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恶之花

_11 夏尔啵德莱尔(法)
当大的自由,往来的尽是达官负人,他又爱好文学艺术,结交了不少文人画
家,他自己也喜欢画几笔,颇有些收藏。他还与具有自由思想的爱尔维修夫
人、卡巴尼斯、孔多塞等人过从甚密。他一方面学得了一套贵族的派头和习
气,另一方面也接受了
18世纪启蒙思想家的学说。对于
1789年的资产阶级
大革命,他抱热烈拥护、积极参加的态度,这大概就是儿子说他“先着僧袍,
后戴红帽”的由来。同时,他也并来因此就忘了老朋友,很帮了他们一些忙,
其中有人得以免上断头台,保住了性命。大革命以后,他救过命的东家帮他
在卢森堡宫中谋得了一个高级职务,但是波旁王朝复辟以后,他旋即辞职,
过起了相当优游的富贵闲人的生活。当他于
1819年续娶卡罗琳·杜费斯的时
候,已经是个
60岁的老人了,而新娘是个无依无靠的孤女,年仅
26岁。
波德莱尔常常认为,父母年龄相差悬殊对他的精神有着某种先天性的影
响,这也许可以由医生作出厕答。可以肯定的是,父亲的启蒙思想,对绘画
的爱好,以及一派贵族的作风,确实给幼年的波德莱尔留下了极深的印象。
他有一首题为《人语》的诗,其中回忆道:
我的摇篮啊背靠着一个书柜,
阴暗的巴别塔,科学,韵文,小说,
①转引自《波德莱尔全集》第一卷,第
1008页。Biofiothques de la Plétade,1975.
②《Mon coeur misà mu》,见《波德莱尔全集》第一台,第
701页。
③转引自
Marcel A.Ruff:《L'Esprit du mal et Ilesthalque baudelairJenne》,P。143,Slatine Reprints,Genève,1972。

拉丁灰烬,希腊尘埃,杂然一堆,
我身高只如一片对开的书页。
那书柜里放着一套《百科全书》、伏尔泰、莫里哀、拉伯雷、普鲁塔克、拉
布吕那尔、孟德斯鸠等人的作品,还有一本卢梭的《社会契约论》.. ①。波德莱
尔不仅在公园里聆听父亲讲解雕像,而且家中还有父亲的收藏及其“拙劣的”..
②作品,他的母亲曾在伦敦受过教育,也颇有些文化修养。可以想见,波德莱
尔幼小的心灵是在怎样的氛围中受到了熏陶。
波德莱尔才仅.. 6岁的时候,父亲去世了,他失去了唯一可能理解他的亲
人。他和母亲相依为命,开始了“一段热烈的充满爱的时期”民卡罗琳·杜
费斯是个性格忧郁、感情纤细、笃信宗教的女人。波德莱尔短暂的一生极少
快乐的时刻,现在是他体验爱抚和关怀的时候了。正当他尽情享受这“充满
母性柔情的好日子”①的时候,年轻的母亲服丧的期限未过,就改嫁欧比克少
校了。波德莱尔幼小敏感的心灵第一次受到了巨大的震动。他一直不能理解
母亲为什么要再嫁,那美丽温柔的母亲只能属于他一个人,岂容得第二个人
来分享她的感情?他觉得父亲被出卖了,母亲对他的爱被出卖了,他对母亲
的眷恋被出卖了。他不仅痛恨这个突然闯进来的陌生人,也迁怒于自己的母
亲。据他自己后来说,新婚之夜,他把新房的钥匙扔出窗外,让新婚夫妇进
不了新房,以此来发泄心中的怨恨②。那时他只不过是个.. 7岁的孩子。这也
许多半不是事实,但足以说明他对这件事一直耿耿于怀。
然而,孩子毕竟是孩子,心灵上的创伤也许要等待许多年才会发作。实
际上,开头几年,父子之间并未发生什么龃龉。从波德莱尔中学时代的一些
家信看,他对继父可以说怀有某种崇敬却又不乏亲切的好感。欧比克是后来
成为七月王朝首领的路易—菲利普的朋友,是个古板、生硬的军人,资产阶
级秩序和道德的忠实维护者。他对继子的聪慧感到骄做,竭力想博得他的好
感,不能说待他不好。他想把波德莱尔培养成一个循规蹈矩的官场中人。但
是,波德莱尔年事渐长,日益强烈地显露出独立不羁、藐视习俗的性格,与
继父的意图恰恰背道而驰。
1832年,他随母亲到了继父的驻地里昂,进了中学。那正是七月革命后
的日子,资产阶级自由派篡夺了胜利果实,建立起银行家的统治,1831年、
1834年的里昂工人起义遭到残酷的镇压。波德莱尔在里昂时的最大乐趣就是
在城里游逛。寄宿的学校生活已经使他感到烦闷和忧郁,而破败的街区、肮
脏的工厂、工人的悲惨生活、几乎总是烟雾弥漫的天空,又使他的“沉重的
忧郁”吟诵着雨果和拉马了的诗句。4年之后,1836年,他随父母回到巴黎,
进入路易大帝中学。他是个才华出众,却不守纪律的学生,出语尖刻,常常
对学校当局表示不敬,洋溢着反叛精神,终因一次拒绝交出同学传递的纸条
而被开除,这件事发生在.. 1839年.. 4月.. 18日。这是波德莱尔与社会的第一次
冲突。后来他被送进一家寄宿学校,同年.. 8月,他通过了中学毕业会考,据
他自己暗示,那是由于他和考官的保姆暗中做了手脚。波德莱尔的中学时代
是在孤独中度过的。他曾写道:“尽管有家,我还是自幼就感到孤独——而..
