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洪业(免费典藏版)

_4 魏斐德(清)
第四节 复古派与边防策略之争(第二章崇祯朝廷)
温体仁被罢免,为复古派重整旗鼓提供了一次机会.早在温体仁垮台之前,南方就出现了创建文社的新(禁止).1636年,徐州诗人万寿祺在南京创立了一个新的文社,成员有原南社的沈寿民、几社的李雯,以及正欲跻身科举的陈名夏、方以智等少年士子.①自从复社摆脱了人们的怀疑和攻击之后,此类活动更加活跃,复社成员又继续操纵科举.1637年中举的进士共301人,其中37人为复社成员.②陈子龙就是这一年中举的,而主考官则是初次读到其文章的黄道周.③
这些文社的大部分活动,都以南京为中心.当时,大批南方乡绅正纷纷举家逃入南京避难.④在那厚重坚固、令人心安的城墙背后,生活一切如常,好像没有什么事情会来打扰这些特权者的享乐.①诗人冒襄——与方以智、侯方域、陈贞惠并称江南"四公子"——描述了1642年中秋节,他冒险穿过盗匪出没之地到达南京后,与妓妾重聚欢宴之情景.②
秦淮中秋月,四方同社诸友……置酒桃叶水阁.时在坐为眉楼顾夫人,寒秀斋李夫人,皆与姬为至戚,美其属余,咸来相庆.是日新演燕子笺,曲尽情艳.至霍华离合处,姬泣下,顾、李亦泣下.一时才子佳人,楼台烟水,新声明月,俱足千古.至今思之,不异游仙,枕上梦幻也.③
冒襄与其爱妾董小宛,是1639年赴南京乡试时初次相遇的.董小宛是秦淮河畔最有才艺的名妓之一.她七岁起便随母学习音乐戏曲、女红烹饪和诗词书法,又是当时公认的绝代佳人之一.冒襄到南京后,方以智想把他这位潇洒的朋友介绍给董小宛.④而董小宛因厌倦(禁止)生活,渴望委身于一位名士,已同母亲一道离开秦淮回苏州去了.①冒襄立即赶去会她,但不久便与之分手了,并一度迷上了另一绝色美人陈圆圆.这位苏州名妓陈圆圆最后被军阀吴三桂霸占②,而在这之前,她曾是冒襄之妾.
后来,冒襄离开了南京和苏州,回到家乡如皋.其原因之一,是他不断受到许多文人的纠缠,要他加入他们的文社.③当时,各文社正为招纳社员而激烈竞争;而某人声望之高低,也直接取决于其文社影响之大小.阮大铖便是众多谋求声望者中的一个.此人原是个阔绰的安徽剧作家,1629年因阿附魏忠贤被列入逆案,革职还乡,后因家乡怀宁响马横行而逃至南京.到了南京后,他一面招纳游侠,谈兵说剑,希望能以边才得到起用,一面筹建自己的文社,极力挽回他在士人中的声誉.许多游学南京的青年士人接受了他的邀请,并得到慷慨盛情的款待.阮大铖的成功使复社大为震惊,尤其感到不能容忍的是东林被难诸孤.陈贞惠便是其中之一.陈贞惠之父陈于廷,是位刚直不阿的东林党人,1624年被革职.陈贞惠本人则是明季"四公子"之一,著名作家和思想家,在江南享有盛誉.④
陈贞惠还与金坛周氏关系密切.其子陈维嵋娶了周镳之女为妻.周镳则是复社骨干周钟的异母兄弟,也是江南著名的才子,1627年中举.1628年崇祯皇帝刚刚即位并着手清洗阉党之时,他又考中了进士,入礼部供职.周镳有两位叔伯被当作阉宦同党列入逆案.也许正是由于对此家丑深感耻辱,他才不惜丢弃乌纱,以换取天下盛名.一次,他公然出言不逊,讥刺崇祯皇帝任人唯亲.崇祯皇帝为之大怒,将其革职为民.于是,周镳立刻博得了耿直、忠诚的美誉.当其亲家陈贞惠着手联合东林诸孤及其他士大夫反对阮大铖时,周镳便充当了领袖的角色.①
这次行动的结果,是所谓《留都防乱公揭》的出笼.这份写于1638年的《公揭》,对阮大铖进行了猛烈抨击,揭露他行贿受贿,敲诈勒索,操纵官府,寻花问柳.1639年,当《公揭》呈至皇上面前时,上面已有140人的签名,其中包括黄宗羲、吴应箕、杨廷枢(1626年苏州暴动的领袖)等名士,而以顾杲(东林书院创始人顾宪成之侄)居首.②阮大铖的阴私被揭穿后,大感丢脸,欲买下所有南京《公揭》,却未成功,遂满怀怨恨地逃离南京,到别处藏身去了.③
"小东林"在北京的势力远不如在南京,因此在朝廷中,皇上选定的下一任内阁首辅仍是个中间派,即温体仁的门徒薛国观.④此人同温体仁一样,也极力想让崇祯皇帝相信,朝臣们提出的所有挽救内外危局的建议,都是党争的手段,而非真正的救国大计.其实,1636年为镇压李自成而被任命为兵部尚书的杨嗣昌,曾经提出过一项明智的主张.杨嗣昌未加入任何文社,也不是复社控制下的翰林院的官员.①但温体仁被革职后,他的态度有所变化,认为朝廷无力同时应付两场战争.1638年6月18日,他以彗星的出现等神秘的天文现象为由,力劝皇上立即同清朝议和,同意割让领土和恢复边市贸易,以便集中兵力镇压内地的起义.②
杨嗣昌立刻被复古派打上了绥靖的印记.③这些自命的"正人君子"对袁崇焕收复失地的主张仍然恋恋不舍,齐声斥责杨嗣昌违背朝廷既定的收复北土的方针.一时反对议和的呼声甚嚣尘上,致使皇上根本不敢采纳杨嗣昌的主张.④
复古派之好斗,显然不合时宜.1638年最后几月间,清军突破长城,直入中原.⑤这年冬季,他们洗劫了济南、天津等许多城镇.在1639年3月清军撤回关外之前,驻守安徽六安的明将史可法,准备率众北上,入京勤王.⑥行前,他给夫人写信说:
北边破了五七十州县,不知杀了多少人.昨山东济南满城官员家属都杀绝了,真是可怜.看到此处,可见凡事有命.①
奇怪的是——虽然这不是无法解释——徐州画家万寿祺及其同仁好友竟如此健忘,于当年夏天便聚集北京编撰诗集.清军撤出关外才三个月,他们就又在京城无忧无虑地聚会狂欢了.
四方之良,皆来会于京师,东海姜垓,润州钱邦范,新安程邃,彭城万寿祺,各以事至,良夜高集,望舒南流,举觞赋诗.②
李雯当时也在北京.其父李逢申刚从前线回来,因此他对清军入关的危险当有更多了解.③然而,他似乎也对此漠不关心,只一味抱怨朝臣的官僚主义,倾诉对南国家乡的怀恋之情.在给江南的好友宋征舆的一首诗中,李雯写到:
京室非我宅,燕云非我乡.
冠盖非我俦,趋谒非我长.
良朋隔远道,夙昔梦仪光.
芙蓉发清池,玄蝉鸣路傍.④
在野之士对朝廷面临的威胁视若无睹,而必须对国家安全负责的朝中大臣却肩负着同时进行两场战争这一无法完成的任务.⑤兵部尚书杨嗣昌要求再次加派赋税,以筹集更多军饷.首辅薛国观表示反对,但崇祯皇帝认为,除暂时加税之外,已别无良策了.
