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洪业(免费典藏版)

_22 魏斐德(清)
①张其昀编:《清史》,第378页.在这段时间里,范文程常说:"我大明骨、大清肉耳."张怡:《搜闻续笔》第一卷,第8页,参见郑天挺:《多尔衮》,第7页.范文程此时专注于在扬州重建宋代著名哲学家范仲淹的祠堂.他称范仲淹为自己的祖先.姚文田编:《扬州府志》第二十五卷,第26页.
②凯斯勒:《康熙》,第123页.
③谈迁:《北游录》,第349页.
④谈迁:《北游录》,第355页;查慎行:《人海记》第一卷,第1页.
⑤在明朝,百官从长安门到正午门都必须步行,年老体弱者则可乘轿.到清初,满洲诸王、贝勒、贝子可骑马入紫禁城,至景运门下马步行.昭梿:《啸亭续录》第一卷,第6页.
①谈迁:《北游录》,第355页.
②1644年,六部侍郎中满洲7人,汉军旗人9人,蒙古1人,汉官1人,出身不明者4人.两个职位空缺.所有这些人中有11个是从沈阳迁来的.奥克斯南:《马背上的统治》,第42页.
③1644年后,多尔衮在京城的秘密代理人被称为启视员.他们主要是满人.1649年这一系统扩展到各行省.多尔衮还派遣称作启心郎的满洲官员到各巡抚和总督衙门,他们有权将满文密奏直呈摄政王.不过应该注意的是,由于他们不能随意接近汉人,所以启视员和启心郎的调查活动是受到牵制的.吕元骢:《清初的御史、摄政和皇帝》,第87页;《清初中国的腐败》,第50页.
④奥克斯南:《马背上的统治》,第45页;恒慕义:《清代名人传略》,第798、899页.谭泰在多尔衮的亲信中居于首位,1652年4月顺治皇帝指出这群亲信是:拜伊图、巩阿岱、锡翰、席纳布库和冷僧机.鸳渊一:《清朝顺治初世的派阀抗争》,第4、8—11页.
①1598年,一个名叫索尔果的苏完部酋长率所部500户归努尔哈赤.他的儿子是著名的费英东(1564—1620).费英东是努尔哈赤最杰出的将领,1618年他指挥攻打抚顺;跟从努尔哈赤夺金台石,破叶赫部.他的儿子图赖(1600—1646)从军多尔衮,战败李自成,后在南方多铎和博洛部下任职,以功超授三等公.但他死后,被指责密谋支持豪格,于1648年被追贬.恒慕义:《清代名人传略》,第247页.
②鸳渊一:《清朝顺治初世的派阀抗争》,第5页.刚林还任明天启朝实录总裁.李自成占领北京期间,大顺军士卒破坏了大量明朝中央政府的档案,洗劫了诸王侯的藏书楼.据钱谦益说,尽管各大学士官衙及皇帝御书文件幸免于难,但内阁藏书全部被毁了.明朝实录中崇祯一朝事迹无可考求,1624年及1627年6月条亦缺.满清入京后,调吏员书手100人,分类整理幸免于难的文书档案.1651年3月26日,刚林力主下诏京师及行省诸官,寻访各朝实录、邸报.他还下令搜集野史.张其昀编:《清史》,第3786页;斯特鲁弗:《康熙年间许氏兄弟对学者的半官方性庇护》,第12—14页.
③张其昀编:《清史》,第3786页.
①多尔衮一次甚至谨慎地问过冯铨:"亦忆旧主否?"冯铨颇为老练地答道:如果多尔衮还记得崇祯皇帝的话,那么作为崇祯的一个旧臣也会想起他来的.郑天挺:《多尔衮》,第8页.
②这些简要记载见于《多尔衮摄政日记》.此书收录了多尔衮与他的大学士们廷议的记录,起于1645年6月22日,迄于同年8月29日,极有史料价值.在廷议中,多尔衮总是先让大学士们向他大声朗读官员的奏文,接着询问详情,然后才说出自己的意见.对话是以白话形式记录的,间注有文言的赞论.对话的内容从建造宫殿所用横梁的尺寸和费用,到明朝皇帝的婚姻习俗,无所不包.这份廷议记录在宣统时被发现,后由故宫博物院刊行.
③《多尔衮摄政日记》,第4页.
④《多尔衮摄政日记》,第5页.
⑤《多尔衮摄政日记》,第5页.
①黄毓琪是著名的反清人士,他于1648年5月18日在江苏通州一座寺院里被捕.在被捕时,发现他带有总督官印.钱谦益当时已致仕,有人认为他认识黄毓琪,一定是这次阴谋的同党.如前所述,钱谦益暗中与南方的复明分子包括瞿式有接触.彭国栋:《清史文献志》,第1—2页;傅路德:《乾隆时期的文字狱》,第100—105页;斯特鲁弗:《传统中国社会中史学的作用》,第79页;葛万里编:《钱牧斋先生轶事及年谱》,第1—2页.
②傅路德:《乾隆时期的文字狱》,第101页.
③大约1624年在西安附近发现景教碑的时候,钱谦益正在北京.他是第一个研究唐朝景教、摩尼教和伊斯兰教的中国人.傅路德:《乾隆时期的文字狱》,第101—102页.钱谦益的文化成就也证明他与清廷的合作是有道理的.钱谦益认为文化具有无限的潜力,在异族统治下是能够繁荣的,他甚至常常暗示异族入主之时,就是表达汉文化传统的最佳时机到来之际.在这些王朝统治下,政治相当松弛,"法网宽弛,人们不必身役为官",因而,比如在元朝,我们可以发现有众多的诗社,而文化受到促进并发展了.兰德彰:《中国的文化主义》,第370页.
①例如,顾炎武拒不与钱谦益有任何交往,从不与他交换名帖.当顾炎武因旧仆陆恩告发而入狱时,他的好友归庄去向钱谦益求情,而顾炎武并不知道此事.归庄请钱谦益开恩,告诉说顾炎武要来拜访他,认他为师.有鉴于此,钱谦益答应为顾炎武说情.在钱谦益插手之后,顾炎武被释放出狱了,但他立即在大街上写了一张揭帖,公然署名声明:"我不是钱谦益的门生."谢国桢:《明清笔记谈丛》,第50页.当时,有人说钱谦益热衷于功名,颇多欲求,朝三暮四,没有原则.孙克宽:《吴梅村北行前后诗》,第11页.
②钱谦益直到死时,才重新得到了人们对他的些许敬意.例如,1664年,黄宗羲及其兄弟黄宗炎前往钱谦益家.实际上,黄宗羲是前去料理他的丧事的.汤姆·费希尔:《清初遗民的抉择》,第8页.
③葛万里:《钱牧斋先生轶事及年谱》,第26页;恒慕义:《清代名人传略》,第530页.
--------------------------------------------------------------------------------------------------
第六节 指控亲王(第十二章多尔衮摄政)
1648年3月27日,济尔哈朗因被指控犯有种种罪行,上堂受审.对他的指控有府第逾制,以及随顺治帝从盛京移驾北京时违弃旧例等等.其中最严重的是说他在顺治移驾时阴谋拥立豪格.济尔哈朗因此被降为郡王.①3月29日,豪格本人也受到弹劾.至少在多尔衮看来,事情很清楚,一个试图拥立豪格为帝的重大阴谋已经形成了,事实上有一个立誓支持豪格的贵族联盟,其中包括苏尼等人,甚至还有多尔衮的谋臣谭泰.上述指控在议政王大臣会议上得到了证实:豪格鼓励对自己的拥立,并曾公开反对过多尔衮.于是豪格议罪当死,多尔衮开恩,改为监禁,令他在狱中自尽.②不过谭泰却未受处罚.1648年他受命指挥江西的清军,与何洛会一起征服江西金声桓领导的起义.③1649年,因功授一等精奇尼哈番.1650年,任吏部尚书.④
多尔衮在逼死豪格、贬谪济尔哈朗的同时,也提高了自己的地位,与当时10岁的顺治皇帝福临平起平坐.早在1648年,多尔衮在朝见时就不再向顺治跪拜了.第二年冬天,他又将自己的头衔改为"皇父摄政王".⑤他以父辈及摄政王的地位凌驾于皇帝,是以其超过其他所有满洲贵族的军权作为后盾的.他除了统帅自己的正白旗外,还接管了原属皇太极的正蓝旗.1649年4月,多尔衮的兄弟多铎逝世.多尔衮乘机夺得了多铎镶白旗的指挥权,从而控制了满洲八旗中的三旗,而福临本人亲自统率的则只有正黄、镶黄两旗.①
多铎的去世也给多尔衮提供了一个机会,来采取措施制止他哥哥阿济格的野心膨胀.阿济格当时43岁.他曾统率多尔衮和多铎的正白旗、镶白旗中几个牛录.1644年,他进位英亲王,为靖远大将军,出师陕北,攻李自成军.当多铎被派往南京去平定江南时,阿济格则另率大军,到湖北追击大顺军残部.他在湖北接受了左梦庚的投降,并因骁勇善战而颇受赞誉.后因过早误报李自成死讯,被召回北京.不过,到1648年,他再度受命率大军出征,到大同讨伐喀尔喀部.如上所述,他的出师激起了姜瓖的叛乱.②
姜瓖叛乱虽立即被阿济格所遏制,但实际镇压叛军还要等待多尔衮本人的到来,多尔衮亲自指挥了大同的围攻战.正当此时,传来了多铎在北京染上天花一命呜呼的消息,阿济格决定向多尔衮要求升官.他派武拜到多尔衮营帐去,为自己提出晋封事宜.③
阿济格的申辩首先是关于误报李自成死讯一事,为自己洗刷名声.他并不直接摆出这个问题,而是向多尔衮指出,作为一个将领,多铎也并不是完全无可指责的.例如,他在潼关打败李自成而未能全歼其众.他在1646年追赶蒙古苏尼特部到茂海、图拉河时,也没能完全击溃他们.然而,尽管有这些失误,多铎还是在1647年受命辅政.现在既然多铎死了,难道他阿济格不应当成为辅政吗?他毕竟是太祖之子、当今皇上之叔.为什么多尔衮不能命他为"叔王",以族其功呢?①
多尔衮让武拜带去的回信,表明了他对此颇感震惊.回信说:多铎薨逝未久,阿济格却竟然已经在诽谤他的战绩,好像多铎实际所做的一切——破流寇,克西安,平定江南、浙江,追腾机思,败喀尔喀部,都无足轻重.阿济格显属妄为越分,多尔衮不会用这种人.他简短地说:"自请为叔王,大不合理."②
阿济格不为多尔衮的拒绝所惧,又提出请求,说对姜瓖的攻剿既已胜券在握,请允许他在北京修建一座府第.当时,多尔衮正因允许满洲诸王广起府第而遭到反对,因为这既提高了诸王的身份来与多尔衮自己平分秋色,又不免使人联想起朱明王朝公侯们的炫耀排场.明朝灭亡之前,公卿王侯一直是民众的沉重负担.③所以多尔衮决定不仅要作为一个兄弟戒责阿济格,而且要乘这个时机惩罚他.他决心利用议政王大臣会议当众严惩阿济格.