①参见《
L'Esprit du mal et ltesthétique baudelairienne》,第
145页。
②波德莱尔成年后回忆说,他的父亲是一位“拙劣的画家”。
①见
1861年
5月
6日,波德莱尔致母亲书。

且常常是身处同学之间——感到命中注定永远孤独。”且常常是身处同学之间——感到命中注定永远孤独。”因此,尽管他“对生
活和玩乐有着强烈的兴趣”①,却并不曾体验过少年时代的幸福和欢乐。
通过中学毕业会考之后,波德莱尔面临着职业的选择。欧比克夫妇希望
他进外交界,而他却作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当作家。有地位的资产阶级家
庭一向鄙薄作家和艺术家,尤其看不起以此为职业的人。在欧比克夫妇看来,
波德莱尔的行为简直是一种叛逆。他的母亲
20年后回忆说:“当夏尔拒绝了
我们要为他做的一切、而想自己飞、想当作家时,我们惊呆了!那在我们一
直是幸福的生活中是多大的失望、多大的悲哀啊!”②
波德莱尔离开了中学,在一所法律学校注册,其实并没有去上课,而是
去过“自由的生活”
③了。他大量地阅读罗马末期的作家,着迷于他们的颓废
情调;他阅读七星诗社④诗人的作品,叹服他们声律的严谨;他阅读巴尔扎克
的作品,并因结交了他本人而感到十分荣耀;他在美术展览会上留连,重新
唤起他“最初的强烈爱好”;他喜欢拜伦、雪莱、雨果、戈蒂那,为浪漫主
义——“美的最新近、最现时的表现”
⑤所征服。大约是在这段时期,他通过
巴尔扎克接触到瑞典哲学家斯威登堡⑥的神秘主义。同时,他沉湎在巴黎这座
“病城”中,出入酒吧间咖啡馆,追欢买笑,纵憎声色,浪迹在一群狂放不
羁的文学青年之间。他的不加检点的生活终于引起了家庭的不安,决定让他
出游,离开巴黎,试图通过“改变环境”来把他的生活引入正轨。这是当时
富有的家庭针对不听话的子弟惯用的手段,算不上什么惩罚,波德莱尔似乎
也没有什么怨言。于是,1841年
6月
9日,他在波尔多登上南海号客货轮,
启碗远航。
计划中的旅行长达
18个月,目的地是印度的加尔各答。然而,20岁的
波德莱尔抵挡不住五光十色的巴黎的诱惑,他当作家的心愿又使他对继父的
意图嗤之以鼻,因此在船上一直悒郁寡欢,闷闷不乐,每日只以巴尔扎克的
小说为伴。他非文学不谈,可那些船员和军界商界的乘客如何能与他谈文学
呢?不久,欧比克就收到船长的一封信,认为要改变波德莱尔的志向为时已
晚。果然,波德莱尔只到了毛里求斯岛和国尼汪岛(当时叫做波旁岛).就
迫不及待地搭船返国法国,于
1842年
2月
15日抵达波尔多,并且声称:“我
口袋里装着智慧回来了。”这次旅行历时仅
9个月,但已经是他一生中为时
最长的一次远行了。旅行固然使他厌倦,却给他带来了受用不尽的创作上的
财富:他看到了令人逻想无穷的大海,他感到了明亮炽热的热带阳光,他闻
到了各式各样浓郁的香气,他接触了强壮快乐、接近大自然的男男女女,总
之,他领略了异域的风光和情调,开辟了任想象力纵情驰骋的广阔空间。
“城市面貌,唉,比人心变得更快!”①波德莱尔仿佛从流亡中归来一样,
发现了一个新的巴黎:新辟的街道,新开的旅馆,新建的剧院,新装的路灯;
③见波德莱尔的《自传》:《波德莱尔全集》第
1卷,第
784页。
①见《
Moncoeur mis a nu》,《波德莱尔全集》第一卷,第
680页。
②见《
Moncocur mis a nu》,《波德莱尔全集》第一卷,第
680页。
③ Eugene Crepet et Jean crepet :Baudelaire,P.255.Messein,
④见《波德莱尔全集》第一卷,第
784页。
⑤见《波德莱尔全集》第一卷,第
784页。
⑥见《波德莱尔全集》第二卷,第
420页。
①斯威登堡(
1688—1772)早年从事科学研究,后来创立神秘教派,在英、美诸国影响很大。

拉丁区的“女工”,林荫道上的“野鸡”,酒店里的醉汉,踽踽独行的老人..
