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四书集注

_8 朱熹(宋)
家喻而户晓也,然不能使之知,但能使之由之尔。若曰圣人不使民知,则是后世朝四暮三之術
也,岂圣人之心乎?”
子曰:“好勇疾贫,乱也。人而不仁,疾之已甚,乱也。”〔1〕
〔1〕好,去声。好勇而不安分,则必作乱。恶不仁之人而使之无所容,则必致乱。二者之心,
善恶虽殊,然其生乱则一也。
子曰:“如有周公之才之美〔1〕,使骄且吝〔2〕,其馀不足观也已。”〔3〕

〔1〕才美,谓智能技艺之美。〔3〕骄,矜夸。吝,鄙啬也。〔3〕程子曰:“此芒言骄、
吝之不可也。盖有周公之德,则自无骄、吝;着但有周公之才而骄、吝焉,亦不足观矣。”又
曰:“骄,气盈。吝,气歉。”愚谓骄、吝虽有盈歉之殊,然其势常相因。盖骄者吝之枝葉,
吝者骄之本根。故尝验之天下之人,未有骄而不吝,吝而不骄者也。
〔1〕才美,谓智能技艺之美。〔3〕骄,矜夸。吝,鄙啬也。〔3〕程子曰:“此芒言骄、
吝之不可也。盖有周公之德,则自无骄、吝;着但有周公之才而骄、吝焉,亦不足观矣。”又
曰:“骄,气盈。吝,气歉。”愚谓骄、吝虽有盈歉之殊,然其势常相因。盖骄者吝之枝葉,
吝者骄之本根。故尝验之天下之人,未有骄而不吝,吝而不骄者也。
〔1〕至,疑当作志。穀,禄也。易,去声。为学之久,而不求禄,如此之人,不易得也。杨
氏曰:“虽子张之贤,犹以干禄为问,况其下者乎?然则三年学而不至于穀,宜不易得也。”
子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1〕。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
无道则隐〔2〕。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3〕”
〔1〕笃,厚而力也。好,去声。不笃信,则不能好学,然笃信而不好学,则所信或非其正。
不守死,则不能以善其道,然守死而不足以善其道,则亦徒死而已。盖守死者笃信之效,善道
看好学之功。〔2〕君子见危授命,则仕危邦者无可去之义,在外则不入可也。乱邦未危,
而刑政纪纲紊矣,故洁其身而去之。天下,举一世而言。见,贤遍反。无道,则隐其身而不见
也。此惟笃信好学、守死善道者能之。〔3〕世治而无可行之道,世乱而无能守之节,碌碌庸
人,不足以为士矣,可耻之甚也。晁氏曰:“有学有守,而去就主义洁,出处之分明,然后
为君子之全德也。”
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1〕
〔1〕程子曰:“不在其位,则不任其事也。若君大夫问而告者,则有矣。”
子曰:“师挚〔1〕之始,《关雎》之乱〔2〕,洋洋〔3〕乎盈耳哉!”〔4〕
〔1〕挚,音志。师挚,鲁乐师名挚也。〔2〕雎,七余反。乱,乐之卒章也。《史记》曰:“关
雎之乱以为风始”。〔3〕洋洋,美盛意。〔4〕孔子自卫反鲁而正乐,適师挚在官之初,故乐
之美盛如此。
子曰:“狂而不直,侗〔1〕而不愿〔2〕,悾悾〔3〕而不信,吾不知之矣。
〔4〕”
〔1〕侗,音通,无知貌。〔2〕愿,谨厚也。〔3〕悾,音空。悾悾,无能貌。〔4〕“吾不知
之”者,甚绝之之辞,亦不屑之教诲也。苏氏曰:“天之生物,气质不齐。其中材以下,有是
德则有是病,有是病必有是德。故马之蹄啮者必善走,其不善者必驯。有是病而无是德,则天
