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四书集注

_19 朱熹(宋)
诗及孔子之言,以言文王之事。丽,数也。千万日亿。侯,维也。商士,商孙子之臣也。肤,
大也。敏,达也。裸,音灌,宗庙之祭,以鬰鬯之酒灌地而降神也。将,助也。言商之孙子众
多,其数不但十万而已。上帝既命周以天下,则凡此商之孙子皆臣服于周矣。所以然者,以天
命不常,归于有德故也,是以商上之肤大而敏达者,皆执裸献之礼,助王祭事于周之京师也。
孔子因漆此诗而言:有仁者,则虽有十万之众,不能当之。故国君好仁,则必无敌于天下也。
不可为众,犹所谓“难为兄,难为弟”云尔。夫,音扶。好,去声。〔8〕耻受命于大国,是
欲无故于天下也。乃师大国而不师文王,是不以仁也。〔9〕《诗》,《大雅·桑柔》之篇。
〔10〕逝,语辞也。言谁能执持热物,而不以水自濯其手乎?此章言不能自强,则听天所命,
修德行仁,则大命在我。
孟子曰:“不仁者可与言哉?安其危而利其慈,乐其所以亡者。不仁而可与
言,则何亡国败家之有〔1〕!有孺子歌曰:‘沧浪〔2〕之水清兮,可以濯
我缨〔3〕。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孔子曰:‘小子听之:清斯濯缨,
浊斯濯足矣。自取之也。〔4〕’夫〔5〕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家必自毁,
而后人毁之;国必自伐,而后人伐之〔6〕。《太甲》曰:‘天作孽,犹可违。
自作孽。不可活。〔7〕’此之谓也。”〔8〕
〔1〕菑,与灾同。安其危、利其灾者,不知其为危、灾,而反以为安、利也。乐,音洛。所
以亡者,谓荒淫暴虐,所以致亡之道也。不仁之人,私欲固蔽,失其本心,故其颠倒错乱至于
如此,所以不可告以忠言,而卒至于败亡也。〔2〕浪,音郎。沧浪,水名。〔3〕缨,冠系也。
〔4〕言水之清浊,有以自取之也。圣人声人心通,无非至理,此类可见。〔5〕夫,音扶。〔6〕
所谓自取之者。〔7〕解见前篇。〔8〕此章言心存则有以审夫得失之幾,不存则无以辨于存亡
之著。祸福之来,皆其自取。

孟子曰:“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
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
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1〕。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也〔2〕。
故为渊敺鱼者獭也,为丛敺爵者鹯也,为汤、武敺民者桀与纣也〔3〕。今天
下之君有好仁者,则诸侯皆为之敺矣,虽欲无王〔4〕,不可得已。“今之欲
王者,犹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苟为不畜,终身不得〔5〕。苟不志于仁,
终身忧辱,以陷于死亡。《诗》〔6〕云:‘其何能淑?载胥及溺。〔7〕’
此之谓也。”
孟子曰:“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
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
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1〕。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也〔2〕。
故为渊敺鱼者獭也,为丛敺爵者鹯也,为汤、武敺民者桀与纣也〔3〕。今天
下之君有好仁者,则诸侯皆为之敺矣,虽欲无王〔4〕,不可得已。“今之欲
王者,犹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苟为不畜,终身不得〔5〕。苟不志于仁,
终身忧辱,以陷于死亡。《诗》〔6〕云:‘其何能淑?载胥及溺。〔7〕’
此之谓也。”
孟子曰:“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言非礼义,谓
之自暴也。‘吾身不能居仁由义’,谓之自弃也〔1〕。仁,人之安宅也〔2〕。
义,人之正路也〔3〕。旷〔4〕安宅而弗居,舍〔5〕正路而不由〔6〕,哀
哉!”〔7〕
