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四书集注

_17 朱熹(宋)
季孙、子叔疑,不知何时人。〔14〕此孟子引季孙之语也。尤,音垄。龙断,冈垄之断而高也,
义见下文。盖子叔疑者尝不用,而使其子弟为卿。季孙讥其既不得于此,而又欲求得于彼,如
下文贱丈夫登龙断者之所为也。孟子引此以明道既不行,复受其禄,则无以异此矣。〔15〕孟
子释龙断之说如此。治之,谓治其争讼。左右望者,欲得此而又取彼也。罔,谓罔罗取之也。
从而征之,谓人恶其专利,故就征其税,后世缘此遂征商人也。程子曰:“齐王所以处孟子者,
未为不可。孟子亦非不肯为国人矜式者。但齐王实非欲尊孟子,乃欲以利诱之,故孟子拒而不
受。”
欲富,则我前日为卿,尝辞十万之禄,今乃受此刀钟之馈?是我虽欲富,亦不为此也。”〔13〕
季孙、子叔疑,不知何时人。〔14〕此孟子引季孙之语也。尤,音垄。龙断,冈垄之断而高也,
义见下文。盖子叔疑者尝不用,而使其子弟为卿。季孙讥其既不得于此,而又欲求得于彼,如
下文贱丈夫登龙断者之所为也。孟子引此以明道既不行,复受其禄,则无以异此矣。〔15〕孟
子释龙断之说如此。治之,谓治其争讼。左右望者,欲得此而又取彼也。罔,谓罔罗取之也。
从而征之,谓人恶其专利,故就征其税,后世缘此遂征商人也。程子曰:“齐王所以处孟子者,
未为不可。孟子亦非不肯为国人矜式者。但齐王实非欲尊孟子,乃欲以利诱之,故孟子拒而不
受。”
〔3〕。客不悦,曰:“弟子齐宿〔4〕而后敢言,夫子卧而不听,请勿复〔5〕
敢见矣。”曰:“坐。我明语〔6〕子。昔者鲁缪公无人乎子思之侧,则不能
安子思〔7〕。泄柳、申详,无人乎缪公之侧,则不能安其身〔8〕。子为长
者虑,而不及子思。子绝长者乎?长者绝子乎?〔9〕”
〔1〕昼,如字,齐西南近邑也。或曰:当作画,音获。下同。〔2〕为,去声。下同。〔3〕
隐,於靳反,凭也。客坐而言,孟子不应而卧也。〔4〕齐,侧皆反。齐宿,齐戒越宿也。〔5〕
复,扶又反。〔6〕语,去声。〔7〕缪公尊礼子思,常使人侯伺,道达诚意于其侧,乃能安而
留之也。〔8〕泄柳,鲁人。申详,子张之子也。缪公尊之不如子思,然二子义不苟容,非有
贤者在其君之左右维持调护之,则亦不能安其身矣。〔9〕长,上声。长者,孟子自称也。言
齐王不使子来,而子自欲为王留我,是所以为我谋者不及缪公留子思之事,而先绝我也。我之
卧而不应,岂为先绝子乎?
孟子去齐。尹士〔1〕语〔2〕人曰:“不识王之不可以为汤、武,则是不明
也。识其不可,然且至,则是于泽〔3〕也。千里而见王,不遇故去,三宿而
后出昼,是何濡滞〔4〕也?士则兹不悦。”高子〔5〕以告。曰:“夫〔6〕
尹士恶〔7〕知予哉?千里而见王,是予所欲也。不遇故去,岂予所欲哉?予
不得已也〔8〕。予三宿而出昼,于予心犹以为速,——王庶幾改之〔9〕;
王如改诸,则必反予。夫出昼而王不予追也,予然后浩然〔10〕有归志。予
虽然,岂舍王哉?王由足用为善〔11〕。王如用予,则岂徒齐民安?天下之
民举安。王庶幾改之,予日望之。予岂若是小丈夫然哉?谏于其君而不受,
则怒,悻悻〔12〕然见〔13〕于其面,去则穷〔14〕日之力而后宿哉?”尹
士闻之,曰:“士诚小人也。”〔15〕
〔1〕尹士,齐人也。〔2〕语,去声。〔3〕干,求也。泽,恩泽也。〔4〕濡滞,迟留也。〔5〕
高子,亦齐人。孟子弟子也。〔6〕夫,音扶。下同。〔7〕恶,平声。〔8〕见王,欲以行道
也。今道不行,故不得已而去,非本欲如此也。〔9〕所改,必指一事而言,然今不可考矣。
〔10〕浩然,如水之流,不可止也。〔11〕杨氏曰:“齐王天资朴实,如好勇、好货、好色、
好世俗之乐,皆以直告而下隐于孟子,故足以为善。若乃其心不然,而谬为大言以欺人,是人
终不可与入尧、舜之道矣,何善之能为?〔12〕悻,形顶反。悻悻,怒意也。〔13〕见,音
现。〔14〕穷,尽也。〔15〕此章见圣贤行道济时,汲汲之本心,爱君泽民,倦倦之馀意。李
氏曰:“于此见君子忧则违之上情,而荷蒉者所以为果也。”
孟子去齐,充虞路问〔1〕曰:“夫子若有不豫〔2〕色然。前日虞闻诸夫子
曰:‘君子不怨天,不尤人。’〔3〕”曰:“彼〔4〕一时,此〔5〕一时也。
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6〕。由周而来,七百有馀岁矣。以其
数,则过矣;以其时考之,则可矣〔7〕。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如欲平治天

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吾何为不豫哉!〔8〕”
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吾何为不豫哉!〔8〕”
孟子去齐,居休〔1〕。公孙丑问曰:“仕而不受禄,古之道乎?”曰:“非
也。于崇〔2〕,吾得见王。退而有去志〔3〕,不欲变〔4〕,故不受也。继
而有师命,不可以请〔5〕。久于齐,非我志也。”〔6〕
〔1〕休,地名。〔2〕崇,亦地名。〔3〕孟子始见齐王,必有所不合,故有去志。〔4〕变,
谓变其去志。〔5〕师命,师旅之命也。国既被兵,难请去也。〔6〕孔氏曰:“仕而受禄,礼
也。不受齐禄,义也。义之所在,礼有时而变。公孙丑欲以一端裁之,不亦误乎!”

