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物.传记 > 尼罗河上的辉煌TXT下载

尼罗河上的辉煌

作者:戴尔・布朗(现代)
栏目:人物.传记
类别:国外
大小:250KB
评价星级:★★★★☆
下载次数:(本周:,本月:)
在线阅读  点击下载

书籍节选

书籍章节作者介绍
第一章 拉美西斯的不败帝国
RAMSES,GREAT OF VICTORIES

“圣上为自己营造了一个栖身之地,名为‘不败之帝国’。它地处叙利亚与埃及之间,食物丰裕、粮谷满仓。太阳在其地平线上升起,又在其疆域中落下。众人皆离开自己的故土,在此定居。”保存了3000年的纸莎草纸上是这样描述古埃及迷失的首府—比-拉美西斯-阿-阿那克图的,意思为“拉美西斯不败帝国之领地”。这是一个令人屏息,规模宏大的城市,而端坐在王位之上的,正是受之无愧的一国之君—通常被世人冠以拉美西斯大帝之美名的拉美西斯二世。
比-拉美西斯与古埃及的其他两个首府孟菲斯和底比斯有所不同。这两个遗址,甚至在创建它们的文明都渐归湮没之时、也从未遗失过。而比-拉美西斯彷佛已经从地球表面上销声匿迹,直至最近。当时的文献记载,这个面积12平方英里的城市,坐落于尼罗河三角洲的东岸,把守着这条大河通向地中海的众多出口之一。然而,在茫茫的纸莎草沼泽地和精耕细种的平坦农田中,这个气势雄壮的大都市的确切位置曾一度隐没在历史的尘埃之中。
节日盛典时,比-拉美西斯向众人展示的是以彩砖砌成的宫殿、多柱式的厅堂和黑色花岗岩大门。据古代文献记载,比-拉美西斯有着“华丽的晾台,镶有天青石和绿松石的厅堂令人目眩”。年轻人“平日也着节日盛装,头发油亮、纹丝不乱。他们立在门旁,双手持满青葱的草木”。这里有政府建筑、高官豪宅、堆满谷物的粮仓以及供奉埃及伟大神祗—大阳神瑞、塞特、阿蒙和卜塔的神庙。
比-拉美西斯得以重见天日,始于20世纪20年代中期。寻找热销手工制品的农夫,在距离开罗大约60英里远的甘底尔村庄附近挖掘一个土墩时,发现了埃及第19王朝时期的涂釉瓦片。拉美西斯二世正是那一时期最卓越的法老。发现表明,甘底尔可能是失落的首府的遗址。但发掘出的文物数量相对于这么一座宏伟的城市来说,显得有些少得可怜。当为数更多的发现在另一遗址,大约向北15英里的地方被披露后,世人的注意力很快转移到了那里。
新的发现来自塔尼斯。法国埃及学家皮埃尔?蒙太特自1929年开始在塔尼斯挖掘。他在此遗址工作长达20多个季节。在他诸多重要的发现中,有埃及第21王朝法老们的陵墓,他们于公元前11世纪将该城定为首府。然而,比他们早200年的拉美西斯二世时期的雕像和建筑遗址也在塔尼斯被发现,而且,数量之多好像显示这座城市早在那一时期就已存在。结论对蒙太特来说是显而易见的:塔尼斯就是比-拉美西斯。
蒙太特的理论却没有得到世人的广泛认可。20世纪20年代末期,埃及考古学家在甘底尔被进一步掠夺前就对它进行了发掘。他们中突出的一位是拉比布?哈巴齐,他因以令人信服的科学论断证明甘底尔为迷失的首府所在地而受到赞誉。20世纪40年代,他在甘底尔发现了刻有比-拉美西斯字样的石柱,并于1953年发表了他的成果。大约10年后,奥地利考古学家曼弗里德?比塔克对农夫于40年前发现瓦片的那一地区进行了彻底的探查。比塔克的发掘为哈巴齐的理论提供了无可置疑的证据,甘底尔才是比-拉美西斯所在地。
时间到了1980年,一支来自位于希泰盛的拜里扎斯博物馆的德国考古队开始加盟比塔克的考古队。虽然他们的联合发掘收获颇丰,但甚少有引起轰动的发现。与多数考古地点不同,若想探知比-拉美西斯的真实面目,需要发挥充分的想象力。“我们应把拉美西斯城想象成一座河渠和湖泊星罗棋布、规模宏大的城市。”比塔克说:“我们可想象它有一个御用湖泊和几座借助一条或几条渠道与尼罗河相连的内港。”它占地12平方英里,拥有坚固的城墙,城墙内或许还有双轮战车卫队、一片阅兵场以及为数不少的手工作坊。



上图的全景照片使人产生无限遐想。倒塌后的拉美西斯二世雕像碎块散落在塔尼斯的废墟中。右侧,一只巨足踏在倒塌后的方尖塔前。下图的墙壁是由方尖塔的碎块堆积而成。与此类似的其它纪念碑石料,在连结比-拉美西斯城和埃及其他地区的尼罗河支流被淤泥堵塞后,从比-拉美西斯城挪走,被运至15英里以外在塔尼斯新建造的首府。

