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悲欣交集

_11 李叔同(近代)
弘一这次回到永嘉时,庆福寺的改建工程即将圆满。寺分二进,山门高耸,面对碧波粼粼的绕城河,庄严而深幽。弘一步入后进,大雄宝殿内的三圣像已初具神态,这原是在他的指导下,由乐清塑像高手黄崇寿,用三块巨大的香樟木雕凿而成,想来再加贴金,定会辉煌灿烂,慈光四射呢!看到这些,弘一有些激动,不由得流下欣悦的泪水。山门的寺额还空缺着,寂山上人和因弘法师正等他回来后书写呢。
弘一来到寺院东边的。晚晴院"。虽然已经改建过,格局仍和先前没有多大变化,仍是三间二层楼,坐西朝东,背靠大殿,前有围墙与天井,整齐严谨,肃穆清净。他在南下之前,将在这里居住。上楼稍作休息后,他磨墨铺纸,挥毫题写了"庆福寺"三个篆书大字,古朴穆静,自然冲逸。又为大殿书写了"极乐庄严"的匾额和几副石柱长联。
弘一出家十四年来,有十二个僧腊归属于庆福一寺。他对这里的一砖一瓦,一树一花,充满了深深的眷恋。对寺中的僧侣尤其是寂山长老和因弘法师,更有一层难舍之情。现在,他将离开这里,很难预料,今后是否还有回返的因缘!离别之际,该对他们留下一些什么样的赠言呢?在以后的几天中,他陆续书写了以下一些联语:
入于真实境,照以智慧光。
这是华严集联,书赠庆福寺的。
临行赠汝无多语,一句弥陀作大舟。
这一联语是书赠因弘法师的。
念佛方能消宿业,虔诚自可转凡心。这是印光法师的联旬,现在书赠西贞法师吧。众缘闲处尽,一念看来孤。
这一联语,原是初来永嘉时,应寂山长老的请求书赠,现在重写一过,一以重赠长老,一作大殿中的柱联吧。还有诸多朱书屏条"南无阿弥陀佛"、"南无地藏菩萨",横披"法喜充满"、"老实念佛"、"勇猛精进"等等,是赠给寺中每位僧侣的,每幅上都写有内容不同的跋语。
弘一在庆福寺、在永嘉的佛缘,终于告一段落。1932年11月26日,他从这里出发,登轮南下。缁素两界的友人们聚集在码头上,与他依依惜别。......
第十九章乐育僧材
1.举办"南山律苑"
^1932年11月底,榴花、桂花、菊花、白兰花、山茶花、水仙花......等等,众多鲜花同时盛开的季节,弘一法师来到厦门。一
这是他第三次莅临南闽。
弘一法师第一次来厦门,是在1928年初冬。那次,原是和尤惜阴、谢国梁等结伴,由上海经厦门去泰国教化的。到厦门后,得到著名华侨领袖陈嘉庚先生的胞弟陈敬贤居士①的热情接待,由他介绍,暂时住在南普陀寺方丈楼。那时经常来谈谈的,有性愿法师②、芝峰法师和大醒法师等当地僧界著名人物。住了几天,弘一法师觉得闽南的气候温和,山川灵秀,又见一般人士情意恳切,风俗醇厚,悠然心喜,于是改变计划,在此久住终焉之意。尤惜阴、谢国梁去了曼谷,他则留了下来。到了旧历十二月中旬,法师由性愿介绍,应寺主转逢上
① 陈敬贤(?--1936),时主厦门大学校务。虔诚佛教徒。l927年,曾到杭州向弘一法师探讨禅理。陈逝世后,法师著有《陈敬贤居士轶事》。②性愿法师(1889--1962),名古志,号栖莲,福建南安人。早年出家,遍参江浙丛林。回闽南后,历任漳、泉、厦诸寺监院、住持等职。1937年赴菲律宾弘法,首任信愿寺住持,为华僧在菲弘法之先驱。
人邀请,去南安小雪峰过年。
小雪峰寺位于南安县洪濑镇杨梅山南麓,原为唐乾符年间(874-888)义存禅师(皇旨赐号真觉大师)的葬亲墓地。义存禅师被闽王王审知聘为国师,并在福州建造名为雪峰寺加以供养。后人在其老家葬亲墓地墨建一座寺赣,名为"小雪峰寺",以与福州的祖寺有所区别。
浙江天台人陈海量,时正漫游闽南,在小雪峰寺遇上了仰慕已久的弘一法师。十九岁的陈海量,对佛教还很惘然,弘一法师以爱语摄授,他却问道:"究竟有没有鬼神?"弘一不作正面回答,而是说:"可读佛书,日后自然会知道了。"并以《竹窗随笔》、《大乘起信论直解》、《印光法师文钞》等十多种佛典相赠。陈朝夕披览,深怀庆慰。遇到疑问,就请弘一剖解。弘一又送了他几本禅宗的书,他十分高兴,表示愿意学禅。弘一说:"很好。法无高下,难易在人。你乐意习禅,说明你夙因有自。"说完,又把一部从金陵刻经处请来的《宗范》送给陈海量,说:"你想习禅,须要读一读这部书,以防歧路。"还说:"应念南无阿弥陀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
弘一法师在小雪峰过完年,又回到厦门,住在南普陀寺闽南佛学院的小楼上。他看到佛学院的学僧虽然不多,只有二十几位,但态度都很文雅,很有礼貌,师生间的感情也很不错。他时常赞美他们。
一天,芝峰法师和弘一法师谈起佛学院的课程安排,征求意见。芝峰说:。门类分得很多,时间的分配却很少,这样下去,恐怕没有什么成绩。弘公以为如何是好?"
弘一法师说:"可以把英文和算术等删掉,佛学却不可减少,而且还得增加。就把腾出来的时间教佛学吧!"
芝峰法师和其他教职员,都很赞成弘一法师的意见。从这以后,学僧们的成绩比过去有了明显的提高。
自小雪峰相识,弘一法师与青年陈海量成了忘年交。法师回厦门,陈追随而来,住在慧泉寺。一次,法师到慧泉寺看望陈海量,陈说:"僧多浊俗,且少戒行,为之憎厌,难生信仰。我自己知道,不应该有这种想法。可是贡高我慢,不能祛除这种想法,怎样才能医治我这种毛病呢?"
弘一法师说:"说人过失,殊非所宜,彼不如法,干卿底事?出家沙门,凡圣交参,吾乌从知,而起我慢自失功德,况一切众生,皆是过去父母,未来诸佛。作如是观,敬尚不遑,矧敢慢耶!"
陈海量听后心悦诚服。送弘一法师下山时,路上遇到一位僧人。其僧看似椎鲁愚钝无所知,法师却对他伏地礼拜,恭敬有加。陈海量意会到,法师是在作出榜样,以身教他,不由得大惭起来。自此以后,他就不敢再轻视僧人了。也慢慢地信上了佛教,成为弘一法师甚为喜欢的在俗弟子。后来,两人在浙东五磊寺、金仙寺又相聚过两个多月。陈向弘一法师请益颇多,弘一法师对他亦关心备至。陈回天台山居念佛,弘一法师虑其寒冷,曾从数百里外惠致棉袄。悲心顾复,有如慈母。陈数次梦见弘一法师,大声呼唤恩师之名。从佛眼看,此亦一段前世因缘呢。陈海量后在上海,协助另一位著名居士陈无我编辑佛教杂志《觉有情》,于弘扬佛法用力甚勤。
弘一法师在南普陀寺住了三个多月,到1929年4月间,怕天气很快热起来,便取道福州返回永嘉。在福州停留时,弘一法师在鼓山涌泉寺藏经楼,发现清初刊本《华严经》及《华严疏论纂要》等古本佛典,叹为近代所稀见,决定立即倡缘流布。弘一法师二次来南闽,是在1929年10月底。先是住在南普陀寺。过了几天,因为寺里要做水陆,不安静,便搬到太平岩去住。水陆圆满,又回到南普陀寺,住在前面的老功德楼上。
和上次离开时的情景相比,闽南佛学院的学僧增加了两倍多,已有六十多人,管理方面、纪律方面,却远不如从前那样令人欣喜了。弘一法师有感而发,为佛学院写了《悲智训语》,手书以赠。训语说:
有悲无智,是日凡夫。悲智具足,乃名菩萨。我观仁等,悲心深切。当更精进,勤求智慧。智慧之基,日戒曰定。如是三学,次第应修。先持净戒,并习禅定。乃得真实,甚深智慧。依此智慧,方能利生。犹如莲华,不著于水。断诸分别,舍诸执著。如实观察,一切诸法。心意柔软,言音净妙。以无碍眼,等视众生。具修一切,难行苦行。是为成就,菩萨之道。我与仁等,多生同行。今得集会,生大欢喜。不揆肤受,辄述所见。倘契幽怀,愿垂玄察。
