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洪业(免费典藏版)

_14 魏斐德(清)
王之明的口供并没有使那些相信他是真正太子的人们感到信服.一些像何腾蛟、黄得功这样的官员们对审问本身的程序半信半疑,怀疑那些审判官串通一气,在口供上搞了鬼,用来迫害这个自称是太子的人.⑦至于官员外的那些平民们,绝大多数人都相信这个囚犯是真正的明太子,甚至他的名字也表明了他的真实身份:"王之明"颠倒语序后就是"明之王"了.如果弘光和马士英不希望流言继续传播,那么审讯的结果最好不要那么确定无疑.直到今天历史学家们仍然在争论这个自称是太子的人的真实身份.①同时在南京,王之明的社会影响,甚至可能因为审讯而增强了."百官皆知伪,然民间犹啧啧真也".②把这个年轻人当作其保护者的老百姓,显然相信马士英和皇帝极想杀死他们的囚犯,而且这个审判实际上不过是为处死这个冒名者而走的过场而已,是预先设计好了的.这样,假太子案就严重地损害了南京政权的名誉,也进一步丧失了百姓对它的信任.
然而,更为严重的是这个事件对那些正在作战的将领们的影响.比如,黄得功对弘光皇帝处理这个年轻人的非人道做法深感震惊,认为这个年轻人的皇室身份尽可存疑,但至少应该保证他免受一般囚犯所受的惩罚.他直率地写信给皇帝:
东宫未必假冒,各官逢迎.不知系何人辨明,何人定为奸伪?先帝之子,即陛下之子,未有不明不白付之刑狱,混然雷同,将人臣之义谓何?③
更为无礼也更为不祥的,还是左良玉对这个审判的抨击.他谴责阮大铖和马士英的丑恶行为.④
第五节完
--------------------------------------------------------------------------------------------------
③计六奇:《明季南略》,第153—154页;顾炎武:《圣安本纪》,第23页.根据一种传闻,为了其安全,吴三桂曾把太子安排在高梦箕的父亲高起潜家.高起潜知道,南明朝廷会加害太子,准备谋杀他.他的儿子高梦箕为此很害怕,把皇子带到苏杭地区.但是,太子还是被一些人认了出来,高梦箕因而觉得最好还是把太子在世的情况上奏,以保全自己生命.姚家积:《明季轶闻考补》,第109页.另一种说法是,高梦箕的仆人木虎在阴历腊月(1644年12月29日至1645年1月27日)从北向南的路上认出了太子,并把太子带到了高梦箕家.高梦箕曾把他悄悄送到杭州的侄子那里,但他的侄子管不住太子的傲慢、胡闹与皇族派头,高梦箕很吃惊,于是把他带到长江岸边的金华的一个隐身处.但那里的外人又很快就知道了太子的住处,因而众人喧哗不断.高梦箕除了上报年轻太子的下落外已别无选择了.李清:《三垣笔记》下,第17页.
①当他听到这个自称皇太子的人的消息时,弘光深为感动.他谈到前皇帝为社稷而死时,哽咽不止.后来他说,如果这个太子能对所有南明官僚证明他是真的,那么就迎其入宫,并把他当作弘光自己的太子.李清:《三垣笔记》下,第17页.
②计六奇:《明季南略》,第153页;顾炎武:《圣安本纪》,第24页;克劳福德:《阮大铖传》,第67页.
③刘约瑟:《史可法传》,第123页.这个故事是由这个自称太子的人后来告诉他的看守者、禁卫军官杨时甫的.不过根据其他传闻,这个自称太子的人告诉他的审讯者,他曾被李自成在离京后带到潼关.兵乱之中,李自成在转移途中让明太子从他手里溜掉了;随后太子被发现并被带到了吴三桂的兵营.吴三桂收留了他一段时间,但很快他担心收容明皇太子一事如被多铎发现便会引起误解.于是太子被送到一个佛寺去了,想必他又是从那里南去杭州.陆圻:《纤言》,第34—35页.徐鼒的《小腆纪传》认为,吴三桂曾要求多铎是否把太子送回北京,多铎不同意,而是命令吴三桂向西追击李自成.因此吴三桂把慈烺交给一个太监照顾,但是太子却设法跑了出去,躲入一个寺庙.见刘约瑟:《史可法》,第131页.
①姚家积:《明季轶闻考补》,第109页.
②计六奇:《明季南略》,第154页.
③同上书,第155页.是阮大铖建议马士英这样做的.谢国桢:《明清之际党社运动考》,第103—104页.
④顾炎武:《圣安本纪》,第24页;计六奇:《明季南略》,第155页;顾芩:《金陵野钞》,第44—46页.太子的师傅刘正宗和李景濂问他曾在宫中何处读书,结果他误把端敬殿当成了文华殿.又问他是先阅读还是先听讲,他误答为先阅读.接下来又问他阅读后抄写哪篇文章,他说是《孝经》,而没有答《诗经》.又让他试着写些东西,他只写了10个大字,但没有写其他小楷.最后,他记不起来阅读和讲授后他们有多少次在一起搞清疑难,也记不起来上过多少门功课了.李清:《三垣笔记》下,第17页;又见斯特鲁弗:《南明》,第23页.
①李清:《三垣笔记》下,第10—11页;又见刘约瑟:《史可法》,第124—129页.
②这个布告见《东华录》,但是日期几乎早了两个月:顺治元年12月15日(1645年1月12日).引自孟森:《明烈皇殉国后记》,第3页.
①孟森认为,这可能是满族方面的一点差错,那个证据实际上来自崇祯的另一个妃子任氏.孟森:《明烈皇殉国后记》,第5页.
②据张岱说,太子曾被李自成俘虏,北京失陷时他跑掉了.后来他又被大顺军抓住,但是他的真正身份没有被认出来.他被迫为他们的战马打草,做了两个月的阶下囚,后来趁卫兵警惕放松,逃到了周奎家.张岱:《石匮藏书》,第45—46页.戴名世的《南山记》说,"太子为流贼所获,拘于刘宗敏处,李自成西逃时,人们看到他身着紫衣跟随马后.当左懋第初次北使时,他秘密写信给史可法,说太子仍活在北京.所以史可法第一个怀疑王之明的真伪,并上书揭发.见孟森:《明烈皇殉国后记》,第16页.
③见刘约瑟:《史可法》,第130页.辗转来到南京的这个年轻人的确是太子,这一说法的支持者们在这个特殊事件面前遇到了难题.一个最为流行的解释是,满人在故意制造假象.刘约瑟认为,清朝的最大担心是老百姓仍然相信大明光复的可能.他们知道太子已经逃往了南方,除了那些真的相信这种光复可能的人,还有更多人抱有这种希望.因此,满人故意制造了一起假案,提到了公主的眼泪,但接下来又说这个人是个冒名顶替的家伙.这样就可使自己从老百姓对他们杀戮储君的谴责中解脱出来,而同时又足以使人相信,那个冒充者其实就是太子,而他现在已经死在了北京.刘约瑟:《史可法》,第129页.
④刘约瑟:《史可法》,第130页.
①在一封与他侄子的来往信件中,高梦箕提到已把太子送到了福建.于是弘光皇帝怀疑存在着一个想在更南的地方建立另一个皇权的阴谋;并且因为高梦箕是史可法的一个代理人(为他的军工厂采买硝石),史可法似乎也与之有关.李清:《三垣笔记》下,第17—18页.
②顾炎武:《圣安本纪》,第23—24页;计六奇:《明季南略》,第159页.
③同样,据左懋第的情报,一个皇室成员告诉他,太子有一些胎记,而且小腿上有一个黑痣.但是这个年轻人并没有这些足以表明身份的标记.李清:《三垣笔记》下,第17页.
④刘约瑟:《史可法》,第21页.
⑤他声称的叔父高阳王昺,是在1567—1572年期间在位的穆宗的女婿.
⑥克劳福德:《阮大铖传》,第67页;傅路德和房兆楹编:《明代人名辞典》,第1435页.
⑦李清:《三垣笔记》下,第17—18页;又见刘约瑟:《史可法》,第132—133页.
①魏斐德:《清人征服江南时期中的地方观念和忠君思想》,第129页;谢国桢:《南明史略》,第64页.正史的编辑者并不承认他的可信性,见《明史》,第4112页;又见克劳福德:《阮大铖传》,第45页.关于南方太子为什么是假冒的令人信服的解释,见张怡:《搜闻续笔》第一卷,第15页.我接受孟森的权威观点,他认为北方的冒充者是真正的明太子,孟森:《明烈皇殉国后记》,第10页.
②温睿临:《南疆绎史》,第710页;又见李清:《三垣笔记》下,第3页.
③刘约瑟:《史可法》,第137页.
④李清:《三垣笔记》下,第23页;计六奇:《明季南略》,第160页,引自克劳福德:《阮大铖传》,第69页.