〔1〕暴,犹害也。非,犹毁也。自害其身者,不知礼义主为美而非毁之;虽与之言,必不见
信也。自弃其身者,犹知仁义之为美,但溺于怠惰,自谓必不能行,与之有为,必不能勉也。
程子曰:“人苟以善自治,则无不可移者。虽昏愚之至,皆可流磨而进也。惟自暴者拒之以不
信,自弃者绝之以不为,虽圣人与居,不能化而入也。此所谓‘下愚之不移’也。”〔2〕仁
宅,已见前篇。〔3〕义者,宜也。乃天建之当行,无人欲之邪曲,故曰正路。〔4〕旷,
空也。〔5〕舍,上声。〔6〕由,行也。〔7〕此章言道本固有,而人自绝之,是可哀也。
此圣贤之深戒,学者所当猛省也。
孟子曰:“道在尔而求诸远,事在易而求之难。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
平。”〔1〕
〔1〕尔,迩,古字通用。易,去声。长,上声。亲、长在人为甚迩,亲之、长之在人为甚易,
而道初不外是也。舍此而他求,则远且难而反失之。但人人各亲其亲,各长其长,则天下自平
矣。
孟子曰:“居下位而不获于上,民不可得而治也。获于上有道:不信于友,
弗获于上矣。信于友有道:事亲弗悦,弗信于友矣。悦亲有道:反身不诚,
不悦于亲矣。诚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诚其身矣〔1〕。是故诚者,天之道也;
思诚者,人之道也〔2〕。至诚而不动者,未之有也,不诚,未有能动者也〔3〕。”
〔1〕“获于上”,得其上之信任也。诚,实也。“反身不诚”,反求诸身,而其所以为善之
心有不实也。“不明乎善”,不能即事以穷理,无以真知善之所在也。游氏曰:“欲诚其意,
失致其知。不明乎鲁,不诚乎身矣。学至于诚身,则安往而不致其极哉?以内则顺乎亲,以外

则信乎友,以上则可以得君,以下则可以得民矣。”〔2〕诚者,理之在我者皆实而无伪,天
道之本然也。思诚者,彼此理之在我者皆实而无伪,人道之当然也。〔3〕至,极也。杨氏曰:
“动,便是验处,若获乎上、信乎友、悦于亲之类是也。此章述《中庸》孔子之言,见思诚为
修身之本,而明善又为思诚之本。乃子思所闻于曾子而孟子所受乎子思者,亦与《大学》相表
裹,学者宜潜心焉。
则信乎友,以上则可以得君,以下则可以得民矣。”〔2〕诚者,理之在我者皆实而无伪,天
道之本然也。思诚者,彼此理之在我者皆实而无伪,人道之当然也。〔3〕至,极也。杨氏曰:
“动,便是验处,若获乎上、信乎友、悦于亲之类是也。此章述《中庸》孔子之言,见思诚为
修身之本,而明善又为思诚之本。乃子思所闻于曾子而孟子所受乎子思者,亦与《大学》相表
裹,学者宜潜心焉。
〔5〕之内,必为政于天下矣。”
〔1〕辟,去声。作、兴,皆起也。盍,何不也。西伯,即文王也。纣命为西方诸侯之长,得
专征伐,故称西伯。太公,姜姓,吕氏,名尚。文王发政,必先鳏寡孤独。庶人之老,皆无冻
馁。故伯夷、太公来就其养,非求仕也。〔2〕二老,伯夷、太公也。〔3〕大老,言非常
人之老者。〔4〕焉,於虔反。“天下之父”,言齿德皆尊,如众父然。既得其心,则天下之
心不能外矣。萧何所谓“养民致贤,以图天下”者,暗与此合。但其意则有公私之辨,学者又
不可以不察也。〔5〕“七年”,以小国而言也。大国五年,在其中矣。
孟子曰:“求也为季氏宰〔1〕,无能改于其德,而赋粟倍他日〔2〕。孔子
曰:‘求非我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3〕可也。’由此观之,君不行仁
政而富之,皆弃于孔子者也。况于为〔4〕之强战?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
城以战,杀人盈城,此所谓率土地而食人肉,罪不容于死〔5〕。故善战〔6〕
者服上刑,连诸侯〔7〕者次之,辟〔8〕草莱、任土地〔9〕者次之。”
〔1〕求,孔子弟子冉求。季氏,兽卿。宰,家臣。〔2〕赋。犹取也。取民之粟倍于他日也。
〔3〕小子,弟子也。鸣鼓而攻之,声其罪而责之也。〔4〕为,去声。〔5〕林氏曰:“富
其君者,夺民主财耳,而夫子犹恶之,况为土地之故而杀人,使其肝脑涂地?则是率土地而食
人之肉,其罪之大,虽至于死。犹不足以容之也。”〔6〕善战,如孙膑、吴起之徒。〔7〕
连结诸侯,如苏奏、张仪之类。〔8〕辟,与闢司,开垦也。〔9〕任土地,谓分土授民,使任
耕稼之责,如李悝尽地力、商鞅开阡陌之类也。
孟子曰:“存乎人者,莫良〔1〕于眸子〔2〕。眸子不能掩其恶。胸中正,
则眸于隙焉,胸中不正,则眸子眊焉〔3〕。听其言也,观其眸子,人焉瘦哉?