自进京以来,多尔衮就蓄意试图使议政王大臣会议转变成一个议事而不决断的咨询机构.正如太宗通过使固山额真成为当然的成员,来削弱八贝勒作为集体会议的作用,多尔衮也用增加大学士和六部尚书等人的办法,来促进这一转变.①议政王大臣会议不是起着遏制多尔衮个人权力膨胀的作用(这一膨胀的权力来自受其摄政地位摆布的皇帝),反过来它倒成了一个法庭,多尔衮可以在此安排传讯,痛责其他敢于与他一争高低的权势显赫的贵族.这一次,倒霉的是他自己的兄弟.②
于是,多尔衮现在对阿济格请求的回答,就是召集议政王大臣会议,列数阿济格以往的罪状:他是如何在大同擅自将所有文武官员升官一级,并在别处随心所欲地贬谪官员;他是如何不从军令,攻打了浑源(大同东南约60公里处的一座城市);他是如何与瓦克达密谋结党,并屡屡向其赠送财物.这末一条是最为严重的,因为它有力地暗示了阿济格在力图取得瓦克达及其兄弟满达海(他们是代善之子,与阿济格一起在攻剿姜瓖)的支持,阴谋反对多尔衮.于是,议政王大臣会议认为当废阿济格王位,将其幕僚全部革职,并籍没瓦克达家产.不过多尔衮只要能做到宽恕阿济格,同时禁其参预部务及交接汉官就心满意足了.禁止阿济格交接汉官,是为了防止他在满洲核心集团之外与汉官结党营私.③
第六节完
--------------------------------------------------------------------------------------------------
①张其昀编:《清史》,第43页;《世祖实录》第三十七卷,第2—6页.
②张其昀编:《清史》,第43页;《世祖实录》第三十七卷,第7—14页.
③张其昀编:《清史》,第43页.
④恒慕义:《清代名人传略》,第899页.
⑤多尔衮的头衔是在1648年12月21日皇帝在天坛和社稷坛行冬至仪式的时候改动的.当时据宣布,多尔衮以及几位先祖将得到晋升.多尔衮这次晋级的表面理由如三天后所宣布的,是因为他给天下带来了和平.实际上,多尔衮做此变动是因为他想把自己与顺治皇帝真正的叔父区别开来,想更加清楚地表明自己的身份高于其他像济尔哈朗那样的亲王.满文中Haniamawang(汗,伊,阿玛,昂)意为"汗(君)的父王".在原始满文书籍中,Oiama(斡伊,阿玛)则为尊称.例如,当努尔哈赤与布占泰相遇时互称对方为"ama"(即汉文"父").郑天挺:《探微集》,第113—118页.
①恒慕义:《清代名人传略》,第217页.
②恒慕义:《清代名人传略》,第5页.
③《世祖实录》第四十四卷,第21页.
①阿济格还反对破例由多铎次子多尼袭封王位.《世祖实录》,第四十四卷,第22页.
②《世祖实录》第四十四卷,第22页.
③1645年7月26日,多尔衮问他的大学士们明朝皇帝的宫女选于何处.大学士等奏:朝廷传旨,令礼部选王府,请圣旨,选于其国.当多尔衮提议满洲皇亲现在也可以这么办时,大学士们坚决反对:"此时天下初定,民心惊恐,此事必不可行."他们还警告说,清朝各王府应节俭,不要给予大量俸禄.明朝灭亡的一个原因就在于众王侯成了一个沉重的财政负担.多尔衮同意了这个策略,他宣布他将等以后再渐次定制,颁赐宗禄.《多尔衮摄政日记》,第7页.后来,多尔衮还与其他满洲谋臣商量,告诉他们他在考虑向所有王侯授予封地,就像明太祖所做的那样.索尼和其他满洲贵族反对这个措施,也说明朝时王侯独占太多的土地,损害了百姓的利益.1650年最后制订了授封田地条例.亲王授地1440亩,郡王900亩,贝勒720亩,贝子540亩.这一相对有限的封地制度,遂为一朝通制.比较起来,它远远少于明朝贵族的财产.郑天挺:《多尔衮》,第10页.
①吴秀良:《中国的交通》,第13页;奥克斯南:《马背上的统治》,第70—71页.
②批评王大臣会议权势式微的人抱怨皇帝控制了议事日程,他们提议各部自己准备议事日程,有自己的代表讲话.他们还力主同僚更加大胆地发表意见."近来会议,有迎合上意而言者,有因一己之爱憎而言者,有缄默以从众者,有观望大臣不肯轻言者,不几有悖会议之意乎?"《世祖实录》第一三六卷,引自王思治、金成基:《从清初的吏治看封建官僚政治》,第137页.
③《世祖实录》第四十四卷,第22页.
--------------------------------------------------------------------------------------------------
第七节 文人关系网的重建(第十二章多尔衮摄政)
多尔衮在凌驾于其他亲王之时,对他的汉族谋臣大加提携.例如,陈名夏的地位就更加显赫,其影响也更大了.①1646年陈名夏父亲去世,依制当回乡守丧,而多尔衮却认为陈名夏留任北京极为重要,命其"夺情"任事.②两年后,1648年,多尔衮初设六部汉人尚书,即授陈名夏吏部尚书,与满洲尚书谭泰平级.③随着多尔衮本人对"亡明陋习"态度趋于缓和,随着汉官出任大臣的现象日趋普遍,旧的关系网和联盟开始调整.乡试主考官之职日益由南方文人充任.1646年,18名考官中除一人外都是北方人;1648年,20名考官中已有六人来自南方.几年后这一变化更为显著.1651年,考官中有近一半是南方人,1654年,2/3的乡试考官出身南方(见下表).南方人的复出在会试中表现得更明显.1646年,殿试一甲三人来自山东、直隶(河北)和顺天府;1647年的一甲三人则已均出身江南(见下表).而1649年殿试揭榜时,中了状元的刘子壮原来是复社成员,另有24名及第者也是复社的人.④
乡试主考官表
殿试及第、出身表
续表
殿试及第、出身表
不过,正在恢复的文人关系网,并不具备像复社全盛时期那样的作用.当时,作为复社的一个成员是科举及第的诸主要条件之一.现在形成的关系网是在党社内部的文人小团体,它大致相当于在略早一些时候集结,而在1642—1645年动乱期间离散的地方社团.①这些小团体是否有助于在政府中安置自己的成员,依政治上的偶然因素而定.即,如果某人碰巧属于一个有势力的盟友的小团体,例如陈名夏,那么他就会比另一个人更有希望进入政界.另一个人虽然也是复社成员,但他属于不同地方文人的团社或是另一地区的名士.举例说,倘若你与苏州或太仓关系颇深,那么你就比来自昆山或吴江的人更有可能参加清政府或科举及第(见下表).这样,与有势力的恩主之间的私人关系又重新建立起来.自有朋党以来即已为人所熟悉的各种现象重新出现,但是旧的控制明朝高级文官机构的政治联盟并没重建.
事实上,大学士们越来越成为皇室的文学侍从,而不是代表官僚利益的典型品官.在多尔衮手下,他们丝毫不能独立于摄政王的意愿之外.1649年,即在一名前复社成员殿试中了状元的同一年,多尔衮命令负责编纂《太宗实录》的大学士们利用一切机会在他们正在撰写的编年史中为摄政王的武功粉饰润色.范文程、刚林、祁充格、洪承畴、冯铨、宁完我和宋权等大学士们并不打算维护传统认可的史馆的独立性,乖乖地照办了.②
苏州府复社成员表
第七节完
--------------------------------------------------------------------------------------------------
①鸳渊一:《清朝顺治初世的派阀抗争》,第4页.
②陈名夏陈情请求终制,因而实际上被允许暂假归葬.
③张其昀编:《清史》,第3788页.
④吴山嘉:《复社姓氏传略》第八卷,第6页,列刘子壮为复社成员,参见陈捷先:《满文清实录研究》,第101—102页.我们可以确知有150多名复社成员参加了科举考试,或已出仕满清.艾维四:《陈子龙》,第145页.
①米勒:《父与子》,第8页.
②陈捷先:《满文清实录研究》,第101—102页;鸳渊一:《清朝顺治初世的派阀抗争》,第5页.我们可以想象参与编史的汉人大学士是欢迎有机会来制造这种印象的,即满族人的王朝在亚洲东北部具有悠久的历史,这样其本身就有了正统的地位.同时,它又与明王朝分享它们所共同拥有的王土.强调满人的王朝起源于从前的金朝,也可将它的正统地位上溯得更为久远,这样有助于证明他们自己臣事于征服者是正当的.这有点像罗马人卡西奥多罗斯的情况.他是南哥特统治者西奥多的检察官,西奥多从488年至526年统治罗马.他写了一部哥特人历史,表明哥特人有过17代国王,其起源属于罗马历史.另一方面,满族人看来没有哥特人那种文化上的自卑感.相反,他们像蒙古人入侵波斯时那样,感到自己在军事上强大的优势."如果合赞汗和合儿班答委托拉施都丁来为他们撰写历史,照理说他不应该在蒙古人和从前光荣的波斯人之间搭上什么联系,这就使蒙古人显得可敬.他们把自己的功绩看成自己的历史的恰当主题."D.O.摩根:《蛮人统治下的意大利和波斯》,第309页.