--------------------------------------------------------------------------------------------------
第六节 左良玉兵变(第七章南京的陷落)
左将军一直想找一个借口,从武昌挥师顺流而下,取代南明朝廷,铲灭他在那里的政敌.自从兵部侍郎阮大铖与江西湖广总督袁继咸严重不和而克扣左良玉部队的军需导致关系的恶化以来,地方军阀与弘光主要谋臣之间的关系日趋紧张.①当左将军听到消息说阮大铖正在打击一些与"顺案"有牵连的士人、特别是其中有他以前的知遇之人侯恂时,十分愤怒.②像周镳、吴应箕这样的士人签署过留都防乱公揭,因此担心会死在阮大铖手中.另外,像雷演祚等人曾在皇统之争中支持过鲁王,也害怕会被马士英杀死.③周镳和雷演祚都被抓进了监狱,但是吴应箕还有行动自由,他要求侯恂的儿子侯方域写信给左良玉,请他进行干预以使他们得以保全.④
尽管重病在身,为了战略的需要,左良玉还是安排好了调动部队的行动计划和顺长江而下的水军.李自成的部队最近在山西的失败,以及与此同时张献忠"大西国"的残酷统治在四川的崩溃,意味着左将军及其部属面临着迫在眉睫的危险,就是来自北部和西部的起义军可能在湖广地区倾全力进攻他们.⑤因此,当他接到来自御史黄澍(他刚刚逃离马士英和宫廷太监的魔掌)以"清君侧"为名进行干预的另一个请求时,他便开始考虑发兵之事了.①黄澍的请求,加上那个自称太子的人惨遭迫害的消息,促使左良玉在1645年4月19日开始率军沿江而下,直扑江南的那些富庶的城市.②
在多数人看来,左良玉决定起兵即使并不完全正确,那也是被童妃和伪太子案逼出来的.
未几,有王之明者,诈称庄烈帝太子,下之狱.又有妇童氏,自称由崧妃,亦下狱.于是中外哗然.明年三月,宁南侯左良玉举兵武昌,以救太子诛士英为名,顺流东下.③
左良玉在他起兵初期发布的声讨南京政权的檄文,代表了复社党人的主张,左良玉似乎已经全部采纳了他们的主张.在他们看来(以及在檄文中),马士英是南京政权一切失败的罪魁祸首.①由于这种歪曲的看法,左良玉进攻南明首都的威胁,使人们不分青红皂白地将弘光政权的衰败归罪于马士英.同时,由于是根据复社东林党积极分子的见解而发动兵变的,左良玉便故意扮作那些正人君子的拥护者.在顺江而下的途中,他的士兵挥舞的大旗上缀着通告,说宁南侯正开赴南京,以解救周镳和雷演祚等受迫害囚禁者.②
这项特别使命的命运从一开始就被决定了.当左良玉前来解救周镳和雷演祚的消息传到南京时,阮大铖对他的囚犯下达了秘令,"允许"他们自杀.其后不久,甚至在左良玉部队已经逼进的时候,周镳著名的同父异母兄弟周钟——1643年年初复社的领导人、明朝的叛逆——也被杀害了.他的死刑是公开的.当刽子手走近他时,他竭其余力,讥问道:"杀我,其使天朝平安乎?"曾经以辞令之长而劝阻了崇祯皇帝南逃的尚书光时亨,也同时被斩首.③
但是复仇的任务,即铲除马阮政权及其支持者,仍在进行.左良玉显然认为,值此多事之秋,他的计划会赢得广泛支持.但4月26日他到达九江时,却发现他的老朋友和同盟者袁继咸并不相信他起兵的正义性.他为此十分震惊.④袁继咸和湖北巡抚何腾蛟一样,认为袭击南京是对南明事业的致命打击.①袁继成的坚决反对使左良玉认识到,他自认的正义之举被许多人看到叛逆之行.而且,这个老军阀——身体状况日见恶化——已经不能够驾驭自己的军队了.4月30日当袁继咸在九江左良玉的旗舰上拜访他时,左良玉已不能制止他的士兵洗劫这个城市.②谈迁记载这次见面说:
袁继咸过见舟中,俄见岸上火起,报曰:"袁兵烧营,自破其城."良玉浩叹曰:"此我兵耳.我负袁临侯也."③
此后不久,左良玉开始内脏出血,几天后就死了,把他的庞大军队留给了他的不很牢靠的儿子左梦庚.④尽管这个时候对部队的管理比以前要严,但是左良玉的将领们仍然在沿长江行军去安徽池州的路上,洗劫了安庆.⑤
这支由职业军人、强盗和冒险者组成的庞大而野蛮的军队正劫掠江南以餍私欲,此种情势把南京朝廷抛进一片恐慌之中.为阻止左良玉的军队,南明部队就不得不从淮阳地区撤退,从而削弱了南明抵抗满兵的防线.在那里的南明部队本来就不充足.然而马士英对左良玉的担心却远胜于对清人的担心.左良玉毕竟发动了对马士英个人的讨伐."吾辈吾臣",马士英说:"宁可皆死于清,而不可死于左良玉之手."①
于是马士英命令阮大铖、朱大典、黄得功和刘孔昭的军队阻止湖广军队向南京的推进.与此同时,史可法正在请求增援刘肇基的只有2万部队保卫着的扬州防线.马士英拒绝了这个请求,而且还强令刘泽清的部队从他们正在坚守的抵抗豪格的黄河前线撤回来,以加强左良玉与南明朝廷之间的防御工事.弘光知道,这将从史可法侧翼撤走部队,因而甚至想解除这道命令.但是马士英劝告皇帝,做出这种改变已经为时太晚了,现在的形势是这样的严峻,以致于史可法也不得不被召回.②
史可法强烈反对这一主张:
上游(指左良玉)不过欲除君侧之奸,未敢与君父为难;北兵一至,则宗社可虞.③
但是皇帝坚持认为左良玉是个危险的叛逆,认为'寇至则防寇(指左良玉),寇去则防敌".④5月2日史可法正式收到撤回江南的命令,这位南明将军勉强执行了.他把部队一分为二,留下一部分防守泗州,他带领另一部分奔赴南京,准备阻击左良玉.⑤
史可法的这样分遣兵力最后证明是不必要的.在洗劫完池州后,左梦庚和他的将领们被黄得功挡在铜陵,并且被迫撤回了九江.因为多铎军队迫在眉睫的进攻,黄得功不能全力发动对左军的进攻,而且尽管左梦庚军队占据了安庆上游地区,但同时阿济格正从另一个方向进攻他们.当满军到达九江时,左良玉的整个部队实际上投降了清人,并成了次年平定中国的新的骨干力量.①
加入清军的左良玉旧部的大多数军官可能被称作"新"辽东人:即那些曾经效力于明朝边疆,后来在30年代的混乱中又调回中国腹地(多为河南)的那些军官.这些人中最重要的是金声桓.他曾经在辽东供职,并于1633年逃离了满洲(其妻儿成为人质),加入了左良玉在河南的部队.在九江投降满人的以后几年里,因为他在没有正规满军帮助的情况下,把桀骜不驯的江西省几乎全部控制在他手中,因此他的家人从监禁中解脱了出来②.其他不太有名的官员也都为清朝的统一战争作出了巨大贡献.左梦庚被邀入朝,并加入汉镶黄旗;1648年他帮助阿济格打败了大同的造反者.③卢光祖在加入汉镶蓝旗之后,1646年随同豪格征战四川,镇压那里的张献忠起义军,并且为打败与南明永历政权联结的"寇匪"立下了汗马功劳.④加入汉正红旗的李国英也跟随豪格在四川征战.实际上正是李将军这支由旗人率领的队伍,与满旗兵协作,在1647年1月在彭州附近的凤凰山把张献忠逼入了绝境并杀死了他.①在加入左良玉的队伍之前本来在何腾蛟手下效力的徐勇,在投降阿济格后平定了九江的匪寇和复明分子,随后他担任了长沙驻军总兵,指挥了对永历政权的张荆春将军的战役,在他死于与南明白文宣将军的战斗之前,他被授予了男爵爵位.②同样来自辽东的军官郝效忠在投降后被指派在武昌驻防.随后当阿济格回北京时,郝效忠与之同行,加入汉正白旗,并在湖南担任将军,他后来因为拒绝背叛清人,在当地被孙可望俘虏并被杀掉.③
如此之多的左良玉部属向满人投降,对南明构成了一种严重而长期的威胁.就像我们看到的一样,在以后的那些年中,永历的将领们发现这些军官中的一些人是他们强劲的对手.不过,就眼下而言,左部的解体意味着史可法的部队不必去解救南京了.在史可法恰好到达南明首都的上游浦口时,他才得到这个对南京的直接威胁已经解除的消息.他的第一个反应是继续向南京进发,去见弘光皇帝,但是他的主子却命令他回师扬州.史可法显得有些犹豫;一天之中他发布三道命令,最后决定率军奔赴由侯方岩防守的玉台.①不过已经太晚了.4月18日归德已被多铎攻陷.在随后的几天里,有更多的在拜尹图、韩岱和尼堪指挥下的满蒙军队汇集到这个城市,为渡淮而集结力量.②1645年4月30日,这支因淮阳军阀最近投降而更为壮大的大军,开始沿黄河南岸移动,然后南下直奔淮水,到5月8日,固山额真阿山指挥的蒙古骑兵夺取了横过泗州淮北的桥梁.③与此同时,在豪格的支援下,准塔的军队占领了洪泽湖东面的黄河南岸,并且迅速向淮安挺进.④
--------------------------------------------------------------------------------------------------
①袁继咸:《浔阳记事》,第7、10—11页;温睿临:《南疆绎史》,第715页.
