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洪业(免费典藏版)

_15 魏斐德(清)
顺治乙酉五月初十日(1654年6月3日)连日警报叠至……夜分北风甚急.北兵渡江,由七里港进迫神京,时日将晡,弘光计无所出,召内臣韩赞周问策,韩云:"此番势既汹涌,我兵单力弱,守和无一可者.不若御驾亲征,济则可以保社稷,不济亦可以全身."①
弃城出逃的主张再次出现,像他的叔父在北京时一样.弘光皇帝得知,他的臣民已经做鸟兽散.不过,和崇祯不同,弘光皇帝发现他要走的小路并没有被封锁.一本匿名的日记记述了弘光皇帝的出逃:
时将二鼓(6月3日),从通济门出.携带惟太后、一妃及内相多人,文武绝少.或云往武林,或云往云贵,或云往太平,纷传不一.是举,旬日间,啧有人言,未尝不叱其伪.②
不论是在史书里还是在戏剧里,在历史中还是历史外,这位逃跑中的福王都哀叹着他的失败——实际上正是他放弃了这个首都.在《桃花扇》里他唱道:
堪伤,寂寞鱼龙,
潜泣江头,
乞食村庄.
在道白中,他又说到:"寡人逃出南京,昼夜奔走,宫监嫔妃,渐渐失散,只有太监韩赞周,跟俺前来."③
根据一些记载,弘光皇帝最初逃到南京东南的太平地区,但是刘孔昭闭门不纳.遭到拒绝以后,他接着去了长江在安徽的港口芜湖.在那里,他可能死在百川桥.一些人说,有一个忠臣,眼看他就要被清军抓住,于是就用手把弘光皇帝按进水里,以防被俘.另外的材料记载了他的自杀,而且还像崇祯一样,在桥上留下了绝望的遗嘱:我家养士300年,现在众官何以如此绝情弃我而去?①不过由于这些记载可能反映了一些官吏们的负罪感或者充满了弘光同时代人对传奇的偏爱,因此,它们不是完全真实的.弘光皇帝确实在逃出首都后跑到了太平,而且城门也确实向他关闭了;但是后来在6月5日,他于安徽中部长江南岸铜陵的黄得功营地找到了避难所.
当弘光帝被领进指挥部时,黄得功禁不住失声痛哭.起初他想推卸掉现在已落到他身上的历史责任."陛下死守京师",黄得功对他说:"臣等犹可尽力,奈何听奸人言,仓卒至此,且臣方对敌,安能扈驾!"弘光帝凄厉地说,黄得功不是一个可以依赖的将军,黄得功深受刺激,以至终于同意承担起保卫弘光的任务.黄得功说:"愿效死".②
6月15日,叛徒刘良佐到达了黄得功在芜湖的营地.他带着多铎的一支旗军,同时还有前瓜洲驻军将领张天禄及其队伍.他们要求南明皇帝投降.黄得功拒绝了.但是在刘良佐身后,张天禄突然施放冷箭,正中黄得功喉部,这位忠君的指挥官一会儿就死了.他的主要助手们没有犹豫,两个支队指挥官马得功和田雄马上就把弘光皇帝交给了刘良佐将军,并且投降了清朝.③
此时,弘光皇帝出逃的消息传回南京,引起了一场大混乱.
十一日(6月4日),昧爽,哄传上已出城,京中文武一时隐遁,有不去者,将门首封示尽行洗去,男女蜂拥出门,扶老携幼者,不可胜数.间有妩媚少艾,金莲踯躅,跬步难行,见者心恻,既出而复,十有八九,以路多兵也.已而闭门,欲返不得者,十居二三,莫竟其终矣.①
一部分人——在史书中径称"百姓"——更想所做的却不是冲出城去.他们决定任命那个冒名的太子做皇帝.带着做为人质的大学士王铎,他们打进了城里的监狱,要求狱长指太子给他们看.因为害怕,监狱很快就屈服了,尽管他一个劲地发誓说,把这个年轻人投进监狱的不是他而是马士英,但还是差点儿被这些暴民杀死.由于太子的说情,王铎的性命得以幸免.人们把这个假太子扶到马上,穿过新华门,拥入武英殿.暴民们没有时间为这个冒牌者的登基进行准备,但是在发现一个箱子里存有戏剧服装之后,便挑选了一件戏剧中皇帝穿的龙袍给这个年轻人穿上.他穿着这件漂亮的龙袍,坐在弘光皇帝旧日的皇位上,众人便围在阶下高呼万岁.此前连着几天,天气都是阴云笼罩,而那天天空却放晴了.旁观的人们认为,灿烂的阳光是一种好兆头.②
让假太子在武英殿坐上皇位,是城市百姓的一种自发行为.王之明(如果这确实是他的名字的话)与其说是学士和高官的君主,还不如说是庶民和小吏们的头领.几个小时后,几乎南京各部门的小官吏都来向这个人鞠躬效忠,他们相信他会成为这个政权的皇帝.不过,高级官员中只有几个人来了.实际上,这位假太子的登基,在那些曾经建议福王把这个年轻人关进监狱去的人当中引起了一片恐慌.在听到这个消息以后,张捷在一座庙里悬梁自尽,而杨维垣则投井自杀了.①曾最早建议福王登基的官员李沾命令轿夫火速将他送至赵之龙的家,在那儿,他请求赵的帮助,并且得到了赵之龙使他安全出城的令节.②
反对这位假太子登基最为坚决的自然是马士英.不过,就在王之明身着戏服、被一群暴民加冕之时,马士英正平安地来到了城外,有400名贵州籍精兵保护他前往南方.③马士英在6月4日逃离南京的表面原因是为了保护弘光皇帝的母亲邹氏的安全.不过,有些人认为,那天随他离开南京的老妇人其实是他自己的老母,但打扮成了皇太后的模样.可是那人当时的身份是皇太后,则几乎是没有疑问的.④尽管她后来死于事变,但是声称皇太后的人在马士英的车中,就为马士英提供了一个借口——尽管只是一种花言巧语的借口——以推卸他在首都所负的责任.⑤然而,马士英不光彩的名声仍然留在了城里.尽管他不论走到哪里几乎都遭到反对,他仍在不断地努力以再次加入到南明的事业中去,即使是在福建,他还是站在复明分子一边继续奋斗.①不过,到他最后被俘并在浙江一个集市上被砍头示众为止,他的名声还是没有能够挽回.②就像人们习惯上认为明北京城失守的责任应由奸臣周延儒承担一样,马士英也是一个要为南京政权的败亡承担责任的败类.实际上,在公众眼里,马士英与周延儒是一丘之貉,因为当时一首流行的歌谣说得很清楚:
周延儒,字玉绳,
先赐玉,
后赐绳,
绳系延儒颈,
一同狐狗之毙;
马士英,号瑶草,
家藏瑶,
腹藏草,
草贯士英皮,
遂作犬羊之鞟.③
作为一个南京陷落时不光彩地怯懦出逃的大臣,马士英一直是弘光政权所有弊端的象征.思想家刘宗周后来评论道:"士英亡国之罪,不必言矣.焉有身为宰相,弃天子,挟母后而逃者".①不妨说,马士英的行为是如此地不光彩,以至其后那些决定投降的人,倒像是合情合理的——他的行为既然如此卑劣,那么相比之下,他们投降简直就是可以接受的了.
第十一节完
--------------------------------------------------------------------------------------------------
②克劳福德:《阮大铖传》,第70页;文秉:《甲乙事案》,第47页.
①《明史》,第3115页;恒慕义:《清代名人传略》,第895—896页.
②作为一个戏剧人物,杨文也是一个十分■藉的媒人.《桃花扇》中他在闺房里安排了侯方域与"香姐"李香君的见面:"珠翠辉煌,■绮飘荡,件件助新妆,悬出风流榜".孔尚任:《桃花扇》,第57页.
③张怡:《搜闻续笔》第一卷,第19页.
④《世祖实录》第十六卷,第193页;盖拉德:《南京》,第225页;斯特鲁弗:《南明》,第30—31页;克劳福德:《阮大铖传》,第71页;邓尔麟:《达官贵人》,第254—255页.
①《江南闻见录》,第317页.没有一个文官或武官知道他要逃跑了,计六奇:《明季南略》,第231页.
②《江南闻见录》,第317页;又见《明史》,第1543页;《世祖实录》第十六卷,第193页.他的随从有四五十人.计六奇:《明季南略》,第44页;谈迁:《国榷》,第6208页.
③孔尚任:《桃花扇》,第268页.
①陆圻:《纤言》,第24页.
②《明史》,第3022页;又见徐鼒:《小腆纪传》,第231—232页.
③温睿临:《南疆绎史》,第179页;计六奇:《明季南略》,第45页;谈迁:《国榷》,第6213页;杜乃济:《明代内阁制度》,第2391页(第二一0卷,第10页);邓尔麟:《达官贵人》,第259页;恒慕义:《清代名人传略》,第196页.这两个将领在以后为满人效劳时十分得力.马得功成为汉镶黄旗成员,1647年在洪承畴的建议下去福建任职.他占领了该省北部建宁地区.在17世纪50年代,他在福建指挥部队与李率泰合作共同对付郑成功,在1663年远离厦门的一次海战中被杀死.《贰臣传》第一卷,第17—20页;恒慕义:《清代名人传略》,第559页(李率泰对福建的征服,见赵尔巽:《清史稿》第二七九卷,第1—2页).田雄在杭州担任旗将军,1646年受任指挥浙江诸军,指挥了进攻定海(舟山)的胜利.但1658年,他把整个南方海岸控制权都丢给了郑成功,为此他受到了弹劾;但是顺治皇帝在1659年赦免了他.随后田雄又为清朝收复了宁波.《贰臣传》第六卷,第22—24页;恒慕义:《清代名人传略》,第718—719页.