〔4〕”
〔1〕良,善也。〔2〕眸,音牟。眸子,目瞳子也。〔3〕瞭,音了,明也。眊,音耄。眊者,
蒙蒙目不明之貌。盖人与物接之时,其神在目,故胸中正则神精而明,不正则神散而昏。〔4〕
焉,於虔反。廋,音搜,匿也。言亦心之所发,故并此以观,则人之邪正不可匿矣。然言犹可
以伪为,眸子则有不容伪者。
孟子曰:“恭者不侮人,俭者不夺人。侮夺人之君,惟恐不顺〔1〕焉,恶〔2〕
得为恭俭?恭俭岂可以声音笑貌〔3〕为哉?
〔1〕“惟恐不顺”,言恐人之不顺己。〔2〕恶,平声。
〔3〕“声音笑貌”,伪为于外也。
淳于髡〔1〕曰:“男女授受不亲〔2〕,礼与〔3〕?”孟子日:“礼也。”

曰:“嫂溺,则援〔4〕之以手乎?”曰:“嫂溺不援,是豺狼也。男女授受
不亲,礼也。嫂溺,援之以手者,权〔5〕也。”曰:“今天下溺矣,夫子之
不援,何也?〔6〕”曰:“天下溺,援之以道。嫂溺,援之以手。子欲手援
天下乎?”〔7〕
曰:“嫂溺,则援〔4〕之以手乎?”曰:“嫂溺不援,是豺狼也。男女授受
不亲,礼也。嫂溺,援之以手者,权〔5〕也。”曰:“今天下溺矣,夫子之
不援,何也?〔6〕”曰:“天下溺,援之以道。嫂溺,援之以手。子欲手援
天下乎?”〔7〕
公孙丑曰:“君子之不教子〔1〕,何也?”盂子曰:“势不行也。教者必以
正。以正不行,继之以怒。继之以怒,则反夷矣〔2〕。‘夫子教我以正,夫
于未出于正也。’则是父子相夷也〔3〕。父子相夷,则恶矣。古者易子而教
之〔4〕,父子之间不责善〔5〕。责善则离,离则不祥莫大焉。”
〔1〕不亲教也。〔2〕夷,伤也。教子者,木为爱其子也。继之以怒,则反伤其子矣。〔3〕
父既伤其子,子之心又责其父曰:“夫子教我以正道,而夫子之身未必自行正道。”则是子又
伤其父也。〔4〕易子而教,所以全父子之恩,而亦不失其为教。〔5〕贵善,明友之道也。
王氏曰:“父有争子,何也?所谓争者,非责善也,当不义则争之而已矣。父之于子也如何?
曰:当不义,则亦戒之而已矣。”
孟子曰:“事孰为大?事亲为大。守孰为大?守身为大。不失其身而能事其
亲者,吾闻之矣。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吾未之闻也〔1〕。孰不为事?事亲,
事之本也。孰不为守?守身,守之本也〔2〕。曾子养曾晳,必有酒肉。将彻,
必请‘所与’。问:‘有馀?’必曰:‘有。’曾皙死,曾元养曾子,必有
酒肉。将彻,不请‘所与’。问:‘有馀?’曰:‘亡矣。’将以复进也。
此所谓养口体者也。若曾子,则可谓养志也〔3〕。事亲若曾子者,可也。〔4〕”
〔1〕守身,持守其身,使不陷于不义也。一失其身,则亏体辱亲,虽日用三牲之养,亦不足
以为孝矣。〔2〕事亲孝,则忠可移于君,顺可移于长。身正,则家齐、国治而天下平。〔3〕
养,去声。曾晳,名点,曾于父也。曾元,曾子子也。复,扶又反。。此承上文“事亲”言之。
曾子养其父,每食必有酒肉,食毕将彻去,必请于父曰:“此诗者与谁,”或父问:“此物尚
有馀否?”必曰:”有。”恐亲意更欲与人也。曾元不请所与,虽有言无,其意将以复迸于亲,
不欲其与人也,此但能养父母之口体而已。曾子则能承顺父母之志,而不忍伤之也。〔4〕言
当如曾子之养志,不可如曾元但养口体。程子曰:“子之身所能为者,皆所当为,无过分之亭
也。故事亲若曾子,可谓至矣。而孟子止曰‘可也’,岂以曾子之孝为有馀哉?”
