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帝国的软肋

_4 (当代)
第十三章 纷乱四起
更新时间2008-11-14 9:49:51 字数:4038
 各地地方官连连被杀。有些地方官则干脆率先起义造反。
  会稽(浙江省)郡守殷通听到江西(长江西北部)之地的造反已风起云涌,而变得坐立不安。
  “此地百姓不久也会起而造反。到时候,我一定会成为血祭的对象。与其如此,我为什么不自己起而造反呢?”他于是找来地方上的有力人士项梁,与之商量。
  “江西之地已全竖起叛旗。这是天将灭秦,天意是无法违抗的。自古有言:先下手为强,后下手遭殃。因此,我想举兵。如今能率领江东子弟打仗的只有你和桓楚两人,我要请你们担任将军。”
  听到此话时,项梁大为错愕。
  事情怎么变成这样呢?
  他原本是计划杀死这名郡守殷通,进而自己竖起叛旗的。
  项梁系楚国名将项燕之子。项燕因败于秦将王翦手下而被杀,但楚人都不相信项燕已死。陈胜、吴广举兵之际,曾经利用楚人此一英雄不死之说而冒用项燕名义,这一点已如前述。
  项将军之子——以此为号召时,楚人一定会踊跃参加起义才对。这和陈胜他们冒用项燕之名不同,他们拥戴的是货真价实的英雄之子。
  意图杀害郡守,而郡守却找他共商大计——项梁当然大为错愕。
  “桓楚正在亡命,这个地方只有小侄知道。我且问问桓楚的去处再说吧!”
  项梁如此作答,告辞离去。实际上,桓楚的去处,项梁和他的侄子项羽都不知道。项梁如此回答,为的是避免正面答复,要赶紧和侄子进行研究。
  项梁把经过告诉项羽后,问道:“我们该如何是好?”
  “这还需要考虑吗?叔叔,这是天赐良机,错过了岂不违背天意?我们立刻把郡守杀掉,呼吁江东子弟起兵吧!”
  “郡守官邸防备森严啊!”
  “我们可以乘虚而入,一举解决掉他。您把我带到郡守面前吧!”
  “好!到时候你佩剑在外面等我。我一喊你就进来,当场砍下郡守的脑袋吧!”
  “是的,我知道。”项羽昂然地说。
  项羽身高八尺,此时二十四岁的他血气方刚、武艺高强,是江东青年中的佼佼者。
  项梁回到郡守公馆,说:“小侄知道桓楚所在之地,但派别人去,桓楚一定连见面都不愿意。所以,使者任务请指派项羽担任。”
  “好,那就派项羽去见桓楚吧!”
  “我这就把小侄叫进来,他在外面等着……”
  项梁于是站起身来走到门口,大声喊道:“郡守有请!项羽你进来吧!”
  “是!”项羽同样大声回道,手执佩剑,大步走了进来。
  “这个年轻人看起来雄赳赳气昂昂的嘛!”殷通眯起眼睛望着项羽。这个有为的年轻人将要成为自己的部下——他想到这一点便心花怒放。
  项羽笔直走到郡守面前,在场的郡守幕僚,无人料到会有事情发生。他们都认为项羽是进来接受郡守指令,准备以使者身份去见桓楚的。
  干吗要走得那么近呢?大家刚开始狐疑时,项羽不但没有停步下来,更以脱兔之势,往前冲去,同时拔出佩剑,吼叫了一声。会稽郡守殷通以反射性动作站了起来。就在他还未站稳之际,项羽的剑已猛然砍在他的脖子上。郡守的头颅喷出血浆,掉落地面后,滚到项梁的脚前。幕僚们蓦然站立起来,项羽立即挥剑砍向他们。这是奇袭。
  击杀数十百人。
  《史记》如此记载。
  项梁抓起殷通的头颅,并且拿起郡守的印绶,佩戴在自己身上。
  从秦朝开始,郡县官员由中央派遣,“印绶”也受到重视。春秋战国时代,一般人甚少听到印绶这个名词。在秦以前,印监一般以“玺”为名,后来始皇帝规定“玺”字只归皇帝使用,官吏之印监遂以“印”为名,以资区别。这个情形与原本是一般人自称所使用的“朕”字后来归皇帝专用一样。印是官吏身份的证明。绶是穿过印环的带子,长度为一尺二寸,一般以系在腰际的时候居多。
  项梁佩带郡守印绶,等于是宣告“会稽郡守在此”。
  由于项羽勇猛过人,众人慑于其威势,无人敢吭一声。
  项梁于是将举兵之事告知民众。由所属郡的各县召集的精兵达八千之多。
  始皇帝将天下分为三十六郡。郡是最大的行政单位,长官为“守”。郡之下为县,其长官称为“令”。项梁和项羽是以郡为单位起而造反,而以县为单位较小的造反情形也四处可见。
  在江苏省北部、徐州市的西北,现在也叫沛县的地方。在秦代,沛县是属于泗水郡的。
  沛县县令正为如何应付陈胜举兵而日夜苦思。搞不好自己会被崛起的人民杀掉。类似的事情已频频发生。但县令本身竖立叛旗,起而造反,也有遭到朝廷讨伐而被杀的可能。
  苦思结果,他决心起而造反,因而叫来书记萧何和监狱官曹参等部下商量。
  “造反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大人以秦朝官员身份,再怎么登高一呼,沛县子弟也不见得会响应跟随的。不如在外面召集由沛县逃亡出去的人,然后以这批人的力量对县城内的子弟施压吧!”萧何说。
  “由沛县逃亡出去的,有哪些人呢?”
