情况,其书名使人立刻联想到李纲的名著《靖康传信录》(它在明末很有名).该书记述了1125—1126年间的史事.当时宋徽宗被迫退位,其长子即钦宗,曾试图解除女真人对开封的包围.当然,他没能成功,1127年同其父一起做了俘虏,并被监禁至死.李纲的《靖康传信录》有一种明确的政治主张,即反对绥靖.见约翰·黑格:《宋代中期的政府》.
④邹漪:《明季遗闻》,第一卷,第22页.李明睿援引《左传》语,意在指出,太子应以监国身份留守北京,因为只有皇上拥有率众征讨农民军所必不可少的权威.我的译文取自李雅各译《论语》.在一次关于迁移问题的讨论中,晋侯欲令其长子率军征讨山西戎狄,大臣谏阻说,长子应照管社稷留都监国,而由父亲率众出征.后来,监国即意味"摄政":令太子监国就是让嗣子摄政或"护国"——充当临时"国君".翟理斯:《中英字典》(上海,1892年),第201页.但《左传》中其他几处提到"监国",其用法似指国君率军出征时,由太子监管行政.在《礼记》中,"监国"是天子所指派的负责监护各诸侯国事务的卿大夫的头衔.换言之,李明睿并非建议崇祯帝退位,像宋徽宗在开封让位于钦宗那样.
①邹漪:《明季遗闻》,第23页;钱■:《甲申传信录》,第10页.祭祀社稷是中国古代礼拜活动的一部分,大多数作者都将其理解为向土地神(社)和谷神(稷)奉献祭品,而实际上,社是供有神圣的木和石的祭坛,这些祭坛与国君身份总是密切相关的.《孟子》第十四卷,第14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如果封建君主危害了社稷,那么就必须被取而代之.据司马迁《史记》,中原的社是黄帝祭祀的地方,见凌纯声:《中国古代社会之源流》.保卫社稷和中原,表现了士人的文化忠诚,也是日后南明政权号召收复北土的一个主要内容.其例可见昆山遗民宁人顾炎武:《圣安本纪·"荆驼逸史"》本(台北,1964年),第37页(此书出自文震孟之子文秉之手,曾被误认为顾炎武所著,与后者的《圣安本纪》混为一谈.见傅吾康:《"明史资料解题"的补遗和刊误》,第43页.下文引文秉此书将改用其原名《甲乙事案》,以示区别).在朝廷的大典中,社稷的地位并非一成不变,它们有时被并入其他礼仪中,在某些朝代则又不是帝王祭祀的对象.但在明代,社稷是官方最高等级的礼祀对象.这一方面是由于皇帝在泰山的封禅典礼自1008年后便废止了,所以祭祀社稷就成了一种替代物;另一方面,是由于明太祖于1377年改革礼制时,将祭祀社稷和祭祀明室祖先合为一体了.社与稷,即句龙与后稷,这一对自周代以来就一起受祭于社稷坛的神祗,因明太祖的父亲而有所改变,社稷与太祖父亲的亡灵一起在天安门右侧新建的祭坛上接受拜祭,这就等于在同一地点同时拜祭土神、谷神和明朝缔造者的祖先.那么这也就象征着明朝皇室与文化正统之间的密不可分.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这一象征性的结合却不允许明朝皇室通过南迁来拯救自己的命运.有关明代礼制的讨论,见小威尔斯:《中华帝国后期的国家礼仪》,第52—53页;胡云翼:《1368—1398年明初的仪制》,第66页;斯蒂芬·福伊希特万:《学校、庙宇和城隍:关于中国清朝官方宗教的报告》;又见保罗·H·陈:《中华帝国后期的反叛》,第159—162页.
①作为李邦华之计划的一部分,陈子龙和祁彪佳还提出让太子掌管江南防务,以南京兵部尚书史可法为其副帅.邓尔麟:《嘉定忠臣》,第169页.
②以上及后文对此次廷议的描述,参考了邹漪:《明季遗闻》,第22—24页;计六奇:《明季北略》第394、411、480—482页;钱■:《甲申传信录》,第10页;刘尚友:《定思小纪》,第3页;文秉:《烈皇小识》,第228页;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第七十九卷,第5页;李清:《三垣笔记》"附识"中,第19页;谈迁:《国榷》,第6031页.这些资料的记载基本一致,只是对廷议时间的记载略有出入,多数似乎倾向于1644年4月3日.本书虽将此作为一次廷议来处理,但这些讨论在时间上的先后次序表明,实际上可能是若干次廷议.其间各大臣包括皇帝的主要陈述也基本相同,只是措词上有细微差别.
③文秉:《烈皇小识》,第228页.
④邹漪:《明季遗闻》,第24页.此时,南迁已不具备条件了,通往南方的道路已被盗匪和义军阻断,李逊之:《崇祯朝野纪》,第184页.
①刘尚友:《定思小记》,第3页.后来有人认为,光时亨之所以反对南迁,是因为他暗中与李自成有接触并打算投奔义军.戴笠、吴殳:《怀陵流寇始终录》,第79页.光时亨最终确实投降了李自成.义军夺取北京后,光时亨仍留任兵科给事中,并曾获准密见李自成.与此矛盾的是,他仍然相信南明政权会获得成功.他曾在信中对留在安徽桐城的儿子说:"我以受恩大顺,汝等可改姓'走肖',仍当勉力读书,以无负南朝科第."计六奇:《明季北略》,第89页.
②邹漪:《明季遗闻》,第24页.皇上显然十分震怒,以至于想将李明睿处死.光时亨认为如此将使百姓寒心,劝止了皇上(中华书局《明季北略》第416—417页"李明睿议南迁"条中所记与此不同,其中记光时亨言:"不杀明睿,不足以安人心!"——译者).计六奇:《明季北略》,第394页(但邹漪《明季遗闻》第23页有光时亨力劝皇上宣布死刑之语).皇上最后决定:"明系朋党,姑且不究".李清:《三垣笔记》"附识"中,第19页.
③计六奇:《明季北略》,第411页.
①计六奇:《明季北略》,第411页.
②万言:《崇祯长编》,第103页.光时亨还敦请皇上派遣"心计才干之臣"去恢复漕运.皇上挖苦说,如果光时亨知道自己手下有如此人才,那么皇上自然愿闻其名.
③李清:《三垣笔记》"附识"中,第15—16页.根据钱■的记载(《甲申传信录》,第9页),王永吉在上个月就要求放弃蓟州,撤回关内,这一要求被批准了.后来王永吉归顺了满清,成为工部中的关键人物,后又转至户部,掌管治理黄河.黄文隽:《江南通志》,第2426页(第一四四卷第23页).
④刘泽清,山东曹县人,一位贪婪残忍的武夫,在辽东抗击满人时颇为能干.1640年,他的家乡发生饥荒,盗匪蜂起,于是他奉命前去镇守山东.他在当地截留上缴朝廷的税收,实际上成为一割据势力.给谏韩如愈奉旨前往调查并弹劾其不法行为,刘泽清便派人假扮土匪,在路上刺死了韩如愈.《崇祯实录》第十七卷,第5—6页(此条记为1644年3月30日).甚至在此事发生之前,刘泽清就曾说:"天下变,山东不为他人有耳!"钱■:《甲申传信录》,第10页.实际上,他更关心的不是守卫山东,而是保持自己的军事实力.《明史》,第3070页;又见恒慕义:《清代名人传略》,第531—532页;李清:《三垣笔记》中,第20—21页.
①计六奇:《明季北略》,第414页.李建泰努力推进,但直到北京失守,他和他的队伍还未到达保定.后来李建泰被李自成的军队包围在保定城中,他杀了誓与义军战斗到底的保定同知邵宗元,向农民军投降.万言:《崇祯长编》,第113页;黄之隽:《江南通志》,第2595页(第一五四卷,第18页).有关李建泰投降一事的一种更早但不可信的说法,见《崇祯实录》第十七卷,第7页.谈迁系李建泰快信于4月10日条(《国榷》,第6034页).
