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洪业(免费典藏版)

_5 魏斐德(清)
②《贰臣传》第四卷,第5—7页.
③《清太宗实录》第九卷,第32页;恒慕义:《清代名人传略》,第769页.
④在《清实录》中,佟养性部被称为"旧汉兵".
⑤《清太宗实录》第九卷,第21—23页.金军主力的规模,见《清太宗实录》第九卷第41页.
①《清太宗实录》第九卷,第23页.皇太极试图以满洲和蒙古原系一国为由,劝大凌河城内的蒙古人投降.9月6日,他派人系书于箭上,射入城中,除许诺"恩养"归降者外,皇太极还写到:"我满洲与尔蒙古,原系一国,明则异国也.尔等为异国效死,甚无谓,予甚惜之."同上书第九卷,第24页.在满文《清实录》这一时期的记载中,满洲人自称"金国".1649年至1654年间的某个时候,又改称"满洲",或"我朝".陈捷先:《满文清实录研究》,第103—104页.太宗朝实录的满文原本至今尚未发现,尽管陈捷先教授在私人信件中曾指出,台湾故宫博物院新近可能发现了一部.台湾故宫博物院1969年出版的《满洲旧档》中,没有1633年和1634年的材料,也没有1636年以后的材料.罗思·李:《早期满洲国家》,第2—3、9页.
②《清太宗实录》第九卷,第23—24页;又见李元度:《国朝先正事略》第一卷,第1—2页.
③《清太宗实录》第九卷,第27—28页.
①《清太宗实录》第九卷,第32页.
②《清太宗实录》第九卷,第32页.
③《清太宗实录》第九卷,第33—34页.共获军旗15面,马206匹,甲胄219副,并生擒游击一员.
④《清太宗实录》第九卷,第36页.
⑤金军直到10月26日才知道这支援军的统帅是谁.这天金兵擒获了几名俘虏,经讯问得知,10月22日张春战败后,吴襄和孙承宗逃回了山海关.《清太宗实录》第十卷,第1—2页.吴襄,辽东人,其家族原居江苏,后迁至此,1622年中武进士,亦为武人.恒慕义:《清代名人传略》第877页;曹凯夫:《三藩反对满族统治的叛乱》,第12页.
⑥当时,后金汗之护军由上三旗护军组成,设专门机构统辖.吴卫平:《八旗兴衰》,第30—31页.
①《清太宗实录》第九卷,第36—37页.
②《清太宗实录》第九卷,第38页.
③此后不久,莽古尔泰因为拔剑威胁皇太极,受到诸王的指责,并降其和硕贝勒秩同于诸贝勒.同时,代善嘲笑了他本人和莽古尔泰与皇太极同坐的制度,遂约定:自今以后,皇太极南面中坐,代善和莽古尔泰侍坐左右.恒慕义:《清代名人传略》,第562—563页.
④《清太宗实录》第九卷,第32页.皇太极特意下令,要求哨探尽量捕捉明军官员,而不要只捉樵采竖奴,因为后者并不了解其军中事情.同上书第九卷,第36页.
①《清太宗实录》第九卷,第38—39页;又见《贰臣传》第四卷,第3—4页.
②9月25日,皇太极亲幸阿济格军,按其传统方式以金杯酌所携酒,赐给阿济格等,以表示对大败松山援军的祝贺.《清太宗实录》第九卷,第34—35页.
③皇太极甚至做了在敌军过于强大因而无法阻挡的情况下解围撤退的计划.《清太宗实录》第九卷,第35—36页.
④《清太宗实录》第九卷,第39—40页.
①《清太宗实录》第九卷,第41—42页.
①《清太宗实录》第九卷,第42—43页.
②《清太宗实录》第九卷,第43—44页.
③《清太宗实录》第九卷,第44页.
④《清太宗实录》第九卷,第46页.不过,张春拒绝按满族习俗剃发.皇太极遂下令将其关在一座喇嘛庙中,直到他愿意剃发为止.张春仍坚拒不从,最后死在庙中.郑天挺:《探微集》,第82页.
--------------------------------------------------------------------------------------------------
第三节 祖大寿降金与复叛(第三章满族势力的扩张)
皇太极成功地压抑了心中怒气,并再次施展了他那曾经征服了目前正为他攻打大凌河的孟乔芳等永平降将的个人魅力.现在,由于张春这位明朝援军统帅也已归降,皇太极手中便有了一份用来劝降祖大寿的颇有分量的名单.1631年10月31日,他令23名文武降官,各以己意写招降书,然后派遣其中一人来到大凌河城,将其交给祖大寿及另外两名守城将领何可刚和张存仁.此人到达大凌河后,被拒绝入城,遂跪于城外,向祖大寿说明了这些书信都是何人所写,以及张春全军覆没的经过.祖大寿听罢,赐之饭食,令其返回金营,并说:"尔不必再来,我宁死于此城,不降也."①
此人回到金营后,向皇太极报告了祖大寿的决心,并补充说,祖、何、张都不信任满洲人,认为投降后必死无疑,就像七八年前辽东百姓惨遭屠杀那样.于是,皇太极又一次致书城中,以消除祖大寿和其他守城将领的疑虑:
夫我国用兵,宜诛者诛之,宜宥者宥之,酌用恩威,岂能悉以告尔?至辽东人被杀,是诚有之,然心亦甚悔.其宽宥者,悉加恩养,想尔等亦已闻之矣.现在恩养之人,逃回尔国者亦少.且辽东、广宁各官,在我国者,感我收养之恩,不待命令,自整汉兵,设立营伍,用火器攻战,谅尔等亦必知之.至于永平攻克之后,不戮一人,父子夫妇,不令离散,家属财物,不令侵夺,加恩抚辑,此彼地人民所共见者.②
皇太极还在书中举出许多对违反金汗禁令擅杀汉族俘虏的满、蒙贵族施行惩处的例子.另外,满洲人在围攻大凌河时将自己的都城交由蒙古军留守一事,对祖大寿等人也是一种明确提示.这一引人注目的迹象表明,满洲人愿意信任那些归顺金汗以求恩养之人.而一旦双方誓诸天地,他们也会得到同等的信任.