下之弃才也。”
子曰:“学如不及,犹恐失之。”〔1〕
〔1〕言人之为学,既如有所不及矣,而其心犹竦然,惟恐其或失之,警学者当如是也。程子
曰:“学如不及,犹恐失之,不得放过。才说姑待明日,便不可也。”
子曰:“巍巍〔1〕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与〔2〕焉。”
〔1〕巍巍,高大之貌。〔2〕与,去声。不与,犹言不相关,言其不以位为乐也。子曰:“大
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荡荡乎!民无能名焉〔1〕。
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焕乎其有文章!〔2〕”
〔1〕唯,犹独也。则,犹准也。荡荡,广远之称也。言物之高大,莫有过于天者,而独尧之
德能与之准。故其德之广远,亦如天之不可以言语形容也。〔2〕成功,事业也。焕,光明之
貌。文章,礼乐法度也。尧之德不可名,其可见者此尔。尹氏曰:“天道之大,无为而成。唯

尧则之以治天下,故民无得而名焉。所可名者,其功业文章巍然焕然而已。”
尧则之以治天下,故民无得而名焉。所可名者,其功业文章巍然焕然而已。”
〔1〕五人,禹、稷、契、皋陶、伯益。〔2〕治,去声。〔3〕马氏曰:“乱,治也。”或曰:
“乱,本作乿,古治字也。”〔4〕《书·泰誓》之辞。十人,谓周公旦、召公奭、太公望、
毕公、荣公、太颠、闳夭、散宜生、南宫适,其一人谓文母。刘侍读以为子无臣母主义,盖邑
姜也。九人治外,邑姜治内。〔5〕称孔子者,上系武王君臣之际,记者谨之。〔6〕“才难”,
盖古语,而孔子然之也。才者,德之用也。〔7〕唐、虞,尧、舜有天下之号。际,交会之间。
言周室人才之多,惟唐、虞之际乃盛于此。降自夏、商,皆不能及,然犹但有此数人尔,是才
之难得也。〔8〕或曰:“宣断‘三分’以下,别以‘孔子曰’起之,而自为一章。”〔9〕《春
秋传》曰,“文王率商之畔国以事纣。”盖天下归文王者六州,荆、梁、雍、豫、徐、扬也。
惟青、兖、冀尚属纣耳。范氏曰:“文王之德,足以代商。天与之,人归之,乃不取而服事焉,
所以为至德也。孔子因武王之言而及文王之德,且与泰伯皆以‘至德’称之,其旨微矣。”
子曰:“禹,吾无间〔1〕然矣。菲〔2〕饮食,而致孝乎鬼神〔3〕;恶衣服,
而致美乎黻冕〔4〕;卑宫室,而尽力乎沟洫〔5〕。禹,吾无间然矣!〔6〕”
〔1〕间,去声。罅隙也,谓指其罅隙而非议之也。〔2〕菲,音匪,薄也。〔3〕致孝鬼神,
谓享祀丰洁。〔4〕衣服,常服。黻,音弗,蔽膝也,以韦为之。冕,冠也。皆祭服也。〔5〕
洫,呼域反。沟洫,田间水道,以正疆界、备旱潦者也。〔6〕或丰或俭,各適其宜,所以无
罅隙之可议也,故再言以深美之。杨氏曰:“薄于自奉,而所勤者民之事,所致饰者宗庙朝廷
之礼,所谓‘有天下而不与’也,夫何间然之有!”

子罕第九
子罕第九
子罕言利与命与仁。〔1〕
〔1〕罕,少也。程子曰:“计利则害义,命之理微,仁之道大,旨夫子所罕言也。”
达巷党人〔1〕曰:“大哉孔子!博学而无所成名〔2〕。”子闻之,谓门弟
子曰:“吾何执〔3〕?执御乎?执射乎?吾执御矣。〔4〕”
〔1〕达巷,党名。其人姓名不传。〔2〕博学无所成名,盖美其学之博而惜其不成一艺之名也。
〔3〕执,专执也。〔4〕射,御皆一艺,而御为人僕,所执尤卑。言欲使我何所执以成名乎?
