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中国科学思想史

_10 李约瑟 (英)
以需要在此特别说明。反与还都有“反作用”或“回来”的意思,即某一种行动
引起了一种反对的变化,或某种现象回复到当初开始时的状态。变与化之间的区
别更是不易确守,按照现代的中文,变意谓逐渐的变化,变形或化生,而化是骤
然的,以及内在的改变或变质。如在迅速的化学反应中然——但是这些字之间,并没
有严格的界限。变可以指天气的变化,昆虫的化生。或人的个性渐渐的变化;化
可以指溶化,熔化或融化等,也指内在的腐化,变多指形之改变,化多指质之变
化。譬如当雪人融化时雪“化”为水,形就“变”了。宋代程颐谓变专指内在变
化,而外形或全部或部分保持原状;化则是根本上改变,连外形也随之改变。问
题是公元前四世纪的道家,在使用这些字眼的时候,是否有这种种区别?又各字
之间的区别是否严格呢?就不得而知了。变化的不同,似乎与戴密微Demieville
3C所说的中国知识分子的两大趋势有关,他称为急进派,和渐进派,前者是社会
革命,后者是缓慢的改革;前者是佛家和道家刹那之间超脱生死的转变,后者是儒
家沉着审慎的,落实于现世的态度。
管子说内业第四十九。“圣人变而不化”。我们应该说:“圣人内心改变而外
表不变”吗?还是“圣人是和缓的,从容不迫的,不骤下结论的”?管子接着又
说,“从物而不移。”所以这句话可能是说圣人从经验中学习慢慢的去适应自
然,而自己的人生观并不改变。话又说回来了,道家所注意的主要是自然的变
化,远甚于注意圣人的变化。道家尤其对循环的现象感到兴趣,如四季的往复和
生死的交替,以及宇宙和生物现象中一切周而复始的变化。这就是侯外庐所谓的
循环异变论。
在这一点上,老子与路癸夏Lucretius之间有相同之处。《道德经》说:
----------------------- 页面 50-----------------------
50/234
“故物或行或随;或歔或吹,或强或赢,或挫或隳,是以圣人去甚,去奢,
去泰。”
De Rerum Natura写道:
omnia migrant,
omnia commutat natura et vertere cogit。
namque aliut puctrescit eta evo debile lang-uet,
porro aliut clarescit et econtemptibus exit.
这就是自然循环的现象,老的腐朽了,新的又产生,如此周而复始,永无已
时。康复德Cornford曾引用希腊作家的话举出很多明显的例子。
《道德经》形容循环的变化也绝不含糊,例如五十八章说: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正复为奇,善复为
妖,人之迷其日固久……”
四十章又说:“反者道之动。”
庄子又强调这一点:
“生也死之徒,死也生之始,孰知其纪。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
则为死,若死生为徒,吾又何患?……是其所美者为神奇,其所恶者为臭腐,臭
腐复化为神奇,神奇复化为臭腐,故曰通
天下一气耳,圣人故贵一。”
由此我们可看出道家认为静心之道在于了解自然,了解自然,就要了解变
化,并且顺应变化。道与万事万物俱往而不还,物或隳或成,而道依然不变;这
就是在纷纷扰扰现象世界背后永恒不变的平静。道有盈虚,但本身既不盈,也不
虚;道有衰杀,但本身既不衰也不杀;道有本末,但本身既非本也非末;道有积
散;但本身既不积也不散。我们还可以找到无数类似的文字,如《列子》谓某一
----------------------- 页面 51-----------------------
51/234
事物之终,即是另一事物之始;其他还有《管子》,《淮南子》等。
研究变化最大的困难,是很难知道变化交替之间,何时由一种变化进入另一
种变化。这种不知不觉的变迁转移,一直是形式逻辑最棘手的地方。试比较维多
利亚时代削足适履的科学,与今日貌似矛盾,但力量强大,并且可以用数学方式
表达的科学观念。或者更追溯远古,试比较十七世纪富有弹性的科学与中世纪刻
板的亚理士多德的形式主义即十七世纪的科学所要极力摆脱者。参,Needham3,就可以
了解形式逻辑之不足以处理变化莫测的自然了。将各种冲突与矛盾予以综合及协
调,这是科学上常见的现象,在道家的文字上这种趋势表现得尤其清楚。《庄子
齐物论》第二说得很好,是非纷纭,漫无标准,“是以圣人不由而照之于天”,
自以为是的人不了解一切事理,都是纯驳参半的;所以是非真伪不辨,只有靠一
切自然运行的中心“道枢”来衡量。因此是与不是,然与不然,必须“和之以天
倪,而寓诸无竟。”表现这个主题最著名的故事是猴子的比喻:
劳神明为一面不知其同也,谓之朝三。何谓朝三?日:狙公赋芧,曰“朝三
而莫四,”众狙皆怒;曰“然则朝四而莫三”,众狙皆悦。名实未亏,而喜怒为
用,亦因是也。是以圣人和之以是非,而休乎天钧,是之谓两行。
唐君毅 1曾作一篇研究,将庄子和一般道家文字中辩证的特色与黑格尔作详
细之比较。黑格尔和庄子都相信变化是永恒的,现实只是过程。二者都排斥古往
今来,或以变化为不实,或以变化为永恒不变的哲学,以后我们在墨家的逻辑
中,也会发现类似的辩证法。中国哲学中这种辩证的趋势,是很重要的,了解这
个趋势,才能了解本书最后的结论。例如在结尾时,我们要讨论中国语言的结
构,是否促使墨子庄子等人的思想接近黑格尔或者怀德海Whitehead的逻辑思想,
甚而,他们的思想形态更接近今日正在研究中的统一逻辑。
一般说来,道家不作宇宙开创论的发挥,因为他们很聪明,深知道天地创成
的作用是永远无法洞悉的。不过《道德经》有一段文字说明宇宙开创的神话四十二
章: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
这一节文字,除了后段讲宇宙的生长消息循环变化之外我们又想起了亚里士多德
的话“πδpiφθopas”,前面“冲气以为和”以前的文字意义不甚明白。Erkes3特别
注意这一节,认为这是指Cosmic Egg宇宙如蛋说,这个思想不但古代西欧有之,上
----------------------- 页面 52-----------------------
52/234
古中国也有。《淮南子》二章开头还有一篇文字较长而思想不甚清晰的宇宙开创
论。这方面的古代思想,尚有待将来作更详细的比较和阐明。
至今还有一个家喻户晓的故事,说一个和尚快饿死了,人家只给他一个蛋,