不集兵无以平寇,不增赋无以饷兵,勉从廷议,暂累吾民一年,除此心腹大患……布告天下,使知为民去害之意.①
薛国观的意见,是从朝廷预算中砍掉不必要的支出,特别是闲职俸禄和贵戚资产等最为明显的浪费.崇祯皇帝迫于战事危急,不得不令皇室贵戚献资助饷.首当其冲的是孝定太后兄孙李国瑞,其资产总额多达40万两.崇祯帝剥夺了他的资产和爵位,李国瑞遂因惊悸而死.不仅孝定太后一病不起,其他皇族成员也纷纷病倒了,连皇上的占卜问卦也因此而不灵验了.崇祯皇帝大为恐慌,马上封李国瑞17岁的儿子为侯,全部归还所夺资产,并转而归罪于薛国观.不久,内阁首辅之职又出现了空缺.②
这正是复社及其同志盼望已久的机会.复古派寄希望于正在幕后待机而动的周延儒.他虽然已被革职,但仍然颇受皇上宠信.他同复社私下达成了协议,后者答应支持他,交换条件是要求他剥夺宦官和厂、卫的特权,并任命复社骨干出任要职.③复古派的目的或许是"正直"的,但其帮助周延儒恢复权力的手段,却不够光明磊落.他们用6万两白银买通了宦官曹化淳,由他向皇上推荐周延儒.④1641年10月15日,周延儒出任内阁首辅,皇上对他说:"以天下听先生."⑤
第四节完
--------------------------------------------------------------------------------------------------
①罗振玉:《万年少先生年谱》"万谱",第5页.1631年陈子龙与桐城望族方以智邂逅,发现他们对诗的看法几乎完全一致.陈子龙向方以智盛赞李雯,方以智遂特意赶到松江拜访李雯.当晚,方以智不顾旅途劳顿,兴致勃勃地同李雯大谈《离骚》,直到深夜.彼得森:《苦果》,第29页.陈子龙参加了1634年的会试,但未及第.此后,他便闭门谢客,全力攻读.艾维四:《陈子龙》,第72页.
②艾维四:《复社》,第349页.
③进士及第后,陈子龙正欲赴广东上任,得知继母去世,悲痛欲绝.按丧制,他应辞官守丧三年到1640年为止.于是,他利用这段时间同徐孚远一起编辑了《皇明经世文编》,并整理了徐光启的《农政全书》.1639年,他一度决定放弃仕途,原因是其"恩师"黄道周在同杨嗣昌的较量中败北,于1638年被革职.但1640年春,经其祖母劝说,他还是如期离乡前往北京,准备继续为朝廷效力.途中,他获悉黄道周被捕,立刻打算组织公开营救,后因有人警告他说,如此莽撞只会火上浇油,才作罢了.这年夏天,他被派往绍兴任职,9月启程上任.艾维四:《陈子龙》,第74—75、81—82、90—91、99—102页;又见李清:《三垣笔记》上,第22页.
④早在17世纪20年代,就有许多大户举家迁入南京.随后,由于金军不断入侵,又有大批北方人从山东、北直隶涌入南京.苗民起义爆发后,云南和贵州的官吏也逃到了南京.到30年代,南京附近地区的人民起义,又迫使当地乡绅举家迁入南京.例如,1634年的桐城起义爆发后,当地大户十之八九来到南京.加入了河南、湖广逃亡者的行列.彼得森:《苦果》,第37—48页.
①南京内城长12公里,高6—20米,厚8—12米,共有12座城门,每扇门都用铁皮包裹,并设有大炮.内城之外还有一道1390年修建的外城,长25公里,有15个城门."当地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利玛窦神甫写道,"曾有两人骑马从该城两边对面跑来,结果用了整整一天才跑到了一起."利玛窦:《16世纪的中国》,第269页;又见爱德华·L·法默:《明初两京制度》,第56页.
②冒襄的父、祖都仕至高位.该家族可能有蒙古血统,元朝末年定居在如皋.冒襄是个早熟的诗人,14岁就成了画家董其昌的好友和学生.他还是南京城内最出众的英俊少年之一,被倾心于他的名妓们称为"东海修影".张履祥:《重订杨园先生全集》,第134—135页;恒慕义:《清代名人传略》,第566页.
③冒辟疆:《董小宛回忆录》,第31—32页.此书汉文原名为《影梅庵忆语》,是冒襄纪念爱妾董小宛的作品.张履祥:《重订杨园先生全集》,第111—115页.
④张履详:《重订杨园先生全集》,第133—134页;冒辟疆:《董小宛回忆录》,第7页.
①张履祥:《重订杨园先生全集》,第135—137页.
②冒襄是这样描写也想委身于他的陈圆圆的:"其人澹而韵盈盈,冉冉衣椒茧,时背顾湘裙,真如孤鸾之在烟雾."冒辟疆:《董小宛回忆录》,第10—11页.
③张履祥:《重订杨园先生全集》,第139页.
④彼得森:《苦果》,第29页.
①徐鼒:《小腆纪传》,第206页.
②温睿临:《南疆绎史》,第388—389页;查继佐:《国寿录》,第70页;《明史》,第2767页.顾果是当时杰出的书法家和古文诗人,也是杨廷枢的好友,参加过1626年的苏州暴动.以他的名义宣布《公揭》,是为了将那些德高望重的无锡东林学者全都拉入这场斗争.
③克劳福德:《阮大铖传》,第38—59页;黄宗羲:《南雷文定·前集》第七卷,第4—6页;恒慕义:《清代名人传略》,第82—83页;侯方域:《壮悔堂文集》"年谱",第2页;艾维四:《复社》,第353—354页.阮大铖对周镳及其异母兄弟周钟的怨恨尤深,因为《公揭》发布后不久,他又在南京一家酒店中受到周钟的当众羞辱.徐鼒:《小腆纪传》,第207页.
④邓尔麟:《达官贵人》,第111页;艾维四:《复社》,第355页.
①杨嗣昌,即1619年在辽东遭到惨败的杨镐之子,是个颇为挑剔的将领.他一味坚持保留全部战术自主权,而不惜牺牲战略良机.其部将未经他允许不能采取任何行动,而这有时便意味着毫无行动.詹:《明朝衰亡》,第110—111页.
②《国榷》,第5808—5809页;《明史纪事本末》,第七十二卷,第44—45页;《明史》,第2857页;罗荣邦:《和平与战争的政策和决策问题》,第68页.
③《国榷》,第5810页."复古派"(fundamentalists)一词,对于那些自称为"正人君子"、以东林党或复社名义在朝中号召兴复古学和恢复基本道德价值观的人们,看来是个恰当的名称.见艾维四:《复社》,第345—346页.
④罗荣邦:《政策和决策》,第69页.这位皇上认为流寇是主要敌人,是"腹心之患",而满族势力仅仅是"癣疥之疾".他对常将满族比作匈奴和金朝的杨嗣昌说:"那汉、唐、宋何足道,目今只要将流寇平了,却用全力制敌(指满族势力——译者),有何难事?"顾诚:《论清初社会矛盾》,第139页.
⑤《皇清开国方略》,第471—476页;李清:《三垣笔记》上,第8页.
⑥清军到达济南后,一场瘟疫——可能是天花——在附近某县爆发了.清军是已经染上还是害怕染上这种瘟疫而撤了回去,无从得知.海伦·邓斯坦:《明末流行病初探》,第27—28页.
①朱文长:《史可法夫人》,第93页.实际上有40座城镇遭到洗劫.吴卫平:《八旗兴衰》,第17页.还有许多人民死于1639—1641年间全国性的饥荒和蝗灾.佐藤文俊《土贼李青山之乱》,第120页;邓斯坦:《明末流行病初探》,第8页.
②万寿祺:《隰西草堂集》第三卷,第2—3页.
③李桓:《国朝耆献类征》第一三九卷,第17页.
④李雯等:《云闲三子新诗合稿》第二卷,第16页."燕云"指北直隶;"冠盖"指达官贵族.
⑤吉斯:《明代的北京》,第20页.
①谢国桢:《党社运动》,第84—85页;又见《明亡述略》.下令增税未必能使财政收入立刻增加.当时刘宗周说,其家乡山阴(浙江)的田税皆提前两年征收,而解至北京时反迟误了一年,黄仁宇:《明朝的财政》,第126页.
②《明史》,第2869及3367—3368页.李国瑞之子于1641年3月18日受封.《国榷》,第5887页.
③艾维四:《复社》,第355页.
④《明史纪事本末》第六十六卷,第22页;《国榷》,第5895页.
⑤《明亡述略》,第278页.又见《国榷》,第5906页;《明史》,第4105页;邓尔麟:《达官贵人》,第111页,及其《嘉定忠臣》,第52—53页;《明代人名辞典》,第279页.