--------------------------------------------------------------------------------------------------
第八节 多尔衮的威福及其薨殁(第十二章多尔衮摄政)
迄今为止,除皇帝外,已经没有人能在任何方面与多尔衮相匹敌了.摄政王本人甚至已开始以帝王自居.1650年,他的王妃过世,多尔衮时年39岁,遂纳其侄子豪格的遗孀为妃.豪格这时早已被逼自缢身死.同时,摄政王还像天子一样,征朝鲜公主为妾.他把日常政事大多交付博洛、尼堪和满达海处理,自己则开始追求更多的优雅燕闲.①1650年7月31日,下令说:京城当夏"溽暑不可堪".②北京作中国首都的历史悠久,将政府中心迁移别处是不可能的.但是,经查询辽、金、元三朝的历史,他确认它们在长城以北的边地也有都城.所以他决定在热河的某地建一座城池和宫殿,以使自己可以在燕山一带"避暑".这个供他夏天避暑的都城规模不会太大,因为摄政王并不想使臣民负担过重.然而各省所加派的白银仍达250万两,或者说是全国一年税银总额的12%.清廷还下令从整个北方征丁兴工.③
这年冬天,多尔衮率大队人马出长城行猎.12月5日,在喀喇城附近,皇父摄政王病倒了.④三天后,尚可喜从复明分子手中夺取了广州城,在帝国遥远的南方取得了重大胜利.当然多尔衮这时无法得知此事,他的病情每况愈下.1650年12月除夕日,这个满洲人"洪业"的主要缔造者在喀喇城溘然长逝.多尔衮过早谢世的消息传到北京时,震惊了顺治朝廷.①几天后,即1月8日,多尔衮的灵柩还京,清廷迎祭以天子之礼.灵柩庄严地进了东直门,过玉河桥,穿过街道.众官沿道排列,其内眷则侍立于各府第门道内,身着素缟.许多人哭了,但几乎没有人会料到,数周之后,这个曾经权势无比的摄政王的英名会受到公开的斥责,而他的侍臣们则锒铛入狱.②不过多尔衮正式下葬后不久,建造陪都的工程就草草宣布停止.诗人吴伟业写道:
闻说朝廷罢上都,
中原民困尚难苏.③
第八节完
--------------------------------------------------------------------------------------------------
①1650年3月,令部事不须题奏者,付博洛、尼堪和满达海料理.奥克斯南:《马背上的统治》,第45页.
②《世祖实录》第四十九卷,第11页.
③同上;萧一山:《清代通史》第一卷,第382—384页;黄仁宇:《明代财政管理》,第122页.
④喀喇城(黑城)即现在的滦平县,位于滦河边,靠近热河.郝爱礼:《亲王多尔衮》,第45页.
①张其昀编:《清史》第一卷,第46—47页;金声:《金忠节公文集》,第217页.
②《世祖实录》第五十一卷,第11页.
③吴伟业:《吴梅村先生编年诗集》第十二卷,第1页,见《太崑先哲遗书》.
--------------------------------------------------------------------------------------------------
第十三章 顺治朝
导言
江风吹倒前朝树.
吴敬梓:《儒林外史》一回.
多尔衮对于由谁来继承自己的位置并未做出安排.他由于自己没有子嗣,就不顾阿济格的反对,收养了多铎的儿子多尔博.不过多尔博还太小,不能在皇父摄政王猝死后发生的阴谋和勾心斗角的斗争中起多大的作用.对多尔衮所曾占据的统揽摄政大权并统帅三旗满洲军队的显赫权位,马上就出现了两个主要的竞争者.一个就是阿济格,另一个是多尔衮的部将武拜.武拜声称他得到过多尔衮的口谕,充当多尔博的保护人,不过这不是他参与竞争的唯一根据.他真正的基础在于他实际上控制着正白、镶白两旗军队,这是多尔衮交给他统率的.所以,阿济格如果想要接替多尔衮的位置,就绝对有必要从武拜手中接管那两旗军队,于是他准备在1651年1月8日多尔衮灵柩还京后的几天之内行动.要是由武拜独自对付阿济格,动员两白旗军队,坚持由多尔博继承摄政王位,那么就可能会从这一继位危机中产生一种满洲人的幕府.但历史事实却是武拜及其支持者转而求助于其他满洲亲王,尤其是济尔哈朗,来反对阿济格.①
前辅政王济尔哈朗是在湖南击溃桂王军队、捕获了何腾蛟后,于1650年班师回京的.②这个53岁的亲王不愿意坐视阿济格继承多尔衮的摄政王地位,因此,他与其他几位主要的亲王密谋策划,在1月26日多尔衮的葬礼上派人逮捕了阿济格,控告他密谋作乱.以当时14岁的顺治皇帝的名义,把阿济格投入监狱.阿济格后来就在狱中被迫自尽了.③济尔哈朗与武拜的共同敌人被击败了,这两个同盟者互相之间现在开始为控制政权而争斗.在武拜一方,他让顺治任命自己及好几位他的追随者为各部尚书.④而在另一方面,济尔哈朗则开始培植正黄旗、镶黄旗和正白旗的固山额真和高级军官效忠自己.⑤这前两旗本来直属皇帝,自然是被多尔衮强占去的.济尔哈朗显然力图争取这些将领,他们因多尔衮夺去了自己的军权而颇为怨恨.⑥与此同时,他也在试图暗中瓦解正白旗,正白旗是武拜兵力的支柱.而当他最终真的设法在阿济格被捕后把正白旗的苏克萨哈争取过来时,力量对比的优势就从武拜转向了济尔哈朗一边.正黄、镶黄、正白三旗被赋予一个新名称:上三旗.2月1日,宣布摄政期正式结束,皇帝亲政的新时期开始.⑦
导言完
--------------------------------------------------------------------------------------------------
①恒慕义:《清代名人传略》,第217页.
②何腾蛟于1649年3月3日在湘潭被捕.同上书,第398页.
③张其昀编:《清史》,第47页.阿济格于1651年11月28日自尽.恒慕义:《清代名人传略》,第217页.
④多尔衮死后,吏部、刑部和工部各增设一个满洲尚书员额.张其昀编:《清史》,第3791页.
⑤济尔哈朗指定了一批八旗高级将领参加议政王大臣会议.奥克斯南:《马背上的统治》,第70—71页.
⑥1652年朝鲜使节告诉顺治皇帝说,要不是两黄旗将领的反对,多尔衮本来要取代他而自立为帝的.郑天挺:《探微集》,第116页.
⑦张其昀编:《清史》,第47页.关于济尔哈朗争取八旗将领效忠的努力,见奥克斯南:《马背上的统治》,第47—48页.
--------------------------------------------------------------------------------------------------
第一节 皇帝亲政(第十三章顺治朝)
如果济尔哈朗指望从幕后操纵顺治皇帝,就像多尔衮(2月8日,清廷追封多尔衮为帝,庙号成宗)一样,而在幕前支配朝廷的话,那么他是大大低估了福临利用亲政来统揽朝政的能力了.顺治皇帝虽然才14岁——按西方人讲实岁算法只有12岁——但在多尔衮死后的几周内已经开始独立地维护自己的权威.①例如,1月17日,顺治就在议政王大臣会议上争取谭泰和武拜的支持,坚决认为尽管自己年幼,却打算亲理政事.他下令从今以后议政王大臣会议成员要直接向他上奏,由他过问军国要务.②自然,当时议政王大臣会议主要地仍是一个司法性的会议和贵族的政坛,而不是皇帝的行政臂膀.福临不久就认识到君主统治需要有一个内廷官僚机构来实施.因此,2月8日,即他开始"亲政"的一周后,他就把在紫禁城内的内三院搬到更靠近内宫之处.③
顺治皇帝很快又认识到,可以用朝廷典礼来抑制八旗之主对济尔哈朗的个人感情,使之成为提高自己处理政事之权力的一个重要手段.1651年2月20日,为顺治生母昭圣皇太后上徽号,下诏普天同庆.①对皇帝来说,这一喜庆之时,就是他遍施恩赦之机.顺治减免赋税,恩赐礼物,大赦天下,并复原被多尔衮降秩夺职的贵族,例如尼堪、博洛的爵位.②
到1651年2月24日,皇帝和济尔哈朗已集结了足够的力量来对付武拜和他的支持者,包括他的兄弟苏拜和博尔辉.刚刚复爵的尼堪和博洛证实武拜和正白旗旗主造言构衅,密谋作乱.武拜兄弟因此被削爵夺官,籍没家产.③但仍有一些在多尔衮得势时与其同流合污的朝廷要员任职如故;而且,多尔衮仍领有朝廷追赠的谥号.那些朝廷要员,例如刚林、祁充格、甚至谭泰等人,是代表着那种祖制的满洲人,多尔衮和济尔哈朗本来都是在利用他们来自立为摄政的.于是顺治皇帝开始怂恿臣下弹劾死去的多尔衮.这直接的原因是因为他不信任多尔衮的那些亲信;同时他还有一个长远的目的,那就是树立皇帝对诸亲王谋臣的绝对权威.1651年3月6日,苏克萨哈、索尼和其他人在议政王大臣会议上作证,说多尔衮匿藏黄袍、大东珠、僭越犯上.还说他曾与何洛会密谋,当多尔衮死时在永平另立京都.50000454_0688_0①六天以后,3月12日,清廷诏布天下,贬责多尔衮,结果京城百姓,包括不知道议政王大臣会议活动的许多汉官在内,第一次得知摄政王多尔衮被控告犯有挟制皇上、拘陷威逼诸亲王之罪.②
据《实录》所述,3月12日对多尔衮的公开贬责虽然是由年轻的皇帝诏布,但却是通过宣读权位至重的满洲亲王济尔哈朗、博洛、尼堪以及内大臣的上疏来表达的.他们对多尔衮的弹章从1643年皇太极驾崩时举行的议政王大臣会议说起.他们解释说,因为福临那时太小,所以建立由多尔衮与济尔哈朗两人共同摄政的体制是必要的.