①《江南闻见录》,第317页.
②计六奇:《明季南略》,第44、181页;文秉:《甲乙事案》,第177页;顾炎武:《圣安本纪》,第29页;谈迁:《国榷》,第6209—6210页;《明史》,第4112页.
①温睿临:《南疆绎史》,第218—219页.
②计六奇:《明季南略》,第183页.
③文秉:《甲乙事案》,第176页.
④马士英母亲装扮成皇太后的故事,可能是因为马士英一伙到浙江后邹夫人对之保持沉默而得以流传的.在那里,一些旧官僚问她南京的事情,她转过脸去,无言以对.马士英便替她回答了.这就引起了官贝们的怀疑.温睿临:《南疆绎史》,第437—438页.不过,马士英早先已经表明了他对皇太后的关心,1644年秋天他派了一个特使去河南接她,并在1644年9月13日把她带回南京.计六奇:《明季南略》,第152—153页;《明史》,第4110页.
⑤她后来参加了鲁王的政权,在其朝廷降清后,她投淮河自尽.徐鼒:《小腆纪年附考》,第124页.
①离开南京之后,马士英及其一伙人来到安徽广德.那里的地方官员拒绝他们的避难.于是马士英的部下进攻并且掠夺了这座城镇以示报复.转到杭州之后,马士英和阮大铖(这时他们已在一起)又去方国安处觅地栖身.在杭州失陷后,他们汇集至兖州.马士英为鲁王所拒,因为鲁王的官员们威胁要杀死马士英.在1645年12月底或是次年1月,方国安率部企图进攻扬州,马士英加入了他的人马.但他们在与清军交战中失败了,退到了南方.但是唐王政权不许马士英进入福建.李清:《三垣笔记》"附识"下,第4—5页;克劳福德:《阮大铖传》,第47、73页;刘献廷:《广阳杂记》,第48页;斯特鲁弗:《传统中国》,第14—15页.记录了清军与马士英冲突的急件在1646年1月5日到达了北京.见《世祖实录》第二十一卷,第257页.要求鲁王处死马士英的文献记载,见计六奇:《明季南略》,第291—292页.
②有些人说,他偷偷地跑掉了,在天台山做了一个和尚,他很可能在1646年10月初在延平被杀死.克劳福德:《阮大铖传》,第74—75页;恒慕义:《清代名人传略》,第323页.
③计六奇:《明季南略》,第323页.
①黄宗羲:《弘光实录钞》,第89页.
--------------------------------------------------------------------------------------------------
第十二节 南京的投降(第七章南京的陷落)
钱谦益是最早知道马士英出逃的高级官员.在路过马士英的住宅时,他看到大门洞开,守门的卫兵已无影无踪.②于是,钱谦益、赵之龙和王铎组成了一个残缺不全的政府,他们在6月6日正式集会以讨论这个政权的命运.③看来在人们心目中,他们会把这个城市交给清人,这是毫无疑问的了.④唯一有争论的主要问题涉及到假太子.有一些官员想让他正式登基,做他们的皇帝.赵之龙(他曾从城外招进卫戍部队,估计一旦需要的话,就用以清除暴民的势力)直截了当地反对这个主张.他指出,如果在这个时候加冕一个新君,那么以后关于他们投降的外交谈判就要受到牵连.所有的人都认为这样做是不合适的.这个假太子应允许留在宫中,每一个大臣应发表声明以安抚百姓,而真正的政府——由现在正在开会的官僚们组成的内阁——将继续致力于城中百姓的投降事宜.他们已经一致同意投降了.①
奇怪的是,竟然很少有人对这个决定表示异议.但可以肯定,当清军日益逼进、赵之龙正在安排欢迎多铎的正式准备时,还是有几个人被深深地激怒了.当赵之龙准备封检户部库房时,户部侍郎刘成治奋拳痛揍了他一顿.②不过,在6月8日多铎来到南京郊外的时候,实际上整个南明政府都在那里迎接他.两个御史首先欢迎他,随后,在一阵突如其来的、把人淋得透湿的暴风雨中,由赵之龙率领下的其他149名南明文官,在首府门外列队迎接那位径直扎营于城市主门前的清王.③
多铎受到的欢迎和多尔衮在北京受到的欢迎一模一样.双方的交谈仍是那一类话语,满人同样表示了对明帝皇陵的担心和对这个政府的关切.把账册交给多铎的赵之龙被封作"兴国公",其他降员也被授予礼品和官阶.④比如王铎进入清廷,后来他成为礼部郎中,司掌弘文院的工作,编写清太宗时代的《实录》,并主持1647年的殿试.①就在多铎在军营里宴请南明高级官僚时,南京的小吏和平民正在聆听公告.公告谈到福王的盛宴狂饮,谈到他的内阁成员的贪赃枉法和仗势欺人,并说这些弊端现在将得到整肃,一个新的政权将保护百姓们的正当利益.②
就像在北方一样,满人军队给那些目睹他们接管城市的南明官员留下了深刻印象,在满军入城之前,赵之龙已经命令家家户户准备好香炉,并把"顺民"、"大清皇帝万万岁"等字贴在黄色条幅上,挂在家门口.③到6月16日这些准备工作完成之后,南京巨大的城墙中沉重的玄武门摇摇晃晃地打开了,在仍然身穿红色绸服的豫王率领下,满汉部队开了进来.④不过在安顿士兵时也有一些小小的摩擦.有一条线,画在城市地图上的通济门与大中桥之间,把城市分为东北和西南两个部分.清军将驻扎在这条线的上方,而南京市居民住在这条线的下面.这很快就导致了很大的麻烦,住户们不得不打点他们的行装,穿过清军的防地,进入指定的居住区,而那里房价在飞涨.⑤不过就像在北京时一样,居民迁移看来确实在满军驻扎区域减少了犯罪、特别是(被禁止)罪.因为这支被人为地分隔开的部队受到约束,即对违纪行为加以严厉的军法惩处.这既是为了加强纪律,也是为了给南京市民留下好印象.6月16日多铎下令,将8名因为违纪抢劫而被逮捕的旗人公开处死.①
多铎入城之后,他首先向赵之龙询问的事情涉及到伪太子.满族上层人物显然把他当成了真正的王位继承者.次日,赵之龙带着一个人来到了多铎的总部,他向多铎介绍说这是王之明.没有关于此后谈话的记录,但是后来多铎告诉赵之龙说:我们一时不能确定真假,一切等我们回到北方以后就会清楚的.②不过,此前多铎似乎已经认定,王之明是真的明太子.终于,在6月15日福王被俘并且三天后被带回其故都南京时,他作出了反应.50000454_0437_2③
福王的归来是不光彩的:
五月二十五日(6月18日)丙午……弘光以无幔小轿入城,首蒙包头,身衣蓝布衣,以油扇掩面.太后及妃乘驴随后,夹路百姓唾骂,有投瓦砾者.④
一进城,弘光就被带到了灵璧侯府邸,那里正在举行一个宴会.宴会的主人是多铎,客人有假太子和赵之龙等南明礼部官员,多铎让弘光坐在假太子的下位,又生怕弘光没有觉察到这种悔辱,便尖刻地指责他篡夺王位.为什么——多铎质问道——福王没有把皇位给名正言顺的太子?为什么他没有派出一兵一卒去打大顺农民军?为什么满兵占领扬州的消息刚一传来他就逃离了南京?⑤
就连假太子也被这连珠炮般的质问吓了一跳,他试图为福王辩护,他说他最初还是得到了款待,只是由于奸臣干政才变糟了.不过,多铎还是不紧不慢地挖苦弘光说,如果弘光在清军渡黄河以前向清发起进攻,那么南明军队本是能够取胜的.接下来福王想替自己辩护,但却无言以对,而且已经汗流浃背了.他只有在众人面前难堪地低下头来,装聋作哑.宴后,他又被送到南京城外监禁.尽管多铎在几个南明官员的陪同下去看望弘光,但也只打听了一下马士英的下落,这位昔日的皇帝显然已经不再是一位公开露面的人物了.随后他被解往北京,在那儿他一直没有公开露面过,并且第二年就被秘密地处死了①接着,假太子也在清军一个无人知晓的营地销声匿迹了,从那以后,外人再也没有看到他.据说在北京当局的命令下,1646年5月23日他和其他一些名字被义军所利用了的明皇子们一道被集体处决了.②
第十二节完
--------------------------------------------------------------------------------------------------
②文秉:《甲乙事案》,第176页.
③高梦箕和王铎被假太子下令从监狱释放了出来.高梦箕一出狱,就逃出了城.王铎马上参加了临时政府.计六奇:《明季南略》,第182页.
④赵之龙、王铎、钱谦益、马士英和其他12位高级官员已于5月31日在清议堂召开过会议,讨论政策的选择.接着几名姓名不详的高级官员提出一项权宜之策.比如,有个官员忽然提醒另一个人说:"权宜降之,其辱莫大.然舍此无他也."没有人能对之据理力争.于是赵之龙被内阁派去向清进献"贡礼".文秉:《甲乙事案》,第74页.
①计六奇:《明季南略》,第182页.
②《明史》,第3093页.