这一切,他竟都像第一次见到一样。巴黎变了样,到处充斥着“发财”的叫
喊声,散发着新贵的铜臭味。路易--菲利普王朝越来越反动,基佐..
拉丁区的“女工”,林荫道上的“野鸡”,酒店里的醉汉,踽踽独行的老人..
这一切,他竟都像第一次见到一样。巴黎变了样,到处充斥着“发财”的叫
喊声,散发着新贵的铜臭味。路易--菲利普王朝越来越反动,基佐.. 的“发财
吧”这样的口号不过是为了保持大资产阶级的特权,引起了广大无产阶级、
甚至中小资产阶级的强烈不满。政权的平庸和猥琐更使当年的浪漫派灰心丧
气,而工人们则要求成立共和国。山雨欲来风满楼,一场新的革命又在酝酿
中。
波德菜尔就是在这样的气氛中回到巴黎的。这时,他和继父欧比克的关
系,已经由于在选择职业问题上的分歧而迅速恶化,况且他已经成年,更加
不能忍受家庭的束缚,终于带着父亲留给他的遗产,约.. 10万金法郎,离开家
庭,过起挥金如上的浪荡生活。1843年.. 6月,他住进了豪华的皮莫丹旅馆。
他用黑红两色的墙纸婊糊房间,穿着黑外套,系着牛血色的领带,雪白的衬
衫一丝不皱,一尘不染。他要用与众不同、骇世惊俗的装束和风采来表示他
对资产阶级的蔑视和唾弃。岱奥多,德·邦维尔这样描绘当时的波德莱尔:
“眉毛清晰,伸展如缓缓的拱形..细长,漆黑,深沉的眼睛..优雅、带
着讥讽意味的鼻子..嘴巴已经由于思想的丰富而变得又弯又薄,血色新
鲜,肉质细腻..脸上泛起一种温暖的苍白,棕色的皮肤下显露出丰沛而纯
洁的血液的粉红色调..高而宽的额头,线条清晰,浓密漆黑的美发自然地
卷曲着..”①这是波德莱尔最愉快最乐观的时期。他要作一个浪荡子(Ie
dandy)。“浪荡”(le dandysme)一词,在他的眼中意味着高贵,文雅,
不同流俗,既有着面对痛苦而不动声色的英雄气概,又有着忍受尘世的苦难
而赎罪的宗教色彩,总之,“浪荡”一词意味着“追求崇高”.. ②。他自白道:
“作一个有用的人,我一直觉得是某种丑恶的东西。”③有用,正是资产阶级
最珍视的品质。他厌恶一切职业,决心不对那个社会有丝毫的用处。于是,
他整日在城里呼朋引类,冶游滥饮。也正是在这时,波德莱尔真正开始了他
的文学生涯。他先是结识了一批年轻的画家,进入他们的画室,”开始接触
绘画的实践”④。那几年,在法国文学史上又恰恰是极热闹的年份:巴尔扎克
的《人间喜剧》开始间世,贝特朗的《黑夜中的加斯帕尔》.. ①于作者死后一年
出版,邦维尔以《女像柱集》一炮打响,大批以巴黎各色人等为题材的作品
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波德莱尔的朋友中又多了一位工人诗人,以谣曲著名的
彼埃尔·杜邦。这时的波德莱尔已经以奇特怪异的文学趣味令人瞠目了。也
是在这时,一个偶然的机会,波德莱尔在一家小剧场邂逅了一个跑龙套的混
血女子,名叫让娜·杜瓦尔,并从此与她结下不解之缘,生活和创作都深深
地打上了她的印记。杜瓦尔的卑微的身世和独特的美,使波德莱尔又多了一
件向资产者挑衅的武器。还不止于此,他开始吸毒,开始领教放债人的手段。
然而,他并未因此而放松写诗的准备,甚至已然开始创作。他发现诗国的领
土已被瓜分完毕,诸如天空、大地、海洋、家庭、异域风光等主题都有了各..