--------------------------------------------------------------------------------------------------
第五节 周延儒的荣与衰(第二章崇祯朝廷)
在多数人看来,周延儒升任首辅意味着"江南集团"的成功.①在大学士吴甡之庇护下的"江北大臣集团"虽仍然存在,但所有山东籍阁臣(张四知、范复粹、谢升)都被免职了.因此,1641年的内阁大改组,意味着明朝中央统治集团发生了重大变化:内阁及六部逐渐落入了南方集团控制之下.结果,明朝末期,落在"江北"士绅肩上的经济负担越来越重,而直接掌握在他们手中的国家权力却越来越少了.②
周延儒与复社的合作并不彻底.③例如,凤阳总督出缺,周延儒竟然接受了复社死敌阮大铖的推荐,让马士英出任此职.马士英来自贵州,是理财好手,曾因私吞公款而充军边地.④后来,周延儒又打算让冯铨督饷,只是因为"小东林"的激烈反对,才不得不改变了主意.⑤但周延儒也的确履行了让复社所推重的官员掌握实权的诺言.他向皇上举荐了许多受复社敬重的士人,其中包括刘宗周、范景文、郑三俊、黄道周、张国维、李邦华和倪元璐.虽然他们没有全部获得重要官职,但张溥——当时正大病缠身,至年底便病故了——还是看到了许多受薛国观压制的敢于直谏的言官被重新起用,因而得到了安慰.①
1642年的复社年会仍在苏州虎丘举行,新的盟主是诗人李雯.许多少年才子前往参加,包括陈名夏和后来在1643年会试与殿试中荣登榜首的宋之盛.②冒襄可能也出席了这届年会,尽管他对朝廷命运的关注远不及对个人私生活的兴趣.他失去了美人陈圆圆——她确有"倾国倾城"之色——使之落入了外戚田畹之手(田畹后来又将她转赠给吴三桂);但完全出于偶然,他再次遇到了同样可爱并一心委身于他的董小宛.当时,董小宛因为其父以她的名义在苏州到处借钱,已经债台高筑了.冒襄要将她赎出,唯一的希望是乡试中举.但1642年南京乡试,他再次落第.一切似乎都完了.那些为收回债款而希望冒襄成功的苏州债主们,又哄闹起来.这对即将陷入法律纠纷的情侣,将他们的困境告知了钱谦益.钱谦益钦佩冒襄的才气,也喜爱董小宛的聪慧.特别是他们的爱情带有强烈浪漫色彩,使钱谦益感到冒襄与自己气味相投.③
钱谦益的年岁比冒襄大得多,但他不久前也陷入了情网.他爱恋的是兼善诗词与弹唱的名妓柳如是.④柳如是最初在吴江卖艺,不久便成了天下名妓.她一心想嫁给一位和她一样声闻海内的男士,并看中了松江名士陈子龙.但陈子龙为人严正不易接近,她便转而投入了钱谦益的怀抱,1641年被钱谦益纳为妾.此后,钱谦益大部分时间都陪伴着柳如是,为她建了一座藏书楼,又将她扶为正房;他们俩在一起,似乎就是钱谦益的弟子王士祯称为"神韵"的那种时代精神的体现.①
出于对董小宛的深切同情,钱谦益决定伸出援助之手.他亲自赶往苏州,帮她还清了所有债务,赎回了堆在一起足有一尺高的借据.冒襄的学生将董小宛赎出后,钱谦益又在虎丘山下设宴为董小宛送行,然后用船将她送到如皋.董小宛到达如皋后,便成了冒襄的爱妾.②自那以后,她日日厮守在冒襄身边,帮他抄写诗文,翻查史籍,赏玩字画,鉴定文物,演唱他喜爱的歌曲,或一起饮酒狂欢.③
长江白浪拥,像奔赴杯底.姬轰饮巨叵罗,觞政明肃.一时在坐诸妓,皆颓唐溃逸.姬最温谨,是日豪情逸致,则余仅见.④
和钱谦益、柳如是一样,冒襄和他的爱妾也是那日薄西山的时代的两颗耀眼明星.
在北京,人们正纷纷传说:首辅周延儒让工匠在其宅第门前修建了一座珠宝店,令董廷献居中主事,专门向求官者和欲买通官府的商人收受贿赂.⑤崇祯皇帝十分欣赏周延儒揣测皇上心思的高妙技巧——无论皇上表达意愿的方式多么微妙,他都能准确地理解——但招权纳贿的指控,还是使崇祯不再宠信周延儒了.①他开始将朝纲不振归咎于大臣,周延儒则首当其冲.在1642年的新年朝会上,皇上对在场的周延儒等大臣们说道:"古来圣帝明王,皆崇师道.卿等即朕师也.职掌在部院,主持在朕,调和在卿等".②不过,周延儒最后垮台,并不仅仅是因为受贿.确切地说,他之所以陷入死地,主要是因为与宦官作对和贻误战机.
在1634年以后的八年中,崇祯皇帝对朝中大臣越来越不信任了,因而越来越多地依赖内廷宦官为他出谋划策.1640年,崇祯皇帝曾在某些方面限制了宦官的权力,但仍然十分重视他们的意见,并相当信任他们,把他们当作自己的耳目.1642年,周延儒为了履行对复古派的许诺,剥夺了宦官机构东厂的权力.于是,宦官头子将周延儒视为大敌,开始挑动皇上对他进行打击,不久他便失去了皇上的信任.③
与此同时,前线局势又空前恶化.1641年,清军又取得了新的胜利.崇祯皇帝这才想起已故大臣杨嗣昌的忠告:不可同时进行两场战争.④于是,他密令杨嗣昌的门徒兵部尚书陈新甲,派人向皇太极询问媾和条件.①由于一时疏忽,崇祯皇帝给陈新甲的一份关于议和的密件,经塘报传抄于外.不出所料,此事在复古派中立刻激起了轩然大波.皇上迫于压力,不敢对此负责,遂以越权为名,将陈新甲逮捕弃市.②
1642年3月19日,松山在清军长期围攻下终于失守.清廷提出议和,要求将宁远以北、西至蒙古的关外领土划归清朝.崇祯皇帝由于对议和心有余悸,竟不敢在朝廷上公开讨论此事.③4月2日,崇祯皇帝没有派使臣前去议和,反而令宁远守将吴三桂率4000人马,向阿济格所率驻守大山的清军发动反攻.这次行动被轻而易举地粉碎了,而清廷则从中领教了崇祯皇帝的背信弃义.他们再也不会向明朝提供议和的机会了.④
这年冬天,清兵在努尔哈赤第七子阿巴泰率领下再次南下.赵光汴是负责边防的两位明军将领之一,他守御蓟州,指挥不利.1643年1月5日,京师东北的这一重要门户陷落了.⑤赵光汴因玩忽职守被革了职,等待进一步的惩处.这时,周延儒派人对他说,若以白银5000两相赠,便可让他官复原职.赵光汴遂上下打点,共用去白银2.5万两,几乎倾家荡产,终于得以免受惩罚,并且官复原职.①与此同时,大学士吴甡奉旨前去抵御清军.周延儒想抢头功,得知范志完已在通州切断了清兵的退路,遂于1643年5月21日,坚决要求出镇通州.②然而,周延儒到了通州后,"不敢出战,每日与幕客饮酒,伪驰疏报捷".③他甚至凭空虚构了一场大败阿巴泰的战役,并于6月25日亲自返京,为范志完等将领请赏.④崇祯皇帝听了他关于明军将士如何勇猛杀敌的栩栩如生的描述,喜出望外,立即为他加官进爵.⑤
然而,纸里包不住火.从1642年11月27日到1643年1月27日,清军在短短60天内,便突破了长城,穿过北直隶,一直深入到山东和苏北,共计掠走了黄金1.2万两,白银220万两.⑥直到这场浩劫临近尾声之时,崇祯帝才渐渐看破了其大臣的谎言和武将的怯懦.7月1日,大学士吴甡被劾贪生怕死,按兵不动.⑦赵光汴、范志完被夺去官爵,下狱处死.⑧7月10日,周延儒也因谎报军情被革职查办了.①一些大臣以周延儒年高位重为理由,欲为其求情,却反使皇上的态度更加坚决了:正因为他已位极人臣,所以才不可饶恕.②崇祯皇帝拒绝宽赦周延儒,下令将他处死,但念其为朝廷效力多年,遂允许他在狱中自杀,而免受了绞刑的痛苦.③
周延儒之死,可能会暂时平息崇祯皇帝对御敌无术的怒气,却难以补偿广大百姓所遭受的巨大灾难.清军撤离后,叛乱又接连发生.来自山东临清的报告说,当地人民3/10死于饥荒,3/10死于疾疫,其余4/10则被迫为盗,以劫掠为生.④而临清以南的东昌一带,所有村镇都化为一片废墟.据明廷兵部的报告,至1643年春,只有一座济宁城孤零零地矗立在方圆数千里的荒草废墟之中.⑤李雯也在京师写道:
不寐听春雨,萧萧满凤城.