院长太虚法师作《三宝歌》歌词,弘一法师为之谱曲。这是他出家以来首次谱曲作歌。
很快又到旧历年底。南安小雪峰寺主转逢上人再次邀请弘一法师前去度岁。弘一法师与转逢同庚,这年都是五十岁。除夕那天,陪同前来的太虚法师倡议说:"今夕可为二老合做百岁寿。"并拈一偈,表示祝贺。偈日:
圣教照心,佛律严身。内外清净,菩提之因。
这次在小雪峰过完年,弘一法师没回厦门,而是去了泉州承天寺。
承天寺位于泉州市崇阳门东,鹦鹉山南麓。始建于后周显德年间(954~960),初名南禅寺。宋景德四年(1007),赐名承天寺,又名月台寺。占地五万多平方米,规模宏大,气宇庄肃,被誉为"闽南甲刹"。
弘一法师这次移铴承天寺,是应月台佛学研究社创办人性愿法师之请来讲课的。研究社初办几个月,常住的经忏很少,每天有工夫上课,所以收效很是明显。弘一法师讲了两回写字方法。遇有闲空,整理寺中的古版藏经,编成了一份目录。
弘一法师在承天寺住了将近三个月,到1930年4月中旬,还是怕天气很快热起来,又回了永嘉。
一一眼下这次,即l932年11月底,是弘一法师第三次前来厦门。从此,开始了他持续十年的闽南应化生涯。除短暂地去过一次青岛,他再也没有离开过闽南这方土地,直至圆寂生西。
弘一法师这次来闽不久,沪上报纸登出消息,说他已经圆寂。为了辟谣,他即复信俗侄李晋章。信中说:"数年前上海报已载余圆寂之事,今为第二次。记载失实,报中常常有之,无足异也。......星命家言,余之寿命与尊公相似,亦在六十岁或六十一岁之数。寿命修短,本不足道,姑妄言之可耳。"姑妄之言,自当姑妄听之,然弘一法师之寿命,不幸而被星命家所言中。也是一种巧合吧。
厦门不只有山有水,风景秀丽,四季如春,气候适宜,且寺院林立,香火缭绕,是南中国著名的旅游胜地和丛林重点区之一。弘一法师在厦门,驻铴次数较多,居住期间应化事迹较为突出的,有南普陀寺、妙释寺、日光岩、万寿岩、中岩等寺院。南普陀寺,位于厦门五老山下。五老山五峰并列,山上松竹苍翠,岩壑幽美,名山古刹,相得益彰。寺始建于唐代,初名普照寺,五代时释清浩改建为泗洲院,宋代重建恢复原名。元明后历有兴废。清康熙年间,靖海将军施琅重建时,以厦门地处南海普陀山之南,与南海普陀寺共同供奉观世音菩萨,故改名南普陀寺。l924年转逢和尚任住持。1925年秋,寺内成立闽南佛学院,太虚法师为院长。
妙释寺,坐落在厦门百家村。初名慧日室,原为比丘尼妙圆所居。尼示寂后,清咸丰年间僧恒心驻铴于此。同治年间僧意愿募资扩建,改名妙释寺。民国后僧善契重兴寺务,请得频伽藏、碛砂藏各一部,设立佛学图书馆,以庋藏佛典丰富著称。日光岩,位于鼓浪屿最高峰龙头山顶峰,俗称龙头山。岩顶天风浩浩,极目远眺,茫茫大海,波浪滔天。明末清初,民族英雄郑成功在此屯兵,操练水师,至今尚存山寨遗迹。山麓有日光寺。每当朝阳初升,阳光照射山石和寺内,故名。寺始建于明万历十四年(1586)。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僧瑞林募修,改称日光岩寺。
万寿岩,一名山边岩,位于厦门北郊禾山之东。寺后有古松数株,因有"万寿松声"胜景,故名。有巨石叠成岩洞,名松声洞,洞右为佛寺,始建于宋宝庆年间(1225--1227)。
中岩,位于厦门东郊狮子山中部,介于另两处寺院万石岩和太平岩之间,故名。磴道曲折,殿宇错落,景致幽静。传说古时山中栖息鹧鸪特多,以此俗称鹧鸪岩。又传说,这里曾是郑成功读书处。
厦门丛林之繁密,香火之旺盛,善知识之众多,这在弘一法师,确是其得以进修升华往生极乐的一方理想之地。他从这里开始,一肩梵典,三件衲衣,芒钵铴杖,仆仆于途,往来于闽南各地。如果说,先前的浙东十二年,是弘一法师修养自我、探索门径的十二年,那么往后的闽南十年,则是他逐渐成熟、利他为主,终于功德圆满成为一代高僧的十年。浙东那里,曾是他饱受痛苦、意气反复的辛酸地:闽南这里,则是他虽也艰苦卓绝,却又令其不断奋进大放异彩的处所。
弘一法师这次来厦门,起初挂铴山边岩,辑录抄写完《地藏菩萨圣德大观》,由性愿老法师介绍,移住妙释寺。性常法师①将自己的卧室让了出来,弘一法师手书长联表示谢意。联语为《华严经》偈句:"戒是无上菩提本,佛为一切智慧灯。"
弘一法师在妙释寺住下后,应住持善契法师之请,在念佛会期宣讲《净土法门大意》。一些人将净土宗视作小乘,说它是消极的、厌世的、送死的,仅于个人解决如何好死的法门。针对这种识解,弘一法师说,"修净土宗者,第一须发大菩提即以往生言,惟求自利亦不能往生,因为这与佛一不相应,佛是以大悲心为体的。既以大悲心为体,就得常发代众生受苦,常抱救济众生之宏愿。这种"愿以一肩负担一切众生,代其受苦"的宏愿,不只在空间上是无限的,在时间上也是无限的。依佛经上的说法,就是要把"不可说、不可说"(即无限)的"许多世界"和"久远年代"中的众生所受之苦,"我愿以一人一肩之力完全负担","决不畏其多苦,请旁人分任"。因此说,"既为佛徒,即应努力作利益社会种种之事业,乃能令他人了解佛教是救世的、积极的",并非只于个人临终运用的一种法门。
旧历年年底,弘一法师又在妙释寺念佛会期讲《人生之最后》一题。题分六章:一、病重时;二、临终时;三、命终后一日;四、荐亡等事;五、劝请发起临终助念会;六、结语。
①性常法师(1912--1943),福建晋江人,弘一赠其别号丰德。早年从会泉法师问学,后为亲近弘一者中较久之一僧。
以佛眼看,病重临终,乃"人生最后一段大事",如何应对,岂能须臾忘却!弘一法师告诫说,
"当病重时,应将一切家事及自己身体悉皆放下。专心念佛,一心希冀往生西方。......临终之际,切勿询问遗嘱,亦勿闲谈杂话",恐被干扰念佛,以致"牵动爱情,贪恋世间,有碍往生耳"。法师又比喻说,"残年将尽,不久即是腊月三十日,为一年之最后。若未将钱财预备稳妥,则债主纷来,如何抵挡?吾人临终时,乃是一生之腊月三十日,为人生之最后。若未将往生资粮预备稳妥,必致手忙脚乱呼爹叫娘,多生恶业一齐显现,如何摆脱?"怎样准备往生的资粮呢?除了平日修持念佛,临终之际更要放下一切,只管念佛。
弘一法师将《人生之最后》讲课记录,整理补充后付刊流布。他在后写的弁言中,叙述了这一讲稿所起的巨大作用。时有了识律师卧病不起,日夜愁苦。一见弘一法师讲稿,悲欣交集,立即放下身心,屏弃医药,努力念佛。还扶病起床,礼大悲忏。弘一法师记叙说,其"吭声唱诵,长跪经时,勇猛精进,超胜常人!见者闻者,靡不为之惊喜赞叹,谓感动之力有如是剧且大耶?"了识律师为弘一法师弟子,彼此"深相契合"。弘一法师得知其读了《人生之最后》的情景,为他写了一首《病中发愿偈》。内云:"我婴诸病苦,数月久缠绵,今发弘誓愿,自利利一切。若寿命将尽,愿早生西方,速证无生忍①,普利众含识②。
①"无生忍":佛教术语,指对"无生无灭"(即涅檠)理论的认识智慧。
②"众含识":佛教术语.指芸芸众生。
若寿命未尽,愿即获轻安。誓以此残生,舍身护正法。"了识得的是肺病,在当时系不治之症,即以药治亦无回春之望。这在了识本人和他人,都是不言中事。在这种境况底下,弘一法师倡导的一心念佛,平静了他"日夜愁苦"的烦躁,从心理作用上说,在往生西方的空幻希冀中,或许真能减轻其一二痛苦呢。至于 翌年仙逝后,是否真的到了极乐世界,那只有冥冥中的了识自己才能回答,俗人是无法测度了!