然则吾将执御矣。闻人誉己,承之以谦也。尹氏曰:“圣人道全而德备,不可以偏长目之也。
达巷党人见孔子之大,意其所学者博,而惜其不以一善得名于世,盖慕圣人而不知者也。故孔
子曰:‘欲使我何所执而得为名乎?然则吾将执御矣。’”
子曰:“麻冕,礼也;今也纯,俭。吾从众〔1〕。拜下,礼也〔2〕;今拜
乎上,泰〔3〕也。虽违众,吾从下。”〔4〕
〔1〕麻冕,缁布冠也。纯,丝也。俭,谓省约。缁布冠,以三十升布为之,升八十缕,则其
经二千四百缕矣。细密难成,不如用丝之省约。〔2〕臣与君行礼,当拜于堂下。君辞之,
乃升,成拜。〔3〕泰,骄慢也。〔4〕程子曰:“君子处世,事之无害于义者,从俗可也;
害于义,则不可从矣。”
子绝〔1〕四:毋〔2〕意,毋必,毋固,毋我。〔3〕
〔1〕绝,无之尽者。〔2〕毋,《史记》作“无”,是也。程子曰:”此毋字,非禁止之
辞。圣人绝此四者,何用禁止?”〔3〕意,私意也。必,期必也。固,执滞也。我,私己也。
四者相为终始,起于意,遂于必,留于固,而成于我也。盖意、必常在事前,固、我常在事后,
至于我又生意,则物欲牵引,循可不穷矣。张子曰:“四者有一焉,则与天地不相似。”杨氏
曰:“非知足以知圣人,详视而默识之,不足以记此。”
子畏于匡〔1〕。曰:“文王既没,文〔2〕不在兹〔3〕乎?天之将丧斯文也,
后死者不得与〔4〕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5〕”
〔1〕畏者,有戒心之谓。匡,地名。《史记》云:“阳虎曾暴于匡,夫子貌似阳虎,故匡人
围之。”〔2〕道之显者谓之文,盖礼乐制度之谓。不曰道而曰文,亦谦辞也。〔3〕兹,此
也,孔子自谓。〔4〕丧、与,并去声。〔5〕马氏曰:“文王既没,故孔子自谓后死者。
言天若欲丧此文,则必不使我得与于此文,今我既得与于此文,则是天未砍丧此文也。天既未
欲丧此文,则匡人其奈我何?言必不能违天害己也。”
大宰〔1〕问于子贡曰:“夫子圣者与?何其多能也?〔2〕”子贡曰:“固
天纵之将圣,又多能也。〔3〕”子闻之,曰:“大宰知我乎!吾少也贱,故
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4〕”牢〔5〕曰:“子云:‘吾不试,
故艺。’〔6〕”
〔1〕大,音泰。孔氏曰:“大宰,官名。或吴或宋,未可知也。”〔2〕与,平声。与者,疑
辞。大宰盖以多能为圣也。〔3〕纵,犹肆也,言不为限量也。将,殆也,谦若不敢知之辞。
圣无不通,多能乃其馀事,故言“又”以兼之。〔4〕言由少贱故乡能,而所能者鄙事尔,非
以圣而无不通也。且多能非所以率人,故又言君子不必多能以晓之。〔5〕牢,孔子弟子,姓

琴,字子开,一字子张。〔6〕试,用也。言由不为世用,故得以习于艺而通之。吴氏曰:“弟
子记夫子此言之时,子牢因言昔之所闻有如此者。其意相近,故并记之。”
琴,字子开,一字子张。〔6〕试,用也。言由不为世用,故得以习于艺而通之。吴氏曰:“弟
子记夫子此言之时,子牢因言昔之所闻有如此者。其意相近,故并记之。”
〔1〕叩,音口,发动也。〔2〕孔子谦言己无知识,但其告人,虽于至愚,不敢不尽耳。两
端,犹言两头。言终始、本末、上下、精粗,无所不尽。程子曰:“圣人之教人,俯就之若此,
犹恐众人以为高远而不亲也。圣人之道,必降自卑,不如此则人不亲。贤人之言,则引而自高,
不知此则道不尊。观于孔子、孟子,则可见矣。”尹氏曰:“圣人之言,上下兼尽。即其近,
众人皆可与知;极其至,则虽圣人亦无以加焉。是之谓两端。如答樊迟之问仁、知,两端竭尽,
无馀蕴矣。若夫语上而遗下,语理而遗物,则岂圣人之言哉?”
子曰:“凤鸟不至,河不出图〔1〕,吾已矣夫〔2〕!”
