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情感智商

_14 丹尼尔(美)
匹兹堡大学医学院精神医学主席大卫·卡佛持另一套看法:“二次大战从社会普遍工业化,可以说家已
不再像空了。父母愈来愈漠视孩子成长过程的需求。这不是导致抑郁的直接原因,却有间接促成的效果。
早期的压力可能影响神经的发展,许多年后在沉重的压力下便可能落入抑郁的陷阱。”
贝州大学心理学空沙里曼提出另一个角度:“过去三、四十年,个人主义抬头,宗教信仰式微,亲族与
社区间的互助精神漠然,人遇到挫折与失败时再也找不到支撑的力量。一旦你以为失败了就再也爬不起来,
甚至因而否定生命,自然很容易因短暂的挫折沉溺于绝望的深渊。但如果能有宽广的视野,譬如说相信上
帝与来生,那么失业对个人而言不过是一时的挫折。”
无论原因为何,年轻人的抑郁已是极待重视的问题。在美国,匀童与青少年一生中患掐郁症的机率有
很明确的数字,但关于实际的患病人数,各方的估计有很大的出入。有些流行病学厂家运用很精确的计算
标准,也就是官方订定的抑郁症诊断症状,发现十一到十四岁的男女孩每年月日患严重抑郁的比例高达8%
到9%,便有的研究却只有这个数字的一半,有的甚至说只有2%。研究指出,青春期的女孩患病比例机率
几乎倍增,十五到十七岁之间的女孩患一次病的比例高达16%。但青春期的男孩患病比例维持不变。
留白的青春
研究发现,即使是轻微的孩童抑郁也可能预示未来患更重的抑郁的,这个惊人的发现告诉我们,孩童
抑郁不仅要治疗,也不能轻忽预防。过去我们总以为孩童抑郁没有长期的影响,长大后自然就好了,现在
证明这个假设经不起考验。当然,每个孩子偶尔都会有悲伤的时候,不论是童年、青少年或成年,每个阶
段都会有大大小小的挫折、失落与悲喜。需要预防的当然不是这类生命中避免不了的波折,而是一种严重
许多的忧郁,当悲伤恶化到使孩子抱持绝望、烦躁、退缩的黑色人生观。
根据匹兹堡西方精神医学学会与诊所的心理学家动静莉亚·考维兹收集的资料,因抑郁接受治疗的孩
童中有四分之三年后来有更严重的复发情形。考维兹研究的对象包括年仅九岁理被诊断出抑郁症的孩童,
每隔几年再评估其病情,甚至追踪有些病患难与共到二十四岁。
患严重抑郁的孩童平均患病时间十一个月,但有六分之一长达一年半。轻微抑郁有六岁初发的案例,
一般而言病情较轻但为时较长,平均约四年。考维兹发现,轻微抑郁的病童恶化为严重抑郁的机率较大,
又称之为双重抑郁。而双重抑郁症者未来复发的机率会又较别人大。抑郁病童进入青少年及青年期后平均
每三年有一年会患抑郁基躁郁。
抑郁对病童的影响不只是疾病的痛苦而已。考维兹告诉我:“孩子的社交技巧多习自同僚的相处,譬如
当你想要某样东西而得不到时,你会参考其他孩子的作法。而抑郁的孩子在学校常受忽略,也不太受同辈
的欢迎。”
这些孩子因常感沉郁忧伤,不会主动交朋友,甚至别人采取主动时也会逃避,在别的孩子眼中这是拒
绝的讯息,以致在游戏场上处处被排拒或忽视。这种人际经验的空白,使这些孩子错失正常游戏中学习的
机会,走出抑郁阴影后,往往要格外努力才能在情感与社交技能上追上一般孩子的脚步。研究人员比较抑
郁病童与一般孩子,发现前者社交能力与人缘都较差,朋友较少,与其他孩子的关系较不和谐。
抑郁对孩子的另一个影响是课业。抑郁会减弱记忆力,使人在课堂上较难专注,学过的东西也不易保
存。一个了无生趣的孩子很难有精力应付课业上的挑战,更别论达到行云流水的学习经验。考维兹研究发
