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四书集注

_21 朱熹(宋)
以朝〔3〕衣朝冠坐于涂炭也。当纣之时,居北海之滨,以待天下之清也。故
闻伯夷之风者,顽夫廉,懦夫有立志〔4〕。伊尹曰:‘何事非君?何使非民?’
治亦进,乱亦进。曰:‘天之生斯民也,使先知觉后知,使先觉觉后觉。于,
天民之先觉者也。予将以此道觉此民也。’思天下之民,匹夫匹妇有不与被
尧、舜之泽者,若己推而内之沟中,其自任以天下之重也〔5〕。柳下惠不羞
污君,不辞小官;进不隐贤,必以其道,遗佚而不怨,阨穷而不悯。与乡人
处,由由然不忍去也:‘尔为尔,我为我,虽袒裼裸裎于我侧,尔焉能浼我
哉?’故闻柳下惠之风者,鄙夫宽,薄夫敦〔6〕。孔子之去齐,接渐而行。
去鲁,曰:‘迟迟吾行也,去父母国之道也。’可以速而速,可以久而久,
可以处而处,可以仕而仕:孔子也。〔7〕”孟子曰:“伯夷,圣之清者也。
伊尹,圣之任者也。柳下惠,圣之和者也。孔子,圣之时者也〔8〕。孔子之
谓集大成。集大成也者,金声而玉振之也。金声也者,始条理也。玉振之也
者,终条理也。始条理者,智之事也。终条理者,圣之事也〔9〕。智,譬则
巧也。圣,譬则力也。由射于百步之外也,其至,尔力也;其中,非尔力也。
〔10〕”
〔1〕治,去声。下同。〔2〕横,夫声,谓不循法度。〔3〕朝,音潮。〔4〕顽者,无知觉。
廉者,有分辨。懦,柔弱也。徐并见前篇。〔5〕与,音预。“何事非君”,言所事即君。“何
使非民”,言所使即民。无不可事之君,无不可使之民也。馀见前篇。〔6〕鄙,狭陋也。敦,
厚也。馀见前篇。〔7〕接,犹承也。浙,先历反,渍米水也。渍米将炊,而欲去之速,故以
手承水取米而行,不及炊也。举此一端,以见其久、速、仕、止,各当其可也,或曰:“孔子
去鲁,不税冕而行,岂得为迟。”杨氏曰:“孔子欲去之意久矣。不欲苟去,故迟迟其行也。
膰肉不至,则得以微罪行矣。故不税冕而行,非速也。”〔8〕张子曰:“无所杂者清之极,
无所异者和之极。勉而清,非圣人之清。勉而和,非圣人之和。所谓圣者,不勉不思而至焉者
也。”孔氏曰:“任者,以天下为己责也。”愚谓孔子仕、止、久、速,各当其可,盖兼三子
主所以圣者而时出之,非如三子之可以一德名也。或疑伊尹出处合乎孔子,而不得为圣之时,
何也?程子曰:“终是‘任’底意思在。”〔9〕此言孔子集三圣之事而为一大圣之事,犹作
乐者集众音之小成而为一大成也。成者,乐之一终,《书》所谓“箫韶九成”是也。金,钟属。
声,宣也,如“声恶致讨”之声。玉,磐也。振,收也,如“振阿海而不泄”之振。始,始之
也。终,终之也。条理,犹言脉络,指众音而言也。智者,知之所及。圣者,德之所就也。盖
乐有八音:金,石,丝,竹,匏,土,茧,木。若独奏一音,则其一音自为始终,而为一小成;
犹三子之所知偏于一,而其所就亦偏于一也。八音之中,金、石为重,故特为众音之纲纪。又,
金始震而玉终讪然也,故并奏八音,则于其未作而先击镈钟以宣其声;俟其既阕,而后击特磐
以收其韵。宣以始之,收以终之,二者之间脉络通贯,无所不备,则合众小成而为一大成,犹
孔子之知无不尽而德无不全也。“金声玉振”,“始终条理”,疑古《乐经》之言。故兒宽云:
“惟天子建中和之极,兼总条贯,金声而玉振之。”亦此意也。〔10〕中,去声。此复以射之
巧、力,发明“智”、“圣”二字之义,见孔子巧、力俱全,而圣、智兼备,三子则力有馀而
巧不足,是以一节虽至于圣,而智不足以及乎“时”、“中”也。此章言三子之行各极其一偏,
孔子之道兼全于众理。所以偏者,由其蔽于始,是以缺于终。所以全者,由其知之至,是以行

之尽。三子犹春、夏、秋、冬之各一其时,孔子则太和元气之流行于四时也。
之尽。三子犹春、夏、秋、冬之各一其时,孔子则太和元气之流行于四时也。
〔1〕北宫,姓。锜,名,鱼绮反。卫人。〔2〕班,列也。〔3〕恶,去声。当时诸侯兼并僭
窃,故恶周制妨害己之所为也。〔4〕去,上声。〔5〕此班爵之制也,五等通于天下,六等施
于国中。〔6〕此以下,班禄之制也。〔7〕不能,犹不足也。小国之地不足五十里者,不能自
