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普.生活 > 知道点世界文学TXT下载

知道点世界文学

作者:邱立坤(现代)
栏目:科普.生活
类别:现代
大小:635KB
评价星级:★★★★☆
下载次数:(本周:,本月:)
在线阅读  点击下载

书籍节选

书籍章节作者介绍



·第一篇 英伦三岛的文学星空·



英国诗歌的启明星——乔叟



  真诚是人所能够保持的最高尚的东西。

  ——乔叟

  莎士比亚或许是英国最有名的诗人,可是他却无缘于英国诗人之父这个称号,为英国诗歌导先路的是在他200年前的诗人乔叟。1343年出生的乔叟是伦敦酒商的儿子,十几岁起进入宫廷当差。1359年随爱德华三世的部队远征法国,被法军俘虏,不久赎回。乔叟与宫廷往来密切,当过廷臣、关税督察、肯特郡的治安法官、郡下议院议员。他曾因外交事务出使许多国家和地区,到过比利时、法国、意大利等国,有机会遇见薄伽丘与彼特拉克,这对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乔叟在庇护者失宠期间,被剥夺了官位和年金,经济拮据。他曾写过打油诗《致空囊》,给刚登基的亨利四世,申诉自己的贫穷。1400年乔叟逝世,安葬在伦敦威斯敏特斯教堂的“诗人之角”。他首创的英雄双韵体为以后的英国诗人广泛采用,因而被后人誉为“英国诗歌之父”。

  乔叟把属于中古英语的东中部方言(伦敦方言)发展成为英国的文学语言。他又善于继承和吸收法国诗人和意大利诗人的诗歌技巧,并且运用这些技巧来丰富和提高英诗的表达能力。在《贞节妇女的传说》(1386年)里,乔叟第一次使用十音节双韵诗体。这个诗体非常重要,因为乔叟的杰作《坎特伯雷故事集》(1387—1400年)就是用这个诗体写成的。这个诗体后来演化成为“英雄双韵体”,在新古典主义时期垄断了英国诗坛。除上述作品外,乔叟还写了爱情故事长诗《特罗伊拉斯和克莱西德》(1385年)。

  1387年是乔叟创作的成熟期。他写了《坎特伯雷故事集》的总序。他一生的最后十几年大约都用在写这个故事集上面,但并未完成。尽管如此,乔叟的《坎特伯雷故事集》在西方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的故事集当中却是独一无二的,因为乔叟的故事集不仅是一个故事集,而且还是一个艺术整体。我们可以把它看作是乔叟的现实主义艺术的结晶。

  《坎特伯雷故事集》的内容如下:一群香客聚会在伦敦泰晤士河南岸一家小旅店里,他们准备到离伦敦70英里外的坎特伯雷城去朝拜殉教圣人托马斯·阿·贝克特的圣祠。作者在总序里对每一位香客都作了生动、细致的描写。连诗人(乔叟)在内,香客们一共是31位,代表中世纪英国社会的各阶层。骑士和他的儿子见习骑士代表贵族阶级和骑士精神,伴随他们的是仆人,一名自耕农。接着是一群教会人物,为首的是一位女修道院长,侍候她的人有一名尼姑和三名教士。其他的教会人物有一位和尚和一名托钵僧。其他社会阶层的代表有一位商人、一位牛津大学学生(在14世纪,大学生也属于僧侣阶层,毕业后要担任神职)、律师、自由农民──一位富有的中等地主。还有一群城市中间阶层人物,如一名衣帽商、一名木匠、一名纺织匠、一名染坊工人、一名制挂毯的工人以及一名厨师、一名船员或水手、一位医生。巴斯城的妇女──“新女性”的代表,她经营织布生意很赚钱。乡村牧师──僧侣阶层中社会地位最低下的成员,其在乔叟笔下却是十分高贵的人物。农夫──他是乡村牧师的兄弟,是一个穷苦的农民。还有磨房主、粮食采购员、田产经纪人、教会法庭的差人、教会经售赎罪券者。香客中后两种最不齿于社会。最后还有诗人乔叟本人。晚饭后,旅店主人哈里·贝利建议香客们在去坎特伯雷城的来回路上各讲两个故事,他自告奋勇作向导,并担任裁判,看谁的故事讲得最好,可以白吃一餐好饭。总序到此结束。《坎特伯雷故事集》的其余部分包括故事和衔接段落。乔叟没有完成他的预定计划,故事集只有23个故事,其中有两个(厨师和见习骑士各自讲的故事)没有讲完。还有7处缺衔接段落。大多数的故事和总序一样,都是用双韵诗体写成的,只有两个故事是用散文写的(一个是诗人乔叟自己讲的《梅里白的故事》,另一个是乡村牧师讲的故事)。还有4个故事(律师、女修道院长、牛津大学学生以及第二个尼姑各自讲的故事)是用七行诗段(称为“君王诗体”)写的。另外,和尚讲的故事是用八行诗段写的。