②钱■:《甲申传信录》,第73页;刘得昌:《商邱县志》,第八卷,第31页;《明史》,第3062页.
③太湖雷演祚在1640年殿试后授予刑部主事.次年,雷演祚弹劾了杨嗣昌,随后又弹劾了周延儒.《明史》,第3082—3083页.
④侯方域:《壮悔堂集·四忆堂诗集》第五卷,第8页;《壮悔堂集·壮悔堂文集》第三卷,第5页,第四卷,第1—2页.
⑤斯特鲁弗:《南明》,第28页.张献忠在1644年夏天攻克重庆,年底在成都建立大西国,但在1645年的初春就崩溃了.詹姆斯·B·帕森斯:《中国农民起义的(禁止)》,第388—394页.张献忠屠杀成都老百姓的情况,见李清:《三垣笔记》下,第2页.
①《明史》,第2926页.御史黄澍,是左良玉在福王确立后派往南京支持这个政权特别是支持马士英的人.黄澍留在南京,定期向左良玉汇报朝廷的情况,可能因为他有这样强有力的将领做他的后台,所以他多次触犯马士英.在一次激烈的争吵中,黄澍甚至当着福王的面猛抽马士英的耳光,他列举了马士英的18条罪状(包括接受张献忠的贿赂),而且预言马士英不除则必有大祸.黄澍的态度如此咄咄逼人,以致于福王差点真要撤换马士英.但是太监们劝福王说,他登基称帝应归功于马士英,因此不能失去他的支持.随后,黄澍为躲避逮捕而逃往了武昌,在那他煽动左良玉(左的想法使他失望)进行干预.南京陷落以后,黄澍投降了清朝.李清:《三垣笔记》下,第2—3页;《明史》,第3073、3109、3111页;谢国桢:《南明史略》,第66页;曹凯夫:《三藩反对满洲统治的叛乱》,第34—35页;斯特鲁弗:《南明》,第15—16页.
②顾炎武:《圣安本纪》,第26页.其他史料记载左良玉部队沿江而下始于4月21日到4月24日之间,姚家积:《明季轶闻考补》,第111页.据一种记载说,黄澍和左梦庚(左良玉之子)是这次兵变的幕后主谋.最初左良玉并不想接受黄澍的请求,去进攻南京,惩治马士英、声援太子.但是在几次商议中,左梦庚指出,不仅张献忠在威胁着他们,而且大顺农民军余部也将要给他们以猛烈袭击,因此力劝其父发动这次远征.左良玉也接受了假太子请求帮助的信.顾苓:《金陵野钞》,第49页;张怡:《搜闻续笔》第一卷,第17页;又见斯特鲁弗:《南明》,第28—29页.
③《明史》,第1543页.左良玉指责弘光皇帝不愿意帮助其他皇室亲属,并在几个权臣的帮助下出于个人目的极力保住皇位.
①"有明之失,不在他人,实士英一人耳".文秉:《甲乙事案》,第37页.马士英特别受谴责的地方是修订《三朝要典》,起用农民起义军和太监担任政府高官,吸收强盗加入锦衣卫,起用恶棍阮大铖,隐瞒太子真实身份并把他投入监狱、选纳声伎和女色腐化弘光皇帝等.计六奇:《明季南略》,第192—197页;克劳福德:《阮大铖传》,第46页.
②徐鼒:《小腆纪传》,第207页.而且帅旗上写着:"本藩奉太子密旨,率师赴救".计六奇:《明季南略》,第197页.
③徐鼒:《小腆纪传》,第208页.
④李清:《三垣笔记》下,第21—22页;张怡:《搜闻续笔》第一卷,第17页.
①袁继咸:《浔阳记事》,第13页.何腾蛟在1643年第一次见到左良玉时曾是湖广巡抚.弘光皇帝曾经任命他为包括四川在内的六省总督.4月21日,他被左良玉拘捕,强迫随军沿江前进.在左良玉的水军经过淮阳时,他跑掉了,逃往长沙.南京陷落后,他参加了唐王政权,任兵部尚书、大学士,封伯爵.他后来以这种身份把许多大顺农民军余部吸引到湖南来了,在此他建立了著名的长期坚持抗清的"十三镇".在赣州(江西)建立了总部之后,他请求唐王到他这里来,但唐王却在福建被俘虏了.何腾蛟继续站在忠明立场上进行战斗,成为永历皇帝的兵部尚书和大学士.在"十三镇"被攻破后他逃往贵州;1649年,他在清军进攻湘潭时被杀害.计六奇:《明季南略》,第280—281页.
②4月29日张国柱将军率军入城,并在当晚放火、抢劫.这个城市的一些守军害怕承担这场大火的责任,便转而投入这次抢劫.于是左良玉部队的一些士兵也失去了约束,去杀人抢劫.在这场灾难甚嚣尘上的时候,袁继咸决定自杀,但是他的副属,引王阳明为例,劝他耐心地忍受,他能做的只能是去见左良玉.李清:《三垣笔记》下,第22页.
③谈迁:《国榷》,第6021页;又见袁继咸:《浔阳记事》,第13页.
④"左良玉兵半群盗,甚淫毒,每入民家,索贿,用板夹燕之,肥者或脂流于地.又所掠妇女,公淫于市."李清:《三垣笔记》下,第24页.
⑤斯特鲁弗:《南明》,第29页.
①谢国桢:《南明史略》,第66页.
②《明史》,第3097页;恒慕义:《清代名人传略》,第762页;计六奇:《明季南略》,第192—194页;克劳福德:《阮大铖传》,第46、47页.
③引自谢国桢:《南明史略》,第70页;又见刘约瑟:《史可法》,第143页.
④谢国桢:《南明史略》,第70页.
⑤计六奇:《明季南略》,第41、197页.
①谢国桢:《南明史略》,第76—77页.关于这个降人集团与其他集团重要性的比较分析,见附录A.
②恒慕义:《清代名人传略》,第166—167页.
③左梦庚成为那个旗的首领,1654年死在任上.《贰臣传》第七卷,第22—23页;恒慕义:《清代名人传略》,第761—762页.
④卢将军来自海州(辽东).《贰臣传》第七卷,第1页.
①李将军也是来自辽东.1648年,他被任命为四川总督,并且在孙可望的领导下,指挥了在这个省西南地区进攻张献忠余部的战斗.《贰臣传》第三卷,第25—28页.1646年底,当张献忠离开成都,准备进攻陕西的时候,由于他的一个部将投降了豪格,他在凤凰山遭到清军的突然袭击,被杀害了.豪格和李国英的5000名精锐的战士南进西充时,张献忠听探子说他们已到达此处,但是他没有相信.他外出视察敌情时遭遇到了一支正在渡小溪的满军.李国英把张献忠指给满人的一个神射手,放箭射杀了张献忠.帕森斯:《中国农民起义的(禁止)》,第398—399页.又见G.马戈尔海兹的目击记:"张献忠带着他常有的暴怒神情,跳上战马,带着几个没有武装的随从,刚跑出去就碰到了满人.他被一支穿心箭射翻,没走几步,倒地而死."引自邓恩:《一代伟人》,第326页.
②徐勇也来自辽东.他打败了像"白云寨"这样有名的地方匪寇团伙以及黄拐子和李拘马这样的匪邦.《贰臣传》第一卷,第25—28页.
③《贰臣传》第一卷,第21—23页.
①刘约瑟:《史可法》,第143—144页.
②《世祖实录》第十五卷,第170页.
③同上书第十六卷,第192页.离开归德之后,清军兵分三路,一路沿淝水而下直奔临淮;第二路沿黄河西南而下直奔盱眙;准塔率领的第三路在徐州从第二路中分出,沿黄河东北方向行进,攻占淮安.到5月13日,各路纵队合攻扬州.斯特鲁弗:《南明》,第29—30页.
④同上书第十七卷,第199页.