  “刘邦就是其中之一。据说他有一百多名手下。”曹参回答。
  刘邦是率领从事骊山陵工事的工头,他们由沛县出发。但工人在途中陆续逃跑,结果无法前往目的地,若回沛县则得接受处罚,因而不得不逃亡。后来,他自然而然地成了逃亡者的首领。
  “对,的确有刘邦这么一个人……可是,怎样才能和他取得联络呢?”
  县令蹙着眉头,深深叹了一口气。他向来就是个优柔寡断的人。
  “方法不是没有。有一个叫樊哙的人和刘邦经常有所联络。大人可以派这个人为使者。”萧何回答。
  樊哙是个“屠狗”(以杀狗为业的人)。当时的人都嗜吃狗肉,卖肉的人一般以“屠狗”称呼。萧何知道肉贩子樊哙与逃亡中的刘邦暗中互通有无,却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未加检举。
  “好,就叫樊哙去找刘邦吧!”
  县令难得一见地当场发布命令。不过这并不是决断力使然,而是狗急跳墙心态的自然反应。这不是出于自我意识的行动。果然,在派樊哙以使者身份出发的第二天,县令又开始担忧了。
  召刘邦这么个粗人回来,这个决定对吗?他以后会不会爬到我头上来呢?
  虽然渐趋衰微,秦王朝依然有全国性的武力组织。陈胜、吴广只是暂时性的奇袭成功,一旦正式战争时,胜利归谁,还不能预料。倘若秦占优势,造反的人不是都会被斩首吗?
  反复思量后,听到刘邦一行人即将回县的消息,县令突然改变日前的命令了。
  “关闭城门,禁止刘邦党徒进入县城。倘若有人内应,格杀勿论!”
  最为惊讶的是书记萧何和监狱官曹参。受县令之托策划造反事宜,现在县令却又不想造反,这两个人还能不大大错愕吗?
  “这不是开玩笑的事情,搞不好连我们都会被杀掉。”
  “于今之计,我们只有逃跑。”
  曹参和萧何于是趁着黑夜,翻越城墙逃出县城,准备投靠刘邦。除此以外,他们是没有其他去处的。
  刘邦的部下尚不满百,这批人不是逃兵就是逃工,素质之差,任何人看了都要摇头。连为首的刘邦都不是像样的人物。他唯一的长处是为人豪爽和善于用人。
  一身褴褛、形同盗贼的刘邦,来到紧闭着的城门前。
  “喂!你们叫我回来,却让我吃闭门羹。这是什么意思?”说这句话时,他还吐了一口痰。
  翻越城墙的萧何和曹参这时来到刘邦面前。
  “实在对不起,没想到事情演变到这个地步。这都是心猿意马的县令惹出的,搞得我们也自身难保,还望仁兄见谅。”
  萧何和曹参轮流把事情的经过说给刘邦听。
  “好,知道啦,我并没有责怪你们。可恶的是县令,这家伙……”刘邦环抱双臂,有所思量。
  不会把事情老放在心里,也是这个人的长处之一。这是刘邦首次举兵,而一开始他就遭遇巨大考验,后来更尝到败战滋味以及其他诸多苦境。老把事情放在心里的人,是不可能取得天下的。彻底的“乐观主义”,可以说是刘邦统一天下的最大原动力。
  刘邦放下双臂说:“萧何兄,你会写字吧?”
  “那当然。不会写字怎能担任县书记呢?”
  “好,那你就替我写一封信吧!”
  “要写给什么人呢?”
  “写给沛县父老。就是所谓的檄文嘛!”
  “写倒没有问题,可是,这封信如何发出去呢?”
  “这封信不是写在木简上,而要写在绢布上。写好后缚在箭上,射进城内,不就得了吗?而且信不是只写一份,要多写几份,这样比较有把握。”刘邦说。
  “这个主意很好。”
  萧何对刘邦的脑筋相当佩服。檄文很快就完成。
  天下受秦害已久。沛县父老倘若与县令共同死守县城,在诸侯联合军攻打之下,定将遭到屠城命运。沛县县民唯一之求生途径乃诛杀县令,并且由子弟中推举相当之人以呼应诸侯,如此始得确保身家性命。不然,只有悉数被屠杀之一途!
  这些帛书以弓射进城内。效果远较预期的好。
  沛县百姓原就对县令三心二意的作风甚为不满。在这样的时代,人民冀求的是指导力强、值得依赖的领导人物。
  就人民的立场而言,本身内心动摇不定的领导者,不但不能仰赖,更会造成恐惧感。
  面临生死关头,而赖以求生的领导者却不能依靠——在这样的情形之下,人民还能不恐惧吗?
  “把那家伙干掉算了!”
  战国时代的杀伐风气,这时犹未消除。人民对重税、兵役、劳役等压力的怨嗟,当然会以直接的统治者——县令,为泄恨对象。
  沛县住民蜂拥包围县衙门,杀害了县令。
  厚厚的城门被推开了。沛县父老迎接刘邦进入城内,并且要把县令印绶交给他。对此,刘邦却固辞不受。
  “你们看看我的样子,这副德性像个县令吗?”
  刘邦翻起破烂的衣袖让大家看。这衣袖不仅破旧不堪,更是沾满污垢。
  “这个样子确实不像个县令……”
  人们有此感觉,但一时之间却也找不到第二个人来担任这个职务。刘邦最后还是被推举为县令,称为“沛公”。以“公”称呼县令乃楚国的习惯,这个名称也因此而来。
  连县令都不配担任的这个人,后来竟成为天下之主——这一点,谁会料想得到呢?
