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杜月笙

_24 章君榖(近代)
黄李志清马上就说:「金家目前环境不好,我不便去谈,杜家伯伯那边早去过了,他也筹不出这么多的钱,杜家伯伯又说我手头这点首饰有限煞,我还有小人,他说我和启予将来也要安身立命的。」
时间将到,黄李志清方始透露,她已悉索敝赋,摒挡所有,凑了一万美金,不日卽将汇出。其余部份,慢慢交再想办法。
汇出了那一万美金以后,黄李志清根据杜月笙提示的原则,果然被她想出了一条妙计她主动写信寄回上海,禀告公公黄金荣,她说是已经和汇丰银行接洽好,用黄家在上海的房地产作抵押,可以借到一笔巨款。不过,因为房地产的道契统统被她带出来了,汇丰银行方面表示,必须黄金荣本人到香港来亲自签字,方可成立贷款契约。──上海那边黄金荣把这封信拿给共产党看,要求办理出境路条,到香港去签字借钱,共产党看过信后声声冷笑的说道:
「这是你媳妇摆的噱头,老先生还是不必动的好。」
在这件事情过后不久,陈彬龢从上海逃出来,他带来黄老板的口信,告诉旅港亲友,实际上黄老板已经获悉共产党所掌握的资料,证明他在过去若干年里并不曾直接杀害过共产党,因此之故,他不成为共产党清算、鬪争的对象,大概还不至于有生命危险。问起共产党为什么要对这样一位八十多岁的老年人,如此恶毒的多方折磨与虚声恫吓?陈彬龢说黄老板自家心里有数目,共产党是在拿他作宣传,吓吓上海老百姓,连沪上大老,三大亨之一的黄金荣,他们都能逼他到大世界门口扫街,还有谁能逃得过共产党的迫害,所以黄老板也祇有受活罪,陪他们把这出杀鸡儆猴的戏唱下去。
能够装聋作哑,虚与委蛇,黄老板运用其八十年来的人生体验,处世手段,在共产党恶意播弄之下逆来顺受,荀延残喘,可能还拖得下去一段时光。至此,杜月笙稍觉心宽。
老兄弟俩命丧黄泉
然而,隔不了多久,上海方面的消息,越来越坏,越来越糟。共产党攻陷上海之初,除了满街扭秧歌,各学校一律悬挂毛泽东的照片,共军对于上海百姓,仍还装出一副「秋毫无犯」的姿态,他们不跟老百姓交谈,不吃老百姓的东西,不喝老百姓的茶水,骗得上海老百姓还反以为共产党也是中国人呢。殊不料,当民国三十八、九年之交,共产党的伪善脸皮撕破,狰猝面目显露,上海人这才晓得共产党的毒辣、厉害。如黄金荣事件,在他们祇不过是寻寻开心,一试「身手」,紧接着,清算鬪争开始,上海的富商巨贾,名流士绅,全部列入共产党的黑名单,红色囚车,满街飞驰,成千上万的「罪犯」,几将各处监牢挤破。共产党在上海的捉人纪录,曾有一日之间高达二万七千余名者。
逸园跑狗场成为「排队公审」的「露天法庭」,虹桥、笼华飞机场,充作集体枪决的「杀场」,共产党刻意制造腥风血雨的恐怖气氛,除开上海各报,每天长篇累牍的大登其「公审」「处决」新闻,共产党更规定任何店铺人家凡有收音机者,当公审进行期间,必需把收音机放在大门口,一齐扭开机纽放大声浪,使屋里屋外的人统统听得清楚明白。于是黄浦滩在胜利以后,连续响澈云霄了三四年的什么「花儿为什么开,鸟儿为什么唱?」、
「黄叶舞秋风」、「我的年轻妹呀」、「望穿秋水,不见伊人的倩影」,转瞬之间都变成了声震天地,令人心胆摧裂的「有罪!有罪!」「枪毙!杀了他!」
杜月笙在香港每天都看上海报,每天都看到上海百姓,惊魂失魄,眠食难安,以及许多至亲好友,惨遭共产党杀害的名单。一日,上海共产党的报纸上面讲,中国通商银行大楼,已经被共产党布置成为「工人文化之宫」,而且当时正在里面举行什么汪寿华血衣展宽,他便大叫一声不好,心想早年共进会弟兄中不及逃出的叶焯山和马祥生,一定糟了
果然,旋不久便傅来马祥生、叶焯山双双被杀的新闻,共产党对那段二十三年前的往事,念念不忘,决意报复。马祥生和叶焯山两个,一同被绑赴枫林桥,当年处死汪寿华的现场,举行「规模特别广大」的公审,「参观者」人山人海,树端、汽车和三轮车上,全都成了临时看台。马祥生、粪焯山被牵上台时,共产党的主审人先慷慨激昂,指责他们两个的种种罪状,骂过,便转向马、叶两人,高声的一问:
「马祥生!叶焯山!民国十六年三月十一日夜里,杀害上海总工会理事长汪寿华的血案,你们两个人,是不是有份?」
当时,马祥生年纪大了,胆量转小,他以为自己并未实际下手杀汪寿华,还在剌剌不休,多方辩白,和他并肩而立的叶焯山,则早已心知难逃这一关,一意速死,当下他便颇不耐烦的高声说道:
「好咧,祥生哥,大丈夫死就死!多说这些废话有啥个用?」
据此,共党的「主审」宣布马祥生、叶焯山二人坦白认罪,立时三刻,判决枪毙。拖下公审台便是一连串清脆嘹亮的枪声,便在数以万计的观众之前,两兄弟双双卧身血泊。
迫不得已用上氧气
「我虽不杀伯仁,伯仁由我而死」,杜月笙回想当年,马、叶二位和他一道赤手空拳,打出一片花花世界,组织共进会。参加清党,原是他的一力主张,马祥生、叶焯山两位好兄弟,无非唯自己之命是从,如今杀汪案的主动人避居香江,马祥生、叶焯山则落了如此悲惨的下场。此一事件给予他的打击,份外的大。杜月笙闻讯以后泪下沾襟,痛哭失声,于是心力交瘁,臻于极顶,他的喘疾骤然间如山洪爆发。
这一次喘,发得来势凶猛,将人吓坏,杜月笙喘时但见他满头满颈青筋直爆,大汗淋漓,身上穿的丝棉袄,过一阵湿淋淋的像是方自水中撩起。他每一次喘,都有几度窒息、几度晕厥,使家人以为他已长瞑不视。喉头吸不进空气时,他会从床上直跳起来,伸张双臂,十指楂开,彷佛失足溺者亟于抓到一块浮木。喘到这步田地,吃药、打针、喷烟,一概失却功効。中医西医穿梭般跑来跑去,商议、会诊,始终无法使杜月笙的喘势减轻,更弗论使他止喘恢复呼吸平顺。
一位有名的西医戚寿南,他斟酌再三,提出了一个无可奈何的办法
「喘到这样,祇好用氧气。」
从此,杜月笙套上了枷锁,他无日无夜,不与氧气罩、氧气筒为伴,随身多了笨重的配件,使他八九个月不能外出。
医院里所备的氧气,原为急救之用,但是七八位名医采纳了戚寿南的建议,大批的氧气筒,搬到了杜公馆,便成为月笙一刻不能轻离的活命之资,除非喘停,他口鼻之间的氧气罩,就像是他身上的器官之一。
因为经常需要氧气,杜月笙卧室外面,氧气筒排列成行,必须专人管理。杜月笙使用氧气之多,及其为时之久,使得许多初次赴杜公馆看病的医师一致为之极表骇异。氧气罩一罩上,杜月笙便喘得好些,呼吸也能渐渐的平复,祇是那一阵喘大发,实在是发得他余悸犹存,担心骇怕,因此,他认为自己的生命力过于脆弱,安全感遂而丧失无遗,急切无奈,唯有信托医生。渐渐的,他变得家中一时缺了医生,他便很不自在,饭也吃不下,觉也睡不着,必定要喊人来一位医师,他方能安心的吃喝与睡。须知杜月笙所延请的那些中西名医,都是极一时之选,业务最为繁忙的,通常他们并不出诊,而杜公馆这边的要求,却是必须随请随到,一刻也不能迟延,碰到他们正在诊所紧急治疗,杜公馆催促的电话,急如星火,自难免有手足无措,顾此失彼之苦。
好在这许多位名医,或则钦仰杜月笙的为人,或则早就是杜门故旧,朋友学生,固弗论杜月笙病势一来便急,卽以私人交谊而论,也是一有紧急情况非到不可。譬如中医师朱鹤皋,他和他的介弟朱鹤龄,两兄弟都是杜氏门生,恒社社员,老夫子病笃,焉有不尽心侍疾之理。也因为这一层关系,朱鹤皋在家家名医之中,最最辛苦他是不分昼夜,一得电话卽须摒挡一切,尽快赶来。往往,杜月笙夜里睡得不安稳,睡睡醒醒,心神不宁,他必得有医生在家里方始睡得着觉,这时候,多一半是朱鹤皋在杜公馆里睡沙发,澈夜守候,或者全日不离,而在他自己的诊所里,也许正门庭如巿,候诊者排起长龙,朱鹤皋业务再忙,当老夫子需要他的时侯,他总是不忍离去。
开始使用氧气以后,杜月笙的喘疾逐日减轻,共产党血洗黄浦滩的消息,犹在方与未艾,不绝如缕的传来,共产党的居心越来越险恶,手段越来越毒辣。杜月笙的旧相识,辣斐德路伟达饭店老板陈伟远,竟被共产党唆使他的亲生女儿控告乃父强暴乱伦,而被判处死刑。越剧名伶筱丹桂的姘夫张春帆,因为筱丹桂服来沙尔自杀,于是由越剧女伶十姊妹袁雪芬、袁水娟等具状伸「冤」,张春帆便和陈伟达同时双双绑赴刑场,执行枪决。
在共党残杀,令人头皮发麻声中,杜月笙除了为上海老百姓悲哀,为受难的朋友学生痛哭,他还有一桩牵心挂肚肠,使他眠食难安,魂梦为劳的大心事,那便是,他的长子杜维藩,时仍陷在上海,逃不出来。
就在民国三十八年年底,上海中汇银行「告急」函电如雪片般飞来,中汇银行的总经理原系浦拯东、副总经理徐懋棠、杜维藩。抗战胜利以后,中汇拥有两个存款最多的大客户,杜月笙一手创办的上海鱼巿场,和杜月笙任董事长的大东书局,有这两大客户每天解存钜额现款,中汇银行对于一般小额存户始终兴趣不高,无意争取。然而偏在上海沦陷以后,大东书局和上海鱼巿场的主持人杜月笙,唐缵之俱已撤离上海,两大客户风流云散,几同解体,再也没有钜额现款存进来,照说中汇银行理该无事可为,关门大吉,却是奇怪,上海人大概都晓得中汇银行是杜月笙所开,共产党伪善面皮犹未扯破,生意买卖暂复正常,在上海公私各银行中,中汇的存户,突飞猛晋,与日俱增,业务反倒欣欣向荣。此一反常的现象不曾使杜仴笙沾沾自喜,引为欢慰。相反的他却认为照这样下去,他肩膀上的担手势将越来越重,他担不起这么大的责任,他晓得共产党断乎不会允许有私家银行存在,中汇银行在不久的将来必定要被中共没收,杜月笙雅不欲做共产党的工具,利用他私人的声望与信誉,为共产党敛集财富,榨取老百姓的血汗,所以他不但无意继续维持中汇,尤且亟于早将中汇关门。
却是他苦于在撤离上海之前,无法先行宣告中汇停业,此刻他便不得不采取亡羊补牢之策,不惜任何代价和牺牲,设法结束中汇银行,而使杜月笙在黄浦滩上为万众崇仰的信誉,不至于有白壁之玷。中汇银行总经理浦拯东先已辞职,因此,他便嘱令他的学生子,中汇副总经理徐懋棠到上海这龙潭虎穴去走一遭。杜维藩闯龙潭虎穴
徐懋棠大半辈子席豊履厚,养尊处优,他好不容易在中共陷沪之前逃到了香港,此刻老夫子一声命他回上海,他那来这个甘冒生命危险的胆量?起先他推三阻四,后来便支支吾吾,他的态度使杜月笙勃然震怒,尤其当时情境迫不及待,急切无奈之余,带三分气忿,杜月笙便断然的说:
「好,你旣然不肯去,我就叫维藩到上海去办中汇结束。」
徐懋棠依然不声不响,于是杜月笙言话一句便再也不容收回,他明知杜维藩此去非常危险,然而话已出囗,他唯有硬着头皮,叫杜维藩回上海,办理中汇银行的结束事宜。
杜维藩父命难违,祇好别妻离子,心惴惴然的回上海去,他到上海的时候,共产党正在披起那张虚伪的表皮,共产党不曾对他为难,却是杜维藩住进爱多亚路中汇银行去办公。他立卽发现,整个中汇银行已在倾向共产党职工的把持之下,而共产党在中汇银行的头目,是为储蓄部的一名襄理兼课长。
暗中为共产党効力的中汇员工,抓牢了杜维藩就不肯放,双方南辕北辙,于是展开了明争暗鬪,杜维藩奉杜月笙之密令,冒险赴沪原为结束中汇业务,但是共产党却反而利用杜家大少爷都回来了为词,广为宣传,尽量扩充。因此杜维落在这一段时期极为痛苦,他在勉力应付公事以外,一天到晚都在想着怎样离开上海杜维藩去看过他的「寄爹」黄老板,听黄老板向他诉说目己的悲惨际遇,惊险镜头,当共产党展开消算、鬪争与公审,驱众如羊,杀人如麻,杜维藩也曾站在中汇大楼楼头数过囚车开来开去的数目他心知自己非走不可,于是要了一记噱头。
杜维藩故意跟那位潜伏中汇的共党头目套交情,说「知心话」,他纯以业务观点论事,强调当前的中汇为了扩充业务非得增资不可。果然那名共党头目一听「增资」二字,便眼睛一亮,眉飞色舞,却是他当下便问:「怎么样个增资法呢?」
「老板在香港,」杜维藩指的是他父亲杜月笙,「一大笔款子存在手上,香港又没有什么生意好做。让我到香港去跟老板讲,中汇业务大有可为,何不拨一笔钱给中汇增资呢。」
这个话的前半段一丝不假,杜月笙在香港有一笔卖房子的钱,中汇同仁大抵晓得,共产党指望噱杜月笙的铜钿和人一道进来,答应了杜维藩「回一趟香港」的要求,不过,杜维藩必须自家去寻一位保人。
为了找这个保,使杜维藩煞费踌躇,为难已极,他所谓回香港请老板增资原本是骗取路条,得以脱身的一记噱头。来日他到香港便不再回转,共产党上了杜维藩的当,一怒之下保人极可能会杀头枪毙。杜维藩不能救自己而使别人为他送命,因此他也就无法决定请谁出来为他作保证。
