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唐宋传奇》

_9 禹克坤(当代)
媳又说:“我在西八南十下子了。”婆婆又应道:“我在西九
南十下一子。”..她们每下一子,都要经过很长时间的思考。
到四更将尽时分,听听婆婆说道:“你输了,不过,我也只赢
了九子。”儿媳答道:“我的棋艺总赶不上你,回回都是你赢
我输。好,天色不早了,咱们睡觉吧。”此后,就听不到屋里
的动静了。她们这盘棋,一共走了三十六着,王积薪都一一记
在心中。
王积薪是围棋高手,当时,没有谁能胜过他的了。然而,
这婆媳俩走的棋路,他却是闻所未闻,感到高深莫测。他为自
己有幸遇到了这样的高手而高兴,激动得一夜未曾合眼。
天一亮,婆媳俩就起床开门。王积薪赶紧上前拜谢,并向
她们请教棋艺。那老太婆说道:“先生既然如此诚恳,那就指
点你几着吧。”王积薪再次拜谢。老太婆说道:“就随你的意
思,先在棋盘上下几着子给我看看。”王积薪从行囊中取出棋
盘,使尽平生的高招,布了一个局。才下了十来个子,那老太
婆向儿媳递了一眼,说道:“你可以教这位先生一点一般的棋
势。”媳妇也不推让,开始指点他如何攻,如何收,如何杀,
如何夺,如何防御,如何救应。话虽不多,但讲得条理明晰,
句句在理,直切要害。王积薪用心记着,不住地点头,佩服得
真是五体投地。儿媳说完后,王积薪仍不满足,还想再讨些高
招。这时,婆婆笑着说道:“先生上进之心很盛,将来定大有

唐宋传奇.. ·108·
长进。可是,就儿媳教你的这些本事,你在世间已找不到敌手
了。”王积薪这才又一次道谢,告别出来。他走出十几步远后,
再回头望去时,那间茅草房子却居然不见了。直到这时,王积
薪才恍然明白过来:这婆媳二人,决不是村野民妇,而是神仙
啊!
从此以后,王积薪的棋艺果然大在进步,所向披靡,天下
无敌。他把那夜所记下的婆媳两对下的棋局,在棋盘上一一摆
出来,用尽一切精力,想搞清如何会赢这九颗子的道理来,但
始终弄不明白。后来,他就给这个棋局起了个名称,叫做“邓
艾开蜀势”。直到现在,棋谱上还记着这个棋局。然而,世人
却一直没法理解这局棋的奥妙究竟何在。

唐宋传奇.. ·109·
26守宫
守宫是一种晰蜴类的爬虫动物,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壁
虎。这里所记述的,是关于一群守宫成精的故事。
唐文宗太和末年,在荆南松滋县.. (今湖北省松滋县)南乡有
个书生,因家境贫寒,便寄居在亲戚家的田庄上攻读功课,准
备参加科举考试。亲戚家待他很好,专门腾出一处空房屋让他
住,好让他专心读书。这书生好学上进,学习用功刻苦。一来
到庄上,他便闭门谢客,一头扎进书堆里,就是晚上也总是读
书读到深夜。一天晚上午夜时分,书生正在灯下用功,忽然进
来一个只有半寸来高的小人,头戴葛巾,手拄着拐杖,走进门
来。小矮人对书生说:“你整天地坐在这里看书,也没个人来
陪你聊会天,你不觉得太闷了吗?我来陪你说会儿话好吧?”
那声音特别低,就跟蚊蝇的嗡嗡声一样。这书生年轻气盛,不
信鬼邪神怪,一向胆子很大。起初,他装作没看见来人似的不
去理他,仍旧继续读书。
那小人像是有些生气了,爬上了书生的座位,责怪他道:
“你这人的架子可真大,怎么连一点主客之理也不懂!我进屋
来跟你打招呼,你竟不理不睬!”说着,他又爬上书桌,一边
翻看书生的书,一边不住声絮絮叨叨地责骂,还拿起桌子上的
东西把书本给遮盖起来。书生被纠缠得不耐烦了,大声吼起来:
“你这小东西好不懂事,为何总在这里搅扰我念书!”说着,
便顺手用笔朝小矮人扔去。那小人被打跌到地上,哼了几声,
走出门去不见了。
过不大一会儿,来了四、五个女人,有年老的,也有年轻

