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四书集注

_10 朱熹(宋)
政者,当身率其民而以死守之,不以危急而可弃也。

棘子成曰:“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1〕”子贡曰:“惜乎!夫子之说,
君子也。驷不及舌〔2〕。文犹质也,质犹文也。虎豹之鞟犹犬羊之鞟。”〔3〕
棘子成曰:“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1〕”子贡曰:“惜乎!夫子之说,
君子也。驷不及舌〔2〕。文犹质也,质犹文也。虎豹之鞟犹犬羊之鞟。”〔3〕
哀公问于有若〔1〕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2〕”有若对曰:“盍
彻乎?〔3〕”曰:“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4〕”对曰:“百姓
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5〕
〔1〕称有若者,君臣之辞。〔2〕用,谓国用。公意盖欲加赋以足用也。〔3〕彻,通也,均
也。周制:一夫受田百亩,而与同沟共井之人通力合作,计亩均收。大率民得其九,公取其一,
故谓之彻。鲁自宣公税亩,又逐亩什取其一,则为什而取二矣。故有若请但专行彻法,欲公节
用以厚民边。〔4〕二,即所谓什二也。公以有若不喻其旨,故言此以示加赋之意。〔5〕民富,
则君不至独贫;民贫,则君不能独富。有若深言君民一体之意,以止公之厚敛,为人上看所宜
深念也。杨氏曰:“仁政必自经界始。经界正,而后井地均、穀禄平,而军国之需皆量是以为
出焉。故一彻而百度举矣,上下宁忧不足乎?以二犹不足,而教之彻,疑若迂矣。然什一,天
下之中正,多则桀,寡则貉,不可改也。后世不究其本而惟未之图,故征敛无艺,费出无经,
而上下困矣,又恶知‘盍彻’之当务而不为迂乎?”
子张问崇德、辨惑。子曰:“主忠信,徙义〔1〕,崇德也。爱之欲其生,恶
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2〕‘诚不以富,亦抵以异。’”
〔3〕
〔1〕主忠信,则本立。徙义,则日新。〔2〕恶,去声。爱、恶,人之常情也。然人之生死有
命,非可得而欲也。以爱恶而欲其生死,则惑矣。既欲其生,又欲其死,则惑之甚也。〔3〕
此《诗·小雅·我行其野》之辞也。旧说:夫子引之,以明欲其生死者不能使之生死,如此诗
所言,不足以致富而適足以取异也。程子曰:“此错简,当在第十六篇‘齐景公有马千驷’之
上。因此下文亦有‘齐景公’字而误也。”杨氏曰:“‘堂堂乎张也,难与并为仁矣。’则非
诚善补过、不蔽于私者,故告之如此。”
齐景公〔1〕问政于孔子〔2〕。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3〕”
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
诸?”〔4〕
〔1〕齐景公,名杵臼。〔2〕鲁昭公末年,孔子適齐。
〔3〕此人道之大经,政事之根本也。是时景公失政,而大夫,陈氏厚施于国;景公又多内嬖,
而不立太子。其君臣父子之间,皆失其道,故夫子告之以此。〔4〕景公善孔子之言而不能用,
其后果以继嗣不定,启陈氏弑君篡国之祸。杨氏曰:“君之所以君,臣之所以臣,父之所以
父,子之所以子,是必有道矣。景公知善夫子之言,而不知反求具所以然,盖悦而不绎者,齐
之所以卒于乱也。”
子曰:“片言可以拆狱者,其由也与?〔1〕”子路无宿诺。〔2〕
〔1〕片言,半言。折,之舌反,断也。与,平声。子路忠信明决,故言出而人信服之,不待
其辞之毕也。〔2〕宿,留也,犹宿怨之宿。急于践言,不留其诺也。记者因夫子之言而记此,
以见子路之所以取信于人者,由其养之有素也。尹氏曰:“小邾射以句绎奔鲁,曰:‘使季

路要我,吾无盟矣。’千乘之国,不信其盟,而信子路之一言,其见信于人可知矣。一言而折