今大凌河孤城被困.我非不能攻取,不能久驻,而出此言.但思山海关以东,智勇之士,尽在此城.或者,荷天眷佑,俾众将军助我乎?若杀尔等,于我何益?何如与众将军共图大业?故以肝隔之言,屡屡相劝.意者尔等不愿与我共事,故出此文饰之言耶?①
最后,书中建议,祖大寿遣使至后金营中莅盟,同时后金也遣使进城与祖大寿莅盟.②
皇太极的宽宏或许是真诚的,而尽快促成大凌河守将的归降也是目的之一.金军虽大败张春,但其粮草也已渐渐不支.当地全无可以抢掠的村镇,因而无法就地筹饷.相反,所有汉族居民都集中在自己修筑的台堡之中,连牲畜也带入其中,以防盗窃和抢劫.③
皇太极不见祖大寿回音,便决定全力争取最大的一座台堡——明参将王景驻守的鱼子嶂台——归降.佟养性率领全部旧汉兵,携"红夷"大炮6门、"将军"炮54门,配合500名满洲士兵攻打鱼子嶂台.该台依山而立,垣墙坚固.佟养性用大炮连轰三日,炸死台中守军57人,幸存者皆慌恐不安.11月5日,王景见部下力已不支,遂弃台出降.④
攻克鱼子嶂台,是个决定性的胜利.其余各台皆闻风惴恐,近者归降,远者弃走.金军从中缴获了大批粮草,足供其人马一月之用.很明显,金军得以继续围困大凌河,主要是由于取得了这次胜利;而这次胜利则显然是皇太极事先组建了汉军炮兵的结果.⑤
金军获得了充足的给养,从而能继续围攻一月之久,而城内明军此时却陷入了骇人听闻的艰难境地.11月3日,一个名叫王世龙的人越城来降,说城内的夫役商贾全已饿死,战马多被杀而食之,只剩了30匹,士兵则开始以人肉充饥.①几天后,金军又获悉,城内明军走投无路,正在有计划地杀人为食.②
11月7日,皇太极令一名和张春同时归降的明朝官员,至城下与祖大寿对话.皇太极要祖大寿派一名官员到金军大营中来看一看.不久,游击韩栋出城,到金营中进行了短暂的拜访.当晚返城后,他告诉祖大寿,金军确实从张春手中及周围陷落的台堡中缴获了大批火器和粮草.自被围以来,祖大寿终于第一次开始认真考虑投降问题了.③
这时,皇太极决定改变劝降对象.11月16日,他派人将一封写给守城士兵的信射入城中.信中指责明军将领仅仅为了保全名节而拒绝归降,致使部下遭受如此困苦;并提到城内攫人而食的现象,指出守城将领将来到了阴间也要为吃人肉而受到惩罚;然后宣布,凡杀其长官归顺后金者,皆赦免其罪,并量功授职."尔等小人,死亦何名."④次日,城内一人设法逃了出来,被金兵抓获讯问.此人透露了两条重要情报.一条是城中将领正在杀食士卒为生,这意味着城中守军正在自己消灭自己.另一条是祖大寿计划于11月18日或19日全力突围.①
皇太极对突围的可能性并不在意.自开始围城以来,他的部下一直在大凌河城四周加修壕沟和栅栏,饥饿无力的明军根本不可能逃出.祖大寿肯定也做出了同样判断,因为就在计划突围的11月18日,一支箭从城上射入了金军的阵地.箭上有祖大寿和其长子祖泽润的两封信,分别要求皇太极派手下的一名汉官、副将石廷柱进城面谈.这两封信有力地说明,大凌河守将正在考虑归降之事.②
第二天,后金使者来到南城门外,其中包括副将石廷柱、参将宁完我、达海及其他几位官员.达海代表众人向韩栋喊道,城中必须交出一名人质,石副将方可进城.一会儿,城上缒下一人,自称是祖大寿的义子祖可法.后金使者将其带回金营,去见济尔哈朗与岳讬,后者时为管兵部事,是"恩养"汉族降人政策的有力支持者.③祖可法上前欲向两位满洲贵族叩拜,岳讬阻拦道:"前此对垒,则为我仇敌.今已讲和,犹兄弟也.何以拜为?"于是,祖可法——其身份已被证实——被让至两位贵族右边的客座.石廷柱等后金使者这才返回大凌河城,去见祖大寿.④
石副将走后,岳讬与祖可法做了长时间的重要交谈,从而使满洲人认识到了永平大屠杀在东北武人中造成了多么大的影响.岳讬开口便问,祖可法和他的父亲为何如此不愿归顺,为何宁守空城而死.祖可法的回答也直截了当.他说,因为所有明军将领都记得永平发生的事情.当时,后金答应优待永平全体官民,但结果却将他们全部屠杀了.岳讬极力解释,此事乃一贝勒所为,并非皇太极之意.他说,自皇太极即位以后,后金便敦行礼义,抚养黎民.当被问及是否听说过皇太极倡导"仁心仁政"、爱惜士卒之时,祖可法小心翼翼地答道,确曾听说皇太极向贫民发放衣食,并善待富人,这都体现了他的人君之德.然而,永平之事毕竟难以忘却.一年前曾有许多人目睹了那场大屠杀.现在他的许多同胞对后金恩养和奖励降人的许诺根本不愿相信.①
当晚,石廷柱返回金营后,祖可法被带至城南放回,此后他可能向祖大寿等人转达了岳讬重申的诺言.石副将则向皇太极报告说,他与祖总兵的会见未能如愿.明军将他吊入城中后,没像事先约定的那样带他去见祖大寿,但向他转达了祖大寿对皇太极欲征服天下"成大事"之志向的关切.祖大寿及其部将不愿归顺将和占领永平之后一样很快撤回沈阳的金汗.因为他们来大凌河巡察时都把妻子留在了锦州,归顺金汗并随之去沈阳,便意味着永远抛弃了他们的家人.不过,金汗若确实有"成大事"之志,下一步便应筹划攻取锦州."倘得锦州",祖大寿最后说,"则吾妻子亦得相见".②
第二天,即11月19日的清晨,又有两封书信射入后金营中.两书都是祖总兵之子祖泽润写的,一封致石副将,一封致皇太极.致石副将之书中对皇太极"成大事"之志表示了和祖大寿一样的关切,同时也对阻碍祖总兵与后金使者面晤的城内混乱局势做了解释.他说原因是在石副将到来之前,许多将领对会见后金使臣一事表示反对.这说明城中将领仍普遍担心永平事件重演,因而宁可光荣地战死城中,也不愿在出降后束手被杀.祖泽润本人赞成归顺,但"我独力不能胜众口".③因此,他向石副将建议,后金大汗可亲自率众前来招降.这将有助于使城中疑虑重重的人们相信,金汗确实欲图"大事",从而使那些和他一样将亲属留在锦州或燕京(北京)的人们为之动摇.
如汗果欲成大事,我等甘心相助.若能设策,将燕京舍弟救出,足见吾兄全我祖氏之大恩.①
和其父一样,祖泽润也很愿意帮助满族去征服天下,如果这能使他同实际已被明朝扣在北京作人质的亲属团聚的话.
由于信中明确指出的原因,祖泽润在写给皇太极的书信中,表现出比对石副将更多的信任感.他写道:
前遣人来招降,时难以一言立决.盖众官不从者甚多.或云:"汗非成大事之人,诱降我等,必仍回军."或又云:"此特诱降而杀之耳."是以宁死不肯归顺.我对众言,前日汗所遗书,明言向曾有所杀戮,今则概与安全,此人所共知者.今不信此言,摇惑众心者,惟何可刚、刘天禄、祖泽洪三人.何可刚云:"汗非成大事之人,得永平先回,又屠永平人民.我等若降,纵不杀,亦必回军,我等安归?"平彝营祖泽洪,诱诳众蒙古,使不降汗.又有逃来人,言汗于敌国之人,不论贫富,均皆诛戮,即顺之,不免一死.以此众议纷纭.虽有归顺之意,一时难决.且祖总兵又以其次子在燕京为念.汗可令石副将来,祖总兵将以心腹事告之.前石副将来时,祖总兵即欲相见,众官不从.今泽润在内调停,大事似有五六分可成.是以系书于矢,射出.汗可遣能言者来.此乃机密事,城中人疑我者多.我书到时,望汗密藏,毋令阵获官员,及往来传语之汉官见之.与我同心者,副将四人,不便举名,故不书.②
看来,促成大凌河归降的关键,是让城中动摇不定的人们相信,皇太极定能成其"大事";而这便意味着要做出攻打锦州的具体部署.因此,皇太极再遣石廷柱至大凌河对祖大寿说:"尔等欲定计取锦州,可遣大员来议."①当晚,祖可法再次出城送来简短的回音:后金若认真做出立即攻打锦州的计划,祖大寿便率部归顺;否则,劝降无益.②
皇太极深知自己的军队,尤其是眼下可能要增加数千饥饿疲惫之降人的时候,无足够给养继续去攻打锦州.后金的满、蒙、汉大军经此苦战之后,需要休整一段时间才能去攻打另一座重镇.但若不向祖大寿明确表示锦州将很快被攻克,他又无法促成大凌河的归降.皇太极解决这一矛盾的办法,是将攻取锦州的任务推给祖大寿自己.石廷柱和达海奉命向祖大寿传递了如下信息:
我既招降尔等,复攻锦州,恐我兵过劳,难图前进.尔等降后,锦州或以力攻,或以计取,任尔等为之.③
11月20日,祖大寿复书皇太极.书中提出的攻取锦州的计划,被有意弄得模棱两可.他说,他可派一人潜入锦州,与其弟锦州守将祖大乐联系,但潜入之人有被抓获受审的危险;或者,他可亲自率军诈作逃走之状,进入锦州并夺取之.究竟采取哪种方案,"惟汗睿裁".无论皇太极做何选择,范围已经确定了.最后,祖大寿写道:"我降志已决.至汗之待我,或杀或留,我降后,或逃或叛,俱当誓诸天地".④
1631年11月21日清晨,大凌河城门大开,祖大寿令二人押副将何可刚出城,于后金营前示众.二人声称,这是唯一拒绝归顺的明将,奉命斩于大汗之前.何副将神色不变,不出一言,含笑而死.但其尸首被拖入城门后,城中饥民竟一拥而上,争割其肉.①
不久,4名副将、2名游击出城,代表祖大寿及其他37位官员,与皇太极和众贝勒对天地盟誓.②誓词曰:"凡此归降将士,如诳诱诛戮,及得其户口之后,复离析其妻子,分散其财物牲畜天地降谴,夺吾纪算.若归降将士,怀欺挟诈,或逃或叛,有异心者,天地亦降之谴,夺其纪算."双方盟誓完毕,祖大寿遂正式献城投降.城中原有3万人,被围82天后,只剩下11682人了.③
当天,皇太极又遣使入城至祖大寿营,要他定计取锦州.祖大寿不想同来使谈此事,坚持要面见皇太极.皇太极起初不愿接待祖大寿,谨慎地推托说,盟誓虽申,然民心未定.但最后他还是同意祖大寿于当天一鼓时分(下午七点)前来拜见.接到这种犹犹豫豫的邀请后,祖大寿以为将受到冷淡、傲慢的接待.因此,当他看到诸贝勒出营一里隆重迎接他时,不禁喜出望外.他来到御营,皇太极又亲自出幄相迎,并免其跪见,行抱见礼,像接待贵宾那样与他并入幄中.入幄之后,皇太极像对待孟乔芳那样,令祖大寿坐在自己身旁,亲自以金杯盛酒赐之,又赐以御服黑狐帽、貂裘、白马等物.到了开宴入席时,祖大寿又被待以最高礼节,只有汗兄代善坐于其上.④
在此前的通信中,祖大寿曾经提出过攻取锦州的两种方案.这时他又对皇太极说,后一方案——即祖大寿率军佯装逃走——似乎更为稳妥.①皇太极表示同意,第二天(11月22日)即命多尔衮等贝勒准备配合祖大寿袭取锦州.为了能和祖大寿所率350名亲随士兵一起混入城中,参加此次行动的金军(官48员,兵4000人)都奉命改穿了汉装.然而当天夜里,大凌河城内发生了严重骚乱.约二鼓时分,城内枪炮声不绝.祖大寿和皇太极都派人前去调查,但适逢大雾,放枪炮者逃之夭夭.②此事没有造成严重后果,但似乎使皇太极感到不安,因为他毕竟煽动过祖大寿的士兵反抗其将领.第二天,皇太极召集众贝勒议事,说他担心祖大寿可能复叛,特别是当其率亲随士兵进入锦州城后.既而,他又说,此事一本万利,因而不妨冒此风险.如果祖大寿信守诺言,令锦州归降,那么,明朝就再也不能以锦州或宁远威胁后金了.何况祖大寿的子侄实际已被后金留为人质;这也将使他不敢轻易地背叛后金.③
当天晚些时候,祖大寿又向皇太极献计.他计划当晚赶赴锦州,徒步入城,然后对城中人说,昨夜他是突围逃出来的.他不打算将扮成明军的满洲士兵带入城中,而准备说服锦州军民——他们本来归祖大寿统辖——同他一道归顺后金.邱巡抚若赞同此事,则他的性命可以保全,否则只好将他除掉.如次日皇太极听到炮声,便说明祖大寿已经顺利入城;如果第三或第四天又听到炮声,便说明祖大寿已大功告成,那时皇太极便可率军前往,与祖大寿会合了.④
皇太极同意了这一计划.当晚,皇太极赐宴后,祖大寿便率领26名士卒,由副将石廷柱等陪送,乘马出发了.到了小凌河,祖大寿一行下了马.他们徒步过河,趁着夜色,奔向锦州城.此处一别,石廷柱和祖大寿到10年后才得以重见.①
11月24日,皇太极及其将士听到了锦州传来的第一次炮声,但其后再也没听到第二次炮声.②1631年11月26日,祖大寿派人到后金营中传话说,他前日带人太少是个错误,锦州新兵甚多,所以原计划眼下难以实现,只能慢慢想办法了.③五天后,即12月1日,祖大寿又派人送信到金营,说相约之事,难以骤举,并重申了所带心腹之人太少、新近调集锦州由邱巡抚统领之兵太多、以及邱巡抚对他颇有疑心等理由.④此外,大凌河陷落前,有三人越城逃到了锦州,邱巡抚从他们口中得知了大凌河之事,对祖大寿就更加怀疑了.所以祖大寿目前必须潜伏下来.因信使有被捕的危险,他建议停止联系一年,待邱巡抚的疑心消除后,再恢复联系,共图约定之事.⑤
皇太极小心翼翼地答复道:
我欲驻此,专候好音.奈刍糗匮竭,难以久留.且携大凌河各官,暂归沈阳,牧养马匹,整饬器械,以候将军信息.至于将军计之成否,又何必言?惟速与回音,以副予望.将军子弟,我自爱养,不必忧虑.⑥
此书未得回音,双方遂不再互通书信;直到1635年,皇太极才明确意识到,祖大寿虽已完全控制了锦州,却仍旧忠于明朝.皇太极的冒险失败了:锦州仍然在明朝手中.①
第三节完
--------------------------------------------------------------------------------------------------
①《清太宗实录》第十卷,第2页.
②《清太宗实录》第十卷,第2—3页.
①《清太宗实录》第十卷,第4页.
②《清太宗实录》第十卷,第4页.
③《清太宗实录》第十卷,第5页.
④《清太宗实录》第十卷,第5页.金军抓获台中男子240名,妇女儿童339口,牲畜70头.
⑤"若非用红衣大炮击攻,则鱼子嶂台必不易克.此台不克,则其余各台,不逃不降,必且固守.各台固守,则粮无由得.即欲运自沈阳,又路远不易致.今因攻克鱼子嶂台,而周围百余台闻之,或逃或降,得以资我粮糗,士马饱腾.以是久围大凌河,克成厥功者,皆因上创造红衣大将军炮故也.自此凡遇行军,必携红衣大将军炮云."同上书,第10卷,第5—6页.
①《清太宗实录》第十卷,第4页.
②《清太宗实录》第十卷,第6—7页.起初他们杀修城夫役为食;夫役已尽,又杀商贾为食,且析骸而炊;最后又杀羸弱的军士为食.
③《清太宗实录》第十卷,第7—8页.11月9日,一支来自沈阳为金军运送给养的部队,带着缴获的火器、大炮和各台归顺之人,一同返回了沈阳.
④《清太宗实录》第十卷,第8—9页.
①《清太宗实录》第十卷,第9页.
②《清太宗实录》第十卷,第9页.当时,佟养性之旧汉兵被分为左右翼两旗,石廷柱是左翼管旗大臣.恒慕义:《清代名人传略》,第797页.
③恒慕义:《清代名人传略》,第935页.岳讬是代善的长子,也是皇太极的亲信.
④《清太宗实录》第十卷,第10页.
①《清太宗实录》第十卷,第11页.
②《清太宗实录》第十卷,第10—11页.
③《清太宗实录》第十卷,第13页.
①《清太宗实录》第十卷,第14页.
②《清太宗实录》第十卷,第12—13页.
①《清太宗实录》第十卷,第14页.
②《清太宗实录》第十卷,第14页.
③《清太宗实录》第十卷,第14页.
④《清太宗实录》第十卷,第14—15页.
①《清太宗实录》第十卷,第15页.
②《贰臣传》第四卷,第20—21页,有祖大寿等降官的全部名单.关于满族的盟誓之俗,见郑天挺:《探微集》,第69—70页.
③第十卷,第15—16、20页.
④《清太宗实录》第十卷,第16—18页.

②《清太宗实录》第十卷,第18页..锦州明军听到炮声,以为祖大寿已设法冲出了金军的包围.这一情况帮助祖大寿将领顺利通过了明军的防线.
③《清太宗实录》第十卷,第19页.
④《清太宗实录》第十卷,第19—20页;又见《皇清开国方略》,第283—284页.
①《清太宗实录》第十卷,第20页.
②《清太宗实录》第十卷,第20页.
③《清太宗实录》第十卷,第20—21页.
④在此后的几年中,祖大寿始终未能消除其上司对他的怀疑.事实上,明朝派洪承畴镇守宁远的最初目的,就是监视祖大寿,防止他也像祖氏其他成员一样投降后金.李清:《三垣笔记》"附识"上,第15页.
