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哲学.宗教 > 疯狂的意义:尼采的超人哲学TXT下载

疯狂的意义:尼采的超人哲学

作者:尼采(德)
栏目:哲学.宗教
类别:国外
大小:128KB
评价星级:★★★★☆
下载次数:(本周:,本月:)
在线阅读  点击下载

书籍节选

书籍章节作者介绍






1

  周国平

  尼采(Friedrich Nietzsche,1844—1900),现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和哲学家之一,1844年10月15日生于德国东部吕采恩镇附近的洛肯村。他的祖父是个虔诚的基督徒,写过神学著作。他的外祖父是个牧师。他的父亲当过家庭教师,后来也在家乡担任牧师。尼采就在这样一个有浓烈宗教气氛的家庭里呱呱坠地。

  1849年7月,尼采的父亲死于脑软化症。数月后,年仅2岁的弟弟又夭折。当时尼采才5岁,亲人接连的死亡,使这个天性敏感的孩子过早地领略了人生的阴暗面,铸成了他忧郁内倾的性格。后来他自己回忆说:“在我早年的生涯里,我已经见过许多悲痛和苦难,所以全然不像孩子那样天真烂漫、无忧无虑……从童年起,我就寻求孤独,喜欢躲在无人打扰的地方。这往往是在大自然的自由殿堂里,我在那里找到了最真实的快乐。”

  父亲死后第二年,尼采随同母亲和妹妹迁居瑙姆堡,投奔祖母和两位姑母,在那里度过了他的童年时代,读完了小学和文科中学。在学校里,他显得孤僻而不合群,很少与同学们一起玩耍。但是,他也异常珍惜友谊,择友的趣味很高。在文科中学,他有两个知心朋友:威廉•平德尔和古斯塔夫•克鲁格。前者是他的诗友,他们常常在一起谈诗,互相交换诗作。后者是他的乐友,他们常常在一起讨论音乐,演奏乐曲,或者共同倾听克鲁格的父亲——一位精通音乐、与门德尔松交往甚笃的乐师——弹琴,沉浸在德国古典音乐的旋律里。诗歌和音乐是尼采的终身爱好。10岁时,他便爆发了艺术创作的热狂,一年里写了50首诗,作了一曲圣歌。他自己回忆,到14岁时,他已经有过三次写诗高潮。后来,他仍不断写诗,他的格言诗和抒情诗独具一格,在德国现代诗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尼采的早期诗作充满忧伤的情调。他10岁时的一首诗,描写一个漂泊者在一座古城废墟上沉睡,梦见该城昔日的繁荣和最后的毁灭,醒来后悟到人间幸福的短暂。他15岁的几首诗里写道:“树叶从树上飘零,/终被秋风扫走,/生命和它的美梦/终成灰土尘垢!”“我岂能相信/我会躺入丘坟/不再能啜饮/生命的芳醇?”“当钟声悠悠回响,/我不禁悄悄思忖:/我们全体都滚滚/奔向永恒的故乡。”读中学时,他还构思过一部题为《死亡与毁灭》的中篇小说。这一切清楚地表明,由于过早目睹死亡的现象,悲观主义已经在他幼小的心灵里扎了根。既然终有一死,生命还有什么意义?这个问题始终折磨着尼采。让我们记住这一点,因为这为理解尼采后来的哲学思想提供了一条重要线索。

  尼采对音乐的感悟也很早。在童年时代,他酷爱古典音乐,把莫扎特、海顿、舒伯特、门德尔松、贝多芬、巴赫、亨德尔视为精神支柱,但不喜欢柏辽兹、李斯特的现代音乐。青年时代一度迷恋瓦格纳,后期则喜欢比才及其《卡门》。他自己也常常谱曲。他那样看重自己的音乐作品,在精神失常前夕,还声称自己终究是个老音乐家,并希望他谱曲、他的女友莎洛美作词的管弦乐合唱曲《赞美生活》传世,作为对他的纪念。

  1858年,尼采以优异的成绩从瑙姆堡文科中学毕业,获得历史悠久的帕弗塔文科预备学校的奖学金。这是一所水平很高的教会学校,拥有优秀的人文主义教师,校纪甚严,学生们过着刻苦勤奋的斯巴达式生活。德国文化史上的许多著名人物,如克罗卜斯托克、费希特、施莱格尔、兰克,都曾在这里就学。正是在这里,尼采读到了青年黑格尔派成员大卫•施特劳斯的名著《耶稣传》,对基督教的信仰悄悄瓦解了,使虔诚的母亲和姑母们大为惊恐。在所有的课程中,他最喜欢希腊课,常常读古希腊文献至深夜。他此后一生崇尚希腊精神,反对基督教精神,在这里已经开了端倪。

  如同一切有创造力的少年一样,尼采的兴趣绝不局限于规定的课程。他和老朋友平德尔、克鲁格组织了一个小团体,每人每月提交一篇作品,彼此交流和批评。他们还自筹经费,订阅《音乐报》等报刊。在此期间,尼采的音乐趣味开始发生变化,从古典音乐转向现代音乐,他渐渐喜欢瓦格纳了。小团体的最后一笔经费,就用来购买了歌剧《特里斯坦和伊索尔德》的门票。在文学方面,尼采的兴趣从歌德转向了浪漫派。他格外喜欢荷尔德林。在17岁的一封信里,他表现了对荷尔德林诗作的深刻理解。荷尔德林所表达的那种至深的忧郁和对理想故土的怀念,那种对现代德国野蛮化的痛恨,那种终于导致精神崩溃的剧烈的内心冲突,引起了尼采的深深共鸣。他对荷尔德林发疯前夕和疯后的一些诗歌尤其心领神会,视为“德国诗歌艺术中的纯美精品”。令人深思的是,这个激赏疯诗人的青年,后来自己也疯了。

  回顾尼采的早年生活,最值得我们注意的是他的浪漫而又悲观的气质。他几乎是一个天生的浪漫主义者和悲观主义者。他后来喜欢叔本华哲学和瓦格纳音乐,实出于天性之必然。当他着手建立自己的哲学时,他又猛烈地批判“浪漫悲观主义”,其实是一种自我治疗和自我克服。

  1864年10月,尼采从预备学校毕业,进入波恩大学。结业时,他的各门课程均为优秀,唯有数学不及格。现在,尼采20岁了。这是人一生中对未来想得最多的年龄。尼采在波恩大学选修的是神学和古典语言学。读神学是家里的要求,其实尼采自己对于基督教的信仰早已动摇,所以,仅仅一个学期后,他便放弃了这个专业。至于读古典语言学,则是他自己的选择,因为他在中学时已产生了对希腊文献的浓烈兴趣,与此同时,他还试图借古典语言学研究所必需的那套严格的考证功夫,来防卫自己的浪漫激情,求得心理的平衡。
疯狂的意义:尼采的超人哲学 在线阅读:
第 1 页第 2 页第 3 页
下载地址: 点击下载TXT
更多>>

本栏下载排行

更多>>

相关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