第十四章 混沌之世
更新时间2008-11-17 10:21:48 字数:4131
 “天下好像开始动荡了。”张良抚摸着自己的手臂说。
  在他面前的是方士徐福。他是以到东海取长生不老仙药为借口,向始皇帝敲诈不少金钱的人物。他根本还没有到东海仙岛,始皇帝就已死去,现在,已没有这个必要了。
  “该是动荡的时候了。今后还得由我们继续撼动下去才行。”
  这是山东半岛南方基部,约略接近现今青岛市的琅邪之地。窗外可以望到蔚蓝大海。
  “徐福兄,为什么没看到你的船队呢?”张良先前就发现这一点,犹豫了半天才发问。
  出生韩国宰相家庭的张良,为了向灭亡韩国的秦始皇复仇,雇用投掷力士范发在博浪沙袭击始皇帝,失败后,他躲在下邳(江苏省北部)。期间,他偶尔到琅邪,接受徐福的资助。这些钱用来豢养为了再度发难而雇用的壮士和各地侠义之士。
  上次来时,徐福宅邸前的海上停泊一批巨船。始皇帝前来视察时,非让他看到前往仙岛之准备工作确实在进行不可,因此,渡海用的船只的确在建造中。
  “我的船队出海了。”徐福微笑着回答。
  “不会是到东海去吧?”
  “哈!哈!是航向南方的,然后转向西方。我也不知道此刻在什么地方哩!”
  “航向南方然后转向西方……是入江,对吧?”
  当时的“河”指的是黄河,同样,只说“江”是指长江而言。
  顺便一提“扬子江”这个名称的由来。南京的偏东方处是镇江(因系南京之口,故有“京口”之别名),唐代时,这个地方的对岸设“扬子县”。扬子县有前往镇江的码头,人们将这一带的长江称为“扬子江”,而外国人却误以此为整条长江的名称。
  扬子县后来被废,现在称为仪征县。近代,扬子县曾经恢复旧名达三年之久。那是清朝末代皇帝宣统即位后的事情。由于宣统名溥仪,各地有“仪”字之地名均被更改。当时,仪征县更改为“扬子县”旧名。但清朝于宣统三年灭亡后,扬子县又恢复为仪征县。
  “你的推测很正确。”徐福神秘地笑着说。
  “是到鄱阳去吧?”张良追问道。
  “你真是个千里眼嘛!哈!哈!哈!”徐福这会儿咧开大嘴笑起来。
  张良在下邳过的是侠客生涯,一方面指挥胡须汉子田筒探查诸国情势。
  他探听到一个情报——琅邪徐福频频与鄱地进行交易。徐福派到长江的是巨大船队,交易颇具规模。
  鄱地乃长江流入现在江西的一带,指鄱阳湖所在地而言。
  “据说,鄱之县令是相当了不起的人物。”张良说。
  “你知道的事情真不少嘛!鄱之县令名叫吴芮,确实是个了不起的人物。我已经把有关你的事情告诉了他。他会帮助你撼动天下的。”
  “好,我会找机会和他见面……为了称霸中原,一定要有稳固的根基。据说,吴芮这个人甚得民心。那个地方的住民由于和你交易,所以都很富有,生活自然安定嘛!”
  “让我换个话题。据说,项梁在会稽斩杀郡守揭竿而起。你是不是准备前往参加他们的起义呢?”徐福问道。
  项梁亡命期间,曾经到过张良在下邳的住处为食客。这两个人是有一段渊源的。
  张良没有回答徐福所问的话,只是缓缓摇了摇头。
  “还好……如果你准备前往参加项梁阵营,我是坚决表示反对的。项梁是名门族长,自尊心太强了。你是曾经照顾过他的人,所以,他不敢不好好待你。不过,正因为如此,你去了也不会受欢迎的。而且,武门出身的那批人,杀气腾腾。他们能一下子毫不容情地砍掉会稽郡守的头,你一旦去了,脑袋一样随时有可能落地的。”徐福用庆幸口吻说。
  “你必须把情势看清才动。最重要的是,看人绝不可以看走眼。”
  张良对说这句临别赠言的徐福深深一揖,然后离开琅邪,往西方走。
  张良根本没有取得天下之野心。
  ——愚昧的人才想成为天下之主。
  他有这样的观念。
  ——王者之师。
  这才是张良的理想。担任意图取得天下之人的指导者,这种事情做起来更有意思。成为皇帝,不但要操许多心,而且很拘束,才不稀罕做呢!
  不过,到目前为止,张良并没有这样的对象。他现在才要开始仔细选择有资格做“王者”的人。项梁没有这个资格,这一点已经断定过。因为张良很早就认识项梁,对他的一切了如指掌,因而得此结论。至于其他人则有赖适时给予观察和测试,然后再作判断。
  舍弃项梁后,张良首先前往造访的,是率先起兵造反的陈胜阵营。
  陈胜这时候在干什么?
  他正忙着派遣远征军至各处。
  派遣武臣、张耳、陈余至旧时赵地之事,已如前述。
  副王吴广则率领诸将,正在围攻荥阳。荥阳属三川郡,郡守为宰相李斯的儿子李由。由于李由骁勇善战,吴广陷于苦战。
  此外,陈胜授将军印绶给一位叫周文的人,命他攻打西方之秦。这支部队进入函谷关时,已膨胀为战车千乘、兵卒数十万的大军。这是陈胜军队的共同现象,一路收编士兵迅速成长。
  这样的军队,在指挥官的能力优异时尚可控制,统御能力稍一松弛,则很有可能成为一盘散沙。
  秦则以一个叫章邯的人为将军,率兵迎战。
  章邯所率领的秦军,以依大赦令赦免的骊山囚人为骨干,这并非受过训练的正规兵;双方都是随时可能成为一盘散沙、危险性极大的军队。因此,胜负将视指挥官的统御能力而定。
  两军在一个叫戏的地方对峙。
  戏在现今陕西省临潼县,周幽王被杀的地点就在附近。
  论指挥能力,秦之章邯似乎较为优异。这次作战原本出自章邯的进言,可见他有相当的自信。
  与之相反,周文(《史记·始皇本纪》中记载为周章)虽然过去曾在楚军担任要职,负责的却是“视日”之事,也就是占卜时日的卜算师。
  ——今日的战事吉耶?凶耶?
