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学.小说 > 中国式人情隐规则:生活中的关系学TXT下载

中国式人情隐规则:生活中的关系学

作者:魏清月 (现代)
栏目:文学.小说
类别:现代
大小:448KB
评价星级:★★★★☆
下载次数:(本周:,本月:)
在线阅读  点击下载

书籍节选

书籍章节作者介绍

  第一部分

  第1节:第一章:把话说得滴水不漏(1)

  第一章把话说得滴水不漏——语言里的关系学
  言必契理、言可承领、言则信用。语言是传达感情的工具,也是沟通思想的桥梁。“一句话能把人说跳,一句话也能把人说笑”。有的人善于用语言来表达情意,一席话就能使人心情舒畅,有的人则不善于以语言来表达,一讲话就使人误解,俗话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因此,要想在人际交往中应对自如,就应该懂得说话的艺术。?逢人只说三分话,不可全抛一片心
  心事不要随便说出来,当别人看透或者知道你的心事的时候,你的脆弱就会暴露在别人面前。任何人若能在保守秘密这个问题上处理得当,就不会因泄露秘密而把事情搞得复杂化。
  许多人有一个共同的毛病:肚子里搁不住心事,有一点点喜怒哀乐之事,就总想找个人谈谈;更有甚者,不分时间、对象、场合,见什么人都把心事往外掏。
  其实这也没有什么不对,好的东西要与人分享,坏的东西当然不能让它沉积在心里,要说可以,但不能“随便”说,因为你每个倾诉对象都是不一样的,说心里话的时候一定要有“心机”,该说则说,不该说千万别说。
  处理心事要慎重,因为心事的倾吐会泄露一个人的脆弱面,这脆弱面会让人改变对你的印象,虽然有的人欣赏你“人性”的一面,但有的人却会因此而下意识地看不起你,最糟糕的是脆弱面被别人掌握住,会形成他日争斗时你的致命伤,这一点不一定会发生,但你必须预防。
  其次,有些心事带有危险性与机密性,例如你在工作上承担的压力,你对某人的不满与批评,当你快乐地向别人倾吐这些心事时,有可能他日被人拿来当成反驳你的武器,你是怎么吃亏的,连你自己都不知道。那么,对好朋友应该可以说说心事吧!答案还是:不可随便说出来。你要说的心事还是要有所筛选,因为你目前的“好”朋友未必也是你未来的“好”朋友,这一点你必须了解。
  林萍就有过这方面的教训。那时她在部队当文书,连队的几个干部都比较喜欢她,也愿意与她交谈,或让她替他们办一些私事。尤其是连队的副指导员,对她极端信任,有时把连队领导之间的一些事情也讲给她听。
  她们连队有几十个女兵,个别女兵为了入党或考军校就想方设法接近部队教官,副指导员对此十分反感。时间长了,林萍觉得非常的苦闷,心中有那么多的秘密不能倾诉。所以后来在与一个十分要好的朋友闲谈时就把副指导员讲的事情说了。把秘密和别人一起分享,心理的压力轻松多了。没想到,她的那位好朋友为了让连队党支部推荐上军校,就把她的话一五一十地告诉了指导员,后来她这位朋友如愿以偿地上了军校,而林萍则在指导员找她作了一番貌似肯定实则否定的谈话以后,离开了文书岗位,回到报务分队干她的老本行了。
  任何人,若能在保守秘密这个问题上处理得当,就不会因泄露秘密而把事情搞得复杂化,或者使自己陷入身败名裂的境地,从而保持良好的个人形象,成就一番事业。
  当你和别人共同拥有一个秘密时,往往你会因这个秘密同对方拴在了一起。这对你灵活机动地处理事情是一个障碍,在处理一件事时,你往往要考虑他的利益,这可能会使你做出违背原则的事。同时,对方可能会在关键时刻,拿出你的秘密作为武器回击你,让你在竞争中失败。
  即使是对家里人,也不可强硬把心事说出来。譬如说,你的配偶对你的心事的感受与反应并不像你预期的那样,他因此对你产生误解,甚至把你的心事也说给别人听。
  然而,闭紧心扉,心事“滴水不漏”也不是好事,因为这样你就成为一个城府深,心机沉,不可捉摸与亲近的人了。如果你本来就是这样的人,那没有太大关系,如果不是,给了别人这种印象是划不来的。
  所以聪明的人在交谈时,会把局势扭转到对自己有利的一方。说说无关紧要的心事给周围的人听的同时,多听听别人的心事,别人就会因你多听而多说,他说得越多,你知道的就越多!少说,不但可以导引对方多说,还可以避免流露自己的内心秘密,一切的一切,都在你的掌握之中。常点头,这并不是要你做个没有主见的应声虫,而是避免成为别人眼里不合时宜的人。也就是说,听别人说话时,多点头,表示你在专注与附和,如果有不同意见,也要先点头再提出,然后顺着对方的思路说出自己的观点。对于无关紧要的事,不必过于坚持己见,多点头就可以了。

