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恶之花

_10 夏尔啵德莱尔(法)
一股坟墓味儿在黑暗中飘荡,
我丙脚战战兢兢,在沼泽边上,
不料碰到蛤馍和冰凉的蜗牛。

忘川忘川
残酷固执的人,靠紧我呀,
心爱的老虎,冷漠的怪兽;
我要把颤抖的手指久久
伸进你浓密厚重的长发;
掀开你充满香气的衣裙,
把我疼痛的头深深埋藏,
像闻一朵枯萎的花一样,
闻一闻往日爱情的温馨。
我真想睡呀!长睡而不醒!
睡得如同死一般地香甜,
我将把无悔的亲吻涂遍
你那铜一般光滑的娇躯。
要吞没已经平静的抽噎,
最好是你深不可测的床;
你嘴上住着强大的遗忘,
忘川呀在你的吻中流过。
我的命运从此变成欢情,
我将服从,仿佛命该不凡;
顺从的牺牲,无辜的囚犯,
狂热又加重了他的苦刑,
为了消除怨恨,我将吮吸
忘忧草和毒人芹的汁液,
在尖尖乳房迷人的顶端;
它从不曾有过真心实意。
①本诗直接发表于
1857年版《恶之花》之中,是被法院判处删除的六首禁诗之一。忘川为希腊神话中冥府
之河,饮其水能忘过去。

首饰首饰
爱人知道我的心思,周身赤裸,
只留下那些了当作响的饰物,
丰富的首饰使她像个胜利者,
如同狂欢节上摩尔人的女奴。
当它们舞动着发出尖声嘲讽,
这世界就闪动着金属和宝石,
使我心醉神述,我狂热地钟情
那种种混合着声和光的东西。
于是她躺下,让我百般地抚爱,
在沙发高处现出舒适的笑意,
我的爱情深沉甜蜜有如大海,
像朝着悬崖一样朝着她升起。
她像被制服的虎紧紧盯着我,
茫茫然做梦般试着种种姿势,
淫糜放荡与天真的坦率结合,
给她的变化增添了新的魅力;
她的手臂和小腿,大腿和腰肢,
油一样光滑,天鹅般婀娜苗条,
在我透彻宁静的眼睛前晃动;
她的肚子和乳房,一串串葡萄,
向我逼近,比堕落天使更温柔,
要扰乱我的灵魂栖身的休息,
要把它从水晶岩上打翻赶走,
它原本安坐其上,平静而孤寂。
我仿佛看见一幅新的美人图,
年轻人的上身安提俄珀①的臀,
这身躯上的骨盆是那样突出。
黄褐色的脸搽上绝妙的脂粉。
——灯光啊终于顺从地渐渐死去,
只剩下壁炉的火把卧室照亮,
①本诗首次发表于
1857年版《恶之花》中,是被法院勒令删除的六首禁诗之一。诗中的“爱人”指让娜·杜
瓦尔。
①安提俄珀是希腊神话中底比斯王的女儿,宙斯见她美丽,趁她睡熟时化身为羊人将她奸污,后来生下安
菲翁。

每当它喷出冒着火焰的叹嘘,
就把血涂在琉泊色的皮肤上。

声音
声音

赎金
赎金
为获得玫瑰一点点,
为夺取一点点谷穗,
须灰白额上的咸泪
不断地把他们浇灌。
一块艺术,一块爱情。
——为了使法官发悲慈,
到了那可怕的日子,
严厉的审判要举行,
必须向他展示谷仓
和鲜花,粮食满登登,
鲜花的色彩与外形要
要赢得天使的赞赏。