癸酉年(1933)新岁,弘一法师是在万寿岩度过的。他刻了一方闲章,送给同住的了智上人。印文是温庭筠的一句诗:"看松月到衣。"篆刻一事,曾是弘一法师在俗时的三绝之一,自削发以来,碍于佛门之规,已很少制作了。因此,这方新刻闲章,羡煞了周围的佛门同道,纷纷叹为难得的稀世之宝。
正月初八,弘一法师由万寿岩移住妙释寺,为念佛会期讲《改过实验谈》。演讲结合其自身三十年来的实践,将自我修养归纳为三个次第:一,"读"。首先应多读佛书和儒书,这是"详知善恶之区别及改过迁善之法"的开始。考虑到有人觉得佛儒之书浩如烟海,无力遍读,亦难于了解,弘一法师特别推荐了一部清人金缨纂辑的《格言联璧》。说他自幼年开始,即读此书,归信佛法后,亦常常阅读,"甚觉其亲切而有味"。二,"省"。"既已学矣,即须常常自行省察,所有一言一动为善欤?为恶欤?"三,"改"。省察以后,知道是过的,即"痛改之"、"力改之"。弘一法师说:。改过之事,乃是十分光明磊落,足以表示伟大之人格。"他还引出《论语》子贡的话警策大家:"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改过迁善的方法很多,弘一法师从自己的实践出发,举引了十个方面:一,"虚心";二,"慎独";三,"宽厚":四,"吃亏";五,"寡言";六,"不说人过";七,"不文己过";八,"不覆己过":(前者指一般过失,后者单指得罪他人之处);九,"闻谤不辩";十,"不嗔"。每个方面,弘一法师或以圣贤的范行,或以古训加以印证阐发。关于。慎独",在引出《论语》中曾子"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诗曰"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等语之后,弘一法师说:"此数语余所常常不能忘者也"。在讲到"闻谤不辩"时,弘一法师引了这样一些古训:"何以息谤,日无辩!吃得小亏,则不至吃大亏"。并引申说:"余三十年来屡次经验,深信此数语真实不虚。"
演讲《改过实验谈》时,正值旧历新年期间。一般过年,门上贴春联,人多穿新衣,见面说"恭贺新禧,新年大吉"。弘一法师则说,作为素信佛法之人,所谓"新"者,"乃是改过自新也"。常人晤面"恭禧"云云,"所以贺其将得名利",而信仰佛法之人所说的"恭禧","所以贺诸君将能真实改过,不久将为贤为圣","并能利益一切众生耳"。
这次演讲的头天晚上,弘一法师做了一个梦。梦见自己变成少年之身,正跟着一位儒师在路上走着。走着走着,听见身后有人在歌唱《华严经》偈句,仔细辨认,是贤首品中的几偈。音节激越,撼动肺腑,令人不忍离去。二人返身走去,看个究竟。走近一看,有十多个人正席地而坐,中间一人在操练丝弦,另一个长髯老人,即是歌唱偈句者。长髯老人前面摆着一张纸,上有大字一行,写的好像是《华严经》经名。弘一法师的梦中之身领悟到,老人是在以歌唱的形式宣讲佛法,便深深地敬仰起来。他想加入席地者中间,问道:"还有空隙的地方容我等坐下吗?"其中一人说:"两边都空着,你们坐下吧!"正当弘一法师化身脱鞋入座之际,梦便醒了。
梦醒后,弘一法师回忆刚才听到的《华严经》贤首品偈句,好像是"发心行相五颂",为了免得忘却,立即点灯书写下来。--
菩萨发意求菩提 非是无因无有缘于佛法僧生净信 以是而生广大心不欲五欲及王位 富饶自乐大名称 但为永灭众生苦利益世间而发心常欲利乐诸众生 庄严国土供养佛受持正法修诸智 证菩提故而发心深心信解常清净恭敬尊重一切佛于法及僧亦如是 至诚供养面发心深信于佛及佛法 亦信佛子所行道及信无上大菩提 菩萨以是初发心第二天一早,弘一法师对同住的性常法师叙述了昨晚的
梦境,并说:"得此奇梦,乃是我居闽宏律的一个预兆呢!"五天后,又在手书偈语上加一跋语,详细记述了梦中经历的情景,以赠普润(即广洽)法师。
梦中有兆,弘一法师便开始了讲解律学的准备。在写出《四分律含注戒本讲义》之后,从旧历正月二十一日起,先后假妙释寺和万寿岩,举办名为"南山律苑"的讲座,讲解唐代道宣律师的律学名著"南山三大部"①和宋代元照律师疏会道宣"三大部"的"灵芝三部记"。②整个讲座包括五个学程:
第一学程《四分律含注戒本疏》、《四分律比丘戒相表记》。
①。南山三大部",即:《四分律含注戒本疏》、《四分律删繁补阙行事钞》、《四分律删补随机羯磨疏》。
②"灵芝三部记",即:《行事钞资持记》、《羯磨疏齐缘记》、《戒本疏行宗记》。
第二学程《四分律随机羯磨疏》。
第三学程《四分律删繁补阙行事钞》、《四分律删繁补阙行事钞资持记》:自阅道宣律师另一律学名著《四分律比丘尼钞》及其他。
第四学程重讲《四分律含注戒本疏》,自阅道宣律师另一律学名著《四分律拾毗尼义钞》。
第五学程重讲《四分律随机羯磨疏》。
参加"南山律苑"的学员有性常、瑞今、广洽、广义、了识、善契、妙慧等十数人,都是当时亲近弘一法师的青年法师。在第一学程讲课过程中,弘一法师穿插着叙述了他弘律的本愿和遇到的种种挫折。他说:
"余于初出家受戒之时,未能如法。准以律义,实未得戒。本不能弘扬比丘戒律,但因昔时既虚承受戒之名,其后又随力修学,粗知大意,今欲以一隙之明,与诸师互相研习,甚愿得有精通律仪之比丘五人出现,能令正法住于世间,则余之宏律责任即竟。故余于讲律时,不欲聚集多众,但欲得数人发弘律之大愿:肩荷南山之道统,以此为毕生之事业者。余将尽其绵力,誓舍身命而启导之。"
在谈到前两年浙东创办律学院未果情形之后,弘一法师又说:
"(五磊寺办学失败)以后有他寺数处,皆约余往办律学院,因据以前之经验,知其困难,故未承诺。惟于宁波白衣寺门前存一南山律学院筹备处之牌,余则允为造就教员二三人耳。以后即决定宏律办法:不立名目,不收经费,不集多众,不固定地址等。此次在本寺讲律,实可谓余宏律之第一步。......余业重福轻,断不敢再希望大规模之事业。惟冀诸师奋力兴起,肩负南山一宗,高树律幢,广传世间。此则为余所祝祷者矣。"
弘一法师讲到过去的经历和挫折,言语间充满了沉痛与感慨;谈到未来的希望,又表现出他坚定与求实的品格。讲毕第一学程中的《四分律含注戒本疏》,弘一法师特书戒经偈语,赠予性常法师,以为初次听律之遗念。偈语云:
世尊涅檠时,兴起于大悲。集诸比丘众,如是教戒。莫谓我涅桀,净行者无护。我今说戒经,亦善说毗尼①。我虽般涅檠,当视如世尊。此经久住世,佛法为炽盛。以是炽盛故,得入于涅檠。
1933年旧历五月初三日,恭值灵峰蒲益大师圣诞。这天,弘一法师撰写《学律发愿文》,既贺大师圣诞,又勉南山律苑学僧发奋学律。文日:
学律弟子等,敬于诸佛菩萨祖师之前,同发四宏誓顾②已。并别发四愿:一愿学律弟子等,生生世世,永为善友,互相提携,常不舍离。同学毗尼,同宣大法,绍隆僧种,普利众生。一愿弟子等,学律及以弘法之时,身心安宁,无诸魔障,境缘顺遂,资生③充足。一愿当来建立南山律院,普集多众,广为宏传。不为名闻,不求利养。愿发大菩提心,护持佛法,誓尽心力,宣扬七百余年湮没不传之南山律教,流布世间。冀正法再兴,佛日重耀。并愿以此发宏誓愿,及以别发四愿功德,乃至当来学律一切功德,悉以回向法界众生。惟愿诸众生等,共发大心,速消业障,往生极乐,早证菩提。
①毗尼,梵文"律"的旧音译。