  第2节:第一章:把话说得滴水不漏(2)

  不把自己的秘密全盘地告诉给对方是处世的潜规则。不要亲手为自己埋下一颗“炸弹”。切记在任何情况下,都要逢人只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
  ?稳中求妥,勿揭他人短
  在处世中,要避免矛盾,稳中求安,场面话不可少说。其中两种话特别要多说:一种是不离谱的赞扬话;一种是不一定马上兑现的承诺。
  有位智者曾经说过,与智慧型的人说话,凭借的是见闻的广博;与见闻广博的人说话,凭借的是辨析的能力;与善辩的人说话,就要简明扼要;与上司说话,就要用奇妙的事来打动他;与下属说话,就要用好处来说服他;别人不愿意做的事情,就不要勉强;对方所喜欢的,就模仿而顺从他;对方所讨厌的,就避开而不谈它。能做到这些,就算利用好了你的舌头。正因为如此,我们在为人处世中,应该“投其所好”地多说一些顺心话。
  汉高祖刘邦平定天下之后,开始论功行赏。刘邦认为萧何功劳最大。大家都说“平阳侯曹参身受七次伤,而且攻城略地,功劳最大,应当排第一”。但刘邦心中还是想将萧何排在首位。
  这时候,关内侯鄂君已经揣摩出刘邦的意图,就不顾众大臣的反对,挺身上前说道:“群臣的评议都错了!曹参虽然有攻城略地的功劳,但这只是一时之功。皇上与楚霸王对抗五年,时常丢掉部队,四处逃避。而萧何却常常从关中派兵员填补战线上的漏洞。楚、汉在荥阳对抗了好几年,军中缺粮,都是萧何转运粮食补给关中,粮饷才不至于匮乏。再说皇上有好几次逃到山东,都是靠萧何保全关中,才能接济皇上的,这才是万世之功。如今即使少了一百个曹参,对汉朝又有什么影响?我们汉朝也不必靠他来保全啊!我主张萧何第一,曹参其次。”刘邦听后,非常高兴,把萧何排在了第一。
  在为人处世中,有的人为了使别人对自己有个好印象,或为了保全自己的面子,或为给对方一个台阶下,往往对对方提出的一些要求不加分析地接受,结果弄得自己很难受。因此,必须学会拒绝。一般来说,拒绝别人的要求也的确是件不容易的事。央求人固然是一件难事,而当别人央求你,你又不得不拒绝的时候,亦是叫人头痛万分的。因为每一个人都有自尊心,希望得到别人的重视,同时我们也不希望别人不愉快,因而,也就难以说出拒绝的话了。所以,用场面话先打发,能帮忙就帮忙,帮不上忙或不愿意帮忙再找理由好了。可是,要说好这种场面话,不仅需要勇气,还需要技巧。否则,场面话不好意思说出口,为难的还是你自己。