腾文公章句上
腾文公章句上
滕文公为世子〔1〕,将之楚,过宋而见孟子。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2〕。
世子自楚反,复见孟子。孟子曰:“世子疑吾言乎?夫道一而已矣〔3〕。成
覸〔4〕谓齐景公曰:‘彼丈夫也,我丈夫也,吾何畏彼哉?’颜渊曰:‘舜
何人也?予何人也?有为者亦若是!’公明仪曰:‘“文王,我师也。”周
公岂欺我哉?〔5〕’今滕,绝〔6〕长补短,将五十里也,犹可以为善国。
《书》〔7〕曰:‘若药不瞑眩,厥疾不瘳。’〔8〕”
〔1〕世子,太子也。〔2〕道,言也。性者,人所禀于天以生之理也。浑然至善,未尝有恶。
人与尧、舜初无少异,但众人汩于私欲而失之,尧、舜则无私欲之蔽而能充其性尔。故孟子与
世子言,每道性善而必称尧、舜以实之,欲其知仁义不假外求、圣人可学而至,而不懈于用力
也。门人不能悉记其辞,而撮其大旨如此。程子曰:“性即理也。天下之理,原其所自,未有
不善。喜怒哀乐未发,何尝不善?发而中节,即无往而不善;发不中节,然后为不善。故凡言
善恶,皆先善而后恶;言吉凶,皆先吉而后凶;言是非,皆先是而后非,〔3〕复,扶又反。
夫,音扶。时人不知性之本善,而以圣贤为不可企及。故世子于孟子之言不能无疑,而复来求
见,盖恐别有卑近易行之说也。孟子知之,故但告之如此,似明古今圣愚本同一性,前言已尽,
无复有他说也。〔4〕覸,古苋反。成覸,人姓名。〔5〕彼,谓圣贤也。“有为者亦若是”,
言人能有为,则皆如舜也。公明,姓,仪,名。鲁贤人也。“文王我师也”,盖周公之言。公
明仪亦以文王为必可师,故诵周公之言而叹其不我欺也。孟子既告世子以道无二致,而复引此
三言以明之,欲世子笃信力行以师圣贤,不当复求他说也。〔6〕绝,犹截也。〔7〕《书》,
《商书·说命篇》。〔8〕瞑,莫甸反。眩,音县。瞑眩,愦乱。言滕国虽小,犹足为治,但
恐安于卑近不能自克,则不足以去恶而为善也。愚按:孟子之言性善,始见于此,而详具于《告
子》之篇。然默识而旁通之,则七篇之中无非此理。其所以扩前圣之未发,而有功于圣人之门,
程子之言信矣。
滕定公〔1〕薨。世子谓然友〔2〕曰:“昔者孟子尝与我言于宋,于心终不
忘。今也不幸至于大故〔3〕,吾欲使子问于孟子,然后行事〔4〕。”然友
之邹,问于孟子。孟子曰:“不亦善乎〔5〕!亲丧因所自尽也。曾子曰:‘生,
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可谓孝矣。〔6〕’诸侯之礼,吾未之
学也。虽然,吾尝闻之矣:三年之丧,齐、疏之服,飦粥之食,自天子达于
庶人,三代共之。〔7〕”然友反命,定为三年之丧。父兄〔8〕百官皆不欲,
曰:“吾宗国鲁先君莫之行,吾先君亦莫之行也〔9〕。至于子之身而反之,
不可。且《志》曰:‘丧祭从先祖。’”曰:“吾有所受之也。〔10〕”谓
然友曰:“吾他日未尝学问,好驰马试剑。今也父兄百官不我足〔11〕”也,
恐其不能尽于大事,子为〔12〕我问孟子。”然友复〔13〕之邹问孟子。孟
子曰:“然,不可以他求者也〔14〕。孔子曰:‘君薨,听于冢宰〔15〕,
歠〔16〕粥,面深墨〔17〕,即〔18〕位而哭。百官有司,莫敢不哀,先之
也。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者矣。君子之德,风也。小人之德,草也。草尚
〔19〕之风必偃〔20〕。’是在世子〔21〕。”然友反命,世子曰:“然,
是诚在我。”五月居庐〔22〕,未有命戒〔23〕。百官族人,可谓曰知〔24〕。
及至葬,四方来观之,颜色之戚,哭泣之哀,吊者大悦。〔25〕
〔1〕定公,文公父也。〔2〕然友,世子之傅也。〔3〕大故,大丧也。〔4〕事,谓丧礼。〔5〕

当时诸侯莫能行古丧礼,而文公独能以此为问,故孟子善之。〔6〕又言父母之丧,固人子之
心所自尽者,盖悲哀之情、痛疾之意,非自外至,宜乎文公于此有所不能自己也。但所引曾子
之言,本孔子告樊迟者,岂曾子尝诵之以告其门人欤?〔7〕三年之丧者,子生三年,然后免
于父母之怀,故父母之丧必以三年也。齐,音资,衣下缝也。不缉曰斩衰,缉之曰齐衰。疏,
所居反,粗也,粗布也。飦,诸延反,糜也。丧礼:三日始食粥,既葬乃疏食。此古今贵贱通
行之礼也。〔8〕父兄,同姓老臣也。〔9〕滕与鲁俱文王之后,而鲁祖周公为长,兄弟宗之,
