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四书集注

_18 朱熹(宋)
正视也。不能不视,而又不忍正视,哀痛迫切,不能为心之甚也。〔16〕为,去声。非为人
泚,言非为他人见之而然也。所谓一本者于此见之,大为亲切,盖惟至亲故如此,在他人,则
虽有不忍之心,而其哀痛迫切不至若此之甚矣。〔17〕反,覆也。虆,力追反,土笼电。梩,
力知反,土舆也。于是归而掩覆其亲之尸,此葬埋之礼所由起也。〔18〕此掩其亲者,若所当
然,则孝子仁人所以掩其亲者,必有其道,而不以薄为贵矣。因夷子厚葬其亲而言此,以深明
一本之意。〔19〕怃,音武。怃然。茫然自失之貌。〔20〕间,如字。为间者,有顷之间也。
〔21〕命,犹教也。言孟子已教我矣。盖因其本心之明,以攻其所学之蔽,是以吾之言易入而
彼之惑易解也。

腾文公章句下
腾文公章句下
陈代〔1〕曰:“不见诸侯,宜若小〔2〕然。今一见之,大则以王〔3〕,小
则以霸。且《志》曰‘枉尺而直寻〔4〕’,宜若可为也。”孟子曰:“昔齐
景公田〔5〕,招虞人以旌〔6〕。不至,将杀之。‘志士不忘在沟壑,勇士
不忘丧其元。〔7〕’孔子奚取焉?取非其招不往也。如不待其招而往,何哉
〔8〕?且夫在尺而直寻者,以利言也。如以利,则在寻直尺而利,亦可为与
〔9〕?昔者赵简子,〔10〕使王良与篓奚乘〔11〕,终日而不获一禽。劈奚
反命曰:‘天下之贱工也。’或以告王良。良曰:‘请复之〔12〕。’强而
后可〔13〕。一朝〔14〕而获十禽。嬖奚反命曰:‘天下之良工也。’简子
曰:‘我使掌〔15〕与女〔16〕乘。’谓王良,良不可,曰:‘吾为之範我
驰驱,终日不获一;为之诡遇,一朝而获十〔17〕。《诗》〔18〕云:“不
失其驰,舍矢如破。〔19〕”我不贯〔20〕与小人乘,请辞。’御者且羞与
射者比〔21〕,比而得禽兽,虽若丘陵〔22〕,弗为也。如在道而从彼,何
也?且子过矣,在己者,未有能直人者也。〔23〕”
〔1〕陈代,孟子弟子也。〔2〕小,谓小节也。〔3〕王,去声。〔4〕枉,屈也。直,伸也。
八尺曰寻。枉尺直寻,犹屈已一见诸侯而可以致王霸,所屈者小,所伸者大也。〔5〕田,猎
也。〔6〕虞人,守苑囿之吏也。招大夫以旌,招虞人以皮冠。〔7〕志士固穷,常念死无棺椁,
弃沟壑而不恨。丧,去声。元,首也。勇士轻生,常念战门而死。丧其首而不顾也。此二句,
乃孔子叹美虞人之言。〔8〕夫虞人,招之不以其物,尚守死而不往,况君子,岂可不待其招
而自往见之邪?此以上告之以不可往见之意。〔9〕夫,音扶。与,平声。此以下,正其所称
“杆尺直寻”之非。夫所谓枉小而所伸者大则为之者,计其利耳。一有计利之心,则虽枉多伸
少而有利,亦将为之邪?甚言其不可也。〔10〕赵筒子,晋大夫赵鞅也。〔11〕王良,兽御
者也。嬖奚,筒子幸臣。乘,去声。与之乘,为之御也。〔12〕复之,再乘也。〔13〕强,上
声。“强而后可”,嬖奚不肯,强之而后肯也。〔14〕一朝,自晨至食时也。〔15〕掌,专主
也。〔16〕女,音汝。〔17〕为,去声。範,法度也。诡遇,不正而与禽遇也。言奚不善射,
以法驰驱则不获,废法诡遇而后中也。〔18〕《诗》,《小雅·车攻》之篇。〔19〕舍,上
声。言御者不失其驰驱之法,而射者发矢皆中而力。今嬖奚不能也。〔20〕贯,习也。〔21〕
比,必二反,阿党也。〔22〕若丘陵,言多也。〔23〕或曰:“居今之世,出处去就,不必
一一中节。欲其一一中节,则道不得行矣。”杨氏曰:“何其不自亘也?枉己其能直人平?古
之人宁道之不行,而不轻其去就,是以孔、孟虽在春秋、战国之时,而进必以正,以至终不得
行而死也。使不恤其去就而可以行道,孔、孟当先为之矣。孔、孟岂不欲道之行哉?”