⑤《清太宗实录》第十卷,第22页.
⑥《清太宗实录》第十卷,第23页.
①恒慕义:《清代名人传略》,第770页.后金内部有人主张立即攻打锦州,而不管祖大寿的计划如何.其例见罗振玉:《史料丛刊初编》第三册"奏议"第一卷,第4—5页.
--------------------------------------------------------------------------------------------------
第四节 边民与海盗(第三章 满族势力的扩张)
虽然祖大寿背叛了誓约,但其他大凌河降将——包括祖大寿的子侄——仍然忠于后金,并将为最后征服天下做出巨大贡献.只此一役,皇太极便赢得了明朝军队中一批最有经验和能力的将领的支持.其中许多人得以继续统领旧属,为皇太极及其继承者效力,并立下了赫赫军功.②例如:
祖泽润,祖大寿长子,后隶正黄旗,1644—1645年,曾参与招抚山西军旅,后又随洪承畴招抚湖南,驻守长沙.③
祖可法,祖大寿义子,曾参与制定征服天下的策略,及招降吴三桂和镇压李自成,官至湖广总兵,驻守武昌.④
祖泽溥,祖泽润之弟,授山西总督.⑤
祖泽洪,祖大寿之侄,亦隶正黄旗,对明作战,屡立军功.⑥
刘良臣,北直隶人,隶镶黄旗,曾参与征讨山西,擢为甘肃总兵,1648年镇压当地回民叛乱时被杀.⑦
刘武,归降时为明朝游击,后任南赣巡抚,1646—1647年出兵平定当地叛乱.及李成栋起兵广东,附明桂王,刘武讨平之,以功擢升兵部侍郎.此后他一直忠于清朝,并曾剿灭流贼罗荣.①
孙定辽,辽阳人,大凌河明军副将.降后赐银币、鞍马等物,后隶汉军镶红旗.随军征山西,又随多铎攻取扬州,平定江南,官至湖广提督.后于镇压原张献忠部将李兴泰时,溺水而死.②
张存仁,辽阳人,降后授一等副将世职.1636年授都察院参政,仍兼军职.1640年和1641年,提出诱降城内蒙古兵以取锦州之策,又力主劝服洪承畴归顺.1644年,作为济尔哈朗手下的主要炮兵将领,随叶臣招抚山西(其炮兵在攻打太原时起了关键作用),又作为攻坚战专家随多铎征河南、江南.浙江及福建部分地区平定后,授直隶、山东、河南总督.1652年以子爵卒.③
其实,自1631年大凌河城陷落后,就再未发生过严格意义上的满汉之间的战争.从那以后,后金的许多作战计划和准备工作都是由汉人指导的,所以将此后的战争描述为东北边地武人集团同明朝的斗争,或许更为确切.④
大凌河降官几乎都是世代为明朝效力的辽阳土著边民.他们是职业军人,严格遵守维护个人荣誉的生活准则.自从他们决定归顺后金之后,便成了金汗麾下极为忠诚和自豪的追随者.两年后,又有另一伙东北武人加入了皇太极的伟大事业,但其背景与前者却大不相同.他们是原籍山东的辽东海盗,是一群投机取巧、变易无常的军事冒险家.憨厚朴实的辽阳边民,将这群海盗视为赌徒和酒鬼,轻蔑地称其三位首领——尚可喜、孔有德、耿仲明——为"山东三矿徒".①
这些冒险家有许多共同点:他们都曾是皮岛军阀毛文龙(他已于1629年被袁崇焕当众斩首)的部下,最先学会了操作欧式大炮(他们受过登莱巡抚孙元化的训练),有丰富的海战经验(他们经常驾船往返于山东半岛和辽东、朝鲜各岛屿之间),并有吸引忠实追随者的能力(他们组成了完全由他们个人控制的依附性很强的半封建军队).其中有几位后来受封而成为著名的"三蕃",并在17世纪70年代起兵叛清,几乎摧毁了这个新建的王朝.他们的来历虽然复杂,但这不仅表明了他们的社会特征,还说明了明朝对北方沿海地区的控制早已瓦解.
1629年夏,辽东经略袁崇焕杀毛文龙时,以为自己能够制服毛文龙的健校悍卒.有些人还比较顺从.例如,陈继就同意编入明朝正规部队.尚可喜也属此类,并随总兵黄龙对在皮岛发动叛乱的毛文龙旧部进行过镇压.其他人则不那么容易驯服.曾在1621年的鸭绿江战役中随毛文龙立下大功的孔有德和耿仲明,拒绝服从黄龙的指挥,遂叛离皮岛,渡海至登州②,投奔了登莱巡抚孙元化.孙元化能将这些逃亡兵将收在自己麾下,正是当时军权分散的一种表现.例如,孔有德被任命为骑兵参将,耿仲明则被派往登州要塞.该要塞正是孙元化在特谢拉·科雷亚所率葡萄牙士兵的帮助下铸成欧式大炮的地方.①
其实,孙元化和祖大寿在东北的艰难经历也有密切关系.1630年他督师抗金,祖大寿就是在那时收复了永平.后来他又下令修缮大凌河城,祖大寿就是在前往巡察修缮情况时,突然被困在城中的.孙元化得知大凌河被围后,令孔有德率800骑兵同锦州驻军一道前往救援.北上途中并不轻松.北方已经下了第一场冬雪,而这支部队虽是奉命北上,沿途却得不到官府的给养.尽管孔有德有令在先,部队纪律仍日益松懈,劫掠之事时有发生.孔有德同手下一名部将商议后,决定折返山东半岛,并将士兵的随意劫掠,变为对该地城镇的有组织的袭击.1632年2月22日,在耿仲明的协助下,孔有德率众占领了登州.特谢拉·科雷亚及其葡萄牙炮手除三人幸存外,全部战死.②巡抚孙元化被叛军放还,后以玩忽职守罪被劾,下狱弃市.孔有德很快将这座登州城变成了他的"都元军"和其他来投奔入伙的辽东海盗的基地.他们由此出发,去抢劫周围乡村,并攻打当地另一明朝要塞莱州.③
虽然莱州足以坚守六个月之久,但朝廷仍然担心这支割据势力会迅速控制整个山东东部地区.兵部立即从保定和天津调集大军,令祖大寿的姻兄弟总兵吴襄率领,前往讨伐.吴襄之子武举人吴三桂也随其父参加了这次战役.孔有德在同这支仍然忠于明朝的辽东人军队的交战中损失了几员部将④,遂决定放弃登州,渡海逃往辽东.途中他与黄龙的巡海舰队及朝鲜水师发生了多次激烈的海战,又损失了许多人马.①然而当他最后抵达辽东沿海的运河岸时,他和耿仲明仍然拥有近1.4万人,其中包括军中家属.②登陆时,他们得到了奉皇太极之命驻扎于海岸等待他们到来的后金使臣的接应.金军帮助他们击退追兵后,又赐以黄金和酒食,并答应他们,若归顺后金便可在辽阳附近定居.1633年5月24日,孔、耿二人向皇太极宣誓效忠;皇太极在沈阳亲自欢迎他们,他们又向皇太极献上了大炮,然后他们获准率其"天佑兵"驻扎辽阳以北的新建城市东京.③
总兵黄龙在同这群辽东海盗的交战中战死.继任其位的沈世魁,对盘据广鹿岛的原毛文龙部将尚可喜极不信任.因担心发生兵变,沈世魁决定先发制人.尚可喜得知可能会遭到袭击后,打算逃往皮岛;但连日风暴使他无法率众出海.于是他随机应变,于1633年12月,派人携重金到朝中进行活动,迫使沈世魁放弃了袭击计划.同时,他又遣人与后金通款,为其攻占石城岛等几座当地明军要塞献计.作为回报,后金邀他归附.1634年2月,尚可喜遂率所属数千户,携辎重乘船登陆,前往沈阳.到沈阳后,他也受到皇太极的盛情迎接.此后,他的2000将士改称"天助兵",驻守辽阳以南的海州.和孔有德、耿仲明一样,尚可喜也仍旧控制着自己的军队.④
这群辽东海盗与其他汉族军队仍然不同.他们名义上隶属于正规部队,但实际上只对他们曾向其宣誓效忠的他们自己的将领负责.50000454_0143_0①而大凌河降军则被编入了自大凌河战役之后便以大炮闻名的旧汉兵.1632年,佟养性死后,该军由马光远统领,并在此后10年间发展为汉八旗军.1637年,随着其规模的不断扩大,旧汉兵被分为两翼,由马光远、石廷柱分领;两年后,两翼又分为四旗.②1642年,四旗又分为八旗.③至此,大凌河降人,旧汉兵及其未成年男丁和所属民户,便完全按照满洲制度编入了八旗组织.其将领为管旗大臣,实际相当于地方长官,负责本旗的民政、财政、社会教育和司法事务.④与满洲八旗不同的是,汉军八旗无护军,而只有配备火器的骑兵(不像满蒙骑兵只用弓箭)和使用弓箭的步兵.⑤
1631—1633年间归顺皇太极的这些汉族军队,极大地增强了后金军队的作战能力,但同时也加重了后金的经济负担."今我国军兵数万,实力大增",《满文老档》1632年载,"然今年粮草不足,仓储空虚".⑥因此,有必要向辽西以外进行掠夺.或西入内蒙,那里有肥美的牧场和马市;或南下入关,劫掠中原.1632年,皇太极遣军征讨蒙古察哈尔部,并于张家口开立边市.①1634年,这支金军又侵入山西,在孔有德部配合下进攻大同和代州.②同年,皇太极又派出另一支约1.1万人的军队进入内蒙,击败了林丹汗所率察哈尔部,并征服了蒙古南部的其他部落.③这些内蒙部落不仅成了后金的重要军事盟友,还成了向后金提供战马的基地.15世纪初,明军从内蒙得到了170万匹马,而如今连骑兵所需要的10万匹马也难以保证了.通过占领察哈尔部的牧场,以及用优良种马发展自己的马群,和用谷物、丝绸向其他蒙古部落换取马匹,后金既能配备足够的战马以同明年作战,又切断了明军的蒙古马来源.④
第四节完
--------------------------------------------------------------------------------------------------
②其中多数人后来被编入汉军镶黄旗.孙甄陶:《清史述论》,第28页.