  在教士讲的《狡猾的狐狸》和《虚荣的公鸡》的故事里,《坎特伯雷故事集》幽默讥讽的特色得到了鲜明的体现。教士用学者的口吻讲话,或者搬弄华丽的词藻,或者一本正经地引经据典,讲述的却仅仅是一个关于公鸡、母鸡、狐狸的动物故事,传达的只是街头巷尾的琐闻。这种气势和内容的脱节,产生了一种幽默、滑稽的艺术效果。例如公鸡趾高气扬的神态在狐狸面前一扫而光;狐狸狡猾地诱使公鸡上当,而自己又不免同样被骗;公鸡、母鸡在言谈中显露出一副贵公子、贵夫人的气派,而在行动中又难免现出家禽的本色。乔叟正是通过这种事物本质与表象、内容与形式之间的分离,巧妙地制造了笼罩全篇的幽默滑稽的喜剧气氛。

  假如我们将这篇故事放在文艺复兴曙光初露的大背景上观照的话,不难发现无论是个性化的语言还是喜剧式的效果都被点染上了人文主义的思想光彩。“妙相庄严”的教士自然改不了他的职业习惯,而救人脱离苦海的布道却蜕变为插科打诨式的动物寓言;上帝、教义之类当然仍是教士念念不忘的法宝,而故事却全然不顾宗教的庄严肃穆,透出一片人间的盎然情趣,归结为尘俗世界的生活格言:该睁眼时莫闭眼,该缄默时勿开口。这种重世俗、重现世的人文主义思想的流露也为这篇风格瑰丽、意趣盎然的动物寓言添上了意味隽永的一笔。

  事实上,《坎特伯雷故事集》里的每一个故事都有它的独到之处,读者可以各取所需。除了这些有趣的、深刻的故事外,故事之间的衔接段落也值得赞扬。在这些段落里,乔叟显示出他的戏剧才能,人物性格写得鲜明、突出,对话滑稽、有趣。尤其是巴斯城妇女讲的故事的序言和卖赎罪券者讲的故事的序言,写得最为精彩。

  乔叟虽然是个宫廷诗人,但他的生活经验却是多方面的。他熟悉14世纪英国社会各阶层的人物,也了解当时的欧洲社会。他熟悉法语和意大利语,但坚持用英语创作。他对英国社会不同阶层人物的语言,都能运用自如。他处理的题材面很广,对不同的题材采取不同的处理方法,写作技巧和手法也是各式各样的。由于他的视野广阔,观察深刻,他写的14世纪英国社会的人物具有超国界的特点,也就是说,乔叟善于写人的普遍的、共同的特点,因此他的作品能够在世界范围内长期吸引读者。