正如德国考古队的埃德加?比?普什在他的发掘报告中所陈述的那样,考古学家在别处挖出了“各式各样的金属制品、炉渣、风管,甚至各式熔炉”。令人惊异的是,他们还发掘出了一座巨型青铜熔炼厂遗址,上面有50英尺高的熔炉,这样大的规模足以日产几吨重的合金。以前,从未有人猜测到法老时代的埃及会有如此巨大规模的工业生产。普什相信此设施雇用大约300个全日工作的金属制造工(见32-33页)。
现代考古研究终于为解开拉美西斯城之谜提供了可信的答案:第20王朝末期的某些时候,也许是因为比-拉美西斯所在的那一段尼罗河支流被淤泥所堵塞,埃及的执政者决定迁都。第2l王朝时期,塔尼斯的缔造者出于经济的考虑,也为了方便,决定从旧址取用建筑材料。他们不仅挪用了建神庙所需的石料,还借用了雄伟的方尖塔以及拉美西斯雕像来装扮他们的新城。这或许也是为了象征性地把自己和睿智的祖先联系在一起。这些被再次利用、都刻有极易辨别的比-拉美西斯城特征的建筑材料使得比尔?蒙太特误入歧途,得出了错误的结论。
塔尼斯不是惟一把比-拉美西斯变成采石场的城市,三角洲上的其他城镇也都纷纷效仿。无数代的农夫直到不久前还在采集此城的泥砖,将其捣碎用来增加他们地里土壤的肥力,其后果是给埃及的考古工作造成了不可弥补的损失。拉美西斯二世创建的这座历史蕴涵丰富、显赫一时的首府,那令人目眩的城市随着时间的推移终于被夷为了平地。

比-拉美西斯得以重见天日的故事和它的缔造者的命运在某种程度上有着相似之处。两个世纪以前,拉美西斯这个名字在很大程度上已遭世人遗忘,只不过由于《圣经》中简略且贬损性的典故,人们对它的记忆才被激活。1817年,英国诗人珀西?雪莱把一首评注权力的虚无的十四行诗命名为“奥西曼狄亚斯”。他的灵感来自古希腊和罗马时期的旅人对躺卧在底比斯附近的一座雕像的描述。奥西曼狄亚斯这个名字是从埃及文头衔“强大的正义者瑞”直接音译成希腊文的。拉美西斯即位时采用的即是这个名字。“有两条极大的石腿,没有躯体,/站在沙漠中。”人人熟知的诗词这样吟唱道:“一张破碎的石脸,/掉在近旁的沙土上,一半沉入沙里,/石座上还铭刻着这样字句:/‘我名奥西曼狄亚斯,王中之王;/看我的丰功伟绩,强者快自叹弗如!’/此外,荡然无物。巨像的残骸四周,/惟有单调而平坦的黄沙漠漠,/无边无际,伸展到渺渺茫茫的天陲。”(注:译文引自《雪菜抒情诗选》杨熙龄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2)
然而,具有不同寻常的历史讽刺意义的是.这位被遗忘的君主笑到了最后。雪莱所描述但从未亲眼见过的这座巨像残骸,虽斗转星移仍巍然屹立,而诗人的生命之光早已殒灭。也许,巨像还会比这首诗存在得更为久远(见54-55页)。
在雪莱作诗嘲弄法老的前一年,拉美西斯另外一座巨型雕像正耗费巨大的人力物力,从拉美西斯神庙—法老在底比斯的殡葬神庙—被拖至尼罗河岸边,然后装船运往大英博物馆。在以后的数十年间,法老建造的神庙和其他宏伟建筑先后被发掘。特别是象形文字被成功破译后,学者们得以解读镌刻在建筑墙壁上的文字,这为了解拉美西斯二世将近67年的统治提供了详实的材料。渐渐地,拉美西斯二世从湮没中走了出来,而名正言顺地跻身于历史上伟大君主的行列之中。
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使拉美西斯二世重见天日的行动计划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潮。一个由联合国赞助拯救努比亚建筑遗产的巨大工程正如火如荼地展开。它的重要目的之一是拯救拉美西斯下令在埃及南部以悬崖为背景凿成的阿布辛拜勒神庙,使之不被阿斯旺高坝的水域所淹没。这是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考古拯救行动。它使得这位国王的名字和形象为世人所熟知(见80-81页)。1985年至1987年间,在美国几大城市巡回展出了拉美西斯专场,吸引了众多观众。至此,奥西曼狄亚斯的复仇才算终了。雪莱曾称之为被人遗忘了的“王中之王”成为媒体关注的超级明星。
美国的巡回展促进了对拉美西斯巨像的拯救工作。一群建筑工人在埃及的旧都孟菲斯开挖餐馆地基时,发现了这尊巨像。专家鉴定为拉美西斯的巨型雕像,和其他不下10尊比真人高出许多的国王雕像一起,曾一度矗立在这座城市著名的卜塔神庙外。
要修复这座雕像首先面临的是资金短缺问题。发现巨像的22年后,即1984年,(美国)田纳西州的孟菲斯市长正在访问和他的城市同名的埃及的孟菲斯。他表示希望在即将开始的拉美西斯专场巡回展途经孟菲斯市时展出这尊巨像。埃及当局同意了,但条件是雕像必须修复后方可出境。30位文物保护人员开始了对重达41吨重的拉美西斯巨像的修复工作。不久,重放其昔日异彩的巨像由埃及军方仪仗队陪同,离开了它长达3000年的故土,横渡大西洋成为展览中最引人注目的展品。
尼罗河上的辉煌 在线阅读:
第 1 页第 2 页第 3 页
下载地址: 点击下载TXT
更多>>

本栏下载排行

更多>>

相关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