狱者,信在言前,人自信之故也。不留诺,所以全其信也。”
路要我,吾无盟矣。’千乘之国,不信其盟,而信子路之一言,其见信于人可知矣。一言而折
狱者,信在言前,人自信之故也。不留诺,所以全其信也。”
〔1〕范氏曰:“听讼者,治其末,塞其流也。正其本,清其源,则无讼矣。”杨氏曰:“子
路片言可以折狱,而不知以礼逊为国,则未能使民无讼者也。故又记孔子之言,以见圣人不以
听讼为难,而以使民无讼为贵。”
子张问政。子曰:“居之无倦〔1〕,行之以忠〔2〕。”
〔1〕居,谓存诸心。无倦,则始终如一。〔2〕行,谓发于事。以忠,则表里如一。程子
曰:“子张少仁。无诚心爱民,则必倦而不尽心。故告之以此。”
子曰:“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1〕
〔1〕重出。
子曰:“君子成〔1〕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2〕
〔1〕成者,诱掖桨劝以成其事也。〔2〕君子、小人,所存既有厚薄之殊,而其所好又有善恶
之异,故其用心不同如此。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1〕
〔1〕范氏曰:“未有己不正而能正人者。”胡氏曰:“鲁自中葉,政由大夫,家臣效尤,据
邑背叛,不正甚矣。故孔子以是告之,欲康子以正自克,而改三家之故。惜平康子之溺于利欲
而不能也。”
季康子患盗,问于孔子。孔子对曰:“苟子之不欲,虽赏之不窃。”〔1〕
〔1〕言子不贪欲,则虽赏民使之为盗,民亦知耻而不窃。胡氏曰:“季氏窃柄,康子夺嫡,
民之为盗,固其所也。盍亦反其本耶?孔子以‘不欲’启之,其旨深矣。”夺嫡事见《春秋传》。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
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1〕。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2〕
之风,必偃〔3〕。”
〔1〕焉,淤虔反。为政者,民所视效,何以杀为?欲善则民善矣。〔2〕上,一作尚,加也。
〔3〕偃,仆也。尹氏曰:“杀之为言,岂为人上之语哉?以身教者从,以言教者讼,而况
于杀乎?”
子张问,“士何如,斯可谓之达。〔1〕矣?”子曰:“何哉,尔所谓达者?
〔2〕”子张对曰:“在邦必闻,在家必闻。〔3〕”子曰:“是闻也,非达
也〔4〕。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在邦必达,在家
必达〔5〕。夫闻也者,色取仁而行违,居之不疑。在邦必闻,在家必闻。”
〔6〕
〔1〕达者,德孚于人而行无不得之谓。〔2〕子张务外,夫子盖已知其发问之意,故反诘之,
将以发其病而药之也。〔3〕言名誉著闻也。〔4〕“闻”与“达”相似而不同,乃诚伪之所以
分,学者不可不审也。故夫子既明辨之,下文又详言之。〔5〕夫,音扶,下同。好、下,皆
去声。内主忠信,而所行合宜,审于接物而卑以自牧,皆自修于内,不求人知之事。然德修于
己而人信之,则所行自无窒碍矣。〔6〕行,去声。善其颜色以取于仁,而行实背之,又自以

为是而无所忌惮,此不务实而专务求名者,故虚誉虽隆而实德则病矣。程子曰:“学者须是务
实,不要近名。有意近名,大本已失,更学何事?为名而学,则是伪也。今之学者,大抵为名。
为名与为利。虽清浊不同,然其利心则一也。”尹氏曰:“子张上学,病在乎不务实。故孔子
告之,旨笃实之事,充乎内而发乎外者也。当时门人亲受圣人之教,而差失有如此者,况后世
平?”
为是而无所忌惮,此不务实而专务求名者,故虚誉虽隆而实德则病矣。程子曰:“学者须是务
实,不要近名。有意近名,大本已失,更学何事?为名而学,则是伪也。今之学者,大抵为名。
为名与为利。虽清浊不同,然其利心则一也。”尹氏曰:“子张上学,病在乎不务实。故孔子
告之,旨笃实之事,充乎内而发乎外者也。当时门人亲受圣人之教,而差失有如此者,况后世
平?”