达于天子,因大国以姓名通,谓之附庸,若春秋邾仪父之类是也。〔8〕视,比也。元士,上
士也。徐氏曰:“王畿之内,亦制都鄙受地也。”〔9〕十,十倍之也。四,四倍之也。倍,
加一倍也。徐氏曰:“大国:君田三万二千亩,其人可食二千八百八十人。卿田三千二百亩,
可食二百八十八人。大夫田八百亩,可食七十二人。上士田四百亩,可食三十六人。中士田二
百亩,可食十八人。下士与庶人在官者田百亩,可食九人至五人。庶人在官,府史胥徒也。”
〔10〕愚按:君以下所食之禄,皆助法之公田,藉农夫之力以耕而收其租。士之无田与庶人在
官者,则但受禄于官,如田之人而已。〔11〕徐氏曰:“次国君田二万四千亩,可食二千一百
六十人。卿田二千四百亩,可食二百十六人。”〔12〕三,谓三倍之也。〔13〕徐氏曰:“小
国君田一万六千亩,可食千四百四十人。卿田一千六百亩,可食百四十四人。”〔14〕二,即
倍也。〔15〕获,得也。食,音嗣。一夫一妇,佃田百亩,加之以粪。粪多而力勤者为上农,
其所收可供九人。其次用力不齐,故有此五等。庶人在官者,其受禄不同,亦有此五等也。愚
按:此章之说与《周礼》、《王制》不同,盖不可考,阙之可也。程子曰:“孟子之时,去先
王未远,载籍未经秦火,然而班爵禄之制已不闻其详。今之礼书,皆掇拾于煨烬之馀,而多出
于汉儒一时上傅会,奈何欲尽信而句为之解乎?然则其事固不可一一追复矣。”
万章问曰:“敢问友。”孟子曰:“不挟〔1〕长,不挟贵,不挟兄弟而友。
友也者,友其德也,不可以有挟也。孟献子〔2〕,百乘〔3〕之家也,有友
五人焉:乐正裘,牧仲,其三人则予忘之矣。献子之与此五人者友也,无献
子之家者也。此五人者亦有献子之家,则不与之友矣〔4〕。非惟百乘之家为
然也,虽小国之君亦有之。费惠公〔5〕曰:‘吾于子思,则师〔6〕之矣。
吾于颜般〔7〕,则友〔8〕之矣。王顺、长息,则事我者〔9〕也。’非惟小
国之君为然也,虽大国之君亦有之。晋平公之于亥唐也,入云则入,坐云则
坐,食云则食。虽疏食菜羹,未尝不饱,盖不敢不饱也。然终于此而已矣,
弗与共天位也,弗与治天职也,弗与食天禄也。士之尊贤者也,非王公之尊
贤也〔10〕。舜尚见帝〔11〕。帝馆甥于贰室,亦飨舜〔12〕,迭为宾主,

是天子而友匹夫也。用下敬上,谓之贵贵。用上敬下,谓之尊贤。贵贵、尊
贤,其义一也。〔13〕”
是天子而友匹夫也。用下敬上,谓之贵贵。用上敬下,谓之尊贤。贵贵、尊
贤,其义一也。〔13〕”
〔4〕张子曰:“献子忘其势,五人者忘人之势。不资其势而利其有,然后能忘人之势。若五
人者有献子之家,则反为献子之所贱矣。”〔5〕费,音秘。惠公,费邑之君也。〔6〕师,所
尊也。〔7〕般,音班。〔8〕友,所敬也。〔9〕事我者,所使也。〔10〕亥唐,晋贤人也。
平公造之,唐言“入”,公乃入;言“坐”,乃坐;言“食”,乃食也。“疏食”之食,音嗣。
疏食,粝饭也。不敢不饱,敬贤者之命也。范氏曰:“位曰‘天位’,职曰‘天职’,禄曰‘天
禄’,言无所以待贤人,使治天民,非人君所得专者也。”“平公”、“王公”下,诸本多无
“之”字,疑阙文也。〔11〕尚,上也。舜上而见于帝尧也。〔12〕馆,舍也。《礼》:“妻
父曰外舅。”“谓我舅者,吾谓之甥。”尧以女妻舜,故谓之甥。贰室,副宫也。尧舍舜于副
宫,而就飨其食。〔13〕贵贵、尊贤,皆事之宜者。然当时但知贵贵,而不知尊贤,故孟子曰
“其义一也”。此言朋友人伦之一,所以辅仁,故以天子友匹夫而不为讪,以匹夫友天子而
不为僭。此尧、舜所以为人伦之至,而孟子言必称之也。
万章问曰:“敢问交际〔1〕何心也?”孟子曰:“恭也。”曰:“‘却之却
之为不恭’,何哉〔2〕?”曰:“尊者赐之,曰:‘其所取之者,义乎?不
义乎?’而后受之,以是为不恭,故弗却也。〔3〕”曰:“请无以辞却之,
以心却之,曰:‘其取诸民之不义也。’而以他辞无受,不可乎?〔4〕”曰:
“其交也以道〔5〕,其接也以礼〔6〕,斯孔子受之〔7〕矣。”万章曰:“今
有御人于国门之外〔8〕者,其交也以道,其馈也以礼,斯可受御与〔9〕?”