③《贰臣传》第四卷,第22页.
④《贰臣传》第二卷,第15—19页.
⑤《贰臣传》第四卷,第22—23页.
⑥《贰臣传》第二卷,第24—25页.
⑦《贰臣传》第一卷,第1—2页.
①《贰臣传》第二卷,第20—22页.
②《贰臣传》第一卷,第3—4页.
③《贰臣传》第二卷,第11—14页;恒慕义:《清代名人传略》,第56—57页;沈翼机:《浙江通志》,第2521页(第一四九卷).
④"后金的军事力量,以满蒙联盟及满族与布勒瑚里湖一带的高原汉人的融合为基础.这种结构使得区域划分带有明显的'利益范围'的性质,并一直延续到近代初期."拉铁摩尔:《满洲里:冲突的发源地》,第43页.
①罗振玉:《史料丛刊初编》第四册"奏议",第二卷,第23页.宁完我是在一道奏章中这样称呼尚可喜等人的.同时他还断言,这些人"来无影,去无踪",不过是一伙缺乏军事才干的强盗.又见罗思·李:《早期满洲国家》,第146页.尚可喜原是辽东军户,其父在明军中战死.《贰臣传》第二卷,第23—30页;恒慕义:《清代名人传略》,第635—636页.孔有德的家族原籍山东,当系曲阜孔氏,后移居辽东.《贰臣传》第一卷,第5—13页;恒慕义:《清代名人传略》,第435—436页.耿仲明也是辽东人.《贰臣传》第四卷,第26—29页;恒慕义:《清代名人传略》,第416—417页.
②登州即今山东蓬莱.
①恒慕义:《清代名人传略》,第436、686页.
②乔治·H·邓恩:《一代伟人》,第217—219页.
③除耿仲明、李应元及其父李九成外,陈有时、毛承禄、陈光福也都承认孔有德为王.这些人有的来自直隶海湾中的岛屿(如广鹿岛为毛承禄所占据),有的来自旅顺.孔有德还设置官府造,造刻印玺.《贰臣传》第一卷,第1—3页;恒慕义:《清代名人传略》,第686页.
④李九成和陈有时被杀.
①李应元被杀;毛承禄和陈光福被俘.黄龙还杀了密谋反叛的部将、耿仲明之弟耿仲格.
②孔有德部8014人,耿仲明部5866人.罗振玉:《史料丛刊初编》第四册"奏议"第二卷,第24页.
③《贰臣传》第一卷,第3—5页;刘约瑟:《史可法》,第26页;托伯特:《清朝的内务府》,第16页;《皇清开国方略》,第317—319页;恒慕义:《清代名人传略》,第436页;吴卫平:《八旗兴衰》,第21—23页;昭梿:《啸亭杂录》第一卷,第2页.
④《贰臣传》第二卷,第23—25页;《皇清开国方略》,第339—340页;吴卫平:《八旗兴衰》,第23页.
①神田信夫:《三藩在清初地方政局中的角色》.神田就三藩特别是吴三桂的"封建"性,做了令人信服的论证.
②郑天挺:《探微集》,第56页.
③吴卫平:《八旗兴衰》,第21—23页;恒慕义:《清代名人传略》,第797页;《贰臣传》第七卷,第17—19页.此时,"天佑兵"和"天助兵"名义上也同汉军八旗合为一体,但只表现为其将领在编制上分属各旗.孔有德是正红旗人,耿仲明是正黄旗人,尚可喜是镶白旗人.
④"和硕贝勒在本旗中的地位,不是封建性的,而是政治和行政性的."吴卫平:《八旗兴衰》,第40页.因此分旗之制是收编归降满族的军士及其家属的极好形式.例如,他们曾用这种形式收编被俘的俄国人,令俄国将领统辖,其中有些人是沙皇的逃犯.傅乐淑:《中西关系文献编年》,第8页.
⑤吴卫平:《八旗兴衰》,第31页.这种火器无膛线,口径约50毫米,炮筒长约18英寸,火药需用药捻引燃.沈阳故宫有此藏品.
⑥罗思·李:《早期满洲国家》,第156—157页.
①罗思·李:《早期满洲国家》,第171页;《皇清开国方略》,第296—302页.
②《皇清开国方略》,第341—344页.
③《皇清开国方略》,第362—367页;吴卫平:《八旗兴衰》,第16、34页.林丹汗是13世纪蒙古汗族的最后一个直系后裔.他虽然立志统一蒙古,但对别人财富的觊觎,使他失去了许多蒙古首领的信赖.当满洲军队来犯时,后者便将他抛弃了.林丹汗西逃后,死于1634年.第二年,其子向皇太极表示顺服.这样,皇太极便控制了内蒙的大部分部落.毛里斯·罗塞比:《1368年至今的中国和亚洲腹地》,第113页.
④S.A.M.阿谢德:《清朝的马政》;罗思·李:《早期满洲国家》,第171页.由于受到蒙古人的威胁,明初统治者很快认识到其军队之战马供给的重要性.明太祖下令设苑马寺,管理陕西的24个牧场.但到15世纪末,这些牧场只剩下了6个,其余皆被农民垦为耕地,因而战马的来源主要依赖东北和西北各部落.在东北,明朝每年用价值30万两的银绢换取马匹,在西北则特设茶马司,专门用四川茶叶换取蛮夷民族的马匹.最初,每年可用约100万斤茶叶换取1.4万匹马.1449年,也先率蒙古瓦刺部入侵,将甘州和宁夏抢劫一空,并赶走了在当地贩马的商人.成化(1465—1487)和正德年间,明朝虽然努力恢复茶马贸易,但毕竟失去了垄断权,因而良种马的来源大大减少了.1509年,蒙古首领亦不刺入侵库库淖尔,以及1513年吐鲁番首领满速儿占领哈密,又进一步破坏了这种茶马贸易.到1600年,全年只换得约3000匹马,且多是性情温和的雄阉马,根本不是蒙古和满族战马的对手.罗赛比:《明代同亚洲腹地的茶马贸易》,第137—160页,及其《中国和亚洲腹地》,第82—83页;黄仁宇:《16世纪明代的税收与政府的财政》,第260—261页.