〔1〕慝,吐得反。胡氏曰:“慝之字从心从匿,盖恶上匿于心者。修者,治而去之。”〔2〕
善其切于为己。〔3〕与,平声。先事后得,犹言先难后获也。为所当为而不计其功,则德
日积而不自知矣。专于洽己而不责人,则己之恶无所匿矣,知一朝之忿为甚微,而祸及其亲为
甚大,则有以辨惑而惩其忿矣。樊迟粗鄙近利,故告之以此三者,皆所以救其失也。范氏曰:
“先事后得,上义而下利也。人惟有利欲之心,故德不崇。惟不自省己过而知人之过,故慝不
修。感物而易动者莫如忿,忘其身以及其亲,惑之甚者也。惑之甚者必起于细微,能辨之于早,
则不至于大惑矣。故惩忿所以辨惑也。”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1〕”问知。子曰:“知人。〔2〕”樊迟未达
〔3〕,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4〕”樊迟退,见子夏,曰:
“乡〔5〕也吾见〔6〕于夫子而问‘知’,子曰:‘举直错诸在,能使在者
直’,何谓也?〔7〕”子夏曰:“富哉言乎〔8〕!舜有天下,选〔9〕于众,
举皋陶〔10〕,不仁者远〔11〕矣。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12〕,不
仁者远矣。”〔13〕
〔1〕爱人,仁之施。〔2〕上“知”,去声;下如字。知人,知之务。〔3〕曾氏曰:“迟之
意,盖以爱欲其周,而知有所择,故疑二者之相悖尔。”〔4〕举直错枉者,知也。使枉者直,
则仁矣。如此,则二者不惟不相悖,而反相为用矣。〔5〕乡,去声。〔6〕见,贤遍反。〔7〕
迟以夫子之言专为知者之事,又未达所以能使枉者直之理。〔8〕叹其所包者广,不止言“知”。
〔9〕选,息恋反。〔10〕陶,音遥。〔1l〕远,如字。不仁者远,言人皆化而为仁,不见有
不仁者,若其远去尔,所谓使在者直也。〔12〕伊尹,汤之相也。〔13〕子夏盖有以知夫子
之兼仁、知而言矣。程子曰:“圣人之语,因人而变化。虽若有浅近者,而其包含无所不尽,
观于此章可见矣。非若他人之言,语近则遗远,语远则不知近也。”尹氏曰,“学者之间也,
不独欲闻其说,又必欲知其方;不独欲知其方,又必欲为其事,如樊迟之问仁、知也,夫子告
之尽矣。樊迟未达,故又问焉,而犹未知其何以为之也。及退而问诸子夏,然后有以知之。使
其未喻,则必将复问矣。既问于师,又辨诸友,当时学者之务实也如是。”
子贡问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无自辱焉。”〔1〕
〔1〕告,工毒反。道,去声。友所以辅仁,故尽其心以告之,善其说以道之。然以义合者也,
故不可则止。若以数而见疏,则自辱矣。
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1〕
〔1〕讲学以会友,则道益明;取善以辅仁,则德日进。

子路第十三
子路第十三
子路问政。子曰:“先之,劳之,〔1〕”请益。曰:“无〔2〕倦。”〔3〕
〔1〕劳,如字。苏氏曰:“凡民之行,以身先之,则不令而行。凡民之事,以身劳之则虽勤
不怨。”〔2〕无,古本作毋。〔3〕吴氏曰:“勇者喜于有为而不能持久,故以此告之。”程
子曰:“子路问政,孔子既告之矣。及请益,则曰‘无倦,而已。未尝复有所告,姑使之深思
也,”
仲弓为季氏宰,问政。子曰:“先有司〔1〕,赦小过〔2〕,举贤才〔3〕。”
曰:“焉知贤才而举之?”曰:“举尔所知。尔所不知,人其舍诸?”〔4〕
〔1〕有司,众职也。宰兼众职,然事必先之于彼,而后考其成功,则己不劳而事毕举矣。〔2〕
过,失误也。大者于事或有所窖,不得不惩;小者赦之,则刑不滥而人心悦矣。〔3〕贤,有
德者,才,有能者。举而用之,则有司皆得其人而政益修矣。〔4〕焉,於虔反。舍,上声。
仲弓虑无以尽知一时之贤才,故孔子告之以此。程子曰:“人各亲其亲,然后不独亲其亲。仲
弓曰‘焉知贤才而举之’,子曰‘举尔所知。尔所不知,人其舍诸’,便见仲弓与圣人用心之
大小。推此义,则一心可以兴邦,一心可以丧邦,只在公私之间尔。”范氏曰:“不先有司,
则君行臣职矣;不赦小过,”则下无全人矣;不举贤才,则百职废矣。失此三者,不可以为季
氏宰,况天下乎?”