参差添玉漏,的历乱金钲.
罢祷宜加膳,忧时为洗兵.
圣恩知广大,早晚答苍生.①
诗人所得到的唯一安慰,来自季节的变迁.它能给人们以某种希望:春天将从碎石瓦砾之下破土而出,为大地带来新的生命;初夏的雨露将滋润干裂的土地,并稍稍缓解人们绝望的心情.然而,在西方和北方,明朝的敌人的不断发展、壮大,与自然界的由春入夏却更为相像.
第五节完
--------------------------------------------------------------------------------------------------
①谢国桢:《党社运动》,第96—97页.
②自1641年人事大变动后,朝廷大臣的人事安排被崇祯皇帝搅得一团糟.从那时开始,到1644年4月北京陷落,先后有18人入为阁臣,18人出任六部尚书,平均每人在职时间不到一年.艾维四:《陈子龙》,第124页.
③例如,1642年8月,周延儒曾阻挠张溥和张采的升迁.当时皇上问起二张和黄道周的情况,周延儒回答说,这三个人都是杰出的学者,但书生气太足,并怀有偏见.李清:《三垣笔记》"附识"中,第5—6页.
④阮大铖向周延儒馈赠黄金1万两,以求复出,并向朝廷举荐马士英.周延儒感到向皇上建议让阮大铖复出,显然过于唐突,因而只推荐了马士英.而马士英也是直到高光斗因连失五城被革职下狱后,才得到了凤阳总督之职.刘约瑟:《史可法和满洲入侵时中国的社会政治》,第54页;《国榷》,第5926页.
⑤《贰臣传》第九卷,第28—29页;恒慕义:《清代名人传略》,第240—241页.1638年清军南下时,冯铨在涿州保卫战中起了重要作用.对他的任用将意味着,朝廷对额外赋税重压下的北直隶和山东地主做出了让步.
①《明史纪事本末》第六十六卷,第23页.
②杜登春:《社事始末》,第11—12页;吴山嘉:《复社氏姓传略》第二卷,第3页.
③张履祥:《重订杨园先生全集》,第144—151页.
④柳如是姓杨,名爱,字蘼芜,号河东君.
①《贰臣传》第十卷,第14—15页;葛万里:《钱牧斋先生遗事及年谱》,第4页;恒慕义:《清代名人传略》,第149页;吉川幸次郎:《不问国事》,第4—8页.在钱谦益之流的爱情生活中,"公开的一面同隐密的一面是并存的".有关这一现象的值得一读的描述,见林恩·斯特鲁弗:《历史剧"桃花扇"》,第15页.
②冒辟疆:《董小宛回忆录》,第28页.
③张履祥:《重订杨园先生全集》,第151—152页.
④冒辟疆:《董小宛回忆录》,第33页.当时正值1642年阴历9月.
⑤谢国桢:《党社运动》,第88页;李清:《三垣笔记》"附识"上,第19页.
①《明亡述略》,第276页.
②1642年阴历正月初一(阳历1月30日),崇祯皇帝为了加强自己和大臣的关系,做了一回大胆尝试.他让所有外朝官员都进入内廷,亲自对他们表示嘉奖,号召他们同心治国.但当时的气氛仍十分拘谨和呆板,而且崇祯皇帝对大臣的不满很快就压倒了想要亲近他们的愿望.李清:《三垣笔记》"附识"中,第1页.大多数当时的记载都说,崇祯皇帝确信其大臣杨易结党营私.一种常见的说法是:"臣尽行私比党,而公忠绝少."冯梦龙:《甲申记闻》,第2页.康熙皇帝也曾指出,明朝宦官确实作恶多端,但导致明朝灭亡的主要因素并不是宦官,而是党争,是明朝大臣为争权夺利互相倾轧,而置国家利益于不顾.史景迁:《中国皇帝》,第87页.
③《明史纪事本末》第七十四卷,第77—78页;《明代人名辞典》,第279页.
④《皇清开国方略》,第511—514页.
①暗中怂恿皇上通过陈新甲与清朝秘密接触的,是山东籍大学士谢升.《明史》,第2909页.
②李清:《三垣笔记》"附识"上,第20—21页;《明史》,第2908—2909、3090页.陈新甲不慎将一份有关议和的密件放在案上丢失了.当时的官府书吏常常要将文书送交塘报.陈新甲的书吏见此文件置于案上,以为是普通文书,遂拿去交给了塘报官.陈新甲被处死后,谢升也作为绥靖主义者受到攻击,被迫告老还乡,直到清军入关后才得以复出.罗荣邦:《政策与决策》,第68—69页;《贰臣传》第七卷,第32—33页;恒慕义:《清代名人传略》,第307—308页.复古派视陈新甲为"误国枢臣".李清:《三垣笔记》"附识"上,第12页.
③《皇清开国方略》,第536—538页.
④《皇清开国方略》,第538—539、544—545页;《清太宗实录》第五十九卷,第10页;李佳白:《北京的第一个满族皇帝》,第132页;谢国桢:《党社运动》,第90页.
⑤《皇清开国方略》,第558—561页.
①钱■:《甲申传信录》,第7页.这是一部记述当时朝中史事的最可靠的资料.作者强调此书决非"野史",而是他在都察院任职时对耳闻目睹并经过认真核实的史实所做的记录(第5页).书中经常提到某人的谈话未曾被他人听到,因而无法提供详细内容.有时则对此类个人隐私是如何传出来的加以解释,如某人曾在某场合同其弟子详谈某事(第83页),等等.
②《明史》,第4107页;《国榷》第5971页.
③《明亡述略》,第278页;又见曹溶:《崇祯五十宰相传》,第五卷;李清:《三垣笔记》中,第9页.
④《明史》,第4107页;《国榷》,第5975—5976页.
⑤《国榷》,第5974、5976页.1645年,清朝摄政王多尔衮对其大臣们说,他看了明朝的朝报,感到非常有趣,尤其是明朝君臣总是谎称胜利,上下相蒙,"最为可笑".《多尔衮摄政日记》,第5—6页.
⑥恒慕义:《清代名人传略》,第3—4页.
⑦《明史》,第4107页;《国榷》,第5976页.
⑧还有许多将领也被投入大牢.见《明史》第2922页之名单.
①《明史》,第4107页.
②《国榷》,第5977页.
③李清:《三垣笔记》"附识"中,第11—12页;万言:《崇祯长编》,第48—51页;《明代人名辞典》,第279页.周延儒谎报军情一事,是由李国瑞之子李国祯揭穿的.周延儒死于1644年1月17日.
④左懋第提出上述比例数字后,又写到:"米石银二十四两.人死则取以食.又自鱼台至南阳,流寇杀戮,村市为墟,尸积水涯,河为不流."《明臣奏议》第十二卷,引自清水泰次《明代的流民与流贼》,第378页.临清还出现了两支较大的起义军.一支以小地主袁时中为首,他的佛兵(据说有20到40万众)是由各地土豪的乡兵组成的.清军南下时,这支队伍曾在临清帮助鲁王进行过抵抗.另一支以狗屠李青山为首,并同河南的李自成起义军有直接联系.当李自成(他杀了袁时中)全力剿除明朝诸王而不再保护地主时,李青山便把矛头指向了地主.佐藤文俊:《明末袁时中之乱》,第209、218—223页,及其《李青山之乱》,第119—121页.
⑤黄仁宇:《明代大运河》,第132页.
①李雯等:《云闲三子新诗合稿》第五卷,第3页."凤城"指京师,出自杜甫《夜诗"玉漏"形容皇宫,也是当时用来计时的一种漏壶;"洗兵"意为放下兵器.
--------------------------------------------------------------------------------------------------
第三章 满族势力的扩张
导言
项城师溃哭无衣,闻道松山尚被围.
原野萧条邮骑少,庙堂镇静羽书稀.
拥兵大将朱提在,免胄文臣白骨归.
却喜京江波浪偃,蒜山北畔看斜晖.
钱谦益:《牧斋初学集》二十,"冬至后京江舟中感怀八首·其六".