事为刘寿祺所知,刘寿祺是杜月笙好友刘春圃的儿子,经杜月笙一手栽培提拔,在杜月笙所拥有的华丰面粉厂当到了经理。当时他跟中共的伪上海劳工局长关系拉得极好,听说杜维藩正为保证出境问题作难,由于两代的交情,和少东的安危,刘寿祺慨然自告奋勇,挺身而出,他愿意担保杜维藩离开上海,回到香港以后,在共产党指定的日期之内赶回上海来。刘寿祺的慷慨仗义使杜维藩深受感动,杜维藩向他说明自己的计划确实是就此逃之夭夭,鸿飞冥冥,他是决不会再回上海来自投罗网的,杜维藩说共产党手条子极辣,他唯恐刘寿祺担这个保,会得惹翻共产党,害了他的一家门。
但是刘寿祺却故作轻松,他漫不在乎的说:「维藩兄你只管放心,万一出了事体,好歹我还有后台靠山。」
他所说的「后台靠山」便是他的伪局长朋友。杜维藩相信刘寿祺眞有这个「法力」,让他担保自己赴港,具结后果然不久便领到了路条。这一下直如「龙归大海,鱼跃于渊」,杜维藩平安无事的回到香港,使得自杜月笙以次,全家大小欢欣如狂,人人都在额手称庆,尤且感激刘寿祺的仗义勇为,舍己救人。
然而,上海那边,共产党在杜维藩限期届满,仍然不见他回来,于是「三令五申」,一催再催,把个刘寿祺逼得上天无门、入地无路,他的伪局长朋友,照样的对他脸孔一板,口口声声公事公办。刘寿祺百计拖延,饰词展缓,其实他始终不曾将共产党逼他交出杜维藩的情形,通知香港方面。他长日受到中共的严催坐索,实在吃他们逼不过了,三十九年九月,有一天刘寿祺从九层楼的窗囗,踪身一跳,一头栽到街心,顿时摔得头破骨折,血流遍地他算是为尽忠杜门,自杀毕命。(下期待续)
桂生阿姐全始全终 爱子无恙归来,使杜月笙大大松了一口气,中心欢慰,无以复加,因为杜维藩的脱离虎口,重返自由世界,对杜月笙来说,实有两层重要的意义。杜维藩由香港去上海,前后半年之间,外间不明眞象的人士,附会渲染,议论纷纭,都说杜月笙长子返沪,是为杜月笙本人投共铺路,因而「料准」杜先生在不久的将来一定会回黄浦滩。最低限度,杜维藩上海行也是为他父亲从事试探,看看杜月笙和共产党究竟有否合作的可能性。
也不知道出于巧合,还是共产党的特意安排,便在杜维藩滞留上海行不得也的那一段时期,中共发表了杜月笙的一项新「职」,伪中国银行董事,同时在香港茶座,口耳相传,像煞有介事的说,杜月笙将派中行香港分行经理郑铁如,代表他回大陆去出席伪中行的董事会,凡此种种仅凭猜测想象,毫无事实根据的说法,都使杜月笙极感困扰,大伤脑筋。杜月笙「投共」之说甚嚣尘上,居然连素称权威的美联社也发出了以讹传讹的电讯,惊动了不少亲戚朋友,骇异震撼,相继而来探问眞象,于是杜月笙唯有不惮其烦,在病榻上一一解释辩白因而为之费了不少的唇舌,尤其形成杜月笙心理上很沉重的一项负担。直到杜维藩脱险抵港,这满天的星斗,不绝如缕的谣诼,方始雨过天青,一笔勾销
另一层重要的意义,当然是长子杜维藩个人的安全问题,当初派徐懋棠回上海而他不敢去,自己多一半是动了气,小一半也是实偪处此,无可奈何,才把大儿子送进黄浦滩的,在杜维藩是父命不可违,自己和全家上下何尝不是硬起了心肠?倘若杜维藩眞有个三长两短,不但对于病中的杜月笙是一项严重的打击,他将又何以对他九泉之下的妻室,和都在跟前的媳妇、孙儿孙女?
所以,杜维藩人到香港,杜月笙可说是披襟当风,如释重负,忍不住的要脱口欢呼,当日,他精神一震,把一别半年的杜维藩,喊到了房里来,嘉勉慰劳了他几句,父子二人,随卽开始一次极关重要的长谈而杜月笙对于新自上海来的长子,他所问起的头一桩事情,便是─
「我拍给黄国栋,叫他转给你的电报,你收到了没有?」杜维藩一听,便晓得他父亲要问的是什么事情,黄金荣黄老板的正室夫人,杜维藩的寄娘,杜月笙尚未出道以前,对他一力栽培提拔的林桂生,「桂生阿姐」在三十九年春病逝上海,杜月笙在港惊闻噩耗,至感悲悼,他立刻打电报给留在上海的杜家账房黄国栋,转知杜维藩前去料理丧事,尽哀成服。桂生阿姐自从黄金荣另娶露兰春,她「提得起,放得下」,翩然离了她相帮黄老板建立起来的声势赫赫,钟鸣鼎食的黄公馆,便是杜月笙不惜开罪金荣哥,替他的桂生阿姐在西摩路备下了一幢住宅,搬过去定居。桂生姐从此闭门不出,不问世事,二十五、六年里,历经北伐、抗战、戡乱,那怕黄浦滩炮火连天,打得稀烂,她一仍安如盘石,不避不走。上她门的祇有一个炙手可热,步步高升的杜月笙,而杜月笙一生一世唯独视林桂生为他的大阿姐直是在说永远报不完她的恩。桂生姐之死,使杜月笙以未能亲自送终为憾恨,他叫杜维藩去吊孝,治丧,一再关照必须由他负担所有丧葬费用,则是基于他对桂生阿姐的了解,贯澈她立身处世的方针,杜月笙认为,必须如此,桂生阿姐在九泉之下方得心安。
杜维藩禀告他父亲,他在上海时已经遵照杜月笙的嘱咐,妥善办好了桂生姐的后事,杜月笙听后犹在不胜欷歔,他说了些桂生姐的为人和性格,对于她的「硬气」赞不绝口,以一个孤老太婆在上海关起大门,渡过了刀兵时起,动荡不安的二十五、六年艰苦岁月,她不但不要黄老板给她一文钱,帮她一点忙,而且绝不告贷,求借,或者接受任何人的馈赠。上海人所谓的「白相人阿嫂」,桂生姐可以称得上是代表性的人物,她是「白相人阿嫂」的「开山祖师」,同时自她溘然长逝,这一类典型的人物就此永远绝迹。
潘汉年揑恒社名册
接下来杜月笙便问杜维藩恒社子弟的近况,以及他们留在上海,处境有否危险?对于这一个问题,杜维藩唯有摇头苦笑,他说根据他的统计,恒社弟兄滞留沪上不曾逃出的还有五、六百人,而在他离开上海的前夕,共产党早已开始清算鬪争,五六月间上海被捕的清算鬪争对象为数在三万人以上。这其间有多少恒社弟兄,他无从打听。不过,有两点极堪注意的事,可以预见恒社弟兄的前途一定是凶多吉少。其一是根据共产党初步宣布的清算鬪争对象,是为:
(一)地主。 (二)资产阶级。
(三)国民党员。 (四)国民政府军公人员。 (五)反革命份子。
凡是属于上列五种阶层之一,便将被捉了去清算鬪争,杜维藩十分沉痛的说道:
「照共产党所宣布的清算鬪争对象,恒社留在上海的五六百位弟兄可说无一能够幸免,问题祇在于迟早之间。据我所听说的,已经有不少恒社弟兄惨被鬪争,或者是捉进去了。」
另一个坏消息也是他听人家讲得言之凿凿的,共产党的特工头子,伪上海市副市长潘汉年,曾经得意洋洋的向人宣称:
「恒社的一本名册,早已揑在我手里了。」
潘汉年这么说,显然是以恒社弟兄作为五种阶层之外的另一种清算鬪争对象,杜维藩说他听到这个话时,念及留沪恒社弟兄的未来命运,当下卽为之不寒而栗。
杜月笙则闻言嗒然不语,他的神色一变而为愁惨悲痛,二十年来他对恒社子弟加意培植,呕心沥血,其爱护之深,用心之苦,不是一般朋友师生的情谊所可比拟。杜维藩的报告可能是他预料中事,但他内心对于留沪恒社子弟的安全犹存一线侥幸之望,杜维藩的一番分析使他这最后的冀望也归于破灭,于是杜月笙陷于深钜浓重的悲哀之中。
举一件小事为例,杜维藩向他父亲说明陷于竹幕的上海人,过的是什么日子,死亡的阴影,恐怖的氛围,和尚、尼姑被逼迫着还俗,满街有人在扭令人看了恶心的秧歌,这一切都不必说它,天长日久,困扰不堪的「刑法」之一是开会。开会,开会,开会,无分男女老幼,老板伙计,没有一个人免得了开会之灾每天最低限度要开会一次杜维藩回上海仍旧住在华格臬路老宅,他愤愤然的告诉他父亲:
「我们家对过的那条衖堂仁昌里,一个扫垃圾的,几十年来从不曾踏过我们家门槛,如今他是我们那一带的什么长了,每次开会都由他来通知,他天天大摇大摆跑到我们家里来大呼小叫,颐指气使,叫我们上上下下的人去开会。我实在气不过,有时候躲着不出门,这个扫垃圾的会得上楼跑进我房间,于是我祇好推托头痛,告一次假。但是马上就有朋友好意来警告我,说是这种人千万不可得罪。」
滔滔不绝的倾诉到这里,杜维藩突然发现杜月笙面色苍白,喉间又在咻咻有声,他惊觉他父亲的喘病又有发作趋向,他慌乱的站起来,请杜月笙休息,其余的事明日再谈。当他辞出的时候想想不禁有点懊悔,他向他父亲透露了上海人的痛苦与厄难,这使杜月笙大受剌激,欲哭无泪,黄浦滩和杜月笙六十余年来血肉相关,如今他翘首北望唯有妖氛迷漫,一团黑暗,五百万上海市民在任人宰割,杜月笙的心中「好一似滚油在煎」。
中汇银行由它去了
中汇很行是杜月笙生平所办的第一个事业,也是一直维持到最后的一所机构临到上海撤退时期,三十年来接纳了一些外来的股份,但是中汇股东多半是至亲好友,而杜月笙本人所占的股本,则始终保持在百分之六十五以上。
由于杜维藩深入虎穴,去主持了半年中汇银行的业务,等他回到香港,杜月笙旋卽在他坚尼地台港寓,召开中汇银行股东会议。他叫杜维藩以中汇银行代总经理的身份,向股东们提出报告。
在香港的中汇股东,还有金廷荪、顾嘉棠与徐懋棠,当日一律到齐。
杜维藩向股东们坦白承认,当初他衔命返沪,董事长杜月笙给他的任务是结束中汇银行,免得存户不断的把钱存进来,将来一定会给共产党一把抓去全部没收,反而使杜月笙和中汇银行成为共产党搜刮敛集的工具,损及杜月笙在黄浦滩的私人信誉。
但是他到上海以后,由于中共干部的把持操纵,杜维藩不仅无法使中汇银行关门,反而由于中共干部的宣传利用,竟然产生了反効果。杜维藩啼笑皆非的说:
「我到上海之初,先去储蓄部查账,当时中汇银行的定期存款是七亿,折合港币只有三千多。后来共产党干部尽量宣传,说是家父派我先来主持业务,再过些时家父也要回上海的,这一下不但老客户增加存款额,新客户也在不断的来,祇有三四个月功夫,储蓄部的定期存款突飞猛晋,居然增加到了一百七十多亿,折合港币也有八十几万。客户越是相信中汇银行,我心里越是骇怕,因为我晓得共产党迟早会有一天要把我们中汇银行拿过去,到那时候存户的储蓄不明不白被没收掉,我们根本就没有办法向他们解释。」
这一席话,说得杜月笙神情黯伤,极为难过,在上海各公私银行存款锐减,有存款的客户能提光便尽量提光的情形下,唯独中汇一家,一技独秀,这正足以表现「杜月笙」这块金字招牌,卽使他本人不在,卽使黄浦滩上共产党横行霸道,控制一切,却依然可以发挥作用,取得上海市民的信任。这份情谊,是何等的重,又是何等的令他深心感动。可惜的是杜月笙当时纵有回天之力,也不能重返上海,为那五百多万竭诚钦重他的上海市民,尽一点点心力了。
杜维藩自上海到香港,带出来一本详详细细的账,载明他负责「主持」中汇银行业务的那一段时期,一应营运状况,收支明细。他把账本摊开,报告中汇银行的财务情形说
「尽管储蓄部的定期存款与日俱增,可是,一则由于把持业务的中共干部,一心一意吸收点存款进来,从不曾做过开拓放款业务的打算。二来沦陷后的上海,事实上也谈不到做什么放款,所以,一百七十多亿存款全部搁死在那里,而存户利息还要照付,这样『祇进不出』的结果,存款日多只有面子上好看,其实是每天都在蚀本的。」
报告至此,杜月笙忽然想起来了一件事,他揷嘴进来问道:
「维藩,过阴历年的时候,由你做主,中汇银行全体员工每人发了三个月的年终奖金,说是说红利,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杜维藩当 被鬪记
提起这一件事,杜维藩心中犹有余悸,所以他当时一声苦笑的回答
「那是中汇银行全体职工鬪争我,而我又鬪不过他们的结果。」
「鬪争?鬪你?」
连同杜月笙在内,在座的几位长辈和师兄弟徐懋棠,全都给杜维藩吓了一跳,因此,他们异口同声的惊问,而且一迭声的催他:
「快点把经过情形从详道来。」
「在我们中汇银行里,实际掌权的是共产党干部,顶顶神气的是各级职工,」杜维藩一脸无可奈何的笑,娓娓说道:「最伤脑筋的是总经理、副总经理,夹在他们中间,眞正连头也给轧扁掉。」
说得大家都失声笑了起来,顿一顿,杜维藩继续往下说道:
「各级职工都有一张红派司,共产党干部就不用说了,我们当总经理、副总经理的呢,他们还特地给我们想个称呼,叫『 』!」
杜月笙眉头一皱的问:
「为啥要叫你们『糟』呢?」
「不是那个糟糕的『糟』,」杜维藩摇摇头道,「而是他们共产党新造的一个字,读音是『糟』罢了,喏,那个『 』字是这样写的……」