  乔叟热爱生活,热爱人。他虽然也善于嘲笑和讽刺人们的缺点和错误,但他总的人生态度是同情和宽容。乔叟是一位严肃的诗人,一方面给读者提供极大的乐趣,另一方面仍对读者进行教育,希望读者成为更理智、更善良的人。但乔叟不愿直接对读者进行说教,总是寓教导于娱乐之中。在关于忠诚爱情和慷慨行为的故事(自由农民讲的故事)里有这样一句话:“真诚是人所能够保持的最高尚的东西。”这是乔叟的道德准则,也是他的艺术标准。乔叟忠诚于真理,忠诚于现实,忠诚于自然(包括人性),忠诚于艺术。乔叟的艺术是现实主义的艺术,他开创了英国文学的现实主义传统。莎士比亚和狄更斯在不同程度上都是乔叟的继承人和弟子。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莎士比亚



  人类是一件多么了不得的杰作!多么高贵的理性!多么伟大的力量!多么优美的仪表!多么文雅的举动!在行为上多么像一个天使!在智慧上多么像一个天神!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

  ——哈姆莱特的独白

  莎士比亚就是这样的。他的剧本有很多东西,可以叫做人类心灵方面的新发现,他的文学活动把共同的认识推进了好几个阶段,在他之前没有一个人达到过这种阶段,而且只有几个哲学家能够从老远的地方把它指出来。

  ——杜勃罗留勃夫

  在西方世界,《圣经》无疑是一本家家必备的书,堪与《圣经》媲美的是《莎士比亚全集》。对于创造这一名着的人,与莎士比亚同时代的英国作家本·琼生曾这样评价他:“莎士比亚不属于一个时代而属于所有的世纪。”几百年后的今天,我们可以大声宣称:“莎士比亚不属于一个国家而属于整个世界。”莎士比亚的作品给世界文学长廊留下了一道金光灿烂、难以企及的风景。

  遗憾的是,对于这样一位伟大的作家,我们对他的生平却知之甚少。1564年4月23日,莎士比亚(Shakespeare.William)出生在英国中部埃文河上斯特拉特福镇一个商人家庭,后来家道中落。他是否受过学校教育对今天的读者来说已经不可得知。但从他的作品所引用和涉及的知识来看,他无疑是一个博学的人。1590年,莎士比亚开始独自编写剧本。他最早的剧作是在1590—1591年左右完成的历史剧《亨利六世》。这位受正式教育不多的乡下青年不久就在伦敦戏剧界崭露头角。他编写的剧本不断获得成功,后来他还成为伦敦环球剧场的股东。1613年左右,莎士比亚从伦敦返回家乡。1616年,也是在4月23日,在他52岁生日的这一天,这位伟大的剧作家与世长辞。

  莎士比亚只留下两首长篇叙事诗,154首十四行诗和少数杂诗,以及37部震撼舞台的戏剧。但这已足够奠定他在文学史上不朽的地位。打开莎士比亚戏剧集,如同打开百宝箱,使人眼花缭乱。书中处处迸发出智慧的火花,闪烁着艺术的光芒。作品为你展开的世界似不遥远,出现的人物也并不陌生,他们的思想、感情、行为、生活、道德观念,也远非是隔世的,他们的喜怒哀乐,仍然在激动着我们。这些戏剧最令人热血沸腾的是莎士比亚挥舞着个性解放的文艺复兴大旗向封建、宗教等堡垒发动的一次次酣畅淋漓的进攻,将蒙昧一次次斩于马下;人物形象塑造是莎士比亚对人类文化宝库所做的最杰出的贡献。他创造的戏剧人物类型广泛,数量众多,有名有姓者达700余人,其中哈姆莱特、罗密欧、朱丽叶、奥赛罗、夏洛克等不朽的典型已被列入世界文学的艺术画廊。莎士比亚笔下的人物注重个性化、复杂化,通过人物行动、内心独白等多角度刻画人物性格。这些已成为后来剧作必不可少的手段。情节设计上他注重多层次、多线索、悲喜结合,使剧本生动活泼,不落俗套。在注重情节安排的同时,莎士比亚对结构要求也极严,几乎每个剧本都可用开端、发展、转折、高潮和收场等五部分的正规布局加以分析,莎士比亚还是一位杰出的语言大师,他的戏剧语言在追求口语化的同时,也融入诗的优美,创造出生动的意象、美妙的韵律,开一代风气之先。当代英语中有许多词汇、短语、用法、谚语、格言都是从莎士比亚那里继承下来的。1953年出版的《牛津名句词典》中莎士比亚的占65页,而《圣经》只有27页。据70年代计算机统计,莎士比亚所用的全部词汇量达29066个,而《圣经》也不过6500多个。从这些数据中足可看出莎士比亚语言的丰富性。