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1〕,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2〕”
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3〕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
其所不知,盖阙如也〔4〕。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5〕;
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6〕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
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7〕
〔1〕卫君,谓出公辄也。是时鲁哀公之十年,孔子自楚反平卫。〔2〕是时出公不父其父而
称其祖,名实紊矣,故孔子以正名为先。谢氏曰:”正名虽为卫君而言,然为政之道,皆当以
此为失。”〔3〕迂,谓远于事情,言非今日之急务也。〔4〕野,谓鄙俗。责其不能阙疑而率
尔妄对也。〔5〕杨氏曰:“名不当其实,则言不顺。言不顺,则无以考实而事不成。”〔6〕
中,去声。范氏曰:“事得其序之谓礼,物得其和之谓乐。事不成则无序而不和,故礼乐不兴。
礼乐不兴,则施之政事皆失其道,故刑罚不中。”〔7〕程子曰:“名实相须。一事苟,则其
馀皆苟矣。”胡氏曰:“卫世子蒯聩耻其母南子之淫乱,欲杀之,不果而出奔。灵公欲立公子
郢,郢辞。公卒,夫人立之,又辞。乃立蒯聩之子辄,以拒蒯聩。夫蒯聩欲杀母,得罪于父,
而辄据国以拒父:皆无父之人也,其不可有国也明矣。夫子为政,而以正名为先。必将具其事
之本末,告诸天王,请于方伯,命公子郢而立之,则人伦正,天理得,名正言顺而事成矣。夫
子告之之详如此,而子路终不喻也,故事辄不去,卒死其难。徒知食焉不避其难之为义,而不
知食辄之食为非义也。”
樊迟请学稼〔1〕,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为圃〔2〕。曰:“吾不如
老圃。”樊迟出。子曰:“小人〔3〕哉,樊须也!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
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4〕。夫〔5〕如是,则
四方之民襁〔6〕负其子而至矣,焉〔7〕用稼?”〔8〕

〔1〕种五穀曰稼。〔2〕种蔬菜曰圃。〔3〕小人,谓细民,孟子所谓小人之事者也。〔4〕
好,去声。礼、义、信,大人之事也。好义,则事合宜。情,诚实也。“敬”、“服”、“用
情”,盖各以其类而应也。〔5〕夫,音扶。〔6〕襁,居丈反。织缕为之,以约小儿于背
者。〔7〕焉,於虔反。〔8〕杨氏曰:“樊须游圣人之门而同稼圃,志则陋矣,辞而辟之可
也。待其出而后言其非,何也?盖于其问也,自谓农圃之不如,则拒之者至矣。须之学疑不及
此,而不能问。不能以三隅反矣,故不复。及其既出,则惧其终不喻也,求老农老圃而学焉,
则其失愈远矣。故复言之,使知前所言者意有在也。”
〔1〕种五穀曰稼。〔2〕种蔬菜曰圃。〔3〕小人,谓细民,孟子所谓小人之事者也。〔4〕