  ——明日之行事最佳时刻为上午抑或下午?
  他的专长是做这类卜算事宜,对战事则一窍不通。
  周文率领的数十万军队大败后,从函谷关往东方落荒而逃。他们原先准备在曹阳(河南省)重整部队,结果在章邯部队的追击之下溃不成军,再败走渑池,最后在该地受到致命性挫败。
  周文于渑池之役自尽而亡。
  时为二世皇帝二年十一月间。
  如前所述,秦历以十月为岁首。陈胜吴广举兵是二世皇帝元年七月间的事,因此,周文仅仅于举兵之后的第四个月即败亡。
  秦因此而意气昂扬,同时也骄傲自大起来。
  秦除章邯外,更派遣司马欣、董翳等将军攻打各地造反军,且连战连捷。
  原本认为秦朝已到末日的天下百姓,因听到章邯胜利的消息,而对秦之实力重新评估。
  ——秦毕竟是天下之主,实力不可小觑,农民造反军无疑是螳臂挡车。
  连造反军中也有人开始出现这样的动摇。
  陈胜派遣到赵地的远征军司令官武臣以赵王自称,此事已如前述。
  在赵王武臣之下一个名叫李良的人,就是这样地起了动摇之心。
  ——我们的造反有可能成功吗?
  他是属于陈胜阵营赵王的人,却有了这样的疑窦。
  李良在武臣的命令下攻打常山,更以攻打太原为目标,继续进兵。但由于途中的险路井陉为秦军所据,无法前进,他于是打算折返邯郸(赵王武臣以此地为本营)请求援军。
  就在这个时候,一个自称为皇帝使者的人自秦军阵营前来,递交一封信给李良。信中说道:
  良曾在朕之下就要职,得皇宠。倘若良有叛赵归秦之意,朕将赦其罪,并授予高官厚禄。
  这封信说的是真的吗?勅书而无封缄,不是很奇怪的事情吗?
  李良半信半疑,但还是按照预定行程,准备返回邯郸。
  来到邯郸郊外时,李良一行遇到率领百余骑侍从的队列。
  “喔……是赵王的队列……”
  如此认定的李良,立刻从马背上下来,跪伏路旁以示尊重。
  事实上,这并不是赵王武臣的队列,坐在舆车里的是武臣的胞姐。她出来郊游,用餐时贪杯了,此刻已烂醉如泥,未能向李良答礼。为此,骑马武士策马趋前,代表其主子答礼:“承蒙礼遇,特此致谢。”
  李良一行对赵王近侍大都认得出面孔,而这位武士却是从未见过的人。李良一名幕僚于是问道:“请问,尊上何许人也?”
  这名武士倨傲地回答:“敝上乃赵王之胞姐。”
  语毕,掉转马首便策马离开。
  “妈的!”这名幕僚气愤至极,咒骂起来。
  李良虽然是赵王部下,却没有必要以臣礼对待赵王胞姐。何况赵王原来的身份远较李良为低。
  “这样的态度岂不是太失礼吗!您是赵之将军,以礼跪伏路旁,而那个女人却不下车答礼!将军,就算您能忍耐,我们却咽不下这口气。我们赶上去把她干掉吧!”这名幕僚杀气腾腾地说。
  听到此话,李良的愤怒之情也油然而生。刚才跪伏在地使他的衣服沾了不少尘土。拍去这些尘土时,他的愤怒达到了极点。
  这时,在井陉接到“勅书”之事闪过他的脑际。
  说不定那是真正的勅书……
  原本以为很快就会被推翻的秦却固若金汤,这一点,也使他原本游移的心顿时稳定下来。
  “好!”李良大声叫着。
  “追上去把那个女人斩掉!”
  “遵命!”
  幕僚策马往前狂奔而去。李良率领的部队跟随其后。
  赵王胞姐一行人片刻间悉数被杀害。
  “既然到了这个地步,我们的目标只有一个!”
  李良扬起马鞭,指向邯郸。
  “嘿!嗬!”
  全军齐声呐喊。他们看到李良鞭指的方向,就知道自己该做什么了。
  李良的部队蜂拥而至,砍下赵王武臣的首级。
  周文自杀和李良袭击邯郸,几乎在同时发生。
  张耳和陈余,由于平时和邻居交往甚睦,在这些人的协助之下得以躲藏,并且顺利逃出李良占领下的邯郸。
  张耳和陈余逃出后,募兵数万,拥立战国时代赵王遗族赵歇为王,以信都(河北省)为据地。
  李良进兵信都,被迎击的陈余部队打得一败涂地。
  张耳和陈余由信都再度进人邯郸。
  李良败走后,向秦军投降,成为章邯之部下。打败周文的章邯,此时颇有不可一世的气概。纳编李良部队后,他准备着手攻打邯郸。
  张良向琅邪徐福告别,并前往西方,此时的天下情势大致如此。
  天下一片混沌——张良在这混沌局势中摸索自己要走的方向。
第十五章 兵力问答
更新时间2008-11-18 10:14:06 字数:4013
 周文于二世皇帝二年十一月败死,陈胜则于十二月与秦将章邯交战。就在此时,陈胜为自己的驭者所杀。
  十二月之后当然是正月,而在秦则由于“正”与始皇帝之名“政”同音,因此回避使用正字,改称为“端”月。其含义为“最开端之月”。
  在这之前,正在包围荥阳的造反军主将吴广,由于为人倨傲,也为部下所杀。
  天下因而大乱。
  一段时期参加造反军的游移分子李良,后来又归降政府军,但并不是每个人都像他那样诸事顺遂。
  奉陈胜命令平定南阳的将军宋留,听到陈胜已死的消息,就判断造反军气数已尽,于是立即向秦投降。而秦军却将他送至咸阳,处车裂之刑,以杀鸡儆猴。
  这事件使人心更为动摇。
  ——非有领袖人物不可。
  时人普遍这么想。下象棋都需要有将帅,实际战争怎么可以没有领导者呢?