故滕谓鲁为宗国也。然谓二国不行三年兰丧者,乃其后世之失,非周公之法本然也。〔10〕
《志》,《记》也。引《志》之言而释其意,以为所以如此者,盖为上世以来有所侍受,虽或
不同,不可改也。然《志》所言,本谓失王之世,旧俗所传,礼文小异而可以通行者耳,不谓
后世失礼之甚者也。〔11〕不我足,谓不以我满足其意也。〔12〕好、为,皆去声。〔13〕
复,扶又反。〔14〕然者,然其“不我足”之言。不可他求者,言当责之于己。〔15〕冢
宰,六卿之长也。〔16〕歠川悦反,饮也。〔17〕深墨,甚黑色也。〔18〕即,就也。〔19〕
尚,加也。《论语》作上,古字通也。〔20〕偃,伏也。〔21〕孟子言但在世子自尽其哀而已。
当时诸侯莫能行古丧礼,而文公独能以此为问,故孟子善之。〔6〕又言父母之丧,固人子之
心所自尽者,盖悲哀之情、痛疾之意,非自外至,宜乎文公于此有所不能自己也。但所引曾子
之言,本孔子告樊迟者,岂曾子尝诵之以告其门人欤?〔7〕三年之丧者,子生三年,然后免
于父母之怀,故父母之丧必以三年也。齐,音资,衣下缝也。不缉曰斩衰,缉之曰齐衰。疏,
所居反,粗也,粗布也。飦,诸延反,糜也。丧礼:三日始食粥,既葬乃疏食。此古今贵贱通
行之礼也。〔8〕父兄,同姓老臣也。〔9〕滕与鲁俱文王之后,而鲁祖周公为长,兄弟宗之,
故滕谓鲁为宗国也。然谓二国不行三年兰丧者,乃其后世之失,非周公之法本然也。〔10〕
《志》,《记》也。引《志》之言而释其意,以为所以如此者,盖为上世以来有所侍受,虽或
不同,不可改也。然《志》所言,本谓失王之世,旧俗所传,礼文小异而可以通行者耳,不谓
后世失礼之甚者也。〔11〕不我足,谓不以我满足其意也。〔12〕好、为,皆去声。〔13〕
复,扶又反。〔14〕然者,然其“不我足”之言。不可他求者,言当责之于己。〔15〕冢
宰,六卿之长也。〔16〕歠川悦反,饮也。〔17〕深墨,甚黑色也。〔18〕即,就也。〔19〕
尚,加也。《论语》作上,古字通也。〔20〕偃,伏也。〔21〕孟子言但在世子自尽其哀而已。
《诗》〔3〕云:‘昼尔于茅,宵尔索■。亟其乘屋,其始播百■。〔4〕’
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苟无恒心,放僻邪侈,无
不为已。及陷乎罪,然■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
也〔5〕?是故贤君必恭俭、礼下,取于民有制〔6〕。阳虎〔7〕曰:‘为富
不仁矣,为仁不富矣。〔8〕’夏后氏五十而贡,殷人七十而助,周人百亩而
彻,其实皆什一也〔9〕。彻者彻也,助者藉也〔10〕。龙子〔11〕曰:‘治
地莫善于助,莫不善于贡。’贡者,校数岁之中以为常。乐〔12〕岁,粒米
狼戾〔13〕,多取之而不为虐,则寡取之;凶年,粪〔14〕其田而不足,则
必取盈〔15〕焉。为民父母,使民■■〔16〕然,将终岁勤动〔17〕,不得
以养〔18〕其父母,又称贷而益之〔19〕,使老椎〔20〕转乎沟壑,恶〔21〕
在其为民父母也?夫世禄,滕固行之矣〔22〕。《诗》云:‘雨我公田,遂
及我私。’惟助为有公田,由此观之,虽周亦助也〔23〕。设为庠序学校以
教之:庠者养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24〕。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
学则三代共之〔25〕,皆所以明人伦也〔26〕。人伦明于上,小民亲于下。
有王者起,必来取法,是为王者师也〔27〕。《诗》〔28〕云:‘周虽旧邦,
其命维新。’文王之谓也〔29〕。子〔30〕力行之,亦以新子之国。”〔1〕
文公以礼聘孟子,故孟子至滕,而文公问之。〔2〕民事,谓农事。〔3〕《诗》,《豳风·七
月》之篇。〔4〕于,往取也。■,音陶,绞也。亟,纪力反,急也。乘,升也。播,布也。
言衣事至重,人君不可以为缓而忽之,故引《诗》言:治屋之急如此者,盖以来春将复始播百
■,而不暇为此也。〔5〕音、义并见前篇。〔6〕恭则能以礼接下,俭则能取民以制。〔7〕
阳虎,阳货,鲁季氏家臣也。〔8〕天理人欲,不容并立。虎之言此,恐为仁之害于富也。
孟子引之。恐为富之害于仁也。君子小人,每相反而已矣。〔9〕此以下,乃言制民常产与