说时,他取过纸笔,写下了一个「 」字,先递给他父亲看
杜月笙一看那个怪字,不但不认得,而且从来不曾见过,于是他猛搔头问:
「这是啥个字呀?」
「读就读『糟』嘛!」杜维藩应声而答,又解释说:「这个『 』字是「资」跟「劳」二字拚起来的,意思是我们算资方,但是已经没有钱了,算劳方呢,连个头都不见。因此变了资不资、劳不劳的『 』,岂不是糟糕透顶了吗?」
在场的诸人听了,唯有摇头苦笑,说不出话不出的啼笑皆非。
把「资方」地位的尴尬交代明白,杜维藩方再说起「旧历年红利事件」的经过,当时,全中汇银行的职工,联合起来要求发放三个月薪水的红利,「 方」杜维藩的答复是:
「行里没有赚到钱,又那来的三个月红利好发?」
然而职工们却振振有词的说:
「行里的存款直线上升,你怎么反而说是行里不曾赚到钱呢?」
照理说,吃银行饭的人,就不该说出这种外行话来,不过,杜维藩「处在矮檐下,不得不低头」,他不敢得罪有红派司的职工,祇好委婉的说明:
「行里存款逐渐增加,放款放不出去,这等于是增加负债。负担一天天的加重,收入全无,再拿存款来发放红利,那岂不是债上加债?」
职工们不理杜维藩的这一套,于是热烈的展开了鬪争「 方」运动,他们每日开会,请杜维藩到场,向他反复要求,辩论,闹得杜维藩头晕脑胀,提心吊胆,后来想想单枪匹马,怎么鬪得过这许多有红派司的人呢?因此祇好照数发给三个月红利了事。
杜维藩又说,他在上海一住半年,照共产党的意思,顶好他能有三头六臂,而将杜月笙在上海所有的相关事业,统统接收过去,「主持」、「经营」。这所谓的相关事业祇包括工商方面,譬如华丰面粉厂、民丰造纸厂、华商电气公司等等,说得好听些是杜维藩以长子身份接管他父亲的财产,实际上呢,那正是他们做好了圈套,叫他去充「 」,假使他一不小心被他们套牢,其后果之严重简直难以想象。共产党在事实上等于已经籍没了所有的公私事业机构,但是他们不愿垫付资金,打算以「民族资本家」为饵,用收回所业当陷阱,把逃开了,躱起来的大老板们套住,然后再想尽方法压榨,攫夺,直到他们连活命之资都榨光了为止。
由身历其境,在陷区上海住过了半年的杜维藩,备述中共的阴险毒辣,直听得杜月笙等人满腔悲愤,毛骨悚然,顾嘉棠又破口大骂共产党,余廷荪频频跌足叹息,杜月笙一语不发,因为他正椎心刺骨的难受。这中汇银行最后一次的股东大会不曾作任何结论大家心中都有所默契,杜月笙经营了大半辈子的这一片银行,唯有让它不了自了,让共产党霸占去拉倒。
果然,便在民国三十九年的九、十月间,共产党开始伸出攫夺工商业的魔掌,公司行号以至银行,一概改为「联营」,「联营」者,充公没收的另一名词也,中汇银行自此不再是杜月笙的了。
麒麟童占了杜公馆
杜月笙在上海华格臬路的那幢老宅,二十五年年来阅尽黄浦滩上的人事沧桑,世态炎凉,三十八年杜月笙全家避难赴港,偌大一座宅弟,就此空了下来。老娘舅朱扬声搬回高桥乡下去了,华格臬路祇留几名老佣人看守,楼台黯黯,庭院寂寂。然而当杜维藩侥幸逃出虎口,他在离沪以后,为时不久,这幢老宅竟然易了手,门口挂上伪「中国平剧会华东分会」的招牌,成为中共「御用机构」的会所,而所谓中国平剧会华东分会的伪会长,卽系著名的海派须生「始作俑者」周信芳,艺名麒麟童,也曾常在杜公馆奔走出入,不料竟由他来占了杜月笙的宅子。
杜维藩逐项报告上海方面的情形,这一报告便接连谈了好些天,或者是亲自拜访,或者是耳闻目覩,上海亲友的近况,杜维藩多半都打听出来了。许多人聚在杜月笙的房间里听,忽而欷歔,忽而叹息,忽而咬牙切齿,忽而顿足大骂,从杜推藩的叙述里,共产党的狰狞面目,毒辣手段暴露无遗,听到上海陷后实况的人口耳相传,越传越广,对于旅港沪籍人士,自然会发生相当的影响。
杜维藩无恙返来原是一件大喜事,因此杜月笙力疾而起,一连和他谈了几天,然而所听到的都是上海百姓如何受罪,恒社子弟如何危险,留在上海的老朋友们各种不同的悲惨下场,这许多消息使杜月笙刺激颇深,于是,杜月笙犹未痊可的一场「喘大发」,又变本加厉,病况极其严重。他每天一阵接一阵的急喘喘得他汗出如浆,神志不清,半人高的氧气筒用完一支又接一支情况最紧急的时候,所有的医生不约而同摇头叹气,他们向杜公馆的人强烈暗示,应该有所准备。
因此坚尼地台杜公馆上上下下乱成一团,几个成家立业的儿子,和三楼孙氏太太都住在外边,为恐临时生变赶不及到坚尼地台来送终,孙氏太太,杜维藩、杜维屏、杜维新,再加上住在坚尼地台的杜美如、杜维善、杜维嵩,嫁到金家的杜美霞,所有杜月笙在港的太太、儿女、孙儿孙女,每天都到坚尼地台守夜,以防万一。
杜月笙这一次病情恶化连续一个多月自三十九年五月中发到同年六月下旬,他躺在床上用氧气,往往仍旧喘个不休,身上的小挂裤一转眼就被大汗淋漓濡成透湿,侍候他的人忙不及脱下揩干身体再换穿。──他居然能逃过了这一关犹能苟延残喘,就所有的医生说来,都是不可思议的奇迹。
好不容易在盛夏时分喘势渐渐的戢止,杜月笙等于在鬼门关口打过了一转,大病初的杜月笙形销骨立,面容憔悴得令人不忍平视,「男儿由来轻七尺,好汉最怕病来磨」,随着十里洋场黄浦滩的夕阳西下,遍地血光,杜月笙被接二连三的大病磨得壮志销沉,彷徨畏惧。他极力的想活下去,却是他已失去对于自己生命力的信心,这一位毕生艰辛奋鬪,用赤手空拳打出一片花花世界的一代豪强当他九死一生,活过来时,竟会长期热中于求巫问卜,参详命理,藉命相专家的语语敷衍,求得自己心理上的安定与慰藉。
江湖相士出入杜门
从此,坚尼地台杜公馆常川出入的,又多了一批或则道貌岸然,或则仙风道骨的星命专家,江湖术士,有的是亲友介绍,有的是自己慕名求教,一时旅港名相士紫虚上人、袁树珊、李栩庵,还有什么赵神仙、一成仙等等,竟日被延请为牡公馆座上客,为杜月笙细推流年,观察气色。当然了,杜月笙要算命看相,应邀者必定是命理泰斗,神仙铁口,每位都有其特殊灵验的事例,脍炙人口的传奇。譬如最为杜月笙信服的袁树珊,以君平之术享誉海内外,历数十年而不衰,他和另一位测字灵验,百发百中的李翊庵,俱曾异口同声,推算杜月笙至少还有十年大运,要活到七十三岁,然后「福寿全归」,凡此安慰安慰病人的门面话,杜月笙起先居然也深信不疑。
在当时,杜月笙的妻子儿女,至亲好友,一概以为杜月笙热中算命看相,遍请名家,无非是他求个心理上的安慰,使自己在痼疾缠身之余,得一份新的希望而已。殊不知,杜月笙「算命看相」积久成迷,迷到后来居然会影响到他的生命力,这一点,确是连杜月笙自己也都是始料所未及的。
袁树珊和李翊庵推算杜月笙还有十年大运,是否慰藉病人的违心之言,不得而知,却是来往得最勤,走动得最多的一位赵神仙却有事实证明,他已算定了杜月笙的死期,而在杜月笙的面前,故意讳其实。
赵神仙算命看相另有一功,他是旅美华侨,因此对于国文不甚了了,一口生硬的国语也是回到香港、重庆以后才学的。据说他是因为偶遇一位喇嘛僧,遂而皈依佛家的密宗,专以持呪结印为修行要法,善觇候,可以望云气而知征兆,有一对千里眼(SecondSight),看得到「千里以外的事物」,杜月笙和他相识已久,曾经亲眼目覩他的种种奇术。抗战时期杜月笙避难香江,便有一些杜月笙的朋友请教过赵神仙,告诉他上海家中所在的街道名称和门牌号码,看赵神仙望空凝视有顷,移时便说出这位朋友的家中情景,种种现况,使求教者无不脱口惊呼,钦服他千里眼术的灵异。
杜月笙的一位好朋友,民国十六年清共之役曾经并肩作战的祝绍周,抗战中期任职川陕鄂边区警备副总司令,坐镇汉中,杜月笙西北行中曾接受过他的隆重军礼欢迎,后来祝绍周赴重庆述职,杜月笙邀他在交通银行下榻,赵神仙偶然到访,一眼瞥见祝绍周的头顶上官星正旺,当时便恭贺他不月升迁,祝绍周旋卽膺任陕西省主席,这一幕也曾是杜月笙亲眼目覩的。
赵神仙在香港为杜月笙望气,也说是杜月笙的痼疾短时期内并无大碍,可是旋不久赵神仙便去了澳门,他从澳门写一封信给杜月笙也很熟的朋友,信中说是他实际上业已见到杜月笙的魂魄逸出体外,在距地尺许的半空中飘飘荡荡。这便是三魂悠悠,七魄无依的险象,因此他断定杜月笙命已不久,赵神仙并且说明杜月笙除非渡过辛卯年(民国四十年)的七月十三、十五、和十八日那三道险关,否则必死无疑。其结果是杜月笙祇过了阴厝七月十三那一道关口,他死在辛卯年七月十四。
还有一位不幸而言中杜月笙死期的,是善观天文星象的「星家」吴师青,杜月笙不曾直接求教过他,到是杜月笙素所崇仰的唐天如,慕吴师青之名把他请到坚尼地台杜公馆,请吴师青为杜月笙推算,当时吴师青唯唯否否,支吾以应,辞出以后却悄声的告诉唐天如说:
「中元节(阴历七月十五日)的这个关口,杜先生很虽逃得过。」
六月息主人的命单
总而言之,常川出入杜门的命相专家,神仙铁口,当着杜丹笙的面,要末便语多恭维,「欣然算出」他还有大运可走,或则病势无碍,要末就吞吞吐吐,嗫嗫嚅嚅,从不曾有任何一人,了然」杜月笙,「君子问祸不问福」的「雅量」,对他坦然无隐,直言相告的。在杜月笙的家人亲友方始以为他实已得了安慰,「算命看相」的俱已发挥了心理治疗,精神鼓舞的作用,他们的功劳,似乎要比「起死回生」的中西名医更高,然而,偏有一日,杜月笙当着众人,语音苍凉的说出了一段三十年前的往事,使听到的家人亲友过后一想,情不自禁的为之悚然,心情又开始沉重起来。
杜月笙强颜欢笑的跟家人亲友说故事,他说大概是在民国十年左右,他不曾出道,还是黄金荣黄老板左右的一位小兄弟,有一天,他陪老板逛城隍庙,走到九曲桥畔,遇见一名和尚,一把拖牢了黄老板,硬要给他算一个命。黄金荣无可奈何,报了自己的生辰八字,和尚便给他细推流年,说以往之事,道目今境遇,居然谈言微中,泰半不爽,然后和尚又说黄老板来日如何前途远大,如何名利双收,如何成为名噪天下的风云人物,又如何在花甲之年急流勇退,安富尊荣,寿登期颐而善终,一番恭维把黄老板喜得搔耳挠腮,乐不可支,掏一块银洋,塞在和尚手里便就离去。
殊不知那位和尚志不在此,收好了银洋偏又一把拉住杜月笙,他眉开眼笑,阿谀讨好的说:
「慢慢交,慢慢交,你这位小阿哥,我看你顾盼自如,神完气足,眼看着就有大运来到,一步登天,这位老板,」他伸手一指黄金荣,又道:「运道固然好,但是你将来的好处还要胜过这位老板不知多少倍,来来来,快把你的八字报给我听,让我来为你细推流年,说得不准,我不要你一文钱。」
当时,杜月笙听他把这一段话讲完,欢喜固然欢喜,但是他福至心灵,起了警觉,心想自己是小伙计,老板终归是老板,命再好,也不能好过老板几倍去。靠牢黄老板吃饭时期的杜月笙,早已将老板的性格为人如何,肚量深浅几许,摸了个一明二白,清清楚楚,因此,他不待老板面现不豫,怫然变色,立刻便故作怒容,虚声恫吓,伸手一指算命和尚的鼻子,开口便骂:
「触那(上海话,略同我国国骂。)侬阿是瞎脱了眼乌珠,侬晓得我老板是啥人?敢拿我来跟老板比?」
黄金荣于是面有喜色,颇表满意,遇着八字步挺胸迭肚而去,杜月笙则亦步亦趋,貌至恭驯,却是隔了一夜,他心痒难搔,独自一人上一趟城隍庙找到那位算命和尚,满脸陪笑,向他解释昨日不得不出于一骂的道理,果然获得算命和尚的了解,于是定下心来为杜月笙细细参详。杜月笙在三十年后犹仍感叹不置的说:
「可惜我往后再也寻不着这位法师了,凭良心讲,他算命算得眞准,推断我往后的事,竟是没有一桩不灵验的。」
杜月笙为什么要突如其来的提起这件往事,而且言下不胜其感慨欷歔?莫非是他听到命相专家的「美言」太多,骤然憬悟「君子报喜不报忧」的道理,果眞如此,对于他的心理健康,极可能的便会一变鼓舞而为打击。所以家人亲友听他说了这个故事以后,抚今追昔,反倒是忧心忡忡,疑惧不已。
答案一直到杜月笙死后方始揭晓,果不其然,杜月笙对于诸多命相专家的当面奉承,饰词宽慰,渐渐的起了怀疑。杜月笙辞离人间,家人为他更换殓服时,脱下他所着的衫裤,检点遗物,便在他那件贴身中衣的小口袋里,找到了一纸命书,摊开一看那纸命书上板板六十四般的写了那么两句:
「六十四岁岁在辛卯,天克地冲绝难渡过。」