唐宋传奇.. ·110·
的,全都是一寸来高。她们来势汹汹,一进门便大嚷大叫道:
“你这书生好不晓事理!我们的真官见你一个人在这里用功,
十分冷清无趣,特地叫公子来陪你说说话,同时跟你一块讨论
讨论学问。可你却狂妄蛮横,不分青红皂白,居然敢动手就把
公子打伤!走,快跟我们见真官去!”话音刚落,立刻就有许
许多多差役打扮的人冲了进来,密密麻麻的一片,简直就像一
窝蚂蚁一样。这些小人们看来是奉命前来拘捕捉拿书生的。小
差役们一进到书房,便一拥而上,纷纷争着往书生的身上爬去。
书生一见这阵势,心里有些害怕起来。
书生恍恍惚惚就像在梦中一般,被那些小人们死死缠着。
他们在他身上到处乱咬,四肢都被咬得疼痛异常。书生站立不
动,忍痛坚持着,但再也不敢硬来,怕惹出更大的麻烦来。那
些人见书生站着不动,就吵嚷道:“你如果不去见真官,我们
就把你的眼睛抠出来!”说着,立刻就有几个小人爬到书生的
脸上。这么一来,书生可吓坏了,只好乖乖地跟着他们走出门
去。
来到书房东边,远远望见一扇非常短小的门开着。这门虽
然小,但那样式却像是官府的大门。书生一见,勃然大怒,大
声叫道:“什么妖魔鬼怪,这般无理,竟敢这般欺侮人!”顷
刻之间,书生的脸上挨了小人们的一串巴掌。恍惚之间,书生
已被拉进小门里去了。
书生进门之后,只见一个穿着贵人衣冠的人,一副皇帝的
派头,端坐在大殿之上。阶前的侍卫黑压压站了一大片,大约
有千余名,全都是数寸来高。殿上的官员满脸怒气,对着书生
怒喝道:“我看你一个人太寂寞,特派小儿去陪陪你,你为何
皂白不分、恩将仇报,无故动手伤害他呢?你是这般无理,罪
该腰斩!”话一说完,立刻拥上几十个人,手持武器,就要将

唐宋传奇.. ·111·
书生推出去处死。
书生见大事不妙,态度软了下来,跪下求饶道:“我刚来
这里不久,而且年幼无知,冒犯了真官。求真官高抬贵手,暂
且饶过我这一次吧!”那贵人思索了好一阵子,说道:“既然
你自己认识到了错误,表示悔过了,就免你一死吧。不过,如
今后再要无理,我是决不会客气的!”于是,喝令侍卫把书生
拉出殿外。那书生就如梦境一般,稀里糊涂地又回到了自己的
书房。那时,已经是五更天了。抬头望去,桌上的灯烛仍在亮
着,其余的一切就像没什么变化一样。
天亮以后,书生按照昨晚走的路径去寻找,在东边一道旧
墙下,发现一个洞穴,红枣般大小。三五成群的守宫在那里爬
进爬出,忙忙碌碌。书生心想:昨晚的那些小矮人,说不定就
是这些守宫变的。今天,我非给你们点颜色看看不可!于是,
他叫来几个庄丁,让他们顺着窟窿向下挖去。一直挖了几丈深,
才挖到了守宫聚居的地方。那洞穴底下的守宫真是多极了,共
挖出十多担来。其中最大的一条,颜色还是红的,有一尺来长,
也许这就是守宫的首领了。洞内堆砌着不少泥土,那形状就如
一座楼阁差不多,可能这就是它们的宫殿了。那书生抱来一堆
柴草,把这些守宫统统烧死了。从此以后,这个田庄上就再也
没有什么奇异的事情发生了。

