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物.传记 > 中外名人传记百部-苏轼TXT下载

中外名人传记百部-苏轼

作者:佚名(现代)
栏目:人物.传记
类别:现代
大小:203KB
评价星级:★★★★☆
下载次数:(本周:,本月:)
在线阅读  点击下载

书籍节选

书籍章节作者介绍

前言

中国历代名人中,提起“乌台诗案 ”,也许有十分之一的中国人能想到他;提到“唐宋八大家 ”,可能会有一半的人想到他;如果再念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等诗词锦句,只怕就会有八成以上的人脱口叫出他的名字;而若要再加上遍布全国的大小餐馆中 ,“东坡肘子”这天天被人念叨的菜名,我们是不是可以说,中国的诗人中——也不妨说中外诗人中,真正称得上在中国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就只有苏轼(东坡)了?

苏轼一生,可谓坎坷,他因为不赞同王安石推行的新法,初入仕途即被外放。苏轼先后在浙江、山东、江苏、湖北和广东等地做过官,每到一处,他的诗文都陪伴着他。他的文字,抒发他的快乐,缓解他的悲哀,也给他惹来了许多麻烦。

苏轼是一位伟大的诗人,然而他又不仅仅是一位诗人。唐宋古文运动中,苏轼起了不可低估的作用;他一改柔靡绮丽的词风,以广阔的内容和雄健的笔力扩大了词的领域,并提高了它的意境;苏轼并没有把主要精力放在书法上,然而他的字却被评为宋代第一;苏轼传                       ・2・还有他的画、他对佛教的研究……苏轼比其他名人更具有多面性天才的丰富感、变化感和幽默感,近一千年来,每一代都有人真心喜欢他。

让我们回到过去,重走一遍九百多年前的路,试着了解一下这个伟大的灵魂……

苏轼传                       ・3・


第一章风华初露

苏轼生于宋仁宗景佑三年(公元1037年),死于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公元1101年 )。苏轼死后二十五年,华北被金人攻占,北宋灭亡。苏轼在北宋五位皇帝手下做过官,他的才气被每一位皇帝称赞,可每一位皇帝都没有好好地任用过他。

苏轼的故乡在四川省眉山镇。眉山附近,有佛教胜地峨嵋山,有雄伟壮观的乐山大佛,还有浩荡长江的支流——岷江。眉山山川秀丽,地杰人灵,至今这里的人们还会骄傲地对远方来客提起苏家——中国文学史上最著名的文学世家,以“三苏”并称。一个杰出的父亲(苏洵)养育了两个杰出的儿子(苏轼、苏辙),父子三人都名列“唐宋八大家”。

苏轼出生时,他父亲苏洵已经27岁。苏洵20岁时有过一个儿子,后来夭折了,所以苏轼成为家中的长男,他的生日是12月29日。

几乎所有的名人都会有一些小时候的故事流传下来,苏轼也是这样。

苏轼6时进学堂,因为聪明伶俐,他经常受到老师的表扬。8岁到10岁间,他父亲进京赶考,落榜后也不回家,而是去四处游历,于是,苏轼的母亲程苏轼传                       ・4・氏在家担负起教导他的责任。小苏轼听到古往今来成败兴衰的历史故事,总是能概括地说出它们的要点。

一次,他母亲教他《后汉书》中的文章《范滂传》,范滂是后汉时的一位青年文人。后汉由于治理不当,政权落入宦官手中,以致全国贪污、贿赂、敛财和滥捕盛行,正直忠贞的学者们一再进谏,却因地方官都是宦官的门人和手下,招来一再的审讯。后来,许多文人被杀害,范滂就是其中之一。范滂临死前与母亲诀别,其母深明大义,范滂终于从容赴死。读完这篇书,小苏轼说 :“我如果做范滂,母亲能允许吗?”他母亲说 :“你能够做范滂,我反而不能做范滂母亲吗?”简短的对话中,苏轼的志向与苏轼母亲的正直可见一斑。

到11岁,苏轼开始大量阅读经书、史书、诗篇和选文,为进京赶考作准备。这期间,他的父亲也回来了。苏洵按照传统的方法教育儿子,经常让苏轼兄弟二人背诵古文给他听。当两个小孩子站在父亲面前背书时,他们都没想到,中国文学史上著名的“三苏”,不久之后就将让历史永远记下他们的名字了: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他的弟弟苏辙,字子由,晚年自号“颍滨遗老 ”;他们的父亲苏洵,字明允,诗号老泉。

在苏轼一生中,和他最亲近的就是他弟弟子由。苏轼传                       ・5・兄弟之间的友爱和坎坷中所表现的忠诚是他一生中最常歌颂的主题。他们悲哀中互相安慰,灾难中互相帮助,常常梦见彼此,也常写诗互赠。他们既是兄弟,又是师徒,更是朋友。苏轼在一首诗里说 :“我少知子由,天资和且清。岂独为吾弟,更是贤友生 。”苏辙则在苏轼的墓志铭中写道:“我初从公,赖以有知。抚我则兄,诲我则师 。”千百年来为人们反复吟唱,每到月圆之夜总会有人念起的《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这首词,也是苏轼兄弟情深的明证。

苏辙比苏轼冷静,二人为官后,苏辙常给他哥哥一些忠告。也许因为他不固执,也许因为他的文名与才名不如哥哥,政敌们觉得他不那么危险,所以苏辙虽然与苏轼政见相同,整个政治生涯也同起同落,可苏辙的官位始终比苏轼高。