孟子日:“人不足与適也,政不足间也。惟大人为能格君心之非。君仁,莫
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奠不正。一正君而国定矣。”〔1〕
〔1〕適,音谪。间,去声。赵氏曰:”適,过也。间,非也。格,正也,”徐氏曰:“格者,
物之所取正也。《书》曰:‘格其非心’。”愚谓“间”字上亦当有“与”字。言人君用人之
非,不足过谪;行政之失,不足非间。惟有大人之德,则能格其君心之不正以归于正,而国无
不治矣。大人者,大德主人,正己而物正者也。程子曰:“天下主治乱,系乎人君之仁与不仁
耳。心之非,即害于政,不待乎发之于外也。昔者盂子三见齐王而不言事,门人疑之。孟子日,
‘我先攻其邪心。心既正,而后天下之事可从而理也。’夫政享之失,用人之非,知者能更之,

直者能谏之。然非心存焉,则事事而更之,后复有其事,将不胜其更矣,人人而去之,后复用
其人,将不胜其去矣。是以辅相之职,必在乎格君心之非,然后无所不正。而欲格君心之非者,
非有大人之德,则亦莫之能也。”
直者能谏之。然非心存焉,则事事而更之,后复有其事,将不胜其更矣,人人而去之,后复用
其人,将不胜其去矣。是以辅相之职,必在乎格君心之非,然后无所不正。而欲格君心之非者,
非有大人之德,则亦莫之能也。”
〔1〕虞,度也。吕氏曰:“行不足以致誉而偶得沓,是谓不虞之誉。求免于毁而反致毁,是
谓求全之毁。言毁誉之言未必皆实、修已者不可以是遽为忧喜,观人者不可以是轻为进退。”
孟子曰:“人之易其言也,无责耳矣。”〔1〕
〔1〕易,去声。人之所以轻易其言者,以其未遭失言之责故耳。盖常人之情,无所惩于前,
则无所警于后。非以为君子之学,必俟有责而后不敢易其言也。然此岂亦有为而言之与?
孟子曰:“人之患,在好为人师。”〔1〕
〔1〕好,去声。王勉曰:“学问有馀,人资于己,不得已而应之可也。若好为人师,则自足
而不复有进矣,此人之大患也。”
乐正子从于子敖〔1〕之齐。乐正子见孟子。孟子曰:“子亦来见我乎?”曰:
“先生何为出此言也?”曰:“子来幾日矣?”曰:“昔者。”曰:“‘昔
者’,则我出此言也,不亦宜乎?”曰:“舍馆未定。”曰:“子闻之也:
‘舍馆定,然後求见长者,乎?”〔2〕曰:“克有罪”〔3〕
〔1〕子敖,王驩字。〔2〕昔者,前日也。馆,客舍也。长,上声。王驩,孟子所不与言
看,则其人可知矣。乐正子乃从之行,其失身之罪大矣。又不早见长者,则其罪又有甚者焉。
故盂子姑以此责之。〔3〕陈氏曰:“乐正子固不能无罪矣。然其勇于受责如此,非好善而笃
信之,其能若是乎?世有强辩饰非、闻谏愈甚者,又乐正子之罪人也。”
孟子谓乐正子曰:“子之从于子敖来,徒餔啜也。我不意子学古之道,而以
餔啜也!”〔1〕
〔1〕徒,但也。餔,博孤反,食也。啜,昌悦反,饮也。言其不择所从,但求食耳。此乃正
其罪而切责之。
孟子曰:“不孝有三,无後为大〔1〕。舜不告而娶,为无〔2〕後也,君子
以为犹告也。〔3〕”
〔1〕赵氏曰:“于礼有不孝者三事,谓:阿义曲从,陷亲不义,一也。家贫亲老,不为禄仕,
二也。不娶无子,绝先祖祀,三也。三者之中,无後为大。”〔2〕“为无”之为,去声。
〔3〕舜告焉,则不得娶而终于无後矣。告者礼也,不告者权也。“犹告”,言与告同也。盖
权而得中,则不离于正矣。范氏曰:“天下之道,有正有权。正者万世之常,权者一时之用。
常道人旨可守,权非体道者不能用也。盖权出于不得已者也。若父非瞍瞽,子非大舜,而钦不
告而娶,则天下之罪人也。”