好,去声。礼、义、信,大人之事也。好义,则事合宜。情,诚实也。“敬”、“服”、“用
情”,盖各以其类而应也。〔5〕夫,音扶。〔6〕襁,居丈反。织缕为之,以约小儿于背
者。〔7〕焉,於虔反。〔8〕杨氏曰:“樊须游圣人之门而同稼圃,志则陋矣,辞而辟之可
也。待其出而后言其非,何也?盖于其问也,自谓农圃之不如,则拒之者至矣。须之学疑不及
此,而不能问。不能以三隅反矣,故不复。及其既出,则惧其终不喻也,求老农老圃而学焉,
则其失愈远矣。故复言之,使知前所言者意有在也。”
对:虽多,亦奚以为?”〔4〕
〔1〕《诗》本人情,该物理,可以验风俗之盛衰,见政治之得失。其言温厚和平,长于风谕。
故诵之者,必达于政而能言也。〔2〕使,去声。〔3〕专,独也。〔4〕程子曰:“穷经将以
致用也。世之诵《诗》者,果能从政而专对乎?然则其所学者,章句之未耳,此学者之大患也。”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子曰:“鲁卫之政,兄弟也。”〔1〕
〔1〕鲁,周公之后。卫,康叔之后。本兄弟之国,而是时衰乱,政亦相似,故孔子叹之。
子谓卫公子荆〔1〕善居室。“始有,曰:‘苟〔2〕合〔3〕矣。’少有,曰:
‘苟完〔4〕矣。’富有,曰:‘苟美矣。”〔5〕
〔1〕公子荆,卫大夫。〔2〕苟,聊且粗略之意。〔3〕合,聚也。〔4〕完,备也。〔5〕
言其循序而有节,不以欲速、尽美累其心。杨氏曰:“务为全美,则累物而骄吝之心生。公子
荆皆曰‘苟,而已,则不以外物为心,其次易足故也。”
子適卫,冉有僕〔1〕。子曰:“庶〔2〕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
加焉?”曰:“富之。〔3〕”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4〕
〔1〕僕,御车也。〔2〕庶,众也。〔3〕庶而不富,则民生不遂,故制田里、薄赋敛以富之。
〔4〕富而不教,则近于禽兽。故必立学校、明礼义以教之。胡氏曰:“天生斯民,立之司牧,
而寄以三事。然自三代之后,能举此职者,百无一二。汉之文、明,唐之太宗,亦云庶且富矣。
西京之教无闻焉。明帝尊师重傅,临雍拜老,宗戚子弟莫不受学;唐太宗大召名儒,增广生员,
教亦至矣,然而未知所以教也。三代之教,天子公卿躬行于上,言行政事皆可师法。技二君者,
其能然乎?”
子曰:“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1〕
〔1〕期月,谓周一岁之月也。可者,仅辞,言纲纪布也。有成,治功成也。尹氏曰:“孔子
叹当时莫能用已也,故云然。”愚按《史记》,此盖为卫灵公不能用而发。
子曰:“善人为邦百年〔1〕,亦可以胜残去杀。〔2〕矣。诚哉是言也!〔3〕”
〔1〕为邦百年,言相继而久也。〔2〕胜,平声。胜残,化残暴之人,使不为恶也。去,上
声,去杀,谓民化于善,可以不用刑杀也。〔3〕盖古有是言,而夫子称之。程子曰:“汉自
高、惠至于文、景,黎民醇厚,幾致刑措,庶乎其近之矣。”尹氏曰:“胜残去杀,不为恶而
已,善人之功如是。若夫圣人,则不待百年,其化亦不止此。”
子曰:“如有王者,必世而后仁。”〔1〕

〔1〕王者,谓圣人受命而兴也。三十年为一世。仁,谓教化浃也。程子曰:“周自文、武至
于成王,而后礼乐兴,即其效也。”或问:“‘三年’、‘必世’,迟速不同,何也?”程子
曰:“‘三年有成’,谓法度纪纲有成而化行也。渐民以仁,摩民以义,使之浃于肌肤,沦于
骨髓,而礼乐可兴,所谓仁也。此非积久,何以能致?”