努尔哈赤死于1626年9月30日.临终前他没有指定汗位继承人.①相反,他的遗训是警告诸王,即八贝勒,永远不要让他们当中的某个人成为独裁者."继我而为国主者",他说,"毋令恃强之人为之.此等人一为国主,恐恃力自恣,获罪于天也."②或许努尔哈赤感到,像他那种独裁野心,若不加约束,最终会危及他所开创的事业;或许他不希望自己的继承人达到与他同样的历史地位.不管出于什么动机,总之,他要求八王实行集体统治."若集会而见尔等八王任置之国主时",他指出,"不得一二人集会,要众人会齐后入见,共议国政,处理国事."①
努尔哈赤死时,共有四大贝勒,都是这位金汗的子侄.论年龄,代善最长,其次是阿敏、莽古尔泰、皇太极.②其中年龄最小的皇太极,统领着满洲八旗中的两旗,因而实力最强.但他的优势只是相对的,他要登上汗位,必须得到另外三位贝勒的认可.最初,换取三位贝勒的认可,似乎要以实际上瓦解努尔哈赤所开创和发展的全部事业为代价.皇太极后来回顾这次危机说:
彼时,我等正为太祖服丧,镶蓝旗贝勒阿敏遣傅尔丹谓我曰:"我已同众贝勒议.我等欲推尔为君,然尔既登汗位,须容我出境谋生."……吾若许其出境,则两红旗、两白旗、正蓝旗亦可越境出外谋生.如此国将不国,我为谁君?吾若从其请,则国家分崩矣.③
最后,年长的贝勒代善提出了一项折衷方案.在其儿子的帮助下,代善提议由皇太极继承汗位,比皇太极年轻的宗族成员,都要向他宣誓效忠.作为回报,皇太极当众向其三位兄长下拜;在正式场合,则四人同座.于是,一种集体统治格局果真形成了.④不过,这是一种令人不安因而难以持久的政治安排.努尔哈赤第3子莽古尔泰,认为应由他而不是其弟来继承汗位.①而皇太极则因集体统治对他的约束感到烦恼,正在另寻良策,以使自己真正凌驾于其诸兄之上.②
导言完
--------------------------------------------------------------------------------------------------
①努尔哈赤终年68岁.李鸿彬:《论满族英雄努尔哈赤》,第229页.
②罗思·李:《早期满洲国家》,第50页.
①罗思·李:《早期满洲国家》,第51页.满文老档明确记载,努尔哈赤一直打算让八和硕贝勒共治国政.1622年,努尔哈赤曾向他们阐明,在强势之人治国与汗治国之间,还有第三种方式,即众贝勒共同治国.为了使八贝勒共商国事,他还制定了特殊制度,以便使他们能够达成一致意见.因此,建立部落贵族的集体统治,是努尔哈赤考虑已久的问题.周远廉:《后金八和硕贝勒"共治国政"论》,第250—251页.
②恒慕义:《清代名人传略》,第9页.许多西方人只知皇太极叫阿巴海,但满族文献中不见此名,只记载努尔哈赤第四子就是皇太极(皇太子),有时又写作黄台吉.台吉一词并无"储君"之意,而是一种来自蒙古语的贵族称号,努尔哈赤诸子在1615年以前多有此号.罗思·李:《早期满洲国家》,第11页;吴卫平:《八旗兴衰》,第16页.
③罗思·李:《早期满洲国家》,第120页;又见周远廉;《后金八和硕贝勒》,第257页.
④恒慕义:《清代名人传略》,第9页.
①1635年,已于两年前死去的莽古尔泰,被发现曾阴谋篡夺汗位,私造刻有"大金皇帝"字样的印玺.罗思·李:《早期满洲国家》,第124页.
②《早期满洲国家》,第126页.
--------------------------------------------------------------------------------------------------
第一节 汉族合作者(第三章满族势力的扩张)
皇太极在辽东汉人中找到了一种依靠力量.他宣称以往三年对辽东汉人的屠杀,是违背治国之道的行为,并将之归咎于其父努尔哈赤,从而赢得了他们的信赖.③他还指出,在他即位前汉人的地位多么低下,而他即位后便采取措施改善了他们的社会地位和生活条件.④他这一努力表现在许多方面.减轻了关于汉人逃亡的法令,采用了汉族社会的法律形式.同时,"拖克索"制度被废除,大量汉族奴隶不再由满族官吏直接管理,而分屯别居,由汉官统辖,从而使满汉两族更加严格地区分开来.⑤
由于当时白银不足,皇太极仍以农奴作为庄丁来支付满、蒙、汉官吏的俸禄,但各官府所得到的农奴的数量明显减少了.⑥此外,被收为"民户"的汉人都生活在军屯区中,由汉官统领,满洲旗人不得进入这些地区.①皇太极还开科取士,从俘奴中选拔官吏,并比其父更深地依赖于汉族合作者的帮助和指点.②
作为回报,这些汉族合作者提出了一系列旨在将大权集中于皇太极手中的改革建议.1629年,金汗的"书房"或"文馆",增加了许多满洲巴克什.不久,又有80余名汉族秀才加入了文馆,掌管记注起居和处理外交信函.③与此同时,皇太极又接受了汉官所谓"一城即一邦,乃祸乱之源"的劝告,设法削弱各贝勒在各旗中的权力.④在此之前,战利品皆先在各贝勒之间平均瓜分,然后由他们分赐给本旗将士.而此时,皇太极规定,要先将全部战利品的30%送进汗的府库,再由八家之主分享其余的70%.赐旗人钱物酒宴之费,则由汗亲自支付,不再由贝勒以旗主身份分别支付.①此外,这些合作者还主张增设谙班(满语,意为大臣),分遣各旗,使之分割贝勒之权,并同贝勒一起参加诸王大臣议事.这一建议正好符合皇太极的需要,遂被采纳.②
由于被剥夺了向本部旗人施与赏赐的封建权力,并被迫与汗指派的官员分享统治各旗的权威,那些大贝勒对出此主意的汉人必然比以往更加厌恶.阿敏——1627年率军征伐朝鲜时就已经有过反抗举动——最有可能反对皇太极将汉人视为后金国中独立和平等的成员的新政策③.不久,发泄不满的机会来了.
1629年11月,皇太极决定向明朝内地,即关内的中原④地区发动第一次进攻.他令阿敏为摄政,留守沈阳,自己则率八旗军突破喜峰口,一直打到北京城下.⑤金兵对北京的进攻虽被祖大寿击退,但他们仍攻破并占领了关内四座重要城镇:滦州、迁安、遵化和永平.①皇太极对四城军民采取安抚政策,令金兵严守军纪,并盛情接纳明朝降官,其中包括当地行政官员、卫所军官和三名高级将领:孟乔芳、杨文魁、杨声远.副将孟乔芳及其部众,立即被邀至山海关附近皇太极的营垒之中.皇太极极力表现得平易近人,以便同明朝皇帝的深居简出形成鲜明对比.他设宴汗帐,款待明朝降官,以金杯赐孟乔芳酒,并说道:"朕不似尔明主,凡我臣僚,皆令侍坐,吐衷曲,同饮食也."于是孟副将便归顺了后金.②
皇太极就这样借占领四城之机,表达其渴望招纳汉人、欢迎明朝降官的心曲.1630年4月,皇太极返回沈阳,阿敏奉命至前线督师,于5月初抵达永平.不久,总兵祖大寿率明军反攻,阿敏丢了滦州.军中大臣劝他守住其余三城,保护城中百姓.他非但不从,反向几年来因皇太极不断扩大其权力而日益活跃的汉人大发怒气.6月,阿敏下令对迁安、永平实行屠城,只留少数妇女.在这场野蛮屠杀之后,他将所有家畜、财物及幸存的妇女掠作战利品,抛下几座空城遁身而去.明军很快消灭了少数留守的金兵,轻而易举地收复了这些残破的城镇.③
皇太极得知阿敏屠城后为之大怒.1630年7月,阿敏回到了沈阳,皇太极拒绝对这场屠杀承担任何责任(他与此暴行毫无干系),宣布阿敏为国贼,将其逮捕.①诸贝勒大臣讯问阿敏后,议请诛之.皇太极命从宽处罚,遂将他幽禁起来.10年后,阿敏死于幽禁之所.②
将阿敏逮捕治罪,大大强化了皇太极的实力和权威.如今,不仅主要对手已被消灭,而且阿敏的镶蓝旗也落入了皇太极的亲信堂弟济尔哈朗手中.这样,皇太极不仅直接控制着八旗中的两旗,还能在很大程度上左右另一旗的行动.同时,阿敏的行为更增强了皇太极继续安抚汉人以赢得其支持的决心.当时他认为,阿敏的野蛮行径是对汉人缺乏了解的结果,因此满族人需要进一步学习文物之邦的基本义理.