--------------------------------------------------------------------------------------------------
第七节 进攻扬州(第七章南京的陷落)
史可法仍然希望南明的防卫可以守住淮安,刘泽清部已从抗击左良玉的战斗中撤回来了,正驻守在那里.刘准备在淮安外10里远的黄河、淮水和清水交结处扎营,并集结了4万部队和1000只战船.准塔的部队开离徐州,水陆并进,沿江而下,在与淮安的南明主力接触之前,轻而易举地击溃了由刘泽清的一个部将指挥的先头部队.在淮安,准塔把他的部队分成两部,小部分军队被派遣渡过清水,从刘泽清防线的侧后翼进攻,而同时主力部队从正面进攻.这两支部队成功地在刘泽清的防线上撕开了一个缺口,从而把正在准备入城的部队与淮安城分割开来.混乱之中,刘泽清和他的一些家丁(侍从)想乘船逃走.当他往船上装运家财时,他自己的部下却开始四散逃命了.于是刘泽清偷偷溜回了淮安城,借以藏身.但他很快就被抓获,送到了准塔面前.准塔接受了他的投降,并封他为三等子爵.①这个城的百姓也归顺了新的清统治者.不久,准塔又上报说,巡逻队已经平定了附近地区,而且凤阳和庐州地区也已投降.②
当准塔驻军淮安的时候,多铎的主力对扬州发动了进攻.在史可法调军进入阵地之前,盱眙已经陷落;现在他已从白洋河退了回来,把他的3万部队撤到扬州防线.③他们的到来,成为加在扬州上百万或更多的老百姓身上的巨大负担.④尽管史可法向他的部队训了话,告诫他们各当其责,不累百姓,但是他们人实在太多了,不仅占用普通老百姓的住房,而且抢劫食物、奸淫妇女(尽管百姓已把城中(禁止)送给了他们的长官).⑤不过,他们也不得不忍受来自城内的拥挤——来自像瓜洲等地的难民,他们被高杰部队的散兵游勇搅得人心惶惶——希望躲过这场灾难.⑥事实上,史可法甚至想在扬州狭窄的城墙内集结更多的士兵,并且还"急檄防河诸镇兵赴援".⑦
这很少有人响应.刘泽清已经投降了准塔.很快,运河地区的两个指挥官李栖风和张天禄也步其后尘,而他们本是应该守卫扬州前沿阵地的.①响应史可法号召的最有名的人物是义肝侠胆、决意抵抗的庄子固.他12岁时就杀过人.作为老资格的勇士,他高举"赤心报国"的大旗,在归德—徐州地区招募自己的军队.当得知史可法的处境后,庄子固率领他的队伍以最快速度及时奔赴扬州,参加了这个城市的最后决战.但是他的队伍只有700人,能发挥的作用就像史可法的卫队一样,却并不是真正有实力的守军.②然而,尽管像庄子固这样的战士明确表达了对史可法和南明事业的忠诚,但毕竟大厦将倾,独木难支.最终史可法不得不依靠刘肇基指挥的防守部队,再加上他自己带来的部队,其士兵总数有近4万人.③
在所有扬州当地官吏的帮助下,史可法在余下的极短时间里开始夜以继日地布置城防工事,特别是在城墙建造木制炮台.④但是,时间转瞬即逝.5月12日,多铎的先锋部队——由韩岱、阿济格、尼堪和杜尔德指挥——在扬州北部20里长的战线上安营扎寨,并且开始抢夺船只,没收老百姓逃跑的工具.⑤没过几天,到5月23日,成千上万的清军开到了扬州城下.①前明将领李遇春举着豫王(即多铎)的帅旗来到城下,叫喊要史可法出来答话.史可法一出来就痛斥他的变节行为,这个叛徒却大声反问道:"公忠义闻华夏,而不见信于朝,无益也!"②
第七节完
--------------------------------------------------------------------------------------------------
①《明史》,第3070、3074页;吴伟业:《吴诗集览》第六卷下,第11页.
②《世祖实录》第十七卷,第199页.
③有一些史可法直接指挥的士兵,还有张天禄和王永济部队,但没有说他们的人数.刘约瑟:《史可法》,第140页.
④科里斯:《大内》,第61—62页.
⑤王秀楚:《扬州十日记》,第515—516页.这份在19世纪末对中国民族产生过巨大影响的著名史料,有几种不同的译本.比如,奥考特神父译:《扬州日记》;又如,巴克豪斯和布兰德的《16—20世纪北京宫廷的编年纪事》,第186—208页.
⑥王秀楚:《扬州十日记》,第516—517页.
⑦温睿临:《南疆绎史》,第113页.这个城市的城墙高5.4米,建于明初,嘉靖年间曾加以修缮.姚文田:《扬州府志》,第1054—1055页(第十五卷,第2—3页).
①温睿临:《南疆绎史》,第113—114页.
②同上书,第221页.
③柯立斯:《大内》,第62页.刘肇基是一个辽东军官,曾于17世纪30年代在北方任职.在李自成进攻首都之前,他被调往南京.史可法负责淮阳防务以后,他又被调到那里.《明史》,第3058—3059页.
④王秀楚:《扬州十日记》,第518页.帮助他的官员包括知府任民育,盐道杨振熙,以及至少还有其他八个正式任职的士大夫.见温睿临:《南疆绎史》,第114页.济宁人任民育是一个以骑射闻名的举人,在逃往南方之前,曾任真定巡抚.在弘光政权中,他任亳州知州,因为政绩突出,被提拔为扬州知府.扬州城陷落时,他拒绝与其部队一起逃跑,而是留在大堂中,正襟危坐,直到被满人杀害.黄之隽:《江南通志》,第1906页(第一一五卷,第20页);《明史》,第3079页.
⑤《世祖实录》第十六卷,第192页.
①当多铎向扬州进军时,有13.8万士兵投降了他.他们主要是高杰的部队.另外,刘良佐手下的10万人也投降了他.这样,在旗人部队之外,总共有23.8万名汉族士兵加入了他的队伍.邓尔麟:《达官贵人》,第356页,及其《嘉定忠臣》,第66页.
②温睿临:《南疆绎史》,第114页.根据同时代的另一份值得怀疑的材料记载,史可法的养子史得威回答说,他们已受明朝恩惠,因此要誓死守城以报皇恩.城池被攻破以后,史可法把他的养子藏到一边,告诉他说,为了后人他应该活下去.这份记载,可能表明了史得威为他父亲死去而自己苟活所感到的深深内疚.这份材料记载道,史得威跪倒在史可法面前,流着眼泪说,得威义士,理应同死.史可法答道:我为朝廷而死,汝当为吾家而生.史得威:《维扬殉节纪略》,第1—2页.在19世纪80年代晚期,番禹县一个叫史建茹的史可法后人是广州和澳门的革命积极分子,而在20世纪初又是兴中会的成员.柴德庚等编:《辛亥革命》,第245—250页.
--------------------------------------------------------------------------------------------------
第八节 史可法与多尔衮(第七章南京的陷落)
要求史可法考虑与新的清王朝合作的建议,这已不是第一次了,不过以前的建议不太露骨,其措辞也显得很委婉巧妙.最为明确的呼吁来自多尔衮,他在去年秋天,即1644年10月,让一个叫唐起龙的军官把一封信交给了史可法.50000454_0411_2③这封信表明多尔衮最后下决心征服南方——是清人宣传攻势的一份杰作.它打着"正义"的旗号,这原是当满人第一次听到崇祯皇帝遇难和李自成占领北京的消息时,范文程向多尔衮建议的.不过草拟这封由多尔衮签字的信件的是一个南方变节者:前复社成员、诗人李雯.因而,较之范文程主要强调满人誓报明帝死难之仇的捉刀之作,这封呼吁信更能巧妙地打动史可法敏感的神经.李雯的信件强调多尔衮本人知道史可法的名望:
予向在沈京,即知燕山物望,咸推司马.及入关破贼,得与都人士相接见,识介弟于清班,曾托其手勒平安,奉致衷绪,未审何时得达?①
这封信后面的要点是,明主在南京继位有违《春秋》大义——它禁止在弑君者受到惩罚之前登基继位.李雯接着指出,正当清王准备发动讨伐李自成的战斗时,这种行为造成了多么大的问题:
夫国家之抚定燕都,乃得之于闯贼,而非取之于明朝也.贼毁明朝之庙主,辱及先王,国家不惮征缮之劳,悉索敝赋,代为雪耻,仁人君子,当如何感恩图报……今若拥号称尊,便是天有二日,此殊为不可.再者,汝等知否,汝乃为"弱主"卖命耶?②
这种论调并不陌生,确实,这是在1644年秋天,清之所有宣传里反复申述的中心思想.但其独具匠心之处又在于,李雯写给史可法的这封用心良苦的信,并不赞成阎尔梅一类人所提倡的那种极端原则.在援引了为清朝效力的吴三桂和受到尊敬的其他明朝官员的例子以后,多尔衮的信补充说道:
晚近士大夫好高树名义,而不顾国家之急,每有大事,辄同筑舍.昔宋人议论未定,而兵已渡河,可为殷鉴.先生领袖名流,主持至计,必有深惟终始,宁忍随俗浮沉?取舍从违,应早审定.①
很有可能,史可法在自己的营帐中对那些激进分子们也讲过这一类话语.政治才能和历史智慧要求这个聪明绝顶的人不能仅仅追求那种使个人留芳千古的诱惑,以及对原则信仰怀有私心的献身;相反,为百姓服务和对国家负责,要求他在道德操守与灵活权变之选择上采取更为谨慎的态度.然而因为这些充满忠告的建议是由另一些人、特别是那些已经降清的人提出来的,因此,史可法自己的腰板挺了起来.在答复多尔衮的信中(这封信可能是李雯的文友侯方域起草的),史可法耐心地驳斥其提到的关于皇统和分裂的谬说的每一个论点,建议以同盟者的身份与清相处,并且请求他们的合作以反对农民起义.②实际上,在这封信中,史可法甚至通过左懋第的和谈使者答应与满人谈判,把他们当作与中国和睦相处的另一个国家的代表.但是当谈到接受满人做他的新统治者以及背叛明朝时,史可法抛弃了他可能有过的其他想法,在那篇后世学童都熟知的文章中,他义正辞严地说:
可法北望陵庙,无涕可挥,身陷大戮,罪应万死.所以不即从先帝者,实为社稷之故也.传曰:"竭股肱之力,继之以忠贞.③
1644—1645年冬初,史可法的这个措辞强硬和带有挑战意味的回答,给所有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因为它表明了史可法对自己拒绝投降的立场有深刻的理解——换言之,这是一种生死选择,而不仅仅是无关痛痒的个人内省.