--------------------------------------------------------------------------------------------------
第五节 皇太极称帝(第三章满族势力的扩张)
1634—1635年间,后金征讨察哈尔部的胜利,还有一项始料未及的收获,即夺取了元朝的传国玉玺.这意味着皇太极可以自称为成吉思汗及元朝皇帝的继承者了.①这一新的名号不仅提高了他在中亚的地位,使他进一步获得了当地共主的身份,包括蒙古族信奉的西藏喇嘛教教主的身份;同时,这还为他登上中国皇帝宝座,确立了比作为金朝后裔更充分的权利.②
皇太极对将来统治天下怀有矛盾心理.他想当皇帝,但未必渴望北京的龙床.他的主要汉族谋士宁完我(1635年因醉心于赌博而失宠)、范文程和马国柱,经常劝他出兵明朝,占领中原.①但皇太极坚持说,他并非"好杀掠而兴兵".相反,他与明朝交兵是因为对方拒绝响应他的和平建议.②围攻大凌河时,皇太极曾致书祖大寿,表示诚恳希望与明朝议和,而明朝大臣却将议和错误地比作南宋的绥靖政策."然尔明主,非宋之裔,朕亦非金之后,彼一时也,此一时也."③不久,其大臣又劝他设法夺取北京,他被认为多少有些自负地说,明朝不以后金为友,讨之甚易,但他知道推翻中国皇帝是多么难以容忍的举动.④
皇太极还意识到高度的中央集权与中原王朝的历史关联.就像1140年以后直接统治中国北方的金朝的历史所揭示的那样,金朝大汗通过称帝,以部落贵族的利益为代价,大大强化了自己的权力.①但问题是,汉化在提高皇帝权威的同时,也腐蚀了女真将士的战斗力.这一历史很容易在满洲人身上重演.皇太极则深恐其人民会由勇敢的猎手与斗士变为"游手自娱"之徒.②因此,皇太极在其统治前期,曾大力提倡对满汉官员子弟进行儒学教育,并公然偏爱汉族合作者;而自17世纪30年代中叶以后,他却更为关心保持满洲人的价值观和部落制的优势了.③
这时,恰恰由于成"大事"的可能性比以往更大了,皇太极对汉化的忧虑也更为强烈.由于大多数蒙古部落已被统一在他的旗帜之下,朝鲜也在名义上成了后金的附庸,皇太极感到,需要一个与金朝君主或喇嘛教教主的历史传统大不相同的中国式的皇帝称号,以维护自己的zhuanzhi权力.他将女真改称"满洲"之后,又于1636年5月14日改国号为"清".④按儒教礼制,这象征着新(被禁止)的开创;而在其臣民眼中,他的皇帝称号更为明确醒目;此后,他主要是以汉式庙号"太宗",而不是以满、蒙式名号"汗"、"皇太极",著称于世.
然而,就在太宗自称获得了在汉语中具有普遍意义的"天命",抛弃了仅具特殊意义的源于女真族系的统治合法性,而创建了新王朝的同时,这位刚刚登基的大清皇帝仍然在回顾金朝的历史,以寻求有益的指导.因为他希望在依照汉族模式制定政策的同时,避免满族社会的汉化;而了解了金朝的历史,就可以对目前提供有益的借鉴.1636年12月9日,太宗召见所有亲王、贝勒、固山额真、文馆大臣及其他高级官员,要求他们阅读《金世宗(1161—1189年在位)本纪》.他说,世宗是历史上最伟大的君主之一,可与上古贤君尧舜媲美,被称为"小尧舜".其原因在于,征服中原的金初二帝(太祖,1115—1122年在位;太宗,1123—1134年在位)之盛世结束后,金朝曾一度衰落.熙宗(1135—1148年在位)"效汉人之陋习",耽于酒色.①而世宗即位后,女真旧俗又迅速恢复起来.他禁止子孙仿效汉人习俗,从而使金朝的武功得以长盛不衰.②太宗说,满洲人应以此为鉴,若仿效汉人服饰制度,宽衣大袖,左侧挟弓,废骑射之术,则社稷将倾,国家将亡.
朕发此言,实为子孙万世之计也.在朕身岂有变更之理?恐日后子孙,忘旧制,废骑射,以效汉俗,故常切此虑耳.我国士卒,初有几何?因娴于骑射,所以野战则克,攻城则取.天下人称我兵曰:立则不动摇,进则不回顾.③
太宗之意十分清楚:他将效法金世宗,维护部落旧俗,以使其民族之武功长盛不衰.这就是满族为了使其寻求扩张与成功的努力能达到预期目的而为自己确定的方针.①
此后几年间,太宗继续扩大满族对亚洲东北地区的统治.1638年12月,他洗劫了中原的保定之后,又派遣满、蒙、汉八旗军,及尚可喜、孔有德、耿仲明(都已受封为王)部,出兵朝鲜,不到两个月便征服了朝鲜国王.②随后,清军便将目标转向了由尚可喜的宿敌军阀沈世魁驻守的明朝海上要塞皮岛.清军(包括尚可喜部)对皮岛发动了猛攻.沈世魁战死,其侄沈志祥率皮岛4000军民逃至明朝另一海上要塞石城.但不久,沈志祥与明廷发生了争吵,遂率众降清.③
到1639年,太宗已征服了朝鲜和内蒙,并完全控制了辽东沿海及直隶海湾北部地区.侧翼威胁既除,他又遣军北上至黑龙江流域征服当地部落,同时派人南下刺探明军长城一线的防务.祖大寿答应为他打开锦州城门,到现在毕竟已有六年了,这位大清皇帝显然认定采取行动的时机已经成熟.多铎、尚可喜和孔有德率军攻打锦州.但尽管马光远的炮兵对城墙进行了轰击,攻城部队还是被祖大寿军及蒙古援军击退了.1640年,第二次进攻也失败了.于是,1641年,皇太极决定亲自率军全力攻打锦州和离锦州仅18里、由3000明军驻守的另一重镇松山.①
第五节完
--------------------------------------------------------------------------------------------------
①罗思·李:《早期满洲国家》,第179页.
②鸳渊一:《清朝前朝社会杂考》,第306页.蒙古汗国与喇嘛教的结合,是16世纪时由阿勒坦汗完成的.1578年,经他邀请,拉萨黄教首领与蒙古贵族代表在库库淖尔河畔见面.这位西藏高僧得到了"达赖喇嘛"的称号;而他则宣布阿勒坦汗是忽必烈帝再生.当满族势力迅速崛起之时,土谢图汗——他曾作为外蒙戈壁滩北部喀尔喀蒙古的领袖接受达赖喇嘛的拜访——又宣布自己的儿子是"活佛"和弥勒佛的化身.不过,这一欲将喀尔喀蒙古统一在一个兼有宗教与政治权威的领袖之下的努力,因克鲁伦河流域以塞特森(Setsen)汗为首的东喀尔喀拒绝承认西喀尔喀的统治而失败了.早在1637年,一些喀尔喀部落就开始向满族纳贡.《明代人名辞典》,第8—9页;罗赛比:《中国和亚洲腹地》,第112—115页;摩西斯:《蒙古佛教的政治作用》,第92—93、104—106页.皇太极私下曾对蒙古人信仰佛教表示轻蔑,认为这有损于他们的文化特性."蒙古贵族正在抛弃蒙古语言;他们的名字也都模仿喇嘛."然而,1637年,他邀请达赖五世来到沈阳;1638年,他修建了一座黄教寺庙,供奉元代的玛哈噶刺像,一个周身火焰的湿婆形象;1640年,达赖喇嘛和班禅喇嘛致书皇太极,承认他为菩萨,并称他为"满洲大帝".戴维·M·法夸尔:《大清帝国统治中作为菩萨的皇帝》,第19—21页;沃尔瑟·海西格:《蒙古人的宗教》,第32页.