闻诸贝勒大臣,有溺爱子弟不令就学者,殆谓我国虽不读书,亦未尝误事.独不思上年我兵之弃滦州,皆由永平驻守贝勒,失于救援,遂致永平、遵化、迁安等城,相继而弃.岂非未尝学问不明义理之故欤?③
遂令满、汉官员子弟,8岁以上15岁以下,皆就学读书,声称二三年内,"就学者既众,我等将成礼义之邦."④
占领永平的直接后果,是皇太极更加羡慕汉族的统治方式,更加依赖汉族合作者在政治上对他的启迪.在事件爆发后的第二年里,他经常求教于参将宁完我.这是一个为满洲政权的创建立下汗马功劳的辽东边民⑤.1633年,在皇太极欲将金朝作为自己治国的楷模之时,正是宁完我向他提出,要理解文治的艺术,就应阅读"四书";要改进战术,就应研究孙子等军事家的著作;要探究王朝兴衰之理,就应求助于《资治通鉴》.①也是这个宁完我,主张依仿明朝六部之制,草拟六部章程,以管理后金政府.②六部(建于1631年8月5日)分别由一名贝勒主管,但大部分实权掌握在承政、参政等官员手中,并由皇太极之弟多尔衮总管.③汉人在六部中的作用虽相当有限,但行政官员作为一个整体,同皇太极任命的监察官一道,实际已取代了贝勒的作用.几年之后,徒有其名的贝勒分主六部之制便废止了.④
占领永平的另一后果,是由愿意为满族效力的汉族士兵组成了独立的汉军.⑤其实,自1626年以来,就已经有汉族军队同满族人并肩作战了,那时他们主要是隶属各旗的使用中国火炮的炮兵.在皇太极看来,这些"乌真超哈"(满语,意为重兵)不如他的满族武士凶猛、勇敢,但在攻坚战中他们确实是有效的突击力量.⑥永平守军投降后,后金统治者面临这样一个问题:是将他们编入各旗作"乌真超哈"呢,还是组建一支由忠诚可靠的汉官统领的独立部队?最后他们选定了后一方案,3000名汉族士兵(其中可能有从后金占领的东北地区征募来的汉人)组成了"尼堪超哈"(汉军),由一名虽非境外居民、但已忠心耿耿地为后金效力了14年的明朝降官统领.此人名叫佟养性①,和许多辽东籍明军将领关系密切.1616年,他与努尔哈赤暗通书信,密谋叛明降金.后来,明朝查获了这些书信,将佟养性逮捕入狱.但他越狱逃走,投奔了后金.努尔哈赤封他为男爵,并妻以宗女,以示褒奖.②从此,佟养性便成了后金的额驸(满语,意为驸马).1621年,他协助努尔哈赤攻破了辽阳.现在,他奉皇太极之命统领新建的"尼堪超哈",并准备投入战争.③
与此同时,佟养性还奉命督率从永平俘虏来的一队汉族铸炮工匠.他们通晓铸造葡萄牙大炮即"红夷"炮和"大将军"炮的新技术.④其中包括出身于翻沙匠和铁匠的游击丁启明.1631年2月8日,这些铸炮工匠完成了任务,40门崭新的欧式大炮宣告铸成了.13天后,皇太极下令:自今以后金国所属汉人皆归额驸佟养性总理;他的命令就是法律,所属汉官皆须服从.⑤
佟养性训练的这支军队及其大炮,使满族在争夺亚洲东北霸权的斗争中,具备了新的有利条件.这支装备了欧式大炮,并由葡萄牙炮手直接或间接训练的士兵进行操作的汉族突击部队,将使皇太极有可能恢复其父1626年在宁远明军的大炮前所失去的军事优势.为此,皇太极已花了五年时间,并对中原发动了俘获这些炮手和工匠的那次关键性的袭击;而今,由于后金已将突然、凶猛的骑兵战术同持续、猛烈的炮兵技术结合起来,东北战场的力量对比就将发生决定性的转变了.佟养性还没能使这一新的军事技术臻于完善,汉族降人今后还会为后金带来更丰富的军事经验.但目前,作为初次尝试,这种新式武器将用来摧毁大凌河城的明军工事,并成为金军在这次战役中获胜的关键因素;而这次胜利在后金寻求扩张的进程中又将是重要的转折点.因此,对大凌河的长期围攻,是值得详细考察的事件.它既可以证实皇太极对旧的汉族同盟者的深切倚重,也可以说明他在招纳新的汉族同盟者时所使用的高明手段.①
第一节完
--------------------------------------------------------------------------------------------------
③《早期满洲国家》,第137—138页.
④根据他的一道可能言过其实的敕令:"初,尼堪皆配满洲官员为奴,虽有马不得骑,皆供满洲骑乘.贝勒有疾,尼堪须令妻女前往服侍.尼堪全为满洲官员之私产,常食不果腹."同上,第138—139页.1627年饥荒期间,皇太极还决定发国库储银2万两,分赐明朝百姓买粮充饥.《满洲旧档译注·清太宗朝》,第165页.
⑤《大清太宗文皇帝实录》第一卷,第5页;罗思·李:《早期满洲国家》,第139—140、148—149页.
⑥后金将这些汉人分为民户和奴隶两类,再从二者中抽取18至60岁适合从军的强壮男子为壮丁.每三年进行一次人口普查,以便用新抽取的壮丁替换已失去战斗力的壮丁,或将某处多余的壮丁调拨他处.汉族奴隶和民户之壮丁皆编为"外牛录",但奴隶仍记在主人户籍中,且只能充当步兵或骑兵.满洲奴隶则编为"内牛录"或"包衣牛录",分属各旗.吴卫平:《八旗兴衰》,第24—28页.17世纪30年代,满洲仍以农奴或奴隶分赐各级官吏.1638年,皇太极曾批准将妻妾、马匹和奴隶分给部下的制度;1640年的一份战报则明确提到,努尔哈赤时代建立的战俘与降人的区别仍然存在.郑天挺:《清入关前满洲族的社会性质》,第93—94页.关于皇太极时期盛京一带出现的贵族田庄,见郑克晟:《多尔衮对满族封建化的贡献》,第10页.
①《清太宗实录》第一卷,第10—11页;吴卫平:《八旗兴衰》,第18页;罗思·李:《早期满洲国家》,第7页.
②普雷斯顿·M·托伯特:《清朝的内务府》,第19—20页;罗伯特·B·奥克斯南:《马背上的统治》,第34页.1625年,努尔哈赤举行过一次文官考试,选拔出300多人为官.但正式的科举制度到皇太极时期才真正得到发展.1629年,后金举行了第一次科举考试,从满洲和蒙古人所役使的奴隶中选拔出200人为官.郑天挺:《探微集》,第88页.自1632年后,地方官府和中央六部的所有汉官,每隔三年都要参加一次考课.满族人对科举取士的看法,明显受到了儒家学说的影响:"贤者进,劣者退,则大道可开.贤才来奔,日多一日,士子聆教,诚心履道.如此招贤纳士,则汗之大道可成矣."罗思·李:《早期满洲国家》,第146页.
③满洲巴克什,1631年后改称笔帖式.罗思·李:《早期满洲国家》,第128—130页.1629年阴历九月初一,在皇太极的命令下,300名明朝生员,包括在八贝勒家为奴者,参加了考试.考中者200人,皆免其奴隶身份及徭役、兵役,入新设之书房供职.不过,这种书房总的说作用不大——也许是因为满洲统治者不愿把最高机密委托给汉官办理.昭梿:《啸亭杂录》第二卷,第7页;乔舒亚·A·福格尔:《顺治年间的山东》上,第19—20页.
④劳伦斯·D·凯斯勒:《康熙和清朝统治的巩固》,第10页.
①罗思·李:《早期满洲国家》,第133页.
②皮埃尔·科拉迪尼:《满洲王朝初年的行政》;托伯特;《清朝的内务府》,第19—20页;罗思·李:《早期满洲国家》,第126—128页.