曰:“不可。《康诰》〔10〕曰:‘杀越人于货,闵不畏死,凡民罔不墩。’
是不待教而诛者也。殷受夏,周受殷,所不辞也,于今为烈,如之何其受之
〔11〕?”曰:“今之诸侯取之于民也,犹御也。苟善其礼际矣,斯君子受
之。敢问何说也?”曰:“子以为有王者作,将比〔12〕今之诸侯而诛之乎?
其教之不改而后诛之乎?夫〔13〕谓非其有而取之者盗也,充类至义之尽也。
孔子之仕于鲁也,鲁人猎较,孔子亦猎较〔14〕;猎较犹可,而况受其赐乎?
〔15〕”曰:“然则孔子之仕也,非事道与?”曰:“事道也。〔16〕”“事
道奚猎较也?〔17〕”曰:“孔子先簿正祭器,不以四方之食供簿正〔18〕。”
曰:“奚不去也?”曰:“为之兆也。兆足以行矣,而不仁,而后去,是以
未尝有所终三年淹也〔19〕。孔子有见行可〔20〕之仕,有际可〔21〕之仕,
有公养〔22〕之仕。于季桓子〔23〕,见行可之仕也。于卫灵公〔24〕,际
可之仕也。于卫孝公〔25〕,公养之仕也。〔26〕”
〔1〕际,接也。交际,谓人以礼仪币帛相交接也。〔2〕却,不受而还之也。再言之,未详。
万章疑交际之间有所却者,人便以为不恭,何哉?〔8〕孟子言:尊者之赐,而心窃计其所
以得此物者未知台义与否;必其合义,然后可受;不然,则却之矣。所以却之为不恭也。〔4〕
万章以为彼既得之不义,则其馈不可受,但无以言语间而却之,直以心度其不义,而托于他辞
以却之,如此可否邪?〔5〕交以道,如馈赆、闻戒、周其饥俄之类。〔6〕接以礼,谓辞命
恭敬之节。〔7〕孔子受之,如受阳货烝豚之类也。〔8〕御,止也。止人而杀之,且夺其
货也。国门之外,无人之处也。〔9〕与,平声。万章以为苟不问其物之所从来,而但观其交
接之礼,则设有御人者用其御得之货以礼馈我,则可受之乎?〔10〕《康诰》,《周书》篇名。
〔11〕今《书》“闵”作“愍”,无“凡民”二字。“殷受”至“为烈”十四字,语意不伦。
李氏以为此必有断简或阙文者,近之。而愚意其直为衍字耳。然不可考,姑阙之可也。越。颠
越也。譈,《书》作“憝”,徒对反,怨也。言杀人而颠越之,因取其货,闵然不知畏死,凡

民无不怨之。孟子言此乃不待教戒而当即诛者也,如何而可受之乎?〔12〕比,去声,连也。
民无不怨之。孟子言此乃不待教戒而当即诛者也,如何而可受之乎?〔12〕比,去声,连也。
孟子日:“仕非为贫也,而有时乎为贫。娶妻非为养也,而有时乎为养〔1〕
为贫者)辞尊居卑,辞富居贫〔2〕。辞尊居卑,辞富居贫,恶〔3〕乎宜乎?
抱关击拆〔4〕。孔子尝为委吏矣,曰:‘会计当而已矣。’尝为乘田矣,曰:
‘牛羊茁壮长而已矣。〔5〕’位卑而言高,罪也。立乎人之本朝而道不行,
耻也。〔6〕”
〔1〕为、养,并去声。下同。仕本为行道,而亦有家贫亲老,或道与时违,而但为禄仕者。
如娶妻本为继嗣,而亦有为不能亲操井臼而欲资其馈养者。〔2〕贫、富,谓禄之厚薄。盖仕
不为道,已非出处之正,故其所处但当如此。〔3〕恶,平声。〔4〕析,音托,行夜所击木也。
盖为贫者虽不主于行道,而亦不可以苟禄,故惟抱关击析之吏位卑禄薄,其职易称,为所宜居
也。李氏曰:“道不行矣,为贫而仕看,此其律令也。若不能然,则是贪位慕禄而已矣。”〔5〕
委,乌伪反。委吏,主委积之吏也。会,工外反。当,丁浪反。乘,去声。乘田,主苑囿刍牧
之吏也。茁,阻刮反,肥貌。长,上声。此孔子之为贫而仕者也。言以孔子大圣而尝为贱官,
不以为辱者,所谓为贫而仕,官阜禄薄而职易称也。〔6〕朝,音潮。以出位为罪,则无行道
之责;以废道为耻,则非窃禄之官:此为贫者之所以必辞尊、富而宁处贫、贱也。尹氏曰:“言
为贫者不可以居尊,居尊者必欲以行道。”
万章曰:“士之不托〔1〕诸侯,何也?”孟子曰:“不敢也。诸侯失国而后
托于诸侯,礼也。士之托于诸侯,非礼也。〔2〕”万章曰:“君馈之粟,则
受之乎?”曰:“受之。”“受之何义也?”曰:“君之于氓也,固周之。
〔3〕”曰:“周之则受,赐之则不受,何也?”曰:“不敢也。”曰:“敢
问其不敢何也?”曰:“抱关击柝者,皆有常职以食于上。无常职而赐于上
者,以为不恭也。〔4〕”曰:“君馈之,则受之,不识可常继乎?”曰:“缪