逮后睿王多尔衮独专威权,不令郑亲王预政,遂以伊亲弟豫郡王多铎为辅政叔王,背誓肆行,妄自尊大,以皇上之继位,尽为己功,又将太宗文皇帝昔年恩养诸王大臣官兵人等,为我皇上捐躯竭力,攻城破敌,剿灭贼寇之功,全归于己.其所用仪仗、音乐及卫从之人,俱僭拟至尊,盖造府第,亦与宫阙无异.③
众王指出:多尔衮的这些僭越之举,都显示了他的悖逆之心.他的其他罪行也源之于此.他任意糜费府库之财,积累的金银财宝不计其数;他将陈泰、刚林等族人及所属牛录人丁尽皆收入自己的旗下;他使豪格不得善终,又纳其妃——所有这些显见其有悖逆之心,以致众人惧威吞声,不敢出言.因而,正是在他死后,在3月6日议政王大臣会议时,他的属下才决意站出来,揭露多尔衮曾私制帝服,"曾向何洛会、武拜、苏拜、罗什、博尔辉秘议,欲带伊两旗移驻永平府",永平府将成为他的新都.①现在,众所周知,顺治皇帝宣布了这些罪恶,判何洛会死罪,剥夺了多尔衮及其亲属的显贵的爵位.②
在1651年3月12日将多尔衮的罪状诏布天下之后,顺治皇帝继续镇压多尔衮的亲信,这得到了济尔哈朗及其追随者以及吏部满洲尚书谭泰的支持.谭泰本来是前摄政王的有力支持者,现在转而拥护年轻的皇帝.贵族们升官晋爵:济尔哈朗之子济度和勒度得封郡王,豪格之子富寿袭爵,尼堪与博洛复封亲王,1651年3月25日,谭泰封公,作为对他背叛以前的同伙以及多尔衮的奖赏.③在他们的帮助下,顺治以与多尔衮密谋篡改《太祖实录》,以期夸大多尔衮的武功为名,在议政王大臣会议上审问大学士祁充格、刚林、范文程和宁完我.4月7日,济尔哈朗召集议政王大臣会议,赦免了范文程和宁完我这两个年高德劭的汉族归附者.④但是,两名满洲大学士则受到严惩,祁充格和刚林被处死,刚林死后还遭灭族.①五天以后,诏罢由多尔衮规定的、令满达海、博洛和尼堪管部事之制.②同时,上三旗被置于皇帝的直接控制之下,指派满洲将领统帅各部.③
第一节完
--------------------------------------------------------------------------------------------------
①后来南怀仁将顺治惊人的独立与固执同年轻的康熙皇帝的依赖与犹豫做过鲜明的对比,他在1670年从北京写信给他的朋友库伯莱说:"当今天子(即康熙)在年龄和性格上仍十分幼稚,随从在他耳边嘀咕的意见很容易影响他.他通常并不独自对政事作出决断,而是要由六部的长贰去批准.这与他父亲顺治的情形十分不同,顺治从小就凭自己的权力决定许多事情,全然不为大臣的意见所左右."H.博斯曼:《南怀仁》,第380—381页.尽管有这种评价以及其他的例证,许多历史学家还是错误地非难顺治自主的君权.见黄培:《zhuanzhi制度》,第84页.
②《世祖实录》第十五卷,第12页.大概,当摄政王在世时,顺治在朝议中通过观察多尔衮而学到了许多施政的本领.
③张其昀编:《清史》,第47页.内阁在紫禁城里,但在内宫的外面.马米兹:《魏忠贤》,第62—63页.
①福临的母后孝庄,是蒙古博尔济吉特氏王妃,成吉思汗兄弟的后裔.1644年福临迁都北京时,她从庄妃而被尊立为皇太后,她的姑母孝端皇后位高于她,不过1649年孝端死后,孝庄便是宫中地位最高的女人了.恒慕义:《清代名人传略》,第300页.
②《世祖实录》第五十八卷,第1—4页.
③恒慕义:《清代名人传略》,第218、798页;奥克斯南:《马背上的统治》,第48页;张其昀编:《清史》,第48页.在阿济格受审时,皇帝才开始意识到有相当数量的土地已因汉人投充而被镶白旗和正白旗占有.他于是下诏两白旗将汉人投充的土地转交给宗人府,从而增加了宗人府的资产,并抑制了两白旗的经济独立性.1651年3月18日下诏,1651年3月27日抄件,见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编:《清代档案史料丛编》第四分册,第67—69页.参见周藤吉之:《清朝初期的投充及其起源》,第35—36页.整个1653年,户部和都察院的官员都在试图把非法投充各牛录的土地交还给原主.见《清代档案史料丛编》第四分册,第72—115页.
①《世祖实录》第五十卷,第18—20页.也有记载说何洛会作证陷害豪格,正是为了取悦于多尔衮;而他也正是因此才被判处磔刑的.希福的侄子索尼或许是受到宦官吴良辅的怂恿而作证反对多尔衮的.恒慕义:《清代名人传略》,第663页.
②张其昀编:《清史》,第48页.
③《世祖实录》第五十三卷,第623页.
①《世祖实录》第五十三卷,第23页.罗什系萨哈璘氏贝勒,常与希福和祁充格一起被人提及.见神田信夫:《清朝国史列传的贰臣传》.
②《世祖实录》第五十三卷,第624页.1652年4月29日,顺治皇帝斥责拜尹图和其他四名宗室"背朕迎合睿王,以乱国政."同上书第六十三卷,第15页.参见鸳渊一:《清朝顺治初世的派阀抗争》.拜尹图是努尔哈赤的弟弟巴雅喇之子.恒幕义:《清人名人传略》,第598页.1655年,有两位官员请求减轻对多尔衮的贬责,但被济尔哈朗操纵下的议政王大臣会议驳回,两名上请者被流放.直到1773年,清廷才下诏赦免多尔衮之罪;1788年,还睿亲王封号,由多尔博的曾孙淳颖袭爵,为八大家"铁帽子王"之一.恒慕义:《清代名人传略》,第218—219页.
③张其昀编:《清史》,第48—49页.
④同上书,第48、3786页;恒慕义:《清代名人传略》,第218、592页.范文程被夺官论赎,但第二年就复官了,并重新进入议政王大臣会议,直到1654年致仕.宁完我在此后不久得以调任内国史院大学士,是所有汉人中唯一位秩从满洲大学士之例者.李元度:《国朝先正事略》第二卷,第10页.
①张其昀编:《清史》,第3786页.
②奥克斯南:《马背上的统治》,第49页.满达海、博洛和尼堪都在同一年死去了.尼堪恐怕是战死的,另两人死因不明.
③恒慕义:《清代名人传略》,第218页;史景迁:《曹寅和康熙皇帝》,第10页.1651年以后只有一旗(除直属皇帝的各旗外)在某一家族的单独控制下,这就是由当时已故的代善的家族统帅的正红旗.凯斯勒:《康熙和清朝统治的巩固》,第14页.
--------------------------------------------------------------------------------------------------
第二节 吏治改革(第十三章顺治朝)
当顺治皇帝和济尔哈朗一起动员起一部分满洲贵族对付那些曾经是多尔衮死党的贵族之时,顺治本人又开始了一项认真的工作,旨在整饬吏治,他声称吏治的腐败在多尔衮摄政后期就已存在.顺治的这一努力一方面确实以较为正规的行政体制,甚至以明制,代替了多尔衮摄政时期的权宜之制;另一方面,它又使得顺治显示出极具儒家气质的改革派君主的姿态,这反过来吸引了满汉官员对他的支持,他们认为清朝的长治久安,有赖于它能否在民众眼中维持住它的仁德形象.④皇帝本人在1651年3月27日一道长篇敕谕中,向吏部明确指出了这一点.敕谕表示了他对所报告的官吏贪污腐化现象的忧虑,那些报告提醒顺治,除非进行改革,否则朝廷很可能失去人心.①想到实际上利用职权胡作非为的高级官员可能会将责任转嫁给下属,这些低级官员将因此受劾被罚,皇帝特别忧心忡忡.②顺治命令吏部调查这一可能性并严格条例,他还将几个部的尚书互换职位,特别将谢启光从户部调任刑部尚书.③次日,顺治斥责户部滥征商税、使商旅裹足不前的作法.皇帝敕责的结果,是在5月29日又下诏令,罢免不胜任的吏部官员.④
在接下去的几天里,顺治皇帝审阅了所有大臣的人事档案.⑤1651年4月7日,他向吏部宣布检查结果.至少对他来说,那些官员是令人失望的.皇帝既已亲政,就要求手下官员洗心革面,"克己奉公".但他们仍然作弊如故,"未能洗涤肺肠","遂致挂欠漕粮三百余万石".例如谢启光在户部任职七年中,从未彻底核算账籍.税粮账目中存在着巨大赤字,总额达白银3000万两之多.①谢启光还屡屡不顾关税原有定额,滥派差役,加倍索求,任意徇私,从而威胁了商人的生计.由于这种违法乱纪的行为,谢启光被朝廷罢职,永不叙用.②
接着,清廷还罢免了其他一些官员,包括内院的人员,但是在4月7日被罢免的、官秩最高的那位,不是别人,正是多尔衮的忠实伙伴、大学士冯铨.顺治皇帝复审了1645年吴达弹劾冯铨的奏章,虽然他对那些指责并不肯定,但却由此推断冯铨"殊失大臣之体",是一个追求私利的溜须拍马的家伙,他在重要问题上始终回避表态,以便稳保官职.敕书说冯铨"七年以来,毫无建白",并补充说:"毫无争执!"除了趋炎附势外,冯铨还被谴责结党营私,特别是与李若琳"朋比为奸".这种结党的目的没有详细说明,但这种指责就已严重得足以导致朝廷罢免这两人了.③
据正史载,"(冯)铨既罢,代以陈名夏".④事实上,罢黜冯铨的诏书就是陈名夏替顺治皇帝起草的.对陈名夏这一行为,冯铨绝不会忘记.①因为实际上,陈名夏取代了冯铨.在罢黜冯铨当天,顺治下诏授陈名夏为弘文院大学士.②几天后,1651年4月10日,顺治还任命大学士洪承畴管都察院,为左副都御史,又任命了另一南方名士陈之遴为礼部尚书.③这样,作为一个区域性团体,这三人取代了北方大臣冯铨、李若琳和谢启光.此时,南方人士以及顺治皇帝本人都显然将自己视为改革者的一员,他们将纠正官僚政治中的一些弊病,这些弊病是由他们的前任在多尔衮松松垮垮的统治期间种下祸根的.④