现,孩子抑郁的时间愈长,成绩下滑得愈是厉害。事实上,病童的平均分数与其患病时间恰成反比,在患
病期间持续稳定滑落,成绩的低落自是加深病情的严重,正如考椎兹所说的:“试想你已经觉得很沮丧了,
偏偏成绩满江红,又没有半个朋友。”
抑郁型思考
孩童抑郁的主要病症是无助与绝望感,而这种感受乃是源于对人生的挫败采取悲观的解释,这一点与
成人抑郁的问题毫无二致。当然,我们早已知道抑郁的人是悲观的。但直到最近人们才发现,忧郁型的孩
子尚未患抑郁症以前就已儿持悲观心态了,这个发现对于抑郁的预防提供一线希望。
支撑此一发现的一种厂家是关于孩子的自信,探讨的是孩子是否篡位有能力改善现况。研究方式是请-
孩子就如下的问题自我评分:“在家中碰到问题时我比别的孩子更能协助解决问题”“只要我努力就能有好
成绩”。对这类问题都答否的孩子等于是充满了无力感,而这正是抑郁孩子的特征。
有项研究对这个现象提出极有力的证据,研究的是五、六年级学生收到成绩单后数天内的反应。我们
知道成绩单是童年时期最重要的一个悲与喜的来源,专家指出观察孩子收到分数比预期差的成绩的反应,
可显示很重要的意义。有些人认为成绩差是因为个人的缺陷,有些则认为是源自可改变的因素,结果发现
前者会比后者易觉得沮丧。
另外研究人员研究一群同学排拒的三、四、五年级学生,追踪他们翌年到新班级时是否仍被排挤,结
果发现孩子是否觉得沮丧与其对被排挤理由的解释有很大的关系,认为是源于自身缺陷的同学觉得较沮
丧。乐观心态者即仍被排挤,却因相信事情终转机而不觉得特别沮丧。美国小学升七年级时压力特别大,
厂家发现悲观心成者面对学校的课业,可家里任何额外的压力,都会变得沮丧。
另外一项为期五年的研究民三年级开始患抑郁症的学童为对象。他们发现幼童可能患抑郁症的最明显
预兆,是悲观加是重大打击,如父母离婚或亲人去世,可能是因为这时父母较无法提供精神抚慰,孩子很
将成败归诸自身的特质,如“我成绩好是因为比别人聪明”或“我太无趣所以没有朋友”。这时期养成悲
观想法的人便可能胃挫折而陷入抑郁。更糟糕的是抑郁本身会强化悲观的想法,孩子走出抑郁后往往情感
上已留下疤痕,坚信自己课业不可能进步,人缘不可能好,也不可能逃脱抑郁的本质。正是这些信念使孩
子未来很可能再度陷入抑郁。
拦截沮丧
但孩子的前景也不尽是黯淡的,种种证据显示,教导孩子采取较乐观的心态,有助于预防抑郁,亦即
尚超过一般不快乐的界线。其中有些可能在数周或数月后会恶化成抑郁症。
他们为这七十五名轻度抑郁的孩子特开放学后的课程,教他们质疑与抑郁有观的思考模式,学习结交
朋友,改善亲子关系,参与较有兴趣的社交活动。八周以后,发现55%的人已完全恢复,而未参与课程的
学生则仅有四分之一走出抑郁。一年后,比较组的学生有四分之一恶化为严重抑郁,参与课程的只有14%。
显见实验课程虽短,似乎已能使学童患难与共抑郁的机率减半。
另一种每周一次的特别课程则是开给十一到十四岁父母不和而有抑郁症状的孩子,教导他们学习基本
的EQ,包括争端的处理,三轴而后行,以及最重要的,为自己的悲观想法提出质疑。譬如说考试考坏了
不要一味地认为是自己不够聪明,而应更加用功。
参与设计这项课程的心理学家沙里曼指出:“我们让孩子学习,焦虑、悲伤、愤怒等情绪并非毫无来由
地落到你身上,而你,只要改变情绪。”而当一个人质疑令人沮丧的想法时,沉郁的气氛便很难积趣成乌