② Le Cygne,《恶之花》第
89首。
①基佐(
Fta11coisGuiZot,1787一
1874),法国政治家、历史学家,七月王朝中历任要职。
②转引自
Theophile Gautier:Les portraits et les souvenirs Iittelraire8,P.137。
③ Mon coeur mis a nu,《波德菜尔全集》第一卷,
P.
④ Mon cbeur mis a nu,《波德莱尔全集》第一卷,
P.
① Claude Pichois etJean Zlgler《Baudelaife》,P. 169Julliar,:987。

自的开拓者,而充斥诗坛的那些粉饰现实的无病呻吟之作只能让他感到厌
恶,于是,他便暗中写些不同凡响的诗章。据阿斯里诺回忆,“这期间(1843
一.. 1844年),《恶之花》中的大部分诗篇已经写出,12年后出版时,诗人
无须改动什么了。他在风格上和思想上都是早熟的。”
自的开拓者,而充斥诗坛的那些粉饰现实的无病呻吟之作只能让他感到厌
恶,于是,他便暗中写些不同凡响的诗章。据阿斯里诺回忆,“这期间(1843
一.. 1844年),《恶之花》中的大部分诗篇已经写出,12年后出版时,诗人
无须改动什么了。他在风格上和思想上都是早熟的。”此时,他还没有发表
过一首诗,却已在诗人队伍中被视为一位“有独创性的诗人”.. ③了。1830年
后一代青年诗人“似乎对他寄望很高”.. ④。他并不急于发表,而是暗中磨砺,
积累着产品,打算“日后像一枚炮弹那样打出去”.. ⑤。
彼德莱尔在两年中花去了他的财产的一半,这又一次引起了家庭的不
安。欧比克夫妇不由分说,找了个公证人替他管理财产,每月只给他可怜的
200法郎。这是在.. 1844年.. 9月.. 21日,这是个重要的日子,对波德莱尔来说,
无异于父亲去世母亲再嫁后的又一次沉重打击。用米谢尔·布托尔的话说,
波德莱尔是被剥夺了成人的资格,被当成了未成年的孩子.. ⑥。从此,波德莱
尔就在债主的追索下过日子了。他的眼中除了欧比克之外又多了一个敌人;
他的公证人,典型的资产阶级秩序的代表。
作浪荡子要有两个条件:一是有钱,二是有闲。现在,波德莱尔既已失
去了钱,也就不得不去干他一向最鄙薄的事情,靠耍笔杆子吃饭。他一向认
为生活的最高目的是培育美,而现在却不得不多少投合公众(资产阶级)和
出版商的口味,为生活而写作了。他的诗神被收买了,他绝望,愤怒,渴望
着报复和成功。他写过一篇文章题为《有天才的人如何还债》,幻想着能像
伟大的巴尔扎克那样在债主的追逼中,突然灵机一动,安然度过难关。但是,
他的那些大胆真诚的诗作屡屡遭到编辑先生们的拒绝。1845年.. 5月,波德菜
尔发表了画评《1845年沙龙》,盛赞浪漫派画家德拉克洛瓦,称他为“过去
和现在最有独创性的画家”①。这篇长文以观点的新颖、感觉的敏锐和行文的
果断,震动了评论界。不过,批评家本人并不满意,深为此文“缺乏个性所
苦”②。也许是因为《1845年沙龙》未曾取得他心目中的成功,也许是因为
他的监护人使他恼怒,也许是因为他自觉在这个世界上生活没有出路,也许
是因为这一切的总和,波德莱尔在.. 1845年.. 6月.. 30日这一天起了自杀的念头,
并且扎了自己一刀。由于那是一把小小的水果刀,有人就认为他不过是做做
样子,吓唬那些剥夺了他的自由的人。然而,他在当天事前给监护人的信中
却说得十分郑重:“我自杀,是因为我活不下去,是因为睡也累,醒也累,
不堪忍受。我自杀,是因为我对别人无用,对自己危险。我自杀,是因为我
认为我是不死的,但愿如此。”此后,他回到母亲和继父那里,然而很快、
也是最后地离开了他们,住进了拉丁区,开始了真正穷文人的生活。
波德莱尔仍旧笔耕不辍,《1846年沙龙》闪烁着惊人的才华,显示出他
已经是一个完全成熟的艺术评论家了。他提出了现代生活的美等许多重大的
美学命题。特别令人惊讶的是,他把这本韦献给了资产者,赞扬了他们的人..