景春〔1〕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2〕,安居
而天下熄。”孟子曰:“是焉〔3〕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4〕
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5〕,
必敬必戒,无违夫子〔6〕。’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7〕。居天下之广
居〔8〕,立天下之正位〔9〕,行天下之大道〔10〕。得志,与民由之〔11〕;
不得志,独行其道〔12〕。富贵不能淫〔13〕,贫贱不能移〔14〕,威武不
能屈〔15〕。此之谓大丈夫。”〔16〕
〔1〕景春,人姓名。〔2〕公孙衍、张仪,皆魏人。怒则说诸侯使相攻伐,故诸侯惧也。〔3〕
焉,於虔反。〔4〕冠,去声。加冠于首曰冠。〔5〕“女家”之女,音汝。女家,夫家也。

妇人内夫家,以嫁为归也。〔6〕夫子,夫也。〔7〕女子从人,以顺为正道也。盖言二子阿谀
苟容,窃取权势,乃妾妇顺从之道耳,非丈夫之事也。〔8〕广居,仁也。〔9〕正位,礼也。
妇人内夫家,以嫁为归也。〔6〕夫子,夫也。〔7〕女子从人,以顺为正道也。盖言二子阿谀
苟容,窃取权势,乃妾妇顺从之道耳,非丈夫之事也。〔8〕广居,仁也。〔9〕正位,礼也。
〔13〕淫,荡其心也。〔14〕移,变其节也。〔15〕屈,挫其志也。〔16〕何叔京曰:“战
国之时,圣贤道否,天下不复见其德业之盛。但见好巧之徒得志横行,气焰可畏,遂以为大丈
夫。不知由君子观上,是乃妾妇之道耳,何足道哉?”
周霄〔1〕问曰:“古之君子仕乎?”孟子曰:“仕。《传》〔2〕曰:‘孔
子三月无君〔3〕,则皇皇〔4〕如也。出疆必载质〔5〕。’公明仪曰:‘古
之人三月无君则吊。’”“三月无君则吊,不以急乎?〔6〕”曰:“士之失
位也,犹诸侯之失国家也。《礼》曰:‘诸侯耕助,以供粢盛。夫人蚕缫,
以为衣服。牺牲不成,粢盛不洁,衣服不备,不敢以祭。’‘惟士无田,则
亦不祭。〔7〕,牲杀〔8〕、器皿〔9〕、衣服不备,不敢以祭,则不敢以宴,
亦不足吊乎?”“出疆必载质,何也?〔10〕”曰:“士之仕也,犹农夫之
耕也。农夫岂为〔11〕出疆舍〔12〕其耒耜哉?”曰:“晋国亦仕国也,未
尝闻仕如此其急。仕如此其急也,君子之难仕,何也?〔13〕”曰:“丈夫
生而愿为之有室,女子生而愿为之有家〔14〕。父母之心,人皆有之。不待
父母之命、媒的之言,钻穴隙相窥,逾墙相从,则父母、国人皆贱之。古之
人未尝不欲仕也,又恶不由其道。不由其道而往者,与钻穴隙之“类也。〔15〕”
〔1〕周霄,魏人。〔2〕传,宜恋反。〔3〕无君,谓不得仕而事君也。〔4〕皇皇,如有求而
弗得之意。〔5〕出疆,谓失位而去国也。质:与赞同,下同,所执以见人者。如士则执雉也。
出疆载之者,将以见所適国之君而事之也。〔6〕周霄问也。以,已,通;太也。后章放此。
〔7〕黍稷曰粢。盛,音成。在器曰盛,缫,素刀反。《礼》曰:“诸侯为藉百亩,冕而青纮,
躬秉耒以耕,而庶人助以终亩。收而藏之御廪,以供宗庙之粢盛。使世妇蚕于公桑蚕室,奉茧
以示于君,遂献于夫人。夫人副袆受之,缫三盆手,遂布于三宫世妇,使绰以为黼黻文章,而
服以祀先王先公。”又曰:”士有田则祭,无田则荐。”〔8〕牲杀,牲必特杀也。〔9〕皿,
武永反,所以覆器者。〔10〕周霄问也。〔11〕为,去声。
〔12〕舍,上声。〔13〕晋国,解见首篇。仕国,谓君子游宦之国。霄意以孟子不见诸侯为难
仕,故先问古之君子仕否,然后言此以凤切之也。〔14〕为,去声。男以女为室。女以男为家。
〔15〕的,音酌,亦媒也。隙,去逆反。恶,去声。言为父母者,非不愿其男女之有室家,而
亦恶其不由道。盖君子虽不洁身以乱伦,而亦不徇利而忘义也。
彭更〔1〕问曰:“后车数十乘,从〔2〕者数百人,以传〔3〕食于诸侯,不
以泰〔4〕乎?”孟子曰:“非其道,则一箪食〔5〕不可受于人。如其道,