他拒绝了很久,但最后还是吃了,并写了一首诗在墙上:
浑沌乾坤放口中,
无皮无肉又无毛;
老僧带你西天去,
免汝人间受一刀。
道家所津津乐道者似乎接近后代的演化论,他们坚决的否定生物种类的固定
性。试看庄子《至乐》第十八此文一直是翻译家最感棘手的,幸好我们找到了胡适的译
文:
种有几,得水则为幽,得水土之际则为鼋之衣今日所谓苔类或藻类,生于陵屯则
为陵舄。陵舄得郁栖则为乌足,乌足之根为蛴螬,其叶为胡蝶,胡蝶胥也,化而
为虫,生于灶下,其状若脱,其名为鸲缀,鸲掇千日为鸟,其名为乾余骨,乾余
骨之沫为斯弥,斯弥为食醯,颐辂生乎食醯、黄軦,生乎九猷,瞀蚊虫生乎腐
蠸、羊奚比乎不久竹生青宁,青宁生程,程为马,马生人。人又反入于机,万物
皆出于机,皆入于机。
道家一定对昆虫变态insectmetamorphosis的现象非常熟悉,他们也像早期西欧
人士一样,因见腐烂的尸体和蔬菜中产生昆虫的现象自然发生,而推得种种不正确
的结论。又因见自然界有种种令人惊异的变化现象,进而想当然地推想出种种子
虚乌有的故事。
既然程生马,马生人,这种不着边际的变化论都能够成立。那么道家自然不
难相信动植物互相化生的演化论,我们在上面引用的文字中可以很明显的看出
来。道家甚至相信如《淮南子》卷四中所表现者泥土中矿物和金属缓慢的变化,生长
和生殖,都是演化的作用。无机物的演化论固然在西欧思想中有之,但在中国出
现得很早,实则庄子的变化论即是通过了无机演化的思想桥梁,才变成积极以人
为方法加速变化的丹道思想。上面庄子的文字还有一点很重要,即是“几”的观
----------------------- 页面 53-----------------------
53/234
念,“几”是指生物最小的分子,最早出现在《易经》中,意指万物最小最初的
开端,是一切善恶的起点。几字原来即是两个胚胎的象形合成,因为中国没有原
子的观念,所以庄子用“几”字是很有意义的。中国人是否有原子的观念,以后
还会谈到。
《庄子》一书中生物变化的意义尚不尽于此,庄子又有几篇文章说明不同的
环境,造成不同的僻性,如《秋水》第十七,以及《齐物论》第二,此外庄子还
有物竞天择的思想,如庄子说无用之用,谓无用之树才能不夭斤斧,安享天年;
上古之时凡牛豚和人有缺陷者,不可用以祭河,因而不祥者反得以全生;神龟虽
愿安享天年,但以其龟甲可作卜卦之用,故死而留骨,以藏之庙堂之上;猪宁愿
粗食以享天年,也不愿待养肥之后充任祭祀之主要角色。虽然这些文字无疑的是
说明道家退隐的哲学,我们还是可以看出道家对“适者生存”的道理相当了解。
不知上述道家的思想,是否被研究演化理论史的学者注意到。
道家对生命世界最感兴趣者是芸芸万物体用各殊的现象,对甲有益的,对乙
可能有害参、生态学的一段文字,前面已引用过了,说明用人类的观点,加之于非人类的世
界,则荒谬可笑,故万物芸芸,各有自己的天地和长短寿夭的标准。这个否定世界
以人类为中心的理论,在《庄子》开宗明义第一篇就强烈的表示出来了 《逍遥游》
第一: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
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徒于南冥,南
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徒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
搏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
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面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
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故九万里则风斯
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天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
蜩与学鸠笑之曰:“我决起而飞枪榆枋,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
九万里而南为?……”之二虫又何知、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
然也,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
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而彭祖乃今以文
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
----------------------- 页面 54-----------------------
54/234
列子中还有一段类似的文字全文较长,并且没有如此有趣,又可参看别处的
文字。有一点要特别注意的,这个《齐物论》的思想,背后可能有政治以及科学
的意义。——物各有其性,苟足于其性,则无小无大。
因此大小之辩,主要是由于各人立场不同的缘故。《吕氏春秋》用几句话就
说明白了:
“夫登山而视牛若羊,视羊若豚,牛之性不若羊,羊之性不若豚,所自视之
势过也。”
所以道家知道光幻视Opticalillusions是很危险的。这个思想又被王充采用发
挥在他的《论衡》中约公元80年,《论衡》有些地方很接近早期西方测量地球与
天体星球距离的天文学。更有趣的,是路癸夏在其美丽的诗句中也说明了视觉之
不可靠:
nam saepe in colli ton clentes pabula laeta lanigerae
riptant pecudes quo quamque voca-rtes
imvitant herbae gemmantes rore recenti,et satiati agni
ludunt blandeque coruscant;
omnia quae nobis longe confusa videntur
et velut in viridi candor consistere colli……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