再一细看,命书上印好有「六月息馆主」字样,馆址则在台湾台北馆前街。当时杜月笙的诸亲好友业已有所憬悟,杜月笙算命看相着了迷,同时他毕竟也算是夙有慧根的人,迷到了相当的程度,便晓得当面求教一定问不出眞话,于是他远及台湾,开好时辰八字请那位「六月息主人」覆函批命,「六月息主人」乃将杜月笙的最后命运据实批来,杜月笙还唯恐亲友家人伤心难受,他把命书藏在贴肉的衣袋。
杜月笙的长子杜维藩追忆这一段经过,他眼圈已红不胜感慨,而和杜维藩持同样论调的杜门中人大有人在,大家都认为杜月笙在迈向他人生最后的旅程时,由于经年累月求神问卜,可能走火入魔,因而使他全盘丧失自信,丧失了挣扎求生的力量。据杜维藩沉痛的说,他父亲在三十九年底,以及四十年初生命意志极其坚强,对于人生犹仍乐观,六月息馆主那一纸命书来后,杜月笙便彷佛一心祇往死路上走。
余波尾声,这位判决杜月笙命运的「六月息馆主」究竟是谁呢?直到民国四十一年五月,杜维藩自香港返抵台湾,曾经向王新衡问过六月息馆主究系何人?王新衡说他也不知道,后来有一天跟程沧波谈起这件往事,程沧波却晓得「六月息馆主」姓季,而且是一位国大代表,他在馆前路効君平之隐,杜维藩去拜访过他,谈起杜月笙的那一纸命书,季「馆主」回答八字确由香港寄来,不过八字上没有写姓名,他怎想到算的就是杜月笙的命,杜维藩和许多杜门中人惊异六月息馆主推算流年的灵验,也曾相继求教,据说有的确实算得很准,有的也不怎么灵光,由而可知求卜问卦也并非是十拿九稳的。
添项消遣欢喜聊天
大病方愈的杜月笙,在日常生活方面,头一项改变是用氧气用成了习惯,家里面半人高的氧气筒排列成行,蔚为奇观。曾有一次,一位香港大学的医科教授,应邀前来坚尼地台十八号为杜月笙看病,他一眼瞥见杜月笙房门外走廊上,摆了一长串的氧气筒,当时便问陪他进去的万墨林:
「这么许多氧气?够我们医院里备用的了,眞不愧为众人羡称的杜公馆。连杜先生用点氧气,居然就准备了如此之多。」
万墨林听了,一声苦笑,他告诉那位在香港很有名气的医师说:
「你看看倒是不少,不过呢,杜先生一个号头就要用两倍这么多的氧气。」
「什么?」香港医师大吃一惊,忙问:「一个月要用两倍这么多?」
万墨林点点头,那位医师反是连连摇头自言自语的说道:
「从来没有听说过,氧气拿来这么样子用的。」
病愈后第二项改变,则为生活起居全部失却常轨,眠食靡定之外,又添了个容易失眠的毛病,稍微有点不如意的事,夜里就翻来覆去的困不着。因此,每逢杜月笙失眠,家中各人便得想尽方法为他打发时间,遇到他体力可支,精神好些,杜月笙总是在下午或者傍晚,便主动的关照万墨林:
「墨林,拨几只电话,看那些朋友有空?请他们到这里白相相。」
他所谓的「白相相」,是为他嗜好终生的「赌」,民国三十九年夏季以后,经常到坚尼地台来陪杜月笙赌铜钿的,除了原有的老搭子盛泮澄、朱如山等,又添了盛宫保盛宣怀的五小姐,大家尊之为「五娘娘」的,还有严欣淇、吴家元、和杜月笙的一位得意门生,恒社中人,上海鲍利造纸厂华籍总经理徐大统。徐大统在上海做纸生意,发了大财,逃难到香港,运用携出的资金,稳扎稳打,步步为营,他投资香港大新银行,担任常务董事,在逃难旅港的上海朋友之中,算是比较「混得落」的一个。徐大统在香港业务虽忙,但是他对待夫子大人杜月笙,极为尊敬,走动得相当殷懃,祇要老夫子有兴趣,他必定赶来奉陪,轧上一脚,尤其在赌桌上说说笑笑,让老夫子开心开心,欢喜欢喜
吴家元当时是在香港、台北,两头的跑,他到香港,坚尼地台杜公馆是每日必到的,杜月笙要赌钱,他当然落得奉陪。同时他也还是跟从前一样,通常都是输的少,赢得多。
不打牌的时候,杜月笙新添了一门兴趣,聊天。平时,杜月笙向来不爱多说话,尤其是在家中,他旣无谈话的对象,也没有闲聊的时间,现在情形大不相同了,「一饭三吐脯,一沐三握发」的大忙人杜月笙,反而闲得在为打发时光的问题发愁,因此他又喜欢找人闲聊,当年的往事,一生的交游,以至于国际局势的演变,国家未来的远景,话匣子一开便滔滔不绝,谈得兴高采烈。他的忠实听众,除了日常走动的顾嘉棠、秦联奎、朱鹤皋,……还有住在隔壁的朱文德、万墨林,从早到晚随侍在侧的徐道生,太太、子女,后来还由他自己主动找来一位听众──吕光
吴家元「老千」之秘
自己的事,谈起来百无禁忌,和盘托出,朋友间的种种,则依然守口如瓶,确保秘密。「人前莫说人短,人后不道人非」,这一点,杜月笙确实是做到了的。唯一的例外,是几乎一生都在靠赌吃饭的吴家元,当有人好奇的问他,吴家元赌钱究竟做不做手脚的时候,他便直淌直的这么说:
「怎么不做?祇是他做手脚要看场合而已,在熟朋友面前,他会留一手,最低限度,有我在场,他绝对不敢不干不净。」
杜月笙说:吴家元不敢在他面前「下手」,倒并不是他有捉「老千」的眼力和本领,而是吴家元唯恐当众出丑,有损杜月笙的面皮,还有一层关系,则是吴家元的作弊手法和伎俩,一本「老千」账,统统都在杜月笙的肚皮里。
吴家元的伎俩,说穿了很简单,他要「变戏法」,其实是顺手牵羊捞筹码,并不在牌上动脑筋。杜月笙带笑的说,这便是吴家元「老千手法」高人一等的地方,因为赌钱的人防「老千」,多半注意他手上的牌,留心他正在参与战局的分际,绝少有人料想得到,吴家元专在自己丢牌的时候,以桌面上的筹码为目标,偷筹码比偷牌不易被人发觉,此其一,而偷筹码又远比偷牌实惠,可靠,此其二。
杜月笙问那些从不与吴家元对赌的听众说:
「你们试想看看,譬如说打唆哈,是不是人人都把自己面前的筹码,依数额大小,一迭迭的堆得很整齐,好使下注的时候便利?」
大家毫不迟疑的回答:
「是的呀。」
「那么,你们再想想看,」杜月笙笑了笑:「吴家元打唆哈,他面前的筹码,是不是总归大小混杂,堆得乱七八糟?」
众人一想,都说果然不错。
「毛病就在这里了,」杜月笙继续说道:「他故意把筹码乱堆,正是为了他偷进筹码的时候,往里面一塞,很难被人捉住。」
还有一层,杜月笙再次点醒他的听众,吴家元在自己丢牌的时候,总喜欢伸手到枱子中央,故作热心服务之状,帮人家把大大小小的筹码理理〕齐,这也是因为当他缩回手时,或者在指缝里,或者在掌心中,绝对有一两个大筹码给他带回去了。赢家赢钱,双手一掳,谁还会去细数筹码数目哩?
至此,众人方始明白,吴家元的「手脚」,原来竟是如此简单,不过,当时有人细细回想,于是忍不住的提出这么一问:
「照杜先生的说法,人家赢钱,吴家元便『抽头』,打唆哈他就该场场赢的呀,他每场必赢,怎么还会有人肯跟他打牌呢?」
「当然了,」杜月笙颔首答道:「每场必赢,那怎么成?吴家元也有输钱的时候,甚至于他输的次数跟数目,背后替他算算账,可以说十中有九,要比他赢到袋中的多得多。」
听得众人如坠五里雾中,实在弄不懂,便向杜月笙追问:
「吴家元怎么会输,怎么肯输,又怎么反而输多赢少的呢?」
停了歇,杜月笙终于说出了吴家元当「老千」时的最高秘密,这也是前后四五十年,他走遍大江南北,香港重庆,周旋于达官要人、富商巨贾之间,「老千」伎俩从不失风,而且,这么许多见得多,识得广的豪赌客,仍然肯和他交手的缘故。原来,吴家元有一个天大的噱头,他可以化输为赢,甚至于他能够输得越多,反而使他的「进账」更好。
这话怎么说呢?──吴家元每到一处地方,搭上了一批呼卢喝雉,一掷万金的赌朋开始排日豪赌,竟无虚夕,一开头他下点本钱,小输输,吸引与赌朋友的兴趣,减少他们对自己的怀疑。甜头给人家尝过,他便要开始下手,施展出指缝一夹,掌心一吸的偷筹码本领,场场赢,天天有大笔进账。赢得多了,赌友的疑心遂起,但是因为想不到他在筹码上用功夫,因此有很长的一段时期,让他一票又票的大捞,他个人「赌的财务」,遂而有了相当的基础。
不过天长日久,众目睽睽,他的「伎俩」终归会有被人发现的一天,察觉他做「手脚」,偷筹码的人,或则同桌赌友,或则系作壁上观的外人。他们晓得了吴家元的秘密,明知有一条蛮粗的财路,当然不会傻到当众戳穿,闹个不欢而散,使吴家元永远抬不起头,露不了面。当天夜里,也许是明日一早,这位朋友一定会去跟吴家元「讲斤头」,点他那么一点,叫吴家元明白他的秘密已在对方掌握。这时候,吴家元为了情面攸关,生存问题,当然要向对方苦苦哀求,务必遮盖。在这种情形之下,换了普通一点,道行不高的「老千」,多半拼着出一大笔钱,贿赂对方,作为保守秘密的代价。但是吴家元棋高一着,法力不小,他竟不此之图,反而和对方开谈判,讲条件,他主动要求跟对方分赃、「劈坝」。
专赢赌桌外的铜钿
吴家元开出的条件是,务请保守秘密,从今以后双方合作,他每次下场,不论输赢,双方分账。成数则祇要在五五对分以下,都好商量,四分之一,三分之一,或者对半均分,吴家元无不允肯。
对方一想这无异是十拿九稳的发财之道,旣不需本钱,又没有风险,眞是何乐而不为?何况吴家元在条件之中说明,万一他一时不慎,当场失风,卽使被人杀了头,他也决不会──其实也是毫无必要扳出对方来,作为他的陪葬者
接受这个无比「优厚」的条件了,吴家元便与对方当天发誓,无论是那一方违背「合约」,不得好死,而且每夜赌局一散,立刻结账,该拿该赔,当场了结,绝对不得推三阻四。
分赃劈坝的事谈好,吴家元开始有了一位伙友每日登场打唆哈,他还是照偷筹码不误,因此仍然是每日必赢,他的伙友天天有大笔钞票可进,吴家元虽然白白的分三分之一或一「斩获」给对方,却是他爽爽快快,从不赖账,他自己的「收入」少了三分之一或一半总归还有钱进,何况,他又在赌桌之外开辟了一处赌场
接连多日,伙友收获颇丰,正在沾沾自喜,对吴家元的「恪守信用」、「诚实不欺」深为感激。然而,吴家元偷筹码的秘密又被一位第三者看出来了,于是第三者来寻吴家元「大开条斧」,吴家元则依样画葫芦,请他代为保密,贿胳则为分赃劈坝,也定一个不论输赢,分摊三分之一或一半的条件当第三者欣然应允,吴家元还「够义气」的不使头一位伙友获知,每天必定要缴的这一笔「税」,由他独力负担。
假使两位伙友定的条件,都是各自负责二分之一,那么,吴家元冒险做「老千」,偷筹码,辛苦赢来的钱,不是一文也到不了手吗?此所以,吴家元在祇有两位对分伙友的时候,日子最难过,因为这时候他还必须保持常胜将军的手气,祇许赢,不能输,──他要等第三、第四条鱼儿上钩。
祇要他把握机会,脑筋一动,手上一松,吴家元要再找第三、第四、第五乃至于第十七、八位输赢对分的伙友,实在是太容易了。因此可以这么说,到某一段时期,别的「老千」最怕的「被人看出马脚」,乃至于分赃劈坝黑吃黑,在吴家元却反而「韩信将兵,多多益善」般,求之不得。
为什么?──吴家元这种高「老千」之巧,之妙,之异想天开,之吃遍天下,本领就在这一点。譬如,日日有赢余可分的伙友,接二连三的拉到了十八个,其中个个都是讲好条件不论输赢对半分账,到这时候,吴家元便开始得其所哉,放心大胆的输钱了,他场场输,日日输,而且越输越多,越输越大。自此他财源大开,洋钿银子滚滚而来,比认眞能够偷到手的,更要多些。
这笔账是这样算的:首先,当初对天发过了誓,有言在先,伙友们不论每场输赢,一家一半,因此,吴家元赢一万,伙友白拿五千,反过来说,吴家元输了一万,伙友不能说是祇共安乐,而不共患难,当然也得负担一半亦卽五千元。
当吴家元拥有彼此之间毫不知情的伙友达十八名之多,邢么,就算他每天祇输一万块钱,他付出的是一万,却能够立刻从十八位伙友那边,到手十八个五千元的「补贴」,如此这般,他花一万块的代价,而得到九万元的补偿,一场整赚八万元
跟吴家元每日同赌的朋友,做梦也想不到吴家元会枱子上穷送,而房间里猛收,赌桌不过是张戏台,每天打个过场,骨子好戏是在房间里面私底下演出的。普通老千遇上这种豪赌场合,卽令每天照单全收把枱面上的钱统统扫走,也许不过祇是个四万、五万,那比吴家元明输暗赢,日进八万巨款。
常年累月的赌下去,跟吴家元同赌的朋友算得出这一笔账,吴家元先小负,继而大胜,接下来便「一蹶不振」,屡战屡败,手风始终不转,牌运毫无起色,于是人人都瞭得,吴家元输的钱远比赢来的多,而且多过若干倍,数目大得吓坏人。
吴家元天天输钱,相反的便是同赌的朋友日日赢进,当吴家元连战获捷的那一段时期,多多少少还有些人慑于他「靠赌吃饭」之名,骇怕他是「老千」,但是临到后来,想想也觉吴家元「老千」之说决不可靠,最「简单」的一层道理是:天下会有「少赢多输」的老千吗?岂不是笑话奇谈?