③计六奇:《明季南略》,第234页;文秉《甲乙事案》,第29页;谈迁:《国榷》,第6212页;孙甄陶:《清史述论》,第14页.这些人中只有四个人的名字最后进了《贰臣传》.除了赵之龙、钱谦益和王铎,兵部侍郎梁云构也被列入.在1648年,他在清户部任职.《贰臣传》第八卷,第32页.当多铎初抵南京城墙下的时候,并不想马上入城,他不知道当清军日益逼近的时候这里的老百姓怎么想的.不过正式会见开始之前,在钱谦益带领下,官员一行五人首先走出来向他表示欢迎.张怡:《搜闻续笔》第一卷,第19页;李清:《三垣笔记》"附识"下,第3页.至于说钱谦益投降是为了做清朝的首相和编纂《明史》,见孙克宽:《吴梅村北行前后诗》,第9页.
④文秉:《甲乙事案》,第180页.赵之龙后来也在清户部任职,但很快就致仕了.直到1654年去世,他一直是汉镶黄旗成员.《贰臣传》第七卷,第25页.
①王铎在1646年3月被任命为礼部尚书.1649年降为礼部侍郎.1652年去世之前,他重新担任高官.他的弟弟也效力清朝,他的儿子由于他的地位而做了翰林学士.《贰臣传》第八卷,第29—31页;傅路德和房兆楹:《明代人名辞典》,第1434—1436页;计六奇:《南明史略》,第236页.
②计六奇:《明季南略》,第235页.
③同上.
④谈迁:《国榷》,第6216页.史书关于多铎进入南京城的日期有不同的记载:6月9日,6月10日,6月11日和6月16日.姚家积:《明季轶闻考补》,第114页.尽管不能断定哪个日期一定准确,但我采用了最为可靠的编年史学家之一谈迁的说法.在豫王入城的时候,当地流传着一种极富想象力的流言.一些人说,多铎不是多尔衮的真正亲兄弟,实际上是绍兴当地人,他很多年前加入了满人政权.张怡:《搜闻续笔》第一卷,第19页.
⑤计六奇:《明季南略》,第236—237页.
①文秉:《甲乙事案》,第185页.
②刘约瑟:《史可法》,第134页.
③多铎曾派了一支1000多人的部队去协助把太子带了回来.李清:《三垣笔记》"附识"下,第3—4页.
④计六奇:《明季南略》,第232页.
⑤同上书,第232—233页.
①计六奇:《明季南略》,第233页;谈迁:《国榷》,第6216页;克劳福德:《阮大铖传》,第71页;斯特鲁弗:《南明》,第32页;恒慕义:《清代名人传略》,第196页.
②陆圻:《纤言》,第40页,盖拉德:《南京》,第226页;谢国桢:《南明史略》,第64页;文秉:《甲乙事案》,第81页.一些材料说,福王在1648年被处死.斯特鲁弗:《南明》,第33页.清政府也一直向明皇室亲属公开表示尊敬.比如,见《世祖实录》,第55、57—58页,第二十五卷第297页;又见郑克晟:《多尔衮对满族封建化的贡献》,第8页;吴晗编:《朝鲜李朝实录中的中国史料》,第3735页.
--------------------------------------------------------------------------------------------------
第十三节 大赦(第七章南京的陷落)
6月19日,多铎下令公布多尔衮对江南老百姓的一道特别赦令③.赦令写道:
檄谕河南、南京、浙江、江西、湖广等处文武官员军民人等曰:尔南方诸臣当明国崇祯皇帝遭流贼之难,陵阙焚毁,国破家亡,不遣一兵,不发一矢,如鼠藏穴,其罪一.
及我兵进剿,流贼西奔,尔南方尚未知京师确信,又无遗诏,擅立福王,其罪二.
流贼为尔大仇,不思征讨,而诸将又各自拥众扰害良民,自生反侧,以启兵端,其罪三.
惟此三罪,天下所共愤,王法所不赦.用是恭承天命,爰整六师①,问罪征讨.凡各处文武官员率先以城池地方投顺者,论功大小各升一级.抗命不服者,本身受戮,妻子为俘.若福王悔悟前非,自投军前,当释其前罪,与明国诸王一体优待.其福王亲信诸臣,早知改过归诚,亦论功次大小,仍与禄养.②
除了当即同意大赦和许诺官职升迁外,多尔衮的这道赦令——它肯定是李雯写的——贯穿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坚定口吻,似乎是要使人们更加相信此时满人统治这个帝国的决心.晚明社会复杂混乱,政局动荡不定,派系变幻,观念歧异,惶乱犹豫原是这一时代的特色;但正是清朝这类赦令文告中表现出的那种君临天下的口吻,大大消解了那种惶乱犹豫.尽管对南明官员的罪过施加了高压措施,这种声明中充分的自信却使许多人为之折服了.
同一天,即6月19日,绝大多数南明朝廷的官员来到豫王的军营,把他们的名字登记下来供新政权任用.③钱谦益和王铎拟就了一份在赵之龙签署后得以发表的公开声明.这份声明首先为他们与清廷的合作辩解,然后就向人们发出了归顺的号召.
自辽金元以来,由朔漠入主中国者,虽以有道伐无道,靡不弃奸而构衅,问罪以称兵.曾有以讨贼兴师,以救援奋义,逐我中国不共戴天之贼,报我先帝不瞑目之仇,雪耻除凶,高出千古,如大清者乎?①
对于这个冗长的、精心措辞的设问,其回答显然就是:从没有任何一个征服者王朝可以和清王朝相提并论.这份声明接着便以谄媚的口吻叙说道,清朝恢复了首都的秩序,重修了皇陵,安抚了皇帝的在天之灵,平息了官员们的悲愤,照顾了皇室,给百姓带来了和平,给官员以工作,继承了前朝旧制.当清军进入南明首都时,太阳突然普照中天.清兵受到纪律约束和限制,因而城里百姓又可以自由地赶集,"三代之师于斯见之".毫无疑问,南明首都的官员们已经投降了这支正义之师.
靖南(黄得功)复役,谁为一旅之师,故主(福王)来归,弥崇三恪之礼,凡我藩镇督抚,谁非忠臣,谁非孝子,识天命之有归,知大事之已去,投诚归命,保全亿万生灵,此仁人志士之所为,为大丈夫可以自决矣!②
第十三节完
--------------------------------------------------------------------------------------------------
③这份罗列了南明忠君者三大罪状的文告的第一部分,实际上是在11月23日公布的、多尔衮任命多铎为"定国大将军"并要求他平定南方的那份通告的一部分.《世祖实录》第十卷,第21—22页.
①这是在引喻周王反商的战争.
②文秉:《甲乙事案》,第181页.
③计六奇:《明季南略》,第236页.
①文秉:《甲乙事案》,第185页;又见徐鼒:《小腆纪年附考》,第370页;葛万里:《钱牧斋先生遗事及年谱》,第27—28页.
②文秉:《甲乙事案》,第186页;又见徐鼒:《小腆纪年附考》,第370页;葛万里:《钱牧斋先生遗事及年谱》,第27—28页.
--------------------------------------------------------------------------------------------------
第十四节 改换门庭(第七章南京的陷落)
无疑,几乎所有的南明官员都投降了.后来在晚明历史中对此有一段不以为然的记载:
国破,(高)倬投缳死.
五月,南都破,百官皆好降.①
据人们所知,除了高倬之外,还有六个人(不算两三个没有留下姓名的自杀者)殉节.②他们和国子监生吴可箕一样,其殉节是出于亡国之耻,而不是对皇帝投降一事引咎自责(福王毕竟抛弃过他们).在南京关帝庙吴可箕自缢而死,他留下一首诗:
蹇遇逃君臣,
临危犹保身.
操心死国难,
恥服北夷人.③
曾经痛打过准备投降的赵之龙的户部郎中刘成治,也为这种在危险面前怯懦之行而羞愧.他凄楚地目睹了首都的官员们列队前往多铎军营的情景,对他夫人悲叹道:"国家养士三百年,岂遂无一忠义,以报累朝恩?"刘成治对此的回答是在家中自缢身亡.④而黄端伯则选择了一种更为激烈的殉难方式,这位在礼部供事的姜曰广的学生,坚决拒绝了友人让他扮成老僧逃往深山的建议,而且还傲慢地拒绝了豫王的召见.这位满族亲王派士兵把他强行押来,但即使这样,黄端伯仍然拒绝在多铎面前戴上帽子或是驯顺地鞠躬.据说多铎为黄端伯的这种傲岸所动,愿意给他安排一个职务,但是黄端伯拒之不受.多铎问他,福王是一个什么样的君主?"贤主",黄端伯回答说.多铎又问他凭什么这样讲,黄端伯说,"子不言父过".黄端伯甚至在多铎面前为马士英辩护,认为马士英至少没有投降,"不降即贤!"最后黄端伯被杀害了,但是他的傲岸不屈的故事,被那些希望找到一些在南京陷落后知识分子气节证明的历史学家仔细地保存了下来.①
忠君的历史学家们,对那些在南京陷落之后继续武装抗清的弘光大臣也奉献了赞颂:像朱继祚,他抗击了清人对兴化的进攻,在为鲁王政权效力时被杀害②,像蒋若来,后来他在其盟军降清之后自杀了;③像沈廷扬,他帮助把崇明岛建成了复明分子的海上基地,并且在唐王和鲁王旗帜下战斗④;像郭维经,他是唐王的吏部和兵部尚书,后来死于赣州保卫战⑤;像何楷,他是唐王的户部尚书,在1646年赣州失陷后抑郁而死.①尽管有这大批光彩夺目的忠君英雄,但事实仍然是,几乎所有在弘光政权中任职的重要大臣,在城市最终陷落以后都欣然地接受了清人的统治.
