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中国科学思想史

_8 李约瑟 (英)
章是我们最熟悉的: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牡之门是谓天地根。緜緜若存,用之不勤。”
二十八章又说: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谿,为天下谿,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知其白,
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知其荣,守其辱,为天
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
----------------------- 页面 39-----------------------
39/234
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制不割。
除此之外,别处也屡见阴性的象征。
古往今来,很少有人了解这个阴性的象征代表什么样的心理状态。固然我们
知道,道家所赖以表达思想的是极度高深的文学诗歌,一如歌德Goethe的
eWigiweib-liche。同时他们的思想又可能是以古代中国“Urmu-tter”女神创
造天地的神话为基础;但这些都不是问题的症结之所在。我们要知道,道家的心
理状态在根本上就是科学的,民主的;儒家与法家是社会的,伦理的,儒家的思
想形态是阳生的,有为的,僵硬的,控制的,侵略的,理性的,给予的。——道
家激烈而彻底的反对这种思想,他们强调阴柔的,宽恕的,忍让的,曲成的,退
守的,神秘的,接受的态度。道家推崇“谷神”正是对儒家的打击,《论语》上
不是说过吗,君子恶居下流,天下之恶皆归焉”。道家在观察自然时所表现的阴
柔含容的态度,与其柔弱退让的处世哲学、有着不可划分的关系,因此他们也就
势必要反对封建社会。因为道家的容让,与封建社会是格格不入的。
道家所适合的是合作集产的社会。道家的经典也正是歌咏这个社会的诗歌。
这个社会曾一度存在于铜器时代,当封建社会形成之初,在王侯教士和武士阶级
尚未完全划分以前,那些原始集产的村落就是这种理想的实现。实则这种社会型
态就在道家思想兴起之前的几世纪中,可能还存在于中国文化的外缘;道家所梦
寐以求的,就是能够再度实现这种社会的理想他们却不知道人类重新实现这个理想是几
千年以后的事了。欲了解道家思想的伟大,要看美国昆虫学家WiliamMortonWheel
-er和ErnstBergmann的文章,他们极力呼吁唯有消除阳性的侵略性的态度,才能
实现合作的集产社会的理想,而这个理想是人类必然的命运,因为当人类高度发
展的社会组织在范围上扩张,在潜力上增强时,人类势必要走上合作集产之途。
我们无法在此作进一步的发挥,只有靠他们的话,来印证上述老子《道德经》中
所涵蕴的人类社会的真理。我们必须在此打住,以便及时回头来讨论道家的政治
地位,因为在中国科学思想史上,道家的政治地位实在是非常重要的关键。道家
既已领导社会主义的运动,与儒家相持不下,达两千年之久,又被斥为异端邪
说,而永无翻身之日,则道家本身虽然没有产生科学,实际上必定丰丰富富地含
蕴了科学。
《管子》一书中有几句话正足以阐明圣人在天地间如何自处。《心术下》第
三十七:
----------------------- 页面 40-----------------------
40/234
“凡物载名而来,圣人因而财之,知其名实则能控之以心术而天下治,实不伤,
不乱于天下,而天下治。”
《九守》第五十五:
“圣人因之故能掌之”。
《心术》下第三十七:
“慕选者,所以等事也。极变者,所以应物也”。又:
“圣人裁物,不为物使”。四十九章也说到这个思想。
《内业》第四十九:
“神明之极。照知万物”。
读到“圣人因之,故能掌之”的时候,我们想起了培根FrancisBacon的话“欲
主宰自然,只有顺应自然,舍此之外,别无他法”。我们又想起了一位现代哲学