好赌之徒引为烱戒
他的那些个伙友呢?发现吴家元偷筹码的秘密之先,自以为得了一条财路,通常一般祇有吃「老千」,不会有揭穿「老千」的,他们的做法自以为相当正确,而吴家元不吐一笔钱出来开消,反倒甘愿让他们坐享其成,分润一半,于是开头得了吴家元不少的造孽钱,紧跟着便一笔笔的往外吐,吐到了相当程度,不但「不义之财」悖进悖出,甚至于还要自掏腰包,倒贴老本。腰包越掏越空,老本越贴越多,纵使明知跟吴家元订的这个合约不是路道,其中必有蹊跷,然而自己早已伸长颈子给他套牢,一时又怎么逃得掉?
置之不理,干脆不出,吴家元岂是弱者?小辫子揑牢在他的手里,就唯有乖乖的让他摆布,那怕你倾家荡产卖脱家主婆,那「输」了的一半怎能不付?对天发誓且莫去管它,俗话说:「吃人的口软,拿人的手软」,自己情虚,先矮了一截。要说是「诉之于法」吧,吴家元诈欺,自己又尝不曾欺诈,狠一狠心揭穿内幕呢,吴家元是「老千」,自己还曾和「老千」分赃劈坝,朋友之间说起来,吃「老千」的跟吃软饭的又有什么分别?吴家元秘密戳穿,不能做人,自己又有何颜面去见家人妻小,亲戚朋友?因此之故,想来想去便祇有「打落牙齿和血吞」,悉索敝赋,竭力报効吴家元。
好戏连台闹到最后,坐在枱子上的赌朋友个个赢,靠赌吃饭,一生享受的吴家元日日输,吴家元是「老千」乎,非「老千」欤?几十年来成为传诵纷纭,莫衷一是的不解之谜,欲哭无泪,倾家荡产的,反是牌都不曾摸过的那般黑吃黑者。
杜月笙感慨系之的说:「见利忘义」,「贪小便宜吃大亏」,这两句俗谚正是吴家元那帮伙友的写照,他认为这般人很可怜,但却咎由自取,接受一次「与虎谋皮」的教训。吴家元有这么一批可怜虫给他播弄,他自可应心得手,予取予求,吴家元的伙友往往被他压榨得油尽灯枯为止,他压榨这种自投罗网的可怜虫,其方式是竭泽而渔,不留余地,等到可怜虫们榨无可榨,他方始逐一放弃,放弃到全部伙友统统化为乌有,于是,吴家元又将他的连台好戏重新开始,先小胜,后大赢,然后再一条条的大钓其场外之鱼
当时众人听杜月笙说到这里,眞是恍然大悟,如梦方醒,吴家元可称之为聪明绝顶,想入非非,他利用人性贪婪的弱点,使人自投罗网,吃亏上当,就佛家的因果报应之说而言,以法律观点而论,甚至于与论道德观念,还眞不知道该定他那一条呢?
杜月笙娓娓道来这一段「老千」机密,末后他曾面容严肃,郑重其事的声明,他和吴家元结识于民国十四年,二十五年的交情,彼此相处的时间够得上长久,吴家元诚然狡狯过人,但是他毕竟也有可取的地方,譬如说他聪明绝顶,手腕玲珑,肆应各方的功夫尤称上上之选,国家多难的时候能够深明大义,杜月笙但有一事嘱托他也肯为之出生入死,抗战初起他衔杜月笙之命奔走华北陷区,抢救滞留平津行不得也的名流耆彦,使他们免于沦为汉奸,助长日本军阀「以华制华」的毒辣阴谋,便是吴家元生命史上值得大书特书的一章,否则他也不会被北平日军派员专程南下,到方始沦陷的香港来指名逮捕,打算解往北平治罪了。
他又解释为什么自己明知吴家元是「老千」,而犹仍和他不时同局赌博,杜月笙说吴家元在他跟前颇能守信,民国十四年他和吴家元在泰昌公司同赌时,吴家元的「老千」伎俩,被杜月笙的好朋友严老九捉牢,吴家元声称保险把杜月笙输掉的钱赢回来,杜月笙却在头一场便反而为之输去,当年他曾对吴家元施以教训,而吴家元也在杜月笙面前赌神发咒,答应杜月笙的条件,从此不再跟杜月笙和他的朋友「掉枪花」,杜月笙证实吴家元确能恪遵诺言,二十五年来不曾在他跟前玩过一次花样。
正告他的后生晚辈,家人亲友,杜月笙十分感慨,语重心长的说:
「我告诉你们这些,祇是在说赌不是一件好事情,你们倘使欢喜赌,将来还不晓得要碰到多少怪事哩!」
复兴航业公司迁台
杜月笙身为中华民国全国轮船业公会理事长、上海市轮船业公会理事长、招商局理事、民生实业公司董事、上海市轮渡公司董事长、大达、大通、裕中轮船公司董事长,他是中国航业界的领袖,殆无疑问。民国三十七年,他曾与钱新之合作,又创办了一家「复兴航业公司」,而由杜月笙担任董事长。当时,规模宏大,吨位最高的复兴航业公司,在大陆沦陷前后,可谓为我国最大的一家民营航业机构
但是复兴航业公司所拥有的轮只,有一部份系由政府担保,向美国贷款购来,杜月笙、钱新之为设立复兴航业公司,艰难缔造,费了不少的心血与精力,然而公司成立未几,大陆情势日非,战火迅速蔓延上海,当时杜月笙曾以全国轮船业公会理事长的地位,竭力鼓励航业界人士,使他们的轮只参与疏运,机构转移到香港去,往后他到香港,更一力敦促迁港的各航业公司,迁往台湾。杜月笙常说:台湾是一座海岛,来日经济发展,必将以对外贸易为重心,因此他认为航业界在台湾当可大有作为,航业公司迁台,一方面可以增加国家的力量,另一方面则为航业界本身,获得一处前途光明,大有可为的良好基地
民国三十九年三月一日,总统复职,八日立法院投票同意陈诚出任行政院长,三月十二日,新阁名单发表,社会部政务次长贺衷寒出长交通部。贺衷寒就任伊始,对于鼓励海外航业机构迁台一事,极为重视,他曾致函杜月笙和钱新之,希望他们能将复兴航业公司,迅卽迁台办公,有以发生一点倡导作用。杜月笙、钱新之和杨管北,因而频频集议,磋商多次,最后乃由杜月笙毅然决然的作了决定,复兴航业公司旣有大部份船只,系由政府担保借贷美国债款购买,那么,要复兴起一点倡导作用便何妨做个透澈;于是杜月笙、钱新之双双出面,以自身年高体弱多病的理由,表示无意继续主持复兴航业公司的业务,他们二位要求成立一个复兴航业公司监理委员会,而将复兴航业公司改由官方营运。
于是,复兴航业公司率先迁台,监理委员会成立后,政府为昭郑重,特由交通部长贺衷寒,担任监理委员会的主任委员,但是贺衷寒希望杜月笙和钱新之方面,也能推荐两个人,担任常务监理委员。而在这两位常务监理委员中,杨管北是当然人选,无需加以考虑,至于提名另一位时,杜月笙和钱新之,便得煞费一番商量了
浙江诸暨人,毕业于黄埔军校二期,北伐时期在上海当过兵站总站长的周兆棠,他跟杜月笙结识甚早,周兆棠后来任过中央军党务处长、考试院法规委员、交通部司长、国民党六届中央执行委员、立法委员等职,同时他又是招商局的董事之一,和杜月笙也算是同事。三十八年春,周兆棠从南京举家迁往香港,住在堡垒街,和坚尼地台十八号杜公馆,相隔不远。因此他闲来无事之际,常去杜公馆走动,陪杜月笙聊聊天,吃吃饭,往往杯酒言,在乱离中极尽友朋之乐。杜月笙对周兆棠的才干颇为赏识,认为他确能办一番事业。虽然双方渊源不深,但是当他考虑推荐复兴航业公司的另一位监理委员时,基于「选贤与能」、「用人唯才力是视」的道理,他便很自然的想起了周兆棠这位朋友。
凑巧监理委员会主任委员贺衷寒的建议,提的另一名监理委员人选,也是周兆棠,台北香港,不谋而合,使杜月笙颇为欣慰,他再跟钱三爷钱新之一商量,三方同意,于是周兆棠便回到台湾。复兴航业公司的业务,由于贺衷寒高高在上,杨管北本身的事业繁忙不堪,因此多一半系由周兆棠负责,杜月笙尤曾一再的表示,他希望复兴航业公司,能在周兆棠的大力推动下,达成他设立当初时的构想和愿望。
一直到杜月笙逝世之后四年,民国四十四年复兴航业公司恢复民营,重开董事会,周兆棠被推荐为董事长,这和杜月笙当初的意旨,可谓完全符合。复兴航业公司迄今仍为台湾航业巨擘之一,周兆棠亦早成航业巨子,他对于十余年前杜月笙的一番培植、支持的热忱,始终是挂在嘴上的。
马连良到添份热闹
平剧名须生马连良,多年来一直受到杜月笙的关照,对杜月笙敬之如父执,平时相处,和家人父子一般的亲密,杜月笙的恒社子弟中,大概就数马连良的平剧造诣成就为第一,因此一生嗜爱皮黄的杜月笙,对他这位高足极是爱护得很。抗战时期,马连良在沦陷区里唱过戏,胜利后有人指他腼颜事敌,使他不获继续登台演唱,便由杜月笙为之大力缓颊,马连良乃能在胜利以后独步京沪,红极一时。所以民国三十六年杜月笙做六十大寿,南北名伶名票演唱十天,马连良和梅兰芳两位伶王,确实是卖尽了气力。十天义务戏里除了孟小冬登台的两场,马连良曾将他的拿手好戏如「龙凤呈祥」、「打渔杀家」接连的各唱双出,同时还把他在中国大戏院演出的班底,尽出精英,报効师门。
马连良在大陆沦陷以后,曾经翩然抵港,唱过一阵子,在这段时期他不论怎样忙碌紧张,三日两头必定会跑一趟坚尼地台,给老夫子请安。杜公馆每星期五的平剧清唱小集,他祇要有空,必来参加,马连良一到杜公馆,由于他有说有笑,讲讲唱唱,使得门庭冷落车马稀的杜公馆立时热闹起来,杜月笙的八个儿子、要好朋友、左右从人个个会哼几句,家中还有姚玉兰与孟冬皇,这许多人都和马连良要好,他们常在一道说笑、吊嗓、拍照,杜月笙是素来清净不了最喜热闹的,因此马连良一来往往使他精神焕发,心情开朗,小毛病一时全忘却了,那眞比打针吃药尤其有効。
三十九年夏季以后的坚尼地台杜公馆,人来客往较先前略微增多。这有两重因素,其一是杜月笙大病已愈,精神较好,他无法出门拜客,好朋友卽使不来他也会命万墨林打电话去叫。其二是「登门求告」要求帮忙的朋友渐渐的多了。
一日,有一位早年在重庆结交的朋友托人来讲,他已经办好了入境证,卽日将赴台湾,但是他客居香江,资斧已尽,连船票钱都凑不齐了,无可奈何,他向杜月笙借三百元港币。
杜月笙一听,惊了一惊,当时便极感困惑的问那位代言者
「怎么他老兄会落到这步田地的呢?」
原来此公是重庆富翁之一,生意、房地、山亩,多得不可胜计,杜月笙旅渝时期常去他家里,一间富丽堂皇的客厅,面积和布置可与大跳舞厅媲美。在香港诚然是逃难,但是杜月笙对于他连三百元港币也要开口告贷,委实有点出乎意外。
于是来人告诉他说:
「客居在外,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一钱逼死英雄汉,这有什么办法?如今像他这样穷途潦倒的百万富翁,香港市面上正多着呢?」
杜月笙闻言不胜感慨,同时也起了警觉:香港居,大不易。外地人在香港落了魄,根本无处求援,就只好自生自灭。
杜月笙说三百块钱拿不出手,他数了一千港纸,接济那位重庆朋友,让他买好船票到台湾以后,手头还有一点余钱。
「香港居,太不易」
从此他十分关心上海朋友、各地难民住在香港的情况,时常主动探听朋友们的消息,有困难的便命人送几个钱去,钱不多,但是雪中送炭,份外令人心感,杜月笙渐渐的对旅港上海人的近况有所了解。上海人逃难抵港约可分为三种类型,上焉者有眼光,有魄力,也有资本,他们一到香港立定脚跟便办事业,譬如杜月笙的老朋友吴昆生和陆菊荪合办规模庞大的「纬纶纱厂」,王启宇办一片「香港纱厂」,都办得相当的成功,不但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而且纱厂职工还容纳了不少上海来人。
中焉者忽视了反共抗俄是一场长期战争,他们挟着大批金钞而来,抵达香港这个欢乐世界,于是声色犬马,酒食征逐,心中比方到香港是来白相相的,过不多久国军反攻就可以重返黄浦滩。殊不知住在香港的时间一久,酖于游乐沉缅越来越深,终于「床头黄金尽,壮士无颜色」,为了一日三餐每天逡巡于酒楼茶座跑马地,幸而遇见一位熟朋友,那怕是一元港纸借到手都很满足,因为又可以混过一天半日了。
下焉者错把香港当作了黄浦滩,低估了香港土著的深厚经济潜力,他们将投机取巧之风带到香港来,大家一道「炒金」,于是成天到晚卖出买进,做得十分之起劲,数量越做越大,危机越来越深,初期赚到两文的莫不忻然色喜,自以为得意,滚雪球般的炒得来「热大头昏」,最后是本地帮的商人觑准机会,狠狠交一掼,于是上海帮炒金客立陷惨败,有人倾家荡产有人被迫自杀,损失大多以巨万计,这一次炒金潮,终使上海朋友吃足了香港人的苦头。
有此几层缘故,当上海人逃难抵港之初,香港人冷眼旁观上海客花花绿绿的钞票满天飞,成千上百,尽情挥霍,当年的游乐场合,豪华餐馆,几乎尽是上海人的天下,然而曾几何时,香港人便「眼看他掼钞票,眼看他钱光了」,从青山酒店、观光旅馆搬进了亭子间、租铺位、困地板、扶梯的比比皆是,当他们阮囊羞涩,衣食无着,立可发现香港绝非上海,同乡人自顾不暇,本地广佬言语不通,素无交情,想借几角港纸到摊头上吃一碗饭,也是大难