唐宋传奇.. ·112·
27闾丘子
唐代时,长安城中住着个姓郑的人家,祖籍荥阳.. (在今河
南省 ),出身于名门贵族。这家有个公子,叫郑又玄。从小就
跟邻居闾丘氏的儿子在一起拜师读书。又玄生性骄傲自大,门
第观念极强。因闾丘氏出身寒微,所以又玄便常常捉弄、侮辱
和欺侮闾丘子。一次,他无故责骂闾丘子道:“闾丘氏的门第
真是没法与我郑家相比,而你却老跟我在一块学习,这不免有
些太不公平了。就是我不提这事,难道你内心里就不觉得羞愧
吗?”闾丘子自知惹不起他,只好沉默无语,忍气吞声,心中
是既气愤又难过。几年后,闾丘子因心情压抑,生病死去了。
过了十年,郑又玄参加科举考试高中,被安排到唐安郡(在
今四川省崇庆县一带 )充任参军。上任后,郡里的太守委派他
代理尉的职务,可见对他很器重。当时,跟郑又玄同在这个郡
工作的人中,有个叫仇生的,刚刚二十岁。仇生的父亲是个大
商人,家中特别富裕,财产也多得难以计算。仇生是个善于交
际的人,尤其与郑又玄年纪相仿,两人往来更为密切。他不仅
时常邀请郑又玄一起吃喝游玩,而且还多次送给又玄一些金钱
和财物。尽管如此,因为仇生不是出身士族大家,所以又玄还
是有点看不起他,从来没有用相当的礼节来对待仇生。
一次,又玄在酒楼宴请宾客,但没有邀请仇生参加。有人
认为这么做不大合适,宴会开始后对又玄说道:“仇生和你是
同事,你俩又是很要好的朋友,你怎么不邀请他来一起参加呢?
这么做,可就是你的不是了。”又玄在众人面前不好说什么,
只得派人去把仇生请来。

唐宋传奇.. ·113·
仇生来到后,见酒宴早已开始,心中不免有些不大高兴。
顾及面子问题,郑又玄不得不按照通常的礼节给仇生把酒斟满,
请他干杯。仇生看出自己参加这次宴会有些牵强,于是便推辞
说身体不大舒服,所以难于饮下这满满一杯。本来,因为仇生
出身门第不高,又玄就有点看不起他。现在,他当着众人面给
仇生敬酒,仇生又推来推去,不给他面子,所以他更气不打一
处来,指着仇生骂了起来:“你本是个平民百姓,只知赚钱盈
利,不知为何老天瞎眼,居然也让你当上官来!实话说了吧,
你跟我在一起这是你的福气。我给你敬酒,是看得起你,你为
什么如此不识抬举?”当着这么多客人的面,遭到又玄的一顿
喝斥,仇生觉得受了莫大的耻辱,心里很不是滋味,便低着头,
退了出去。从此,仇生觉得耻于见人,于是辞去官职,闭门谢
客,不再同任何人有往来。真是应验一句古话:气大伤身。几
个月后,仇生病死家中。
次年,郑又玄因故被免去官职。寄居在濛阳郡.. (在今四川
省境内 )的一个寺庙里。又玄平日里喜欢研究黄老道学,这时
丢了官职,便想出家修行,以解脱心中的烦恼。当时,有位姓
吴的道士,道术高明,在蜀地很有名气。吴道士住在蜀门山,
郑又玄便赶去求见,并表示愿意拜他为师。吴道士见又玄态度
恳切,答应收他为徒。同时嘱咐道:“你既然一心向道,就应
隐居山林,远离尘世,专心修行,再不可去追逐那功名利禄了。”
又玄拜谢道:“先生谆谆教导,弟子终生铭记在心。既入道家
之门,一定谨遵道规。先生您是个道行高明之人,我愿永远留
在你的身边修行。”吴道士见又玄既有才学,而且修道意志坚
决,以为是收了个好弟子,因而心中高兴,欣然应允将又玄留
在自己身边。
开始,又玄果然履行诺言,不仅修道虔诚认真,而且对一