孟子曰:“仁之实,事亲是也。义之实,从兄是也〔1〕。智之实,知斯二者
弗去是也〔2〕。礼之实,节文〔3〕斯二昔是也。乐之实,乐斯二者,乐则
〔4〕生矣;生则恶〔5〕可已也?恶可已,则不知足之蹈之、手之舞之。〔6〕”
〔1〕仁主于爱,而爱莫切于事亲。义主于敬,而敬莫先于从兄。故仁义之道,其用至广,而
其实不越于事亲、从兄之间,盖良心之发,晨为切近而槽实者。有子以孝弟为为仁之本,其意

亦犹此也。〔2〕“斯二者”,指事亲、从兄而言。知而弗去,则见之明而守之固矣。〔3〕
节文,谓品节文章。〔4〕“乐斯”、“乐则”之乐,音洛。〔5〕恶,平声。〔6〕“乐则
生矣”,谓和顺从容,无所勉强,事亲、从兄之意油然自生,如草木之有生意也。既有生意,
则其..茂条达自有不可遏者,所谓“恶可已”也。其又盛,则至于手舞足蹈而不自知矣。此章
言事亲、从兄,良心真切,天下之道皆原于此。然必知之明而守之固,然后节之密而乐之深也。
亦犹此也。〔2〕“斯二者”,指事亲、从兄而言。知而弗去,则见之明而守之固矣。〔3〕
节文,谓品节文章。〔4〕“乐斯”、“乐则”之乐,音洛。〔5〕恶,平声。〔6〕“乐则
生矣”,谓和顺从容,无所勉强,事亲、从兄之意油然自生,如草木之有生意也。既有生意,
则其..茂条达自有不可遏者,所谓“恶可已”也。其又盛,则至于手舞足蹈而不自知矣。此章
言事亲、从兄,良心真切,天下之道皆原于此。然必知之明而守之固,然后节之密而乐之深也。
〔1〕言舜视天下之归己如草芥,而惟欲得其亲而顺之也。得者。曲为承顺以得其心之悦而已。
顺则有以谕之于道,心与之一而未始有违,尤人所难也。“为人”盖泛言之,“为子”则愈密
矣。〔2〕瞽瞍,舜父名。厎,之尔反,致也。豫,悦乐也。瞽瞍至顽,尝欲杀舜,至是而厎
豫焉。《书》所谓“不格奸,亦允若”是也,盖舜至此而有以顺乎亲矣。是以天下之为子者,
知天下无不可事之亲,顾吾所以事之者未若舜耳,于是莫不勉而为孝,至于其亲亦底豫焉。则
天下之为父者亦莫不慈,所谓“化”也。子孝父慈,各止其所而无不安其位之意,所谓“定”
也。为法于天下,可传于后世,非止一身一家之孝而已,此所以为大孝也。李氏曰:“舜之所
以能使瞽瞍厎豫者,尽事亲之道,共为子职,不见父母之非而已,昔罗仲素语此云:‘只为天
下无不是底父母。’了翁闻而善之,曰:‘惟如此而后天下之为父子者定。彼臣弑其君、子弑
其父者,常始于见其有不是处耳。’”

离娄章句下
离娄章句下
盂子曰:“舜生于诸冯,迁于负夏,卒于鸣条,东夷之人也〔1〕。文王
生于歧周〔2〕,卒于毕郢〔3〕,西夷之人也。地之相去也千有馀里,世之
相后也千有馀岁,得志行乎中国〔4〕,若合符节〔5〕。先圣后圣,其揆一
也。〔6〕”
〔1〕诸冯、负夏、鸣条,皆地名,在东方夷服之地。〔2〕岐周,岐山下,周旧邑,近畎夷。
〔3〕毕郢,近丰镐。今有文王墓。〔4〕“得志行乎中国”,谓舜为天子,文王为方伯,得
行其道于天下也。〔5〕符节:以玉为之,篆刻文字而中分之;彼此各藏其半,有故则左右
相合以为信也。“若合符节”,言其同也。〔6〕揆,度也。“其揆一”者,言度之而其道
无不同也。范氏曰:“言圣人之生虽有先后远近之不同,然其道则一也。”
子产〔1〕听郑国之政,以其乘舆济人于溱、洧〔2〕。孟子曰:“惠而不知
为政〔3〕。岁十一月徒杠成,十二月舆梁成,民未病涉也〔4〕。君子平其
政,行辟人可也,焉得人人而济之〔5〕?故为政者每人而悦之,日亦不足矣。
〔6〕”
〔1〕子产,郑大夫公孙侨也。〔2〕乘,去声。溱,音臻。洧,荣美反。溱、洧,二水名也。