家的话,他说:人类如由需要的世界进入自由的天地,只有靠研究人类的需要即
自然的法则。谈到道家的思想,我们可以来看一看赫胥黎HenryHuxl-ey的话:
“窃以为科学给予吾人的启示,正是最高的真理,也就是基督教所说的完全
顺服上帝的意志。研究科学者在事实面前必须如稚童一般,随时放下一切成见,
虚心跟随自然的启示,亦步亦趋地走向任何无底的深渊,否则必将一无所获。”
这段文字很像古代道家的口吻,却不是儒家所能了解的。
2、让的哲学
如果勉强将阴和阳分开的话当然从中国人的观点看来,阴阳是不可分的,我们可以
说:道家是阴性的思想体系,而儒家是阳性的思想体系。不过阴阳实为一体而不
可分,这个观念处处表现在中国文化中。譬如诸子百家皆提倡一个让字,让即是
以阴柔的顺从,配合阳刚的主宰。在字义上,让即是让步,放弃,退居其次,使
招致之。虽然高本汉Karlgren1对让的研究没有考之于甲骨文,但是葛兰言
Granet1从神话和民间传说中,对让字作彻底的研究,他认为potlatch 的风俗,
----------------------- 页面 41-----------------------
41/234
在上古的中国社会中,一定是很重要的一环。这个风俗现在还存在于某些部落
中。即每逢有定期性的祝宴时,部落的领袖人物须将食物或财物分予大众,他拿
出来越多,他的威望就越大。在中国的社会里,一个人的美德,社会的威望和最
大的面子,都是由退让中来,让的风俗已经变成了中国文化重要的一环。凡是在
中国住过一段时期,亲身体验过出入门庭之时,与众人揖让进退举步维艰者,或
是在宴会上看到学者先生们争先恐后的抢末座的情形,都会了解面子和德望,在
中国文化中实已成为举足轻重的力量。世界其他的国家由于缺乏类似的传统,相
形之下似乎要显得卑陋得多,即使让的传统原来渊源于potlatch的风俗,道家典
籍却是这个传统的最高表现,不过这并不是道家所独有的。
让的观念在老子的《道德经》中得到最高的发挥: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老子》六十八章又说:“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这个道理又
一再重复地用各种方式表现出来,如“曲则全,枉则直”,退让的思想又扩张到
邦国之间的关系;大国要降服小国强行吞并或控制。
由于让的观念,在这种欲取先予,曲成以保全,不有不侍亦复不宰的思想形
态下,道家的学者都拒绝做官,即使天子宠召也隐逸不出。“天子不能臣,诸侯
不能友”,变成了千古以来道家的口号。在庄子中已经有著名的拒绝做官的故
事,公元第四世纪的列仙传,更有很多道家的神仙弃官不做的例子。
有一两位学者略能了解道家代表封建制度以前的社会典型,但是他们说得还
不够中肯。德效骞Dubs看出老子的态度是回顾过去的,但是他认为这是回顾一个
传说的太平盛世,犹如希腊神话中的黄金时代一样。卫礼贤R.Wilhelm更为具体的
指出道家代表处于周代诸侯与农民之间的小型中产阶级,这些人都是被征服的商
朝的贵族。商字的确是有商人的意思。卫礼贤R.Wi1helm 谓这一批学者自然就发
展成为各种的专家,哲学家,技术人员,以及术士和巫祝,他们的人生观也就自
然重视谦让的美德。卫礼贤R.Wilhelm又指出他们回顾的社会,实在就是商朝,并
谓他们迷信将来商代的英主,会卷土重来,拯救他们。这一点卫礼贤R.Wilhelm的
说法较难令人苛同。道家岂止是回顾过去而已!道家思想滥觞于商代社会之说
法,固然可以说得过去,但是他们连头带尾彻底攻击封建社会的态度,则远超过
了商代的渊源。
3、静心
----------------------- 页面 42-----------------------
42/234
试问道家观察自然的动机何在?无疑是要求得内心的平静。内心的平静怎么
可以由观察自然得到呢?原来他们认为人类生存于天地之间,受到火山地震风暴
洪水以及种种疾病的侵袭这个理论只适用于当时而不适用于后代,在惊惧恐怖之余,自
然要追求内心的平静。在此科学发展的初期,他们觉得只要能将种种威胁人类的
自然现象,予以区别分类,为之命名,并研究其起源性质和将来的动态,以建立