②四宏誓愿,佛教术语。指一切佛、菩萨所立的四项誓愿,即:愿普度一切众生;消灭一切烦恼;学会法力无穷的佛法;达到最彻底的觉悟境界。③资生:往生西方的资粮。
"南山律苑"讲座,先在厦门办了四个多月。l933年5月上旬,弘一法师应转物和尚之请,带着一班学律弟子前往泉州开元寺,在寺院西北侧尊胜院结夏安居。并继续讲律。开元寺位于泉州西街紫云境,始建于唐垂拱二年(686),初名莲花寺。唐开元二十六年(738)改称开元寺。元至元年间(1271--1294)全称为开元万寿禅寺。为泉州三大丛林之首。规模宏伟,占地七万平方米,有支院一百二十所,尊胜院为支院之首,系开元寺肇基之地。唐匡护禅师为开山鼻祖。弘一法师驻铴的尊胜院为一排平房,有六间僧房和一间小厅。屋前空地,栽植花木,人迹罕至,环境幽静,适于出家人念佛学律。随来的学僧两人合住一问,弘一法师单住的一间,右边为水陆堂,系早晚自行礼诵之所。在弘一法师的引导、督促,院内纪律严谨,学风纯正。每日早、中两餐,过午不食。除了上课自习,很少闲谈,晚上准时安息。听律时一律海青,以示尊重。弘一法师为尊胜院作一长联,联语日:"南山律教,已七百年湮没无闻,所幸遗编犹存海外;晋水僧园,有十数众弘传不绝,能令正法再住世间。"
表达了他和弟子们弘扬南山律教的誓愿。在尊胜院,弘一法师一边讲律一边圈点南山三大部。为了让学僧们深入领会南山律学,也要求他们做些圈点工作。有时穿插着讲些古德格言,以策励学僧的身心践履。8月间,将先前的讲课笔录编为《含注戒本随讲别录》、
①羯磨:梵文。意译为。业"或。办事"。指僧团按照戒律的规定,处理僧侣个人或僧团事务的各种活动。如忏悔羯磨、受戒羯磨等。
②毗奈耶:梵文,意译为。律"。
《戒本羯磨随讲别录》①两本演讲集付印流布,并编成《南山道宣律祖略述》、《毗奈耶质疑编》②等律学著作。7月底,弘一法师依《瑜珈师地论》录出《自誓受菩萨戒文》,命学僧们在佛前按戒文自誓受戒。
11月间,写出《梵网经菩萨戒本浅释》,嘱弟子瑞今法师等前往厦门妙释寺,代座宣讲。至ll月底,终因兵荒马乱,时局不安,"南山律苑"讲座不得不中止。
整个讲座历时将近一年。除主要讲授南山律学,弘一法师还为学僧们讲过《地藏菩萨之灵感》、《授三皈依大意》、《敬三宝》、《杀生与放生之果报》、《常随佛学》、《改习惯》等题目。这是弘一法师首次有计划完成的一次讲律活动。也是时间最长和最完整的一次。他对这次讲律的效果十分满意,历久不忘。当时致芝峰法师的信中就说:"此次讲律,听众甚盛。寄住寺中者六七人,皆自己发心过午不食。内有二人,患肺病甚剧,又有一人正在呕血不止,卧床不起之时,而立刻停止晚餐,不顾身命,尤令人感佩。现已讲《羯磨》,若欲深造,非有三五年之工夫专心研习不可。听众中有二三人誓愿甚坚固,或可发心专修也。"(1933年3月3日信)四年后(1937年),他又回忆当时的情景说:"当时许多学律的僧众,都能勇猛精进,一天到晚地用功,从没有空过的工夫;就是秩序方面也很好,大家都啧啧地称赞着。有一天,已是黄昏的时候了,我在学僧们宿舍前面的大树下立着,各房灯火发出很亮的光;诵经之声,又复朗朗入耳,一时心中觉得有无限的欢慰!......当时的景象,却很深地印在我的脑中,......这是永远不会消灭,永远不会忘记的啊!."(《南闽十年之梦影》)
"南山律苑"结束不久,弘一法师应月台(即承天寺)随喜佛七法会之请,代为拟订泉州《梵行清信女讲习会规则》。常人谓"南闽无比丘尼为憾事"。弘一法师在"规则"的序言部分,先就这一问题作了说明。认为:依照佛律,唯有实行"八敬法"①的女人,方能允许出家为尼。然而,数百年来,"尼行'八敬法'者,殆所罕闻。乖违律制,摧坏大法",因此,"南闽无比丘尼,非憾事也。"接着,又针对清信女的称谓问题说:"清信女者,优婆夷②译意也。然其文字犹非雅驯,号召未便。兹以私意定名日梵行。梵行者远离淫欲行也。受五戒者唯断邪淫,不名为梵。今正邪皆断,方乃名梵行也。"关于讲习会规则,弘一法师在列出期限、内容、讲法等项之后,特意加了如下一段说明性文字:
此规则甫撰就时,曾就正某师。某师谓教导女众罕有实益,易致讥谤,劝中止此事。窃尝反复审思。某师之言,固属正见。然若办理如法,十分谨慎,力避嫌疑。例如教师须延老宿,听讲不须对面(学者东西互向,教师一人面佛),课余不许闲谈,寄宿应在寺外。此皆某师所深虑者,今能一一思患预防,格外慎重,庶几可以免讥谤乎?谨述某师忠告,并赘拙见,以俟有道匡正焉。不知道弘一法师的意见,是否被泉州梵行清信女讲习会所采纳?如果真按他的设想实行起来,那种"学者东西互向,教师一人面佛"拊阱学格局,确是佛门中的一种奇
①"八敬法":一,尼百岁,礼初夏比丘足;二,不得骂谤比丘;三,不得举比丘过:四。从僧受具戒;五,有过从僧忏;六,半月从僧教诫;七,依僧三月安居:八,夏讫,从僧自恣法。
②"优婆夷":梵语,佛教称谓.指皈依三宝,接受五戒之在家佛教女信徒,通称女居士。
观呢!
"南山律苑"讲座结束后,弘一法师应寺主之请,由弟子传贯陪同,于腊月间前往晋江草庵过冬度岁。
草庵位于晋江市万山峰苏内村,最初以草木构筑,故名。据碑载,原为隋代十八硕儒的读书处。历代重修,现为单檐歇山式石构建筑。庵内依崖镌有波斯摩尼佛一尊,成于元初,容貌慈祥,风格独特,为我国、也是世界上仅存的一处摩尼教①遗迹,故草庵又称为光明寺。
作为"南山律苑"的余绪,弘一法师于癸酉年除夕(1934年2月13日),在草庵意空楼登座佛前,为传贯法师和从厦门特意赶来陪伴度岁的性常法师,选讲灵峰蒲益大师《祭颛愚大师爪发衣钵塔文》,开示两位弟子。
颛愚大师为明代高僧,俗姓赵,名观衡,霸州人。十四岁时遇五台山惠仁老宿得度。历参达观、雪浪、云栖等大师。入曹溪,礼憨山老人,被目为"三十年所罕见者";老人赠以法语千言,遂嗣其法。居江西云居山七年,振扬宗风,顿成净土。后卓铴石城(今南京市),道誉闻于吴楚。其"尚质朴"、"绌虚文","不肯苟合时宜"、"不肯悬羊头卖狗脂","甘淡薄"、"受枯寂","不肯受丛席桎梏而掣其羁縻"等品格和作风,在佛门中有口皆碑。颛愚作为佛门耆宿,对晚于自己的灵峰蒲益大师关爱有加,二人结为"志操相携"的忘年交和法侣。颛愚圆寂后,蒲益等将其"爪"、"发"、"衣"、"钵"四物,建塔留念,启教后人。
①摩尼教,伊朗(古称波斯)古代宗教之一,又名明教、明尊教。该教于七世纪时传人中国。晋江草庵,为当时泉州摩尼教徒的聚会场所。此亦可证,泉州早在一千多年前已与海外有了交往。
并写有情理并茂、气势磅礴的塔文。睹物思贤,忆念当年,蒲益对颛愚法师特立独行、砥柱中流的高风亮节,推崇备至,咏叹再三;其寄慨时弊、抨击恶浊,又沉痛深透,几于流涕。文中说: 当今知识,罕不以名相牵,利相饵,声势权位相依倚;如翁古道自爱者有几?当今知识,罕不以掠虚伎俩,笼罩浅识,令生惊诧,如翁平实稳当者有几?当今知识,罕不侈服饰,据华堂,恣情适意:如翁破衫草履、茅茨土阶者有几?当今知识,罕不精选侍从,前列后随;如翁躬自作役,不图安享者有几?当今知识,罕不同流合污,自谓善权方便,慈悲调顺,如翁不肯苟殉诸方,甘受担板之诮者有几?......某每悲如来正法,一坏于道听途说、入耳出口之夫。再坏于色厉内荏羊质虎皮之徒。其父报仇,其子必且行劫。尤而效之,何所不逞。翁之爪发衣钵幸存,则翁之道风未灭,必有闻而兴起者,庶共砥狂澜于末叶乎?......