其取之上制也。夏时一夫授田五十亩,而每夫计其五亩之人以为贡。商人始为井田之制,以六

百三十亩之地画为九区,区七十亩。中为公田,其外八家各授一区,但借其力以助耕公田,而
不复税其私田。周时一夫授田百亩。乡遂用贡法,十大有沟,都鄙用助法,八家同井。耕则通
力而作,收则计亩而分,故谓之彻。“其实皆什一”者,贡法固以十分之一为常数,惟助法乃
是九一,而商制不可考。周制则公田百亩,中以二十亩为庐舍,一夫所耕公田实计十亩,通私
田百亩,为十一分而取其一,盖又轻于十一矣。窃料商制亦当似此,而以十四亩为庐舍,一夫
实耕公田七亩,是亦不过什一也。〔10〕彻,敕列反,通也,均也。藉,子夜反,借也。〔11〕
龙子,古贤人。〔12〕乐,音洛。〔13〕狼戾,犹狼藉,言多也。〔14〕粪,壅也。〔15〕
盈,满也。〔16〕■:五礼反,从目从号,恨视也。或音普宽反者,非。〔17〕勤动,劳
苦也。〔18〕养,去声。〔19〕称,举也。贷,借也,取物于人,而出息以偿之也。益之,
以足取盈之数也,〔20〕稚,幼子也。〔21〕恶,平声。〔22〕夫,音扶。孟子尝言:
文王治岐,耕者九一,仕者世禄,二者王政之本也。今世禄滕已行之,惟助法未行,故取于民
者无制耳。盖世禄者,授之土田使之食其公田之入,实与助法相为表裹,所以使君子、野人各
有定业,而上下相安者也。敌下文遂言助法。〔23〕《诗》,《小雅·大田》之篇。雨,于付
反,降雨也。言愿夭雨于公田,而遂及私田,先公而後私也。当时助法尽废,典籍不存,惟有
此诗可见周亦用助,故引之也。〔24〕庠以养老为义,校以教民为义,序以习射为义,皆乡
学也。〔25〕学,国学也。共之,无异名也。〔26〕伦,序也。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
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此人之大伦也。庠、序、学、校,皆以明此而已。〔27〕滕国
褊小,虽行仁政,未必能兴王业。然为王者师,则虽不有天下,而其译亦足以及天下矣。圣贤
至公无我之心,于此可见。〔28〕《诗》,《大雅·文王》之篇。〔29〕言周虽后稷以来旧为
诸侯,其受天命而有天下,则自文王始也。〔30〕子,指文公,诸侯来逾年之称也。
百三十亩之地画为九区,区七十亩。中为公田,其外八家各授一区,但借其力以助耕公田,而
不复税其私田。周时一夫授田百亩。乡遂用贡法,十大有沟,都鄙用助法,八家同井。耕则通
力而作,收则计亩而分,故谓之彻。“其实皆什一”者,贡法固以十分之一为常数,惟助法乃
是九一,而商制不可考。周制则公田百亩,中以二十亩为庐舍,一夫所耕公田实计十亩,通私
田百亩,为十一分而取其一,盖又轻于十一矣。窃料商制亦当似此,而以十四亩为庐舍,一夫
实耕公田七亩,是亦不过什一也。〔10〕彻,敕列反,通也,均也。藉,子夜反,借也。〔11〕
龙子,古贤人。〔12〕乐,音洛。〔13〕狼戾,犹狼藉,言多也。〔14〕粪,壅也。〔15〕
盈,满也。〔16〕■:五礼反,从目从号,恨视也。或音普宽反者,非。〔17〕勤动,劳
苦也。〔18〕养,去声。〔19〕称,举也。贷,借也,取物于人,而出息以偿之也。益之,
以足取盈之数也,〔20〕稚,幼子也。〔21〕恶,平声。〔22〕夫,音扶。孟子尝言:
文王治岐,耕者九一,仕者世禄,二者王政之本也。今世禄滕已行之,惟助法未行,故取于民
者无制耳。盖世禄者,授之土田使之食其公田之入,实与助法相为表裹,所以使君子、野人各
有定业,而上下相安者也。敌下文遂言助法。〔23〕《诗》,《小雅·大田》之篇。雨,于付
反,降雨也。言愿夭雨于公田,而遂及私田,先公而後私也。当时助法尽废,典籍不存,惟有
此诗可见周亦用助,故引之也。〔24〕庠以养老为义,校以教民为义,序以习射为义,皆乡
学也。〔25〕学,国学也。共之,无异名也。〔26〕伦,序也。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
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此人之大伦也。庠、序、学、校,皆以明此而已。〔27〕滕国
褊小,虽行仁政,未必能兴王业。然为王者师,则虽不有天下,而其译亦足以及天下矣。圣贤
至公无我之心,于此可见。〔28〕《诗》,《大雅·文王》之篇。〔29〕言周虽后稷以来旧为