一套自然论时,则人类的能力和信心必然加强,这种得力于原始科学的内心的平
静,中国人称之为静心。希腊伊璧鸠鲁派和德谟克利特Democritus原子论一派的
人物称之为Tapasia,我们已经看过本章6列子中杞人忧天的故事,很多人以为这
个寓言不过是个笑话,实则大有深意存焉。凡是不满意儒家过份专注于人事的态
度,而有心观照自然的人,难免有天地崩坠的恐惧,因此他们也就极须人定胜天
的信心。于是道家和伊璧鸠鲁派路癸夏便挺身而出,决心超越“步步火寨的红
尘”,去追寻人类的信心。
《道德经》中有一节很重要的话,是说到静心的: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
归根曰静、是谓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
庄子说:
“古之治道者以恬养知,生而无以知为也,谓之以知养活。”
又如《庄子。天道》第十三和大宗师第六谈到“古之真人”,其觉无忧,不
知恶死,“其出不诉、其入不距”,至乐第十八说到庄子妻死不哀的故事以及两
个假想的人物支离叔要滑介叔坦然无忧的故事,在道家的著作中描写静心的文字
真是不胜枚举。最好的例子,是在庄子中托言老子死秦失吊之一节,“老聃死,
秦失吊之、三号而出”,弟子异之,秦失说:
“过份的悲哀是遁天倍情,忘其所受。古者谓之遁天之刑,适来,夫子时也,
适去,夫子顺也,安时处顺,哀乐不能入也。古者谓是帝之县解。”
这个论调,的确很接近伊壁鸠鲁和路癸夏的说法。DeRrumNatura一书谓人类
抗拒无数恐惧的唯一方法是科学:
----------------------- 页面 43-----------------------
43/234
nobis est ratio,solis lunaeque meatu qua fiant Ratione,
et qua vi quaeque gevanturin terris,
tum cum primiS ratione sagaclunde anima atque animi constet
naturavidendum,
et quae ves nobis vigilantibus obvia mentesterrifiCot morboadfectis
somnoque sepu-ltis,
cernere uti videamqur eoS audirequo co-ram,
morte obita quorum tellus amplectiturossa。
路癸夏Lucretius在他的长诗中一再重复的至少有三次吟着下述的诗句,这数
行诗句,无异是早期科学的战斗歌曲。
hunc′igitur terrorem animi tenebraSque neceSsest
non radii solis neque lucida tela dieli discutiant,sed
naturaespecies Ratioqu-e。
庄子每逢谈到“乘天地之正”和“游于无穷”时,总是发挥了最高的哲理,
他的观点也可以参考其他道家著作。所谓“游于无穷”就是超越人类社会的是非
之上,与天地合一而得到绝对自由的境界。这个天人合一的思想之中有很强烈的
宗教成分,因为,我们在前面已经说过了,宗教的经验在那时还没有自天地一指
的科学信念中化分出来;同时其中又不乏魔术的成份。
所谓魔术的成份即是一种存而不论的态度,相信至人果真能呼风、唤雨、腾
云、驾雾,也是一种弄假成真的心理。掺杂着与培根相同的信念,认为人类只要
探讨自然,将来就能驾驭自然。这个魔术的成分当然与巫师方士的思想不谋而
合,以后巫师方士遂与道家合流,继道家思想家之后成为地位重要的道家“方
技”。庄子这一节文字是以“乘”字为中心,不过也连带牵涉到“游”字。
游的意思是这样的:
----------------------- 页面 44-----------------------
44/234
“夫藏舟于壑,藏山于泽,谓之固矣,然而夜半有力者负之而走,昧者不知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