②文秉:《烈皇小识》,第228—229页.崇祯末年,将领剧增,至1641年,仅京畿千里之内就有四位总督,六位巡抚(宁远、绥平、顺天、密云、天津和保定)和八位总兵.赵翼:《廿二史札记》,第751页.4月16日,刘泽清接到援救大同的命令之后,非但拒不执行,反而在临清纵兵劫掠,然后率部南下淮安.文秉:《烈皇小识》,第230页(此书记"命速赴保定剿贼,泽清不从"——译者);顾苓:《金陵野钞》,第5—6页.
③计六奇:《明季北略》,第414页.
④一位名叫方开章的官员,曾接到密令,让他准备1000名壮丁、数百船只,在郊外昼夜待命,随时准备供皇上顺大运河前往南京之用.4月13日,方开章想要见皇上,但未能通过宫门岗哨,他一直等到4月20日,才离开了京城.抱阳生:《甲申朝史小记》第四卷,第5页.
①公元756年,唐玄宗把长安丢给了安禄山叛军,途中迫于禁军的要求,杀了爱妃杨贵妃,逃到了四川.当时太子留在了山西西部,以安抚那些希望收复长安的将领.太子本想入川追随其父,但众将劝阻说,应在宁夏灵武重整旗鼓,收复长安,那才是大孝之举.经过五次敦请,太子才同意"勉徇众心,为社稷计!"遂尊其父为"上皇天帝",定帝号肃宗(此为庙号——译者),于灵武建立了临时朝廷,并由此出发,最终收复了长安.司马光:《资治通鉴》第二一八卷,第6982页.
②计六奇:《明季北略》,第414页.
③钱■:《甲申传信录》,第10页.第二天,驸马巩永固又大发议论,主张皇上亲自率军出京,以激励"京畿义勇".在场大臣则称其言为"诞妄".文秉:《烈皇小识》,第229页.
--------------------------------------------------------------------------------------------------
第三节 崇祯皇帝的末日(第四章北京的陷落)
尽管人们批评崇祯帝过于消极,但他确实在继续设法保卫北京,虽然这可能是徒劳的.他犹豫了如此之久,最后终于下令征召民兵,并通过木版印刷的圣旨布告天下:"各路官兵,凡忠勇之士,倡义之王,有志封拜者,水陆并进."①同时,他派遣部分京城守军开到城外扎营,其余的派往各个城门;各城门还设置了路障并安放了葡萄牙大炮,以加强防守;又把宦官武装起来,令其把守通往紫禁城的主要道口.皇上甚至还挖出深藏地下的并不丰裕的内帑储备,以供太监杜勋招募一支军队,协助总兵唐通守卫居庸关.②
但这些准备没有一项足以震慑敌军,也没有使北京的百姓振作起来.③那道征召民兵的圣旨未能传到京郊以外,负责京城四周15英里长城墙的巡守士兵严重不足,以至每名士兵必须独自守卫30英尺的城墙.④各官府的属吏已不再听从命令,"而小民敢于抗上".①在朝廷最高层,钦天监官员奏报,4月10日——即作出固守京城之重大决定的这一天——象征皇帝的北极星下移.②
崇祯帝显然未理会这一凶兆,还"诏百官修省,而大僚职官饮酒高会,如太平时."③4月22日,皇上照例主持早朝,并将议题转到军饷问题上来.正当他们讨论为居庸关守军增拨给养时,一名信使闯入殿中,呈上一份只能由皇上拆阅的密封急件.
(皇上)览之色变,久之,即起入内,谕各官退,始知为昌平失守也.④
4月21日,杜勋和唐通让义军通过了居庸关.眼下,大顺军已占领了紫禁城西北65公里处的昌平.朝廷上下一片惊恐.大臣们"但相顾不发一论".⑤尽管他们普遍意识到义军正在步步进逼,但直到此刻他们才意识到,李自成拿下京城已近在眼前.⑥次日一早,即4月23日,崇祯帝主持了最后一次正式朝会.他步入大厅,登上宝座后,环顾群臣,不禁潸然泪下,"诸臣亦相向泣,束手无计."①皇上所能做的只是拟定一份诏书,宣布:"文臣个个可杀".既而又有大臣以可能有损官民士气为由,劝皇上收回了此诏.②
就在此时,李自成大军的前锋正策马深入北京西郊,午后即开始攻打西直门.③城外守军立刻向大顺军投降,城内守军则向空地或义军上空开炮.④而李自成也并未下令全力攻城——他害怕承担杀君的罪名——于是决定给崇祯皇帝最后一次投降的机会.已在居庸关投降义军的宦官杜勋,奉命进城,代表"大顺王"入宫谈判.⑤
崇祯帝接见了这位太监,他曾是皇上的亲信.首辅魏藻德也在场.杜勋在其原来的主人面前十分坦率地说明了交换条件:明朝封李自成为王,赐银100万两,承认陕西和山西为其封国;李自成则负责平定国内其他起义军,并为明朝抗击满清,保卫辽东.这些条件很有诱惑力,但崇祯帝听杜勋逐条阐述时,也考虑到,现在的让步,在将来的正统史家眼中,会永远成为他曾"偏安"的证明.不过,如果他能在大臣中为此绥靖策略找到支持者,对他的指责便可减轻.于是他转向魏藻德问道:"此议何如?今事已急,可一言决之."魏藻德却一言不发,皇上顿感不快,再次问道:"此议何如?"魏藻德仍沉默不语,拒绝为此决定分担责任.皇上气得发抖,转身打发了杜勋.杜勋刚一离开,皇上就当着魏藻德的面猛击龙椅,并将其一把推倒.魏藻德慌忙退出,谈判之事遂再未提起.①
当晚,李自成的军师矮子宋献策占卜星象,说是若明日下雨,则此城必破.②次日早晨,即4月24日,李自成醒来后,见外面下着濛濛细雨,遂下令部队准备进城.他也将营帐移至彰仪门外,太监曹化淳为他打开了城门.至夜幕降临时,李自成的军队已逐渐占领了南城.③崇祯帝知道,在大顺军攻入紫禁城之前,留给他的时间已不多了.④
是日酉刻⑤,上遣内监密敕新乐侯刘文炳、驸马巩永固,各带家丁护送出城南迁.刘、巩并入内殿见上,曰:"法令素严,臣等何敢私蓄家丁?即率家人数百,何足以当贼锋?"上颔之.⑥又召首辅魏藻德言事,语密不闻.久之,上顾事急,将出宫⑦,分遣太子二王出匿.⑧进酒,酌数杯,语周皇后曰:"大事去矣!尔宜死!"袁妃遽起去,上拔剑追之,曰:"尔也宜死!"刃及肩,未扑,再刃,扑焉,目尚未瞑.皇后急返坤宁宫,自缢.时已二鼓.①上巡寿宁宫,长公主年甫十五,上目怒之,曰:"胡为生我家?"欲刃之,手不能举,良久,忽挥剑断公主右臂而扑,并刃坤仪公主于昭仁殿.遣宫人讽懿安皇太妃李氏,并宜自缢.上提剑至坤宁宫,见皇后已绝,呼曰:"死的好!"②遂召九门提督京城内外太监王承恩至,语久之,硃谕内阁,"命成国公朱纯臣总督内外诸军务,以辅东宫,并放诸狱囚."③因命酒与承恩对酌.时漏下三更,④上携承恩手,幸其第,脱黄巾,取承恩及韩登贵大帽衣靴着之.手持三眼枪,随太监数百,走齐化崇文二门,欲出不能.走正阳门,将夺门出,守城军疑为奸细,弓矢下射.守门太监施炮向内,急答曰:"皇上也!"炮亦无子,弗害.⑤上怆惧还宫,易袍履与承恩走万寿山,至巾帽局,自缢.