〔1〕王者,谓圣人受命而兴也。三十年为一世。仁,谓教化浃也。程子曰:“周自文、武至
于成王,而后礼乐兴,即其效也。”或问:“‘三年’、‘必世’,迟速不同,何也?”程子
曰:“‘三年有成’,谓法度纪纲有成而化行也。渐民以仁,摩民以义,使之浃于肌肤,沦于
骨髓,而礼乐可兴,所谓仁也。此非积久,何以能致?”
冉子退朝〔1〕。子曰:“何晏〔2〕也?”对曰:“有政〔3〕。”子曰:“其
事〔4〕也。如有政,虽不吾以〔5〕,吾其与〔6〕闻之。”〔7〕
〔1〕朝,音潮。冉有时为季氏宰。朝,季氏之私朝也。〔2〕晏,晚也,〔3〕政,国政。〔4〕
事,家事。〔5〕以,用也。〔6〕与,去声。〔7〕礼:大夫虽不治事,犹得与闻国政。是时
季氏专鲁,其于国政,盖有不与同列议于公朝,而独与家臣谋于私室者。故夫子为不知者而言:
此必季氏之家事耳。若是国政,我尝为大夫,虽不见用,犹当与闻。今既不闻,则是非国政也。
语意与魏征献陵之对略相似。其所以正名分,抑季氏,而教冉有之意深矣。
定公问:“一言而可以兴邦,有诸?”孔子对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幾也〔1〕。
人之言曰:‘为君难,为臣不易。〔2〕’如知为君之难也,不幾乎一言而兴
邦乎?〔3〕”曰:“一言而丧〔4〕邦,有诸?”孔子对曰:“言不可以若
是其幾也。人之言曰:‘予无乐乎为君,惟其言而莫予违也。〔5〕’如其善
而莫之违也,不亦善乎?如不善而莫之违也,不幾乎一言而丧邦乎?〔6〕”
〔1〕幾,期也。《诗》曰:“如幾如式。”言一言之间,未可以如此而必期其效。〔2〕当时
有此言也。易,去声。〔3〕因此言而知为君之难,则必战战兢兢,临深履薄,而无一事之敢
忽。然则此言也,岂不可以必期于兴邦平?为定公言,故不及臣也。〔4〕丧,去声,下同。
〔5〕乐,音洛。言他无所乐,惟乐此耳。〔6〕范氏曰:“言不善而莫之违,则忠言不至于耳,
君日骄而臣日谄,未有不丧邦者也。”谢氏曰:“知为君之难,则必敬遭以持之。惟其言而莫
予违,则谗谄面谀之人至矣。邦未必遽兴丧也,而兴丧之源分于此。然此非识微之君子,何足
以知之?”
葉公问政:〔1〕。子曰:“近者说,远者来。”〔2〕
〔1〕音义并见第七篇。〔2〕说,音说。被其泽则说,闻其风则来。然必近者说,而后远看来
也。
子夏为莒父〔1〕宰,问政。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2〕;
见小利,则大事不成。〔3〕”
〔1〕父,音甫。莒父,鲁邑名。〔2〕欲事之速成,则急遽无序,而反不达。〔8〕见小者之
为利,则所就者小,而所失者大矣。程子曰:“子张问政,子曰:‘居之无倦,行之以忠。
子夏问政,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子张常过高而未仁,子夏之病常在近小,故各以切
己之事告之。”
葉公语〔1〕孔子曰:“吾党有直躬〔2〕者,其父攘〔3〕羊,而子证之。”
孔子曰:“吾党之直者异于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4〕”
〔1〕语,去声。〔2〕直躬,宜身而行者。〔3〕有因而盗日攘。〔4〕为,去声。父子相隐,
天理人情之至也。故不求为直,而直在其中。谢氏曰:“顺理为直。父不为子隐,子不为父隐,
于理顺邪?瞽瞍杀人,舜窃负而逃,遵海滨而处。当是时,爱亲之心胜,其于宜不直何暇计哉?”