则舜受尧之天下,不以为泰。子以为泰乎?”曰:“否。士无事而食,不可
也。〔6〕”曰:“子不通功易事〔7〕、以羡〔8〕补不足,则农有徐〔9〕
粟,女有馀布。子如通之,则梓、匠、轮、舆〔10〕皆得食于子。于此有人
焉,入则孝,出则悌,守先王之道,以待后之学者,而不得食于子。子何尊
梓、匠、轮、舆,而轻为仁义者哉?”曰:“梓、匠、轮、舆,其志将以求
食也。君子之为道也,其志亦将以求食与〔11〕?”曰:“子何以其志为哉:
其有功于子,可食而食之矣〔12〕。且子食志乎?食功〔l3〕乎?”曰:”
食志。”曰:“有人于此,毁瓦画墁〔14〕其志将以求食也,则子食〔15〕
之乎?”曰:“否。”曰:“然则子非食志也,食功也。〔16〕”
〔1〕更,平声。彭更,孟子弟子也。〔2〕乘、从,皆去声。〔3〕传,直恋反。〔4〕泰,侈

也,〔5〕革。音丹。食,耷嗣。〔6〕言不以舜为泰,但谓今之士无功而食人之食,则不可也。
也,〔5〕革。音丹。食,耷嗣。〔6〕言不以舜为泰,但谓今之士无功而食人之食,则不可也。
〔15〕“子食”之食,亦音嗣。〔16〕既曰“食功”,则以上为“无事而食”者,真尊梓、匠、
轮、舆而轻为仁义者矣。
万章〔1〕问曰:“宋,小国也,今将行王政,齐、楚恶而伐之〔2〕,则如
之何?”孟子曰:“汤居毫,与葛〔3〕为邻。葛伯放而不祀〔4〕,汤使人
问之曰:‘何为不祀?,曰:‘无以供牺牲也。’汤使遗〔5〕之牛羊,葛伯
食之;又不以祀。汤又使人间之曰:‘何为不祀?’曰:‘无以供粢盛〔6〕
也。’汤使毫众〔7〕往为〔8〕之耕,老弱馈食。葛伯率其民〔9〕,要〔10〕
其有酒食〔11〕黍稻者夺之,不授〔12〕者杀之。有童予以黍肉饷〔13〕,
杀而夺之。《书》〔14〕曰:‘葛伯仇饷〔15〕。’此之谓也。为〔16〕其
杀是童于而征之,四海之内皆曰:‘非富天下〔17〕* 也,为匹夫匹妇复仇
也。’汤始征,自葛载。十一征而无敌于天下。东面而征,西夷怨。南面而
征,北狄怨。曰:‘奚为後我?’民之望之,若大旱之望雨也。归市者弗止,
芸者不变。诛其君,吊其民,如时而降,民大悦。《书》曰:‘徯我后,后
来其无罚。〔18〕’‘有攸不惟臣,东征,绥厥士女。匪厥玄黄,绍我周王
见休,惟臣附于大邑周。’其君子实玄黄于匪,以迎其君子;其小人箪食壶
浆,以迎其小人。救民于水火之中,取其残而已矣〔19〕。《太誓》曰:‘我
武惟扬,侵于之疆,则取于残,杀伐用张,于汤有光。〔20〕’不行王政云
尔;苟行王政,四海之内皆举首而望之,欲以为君。齐、楚虽大,何畏焉?
〔21〕”
〔1〕万章,孟子弟子。〔2〕恶,去声。宋王偃尝灭滕伐薛,败齐、楚、魏之兵,欲霸天下,
疑即此时也。〔3〕葛。
国名,〔4〕伯,爵也。放而不祀,放纵无道,不祀先祖也。
〔5〕遗,唯季反。〔6〕盛,音成。〔7〕毫众,汤之民。〔8〕”往为”之为,去声。
〔9〕其民,葛民也。
〔10〕要,平声。〔11〕“馈食”、“酒食”之食,音嗣。〔12〕授,与也。〔13〕饷,式
亮反,亦馈也。〔14〕《书》,《商书·仲虺之诰》也。〔15〕仇饷,言与钠者为仇也。〔16〕
为,去声。〔17〕非富天下,言汤之心非以天下为富而欲得之也。〔18〕载,亦始也。十
一征,所征十一国也。馀已见前篇。〔19〕按《周书·武成篇》载武王之言,孟子约其文如
此。然其辞时与令《书》文不类,今姑依此文解之。有所不惟臣,谓助纣为恶而不为周臣者。
匪,与篚同。玄黄,币也。绍,继也,犹言事也。言其士女以匪盛玄黄之币,迎武王而事之也。
商人而曰”我周王”,犹《商书》所谓“我后”也。休,美也。言武王能顺天休命,而事之看
皆见休也。臣附,归服也。孟子又释其意,言商人闻周师之来,各以其类相迎者,以武王能救
民于水火之中,取其残民者诛之,而不为暴虐耳。君子,谓在位主人。小人,谓细民也。食,
音嗣。〔20〕《太誓》,周书也。今《书》文亦小异。言武王威武奋扬,侵彼纣之疆界,取其
残贼,而杀伐之功因以张大,比于汤之伐桀,又有光焉。引此以证上文“取其残”主义。〔21〕
未实不能行王政,后果为齐所灭,王偃走死。尹氏曰:“为国者能自治而得民心,则天下皆将