弘一法师于除夕之夜开示此文,表现了他对颛愚、蒲益等先贤钦敬追慕,以之为师的高标远引,也体现了他对晚辈的严格要求和深切期望;而此时此刻读诵讲解此文,其现实的忧虑悲愤,又溢于言表神情之间。开示完毕,弘一法师书一横幅"绍隆僧种"赠予性常法师,以为纪念。第二天一一甲戌年春节,弘一法师没有休息,再次为传贯、性常、僧睿等弟子,讲授《四分律含注戒本》。
弘一法师在草庵住了一个多月。其问,曾参拜龙泉岩十八石佛,始知这里原是十八硕儒读书处。硕儒们后来...进登高升,荣华富贵。弘一法师观后感慨系之,撰书对联昭告后人,谓"石壁光明,相传为文佛现影;史乘载记,于此有名贤读书。"后又写下《重兴草庵记》,叙述了这段陈年旧事。从其述事题句来看,虽在歌颂"文佛现影"之功德,然对硕儒们于此读书而能"后悉进登,位跻贵显",又不无赞叹之意。如此行文立意,似与佛法的四大皆空说、与弘一法师宣讲颛愚事迹的主旨不无矛盾了。l934年3月,弘一法师应常惺、会泉二法师之请,前去厦门南普陀寺。离开草庵时,以寺名二字分别嵌入联语之首,书门联一幅:
草蓣不除,时觉眼前生意满;庵门常掩,勿忘世上苦人多。
2.倡立"佛教养正院"
从1925年起,厦门南普陀寺就设有闽南佛学院,太虚法师和常惺法师先后主持过院务。十来年中间,四方衲子负笈来学者,已有数百人。学风之盛,为全国佛学院之冠。当时海内外知名的法师,多半出自该院学僧。但近年来,学院纪律逐渐松弛涣散,学风亦日形蜕化,由各种原因酿成的风潮不时发生。时任住持兼院长的常惺法师,有意借重弘一法师的威望与学识,请他前来讲学和整顿学风。
弘一法师是第五次来到南普陀寺。开始住在寺前的一所小楼上,后移人寺后的兜率陀院。他来寺一看,察觉佛学院学僧不听约束已成风气,要想整顿,一时也无从着手。在讲了一次《大盗戒》之后,以机缘尚未成熟,没再过问院中的事。
闽南佛学院既一时难于整顿,弘一法师对发展僧教育和培养青年佛学人材,又有了新的设想。他准备重起炉灶,另办一所教育机构。并嘱咐瑞今法师立即着手进行。
《易经》上有"蒙以养正"的话,弘一法师取其义,将新办的教育机构定名为"佛教养正院"。名字定下后,又亲自草拟章程、书写院额、订定教科用书表。并建议常惺住持聘请瑞今法师为养正院主任、广洽法师为监学、高文显居士为讲师,自己则主要担任训育课程。佛教养正院很快招收了一批学员,与闽南佛学院同时教学。
在已有闽南佛学院的情况下,另外开办一所佛教养正院,这一举措,一些不了解其品德和用意的人误解了,以为弘一法师是在抢占风水、鸣高自许。实际上,他只是想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踏踏实实地为培养青年佛教徒做点能见成效的事。世上有些事情,一旦被歪风邪气所纠缠,欲要拨乱反正正本清源是很困难的,还不如另起章程从头开始。事实也说明了这点。新成立的佛教养正院,由于制度健全、规矩严明,气氛新颖,院誉日隆。比起后期闽南佛学院,成效显著得多。
以弘一法师的想法和闽南佛学院的教训,对于青年佛教徒来说,固然要学习佛理佛法,但正如佛教养正院的院名所示,更重要的是思想和品德的修养。因此,他有时来院讲学,不但重视教理之传授,尤看重戒行之培育。
弘一法师奉行的教学原则,是学行兼顾,事理圆融。他鼓励学僧们要精读《高僧传》、《嘉言录》、《格言联璧》等化育人格的书。在训育课程中,他的身教更重于言教,常用"以恕己之心恕人,则全交;以责人之心责己,则寡过"等古训严格要求自己,先责己不责人,处处以身作则,在学僧中起着潜移默化的深刻影响。
虽说一入佛门,在佛陀面前人人平等,实际上,寺院中人也是三流九等严格区分的。执事僧和一般清众,在生活上是很有差别的,招客(即茶房)之类的待遇更低。而弘一法师对待寺内的法师、学僧、招客等,都一视同仁,平等相待。遇到招客来送水送饭,他总要合掌还礼,表示谢意。在自己责任范围内的事出了问题,即使不是自己直接造成,也总是首先检查自己。有几位学僧偷看了《薄命鸳鸯》、《可怜她》等佛门严禁的黄色小说,他没有先去责备那几位学僧,而是内疚自责,伤心落泪,忏悔自己教导无方。偷看禁书的学僧得知后,深受感动,决心改过自新。
佛教养正院一入正规,日常院务既由瑞今法师在兢兢业业地管理着,教学由高文显在负责,弘一法师也去讲些课程,但有差不多一年时间,他的主要精力放在研读校点佛典上面。校完从日本请回的南山三大部之一的《随机羯磨疏》,他写下长跋一篇,赞扬天津徐蔚如居士为完善南山这一巨著作出了贡献。认为:(徐居士)"正古本之歧误,便初学之诵习,宏护律教,功在万世!居士校刊诸书(引者按:指律学书籍)近两千卷,当以此册为最精湛。而扶衰救弊之功亦最伟矣!"跋语也再次表达了他弘律的决心:"誓愿尽未来际,舍诸身命,竭其心力,广为弘传。"
弘一法师于明末清初宝华山高僧见月律师情有独钟,每执卷环读其著作,"殆忘饮食,感发甚深","环读"数十次,"含泪流涕者数十次"。读见月律师自述其行脚事迹之著作《一梦漫言》,既加眉批,又作序作跋。序言中说:"师一生接人行事,皆威胜于恩。或有疑其严厉太过,不近人情者。然末世善知识多无刚骨,同流合污,犹谓权巧方便,慈悲顺俗,以自文饰。此书所述师之言行,正是对症良药也。儒者云:'闻伯夷之风者,顽夫廉,懦夫有立志'。余于师亦云然。"可见其对见月律师推重之因、之情。
情犹未尽,意亦未尽。弘一法师又"对觅舆图",划线展示,并作《华山见月律师行脚图跋》予以说明;还参照别传摭录,编成《见月律师年谱》一作。到这里,弘一法师追踪前贤之脚步仍未停止,发誓明年(1935)还要"往华山礼塔"。而每当深夜卧床,追忆见月老人种种遗事,又"落泪不止",其为"痛法门之陵夷也"。
历来的情形是,斋主们或因寿诞,或因疾病,或因荐亡超度,往往请僧数人,做诵经拜忏水陆焰口等佛事。看似很有规模.实则徒具形式。印光法师等为力克其俗其弊,在江浙一带创建念佛会,竭力倡导念佛一式,以为此等佛事,既简便又能生实效。厦门虽为佛教重镇,直到1934年秋万寿岩建立念佛堂,才开始有这种佛事形式。这在弘一法师看来,实为佛门之龙象,僧中之芬陀,因此特为前去参加开堂仪式,并发表讲演。在演词中,他反复征引印光法师的论述,极言念佛一事的种种益处。例如引证印师的话说:"以现今僧多懒惰,诵经则不会者多;而又其快如流,会而不熟,亦不能随念。纵有数十人,念者无几。惟念佛①则除非不发心,决无不能念之弊。又纵不肯念,一句佛号入耳经心,亦自利益不浅。"(《与徐蔚如书》)弘一法师以为,"自今以后,决定废止拜忏诵经做水陆等,一概改为念佛。若能如此实行,不惟闽南各寺念佛堂可以维持永久,而闽南诸邑人士,信仰净土法门者El众,往生西方者日多,则皆现前诸居士劝导之功德也......"(《万寿岩念佛堂开堂演词》)对创办念佛堂的居士们,予以热情的赞扬。
①所谓"念佛",是指口诵或心念"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之佛号。
这年秋天,弘一法师在南普陀寺接获上海李圆净居士来信,报告了即将印行福州鼓山古版藏经目录一事,令他再度回忆起第一次由闽返浙时,途经福州发现古本《华严经》和《华严经疏论纂要》的喜悦,也回忆起他所影印的《华严经疏论纂要》一书在东瀛引起热烈反应,国内却依然湮没无闻的不快。前年(1932),李圆净居士劝请观本法师前往鼓山整理经版编成目录。现在李居士有意将目录刊印流布。这就好了,确是一件值得赞叹助缘的事。想到这里,弘一法师决定响应李居士之请,为《福州鼓山庋藏经版目录》作序鼓吹。这时,他已由南普陀寺移住万寿岩。写完序,过了年,他又离开厦门,前去泉州等地弘法行化。
弘一法师对闽南佛学院的具体事务,虽然不加过问,但对它该如何培育僧材,亦在其关注之中。他有感于近些年僧侣们盛昌学问、不尚操履的弊端,移居万寿岩后,特为从莲池大师的《缁门崇行录》中选择四门,以供佛学院作为课本讲解。并作"选辑序"说:
明季禅宗最盛,而多轻视德行。云栖撰《缁门崇行录》以匡救之,厥功伟矣。近岁僧众盛倡学问,不问操履。余尝劝学院主任者,应用是录为教本,以挽颓风。岁晚多暇,为选择拟先讲解者而标志之。十门①之中,清素、严正、高尚、艰苦四门,选者较多,亦以针对时风,补偏救弊耳。......也许有些流言蜚语,使弘一法师有所警惕,或者是他对实际操持者十分放心吧,佛教养正院创立之后,他却有
①《缁门崇行录》所列十门为:清素、严正、尊师、孝亲、忠君、慈物、高尚、迟重、艰苦、感应。
意识地与其保持了若即若离的关系。养正院创立第一年,他住在南普陀寺,但只是从旁提醒瑞今法师和高文显居士,在办学中应该注意些什么事项。学僧们找来要求开示,他也只是告诫说: "阅读佛书,万不可像看报纸那样,走马观灯,一过目便了事,须要细心玩索。每天或看一两段,或仅数行,三翻五转,以文会意。牢记勿忘,方得实益。"或者说:"开端之处如觉难领会,不妨从中间比较浅显处先读。"等等。此外,从史料记载看,养正院创办第一年,弘一法师没有正式讲过一次课。
1938年春厦门沦陷,持续了四年之久的佛教养正院最后解体。在这四年间,弘一法师一共为佛教养正院讲过五次课。第一次在1936年2月养正院开学日,讲题为《青年佛徒应注意的四项》,内容还是养正院创立之初,他所训示的要"惜福"、"习劳"、"持戒"和"自尊"等等,只是联系自己出家以来的实践,作了详细的阐述。
第二次是从1936年3月下旬开始,讲解四分律戒本,前后一个多月。听众除养正院学僧,还有外界人士。开讲前,弘一法师特意嘱咐广洽法师,将关房圆门口放大些,"以便在关内讲律,听众在关外,列席而听也。"(致广洽法师信)这是弘一法师唯一一次为养正院讲解律学,此前此后,他讲的都是训育方面的内容。
第三次在1936年底,讲的是《十善业道经概要》。"十善业",即"十善",实际上是五戒的调整与扩充,即在五戒中去掉不饮酒,再加上"不两舌"(不挑拨离间)、"不绮语"(不花言巧语)、"不恶口"(不骂人)、"不贪欲"、"不嗔恚"、"不愚痴"。弘一法师这次讲课,没留下记录稿,具体讲了些什么,已不得而知了。
第四次在1937年3月,讲了两个题目:一是《南闽十年之梦影》,二是《关于写字方法》。在第一个讲题中,弘一法师回顾了三下南闽的经过,谈了关于僧教育的意见。
到1937年,弘一法师来闽南首尾十年(包括先前短期的两次南下来闽)。在谈到十年来的行脚生涯和自我修养时,他说:
"我在这十年之中,虽说在闽南做了些事情,成功的却很少很少,残缺破碎的居其大半。我常常自我反省,觉得自己的德行实在十分欠缺。因此,近来我自己起了一个名字,叫做'二一老人'。
"什么叫'二一老人'呢?这有我自己的根据。记得唐代大诗人自居易《除夜寄微之》首联第二句是'一事无成百不堪',留头去尾,我把它改为'一事无成人渐老'。这是'一老'。另外'一老'借用的是清代吴梅村临终绝句'一钱不值何消说'。这两句诗的开头都是个'一'字,所以我就用来做自己的名字,叫做'二一老人'。意思是,十年来我在闽南所做的事情是并不完满的,而我也不怎样去求它完满了!