可以发现,满人自己在私下里对那些改换门庭的汉人相当地蔑视.一方面,他们的征服得到那些自愿投降的人的帮助;而且像多铎这样的人能极为熟练地运用礼貌的言辞来使那些降官们相信,他们的决定将得到敬重,他们个人也将受到礼遇.另一方面,满族首领对那种抵制投降的精神也表现了极大的赞赏.像黄端伯这样的人的故事,不论是在当时还是在以后,都舒慰了受到南京陷落打击的中国人的情感,而且某些史书自然也强调了征服者自己也对这种勇敢表示了敬意.不过有些故事(当然也可能是谣传)——像史可法会见多铎的故事——却也足以反映了满人对抵抗行为之赞赏的不情愿的一面,以及对那些迅速投靠新主者的难以掩盖的蔑视.这里,在多铎一份简短地叙述南进占领南京情况的报告中,我们看到它跟有关忠君之烈士的细节详尽的记载形成的强烈对比:它在叙述扬州毫无希望的抵抗时令人惊奇地简略,却把南京那些可耻的投降者尖刻地一一列举出来.
我兵于四月五日自归德府起行,沿途郡邑,望风投顺.十三日离泗州二十里,夜渡淮.十七日,距扬州城二十里列营.十八日薄城下,招谕守扬州阁部史可法,翰林学士卫胤文及二道四总兵降.不从.二十五日取其城.获可法,斩之,并戮其据城逆命者.五月初五日,至扬子江,陈于北岸.初九日,黎明渡江.初十日,闻伪福王率马士英及太监等遁去.命贝勒洪巴图鲁尼堪等往追擒之.十五日,我兵至南京.明忻城伯赵之龙,率魏国公徐州爵、保国公朱国弼、隆平侯张拱日、临淮侯李祖述、怀宁侯孙淮城、灵璧侯汤国祚、安远柳祚昌、永康侯徐宏爵、定远侯邓文囿、项城伯韦应俊、大兴伯邹顺孟、宁晋伯刘允基、南和伯方一元、东宁伯焦梦熊、安城伯张国才、洛城伯黄周鼎、成安伯柯永祚、驸马齐賛元、内阁大学士王铎、翰林程正揆、张居、礼部尚书钱谦益、兵部侍郎朱之臣、梁云构、李绰、给事中杜有本、陆郎、王之晋、徐方来、庄则敬及都督十六员,巡捕提督一员,副将五十五员,并城内官民迎降.其沿途迎降者,兴平伯高杰子高元照、庸昌伯刘良佐、提督李本深、总兵胡茂正等二十三员,监军道张健、柯起凤、副将四十七员、马步兵共二十三万八千三百.①
根据这份失败记录,实际上南京的整个复明政权和它在前线的大部分军队都这样投降了敌人,为他们的新主子将来征服江南提供了骨干和军力.
不过,在南明政府之外,这种屈辱的投降深深地激怒了那些听到这个消息的文人学士,因而他们对前朝的忠诚反而相应地加强了.在一首叫做《赭山》的诗中,两位忠君殉难者潘柽章和吴炎写道:
阮与马共天下,
偏地职方司漫天.
都督府金舆玉辇不知处,
黄旗紫盖渡江去,
赭山高兮无极,
烈火烧空兮焦石,
烛龙无光不照地,
猩猩怒嗥向人立.
我纵言之复何益,
主失势兮恩为仇,
客操柄兮羊化彪.①
总之,士大夫的卑怯归顺,也刺激了另外一些士大夫更强烈的抵抗.
第十四节 完
--------------------------------------------------------------------------------------------------
①《明史》,第4113页;又见钱肃润:《南忠记》,第109页.
②计六奇:《明季南略》,第239页;顾炎武:《圣安本纪》,第29页;顾芩:《南都死难记略》,其中随处可见;钱肃润:《南忠记》,第109页.
③钱肃润:《南忠记》,第112页.
④温睿临:《南疆绎史》,第215页;《明史》,第3093页.
①温睿临:《南疆绎史》,第215—216页,龚廷祥是南京陷落时另一个著名的殉节的事例.他是1643年的进士,在弘光政权中任内阁学士.在一封要求他儿子照顾他年迈的母亲的信中,这位学士说,有许多压力迫使他接受满族统治,但是他不会这样做,他对"国恩"的忠诚不会改变.钱肃润:《南忠记》,第110页.
②朱继祚参与编纂过《三朝要典》.崇祯朝重任翰林编修,负责编写《实录》.北都陷落前,他曾在南京任礼部尚书,多铎进攻南方时,他在弘光手下又担任了同样的职务.唐王政府中他任内阁大学士,唐王被俘后,他逃回家乡莆田.后来他在鲁王政权中任职,为鲁王招募士兵,并接管了这座城镇.清军再次进攻莆田时,他被杀害.《明史》,第3102页.
③江苏人蒋若来在南京陷落时逃了出来,并且组织了一支水军抵抗满人.何绍基编:《安徽通志》,第1556页(第一三七卷第20页).
④作为崇明岛的本地人,任户部郎中的沈廷扬以主张谷物海运而闻名.1643年他被任命为国子监司业.在弘光皇帝手下,他的海运经验派上了大用场.他受命把漕船改为长江兵船,并负责军事物资供应.南京陷落后,他又回到崇明岛,并从海路到达舟山群岛,在那里他得到了黄斌卿的保护.唐王任命他为兵部侍郎,并让他掌管水军.鲁王也是这样做的.在鲁王逃往海上时,沈廷扬带领他的水军北上,沿长江一线进行抄袭.在鹿苑附近,他的船只在沙地搁浅,被清军俘获,因为拒绝投降而被斩首.《明史》,第910、3117页.
⑤江西人郭维经1633年作为南京御史抨击了周延儒的继承人温体仁的任命,因而第一次获得了名声.在崇祯死后的继承人危机中,他支持过福王,做过副都御史,南京陷落后回到家乡,后来在唐王政权中任吏部侍郎.1646年6月清军进攻赣州时,唐王任命他为地方总督,掌管湖广、江西、广东、浙江和福建的军务,并派他去增援杨廷麟的8000先头部队.赣州失陷后,郭维经在一座寺庙中自缢身亡.《明史》,第1521、3087、3123页.
①何楷是漳州镇海卫人,1625年成为进士.因为他觉得魏忠贤声名狼藉,因此拒绝做官,回了家乡.崇祯朝他担任刑科给事中,弹劾了杨嗣昌,因而被调到了南京,在国子监度过了一段放逐般的生活.不过,由于北京官员们的不断推荐,他再次被委以京官,只是没有能在北京落入李自成之手前及时赶到那里.福王任命何楷为户部侍郎,督理钱法.但是他没有得到足够的权力或消息以有效地发挥作用.南京陷落后,他逃到杭州,后来又跑到福建,担任唐王的户部尚书.因为与郑芝龙关系恶劣,他请求退休.在回家的路上,被一伙强盗(可能是郑芝龙派来的人)抓住,砍去了一只耳朵.漳州被清军占领后,他陷入了极度消沉的情绪中,不久就离开了人世.《明史》,第1012、2856、3104页(原文"漳州"皆误为"赣州"——译者).
①多铎的报告引自邓之诚:《骨董琐记全编》,第399页.
①潘柽章和吴炎:《今乐府》,第22—33页.1663年6月,潘柽章和吴炎在杭州作为《明史辑略》的协助编纂者被庄廷栊列入名单而遭到逮捕,并被杀害."赭山"引自《史记》,在那本书里,满山的落叶被描绘成赭色.这首诗在乾隆时代被禁止,在1912年清王朝被推翻后,这首诗重新流行开来.
--------------------------------------------------------------------------------------------------
第八章 江南的抵抗运动
导言
乃清兵未至,而君相各遁,将士逃降,清之一统,指日可睹矣.至是而一二士子率乡愚以抗方张之敌,是以羊投虎,螳臂挡车,虽乌合百万,亦安用乎!然其志则可矜矣,勿以成败论可也.
计六奇:《明季南略》,第252页.