公之于子思也,亟问,亟馈鼎肉。子思不悦,于卒也摽使者出诸大门之外,
北面稽首再拜而不受〔5〕,曰:‘今而后知君之犬马畜伋〔6〕!’盖自是
台无馈也〔7〕。悦贤不能举,又不能养也,可谓悦贤乎?〔8〕”曰:“敢

问国君欲养君子,如何斯可谓养矣?”曰:“以君命将之,再拜稽首而受。
其后廪人继粟,庖人继肉,不以君命将之。子思以为鼎肉使己僕僕尔亟拜也,
非养君子之道也〔9〕。尧之于舜也,使其子九男事之,二女女〔10〕焉,百
官牛羊仓廪备,以养舜于畎亩之中,后举而加诸上位,故曰王公之尊贤者也。
问国君欲养君子,如何斯可谓养矣?”曰:“以君命将之,再拜稽首而受。
其后廪人继粟,庖人继肉,不以君命将之。子思以为鼎肉使己僕僕尔亟拜也,
非养君子之道也〔9〕。尧之于舜也,使其子九男事之,二女女〔10〕焉,百
官牛羊仓廪备,以养舜于畎亩之中,后举而加诸上位,故曰王公之尊贤者也。
〔1〕托,寄也。谓不仕而食其禄也。〔2〕古者诸侯出奔他国,食其廪饩,谓之寄公。士无爵
土,不得比诸侯;不仕而食禄,则非礼也。〔8〕周,救也。视其空乏,则周恤之,无常数,
君待民之礼也。〔4〕赐,谓予之禄,有常数,君所以待臣之礼也。〔5〕亟:去声,下同;数
也。鼎肉,熟肉也。卒,未也。摽,音构,麾也。使,去声。数以君命来馈,当拜受之;非养
贤之礼,故不悦。而于其未后复来馈时,麾使者出,拜而辞之。〔6〕犬马畜伋,言不以人礼
待己也。〔7〕台,贱官,主使令者,盖缪公愧悟,自此不复令台来致馈也。〔8〕举,用也。
能养者未必能用也,况又不能养乎?〔9〕初以君命来馈,则当拜受。其后有司各以其职继续
所无,不以君命来馈,不使贤者有亟拜之劳也。僕僕,烦猥貌。〔10〕下女字,去声。〔11〕
能养能举,悦贤之至也。惟尧舜为能尽之,而后世之所当法也。
万章曰:“敢问不见诸侯,何义也?”孟子曰:“在国曰市井之臣,在野曰
草莽之臣,皆谓庶人。庶人不传质为臣,不敢见于诸侯〔1〕,礼也。”万章
曰:“庶人,召之役,则往役〔2〕;君欲见之,召之,则不往见〔3〕之。
何也?”曰:“往役,义也。往见,不义也。且君之欲见之也,何为也哉?”
曰:“为其多闻也,为其贤也。”曰:“为其多闻也,则天子不召师,而况
诸侯乎?为〔4〕其贤也,则吾未闻欲见贤而召之也。缨公亟见于子思,曰:
‘古千乘〔5〕之国以友士,何如?’子思不悦,曰:‘古之人有言,曰:“事
之云乎?”岂曰“友之云乎”?’子思之不悦也,岂不曰:‘以位,则子君
也,我臣也,何敢与君友也?以德,则子事我者也,奚可以与我友?’千乘
之君,求与之友而不可得也,而况可召与〔6〕?齐景公田,招虞人以旌,不
至,将杀之。‘志士不忘在沟壑,勇士不忘丧〔7〕其元。’孔子奚取焉?取
非其招不往也。〔8〕”曰:“敢问招虞人何以?”曰:“以皮冠〔9〕。庶
人〔10〕以旃〔11〕,士〔12〕以旂〔13〕,大夫以旌〔14〕。以大夫之招
招虞人,虞人死不敢往。以士之招招庶人,庶人岂敢往哉?况乎以不贤人之
招招贤人乎〔15〕?欲见贤人而不以其道’犹欲其入而闭之门也。夫〔16〕
义,路也;礼,门也。惟君子能由是路,出入是门也。《诗》〔17〕云:‘周
道如底,其直如矢。君子所履,小人所视。’〔18〕”万章曰:“孔子‘君
命召不俟驾而行’。然则孔子非与〔19〕?”曰:“孔子当仕有官职,而以
其官召之也。”〔20〕
〔1〕传,通也。质,与贽同。质者,士执雉,庶人执鹫,相见以自通者也。国内莫非君臣,
但未仕者与执贽在位之臣不同,故不敢见也。〔2〕往役者,庶人之职。〔3〕不往见者,士之
礼。〔4〕为,并去声。〔5〕亟、乘,皆去声。
〔6〕孟子引子思之言而释之,以明不可召之意。“召与”之与,平声。〔7〕丧,息浪反。〔8〕
说见前篇。〔9〕皮冠、田猎之冠也。事见《春秋传》。然则皮冠者,虞人之所有事也,故以
是招之。〔10〕庶人,未仕之臣。〔11〕通帛曰旃。〔12〕士,谓已仕者。〔13〕交龙为旂。
〔14〕析羽而注于旂干之首曰旌。〔15〕欲见而召之,是不贤人之
招也。以士之招招庶人,则不敢往。以不贤人之招招贤人,则不可往矣。〔16〕夫,音扶。〔17〕
《诗》,《小雅·大东》之篇。〔18〕底,与砥同。《诗》作砥,之履反。砺石也,言其平也。