  造反军干部秦嘉,听到陈胜已死,立刻拥立一个名叫景驹的人为楚王。
  “实在拿不定主意到哪里去。真是煞费思量。那就去找新楚王景驹吧!”
  向琅邪徐福告别后,率领百名壮丁的张良,为何去何从而煞费心思。结果,在还未抵达楚王景驹所在地之前,他就遇到刘邦了。
  刘邦当时率领数千部下,在下邳西方活动。张良在此之前,从来没听说过刘邦这个名字。
  ——趁天下大乱而爬升起来的地方角头……
  最初,张良只把刘邦视为这样的人物。
  “仁兄能否告知经略天下的妙法?”
  初次见面时,刘邦以如此亲昵态度向张良请教。
  “天下人心正在大大摇动。人们渴望得到安定。太公兵书有言:唯有能使人民脱离动荡不安局面的人,始有资格经略天下。”张良回答。
  “那是说,即使迷惘也不能露出迷惘的样子啰?”
  刘邦反应快,态度也十分直爽。他还有一个长处是,被指责错误时,不但不以为忤,而且从善如流。
  “这是个少见的人物。肯虚心求教,并且会接纳别人的意见,一般的领袖人物普遍欠缺的这个美德他却具有……”张良内心暗自佩服。
  “据说项梁的声势相当大。他是个怎样的人物呢?”刘邦问道。
  “他于亡命期间,曾经在我家住过两天。虽然他的族人项伯一待就是数月之久……”
  “这是为什么呢?”
  亡命者离开潜匿之处,通常只在感觉危险之时。既然同罪相偕亡命的族人项伯滞留了数月,所以,这不会是因为安全问题的顾虑。
  “他大概是不想亏欠于我吧!”张良回答。
  不想叨扰别人——有时候是出于不想予人增添麻烦的考虑,有些人则是不愿受人照顾,以免自己日后有欠于人。
  “这么说,受他照应就不要紧啰?”刘邦道。
  受项梁的照应,在项梁的立场来说,是别人有欠于他。
  “没错。他会表示欢迎吧!”
  “那我就去投靠项梁。不管怎样,他是目前的最大势力啊……你准备怎么样?”
  “我因为曾经照顾他两天,所以不想直接隶属于项梁。我就归属项梁之下的人吧!这样比较心安理得。”
  “项梁之下的人?这么说,你是要助我一臂之力啰?哈!哈!哈!”
  刘邦张开大嘴笑起来。
  刘邦于沛县崛起后,曾经杀了泗水郡守,兵员人数愈来愈多。
  在造反时代,战争的意义在于攻杀敌方大将,并且夺其部下。因此,每次战胜,兵员人数就会增加。换句话说,扩张势力的唯一方法是多打几次仗。
  攻城略地后,倘若没有相当兵力留守,这个地方可能随时会被别人掠夺。当时到处都有数十人乃至数百人组成的强盗集团,所以,土地之争夺是司空见惯的情形。
  沛县在徐州北方约七十公里处,其西方约二十公里处为一个叫丰县的地方。沛和丰是邻县。刘邦举兵后,当然立刻就近攻略丰县。
  攻占丰县之后,刘邦派一名叫雍齿的人留守该地。
  雍齿是地方上的名士,有着乡下士绅的矜持。
  ——刘邦只不过是沛县的无赖汉。
  向来如此蔑视刘邦的他,如今却供这个无赖汉使唤。雍齿因而甚不服气。
  “要是像样一点的人,我当然愿意服从……”正如此思忖时,魏前来拉拢他。
  自从陈胜举兵以来,曾经被秦灭亡的六国,已在各地纷纷拥“王”自立。其中的魏王咎,在血统上远较刘邦纯正。
  由于有魏这个后盾,雍齿于是向刘邦竖起叛旗。
  “妈的!”
  刘邦为此怒不可遏,立刻出兵攻丰。由于雍齿善于坚守,迟迟无法攻克。本来准备一鼓作气收复丰县的刘邦,现在才知道这需要相当的兵力。
  雍齿背叛,与陈胜被杀同为二世皇帝二年十二月之事。
  陈胜死后,秦嘉拥立的景驹以楚王身份占据一个叫留的地方。留县在沛县东南仅二十公里之处。
  刘邦立刻前往留借兵。
  未料,留本身的情势相当危急,因为秦将章邯的部队已攻到附近。
  刘邦在萧(徐州之西)与秦军交锋,由于胜算不大,因而暂时退回留,然后转攻砀。砀在现今安徽省最北端,是与山东、河南两省邻接的砀山县。
  对砀之攻略成功了。战果是将对方的士兵纳编为自己的部队。砀的军队有六千,加上刘邦原本的兵力三千,部队兵员数现已增加为九千了。
  张良会晤刘邦就在这个时候。
  丰县还没有夺回。
  只有九千部队还无法独立。刘邦本来有意投靠楚王景驹,但分析之下,他认为投靠这个人不太有前途。
  就在这时,他听到项梁将军在薛地的消息,而且听说他的部队有十几万。此外,项梁更将自称楚王的景驹赶走。
  其实,这是理所当然的。
  陈胜高举叛旗后,各地豪杰纷纷响应。在诸豪杰中的名门项梁当然声望最隆。因此,在陈胜阵亡后,造反军之主导权理应归项梁掌握。
  秦嘉为了抵制项梁,所以很快拥立景驹为“王”,并宣称自己才是造反军之主流。
  项梁当然不会坐视这样的事情发生。
  ——陈王率先行事,却战而不利,迄今未知其所在。而今又有秦嘉背叛陈王,拥立景驹为王,岂非大逆不道耶?