〔1〕凤,灵鸟,舜时来仪,文王时鸣于岐山。河图,河中龙马负图,伏羲时出。皆圣王之瑞
也。〔2〕已,止也。夫,音扶。张子曰:“凤至图出,文明之祥。伏羲、舜、文之瑞不至,
则夫子之文章,知其已矣。”
子见齐衰〔1〕者、冕衣裳〔2〕者与瞽〔3〕者,见之,虽少〔4〕必作〔5〕;
过之,必趋〔6〕。
〔1〕齐,音咨。衰,七雷反。齐衰,丧服。〔2〕冕,冠也。衣,上服。裳,下服。冕而衣
裳,贵者之盛服也。〔3〕瞽,无目者。〔4〕少,去声。或曰:“少,当作坐。”〔5〕作,
起也。〔6〕趋,疾行也。范氏曰:“圣人之心,哀有丧,尊有爵,矜不成人。其作与趋,
盖有不期然而然者。”尹氏曰:“此圣人之诚心,内外一者也。”
颜渊喟〔1〕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2〕。
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3〕。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
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4〕。”
〔1〕喟,苦位反,叹声。〔2〕钻,祖官反。仰弥高,不可及。钻弥坚,不可入。在前在后,
恍惚不可为象。此颜渊深知夫子之道无穷尽、无方体,而叹之也。〔3〕循循,有次序貌。
诱,引进也。博文、约礼,教之序也。言夫子道虽高妙,而教人有序也。侯氏曰:“博我以文,
致知格物也。约我以礼,克己复礼也。”程子曰,“此颜子称圣人员切当处。圣人教人,惟此
二事而已。”〔4〕卓,立貌。末,无也。此颜子自言其学上所至也。盖悦之深而力之尽,
所见益亲,而又无所用其力也。吴氏曰:“所谓卓尔,亦在于日用行事之间,非所谓窈冥昏默
者。”程子曰:“到此地位,功夫尤难,直是峻绝,又大段著力不得。”杨氏曰:“自可欲之
谓善,充而至于大,力行之积也。大而化之,则非力行所及矣,此颜子所以来达一间也。”程
子曰:“此颜子所以为深知孔子而善学之者也。”胡氏曰:“无上事而喟然叹,此颜子学既有
得,故述其先难之故、后得之由,而归功于圣人也。高、坚、前、后,语道体也。仰、钻、瞻、
忽,未领其要也。惟夫子循循善诱,先博我以文,使我知古今,达事变;然后约我以礼,使我
尊所闻,行所知。如行者之赴家,食者之求饱,是以欲罢而不能,尽心尽力,不少休废。然后
见夫子所立之卓然,虽欲从之,末由也已。是盖不怠所从,必求至于卓立之地也。抑斯叹也,
其在‘请事斯语’之后,‘三月不违’之时乎?”
子疾病,子路使门人为臣〔1〕。病间〔2〕,曰:“久矣哉,由之行诈也!
无臣而为有臣,吾谁欺?欺天乎〔3〕?且予与其死于臣之手也,无宁死于二

三子之手乎?且予纵不得大葬,予死于道路乎?〔4〕”
三子之手乎?且予纵不得大葬,予死于道路乎?〔4〕”
子贡曰:“有美玉于斯,韫椟而藏诸?求善贾而沽诸?〔1〕”子曰:“沽之
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2〕
〔1〕韫,纡粉反,藏也。椟,徒木反,匮也。贾,音嫁。沽,卖也。子贡以孔子有道不仕,
故设此二端以问也。〔3〕孔子言固当卖之,但当待贾,而不当求之耳。范氏曰:“君子未尝
不欲仕也,又恶不由其道。士之待礼,犹玉之待贾也。若伊尹之耕于野,伯夷、太公之居于海
滨,世无成汤、文王,则终焉而已,必不枉道以从人,衒玉而求售也。”
子欲居九夷〔1〕。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2〕
〔1〕东方之夷有九种。欲居之者,亦“乘桴浮海”之意。〔2〕君子所居则化,何陋之有?
子曰:“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1〕
〔1〕鲁哀公十一年冬,孔子自卫反鲁。是时周礼在鲁,然《诗》、乐亦颇残阙失次。孔子周
流四方,参互考订,以知其说。晚知道终不行,故归而正之。
子曰:“出则事公卿,入则事父兄,丧事不敢不勉,不为酒困,何有于我哉?”