因此,三十九年以后,上海人在香港便开始销声匿迹光景黯淡,囊无分文的在满街奔走,告贷求乞,手头还有几文的也无不缩小范围,樽节支出,守着最后的活命本钱,拖一天是一天。卽连二十余年来在黄浦滩上不作第二人想,声势显赫的杜月笙,也都在「坐吃山空」之际,渐渐意味到经济问题的严重,不时的愁眉不展,长吁短叹,共产党张牙舞爪,黄浦滩氷山已倒,杜月笙开始步入他一生中由绚烂而归于平淡的艰难困苦时期他在太息「香港居,大不易」。
不过,在香港的名流耆彦,太平绅士,如国民革命军前粤军总司令许崇智,和德高望重的周埈年等,仰慕杜月笙的为人,倾心结交,还都曾到坚尼地台杜公馆来登门拜访,杜月笙碍以抱病之躯,始终得不着机会回拜,但是这些香港的巨绅名流都能了解他身不由己的苦衷,丝毫不以为忤。不仅如此,杜月笙在香港倘有任何困难,他们每每挺身而出,为杜月笙奔走排解,解决问题,凡此情谊,俱使杜月笙份外感激。
杜月笙在香港曾经打破一项纪录,那便是他竟能使香港的大法官,屈驾到他坚尼地台家中来,而且还一直走到他的床面前,就把他的房间作为「法庭」,完成一次香港史上前所未有的「庭讯」。
香港法官杜家开庭
卧病香江的杜月笙,怎么会与人「对簿公庭」的呢?说起来这又是他帮朋友忙缠上的一场麻烦,有一位很有地位的朋友,由于簉室请求认领子女的纠纷,被对方告到香港法庭去。这一场官司于公于私都还很不容易了结,但是杜月笙受人之托,忠人之事,拿当时的情势来说,他是非得替那位朋友澈底解决不可,于是私底下他动用了不少人马,花费了很大的气力,好不容易勉强把事体摆平,而且居然做到刀切豆腐两面光,是为杜月笙在香港排难解纷,调停斡旋的杰作之一。
不过私底下虽则已经讲好,香港法庭的案子犹待审结,本来上法庭过一过堂不算是什么了不得的事情,问题在于杜月笙的朋友深心不愿公开露面,因为他一露面事体揭开杜月笙费尽心血得釜底抽薪一着等于白废,这一点其理甚明,无须详加解释
香港法律其硬如铁,当中决无变通的余地,状子递到法院非开庭不可,尴尬的场面绝对难以避免。这一个问题着实使杜月笙大伤脑筋,他的要好朋友,智囊师爷挖空心思,想尽了办法,钻香港法律的空隙,却是想来想去简直就无法钻得过。
终于有一位朋友由杜月笙的病,联想到他不容须臾分离的氧气罩,再由氧气罩联想到如果杜月笙必须以证人身份到庭作证的话,──最后他一声欢
「有了!」
他的办法很简单,设法使杜月笙成为本案的重要证人,他必须和原告、被告两造同时到庭。但在事实上杜月笙是无法到庭的。任何医生都可以为他开具证明书,使用氧气中的证人绝不可以移动。
办法是想得妙到毫颠,却是还有一个问题,证人无法出庭充其量祇能拖延时间,并不能使那位朋友到庭一事就此勾销
是杜月笙灵机一动,打开了这个不解之结,他想起了太平绅士周埈年,周埈年是香港官署普遍尊敬的人物,尤为英皇勅封的爵士。因此他说:
「我想请周爵士设个法看。」
派人去跟周埈年一商量,周埈年非常爽快,他一口答应代向香港法院请求
以周埈年的情面,加上杜月笙的名望,再有他所恃的有力理由,香港法院果然破格应允,请大法官移驾坚尼地台杜公馆开这一次庭天大的难题迎刃而解,坚尼地台那幢房子也留下了一段佳话。
上海旅港的金融巨子,工商大亨,在共党统战份子的不断威迫利诱下,意志薄弱者早已开始动摇,如王晓籁、刘鸿生、吴蕴初诸人,他们起先轮番游说杜月笙,私心盼望杜月笙带着他们向左转,收拾行装作北归之计,戴上中共拋出的「民族资本家」那顶孙悟空的「紧箍」,但是杜月笙屹然不为所动,反过来劝促他们不要受人拙蛊惑,自投罗网。这一个「劝来劝去」局面,曾经持续了相当长远的时间。
其中王晓籁头一个撑不下去熬不过,此公雅号「得天」,眞正是名符其实的「得天独厚」,他起先跟赤脚财神虞洽卿当绍兴师爷,后来被杜月笙套牢擒服,全靠杜门的力量,当到了上海市商会会长,王晓籁开过钱庄,但是往后倒光,他在上海混世界注定只能照别人家的牌头,于是先虞洽卿而后杜月笙,他一贴牢杜月笙便有「焦不离孟,孟不离焦」之势,三十八年逃难到香港,杜月笙始终病倒在床上,王晓籁的日子便相当难过。他姬妾多子女更多,乃有「多子王」之誉,外传他有子女一百,其实不过三十多个,然而有这三十余名子女,王家饭厅开起饭来就像学堂里的膳堂,食指浩繁,负担綦重,王晓籁在香港着实难以维持,香港蹲不下去他只好回上海,劝不动月笙哥同行「以壮声势」,他就自己一人向左转,开步走。王晓籁回上海的消息传到香港杜公馆,杜月笙深心惋惜,早先不晓得跟王晓籁说过了多少遍,投共产党决不会有好结果。
事实证明,果不其然,共产党统战份子在香港热烈劝促「民族资本家」王晓籁回上海,但当王晓籁一回黄浦滩,坦白、清算,交逼而来,就差不曾鬪争。王晓籁被共产党打得头昏脑胀,晕头转向,末后由共产党自家出来打圆场,王晓籁算是由他「投共立功」的学生子保证,留在上海戴罪立功吧。
和王晓籁情形截然相反,另两位由港投共的「民族资本家」刘鸿生与吴蕴初。刘、吴两人有身家财产、有庞大事业,他们是因为舍不得留在大陆的巨额资产冒险一试,想从虎口里保全自己的命脉,杜月笙不肯和他们一道投身虎脗,他们唯有黯然各奔「前程」。刘鸿生之重返大陆多一半还是试探性质,他参加中共筹组的「工业观光团」,「工业观光团」是中共的诱饵之一,因而该团保证进入大陆以后随时可以再出来,不过往后刘鸿生还是出不来了,因为中共认定他是一条大鱼。
劝促朋友投奔祖国
便在这许多朋友相继进入大陆的时候,杜月笙忧心忡忡,非常着急,他唯恐更多的金融巨子、工商大亨,会被共产党的笑脸攻势,钓饵政策,陆陆续续的钓回大陆去,朋友飞蛾扑火,自投网罟固不足惜,但是常此以往,必将减弱反共阵营的力量。杜月笙每每在谈话之间,流露出他内心的忧悒。
便在中共威胁利诱,无所不用其极,竭力争取旅港金融工商人士返回大陆的时期,杜月笙的两位好朋友,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洪兰友与吴开先,联名会衔请中央党部秘书长转呈最高当局一纸报告,报告中指陈共党统战份子多时以来竭力争取旅港沪上金融工商巨子,而这般人之中也曾有部份人士回过大陆,探看他们遗留下来的事业,有人一去不回,也有人铩羽而归,究其用心,回大陆决非投共,甚理甚明。因此,洪兰友和吴开先建议当轴似可允许这一批弃暗投明的金融工商界人回到台湾,以使他们的资金、实力、经验与抱负,纳入反共抗俄的阵营。
吴开先为这一桩大事还曾请谒最高当局,他面陈种切,获得了最高当局的指
「你们的建议是对的。」
最高当局尤且强调的说:
「祇要能够确定他们不是共产党,全都可以让他们来台湾。」
不久,吴开先回到香港,告拆杜月笙这个好消息,使杜月笙颇为振奋,自此见到朋友,便情词恳切的劝促他们赴台投奔祖国,有所効力,前后经杜月笙劝回台湾的工商人士,可谓络绎于途,为数极伙。
杜月笙长孙杜顺安的寄爹,吕光字晓光,外国留学生,法学博士,对于杜月笙的嗜好之一,听书也有兴趣,由于客居香港,闲来无事,便不时上坚尼地台杜公馆走走,成为杜月笙听说书的「座上客」。
吕光认识杜月笙很早,时在民国十七八年,杜月笙如日中天的黄金时代,因为「道不同不相与谋」,故所以始终祇是泛泛之交,他年纪比杜月笙小二十岁,又跟杜维藩是干亲家,照说他比杜月笙小一辈,他尊称杜月笙为「月老」,杜月笙则礼重吕光的学问好,是一位外国博士,他喊吕光的号,称「晓光兄」。
现任东吴大学法学院长、行政院政务顾问、国家计划委员,兼世界法学中心执行委员,望重一时的法学权威吕光,追忆他和杜月笙在民国三十九、四十年之交,交往密切、无话不谈的前尘往事,神情间犹仍不胜向往,他曾追忆的说:
「我和杜先生认识了一二十年,始终是一杯清水,不曾建立过任何关系,或者有进一步的交往,为什么杜先生要在病逝以前,前后约有一年光景,那么喜欢拉着我听他自己的『上下古今谈』,而且尽量告诉我他的往事,可以说赤裸裸的倾吐暴露,毫无保留?如今回想,祇能说这是一种缘份,不过呢,另有一层原因,那就是当时陆京士兄因公在台湾,假使京士兄是在香港的话,杜先生倾吐的对象,就一定是京士兄而不是我了。」
杜月笙旣已选定吕光当他倾吐往事的对象,说书先生张建亭、蒋月仙的「拿手杰作」,往往就会被杜月笙打断,而改由他自己「开篇」,对吕光这独一无二的听众,娓娓道来。说书先生被请出去时,杜月笙还怕吕光「半途而废,打断了兴致」,他会安慰吕光说:
「这种说书,呒啥听头,说书先生是永远说不完的,说完了他们就没有饭吃。」
现在方始懂得了爱
杜月笙跟吕光谈他初出茅庐时的挣扎求生,奋鬪经历,以及他如何从找饭吃,熬到闯天下,打江山,然后更进一步在为国家社会尽量多做点事情。他从个人琐事,谈到家庭生活,长江大河,一泻千里,天南地北,无所不至,对于自身的任何秘密,概不保留,譬如,曾有一次,杜月笙突如其来的说了一句
「有一桩事体,跟你们留学生来讲,实在是笑话。」
吕光照例暂不置答,静候杜月笙的下文。果然,顿一顿,他便自己接下去说了:
「我活了六十多年,对于男女之间的事体,向来祇晓得一个『欢喜』,根本不懂什么叫做爱。现在我说出来你不要笑我,直到抗战胜利的这几年里,我才懂得『爱』跟『欢喜』之间,距离是很大的哩。」
吕光当然不会笑他,祇不过,他颇有惊奇之感。
谈到杜月笙自己的婚姻生活,他坦然的说:
「我前后讨了五个老婆,我讨进来的,当然都是我欢喜的人,我待她们,一律平等,个个我都跟她们结了婚,所以我绝对不准有什么大老婆、小老婆之分,五个老婆大家统统一样!」
谈得兴起,杜见笙会主动提出问题,他曾笑吟吟的问吕光:
「你晓得我为啥一径着长衫?」
问题原是一段叙途的引子,所以,吕光通常都是笑而不答。
「长衫袖子长啊!」一掳可以覆盖指尖的长袖,杜月笙把袖子卷起来,秘密出现,原来,他身上的「刺青」不止传说中的一只船锚,事实上,各色各样的花色多得很。杜月笙一辈子从不穿短装见人,除了礼貌关系,他还在利用覆手的袖子,遮盖他少年时代「豪情胜概」留下来的「烙痕」。
「上下古今谈」,常年持续不断,原则上,杜月笙祇讲给吕光一个人听,但是渐渐的,杜公馆上下人等,都知道吕先生一来,房门一关,杜月笙的房间里便有这样一个精采的节目在进行。为好奇心吸引,当然也会有人「听壁角」,于是杜月笙「倾吐」的内容,就不止吕光一个人晓得。
谈得久了,谈得多了,杜月笙为了省气力,表示「心照」,往往谈一件事,不作结论,不说结局,他会向吕光一笑,问一句
「你明白了吧?」
「你晓得了吧?」
或者是─
「你是聪明人,就用不着我再说了。」
每逢这个时候,「听壁角」者方始不知其所云然。
偶或,也涉及题外之谈,向吕光请教请教法律问题、西洋礼俗,吕光发现,杜月笙极其好学,非常留意一切琐事,他从不放过「打破砂锅问到底」的机会,但是,他对于新知也并不一定毫不保留的全盘接受,譬如,曾有一次他问
「外国规矩,女太太跑进来,男人家阿是统统都要立起来?」
「在外国,不但是女太太进门在座的男子都要立起来,」吕光据实而答:「卽使进来的是小辈,一样也要立起来的。」
讵料,杜月笙听后,立刻便摇摇头说:
「我看这小辈么就省省了吧。」
他的意思是,做长辈的对自己小辈起立迎候,未免有悖中国礼制,像这种「外国规矩」,不学也罢。
由「相交甚浅」,而「相知甚深」,杜月笙便不把吕光当作外人看待,他怀着「自家人」的心情,出之以「亲近」的态度,也曾委托吕光替他传话、办事,而且很有几件事情办得头头是道,顺利解决,使杜月笙大为开心。与此同时,则吕光替杜月笙办的事情越多,越发增进他内心中对杜月笙的钦敬。