  交谈时要有分寸,一旦触到了对方的隐私和短处,就相当于踏进了社交“雷区”。每个人都有所长,亦有所短,要运用好“避免矛盾、稳中求安”,关键是善于发现对方身上的优点,而不要抓住别人的隐私、痛处大做文章。
  明太祖朱元璋出身贫寒,做了皇帝后自然少不了有昔日的穷哥们儿到京城找他。有位朱元璋儿时一块光屁股长大的好友,千里迢迢从老家凤阳赶到南京,几经周折总算进了皇宫。一见面,这位老兄便大嚷起来:“哎呀,朱老四,你当了皇帝可真威风呀!还认得我吗?当年咱俩可是一块儿光着屁股玩耍,你干了坏事总是让我替你挨打。记得有一次咱俩一块偷豆子吃,背着大人用破瓦罐煮。豆还没煮熟你就先抢起来,结果把瓦罐都打烂了,豆子撒了一地。你吃得太急,豆子卡在嗓子眼儿还是我帮你弄出来的。怎么,不记得啦!”朱元璋雅兴顿失,当着后宫佳丽和众奴才的面揭自己的短处,让这个当皇帝的脸往哪儿搁。盛怒之下,朱元璋下令将之痛打然后逐出宫外。
  这就是揭人之短的下场。“揭短”,有时是故意的,那是互相敌视的双方用来攻击对方的武器。“揭短”,有时又是无意的,那是因为某种原因一不小心犯了对方的忌讳。但是总的来说,有心也好,无意也罢,在待人处世中揭人之短都会伤害对方的自尊,轻则影响双方的感情,重则导致友谊的破裂。
  要做到待人处世不揭人之短就要了解对方的长处,也了解对方的不足。这样才能“知彼知己,百战不殆”。要善于择善弃恶,多夸别人的长处,尽量回避对方的缺点和错误。“好汉愿提当年勇”,没有人愿意提及自己不光彩的一页。
  有时候,对方的缺点和错误无法回避,必须直接面对,当你指出对方的缺点和不足时,要顾及场合,别伤对方的面子。这时就要采取委婉含蓄的说法,避免发生冲突。尤其是要注意“避人所忌”,面对别人在生活中遇到某些不尽如人意的事时,最好不要主动引出这些有可能令对方尴尬的话题。