然而,从那以后,史可法发动反攻的希望化为了泡影.和史可法最初接到多尔衮信件的时候相比,满人已经更像是天下的争夺者了.现在敌人已经兵临城下,史可法的努力显然已经失败了,他没有完成自己的使命.而且更为矛盾的是,如果现在改变他的主意的话,将会加重他的失败.选择"政治家"式的权变方法将会使人们嘲笑他以前的正义情感,会加强他失败时的绝望无助.对史可法来说,在他尚可以与满军将领平等地会谈时,与敌人缔结和约还算容易一些.然而到了现在,动摇意味着不幸.毫不犹豫地接受命运已是唯一的选择.正像孔子所说的那样,要"知其不可为而为之".①
不同于阎尔梅速战速决的主张,史可法看来是采取了一种更为持久的策略.不过就个人而言,当这种结局日渐临近的时候,他为自己的失败承受了剧烈的感情痛苦.为保卫扬州,他采取了完全的防御性战略.他已不能冲锋陷阵,与敌人面对面厮杀了,而只能留在城内,坐以待毙.②他写信给家人说:
恭候太太、杨太太、夫人万安.北兵于十八日围扬城,至今尚未攻打,然人心已去,收拾不来.法早晚必死,不知夫人肯随我去否?如此世界,生亦无益,不如早早决断也.太太苦恼,须托四太爷、太爷、三哥、大家照管炤儿,好歹随他罢了.书至此,肝肠寸断矣.四月二十一日(五月十六日)法寄.①
正是在这种绝望的情绪中,史可法几乎默默地准备着他的死亡.随后他写道,他的失败可能会损害他的名节:"败军之将不可言勇,负国之臣不可言忠."②而与此同时,置生死于度外本身就是一种道德.他曾引用孔丘弟子曾子的话私下对他的幕僚应延吉说:"死而后已,不亦远乎?"③
那天,史可法站在扬州城防工事上,在众人面前俯视着满军使节李遇春,他对这个叛徒义愤填膺的回答表明他外在的锋芒多于内在的淡泊.李遇春质问史可法,为什么要为一个并不信任他的皇帝卖命,随后,又用更为同情的口吻劝道:"何如遨游二帝以成名乎?"④无疑,这是一种古已有之的劝诱;即自愿地接受新皇帝,那么你就会有机会参与创建一个属于你的帝国了.但是,史可法却被这种要他放弃个人正义感的露骨请求激怒了,他拉弓搭箭,一箭就射倒了李遇春.从那以后,每当那些乡民带着多尔衮有礼貌地请求史可法投降的信件来到扬州时,不是信使被杀掉,就是信件被一烧了之.①史可法已经迅速地变成那个艰难时期的英雄人物.就其在人民心目中的形象而言,我们在《桃花扇》中那个戏剧人物身上就可看到其雏形:"从来降将无伸膝之日,逃兵无回颈之时."他将与扬州共存亡.用其作者的话来说:
不怕烟尘四面生,
江头尚有亚夫营,
模糊老眼深更泪,
赚出淮南十万兵.②
第八节完
--------------------------------------------------------------------------------------------------
③计六奇:《明季南略》,第204页;《明史》,第3078页.这封信是在1644年8月送来的.见斯特鲁弗:《南明》,第21页;威尔海姆:《多尔衮和史可法的通信》.
①多尔衮的来信和史可法的回信可见计六奇:《明季南略》,第204—209页;郝爱礼:《亲王多尔衮》,第27—36页;陈鹤龄和陈克家:《明纪》第五十八卷,第606—607页.我选用了巴克豪斯和布兰德的《16—20世纪北京宫廷的编年纪事》(英译本第175—184页)并也进行了几处修改.上面这段引文出自第174页.所谈到的"介弟"无疑是指他的表弟史可程,他曾欢迎过多尔衮入京.这可能是《实录》在1644年8月28日谈到的由前明的两个官员亲手转交的那封信.《世祖实录》第六卷,第72—73页.
②巴克豪斯和布兰德:《北京宫廷》,第175—176页.
①巴克豪斯和布兰德:《北京宫廷》,第177—178页.
②人们常常说是侯方域为史可法起草了给多尔衮的回信,尽管王刚、黄月芳等文士据信也参加过起草.邓之诚:《骨董琐纪全编》,第19页;又见高阳:《明末四公子》,第57页.李廷先断言,史可法把写信任务交给他幕僚时,讲得很清楚,他没有投降的打算.因而,他告诉幕僚们,他希望得到一封以尊敬口吻写成的回信,但同时不能流露出任何犹豫和动摇.李廷先:《史可法的评价问题》,第280页.这封回信在1644年10月15日被送走,斯特鲁弗:《南明》,第21页.
③巴克豪斯和布兰德:《北京宫廷》,第183页.这句引文出自《左传》.史可法信件被使用的最广泛版本,见史可法:《史忠正公集》第三八八卷,第1—2页.
①张春树、骆雪伦:《孔尚任和他的〈桃花扇〉》,引文出自《公羊传》第十二册第十五卷,第5页.
②他的一个幕友建议他撤掉在高邮湖的河障,以使湖水流向淮河低地.他拒绝这样做,可能是因为许多平民会被淹死.不过,他也拒绝考虑刘肇基突袭满人的建议,他说他不想毫无意义地激怒满人.刘约瑟:《史可法》,第148页.
①史可法:《史忠正公集》第三九○卷,第9页.因为这些语辞出于史可法信件的19世纪公布的版本,因此阅读时应对其真实性有所保留.他给妻子的遗嘱中写道:"法死矣.前与夫人有定约,当于泉下相候也".朱文江:《史可法夫人》,第96页.在他死前四天写给妻子的另一封信中,他又说:"法早晚必死,不知夫人肯随我去否?如此世界,生亦无益,不如早早决断也."同上书,第96页.根据朱文长在《史可法传》第112—117页对史可法妻室详细考证,史可法最初娶李氏为妻,次娶杨氏.因为后者较前妻身份更高,因此他视她为第一夫人,并尊称"太太".信中后来提到的家庭称谓("四太爷,太爷,三哥"),朱文长经细致的研究说明,可能是指他的叔父们和姻亲(同上书第89页).炤儿可能是指史可法表弟史可程的儿子史炤清,从家系来讲,炤清已经改变了他的名字,因而不能崇祀原祖了.同上书,第89页.
②史可法:《史忠正公集》第三八九卷,第8页.
③引自谢国桢:《南明史略》,第56页.曾子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论语·泰伯》).
④温睿临:《南疆绎史》,第114页.
①多铎曾向扬州发出一封附有恩赦条款的信.史可法读后便让幕僚们把它们扔进了大江.以后多铎送来过五封上面那样的信件,但是史可法没有启封就把它们烧掉了.李廷先:《史可法的评价问题》,第286页.这时高凤歧和其他一些军官越墙而走,投降了豫王.温睿临:《南疆绎史》,第114页.
②孔尚任:《桃花扇》,第258页.
