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物.传记 > 习仲勋传TXT下载

习仲勋传

作者:贾巨川(当代)
栏目:人物.传记
类别:现代
大小:926KB
评价星级:★★★★☆
下载次数:(本周:,本月:)
在线阅读  点击下载

书籍节选

书籍章节作者介绍
  还是在延安时代和共和国成立初期,已担任中共中央西北局书记的习仲勋,常常在餐桌上高声吟咏反映农民军训生活的诗句:“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围坐四周的孩子们也稚气地和着:“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习仲勋,这位由农家后代成长起来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对祖国和人民,尤其对中国农民怀有特殊而深沉的感情。党经历了七十余年的不懈奋斗进入人生深秋的时候,他仍时常吐露心声:我是农民的儿子。

  习仲勋与黄土地的历史情缘,要从比他的年龄更久远的年代计起。

  ●家世沧桑

  在陕西关中平原与陕北高原衔接地带、八百里秦川中部,有一个享有“关中名邑”美誉的古老县城,叫富平县。在富平县南端有一条自西北流向东南的河流,因河床沙石冲击,人称石川河。涨潮季节,河水掀起波浪,洪峰湍流,萦回富平境内数十里。“岭南鹳鹊别封疆,历历相传岁月长。漆沮流来还祋诩,山崖断处是频阳。峰峦耸翠依天秀,桃杏飞红带雨香。极目登清情不厌,几回骚首自徜徉。”古人的诗句,生动地反映了石川河流域的自然风光。在石川河中游川道南岸上,坐落着一个只有两户人家的小农庄,名谓习家庄(今属富平县淡村乡中合村)。1913年10月15日(农历9月16日),习仲勋就出生在庄上的一所农舍。

  富平,因其秀美的自然环境和较为发达的经济文化,故渠“富蔗太平”之意而得名。据富平《古县志》载:“邑有山川,物阜财丰,富称沃壤,利甲关中。”县境位于渭水以北,北枕桥山余脉,群峰竞秀,盘亘绵延;南襟渭河平原,连接秦川腹地,据古城西安仅六十公里之遥;东带温泉河与蒲城、渭南接壤;西萦漆沮水和三厡、耀县相邻;中部川原相间,起伏和缓,适合农、林、牧、副业生产和粮、棉种植。地下蕴藏丰富,质地优良。富平从置县起已有两千四百余年悠久历史。早在西周时公元前十一世纪到前七七一年,这里属京畿之地。秦历共二十一年(公元前四五六年)始设县治。因位处频阳山之南,频水之北,故名频阳。汉至宋代,境内先后设立土门、怀德、美原县治。西晋时自彭原界(今庆阳地区西南)徒富平县治于怀德城(今富平县怀阳城)与频阳县并存。元朝至元元年(公元一二六四年)美原县并入富平县,自此富平县名一直沿用至今。

  这块钟灵毓秀的土地,创造了颇具特色的文化传说,形成了淳朴而强悍的民风民俗培育了众多的有功于社会进步的杰出人物,秦统一六国的大将王翦、王贲父子;东汉检校刑部尚书李彦温;明吏部尚书张忱,嘉靖河南道御史杨爵,四朝元老太子太保吏部尚书孙丕扬;清翰林院检讨关中三李之一李因笃、广东陆路提督、鸦片战争中抗敌英雄张青云等,成为其中的优秀代表。记录富平悠久历史和传统文化的名胜古迹散布于城乡各地。仅汉、唐、周、魏帝王陵墓十余处。诸如唐中宗定陵、代宗元陵、顺宗丰陵、文宗章陵、懿宗简陵及秦王翦墓、清李因笃墓等。另有盘龙湾、窑桥寨及仓廒、寺庙、碑刻等古文化遗址和众多的文物,历来为当地群众所珍视。【贺氏藏书·刘大海精校】