唐宋传奇.. ·114·
些洒扫杂役也总是抢着去干。因此,吴道士十分满意。这样,
郑又玄在蜀门山一住就是十五年。
后来,随着岁月的流逝,又玄学道的意志慢慢动摇,渐渐
地松懈下来。吴道士查觉出来,曾几次好言规劝,但又玄却不
见有悔改之意。一天,吴道士把他叫去,十分严肃地说道:
“你心中不宁,又思红尘,辜负了我的一片苦心。既然你不能
坚持自己的决心,就算是继续留在山林,对你也是没什么好处
了。我也不必再强留,就请你下山去吧!”
郑又玄辞别了师傅,重新回到濛阳郡,再次过上吃喝玩乐,
自由自在的日子来。
过了一段日子,又玄又想再谋个官职,便东行到长安去。
途中,一天他路过褒城(在今陕西省南郑县西北 ),因为天色不
早,便到一家客店中住宿休息。在那里,他遇见一个小孩,才
十多岁,长得十分清秀,非常惹人喜爱。又玄跟这孩子交谈,
发现小孩不仅言语条理清晰,而且思维敏捷,知识丰富,聪明
过人。又玄觉得自己比这小孩差远了,所以他跟小孩谈话时显
得虚心多了,再不像从前那么气盛高傲、目中无人。
谈过一会儿后,那小孩忽然对又玄说道:“我跟你相识已
经许多年了,不知你是否还能记得住?”又玄说:“你不过十
来岁,我在蜀门山修道就十五年,怎么可能跟你是老相识呢?”
孩子说道:“我前生是在闾丘氏家,住在长安城中,跟你是同
学。那时你嫌我贫贱,门第没有你高贵,说我不配做你的同学,
并三番五次地羞辱我。后来,我又做了仇家的儿子,与你在郡
中一起共事,还送你不少财物,为的是改变你对我的看法,咱
们也好以朋友之礼相待。可想不到,你对我不但不以礼相待,
而且还当着那么多人的面骂我是市井小民,叫我下不来台。你
为什么狂妄自大到这种地步!真叫人不可理解。”又玄一听大

唐宋传奇.. ·115·
心中大惊,再三向小孩谢罪道:“你说的确有其事,这实在全
是我的罪过。”又玄又问道:“这事也真怪,你是怎么知道以
前这些事情呢?”那小孩说道:“告诉你吧,我本是天上神仙。
原来看你有成仙的气质,我才降临人间,要和你交朋友,然后
再把成仙的秘诀传授给你。可没想到你如此骄傲,不堪造就,
所以不能得道。这也太可悲了!”
说完,那小孩就不见了。又玄猛的醒悟,感到万分羞愧,
不久便忧郁而死。

唐宋传奇.. ·116·
28郑德璘小传
唐德宗贞元年间,长沙有个书生姓郑,名德璘。他有个表
亲住在武昌,每年他都要去探望一次这位表亲。途中要穿渡洞
庭湖,经过湘潭。他每次过洞庭湖时,几乎都能碰到一个老头,
摇着条小船,在卖红菱和芡实(俗称鸡头米)。这位老人头发花
白,但脸色却红润细嫩,就象个少年郎一般。郑德璘觉得他和
常人不一样,经常同他闲聊。德璘问他道:“你船上不带粮米,
那都吃些什么?”老头回答:“我从不吃五谷杂粮,只吃些红
菱、芡实。”
德璘喜欢饮酒,每次到武昌去,总要带上些好酒在路上自
斟自饮。他每次遇见老头后,总是要请老人一块喝上几杯的。
那老头每次喝他的酒,从不推辞,也从不道谢。
有一次,郑德璘到武昌探亲后返回长沙。在途中,船只停
在黄鹤楼下,旁边还停了两艘大船。一只船上的客人姓韦,是
个盐商,要往湘潭去。那天晚上,姓韦的商人到临近的船上去
与朋友饮酒话别,船上只留下他的女儿。过了一会儿,隔壁船
上那位朋友的女儿走过来,与韦家女儿道别。两个女孩子到了
一起,亲亲热热,有说有笑,一直聊到半夜。
忽然间,她们听到江面上有位秀才在吟颂诗句,便静心听
起来。那诗的大意是:“忽然间觉得有什么东西碰到我的船上,
这时候风平浪静,月色微茫。在那幽深的江上,也还可以消愁
解闷,因为捡到一束芙蓉花,香气沾满了我的衣裳。”邻船的
那个女孩子写得一手好字,便从韦家女郎梳妆匣中随手拿了一
张红纸,把听到的诗句写了下来。天亮后,两只大船就各奔东