--------------------------------------------------------------------------------------------------
第九节 扬州十日屠(第七章南京的陷落)
史可法的"深更泪"并没有能保住扬州.满人对于以后发生的事情的记载显然是很坦率的:
十八日(1645年5月13日),大军薄扬州城下.招喻其守扬阁部史可法、翰林学士卫允文及四总兵官、二道员等,不从.二十五日(1645年5月20日)令拜尹图、图赖、阿山等攻克扬州城.③
就时间而言,从5月13日开始的、到5月20日以攻破扬州城而告终的这场攻城战,无疑是短暂的.一般说来,在战斗中大炮是非常重要的,尽管并不绝对具有决定性.这种武器和中原地区的炮手们曾使清军初期战斗取得很大成功,因此清军就了解了这种葡萄牙重炮的重要性.的确,当多铎的先头部队驻扎在扬州北的斑竹园时,实际上是在等待后面的炮队.①史可法本人也非常知道这种现代化大炮的重要性.正是他在1643年建议,南京军械库的陈旧、笨拙的"神器"应该换成更为轻便的"三眼枪"(即三筒枪)②.因而,在南京政权建立的头几个月里,史可法尽了极大的努力改装他的炮队.徐光启的学生陈于阶替他制造这种新的葡萄牙重炮.陈曾经在一个改变了他宗教信仰的天主教堂的铸坊学过这种技术③.这样,在1645年5月20日开始的攻城战斗中,史可法由于沿石墙架在木制平台上的外国重炮而掌握了最初的主动权.④
一旦多铎的士兵进入这些重炮的射程之内,那么就有成百上千的人被杀死杀伤.但是多铎不慌不忙地指挥自己的炮队向城墙西北角射击,随后清步兵一涌而上,通过大炮的火力网,一直冲到城墙根底下.在那里,史可法又掌握了瞬间的主动,因为他的弓箭手们直射城下的那些进攻者.很明显,此时多铎已经命令他的士兵不惜代价夺取西北角了.每当一名清兵倒在箭下,另一个便补了上来.很快,尸体越堆越高,一些清兵甚至不需要梯子就能爬上城墙.随着清兵越上越多,守城者便开始恐慌起来.城墙防御工事沿线的守兵们争着跳上木制炮台,以爬上最近的房顶,然后逃跑.在很多地方,过重的炮台坍陷了,那些守城士兵如果没有被压死,也在随后的肉搏战中被杀死了.①
接着,这种恐慌在城里也蔓延开来.不管是因为叛徒的鼓动还是因为一些谣言(有人说,守军以为满军是黄得功将军派来的一些增援部队),主要城门很快被城内的人们丢弃不管了.随着清军的涌入,南明的士兵丢弃了他们的头盔和长矛,狼狈不堪地逃向南门,企图从那个方向逃走.另外一些人,知道这座城市已经被全部包围了,干脆就不抱有任何希望.曾经以日记记载了随后发生的灾难的王秀楚还记得:"突有一骑自南而北,撤韁缓步,仰面哀号,马前二卒依依辔首不舍,至今犹然在目,恨未传其姓字也."②
就在守城的士兵丢盔卸甲,急忙在城中民房里寻找藏身之地时,史可法离开他在城北门的炮台,骑马穿过内城,直奔南门,他希望从那儿出去,然后从侧翼进攻满人.但为时太晚了,清军已经到达了城南门.史可法这时认识到,他已经失去了扬州,抵抗可能已是毫无意义的了.③
一两天前,史可法曾面问庄子固,如果扬州城陷落,他是不是准备为主尽忠.庄子固不加思索地回答说,他会的.此刻,史可法真的请求庄把他自己杀死,但是庄子固不忍这样做.于是史可法猛然拔出自己的佩剑自刎.但是,他没有受到致命伤,只是倒在庄子固的怀里血流不止.史可法大声呼叫其养子助他速死,但是史得(德)威犹豫再三未能下手.结果从城北门逃来的败兵把他们席卷而去,后面有满人紧追不舍.混战之中,庄子固被杀死了,史可法被一个认出了他的清军将领捉住.史可法请求把他带到他们的指挥官那里去.①
史可法很快就被带到豫王多铎那里.日记作者王秀楚几天以后这样描写豫王说:
忽见一人红衣佩剑,满帽皂靴,年不及三十,骑马而来.身穿精美之锁甲护胸,坐骑华饰,多人随从,虽为满人,其体貌甚伟俊,下巴突出,前额宽大,其随员中有多名扬州人.是为满人总督和皇帝之叔父豫王.②
这份材料没有告诉我们,多铎在20日审问史可法时什么打扮,但是有一点是容易想象的,即在身材魁梧、衣着华丽的满族王侯和粗壮、面色阴晦、仍然穿着带有血迹衣服的中原将军之间,实在有天壤之别.据温睿临关于他们见面的记载,豫王很友好地召见了史可法,说:
"前以书谒请,而先生不从.今忠义既成,当畀重任,为我收拾江南."
史可法回答道:"我此来只求一死耳."
多铎问道:"君不见洪承畴乎?降则富贵."
史可法答道:"彼受先帝厚恩而不死,其不忠于尔国明矣.我岂肯效其所为?"③
于是多铎命令宜尔顿将军"劝说"史可法屈服,但是三天过去了,史可法仍然拒绝投降,于是下令杀害他.在《实录》的简短记载中,说道:"获其阁部史可法,斩于军前.其据城逆命者,并诛之."①
《实录》给人一种有计划地处死这批人的印象,实际上是骗人的.大部分史可法的部属,如总兵刘肇基、骁将马应魁、幕僚何刚、天主教徒、炮队专家陈于阶,或是死于街上的战斗或是自杀.②史可法的全部19名私人幕僚都遇难了.③但是由于随后日子里发生的暴行(那是在中国历史上最为臭名昭著的大屠杀之一),他们的死难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注意.④
5月20日的城防崩溃后,扬州城居民只有听天由命了.尽管当时大雨倾盆,但是一些居民忙着烧香,准备着入侵者的到来,同时大量地隐藏他们的金银财宝.他们只是做了这些谨慎的准备,但是全然无力抵抗那些已接管这座城市的满族人、蒙古人和投降了的汉人.王秀楚写道:"众皆次第待命,予初念亦甘就缚".①
那些叛徒领着清兵在这座商业城市中从一个富户进入另一个富户.清兵们先是要银子,后来就无所不要了.直到20日的白天,还没有人身伤害.但是夜幕降临之后,人们听到了砸门声、鞭子抽人声和受伤人发出的嚎叫声.那个夜晚火势蔓延开来,但有些地方的火被雨浇灭了.到5月21日,一份告示保证说,如果藏起来的人能够出来自首的话就会得到赦免,于是许多藏在自己家里的人走了出来.可他们走出来后却被分成50或60人一堆,在三四个士兵的监督下,用绳子捆起来.然后就开始用长矛一阵猛刺,当场把他们杀死,即使仆倒在地者也不能幸免.
诸妇女长索系颈,累累如贯珠,一步一跌,遍身泥土;满地皆婴儿,或衬马蹄,或藉人足,肝脑涂地,泣声盈野.②
扬州变成了屠场,血腥恶臭弥漫,到处是肢体残缺的尸首,一切社会准则都不复存在了.扬州城那些因美丽而闻名的妇女们,愿意把她们自己献给清兵,最要紧的是用身体赎回她们的生命.逐渐地,一股疯狂席卷了入侵者.任何女人不论愿意还是不愿意,都有可能被抓住,被成群的士兵(被禁止).③一些市民像奴隶一样为清兵服务,替这些入侵者做饭,打扫卫生.由于这种人的生命可以得到赦免,因此其余的人也极力想加入进去,但是被拒绝了.与此同时,大屠杀仍然在继续.
遇一卒至,南人不论多寡,皆垂首匍伏,引颈受刃,无一敢逃者.①
那些从城墙上跳下去企图逃跑的人不是摔断了大腿,就是落到了流氓无赖和散兵游勇手中,他们把这些人抓起来拷打,要他们交出财宝来.在城里,一些人藏到垃圾堆里,在身上涂满烂泥和脏物,希望以此躲开人们的注意,但是清兵不时地用长矛猛刺垃圾堆,直到里面的人像动物一样蠕动起来,鲜血从伤口流了出来.大火蔓延开来,那些因为藏在屋子里或地下室里仍然活着的人们,或者是被无情的大火所吞噬,或者是战战兢兢地跑到街上来,被那些仍然在屠城的清兵杀死了.甚至那些被正规的清军放过去的、赤身露体在街上游转的、孤弱无助的市民,又被成群的散兵("不知为清兵、为镇兵、为乱民")拦住,乱棒打死.②
到5月25日,即滥杀和抢劫的第六天,这场大屠杀结束了.清军接到豫王的命令,就此封刀.和尚们得到命令开始收集和焚烧尸体.到5月27日,开始赈济口粮.又过了几天,那场雨——它使大火没有毁灭整个城市——终于停止了,太阳也出来了.当时的人们估计,有80万人死于这场屠杀.③
第九节完
--------------------------------------------------------------------------------------------------
③《世祖实录》第十六卷,第192页.