  第3节:第一章:把话说得滴水不漏(3)

  与人交往是一种学问,要想与他人友好相处,就要时时替他人着想,尽量体谅他人,维护他人的自尊,千万不要揭人之短!
  ?良言一句三冬暖
  适当地赞美别人的优点长处,这种赞美必须是诚心的,而不是为了阿谀奉迎而故意夸大的虚假的赞美。交友时,如果能很好地动用这一条,对于促进人际交往的和谐发展大有裨益。
  语言是人际交流的最重要最有利的工具。话说得好,不仅是一个人修养水平高的表现,也是一个人仪表风度必不可少的因素。没有人会承认一个穿着整洁却言语粗俗无礼的人有风度;相反,即使一个人并非西装革履,如果谈吐不俗,也会令人刮目相看。
  说话是一门学问,对上司说话更应注意。不可盲目以为只要心诚,说什么话都无所谓。其实,“言为心声”,往往看似不经意的一句话会使上司产生误会。另外,语言既然是一种交流的工具,便有它的长处,也有它的缺点,正如一池水可以养活鱼虾,也可以淹死活人一样。由于语言具有模糊性和意义不确定的特征,有时候很容易引起误会,“好话也怕重三重”正是这个道理。一句话可以这样理解也可以那样理解,如果我们说话不注意,很可能会被别人误解,自以为说得很好,可别人却没有按照本意去理解而产生误会,使双方出现裂痕。有时不妨说说恭维话,但需要克服的是一个心理问题,不要觉得恭维领导就是拍马屁。这些恭维话要以事实为依据。在某些时候是对某些你该赞扬的就不妨赞扬几句,要适当地赞美别人的优点长处。这种赞美必须是诚心这是对别人的一种承认,对你也是一种感情投资。
  有一个拍马屁的专家,连阴间的阎罗王都知道了他的姓名,他死后来到森罗殿见阎王,阎王一见到他便拍案大喝:“好刁猾的东西,听说你是拍马屁专家,专好拍人马屁。哼,我最恨像你这样的!”
  那拍马屁专家赶紧跪地叩头说:“冤枉啊,冤枉,阎王爷有所不知,那些世间之人都喜欢别人拍他马屁,我不得不这样。如果世上之人都能像大王您这样明察秋毫,公正廉明,那我哪里还敢有半句恭维?”阎王高兴的直说:“谅你也不敢拍我马屁。”
  这则笑话虽是说的拍马之精,但也说明了说恭维话要学会掌握分寸,既不能恭维不足,更不要言过其实,流于馅媚。将恭维的分寸掌握好,使对方不知不觉地接受了你的说法,而又不会因为你的恭维而别样机待于你。当然,恭维要适时适度,不可滥用。否则会使你的朋友对你有别的看法。
  适当的赞美别人,说说恭维话也是处世之道。韩非子曾经说过一句话,大意是:要适当地赞美别人的优点和长处,这是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一条重要而实用的法则。任何人都乐意听好话,听别人赞美自己的长处和优点,而不愿意听别人直说自己的短处和缺点。
  赞美别人对自己也会有所帮助。如果想让对方接受你的观点或想法,则必须先让对方能够静心倾听你的想法。如果对方连听都没有听进去,又何谈接受不接受呢?而要对方倾听,则不可使对方产生反感。恭维话在此时就会发挥最好的效用,赞美别人的同时,也吸引了对方的注意力,才有时间静心倾听你的想法。
  谈话时采取先扬后抑的办法往往会收到理想的效果。说话时要注意真诚地赞美对方的优点长处,使对方心情愉悦,拉近双方的距离,消除隔阂。然后再一步步地将自己的想法和盘托出,这样,就会用话语巧妙地引领对方一层层地听清你要说的话,而不至于没听几句便火冒三丈,不欢而散。老子曰:“美言可以市尊。”从某方面解释便是,如果一个人善于驾驭语言,便可以用之去交换自己所需要的东西。这都从不同侧面说明了说话的重要性。
  “人告之以过则喜”,这是《论语》中的一句话。但现在的人际交往中并不提倡这种做法,恐怕只有子路孔子等大圣人才有如此雅量,一般情况下,普通人都不可能做到这一点。大家常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但真正能听得进逆耳忠言的人却并不多。所以说话时应当灵活,不妨适当说些恭维话。
  ?说话要懂得包装
  虽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但在现实中,真正乐于听取逆耳忠言的寥寥无几。在人情关系学中,要注意尊重他人,即使是指责批评,也要加以包装和修饰,这样对方便容易接受。

  第4节:第一章:把话说得滴水不漏(4)