①李元度:《国朝先正事略》,第一卷第1页,第二卷第9页;恒慕义:《清代名人传略》,第592页;奥克斯南:《马背上的统治》,第30页.1633年,皇太极曾经问众贝勒,应该首先征服明朝,还是首先征服蒙古察哈尔部.多尔衮,即日后的摄政王,主张先征服明朝,建议攻打燕京(北京).祖可法表示赞同,指出一旦攻下燕京,明朝其他地方就会望风而降.但皇太极仍感到力量不足.1635年3月21日,早已归顺后金的明朝生员沈佩瑞上疏皇太极,提出了同样的建议.他指出,明军主力现在正忙于镇压西部地区的农民起义,后金可以趁机从东面进攻,这至少能迫使明朝与后金议和,从而达成有利于后金的和约.郑克晟:《多尔衮》,第4—5页.同年,张文衡也主张:"今正取天下之时,入中原之机……明之东南,苦于徭役,必不堪一击.今明国东西不能相顾,正吾发兵中原之机……汗若乘此天赐良机,国人争劝之时,决意进取,则天必佑汗."罗思·李:《早期满洲国家》,第136—137页;又见《皇清开国方略》,第387页.
②张春被俘后,达海对他说,金明交兵是因为皇太极致和书六七次,而明朝政府竟无一言相报.《清太宗实录》第九卷,第45页.
③《清太宗实录》第九卷,第31页.
④康熙皇帝后来曾引用过皇太极的这番话.史景迁:《中国皇帝》,第144页.大凌河城陷落后,一些汉官试图说服皇太极乘胜南下.1632年5月8日,宁完我上疏指出,大凌河的胜利是明朝"内患"的结果,认为进军"南朝",围攻山海关的时机已经成熟(称明为"南朝",包含这样一层意思,即后金已取得了与明朝平等的地位,今后将要与明朝争夺霸权,就像1004年宋辽澶渊之盟所明确规定的那样;见苏珊·E·卡希尔:《宋代宫廷中的道教》,第24页).罗振玉:《史料丛刊初编》第三册"奏议"第一卷,第14页.1633年8月26日,祖可法对皇太极说,一旦攻下北京,明朝其他城市都会投降;而欲攻下北京,必须先夺取山海关.同上书第四册"奏议"第二卷,第32—33页.但皇太极仍然否定了这一建议.1634年,皇太极进军中原并已打到大同城下时,仍表示他的愿望是议和.任长正:《清太祖太宗时代明清和战考》,第49页.
①"其结果是改革了女真族的部落组织形式,建立了汉化的政治制度,而且,其中央集权的程度比北宋王朝还高."陶晋生:《中国政治制度中女真统治的影响》,第127页.1635年7月4日,皇太极:下令对金、辽、宋、元的历史要特别重视.《皇清开国方略》,第373页.
②罗思·李:《早期满洲国家》,第181页.随着皇太极对满洲后人可能忘却本族文化的担忧与日俱增,他对多尔衮的态度逐渐产生了矛盾.他把极大的权力交给多尔衮,但又因多尔衮主张实现更全面的汉化而对他怀有戒心.郑克晟:《多尔衮》,第1页.
③罗思·李:《早期满洲国家》,第154—155页.
④据《实录》载,5月12日,皇太极召集众官举行了更改年号(改天聪为崇德)和国号(改金为清)的仪式.皇太极——自此以后史称太宗——宣称此次改号符合天意,并强调说他已征服了朝鲜(当时其使臣在场),统一了蒙古,因而鸿名伟业,丕扬天下.《清太宗实录》第二十八卷,第17—22页.满族人相信,君主需要遵从天命来建立自己的统治.戴维·M·法夸尔:《满洲之蒙古政策的起源》,第201、204页.奥克斯南认为,"阿巴海(即皇太极)清楚地认识到,摆出一副能使中国摆脱明朝腐朽统治的架式,而非以金朝女真征服者的姿态出现,这具有宣传价值."奥克斯南:《马背上的统治》,第35页;又见薛虹:《试论满族共同体的形成》,第1页.
①《清太宗实录》第三十二卷,第8页.熙宗是第一个热衷于汉化的金朝皇帝.陶晋生:《12世纪中国女真的汉化研究》,第99页.
②世宗的排外运动,还强调了狩猎的重要性.陶晋生:《女真的汉化》,第76—83页.
③《清太宗实录》第三十二卷,第9页;又见奥克斯南:《马背上的统治》,第36—37页;罗思·李:《早期满洲国家》,第181—183页.
①太宗日益增强的排外主义倾向,使他对力求改善汉人俘虏之地位的汉族官员,不像以往那样言听计从了.1638年,于努尔哈赤时代降金的祝世昌,对将俘获的良人妇女卖充乐户的作法提出批评.为此太宗斥祝世昌为身虽在清、心犹在明的叛徒.郑克晟:《多尔衮》,第9页.
②吴卫平:《八旗兴衰》,第34页;《皇清开国方略》,第420—426页;罗思·李:《早期满洲国家》,第165—170页;郑克晟:《多尔衮》,第2页.引起这场冲突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朝鲜拒绝承认太宗的地位高于明朝皇帝.另一重要原因是满足经济方面的需求.此前,正白旗之鞑靼人英俄尔岱,一直负责向朝鲜征收粮草.1636年,朝鲜国王将英俄尔岱软禁起来,并停止向清朝纳贡.其后,朝鲜军队被击溃,其国王逃走,英俄尔岱又继续在朝鲜履行其职责了.恒慕义:《清代名人传略》,第394—395页.
③沈世魁死后,沈志祥继承了他的军队和总兵头衔.明廷对此颇为不满,沈志祥遂率众降清了.此后,沈志祥成了清军一员猛将,曾在山海关攻打李自成,又助孔有德攻占湖南,以战功受封公爵.《贰臣传》第七卷,第20—21页.
①《清太宗实录》第五十五卷,第4页;恒慕义:《清代名人传略》,第769页;《皇清开国方略》,第527—529页.
--------------------------------------------------------------------------------------------------
第六节 攻克松山(第三章满族势力的扩张)
当时,明朝的蓟辽总督是洪承畴.此人来自福建,1616年中进士.他虽是文官,但一生主要成就却在军事方面,并很有组织后勤保障的才干.17世纪20年代末,在陕西镇压西北叛乱时,他负责为明军筹集和运送粮草,由此初露头角.②1629年,他在义州粉碎了王左挂的进攻,从此名声大振.1631年,他出任陕北总督,主张直接以武力镇压当地起义,而不愿像其前任杨鹤那样,以赦罪和封官对义军进行招安.1634年,负责镇压这次起义的明军最高将领陈奇瑜,恰恰因为赦免了李自成和张献忠,致使他们返而复叛,被削职听勘.③洪承畴遂接替他担任总督五省(山西、陕西、河南、四川、湖广)军务之职.1638年,洪承畴在潼关一举击溃了李自成起义军,迫使李自成逃入商雒山中藏匿了一年多.也许是因为他作为总督在当地的声望增长太快,引起了朝廷的恐惧,洪承畴受到兵部尚书杨嗣昌的弹劾;但他被贬后,又被崇祯皇帝召回,委以军职,1639年授任蓟辽总督,负责主持直隶东北及辽东一线抵御清军之防务.①
现在,洪承畴从报告中获悉清军正集其精锐攻打锦州和松山,立即遣兵1万支援松山,又尽其所能,从关内的宣府、大同等处调集军队.50000454_0151_1②援军与祖大寿的外甥新任总兵吴三桂所统领的宁远守军会合后,总兵力达到13万人,战马4万匹.③然而,兵部尚书陈新甲不许洪承畴集中大军同时北进.他不顾洪承畴极力反对,坚持将部队一分为四.④各路明军在大雾弥漫、海岸环绕的山地集结后,与其说是一支军队,不如说是一群乌合之众,几乎没有统一指挥的意识.⑤他们匆忙扎下了七座各不相连的营寨,又未制定协调作战的计划.9月23日,明军惊悉清朝皇帝已亲率大军抵达锦州、松山之间,绵亘驻营20里.恐慌气氛笼罩了明军营地.次夜初更,清军发动了进攻,明军大败.总兵白广恩、李辅明、唐通率其残众乘船入海;吴三桂率部败回宁远,洪承畴则逃入松山,试图率众据城固守.9月25日清晨,清军打扫战场,只见从松山到(禁止)山沿海一线,明军尸首"多如雁鹜",共有53783具①.