诸侯,其受天命而有天下,则自文王始也。〔30〕子,指文公,诸侯来逾年之称也。
〔6〕。死徙〔7〕无出乡,乡田同井〔8〕,出入相友〔9〕,守望〔10〕相
助,疾病相扶持,则百姓亲睦。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
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後敢治私事,所以别野人也〔11〕。此其
大略也〔12〕。若夫〔13〕润泽之〔14〕,则在君与子矣。”
〔1〕毕战,滕臣。文公因孟子之言而使毕战主为井地之事,故又使之来问其详也。井地,即
井田也。〔2〕夫,音扶。经界,谓治地分田,经画其沟涂封植之界也。此法不修,则田无定
分而豪强得以兼并,故井地有不钧;赋无定法,而贪暴得以多取,故穀禄有不平。此欲行仁政
者之所以必从此始,而暴君污吏则必欲慢而废之也。有以正之,则分田制禄,可不劳而定矣。
〔3〕夫,音扶。养,去声。言滕地虽小,然其间亦必有为君子而仕者,亦必有为野人而耕者,
是以分田制禄之法不可偏废也。〔4〕此分田制禄之常法,所以治野人使养君子也。野,郊外
都鄙之地也。九一而助,为公田而行助法也。国中,郊门之内,乡遂之地也。田不井授,但为
沟洫,使什而自赋其一,盖用贡法也。周所谓彻法者盖如此。以此推之,当时非惟助法不行,
其贡亦不止什一矣。〔5〕此世禄常制之外,又有圭田,所以厚君子也。圭,洁也,所以奉祭
祀也。不言世禄者,滕已行之,但此未备耳。〔6〕程子曰,“一夫上父母、下妻子,以五口、
八口为率,受田百亩。如有弟,是馀夫也,年十六,别受田二十五亩。俟其壮而有室,然后更
受百亩之田。”愚按:此百亩常制之外,又有馀夫之田,以厚野人也。〔7〕死,谓葬也。
徙,谓徙其居也。〔8〕同井者,八家也。〔9〕友,犹伴也。〔10〕守望,防寇盗也。〔11〕
养,去声。别,彼列反。此详言井田形体上制,乃周之助法也。公田以为君子之禄,而私日野

人之所受。先公稄私,所以别君子野人之分也。不言君子,据野人而言,省文耳。上言野及国
中二法,此独详于治野者,国中贡法,当时已行,但取之过于什一尔。〔12〕井地之法,诸侯
皆去其籍,此特其大略而已。〔13〕夫,音扶。〔14〕润泽,谓因时制宜,使合于人情。宜于
土俗,而不失平先王之意也。吕氏曰:“子张子慨然有意三代之治,沦治人先务,未始不以经
界为急;讲求法制,粲然备具。要之可以行于今,如有用我者,举而措之耳。尝曰:‘仁政必
自经界始。贫富不均,教养无法,虽欲言治,皆苟而已。世之病难行者,未始不以亟夺富人之
田为辞。然兹法之行,悦之者众,苟处之有術,期以数年,不刑一人而可复,所病者特上之未
行耳。’乃言曰:‘纵不能行之天下,犹可验之一乡。’方与学者者古之法,买田一方,画为
数井。上不失公家之赋役,退以其私,正经界,分宅里,立敛法,广储蓄,兴学校,成礼俗,
救灾恤患,厚本抑末。足以推先王之遗法,明当今之可行。有志未就而卒。”愚按:丧礼、经
界两章,见孟子之学,识其大者。是以虽当礼法废坏之後,制度节文不可复考,而能因略以致
详,推旧而为新,不屑屑于既往之迹,而能合乎先王之意。
真可谓命世亚圣之才矣!
人之所受。先公稄私,所以别君子野人之分也。不言君子,据野人而言,省文耳。上言野及国
中二法,此独详于治野者,国中贡法,当时已行,但取之过于什一尔。〔12〕井地之法,诸侯
皆去其籍,此特其大略而已。〔13〕夫,音扶。〔14〕润泽,谓因时制宜,使合于人情。宜于
土俗,而不失平先王之意也。吕氏曰:“子张子慨然有意三代之治,沦治人先务,未始不以经
界为急;讲求法制,粲然备具。要之可以行于今,如有用我者,举而措之耳。尝曰:‘仁政必
自经界始。贫富不均,教养无法,虽欲言治,皆苟而已。世之病难行者,未始不以亟夺富人之
田为辞。然兹法之行,悦之者众,苟处之有術,期以数年,不刑一人而可复,所病者特上之未
行耳。’乃言曰:‘纵不能行之天下,犹可验之一乡。’方与学者者古之法,买田一方,画为
数井。上不失公家之赋役,退以其私,正经界,分宅里,立敛法,广储蓄,兴学校,成礼俗,
救灾恤患,厚本抑末。足以推先王之遗法,明当今之可行。有志未就而卒。”愚按:丧礼、经
界两章,见孟子之学,识其大者。是以虽当礼法废坏之後,制度节文不可复考,而能因略以致
详,推旧而为新,不屑屑于既往之迹,而能合乎先王之意。
真可谓命世亚圣之才矣!