〔1〕
〔1〕说见第七篇,然此则其事愈卑而意愈切矣。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1〕
〔1〕夫,音扶。舍,上声。天地之化,往者过,来者续,无一息之停,乃道体之本然也。然
其可指而易见者,莫如川流。故于此发以示人,欲学者时时省察,而无毫髮之间断也。程子曰,
“此道体也。天运而不已,日住则月来,寒在则暑来,水流而不息,物生而不穷,皆与道为体,
运平昼夜,未尝已也。是以君子法之,自强不息。及其至也,纯亦不已焉。”又曰:“自汉以
来,儒者皆不识此义。此见圣人之心,纯亦不已也。纯亦不已,乃天德也。有天德,便可语王
道,其要只在谨独。”愚按:自此至终篇,皆勉人进学不已之辞。
子曰:“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1〕
〔1〕好,去声。谢氏曰:“好好色,恶恶臭,诚也。好德如好色,斯诚好德矣,然民鲜能之。”
《史记》:“孔子居卫,灵公与夫人同车,使孔子为次乘,招摇市过之。”孔子醜之,故有是
言。
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1〕,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2〕一
篑,进,吾往也。”〔3〕

〔1〕篑,求位反,土笼也。〔2〕覆,芳服反。〔3〕《书》曰:“为山九仞,功亏一篑。”
夫子之言,盖出于此。言山成而但少一篑,其止者,吾自止耳;平地而方覆一篑,其进者,吾
自往耳。盖学者自强不息,则积少成多;中道而止,则前功尽弃。其止其往,皆在我而不在人
也。
〔1〕篑,求位反,土笼也。〔2〕覆,芳服反。〔3〕《书》曰:“为山九仞,功亏一篑。”
夫子之言,盖出于此。言山成而但少一篑,其止者,吾自止耳;平地而方覆一篑,其进者,吾
自往耳。盖学者自强不息,则积少成多;中道而止,则前功尽弃。其止其往,皆在我而不在人
也。
〔1〕语,去声。惰,懈怠也。与,平声。范氏曰:“颜子闻夫子之言,而心解力行,造次、
颠沛未尝违之。如万物得时雨之润。发荣滋长,何有于惰?此群弟子所不及也。”
子谓颜渊,曰:“惜乎!吾见其进也,未见其止也。”〔1〕
〔1〕进、止二字,说见上章。颜子既死而孔子惜之,言其方进而未已也。
子曰:“苗而不秀者有矣夫!秀而不实者有矣夫!”〔1〕
〔1〕夫,音扶。榖之始生曰苗,吐华曰秀,成穀曰实。盖学而不至于成,有如此者,是以君
子贵自勉也。
子曰:“后生可畏,焉知〔1〕来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
不足畏也已。”〔2〕
〔1〕“焉知”之焉,於虔反。〔2〕孔子言后生年富力强,足以积学而有待,其势可畏,安知
其将来不如我之今日乎?然或不能自勉,至于老而无闻,则不足畏矣。言此以警人,使及时勉
学也。曾子曰:“五十而不以善闻,则不闻矣。”盖述此意。
尹氏曰:“少而不勉,老而无闻,则亦已矣。自少而进者,安知其不至于极乎?是可畏也。”
子曰:“法语〔1〕之言,能无从乎?改之为贵。巽与之言〔2〕,能无说乎?
绎〔3〕之为贵。说而不绎,从而不改,吾末如之何也已矣。〔4〕”
〔1〕法语者,正言之也。〔2〕巽言者,婉而导之也。〔3〕绎,寻其绪也。〔4〕法言人所
敬惮,故必从;然不改,则面从而已。巽言无所乖忤,故必说;然不绎,则又不足以知其微意
之所在也。杨氏曰:“法言,若孟子论行王政之类是也。巽言,若其论好货、好色之类是也。
语之而不达,拒之而不受,犹之可也。其或喻焉,则尚庶幾其能改、绎矣。从且说矣,而不改、
绎焉,则是终不改、绎也已,虽圣人其如之何哉?”
子曰:“主忠信,毋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1〕
〔1〕重出而逸某半。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1〕
〔1〕侯氏曰:“三军之勇在人,匹夫之志在己。故帅可夺而志不可夺,如可夺,则亦不足谓
之志矢。”
子曰:“衣敝缊袍〔1〕,与衣狐貉〔2〕者立,而不耻者,其由也与〔3〕?