  俗话说得好,“佛要金装,人要衣装”。商品要有新颖的包装才会吸引顾客,女人要有漂亮的衣裳才能更显现出她的美丽风姿。而说话也要像商品和衣服一样,需要经过良好的包装才能让人接受和信服。这就是包装的魅力。
  1?难以启口的话,要用机智与笑话的包装起来
  每个人在日常生活中都会遇到必须讲一些难以启口的话的时候。这种时候,如果直接说“实在很伤脑筋”“很麻烦”,很可能引起对方的反感,或者让对方产生不快。如果把想说的话用机智与笑话来传达。以这种委婉的方式,对方就会一笑置之,既不伤害到对方,说的人心理也不会有很重的负担。
  2?警告别人时不要指出缺点,而要强调如果纠正过来会更好
  有位公司经理慨叹纠正别人实在难,稍微提醒一下部属,部属不是置之不理,就是越变越坏。这位经理只是指出对方的缺点加以批评而已。他如果换一种方式,强调矫正过来会更好,那就会是另一种情况。
  有位足球教练在纠正选手时,不说“不对,不对”而说“大致上不错,但如果再纠正一下……结果会更好”。他并非否定选手,而是先加以肯定再修正。也就是说先满足对方的自尊心,然后再把目标提高。如果只是纠正、警告的话,只会徒然引起选手的反感,不会有何效果可言。
  3?传达坏消息时,要附加一句“令人无法相信”
  传达坏消息,心情总是沉重的。所以,这种时候正需要一些思考,否则甚至可能演变成人的生死问题。
  直接说“你有如何如何的谣言”,前面加一句“虽然我不相信……”那么对方所受到的冲击就会轻很多。有一位初中教师,他对成绩退步的学生说:“实在难以置信,你考这样的分数。”如果老师能换一种方式说话,那位同学下次成绩一定会提高。倘若只是传达事实的话,机器人也办得到,但效果却不会令人十分的满意。但是,“令人难以置信”这句话显示出的则是机械所不具备的机灵。
  4?不小心提到对方的缺点时,要加上赞美的话
  想必每个人都曾有过不小心说话伤到对方或对对方不礼貌的时候。话一旦说出来就无法收回,当场气氛就不好了。这种情形大多数人会连忙辩解,或者换上温和一点的措辞,这实在不是好方法,因为对方认为你心里这么想才会出言不逊。这种时候不要去否定刚才说出来的话,要尽量沉着,若无其事地附带说道:“这就是你吸引我的地方,但是,你也有什么什么优点,所以表面上的缺点更显得有人性。”人对于别人说过的话总是对最后的结论印象最深刻,附加赞美的话,对方便认为结论是赞美的,即使前面说过令人不愉快的话,也就不会计较了。
  5?假托第三者传达对对方的批评可以一石二鸟
  某企业的经理说,他的公司有几位兼职的女职员言谈很不高雅,甚至对他这个上司说起话来像对待朋友一样。有一天,他告诉一个已经任职两三年的女职员:“最近的年轻人说话有点随便,请你代我转告一下好吗?”结果却很令人意外。那几个兼职的女职员谈吐多少有所改善,而那个负责转告的女职员对自己的谈吐最为小心翼翼。恐怕是“最近的年轻人”这句话让那个女职员觉得自己也包括在内。
  这个女职员的情形,连主管也意想不到。这也可以用做批评别人时的方法,也就是说托诸“第三者”而不要直接批评,如此一来,对方就会虚心接受而不太会产生反感。但是这种托诸“第三者”的批评,要掌握好尺度,不要太过明显,让人觉得像“指桑骂槐”就不好了,这一点应当多加注意。
  ?语中要害最关键
  美国名人戴尔?卡耐基也说过:“一个人的成功,约有10%取决于知识和技术,85%取决于人类工程——发表自己意见的能力和激发他人热忱的能力。”可见语言表达能力很重要。
  一句捧场的话,可以使人飞黄腾达,一句进谗的话,也可以使人折戟沉沙。可见语言多么具有号召力。
  《三国演义》中有一段“白门楼斩吕布”的故事。吕布被曹操所擒,曹操考虑到吕布的本领高强,有心饶其不死,留下为己所用。为此,他征求刘备的意见。刘备担心吕布归顺曹操后,不利于日后自己称雄天下,希望曹操处死吕布。这时,刘备本可以列举吕布的很多劣迹恶行,但他仅选择了吕布心狠手辣、恩将仇报、亲手杀死义父的典型事例来说服曹操。刘备只说了句:“公不见丁建阳、董卓之事乎?”一句话,提醒曹操想到吕布反复无常,很难成为心腹,弄不好就成为吕布的刀下鬼。于是,曹操下决心,立斩吕布。

  第5节:第一章:把话说得滴水不漏(5)