从迎降的南明官僚手中接管了南京政府的大清官员发现,这座城市自身生计都很难维持,更不用说安顿一支庞大的占领军了.新任江宁(南京)巡抚毛九华向北京报告说:
初改京为省,一切事务,皆属创始;而十室九空,库藏如洗,军需急如星火,料理维艰.①
虽然当局尚能为其在被分隔开的东北城区的部队借占到民房;但为那些在南京城外空地上放牧的军中牲畜寻找饲料,却极其困难,满汉旗军的马群,很快就把城周围60里的草地几乎都吃光了,骑兵面临马匹减员的危险.①
与此同时,清朝官员们还不得不供养一批南明降军的在籍官兵.当时南明卫戍部队总计有72卫,这就是说,有几百官员和几千士兵.除此之外,还有另一些降军:他们共包括165名各级各类军官和23.8万名士兵.这样,多铎就不得不为将近25万名北方士兵寻找粮食.②就像洪承畴报告的那样,每一名宿营在朝阳门和太平门的南明士兵,都作为清军新兵登记入册了,然后每月发给一担口粮.不过军粮供应很快就会告罄,那时新政权就不能不考虑是否遣散这些士兵了.不过,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些降军的存在可以保证安全.只有到秩序充分恢复,他们已不能重新武装起来的时候,这些士兵才能被遣散回乡.然而,把他们留在军队里,又会使新政府负起庞大的财政消耗.而且,在征服江南和更南地区时,四镇的士兵被证明还是很有用的;而这些士兵却不同,他们对清军来说毫无用处.③首先是军官过剩,许多军官又虚报兵员,造成官多兵少;其次,那些见于名簿者,也不是军纪严明的战士,看起来他们擅长的只是恫吓百姓,而不是战场拼杀:"不肯安分成法,每生事好乱."④
因此,左右为难的是,满族征服者手里有大量的士兵,但同时又缺乏足够的、训练有素的部队有力地控制长江下游.①像李成栋一类募兵组成的部队在进军中已经失去连连取胜的势头;而此时战斗部队变成了驻防军,负责统治江南的清朝官员们对其军阀同盟者抢劫和欺辱平民百姓的危险,便格外警惕.毛九华向北京送上了一份报告,撇开其中的官样文章部分("民岌岌朝不谋夕,其望大兵也,如望云霓")不谈,我们仍然可以从中看出,统治者最关心的问题在于"地方棍徒,四起抢劫."②在这样一场令人瞩目的军事胜利之后,如果他们的占领要想成功的话,大清统治者就必须避免单纯的军事行动,比如像刘良佐和李成栋一类难以管束的军阀的部队对平民的残害.他们必须转而依靠和平手段,特别是依靠地方绅士的自愿合作,以避免进一步的暴力破坏.③这些是他们宣传工作的燃眉之急,因而也是满人要求正统合法性的主要凭借.④
满人已经掌握在手中的,是那些把南京献给多铎的官僚们,其中最重要的是钱谦益本人.①其妾柳如是强烈反对他为清政府服务.她要求他三思而行,恪守名教节义,拒绝与敌人合作.②尽管他对这个建议很生气,但是钱谦益对他自己另投新主显然也有矛盾心理;当他看到被拘押在多铎军营中的弘光皇帝时,他忍不住失声痛哭,在其故主面前一跪不起.③但是他可以用这样的想法来安慰自己,那就是:只有他这样的大臣情愿不顾名节之累而与敌人合作,其他中国人才能得以保全.这意味着,一方面他相信投降使他能够保护那些被怀疑忠于明君的文友们;另一方面他也认为,他为非暴力平定江南付出的名誉代价其实是他自己的光荣.④钱谦益和其他许多与征服者合作的南明文士,都用这种方式论证他们的变节行为,认为在这种现实情况下,他们中的一些人就不能不承受同代人一时的道德非难,以便在日后保护他们.钱谦益可能受到了一些以节操自诩的忠明分子的公开诽谤,但他一直用这样的想法安慰自己,那就是正是由于他自己甘心忍辱负重,才使毫不必要的流血得以避免,许多人的生命得以保全.⑤对钱谦益,这种羞耻与骄傲的复杂情感,还变成了一种对"以招抚江南为己任"的迷醉.①他派其私人幕僚周荃去多铎那里,告诉他说吴地百姓一向驯顺,因此不需诉诸武力就可以轻而易举地平定.此后,钱谦益向多铎提供了一些可以承担江南安抚使命的文士姓名.②
从1645年6月12日开始,300多南明官员被任命在江南担任职务,而且这批行政官员中的掌权者,不是属于赵之龙一派,就是属于钱谦益一派.③他们随即就和各个江南中心城市的绅士领袖取得了联系.他们以钱谦益专门选定的"天与人归"为口号.他们许诺去阻止清军屠刀之下的成千上万的汉人被杀死,但前提是这些地方绅士必须保证老百姓的归顺,把赋税和户口的簿册交给新政府的使臣.④正当一些大使被派往苏州和松江等要地收取赋税户口簿册时,钱谦益一伙发出了精心谋划的呼吁,要求江南绅士共同分担维持公共秩序的社会义务.比如,在上海,那里的沿海乡村遭到了海盗潘复的劫掠,为清朝接管行政的那些官员向这个地区的乡绅明确指出,新的秩序需要合作性的自卫.在召集起那些长老和宗族首领之后,那些清朝的合作者又特别强调,他们的社会义务就是使那些制造混乱的人归顺当局统治者.①
导言完
--------------------------------------------------------------------------------------------------
①这一奏章在1645年12月.《明清史料》丙编第六本,引自谢国桢编:《清初农民起义资料辑录》,第128—129页.尽管一些清朝官吏认为,继续像明朝那样把南京作为首都是个好办法,但是陈名夏强烈反对这样做.多尔衮同意陈名夏的看法,只把南京作为一个省会.尽管后来更名江宁,但是这座城市还是以其旧称"南京"而闻名.郑克晟:《多尔衮对满族封建化的贡献》,第11页.直辖区南直隶正式划入了江南省.1647年江南、江西和河南只有一个总督,总督府设于南京.1649年以后河南从中分离出来,南京改称为"驻防".盖拉德:《南京今昔》,第238—242页.
①谢国桢编:《清初农民起义资料辑录》,第128—129页.
②邓尔麟:《达官贵人》,第257—258页.1645年8月末,多铎把374名前明官僚和将领编进了八旗.斯特鲁弗:《南明》,第34页.
③当然,并非总是如此.比如高进库在投降多铎以后表明他是一个非常能干的将领.他是陕西人,在进攻赣州中指挥了一支3000人的部队.后又在洪承畴指挥下,在广东讨伐李成栋,被提升为将军,1652年他负责高州和雷州的军务.《贰臣传》第七卷,第3—4页.
④材料记于1646年10月8日.《明清史料》甲编第二本,第170页.
①对多铎单独控制江南的能力的怀疑,见李光涛:《洪承畴背明始末》,第252页.
②《明清史料》丙编第六本,见谢国桢编:《清初农民起义资料辑录》,第128—129页,材料记于1645年12月.
③当然,也有一种截然相反的观点,清政府对此曾略作考虑,但没有实行:即反其道而行之,站在被剥夺的贫民一边,而不是向地方豪强提供支持.为此,朝廷上讨论过对没收土地进行再分配,从而实行"均田"的可能性.这个计划的反对者认为,这在北方或许可行,但在南方就行不通,因为那里人口对土地的压力太大.据他们的测算,在松江地区,均田只能使自耕农的田产略有增加.刘重日:《明末"均田"口号质疑的质疑》,第120页.
④满人最初极力宣扬其"代报君父之仇"的使命.这个口号在北方非常有效,但是在南方似乎并不受欢迎,就像一个肆言无忌的生员在南京对多铎所言:"闯贼破我北京,著称为我报仇;贼未尝破南京,若来何为?我昔仇闯,今仇若矣!若谓天下无能复仇者耶?"顾诚:《论清初社会矛盾》,第144页.这样,清军就不得不为自己寻找新的堂皇借口了.这个任务由多尔衮的幕僚、中原人彭明较完成了,他强调了忠君之士的武装行动使平民百姓深受其害.彭明较写道,所有的明军将领都在聚兵残害良民,所以清廷要派"六师"以讨灭之."六师"一词是指远古时期帝王的一种正义征伐,见《孟子·告子》.
①文秉:《甲乙事案》,第184页.
②葛万里:《钱牧斋先生遗事及年谱》,第16页;傅路德:《乾隆时的文字狱》,第100页.
③葛万里:《钱牧斋先生遗事及年谱》,第21页.
④钱谦益后来确实帮助过一些忠君之士摆脱了政府迫害.比如,他帮助黄宗羲使浙江忠君之士王珝将军安全获释.劳:《东林运动的分裂及其后果》,第36页;恒慕义:《清代名人传略》,第179页.这可能是为什么在黄宗羲的著作中会有称赞他的传记,尽管主要是讲钱谦益的事佛之事.此外,1655年,顾炎武因谋害家仆而受审讯时,也曾通过一个朋友请钱谦益帮忙,钱谦益确实帮顾炎武摆脱了监禁.
⑤葛万里:《钱牧斋先生遗事及年谱》,第28页.这种人殉难的情感也曾在法国维希时的投敌者中甚至是帕坦本人身上表现出来过.在最高法庭接受审判时帕坦说:"我把法国与我个人视同一体.在这种非常时刻,应该没有人怀疑我做出了自我牺牲."发默:《维希的政治两难》,第347页.吕留良在1666年被正式取消大清生员资格之前,他曾表示同样的个人情感困扰.他写道:现在我知道了,以节义求生难,以饥饿求死易.费席尔:《吕留良的早期》,第136页.变节行为——就像维希事件表现的那样——在道德上和法律上都是是非难辨的,因为未来政局的发展几乎永远是难解之谜.不仅要认真思考帕坦和拉瓦尔的决定是否在法律上是犯罪,而不仅仅是个错误,而且在倒霉的维希最终失败以后,历史学家就必须避免仅仅使用道德尺度、用事后诸葛亮的眼光来评价.而且,就像奥托·柯克黑默指出的许多与中国此期类似的情况一样(如在德军占领下的荷兰、挪威和比利时,那里外国入侵者和卖国者之间的关系相对说来是直截了当的),这时总会有许多脚踩两只船的情况,特别是在低级官吏之中."比如说,为了管理百姓的日常事务而保持自己的官位,与含有认可入侵者权威意味的行为界限在哪里?那种既反映了对强权的屈从,但又并没有进一步为虎作伥,去把赤裸裸的权力奉为统治权威的形式和做法是什么?许多当代人都很希望有个答案."柯克黑默:《政治公正》,第187页.
①文秉:《甲乙事案》,第187页.
②朱子素:《嘉定屠城纪略》,第203页;又见邓尔麟:《达官贵人》,第260页.
③斯特鲁弗:《传统中国社会》,第13页.