大明大行皇帝于崇祯十七年甲申三月十九日夜子时,龙驭上宾.①
直到最后时刻,崇祯帝还在为明朝的覆灭责备其大臣.很多当时人的记载中都强调了崇祯帝被遗弃的情况.4月25日晨,皇上看到竟无一人上朝,他说道:"诸臣误朕也,国君死社稷,二百七十七年之天下,一旦弃之,皆为奸臣所误,以至于此".②当他到了煤山时,据说他又叹息道:"吾待士亦不薄,今日至此,群臣何无一人相从?"③最后,据说在用腰带自缢之前,皇上写下了一份遗书,其文曰:
朕自登极十七年,逆贼直逼京师,虽朕薄德藐躬,上干天咎,然皆诸臣之误朕也.朕死无面目见祖宗于地下,去朕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朕尸,文武可杀,但勿劫掠帝陵,勿伤百姓一人.④
实际上,三天后,当一位宫廷内侍在煤山一棵松树下发现崇祯帝的尸首之时,并没有这份遗书.在穿着蓝绸袍和红裤子的横陈尸体旁,只有崇祯手书的"天子"二字,并没有其他文字.①然而许多当时的史家并未顾及这一点,仍然记下了崇祯帝这篇被推想出来的遗言.虽然当时和后来都有人怀疑,明朝灭亡并非完全是崇祯帝的大臣的责任,但曾在崇祯朝中供职的大多数人,却有一种沉重的感受,即他们这些君主的臣子确是亡国的罪人.②
第三节完
--------------------------------------------------------------------------------------------------
①钱■:《甲申传信录》,第12页.
②同上书,第11页.
③李自成有一套杰出的情报系统,他利用山西的商人、店主、算命先生、衙吏等在京城内做密探,通过信使骑马回来向他报告.萧一山:《清代通史》第一卷,第250页;李清:《三垣笔记》中,第21页.朝廷并非完全没有注意到这一点,他们也经常讯问布商行伙计、饭店老板等,他们中很多都是陕西、山西人.陈济生:《再生纪略》第110册,第3页.据李文治《晚明民变》第3页中的解释,陈济生就是大学士陈演.
④那道城墙后来以"鞑子城"而著称,法国的天文学家经精细测量,发现其周长为23.55公里(41里).埃米莉·布雷兹纳德:《北京及其近郊的沿革与考古研究》,第32页;奥斯瓦德·希伦:《北京的城墙和城门》,第43页.内城墙高12米,墙上面宽13—18米不等.吉斯:《明代的北京》,第25页;希伦:《北京的城墙和城门》,第46页.
①刘尚友:《定思小纪》,第1页.
②钱■:《甲申传信录》,第10页.
③同上.
④文秉:《烈皇小识》,第231页.
⑤刘尚友:《定思小纪》,第3页.
⑥明廷的情报十分糟糕,兵部四天前曾派出一队探子前往昌平,但全都被俘获并杀掉了.萧一山:《清代通史》第一卷,第249页;又见佐藤文俊:《关于明末袁时中之乱》,第222页.有时情报还被耽搁或随便交与他人传送.1644年2月16日,李自成正式对明朝宣战,而直到4月7日,消息才送到皇上手中.原来的送信人在途中病倒,遂雇了一名明军士兵代其送信.当这名士兵将情报送到后,兵部得知李自成已擅称尊号,大惊失色,于是杀了送信士兵以防泄露,尽可能久地将此情报扣住.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第七十九卷,第1页;钱■:《甲申传信录》,第8页(此书记:"兵部执讯之,乃京师人,从涿州还,遇逆旅人暴病,云:'山西抚移文,期是日到,误期当斩.'病剧,与银十两,使递.兵部以为诈,斩之."——译者);又见席:《吴三桂在1644年》,第445页.
①文秉:《烈皇小识》,第232页.
②同上(此书记:"上书御案,有'文臣个个可杀'语,密示近侍,随即抹去."——译者).皇上曾考虑动员北京市民上城抵抗义军,但户部侍郎吴履中认为这样会加剧百姓的恐慌心理,劝阻皇上放弃了这一念头.钱■:《甲申传信录》,第14—15页(此书中记魏藻德劝阻此议——译者).
③有关北京陷落的全面叙述,见帕森斯:《明末农民起义》,第124—130页;谢国桢:《南明史略》,第27—29页.
④刘尚友:《定思小纪》,第3页;《明史》(开明书店),第966页.李自成军到达京城后,与城墙保持一定距离,在炮火射程之外,因此,当守军开火时,他们可在炮火枪弹到来之前看到枪炮口冒出的硝烟,从而及时地躲避开来.张怡:《搜闻续笔》第一卷,第3页.据说花灯节期间(2月8—25日),北京城门一直大开,李自成的密探携带黄金混进了京城,他们用这些钱买通了京师炮队将领.计六奇:《明季北略》,第396—397页.
⑤李自成早在昌平时就曾派原明将王永吉到北京见皇帝进行谈判,交换条件是分割出中国北部并封他为王,至于王永吉是否见到了皇上,就不知道了.帕森斯:《明代农民起义》,第130页.
①钱■:《甲申传信录》,第15页.据当时一部文献记载,杜勋是在告诉崇祯帝李自成已将两位明室宗王扣为人质后,才被崇祯帝放回的.张岱:《石匮藏书》,第343页.
②李清:《三垣笔记》"附识"中,第19—20页.
③文秉:《烈皇小识》,第232页.
④计六奇:《明季北略》,第432页.
⑤即下午5点钟.
⑥文秉《烈皇小识》第233页中也有对此次召见的记载.在令两位外戚离开之前,崇祯帝说:"朕志决矣,朕不能守社稷,朕能死社稷."三人相对而泣.李清:《三垣笔记》第十八卷,第3页.
⑦就在这时,皇上走向后宫长寿殿,看到被李自成军队占领的郊区烽火烛天.计六奇:《明季北略》,第432页.
⑧据说,当太子和他的两个弟弟(定王朱慈炯,永王朱慈焕)离开大内时,缅甸和暹罗进贡的大象,在玄武门内的园中突然哀鸣起来.郝爱礼:《论明末的李自成和张献忠》,第489页.据民间传说,大象能识别出要想暗害君主的人,并能用鼻子阻止他们进宫.M.L.C.博根:《满族的风俗与迷信》,第35—36页.
①即下午9点钟.
②计六奇作了稍有利于崇祯帝的描述,把他写的更为理智,而非如此疯狂.在说出"大事去矣"之后,他令后妃皆死."皇后顿首曰:'妾事陛下十有八年,卒不听一语!"据说她抚慰了三位皇子,便回到她的房中自缢而死.皇上看到她的尸体,连说:"好、好!"又召来15岁的公主说:"尔奈何生我家!"遂"左袖掩面,右手挥刀,公主以手格,断左臂".公主昏倒在地,但没有死.皇上又至西宫,令袁贵妃自缢.贵妃从命,但绳子断了,她又苏醒过来.皇上见其未死,就连刺了她三剑,直到手栗而止.既而又召来其他几位所御妃嫔,亲手杀死.同时也请其母张太后自缢.计六奇:《明季北略》,第433页.张岱《石匮藏书》第43页所载与此相近.
③这道圣谕始终未到成国公手中.此人后被刘宗敏所杀.钱■:《甲申传信录》,第56页.
④即下午11点.
⑤根据计六奇的记载,向皇上一行开火的是齐化门守军,而在正阳门,据说皇上见到的是阵地已完全被丢弃,只挂着三只白色灯笼,为李自成军发信号.康熙帝——他召见过一些崇祯时期在宫内服务的老太监——谈到他听说崇祯帝曾假扮平民,携数名太监投其叔父之宅,但其叔父闭门观变,崇祯帝遂不得入.后崇祯帝想要逃走,太监王承恩说,出逃只能徒增羞辱,皇上乃自杀.史景迁:《中国皇帝:康熙的自画像》,第87页;又见哈罗德·L·卡恩:《皇帝心目中的君主制》,第13—14页.
①钱■:《甲申传信录》,第16页.看来这是最原始的记载,其他大多数记载则是由此衍生出来的.E.巴克豪斯和J.O.P.布兰德的叙述是以这一原始记载为基础的.《16—20世纪北京宫廷的编年记事》,第101—103页.在谈迁的描述中,崇祯帝最后的行为举止颇有尊严,皇上的酒量也被减到最低限度.他给成国公写完信后,"因命进酒,连饮数觥,叹曰:'苦我满城百姓.'"谈迁:《国榷》,第6043页.许多当时的人对崇祯帝死时的悲壮场面,都有同样的印象,见《国榷》,第6052—6053页.崇祯帝死于公历1644年4月25日.