矢,言其直也。视,视以为法也。引此以证上文“能由是路”之义。〔19〕与,平声。〔20〕

孔子方仕而任职,君以其官名召之,故不俟驾而行。徐氏曰:“孔子,孟子,易地则皆然。”
此章言“不见诸侯”之义,最为详悉。更合陈代、公孙丑所问者而观之,其说乃尽。
孔子方仕而任职,君以其官名召之,故不俟驾而行。徐氏曰:“孔子,孟子,易地则皆然。”
此章言“不见诸侯”之义,最为详悉。更合陈代、公孙丑所问者而观之,其说乃尽。
〔4〕”
〔1〕言己之善盖于一乡,然后能尽友一乡之善士。推而至于一国、天下皆善,随其高下以为
广狭也。〔2〕尚,上,同。言进而上也。〔3〕颂,诵,通。论其世,论其当世行事之迹也。
言既观其言,则不可以不知其为人之实,是以又考其行也。〔4〕夫能友天下之善士,其所友
众矣。犹以为未足,又进而取于古人,是能进其取友之道,而非止为一世之士矣。
齐宣王问卿。孟子曰:“王何卿之问也?”王曰:“卿不同乎?”曰:“不
同。有贵戚之卿,有异姓之卿。”王曰:“请问贵戚之卿。”曰:“君有大
过〔1〕则谏,反覆之而不听,则易位。〔2〕”王勃然〔3〕变乎色。曰:“王
勿异也。王问臣,臣不敢不以正对。〔4〕”王色定,然后请问异姓之卿。曰:
“君有过则谏,反覆之而不听,则去。”〔5〕
〔1〕大过,谓足以亡其国者。〔2〕易位,易君之位,更立亲戚之贤者。盖与君有亲亲之恩,
无可去之义;以宗庙为重,不忍坐视其亡,故不得已而至于此也。〔3〕勃然,变色貌。〔4〕
孟子言也。〔5〕君臣义合,不合则去。此章言大臣之义,亲疏不同,守经行权,各有其分。
贵戚之卿,小过非不谏也,但必大过而下听,乃可易位。异姓之卿,大过非不谏也,虽小过而
下听,已可去矣。然三仁贵戚,不能行之于纣!而霍光异姓,乃能行之于昌邑。此又委任权力
之不同,不可以执一论也。

告子章句上
告子章句上
告子曰:“性〔1〕,犹杞柳〔2〕也。义,犹桮棬〔3〕也。以人性为仁义,
犹以杞柳为桮棬。〔4〕”孟子曰:“子能顺杞柳之性而以为桮棬乎?将戕〔5〕
贼杞柳,而后以为桮棬也。如将戕贼杞柳而以为桮棬,则亦将戕贼人以为仁
义与〔6〕?率天下之人而祸仁义者,必子之言夫!〔7〕”
〔1〕性者,人生所禀之天理也。〔2〕杞柳,柜柳。〔3〕桮音杯。棬,丘圆反。桮棬,屈木
所为,若卮匜之属。〔4〕告子言人性本无仁义,必待矫揉而后成,如荀子“性恶”之说也。
〔5〕戕,音墙。〔6〕与,平声。〔7〕言如此,则天下之人皆以仁义为害性而不肯为,是因
子之言而为仁义之祸也。夫,音扶。
告子曰,“性犹湍〔1〕水也,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人性之无
分于善不善也,犹水之无分于东西也。〔2〕”孟子曰:“水信无分于东西。
无分于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3〕。
今夫〔4〕水,搏〔5〕而跃〔6〕之,可使过颡〔7〕;激而行之,可使在山。
是岂水之性哉?其势则然也。〔8〕人之可使为不善,其性亦犹是也。”〔9〕
〔1〕湍,他端反,波流潆回之貌也。〔2〕告子因前说而小变之,近于扬子“善恶混”之说。
〔3〕言水诚不分东西矣,然岂不分上下乎?性即天理,未有不善者也。〔4〕夫,音扶。〔5〕
搏,补各反,击也。〔6〕跃,跳也。〔7〕颡,额也。〔8〕水之过额、在山,皆不就下也。
然其本性未尝不就下,但为搏、激所使而逆其性耳。〔9〕此章言性本善,故顺之而无不善;
本无恶,故反之而后为恶。非本无定体而可以无所不为也。
告子曰:“生之谓性。〔1〕”孟子曰:“生之谓性也,犹白之谓白与?〔2〕”
曰:“然。”“白羽之白也,犹白雪之白,白雪之白,犹白玉之白与?”曰:
“然。〔3〕”“然则犬之性犹牛之性,牛之性犹人之性与?”〔4〕
〔1〕生,指人、物之所以知觉、运动者而言。告子论性,前后四章语虽不同,然其大指不外
乎此,与近世佛氏所谓“作用是性”者略相似。〔2〕白之谓白,犹言凡物之白者同谓之白,
更无差别也。与,平声,下同。〔8〕“白羽”以下,孟子再问,而告子曰“然”,则是谓凡
有生者同是一性矣。〔4〕孟子又言:若果如此,则犬牛与人皆有知觉,皆能运动,其性皆无