子产见人有徒涉此水者,以其所乘之车载而渡之。〔3〕惠,谓私恩小利。政,则有公平正大
之体、纲纪法度之施焉。〔4〕周十一月,夏九月也。杠,音江,方桥也。徒杠,可通徒行者。
周十二月,夏十月也。梁,亦桥也。舆梁,可通车舆者。《夏令》曰:”十月成梁。”盖农功
已毕,可用民力。又时将寒沍,水有桥梁,则民不患于徒涉,亦王政之一事也。〔5〕辟,与
闢同,辟除也,如《周礼·阍人》“为之辟”之辟。焉,於虔反。言能干其政,则出行之际辟
除行人,使之避已,亦不为过,况国中之水,当涉者众,岂能悉以乘舆济之哉?〔6〕言每人
皆欲致私恩以悦其意,则人多日少,亦不足于用矣。诸葛武侯尝言”治世以大德,不以小惠”,
得孟子之意矣。
孟子告齐宣王曰:“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
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上芥,则臣视君如寇雠。〔1〕”王曰:“礼,
为旧君有服。何如斯可为服矣?〔2〕”曰:“谏行言听,膏泽下于民,有故
而去,则君使人导之出疆〔3〕,又先于其所往〔4〕;去三年不反,然后收
其田里〔5〕。此之谓三有礼焉。如此,则为之服矣。今也为臣,谏则不行,
言则不听,膏泽不下于民;有故而去,则君搏执之,又极之于其所往〔6〕;
去之日,遂收其田里。此之谓寇雠。寇雠何服之有?”
〔1〕孔氏曰:“宣王之遇臣下,恩礼衰薄,至于昔者所进,今日不知其亡,则其于群臣可谓
邈然无敬矣。故孟子告之以此。‘手足’、‘腹心’,相待一体,恩义之至也。‘如犬马’,
则轻贱之,然犹有豢养之恩焉。‘国人’,犹言路人,言无怨无德也。‘士芥’,则践踏之而
已矣,斩艾之而已矣,其贱恶之又甚矣;‘寇雠’之报,不亦宜乎!”〔2〕为,去声。下“为
之”同。《仪礼》曰:“以道去君而未绝者,服齐衰三月。”王疑孟子之言太甚,故以此礼为
问。〔3〕导之出疆,防剽掠也。〔4〕先于其所往,称道其贤,欲其收用之也。〔5〕三年而
后收其田禄里居,前此犹望其归也。〔6〕极,穷也。穷之于其所往之国,如晋锢栾盈也。潘
兴嗣曰:”孟子告齐王之言,犹孔子对定公之意也。而其言有迹,不若孔子之浑然也。盖圣贤
之别如此。”杨氏曰:“君臣以义台者也。故盂子为齐王深言报施之道,使知为君者不可不以

礼遇其臣耳。若君子之自处,则岂处具薄乎?孟子曰:‘王庶幾改之,予日望之。’君子之言
盖如此。”
礼遇其臣耳。若君子之自处,则岂处具薄乎?孟子曰:‘王庶幾改之,予日望之。’君子之言
盖如此。”
〔1〕言君子当见幾而作,祸已迫则不能去矣。
孟子曰:“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1〕
〔1〕张氏曰:“此章重出。然上篇主言人臣当以正君为急,此章直戒人君,义亦小异耳。”
孟子曰:“非礼之礼,非义之义,大人弗为。”〔1〕
〔1〕察理不精,故有二者之蔽。大人则随事而顺理,因时而处宜,岂为是哉?
孟子曰:“中〔1〕也养〔2〕不中,才〔3〕也养不才,故人乐有贤父兄〔4〕
也。如中也弃不中,才也弃不才,则贤不肖之相去,其间不能以寸。〔5〕”
〔1〕无过不及之谓中。〔2〕养,谓涵育薰陶,俟其自化也。〔3〕足以有为之谓才。〔4〕
乐,音洛。贤,谓中而才者也。乐有贤父兄者,乐其终能成己也。〔5〕为父兄者,若以子弟
之不贤,遂遽绝之而不能教,则吾亦过中而不才矣,其相去之间能幾何哉?