②抱阳生:《甲申朝史小记》第一卷,第2页.崇祯帝尤其痛恨魏忠贤.在北京陷落前五天,他曾密令将魏忠贤的尸骨收来烧了,但此令未被执行.陈济生:《再生纪略》,第6页.
③计六奇:《明季北略》,第434页.
④萧一山:《清代通史》第一卷,第65页;张怡:《搜闻续笔》第1卷,第3页.帕拉福克斯说,崇祯帝曾咬破手指,用血写下遗言,德·帕拉福克斯:《鞑靼人中原征服史》,第28—30页.
①赵士锦:《甲申纪实》,第11页.作者正是从这位发现尸体的内侍那里听到这些情况的.
②一位当时人写道:"然有是君乃有是臣,而曰朕非亡国之君,天下万世其谁信之."见赵宗复:《李自成叛乱史略》,第147页.19世纪的藏书家和诗人吴骞评论:"读史者谓明之亡也,有君而无臣,以思陵非亡国之君也."吴骞:《东江遗事》,1806年序(后由罗振玉编,1935年出版),第1页.
--------------------------------------------------------------------------------------------------
第四节 大顺的臣民(第四章北京的陷落)
李自成当然会采取许多做法,以证明其攻占京师的合理性.崇祯帝准备自杀之时,李自成的军队正在攻打东城.皇上刚刚结束了自己生命的时候,城内的明军已放下了武器,大开城门,迎接起义军.③大顺军入城时,一度引起了城内居民的恐慌,但此后他们就意识到不会发生大屠杀,遂平静下来,欣然欢迎农民军.④穷人们兴高采烈,因为几周来,李自成的密探一直在散布消息说,新主到来后,城里的乞丐每人可得到五两银子.⑤大户人家起初比较谨慎,但他们看到大顺军纪律严明,便将"顺民"(这有两层意思,即"顺从的百姓"和"大顺的臣民")二字写在院门上,并拿出酒食犒劳义军.①中午,李自成在300名宫廷宦官和大学士魏藻德的陪同下,由长安门入城.街道两旁站满了大人和孩子,他们手持香烛向李自成致意.②"闯王"身后跟着大顺的文官,领头的是牛金星.他们带着特意准备的牌子和招帖,将李自成比作贤君尧、舜,并把明王朝的覆灭归咎于腐败的大臣、图谋私利的官员和朋党横行的官僚,而不是崇祯帝本人.③
在已故崇祯帝的官员中,有些人甚至在体验这一责难的刺痛之前就已经准备自杀了.最令人感动的是4月25日李自成进入北京那天自杀的13名(或许更多)官员.这些人没有为崇祯帝举哀,因为他们都不知道皇上已经死了.皇上的尸体过了三天多才被发现,此时人们普遍猜想皇上已经离开京城,到别处去建立临时朝廷("行在")了.④倪元璐的忏悔最为典型.他在自杀之前,面朝北,象征性地对他的皇上说:"臣为社稷重臣,而未能保江山,臣之罪也!"⑤其他人,像右副都御史施邦耀,对明朝的灭亡也表达了同样的负罪感,他在自缢之前,写下一副对子:
愧无半策匡时难,
惟有捐躯报主恩.①
满人耐心等待着中原的混乱以便伺机采取下一步行动.而由此开始的一连串事件对满族人是十分有利的.
总而言之,至少有40名官员在崇祯帝死后的最初几天内自杀了,其中很多是像范景文那样的高级官员.②从比例上看,自杀者中南方人多于北方人.21位自杀的文职大臣,可按籍贯依次排列如下③:
浙江6
南直隶5
江西2
河南2
山西2
福建1
湖广1
四川1
北直隶1
其中3/4来自长江流域,或南方地区,只有1/4是北方人.值得注意的是,他们没有一位属山东籍.当然,平均来说,南方人当时多居高位,特别是各部长官之职.因此,皇恩会使他们感觉到更沉重的精神压力.迁都南京的努力失败了,可能也是导致南方人自杀比例较大的一个原因.
在上述21位忠臣中,有3位曾力主南迁,他们不像其北方同僚那样,附近有田产需要保护,可是此时也留在了被农民军占领的京师.然而,在与大顺政权合作的问题上,籍贯就并不具有决定意义了.最终投降李自成的162名高级官员,按籍贯排列如下①:
南直隶31
北直隶21
陕西17
山东16
河南15
江西13
山西12
湖广10
浙江9
福建7
四川6
广东3
云南1
广西1
如果我们将南直隶、四川和湖广算作南方,那么留在大顺新政权中的南方人和北方人在数量上便完全相等:各81人.
就参加新政权的原因而言,年龄可能是更为重要的因素.从一份列有科举资历的殉难者名单中,我们发现,殉难者人数与其考中进士的年份有如下关系①:
而投降李自成的官员人数与其中举年份的关系与上表略有不同②:
续表
自杀殉难者的平均年龄,比多数投降者稍大(或至少考中进士的年代较早),其间考中人数最多的一年是16年前的1628年,即东林党开始得势,倪元璐等人得到举世声誉的那一年.而投降者中考中进士人数最多的一年则比前者晚6年,即1634年,其中又有近1/3的人是在1640年和1643年获得进士之名的.因此,自杀殉难者中有许多人已经在文官仕途中完成了他们的使命,而大量投降者则是仕途生涯刚刚开始,或达到顶峰的较年轻官员.
在忠于明朝和与农民军合作之间作出选择,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入仕时间的长短.虽然,地方上的士大夫家族常说,他们从皇上那里获得科举功名,并因此成了士大夫,故应以感激之情报答皇恩,但在朝中任职的官员却更倾向于以官职大小而不是功名高低,来限定自己所承担的义务.这就是说,新进考取功名因而任职未久的官员,加入大顺政权的可能性最大.①
虽然将降官中渴望作官的人和被勉强拉入的人明确区别开来,是不大可能的.但有些士人的确很想加入新政权,并竭力交结已经在为李自成效力的那15位士人(其中12位是北方人).大顺吏政府尚书宋企郊(1628年进士)、礼政府行侍郎巩煜(1631年进士)和工政府尚书李振声(1634年进士),都是在李自成进京之前向他投降的,并都习惯于在新政府中安插自己的朋友和同年.①尽管有些士人对4月26日发布的释放因政治问题而坐牢的官员并使之得以为大顺效力的布告颇感扫兴,而其他人则对牛金星将礼纳原明朝官吏自愿加入大顺任职的声明表示欢迎.②当时有许多士大夫发疯似地要重做朝服,因为原有的朝服已经因害怕农民军杀戮官员而烧掉了.最善投机钻营的人则将自己的名帖送给在大顺朝为官的同年,或设法托朋友把自己介绍给宋企郊和牛金星.③
在当时人对此的记述中,最遭蔑视和责难的是那些企图加入李自成政府的南方人.④南方籍变节者中最为声名狼藉的,则是以兵部职方司主事秦汧为首的一伙无锡士大夫.这其中包括:秦汧的姑父——翰林院学士赵玉森、礼部主事张琦,以及原在明朝任地方官、北京陷落后一直在礼部任职的王孙蕙.4月22日,即李自成进城的前三天,王孙蕙还曾涕泪横流地向崇祯帝保证,一旦明朝亡了,他一定作为忠臣自杀殉国.但大顺军真地攻进城中的那天,王孙蕙家中响起一片妇人的哭喊声,他的决心于是动摇了.嚎哭之声搅得他心烦意乱,突然,他对家人说,无需担心,他将把一切都安排好.随后,王孙蕙取出竹竿,挑出一幅黄布,上面写上"大顺永昌皇帝万万岁",挂于门外.及至李自成进京时,王孙蕙又与其他三人在城门口站成一行,迎接新君.当大顺王的扈从走近这四人时,他们鞠躬行礼并表白他们愿为新主效劳.他们的恭顺的举止倒是被人们看见了,但他们表示归顺的话语却淹没在嘚嘚马蹄声中.①