松山惨败的消息使明朝内部对清策略之争骤然又起.②相当一部分大臣主张息兵停战.但给事中张缙彦等人提出的占优势的意见认为,停战不仅意味着抛弃洪承畴及其军队,还等于放弃松、锦前沿阵地,从而使山海关暴露在敌人面前.③于是,崇祯皇帝命令吴三桂、白广恩、李辅明率部重新集结于松山之南,命令刘应国率所属8000水师从海上登陆,又令松山守军做好准备,待援军到达后一同出击.④
援军迟迟不出.这主要是因为兵力不足.据明朝兵部报告,这支援军实际只有2万名士兵和8000匹战马,而敌军则布满了锦州、松山之间的整个辽西海岸.⑤此外,清军对松山、锦州的包围似铁桶一般,城中守军已粮草俱尽,被迫杀马而食了.⑥最后,明朝政府勉强放弃了从海上登陆的计划,只派出3000人出山海关由陆路北上,企图冲破清军的包围,救出被困在前线城中的士气低落的明军将士.①
洪承畴确实曾经试图突围,但他派去冲开突围道路的部队,被清朝两白旗汉军彻底击溃了,残兵又退回城中.②1642年1月,洪承畴又派6000步骑出城,希望与来自山海关的3000援军会合.③但这一行动给他带来了更大的灾难.援军胆战心惊,拒绝越过宁远去冒险.洪承畴的部队深夜突围,冲进了驻守恒山的多尔衮部正红、正黄两旗阵中.结果,突围的明军或死或逃,全军覆没.洪承畴的人马所剩无几,要冲出重围打通逃往宁远的道路,已毫无希望了.④
太宗知道洪承畴已陷入困境,决定采纳范文程、张存仁等汉官的意见,赦免洪承畴.在一封可能由范文程执笔的长信中,这位大清皇帝提醒洪承畴说,明朝的援军不会再来了,并指出明军败局已定,明朝必将灭亡;而另一方面,事实已经证明了满洲是仁慈的统治者:朝鲜被征服后,其国王受到宽待;大凌河陷落后,祖大寿的官属都安然无恙.洪承畴若肯降顺,则其父子亦将得到赦免.⑤
洪承畴连信都不回,但其副将夏承德却暗中响应.他秘密派遣其弟夏景海四次至清营纳款.他答应充当内应,并以自己的儿子作为人质,太宗长子豪格则表示欢迎他归降.1642年3月18日夜,清兵用两架云梯登上夏承德部守御的南城,沿城墙迅速展开,然后四面同时而下,出其不意地攻占了全城.次日清晨,城内军民被赶到一起.夏承德及其所属部众——男女老幼共1863人——别聚一处.总督洪承畴、巡抚邱民仰和几位降清汉官的亲属,包括祖氏兄弟(祖大乐、祖大名、祖大成)和白广恩之子白良弼,亦别聚一处.其余俘虏,包括官100多人,兵3000余名,皆就地屠杀;其家属——妇女儿童共1249人——则留为奴婢.①
四天后,祖氏兄弟及白良弼在清军营中得以和亲人重聚.②副将夏承德和巡抚邱民仰接受了宽赦,后在清朝为官.③只有洪承畴尚未正式投降,仍是一名战俘.豪格见他拒不归顺,欲将他就地斩首.但范文程和张存仁坚请豪格饶其性命,指出若能劝其归降,他必会成为大清的忠臣.④此人毕竟是被清军俘获的最高文官,是因大败李自成而名震天下的明朝总督.因此,为了保留这位南人的性命,设法将其拉入清朝的事业,值得付出努力.太宗被说服了,1642年6月1日,他下令将洪承畴押至沈阳.⑤
第六节完
--------------------------------------------------------------------------------------------------
②关于洪承畴在陕西镇压起义的概括叙述,见李光涛:《洪承畴》,第229—231页.
③陈奇瑜在陕西东南将起义军包围后,接受了义军的投降,派安抚官护送他们回乡务农.但在途中,义军却杀死了安抚官,再度反叛.恒慕义:《清代名人传略》,第85页.
①《贰臣传》第三卷,第1—4页;恒慕义:《清代名人传略》,第358—359页;萧一山:《清代通史》第一卷,第380—381页.
②1641年4月25日,兵部从一逃亡奴隶口中获悉,济尔哈朗率一支清军,携30多门"大红夷"炮,已经到达锦州东北数公里处的义州,并准备进攻锦州.分守外城的蒙古雇佣军经清军劝降而放弃了阵地,祖大寿弹压失败,只得退守内城.城中积粟足供坚持数月,但清朝之汉军及一支朝鲜援军的猛烈炮火,使守城明军伤亡惨重.这支朝鲜军是被迫而来的,战斗中又大量死于疾病.这时,明朝派职方郎张若麒赶赴洪承畴军中.洪承畴认为,清军攻势太猛,应当谨慎从事.而张若麒认为这是与清军进行决战并将其一举击溃的好机会,故一味催战.后来,张若麒因提出这一鲁莽的计划而受到弹劾.吴晗:《朝鲜李朝实录中的中国史料》,第3680、3683—3686页;李光涛:《洪承畴》,第231—233及236—237页;《清太宗实录》第五十九卷,第11页.
③李光涛:《洪承畴》,第234页.
④李光涛:《洪承畴》,第235页.
⑤这块沿海平川被流向大海的山洪隔开.1641年11月11日,朝鲜将领柳琳向其国王对这一战场做了生动的描述.吴晗:《朝鲜李朝实录》,第3686—3687页.
①《明清史料》乙编,第296、327页,引自李光涛:《洪承畴》,第232、236页;《清实录》,引自李光涛:《洪承畴》,第235页;吴晗:《朝鲜李朝实录》,第3686—3687页;郝爱礼:《亲王多尔衮》,第19—20页.
②城中一名官员设法逃出了清军的防线,去报告洪承畴及其残兵败将在松山的困境.他估计城中粮草只能维持到1642年初春,要求派兵增援.《明清史料》乙编,第337页,引自李光涛:《洪承畴》,第239页.大同守军的估计则更为悲观,因为在正常情况下,松山人马每天要消耗粮食3000石.《明清史料》乙编,第335页,引自李光涛:《洪承畴》,第239页.
③明《题本》,引自李光涛:《洪承畴》,第239—240页.
④《明清史料》乙编,第327页;引自李光涛:《洪承畴》,第237页.
⑤明朝可以派出的援军有:吴三桂部兵1万人,战马5000匹;白广恩部兵5000人,战马2500匹;李辅明部兵5000人,战马500(应为700——译者)匹.此外,马科部有兵6500人,战马3400(应为2400——译者)匹;唐通部也有大约10000人的军队.但他们正镇守关隘,不能调动.《明清史料》乙编,第338页,引自李光涛:《洪承畴》,第238页.
⑥李光涛:《洪承畴》,第228页.到1641年12月,清军已在被围各城四周"挖地为壕,壕上有桩,桩上有绳,绳上有铃,铃边有犬."《明清史料》乙编,第337页,引自李光涛:《洪承畴》,第239页.松山城内一部分水源被切断了,而到1641年10月18日两名士卒冲出包围时,城内只剩下三月粮草了.守城士卒每五天才能分到两碗米.《明清史料》乙编,第331、336页,引自李光涛:《洪承畴》,第236、239页.
①《明清史料》乙编,第336页,引自李光涛:《洪承畴》,第238页.
②这支清朝汉军的将领是佟养性之孙、炮兵专家佟国印.李元度:《国朝先正事略》第二卷,第26页.
③由于雪太大,清军主力返回义州躲避去了.《明清史料》乙编,第337页,引自李光涛:《洪承畴》,第239页.
④《皇清开国方略》,第536—537页;《贰臣传》第三卷,第3—4页.沈廷杨亦由天津海运粮饷前往增援,但却拖延了数月之久.萧一山:《清代通史》第一卷,第199页.
⑤《贰臣传》第三卷,第4—5页.
①《清太宗实录》第五十九卷,第6—7页;《贰臣传》第九卷,第4—5页;《皇清开国方略》,第537—538页.
②《清太宗实录》第五十九卷,第8页.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