  他以此为由,进兵攻打秦嘉。
  秦嘉于一个叫胡陵的地方败死。景驹逃至魏之故地(开封市附近)后,据说于该地死去。
  项梁之所以拥有十几万大军,是收编秦嘉、景驹部队而来的。
  “虽然如此,拥有十几万大军,未免太多了。”刘邦环抱双臂说。
  “你向他借五千兵员吧!”张良建议。
  “五千?这么大的数目他肯借吗?”
  “说两千他反而不答应,开口要五千,他会乐意借给你的。”
  “是吗?”刘邦凝视张良的脸,片刻后说,“好,那我就向他借五千兵员吧!”
  项梁果然把五千兵卒和十名将校借给刘邦。
  刘邦回到沛县后,立刻找来张良:“我现在才明白你为什么说那样的话。由薛带五千兵员回来时,我曾一路上摇头苦思,但现在已不摇头了。因为我明白了其中道理。”
  “明白最好。”张良莞尔一笑。
  “我决定今后一切事情都由你做主,你想怎么做就怎么做,不需向我请示。我实在服了你的太公兵法……”刘邦说。
  “你倒是多留心九千兵员不要被人霸占吧!”
  “这我知道。”刘邦露出会心微笑,同时点了一下头。
  刘邦原本有九千军队。借给他两千兵员时,这两千个人会被九千个人同化。这对出借的人来说是一件划不来的事。
  改为五千的话,情形会如何呢?这个数目是现有人数的近三分之二,因此,不太可能发生被同化之事。不仅如此,倘若这五千兵员成为部队核心,就很有可能成为左右全军动向的力量。搞不好它还有可能鸠占鹊巢,将别人的九千军队占为己有。
  因此,把人或东西借给他人,并非“越少越好”。
  不能因借到五千兵员而沾沾自喜,这当中还得提防自己的部队被别人吃掉。
  刘邦率领一万四千名将士,攻打丰县,好不容易将之攻陷。
  刘邦由丰县凯归时,张良以严肃表情对他说:“我所学的太公兵法乃辅佐帝王之术。我既然效忠于你,现在只有请你当帝王了。”
  “你等一下……这么重大的事情,岂可如此草率决定?”由于事出突然,刘邦一时显得有些惊惶。
  “我的主子一定得是帝王才行。”张良以坦然的态度说。
  “这不太好吧!我此刻的军队只有一万四千人,其中的五千更是借来的。以区区这等人数,怎能称帝呢?”刘邦苦笑道。
  “陈王以九百人开始啊!”
  “我的情形不能和他同日而语吧!”
  “你现在是隶属项梁,对吧?同时,由于你向项梁借来五千兵员,所以正在日夜担心自己的部队会被吃掉,我说的没错吧?”
  “没错。我没有忘记提防这一点。”
  “光会提防,不能称为是有办法的人。既然有这层关系,你应该以主动态度,反过来把他吃掉才对!”
  “什么?要我把项梁的军队……”刘邦变得目瞪口呆。
  “没错,他有十几万大军。这是一个很理想的渔场,渔获量会很大的。”张良道。
  “这不是异想天开吗?”
  “不是异想天开,而是理所当然。也可以说是常识吧!”
  “你的常识未免太异于常情了!”
  “项梁带出来的江东子弟只有八千。其他的是越滚越大、自然膨胀的。希望你不要被兵员数目所眩惑。实际上,使兵员数增加到十万、二十万,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十万、二十万?”
  “是啊!”
  “不管怎样,我相信你所说的一切……我开始认为使兵员数增加到十万、二十万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吧!”
  刘邦说这句话时顿然大声起来。他不是在闹着玩,而是以非常认真的态度思考着张良话中的真义。
  张良常以这样的方法给予野人刘邦思考事情的机会,作为“帝王学”之实地训练。
  张良不是在说大话。曾经担任始皇帝秘密警察的胡须汉子田筒,探查项梁阵营后,给了他一个报告:“黥布部队有二万。”
  黥布是鄱之长老吴芮的女婿。吴芮和琅邪徐福有深厚交情。
  也就是说,张良有把握随时从项梁阵营抽离二万部队。
第十六章 战云密布
更新时间2008-11-19 10:30:45 字数:4077
 造反军在各地起义时,秦朝宫廷的情形如何?
  二世皇帝胡亥从来不上朝。深居甘泉宫的他,日日以观赏相扑、戏剧或马戏为乐。他的身边永远有宦官赵高在旁。赵高这时已任郎中令要职。
  小人掌权,绝不会有好事。
  赵高以谋略使二世皇帝即位,并且在掌握权力后,立即大肆展开公报私仇之事。
  向来被鄙视为卑贱宦官的赵高,心中怀恨的人自然很多。他于是以莫须有罪名加诸所有过去轻视自己的人,将他们一一下狱或处刑。结果,他受到更多人的怨恨。他现在最担心的是,有人进宫向皇帝报告有关他为非作歹的行径。
  皇帝不上朝,就不会有事。想到这一点,他于是又向二世皇帝禀报:“陛下还年轻,现在就上朝裁决政务,说不定有时候会有错失,这等在诸大臣面前暴露缺点之事最好避免为宜。因此,陛下一段时期不要上朝,政务交给我们处理吧!”