④魏斐德:《清朝征服江南时期的地方观念和忠君思想》,第54页;谢国桢:《南明史略》,第76—77页;文秉:《甲乙事案》,第185页.归顺者尽其所能帮助在没有伤害平民的情况下实现和平接管,因而为之自负,这个省的地方志中的《马弘良传》中就有这种好例子.湖北人马弘良在任江南池州知府以前,曾是洪承畴的幕僚.在任知府时;他尽力避免了清将于永绥调军镇压当地的反抗力量.省地方志记载,马弘良以"安抚"的办法挽救了几万人的生命.黄之隽:《江南通志》第一一七卷,第10—11页.
①《江南通志》第一一四卷,第3页.上海已经投降了王世焯,他是一个前明官员,也是本城人,褚华:《沪城备考》第三卷,第2页.
--------------------------------------------------------------------------------------------------
第一节 乡绅们的矛盾心理(第八章江南的抵抗运动)
就某种程度而言,所有乡绅在社会秩序的稳定中都会得到好处.然而,在从特定阶级利益角度考虑通过与新政府积极合作而维持法律和秩序的同时,这些乡绅却仍然还保持着他们忠于前朝的传统,因为那个王朝使乡绅处于很高的社会地位之上.②
表达这种忠诚,并在同时解决社会利益和个人信仰之间的这种冲突,一个办法就是献出一个人的生命.因为江南是士大夫最为集中的地区,因此在1644年这里的自杀现象非常之多.③几百名当地的士大夫当听到崇祯皇帝的死讯时,用投水、绝食、自焚、上吊等形式殉节.①这个省的地方志里的一份材料很有代表性:
许琰,字玉重,长洲诸生.甲申闻闯贼变,大恸哀.诏至跃入胥江,家人驰救之,遂绝粒.遗诗云:忠魂誓向天门哭,立请神兵扫贼氛.②
不时有这种情况:整整一个家庭都采用这种方式自杀了.一个亲人自杀了,那么父亲、兄弟或儿子的死亡,便又以新的悲痛刺激了其他家庭成员.他们不论是出于公或私的考虑,都会立即自杀.在一个事件中,13名家人都是在这种情况下自杀的.③经常地,有一个立誓必死的家长安排这种自杀行为,有时是把全家人锁在住宅中,然后放火把房子点着.在华亭的一个事件里,一个执意要死的士大夫,让16名家庭成员一个接一个跳进了家里的水井,最后他自己跳到这些尸体上,也死了.④
集体自杀也发生在家庭以外.一个特别狂热的文士可能会决定自杀,而他的榜样又会鼓舞其他的人.当一个叫许王家的漳州年轻诸生听到皇帝的死讯时,他穿上学子的服装跳进了河里;其他人立即加以仿效.⑤有时士大夫也采取很平静的死法.一个很知名的文人,听到李自成占领了首都以后,便穿上他的儒服,从此不吃不喝;此后的日子里,朋友、亲戚、同仁和学生们怀着敬意围坐在这位庄重的老学者身边,他一言不发,慢慢离开了人间,①另外的人们则采取了更为冲动和更为壮观的做法,跑到附近的孔庙,或庄严地焚烧他们的学人袍服,或在殿壁上写下一首剖白忠贞的诗句,然后自杀而亡.②有记载的殉难者除极少的例外都是士大夫.③这种对灭亡了的王朝坚定不移的责任感,显然是社会地位所赋予的义务,而不仅仅是一个个人良知的问题.④
尽管这个时候有些人因为供养父母的考虑而没有自杀,但是像这样的自我牺牲,其道德意义是明确无误的.另一方面,成为勤王者并投入武装抗清活动,也是士大夫的一种政治和道义上的报恩之举.因为这些忠君之士反抗中央统治,因此他们很容易被混淆成农民起义军.与此同时,他们还把各种无法无天的人吸收到队伍中来了,士大夫本来是最怕这种人的.时间一长,这些忠君的文人发现,他们自己处在一群与之没有共同价值观念,也不能容忍其行为的人中间了.⑤
清朝统治者显然很喜欢强调忠君分子队伍的社会成份乌七八糟,尽管这些官员完全知道强盗与义军两者之间的区别.⑥政府文件照例把忠君义士称做"土匪"或是"强盗",清朝官吏常常指责义军的士大夫领导人把命运交给了下层盗匪.忠君分子对此有过回答.一个出身官僚家庭的广东学士马应房,在被捕后受到清朝的一个刑部官员的审问:"若父为太守,若为诸生,何敢作贼?"这位忠君之士曾经帮助广东的义军领导人陈邦彦组织了一支土匪军队,他并不想否认他与一群亡命之徒有过联系.①不仅如此,他还回答到:书生空拳,非藉彼事不集.独不见文丞相招合峒蛮,岳武穆指挥杨么军乎?②
这个时代确实需要像马应房这样的人:即擅长驾驭指挥那些市井无赖和雇佣军的热诚的文人.③有时,这样的人出现在失意者之中.比如,1645年6月在浙江北部嘉兴抗清力量的领导人就是一个叫做张叔菴的未得朝廷任用的诸生.他嗜酒性烈,在清军占领之前,一直是许多为谷物和财产权而械斗的"乡党"首领.张叔菴生性暴烈,甚至威胁到了他周围的那些人;但是在他的地方武装被打败以后,他没有逃避逮捕而赴死遇难,因此他一直受到人们的称赞.①即使是在包括了各地各种队伍的乡村抵抗力量高层领导人中,也仍然需要这样的人,他的学识的力量足以协调各个独立文人集团,其体魄膂力又足以震慑那些下层分子,把他们召纳为部属.比如,1646年广东抵抗力量的一个关键人物是明代的举人和前阁部侍郎黎遂球.记载广东忠义之士的材料屡屡提到一个又一个由黎遂球推荐任职的人.他本人是这个省四个享有盛名的文人团体的成员:南园诗社,集中在骆宾王周围的番禹区文人团体,文社和白云山诗社.②就像黎遂球把许多不同的文人团体集中在一起以保卫唐王一样,他亲自从广东海盗中为苏观生在江西南部的防线招募了一支援军.1646年10月6日赣州失陷时,他和这些人一起战死在那里.③
实际上,对于一个"领导"着一个抵抗运动的忠君文人来说,他常常会突然发现他招募到的士兵实际上不过是一些脱离了百姓生活的,因无以为生而铤而走险的罪犯.④太湖地区的忠君之士要求杨廷枢加入他们的起义时,他问他们怎样得到给养,他们回答说"取自百姓".杨廷枢说:那样的话,你们就是强盗,那还有什么正义可言?⑤
在这两个不同的事例中,我们看到了这些士大夫对最容易加入勤王运动的这一类人的矛盾心理.一方面,因为"文人赤手空拳",只能靠忠诚和正义的信念去指导这种与下层人的联盟.而在另一方面,这些文人很快就失望地发现,这些近乎于罪犯和强盗的人蔑视那些有教养的学人,以及他们所珍视的社会良知①,因为他们不是为了忠君的信仰.因此,作为农民保护人的士大夫的理想化的责任,使他们在原则上不愿与那些无法无天的人结为联盟,他们总是把这种人看成是定居的农耕社会中靠抢劫为生的强盗.而且因为许多地方乡绅强烈地感受到了这种责任,因此,他们很容易响应新政府的呼吁,以避免把自己及其举措与一种匪盗横行的状况联系起来.②当然,这些士大夫同时也懂得农民制造社会动乱的能力,特别是在江南这样的地区,由于不断地社会分化,社会上下层之间存在着彼此冲突的可能.③
第一节完
--------------------------------------------------------------------------------------------------
②宫崎市定:《明代苏松地方的士大夫和民众》,第29页.明代那些坚持正统信仰的人(如沈炼),相信君臣关系类似于天地的自然差异,这加强了对君主的忠诚.沈炼:《青霞集》第二五○卷,第8—10页.特殊的隐士忠君行为,特别是在宋代思想家对"忠"极力推崇之后的这种行为,参见莫特:《元代儒生的隐退思想》,第209—212、234—235页;罗夫·特劳泽特尔:《中国民族主义的先声——宋代的爱国主义》;张其昀:《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忠臣》,第26—27页.
③如果现代的数字统计可以为凭的话,那么大致来讲,中国男子并不比其他大多数地区的男子更容易自杀.20世纪台湾的男子自杀率实际上低于美国、德国、日本和瑞典.另一方面,台湾妇女自杀率与男子大致相同,这与其他国家的情况相反,因为那些国家男子自杀率常常是女人的三到四倍(见马杰里·沃尔夫:《中国妇女与自杀》,第117页"表").根据这种定性的材料进行判断,有地位的中国人(像明清绅士)的自杀率在世界上肯定属于自杀率最高的社会集团.
①参见黄之隽等:《江南通志》第一一七卷,第10页,第一三五卷,第17、29、30页,第一五四卷,第19、24页,第一五八卷,第21页;以及张其濬:《全椒县志》,第704页;黄宗羲:《南雷文定》第五卷,第4页.
②黄之隽等:《江南通志》第一五三卷,第16页.
③同上书第一五三卷,第20页.
④同上书第一五三卷,第20页.
⑤同上书第一五三卷,第17页.
①黄之隽:《江南通志》第一五四卷,第8页.
②同上书第一五三卷,第17页;第一四五卷,第5页.
③有个樵夫殉难的故事,见上书第一五三卷,第16页,当李自成攻占北京时,当地一个准备殉节的地方小吏,对朋友说:"吾虽布衣,独非本朝臣子乎?"见上书第一五五卷,第20页.
④北京陷落时江南绅士自杀的人数,多于南京政权垮台时自杀的人数.关于后者的一些例子,见黄之隽:《江南通志》第一五三卷,第16、10—21页;第一五四卷,第3页.这时江南也有大量隐士的事迹.同上书,第一五四卷,第19页;第一五七卷,第11页;第一六三卷,第43页;第一六五卷,第45页;第一六八卷,第10、27页.