第二天,即4月26日,这些无锡人听说新政府要对明朝官员进行籍录.王孙蕙认为机不可失.他对赵玉森说:"方今开国之初,吾辈须争先著."②赵玉森是宋企郊的老朋友,他答应带王孙蕙和秦汧去大顺吏政府衙门.当他们被人引入时,王孙蕙忽然从袋中掏出一张纸并将其举过头顶,上面写着:"臣王孙蕙进表"."进表"一词明确地表示出王孙蕙加入新政府的意愿,所以宋企郊微笑着赞赏说,"好文字!"4月29日,92名官僚士大夫在朝见李自成时被授与大顺政权的官职,而这4位无锡人都在其中.③
可是逐渐地,这伙无锡人表明他们对宋企郊来说是一大麻烦.王孙蕙被安插到吏政府任监察之职后,可对重要官职的任命施加影响.宋尚书得知,王孙蕙已设法使7名无锡人成为地方长官.后来,宋企郊私下对他进行了斥责,王孙蕙遂彻底背叛了他,乘离京办事之机,逃往南方.①秦汧也是个累赘.他傲慢且爱摆架子,曾拒绝将其衙门移交给李自成手下一名将领.这位将领脾气暴躁,便将他逮捕并打算处死他,幸亏其姑父赵玉森及时找到宋企郊,请他说服李自成取消了死刑令.秦汧的性命是保住了,但宋企郊却在这一营救过程中搭上了很多自己的人情面子.②
宋企郊一直愿意任用无锡人的首要原因之一,是新政权需要南方籍官员来帮助大顺将其统治扩展到江南.③李自成的首辅大学士牛金星对周钟等南方士大夫领袖表示赏识,当然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周钟原是复社成员,1643年殿试的状元.农民军驻扎下来后,他曾到牛金星的官衙拜望.作为明朝的最后一科状元,却去拜访起义军的大臣,这本身就是极有意义的一种公开表态.过去周钟曾傲然拒绝了那些想借重其名望的权贵的礼物①,但现在周钟断定又到了改朝换代的时刻,而促进新王朝的建立正是他的使命.周钟承认农民军首领李自成的残忍,然而在他看来,这恰恰表明大顺政权将有幸得到一位开国之君.他曾对朋友说,太祖龙兴之际正是如此!这一历史的对比并不完全是牵强附会的.周钟一定是真诚地相信,有这样一位强有力的统治者登上宝座,其他地区定会望风降附.②据说他曾说过,"江南不难平也".③牛金星对周钟在复社中的领袖角色早有深刻印象,对他来说,能得到这样一位支持者,自然是最好不过了.④正是对周钟的任命,使4月29日的召见由一场责难奚落转变为一次人事安排活动.
虽然4月26日大顺政权宣布:希望所有明朝的在职官员参加27日的早朝,届时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决定去留——或在大顺政权里任职,或返回家乡——但许多官员仍然担心,一旦他们拒绝接受大顺的官职就会受到惩罚.⑤27日黎明之前就来到东华门外等候的人总共约3000名,他们被大顺的官兵极不恭敬地驱赶到承天门前的空地.其中一些似乎应对明朝灭亡负主要责任的官员还遭到宦官的辱骂.李自成始终没有出来接见这些官员,他们被打发走了,并被告知29日(即两天以后)再来报到.29日那天,这群士大夫连同被刘宗敏和其他大顺将领抓获的一些明朝官员一起,没吃没喝地等了好几个时辰.直到黄昏,李自成才走出大内,听河南籍的顾君恩大声点名.每叫到一个名字,那位官员便要应声作答,然后牛金星还要占用相当的时间详细列举其罪行.这次召见的气氛与方式同聆听审判没有两样,直到顾君恩点到周钟的名字,这种情景才发生了变化.
顾君恩下揖,云:"主上饥渴求贤,当破格擢用.语牛金星曰:"此名士也."自成曰:"名士如何?"牛曰:"善为文字."自成曰:"何不作见危授命题?"①
李自成恰如其分地引用《论语》来挖苦周钟,以表现自己的儒学知识,但随后他就同意录用周钟做大顺的官员.②此后,每喊到一个名字,牛金星就决定是否让他加入大顺政权.几千人中只有92人被选出来作官,并被移交吏政府授职.剩余的士大夫被交付大顺将领们惩治,③在刀剑逼迫下返回紫禁城外的营地.
为大顺效劳的官员并不全是在4月29日入宫朝见时被录用的.后来有些人为了逃避刘宗敏或李过等大顺将领的拷打,也参加了大顺政权.还有一些人似乎是出于偶然,在最后时刻被举荐为官.以这种方式得官的最突出的例子,是陈名夏,他和周钟一样,是南方人,也因曾为叛贼效劳而在后来遭人谴责,这位复社成员在1643年会试中名列400名进士之首,又是殿试第三名.除任翰林学士外,他一直任兵科给事中,直至明朝垮台.1644年4月13日,陈名夏曾面见崇祯帝,建议召集山东义勇救援京师.京城陷落之日,陈名夏企图自缢,但被家人解下救活(他的妻子是北京人).①他听到牛金星下令明朝官员入宫的消息后,就准备隐藏起来.②但牛金星同时又令原各部书吏和差役举报隐匿不出的官员,所以陈名夏因没有参加4月27日的召见,事后被大顺军抓获并送到刑政府论罪.幸而负责此案的官员是一位姓王的山西秀才,他过去游历江南时曾受到陈家的款待.王秀才力劝陈名夏主动加入新政权.陈名夏起初表示拒绝,甚至企图逃跑,但最后终于答应让王秀才将自己推荐给牛金星.牛金星欣然应允,很快恢复了他在翰林院的职位,不过翰林院现已改名宏文馆.③
通过对陈名夏的这项任命,牛金星使其翰林阵容达到令人惊异的完备.如今,1643年殿试的前三名已经全部成为大顺的官员.牛金星的宏文馆中甚至网罗了史可程,大顺政权要求他致书其堂兄、南京兵部尚书史可法,劝其投降李自成.④同时,大顺政权还直接从明朝政府中接收了许多中层官吏.其中保留原职的,有吏部郎中三人,户部主事二人,礼部主事一人,员外郎二人,郎中一人,御史七人,以及翰林院的全部编修.六科给事中虽有调任,但也全都被留用了.①
第四节完
--------------------------------------------------------------------------------------------------
③钱■:《甲申传信录》,第17页.
④冯梦龙:《甲申纪闻》,第5页;徐应芬:《遇变纪略》,第5—6页;张怡:《搜闻续笔》第一卷,第3页.
⑤刘尚友:《定思小纪》,第2页.16世纪末,北京常聚有数千乞丐,他们过了今日,不知明日,经常以赌博为生.其中很多人都熬不过京师寒冷的冬季.但尽管如此,每到春天,他们的数量似乎并未减少.吉斯:《明代的北京》,第172页.
①李自成进城之前,牛金星曾告诫他:现在已夺取了江山,一定不能放纵部下滥杀无辜.刘尚友:《定思小记》,第2页;又见钱■:《甲申传信录》,第17页;帕森斯:《明末农民起义》,第134—136页.抢劫者都被当场处死,并将其四肢钉在正阳门西街的木桩上.赵士锦:《甲申纪实》,第9页.
②陈鹤龄、陈克家:《明纪》第五十七卷,第600—601页.
③彭孙贻:《平寇志》第十卷,第1页.很多招帖都是黎志升准备的,此人是1643年进士,曾任山西提督学道.李自成让他在已改用唐代旧名宏文馆的翰林院主管科举,并任命他为大学士.顺便提一句,李自成进京时,以为崇祯帝仍然活着并悬赏寻求其下落.钱■:《甲申传信录》,第18、115—116页.
④赵士锦:《甲申纪实》,第10页;邹漪:《启祯野乘》,第424页.
⑤邹漪:《启祯野乘》,第424页;又见汪有典:《史外》,第508页(第四卷,第29页).