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1〕
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1〕
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
命:可谓士矣。〔1〕”曰:“敢问其次。”曰:“宗族称孝焉,乡党称弟焉。
〔2〕”曰:“敢问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抑亦可
以为次矣。〔3〕”曰:“今之从政者〔4〕何如?”子曰:“噫〔5〕!斗筲
之人〔6〕,何足算〔7〕也!”〔8〕
〔1〕使,去声。此其志有所不为,而其材足以有为者也。子贡能言,故以使事告之。盖为使
之难,不独贵于能言而已。〔2〕弟,去声。此本立而材不足者,故为其次。〔3〕行,去声。
果,必行也。硁,苦耕反,小石之坚确者。小人,言其识量之浅狭也。此其本末皆无足观,然
亦不害其为自守也,故圣人犹有取焉,下此则市井之人,不复可为士矣。〔4〕今之从政者,
盖如鲁三家之属。〔5〕噫,心不平声。〔6〕斗,量名,容十升。筲,所交反,竹器,容斗二
升。斗宵之人,言鄙细也。〔7〕算,亦作彝,悉乱反,数也。〔8〕子贡之问每下,故夫
子以是警之。程子曰:“子贡之意,盖欲为皎皎之行,闻于人者。夫子告之,皆笃实自得之事。”
子曰:“不得中行〔1〕而与之,必也狂狷〔2〕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
为也。”〔3〕
〔1〕行,道也。〔2〕狂者,志极高而行不掩。狷,音绢。狷者,知来及而守有馀。〔3〕盖
圣人本欲得中道之人而教之,然既不可得,而徒得谨厚之人,则未必能自振拔而有为也。故不
若得此狂狷之人,犹可因其志节而激厉裁抑之,以进于道,非与其终于此而已也。孟子曰:“孔
子岂不欲中道哉?不可必得,故思其次也。如琴张、曾皙、牧皮者,孔子之所谓狂也。其志硁
硁然,曰:‘古之人!古之人!’夷考其行而不掩焉者也。狂者又不可得,欲得不屑不洁之士
而与之,是狷也,是又其次也。”
子曰:“南人〔1〕有言曰:‘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善夫!〔2〕”
“不恒其德,或承之羞。〔3〕”子曰:“不占而已矣。”〔4〕
〔1〕南人,南国之人。〔2〕恒,胡登反,常久也。巫,所以交鬼神。医,所以寄死生。故虽
贱役,而犹不可以无常。孔子称其言而善之。夫,音扶。〔3〕此《易·恒卦·九三》爻辞。
承,进也。〔4〕复加“子曰”,以别《易》文也,其义未详。杨氏曰:“君子于《易》苟玩
其占,则知无常之取羞矣。其为无常也,盖亦不占而已矣。”意亦略通。
子曰:“君子和〔1〕而不同〔2〕,小人同而不和。”〔3〕
〔1〕和者,无乖戾之心。〔2〕同者,有阿比之意。〔3〕尹氏曰:“君子尚义,故有不同。
小人尚利,安得而和?”
子贡问曰:“乡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乡人皆恶之,何
如?”子曰:“未可也。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1〕
〔1〕好、恶,并去声。一乡之人,宜有公论矣,然其间亦各以类自为好恶也。故善者好之而
恶者不恶,则必具有苟合之行,恶者恶之而善者不好,则必其无可好之实。
子曰:“君子易事而难说也:说之不以道,不说也;及其使人也,器之。小

人难事而易说也:说之虽不以道,说也,及其使人也,求备焉。”〔1〕
人难事而易说也:说之虽不以道,说也,及其使人也,求备焉。”〔1〕
子曰:“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1〕
〔1〕君子循理,故安舒而下矜肆,小人逞欲,故反是。