以异矣。于是告子自知其说之非而不能对也。愚按:性者,人之所得于天之理也。生者,人之
所得于天之气也。性,形而上者也。气,形而下者也。人、物之生,莫不有是性,亦莫不有是
气。然以气言之,则知觉、运动,人与物若不异也;以理言之,则仁、义、理、智上禀,岂物
之所得而全哉?此人之性所以无不善而为万物之灵也。告子不知性之为理,而以所谓气者当
之,是以“杞柳”、“湍水”之喻,食、色“无善无不善”之说,纵横缪戾,纷纭舛错,而此
章之误乃其本根。所以然者,盖徒知知觉、运动之蠢然者人与物同,而不知仁、义、礼、智之
粹然者人与物异也。盂子以是折之,其义精矣。
告子曰:“食、色,性也。仁,内也,非外也。义,外也,非内也。〔1〕”
孟子曰:“何以谓仁内义外也?”曰:“彼长〔2〕而我长之〔3〕,非有长
于我也。犹彼白而我白之〔4〕,从其白于外也,故谓之外也。”曰:“异于
〔5〕白马之白也,无以异于白人之白也。不识长马之长也,无以异于长人之
长与〔6〕?且谓长者义乎?长之者义乎?〔7〕”曰:“吾弟则爱之,秦人

之弟则不爱也。是以我为悦者也,故谓之内。长楚人之长,亦长吾之长,是
以长为悦者也,故谓之外也。〔8〕”曰:“耆〔9〕秦人之炙,无以异于耆
吾炙。夫〔10〕物则亦有然者也,然则耆炙亦有外与?”〔11〕
之弟则不爱也。是以我为悦者也,故谓之内。长楚人之长,亦长吾之长,是
以长为悦者也,故谓之外也。〔8〕”曰:“耆〔9〕秦人之炙,无以异于耆
吾炙。夫〔10〕物则亦有然者也,然则耆炙亦有外与?”〔11〕
孟季子问公都子曰:“何以谓义内也?〔1〕”曰:“行吾敬,故谓之内也。
〔2〕”“乡人长于伯兄一岁,则谁敬?”曰:“敬兄。”“酌则谁先?”曰:
“先酌乡人。”“所敬在此,所长在彼,果在外,非由内也。〔3〕”公都子
不能答,以告孟子。孟子曰:“敬叔父乎?敬弟乎?彼将曰:‘敬叔父。’
曰:‘弟为尸〔4〕,则谁敬?’彼将曰:‘敬弟。’子曰:‘恶〔5〕在其
敬叔父也?’彼将曰:‘在位〔6〕故也。’子亦曰:‘在位〔7〕故也。’
庸敬在兄,斯须之敬在乡人。〔8〕”季子闻之,曰:“敬叔父则敬,敬弟则
敬,果在外,非由内也。’公都子曰:“冬日则饮汤,夏日则饮水,然则饮
食亦在外也?”〔9〕
〔1〕孟季子,疑孟仲子之弟也。盖闻孟子之言而未达,故私论之。〔2〕所敬之人员在外,然
知其当敬,而行吾心之敬以敬之,则不在外也。〔3〕长,上声。伯,长也。酌,酌酒也。此
皆季子问,公都子答。而季子又言:如此,则敬长之心果不由中出也。〔4〕尸,祭祀所主以
象神。虽子弟为主,然敬之当如祖考也。〔5〕恶,平声。〔6〕在位,弟在尸位。〔7〕乡人
在宾客之位也。〔8〕庸,常也。斯须,暂时也。言因时制宜,皆由中出也。〔9〕此亦上章耆
炙之意。范氏曰:“二章问答,大旨略同。皆反复譬喻以晓当世,使明仁义之在内,则知人之
性善,而皆可以为尧、舜矣。”
公都子曰:“告子曰:‘性无善无不善也。〔1〕’或曰:‘性可以为善,可
以为不善。是故文、武兴则民好善,幽、厉兴则民好暴。〔2〕’或曰:‘有
性善,有性不善〔3〕。是故以尧为君而有象,以瞽瞍为父而有舜,以纣为兄
之子且以为君,而有微子启、王子比干。〔4〕’今曰‘性善’,然则彼皆非
与〔5〕?”孟子曰:“乃若〔6〕其情,则可以为善矣,乃所谓善也〔7〕。
若夫〔8〕为不善,非才之罪也〔9〕。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10〕之
心,人皆有之。恭敬〔11〕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
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
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故曰:求则得之,舍则失
之。或相倍蓰而无算者,不能尽其才者也〔12〕。《诗》〔13〕曰:‘天生
蒸〔14〕民,有物〔15〕有则〔16〕。民之秉夷〔17〕,好〔18〕是懿〔19〕
德。’孔子曰:‘为此诗者,其知道乎!故有物必有则,民之秉夷也,故好