①彭孙贻:《平寇志》第九卷,第10页;黄宗羲:《南雷文录》前集第五卷,第8页,二者所载略有不同.施邦耀是浙江余姚人,他解带自缢,但被家人救下,苏醒后,又服砒霜而死.方孝儒的殉难是这种自杀殉难的典范.他是明初大臣,1401年7月,燕王占领南京并篡夺了帝位,但方孝儒仍然忠于建文帝而不肯为燕王效力.由于他拒绝承认永乐帝的正统地位,因而遭到严刑拷打并被杀害.其门生及男性亲属千余人也遭株连.1584年,万历皇帝为他昭雪,还在南京建了一座"褒忠祠",以示对他和其他为建文帝殉难者的褒奖.1645年,方孝儒被追授殊荣;1775年,乾隆皇帝又在曲阜孔庙中为他立碑.傅路德和房兆楹:《明代人名辞典》,第431—432页.(据现在曲阜工作人员讲,此碑已在1966年被陈伯达指使的红卫兵砸毁.美国明清史专家代表团1979年在南京得知褒忠祠也在"文革"中被破坏.)所以,在17世纪初,方孝儒是与宋代殉国者文天祥同等重要的忠君象征(1644年3月28日崇祯帝曾正式礼敬文天祥),而李自成进城后几天或数周内有许多官僚士大夫自杀,他们临死之前肯定记起方孝儒的勇气和刚毅.万言:《崇祯长编》,第90页.例如张岱,就曾多次提到方孝儒的忠贞不屈(《明纪史阙》第41、57、107页).收有此次死难的55人传的《备遗录》一书,在17世纪也很流行.正如该书1615年版序文所说,书中记录了所有为所事之君尽忠死难的人.张芹:《备遗录》,第1页.
②部分自杀者的名单,见谈迁:《国榷》,第6048页;顾苓:《金陵野钞》,第23—25页;彭孙贻:《平寇志》第九卷,第9—12页.徐世溥《殉难死节臣职姓名》中有一更为完整的名单.但我在上海市图书馆只能用一点时间查阅这一善本著作,来不及将名单抄录下来.范景文,直隶人,1614年中进士,后长期担任文职,政绩卓著.东林党危机期间,他也受到攻击,遂辞官还乡.1628年才回朝任太常少卿.后来他在南京任职多年,迁刑部尚书,又改工部尚书,并于1644年成为东阁大学士.《明史》,第2993页;徐鼒:《小腆纪年附考》,第34页.
③计六奇:《明季北略》,第457—525页.
①计六奇:《明季北略》,第578—626页.实际列出167人,但有5人未记其籍贯.
①钱■:《甲申传信录》,第37—49页.
②同上.
①有趣的是,当时作为旁观者的欧洲人认为,明朝官僚易于变节是由于其中缺少贵族.帕拉福克斯在论述高级官员背叛明朝投降李自成时写道:"我们可以看到,封国被缩小到无法产生贵族的程度,也就是说,那里没有能继承其祖先的崇高品格,并从其爵位中获得与生俱来的忠诚的人.有些东西无论人们怎样学习,都永远无法学到.如果需要的话,他们必须从其祖先的地位和美德中继承这些东西,因为除此之外,所有后天学到的责任感,最终很难成为人们的本能,并总是极无保证的."德·帕拉福克斯:《鞑靼人中原征服史》,第18、28—30页.
①巩煜,陕西人,曾在河南作官;李振声,也是陕西人,曾为湖广巡按.
②魏斐德:《1644年的大顺政权》,第57—59页.4月27日,所有因朋党罪或贪污罪入狱的官员,都集合在宫门外等候进宫,在那儿他们遇到了过去的政敌.那些走上前来向他们打招呼的人,正是从前逮捕甚至要处死他们的人.5月6日之前,李自成一直未委任这批被释放的官吏,此后,也只有四品以下的官吏得以官复原职.冯梦龙:《甲申纪闻》,第5—6页;钱■:《甲申传信录》,第79、91页;陈济生:《再生纪略》第一卷,第17页.
③魏斐德:《1644年的大顺政权》,第64页;钱■:《甲申传信录》,第76页;彭孙贻:《平寇志》第十卷,第2页;《国变难臣钞》,第185页.牛金星尤其乐于委任从前的同年和朋友作高官.例如,在1643年任命的颇受尊敬的翰林学士中,有一位即是河南人,又是1615年中试的举人,刚好与牛金星相同,于是被牛金星任命为直指使一类的监察官.还有一位叫何瑞徵,原是明朝国子监的一名小官,因是牛金星的同乡,被派到宏文馆中任职.第三个例子是魏学濂,他的朋友及天主教教友韩霖是牛金星过去的好朋友,魏学濂被其引荐为官.钱■:《甲申传信录》,第86页;彭孙贻:《平寇志》第九卷,第16页.
④这些著作很难作公正的评论.一位史学家考察了收集在三部主要丛书中的杂史和别史,发现其中1/3到2/5是出自文社及其他党社领袖之手,另有18%—28%出自或其正式成员之手,有20%出自上述人物的亲属或密友之手.因此,在当时的历史著作中,只有大约10%是与党争无明显关系者的作品.林恩·A·斯特鲁弗:《康熙年间徐氏兄弟对学者的半官方性庇护》,第35—37页.
①此处及后面提到的有关无锡人的情况,均出自钱■:《甲申传信录》,第92—94、96—97页;徐鼒:《小腆纪年附考》,第117、124页.
②钱■:《甲申传信录》,第96—97页.另有一种说法是,赵玉森是被王孙蕙劝说后投降的,理由是赵玉森的祖父母需要照顾.赵玉森又说服张琦和秦汧去登记求官.计六奇:《明季北略》,第584页.
③赵玉森与宋企郊何时何地成为密友,史无记载.计六奇:《明季北略》,第584页;徐鼒:《小腆纪年附考》,第117页.
①王孙蕙带着李自成的命令,安全通过各道关卡,离开了李自成的势力范围.此后,他烧了随身携带的大顺文牒,扮成乞丐,继续南行,但最后却被土匪抓住杀了.
②后来,赵玉森又去请求宋企郊援救秦汧,宋企郊拒绝说:"非不欲为公周旋,所托令亲一事,挽回上意,用力已竭耳."钱■:《甲申传信录》,第96页.
③秦汧为推迟对他的处决,曾直截了当地提醒前来逮捕他的人说:"圣天子欲平定江南,正爱惜人才之际,倘饶蚁命,愿效死力."钱■:《甲申传信录》,第96页.应当指出的是,在新政权中求职的也不乏北方人.宏文馆中有两位编修就是曾来求官的陕西举人,杨声华(YangShenghua)和王琪(WangQi).另外还有大批北方举人,甚至生员,跟在大顺军后面涌入北京谋求官职.这些求官者纷纷向宋企郊毛遂自荐,致使宋企郊大声惊呼:"安用若辈?"冯梦龙:《甲申纪闻》第一卷,第11页.此外,京师附近地区想捞取一官半职的人也振奋起来,并"自是,诸生求试者比比".抱阳生:《甲申朝史小记》第五卷,第1页.后来,李自成命宋企郊在顺天和大同府举行秀才考试,又在京师举行举人考试,题目是"天下归仁焉".70人参加了这次乡试,50人中为举人,后来任命的58名州县官中有许多即是此次中举的.附带提一句,这58名地方官有许多实际上从未离开过北京,而在离京赴任者中又有相当一部分人设法逃跑了.余者则作了土匪的俘虏.钱■:《甲申传信录》,第95—100页;彭孙贻:《平寇志》第十卷,第9、11页.
①山东军阀刘泽清,仰慕周钟的名望,遂馈赠黄金500两,希望将他收为自己的门生.但周钟拒绝登门,反将黄金如数退回.徐鼒:《小腆纪传》,第207—208页.
②明太祖自己也认为他的统治是异常残酷的,因为要彻底根除前朝的弊端,必须采取严厉措施.贺凯:《明朝的兴起及其制度变迁》,第71页.在17世纪40年代,这位明王朝的缔造者是位引人注目而又深受爱戴的人物.帕特里克·哈南:《中国的白话小说》,第162页.
③钱■:《甲申传信录》,第76页;冯梦龙:《甲申纪闻》,第8页.