云,诚如沙里曼所说的:“这种立即生效的振奋剂可以积久成习。“
这个为期十二周的课程同样使患抑郁症的机率减半,且成效维持两年之久。课程结束一年后,只有8%
的人被测试为轻度到重度抑郁,未参加的比较组则多达29%。两年后约20%的人显示轻度以上的抑郁,比
较组则多达44%。
孩子在进入青春期时学习这些情感技能效果特别显著。沙里曼指出:“这类孩子在成对青少年常感困扰
的被排挤问题时,似乎较懂得如何处理。他们似乎是在年届青春期、这个抑郁极易侵袭的重要关卡学到诀
窍的,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成为固有的行为模式,显示他们在日常生活中不断练习与运用。
上述课程深受其他孩子抑郁专家的认可。考维兹说:“要真正解决抑郁这样的精神疾病,一定要在孩子
生病以前防患未然,或可称为心理学的疫苗接种。”
饮食失调
我在六0年代末期读临床心理学研究所时,认识两个患饮食失调症的女人,不不定期我是到多年后才
知道的。其中一个是哈佛数学系的高材生,是我大学时代的朋友,她虽骨瘦如柴却一点都吃不下东西,说
是看到食物就想吐。另一个是麻省理工学院的图书馆员,身材高大,嗜吃冰淇淋蛋糕等甜点。有一次她很
不好意思地向我透露,暴饮暴食后她会偷偷跑到浴室去吐。照我们今天的认识,前者患了神经性厌食症,
后者是贪食症。
但当年还没有这些病名,医界才刚开始讨论这类问题,这方面的先驱希尔达·布鲁齐在一九六九年发
表了一系列相关论文。她对那些饥饿致死的妇女深感困惑,指出其中一个原因可能是无法对身体的强烈欲
望做适当的辨识与回应,而最重要的当然是对食物的饥渴。自此关于饮食失调的各种临床论文陆续问世,
各派理论五花八门,有的说是因为年轻女孩追求达不到的女性美标准,有的说是因为控制欲强烈的母亲使
女儿陷入愧疚的罗网。
这类假设多数患了一大弊病:都是在治疗期间观察推论而得的。从科学的观点来看,比较理想的方式
是以数年的时间研究一大群人,看看哪些人最后罹患饮食失市制症。在明确的比较下当可找出导致疾病的
真正原因,譬如说我们可以知道一个有控制型父母的女孩是否较易患病。
后来果然有人做了这样的研究,对象是明尼亚波利某富裕的市郊中学九百多名七到九年级的女学生,
结果发现导致饮食失调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情感能力不足,尤其是无法分辨不同的负面情绪并加以控制,厂
家发现六十一名学生已出现严重的厌食症。症状愈是严重,面对挫折与困难时愈是出现强烈的负面感受,
同时却又愈无法辨识自己的真正感受。这时候如再加上对自己的身材极度不满意,结果便是厌食或贪食症。
研究发现,过度控制型的父母并不是致病主因。布鲁齐早已提出警告,根据后见之明很难做出准确的推断,
举个例子,父母发现子女有饮食失调现象后,很可能因急于帮助孩子而采取严格控制手段。此外,一物质
财富人以为对性畏惧、青春期的提早到来、自我评价太低是饮食失调症的原因,经研究证明并非属实。
透过这项前瞻式的研究,我们发现饮食失调症的第一个原因是社会上普遍以过度瘦削为女性美的标准。
事实上,女孩在进入青春期以前便很在意自己的体重。一位小儿科医生便曾指出,他的一个七岁大的小病
人一听到母亲都她游泳便哭出来,原因是她太胖了,穿游泳衣不好看,而实际上她的体重很符合标准。一
项针对271位少女所做的研究显示,半数的女孩自认太胖,虽则绝大多数都在正常范围。不过,前述明尼