孟子曰:“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1〕
〔1〕程子曰:“‘有不为’,知所择也。惟能有不为,是以可以有为。无所不为者,安能有
所为邪?”
孟子曰:“言人之不善,当如后患何!”〔1〕
〔1〕此亦有为而言。
孟子曰:“仲尼不为已甚者。”〔1〕
〔1〕已,犹太也。杨氏曰,“言圣人所为,本分之外,不加毫末。非孟子真知孔子,不能以
是称之。”
孟子曰:“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1〕
〔1〕必,犹期也。行,去声。大人言、行,不先期于信、果。但义之所在,则必从之,卒亦
未尝不信、果也。尹氏曰:“主于义,则信、果在其中矣。主于信、果,则未必含义。”王勉
曰:“若不合于义而不信、不果,则妄人尔。”
孟子曰:“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1〕
〔1〕大人之心,通过万变。赤子之心,则纯一无伪而已。然大人之所以为大人,正以其不为
物诱,而有以全其纯一无伪之本然;是以扩而充之,则无所不知,无所不能,而极其大也。
孟子曰:“养生者不足以当大事,惟送死可以当大事。”〔1〕
〔1〕养,去声。事生固当爱敬,然亦人道之常耳。至于送死,则人道之大变,孝子之事亲,
舍是无以用其力矣;——故尤以为大事,而必诚必信,不便少有后日之悔也。
孟子曰:“君子深造之以道〔1〕,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
安,则资〔2〕之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原〔3〕。故君子欲其自得之

也。”〔4〕
也。”〔4〕
〔3〕左右,身之两旁,言至近而非一处也。逢,犹值也。原,本也,水之来处也。〔4〕言君
子务于深造而必以其道者,欲其有所持循,以俟夫默识心通,自然而得之于己也。自得于己,
则所以处之者安固而不摇。处之安固,则所藉者深远而无尽。所藉者深,则日用之间,取之至
近,无所往而不值其所资之本也。程子曰:“学不言而自得者,乃自得也。有安排布置者,旨
非自得也。然必潜心积虑、优游餍饫于其间,然后可以有得;着急迫求之,则是私己而已,终
不足以得之也。”
孟子曰:“博学而详说之,将以反说约也。”〔1〕
〔1〕言所以博学于文而详说其理者,非欲以夸多而门靡也;欲其融会贯通,有以反而说到至
约之地耳。盖承上章之意而言,学非欲其徒博,而亦不可以径约也。
孟子曰:“以善服人者,未有能服人者也。以善养人,然后能服天下。天下
不心服面王者,未之有也。”〔1〕
〔1〕王,去声。服人者,欲以取胜于人。养人者,欲其同归于善。盖心之公私小异,而人之
向背顿殊。学者于此不可以不审也。
孟子曰:“言无实不祥。不祥之实,蔽贤者当之。”〔1〕
〔1〕或曰:天下文言无有实不祥者,惟蔽贤为不祥之实。或曰:言而无实者不祥,故蔽贤为
不祥之实。二说不同,未知孰是。疑或有阙文焉。
徐子曰:“仲尼亟〔1〕称于水,曰:‘水哉,水哉!〔2〕’何取于水也?”
孟子曰:“原泉混混,不舍昼夜,盈科而后进,放乎四海。有本者如是,是
之取尔〔3〕。苟为无本,六、八月之间雨集,沟浍皆盈,其涸也可立而待也
〔4〕。故声闻过情,君子耻之。〔5〕”
〔1〕亟,去吏反,数也。〔2〕水哉水哉,叹美之辞。〔3〕原泉,有原之水也。混混,涌出
之貌。舍、放,皆上声。不舍昼夜,言常出不竭也。盈,满也。科,坎也。言其进以渐也。放,
至也。言水有原本,不已而渐进以至于海,如人有实行,则亦不已而渐进以至于极也。〔4〕
集,聚也。浍,古外反,田间水道也。涸,下各反,乾也。如人无实行,而暴得虚誉,不能长
久也。〔5〕闻,去声。声闻,名誉也。情,买也。耻者,耻其无实而将不继也。林氏曰:“徐
子之为人,必有躐等于誉之病,故孟子以是答之。”邹氏曰:”孔子之称水,其旨微矣。孟子
独取此者,自徐子之所急者言之也。孔子尝以“闻”、“达”告子张矣:达者,有本之谓也;
闻则无本之谓也。然则学者其可以不务本乎?”