②法国散文诗的先驱作品之一。
③ Baudelaire et Asselineau,P.65。
④ Bauaelaire et Asselineau,P.64.
⑤ Thelphile Gautier,Les portraits et les souvenirs litteraires,P。132。
⑥ Pascal Pia,Baudelaire Par lui-meme,P.30,le Seuil.1952.
① Michel Butor:Histoire extraordinaJre,P.40~42。Gallimard,1961、
②见《波德莱尔全集》第二卷,第
353页。

力和智力,试图让他们相信。他们需要艺术和诗,相信“美好的日子将会到
来,那时学者成为财富的所有者,财富的所有者成为学者”
力和智力,试图让他们相信。他们需要艺术和诗,相信“美好的日子将会到
来,那时学者成为财富的所有者,财富的所有者成为学者”。这样,资产阶
级的力量将会天下无敌。波德莱尔尽管对资产阶级充满仇恨和轻蔑,毕竟还
是清醒地认识到这是一支正在上升的力量。在这部著作中,他把共和派当作
“美”的敌人挖苦了一番。在他的眼中,什么群众(包括资产者)、共和派、
民主、进步,都是粗俗的,与浪荡子的美《1846年沙龙》初版封面。封面上
预告了无缘。然而,他当时《恶之花》的雏型《累斯博期女人》将要出版的
好友彼埃尔·杜邦就是一个共和派,两年以后,他还写了一篇盛赞这位工人
诗人的文章,对其民主、共和思想表示由衷的同情和赞赏。这说明当时波德
莱尔的思想是处于怎样的矛盾之中,一方面他不能不看到资产阶级的力量和
前途,一方面他又感到在这个阶级中受到压抑,心中充满着愤懑之情。正是
在《1846年沙龙》的封面上,预告了诗集《累斯博斯女人》将要出版。这是
《恶之花》的雏型。1847年,波德莱尔发表了两篇深受夏多布里昂和巴尔扎
克影响的中篇小说:《青年巫师》和《舞女芳法罗》。其实,《青年巫师》
并非波德莱尔的创作,而是一篇译自英文的翻译小说。
1847年
1月
27日的《太平洋民主》杂志刊登了埃德加·爱伦·坡的短
篇小说《黑猫》的译文,波德莱尔读到之后,立刻被征服了,因为他在这位
美国作家的身上看到了自己的思想,诗情,甚至语言。他从此开始翻译爱伦·坡
的作品,一直持续了
17年,提供了堪称典范的译品,使这位在家乡穷愁潦倒、
郁郁不得志的诗人在法国成为一代诗人崇拜的偶像。波德莱尔翻译爱伦·坡,
就像他自己进行创作一样全神贯注,殚精竭虑,精益求精。他长期郁结在胸
中的愤懑,他的孤独感,他对另一个世界的憧憬和追求,都在爱伦·坡哀婉
凄清的诗中、阴郁离奇的故事中、骇世惊俗的文章中,以及他为他写的评价
文章中得到了尽情的宣泄。他们是同病相怜的弟兄,有着同样的悲惨的一生,
同样的不为世人理解的痛苦,同样的顾影自怜的高做;他们厌弃的是同一个
世界,他们梦幻的是同一个天堂。波德莱尔把自己当成了爱伦·坡,把他的
话拿来当成了自己的话。与其说波德莱尔受了爱伦·坡的影响,不如说他与
爱伦·坡不谋而合,早有灵犀,一见之下,立即心领神会,契合无间。他在
1864年
6月
20日的一封信中说得明白:“有人指责我模仿埃德加·坡!您
知道我为什么如此耐心地翻译坡的作品吗?因为他像我。我第一次翻开他的
书时,我的心就充满了恐怖和惊喜,不仅看到了我梦想着的主题,而且看到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