引言
引言
开在地狱的边缘。
1857年
6月
25日,《恶之花》经过多年的蓄积、磨砺,终于出现在巴
黎的书店里。它仿佛一声霹雳,刹那问震动了法国诗坛,引起了沸沸扬扬的
议论;它又像是一只无情的铁手,狠狠地拨动着人们的心弦,令其发出“新
的震颤”①。
它不是诺瓦利斯的“蓝色花”
②,民虽然神奇诡异却并不虚幻缥缈,因为
它就扎根在具体的时空里。它有着不可抗拒的诱惑力,却令怯懦者畏葸不前,
因为它揭开了人心最隐秘的角落。它又蕴藏着地火一样的潜在的威力,使秩
序的维护者胆寒,因为它是一颗不安的灵魂的抗议。
果然,《恶之花》遭到了“普遍的猛烈抨击,引起了人们的好奇”民“好
奇”,正是作者的追求;“抨击”,也不能使他退缩;然而,跟在“抨击”
之后的却是法律的追究,这是他万万没有想到的。第二帝国的法庭自然不配
做诗国的裁判官,可就在文学界,这本不厚的小书也引起了唇枪舌战,在相
当长的时间里,毁誉参半,相持不下。而且,毁中有誉,誉中有毁,迷离惝
恍,莫衷一是,竟使得波德莱尔在法国文学史上的地位久久不能排定。
儒勒·瓦莱斯问道,“他(波德莱尔——笔者注)的‘不朽’能维持十
年吗?勉强!”①
青年时代的艾米尔·法盖心中常想:“《恶之花》不是传世之作..”

1884年,莫里斯·巴莱斯认为,有朝一日,《恶之花》“将被人遗忘”
③。
1917年,纪尤姆·阿波利奈尔断言,“他(波德莱尔——笔者注)的影
响现在终止了,这不是一件坏事。”③
然而,1978年
11月
1日,法国《快报》周刊(第
1426期)公布了一份
《法国在读书》的调查报告,报告表明:46%的读者喜欢阅读波德莱尔的作
品,而所谓“波德莱尔的作品”,只能是《恶之花》和他的散文诗集《巴黎
的忧郁》,而后者可以说是前者的形式上的对应物,在精神上“仍然是《恶
之花》”⑤。此类调查报告几乎年年都有,而波德莱尔和他的《恶之花》也几
乎总是名列前茅。
单靠统计数字,自然不足以说明一部作品的兴衰,一部作品的兴衰也不
能完全说明它在文学上的价值。但是,在浩如烟海的历代文学作品中,《恶
之花》至今仍拥有如此数量的读者,这至少可以告诉人们:《恶之花》历经
130年的风雨而不调,依然盛开在法兰西乃至世界诗国的原野上,它的作者
① 1857年
8月
30日,雨果致波德莱尔书。
②勃兰兑斯在《十九世纪文学主流》第二册(《德国的浪漫派》)中,对诺瓦利斯的“蓝色花”有详尽的
分析,可以参考。
① Jules Vales:Charles Baudelairc,《
Europe》,Avril—Mai1967.
②转引自
Alphon seSché,《
Les Fleurs du mal》de Bauclelaire,P.174.SFELT,1946。
③④转引自
Henri Peyre:Remarques sur le peu d'influence de Baudelaire,in R.H.L.F.1967.no.3.
⑤ 1866年
2月
19日波德莱尔致儒勒·特鲁巴书。