多尔衮摄政的最初二三年经历了清朝第一次制度改革的(禁止).现在,1652—1655年就要经历第二次改革(禁止).改革措施几乎又全部是由六部的明朝旧臣提出的,顺治现在认识到了这些人的才干,同意他们提出的改良机构的建议.①当时付诸实施的最重要的改革措施之一,是彻底检修帝国水利系统.②关于黄河水利以及对大运河与淮河堤防系统的管理,在顺治初年是由工部负责的.在明朝,运河区例如徐州这样的州郡,其官吏确由工部指派,每三年左右为一任.然而,对运河区管理的实际控制长期以来并不在工部手中.自1450年以来,明朝政府就委任了一名帝国运河专员,兼运河区总督,这个运河区包括长江以北七个主要都府(徐州、淮安、扬州等等).16世纪后半叶起,倭寇开始践踏长江流域,并沿江北和山东沿海到处烧杀,运河专员还同时兼提督军务,负责这一地区的海防.因此,总起来说,运河专员权职甚重,他与工部几乎平起平坐,工部委派在这一地区的挂名官员实际上要向他汇报.事实上,除负责东北地区防务的帅臣外,这是明朝外官中最有权势的职位.所以,明廷除授这一重要职位的官员任期都很短,平均一任只有两年,决非偶然.①
随着清政府将注意力转向水利和漕粮问题——这当然是关系到清统治安全的最关键领域之一,于是就决定扩大负责这方面行政事务的官员的职权,让其独立于六部之外,完全与工部及中央有关水利的各官衙分开.这一改组在王永吉指导下进行,他是最有能力的一个贰臣.②
王永吉是这样一批官员的很好的典范:他们在明朝晚期以专长于财政、刑法和灾荒赈济而声名卓著,到了清朝,他们找到了良机来推行自己早先曾受到挫折的改革措施.王永吉系江南人氏,1625年进士及第,曾任明朝地方的督邮,在知杭州期间最负盛名.当时他主持了一个庞大的工程:修建一道高大的海塘,同时还修建常平仓赈济灾荒.降清以后,经顺天巡抚宋权推荐,授大理寺卿,1647年,擢工部右侍郎,1651年,改户部右侍郎.③在户部任上,王永吉首先致力于检查各卫所屯地.不过不久他就转而负责改革黄河与大运河管理的计划.清廷因此组建了一个特别机构来经管两河事务.这个新机构既不隶属于工部,也不隶属于户部,而是直接向皇帝负责.它的长官为河道总督,河道总督统兵2000人,另有船工、丁夫等人.河道总督衙门驻济宁(山东),有属员29人.此外,还在黄河、大运河沿岸置管河道官员30人.①
到了下个世纪,河道总督衙门的置立就会被证明是清朝在行政方面的一个成功之举了.有明一朝,中央的工部与地方上实际管理徭役(或至少掌握着役钱)的官员之间的联系已极为薄弱.结果是水利的管理从总体上看已近乎全面崩溃.清廷从前朝继承而来的水利系统本身一片混乱.在清朝统治的头10年中,每三年就有两次以上的河道大决口,造成严重水灾.②新政府不去徒劳地试图重建地方官与京城的联系,而是英明地决定创设一个中间组织,它越过中央有关部门,建立起自己管理地方水利的机构,这些机构的管河道长官能够与州县官员进行直接联络.于是,在河道总督的主持下,这个机构有能力协调庞大的水利系统,它对京城经济的复苏,做出了很大的贡献.而且,它也唤起了水文学家们的热情.早在明朝的时候,这些人就曾呼吁中央政府支持地方,但却一直未能鼓起明廷的劲头来.③尤其是在康熙初年,清廷开始修建庞大的水利工程.1686年修冲鹤运河,1688年疏浚黄河口,1699年加固江苏高家堰一段重要的堤坝.①这样,在明末严重失修的黄河下流重新疏通了.此后60年内,黄河没有发生过一次大水灾,这对河北平原和淮阴地区的百姓造福无穷.②
另一组重要的建议是关于政府税收制度的.如上所述,清政府继承了一套完全过时的赋役簿籍,其中40%以上的田主已经下落不明.在明朝绝大多数时间里,登录在赋役簿籍上的土地数量平均约为7亿亩.①到1645年,这个数字降到仅仅4.05亿亩.②1648年,清政府决定通过恢复里甲旧制,来努力使赋役簿籍反映最新的土地占有状况.③这与清政府另一项关于仿效前明建立世袭职业户籍(兵、匠、民),分别承担赋役义务的政策正好相合.尽管明朝世居其业的各类人户早已互相混杂,而且一条鞭法通过赋役合并和田赋征银的条规,消除了赋役之别,清政府还是决定命令全国各州县道以明朝旧籍为准,重编赋役册.这些簿册由里长汇总,上报本县,再由县官上报巡抚和总督,这样层层上报,直至户部.④于是,就如控制地方的里甲制最终应归总于兵部一样,与其相应的赋役簿册在理论上也得一直上报到户部.①
这种利用里甲制来使赋役簿册反映最新的土地占有状况的尝试没有成功.1649年6月3日,内三院得一上谕,它焦虑地谈到,一方面有大量土地完全没有编入地方赋役簿册,另一方面又有许多流民濒于饿死的惨境.皇帝因此下诏户部和都察院,令其通知地方官员务必努力将未入籍的"流民"登录到赋役簿中.这样,一旦认定了哪些是有主荒地,另外的无主荒地就能够分配给其余的"难民"了,这是此前正式颁布的土地开垦制的一部分.②最后,通过鼓励这种流民的定居垦荒,清政府就不仅仅能开垦出荒地来耕种,而且还可以将地产再次列入政府的赋役簿册,不过这是后话了.③18世纪中叶,虽然有记载说被开垦地达7.1亿亩,但是在1662年,官府赋役簿册中所列耕地仅5.5亿亩.①很清楚,想要提高官府税收的效率,暂时还必须想一些别的办法.②
1651年8月1日,刑科给事中、著名御史魏象枢就如何改进政府预算程序,提出了几项建议.③魏象枢注意到,中央政府对各行省官员所征集的财赋数额并未做精确的统计,而对地方经费开支,也没有详细的清单.因此他呼吁由各省布政使对征集的钱物,以及对每一项主要的行政经费开支,每年做一完整的统计.这些财政统计报告应编入黄册,呈送总督,并由总督上奏中央审核.黄册一到朝廷,就应彻底核查,编成清册,以便确定中央政府的收支,以及例如盐利这样的额外税入.④次年,即1652年,这一新制付诸实施.尽管此制并不意味着赋役簿籍问题的解决,但稍后,它确实使清政府得以发现哪儿将出现最严重的财政短缺,因此,就可以及时地予以弥补.①
除了建议改善财政统计程序外,魏象枢作为一个御史,还以他的正直无畏而闻名.他对官场腐败的抨击,其中一部分就是针对都察院本身的.据当时的奏章反映,受命出访的御史常常将自己的公事开支摊到地方官府头上,接受其他官员的帮助,为自己的起居开销索取过多的补助,并且随意接受贿赂.②顺治皇帝对这些奏章尤感震惊,从这些奏章看来,似乎他自己的"言官"并不值得信任.1651年5月5日,他在一道诏书中表达了自己的某些忧虑.③因此,尽管他自己已于1651年5月22日离京去热河围猎,随后由陈名夏、洪承畴及陈之遴召集的讨论改革都察院制度的会议,无疑是经他敕准的.④
第二节完
--------------------------------------------------------------------------------------------------
④萧一山认为,因为当时与复明分子斗争已不是紧迫的大事了,所以清廷才有可能着手整肃行政法规.浙江和福建已经平定,郑成功部队和永历拥立者手下的兵卒是剩下仅有的主要反清武装.萧一山:《清代通史》第一卷,第361页.顺便一提,1651年4月9日,孔有德克梧州,这标志着对广东永历武装的一次重大胜利.张其昀编:《清史》,第48页.
①官吏靠常俸无法度日.一个一品官年俸白银180两,外加禄米,而一个七品县官年俸则只有白银45两.但平均起来,每位品官光雇佣书手佣人,每年就得花上好几百两银子.京城官吏不像各地行省官,有机会从下属攫取"暮夜之金",就只有要么依靠不时由各省送来的"常礼",要么依靠受贿.因为常礼主要是送给大臣们的,所以最会贪污的常常是那些低级官员.吏部(它用抽签来注授官职的制度是可由人随意操纵的)、户部(它可以在量衡器具上弄虚作伪,更改税入的计量)、刑部(它可以改变司法程序,以使有利于某一方,而不利于另一方)和兵部(它可以提前给将领们晋级),受贿的机会最多.吕元骢:《1644—1660年清初中国的腐化现象》,第3—5、27—28、33、38—39页.在雍正皇帝下诏给官吏养廉金之后,18世纪县官平均的年俸达白银1000两左右.侯继明和李国祁:《清末地方政府的财政》,第573页.
②《世祖实录》第五十四卷,第3—4页.因为起初清政府对贪官污吏的惩罚是有区别的(品官犯贪污罪通常会被放逐或处死,而胥吏则仅监禁数月),所以当一起贪污案子东窗事发后,常由属吏承揽罪责,被监禁一段时间,出狱后再化名重新跟随旧主为吏.顺治了解到这种情况后,在1655年下诏规定,对贪污罪的惩罚须依罪行的轻重而定,而不应依罪犯身份量刑.吕元骢:《清初中国的腐化现象》,第25页.
③《世祖实录》第五十四卷,第4页.党崇雅则反过来从刑部调到户部,另外还有几个部曹的尚书互相对调,包括金之俊从工部调至兵部,刘余祐从兵部调至刑部.最初,顺治皇帝对于贪官污吏特别严厉,1651年,规定贪污为不赦之罪.顺治在位时间很短,但他处理的贪污案比康熙时期还要多.康熙在位的时间比顺治长五倍.吕元骢:《清初中国的腐化现象》,第53、65页.
④张其昀编:《清史》,第48页.