  二世皇帝才不喜欢管理政务呢!如此正中下怀,便终日以观戏游玩为乐。
  “我也知道我做起事情来,一定会经常出错。与其出丑难堪,不如什么都不要做啊!”他知道自己的能耐。和已故长兄扶苏的才华相比,有若天渊之别,这一点他并不否认。
  一天,赵高对宰相李斯说:“自从陈胜、吴广举兵以来,函谷关之东极不安宁。而陛上却不断征用人民建造阿房宫,并且大量饲养犬马等无用之物为乐。我屡次想请皇上有所收敛,但我是位低职卑的人,说话没有分量。进谏是宰相的职责,你为何不劝阻陛下呢?”
  “我早就想对陛下有所进谏,可是,陛下许久以来根本不上朝,我连进谏的机会都没有啊!”李斯回答。
  “如果你确实有意进谏,我来安排晋谒事宜吧!看到陛下较有空时,我会通知你的。”
  “太好啦!费心之处,实在感激。”李斯对赵高的好意表示谢忱。
  我向来非常讨厌这个家伙,不过,倒也有可取之处嘛!李斯心想。
  实际上,这是赵高的阴谋。这个卑鄙的小人正意图陷害杰出的法律专家兼难得的实行家李斯。
  对赵高而言,李斯是最令他局促不安的人,也是这个世上唯一知道拥立二世皇帝之秘密的危险人物。他不知道李斯心里想的是什么。总之,李斯在世一天,他就一天不得安宁,更不能为所欲为。这种人非及早诛灭不可。
  “陛下正闲着。要上奏,最好趁这个时候——”
  一天二世皇帝正和女人们饮酒作乐时,赵高派人来到李斯处通报。
  李斯以为良机来到,于是赶紧进宫,请求晋谒。
  二世皇帝正在乐不可支之际,看到李斯进来做令人扫兴的奏言,心情恶劣至极。他不得不把抱在腿上的女人放下,并且噘起嘴来。
  这样的事情接连发生了三次。
  二世皇帝终于勃然大怒。
  “朕闲着的时间多得是,而宰相偏偏每次找朕饮酒取乐的时间求谒。这不是存心跟朕过不去吗!难不成认为朕还年轻,所以好欺负!”
  赵高立刻鼓起三寸不烂之舌,说:“李斯知道拥立陛下之秘密。陛下由皇子成为皇帝,奴才也被拔擢为郎中令,而李斯却依旧任丞相之位。他对这一点甚为不满,一直想拥有领土称王。因此,他企盼的是国家发生动乱,这样,就有机会达成自己的野心……依奴才猜想,陈胜那一批人造反,很有可能是丞相幕后操纵哩!”
  “有这样的事情吗?”
  “详情还没有查出来,不过,奴才知道匪徒以丞相的同乡为多。丞相的长子李由是三川军太守,但,他对横行三川一带的叛军坐视不管。这不是证明他们之间有所联系吗?李斯大概想趁混乱成为田常吧?”
  田常是齐简公之臣,是在朝廷杀害主君而夺了齐国的人。
  “这……这样的奸臣岂……岂可饶恕……”
  二世皇帝既惊又恐,脸色都变白了。
  “即刻把李斯拿下审问!”
  “遵命。”
  赵高叩头领命。
  李斯遂被下狱,并且受到拷问。
  造反阵营于陈胜死后,率领十多万军队的项梁成为主流。
  后来成为汉高祖的刘邦就在项梁麾下,这一点已如前述。
  项家乃楚国将军望族,这个家族充满典型的军人气质。
  也就是说,他们的个性刚烈,自尊心强,喜自我表现,自傲且顽固。
  秦将章邯攻打栗(在河南省)时,项梁派朱鸡石、余樊君二将迎战,结果打了一场败仗。余樊君阵亡,朱鸡石则败走胡陵。项梁激怒之下,亲自率兵,攻杀了自己的部将朱鸡石。他此举的目的在于追究身为将军的责任,人们听到这件事情时莫不摇头,说:“项梁的作风未免太严苛了。”
  项梁的侄子项羽奉叔叔之命攻打襄城(在河南省),由于守兵抵死坚守,所以迟迟未能攻陷。后来好不容易攻下时,项羽说:“这些守兵好可恶。把他们全活埋了!”
  项羽的手下于是挖掘极大的坑,将降伏的守兵全数活埋。作风同样刚烈强硬。
  二世皇帝二年六月,项梁召集造反阵营诸将至薛。薛在刘邦之据地沛县的东北,是现今山东省滕县一带,周代时为一小国。
  项梁召集诸将的目的,是由于陈胜之死已获确认,因而对今后的方针进行检讨。
  “我们今后应该如何,愿闻各位高见。”
  实际上,项梁并不是会听从别人意见的人。他召集诸将,为的是要宣布他自己的方针,此外也想借“召集”而显示自己的实力。召集诸侯的人就是霸王,这是春秋时代以来的习惯。
  与会人士中有位名叫范增的七十岁老者,他并不是项梁的部将,而是听到此地要开造反军高层会议,所以自行前来参加。或许这是老年人的厚脸皮所致吧?
  这位老者范增发表了一场演说。
  “陈胜的失败,是由于自立为王的缘故。但被秦灭亡的六国之怨恨,才是可能成为将秦推翻之原动力。因此,他应该拥立六国之遗族为王。六国中受秦迫害最惨烈的是楚。楚怀王为秦之奸计所陷而被掳,不得归国而饮恨客死于秦。楚人迄今仍每每想到怀王便潸然流泪。楚曾预言说:‘楚虽三户,亡秦必楚。’如今,崛起诸将竞相跟随你,这是因为你是楚国将军家族出身,期待你会拥立楚之子孙当王的缘故。我说的话,你明白没有?”