  如今,莎学已成为一门世界性的学问,被誉为世界学术的奥林匹克。莎士比亚研究机构遍及世界各地,莎剧已被译成70种文字(仅次于《圣经》),他的戏剧在近百个国家和地区上演,研究莎士比亚的学术专着浩如烟海。只在英语中,1983年统计当年共出3219种。如今所有大学都开设了莎士比亚课程,1980年新加坡教育部长因宣布以东方文字代替莎士比亚文字,从而引起一场轩然大波,他在人们的抗议声中,被迫辞职。另外莎剧仅在美国每年就能卖出100万册,足见其销量之好。

  莎剧数量众多,最有名的是《罗密欧与朱丽叶》、《亨利四世》、《威尼斯商人》、《哈姆莱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其中后四部合称为四大悲剧。

  《哈姆莱特》(1601年)是莎士比亚的四大着名悲剧之一。剧情讲的是丹麦王子哈姆莱特为父复仇的故事。悲剧虽然取材于丹麦历史,但是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社会宫廷内部的腐化和堕落,的尖锐的斗争。哈姆莱特替父报仇,杀死他的叔父,他自己也被叔父暗算,在与雷欧提斯的决斗中中毒剑身亡。这场发生在宫闱之中的冲突,不仅是家庭的悲剧,而且是皇宫、国家的悲剧。哈姆莱特最终未能实现他重整乾坤的愿望,临终前把王国交给了挪威王子福丁布拉斯。

  哈姆莱特的形象常常成为人们谈论这一悲剧的重要话题之一。这个人物既有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反封建、崇尚人的理性的特征,又有宫廷贵族后代悲观、忧郁的消极一面。在剧中,作者集中揭示了他的人文主义理想和他对现实的悲观认识的冲突。剧中他的四次独白,表现了他在复仇之前的心理斗争。在开始,他对父亲的突然去世深感悲痛,对母亲的快速转嫁疑惑不满。当他听到鬼魂的话时,他一方面半信半疑,另一方面又为自己的犹豫和软弱而感到自责。他利用戏班在皇宫中上演阴谋杀兄夺妻的戏(贡扎古之死)证实了叔父的恶行,于是他决心为父报仇。他意识到,他的复仇关系到国家的命运、正义的伸张,同时他感到自己势单力薄,怀疑自己是否能担当如此重任。在他误杀宫廷大臣后,被遣送英国,他叹息复仇计划出师不利,感到新王已经看出他的敌意必致他于死地。于是他不顾一切,利用与雷欧提斯决斗的机会与新王决一死战。哈姆莱特的悲剧结局有宫廷斗争险恶复杂的一面,也有他自身性格局限的原因。莎士比亚通过这个人物的悲愤与失望、苦闷与彷徨,批判了丑恶的现实,也揭示出哈姆莱特悲剧的必然性。

  《哈姆莱特》不仅显示了莎士比亚思想的深刻,还显示出作者艺术上的成熟和才华。剧中除了描写哈姆莱特的复仇情节线索之外,还安排了雷欧提斯和挪威王子福丁布拉斯的两条复仇线索,以相互联系和衬托。在复仇情节之外,莎士比亚还写了哈姆莱特和奥菲丽娅之间的爱情,哈姆莱特和霍拉旭之间的真诚友谊,哈姆莱特和背叛自己父王的母亲复杂的关系等。在突出悲剧的阴郁、灰暗、紧张氛围的同时,作者又穿插进嘲讽的诗句和插科打诨的幽默场面,使得戏剧达到“崇高和卑下、可怕和可笑、英雄和丑角的奇妙的混合”,显示出丰富的人物性格和五光十色的社会画面。