经受
120年的评说而未朽,依然像高山一样耸立在法兰西乃至世界诗国的土
地上。
此中的奥秘,正如路易·阿拉贡所说:“没有一个诗人能比波德莱尔引
起人们更多的热烈情绪。”⑥热烈者,极端之谓也。
关于诗,维克多·雨果说它“灼热闪烁,犹如众星”①,阿尔弗莱德·德·维
尼看到的分明是“善之花”民埃德蒙·谢雷却只闻到了令读者掩鼻的“臭气”
③。
关于诗人,阿尔杜尔·韩波呼为“真正的上帝”
④,T.S.艾略特奉为“现
代所有国家中诗人的最高楷模”⑤,费迪南·布吕纳吉埃却称之为“旅馆中的
撒旦”⑥。..
针锋相对,各趋一端,毁誉双方的“情绪”果然“热烈”。于是,人们
自然要问:
毒草乎,香花乎,《恶之花》?
鬼耶,神耶,人耶,波德莱尔?
在一个分裂为阶级、阶级中又分裂为阶层的、彼此间进行着长期的或暂
时的、公开的或隐蔽的、激烈的或平和的斗争的社会中,一位引起了人们如
此极端、如此敌对的憎绪的诗人必定是一位伟大的诗人。他的诗激发了人们
刻骨镂心的爱和恨,这正是他的诗的力量、深度和美的表现。
多少年来,《恶之花》被包裹在一片神秘、危险、甚至邪恶的气氛中,
诱惑着各个时代、各个国度、各个年龄的读者。马克斯一波尔·福歇曾经这
样描述过他最初阅读《恶之花》的情景:
“《恶之花》彼我的父母藏在柜顶..
那口普通的柜子,在我看来,就是一株知善恶树①。40年过去了,我觉得还
能感到当时的心跳,害怕楼梯上的脚步声,因不能完全读懂而痛苦,还有那
看到愚蠢的曰画时肚子里的骚乱..波德莱尔比其他人更使我体验到反抗和
美妙的苦恼。他使多少人走出了童年时代啊!”②
童年,既是指生理上的童年,更是指精神上的童年。那些敢于正视社会
和人生的读者,通过《恶之花》,看到了一个满目疮痍的社会,体验到一个
备受摧残的人生,听见了一阵阵从地狱中传来的呼声,他们的心中或许会生
出一股怜悯的暖流,或许会腾起一团反抗的怒火,或许会敲响一阵自警的暮
鼓晨钟..总之,他们会获得一副更冷静、更勇敢、更深这的目光,从而不
再为虚伪的纱幕所蒙蔽,不再为盲目的乐观所陶醉,也不再为世问的丑恶所
⑥ Louis Aragon:Des plaisirs plus aigus que la glace et le fer in Les Lettres francaises,1957,no. 622.
① 1857年
8月
30日雨果致波德莱尔书。
③转引自
ErnestRaynauc1:charles Baudelaire,Garnier ,
④ 1871年
5月
15日,韩波致保尔·德莫尼书。
⑤转引自
Pierre Brunel,Histoire de laLitterature Francaises,Bordds,1972。
⑥转引自
M.Galliot:Les Fleuts du ma1,P.5.Didier.1961。
①《圣经》故事中伊甸园内的一棵树。据《创世纪》载,人吃了该树果子“眼睛就明亮”,同上帝一样“能
知道善恶”;上帝把亚当和夏娃安置在伊甸园时,曾说园中所有果子都可以吃,唯此树的果子禁止吃,故
又称禁果。后亚当和夏娃受蛇的引诱,吃禁果被逐出园。
②《就波德莱尔答问》,载《欧罗巴》杂志,
1967年
4—5月号。马克斯—波尔·福歇(
Max-poI Fouchet,
1913—1981),法国著名诗人,小说家,批评家。

吓倒。
吓倒。
并且消化。他们无须等待蛇的诱惑。
曲高和寡。《恶之花》从书店到马克斯一波尔·福歇的父母的柜顶,再到广大读
者的书架上,这中间经过了多么漫长的岁月啊!波德莱尔曾经不止一次地表示:
“这本书(《恶之花》一笔者注)只是为少数人而写的..”
③因此,《恶之花》
的深刻和新颖没有被当代人理解,是一代一代的精英,甚至是其中最高层的那一
部分迫使公众接受了波德莱尔。然而,《恶之花》的真正的朋友是时间。资本主
义的法国经过了
100多年的发展和演变,较高的物质文明和空虚的精神世界所形
成的矛盾,给人们带来了极为深重的焦虑、不安和惶惑,使得更多的人理解了当
年波德莱尔发出的呻吟、抗议和警告,时至今日,人们关于波德莱尔说过的话几
乎可以和人们关于拿破仑说过的话一样多,这说明,伊甸园中的这枚禁果正在向
越来越多的人显示出鲜丽的颜色、散发出浓郁的芬芳和传送出神秘的暗示。
③ 1857年
7月
20日,波德莱尔致阿希勒·福尔书。

第一章逃出樊笼的一只“天鹅”
第一章逃出樊笼的一只“天鹅”