照吕光的看法,杜月笙自民国三十八年五月离开上海,他个人的事业、财富、健康,齐同一致的在由灿烂归于平淡,但是吕光认为,一个人在日趋平淡的时候,益能看出他这个人的「味道」,因为灿烂时期祇见「锦上添花」,平淡时方可觉其「雪中送炭」,吕光深切感觉杜月笙在平淡时的伟大,三十九、四十年间,杜月笙在经济上已不能如其往年时的运用自如,叱咤可办,甚至于连他自己都始终想不出如何开源的办法,杜月笙的久病不愈,终至不起,「坐吃山空」所加诸于他的压迫感,可能有很大的影响。杜月笙死后,遗有四妻、八子、三女、十三个孙儿,倘若不是预存于宋子良处十万美金,眞不知如何应付遗属的生活问题。
吕光成为聊天对象
然而,卽令在这种自顾不暇的情况下,杜月笙的慷慨尚义,一如襄昔,他照旧好客,坚尼地台杜公馆,虽然不再能有「春申门下三千客、小杜城南尺五天」的漪欤盛况,但是,至亲好友,谁都忘不了隔几日到杜公馆走一遭,纵使主人家卧病在床,不克亲迓,客人们一样来去自如,了无拘束。杜月笙好客兼好热闹,他睡在病床上,听到外面客厅「座上客常满,杯中酒不空」,欢声阵阵,笑语殷殷,他便引为欢欣安慰。
陆续从大陆逃出来的,在香港久住生活发生困难的,乃至于远行者缺乏资斧,留港者偶有急需,祇要杜月笙晓得消息,他无不主动的伸出援手,送款济助,──还是那么暗暗塞一笔钱过去,但有「天知」「地知」「你知」「我知」而已。不相识者寻上门来要求帮忙,他也尽可能的使其满足,成千上万的港纸往外送,在杜月笙来说反而是一件赏心悦事。
非关款项,不是银钱,朋友有事相托,杜月笙卽使鼻子上罩着氧气,也照样的季布一诺,言话一句。他所答应过的事体,不论花费多大的气力,耽搁多少的时间,赔上若干的港纸务必办得四平八稳,妥妥贴贴而后止。同时还决不使任何一方吃亏、上当,受冤枉。
杜月笙相当守旧,在他的家庭中颇慎于男女之防,他把吕光当做自家人看,因此托他所办的事也「无微不至」。民国三十九年圣诞节,杜月笙自己起不了床,出不了门,他便关照吕光说:
「你带她们出去吃顿圣诞大菜阿好?」
他所指的「她们」是姚玉兰、孟小冬、杜美如、杜美霞、杜美娟等人,两位中年太太,三位少艾小姐,尽管是公元一九五○年的香港,他仍认为要托一个可靠的人,陪这些太太小姐出门始能放心。
由于吕光替杜月笙办过几件事,杜月笙怕吕光掏腰包贴了钱,有那么一天,长谈过后,他便就枕头底下摸出一包早已预备好的港纸,递交给吕光说:
「这一点钱,你拿去用。」
吕尤推却了,他很诚恳的说:
「月老,我现在不需要钱。」
杜月笙把手中的钱掂一掂,问道:
「那能(怎样)?你阿是嫌少?」
「不是嫌少,」吕光笑道:「等要钱用的时候,那怕是一块钱,我也会问月老要的。」
杜月笙没有听懂,他追问一句:
「你说一块钱,是啥个意思?」
「我的意思是说,」吕光再加解释:「我不需要钱的时候,月老再给我多点还是没有用。等我差一块钱的时候再来问月老要,那一块钱的用处就大了」
弄明白了,杜月笙收回了钱,微微颔首的道:
「嗯,你说得是有道理。」
歇半晌,杜月笙彷佛是终于提出了搁置心中已久的一个问题─
「晓光兄,到我这里来跑跑的朋友,也可以说多半都有目的,比方说:有人要托我办事,有人想问我要钱。祇有老兄你,你是外国博士,有学问的人,你旣不要铜钿,也没有什么事情托我,照说你应该跟读书人在一起,你怎么会得喜欢到我这里的哩?」
吕光笑了,他侃侃然答道:
「月老,你要晓得,读书人跟读书人,倒并不一定会得常在一起,说句笑话:『他有的我都有』,常在一起反而没有味道。而月老你呢?翻开历史来看,自古到今像月老这样的人物有几个,所以我那句话要这样说了:『你有的我统统没得』,这就是我常常到月老这边来的缘故了。」
从日常谈话之中,可以很明显的看出来,临死以前的杜月笙,对个人进退出处的态度是积极而非消极,于己身健康的看法是失望而非绝望。因此当民国三十九年中共疯狂叫嚣要「进攻香港」「收复中国领土」的那一段时期,杜公馆有一部份人怯于香港市上风声鹤唳,一夕数惊,于是怂恿杜月笙「举家搬到法国去」、「为长期安全作打算」,杜月笙表面上全无异议,心里面却深知事实上绝不许可。因为「踊跃参加」赴法者达二十七人之多,杜月笙仅存的钱怎应付得了天长日久的生活所需,再说二十七人之中能有几个讲得了法文,过得惯外国生活?凡此种种都是无法解决的。
杜月笙在那个危疑震撼,人心惶惶的时候,同意家人赴法定居的建议,跟他们一起策划着护照、行程、目的地种种细节问题,其实是出自他稳定家人情绪,勿使庸人自扰的一时权宜之计,实则他对于这件事,差一点就要骂出了他的口头禅:
「热啥个大头昏!」
上海人说「热昏」,略同于普通话的「胡闹」。
杜月笙对自己的久病不愈,难免焦躁,他的烦恼是:「请了这许多医生,花了这许多钱,这断命的毛病偏生不见好!」但是他对国家大局,世事前途依旧乐观,在他生前的构想之中,他一直认为共产党闹不长久,顶多「有个三两年」就可以回大陆的,因此他最渴望的便是获得民族复兴基地──台湾的征召让他能在有生之年,参加反攻大陆的行列,他怀着的是「青山历历乡国梦,芳草也知人念归」的浓冽乡愁,从不曾起过「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毋忘告乃翁」的颓废消沉。于是他经常存有美丽的想象,幻想着民国十六年清党、二十六年抗战,波澜壮阔,铁马金戈的往事重演。杜月笙认为他在大陆还存有一支巨大的力量,这股力量将比清共时期的共进会,抗战期间的人民行动委员会尤为阔大壮观。事实上这支力量确实是存在着的,而他内心热烈响望的反攻大陆,回老家去,也是很快就有实现的一天,唯一的遗憾是他本人未能躬与其盛,享有他追随国民党的第三次辉煌胜利。──早在中共播乱内战严重的三十八年间,曾于抗战期中有过卓越表现的全国帮会大组合;「人民行动委员会」,经过杜月笙、徐为彬、曾坚、程克祥等诸人的策划奔走,业已扩充而为一个更大规模的力量机构。新的全国帮会组合名为「中国新社会事业建设协会」,拥有省级分会二十八个、县级分会四百六十八个,会员人数多达五十六万之众,「中国新社会专业建设协会」的总干事是王铁民,他曾衔杜月笙之命,分赴全国各地奔走联络。杜月笙这位「天下帮会总龙头」,始终抱着坚定的信心,认为他必能得到反共司令台──台湾的号令率领五十六万各帮会弟兄从事驱共之战,这是他在人世间最后的一点向往
香港政府求他帮忙
所以,当中共把「收回香港」的口号喊得震天价响,杜月笙不但没有上法国逃难的内心意愿,相反的,他还准备在必要的时候力疾而起,为香港数以百万计的中国同胞尽一份心力。籍隶浙江宁波的名法学家吕光,卽曾忽然改用乡音,貌极神往的叙述了这一段杜月笙在港秘辛。同时也透露了杜月笙和香港华民领袖、太平绅士,经英皇勅封的周埈年爵士结识之由来。
当中共不断扬言「随时收回香港」,中共在香港边界布署了相当庞大的军事力量,穷兵黩武者厉兵秣马,跃跃欲试,使当时的香港政府颇生恐慌,英国准备在必要的时候撤退,但是他们仍以港九两地的社会秩序,和两百余万香港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为「虑」。于是,有那么一天,周埈年爵士约晤吕光,他说他希望见一见卧病香江的杜月笙,请吕光为之先容
吕光答应了,便去坚尼地台杜公馆,很容易的见到了杜月笙,他简洁的说是:
「周埈年爵士想来拜望月老。」
「我实在是因为生病爬不起来,照道理应该是「行客拜坐客」,早就该去拜望周先生了,」杜月笙言下若有憾焉,接下来他便做了个决定说:「请你回复周先生,还是让我先去拜望。」
吕光把杜月笙谦冲自抑,恪尽礼数的心意向周埈年表明,周埈年的答复是付之以行动,他央吕光陪同,轻车简从,迅卽来到杜公馆。
杜月笙闻讯,倒屐出迎,杜周会晤,互诉仰慕之忱,谈得相当投机,于是,当周埈年表明来意之先,他便预为声明:
「今天我所要请求杜先生的事,可说完全是在一种假定状态之下。」
周埈年所指的「假定状态」是什么呢?原来,香港当局未雨绸缪,鳃鳃过虑,他们假定中共会「拿」香港,假定英军撤退,假定中共在进入香港之先,还有那么一段社会秩序,乏人维持的眞空时期,然后假定在这段真空时期之内会有奸徒莠民,趁火打刼,扰乱治安并为害阎闾,那么,袭太平洋战争爆发,香港陷日当年的故技,香港政府非正式的委托杜月笙,「假定」杜月笙在香港也能号召得了群众,建立得了武力,发挥得了安定力量,那么,香港政府将请杜月笙帮个大忙,替他们维持「过渡时期」的地方安宁。
周埈年说话的时候,杜月笙凝神谛听,听后,他沉吟片刻,然后字斟旬酌,十分审慎的回答:
「周先生,非常抱歉,这件事情我不能做。我不能做的理由,第一是香港的情形我实在不熟,第二是我个人的健康也不许可。这两点我相信香港政府和周先生一定可以谅解。不过,假定共产党一定要打香港,假定英国人不加抵抗,假定英军撤退香港沦陷,我想我会跟大多数的香港居民一样,旣没有地方可走也一时走不脱,到那时候我杜某人一定是在香港的,而祇要我在香港的话,为香港老百姓,我敢于说,我会有一点力尽一点力有一份心尽一分心兵荒马乱之中,这个维持治安,保护百姓的重任,我杜某人祇要能有作为,我绝对万死不辞!」
一席话,听得周埈年慷慨动容、心悦诚服,他旋卽告辞离去,却是自此以后,不仅他对杜月笙十分倾倒,卽连香港政府也是刮目以看。
王新衡猝然遇剌记
杜维藩和王新衡,在香港北角渣华街上望衡接宇,声息可闻,三十九年十月一日,光华体育会会长王志圣送过来几张票子,邀王新衡、杜维藩夫妇看球,当晚的赛程是「巴士」对「光华」,两个甲组球队从事决赛,紧张刺激当然不在话下。
两家人是分做两路去的,王新衡乘自备汽车,杜维藩夫妇则与前安徽督军倪嗣冲的哲嗣倪季和同行。看完了球赛王新衡邀杜维藩一道回家,王新衡的车上除了杜维藩夫妇和王新衡外,还有杜维藩的二妹夫金元吉,金家也住在渣华街。
车抵家门,相率下车时,杜维藩闲闲的问了一句:
「新衡兄,今天晚上阿有事情?」
「有两位朋友约好了的,」王新衡看看手表:「此刻恐怕已经在家里等了。」
当时是午后七点十五分。
王新衡住的也是公寓式房子,他进入大门,迈步登楼,刚刚爬到二楼扶梯半中腰,楼上有人在下来,分明不是约好了来访的人,其中之一突然间高声一喊
「王新衡!」
一抬头,和楼上下来的两人打了个照面,但见有人手一扬,啪的便是一枪,王新衡情知不好,他动作机警,反应敏锐,一个转身便往楼下跑,然而身后枪声连响;更有一名凶徒手持利剑,从后面直追上来,追到王新衡时,握剑向他猛剌,王新衡这时己经身中二弹,心知绝对无法避免,忙将头一低,于是锋利剑刃刺中王新衡的左膊,伤口深达寸许。
两名凶手一执利剑一执手枪自二楼到一楼一路追杀志在必得,王新衡已中两枪又被刺了一剑,凶手还在穷追不舍,以当时情势而论王新衡断无生理,但是幸亏有他智勇双全,胆识俱壮的司机王森永。王森永停好了车子,折身回家,一进门就看见有两名壮汉正在行凶,主人家王新衡混身血迹,性命垂危,心一急便不顾自身的危险,一面狂喊:「杀人哪!」一面空手赤拳,挺身上前,和凶手两名展开格鬪。
两名凶手急于脱身,祇好放过了王新衡,他们夺门而逃,逃上渣华街,但是忠心保主的王森永,也是拔步飞奔,奋力追捕,他一直追到了渣华街口,惊动站岗的警察,一前一后恰好把执剑的凶手抓住。──这个凶手叫吴杏宝,当年二十八岁,也是上海人
王新衡在港被剌的新闻,经过报纸腾载,电台广播,不旋踵便轰动台港,腾传一时,而所有的港台报章,几乎一致公认这不是一件寻常的凶杀案王新衡遇刺,是一桩政治性的谋杀事件。当时中华民国立法院,正在台北举行第六会期大会,王新衡是立法委员,他已领到了出入境证,正打算离港履台参加。民国三十九年,十月一日复系中共首度伪国罄日,事后王案经证实系中共统战份子所主持,残暴成性,嗜杀若狂的共产党,用一次举世瞩目的暗杀案来庆祝其国罄,这件事的本身,便暴露了共产党狰狞的面目。
身受三伤的王新衡,旋卽由香港警方俨密护卫,送到玛璃医院急救,香港警署为了保护他的安全,出动了大批警察,在玛璃医院四周执行警卫。根据警方的规定,王新衡在疗伤期间,连亲戚家人都不许接见。
三处重伤是一颗枪弹由右臂射入右肺,另一颗则由臂部射入腰子,两粒子弹全都留在体内。此外,还有左膊上刺了一寸多深的那一剑