④周钟十分自负,他经常对朋友吹嘘牛金星多么尊重他,并看重他与复社的关系.计六奇:《明季北略》,第585页.
⑤陈济生:《再生纪略》第一卷,第17页;徐应芬:《遇变纪略》,第6页;赵宗复:《李自成叛乱史略》,第148页;彭孙贻:《平寇志》第九卷,第12页.此布告内容载于《平寇志》第九卷,第7页.其内容在不同史料中略有出入,我想这是因为,这些史家对这份布告的强制性,以及对那些奉命进宫的人们所进行的或温和或严厉的审判,有的希望加以强调,有的则不希望加以强调.
①徐鼒:《小腆纪年附考》,第115—116页.这句话出自《论语》第十九篇第一段.
②历史学家已经指出,李自成在1636年曾修复了一处官庙,这表明他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刘广京:《世界观和农民起义》,第298页.这种思想观念是深深影响李自成的农民文化的一部分;而李自成受到这种文化的浸润并非是通过研读儒学经典.据传,李自成的父亲曾责备他弃文习武,他对父亲说:"吾辈须习武艺,成大事,读书何用?"计六奇:《明季北略》第六卷,引自清水泰次:《明代的流民与流贼》,第382页.
③魏斐德:《1644年的大顺政权》,第60—63页.
①钱■:《甲申传信录》,第6、11页;徐鼒:《小腆纪年附考》,第84页;计六奇:《明季北略》,第581页;彭孙贻:《平寇志》第十卷,第3页;抱阳生:《甲申朝史小记》第五卷,第2页.
②陈名夏躲进了北京的天主教堂.谈迁:《北游录》,引自郑克晟:《多尔衮对满族封建化的贡献》,第8页.
③计六奇:《明季北略》,第581页;徐鼒:《小腆纪年附考》,第117页.
④据当时人讲,李自成早在攻陷北京之前就曾命几位住在北京的山西商人资助并争取周钟、陈名夏一类名士.北京陷落后,牛金星也曾大声疾呼:"新翰林尤宜速报名!"赵宗复:《李自成叛乱史略》,第140页.
①许多中层官员的职掌有所变动,几位刑部郎中被调到户政府任要职.又有相当数量的官员被调到兵政府车驾司,在吕弼周(1628年进士)手下任从事.吕弼周是山东人,作过驿传道佥事,善于组织后勤供给.他是在河南加入李自成队伍的.事实上,明朝所有的书吏和皂吏都加入了大顺政权.其中有1000多名皂吏正式成为官府差役,即各部衙门的守门人、信使等.关于北京的皂吏,见吉斯:《明代的北京》,第176页.对大顺政权更深入的讨论,见魏斐德:《1644年的大顺政权》,第53—56页.以上各部人事问题的讨论,所据材料出自钱■:《甲申传信录》,第74—88页.
--------------------------------------------------------------------------------------------------
第五节 合作者中的儒生士大夫(第四章北京的陷落)
除了出于恐惶和投机之外,合作者中也有人是出于儒学的信念.那些真正相信天命已经转移的人们——其中有些人是被自己的占星术说服的——感到有责任为李自成效力,以便教化这位义军领袖,使其逐渐成为符合儒家理想的德义之君.②不过,为使李自成相信他的确可能像其他受命于天的君主一样成为一位贤明之君,这些儒士使用了大量溢美之词,简直无异于谄媚.例如翰林学士梁兆阳(1628年进士),在文华殿的一次临时召见中,称这位义军领袖为"陛下",并且在痛斥已故崇祯帝"刚愎自用"之后,这样盛赞其新主:
陛下救民水火,自秦入晋,历境抵都,兵不血刃,百姓皆箪食壶浆以迎,真神而不杀,直可比隆唐虞,汤武不足道也.今适逢圣主,敢不精白一心,以答知遇恩哉?③
梁兆阳所谓的"知遇恩",由于他的这番献媚而得以实现了:李自成将其擢为编修,后来又委任他为兵部官员.①
状元周钟也并不比这种谄媚更高明,他在"劝进表"中写道:
独夫授首,四海归心,比尧舜而多武功,迈汤武而无惭德.②
当然,即便如此,周钟仍可以为他的谀词辩解,说这是为了劝谏李自成放弃草寇之行,实行儒家式君主的德政,从而负起统治天下的重任.这道"劝进表"只是周钟精心安排的劝进活动的一部分,其目的是使"闯王"相信,他的合法登基将得到万民的拥戴.劝进之法是大臣出面劝说以及百官联名上表.③劝进先后共有七次:第一次是在4月29日,即李自成进京后的第四天,最后一次是在5月16日,即李自成率军东征吴三桂的前两天.④李自成虽未阻拦这些劝进,但也没有依之而行——当他决定登基时,已为时太晚,对他的事业已没有什么意义了.这或许是因为,尽管牛金星和周钟力主以正统方式登基,但李自成仍不相信自己已有资格受命于天.他本来就曾派杜勋去同崇祯帝谈判,希望朝廷能封他为王.后来,当他的部下在煤山发现了崇祯皇帝的尸体并带其前往观看时,李自成似乎受到极大震动,他对着尸首说道:"我来与汝共享江山,如何寻此短见?"⑤
李自成相信他已获得了百姓的拥戴,但又认为天命不会归于弑君者.为此,李自成极力将崇祯帝之死归罪于那些劝其登基的明朝大臣身上.在接见明朝太子时——这种场合对双方都是严峻的——李自成询问太子朱家何以丧失天下,太子答道:"以用贼臣周延儒故尔."李自成欣然说:"汝也明白."李自成还告诉太子,他不会杀他,因为明朝灭亡并非太子之过,而是他父亲的那帮大臣的过错:"文武百官最无情义."①李自成对崇祯帝之死感到遗憾,而这些明朝官员就成了替罪羊,他们还是大顺政权将尽力消除的道德堕落、吏治腐败现象的象征.②
李自成确实意识到明朝大臣的腐败,但要完全按儒家提倡的上古贤君的标准去做,又十分困难.③事实上,闯王确实在尽力改善他与新臣属间的关系,但这对儒家理想的君臣关系来说,极而言之不过是一种可笑的伪装,甚至可以说是一种残酷的嘲弄.有时,李自成似乎想生活得像一位贤君.他曾私下召见山东登州著名的理学家、现任礼政府尚书杨观光,问他若远离酒色,怎么能享受生活的乐趣?杨观光阴郁地坚持说,他的人生目标是保持"心志清明".李自成听后很高兴,将这位道学先生擢为宫廷讲读.杨观光始终未能说服李自成放弃酒色,但他坚信儒家礼法可使这位篡位者成为明君.①
事实是,顽固地维护君臣等级关系中的尊严和道义的主张,已日渐激怒了李自成;而那些希望寻找机会按儒家的模式塑造这位新主的人们,却又不得不依新主意志而接受一位zhuanzhi君主.②例如,张家玉将书有"明翰林庶吉张先生之庐"字样的旌旗插于门外,以公开表示学者的忠义.但私下他又上书李自成,表示如果他的变节能够得到回报,则他愿为大顺王效力.