〔1〕神农,炎帝神农氏,始为耒耜、教民稼穑者也。为其言者,史迁所谓农家者流也。许,
姓;行,名也。程子曰:”许行所谓神农之言,乃后世称述上古之事,失其义理者耳,犹阴阳、
医方称黄帝之说也。”〔2〕踵门,足至门也。〔3〕仁政,上章所言井地之法也。〔4〕廛,
民所居也。〔5〕氓,野人之称。〔6〕衣,去声。褐,毛布,贱者之服也。〔7〕捆:音阃,
扣扱之,欲其坚也,〔8〕以为食,卖以供食也。〔9〕陈良,楚之儒者。〔10〕耜,所以起士。
耒,其柄也。
陈相见孟子,道许行之言曰:“滕君则诚贤君也,虽然,未闻道也。贤者与
民并耕而食,饔飧而治。今也膝有仓廪府库,则是厉民而以自养也,恶得贤?
〔1〕”孟子曰:“许子必种粟而后食乎?”曰:“然。”“许子必织布而后
衣乎?”曰:“否。许子衣褐。”“许子冠乎?”曰:“冠。”曰:“奚冠?”
曰:“冠素。”曰:“自织之与?”曰:“否。以粟易之。”曰:“许子奚
为不自织?”曰:“害于耕。”曰:“许子以釜甑爨,以铁耕乎?”曰:“然。”
“自为之与?”曰:“否。以粟易之〔2〕。”“以粟易械器者,不为厉陶冶?
陶冶亦以其械器易粟者,岂为厉农夫哉?且许子何不为陶冶,舍皆取诸其宫
中而用之?何为纷纷然与百工交易?何许子之不惮烦?”曰:“百工之事,
固不可耕且为也。〔3〕”“然则治天下独可耕且为与?有大人之事,有小人
之事。且一人之身,而百工之所为备,如必自为而後用之,是率天下而路也。
故曰:或劳心,或劳力。‘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
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4〕”
〔1〕饔,音雍。飧,音孙。饔飨,熟食也。朝曰饔,夕曰飧。言当自炊爨以为食,而兼治民
事也。厉,病也。恶,平声。许行此言,盖欲阴坏孟子分别君子野人之法。〔2〕衣,去声。
与,平声。釜,所以煮。甑,所以炊。爨,然火也。铁,耜属也。此语八反,皆孟子问而陈相
对也。〔3〕此孟子言而陈相对也。械器,釜甑之属也。陶,为甑者。冶,为釜、铁者。舍,
去声,止也。或读属上旬,舍谓作陶冶之处也。〔4〕与,平声。食,音嗣。此以下,皆孟子

言也。路,谓奔走道路;无时休息也。治于人者,见治于人也。食人者,出赋税以给公上也。
食于人者,见食于人也。此四旬皆古语,而孟子引之也。君子无小人则饥,小人无君子则乱,
以此相易,正犹衣夫、陶冶以粟与械器相易,乃所以相济,而非所以相病也。治天下者,岂必
耕且为哉?
言也。路,谓奔走道路;无时休息也。治于人者,见治于人也。食人者,出赋税以给公上也。
食于人者,见食于人也。此四旬皆古语,而孟子引之也。君子无小人则饥,小人无君子则乱,
以此相易,正犹衣夫、陶冶以粟与械器相易,乃所以相济,而非所以相病也。治天下者,岂必
耕且为哉?
〔11〕,山泽而焚之,禽兽逃匿。禹疏九河〔12〕,瀹济、漯〔13〕,而注
诸海;决汝、汉,排淮、泗,而注之江〔14〕。然後中国可得而食也。当是
时也,禹八年于外,三过其门而不入,虽欲耕,得乎?后稷教民稼穑、树艺
五穀,五穀熟而民人育。人之有道也,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
兽。圣人有忧之,使契为司徒,教以人伦〔15〕: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
妇有别〔16〕,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放勋〔17〕曰:‘劳之来之,匡之直
之,辅之翼之,使自得之,又从而振德之。〔18〕’圣人之忧民如此,而暇
耕乎?尧以不得舜为己忧,舜以不得禹、皋陶为己忧〔19〕。夫〔20〕以百
亩之不易〔21〕为己忧者,农夫也。分人以财谓之惠,教人以善谓之忠,为
天下得人者谓之仁〔22〕。是故以天下与人易〔23〕,为天下得人难。孔子
曰:‘大哉尧之为君!惟天为大,惟尧则〔24〕之。荡荡〔25〕乎,民无能
名焉。君哉〔26〕舜也!巍巍〔27〕乎,有天下而不与〔28〕焉。’尧、舜
之治天下,岂无所用其心哉?亦不用于耕耳。”
〔1〕天下犹未平者:洪荒之世,生民主害多矣。圣人迭兴,渐次除治,至此尚未尽平也。〔2〕