孟子曰:“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幾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1〕。舜明于庶
物,察于人伦〔2〕;由仁义行,非行仁义也。〔3〕”
〔1〕幾希,少也。庶,众也。人、物之生,同得天地之理以为性,同得天地之气以为形。其
不同者,独人于其间得形气之正,而能有以全其性,为少异耳。虽曰少异,然人、物之所以分,
实在于此。众人不知此而去之,则名虽为人,而实无以异于禽兽。君子知此而存之,是以战兢
惕厉,而卒能有以全其所受之理也。〔2〕物,事物也。明,则有以识其理也。人伦,说见
前篇。察,则有以尽其理之详也。物理固非度外,而人伦尤切于身,故其知之有详略之异,在
舜则皆生而知之也。〔3〕由仁义行,非行仁义,则仁义已根于心,而所行皆从此出;非以仁
义为美而后勉强行之,所谓安而行之也。此则圣人之事,不待存之而无不存矣。尹氏曰:“存
之者,君子也。存者,圣人也。君子所存,存天理也。由仁义行,存者能之。”

孟子曰:“禹恶旨酒而好善言〔1〕。汤执中〔2〕,立贤无方〔3〕。文王视
民如伤,望道而未之见〔4〕。武王不泄迩,不忘远〔5〕。周公思兼三王,
以施四事。其有不合者,仰而思之,夜以继日;幸而得之,坐以待旦。〔6〕”
孟子曰:“禹恶旨酒而好善言〔1〕。汤执中〔2〕,立贤无方〔3〕。文王视
民如伤,望道而未之见〔4〕。武王不泄迩,不忘远〔5〕。周公思兼三王,
以施四事。其有不合者,仰而思之,夜以继日;幸而得之,坐以待旦。〔6〕”
孟子曰:“王者之迹熄而《诗》亡〔1〕,《诗》亡然后《春秋》作〔2〕。
晋之《乘》〔3〕,楚之《梼杌》〔4〕,鲁之《春秋》〔5〕,一也〔6〕。
‘其事则齐桓、晋文,其文则史。’孔子曰:‘其义则丘窃取之矣。’〔7〕”
〔1〕王者之迹熄,谓平王东迁,而政教号令不及于天下也。《诗》亡,谓《黍离》降为国风
而雅亡也。〔2〕《春秋》,鲁史记之名,孔子因而笔削之。始于鲁隐公之元年,实平王之四
十九年也。〔3〕乘,去声。乘义未详。赵氏以为兴于田赋乘马之事。或曰:取记载当时行事
而名之也。〔4〕梼。音逃。杌,音兀。梼杌,恶兽名。古者因以为凶人之号,取记恶垂戒主
义也。〔5〕《春秋》者,记事者必表年以首事,年有四时,故错举以为所记之名也。〔6〕古
者列国皆有史官,掌记时事。此三者,皆其所记册书之名也。〔7〕春秋之时,五霸迭兴,而
桓、文为盛。史,史官也。窃取者,谦辞也。《公羊传》作“其辞则丘有罪焉尔”,意亦如此。
盖言断之在己,所谓“笔则笔,削则削,游、夏不能赞一辞”者也。尹氏曰:“言孔子作《春
秋》,亦以史之文载当时之事也,而其义则定天下之邪正,为百王之大法。”此又承上章历叙
群圣,因以孔子之事继之。而孔子之事莫大于《春秋》,故特言之。
孟子曰:“君子之泽,五世而斩。小人之泽,五世而斩〔1〕。予未得为孔子
徒也,予私淑诸人也。〔2〕”
〔1〕泽,犹言流风馀韵也。父子相继为一世。三十年亦为一世。斩,绝也。大约君子、小人
之泽,五世而绝也。杨氏曰:“四世而缌,服之穷也。五世袒免,杀同姓也。六世亲属竭矣。
服穷则遗泽寝微,故五世而斩。”〔2〕私,犹窃也。淑,善也。李氏以为方言,是也。人。
谓子思之徒也。自孔子卒,至盂子游梁时,方百四十馀年,而盂子已老。然则盂子之生,去孔
子未百年也。故孟子言,予虽未得亲受业干孔子之门,然·圣人之泽尚存,犹有能传其学者,
故我得闻孔子之道于人,而私窃以善其身。盖推尊孔子而自谦之辞也。此又承上三章,历叙舜、
禹至于周、孔,而以是终之。其辞虽谦,然其所以自任之重,亦有不得而辞者矣。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