是懿德。’〔20〕”

〔1〕此亦“生之谓性”、“食、色,性也”之意。近世苏氏、胡氏之说盖如此。〔2〕此即“湍
水”之说也。好,去声。〔3〕韩子“性有三品”之说盖如此。〔4〕按此文,则微子、比干皆
纣之叔父,而《书》称微子为商王元子,疑此或有误字。〔5〕与,平声。〔6〕乃若,发语辞。
〔1〕此亦“生之谓性”、“食、色,性也”之意。近世苏氏、胡氏之说盖如此。〔2〕此即“湍
水”之说也。好,去声。〔3〕韩子“性有三品”之说盖如此。〔4〕按此文,则微子、比干皆
纣之叔父,而《书》称微子为商王元子,疑此或有误字。〔5〕与,平声。〔6〕乃若,发语辞。
〔19〕懿,美也。〔20〕有物必有法,如有耳目,则有聪明之德;有父子,则有慈孝之心。是
民所秉执之常性也,故人之情无不好此懿德者。以此观之,则人性之善可见,而公都子所问之
三说皆不辩而自明矣。程子曰:“性即理也,理则尧、舜至于涂人一也。才禀于气。气有轻浊。
禀其清者为贤,禀其浊者为愚。学而知之,则气无清浊,旨可至于善而复性之本,汤、武身之
是也。孔子所言‘下愚不移’者,则自暴自弃之人也。”又曰:“论性不论气,不备。论气不
论性,不明。二之则不是。”张子曰:“形而后有气质之性,善反之则天地之性存焉。故气质
之性,君子有弗性者焉。”愚按:程子此说“才”字,与孟子本文小异。盖孟子专指其发于性
者言之,故以为才无不善;程子专指其禀于气者言之,则人之才固有昏、明、强、弱之不同矣,
张子所谓气质之性是也。二说虽殊,各有所当。然以事理考之,程子为密。盖气质所禀虽有不
善,而不害性之本善;性虽本善,而不可以无省察矫揉之功。学者所当深玩也。
孟子曰:“富岁子弟多赖,凶岁子弟多暴。非天之降才尔殊也,其所以陷溺
其心者然也〔1〕。今夫〔2〕..〔3〕麦,播种而耰〔4〕之,其地同,树之
时又同,浡然而生,至于日至之时〔5〕,皆熟矣。虽有不同,则地有肥硗〔6〕,
雨露之养、人事之不齐也。故凡同类者,举相似也,何独至于人而疑之?圣
人与我同类者〔7〕。故龙子曰:‘不知足而为屦,我知其不为蒉〔8〕也。’
屦之相似,天下之足同也。口之于味,有同耆〔9〕也。易牙〔10〕,先得我
口之所耆者也。如使口之于味也,其性与人殊,若犬、马之与我不同类也,
则天下何耆皆从易牙之于味也?至于味,天下期于易牙〔11〕,是天下之口
相似也。惟耳亦然。至于声,天下期于师旷〔12〕,是天下之耳相似也。惟
目亦然。至于子都〔13〕,天下莫不知其姣〔14〕也。不知子都之姣者,无
目者也。故曰:口之于味也,有同耆焉;耳之于声也,有同听焉;目之于色
也,有同美焉。至于心,独无所同然〔15〕乎?心之所同然者何也?谓理也,
义也,圣人先得我心之所同然耳。故理、义之悦我心,犹刍豢之悦我口。〔16〕”
〔1〕富岁,丰年也。赖,藉也。丰年衣食饶足,故有所顾藉而为善。凶年衣食不足,故有以
陷溺其心而为暴。〔2〕夫,音扶。〔3〕..,音牟,大麦也。〔4〕耰,音优,覆种也。〔5〕
日至之时,谓当成熟之期也。〔6〕硗,苦交反,瘠薄也。〔7〕圣人亦人耳,其性之善,无不
同也。〔8〕蒉,音匮,草器也。不知人足之大小而为之屦,虽未必通中,然必似足形,不至
成蒉也。〔9〕耆,与嗜同,下同。〔10〕易牙,古之知味者。〔11〕言易牙所调之味,则天
下皆以为美也。〔12〕师旷,能审音者也。言师旷所和之音,则天下皆以为美也。〔13〕子都,
古之美人也。〔14〕姣,古卯反,好也。〔15〕然,犹可也。〔16〕草食曰刍,牛羊是也。穀
食曰豢,犬豕是也。程子曰:“在物为理,处物为义,体用之谓也。孟子言:人心无不悦理义
者,但圣人则先知失觉乎此耳,非有以异于人也。”程子又曰:“‘理义之悦我心,犹刍豢之

悦我口。’此语亲切有味。须实体察得理义之悦心,真犹刍豢上悦口始得。”
悦我口。’此语亲切有味。须实体察得理义之悦心,真犹刍豢上悦口始得。”
〔1〕牛山,齐之东南山也。邑外谓之郊。言牛山之木,前此固尝美矣;今为大国之郊,伐之
者众,故失其美耳。〔2〕息,生长也。日夜之所息,谓气化流行,未尝间断,故日夜之间,
凡物皆有所生长也。〔3〕萌,芽也。蘖,五割反,芽之旁出者也。濯濯,光洁之貌。言山木