"诸位要晓得:我的性格是很特别的,我只希望我的事情失败;因为事情失败不完满,这才使我常常发大惭愧,大内疚,能够晓得自己的德行欠缺,自己的修养不足,才能督促我努力用功,努力改过迁善!一个人如果事情做完满了,固是好事,但也容易心满意足,洋洋得意,反而增长贡高我慢的念头,生出种种过失来。"
关于僧教育,弘一法师着重强调的是:要深信善恶因果报应的道理和佛菩萨的灵感。他说,唯有深信这两点,"才有做佛教徒的资格。须知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这种因果报应是丝毫不爽的!又须知:我们一个人所有的行为,一举一动,以至起心动念,诸佛菩萨都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一个人若能坚定地相信这一点,他的品行道德,自然会一天比一天地高起来。"这里,如果将"佛菩萨的灵感",改为群众的眼睛,弘一法师的一番话,不只局限于佛教徒,对一般人亦有告诫的意义了。俗谚说:"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即此之谓也。弘一法师又告诫说:"要晓得,我们出家人(所谓僧宝)在俗家人之上,地位是很高的。所以品行道德,也要在俗家人之上才行!倘品行道德仅仅和俗家人相等,那已经很难为情了。何况不如!又何况十分的不如呢!!......如果我们出家人做人做事太随便,就会闹出话柄来。为什么会随便呢?就因为不能深信善恶因果报应和诸佛菩萨灵感,这个道理的缘故。倘若我们都能真正生信--十分坚定地相信,我想就是把你的脑袋砍掉,也不肯随便了。"
《关于写字的方法》一题,是弘一法师在南普陀寺为佛教养正院所作的"最后演讲"。虽也讲了些如何写字的具体方法,但通篇贯串的主题是学佛与写字的关系,强调出家人学习佛法高于学习写字,学习写字是为了宣传佛法。他反复对学僧们说:
"出家人假如只会写字,其他的学问一点不知道,尤其不懂得佛法,那可以说是佛门的败类。须知出家人不懂得佛法,只会写字,是非常可耻的。出家人唯一的本份,就是要懂得佛法,研究佛法。不过,出家人并非绝对不可以讲究写字,但不可用全副精神去应付写字。有空的时候写写字,也未尝不可。如果写得有个样子,能写对子中堂送与人,以为弘法的一种工具,也不是无益的。
"倘然只能写得几个好字,不专心学习佛法,虽然人家赞美你的字怎样的好,那不过是'人以字传'而已!我觉得:出家人字虽然写得不好,若是很有道德,那么他的字也是很珍贵的,也是能够'字以人传'的。如果人是不足传的,即能'人以字传',也是一桩可耻的事。就是在家人,这也是可耻的,何况佛门中人呢!要'字以人传',不能'人以字传'!
"《法华经》有云:'是法非思量分别之所能解。'我便借用这句子,只改了一个字,那就是'是字非思量分别所能解'。因为世间上无论哪一种艺术,都是非思量分别之所能解的。我觉得最上乘的字或最上乘的艺术,在于从学习佛法中得来。要从佛法中研究出来,才能达到最上乘的地步。所以,诸位若学习佛法有一分的深入,那么字也会有一分的进步,能十分的去学习佛法,写字也可以十分的进步了。"
弘一法师特别喜欢花卉。前几年冬天的时候,他常到南普陀寺来,看到大殿、观音殿和两廊旁边的栏杆上,排列了很多很多的花。尤其正在过年的时候,更是花团锦簇,争芳斗妍,令人爱煞。有一种名叫"一品红"的,闽南人称为圣诞花,顶端的叶子均作红色,非常鲜艳,非常好看,可以说是南国特有的一种风味,特有的一种色彩。每当残冬过去、春天快要来临的时候,把它摆出来,好像是迎春的样子。有了它,气象也为之一新了。
弘一法师这次来佛教养正院讲课的时候,正值冬末春初,原来心中预料着,又可以看到许多的"一品红"了。岂知来后一看,院中空荡荡的,尽是其它花革,没有"一品红",感到很伤心,也很疑惑:以前那么多的"一品红"到哪里去了呢?找来找去,找了很久,最后在新功德楼那里,见到了三棵,还都是憔悴不堪,颜色不大鲜明,很怨惨的那种样子。也没什么人去赏玩了。触景生情,有感而发,弘一法师讲《关于写字的方法》,在进入正题之前,先讲了一段由"一品红"的遭际引发的观感。他说:"于是使我联想到佛教养正院的情景:过去的时候,也曾经有很光荣的历史,像那些'一品红'一样,欣欣向荣,有无限的生机;可是现在,也有些衰败的气象了。养正院已经开办三年,这其间,自然有很多可纪念的史迹。可是观察其未来,我很替它悲观,前途很不堪设想。我现在在南普陀寺这里,还可以看到养正院的招牌,下一次再来的时候,恐怕看不到了。这一次,也许可以说是我在这里为佛教养正院所作的最后一次演讲了。......"
弘一法师的语气中充满了悲凉和感慨。事实却不幸而被言中!随着弘一法师这次演讲后不久远去青岛,加上部队进驻,特别是一年后厦门的沦陷,持续了整整四年的佛教养正院终于无形中解体,一如南普陀寺院落中不见了鲜艳的"一品红"。这对关心僧教育的弘一法师来说,是"很伤心"的事。但佛教养正院办学四年,确也造就了一批青年佛学人材,弘一法师应该有所安慰了。
1938年十一月十四日,弘一法师在泉州承天寺,第五次、也是最后一次为佛教养正院学僧讲课,题目是《最后之口口(忏悔)》。采用的是谈话方式。据旁听的梅石书院学生陈祥耀回忆:"......法师眼见养正院的生徒们,由幼小而长大,抚驹策骥,不禁感平生于畴昔,追思以往,抚念将来,并自检讨当时的生活,......"在不胜感慨中,寓含"激励后学之深心"。(《弘一法师在闽南》)法师说:
"佛教养正院已办有四年了。诸位同学初来的时候,身体很小。经过四年之久,身体皆大起来了。有的和我也差不多。啊!光阴很快。人生在世,自幼年至中年,自中年至老年,虽然经过几十年之光景,实与一会儿差不多。
"就我自己而论,我的年纪将到六十了。回想从小孩子的时候起到现在,种种经过,如在目前。啊!我想我以往经过的情形,只有一句话可以对诸位说:就是'不堪回首'而已。"我常自己来想:啊!我是一个禽兽吗?好像不是,因为我还是一个人身。我的天良丧尽了吗?好像还没有,因为我尚有一线天良,常常想念起自己的过失。我从小孩子起,一直到现在,都在埋头造恶吗?好像也不是,因为我小孩子的时候,常行袁了凡的功过格①;三十岁以后,很注意于修养:初出家时,也不是没有道心。虽然如此,但出家以后,一直到现在,便大不相同了。因为出家以后二十年之中,一天比一天堕落:身体虽然不是禽兽,而心则与禽兽差不多;......"
从开始谈话,弘一法师的神态一直是很严肃的,只是说到"禽兽"的比喻时,也许他自己觉得想人非非的可笑吧,才露出了轻微的笑意0略作停顿后又说:
。我的天良虽然没有完全丧尽,但是昏愦糊涂,一天比一天厉害,抑或与天良丧失也差不多了!讲到埋头造恶的一句话,我自从出家以后,恶念一天比一天增加,善念一天比一天退失。一直到现在,可以说是醇乎其醇的一个埋头造恶的人。...这个也无须客气,也无须谦让的了。"就以上所说看起来,我从出家后已经堕落到这种地步,真可令人惊叹!其中到闽南以后十年的工夫,尤其是堕落的堕落。
......到了今年,比去年更不像样子。
①袁了凡即袁黄,明万历进士,浙江嘉善人。初任宝坻知县,后升任兵部主事。长于文理各科,首创"功过格"记录"善恶",扩大了程朱理学的影响,为后世儒教所推崇。
自从正月二十到泉州,......弄得不知所云。不只我自己看不过去,就是我的朋友也说我:以前如闲云野鹤,独往独来,随意栖止;何以近来竞大改常度?到处演讲,常常见客,时时宴会,简直变成一个'应酬的和尚'了......