洪,大也。横流,不由其道而散溢妄行也。〔3〕泛滥,横流之貌。〔4〕..茂,长盛也。〔5〕
繁殖,众多也。〔6〕五穀、稻、黍、稷、麦、菽也。〔7〕登,成熟也。〔8〕道,路也。兽
蹄、鸟迹交于中国,言禽兽多也。〔9〕敷,布也。〔10〕益,舜臣名。〔11〕烈,炽也。
〔12〕禽兽逃匿,然後禹得施治水之功。疏,通也,分也。九河,曰徒骇,曰太史,曰马颊,
日覆全,曰胡苏,曰简,曰絜,曰钧盘,曰鬲津。〔13〕瀹,音药,亦疏通之意。济,子礼
反。漯,佗合反。济、漯,二水名。〔14〕决、排,皆去其壅塞也。汝、汉、淮、泗,亦皆
水名也。据《禹贡》及今水路,惟汉水人江耳,汝、泗则入淮,而淮自入海。此谓四水皆人于
江,记者之误也。〔15〕言水土平,然後得以教稼穑;衣食足,然後得以施教化。后稷,官名,
弃为之。然言“教民”,则亦非并耕矣。树,亦种也。艺,殖也。契,音薛,亦舜臣名也。司
徒,官名也。“人之有道”,言其皆有秉彝之性也,然无教,则亦放逸怠情而失之。故圣人设
官而教以人伦,亦因其同有者而道之耳。《书》曰:“天叙有典,敕我五典五惇哉!”此之谓
也。〔16〕别,彼列反。〔17〕长、放,皆上声。放勋,本史巨赞尧之辞,孟子因以为尧号也。
〔18〕劳、来,皆去声。德,犹惠也。尧言:“劳者劳之,来者来之,邪者正之,枉者直之,
辅以立之,翼以行之。使自得其性矣,又从而提撕警觉以加惠焉,不使其放逸怠情而或失之。”
盖命契之辞也。〔19〕尧舜之忧民,非事事而优之也,急先务而已。所以忧民者其大如此,
则不惟不暇耕,而亦不必耕矣。〔20〕夫,音扶。〔21〕易,去声,治也。〔22〕分人以
则,小惠而已。教人以善,虽有爱民之实,然其所及亦有限而难久。惟若尧之得舜,舜之得禹、
皋陶,乃所谓为天下得人者,而其恩惠广大,教化无穷矣,此其所以为仁也。〔23〕为、易,
并去声。〔24〕则,法也。〔25〕荡荡,广大之貌。〔26〕君哉,言尽君道也。〔27〕巍巍,
高大之貌。〔28〕与,去声。不与,犹言不相关,言其不以位为乐也。
“吾闻用夏变夷者,未闻变于夷者也〔1〕。陈良,楚产也,悦周公仲尼之道,

北学于中国。北方之学者,未能或之先也。彼所谓豪杰之士也,子之兄弟事
之数十年,师死而遂倍之〔2〕。昔者孔子没,三年〔3〕之外,门人治任〔4〕
将归,入揖于子贡,相向而哭,皆失声,然后归。于贡反,筑室于场〔5〕,
独居三年,然后归。他日子夏、子张、子游以有若似圣人〔6〕,欲以所事孔
子〔7〕事之,强〔8〕曾子。曾子曰:‘不可。江汉以耀之,秋阳以暴之,
皜皜乎不可尚已!〔9〕’今也南蛮r舌之人〔10〕非先王之道。子倍子之师
而学之,亦异于曾子矣。吾闻出于幽谷,迁于乔木者,未闻下乔木而入于幽
谷者〔11〕。《鲁颂》〔12〕曰:‘戎狄是膺〔13〕,荆舒是惩〔14〕。’
周公方且膺之〔15〕,子是之学,亦为不善变矣。”“从许子之道,则市贾
不贰,国中无伪〔16〕。虽使五尺之童〔17〕适市,莫之或欺。布帛长短同,
则贾相若。麻缕丝絮轻重同,则贾相若。五穀多寡同,则贾相若。屦大小同,
则贾相若。〔18〕”曰:“夫物之不齐,物之情也。或相倍蓰,或相什伯,
或相千万,子比而同之,是乱天下也。巨屦小屦同贾,人岂为之哉?从许子
之道,相率而为伪者也,恶能治国家?”〔19〕
北学于中国。北方之学者,未能或之先也。彼所谓豪杰之士也,子之兄弟事
之数十年,师死而遂倍之〔2〕。昔者孔子没,三年〔3〕之外,门人治任〔4〕
将归,入揖于子贡,相向而哭,皆失声,然后归。于贡反,筑室于场〔5〕,
独居三年,然后归。他日子夏、子张、子游以有若似圣人〔6〕,欲以所事孔
子〔7〕事之,强〔8〕曾子。曾子曰:‘不可。江汉以耀之,秋阳以暴之,
皜皜乎不可尚已!〔9〕’今也南蛮r舌之人〔10〕非先王之道。子倍子之师
而学之,亦异于曾子矣。吾闻出于幽谷,迁于乔木者,未闻下乔木而入于幽
谷者〔11〕。《鲁颂》〔12〕曰:‘戎狄是膺〔13〕,荆舒是惩〔14〕。’
周公方且膺之〔15〕,子是之学,亦为不善变矣。”“从许子之道,则市贾
不贰,国中无伪〔16〕。虽使五尺之童〔17〕适市,莫之或欺。布帛长短同,
则贾相若。麻缕丝絮轻重同,则贾相若。五穀多寡同,则贾相若。屦大小同,
则贾相若。〔18〕”曰:“夫物之不齐,物之情也。或相倍蓰,或相什伯,