员伐,犹有萌蘖,而牛羊又从而害之,是以至于光洁而无草木也。〔4〕材,材木也。〔5〕良
心者,本然之善心,即所谓仁义之心也。平旦之气,谓未与物接之时清明之气也。好、恶,并
去声。好、恶与人相近,言得人心之所同然也。幾希,不多也。梏,械也。反复,展转也。言
人之良心虽已放失,然其日夜之间亦必有所生长,故平旦未与物接,其气清明之际,良心犹必
有发见者。但其发见至微,而旦昼所为之不善,又已随而梏亡之,如山木既伐,犹有萌蘖,而
牛羊又牧之也。昼之所为,既有以害其夜之所息;夜之所息,又不能胜其昼之所为。是以展转
相害,至于夜气之生日以寝薄,而不足以存其仁义之良心;则平旦之气亦不能清,而所好恶遂
与人远矣。〔6〕长,上声。山木、人心,其理一也。〔7〕舍,音捨。与,平声。孔子言
心,操之则在此,舍之则失去,其出入无定时、亦无定处如此。孟子引之,以明心之神明不测,
得失之易而保守之难,不可顷刻失其养。学者当无时而不用其力,使神清气定常如平旦之时,
则此心常存,无適而非仁义也。程子曰:“心岂有出入?亦以操舍而言耳。操之上道,敬以直
内而已。”愚闻之师曰:“人理义之心未尝无,惟持守之即在尔。若于旦昼之间不至梏亡,则
夜气愈清。夜气清,则平旦未与物接之时,湛然虚明气象自可见矣。”孟子发此夜气之说,于
学者极有力,宜熟玩而深省之也。
孟子曰:“无或〔1〕乎王〔2〕之不智也。虽有天下易〔3〕生之物也,一日
暴〔4〕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吾见亦罕矣,吾退而寒之者至矣,吾
如有萌焉何哉〔5〕?今夫〔6〕弈〔7〕之为数〔8〕,小数也。不专心致〔9〕
志,则不得也。弈秋〔10〕,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
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11〕
而射〔12〕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13〕其智弗若与〔14〕?曰:
非然也。”
〔1〕或,与惑同。疑怪也。〔2〕王,疑指齐王。〔3〕易,去声。〔4〕暴,步卜反,温之也。
〔5〕见,音现。我见王之时少,犹“一日暴之”也。我退则谄谀杂进之日多,是“十日寒之”
也。虽有萌蘖之生,我亦安能如之何哉?〔6〕夫,音扶。〔7〕弈,围棋也。〔8〕数,技也。
〔9〕致,极也。〔10〕弈秋,善弈者名秋也。〔11〕缴,音灼,以绳系矢而射也。〔12〕射,
食亦反。〔13〕“为是”之为,去声。〔14〕“若与”之与,平声。程子为讲官,言于上曰:
“人主一日之间,接贤士大夫之时多,亲宦官宫妾之时少,则可以涵养气质而薰陶德性。”时
不能用,识者恨之。范氏曰:“人君之心,惟在所养。君子养之以善则智,小人养之以恶则愚。
然贤人易疏,小人易亲,是以寡不能胜众,正不能胜邪。自古国家治日常少,而乱日常多,盖

以此也。”
以此也。”
〔1〕舍,上声。鱼与熊掌皆美味,而熊掌尤美也。〔2〕释所以舍生取义之意。得,得生也。
欲生恶死者,虽众人利害之常情,而欲、恶有甚于生、死者,乃秉彝、义理之良心,是以欲生
而不为苟得,恶死而有所不避也。恶,辟,皆去声,下同。〔3〕设使人无秉彝之良心,而但
有利害之私情,则凡可以偷生免死者,皆将不顾礼义而为之矣。〔4〕由其必有秉彝之良心,
是以其能舍生取义如此。〔5〕丧,去声。羞恶之心,人皆有之。但水人汩于利欲而忘之,惟
贤者能存之而不丧耳。〔6〕食,音嗣。豆,木器也。嘑,呼故反,咄啐之貌。行道之人,
路中凡人也。蹴,子六反,践踏也。乞人,丐乞之人也。不屑,不以为洁也。言虽饮食之急,
而犹恶无礼,有宁死而不食者。是其羞恶之本心,欲、恶有甚于生、死者,人皆有之也。〔7〕
“万钟于我何加”,言于我身无所增益也。〔8〕为,去声。“所识穷乏者得我”,谓所知识
之穷乏者感我之惠也。与,平声。上言人皆有羞、恶之心,此言众人所以丧之,由此三者。盖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