⑤同上书,第3786页.
①造成这些财政亏空的主要原因之一,是江南地区长年拖欠赋税.1648年,巡抚土国宝上奏说,没有足够的经费来运输苏州、松江和常熟的税粮;1649年他又奏请增加江南田赋.这两道奏章,多尔衮均未同意.这样,想要按既定税额征集钱粮或增加税额的地方官员,得不到朝廷的任何支持.多尔衮显然不愿意与江南缙绅阶级在这个问题上交锋.郑克晟:《多尔衮对满族封建化的贡献》,第9页;郭松义:《江南地主阶级与清初中央集权的矛盾及其发展和变化》,第132页.
②《世祖实录》第五十四卷,第13页.关于清初私派的例子,见李华:《清代前期赋役制度的改革》,第100—101页.
③《世祖实录》第五十四卷,第632—633页.
④张其昀编:《清史》,第3786页.
①谈迁:《北游录》,第389页.
②张其昀编:《清史》,第3788页.
③同上书,第48页.吴伟业的女婿陈之遴,是著名的海宁陈氏的子孙.海宁位于杭州与江浙边境的中间.从1500至1900年,陈氏家族出进士31人,举人103人,贡生74人以及秀才千人.陈氏子孙在科场出人头地,是以其雄富的家产为基础的.在16世纪,陈氏靠榷盐制度积攒了大量财产.当时这个家族最著名的成员是陈与郊,他仕途亨通,官至提督四夷馆,但接着在1605年,就因他的儿子参与私盐贩子与巡搏斗哄事件而入狱并被罢黜,以致陈氏财运中衰.不过,陈与郊的兄弟陈与相又努力重建了家业.然而,真正使陈氏子孙屡屡出任清廷要员的,则是陈与相的孙子陈之遴.陈之遴投降满洲时年仅40,他可以盼望自己有个光明的未来,与新朝共享好运.他的家族中有13人官至三品以上,而大学士就有三人,包括他自己在内.到18世纪末叶,民间普遍传说乾隆皇帝本人实际上就是陈氏子孙,这部分原因在于乾隆特别喜爱陈宅著名的花园一隅园.陈之遴本人在清廷官运亨通,1645年降清后,即授秘书院侍读学士.1648年,除礼部侍郎.次年,加右都御史.他的夫人徐灿是著名的女诗人.《贰臣传》第九卷,第10—13页;高阳:《明末四公子》,第57页;恒慕义:《清代名人传略》,第96—97页;傅路德和房兆楹合编:《明代人名辞典》,第180—190页;《多尔衮摄政日记》,第59页.
④谈迁:《北游录》,第362页.
①有些改革虽然在经济上产生过极重要的影响,但其建议者则不易考详.譬如,清代中前期手工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就是由于匠役制度的改革所促成的.另一方面,北方手纺织业的发展,则是既受到清初河北与山东棉花种植业扩展的刺激,同时又受到关外纺织品市场开放刺激的缘故.片冈芝子:《明末清初华北地区的农业经营》;顾琳和周锡瑞:《从封建主义到资本主义》,第409—410页.明朝后期,政府设置有19个官营机坊,雇用世袭匠人织造,或由匠人出银招人代役.清廷削减了官营机坊数额,在南京、苏州和杭州(1645到1651年间,杭州织造处的布机进行了整修)设立了三个织造中心,改用"买丝招匠"之制,即按市价购买生丝,以计件制支付匠人佣金.关于对江南纺织业的合理化改革,见彭泽益:《清代前期江南织缫的研究》,第91—96页.虽然在1697年之前,清廷仍在向手工匠人征敛特殊的赋税班匠银,到了1726年,赋税中这一特殊项目则已摊入地亩,世袭人户的劳役制已经废除.见侯继明和李国祁:《清末地方政府的财政》,第566页.景德镇官窑的经营大致也发生了相同的演变.明朝官窑主要由宦官监管,在清朝,世袭工匠制被逐渐废除,匠人按工种付酬.据认为,由于匠役的废除进一步刺激了工匠的生产积极性,由于保证了匠人几乎所有剩余的纺织品及瓷器等投入市场,清政府促进了社会生产.尤其到了18世纪,经济得到发展.彭泽益:《清代前期手工业的发展》,第1—6、11页.
②17世纪水利系统所遭受的破坏面远不如元明时期那样大.在元末明初,河流的外堤和主要的堤坝都毁坏了.而且,在14世纪,受破坏最严重的地区简直杳无人烟.而在17世纪40—50年代,水利系统的总体结构完整无损,动乱时期的幸存者得以从早先较为安全的避难地返回原居.斐宜理:《起义者和革命者》,第13页.
①黄仁宇:《明代大运河》,第44—51页.
②顺治年间,工部不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部门.汉人尚书是张凤翔(山东人氏),他仕途多舛.天启年间,曾任兵部侍郎、保定巡抚.魏忠贤专权期间,他因与东林党有牵连而被夺职.接着,在崇祯年间官复原职以后不久,又因由他监制的一些兵器质量极差而被捕入狱,后复任兵部侍郎.李自成攻陷北京时他在城内,遭到拷掠追赃.后回老家堂邑,接着又南下参加了福建的南明唐王政权.唐王任命他为浙江及南直隶总督.当清军攻陷福建时,他就投降了满人,任户部侍郎,后迁工部尚书.这主要是一个荣誉性职位.《贰臣传》第九卷,第1—2页.工部实际由侍郎叶初春(1628年江南进士)掌管,他是由州府衙吏出身,而后应荐入流的那种极少数官员之一.在北京陷落时,叶初春为工部侍郎,他的命运与陈名夏相同,被南京的南明政权入从贼案,不得不到北方逃命.但他很快复任工部原职,颇著政绩,直到1652年调任兵部侍郎.《贰臣传》第十二卷,第37—38页.关于17世纪40—50年代清朝水利系统的重建,参见裴宜理:《起义者和革命者》,第276页.
③这一时期任户部左侍郎的是范文程的长子范达礼.谈迁:《北游录》,第376页.
①河道总督衙门系储才之地,它能够将原先作为通才培养的文人学士训练成理财专家.例如,陈名夏中进士时的同年,也是江南同乡吴国龙曾为总督蔡士英属官,后来在鳌拜摄政期间,吴国龙在精简工部管理程序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黄之隽等:《江南通志》第一五○卷,第22页.参见《贰臣传》第八卷,第24页;恒慕义:《清代名人传略》,第845—846页;胡昌度:《清代的黄河治理》,第505—507页.王永吉的儿子王明德还是一名法律专家,在1674年他印行了一部讨论刑法的名著《读律佩觿》.
②米勒:《派系斗争》,第142—143页.17世纪50年代初以及1670年中国北方两次出现洪水泛滥,灾情严重.韩素瑞:《起义背后的联系》,第444页.
③清初主持水利工程最得力的人员之一是朱之锡(1646年浙江进士),他最初是应大学士刚林和范文程之荐出仕的,初授弘文院学士,1657年,除河道总督.在这第二年就发生一场灾难,黄河在山阳(江苏)决口,洪水从开封向南泛滥,经徐州,至宿迁与大运河合流,顺流至清江浦,再度决堤泛滥,直至朝东北方向入海.这是中国历史上黄河的第五次改道,在1855年前黄河河道一直维持这个状态,于是修整新河床就成为朱之锡的职责.他不仅致力于扫除弊政,以保证对建筑新河堤的人丁物资供应,而且还认识到淮河淤泥对洪泽湖东堤造成的威胁,因而建议修造了两条渠道,将多余的湖水向东南排到其他湖里,由此,减轻了运河本身的压力.朱之锡一直担任河道总督之职,1666年,卒于官任.沿何州郡均立祠祀之.运河流域的百姓称他为"朱大王".清廷后来封赠给他一个谥号.恒慕义:《清代名人传略》,第178—179页;吕元骢:《翰林院》,第100页.
①这些庞大的建设工程,绝大多数是由一个关键性的人物勒辅主持的,靳辅系奉天人氏、隶汉军镶黄旗.他在出任河道总督以前,曾供职于翰林院,当过安徽巡抚、兵部尚书.靳辅招徕了一批出色的幕僚,其中包括著名的治水专家陈潢.靳辅任河道总督的时间为1677年到1692年.《江南通志》第一一二卷,第38页.参见米勒:《派系斗争》,第144—145页.黄、淮流域水情的演变,最终落入了与明朝相同的循环模式:初期是重建河堤水坝,继而向这一地区移民,各种水利事业得到了发展.但对易受水灾地区的控制不够,私坝日多,以致人口与水利之间出现了不平衡,到18世纪末,水情的危机达到顶峰.接着是在半个世纪以后,由于太平军入侵对地方造成的破坏,促发了近乎于全面的崩溃.不过,清朝的这个循环也有不同之处,那就是它的人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长,以及在我们所讨论的这个阶段的大部分时间里,有一套运转得特别有效的行政管理体系.威尔:《中国水利》,第278页.
②胡昌度:《清朝的黄河治理》,第508页.不过到了19世纪,将黄河与大运河交由同一个官衙负责的体制,可能已经妨碍了清政府取得最佳效益.到了那时候,黄河水利已从属于保持大运河畅通的工作.这样,清廷就尽全力治理黄河淤塞,防止河水泛滥,生怕那条被视为帝国命脉的大运河因此不能保持贡粮运输的畅通.所以,黄河沿岸的灌溉工程便遭到了轻视,结果损害了农业生产.而且,清初河道总督的强有力的管理制度渐渐松驰起来,地方政府对漕运的财政负担加重了.士兵漕卒船工人数激增,漕粮的散失和被窃日益严重.到19世纪中叶,对大运河的管理几乎如同对盐课的管理一样不可收拾,漕粮的浪费严重到每一石实际运到京城的大米的成本四五倍于市价.然而,清廷既然在建立黄河与大运河的联合管理上投入了如此巨大的努力,以致干脆就不接受改用海运的意见.顺治、康熙年间最初的那些成就的重大影响,加之他们不愿更改"祖宗家法",都使得嘉庆和道光等皇帝对放弃已经变得代价极高的内河航道犹豫不决.这条航道已耗尽了江南的财源.詹姆斯·蒙特尔·波拉切克:《19世纪初中国文人政治中的文人团体》.