①刘约瑟:《史可法》,第147页.
②根据史可法关于军事改革的奏疏,用于炮队训练的每件神器,需要上百人花半天时间把这些巨大的器件从军械库拖到训练场.就像他说的那样,比起新式的三眼枪,这些东西简直就是笑话,只能摆摆样子.他建议立即更新装备.朱文长:《史可法传》,第25—26页.三眼枪——在沈阳的辽宁省博物馆有样品——由三个筒组成,每个筒有7英寸长,引发装置都与枪膛的一个扳机相连.整个武器加上木托有18英寸长.这些枪筒的口径近50毫米,无来复线,不需要安装其他装置就可以依次开火.
③陈于阶从西方人那里还学到了天文学,而且因为他的天文历法知识,很早便被徐光启和史可法推荐到钦天监任职.参加南京政权后,他在兵部主持重炮事宜.宋如林:《松江府志》,第1011页(第四十六卷第35页);温睿临:《南疆绎史》,第218页.
④温睿临:《南疆绎史》,第114页.
①温睿临:《南疆绎史》,第114页;查继佐:《国寿录》,第47页;王秀楚:《扬州十日记》,第517页.
②王秀楚:《扬州十日记》,第517页.
③同上书,第516页.
①温睿临:《南疆绎史》,第114、221页;张其昀:《清史》,第94页.在另一份不无真实的记载里,史得威把时时失去知觉的史可法从城东小门的城墙上放了下去.但到城外,这些人接二连三被敌箭射倒.史可法仰卧地上,因而被俘.史得威:《维扬殉节纪略》,第2页;又见姚家积:《明季轶闻考补》,第112页.
②巴克豪斯和布兰德:《北京宫廷》,第205页(此段引文有误,权且照译——译者).
③温睿临:《南疆绎史》,第115页.根据另一份记载,多铎请求他帮助平定江南,史可法愤怒地回答:"我为天朝重臣,岂肯偷生作万世罪人哉.我头可断,身不可屈,愿速死,从先帝于地下."豫王答道:"既为忠臣,当杀之以全其名."于是他下令杀死史可法,并且把他吊在城南塔楼上,在那里过路的清兵路过时可以劈砍这具尸体.史得威:《维扬殉节纪略》,第3页.
①《世祖实录》第十六卷,第192页.许多官员投降了.其中地位最高的是胡茂正,他接着在1645年和1646年成为安徽的重要军事人物,在凤阳和徽州推行清的统治.1647年,他被调任为江南总督马国柱的都统.1655年,根据洪承畴的建议,他的那支以野蛮而著称的晋陕之兵后来被调走,以协助平定湖广.《贰臣传》第六卷,第8—9页.
②和刘肇基一样,把岳飞的名言"精忠报国"刻在铠甲后背上的马应魁也被杀害了.就在崇祯死前曾上书请求建立民军的云南绅士何刚投井自尽了.徐光启的助手陈于阶在扬州的天主教堂上吊自杀.参见何绍基编:《安徽通志》,第2373页(第二0八卷第6页);查继佐:《国寿录》,第47页;温睿临:《南疆绎史》,第218页.陈于阶在死前显然有过思想斗争:"吾微员也,可以无死.然他日死何以见徐公哉!"温睿临:《南疆绎史》,第218页.与史可法一起殉难的文武官员名单,见史得威:《维扬殉节纪略》,第4—5页.
③温睿临:《南疆绎史》,第115页;何绍基编:《安徽通志》,第2374页(第二0八卷,第8页).
④以下引文根据王秀楚:《扬州十日记》,第518—536页.这次大屠杀是由多铎下令进行的,为的是给其他抵抗者一个榜样看看.他的士兵屠杀了五天,然后在第六天"封刀".这样,臭名昭著的十日大屠杀的最后五天充满了满人和汉人无法无天的暴行.张德芳:《〈扬州十日记〉辨误》,第367页.
①王秀楚:《扬州十日记》,第523页.
②同上书,第521—522页.
③许多妇女被掠为战利品.几个星期后,当满人进入南京时,南明首都的市民们惊恐地看着旗人鞭下这些像"猪"一样排成长队的战利品.那以后,多铎由洪承畴接替,随其部队回京.同行的满人挑选出所有年龄在14到30岁之间,并且体态适中的女俘,一同归去.她们知道北方是怎样的一块不毛之地,因此当她们被带出新华门时,都可怜地啼哭起来.很多年后,直到康熙年间,在宁古塔(黑龙江)或蒙古附近的路人们还说见到过这些年龄已大,饱受欺辱的妇女.比如,一个汉人在东北见到过一个扬州口音、身穿兽皮的女人.他问她为什么会到这里来,但是她还未来得及回答,就被她的满族男人带走了.那时,东北地区男多女少.顾诚:《论清初社会矛盾》,第145—146页.
①王秀楚:《扬州十日记》,第527页.
②同上书,第536页.
③同上书.这个数字被谢国桢采纳,谢国桢:《南明史略》,第72—73页.张德芳不同意王秀楚谈到的数目.根据当时扬州附近各个乡村的报告,这个地区人口总数是78960户,或者说是495497口.加上在17世纪扬州的人口统计数,张德芳认为这个地区(包括城市)总人口大约为100万.他估算说,在各种情况下,攻城时挤进这个城市的人口最大数量至多应该是20万—30万人.张德芳:《〈扬州十日记〉辨误》,第368—370页.这看起来是比较保守的估计.
--------------------------------------------------------------------------------------------------
第十节 史可法功过评价(第七章南京的陷落)
史可法的尸体没有在死者中找到,这并不令人奇怪.传说他还活着,这甚至还为一些在城市陷落之后起义反满的民军提供了旗号,他们宣称,史可法领导着他们.①尽管史可法幸存的亲属向当局保证说,那个军事将领是个冒充者,但是这个疑问一直存在.②史可法的旧日幕僚阎尔梅在一首诗里表达了这些疑问:
元戎亲帅五诸侯,
不肯西征据上游.
今夜庐州灯下见,
还疑公未死扬州.③
阎尔梅耿耿于怀的怀疑是可以理解的,这表达了他对史可法防守战略的失望.不太令人理解的,是清朝总督洪承畴也不相信史可法的死讯.他在一年以后,曾向昆山的忠君之士顾咸正打听史可法是否还活着.因为参与吴圣兆起义而被捕的顾咸正,面带嘲笑地回答了洪承畴的问题.他暗示说,洪承畴自己也曾被误报死亡:"汝知洪承畴死乎,不死乎?"①不过,看来已不必研究关于史可法死刑执行的清官方记载了,特别是在史可法就义时目击者的证明材料后来由他的养子和一个当时在场的卫兵公布出来以后.②
尽管没有尸首用来祭奠,但是史得威还是尽力为他父亲建造了一座坟墓.第二年,得威把他父亲的衣物收集到一起,象征性地埋在扬州北门外的梅花峰下.③甚至在进行这种追孝之举以前,多铎本人已经下令,在已经破落不堪的扬州城内建祠,以纪念史可法的在天之灵.这样,这位已故的前明将领很快就成了日益增多的英雄崇拜者的偶像.④人们不难明白为什么这一切会发生.对多铎本人来说,纪念这样一个已经埋葬了的忠贞不渝的义士,有助于把这场疯狂的掠杀变成一种庄严的、带有英雄主义色彩的传奇.从抽象的价值观来看,史可法对于一个已经灭亡了的王朝承担的儒教义务,已经远远超出了满人与汉人的冲突.正因为如此,人们后来把他当作"忠正"的楷模,认为他是仅次于文天祥的忠君榜样,而乾隆皇帝为了清朝本身也利用了史可法这种臣僚的忠诚.①随着不断地受到赞美,史可法的历史地位被大大提高了.他的信件——甚至他给密友的私信——也被认真地收集起来,他许多警策的话语也一直为人所传诵.②到18世纪末,他的被理想化了的形象被刻成受人欢迎的雕像在扬州出卖,此时,他已成为超凡的人物.到了20世纪,他的死难使他成了"民族英雄",一个受到人们"最衷心地"尊敬的"民族英雄".③
不过,即使在史可法成为这样一个中国人民的民族英雄以后,关于他的历史作用的看法仍然充满着矛盾.对于那些1966年在公开出版物上热烈讨论史可法地位的当代马克思主义史学家来说,他在扬州的遇难只不过是一件偶然的光荣事件,但同时他却由于"封建的忠君思想"和"对农民起义军进行16年之久的反gemin镇压"而受到了斥责.④有人说,"史可法是镇压农民革命的最大刽子手,是历史的罪人";而同时,一些人坚持认为,他的令人钦佩的自我牺牲精神已在"客观上"弥补了他名声的疵点,因而可以继续鼓舞中国人民.①另一方面,一个较少教条主义的当代中国史学家,曾经大声问到:"为什么这样一位鞠躬尽瘁和自我牺牲的人最终不能免于失败?"②因为,如果史可法的牺牲只是为了自新补过,那么它肯定就不能够弥补扬州城的战略失误.正像17世纪在史可法死后一位作者指出的那样:史道邻有才,然无力回天.江淮是为南北要道也,虽其殉难何以当之?③
史可法不仅因为没有分权而受到批评,而且因为他没有勇敢地抵制像马士英这样的人也受到了清初史学家们更多的指责:史可法忠有余而才不足.其可有重于选君择相事乎?或曰:"不可",然其已屈服.或曰:"可",然其已从之.士英晨入而可法暮出.④
他的一些同时代的人认为,史可法并不精明老成,史可法的功绩不可避免地因在扬州的失败而打了折扣.⑤不过,洞察得更为敏锐的清代史学家认识到,仅仅根据军事上的成功与否对之进行轻率的功过评价,并不公允.在描述扬州的失陷时,李天根写道:"众将甫逃,黄河一线十里空营,故皇清军整队入城,毁扬州而断外援,可法死而国家随之亡.悲夫!我时思之,古之亡国之君者,无若刘禅之昏庸者,其有诸葛武侯之才亦不足以救之.何论才不如武侯,君昏过刘禅、不识其将败者乎?然则,可法知其不可而为之.此之谓'任重而道远,人死而道尽'乎?细思之,我等当勿以成败论史阁部也.⑥"因而,就面对困境的坚忍而言,史可法得到了同时代人极为公正的评价;不论他为个人操守付出了怎样的直接的政治代价,但是他的死难却为国人所敬仰——甚至是仿效.