‘不忮不求,何用不臧?’〔4〕”子路终身诵之。子曰:“是道也,何足以
臧?”〔5〕
〔1〕衣,去声。敝,坏也。缊,纡粉反,枲著也。袍,衣有著者也,盖衣之贱者。〔2〕貉,
胡各反。狐貉,以狐貉之皮为裘,衣之贵者。〔3〕与,平声。子路之志如此,则能不以贫富
动其心,而可以进于道矣,故夫子称之。〔4〕忮,之豉反,害也。求,贪也。臧,善也。言
能不忮不求,则何为不善乎?此《卫风·雄雉》之诗,孔子引之,以美子路也。吕氏曰:“贫

与富交,强者必忮,弱者必求。”〔5〕终身诵之,则自喜其能,而不复求进于道矣,故夫子
复言此以警之。谢氏曰:“耻恶衣恶食,学者之大病。善心不存,盖由于此。子路之志如此,
其过人远矣。然以众人而能此,则可以为善矣;子路之贤,宜不止此。而终身诵之,则非所以
进于日新也,故激而进之。”
与富交,强者必忮,弱者必求。”〔5〕终身诵之,则自喜其能,而不复求进于道矣,故夫子
复言此以警之。谢氏曰:“耻恶衣恶食,学者之大病。善心不存,盖由于此。子路之志如此,
其过人远矣。然以众人而能此,则可以为善矣;子路之贤,宜不止此。而终身诵之,则非所以
进于日新也,故激而进之。”
〔1〕范氏曰:“小人之在治世,或与君子无异。惟临利害、遇事变,然后君子之所守可见也。”
谢氏曰:“士穷见节义,世乱识忠臣。欲学者必周于德。”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俱。”〔1〕
〔1〕明足以烛理,故不惑,理足以胜私,故不忧;气足以配道义,故不惧。此学之序也。
子曰:“可与〔1〕共学,未可与适道;可与适道,未可与立,可与立,未可
与权。”〔2〕
〔1〕可与者,言其可与共为此事也。〔2〕程子曰:“可与共学,知所以求之也。可与适道,
知所往也。可与立者,笃志固执而不变也。权,称锤也,所以称物而知轻重者也。可与权,谓
能权轻重,使合义也。”杨氏曰:“知为己,则可与共学矣。学足以明善,然后可与適道。信
道笃,然后可与立。知时措之宜,然后可与权。”洪氏曰:“《易》九卦,终于《巽》以行权。
权者,圣人之大用。未能立而言权,犹人未能立而欲行,鲜不仆矣。”程子曰:“汉儒以反经
合道为权,故有‘权变’、‘权術’之论,術旨非也。权只是经也。自汉以下,无人识权字。”
愚按:先儒误以此章连下文“偏其反而”为一章,故有反经合道之说。程子非之,是矣。然以
《孟子》“嫂溺,援之以手”之义推之,则权与经亦当有辨。
“唐棣〔1〕之华,偏其反而〔2〕。岂不尔思?室是远而。〔3〕”子曰:“未
之思也。夫〔4〕何远之有?”〔5〕
〔1〕棣,大计反。唐棣,郁李也。〔2〕偏,《晋书》作翩。然则反亦当与翻同,言华之摇动
也。而,语助也。〔3〕此逸诗也,于六义属兴。上两句无意义,但以起下两句之辞耳。其所
谓“尔”,亦不知其何所捐也。〔4〕夫,音扶。〔5〕夫子借其言而反之,盖前篇“仁远乎哉”
之意。程子曰:“圣人未尝言易以骄人之志,亦未尝言难以阻人之进。但曰:‘未之思也,夫
何远之有?’此言极有涵蓄,意思深远。”

乡党第十
乡党第十
孔子于乡党,恂恂如也,似不能言者〔1〕。其在宗庙朝〔2〕廷,便便〔3〕
言,唯谨尔。〔4〕
〔1〕恂,相伦反。恂恂,信实之貌。似不能言者,谦卑逊顺,不以贤知先人也。乡党,父兄
宗族之所在,故孔子居之,其容貌辞气如此。〔2〕朝,直遥反,下同。〔3〕便,旁连反。便
便,辩也。〔4〕宗庙,礼法之所在。朝廷,政事之所出。言不可以不明辩,故必详问而极言
之,但谨而不放尔。此一节,记孔子在乡党、宗庙、朝廷言貌之不同。
朝,与下大夫言,侃侃如也;与上大夫言,侃侃如也〔1〕。君在,訚訚如也,
与与如也。〔2〕〔1〕此君未视朝时也。《王制》:诸侯上大夫卿,下大夫五人。侃,苦旦反。
訚,鱼巾反。许氏《说文》:侃侃,刚直也。訚訚,和悦而诤也。〔2〕君在,视朝也。踧,