⑤南园啸客:《平吴事略》,第114页.肖尔:《中国明代最后的朝廷》,第61—62页.对士大夫既想保护平民又担心阶级冲突的这种矛盾的深入分析,见宫崎市定:《明代苏松地方的士大夫和民众》,第27—28页.
⑥1646年后政府要求地方官员在出现社会秩序混乱时要做出详细的调查报告.这种报告的主要内容之一就是要确定是不是出现了"激变",因为由此就可以把忠明起义与没有政治意义的纯粹盗匪活动区别开来.例证可见《明清史料》甲编第二本,引自谢国桢编:《清初农民起义资料辑录》,第122页.
①陈邦彦在广东三角洲地区制定了一项特殊的民军条例,他要求3/5的兵士和全部军官要由外地人担任,目的在于防止当地人争夺民军职位.肖尔:《最后的朝廷》,第63页.
②屈大均:《皇明四朝成仁录》第十卷,第359页.前唐王内阁大学士苏观生的广东忠明政权,起用了声名狼藉的"四姓",这些海盗家族在广东兵部里把无辜受害的过路人的肠子悬挂起来,以作消遣.黄宗羲:《兴朝录》录二,第2页;又见肖尔,《最后的朝廷》,第27页.苏观生之传见屈大均:《皇明四朝成仁录》第九卷,第328页;彭人杰:《东莞县志》第二十八卷,第19—21页;汪宗衍:《天然和尚年谱》第六十二卷,第16—18页.晚明人推崇岳飞,在16世纪以前他还没有受到如此歌颂.见刘:《岳飞和中国忠君传统》,第295页.关于这些海盗,见庄延龄:《满洲的海战》,第278页;鲍尔弗:《英国统治之前的香港》,第460—462页.
③如阎尔梅给史可法的信所指出的一样(见第七章),在16世纪和17世纪,那种惩恶除冤、见义勇为的"侠"的理想复活了.(《论语·为政》:"见义不为,非勇也.")对武艺日益浓厚的兴趣与之相伴随.比如说,孙临(方以智的内弟)就是一个技艺高超的弓箭手和骑手,他懂得兵法,背负箭囊,身穿短袄,代替了以前长长的学士服装.彼得森:《苦果》,第85—88页.这些慷慨激昂的义士的想法与王阳明心学的泰州学派有关.反对偶像崇拜的李贽,赞美过在海战中108位战士的英雄行为,他写道:事君与交友,忠义为本.其无此德者,虽生犹死,其文华美者,终将亡佚.欧文:《中国小说的演变》,第186页.
①查继佐:《国寿录》,第73页.
②陈伯陶:《胜朝粤东遗民录》第一卷,第1、10—15页.
③黄宗羲:《行朝录》第六卷,第2页.
④麦克莫兰:《爱国者和激进派》,第145—146页.
⑤邓尔麟:《达官贵人》,第34—35页.杨廷枢是侯峒曾的侄子.太湖的忠明武装开始用农民平均主义要求的方法来招收贫苦农民时,苏州的士大夫们就立刻指责他们是"湖寇".见宫崎市定:《明代苏松地方的士大夫和民众》,第29—31页.
①陈子龙:《陈忠裕全集》"年谱"下,第4页.
②宫崎市定:《明代苏松地方的士大夫和民众》,第9页.
③西村数余:《明代的奴仆》,第43页.郭松义曾经认为,尽管经历了1644—1645年农奴和佃户的起义,江南地主都不太愿意接受清廷的统治以换取对他们的支持,因为他们并没有直接面对北方那种急风暴雨般的农民大起义.他还指出,江南乡绅们低估了清军的力量,这部分地因为他们一直相信那些"文人义士"的宏论,那些人更多地把南京政权的陷落归罪于马士英的短视,而不是敌人所向披靡的力量.郭松义:《江南地主阶级与清初中央的矛盾及其发展和变化》,第122—124页.还可参见福格尔译的《顺治年间的山东》第一部,第24页;宫崎市定:《明代苏松地方的士大夫和民众》,第28页.
--------------------------------------------------------------------------------------------------
第二节 江南地区的经济分化(第八章江南的抵抗运动)
在中晚明时期,农业的商业化,相应伴随着一种复杂动荡的社会状态的出现.①在经济上,随着地主和佃户将维持生计的谷物收成改变为植棉、养鱼和桔园、桑园的经营与茶的种植,新的农业形式在江南开始产生了.②新的农业管理技术发展了,常常需要使用雇工或是有人身依附性质的劳动力.③这种管理农业的新形式要求更多的资本投资,特别是要用于灌溉,并且日益集中在管理地主手中.④然而,改善农业技术的所需成本,决不是导致土地集中的主要原因.如果一个农家变成了"富户"(这常常是依靠经商和公职来取得的),那么,与不够富裕发达的人家相比,它就更容易保护他的家族免遭赋税之苦.①这在明后期江南赋税变得十分沉重时,是尤为重要的.②因为当地方的总的赋税负担之增加时,那些在当地有政治影响的人家便可以通过乡绅的掩庇或通过里甲制度来虚报土地.①1567年,南直隶长官上报说,在苏州、松江、长洲和靖江四个府县,有1995470亩土地是托名假冒的,有3315560亩土地在许多里甲中被以欺骗手段分割开来.②这种逃避了赋税的农业经营,显然可以使用更多手段应付自然灾害.比如,在1589年嘉兴地区的大旱中,这个地区一半以上的农民或是离开了土地,或是将其土地交给那些富户,自己则变成他们的"客"或佃农.越来越多的土地开始集中到富裕的地主家庭的手中.③
这些土地所有者的许多人也是官僚集团成员,他们可以利用免役权使其财产免征赋税.在农村土地资源的竞争中,这个社会阶层——在16世纪它被叫做"乡绅"——取代了在明初负责收税、分配徭役、决定司法、管理灌溉的粮长的位置.①在15世纪30年代南直隶巡抚周忱的赋税改革以后,粮长在地方长官那里失去了一些他们的权势和威望,但是他们仍然是在乡村居住的"处士",收买土地,高利盘剥.②作为深深扎根于乡村社会的当地居民,这些处士粮长在理想上是宽仁的家长式的.③在嘉靖时期,有一段时间曾经是终身任命、父终子继的粮长,开始变成为轮流承担的职务,常常指定大地主担任.④这样当处士失去他们在本土的半官方地位时,官僚乡绅就越来越可以使用他们的免役权,使其土地免征赋税.而且因为他们大都住在城里,因此和处士不同的是,他们对他们的佃户和劳动力很少感到有家长式义务,这就可能导致了晚明时期阶级冲突的加剧⑤.不过,许多乡绅,特别是那些致仕官僚,仍然生活在自己的田庄中,极认真地执行他们作为"士隐"的责任,帮助解决一些公共问题.①
江南大土地所有者的田庄,常常是一些十分多样化的产业,把畜牧(鱼、家禽、猪的饲养)和园林(漆树、蔬菜和桑林的种植)结为一体.②到明代晚期,一个新现象业已出现,这就是士大夫官僚成了田庄经济的管理人.当时的很多材料表明,那些官僚从官场致仕归乡后,就专事农业管理;培育新的谷物,分派各种农活,督责女仆纺绩.③家仆开始被认为是一种投资形式;我们也看到很多材料说,那些父辈的乡绅要儿子好好供养那些雇工和合同工们吃喝,以使他们能好好干活.④退休的地方长官们现在发现,亲自管理家仆秋收,指挥他们建造房屋和整修水利,是没有什么不体面的.①就像当地的一位贵妇人提醒她丈夫的话:你既然已身无官事,那么就该专心家事了.②尽管这种农业管理趋于一种半庄园制度,甚至它还包括了直接由大地主经营的以牟利为目的的手工作坊,但是对中等和富裕的农民来说,还是有机会专务于土地的.③常常是丈夫耕作,妻子蚕织.实际上,在晚明对妇女的日益重视(显然这也与她们文化知识的增长有关),可能反映了她们新的、更为重要的经济作用——许多时候她们为家庭带来的副业收入,要远远高出土地正常耕作所带来的收入.④这样的家庭可以从丝棉制品的不断上涨的价格中获利,因此,许多中等农民家庭在这个时期变成了富裕农民,甚至成了管理地主⑤自然,从小的地产扩展为大土地经营,依靠的是充分的劳动力,他们在明的中晚期也在增加.这种劳动力大军增加的一个原因,就是土地价格的提高已经超出了贫困农民所承受的能力,他们常常沦为奴隶或是流入城市.①
在江南,由于越来越多的土地改种像棉花这样的赚钱作物,由于不在本地居住的地主取代了当地曾经负责水利维修的粮长,因此,用于水稻种植的灌溉渠道因为无人过问而干涸了.②尽管明末清初的许多文人强调恢复这些水利设施的重要性,但是在一些地区让农民回到以前水稻种植的旧方式上去,实际上是不可能的.一旦土地用于种植棉花,那么就很难再重新种上水稻.首先,这对于长江下游的老百姓来说并不能造成问题,因为,他们直接使用原棉销售的更大利润,从其他像湖南这样的省份输入大米.③而且,地租和赋税以银两交付,增加了自耕农和农民对用于保有土地和支付地租的现金的需求.不过,在万历时期(1573—1619),原棉价格开始下跌.部分地作为它的结果,是江南农民越来越多地转向手工制品——或是通过生产组织,或是自己直接为迅速扩大的城市市场生产商品.①
到晚明末期,江南开始向北方输出棉布以换取那里的原棉.②松江这样的重要棉花中心,到处都是熙熙攘攘的来自湖广、两广和江西的长途贩运商人—他们很多雇用保镖护送,每年都要买卖价值成千上万银两的标布(最高级的棉织布).③他们及其同行在苏州丝织市场上贩卖的这种棉布遍及中国,并创造了新的消费习惯和穿着要求,也使得棉布商人们大发横财.④
由于在16世纪和17世纪社会的中等阶层因商业和土地收益上升而壮大起来,所以增加了人们对那些最富裕者的嫉妒(因为到目前为止在这个较具流动性的社会中还没有超越出它的限度),也助长了他们用财富炫耀来把其他人从社会最高层次排挤出去的强烈要求.①至少当时的人确实越来越感到,社会不仅应区分出穷和富.而且应当区分出特别富裕和一般富裕.②根据17世纪30年代的记载,缙绅豪右之家也分成各种等级,"大家"拥有的财富价值在1000万两白银的家产,"中家"约100万两(就像《明史》说的那样),而以万计者不可枚举.③
第二节完
--------------------------------------------------------------------------------------------------
①片冈芝子:《明末清初华北的农业经营》,第91页;森正夫:《明末社会关系的变动》,第140页.