唐宋传奇.. ·117·
西了。
德璘的船和韦家的船是同路,便一同动身赶路。两天后的
黄昏,两家的船停在洞庭湖畔,而且离得很近。
韦家的女儿长得如花似玉,那肌肤白如玉,容貌像出水的
莲花,十分招人喜爱。她正在船窗口垂钓,被郑德璘看到了。
德璘偷看了许久,不由地心生爱慕之意。于是,他取出一尺红
丝绸,在上面题上一首诗。诗的大意是:“美人手持钓竿靠着
船窗,就像那美丽的芙蓉花怒放在长江上。既然仙女能解下佩
玉送给交甫,我也请求你赠我明珠一双。”写好后,便设法将
红绸扔到女郎的鱼钩上。韦家女子拿到红绸后,把上面的诗念
了又念,但只能念得出来,却不明白诗中的意思。她便把红缠
布缠在自己的臂膀上,非常珍爱它。
第二天一早,天气发生变化,韦家的船着急赶路,扯起风
帆,匆匆开走了。风越刮越猛,湖中波浪翻腾,使人害怕。德
璘的船太小,不敢随他们一同渡湖,所以心生无限烦恼。黄昏
时分,有个打鱼的人告诉德璘说:“那艘客商的大船,刚开出
去不长时间,便遇到了风浪,一家人都沉没在洞庭湖底了。”
德璘听后吃惊不小,神思恍惚,悲伤之情难以控制。当天夜里,
他写下两首诗,用以悼念那遇难的韦家女郎。然后,他把酒洒
在湖上祭奠一番,接着把那两首诗投入水中。
郑德璘对那女子的真挚感情和一片诚意,使水中的神灵动
了恻隐之心,便把那诗送到水府中去。洞庭君阅后,便把最近
淹死的几个女子唤来,问道:“你们当中,到底谁是郑先生所
喜爱的人呢!”韦氏一时搞不清洞庭君问这个的意思是什么,
所以没有搭声。后来,水府中一个管事的发现韦氏胳膊上缠着
的红绸子,便知道她便是郑德璘喜欢的那位姑娘,就报告了洞
庭君。洞庭君对韦氏说道:“郑德璘将来是要做我们这一带的

唐宋传奇.. ·118·
官吏,而且从前我与他还有一段不浅的交情,我不得不想办法
救活你,叫你回去和德璘团聚。”于是,他便吩咐主管这事的
人带上韦氏,把她送给郑先生。
这时,韦氏抬起头看那洞庭君,原来是个老头儿。她跟随
着主管很快地跑出水府,一路上没遇上任何阻碍。他们走了好
长一段路后,韦氏看见前面出现一个很大很大的水池挡住去路。
那水池颜色碧绿,又深又宽。正在犹豫之间,她被带路的那人
猛地一推,跌落在水池中。她在水中忽沉忽浮,非常难受。
当时已是三更天了。郑德璘日夜思念韦家女子,所以尚未
入睡,不停地低吟着悼念韦氏的诗句。忽然,他觉得有个东西
撞在船上。因已夜深,船上的人们都进入了梦乡,他便独自一
人,拿上灯烛到船头看。只见水面上漂浮着一件彩色绣花的衣
服,很像个人落在水中,他不由地吓出一身冷汗来。他壮着胆
子,急忙将那人救了上来,仔细一看,竟是韦家的女郎,臂膀
上还缠着那块红绸布。他真是喜出望外,高兴得不知该如何是
好。
过了好长时间,韦氏方才苏醒过来。等到天亮以后,她开
始讲话了。她对郑德璘说:“我们遇到了大风浪,船被打沉,
全家人都成了水鬼。后来不知为什么,洞庭君找到我,告诉我
你跟他交情很深,为了感谢你,又救活了我的性命。”郑德璘
心想:“这洞庭君到底是什么人?他怎么会与我有交情?”
思来想去,始终弄不明白。后来,他还是娶那女子作妻子,带
回到长沙老家去。
不久,郑德璘参加科考得中,被任为湘潭县尉,专管捕捉
盗贼,侦破案件等事。于是,他带上妻子韦氏一同赴任。任职
期间,德璘为官清正廉洁,办事公道,颇得当地人民欢迎和爱
戴。