③自从后金在宁远战败、努尔哈赤于1626年死去之后,皇太极便开始与明朝议和.这使他能够腾出手来派阿敏率军征服朝鲜.金军逼临朝鲜都城,国王李倧(1623—1649年在位)逃入海岛.朝鲜使臣答应向急需朝鲜粮草的后金输纳岁贡.这正是后金所希望的,故军中贝勒大臣皆主张接受这项条件.阿敏只想掠夺战利品,主张继续攻打朝鲜都城.只因大家坚决反对,他才放弃了这一打算,同意和平撤军.但他还是劫掠了几座朝鲜城镇.罗思·李:《早期满洲国家》,第120—121、165—167页;恒慕义:《清代名人传略》,第1—2页.关于1628年后金为获得急需的朝鲜粮草所做的努力,见马克·曼克尔:《清代纳贡制度》,第85—86页.
④"中原"一词常用以泛指中国内地,但狭义地理解则大致相当于华北平原地区,包括河南、山东西部及河北和山西南部地区.罗伯特·克里默:《周密与修端》,第60页.
⑤郝爱礼译:《皇清开国方略》,第205—216页.
①明朝毁掉了房山县境内的金朝皇陵.作为报复,后金也摧毁了一座明朝的陵墓.莫东寅:《明末建州女真的发展及其建国》,第98页.
②赵尔巽等撰:《清史稿》"列传"第二十四卷,第7页.又见《皇清开国方略》,第221—225页.孟乔芳(1595—1654)是永平人.永平是直隶头等重镇,是从山海关到北京的必经之地.孟乔芳原任明朝副将,罢职后家居.作为当地武人,他受到许多永平军人的信赖.因此,皇太极接受他的投降后,这些军人也随之归附了后金.后来,皇太极设汉军八旗,将孟乔芳部编入镶红旗,让孟乔芳任副都统.崇祯皇帝得知孟乔芳叛变后,将其留居永平的亲族全部杀了.《贰臣传》第二卷,第6—7页;恒慕义:《清代名人传略》,第572页;李光涛:《洪承畴背明始末》,第245页.
③恒慕义:《清代名人传略》,第9页;罗思·李:《早期满洲国家》,第121—122页;《皇清开国方略》,第234—236页.阿敏本人几乎为明军骑兵所杀.《当代著名政治家介绍》,第98页.
①罗思·李:《早期满洲国家》,第140页;《皇清开国方略》,第237—241页.
②恒慕义:《清代名人传略》,第9页.
③罗思·李:《早期满洲国家》,第153页.
④罗思·李:《早期满洲国家》,第153页.
⑤宁完我为促成永平投降起了作用.攻城时,他手持黄旗登上城头,对城中军民说,如若投降,便可继续安居乐业.李元度:《国朝先正事略》第二卷,第9页.
①罗振玉:《史料丛刊初编》第四册"奏议"第二卷,第55页.
②科拉迪尼:《满洲王朝初年的行政》;恒慕义:《清代名人传略》,第592页.
③关于多尔衮在促成六部建立的过程中所起的关键作用,见郝爱礼:《亲王多尔衮》,第20—21页.
④最初,许多满族官员对是否需要设置监察官表示怀疑.他们说,明朝早就有这种"言官",所以总打败仗.宁完我则否认监察官的设置是军事力量软弱的标志或原因.他坚持认为,六部既已建立,就有必要设置能弹劾六部官员的监察机构.李元度:《国朝先正事略》第二卷,第9页.汉官在六部承政和参政中只占1/6.每部承政4人,2为满洲,1为蒙古,1为汉人;参政14人,8为满洲,4为蒙古,2为汉人.1638年后,每部只设承政一人,皆用满洲.奥克斯南:《马背上的统治》,第31—32页.在1632到1644年间的某个时候,可能是1636年,贝勒就不再分管六部了.罗思·李:《早期满洲国家》,第131页.
⑤《皇清开国方略》,第251页.
⑥赵绮娜:《清初八旗汉军研究》;罗思·李:《早期满洲国家》,第111—112、180—181页.
①佟养性是开原的富豪,族人宾客甚多.努尔哈赤的崛起使他激动不已,决心与满族共命运.佟氏其他成员住在抚顺.据某些史料载,佟氏祖先是汉化的女真商人,世代居住在明朝境内,同满族人进行食物和毛皮贸易.但也有史料可以证明,佟氏是数世以前定居东北的一个明朝官员的后裔.辽东佟氏最终共有22人归顺了后金,包括曾在朝鲜英勇抗击丰臣秀吉的副将佟养真(死于1621年).佟养性死于1647年,其子普汉袭爵.郑天挺:《探微集》,第53—55页;李元度:《国朝先正事略》第二卷,第20—21页;恒慕义:《清代名人传略》,第797页.
②李元度:《国朝先正事略》第二卷,第21页;郑天挺:《探微集》,第55页.
③赵绮娜:《清初八旗汉军研究》;恒慕义:《清代名人传略》,第797—798页.
④李元度:《国朝先正事略》第二卷,第20页.
⑤《清太宗实录》第八卷,第3—4页;《皇清开国方略》,第244页;恒慕义:《清代名人传略》,第797页.铸匠名叫王天相,铁匠名叫刘计平.
①大凌河之围,下文将详述.《皇清开国方略》第261—268、272—282页对此有一简要叙述.
--------------------------------------------------------------------------------------------------
第二节 大凌河之围(第三章满族势力的扩张)
大凌河城是明朝在东北的军事重镇和贸易中心,有着坚固的综合防御工事.该城四周有厚实的城墙,城外险要之处又设有台堡百余座,在金军的传统战术面前,简直坚不可摧.所谓"台",都是一个个小城堡,各由一名将领统辖.他们多是明朝的军官,偶尔也有科举出身者.最小的台只有约70人;最大的台,即鱼子嶂台,则有男女老少600余人,及牲畜70头.这些可用大门紧紧封闭起来的城堡,还有充足的物资贮备;一旦遭到围困,可能出现短缺的是火药,而不是粮草和水.但1631年秋,大凌河城内的情况却不是这样.当时,总兵祖大寿(镇锦州)正在巡视大凌河防务,其部下统计城内居民,竟多达3万人.由于人口太多,城中粮草最多只够食用一个月了.①
总兵祖大寿是城中最高将领,也是著名的沙场老将.三年前,他作为一个辽东武人家族的族长,受命统辖锦州驻军.②在所有现任的明军主要将领中,他的功绩最为卓著.只有他能够声称曾经令人难忘地打败过金军:首先,他曾在北京城下击退过皇太极;其次,他曾将阿敏的军队赶出滦州.他所统领的大凌河守军,两年来历经战火,其1.4万将士(半为步兵半为骑兵)全都顽强善战.③
1631年9月1日凌晨,即后金铸成葡萄牙大炮仅七个月之后、沈阳设置六部仅四个星期之后,皇太极便率领满、蒙、汉大军共2万人,分两路集结于大凌河城下.这时,皇太极尚未意识到自己面前是一座不易攻克的堡垒.但就在当天,金军哨探抓获了一名当地汉人,经讯问,皇太极立刻知道了祖大寿的实力,并得知大凌河城刚刚修缮完毕.显然,直接攻城势必使金军遭受重大伤亡.当晚,皇太极对大凌河的防御情况进行了侦察,次日,便召集贝勒大臣们商议对策.最后决定,由满洲军对大凌河城进行长期严密的包围,由佟养性率汉军携"红夷"大炮扼守大凌河通往泉州的要道.④同时沿城四周修建栅栏,并掘出一条宽5尺(1.8公尺)深7尺(2.5公尺)的壕沟,以防城内明军逃走.⑤
在此后的几天中,明军派出小股部队出击,后金骑兵则随时阻击.双方进行了几次小规模的交锋,皇太极则在城南山坡上观战.这几次交手多数是后金军队获胜,但皇太极很快就意识到,要攻下大凌河城,必须首先扫平其周围的台堡.于是,皇太极一面派遣使者致书祖大寿劝其归顺,一面令部下尽力争取大凌河周围台堡的投降.①离大凌河城最远的几座台堡,最易为金军中汉人的劝降所动摇.台中明朝军民全都知道一年前发生的永平惨案.因此,一个为后金效力的汉人,比一个可能在阿敏命令之下亲身参加了永平大屠杀的满族人,更能使他们相信投降后不会遭到屠杀.一年前在永平降金的明朝将领马光远,设法使城南一座山台的守军向他打开了大门;1618年抚顺陷落时降金的范文程,也于9月5日说服城西一台的90名军民(包括一名和他一样的生员)停止了抵抗,并归附于他.②