杜维藩住在王新衡对过,得到消息最早,他和他太太急趋坚尼地台,将此一噩耗禀告他父亲,杜月笙喘得正厉害,他在使用氧气,帮助呼吸。
姚玉兰在一旁静聆杜维藩的报告,她察言观色,悄悄的离开了房间,命令去喊司机钟锡良。
「阿三!」她喊钟锡良的小名:「你快把车子开出来,座垫揩揩干净。」
钟锡良便问:
「那位要出去?」
「老爷。」
「老爷?」钟锡良大吃一惊,他晓得杜月笙这两天喘得正凶,一刻不能离开氧气罩必须使用氧气的人要坐汽车上街,这未免太不可思议。于是他又纳闷的问:「老爷怎么出去得了呢?」
「出去不了也要出去的,」姚玉兰断然的说:「难道你不晓得老爷的脾气?」
带氧气筒吓坏港警
钟锡良应喏而退,姚玉兰安排车辆以后,回到房间,果然便听见杜月笙语音坚决的在说:
「预备车子!共产党打了新衡,我偏要出趟门,看他们有没有胆量,再来打我杜月笙!」
杜月笙一声令下,没有人敢加以劝阻,时刻不能离开氧气的病人,怎样出门?在当时眞是煞费踌躇,大伤脑筋,许多人七嘴八舌一商量,无可奈何,祇好连炸弹、火箭般的氧气筒,一道搬到了车上去。
姚玉兰和杜维藩夫妇很不放心,便决定开两部车子,再请来一位张医师,同赴玛璃医院,探望王新衡。第一部杜月笙的座车上,坐的是杜月笙、姚玉兰、张医师,车上放得有氧气筒,第二部车子上则坐的是杜维藩夫妇,和徐道生。
钟锡良晓得主人家病势沉重,这一趟是拚老命出个门,他想节省时间,早早平安回家,因而一路之上,便将车子开得飞快,向玛璃医院疾驰。他虽然不曾超速,但是两部汽车首尾相衔,风驰雷掣而过,目的地又是戒备森严,如临大敌的玛璃医院。当王新衡被刺案发生过后,香港警署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猜不透这是单一事件,还是中共大举骚扰动乱的先声,因此全体出动,侦骑密布,正在最紧张严重的时际,有这么两部车子,「形迹可疑」,发觉的警察一眼望去,午夜飞车,车子里恍恍惚惚还有一只大炸弹!这一惊眞是非同小可,瞥见两部轿车的警车,发动马达便急起直追,一路警车呼啸,声声凄厉,一路追到了玛璃医院门口,杜月笙的座车戛然而止。姚玉兰一望,追上来的警车竟有三部之多。这是香港十一之夜,又一场不大不小的虚惊。
警察趋前,问明缘故,看清楚了大炸弹是氧气筒,问明白了车上坐的是杜月笙,旣然是一场误会,也就举手敬礼而退。这时,车上的杜月笙,也晓得自己绝对无法拖着氧气筒下车,他便喊来杜维藩,代表他进玛璃医院去看王新衡。
移时,杜维藩匆匆还报,新衡兄虽然身上三处受伤,喜在并非要害,神志始终清醒,看情形不至于有生命危险,他就在车旁报告王新衡的伤势,又说医生正在为他取出肺部的一颗子弹;腰子里的一颗,要等一阵才能动手术,这时杜月笙便揷口问
「你看到了新衡没有?」
「没有,」杜维藩仍在车窗口回答:「警署为新衡兄的安全,规定任何人不得接见。」
杜月笙点点头,姚玉兰心知这下可以结束这次「危机四伏」的旅程了,她立命钟锡良小心开车,两部车同回坚尼地台。
回到坚尼地台家中已是午夜一点多钟,杜月笙多时卧床深夜出了一趟门,却是还不想困,他在惦记着躺在玛璃医院正施急救的王新衡,他耽心他腰子里的那颗子弹,又怕他流血过多身体吃不消,临睡前,还关照姚玉兰,明天命「小鸭子」烧几只好小菜,送到玛璃医院去,给王新衡吃。
幸亏第二天上午,玛璃医院又有消息来,王新衡肺部的一颗子弹业经取出,一切平安杜月笙方始略微宽心。又过了几天,说是王新衡伤势大半复原,已经可以站起来走动了,杜月笙很高兴,他自病榻上欠身而起,叫人给他穿衣裳。姚玉兰听说了便忙赶过来问:
「你要到那里去呀?」
杜月笙满脸流露着兴奋之色说:
「我要到玛璃医院去看新衡。」
「那怎么行咧?」姚玉兰着急的说:「新衡兄住在玛璃医院四楼,何况他又被禁止接见客人。」
杜月笙一笑,轻轻的说:
「我自有办法。」
将信将疑的,跟杜月笙再赴玛璃医院,「看」王新衡。照样是身系氧气筒,医生随从满车,抵达玛璃医院门前,姚玉兰眞从心眼里佩服杜月笙有办法,他自己无法下车,更不要说是爬上三楼,但是他却想出一条妙策,叫人去通知四楼病房里的王新衡说:
「到外面洋台上来立一立,好让杜先生在汽车里面看你一眼」
王新衡深心感动,急忙步上洋台,朝下面俯瞰,一眼便看见杜月笙的座车,正好停在玛璃医院的对面。移时,车上的杜月笙,接到王新衡已立出来了的通知,他吃力的探首窗外,向楼头眺望,果然被他看见王新衡,他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伸手向他连连的挥动,杜月笙终于达成了他的心愿。
抱病饯别最后一
十月底,王新衡伤愈出院,香港警署派了两名警察,贴身保护,寸步不离,当时王新衡已决定离港返台,杜月笙为了表现他自己内心的欢欣快慰,同时并向王新衡表示他慰问、惜别的心意,十一月七日,他拣定王新衡启程离港前夕,请王新衡吃饭,杜月笙为这一餐祖饯,眞是煞费安排。
当年香港首屈一指的名厨,厥为唐生明的大司务阿喜,阿喜在香港专做大公馆包办上等酒席的生意,身价之高,一时无两。杜月笙便派人喊阿喜来,叫他七号晚上到王新衡家中做一桌菜。
坚尼地台杜公馆里的人,都以为杜月笙祇是送一桌菜过去,聊表寸心就罢了,殊不料,届时杜月笙要亲自过去叙话。
少不得又要紧张忙乱一番,一部小轿车里,带了种种医疗药品和氧气筒,还有医生、看护与随从,大队人马浩浩荡荡的开到建华街王宅,杜月笙被人半搀半提的勉力上了三楼,满座佳肴之旁,放一只显示杜月笙生命阴影的氧气筒,杜月笙乘着不喘,方始能与王新衡略表心意,交谈数语,那是一席别开生面令人啼笑皆非的惜别宴,杜月笙旣不能喝酒,又无法多吃点菜,勉强的欢笑中隐藏着不尽的悲怆与凄凉,因为杜月笙和王新衡都知道,尽管十余年来交往亲密,形迹不离,然而,这夜是他们的最后一晤
在姚玉兰的记忆之中,王新衡是杜月笙最爱重的人物之一她犹能忆起在抗战胜利以后,杜月笙常住十八层楼,王新衡是常客,戴笠每到上海,也必定来此会晤杜月笙,因此之故,住在十八层楼的杜美如、杜美霞,杜维善与杜维嵩,他们都是经常和戴、王二位见面的,杜月笙为了要在戴笠面前,特别表示他对王新衡的礼重,他叫杜美如和她的一妹两弟,一律喊王新衡为「王家伯伯」,以与戴笠的「戴家伯伯」相捋。其实王新衡整比杜月笙小二十岁,他跟杜维藩、杜维屏……几个杜月笙时已成人的儿子,也是常来常往的好朋友,一直是以兄弟相称。就因为这一层缘故,杜月笙的子女对王新衡有两种不同的称呼,而且还相差了一辈。
回首往事,王新衡本人也曾透露过一段当年的秘辛,就在他香港遇刺的四个多月以前,民国三十九年的端午节。王新衡到坚尼地台去看杜月笙,杜月笙又是卧病在床,当时是姚玉兰在房中侍疾,三个人闲闲的聊了阵天,杜月笙忽然推说临时想起一件事情,叫姚玉兰去办,就此把姚玉兰支开。
等到房中祇剩下杜月笙和王新衡两人,杜月笙便伸手抄向枕下,探摸一阵,摸出了一万港纸,他眼睛盯望王新衡,十分恳挚的说:
「新衡,你在上海多年,祇有我心中明白,你是两手空空,一无积蓄。逃难到香港,至今一?眼便是一年多了,你的日子怎么过?我一直悬在心上」
王新衡心知他将如何,为便推却,他先抢在前面把话表明:
「杜先生,你自己现在也是因难得很。」
杜月笙付之一笑,他很轻松的答道:
「我是大难,问题与你不同,这一万港纸你拿去,多少对你有点用处,你让我留下这一万港纸,那是杯水车薪,无济于事。」钱递过去,再喘息咻咻的说:「新衡,千万不要和我客气,好??」
「杜先生,你眞的不必为我操心,」王新衡推心置腹的说道:「我在香港,日子过得平平稳稳。一来我是立法委员,政府按月有一份薪水,卽使不够,我还有许多好朋友,过去不论在重庆、香港和上海,我多多少少帮过他们的忙。如今他们或者归还,或者回报,我不收下他们反而不能心安,所以说目前我安份渡日,可说毫无问题。」
杜月笙把那一万港币,废然的塞回枕下,他摇头苦笑的道:
「这么说,你定规是不肯收了。」
于是王新衡赶紧声明:
「不是我不肯收,而是我目前无此需要。尤其我在这种时候用杜先生的钱,也觉于心不忍。不过杜先生自己如此困难,还能顾念到我的生活,我确实有说不出的感激。」
五万港纸航联保险
中国航联保险公司系由徐学禹担任总经理,总公司设于上海,业务做得很不坏。徐学禹逃难到了香港,很有意思把这个机构在香港恢复,他计划成立航联香港分公司,于是便去和杜月笙商量。
徐学禹打听好了,航联在香港设立分公司,照香港政府的规定,需要缴纳五万美金的保证金。杜月笙听了就说钱没有问题,上海朋友能在香港成立一个事业机构也是好的,卽使生意缺缺,形向虚设,最低限度可以设立若干名义,让若干自家人有个头衔和职业,免得香港政府指为无业游民,不准居留。
他说这话实在是「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十年前中日战争他避难香江,和上海敌伪大鬪其法,汪精卫手底下的人,卽曾向香港差馆(警署)密告杜月笙是无业游民,要香港政府押解他出境,后来虽经查明确属挟嫌诬告,但是毕竟多了一重麻烦和气恼,也还费了王新衡他们不少的手脚。
杜月笙说五万美金保证金不妨由他筹措垫付,徐学禹便兴冲冲的设立起中国航联香港分公司来。公司成立,推杜月笙为董事长,杜月笙、徐学禹、杨管北、宋汉章、钱新之为常务董事。杜月笙的爱徒,前中华实业信托公司副总经理、华孚保险公司总经理沈楚宝担任「航联」总经理一职,杜维藩也当了「航联」的财务经理。
中国航联公司董事长,于是成为卧病香江杜月笙的最后一项「职业。
常年累月,深感精神体力难以支撑,使杜月笙雄心全隳,壮志销沉,除了当一名航联公司挂名的董事长,「卧治」那个业务情形始终未见起色的保险公司,他简直提不起创办事业的劲道和兴趣。一个月六万块港币的开销继续不断有增无减的花下去,坐吃山空终有床头金尽的一日,想想心急,杜月笙也禁不住唉声叹气,忧心忡忡,却是依然一筹莫展
一到香港,做那十拿九稳,获利倍蓰的四川丝茧,居然会一票蚀了美金十万,这一蚀蚀得杜月笙旧病复发,从此与氧气罩结上了不解之缘,因此很有一段时期,杜月笙绝口不提做生意赚钿的事。曾有一次朋友说起逃难来香港的人一天天增多市面祇有越来越热闹,─杜先生何不投资开一片影戏馆将来一定可以赚大钱。殊不料杜月笙一听就双手直摇,说是:
「算了算了,在上海几十年我都不曾做过戏馆,岂有到香港来开戏馆的道理?」
又有一次是刘鸿生的提议,在他尚未回返大陆之前,他计划在九龙开一家织布厂大规模的生产。他有意请杜月笙投资合营,计划书和预算表都拟好了,但是当他去坚尼地台见杜月笙,两人切实研究的时候,杜月笙沉吟许久,结果依然是摇头推托,他告诉刘鸿生说:
「我还记得当年日本人攻香港,由深圳打九龙,简直是迈一步就跨过来了。如今的情形和当年差不多,九龙离深圳太近,在那里设厂,一旦九龙有事,可能全部泡汤。」
其实呢,大陆沦陷以后,逃难到香港的上海朋友,「炒金」炒得倾家荡产的比比皆是,拿出远大眼光建立事业,或者从事贸易的确不多觏。一般人都在徘徊观望看风色,抱定了一个「共产党闹不长」、「过歇时还是回上海」的打算。经常到坚尼地台杜公馆来请安的恒社子弟,到是袁国梁还不曾和生意往来断了关系,他得着机会便小做做,多少赚点钱来贴补家用,有一次袁国梁又去探望老夫子,师生二人谈起了「苦经」,杜月笙一声浩叹的说道:
「坚尼地台这边随便怎样紧缩,至少也要五万多块港币才够,我一生一世不曾算过家用度,唯有格一段辰光越算就越心急。」
袁国梁便请老夫子宽怀安心,免得焦躁灼急影响了毛病,不管将来的情形怎么样,他想最低限度的生活问题总归容易解决。
讵料杜月笙突如其来的问袁国梁:「国梁,你最近都在做点啥个生意?」
「有时候做做股票,有时候做做棉布。」
紧接着又问一句:
「赚铜钿吗?」
「说不一定,」袁国梁一声苦笑:「香港不比上海,眼光不大容易轧得准。」
闲来无事做做生意
于是杜月笙便关照说: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