  习家庄位于富平县城西南十五华里处,与国民党元老于右任家乡三原县相接;正北二十里处的庄里镇,是近代著名爱国将领胡景翼的故居和早期革命活动的地方。以赵宋皇帝定名的赵氏河绕习家庄的西北方流过,汇入石川河。庄子东南是荆山,“荆山,一名断原,即荆山脉尽处。自三原迤逦而来,至富平、临潼两县之交,为漆、沮水冲断,因名断原”。山之东麓系汉太上皇刘执嘉的陵寝所在,五十余座无名陪葬墓横列东西。周秦汉唐时,这里草木葱翠蔚然深秀,是文人学士览胜之地。一条古驿道由县城横跨石川河,从习家庄仅东侧穿过,通至三原,到达省城西安。二十世纪初,这条驿道已成为人往车来,物粮运转,信邮传递的交通大道。星换斗移,岁月悠悠。多少年来,它给道旁这个小小农庄带来了多彩的海内外传闻和思想文化信息,习仲勋从启蒙时代起就成长于这秀美的山川和优良的历史文化氛围之中,吮吸着黄土地香醇丰富的乳汁,接受中国农民传统道德风尚的熏陶。这里的草本风情、人文景观,在他心中留下了终生难忘的深刻印象。

  习家庄,是清光绪二十六年(公元一九零零年)习姓一家迁居落脚这里后才有的新庄,故以习姓冠以庄名。它是庄上主人数百年间辗转迁徙沧桑岁月中的又一个归宿。

  习姓渊源久远。传说在春秋时有诸侯国(今贵州习水一带),国灭后,即以国名习为姓氏。后习姓人聚居于襄阳郡,相当于今湖北省襄樊市一带,且名人辈出,多慷慨忠烈之士。晋书记载:“习族诸氏,乃为荆土豪族。”近代襄阳侯习郁和著有《汉晋春秋》五十四卷的东晋史学家学习凿齿,便是习姓氏族的著名人物。随着时代的变迁,襄阳习族人居住地亦多有迁移。江西省临江府新淦县(金新干县)华成门村之习姓,即此习姓氏族的后裔。据《习氏家族谱》记载,习氏始太祖习思敬配夫人赵氏。明代洪武二年(公元一三六九年)。朝政大乱,连年久旱无雨,庄稼歉收习思敬因生活窘迫,携家带口逃荒到河南省南阳府邓县(今邓州市)西堰子老营(大习营村)定居落户,以农为业,繁衍生息。习思敬夫妇均在七十多岁过世,后代人丁兴旺,因老营人口拥挤,又分出西户、北户、南户,另僻村落居住。

  据《习氏家谱.后代世系》记载,习仲勋为该族西户习魁之后第九代人。西户居小习营村。习仲勋曾祖父习玉策生子三人:习永盛、习永山、习永厚。习仲勋祖父习永盛为长,配夫人张氏,生三子一女。清光绪四年(公元一八七八年),习永盛第一个儿子出生,因是农历戊寅年,故取小名老虎。这个幼小生命是否还再有其他名字,已无人知晓,但是在二十多年后,他对习姓家庭经济状况的变化却起过重要的作用。清光绪六年(公元一八八零年),习永盛夫妇又生一女孩,乳名大女。一双儿女降临人间,似乎没有给这个家庭增添多少喜悦,接踵而来的却是又一次跨省举家迁徙。

  清光绪八年(公元一八八二年),河南南阳一带在历经战乱兵患和连年干旱之后,又遇水涝和蝗虫灾害,加之沉重的粮钱税赋封建盘剥,乱疟并生,人心慌乱。饥民纷纷扶老携幼,背井离乡出外逃荒。习永盛肩挑一双儿女,与身背行李的妻子张氏一道,步履艰难地行走在饥饿逃荒的人群中,他们经陕西丹凤、商县、翻过秦岭,沿途乞讨,终在富平县淡村附近的南保子一个黎姓人家暂时栖息下来,这家人也是从河南逃荒过来的,他乡遇故知,共同的遭遇,使穷人之间更多了同情和援助。