①1578年,中国在册人口16692856口,耕地总数7130976顷.郭松义:《清初封建国家垦荒政策分析》,第115页.
②奥克斯南:《马背上的统治》,第218页.1647年,山西巡抚上奏说有荒地75525顷.同年,湖南巡抚报告说当地田宅荒废,城镇空寂;在四川,野兽漫游街市,夜入村落.1647年一年,某县有42人丧生虎口.郭松义:《清初封建国家垦荒政策分析》,第112页.
③米勒:《派系斗争》,第72页.里甲制十户为一甲,十甲为一里.里长每年应由不同的户主担任.里长职在"敦促"其他户主由里长经手向政府交纳赋税,不过里长常常成为政府向这一组人户征取赋税的人质.到明朝末年,里甲制度逐渐被地丁合一的赋税所取代,后者直接分摊于地亩,而不是向介于个体纳税家庭与国家之间的"里"这类中介体征收.沃特:《作为社会政治制度的衙门》,第51—53页.关于1644年重编赋役簿的最早建议,见李华:《清代前期赋役制度的改革》,第102页.
④《赋役全书》估计是1646年汇编成书的.它包括各省田赋役钱额、耕地总数、服役丁数,以及上供钱物数.它的副本依令发往各州县供地方官参考,同时还在各地的孔庙存放一本,以便儒生查阅.所有这一切事实都意味着除加派外,各地仍应用万历旧额征敛赋税.实际上,有时户部命行省按万历旧额征敛赋税外,仍加派"辽饷".这就是说,天启、崇祯年间的加派虽未开征,而万历年间的加派却已开征了.根据1649年江西巡抚王志佐的一份奏章说,江西民户因赋敛过重,遗弃田地.他声称江西省的荒废土地已达半数以上.多尔衮因此下令罢辽饷之征,其时在1649年8月22日.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编:《清代档案史料丛编》第一辑,第152—153页.参见萧公权:《农村的中国》,第84—85页.
①闻钧天:《中国保甲制度》,第201—208页;唐棣:《略论清代的地丁制度》,第47页.由于中国乡村地方结构极为复杂,可以预见,这两种理想的制度到1670年已互相融合,成为一种统一的却又互相区别的地方组织:北方的"里社"及旗地的"庄",南方的"图长"或"牌头".到18世纪初叶,至迟在1709年,这种新的统一的制度干脆就被称为保甲制.它同时兼有治安和财政两种职能,将控制地方(每户公开悬挂印牌)与征敛赋税结合在一起.咸丰以后,保甲制越来越表现为一种财政组织而不是治安组织,地方警察机构地保局则在替政府维护法制、维护地方秩序方面取代了保甲,地位日重.沃特:《作为社会政治制度的衙门》,第58页;《中国地方行政的理论与实践》,第356—365页;闻钧天:《中国保甲制度》,第262页;唐棣:《略论清代的地丁制度》,第46—50页.
②《世祖实录》第四十三卷,第509页,1649年6月3日诏.根据以前的法令,无主荒地应免费分给农民垦种(山东、湖南除外,那儿名义上仍收地价银).例如四川,每户可分耕地30亩,旱地50亩,交换条件是垦户须入籍.政府保留土地所有权,耕地三年,旱地六年,待产权过渡后才开征田赋.参见郭松义:《清初封建国家垦荒政策分析》,第115页.
③仅在1652年一年,由于土地荒废,全国各省(包括北直隶)损失的田赋就超过银400万两.郭松义:《清初封建国家垦荒政策分析》,第113页;《江南地主阶级与清初中央集权的矛盾及其发展和变化》,第132页.
①顺治年间共开垦土地164263顷,即每年约9125顷.康熙年间共开垦273671顷(每年4561顷).不过,顺治年间开垦的大部分土地都变成了军屯地,农民成为屯户,被迫耕种这些屯田.另一方面,由于政府提供减税优惠,鼓励土地所有者自己开垦田地,仅1658年开垦土地的总数就高达98259顷.郭松义:《清初封建国家垦荒政策分析》,第133—135页.总的来说,新政府在登记明朝藩王所占土地方面,远比开垦另外的荒地或隐匿的地产来得成功.到1646年,上报本县明朝藩王土地总数,已经成了县官们最平常的政务,有时清廷就籍没这些土地,赋民收租,以充军费.见故宫博物院:《清代档案》第四辑,第150—152页.
②黄汉良:《中国的地税》,第58—60页.
③魏象枢,山西人氏,满清首榜进士,1646年会试、殿试及第.恒慕义:《清代名人传略》,第848—849页.
④《世祖实录》第五十七卷.第19—20页.魏象枢并不是唯一提出实行这种改革的臣僚.从1651年农历八月开始,江南臣僚就不断上奏,指出江南登录田地中的不法现象.据了解,富豪人家通过贿赂官吏,千方百计地使他们的土地逃避登录,已开垦的土地也未被登记入册.因此有人提议要进行广泛而准确的土地测量.西村元照:《清初的土地丈量》,第425—426页.
①马德林·H·齐林:《火耗归公》,第7页.
②1648年,六位按察使和御史被革职或贬秩.1649年,按察使周石可以受贿论死.吕元骢:《清初(1644—1660)的御史、摄政王和皇帝》,第84—85页.
③《世祖实录》第五十五卷,第13页.
④张其昀编:《清史》第一卷,第49页.
--------------------------------------------------------------------------------------------------
第三节 清洗都察院(第十三章顺治朝)
洪承畴特别关心都察院吏治腐败的情况,因为他现在是都察院长官之一.所以可能是他首先提议的,三个新上任的汉人长官在北京火神庙召开了一次秘密会议,来评价目前在都察院供职的官员的功过.⑤这次秘密会议的结果是,几天以后由洪承畴突然宣布在对都察院进行大规模清洗.现任御史11人"外转",2人迁官,同时,22名新委任的御史准备就职.①
显然,洪承畴和另外两个大臣希望通过这种秘密谋划的突如其来的清洗活动,使得被罢免的御史长时间内不知所措,无力反击.但是,有一名被"外转"的御史马上起来抵制.此人就是张煊.他在明代末年河南道御史任上就以论劾廉正而建立了名声,现在他一听到自己外转的消息,就写了最后一份弹章.②他弹劾的对象是那最易招致物议的三位新大臣.他条列陈名夏十罪、二不法,指责他"谄事睿亲王",因而骤迁尚书,"夤缘夺情,恤典空悬".③紊乱铨序,且"结党营私".④最后,张煊讲到了火神庙的秘密会议,控告陈名夏、洪承畴和陈之遴为谋反集团:"屏左右密议".这最后一条论劾还附带有一个实证,说洪承畴未经事先奏明,就将母亲送回了福建祖籍,似乎是在预先将她安置到安全地带,以待某个南明阴谋小集团在北京策划政变.⑤
洪承畴确实将母亲送回了原籍,但他坚决反驳关于密谋的指控.他解释说,大臣们在火神庙会议是为了甄别诸御史.①不过,此案是非曲直尚未判定.陈名夏有一个势力很大的伙伴,就是他的搭档、吏部尚书谭泰.陈名夏对谭泰的腐败行径助纣为虐.自然,如果有关陈名夏铨选不公的论劾被证实的话,谭泰也会被谴责为无能.也许就是因此缘故,谭泰亲自策马去皇帝狩猎的驻跸之所,对张煊的弹章提出质疑,并反过来指控张煊因被洪承畴免去御史,挟嫌做不实之劾.②次年皇帝与朝臣坦率地谈到谭泰的这次晋见,根据皇帝本人的回忆:
其时朕狩于外,一切政事暂委之和硕巽亲王满达海.王集诸王大臣逐件审实,遂将名夏、承畴羁之别所,拨兵看守,以事关重大,驰使奏闻.谭泰闻之,艴然不悦,遂萌翻案之心,及朕回京,敕诸王、贝勒、贝子、公、侯暨众大臣质审廷议,谭泰咆哮攘臂,力庇党人,务欲杀张煊以塞言路.诸王大臣惮彼凶锋,有随声附和者,亦有袒首无言者,内亦有左袒者.入奏之时,朕一见罪款甚多,不胜惊讶,谭泰挺身至朕前诳言,告词全虚,又系赦前.诬陷忠臣于死罪,应反坐.③
于是,不管是被说服了或是受到胁迫,议政王大臣会议接受了谭泰的意见,1651年7月15日,宣布陈名夏和洪承畴无罪.上疏弹劾也们的张煊,则被认为"心怀妒忌,诬蔑大臣",判处死刑.①
第三节完
--------------------------------------------------------------------------------------------------
⑤同上书,第3722页.
①张其昀编:《清史》,第3722、3785页;《世祖实录》第五十七卷,第11页;谈迁:《北游录》,第362页."外转"制度最初是为了使中央政府的官员获得实际经验而置立的,并不一定就是一种惩罚.实际上,它还相当于一种升迁,并给了外转的官员一个杂敛所出之地.到1653年形成"内升外转"制时,它意味着让以文才入选翰林的臣僚去经历行省的实际管理.不过,虽然外转的确使他们有机会近水楼台先得月,中饱私囊,实际上这一额外的亲民经历却并不一定会使他们晋升(1653年派出去的21名翰林院臣僚中只有5人后来升到四品以上).吕元骢:《清初中国的腐化现象》,第40—41页;《翰林院》,第93—95页.
②张煊曾因与明朝大学士陈演发生了冲突而被革职.1644年,在北京补浙江道御史,继而仍掌河南道事.他弹劾贪官污吏的奏章极多,很多甚至是针对督抚等官的,名声颇著.张其昀编:《清史》,第3785页.
③同上.当时允许风闻奏事.鳌拜摄政时,因为这一作法发展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方禁止利用匿名揭帖的材料进行弹劾.1671年,康熙皇帝遂下令明确禁止以风闻奏事.凯斯勒:《康熙和清朝统治的巩固》,第135—136页;吕元骢:《清初中国的腐化现象》,第63页.
④《世祖实录》第五十七卷,第12页.
⑤张其昀编:《清史》,第3723页.