或相千万,子比而同之,是乱天下也。巨屦小屦同贾,人岂为之哉?从许子
之道,相率而为伪者也,恶能治国家?”〔19〕
〔5〕场,冢上之坛场也。〔6〕有若似圣人,盖其言行气象有似之者,如《檀弓》所记子游
谓“有若之言似夫子”之类是也。〔7〕所事孔子,所以事夫子之礼也。〔8〕强,上声。〔9〕
江汉水多,言濯之洁也。暴,蒲木反。秋日燥烈,言暴之乾也。皜,音果。皜皜,洁白貌。尚,
加也。言夫子道德明著,光辉洁白,非有若所能仿佛也。或曰:此三语者,孟子赞美曾子之辞
也。〔10〕.:亦作.,古役反;博劳也,恶声之鸟。南蛮之声似之,指许行也。〔11〕《小
雅·伐木》之诗云:“伐木丁丁,鸟鸣嘤嘤。出自幽吝,迁于乔木。”〔12〕《鲁颂》,《閟
宫》之篇也。〔13〕膺,击也。〔14〕荆,楚本号也。舒,国名,近楚者也。惩,艾也。〔15〕
按今此诗为僖公之颂。而孟子以周公言之,亦断章取义也。〔16〕贾,音价,下同。陈相又言
许子之道如此。盖神农始为市井,故许行又托于神农而有是说也。〔17〕“五尺之童”,言幼
小无知也。〔18〕许行欲使市中所粥之物皆不论精粗美恶,但以长短、轻重、多寡、大小为
价也。〔19〕夫,音扶。倍,一倍也。蓰:音师,又山绮反,五倍也。什伯、千万,皆倍数也。
比,必二反,次也。恶,平声。孟子言物之不齐,乃其自然之理。其有精粗,犹其有大小也。
若大屦小屦同价,则人岂肯为其大者哉?今不论精粗,使之同价,是使天下之人皆不肯为其精
者,而竟为滥恶之物以相欺耳。
墨者夷之〔1〕因徐辟〔2〕而求见孟子。孟子曰:“吾固愿见。今吾尚病,
病愈,我且往见〔3〕。夷子不来!”他日,又求见孟子。孟子曰:“吾今则
可以见矣。不直,则道不见;我且直之。吾闻夷子墨者,墨之治丧也,以薄
为其道也。夷于思以易天下,岂以为非是而不贵也?然而夷子葬其亲厚,则
是以所贱事亲也〔4〕。”徐子以告夷子。夷子曰:“懦者之道,古之人‘若
保赤子’此言何谓也?之则以为爱无差等,施由亲始。〔5〕”徐子以告孟子。
孟子曰:“夫夷子,信以为人之亲其兄之子,为着亲其邻之赤子乎?彼有取
尔也。赤子匍匐将入井,非赤子之罪也。且天之生物也,使之一本,而夷子
二本故也〔6〕。盖上世〔7〕尝有不葬其亲者。其亲死,则举而委〔8〕之于
壑〔9〕。他日过之,狐狸食之,蝇蚋〔10〕姑〔11〕嘬〔12〕之。其颡〔13〕
有泚〔14〕,睨而不视〔15〕。夫泚也,非为人泚〔16〕,中心达于面目。

盖归反虆梩而掩之,〔17〕,掩之诚是也,则孝子仁人之掩其亲,亦必有道
矣。〔18〕”徐子以告夷子。夷子怃然〔19〕为间〔20〕,曰:“命之矣!
盖归反虆梩而掩之,〔17〕,掩之诚是也,则孝子仁人之掩其亲,亦必有道
矣。〔18〕”徐子以告夷子。夷子怃然〔19〕为间〔20〕,曰:“命之矣!
〔1〕墨者,治墨翟之道者。夷,姓;之,名。〔2〕辟,音壁,又音闢。徐辟,孟子弟子。〔3〕
孟子称疾,疑亦托辞以观其意之诚否。〔4〕又求见,则其意已诚矣。故因徐辟以质之如此。
直,尽言以相正也。“不见”之见,音现。《庄子》曰:“墨子生不歌,死无服,桐棺三寸而
无椁,”是墨之治丧,以薄为道也。易天下,谓移易天下之风俗也。夷子学于墨氏而不从其教,
其心必有所不安者,故孟子因以诘之。〔5〕“若保赤子”,《周书·康诰篇》文,此儒者之
言也。夷子引之,盖欲援儒而入于墨,以拒孟子之非已。又曰“爱无差等,施由亲始”,则推
墨而附于儒,以释己所以厚葬具亲上意。皆所谓遁辞也。〔6〕夫,音扶。下同。匍,音蒲。
匐,蒲北反。孟子言人之爱其兄子与邻之子,本有差等。《书》之取譬,本为小民无知而犯法,
如赤子无知而入井耳。且人物之生,必各本于父母而无二,乃自然之理,若天使之然也。故其
爱由此立,而推以及人,自有差等。今如夷子之言,则是视其父母本无异于路人,但其施之之
序,姑白此始耳,非二本而何哉?然其于先后之间犹知所择,则又其本心之明有终不得而息者,
此其所以卒能受命而自觉其非也。〔7〕上世,谓大古也。〔8〕委,弃也。〔9〕壑,山水所
趋也。〔10〕蚋,音汭,蚊属。〔11〕姑,语肋声。或曰:蝼蛄也。〔12〕嘬,楚怪反,攒共
食之也。〔13〕颡,额也。〔14〕泚,七礼反,泚然汗出之貌。〔15〕睨,音诣,邪视也。视,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