子六反。踖,子亦反。踧踖,恭敬不宁之貌。与,平声,或如字。与与,威仪中適之貌。张子
曰:“与与,不忘向君也。”亦通。此一节,记孔子在朝廷事上接下之不同也。
君召使摈〔1〕,色勃如也,足躩如也〔2〕。揖所与立,左右手〔3〕。衣前
后,躩〔4〕如也。趋进,翼如也〔5〕。宾退,必复命曰:“宾不顾矣。”
〔6〕
〔1〕摈,必刃反,主国之君所使出接宾者。〔2〕勃,变色貌。躩,驱若反,盘辟貌。皆敬君
命故也。〔3〕所与立。谓同为摈者也。摈用命数之半,如上公九命,则用五人,以次传命。
揖左人,则左其手;揖右人,则右其手。〔4〕襜,亦占反,整貌。〔5〕疾趋而进,张拱端好,
如鸟舒翼。〔6〕纾君敬也。此一节,记孔子为君摈相之容。
入公门,鞠躬如也,如不容〔1〕。立不中门,行不履阈〔2〕。过位,色勃
如也,足躩如也,其言似不足者〔3〕。摄齐升堂,鞠躬如也,屏气似不息者
〔4〕。出,降一等〔5〕,逞颜色〔6〕,恰恰〔7〕如也。没阶〔8〕,趋〔9〕,
翼如也。复其位,踧踖如也。〔10〕
〔1〕鞠躬,曲身也。公门高大而若不容,敬之至也。〔2〕中门,中于门也。谓当枨闑之间,
君出入处也。阈,于逼反,门限也。礼:士大夫出入君门,由闑右,不践阈。谢氏曰:“立中
门则当尊,行履阈则不恪。”〔3〕位,君之虚位。谓门屏之间,人君宁立之处,所谓宁也。
君虽不在,过之必敬,不敢以虚位而慢之也。言似不足,不敢肆也。〔4〕摄,抠也。齐,音
咨,衣下缝也。礼:将升堂,两手抠衣,使去地尺,恐蹑之而倾跌失容也。屏,藏也。息,鼻
息出入者也。近至尊,气容肃也。〔5〕等,阶之级也。〔6〕逞,放也。渐远所尊,舒气
解颜。〔7〕怡怡,和悦也。〔8〕没阶,下尽阶也。〔9〕趋,走就位也。陆氏曰:“‘趋’
下本无‘进’字。俗本有之,误也。”〔10〕复位踧踖,敬之馀也。此一节,记孔子在朝之容。
执圭〔1〕,鞠躬如也,如不胜〔2〕。上如揖,下如授〔3〕。勃如战色〔4〕,
足蹜蹜〔5〕,如有循〔6〕。享礼〔7〕,有容色〔8〕。私觌,愉愉如也。
〔9〕

〔1〕圭,诸侯命圭。聘问邻国,则使大夫执以通信。〔2〕胜,平声。‘如不胜’,执主器,
执轻如不克,敬谨之至也。〔3〕上如揖,下如授,谓执圭平衡,手与心齐,高不过揖,卑不
过授也。〔4〕战色,战而色惧也。〔5〕蹜,色六反。蹜蹜,举足促狭也。〔6〕如有循,
《记》所谓举前曳踵,言行不离地,如缘物也。〔7〕享,献也。既聘而享,用圭璧,有庭实。
〔1〕圭,诸侯命圭。聘问邻国,则使大夫执以通信。〔2〕胜,平声。‘如不胜’,执主器,
执轻如不克,敬谨之至也。〔3〕上如揖,下如授,谓执圭平衡,手与心齐,高不过揖,卑不
过授也。〔4〕战色,战而色惧也。〔5〕蹜,色六反。蹜蹜,举足促狭也。〔6〕如有循,
《记》所谓举前曳踵,言行不离地,如缘物也。〔7〕享,献也。既聘而享,用圭璧,有庭实。
君子〔1〕不以钳緅饰〔2〕。红紫不以为亵服〔3〕。当暑,袗絺绤〔4〕,
必表而出之〔5〕。缁衣羔裘,素衣麑裘,黄衣狐裘〔6〕。亵裘长〔7〕。短
右袂〔8〕。必有寝衣,长一身有半〔9〕。狐貉之厚以居〔10〕。去丧,无
所不佩〔11〕。非帷裳,必杀之〔12〕。羔裘玄冠不以吊〔13〕。吉月〔14〕,
必朝服而朝。〔15〕
〔1〕君子,谓孔子。〔2〕绀,古暗反,深青扬赤色,齐服也。緅,侧由反,绛色。三年之丧,
以饰练服也。饰,领缘也。〔3〕红紫,间色不正,且近于妇人女子之服也。亵服,私居服
也。言此,则不以为朝祭之服可知。〔4〕袗,单也。葛之精者曰絺,粗者曰绤。〔5〕表而
出之,谓先著裹衣,表絺绤而出之于外,欲其不见体也。《诗》所谓“蒙彼绉絺”是也。〔6〕
缁,黑色。羔裘,用黑羊皮。麑,研奚反,鹿子,色白。狐,色黄。衣以裼裘,欲其相称。〔7〕
长,欲其温。〔8〕短右袂,所以便作事。〔9〕长,去声。齐主于敬,不可解衣而寝,又不
可著明衣而寝,故别有寝衣,其半盖以覆足。程子曰:“此错简,当在‘齐必有明衣布’之下。”