离城较近的各台不易劝降,但经不住金军新式大炮的攻击.佟养性的炮兵从9月7日开始轰击大凌河城及城东、城北各台.数百间房屋中炮起火,其中一台的守军因无处藏身企图深夜弃台而逃,但遭到金军拦截而未能成功.③9月10日,金军已攻下城外四台,突然哨探来报,明朝援军正从松山赶来,于是,对大凌河的进攻不得不暂时停了下来.①
明朝援军的前锋只有2000人马.9月11日,他们被300名满洲士兵轻而易举地击溃了.②援军的主力则有6000之众.皇太极早有准备,事先已派其弟英亲王阿济格率500名满洲骑兵和500名蒙古兵中途拦击.但明军乘雾而来并扎下营寨,使阿济格大吃一惊.幸亏大雾一度散开,及时将明军暴露出来,既而又弥漫开来,及时将阿济格的部队掩盖起来.金兵虽在数量上处于1∶6的劣势,但他们悄悄溜到明军背后,将其一举击溃.明军仓皇逃向锦州,金兵又尾随其后一路追杀.③
事后,一员被俘的明军游击被带至大凌河城下,告知城中守军,援军已大败而还,以此来打击他们的士气.④但明朝又派出一支规模更大的军队前来援救祖大寿.大学士孙承宗带着祖大寿的姻亲、总兵吴襄等步骑4万人,自山海关奔赴锦州.⑤10月7日,金军获悉其前锋已至锦州城外,扎营于小凌河对岸.皇太极立即将帐下护军分出一半,令其前去迎击.四天后,他又亲自带领一支部队,包括佟养性的500名旧汉兵,赶往锦州.⑥与先行出发的护军汇合后,皇太极便甩下大军,唯与多铎(豫亲王,努尔哈赤第十五子)率领200名亲随护军快速前进.这支精锐的小分队缘山潜行,赶到小凌河.对岸驻扎着7000明军.皇太极毫不犹豫,披挂上马,令部下准备战斗.随后,他一马当先,全速渡河,冲入明军营寨.明军顿时大乱,其兵力虽相当皇太极所率护军的35倍,却急忙向城中退却,金兵则尾随其后,尽情砍杀.①
几小时后,皇太极又指挥满汉大军同明军主力进行了一次交锋,并再次获胜.虽然这次交战俘获了一员明军副将,但前一次奇袭的成功才是最辉煌的胜利.当天,皇太极率军返回大凌河,代善等众贝勒出营三里相迎,对皇太极的大胆和果敢倍加赞贺.②的确,大凌河及锦州城下的胜利,使皇太极和他的兄弟们拉开了距离.③
此时,大凌河城内被困的军民渐渐粮绝薪尽.皇太极通过对俘虏的巧妙讯问,了解到了这一情况.④10月13日,他刚刚凯旋而归,便决定再次致书祖大寿,告诉他后金已经知道城中的困境,并以保证其财产、荣誉和地位为条件劝其投诚.
满洲国皇帝,致书于祖大将军.兵,凶器也;战,危事也.人未有不愿太平,而愿战争者.即战而获胜,岂若安居之乐乎.我屡遣使议和,尔君臣自视如在天上,而卑视我,竟无一言相报,我是以忿而兴师.自古以来,两国构兵,不出战与和二者.今和议既绝,朕故留兵居守,亲率大军深入.幸遇将军于此,似有宿约,深惬我仰慕将军素志.意者天欲我两人相见,以为后图乎.①
但祖大寿并无回音.
几周前,皇太极离开大凌河时,祖大寿曾遣军出城,企图夺回被金兵占领的城外西南各台.②那次行动虽未成功,但当时颇令皇太极担忧.为此他还专门召集群臣,商议防止祖大寿主力大举突围的对策.③而现在,皇太极在大败孙承宗后,变得信心十足,遂决定引诱祖大寿军再次出城.10月14日,他派遣部分士卒和炮兵悄悄朝锦州方向运动.走出10里后,鸣放数炮,便返回大凌河,并故意扬起灰尘,装作一支大规模援军.同时,皇太极率其护军佯装退却,伏于山内.祖大寿见金军弃营而走,果然中计,遂再次出兵攻打城外西南各台.明军刚刚架起云梯,皇太极的护军便掩杀过来,杀死杀伤明军数百人.在这场战斗中,祖大寿损失不大,但心理上似乎受到了沉重打击.从此,大凌河守军便将自己封闭起来:紧关城门,不敢复出.④
但城外的明军对突围仍抱有希望.因为皇太极在小凌河的胜利不过是一次小规模战斗.在那次战役中,他显示了自己的胆略,但孙承宗援军的主力并未真正与其护军交锋.事实上,到目前为止,双方还未进行过真正的较量.当然,金军曾以迅速、隐蔽和突然的行动,打败过前来援救大凌河的明军;但如果遇到严阵以待的明军主力,他们怎么办?那时他们的结局又将如何?
1631年10月19日,张春率百余名战将和四万步骑,渡过小凌河向大凌河城进逼.这支大军的行进缓慢而谨慎,一过小凌河便掘壕筑寨,排开车盾枪炮.后金的哨探很快发现了这支明军的位置,报告了皇太极.皇太极遂留下一半人马继续围困大凌河,亲自率领另一半人马前往迎击.但他看到明军兵多将广、壁垒严整之后,又改变了主意.为了避免遭受太大伤亡,他下令撤回大凌河.
张春停了三天才率军继续前进.10月22日凌晨四更时分,明军起营出发.由于天色昏暗,明军进至离大凌河城15里处,才被金军哨探发觉.皇太极迅速集合人马,率满、蒙、汉军2万人迎战两倍于己之敌.①
金军来到明军阵前,见张春已将4万大军摆成防御阵形,大炮鸟枪四面排列.皇太极令骑兵分两翼从正面突阵.右翼直扑张春大营,冒着猛烈炮火冲破了明军阵地.左翼在明军炮火下伤亡惨重,未能破阵,遂拨转马头随右翼之后冲入阵中,并在张春营外重整旗鼓.然而,明军也重新部署了兵力;而且,要不是因为另外两项因素,即佟养性的大炮和明军的一次导致相反后果的行动,明军的武器优势本来会使之赢得这场战役的胜利.
正当后金骑兵在张春营外无能为力地乱转时,皇太极令佟养性率众来到明军阵地东侧,用大炮和火箭发起进攻.明军在佟养性的轰击下伤亡甚多.为了对付金军的大炮,他们乘风点燃了地上的干草.大火迅速逼向金军.但命运之神站在金军一边.当燎原大火刚要烧及佟养性的炮队之时,风力突然加大,向相反方向刮了回来,于是,大火浓烟反扑向了明军.这时,皇太极再次发起正面攻击,满洲、蒙古步骑虽然遭到明军炮火重创,但仍然奋力冲击,有的砍杀明军步卒,有的策马追杀或生擒明军骑兵.①
被俘的明军将领共34人,包括张春本人.战斗结束后,他们被带至皇太极面前,依次叩拜.但轮到张春时,他坚决不跪.皇太极大怒,从身边的护军手中夺过弓箭,欲当场将其射死.代善挺身谏曰:"我前此阵获之人,何尝不收养?此人既欲以死成名,奈何杀之以遂其志乎?"②其他官员也纷纷上前为其说情,众贝勒甚至跪在皇太极面前,请求看在他们的面子上饶恕这位明朝将领.最后,皇太极怒气渐消,放下弓箭,草率打发了张春.当晚,皇太极派达海以珍馔赐张春,但他拒绝,说:
我死志已决,不食上之所赐.蒙上盛意,欲生我而食我,我亦知之.但忠臣不事二主,烈女不更二夫.此语非我所创,乃古之定理也.③
他还为崇祯皇帝辩护,说他是公正、贤明之君,只是为执政大臣所蒙骗;既而又感叹自己在朝中受大臣冷遇,并重申了为主捐躯之志.此后三天,张春绝食求死.但第三天,皇太极亲来探访,并亲手赐与酒食.张春大为感动,遂接受了"恩养",饮食如故,以示愿为新主效忠.④
第二节完
--------------------------------------------------------------------------------------------------
①《清太宗实录》,第九卷,第32页,第十卷,第4—5、21页.其中包括商贾2000人工役3000人,一部分蒙古逃人,和少数满洲逃人.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