唐宋传奇.. ·119·
三年任满后,按国家规定必须调换地方任职。这时,德璘
的愿望是想到醴陵县去做县令。他把这个想法告诉妻子。韦氏
对他说道:“去醴陵不好,你应该到巴陵县去做知县才好。”
德璘问:“为什么呢?”韦氏道:“从前洞庭君说过,你将来
要做那里的县官。洞庭湖隶属于巴陵县,这回大概应当得到应
验了吧。”德璘把妻子的话牢记在心中。后来,他果然真的被
调到了巴陵去任知县。
德璘到巴陵县上任后,便派人去接韦氏。韦氏坐船来到洞
庭湖边时,恰巧遇到顶风,难以前进。德璘便又雇了五名船工
前来帮忙。其中有个老头,拉起纤来懒洋洋的,显出不肯使劲
的样子。韦氏看到后十分生气,便责骂了几声。那老头回转头
来,看着韦氏说道:“三年前,我在水府中救你一命,今天你
不但不感激我,反倒对我发起脾气来!”韦氏仔细再看一眼,
认出那老头果然就是救她的洞庭君,因而心中感到十分惊怕。
连忙把那老头儿请到船上,先是施礼赔罪,然后端上美酒和鲜
果请他享用。过了一会儿,韦氏又叩头说道:“洞庭君是个好
人,救了我的性命,我一辈子都感激你。我想,大概我的父母
还在水府里吧,可以让我去探望他们二老一次吗?”老头欣然
同意。
转眼间,那船好像沉到了水底,但韦氏却没有一丝不舒服
的感觉。后来她到了以前曾到过的水府。这时,她看到船上所
有的人都站到船边,正为她的父母而伤心痛哭呢。在老头儿的
指引下,韦氏很快就到了自己的父母跟前。她见父母住的屋子
高大宽敞,跟人世间并没什么两样,也就放下心来。她问父母
是否还需要什么东西,父母说:“沉在水里的东西,我们都带
到这里来了。但这里没有火,所以不能吃熟食,我们吃些红菱
和芡实就可以了。”她们又把几件金银器具送给女儿道:“这

唐宋传奇.. ·120·
些东西放在这里没什么用处,你就拿去用吧。”韦氏还要与父
母多呆上一会儿,叙些离别后的思念之情。这时父母催促道:
“你回来看看我们,就算尽孝心了。这里不可久留,还是尽快
回去吧!”于是,韦氏只得伤心地同父母告别。
临别时,引她来水府的老头儿提笔在她的头巾上写下一首
诗,诗中说道:“我便是当年卖菱芡的人,感谢你时常请我一
起饮酒。我将韦氏救活算是回报你,就请你多多保重吧,郑德
璘先生!”写完,就见有几百个奴仆来到船上,迎接老头儿回
到府中去了。瞬间,船只从水底又浮了上来,仍旧停泊在湖边。
以上所发生的一切怪事,船上所有的人都见到了。
郑德璘见到诗句,心里顿时明白,原来水府中那位洞庭君,
正是以前卖红菱和芡实的那个老头儿。他不禁感叹万分:“这
一切,原来都是上天的安排啊!”从此以后,他为民办事更加
勤恳负责,官职一直做到刺史。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