苏轼还有一个姐姐,有关她的资料几乎没有,倒是中国民间的传奇都认定苏轼有一位充满才气的妹妹。传说认为她也是诗人,嫁给了名诗人兼苏轼的门生,另一位诗人秦少游。民间还盛传她新婚之夜考新郎,让他对对子,结果使新郎几乎一夜没能进入新房的故事;另外还有许多兄妹二人联对、互相开玩笑的故事。不过,人们找不出苏轼的妹妹存在的根据——苏轼兄弟的几百封书简和记载中经常提到秦少游,但都不存在联姻的迹象,当时学者所写的十余本传略中也不曾苏轼传                       ・6・提到苏轼有位妹妹。再加上秦少游二十九岁时才初见苏轼,且不说当时他早已婚配,那时苏轼的妹妹算来也应有四十岁,二人怎么可能结亲呢?这众多的传说,该算是苏轼人格魅力的另一种体现吧。

苏轼兄弟一年年长大成人,他们的父母认为他们的学识和年龄都适合进京赶考了,于是,为兄弟二人办了婚事。

苏轼成亲时18岁,妻子王弗,刚15岁,四川省青神人;苏辙比苏轼晚一年结婚,是年16岁。

婚后,苏轼兄弟随父亲进京。

仁宗嘉佑元年(1056年)五月,三苏抵达京城,在京城住了几个月之后,嘉佑二年(1057年),苏轼兄弟参加礼部考试。当时主考官是欧阳修。参加考试是读书人一生最重大的时刻,充满了兴奋、渴望和患得患失的心情,多年的寒窗苦读就要见出成果了。应考人必须半夜起床,天亮就到皇宫,自备冷饭干粮,要到考完才能出来。考试进行中他们分别被关在隔开的小屋里,有宫中卫士看守。当局有一套严防贿赂或循私的制度,应考人的试卷都由书记重抄一遍,再交给考官,以免主考官看出笔迹。重抄的卷子不写姓名,另记在档案里。然后考官入禁宫中,不准和外面的人接触,通常从一月底关到三月初,把试卷批好呈给皇帝看。应考人先考历史或策论,第二回再考古文,待苏轼传                       ・7・成绩揭晓,得中的人必须在皇帝监督下考诗赋和策问。

当时科举应试的文章中,割裂文辞、追求怪异的流弊占了上风,主考官欧阳修正思考用怎样的方法来挽救文风,看到苏轼的《刑赏忠厚论》,十分惊喜,想把这位考生选为第一名,可他怀疑这文章是他的门客曾巩写的,为了避嫌,他把文章放在第二名;后来苏轼又凭《春秋》对义得居第一;殿试他中了乙科。嘉佑二年(1057年)四月十四日,年方二十的苏轼被点为进士,得到这个荣誉就表示他立刻变成全国一流的学者了。

按照惯例,考试结束后苏轼写了名帖去拜见欧阳修,感激他的知遇之恩。欧阳修对同事梅圣俞说:“读苏轼的信,我欢喜之极,我应当设法退隐,给这个青年人出人头地的机会 。”须知欧阳修是当时的文学权威,他的一句褒贬就可以造就或毁灭一个文人。有位作家曾说,文士不怕刑罚,不爱晋升,也不贪生怕死,只怕欧阳修的意见。不难想见,欧阳修上面那句话一出,京师必然一片哗然,大多数人都表示不服,不过,慢慢地,他们都信服了。据说欧阳修还曾对儿子说过:“记住我的话,三十年后没有人会谈起我 。”他的这个预言果然实现了,苏轼死后十年没有人提欧阳修,人人都在谈论苏轼,偷读他被禁的作品。

苏轼正要开始做官,他母亲去世了,他必须回家苏轼传                       ・8・守丧。苏轼的姐姐几年前就死了,家里的男人都出去应考,母亲和两个媳妇留在家中,她临死前还没有听到京师的好消息。待父子三人匆匆赶回家,发现房子乱七八糟,篱笆倒塌,屋顶漏雨 ,“如逃亡之家”。

守丧期满,苏洵决定举家迁往京都,一家人由长江顺流而下,于嘉佑五年(1060年)二月抵达京都。

一路上,他们饱览了长江三峡的壮丽景色,苏轼兄弟沿途写了百首诗,都收在“南行”集里。

在京定居以后,苏轼兄弟又通过两次考试,一次考京师各部的任务,另一次更重要,考“制策 ”,公开批评朝政。仁宗皇帝求才若渴,下令举办这个特殊的考试,以鼓励公开批评的精神,一切文人都可以靠各部推荐或提出作品而报名。两兄弟在欧阳修推荐下报名,通过考试,苏轼的制策列入三等。从宋初以来,制策能列入三等的只有两人,苏轼即是其一,另一个人是吴育。苏轼还提出二十五篇史论,其中几篇至今仍是学校爱选的范文。后来仁宗皇后告诉别人,仁宗皇帝看过苏试兄弟的文章后,曾高兴地说 :“今日为子孙得二相才 。”

此时的苏轼,年龄刚二十出头,夫妇恩爱,初为人父,学术和写作声誉一天天提高,诗文受到广泛的喜爱,可以说是一帆风顺了。他愉快、冲动、野心勃苏轼传                       ・9・勃,随时准备着去施展自己的报负,用思想与行动去报效朝廷、造福百姓。

这里摘录苏轼早期作品中的一首诗,诗中已初露他精神世界的高逸。

日月何促促,尘世苦局束。

仙子去无踪,故山遗白鹿。

仙子已去鹿无家,孤栖怅望层城霞。

至今闻有游洞客,夜来江市叫平沙。

长松千树风萧瑟,仙宫去人无咫尺。

夜鸣白鹿安在兮,满山秋草无行迹。苏轼传                      ・10・
中外名人传记百部-苏轼 在线阅读:
第 1 页第 2 页第 3 页第 4 页第 5 页
下载地址: 点击下载TXT
更多>>

本栏下载排行

更多>>

随机推荐

更多>>

相关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