归往之,恨其征伐之不早也,尚何强国之足畏哉?苟不自治,而以强弱之势言之,是可畏而已
矣。”

孟子谓戴不胜〔1〕曰:“子欲子之王之善与〔2〕?我明告子。有楚大夫于
此,欲其子之齐语也,则使齐人傅诸?使楚人傅诸?”曰:“使齐人傅之。”
曰:“一齐人傅之,众楚人咻之,虽日挞而求其齐也,不可得矣。引而置之
庄岳之间数年,虽日挞而求其楚,亦不可得矣〔3〕。子谓‘薛居州〔4〕,
善士也’,使之居于王所。在于王所者,长〔5〕幼卑尊皆薛居州也,王谁与
为不善?在王所者,长幼卑尊皆非薛居州也,王谁与为善?一薛居州独如宋
王何?〔6〕”
孟子谓戴不胜〔1〕曰:“子欲子之王之善与〔2〕?我明告子。有楚大夫于
此,欲其子之齐语也,则使齐人傅诸?使楚人傅诸?”曰:“使齐人傅之。”
曰:“一齐人傅之,众楚人咻之,虽日挞而求其齐也,不可得矣。引而置之
庄岳之间数年,虽日挞而求其楚,亦不可得矣〔3〕。子谓‘薛居州〔4〕,
善士也’,使之居于王所。在于王所者,长〔5〕幼卑尊皆薛居州也,王谁与
为不善?在王所者,长幼卑尊皆非薛居州也,王谁与为善?一薛居州独如宋
王何?〔6〕”
公孙丑问曰:“不见诸侯何义?”孟子曰:“古者不为臣不见〔1〕段于木逾
垣而辟之,泄柳闭门而不内〔2〕,是皆已甚〔3〕。迫〔4〕斯可以见矣。阳
货欲见孔子,而恶无礼。大夫有赐于士,不得受于其家,则往拜其门。阳货
矙孔子之亡也,而馈孔子蒸豚。孔子亦矙其亡也而往拜之。当是时,阳货先,
岂得不见〔5〕?曾子曰:‘胁肩谄笑,病于夏畦〔6〕。’子路曰:‘未同
而言〔7〕,观其色赧赧〔8〕然,非由之所知也〔9〕。’由是观之,则君子
之所养可知已矣。〔10〕”
〔1〕不为臣,谓未仕于其国者也。此不见诸侯之义也。〔2〕辟,去声。内、与纳同。段干木,
魏文侯时人。泄柳,鲁翼公时人。文侯、9公砍见此二人,而二人不肯见之,盖未为臣也。〔3〕
已甚,过甚也。〔4〕迫,谓求见之切也。〔5〕此又引孔子之事,以明可见之节也。“欲见”
之见,音现,欲见孔子,欲召孔子来见已也。恶,去声。恶无礼,畏人以己为无礼也。受于其
家,对使人拜受于家也。其门,大夫之门也。矙,音勘,窥也。阳货于鲁为大夫,孔子为士,
故以此物及具不在而馈之,欲其来拜而见之也。先,谓先来加礼也。〔6〕胁,虚业反。胁肩,
竦体。谄笑,强笑。皆小人侧媚之态也。病,劳也。夏畦,夏月治畦之人也。言为此者,其芳
过于夏硅之人也。〔7〕未同而言,与人来合而强与之言也。
〔8〕赧,奴筒反。赧赧,惭而面赤之貌。〔9〕由,子路名。言非己所知,甚恶之之辞也。
〔10〕孟子言由此二言观之,则二子之所养可知,必不肯不俟其礼之至,而辄住见之也。此
章言圣人礼义之中正,过之者伤于迫切而不洪,不及者沦于污贱而可耻。
戴盈之〔1〕曰:“什一〔2〕,去关市之征〔3〕,今兹未能。请轻之,以待
来年然后己〔4〕,何如?”孟子曰:“今有人日攘〔5〕其邻之鸡者,或告
之曰:‘是非君子之道。’曰:‘请损〔6〕之,月攘一鸡,以待来年然后己。’
—如知其非义,斯速已矣,何待来年?〔7〕”
〔1〕盈之,亦宋大夫也。〔2〕什一,井田之法也。〔3〕去,上声。关市之征,商贾之税
也。〔4〕已,止也。〔5〕攘,如羊反,物自来而取之也。〔6〕损,减也。〔7〕知
义理之不可,而不能速改,与月攘一鸡何以异哉?
公都子曰:“外人皆称夫子好〔1〕辩,敢问何也?”孟子曰:“予岂好辩哉!
予不得已也。天下之生〔2〕久矣,一治一乱〔3〕。当尧之时,水逆行,泛
滥于中国,蛇龙居之。民无所定,下者为巢,上者为营窟。《书》曰:‘降
水警余。,——洚水者,洪水也〔4〕。——使禹治之。禹掘地面注之海,驱
蛇龙而放之谊。水由地中行,江、淮、河、汉是也。险阻既远,鸟兽之害人
者消,然后人得平上而居之:5)。尧、舜既没,圣人之道衰,暴君(6〕代

作。坏宫室叨以为污池,民无所安息。弃日以为园圃。使民不得衣食。邪说
暴行(8)又作。园圃污池,沛泽(9)多而禽兽至。及纣之身,天下又大乱
(周公相武王,诛纣伐奄,三年讨其君,驱飞廉于海隅而戮之,灭国者五十;
驱虎豹犀象而远之。天下大悦(11)。《书(12)》曰:‘丕显(13)哉!