君王既定鼎于天下,必以尊贤敬德为基,是不没人之忠者,所以有忠臣.不没人之孝者,所以有孝子.③
即使李自成已攻占了紫禁城——张家玉还警告说——"当此多士多方,尚在危疑惊惧之时".④在他终于被召见时,竟拒绝向李自成叩拜.然而这位昔日的盗匪并无孟子所倡导的风范,他将张家玉在殿前捆绑了三日,然后直截了当地威胁他——如若不投降就杀了他的父母.于是张家玉屈服了,同意接受李自成的条件为其效力.张家玉为了孝敬父母而未能对明朝尽忠,这种做法对一些儒家士大夫来说,或许是可以谅解的.但在其双亲溜回山东后很久,他仍继续为李自成服务,于是便成为许多北京士大夫嘲讽的对象.①
另一方面,李自成也同样易于将这些降官的劝进赞美之词视为他们谋求进身的卑猥而自私的手段.正是投降了大顺政权这一行为本身,使许多明朝官员在李自成眼中变得一钱不值,正如吏政府尚书宋企郊对李自成所直言相告的:"既不能捐躯殉难,以全忠义,又不能精白一心,以事新主."②出于对变节者的义愤,李自成时常流露对这些人的鄙视和厌恶.例如,4月29日,他第一次走出文华殿,看到数千名公开表示愿意投顺的明朝官员,便对其身旁一人说:"此辈无义如此,天下安得不乱?"③此后,在其他场合,他又一再下令刑政府尚书惩治最恶劣的变节分子.这一政策导致46位明朝官员被处决.④
李自成的义愤,恰好与大顺政权筹集军饷的需要走到了一起.由于义军占领北京时,明王朝内外府库仅剩下黄金17万两,白银13万两.李自成的谋士建议,对明朝官员课以不同数量的罚金,并立为制度,以此来筹集一笔军饷.⑤对臭名昭著的贪官应严刑拷打,逼他们交出全部私产.对那些拒绝效力的官员应没收其财产.而对较少劣迹的官员,则应要求他们自愿向大顺捐款.①
5月1日,李自成批准了这项看起来与崇祯帝的筹款方式颇为相像的政策.原则上,一品官须纳银1万两以自赎,以下各品官员则须纳银1000两.而实际上,纳银数额远远超过了这一规定.其中大学士须纳10万两,六部尚书须纳7万两.②但不久,罚金与赎金便混淆起来,大将军刘宗敏得到"罪者杀之,贪鄙复赃者刑之"的命令后,便开始了恐怖行为,1000多名士大夫遭拷打后被杀死.③据说大顺政权通过这些方式筹得了巨款.前大学士魏藻德在被拷打至死之前,曾交出1.3万两黄金赎身;陈演为赎身交出黄金4万两;已故皇后之父周奎死前已交出白银70万两.④
不久,这种劫掠开始波及到平民百姓.其部分原因是刘宗敏无法约束自己的部下,如果惩戒他们,便可能发生兵变.⑤早在4月27日,大顺士兵便开始搜查平民宅院,抢夺私财.尔后,他们又开始凌辱其房东.在街上,他们任意冲撞行人,或鞭打躲避不及者.起初他们侮辱茶楼侍女和歌女,后来竟去强抢良家女子而行非礼.①北京的市民很快创造出"淘物"一词来形容这种抢劫行径.大顺士兵成群结伙,任意闯门入户,后来者总是要把前面一伙漏掉的东西再"淘"一遍:他们起初只抢钱财珠宝,后来又抢衣服,最后连食物都在搜刮之列.②
由于混乱状况不断蔓延,闯王的军师——矮子宋献策绝望地大呼:"十八子之谶,得毋为公乎?"③李自成虽然很快就了解到刘宗敏私设刑堂之事,并为百姓日益增长的不满情绪所震动,但他似乎无力约束部下,挽回民心——他没有正式受命、高居龙位的皇帝所具有的那种不容置疑的权威.④李自成确曾特意召见众将领并问他们:"何不助孤作好皇帝?"他们却干脆回答说:"皇帝之权归汝,拷掠之威归我,无烦言也."⑤
这样,李自成虽然自认为是在效法唐朝开国之君来接管京师的,而实际上他却同公元880年占领长安的黄巢一样,连自己的将领都控制不住.二者都因为其部将的残暴而使京城百姓离心离德其政权也被证明是非常短命的.①据说宋献策时隔不久便叹息道"我主马上天子!"②
第五节完
--------------------------------------------------------------------------------------------------
②《明史》,第2779页;彭孙贻:《平寇志》第十一卷,第3页.
③钱■:《甲申传信录》,第83页.当时人们常将李自成比作秦始皇,认为他是一位凶残又必定强有力的开国之君.
①计六奇:《明季北略》,第584页;徐鼒:《小腆纪年附考》,第115页.梁兆阳在进见李自成之前,还赠给吏政府尚书宋企郊5000两黄金.
②徐鼒:《小腆纪传》,第207页.
③同《献帝传》记载的公元220年汉帝退位、曹丕登基的情景一样.这些劝进表是在李自成周围类似选民的官员面前,所进行的提名和认可过程的一部分.这些追随者也想使政权的更替合法化.在某种意义上,群臣劝进之词,也是试图阻止各自部下对这一尚存疑问的问题提出反对意见.关于曹丕,见卡尔·莱班:《安排天命:公元220年曹丕继位时的谶纬符命》,第338—339页.
④赵宗复:《李自成叛乱史略》,第149页.5月23日,吴三桂正向京师推进的消息传来后,群臣便接到命令,停止呈送此类劝进表.
⑤同上书,第147页.
①张岱:《石匮藏书》,第45页.
②谢国桢:《南明史略》,第28—29页;彭孙贻:《平寇志》第十卷,第1页.他称曾贪污军饷的李国桢是"误国贼",又指责崇祯朝官吏"臣尽行私,比党而公忠者少."钱■:《甲申传信录》,第57页.萧一山:《清代通史》第一卷,第255页.有些史料表明李国桢最初曾受到李自成的尊重.据说他提出的投降条件是:祖宗陵寝不可发,葬先帝以天子礼,太子、二王不可害.待看到明室陵墓得以保全后,他便自缢而死.吴伟业:《吴诗集览》第一卷上,第14页.但大多数当时人认为,事实并非如此,他们指出李国桢是李自成下令并被刘宗敏拷打致死的.其例见钱■:《甲申传信录》,第58页.
③李自成既无个人威严,也不喜欢帝王礼仪.牛金星曾想让李自成于1644年5月20日(阴历四月十五日)举行祭天大典,并请他在宫中演习10天.李自成同意了,但演习时他举止匆匆,全不按规定节奏去做.礼官在引导李自成时对这位"闯王"说,必须掌握仪式本身的节奏,要不慌不忙,放慢速度.这位义军的领袖很快就不耐烦了,他扯下袍冠,恼怒地转向礼官说:"我马上天子耳,何用礼为?"然后转身离开演习场,经过御膳房时,还抓了一块生肉吃了.祭天大典始终未能举行,而在士大夫眼中,李自成仍是"沐猴而冠".张怡:《搜闻续笔》第一卷,第5页.
①5月16日,即李自成离京前往山海关的前两天,杨观光奉命着手为登基大典作准备.赵宗复:《李自成叛乱史略》,第149页.杨观光逃过了日后为其行为辩解的麻烦,因为此后不久,他便逃出北京,被起义农民抓住杀了.钱■:《甲申传信录》,第81—82页;计六奇:《明季北略》,第578—579页.
②汤若望曾与李自成在宫中进行过一次十分真挚的会谈,当时这位天主教神甫得到酒食款待.李自成本人很少喝酒.清水泰次:《明代的流民与流贼》,第383页;史景迁:《改变中国》,第16页.
③钱■:《甲申传信录》,第77—78页.
④同上书,第78页.
①钱■:《甲申传信录》,第78页;彭孙贻:《平寇志》第十卷,第2页.
②抱阳生:《甲申朝史小记》第五卷,第1页;钱邦芑:"《甲申纪变录》,第15页;徐鼒:《小腆纪年附考》,第126页.
③钱邦芑:《甲申纪变录》,第14页.大顺的普通士兵也极为蔑视这些降官,若在街上看到他们,便策马冲撞,见其惊恐奔逃,便大加嘲笑.《北史补遗》,第5页.
④抱阳生:《甲申朝史小记》第五卷,第1页;彭孙贻:《平寇志》第十卷,第3页.
⑤河南乡绅李岩执行这一政策常受到称赞.其例见郭沫若:《甲申三百年祭》,第21页.郭沫若认为李岩是温和派,他的队伍同百姓相处甚好.谢国桢则指出,士大夫的代表牛金星已被北京的财富所腐蚀,而李岩提出"文官追赃,宜分三等"的建议,正是为了阻止任意抢劫和拷打,从而使征罚赎金以供军饷的作法制度化.谢国桢:《南明史略》,第29页.李文治在其记述晚明起义历史的权威著作《晚明民变》中对李岩也作了突出的描述.
①郭沫若:《甲申三百年祭》,第22页;帕森斯:《明末农民起义》,第136页.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