  吕布曾有恩于刘备,吕布被斩之前,也曾提醒刘备:“君不记辕门射戟之事乎。”然而刘备却不予理会,只用一句提示性的话,就坚定了曹操的决心,立刻就要了吕布的性命。
  凡是小事如果处置不当,万急之中也会酿成祸害。此时能不能说话,善不善于说话,可真是性命攸关的大事了。话要说到点子上才能起到关键性的作用。所以话并不是说得越多才越有说服力,要抓住谈论的要害,才能事半功倍。因此要想要想在人际交往中处于不败之地,就要有个好口才,这就像我们辩论一样,抓不住对方的论点要害,永远也不会把对方击败。
  汉武帝好巡游,一次在鼎湖病后到甘泉视察,发现甘泉官道坎坷难行,事先未及整治,不禁恼怒从心而起:“难道义纵觉得我必定驾崩鼎湖。连甘泉也来不了了吗?”
  这件事本是义纵的疏忽,但情急之中义纵竟难以置辩。不久,汉武帝就找借口杀了义纵。
  同样是这个汉武帝,好骑马游猎,一次大病之后,猛然发现宫中御马竟比以前瘦了许多。他喝令叫来管马的上官桀,骂道:“你是不是以为我该病死,连御马也看不到了?”说罢便要治罪。
  上官桀非常机智,急忙申辩说:“臣万死不辞,唯知陛下圣体欠安,臣日夜忧虑,无心喂马。臣确实已失职,陛下愿杀愿罚,都请自便,只要陛下圣体健康,臣死而无憾!”言未毕,泣不成声。
  没有养好马与没有修好官道一样,都是不尽职,但是上官桀却很高明地将失职转成尽忠的表现。言语之间,使汉武帝觉得他极为忠诚。结果,上官桀不仅没有被杀头,反而受到重用,累官至骑都尉。可见说话能言善辩,语中要害最关键,在危急时刻不仅能扭转形势,还能保住自己的一条性命。
  看来一个人的语言能力对于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有举足重轻的作用。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已将语言表达提高到一个十分重要的地位:“一言可以兴邦,一言可以丧邦。”德国诗人海涅也曾经说过:“言语之力,大到可以从坟墓唤醒死人,可以把生者活埋,把侏儒变成巨人,把巨人彻底打跨。”21世纪是一个竞争激烈的时代,社会的发展是高度的发展经济信息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信息的迅速膨胀,以势不可挡的势头摆在我们面前。由于世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时代对于人才的需要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在现代化的信息社会里,时代对于人才素质的一个基本要求就是要具有较强的交流信息的语言表达能力。
  我国四个现代化的宏伟事业,需要越来越多的优秀人才具备适应市场经济的交际能力。因此,未来的事业对人才有一个共同的要求就是要善于说话。“能言善辩”的语言表达能力是增强竞争能力的重要工具。各个领域、各个阶层人士的交往越来越频繁,语言交际的地位越来越重要。语言交流作为社会交际的最基本最便捷的工具日益受到重视。这是谁也回避不了的事实。“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它比写更实际、更为人们迫切需要。”因此,我们要有出色的语言组织能力,善于总结自己的观点,凡事语中要害,才能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
  ?直言也应有分寸
  人际交往中的分寸感是一种智慧和能力,需要不断修炼。古人云:“得意便思有矜辞色否,失意便思有怨望情怀否。”无论得意时还是失意时,都需要不断自我反思与修炼。
  说话尺度就是分寸感中最难掌握的,有些人不懂得说话时掌握分寸,因此常常得罪人,不利于人际交往。
  有这样一个故事:
  从前,有一个爱说大实话的人,什么事情他都照实说,所以,不管他到哪儿,总是被人赶走。这样,他变得一贫如洗,无处栖身。
  最后,他来到一座修道院,指望着能被收容进去。修道院长见过他问明了原因以后,认为应该尊重那些热爱真理,说实话的人。于是,把他留在修道院里安顿下来。修道院里有几头牲口已经不中用了,修道院长想把它们卖掉,可是他不敢派手下的什么人到集市去,怕他们把卖牲口的钱私藏腰包。于是,他就叫这个人把两头驴和一头骡子牵到集市上去卖。
  这人在买主面前只讲实话说:“尾巴断了的这头驴很懒,喜欢躺在稀泥里。有一次,长工们想把它从泥里拽起来,一用劲,拽断了尾巴;这头秃驴特别倔,一步路也不想走,他们就抽它,因为抽得太多,毛都秃了;这头骡子呢,是又老又瘸。如果干得了活儿,修道院长干吗要把它们卖掉啊?”

  第6节:第一章:把话说得滴水不漏(6)