文王漠(丕承(15)哉!武王烈。佑启(17)我后人,咸以正无缺(,世衰
道微,邪说暴行有作,臣瓶其君者有之,子缄其父者有之(19)。孔子惧,
作《春秋》。《春秋》,天于之事也)是故孔子曰:‘知我者其惟《春秋》
乎!罪我者其惟《春秋》乎!刚)’圣王不作,诸侯放恣,处士横议。杨朱、
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杨氏为我,是无君也。墨氏
兼爱,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21)。公明仪曰:‘扈有肥肉,厩
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享。此率昏而食人也。,杨墨之道不息,孔子之
道不著,是邪说诬民、充塞仁义也。仁义充塞,则率兽食人,人将相食〔22〕。
吾为此惧,闲先圣之道,距杨墨,放淫辞,邪说者不得作〔23〕。——作于
其心,害于其事〔24〕”作于其事,害于其政〔25〕。——圣人复〔26〕起,
不易吾言矣。昔者禹抑洪水而天下平,周公兼夷狄、驱猛兽而百姓宁,孔子
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27〕。《诗》云:‘戎狄是膺,荆舒是惩。则莫
我敢承。’无父无君,是周公所膺也〔28〕。我亦欲正人心,息邪说,距彼
行,放淫辞,以承三圣者。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29〕。能言距杨、墨者,
圣人之徒也。〔30〕”
作。坏宫室叨以为污池,民无所安息。弃日以为园圃。使民不得衣食。邪说
暴行(8)又作。园圃污池,沛泽(9)多而禽兽至。及纣之身,天下又大乱
(周公相武王,诛纣伐奄,三年讨其君,驱飞廉于海隅而戮之,灭国者五十;
驱虎豹犀象而远之。天下大悦(11)。《书(12)》曰:‘丕显(13)哉!
文王漠(丕承(15)哉!武王烈。佑启(17)我后人,咸以正无缺(,世衰
道微,邪说暴行有作,臣瓶其君者有之,子缄其父者有之(19)。孔子惧,
作《春秋》。《春秋》,天于之事也)是故孔子曰:‘知我者其惟《春秋》
乎!罪我者其惟《春秋》乎!刚)’圣王不作,诸侯放恣,处士横议。杨朱、
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杨氏为我,是无君也。墨氏
兼爱,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21)。公明仪曰:‘扈有肥肉,厩
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享。此率昏而食人也。,杨墨之道不息,孔子之
道不著,是邪说诬民、充塞仁义也。仁义充塞,则率兽食人,人将相食〔22〕。
吾为此惧,闲先圣之道,距杨墨,放淫辞,邪说者不得作〔23〕。——作于
其心,害于其事〔24〕”作于其事,害于其政〔25〕。——圣人复〔26〕起,
不易吾言矣。昔者禹抑洪水而天下平,周公兼夷狄、驱猛兽而百姓宁,孔子
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27〕。《诗》云:‘戎狄是膺,荆舒是惩。则莫
我敢承。’无父无君,是周公所膺也〔28〕。我亦欲正人心,息邪说,距彼
行,放淫辞,以承三圣者。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29〕。能言距杨、墨者,
圣人之徒也。〔30〕”
〔9〕沛,蒲内反,草木之所生也。泽,水所钟也。〔10〕自“尧、舜没”至此,洽乱非一,
及纣而又一大乱也。〔11〕相,去声。奄:平声,东方之国,助纣为虐者也。飞廉,纣幸臣
也。丑十国,皆纣党虐民者也。此一治也。〔12〕《书》,《周书·君牙》之篇。〔13〕丕,
大也。显,明也。〔14〕谟,谋也。〔15〕承,继也。〔16〕烈,光也。〔17〕佑,助
也。启,开也。〔18〕缺,坏也。〔19〕此周室东迁之后又一乱也。“有作”之有,读为又,
古字通用。〔20〕胡氏曰:“仲尼作,《春秋》以寓王法,谆典庸礼,命德讨罪,其大要皆天
子之事也。知孔子者,谓此书之作遏人欲于横流,存天理于既灭,为后世虑至深远也。罪孔子
者,以谓无其位而托二百四十二年南面之权,使乱臣贼子禁其欲而不得肆,则戚矣。”愚谓孔
子作《春秋》以过乱贼,则致治之法垂于万世,是亦一治也。〔21〕横、为,皆去声。杨朱
但知爱身,而不复知有致身主义,故无君。墨子爱无差等,而视其至亲无异众人,故无父。无
父无君,则人道灭绝,是亦禽兽而已。〔22〕公明仁之言,义见首篇。莩,皮表反。充塞仁义,
谓邪说遍满,妨于仁义也。孟子引仪之言,以明杨、墨道行则人皆无父无君,以陷于禽兽,而
大乱将起,是亦率兽食人,而人又相食也。此又一乱也。〔23〕为,去声。闲,卫也。放,驱
而远之也。作,起也。孟子虽不得志于时,然杨、墨之害自是灭息,而君臣、父子之道赖以不
坠,是亦一治也。程子日:”杨、墨之害甚于申、韩,佛氏之害甚于杨、墨。盖杨氏为我疑于
义,墨氏兼爱疑于仁,申、韩则浅陋易见,故孟子止辟杨、墨,为其惑世之甚也。佛氏之言近
理,又非杨、墨之比,所以为害尤甚。’〔24〕事,所行。〔25〕政,大体也。〔26〕复,
扶又反。〔27〕抑,止也。兼,并之也。总结上文也。〔28〕说见上篇。承,当也。〔29〕
行、好,皆去声。诐、淫,解见前篇。辞者,说之详也。承,继也。三圣,禹、周公、孔子也。

盖邪说横流,坏人心術,甚于洪水猛兽之灾,惨于夷狄篡拭之祸,故孟子深惧而力救之。再言
“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所以深致意焉。然非知道之君子,孰能真知其所以不得已之故哉:
盖邪说横流,坏人心術,甚于洪水猛兽之灾,惨于夷狄篡拭之祸,故孟子深惧而力救之。再言
“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所以深致意焉。然非知道之君子,孰能真知其所以不得已之故哉:
匡章曰:“陈仲子〔1〕岂不诚廉〔2〕士哉?居於陵〔3〕,三日不食,耳无
闻,目无见也。井上有李,螬〔4〕食实者过半矣。匍匐〔5〕往将食之,三
咽〔6〕然后耳有闻,目有见。”孟子曰:“于齐国之士,吾必以仲子为巨孽
〔7〕焉。虽然,仲子恶能廉?充仲子之操,则蚓而后可者也〔8〕。夫。〔9〕
蚓,上食槁壤〔10〕,下饮黄泉〔11〕仲子所居之室,伯夷之所筑与〔12〕?