尤其是今年几个月之中,极力冒充善知识,实在是大为佛门丢脸。别人或者能够原谅我;但我对我自己绝对不能够原谅,断不能再如此马马虎虎的过下去。......"弘一法师以自我忏悔的形式,对学僧们寄以深切的企盼,希望他们首先在人格修养上,做一个合格的僧人。最后,他引出龚自珍的一首诗,结束了对佛教养正院学僧们的最后一次谈话。一一
未济终焉心飘缈,万事都从缺陷好;吟到夕阳山外山,古今谁免余情绕?
这是龚自珍《己亥杂诗》第二七二首("渔沟道中题壁"一首),原诗第二句为:"百事翻从阙陷好"。
龚诗起句"未济"一词,系《周易》六十四卦最后一卦的卦名。《周易·序卦》中说:"物不可穷也,故受之以'未济',终焉。"在整个六十四卦顺序中,"未济"一卦表示两层意思:一是,六十四卦以它作终结,含有事物的发展变化是无穷无尽的;从卦形、卦象上说,这一卦显示水火不相配合,也就是事情使用不上,无济于事。但依《周易》所说,正是由于事物不可能是十全十美的和孤立存在的,而是相因相反,并以此而无穷无尽地变化着、发展着。因此,龚自珍诗说"百事翻从阙陷好",有"阙陷",才有相因相反的变化和发展。"夕阳山外山",原是宋代诗人戴复古《世事》中的一句,意思是夕阳虽是美好的,但毕竟瞬间西沉,不会长久了。中国古代诗人常以"夕阳"的美好比喻人的晚年。龚诗说"吟到夕阳山外山,古今谁免余情绕",是说人在旅途(也可引申说是人到晚年),面对夕阳西下的美好景色,想起古人有关的诗句,往往难免会被种种人间的情怀所萦系、所缠绕。历来研究家们以为,龚自珍的这首诗,写的是他与江苏清江浦妓女灵箫之间的感情纠葛,以及对她的恋恋"余情"。是否如此,我们可以不去细究。
这里的问题是:弘一法师为何要在题为《最后之口口(忏悔)》的谈话结束时,引出龚自珍的这首诗,作为向佛教养正院学僧们的临别赠言?在我们看来,其间至少包含着弘一法师的两层心理。一是,在他的心里,即为高僧大德,其修持何等超拔,也不可能完全涤净人间的一切情怀。从其谈话中所作的忏悔内容来看,他是说,他也不能全然摆脱名闻利养等一类人间情怀。而他之引出龚自珍"古今谁免余情绕"的诗句,言外不无请大家理解原谅之意。如此看来,他对李芳远的提醒批评,似乎并非全然心悦诚服和不折不扣地予以接受。不然,他何以三四年之后,还要在一封回信中,一五一十地向李芳远说明:"此次朽人至泉城,未演讲,未赴斋会。仅有请便饭者三处,往之。......此次至泉城,朽人自己未接受一文钱.
他人有供养钱财者,皆转呈寺中或买纸用。往返之旅费,由传贯任之。"李芳远的提醒批评,尽管是一种好意,但确实有些苛求了。对此,作为高僧大德的弘一法师,本可一笑了之。然而,他写了那样的回信(而且还不止一次),这就使人读来有些撇清之感了。"古今谁免余情绕?"多作解释,反而多了一分俗情。
二是,弘一法师在《最后之口口(忏悔)》中说:"......(我)到现在,所做的事大半支离破碎不能圆满,这个也是份所当然。"他还说过,他不希望自己的事做圆满了。这就是所谓"百事翻从阙陷好"的意思。"不圆满",既是"份所当然",也是促使自己继续上进的一种契机、一种动力。弘一法师引出龚诗,正是其自我警诫的一种表现。一方面,他看到自己所做的事很不圆满,自己还有人间的"余情"俗念;另一方面,他看到这些不足,正是为了要更加精进不懈地继续习静、继续修持,以涤荡一切凡情俗念。由此,从佛教眼光看,弘一法师终于和龚自珍有了区别。龚的思想中,虽有佛化的成份,但说到底,他究竟是一位反对封建专制主义的世间斗士。当年听过弘一法师吟颂龚诗的陈祥耀,在《纪念晚晴老人》一文中说:
......"才子中年多学道",定金岂不又告诉我们这句很可玩味的话么?但是负才使气的定盒,究竟和我们从早就倾心收敛的老人殊其途辙,我们的老人,结果完成他修道的德业,定盒只合走完他诗人的途路,老人的身心得着永远的和平,得着永远的安息,定金却不免于要永远的陷在矛盾和悔恨中,使我们只合对老人有敬爱而对定盒有同情;因此由我们的俗眼看来,高僧才子,原同是多情气类,至他们的不同的归向,学佛的可以说这是他们的所"觉"的高下,我呢,只能说这也是他们的"性"的不同了。
这确是他们的"性"(性格、气质以至人生观、社会观)的不同。对于高僧才子的不同归向,俗眼和佛眼的判断是很不同的。不只对弘一与龚自珍,于弘一与郁达夫,也是如此。郁在我们将要提到的访问弘一后的诗作中说:"中年亦具逃禅意,两事何周割未能。"从佛眼看,郁确有可憾处;从俗眼看,他却大可不必遗憾。郁自己说未能割断的是"何周"两事,其实,他的人间情怀要宽广得多,不然,他在抗战期间,决不会采取与弘一法师截然不同的救国方式,以致最后被敌人所杀害。他的救国方式及其归向,世人和佛门中人,或许会有不同的评价吧!
第二十章过化民间
1935年旧历四月十一日,薄暮时分,弘一法师由广洽法师护送,从泉州市南门外码头搭上古帆船,出泉州湾北上。经过一夜航行,第二天清晨在古镇崇武改乘小舟,于中午前抵达惠安县界内的净山。弘一法师此行,是来古刹净峰寺养静修持广传佛法的。
去年底今年初,弘一法师在厦门万寿岩有几项佛事活动:开讲《阿弥陀经》和《净宗问辨》,编撰《弥陀义疏撷录》,点校《梵网经古迹记》,互校扶桑本与天津刻本《行事钞资持记通释》。杖铴来泉后,在开元寺宣讲《一梦漫言》,编定《见月律师年谱》并作跋语。后到温陵养老院小住半月。
泉州四季常温,古称温陵。养老院院址,原为唐代闽贤首科进士欧阳詹的家庙"不二祠"。后又为宋代大儒朱熹讲学处"小山丛竹书院"。院中有朱子祠过化亭,亭额已缺,弘一法师应院董事会叶青眼居士①之请,补书亭额一方。并作题记,既叙述其变迁,又写自己与朱子的因缘。文中说:"泉郡素称海滨邹鲁,朱文公尝于东北高阜,建亭种竹,讲学其中,岁久倾圮。明嘉靖间,通判陈公重建斯亭,题日过化,后又毁于兵燹。迩者叶居士青眼欲复古迹,请书亭额补焉。余昔在俗,潜心理学,独尊程朱。
①叶青眼(1875-1966),福建泉州人。曾参加辛亥革命。晚正学佛,为弘一法师皈依弟子。曾任泉州开元慈儿院院长多年。
今来温陵,补题过化,何莫非胜缘耶?"同时为叶青眼书"南无阿弥陀佛"中堂一幅,《华严经》
经句联语一对:"持戒到彼岸,说法度众生"。还有不少求书者,弘一法师一一应允书赠。做完这些佛事,他便航海前来净山,开始第一次过化民间的弘法活动。皈依弟子叶青眼送别时说:"此次州人都来向公求字,少来求法,不无可惜。"弘一法师微笑着说:"我的字即是法,居士不必过为分别。"
惠安县在泉州市东北,是闽南丛林比较集中的县份之一。著名古刹,除净峰外,还有科山、灵瑞山、瑞集岩寺和晴霞、普莲堂等十多所。尤以净峰寺名闻遐迩,寺在净峰之巅,故名;因净峰又名净山,故寺又名净山寺,始建于唐成通二年(861),现存寺宇为清光绪三十年(1904)重修。佛殿旁有李仙祠(又称仙祖庙),相传该地为李铁拐故里,故有此祠。
弘一法师在净峰住下,即为李仙祠作一门联,云:"是真仙灵,为佛门作大护法;殊胜境界,集僧众建新道场"。李铁拐为道教崇奉的"八仙"之一。在弘一法师撰写的门联中,实行佛道合流,道教神仙成了佛门的护法。弘一法师还为净峰寺客堂撰了一联,云:"自净其心,有若光风霁月;他山之石,厥惟益友明师。"
弘一法师对净峰的环境十分喜欢。他致信上海友人夏丐尊说:"净峰寺在惠安县东三十里半岛小山上,三面临海(与陆地连处仅十分之一),夏季甚为凉爽,冬季北风为山所障,亦不寒也。小山之石,玲珑重叠,为书斋几上所供之珍品。"又说:。......徙居山中,......山乡风俗淳古,男业木、土、石工,女任耕田、挑担。男四十岁以上多有辫发者。女子装束更古,岂惟清初,或是千百年来之遗风耳。余居此间,有如世外桃源,深自庆喜。"(1935年旧历五月信)确是隐者们得其所哉的好去处。弘一法师以为是找到了一方可供其最终通往西方极乐的理想之地。他对陪送入山的广洽法师谈到自己的心愿时说:"昔日我灵峰老人,三十三岁始入灵峰,即有偈云:'灵峰一片石,信可矢千秋',又云:'聊当化城,毕兹余喘,自非乐土,终弗与易矣。'余今年已五十又六,老病缠绵,衰颓日盛,久拟入山,谢绝人事,因缘不具,卒未如愿。今岁来净峰,见其峰峦苍古,颇适幽居,将终老于此矣。"