讴歌撒旦的诗人——弥尔顿



  我要更扎实地用人的声音歌唱,虽然落难,也决不变哑或沉默。

  ——弥尔顿

  第一个为弑君辩护的人。

  ——恩格斯

  撒旦本是反抗上帝的十恶不赦的魔鬼,在漫长的历史长河里,他一直负着邪恶之名,到了17世纪这个人的觉醒的时代,终于有一个诗人开始为这个反抗上帝的邪恶者唱出一曲独异的歌,这就是被恩格斯称为“第一个为弑君辩护的人”——约翰·弥尔顿。

  约翰·弥尔顿(l608—1674年)英国诗人、政论家。生于富裕的清教徒家庭,早年深受人文主义思想影响,写有《快乐的人》、《沉思的人》、《科马斯》和《列西达斯》等诗篇,表现出文艺复兴思想和清教徒精神的矛盾。1638年出国,在意大利居留很久,但在得到英国革命的消息后,立刻回国投入斗争。1649年任克伦威尔政府拉丁文秘书。1652年双目失明,仍继续供职。1640—1660年间发表政论多篇,扞卫民主,反对专制,其中重要的有《论出版自由》和《为英国人民声辩》,王政复辟后,被迫隐居,先后写成三部重要长诗《失乐园》、《复乐园》和《力士参孙》。《失乐园》运用《圣经》题材,塑造了叛逆者撒旦的形象。《复乐园》借基督受难的故事,反映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失败后作者对革命的坚定态度,但在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上都不及《失乐园》。《力士参孙》是诗体悲剧,描写为敌人包围的参孙,虽然被挖去双眼,但仍坚毅不屈,最后不惜与敌人同归于尽;全诗表达了诗人对王政复辟的愤怒。

  生活在欧洲社会的转折时代,约翰·弥尔顿经历了英国史上的一个黑暗时代。当时复辟后的斯图亚特王朝,对清教徒资产阶级革命家残酷报复,疯狂迫害,不少人经不起斗争的考验,投降变节。弥尔顿虽屡遭迫害,生活艰苦,然而仍不屈不挠,顽强斗争,始终不丧失其鲜明立场,不改变原有的革命信仰,不放弃先前的革命原则。在黑暗的时代,弥尔顿不畏强暴,以笔为旗,决心重振诗才,以暮年之力,克服双目失明的重重困难,用口授的形式,由他女儿和外甥笔录,创作了举世闻名的三部作品:史诗《失乐园》(1667年)、《复乐园》(1671年)和诗剧《力士参孙》(1671年),对复辟王朝进行勇敢的挑战,表现了诗人对自由的渴望和对资产阶级革命的坚定信念。

  《失乐园》长约1万行,分12卷,故事取自《旧约》。夏娃和亚当因受撒旦引诱,偷吃知识树上的禁果,违背了上帝旨令,被逐出乐园。撒旦原是大天使,但他骄矜自满,纠合一部分天使,和上帝作战(卷5、6),于是被打到地狱里遭受苦难(卷1、2)。此时他已无力反攻天堂,于是想出间接报复的办法,企图毁灭上帝创造的人类。上帝知道撒旦的阴谋,但为考验人类对他的信仰,便不阻挠撒旦。撒旦冲过混沌,潜入人世,来到亚当居住的乐园(卷3、4)。上帝派遣拉法尔天使告诉亚当面临的危险,同时把上帝创造世界和人类的经过告诉他(卷7、8)。但是亚当和夏娃意志不坚,还是受了撒旦的引诱,吃了禁果(卷9)。上帝决定惩罚他们(卷10),命迈克尔天使把他们逐出乐园,在放逐前,迈克尔把人类将要遭遇的灾难告诉了他们(卷11、12)。