抑〔13〕亦盗跖之所筑与?所食之粟,伯夷之所树与?抑亦盗跖之所树与?
是未可知也。〔14〕”曰:“是何伤哉?彼身织屦,妻辟..。〔15〕,以易
之也。”曰:“仲子,齐之世家〔15〕也。兄戴,盖禄万钟〔17〕。以兄之
禄为不义之禄而不食也,以兄之室为不义之室而不居也,辟〔18〕兄离母,
处于放陵。他日归〔19〕,则有馈其兄生鹅者,己频顣曰〔20〕‘恶〔21〕
用是鶃鶃〔22〕者为哉?’他日,其母杀是鹅也,与之食之。其兄自外至,
曰:‘是鶃鶃之肉也。’出而哇〔23〕之。以母则不食,以妻则食之;以兄
之室则弗居,以放陵则居之:是尚为能充其类也乎?若仲子者;蚓而后充其
操者也。〔24〕”
〔1〕匡章、陈仲子,皆齐人。〔2〕廉,有分辨,不苟取也。〔3〕放,音乌,下“於陵”
同。於陵,地名。〔4〕螬,音曹,蛴螬虫也。〔5〕匍匐,言无力不能行也。〔6〕咽,音宴,
吞也。〔7〕孽,薄厄反。巨掌,大指也。言齐人中有仲子,如众小指中有大指也。〔8〕恶,
平声。充,推而满之也。操,所守也。蚓,音引,丘蚓也。言仲子未得为廉也。必若满其所守
之志,则惟丘蚓之无求于世,然后可以为廉耳。〔9〕夫,音扶。〔10〕槁壤,乾土也。〔11〕
黄泉,浊水也,〔12〕与,平声。〔13〕抑,发语词也。〔14〕言蚓无求于人而自足,而仲子
未免居室食粟,若所从来或有非义,则是未能如蚓之廉也。〔15〕辟,音壁,绩也。..,音卢,
练麻也。〔16〕世家,世卿之家。〔17〕兄名戴,食,采于盖,其入万钟也。盖,音閤。〔18〕
辟,音避。〔19〕归,自放陵归也。〔20〕已,仲子也。频,与颦同。顣,与蹙同,子六反。
频顣而言,以其兄受馈为不义也。〔21〕恶,平声。〔22〕鶃,鱼一反。鶃鶃,鹅声也。〔23〕
哇,音蛙,吐之也。〔24〕言仲子以母之食、兄之室为不义,而不食不居,其操守如此。至
于妻所易之粟、放陵所居之室,既未必伯夷之所为,则亦不义之类耳。今仲子于此则不食不居,
于彼则食之居之,岂为能充满其操守之类者乎?必其无求自足如丘蚓然,乃为能满其志而得为
廉耳。然岂人之所可为哉?范氏曰:”天之所生,地之所养,惟人为大。人之所以为大者,以
其有人伦也。仲子避兄离母,无亲戚、君臣、上下,是无人伦也。岂有无人伦而可以为廉哉?”