  结果买主们听了这些话就走了。这些话在集市上一传开,谁也不来买这些牲口了。于是,这人到晚上又把它们赶回了修道院。
  修道院长发着火对这人说:“朋友,那些把你赶走的人是对的。不应该留你这样的人!我虽然喜欢实话,可是,我却不喜欢那些跟我的腰包做对的实话!所以,老兄,你滚开吧!你爱上哪儿就上就上哪儿去吧!”就这样,这人又从修道院里被赶走了。
  其实,故事中主人公的遭遇并不是偶然的,现实生活中也不乏类似的例子。
  圣诞节,学校举行庆祝大会,老师一边分糖果、蛋糕,一边说:“看啊,小朋友们,圣诞老人替你们带来什么礼物?”凯蒂马上站起来,严肃地说:“世界上根本没有圣诞老人。”老师虽然很生气,但还是压住心中的怒火,改口说:“相信圣诞老人的乖女孩才能得到糖果。”凯地回答:“我才不稀罕糖果。”老师勃然大怒,处罚凯蒂坐到前面的地板上。
  人无论处在何种地位,也无论是在哪种情况下,都喜欢听好听的话,喜欢受到别人的赞扬。毕竟工作很辛苦,虽然能力有大有小,但都尽了自己的一份力量,当然希望自己的努力得到他人和社会的承认,这也是人之常情。
  一个善于说话的人,做事时一定会避其锋芒,即使觉得某人干得不好,也不会直言相对。那些忠直的人,此时也许要实话实说,这就让人觉得他们太过鲁莽,锋芒毕露了。有锋芒也有魄力,在特定的场合显示一下自己的锋芒,是很有必要的,但是如果太过,不仅会刺伤别人,也会损伤自己。
  要想理解真话不被肯定的现象,换一个角度就会看到,个体行为的一个基本规律是趋利而避害。可以想象一下,如果有的人对人总是以诚相待,直言不讳,人们一定会认定他是一个值得信赖的好人,所以乐于与他深交,并在人前人后夸赞他,这样他自己也会感自豪。也就是说,用真诚赢得了报偿,带来了利处,何乐而不为啊!
  如果情况与此大相径庭,比如某人认为同事的衣服难看,便马上对她说:“腿短而粗的人不适合穿这种裙子。”结果,同事必定会脸一沉,然后扭头便走。实话固然是实话,但时间长了别人就会对他产生质疑,认为他惯于在人前打击别人,抬高自己,这样就不是什么明智之举。
  并不是所有的话题,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适合拿来公开谈论,直言不讳。要塑造成功的人生,就须懂得掌握说话,做事的分寸。说话时的动作,表情,举手投足都要有分寸,过于直言会让人产生厌烦的感觉,会对日后的人际交往产生很大的阻碍。?言不可称绝对,不要把话讲的太满
  杯子留有空间,就不会因加进其他液体而溢出来;气球留有空间,便不会因再灌一些空气而爆炸;人说话留有空间,便不会因为“意外”而下不了台,因而可以从容转身。
  说话留有空间,这是处理好人际关系的一种策略。
  某公司新研发了一个项目,老板将此事交给了下属刘玉,问他:“有没有问题?”刘玉拍着胸脯回答说:“没问题,放心吧!”过了三天,没有任何动静。老板问他进度如何,他才老实说:“不如想像中那么简单!”虽然老板同意他继续努力,但对他的拍胸脯已有些反感。
  这是把话说得太满而给自己造成窘迫的例子。把话说得太满就像把杯子倒满了水,再滴就溢出来了;也像把气球灌饱了气,再灌就要爆炸了。当然,也有人话说得很满,而且也做得到。不过凡事总有意外,使得事情产生变化,而这些意外并不是人人能预料的,话不要说得太满,就是为了容纳这个“意外”!
  小丽的小孩要上初中,想进一所好学校,小徐在与小丽的闲谈中知道了这件事之后,主动请战,他说认识教委的人,和他们很熟,而且话说得很坚决。还告诉小丽不要再找别人了,他只定能办成。于是,小丽就把宝都压在了他的身上。谁知道都要开学了,小徐也没把事情办成。小徐把话说得太满,不给自己也不给他人留有余地,结果把事情弄得一团糟。
  所以,很多人在面对记者的询问时,都偏爱用这些字眼,诸如:可能、尽量、或许、研究、考虑、评估、征询各方意见……这些都不是肯定的字眼。他们之所以如此,就是为了留一点儿空间好容纳“意外”;否则一下子把话说死了,结果事与愿违,那不是很难堪吗?
  以下的状况是我们应该注意的。

  第7节:第一章:把话说得滴水不漏(7)