弘一法师自剃度以来,到处讲经弘法,行化结缘,但回顾其以往十六七年的历程,他的行踪范围,主要在浙东和闽南各大丛林,结缘的对象主要也是在籍的佛门中人。这在一心净化世间普度众生的高僧,不能不说是一种局限。从第三次来闽以后,弘一法师意识到了这点。因此,以来惠安为开端,除了间歇性的闭关静修和因著述在寺内集中一段时间,他有意识地扩大了行脚范围。尤其到了晚年,年龄渐大,他越发感觉到光阴紧迫,形寿有限,便将很多时间和精力,投向芸芸众生之中。他深切地希望着,在往生西方的途程中,能有更多的缁素伴侣,与自己携手并行,齐成佛道,同证菩提。这次到惠安弘法,是他行化民间的第一次尝试。后来几年,又有在漳州、安海等地的民间弘法活动。
弘一法师居净山、温陵、安海等地,有弘法日记传世。为了使深爱这位高僧的广大读者,了解其慈向大众的宏大悲愿,以下在继续叙述其深究和弘扬佛法时,将摘录他自己记述的"奔走农村"、过化民间的一些事迹。
现在,我们就按照其所记日程和行脚路线,跟着他重新回到彼时彼地。--
位于惠安县东南的崇武半岛,系防御外侮的一处要地。明万历二十年(1592)在岛上建筑石头城,时称崇武城。民族英雄戚继光曾据此抗击入侵的倭寇。崇武石头城后来发展成一座镇子。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在镇东门靖江村建造普莲堂一所,作为惠邑在家优婆塞持斋念佛的庵堂。这里的居民,有世代相传、子孙承续拜佛持斋的习惯,故普莲堂俗称子孙堂。1935年四月十六日,弘一法师因堂主丁心镜邀请,来普莲堂弘法。十七日至十九日连续三天,为道友们开讲《三皈五戒》、《观音菩萨之灵感》和《净土法门》。
四月二十一日,弘一法师亡母冥诞,在净峰寺开讲《华严经普贤行愿品》,至五月一日讲完。
五月三日,为灵峰大师圣诞,在寺讲大师事迹。
六月七日,在寺开讲《四分律戒本疏行宗记》,至二十一日讲完第二册。
七月三十日,为地藏菩萨圣诞,在寺讲《地藏九华山示迹大意》。
八月五日,弘一法师亡父讳日,在寺开讲《华严经普贤行愿品偈颂》,至七日讲完。当地听众甚多,大半为耶教徒。
关于耶教徒(基督徒)听受弘一法师讲法,有这样一段故事。--
净峰山下有所小学校的校长叫庄连福,是位耶教徒。他听说高僧弘一法师已来净峰弘法,便与附近礼拜堂的传道师陈连枝相偕上山往访。不料进入山门时,被随侍弘一法师的传贯法师拦住。他们说明了身份及来意,传贯法师却以为宗教信仰有异,互不相容,因而不许他们拜见弘一法师。庄校长等说,耶教的教义是"舍身救人",佛教的宗旨是"救苦救难",二者的济世之心是一致的,有些问题想向弘一法师请教呢。但传贯还是不肯引见,他们只好怏怏而归了。 第二天上午,庄校长正在教室上课,偶尔转头,发现有位和尚长跪在教室门口。他很惊讶,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急忙走出教室,把那和尚扶了起来。这才认出,他就是昨天下午阻拦他们入寺拜见弘一法师的那位和尚,于是请他到办公室喝茶。传贯法师坚不受请,站在门口说:"小僧传贯,是奉师父之命特来向你们赔罪道歉的。怎么还能让你们接待呢?"说着,从怀里取出一本《华严经》和弘一法师手写的四幅单条赠送给庄校长。
原来,昨晚传贯法师将庄校长来访被他阻拦的情由禀告了弘一法师。弘一法师听后,当即晓示他的做法是错误的,吩咐他今天上午务必下山登门赔罪。庄校长深为弘一法师博大的胸怀所感动。当他知道弘一法师这几天正向信众讲法,便和好几位耶教徒每天上山来聆听法音了。
弘一法师在净峰,曾手书清末惠安人庄贻华诗作《咏净峰寺》。诗作者与那位小学校长同籍同宗、同为漆园后人。由误会而佛耶(也可以说是佛道)合流,也是弘一法师在惠安所遇一缘吧。
八月二十七日,性愿老法师由弘一法师陪同前往崇武镇西门晴霞寺,代其开讲《法华经普贤品》,至二十九日讲讫。每天听众百人左右,为惠安空前未有之盛会。
弘一法师初到净峰寺,曾在院内种植菊花一畦。十月下旬,菊花"犹复含蕊未吐"。弘一法师将赴泉州,临行有感口占一绝,聊以志别。诗日:
我到为种植,我行花未开。岂无佳色在?留待后人来。
十月二十二日,离净峰,在惠安城内留宿。二十三日上午,在城西科峰山南麓科峰寺讲《佛法大意》,听众多为附近群众,为其中五人证授皈依。
十一月初,应泉州承天寺戒堂开堂师之请,在戒期会作通俗性演讲,题为《律学要略》。弘一法师说:"既是露天演讲,听众不只是受戒的僧侣,还有很多外人。这正是一个使大众种植善根的极好机缘,所以我特别愿意来与诸位谈谈。"在三天时间中,他主要讲了两方面的内容:戒律传人中国的历史过程、四分律的流派与消长、南山律的由来;三皈、五戒、八戒、沙弥沙弥尼戒、式叉摩那戒、比丘比丘尼戒和菩萨戒等诸多戒法的真相和受戒的方式。
弘一法师以为,近几百年来戒律之松弛、佛门之放逸,固然由于戒法的严格繁重,致使其走向了反面,但缺乏执法行礼的师资也是原因之一。他以受沙弥比丘戒之不易为例,沉痛地说:
"若受沙弥戒,须二比丘授。比丘戒则至少要有五比丘授。倘若找不到比丘的话,不单比丘戒授不成,沙弥戒也授不成。我有一句很伤心的话要对诸位讲:从南宋迄今六七百年来,或可谓僧种断绝了!以平常人眼光看起来,以为中国僧众很多,大约有几百万之多。然据实而论,这几百万中要找出一个真比丘,怕也是不容易的事!如此,怎样能授沙弥戒和比丘戒呢?
"我们生此末法时代,既没有能授戒的人,如何会得戒呢?诸位听到这种话,心中一定十分扫兴。或者以为既不得戒,白吃辛苦,还不如早日回家为好,何必在此辛辛苦苦做这些极无意味的事情呢?但如此怀疑是很不对的。我劝诸位应该好好地镇静地在此授沙弥戒比丘戒才是!虽不得戒,亦能种植善根,兼学种种威仪,岂不是好?另外,如果将来想学律,也必须先挂名授沙弥戒和比丘戒,否则,以白衣学律必受他人讥评。所以,你们在这儿发心授沙弥戒比丘戒,实在是很好的事!"
承天寺戒期会圆满结束,弘一法师在温陵养老院住了十多天后,又因当地居士邀请,于十一月十九日由专员黄元秀陪同,二次前往惠安,住城内黄善人家。①十日,到西郊科山寺演讲,题目是三年前在厦门讲过的《人生之最后》。讲毕,为十人证授皈依。
二十一日上午,为一人证授皈依。下午,乘马远行,去二十里外许山头东堡村。该村昆山南麓有古刹瑞集岩。是寺始建于明朝初年。传说有一位高僧为丹青妙手,曾在寺中东壁画有一株紫荆树,以此又称紫岩寺。画中紫荆随斜阳倒映,树影延展到龙潭港边沿,自东堡至龙潭港五里间氤氤氲氲,瑞气咸集,故有瑞集岩之称。现存寺宇,系清同治年间重建,不知道是否还有瑞气荡漾,氤氲着一方土地?弘一法师到东堡后,住在童子许连木家中。二十二日,在瑞集岩寺讲经。二十三、四两天,在许童子家讲演,并为二十人证授皈依和五戒。
二十五日上午到后尾,宿刘清辉居士莱堂,下午演讲佛法。
二十六日上午到胡乡,寓胡碧莲居士莱堂,下午讲《阿弥陀经》,至二十八日讲毕,为十七人证授皈依及五戒。
二十九日上午到谢贝,寓黄成德居士莱堂。三十日讲佛法。
十二月一日午后回到惠安城内,寓李氏别墅。
①1935年旧历十一月间,弘一法师在泉州承天寺戒期会讲律,会后复赴惠安。期间曾有一信致蔡丐因,内涉及请蔡在上海觅购一本《韩内翰别集》等事,且说"余不久仍往惠安讲经"。《弘一大师全集》书信卷(福建
翌日去城北如是堂。是堂由明朝进士曾承芳所建,为惠邑释家优婆夷常住道场。堂额三字出自明代著名书法家张瑞图手笔。弘一当天在堂中作演讲,听众近百人。为斋堂常住王红姑证授皈(接上页)人民出版社版)及林子青编依,赐法名惠红。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