离娄章句上
离娄章句上
孟子曰:“离娄〔1〕之明,公输于〔2〕之巧,不以规矩〔3〕,不能成
方员。师旷〔4〕之聪,不以六律〔5〕,不能正五音〔6〕。尧、舜之道,不
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7〕。今有仁心仁闻〔8〕,而民不被其泽,不可法
于后世者,不行先王之道也〔9〕。故曰:徒舍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
〔10〕。《诗》〔11〕云:‘不想不忘,率由旧章。〔12〕’遵先王之法而
过者,未之有也。圣人既竭目力焉,继之以规矩准绳,以为方员平直,不可
胜用也;既竭耳力焉,继之以六律,正五音,不可胜用也;既竭心思焉,继
之以不忍人之政,而仁覆天下矣〔13〕。故曰:为高必因丘陵,为下必因川
泽〔14〕。为政不因先王之道,可谓智乎〔15〕?是以惟仁者〔16〕宜在高
位;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恶于众〔17〕也。上无道挨也,下无法守也,朝
不信道,工不信度,君子犯义,小人犯刑,国之所存者幸也。〔18〕。故曰:
城郭不完,兵甲不多,非国之灾也;田野不辟〔19〕,货财不聚,非国之害
也,上无礼,下无学,贼民兴,丧无日矣〔20〕《诗》〔21〕曰:‘天之方
蹶,无然泄泄。〔22〕’泄泄,犹沓沓也〔23〕。事君无义,进退无礼,言
则非〔24〕先王之道者,犹沓沓也。故曰:责难于君谓之恭,陈善闭邪谓之
敬。‘吾君不能’,谓之贼。〔25〕”
〔1〕离娄,古之明目者。〔2〕公输子,名班,鲁之巧人也。〔3〕规,所以为员之器也。矩,
所以为方之器也。〔4〕师旷,晋之乐师,知音者也。〔5〕六律,截竹为育,阴阳各六,以节
五音之上下。黄钟、太簇、姑洗、蕤宾、夷则、无射,为阳。大吕、夹钟、仲吕、林钟、南吕、
应钟,为阴也。〔6〕五音,宫、商、角、徵、羽也。〔7〕范氏曰:”此言治天下不可无法度。
仁政者,治天下之法度也。”〔9〕仁心,爱人之心也。闻,去声。仁闻者,有爱人之声闻于
人也。〔9〕先王之道,仁政是也。范氏曰:“齐宣王不忍一牛之死,以羊易之,可谓有仁心。
梁武帝终日一食蔬素,宗庙以■为牺牲,断死剂必为之涕泣,天下知其慈仁,可谓有仁闻。然
而宣王之时齐国不治,武帝之未江南大乱,其故何哉?有仁心仁闻而不行先王之道故也。”〔10〕
徒,犹空也。有其心,无其政,是谓徒善。有其政,无其心,是谓徒法。程子尝言”为政须要
有纲纪文章、谨权审量、读法平价,皆不可阙”,而又曰“必有《关睢》、《麟趾》之意,然
后可以行《周官》之法度”,正谓此也。〔11〕《诗》、《大雅·假乐,之篇。〔12〕愈,过
也。率,循也。章,典法也。所行不过差、不遗忘者,以其循用旧典故也。〔13〕准,所以
为平。绳,所以为直。胜,乎声。覆,被也。此言古之圣人既竭耳、目、心思之力,然犹以为
未足以遍天下、及后世,故制为法度以继续之,则其用不穷,而仁之所彼者广矣。〔14〕丘
陵本高,川泽本下,为高下者因之,则用力少而成功多矣。〔15〕邹氏曰:“自章首至此,
沦以仁心仁闻行先王之道。”〔16〕仁者,有仁心仁闻而能扩而充之,以行先王之道者也。
〔17〕播恶于众,谓贻患于下也。〔18〕此言不仁而在高位之祸也。道,义理也。揆,度也。
道揆,谓以义理度量事物而制其宜。法,制度也。法守,谓以法度自守。朝,音潮。工,官也。
度,即法也。君子、小人,以位而言也。由上无道择,故下无法守。无道揆,则朝不信道,而
君子犯义;无法守,则工不信度,而小人犯刑。有此六者,其国必亡,其不亡者侥幸而已。〔19〕
辟,与闢同。〔20〕上不知礼.则无以教民。下不知学,则易与为乱。丧,去声。邹氏曰:“自
‘是以惟仁者’至此,所以责其君。”〔21〕《诗》,《大雅·板》之篇。〔22〕蹶,居卫
反,颠覆之意。泄,戈制反。泄泄,怠缓悦从之貌。言天欲颠覆周室,群臣无得泄泄然不急救
正之。〔23〕沓,徒合反。沓沓,即泄泄之意。盖孟子时人语如此。〔24〕非,低毁也。

〔25〕范氏曰:“人臣以难事责于君,使其君为尧、舜之君者,尊君之大也。开陈舍道,以禁
闭君之邪心,惟恐其君或陷于有过之地者,敬君之至也。谓其君不能行善道而不以告看,贼害
其君之甚也。”邹氏曰:“自‘《诗》云“天之方蹶”’至此,所以责其臣。”邹氏曰:“此
章言为治看当有仁心仁闻以行先王之政,而君臣又当各任其责也。”孟子曰:“规矩,
〔25〕范氏曰:“人臣以难事责于君,使其君为尧、舜之君者,尊君之大也。开陈舍道,以禁
闭君之邪心,惟恐其君或陷于有过之地者,敬君之至也。谓其君不能行善道而不以告看,贼害
其君之甚也。”邹氏曰:“自‘《诗》云“天之方蹶”’至此,所以责其臣。”邹氏曰:“此