  《失乐园》是诗人最成功的一部作品,标志着诗人创作的高峰。它高度地凝聚着诗人对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进程的亲身感受。面对斯图亚特王朝复辟的黑暗现实,弥尔顿愤嫉邪恶,向往光明,形象地体现了自己威武不屈、贫贱不移和坚持反抗的斗争精神。当时,纵使革命处于低潮的年代,人们依然可以从他的《失乐园》中,感受到资产阶级反对封建专制的光辉战斗。

  《失乐园》虽然取材于《圣经》故事,实际上是植根现实生活,运用宗教题材,曲折地表达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精神的政治诗篇。诗人借用了《圣经》中的词句、热情和幻想,反映的则是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进行革命的动人情景。作为革命家的弥尔顿,并不执守传统的宗教观念,图解教义,敷陈诗章;相反,他的独到之处,就在于能从思想内容表达上的实际需要出发,给宗教题材以必要的改造和革新,塑造出非同寻常的典型形象,刻画出个性鲜明的人物特征,艺术地展现了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全过程。正如鲁迅所说,弥尔顿取《旧约》事作《失乐园》,“用天神与撒旦战事,以喻光明与黑暗之争”。在《失乐园》里,亚当和夏娃是人类的代表,也是英国清教徒老祖宗的体现。弥尔顿在刻画这两个形象时,借古喻今,赋予人物以一种新型的思想意识。

  在弥尔顿以前,人们历来都把亚当、夏娃偷食禁果的事件,视为道德堕落的标志,当作人类不幸的渊源。由于他们不听凭上帝的旨意,盲目追求知识,沉溺于爱情生活,因而被逐出乐园,从此也使人类蒙受男耕女织、劳累不堪的苦难。如果单从情节着眼,《失乐园》中也不乏这类描述,但这只是作为一个清教徒的弥尔顿按照传统认识特地这样安排的,它并非是诗篇的真实含意。诗人写这首诗的目的在于说明人类不幸的根源。他认为人类由于理性不强、意志薄弱,经不起外界的影响和引诱,因而感情冲动,走错了道路,丧失了乐园。夏娃的堕落是由于盲目求知,妄想成神。亚当的堕落是由于溺爱妻子,感情用事。撒旦的堕落是由于野心勃勃,骄傲自满。诗人通过他们的遭遇,暗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也将由于道德堕落、骄奢淫逸而惨遭失败。

  弥尔顿继承了16世纪的人文主义思想,接受了17世纪新科学的成就,同时对它们采取批判的态度。他肯定人生,但否定无限制的享乐。他肯定人的进取心、自豪感,但否定由此演变出来的野心和骄傲。他肯定科学,但认为科学并不是一切,假若有科学而没有正义和理想,人类不会得到和平与幸福。弥尔顿的这种思想就是革命的清教思想的反映。

  弥尔顿在思想上批判骄矜的撒旦,感情上却同情他所处的地位,因为撒旦受上帝惩罚,很像资产阶级受封建贵族的压迫一样。在描绘地狱一场时,弥尔顿虽然口口声声说撒旦骄傲、野心勃勃,但在对话里,在形象上,撒旦又完全是一个受迫害的革命者。这个形象十分雄伟,在凶险的地狱背景衬托下,他的战斗决心表现得更鲜明。撒旦说:“战场上虽然失利,怕什么?这不可征服的意志、报复的决心、切齿的仇恨和一种永不屈膝、永不投降的意志——却都未丧失。”这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不可磨灭的记录,是卓越的艺术成就。而诗中的上帝却显得冷酷无情,缺乏生气。

  在《失乐园》里,弥尔顿显示了高超的艺术。诗人的革命热情和高远的想象使他雕塑出十分雄伟的人物形象,如撒旦、罪恶、死亡等,描绘了壮阔的背景,如地狱、混沌、人间等。他的诗歌风格是高昂的。诗中运用了璀璨瑰丽、富有抒情气氛的比喻,运用了独特的拉丁语的句法和雄浑洪亮的音调等。在结构上,《失乐园》承继着古希腊、罗马史诗的传统,成为英国文学中一部杰出的史诗。

下载地址: 点击下载TXT
更多>>

本栏下载排行

更多>>

相关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