  然而,他们千里奔波的另一个原因,是由于富平县自光绪四年起,连续三年干旱,六料无收,正在招引外地灾民垦田复耕。据《富平县志》记载:“大灾后,地旷人稀,全县人口减少三分之二,县府招募客民开垦,四川、湖北籍客民纷纷而来,计口授田,与本地人同等对待。”几年后,习永盛次子即习仲勋的父亲习宗德、三子宗仁相继出生。漂泊流离的生活使习永盛非常憧憬有一个长久的安身之地,他用意很深地给次子宗德取小名长儿,三子宗仁取小名久儿。但因人口增加,生活更加窘迫。为了生计,习永盛除佃租种地外,还挑起货郎担,跟集转乡,卖些针头线脑、烟圈、糖果之类的小商品,换回些零用钱,维持全家生活花费。但是,终在一次转至富平县城西一座刻有“释伽如来第十六索真身舍利宝塔”的圣佛寺塔下时,因病饿交加,猝然死去。旋被当地群众发现后掩埋于塔东沟内,习永盛的妻子张氏身体硬朗,善理家事,日织夜纺,以土布易面换米,聊补家计不足,在儿女尚未成年时,长子老虎即应募当兵吃粮,次子宗德被送往三原县一家水烟行做学徒,女儿及幼子也早事织纺家务,下田耕作收种。一九零零年(清光绪二十六年)八月十四日,八国侵略联军攻占北京城。慈禧太后挟光绪皇帝仓皇西逃,于十月二十六日至西安。时值陕西大旱,赤地千里,饿殍遍野。地方衙门、贪官污吏以“恭办皇差、筹办回銮”为名,横征暴敛,滥增税捐,同时趁机中饱私囊,搜刮民财。天灾人祸,严酷的社会现实,使陕西人民特别是关中地区的老百姓几乎濒临绝境。

  挣扎在饥饿线上的习氏一家,在困境中终于盼来了一丝福音,习仲勋的大伯老虎,在当兵离家好几年后突然回到富平。原来他所在的队伍是早年著名回民起义首领董福祥的军队。董福祥起事之处,号称十万之众,活动于甘肃、宁夏地区,后被左宗棠收编。一八九七年,董福祥在任甘肃提督时调防北京,其部编入荣碌所辖武卫后军。慈禧西逃,董福祥充当随扈大臣率部抵陕。习老虎此时已在董部渐次晋升为“廷卫”(下级军官)。这次他顺道回到家中,并留下六十两银子,再走以后就音讯全无了。习仲勋对自己的这位老虎大伯怀有敬重之情。他曾对人说:在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时,我大伯随董福祥在东交民巷与外敌作战。他很勇敢,后来耳朵也被大炮震聋了。习仲勋的祖母和父亲、叔父用这笔钱置了几十亩薄田,并在谈村西刘堡南面二三里地选了一块宅基,先在平地开挖住人用的地窨子,结果没有挖成就发生塌方。近一个世纪岁月过去,这个塌陷土坑依然存在,成为习仲勋家庭早年苦难生活的见证。后来又在塌窖的东侧先后盖起九间房屋,大门朝东,三间门房是土木结构的麦草房,习仲勋的祖母在内居住。院中南北各有三间厦房。由于人口不断增多,这所小小的庭院渐显拥挤。

  一九一一年,辛亥革命爆发,陕西同盟会和陕西新军也发动起义,省城“八月十五杀鞑子”之说很盛,俗称该年为反正年。这一年习宗德与小自己八岁的都村姑娘柴菜花结婚。柴姓家族祖籍河南省淅川县,与习家祖籍邓县相邻,同属南阳府管辖。柴家人也是逃荒要饭到富平后定居都村的。共同的命运和经历,加上同为异乡客户,因而使这桩婚事更多了几分亲情。兵荒马乱岁月,柴氏因为家穷,结婚成亲时连当地乡间同行的一双上轿鞋也做不起,只好借了人家一双上轿鞋才成了亲,习宗德夫妇婚后共生子女七人:长子仲勋、长女秋英、次子小名导儿(夭折),二女东英、三子仲凯、三女夏英、小女雁英。按照《习氏家谱?三门新谱》人名“国玉永宗、中正明通、继述乘显、尊守从容”的顺序,男孩入谱应取名中字辈。粗识文墨的习宗德,即为长子取名中勋。他还请学校的老师从《三字经》中为仲勋取小名相近,仲凯取小名相良。数十年后,习仲勋谈到自己小名时曾说:“父亲给我取的相近小名,冠以习姓时,就成了习相近,恰好与《三字经》中性相近、习相远词义相反。结果上学时,不少同学都说我怎么叫了这么个名字?这是因为我在兄弟排行中为长,即取了相近,我的堂弟仲辉排行为二,却取了相远。也许父亲当时还有其他更深的寓意。到了一九二六年,习仲勋就读于立诚公学高小部时,级任老师严木三先生认为“中勋”含有中国的元勋之意,隧给“中”字旁加了个“人”字,取意为人中正,处事公道。学校另一位深通韵律的封至模先生也说“中勋”读起来不上口,还是叫“仲勋”好。
下载地址: 点击下载TXT
更多>>

本栏下载排行

更多>>

相关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