波德莱尔的亲密朋友夏尔·说:“波德莱尔的生平值得一写,因为他的
生平是他的作品的评论和补充。..人们常说,他的作品就是他本人;然而,
他的作品并不是他这个人的全部。在写出和发表的作品后面,还有整整一部
说过的、经历过的、用行为表现出的作品,这是必须要了解的,因为这一部
作品解释了另一部作品,如他自己所说,是另一部作品的渊源。”②
马赛尔。普鲁斯特说:“一本书是另一个我的产物,不同于我们在习惯、
社会和恶习中表现出来的那个我。倘若我们想要理解这另一个我,那非得深
入我们的内心并且在我们身上把它重新创造出来不可。”③
当代西方批评家更服膺普鲁斯特的理论,而逐渐抛弃了盛行于
19世纪
的、以圣勃夫为代表的“传记批评方法”。然而我们细考普氏之论,他所反
对的似乎是对作家生平和作品进行表面的、机械的联系,而并没有在社会之
我与创造之我中间进行绝对的排除。他的这一段名言的要义是:理解一部作
品不能完全诉诸智力,还必须借助直觉的领悟。因此,上述三位作家的言论
不是相互排斥的,而是相互补充的。我们仍将从波德莱尔的主平开始,然而
我们已经不指望它能够提供理解《恶之花》的全部钥匙了。
《恶之花》第
89首题为《天鹅》,这首诗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的最后
三节是这样写的:
我看见了一只天鹅逃出樊笼,
有蹼的足摩擦着干燥的街石,
不平的地上拖着雪白的羽绒,
把嘴伸向一条没有水的小溪,
它在尘埃中焦躁地梳理翅膀,
心中怀念着故乡那美丽的湖:
“水啊,你何时流?雷啊,你何时响?”
可怜啊,奇特不幸的荒诞之物,
几次像奥维德笔下的人一般
伸长抽搐的颈,抬起渴望的头,
望着那片嘲弄的、残酷的蓝无
仿佛向上帝吐出了它的诅咒。
在这意味深长、充满了象征的三节诗中,波德莱尔把人的处境和命运浓缩凝
聚在生动而鲜明的形象之中。“夭鹅”象征着人,“樊笼”象征着人所受到
的困扰和束缚,“雪白羽绒”象征着人在天堂中的纯洁无邪。然而摆脱了桂
①《鲁迅全集》,第
6卷,第
425页。
② Jacques Crpet et Claude Pichois: Raudelalre et Asselineau,P.61’Nizet,1953。
③《Contte sainte-Beuve》,p.137,GaIIimard ,’1954。

桔的人并未回到天堂,只是走出了小樊笼,进入了大樊笼,他的面前是“干
燥的街石”、“不平的地”和“没有水的小溪”,他只能在心中怀念失去的
乐园——“故乡那美丽的湖”。而那上帝居住的蓝天是“嘲弄的”,嘲弄在
地上笨拙地挣扎着的人;它又是“残酷的”,听凭尘埃玷污雪白的天鹅,终
于,天鹅怀着渴望复归天堂的心情向上帝发出了谴责,“吐此了它的诅咒”。
这正是奥维德在《变形记》中描绘的、在混沌中初生的人的形象:
桔的人并未回到天堂,只是走出了小樊笼,进入了大樊笼,他的面前是“干
燥的街石”、“不平的地”和“没有水的小溪”,他只能在心中怀念失去的
乐园——“故乡那美丽的湖”。而那上帝居住的蓝天是“嘲弄的”,嘲弄在
地上笨拙地挣扎着的人;它又是“残酷的”,听凭尘埃玷污雪白的天鹅,终
于,天鹅怀着渴望复归天堂的心情向上帝发出了谴责,“吐此了它的诅咒”。
这正是奥维德在《变形记》中描绘的、在混沌中初生的人的形象:

命他仰望天空,注视星辰。①
这个人,无论身在何处,受到何种磨难,终生都将在向往希冀中度过,
他的向往是天堂,他的希冀是获救。这不也是诗人的一幅自画像吗?波德莱
尔正是一只逃出樊笼、在污泥中挣扎而诅咒上帝、怀念故乡的白天鹅。
夏尔·波德莱尔于
1821年
4月
9日出生在巴黎。
1825年左右,在巴黎的卢森堡公园里,人们常常可以看到一位眉毛漆黑
的老人领着一个四五岁的孩子散步。老人指点着邵一座座美丽的雕像,讲述
着有关它们的神话和历史,孩子则出神地听着。这个孩子就是波德莱尔,他
后来写道,“形象,这是我最初的强烈爱好。”
②那个老人不是他的祖父,而
是他的父亲,约瑟夫一弗朗索瓦·波德莱尔,那时已经年逾花甲了。
波德莱尔白称是“教士的儿子”,说他的父亲“先着僧袍,后戴红帽”
③。
约瑟夫一弗朗索瓦·波德莱尔出生在法国西北部马恩省的一个农民家庭
里,曾在巴黎大学受过哲学和神学教育。他后来放弃神职,到一位公爵家里
当了家庭教师。那时的家庭教师不像后来那样地位卑微,寄人篱下。他有相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