  项梁对此频频点头。
  听说一个名叫“心”的人,是楚怀王的孙子,正在一个地方受雇,从事牧羊工作。项梁于是拥立此人,使之以“楚怀王”为名。让他使用与其祖父同样的称号,为的是要使楚人奋起。
  由于新中心成立,造反军更加意气轩昂。
  刘邦及项羽等新中心少壮派将军攻陷城阳,破秦军于濮阳,进军西方后,更斩了三川郡太守——李斯的长子李由。
  这时候,李由的父亲李斯正身系囹圄。
  咸阳派出调查官员侦讯李由,但他们抵达三川郡时,李由已被杀。
  宦官赵高陷害的,并不以左丞相李斯为满足。他意图消除所有政敌,好使自己高枕无忧。右丞相冯去疾和将军冯劫也以“未能镇压土匪”为由,为刑吏所逮捕。不堪受辱的这两个人最后也自尽了。
  李斯于咸阳之市被处“五刑”(割断鼻、耳、舌、足,而后鞭打并腰斩)。
  被带往刑场途中,李斯回头望着连坐一旁的次子说:“我原本盼望能有机会再度和你带着黄狗,由上蔡东门出去猎兔……如今再也没有这个机会了……”
  语毕,父子相拥而泣。
  这是二世皇帝二年七月,也是项梁拥立楚怀王的次月之事。
  武门之人承袭的是傲慢血统。由于连战皆捷,楚军逐渐有了轻视秦军的倾向。
  “秦军全是连听到风吹声也会心惊胆战的怯懦之徒。我们且以秋风扫落叶之势歼灭他们,一口气冲到咸阳吧!”甚至总司令项梁都以这样的豪语助长士兵的傲气。
  ——项梁军定将溃败。
  造反军中有人如此预言。他的名字叫做宋义。
  秦军虽然连败,却不至于兵败如山倒。秦在总动员令下,不断将增援部队送往前线。
  担任统率任务的是名将章邯。
  秦军在定陶(在山东省西部)许久以来第一次大破楚军。这批楚军由总司令项梁率领。项梁于此役阵亡。
  章邯而后率兵北进,渡黄河攻打赵。以赵歇为王、张耳为宰相的赵,敌不过秦军之攻击而逃至巨鹿(在河北省南部)。
  楚怀王以宋义为上将军。宋义是因为预言项梁会败而才华受到赏识。
  项羽和范增分别被任命为次将和末将。这批军队奉命前往救赵。
  项羽对这项人事命令极为不满。
  由于预言我叔叔会打败仗而爬升起来,岂有此理!
  宋义为上将,而自己是居于其下的副将……自尊心极强的项羽,为此颇为愤慨。
  宋义率领的楚军到安阳(接近河南省和河北省之边界)后,在该地滞留达四十六日之久。
  副将项羽多次促请宋义进击。
  “哈!哈!穿着笨重铠甲,手执剑或枪纵横奔驰疆场,在这一方面,我当然比不上你。可是,坐下来思考策略,在这一方面,我比你强上许多。现在最好的方法是让秦和赵拼个你死我活。因为我们的目的在于攻破秦军,先让秦军战到筋疲力尽的程度,然后一举将之击倒,不是上上策吗?我劝你不要着急,慢慢等着吧!”宋义以对待后生小辈的口吻对项羽说。
  宋义为了与齐缔结友好关系,决定派自己的儿子宋襄前往交涉。这时候,诸侯纷纷拥立王室,齐则由被章邯杀死的田儋之子田市为王。
  宋义为即将赴齐的儿子设了盛大送别宴。
  时值十一月,且这一年的九月是闰月,时序已入严寒季节。此外,由于连绵大雨,士卒莫不挨饿受冻。这一年也发生饥馑,楚军由于长期滞留,军粮即将告罄。
  看到以地瓜或菽(豆子)充饥的兵卒时,项羽油然生起怒意。上将军宋义不以士卒为悯,却以佳肴为儿子设盛大别宴!等待秦军筋疲力尽——这不是说屁话吗!秦军攻破赵军后,精神定会加倍抖擞!这就是战争!连这一点都不知道的人在担任上将军,岂不是在开玩笑!我为这批士卒打抱不平!非为他们设想不可!
  清晨,项羽求见上将军宋义。
  “你又来催促进军之事,是吗?不管怎样,先进来吧!”宋义在帐幕里对项羽说。
  项羽左手掀起帐幕,进入里面。他的右手持着白刃。
  “哇……”
  帐幕里传出惨叫声。
  项羽再度掀起帐幕走出来,他手中提着还在淌血的宋义首级。
  ——宋义与齐密谋叛楚,因而将之诛杀!
  项羽如此告知全军。
第十八章 西进之路
更新时间2008-11-20 9:43:45 字数:4235
 项羽接受章邯投降并缔结盟约后,立他为“雍王”。只是,项羽把章邯留在楚军内,任命长史欣为上将军,率领归降的二十万秦军。
  项羽之所以接受章邯投降,不是因为缺乏军粮,他只是没有时间和章邯所率领的二十万秦军周旋,他非第一个攻进咸阳不可。也就是说,他在赶时间。
  纳编在巨鹿观战的诸侯军后,项羽手下已有四五十万大军,现在加上二十万秦军,数目一下子增至六七十万之多。这批大军由河北省南部出发,走与黄河平行之线向西南前进,来到现在洛阳之北的孟津附近后,渡过黄河,并且在一个叫新安的地方整顿部队。就现在的地图来看,项羽应该会进入洛阳,实际上,当时的洛阳城在现今位置更远的东方。因此,急着往西的项羽,根本不可能会有折返的念头。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