章言为治看当有仁心仁闻以行先王之政,而君臣又当各任其责也。”孟子曰:“规矩,
〔1〕至,极也。人伦,说见前篇。规矩尽所以为方员之理,犹圣人尽所以为人之道。〔2〕法
尧、舜以尽君臣之道,犹用规矩以尽方员之极,此孟子所以道性善而称尧、舜也。〔3〕法尧、
舜,则尽君臣之道而仁矣。不法尧、舜,则慢君贼民而不仁矣。二端之外,更无他道,出乎此,
则人乎比矣,可不谨哉?〔4〕幽,暗。厉,虐。皆恶溢也。苟得其实,则虽有孝子慈孙爱
其祖考之甚者,亦不得废公义而改之。言不仁上祸必至于此,可惧之甚也。〔5〕《诗》,《大
雅·荡》之篇。〔6〕言商纣之所当鉴者,近在夏柒之世。而孟子引之,又欲後人以幽、厉为
鉴也。
孟子曰:“三代之得天下也以仁,其失天下也以不仁〔1〕。国。〔2〕之所
以废兴存亡者亦然。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
仁,不保宗庙。士庶人不仁,不保四体〔3〕。今恶〔4〕死亡而乐〔5〕不仁,
是犹恶醉而强〔6〕酒。”〔7〕
〔1〕三代,谓夏、商、周也。禹,汤,文、武,以仁得之。桀,纣,幽、厉,以不仁失之。
〔2〕国,渭诸侯之国。〔3〕言必死亡。〔4〕恶,去声。〔5〕乐,音洛。〔6〕强,上
声。〔7〕此承上章之意而推言之也。
孟子曰:“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
敬〔1〕。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2〕。《诗》云:
‘永言配命,自求多福〔3〕。’”〔4〕
〔1〕“治人”之治,平声。“不治”之治,去声。我爱人,而人不亲我,则反求诸己,恐我
之仁未至也。“智”,“敬”,放此。〔2〕不得,谓不得其所欲,如“不亲”、“不治”、”
不答”是也。反求诸己,谓“反其仁”、“反其智”、“反其敬”也。如此,则其自治益详,
而身无不正矣。天下归之,极言其效也。〔3〕解见前篇。〔4〕亦承上章而言。
孟子曰:“人有恒言,皆曰‘天下国家’。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
之本在身。”〔1〕
〔1〕恒,胡登反,常也。虽常言之,而未必知其言之有序也。故推言之,而又以家本乎身也。
此亦承上章而推言之。《大学》所谓“自天子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为是故也。
孟子曰:“为政不难,不得罪于巨室〔1〕。巨室之所慕,一国慕之;一国之
所慕,天下慕之:故沛然德教溢乎四海。〔2〕”
〔1〕巨室,世臣大家也。得罪,谓身不正而取怨怒也。麦丘邑人祝齐桓公曰:”愿主君无得
罪于群臣百姓。”意盖如此。〔2〕慕,向也,心说诚服之谓也。沛然,盛大流行之貌。溢,
充满也,盖巨室上心难以力服,而国人素所取信:今既悦服,则国人皆服,而吾德教之所施可

以无远而不至矣。此亦承上章而言。盖君子不患人心之不服,而患吾身之不修。吾身既修,则
人心之难服者服,而无一人之不服矣。林氏曰:“战国之世,诸侯失德,巨室擅权,为患甚矣。
然或者不修其本而遽欲胜之,则未必能胜而適以取祸。故盂子推本而言:惟务修德以服其心。
彼既悦服,则吾之德教无所留碍,可以及乎天下矣。裴度所谓‘韩弘舆疾讨贼,承宗敛手削地,
非朝廷之力能制其死命,特以处置得宜,能服其心故尔’,正此类也。”
以无远而不至矣。此亦承上章而言。盖君子不患人心之不服,而患吾身之不修。吾身既修,则
人心之难服者服,而无一人之不服矣。林氏曰:“战国之世,诸侯失德,巨室擅权,为患甚矣。
然或者不修其本而遽欲胜之,则未必能胜而適以取祸。故盂子推本而言:惟务修德以服其心。
彼既悦服,则吾之德教无所留碍,可以及乎天下矣。裴度所谓‘韩弘舆疾讨贼,承宗敛手削地,
非朝廷之力能制其死命,特以处置得宜,能服其心故尔’,正此类也。”
〔1〕有道之世,人皆佳德,而位必称其德之大小。天下无道,人不修德,则但以力相役而已。
〔2〕天者,理势之当然也。〔3〕引此以言小役大、弱役强之事也。令,出令以使人也。受
命,听命于人也。物,犹人也。〔4〕女,去声。以女与人也。吴,蛮夷之国也。景公羞与为
昏而畏其强,故涕位而以女与之。〔5〕言小国不修德以自强,其般乐意敖皆若效大国之所为
者,而独耻受其教命,不可得也。〔6〕此因其愧耻之心而勉以修德也。“文王之政,布在方
策”,举而行之,所谓师文王也。五年、七年,以其所乘之势不同为差。盖天下虽无道,然修
德之至,则道自我行,而大国反为吾役矣。程子曰:“五年、七年,圣人度其时则可矣。然凡
此类,学者皆当思其作为如何,乃有益耳。”〔7〕《诗》,《大雅·文王》之篇。孟子引此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