  首先、在做事方面:对别人的请托可以答应接受,但不要“保证”,应代以“我尽量,我试试看”的字眼。
  上级交办的事当然接受,但不要说“保证没问题”,应代以“应该没问题,我全力以赴”之类的字眼。这是为了万一自己做不到所留的后路,而这样说事实上也无损你的诚意,反而更显出你的谨慎,别人会因此更信赖你,即便事没做好,也不会责怪你!
  其次、在做人方面:与人交恶,不要口出恶言,更不要说出“势不两立”之类的话,不管谁对谁错,最好是闭口不言,以便他日需要携手合作时还有“面子”!
  对人不要太早下评断,像“这个人完蛋了”、“这个人一辈子没出息”之类属于盖棺定论的话最好不要说,人一辈子很长,变化很多呢!
  说话不留余地等于不留退路,要么成功,要么失败的简单逻辑不适合复杂多变的社会。为此付出的代价有时是你无法承受的,与其与自己较劲儿,不如多用“是……不过……如果……”之类的话语方式。
  用不确定的词句一般都可以降低人们的期望值,你若不能顺利地完成任务,人们因对你期望不高而能用谅解来代替不满,有时他们还会因此而看到你的努力,不会全部抹煞你的成绩;你若能出色地完成任务,他们往往喜出望外,这种增值的喜悦会给你带来很多好处。
  把话说得太满,并不能与自信划上等号。话说七分满,反而是一种谦虚的人生哲学。从一个人说话的态度,可以看出他的自信,真正有自信的人,懂得谦卑,不会把话说得太满。不要把话讲得太满,进可攻,退可守,这才是成功地做人之道。
  ?用巧妙的方式说“不”
  拒绝的艺术,无疑是让我们多一份含蓄,多一份理解。如果人人都可以接受拒绝的艺术,那么在我们的生活中,就会减少更多的争执与仇恨。
  说话要讲究语言的艺术,而拒绝恰恰体现出语言艺术的最高境界。拒绝既要有力度又要不伤人,是很难让人把握的。因此对人说“不”的时候,意思一定要明确,防止不必要的误解。至于方式大可灵活些,点透即可。
  当我们想拒绝别人时,心里总是想:“不,不行,不能这样做,不能答应!”等等,可是,嘴上却含糊不清地说:“这个……好吧……可是……”。这种做法,一方面怕得罪人;另一方面,过于直率地拒绝每一个问题,永远说“不”,也不利于待人接物。因此说“不”也有窍门。
  1?用沉默表示“不”
  当别人问:“你喜欢某某吗?”你心里并不喜欢,这时,你可以不表态,或者一笑置之,别人即会明白。一位不大熟识的朋友邀请你参加晚会,送来请帖,你可以不予回复。它本身说明,你不愿参加这样的活动。
  2?用拖延表示你的拒绝
  一位女友想和你约会。她在电话里问你:“今天晚上八点钟去跳舞,好吗?”你可以回答:“再约吧,到时候我给你去电话。”
  一位客人请求你替他换个房间,你可以说:“对不起,这得值班经理决定,他现在不在。”
  你和妻子一块上街,妻子看到一件漂亮的连衣裙,很想买。你可以拍拍衣袋:“糟糕,我忘了带钱包。”
  有人想找你谈话,你看看表:“对不起,我还要参加一个会,改天行吗?”
  4?用回避表示“不”
  你和朋友去看了一部拙劣的武打片,出影院后,朋友问“这部片子怎么样”?你可以回答:“我更喜欢抒情点的片子。”
  你正发烧,但不想告诉朋友,以免引起担心。朋友关心地问:“你试试体温吧?”你说:“不要紧,今天天气不太好。”
  5?用反问语表示你的意见
  你和别人一起谈论国事。当对方问:“你是否认为物价增长过快?”你可以回答:“那么你认为增长太慢了吗?”
  你的恋人问:“你喜欢我吗?”你可以回答:“你认为我喜欢你吗?”
中国式人情隐规则:生活中的关系学 在线阅读:
第 1 页第 2 页第 3 页第 4 页
下载地址: 点击下载TXT
更多>>

本栏下载排行

更多>>

随机推荐

更多>>

相关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