子曰:“刚、毅,木、讷,近仁。”〔1〕
〔1〕程子曰:“木者,质朴。讷者,迟钝。四者质之近乎仁者也。”杨氏曰:“刚毅则不屈
于物欲,木讷则不至于外驰,故近仁。”
子路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切切、偲偲,怡怡如也,可谓
士矣。朋友切切、偲偲,兄弟怡怡。”〔1〕
〔1〕胡氏曰:“切切,恳到也。偲偲,详勉也。怡怡,和悦也。皆子路所不足,故告之。又
恐其混于所施,则兄弟有贼恩之祸,朋友有善柔之损,故又别而言之。”
子曰:“善人教民七年,亦可以即戎矣。”〔1〕〔1〕教民者,教之以孝弟忠信之
行、务农讲武之法。即,就也。戎,兵也。民知亲其上,死其长,故可以即戎。程子曰:“‘七
年’云者,圣人度其时可矣。如云‘期月’、‘三年’、‘百年’、‘一世’、‘大国五年’、
‘小国七年’之类,皆当思其作为如何乃有益。”
子曰:“以不教民战,是谓弃之。”〔1〕
〔1〕以,用也。言用不教之民以战,必有败亡之祸,是弃其民也。

宪问第十四
宪问第十四
宪〔1〕问耻。子曰:“邦有道,穀;邦无道,穀:耻也。”〔2〕
〔1〕宪,原思名。〔2〕穀,禄也。邦有道不能有为,邦无道不能独善,而但知食禄,皆可耻
也。宪之狷介,其于“邦无道,穀”之可耻,固知之矣;至于“邦有道,穀”之可耻,则未必
知也。故夫子因其问而并言之,以广其志,使知所以自勉而进于有为也。
“克、伐、怨、欲不行焉,可以为仁矣?〔1〕”子曰:“可以为难矣,仁则
吾不知也。”〔2〕
〔1〕此亦原宪以其所能而问也。克,好胜。伐,自矜。怨,忿恨。欲,贪砍。〔2〕有是四
者而能制之,使不得行,可谓难矣。仁则夭理浑然,自无四者之累,“不行”不足以言之也。
程子曰:“人而无克、伐、怨、欲,惟仁者能之。有之而能制其情,使不行,斯亦难能也,谓
之仁则未也。此圣人开示之深,惜平宪之不能再问也。”或曰:“四者不行,固不得为仁矣。
然亦岂非所谓克己之事,求仁之方乎?”曰:克去己私以复乎礼,则私欲不留,而天理之本然
者得矣。若但制而不行,则是未有拔去病根之意,而容其潜藏隐伏于胸中也。岂克己求仁之谓
哉?学者察于二者之间,则其所以求仁之功,益亲切而无渗漏矣。
子曰:“士而怀居〔1〕,不足以为士矣。”
〔1〕居,谓意所便安处也。
子曰:“邦有道,危言危行;邦无道,危行言孙。”〔1〕
〔1〕危,高峻也。行、孙,并去声。孙,卑顺也。尹氏曰:“君子之持身不可变也,至于言
则有时而不敢尽,以避祸也。然则为国者使士言孙,岂不殆哉,”
子曰:“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
〔1〕
〔1〕有德者,和顺积中,英华发外。能言者,或便佞口给而已。仁者,心无私累,见义必为。
勇者,或血气之强而已。尹氏曰:“有德者必有言,徒能言看来必有德也。仁者志必勇,徒能
勇看未必有仁也。”
南宫适〔1〕问于孔子,曰:“羿善射〔2〕,奡荡舟〔3〕,俱不得其死然。
禹稷躬稼,而有天下〔4〕。”夫子不答,南宫适出。子曰:“君子哉若人!
尚德哉若人!”〔5〕
〔1〕适,古活反。南宫适,即南容也。〔2〕羿:音诣。有穷之君,善射,灭夏后相而篡其
位。其臣寒浞又杀羿而代之。〔3〕奡五报反,《春秋传》作“浇”。浞之子也,力能陆地行
舟,后为夏后少康所诛。荡,土浪反。〔4〕禹平水土暨稷播种,身亲稼穑之事。禹受舜禅
而有天下,稷之後至周武王亦有天下。〔5〕适之意,盖以羿、奡此当世之有权力者,而以
禹、稷比孔子也,故孔子不答。然适之言如此,可谓君子之人而有尚德之心矣,不可以不与,
故俟其出而赞美之。
子曰:“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1〕,未有小人而仁者也。”
〔1〕夫,音扶。谢氏曰:“君子志于仁矣,然毫忽之间,心不在焉,则未免为不仁也。”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