史可法的殉难和扬州的失陷猛然掀起了一股死节的浪潮,这既包括那些曾经供职南明的人们,也包括这场大崩溃的直接目睹者.对于一些忠君之士而言,满兵对这个城市的征服引起了他们强烈的自责.他们对这场苦难的耳闻目睹考验着他们个人的操守;可以说,他们个人生命的意义也到了最后关头.诸生韩默听说了这场悲剧的详情之后,对他妻子说:"吾读圣人书,当守义死,不可苟活!若自为计."说完,他自己跳进了水井,随后他妻子和最大的儿子也跳了进去——因为这种义务感,韩默的妻儿在后来的地方志中受到了同等赞誉.①对许多人来说,扬州的陷落既粉碎了人们收复中原的希望,却也鼓舞了人们用不断反抗满人统治的方法把人们从绝望中解脱出来的强烈愿望.比如说后来,在宋江式的忠君分子头脑中时时浮现的,就是史可法的殉节.
第十节完
--------------------------------------------------------------------------------------------------
①谢国桢:《南明史略》,第73页.
②刘约瑟:《史可法》,第150页.顾炎武断定无人知道史可法的去向,有人说他逃走之后躲了起来.见同上书,第149页;夏允彝:《幸存录》,第38页.后来,在江北发生了一次起义,由一个名叫冯孝廉的人冒充史可法加以领导.冯孝廉在被俘以前进攻过潮州和无为州.平定这次起义的满族将领命令把史可法的母亲带来辨认.史老太太是与她的儿媳、史可法的弟弟史可模的遗孀李夫人一起被捕的.两个妇人说,这个起义的领袖不是史可法.不过,在这次偶然的机会里,清军的一位满族高级王公看上了漂亮的李夫人,想要娶她.于是派了一个使者把定婚礼物送到了她的住处.史可法的母亲不知所措,但李夫人却一口答应没有问题.她从定婚礼物中拿了一个金盒走进里屋.过了一会儿,她的女仆哭着出来说,李夫人要这个满族使者替她感谢这个贵族.使者打开金盒,看见里面摆着李夫人自己割下来的鼻子和耳朵.朱文长:《史可法夫人姓氏考》,第88—89页;又见李廷先:《史可法的评价问题》,第287—288页.
③阎尔梅:《白耷山人集》,第18—19页.
①计六奇:《明季南略》,第279页.
②刘约瑟:《史可法》,第51页.根据18世纪史学家温睿临的说法,死刑后史可法的尸体没有被找到,这原因很简单,即宜尔顿将军没有来得及把这个英雄的名字刻在他的棺柩上,而棺柩在这个混乱期便被错放了.温睿临:《南疆绎史》,第115页.
③朱文长:《史可法传》,第86页.一份注明日期是1644年、但可能是后几年写成的时人记载说,多铎亲自下令把史可法的尸体埋在了梅花岭下.郑廉:《豫变纪略》第七卷,第14页.
④《明史》,第4112页.这座坟墓由当地老百姓看管,他们在春秋祭祀扫墓.郑廉:《豫变纪略》第七卷,第14页;又见李廷先:《史可法的评价问题》,第289页.另外,这是招慰史可法英灵的方式.
①乾隆皇帝选出特别加以表扬的那些已成楷模的南明忠君之士,其实际功业远不如他们对政治暴力的抵制那么突出.事实上,他们的实际作用越小,他们的楷模作用就越大.斯特鲁弗:《传统中国社会中史学的作用》,第238页.不过,要指出的是,乾隆皇帝同意把记载史可法功绩的材料放进史馆中福王政权的档案里,因为他认为南京政权在它渡江以后就如同南宋政权一样.姚文田纂:《扬州府志》第二十五卷,第29页.
②刘约瑟:《史可法》,第176页.
③朱文长:《史可法传》,第86页.
④这场论战是由刘辉发起的,他批评吴晗的著作《史可法》(在1959年出版).刘辉认为,因为史可法的大部分活动实际上是镇压农民起义,因此他实际上是一个反gemin分子;吴晗则应该为赞扬封建道德价值观而受到批判.书报供应社:《史可法评价问题汇编》,第1页.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初期开始的这场辩论因为林父而改变了方向,他认为史可法仍然是一个民族英雄,他的牺牲精神鼓舞着中国人民.同上书,第19页.不过,宗志皇继续加以批判.同上书,第59页.据文化大革命后一份赞扬史可法的文章说,在上海《文艺报》召开了一次会议,这次座谈会的结论对史可法痛加斥责.李廷先:《史可法的评价问题》.
①前者见丁家桐的评论.书报供应社:《史可法评价问题汇编》,第58页.后者,罗咸的评论见上书,第33页.
②朱文长:《史可法传》,第86页.
③张岱:《石匮藏书》,第170页.
④李天根:《爝火录》,第6页.
⑤这些是夏允彝的话,引自刘约瑟:《史可法》,第161页.
⑥李天根:《爝火录》,第6页.诸葛武侯即指诸葛亮.
①黄之隽等:《江南通志》,第2592页(第一五四卷第12页).
--------------------------------------------------------------------------------------------------
第十一节 弘光帝出逃(第七章南京的陷落)
扬州的失陷也预示了弘光政权的命运.清军获胜的消息一传到南京,弘光皇帝立即召集他的高级阁员会商.与曾在崇祯皇帝最后几天向皇上提出南迁建议相似,钱谦益主张,首都应该迁得更南,也许可以到贵阳去.弘光皇帝反对这个建议,同时也拒绝接受马士英的意见,即把朝廷撤到长江南岸防线,可能有希望沿长江固守这道防线.②
南明防守低岸的部队由47岁的杨文率领.杨文(贵州1618年的举人)曾在华亭做过学官,在那儿他曾随董其昌学习绘画.他是徐州画家和诗人万寿祺的一个密友,也是马士英的连襟.尽管他在1644年因为贪污被免去了江宁(南京)的地方长官职务,但是他又被任命为南京政权兵部的文官,并且接管了南京的长江防务.①这个时候他可能极清楚自己作为阮大铖和侯方域之间的调停人该做些什么.事实上,日后国人也正是把他看作一个政治调停角色的.②
到1645年5月29日,多铎的满汉部队渡过瓜洲,抵达长江.第二天,多铎沿着与大运河相交的长江北岸摆开阵势,与对岸保卫浙江的杨文的水军和福建水军指挥郑鸿逵(海盗郑芝龙的兄弟)对峙.明军水师忙着杀死那些想渡江逃走的高杰残部,但是6月1日深夜,清军把一些粗粗赶制的木筏送进江中并用火把照亮,于是明朝水师中了圈套,以为是敌人进攻了,浪费了大量的弹药,而同时李率泰带领的清军先头部队,在晨雾的掩护下穿过西部防线,一举包围了明守军.③放弃浙江之后,郑鸿逵和他的士兵慌忙逃往长江,然后从海上逃往了福州,在那里他帮助了唐王登基,也就是隆武皇帝.杨文跑到了苏州,在那里他帮助领导了江南的抵抗运动,后来他参加了唐王政权,任兵部侍郎.④
这时,因为浙江轻而易举地落入手中,清军主力开始进军南京.清军挺进的消息传到了南明首都.一本日记写道: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