②1583年,嘉定地区大多数农民的谷税折银交纳后,棉田便不断扩大,16世纪后期蒲原(桐乡县)地区精美的丝绸纺织业的发展,也大大改变了杭州和苏州间太湖地区的乡土经济.根据石锦的看法,一种新的农民生活方式开始出现.以往,农村里的穷人(如佃农、雇农和农奴)的生活主要依靠土地的耕作和地主,特别是那些有权势的士大夫地主.穷人为地主耕作、纺织,也为地主经商.穷人既不是市场商品的提供者,也不是主要消费者.商业的作用主要是为地主的货物提供市场并满足其物质需求.然而,那种新的农民生活方式却表现为村民对市场经济的直接参与.他们的生产活动不再受地主的垄断.他们开始极力追求利润以改善生活.他们的家庭生产品,成为市场货物不可缺少的来源.与此同时,他们家庭收入的来源,从完全依靠农业和地主转变为既依靠地主又依靠家庭副业.这种转变表明,农民对地主和农业的经济独立性逐渐出现了.石锦:《1368—1840年太湖地区的小农经济和农村社会》第五章,第1页;又见第四章,第16页;第六章,第2—3页.晚明棉田和烟田的扩大(在1639年吸烟是被禁止的,1640年首都一个文人的家仆因为违犯禁令被处死),见谢国桢:《明代社会经济史料全编》,第47、66—67页.
③傅衣凌:《明代江南市民经济初探》,第63—65页.傅衣凌发现了一些湖州地区拥有10万棵桑树的大地主的材料.这些桑田约20亩一块,其时约在万历朝.每块桑田需要三个人长年照管,每年总消费为八两银子.现存的合同中有桑叶必须出卖的规定,就是说这里的劳动力自己并不养蚕.傅衣凌:《明清农村社会经济》,第69—71页.16世纪晚期,在因为城市高工资以及雇佣诱惑导致的农村自由劳动力的缺乏与乡绅地主对男奴耕作和女奴纺织的日益依赖之间,显然存在着联系.石锦:《太湖小农经济》第二章,第9—12页.农业中的这种变化对租佃关系的影响,见贝蒂:《中国的土地和宗族》,第14页.
④小山正明:《明末清初的大地主所有制》第一部分,第5—9页;古岛和雄:《明末长江三角洲的地主经营》,第15—20页.在明代,江南因建立了良好的灌溉系统而特别著名.供他们使用的水车和渠道,需要高昂的费用来修建和维护.就像晚明时期的当地一份材料指出的那样,越是远离灌溉费用便宜的河岸,越容易发现富户的大田庄.傅衣凌:《明清时代商人及商业资本》,第15页.不过需要指出的是,明代初期,中等富裕的地主和土地所有者好像拥有了沿大多数河流和圩地一带的土地.圩是他们做当地粮长时加以维修的.滨岛敦俊:《业食佃力考》,第118—125页;小山正明:《明代的粮长——以明前期江南三角洲地区为中心》,第26—27页.17世纪的人们可能过高地估计了土地占有的规模.大多数大土地所有者拥有大约2000亩可耕土地.在每个县里,拥有500亩或更多土地的人加在一起可占有25%以上的可耕地,他们占人口的很小一部分,每县大约有500户.黄仁宇:《16世纪中国明朝的税收和政府财政》,第158页;贝蒂:《中国的土地与宗族》,第13页;默克:《祝允明和苏州的文化贡献》,第24页.
①一个最为普遍的逃避交税的办法,是使纳税田亩数与实际田亩数不相一致.一旦土地易手,大胆的买主就会改变那些需要征税的土地的亩数.如果卖主是强硬的一方,他就会把大部分税收义务转嫁到卖出的土地上去,这样没有出卖的土地就会只征很轻的赋税.贝蒂:《中国的土地与宗族》,第64页.
②在交纳给帝国的谷物总数中(每年平均400万石),南直隶省占(180万石)45%.在那里,苏州所交(79万石)占总数的17%;松江(23万石)占总数的6%.因此,就谷税负担而言,苏州和松江二地几乎占整个国家用这种形式交纳的赋税的23%,或者说近1/4.这种异常沉重的负担由于使用银两折算而得以减轻了.1436年以后,谷税部分地改成了银两支付.实际上,从整个帝国来看,有14%的谷税是用银子支付的.在苏松地区,37%的赋税——比其他地区高得多的比例——是折合成银两支付的,根据谷物交换的比率计算成现钱每石0.25两纯银.因为那个时候实际的市场谷物价格要大大高于这个价格,因此苏松地区土地所有者的真正赋税负担是比较轻的.在16世纪部分地由于大量白银从日本和新西班牙输入,货币紧缩,支付谷物的比率直线上升,这样实际上要花整整一两白银才能支付一石谷物的税钱.黄仁宇:《明朝的大运河》,第72—78页.
①谷口菊雄:《明末农民起义》,第60页.供职和退休的官员被免除徭役,就像那些买到或获得国子监生身份者那样.一般说来,免丁役和免地税不可以互换.但实际上常常有人这样做.黄仁宇:《明朝的财政》,第123页.
②梁方仲:《明代"十段锦"赋税制度》,第272页;又见滨岛敦俊:《明代江南三角洲的水利控制组织》,第74—77页;《关于江南圩田的若干考察》,第118—119页.
③傅衣凌:《明清时代商人及商业资本》,第16页;许大龄:《试论明后期的东林党人》,第3—4页;顾琳和周锡瑞:《从封建主义到资本主义:日本对中国农村社会变迁的学术研究》,第404页.在太湖地区,那些土地被乡绅兼并了的土地所有者们,往往迁往江南那些当时迅速兴起的新城市中心.有许多关于这些家庭迁往城市、参与商业活动的事例.如果他们的商业活动成功了,他们就会在故里购买产业,极力恢复他们的农村根基.关于这种迁徙和投资形式的事例,见石锦:《1368—1840年太湖地区的小农经济和农村社会》第三章;关于松江地区乡绅土地兼并的事例,见郑昌淦:《明末至清代前期的封建租佃关系》,第165页.乡绅家族利用其地位侵占土地的方式,见佐伯有一:《明末的董氏之变——兼论"奴变"性质》,第39—40页.有一些理由使我们相信:16世纪末南京附近地区住在外面的地主的急剧增多,是因为一条鞭法改革的实行,它把徭役折银支付,附加在现有土地税上面.这可能会减轻当地土地所有者的负担,并且刺激他们对土地的需求.贝蒂:《中国的土地与宗族》,第12—13页;约瑟夫·P·麦克德谟特:《明末太湖流域的奴隶》,第77—78页.
①小山正明:《明代的粮长——以明前期江南三角洲地区为中心》,第25—32、38—40、56页."乡绅"一词最早出现在1588年的《明实录》中.它指那些在职的和已经退休的官吏.那些获得了科举功名但还没有做官的人,一般叫做"士人"或"士子".森正夫:《明代的乡绅》,第35、47页;重田德:《乡绅的历史性格——乡绅观念的系谱》,第85页;酒井忠夫:《儒教和大众教育书籍》,第351页;滨岛敦俊:《明代江南三角洲的水利控制组织》,第76—77页.这样在16世纪的后半期,我们看到那些老的当地地主被新的"乡绅"所取代,这些乡绅是可以利用他们"缙绅"和"衣冠"的地位贱买土地、逃避赋税、役使地位较低者的"宦室".森正夫:《明末社会关系的秩序变动》,第156—157页.
②石锦,《1368—1840年太湖地区农民经济和乡村社会》第一章;森正夫:《明代的乡绅》,第45—47页.
③最有名的"优秀"粮长可能是大画家沈周(1427—1509),森正夫:《明代的乡绅》,第42—45页;默克:《祝允明和苏州的文化贡献》,第8—9页;宫崎市定:《明代苏松地方的士大夫与民众》,第5页.当然,粮长也可能具有很大的剥削性.关于剥削的普遍性及其与中国经济不发达的关系的深入讨论,见李约瑟和黄仁宇:《中国社会的性质》,第14页.
④这以后,粮长、塘长和里长的负担开始多于特权,导致主要打击了中等和一般小地主的"役困"问题.滨岛敦俊:《明代江南的乡村社会》,第9—10页.
⑤森正夫:《明代的乡绅》,第46页,及其《明末社会关系秩序的变动》,第155页;埃尔文:《论明清时期水的控制和管理》,第95—97页.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