①据刘献廷的记载,洪承畴的母亲在北京遇到儿子时,对他的变节降清大为愤怒,用拐杖打他,据说还大喊道:"汝迎我来,将使我为旗下老婢耶!我打汝死,为天下除害!"刘献廷:《广阳杂记》,第39页.如果洪承畴早先向朝廷所描述的他与母亲在南京令人伤感的和好是可靠的话,那么这个故事就肯定不足凭信了.不管怎样,洪承畴后来是把母亲从京城送走了,因为根据1652年福建巡抚的一个奏疏.她于此年在福建家中去世.李光涛:《洪承畴背明始末》,第246页.
②张其昀编:《清史》,第3791页.谈迁认为张煊是因受命外补衔恨所致.谈迁:《北游录》,第362页.
③《世祖实录》第六十二卷,第720页.关于大敕,见同上书第五十三卷,第1—3页.皇帝回京的日期根据张其昀编:《清史》第一卷,第49页.
①《世祖实录》第五十七卷,第12页.
--------------------------------------------------------------------------------------------------
第四节 抑制贵族(第十三章顺治朝)
尽管皇帝在后来的回忆中认为对陈名夏的论劾值得重视,但在7月审讯后的日子里顺治还是继续信任并提拔了这个前明朝官员.如果说稍有不同之处的话,那就是对陈名夏的评价看来变得更高了.在大学士陈泰、李率泰被罢免后,1651年9月8日陈名夏被重新任命为弘文院大学士.②与此同时,皇帝继续支持的政策是,或者更加宠幸他的近臣大学士们,或者试图抑制满洲贵族的一些特权和过分的行为.③例如,刑部的惯例是立即审讯在各官衙内遭到弹劾和被认为有污秽之举的官吏.这就将最终决定绝大多数中下级官员命运的权力交到了各部长手里.顺治则相反,他命令所有的弹劾章疏都要先直接上奏,由皇帝近臣决定某个官员是该受审还是继续留任,这样就把更多的裁判权交给了内三院.④同时,顺治下诏将刑事起诉扩大到那些满洲贵族的成员,他们招徕投充,减损了汉族人口.在这个问题上皇帝所持的家长式态度是与多尔衮极为相似的:
朕闻之,不胜痛恨,帝王以天下为家,岂有厚视投充、薄待编氓之理.况供我赋役者民也,国家元气赖之;投充者奴隶也,今反借主为护身之符,藐视有司,颠倒是非,弁髦国法,欺压小民,若不大加惩治,成何法纪!自今以后,上自朕之包衣牛录,下至亲王、郡王、贝勒、贝子、公、侯、伯、诸臣等,若有投充之人仍前生事害民者,本主及该管牛录果系知情,问连坐之罪.①
不过虽然语调与前摄政王相似,顺治的政策却严厉得多.在这类事件上顺治皇帝剥夺了占有投充者的满洲贵族的刑事豁免权,这样就把皇家权威扩展到了贵族头上,远远超过多尔衮所曾做的.事实上,他和他的谋臣是在宣布,如果皇朝要想继续赢得民心,就必须严格抑制官员和贵族的特权.像赵开心这样特别大胆的"言官"被任命为左都御史,也正表明了朝廷的这个政策.赵开心以论劾吏蠹、无所畏避而出名.②
在某种程度上,皇帝于1651年10月1日突然诏责谭泰,同样体现了君主对贵族特权的否定.苏拜在议政王大臣会议上攻讦这位满洲一等公,说他阿附多尔衮.③但顺治对这位吏部尚书的指责则主要强调了另一方面,即谭泰企图将他个人的影响扩大到政府其他各部,经常使官吏误以为谭泰的意志也就是皇上的愿望.自然,在付狱受审中,还有其他的指责.许多证人都说谭泰专横,包括对待宗室成员.不过,虽然这些指责有助于谋取宗亲和议政王大臣会议其他贵族的支持,他们或者受过这个新授一等公谭泰恣意专横的当众侮辱,或者被他对多尔衮的谄媚所激怒,但皇帝对于他"部中事一切事务朦胧奏请",以及他不断的"但知为己营私"的愤恨,才最终导致他受诛身死.①
随着谭泰的被处死,至少就君主与贵族之间的斗争而言,顺治看来终于成了自主的主人.尽管济尔哈朗仍然是朝中极有势力的人物,到1655年去世时他一直是贵族中的首领,但从今往后,只要顺治在世,就没有任何贵族成员或是他们的联盟能有效地向君权挑战了.随后,在1651年的最后几个月,顺治完成了从一个在极有势力的摄政者监护下的幼主到独立自主的君主的转变.1651年10月31日,宫城南门"承天门"被改为"天安门".②虽然《实录》中对这一名称的改变未做任何解释,但它看来似乎象征着从庆贺刚刚君临天下(这是多尔衮的骄傲)到颂扬天下大治(这是顺治的愿望)的转变.③随着顺治在政治上日臻成熟,他将自己的童年永远地撇在了身后.9月,他娶了自己的表妹;12月13日,也许这个日子比前者更为重要,一个宫妃为他生了第一个儿子.①
当然,日益强大的皇权不能够一概视同于福临个人的权力.毋容置疑的是,在与势力强大的贵族较量的这一时期,年轻的皇帝得到了谋臣小心谨慎的指导和帮助.毫无疑问,宦官吴良辅对于团结官吏支持皇帝,反对议政王大臣会议中和官僚中的亲多尔衮分子,在幕后扮演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实际上,宦官支持皇权的重要意义,可以从后来于1653年7月置立臭名昭著的十三衙门推知一二.十三衙门由内侍组成,其中有些人负责起草诏令,任命官员.②这样,继承权斗争的结果之一就是内朝宦官势力的复兴,它体现了明制的部分恢复.另一个反映着明制恢复的结果是,作为皇帝私人谋臣的大学士势力扩大了.因而,皇权的胜利也在君主与其儒家谋臣之间造成了新的紧张状态.
第四节
--------------------------------------------------------------------------------------------------
②张其昀编:《清史》第一卷,第49页.8月28日,以陈泰、李率泰年初奉行大赦令有误,罢任.陈泰隶满洲镶黄旗,系额亦都之孙.他是个受人尊敬的将领,曾在东北与袁崇焕作战,后率偏师从征山东.1644年,他参加了对李自成的战役.三年后,授礼部侍郎,入湖广进攻孔有德,后至福建与鲁王将领作战.1650年后,他出任一系列重要的文职:1651年任刑部尚书,然后任吏部尚书,授国史院大学士.张其昀编:《清史》,第3713页.
③这年冬天,在作为汉族归降者而隶属镶黄旗八年之后,洪承畴被允许作为正式成员编入牛录,"披甲侍卫".从此以后,洪承畴在皇上面前把自己归属于满族,对皇上感恩不尽.《明清史料》第三册,第131、160页,摘自李光涛:《洪承畴背明始末》,第250—251页.
④《世祖实录》第五十八卷,第3页.此诏颁于1651年8月16日.
①《世祖实录》第五十八卷,第677页.关于皇帝的包衣,见史景迁:《曹寅和康熙皇帝》,第17—18页.
②赵开心,长沙(湖南)人氏,前明进士,他以关心民瘼、力除吏蠹而颇负盛名.起初,京城天花流行,引起了恐慌,染疾者常被立即扔到城外等死.这时正是赵开心上疏,请四郊各定一村.来特别安置天花患者.与赵开心相关的制度,如前所述,还有他为多尔衮定入朝仪注;并疏请江、浙、湖广诸行省初定后应急置抚按,以时绥抚.1645年,擢左佥都御史,后坐事罢.1651年9月24日,被召起复原官.张其昀编:《清史》,第49、3776—3777页;《世祖实录》第五十四卷,第16页.
③张其昀编:《清史》,第3791页.
①《世祖实录》第五十九卷,第14页.谭泰的子孙也被判处死刑,但都得到了赦免.同上第五十九卷,第17页.卓罗继谭泰而任吏部满洲尚书.张其昀编:《清史》第一卷,第49页.
②张其昀编:《清史》第一卷,第50页.
③达赖喇嘛于1651年访问北京,也就是心照不宣地承认了顺治一统天下的君权.皇帝为庆祝自己当家作主,下令大兴土木,耗资几万银两,在紫禁城西北边北海琼华岛的昆仑山上建造了一座白塔,其位置就在以前忽必烈汗宫殿的遗址上.根据一块刻有满、蒙、汉文字的石碑说,顺治"养育人民",统治四方.1981年我在北京时,这块石碑仍耸立在白塔脚下,它的汉字碑文是由宁完我撰写的.
①张其昀编:《清史》第一卷,第49—50页.不过,这个婴儿只活了几个星期.参见罗伯特·B·奥克斯南:《鳌拜摄政时期的政策与党争》,第19—20页.据耶稣教神甫的记载,顺治皇帝脾气暴躁,性欲旺盛.后来他有两个皇后,七个贵妃,八个宫妃.其中有三个后妃来自同一蒙古家族,有一个系汉军旗人之女,他对贵妃栋鄂氏宠幸无比,她是一位满洲将领的女儿.据汤若望一类西方人所说(当时正是汤若望在朝中最有影响的时候,皇帝常常驾临他的府中,用满语称他为"爷爷"),顺治作为一个年轻人,体形极佳,体重适中,皮肤白皙.有一幅顺治当时的画像显示出这位年轻人皮肤细白,头发乌黑,表情平和,目光坚定、深邃而锐利,阔嘴薄唇.虽然肖像画家画的是一个强壮的年轻人,但还是看得出这个年轻人的体质有点羸弱.故宫博物院文献馆编:《清代帝后像》第一卷.顺治是一名优秀的骑手和出色的书法家.李佳白:《北京第一位满族皇帝》;乔治·H·邓恩:《一代伟人》,第329、347—352页.
②郑天挺:《探微集》,第95—96页;恒慕义:《清代名人传略》,第256页.
--------------------------------------------------------------------------------------------------
第五节 了结旧账(第十三章顺治朝)
谭泰死后,在皇帝所有的汉人谋臣中,陈名夏处境最为困难.自然,谭泰在吏部的恣意不法连累了他,但是,尽管陈名夏此时还没有意识到,在皇帝看来,谭泰的专擅还是与他有关.顺治后来这样告诉朝臣们: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