愚谓如此则此条与“明衣”、“变食”,既得以类相从;而“亵裘”、“狐貉”,亦得以类相
从矣。〔10〕狐貉,毛深温厚,私居取其適体。〔11〕去,上声。君子无故,玉不去身。觿
砺之属,亦皆佩也。〔12〕杀,去声。朝祭之服,裳用正幅如帷,腰有襞积,而旁无杀缝。
其馀若深衣,腰半下,齐倍要,则无襞积而有杀缝矣。〔13〕丧主素,吉主玄。吊必变服,
所以哀死。〔14〕吉月,月朔也。〔15〕孔子在鲁致仕时如此。此一节,记孔子衣服之制。
苏氏曰:“此孔氏遗书,杂记曲礼,非特孔子事也。”
齐,必有明衣,布〔1〕。齐,必变食〔2〕,居必迁坐〔3〕。
〔1〕齐,侧皆反。齐,必沐浴;浴竟,即著明衣,所以明洁其体也。以布为之。此下脱前章
“寝衣”一简。〔2〕变食,谓不饮酒、不茹荤。〔3〕迁坐,易常处也。此一节,记孔子谨
齐之事。杨氏曰:“齐所以交神,故致洁变常以尽敬。”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1〕。食饐而餲,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
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2〕。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
〔3〕。肉虽多,不使胜食气〔4〕。惟酒无量,不及乱〔5〕。沽酒市脯,不
食〔6〕。不撤姜食〔7〕。不多食〔8〕。祭于公,不宿肉〔9〕。祭肉不出
三日。出三日,不食之矣〔10〕。食不语,寝不言〔11〕。虽疏食〔12〕菜
羹,瓜〔13〕祭,必齐如也。〔14〕
〔1〕食,音嗣,饭也。精,凿也。牛羊与鱼之腥,聂而切之为脍。食精则能养人,脍粗则能
害人。不厌,言以是为善,非谓必欲如是也。〔2〕“食饐”之食,音嗣。餲,於冀反,饭
伤热湿也。餲,乌迈反,味变也。鱼烂曰馁。肉腐曰败。色恶、臭恶,未败而色、臭变也。饪,
而甚反,烹调生熟之节也。不时,五穀不成、果实未熟之类。此数者皆足以伤人,故不食。〔3〕
割肉不方正者不食,造次不离于正也。汉陆续之母,切肉未尝不方,断葱以寸为度,盖其质美,
与此暗合也。食肉用酱,各有所宜,不得则不食,恶其不备也。此二者,无害于人,但不以嗜

味而苟食耳。〔4〕食,音嗣。食以穀为主,故不使肉胜食气。〔5〕量,去声。酒以为人合欢,
故不为量,但以醉为节而不及乱耳。程子曰:“不及乱者,非惟不使乱志,虽血气亦不可使乱,
但浃洽而已可也。”〔6〕沽、市,皆买也。恐不精洁,或伤人也。与不尝康子之药同意。〔7〕
姜,通神明,去秽恶,故不撤。〔8〕適可而上,无贪心也。〔9〕助祭于公,所得胙肉,归即
颁赐。不俟经宿者,不留神惠也。〔10〕家之祭肉,则不过三日,皆以分赐。盖过三日,则肉
必败,而人不食之,是亵鬼神之馀也。但比君所赐作,可少缓耳。〔11〕答述曰语。自言曰言。
范氏曰:“圣人存心不他,当食而食,当寝而寝,言语非其时也。”杨氏曰:“肺为气主而声
出焉,寝、食则气窒而不通,语、言恐伤之也。”亦通。〔12〕食,音嗣。〔13〕陆氏曰:
“《鲁论》瓜作必。”〔14〕古人饮食,每种各出少许,置之豆间之地,以祭先代始为饮食主
人,不忘本也。齐,严敬貌。孔子虽薄物必祭,其祭必敬,圣人之诚也。此一节,记孔子饮食
之节。谢氏曰:“圣人饮食如此,非极口腹之欲,盖养气体,不以伤生,当如此。然圣人之所
不食,穷口腹者或反食之,欲心胜而不暇择也。”
味而苟食耳。〔4〕食,音嗣。食以穀为主,故不使肉胜食气。〔5〕量,去声。酒以为人合欢,
故不为量,但以醉为节而不及乱耳。程子曰:“不及乱者,非惟不使乱志,虽血气亦不可使乱,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