亚波利中学的研究告诉我们,过度在意体重尚不足解释女孩何以患饮食失调病。
有些肥胖的人无法分辨恐惧、愤怒与饥饿,把所有感受都视为饥饿,也因此每次心情不好就大吃大喝。
饮食失调症者似乎也有类似的问题,明尼苏大学心理学空葛洛莉·里昂观察发现:“这类女孩似乎对自己
的感受与身体讯息很迟钝,这是预测她们未来两年内是否会罹患饮食失调症的最准确的讯号。多数小孩都
会慢慢学会分辨自己究竟是觉得无聊、生气、沮丧或饥饿,而这是最基本的EQ,这类患者似乎正是缺乏
这种能力。她们可能与男友吵架,却说不出自己究竟是生气、焦虑或沮丧,只感觉到一场莫名的情感风暴
而不知所措。于是她们学会藉由吃东西来纾解心情,甚至变成无可自拔的习惯。”
女孩一旦养成这种习惯而又是一心想要保持身材,便可能发展成饮食失调症。里昂指出:“刚开始可能
是暴饮暴食,既而为了维持瘦削而呕吐或不断运动。有些女孩则是什么都不吃,这样她会感觉对纷纷扰扰
的情感困境有些许控制能力。”
由于对自身的感受分辨不清,再加上缺乏人际应对能力,这些女孩与朋友或家人的关系出现问题时,
往往不知如何改善关系或纾解烦恼,反而发展也厌饮食症、伉食症或暴饮暴食的恶习。里昂认为有效的治
疗应包括情感技巧的再教育。
孤单的孩子易辍学
小学四年级的贝朋友很少,好友杰森告诉他今天中午不陪他玩了,因为他要和查德一起玩。贝受不了
这个打击,垂头哭了起来,哭完了,他走到杰森与查德一起吃饭的桌前,对杰森吼道:“我恨死你了!”
“为什么?”杰森一头雾水。
“因为你骗人,你自己说这个礼拜都要陪我玩的,你说谎。”
说完贝便回到自己的位子,静静地哭泣。杰森与查德走过去要和他说话,但贝把耳朵蒙住不听,甚至
还跑出教室躲大垃圾桶后面。一群旁观的女孩尝试做调人。去跟贝说杰森还是愿意和他玩。但贝就是不听,
叫大家都别理他。他宁可独自舔伤口,暗自哭泣。
这的确是很伤心的一刻,多数人在童年或青春期都有曾经历这种孤单被拒的感受。贝比较特别的一点
是无法接受杰森修补友谊的努力,也因此使自己的痛苦更加延长,人缘差的孩子往往像他这样无法掌握重
要的人际讯息,第八章说过,易被排拒的孩子多半拙于判读情感或社交的讯号,即使能够正确读出也不知
如何回应。
这类不受欢迎的孩子辍学的比例特别高。据统计,他们与朋友的孩子比较辍学率高出二至三倍。一项
研究发现,人缘差的小学生中中学毕业以前辍学的比例是25%,整体比例则仅有8%。这也是可以理解的,
想想看每周在一个没有人喜欢你的地方待上三十个小时,那是什么滋味?
被排拒的孩子通常具备两种性格特质:一是易怒及误解别人怀有敌意;一是害羞易焦虑。另外还有一
种孩子不受欢迎,就是搞不清楚状况,抓不住重点,拙劣的应对方式总是让别人不自在。
这类孩子最搞不清楚的是情感讯息的传达。有一项研究请小学生在各种脸部表情中找出厌恶、愤怒等
情绪,发现人缘差的孩子不是想出极不可行的办法,就是以模糊不清的方式求助成人。例如有两个孩子同
时争一个玩具时,他的办法是“打他”。研究人员又请青少年扮成悲伤、愤怒、恶意的样子,人缘最差的
扮演得最不成功。也许正因为这样,这些孩子渐渐相信自己无力结交朋友,也果真因社交能力的不足屡屡
碰壁。他们不懂得尝试新方式,只是一再重复已证明无效的招式,甚至每下愈况。
人缘差的孩子常让人觉得无趣,自己也不知道如何让别人感受好一些。观察孩子游戏的情形会发现人
缘的孩子输的时候较会作弊、闹脾气或退出,赢的时候较会夸耀。当然每个孩子都想赢,但不论输赢多数
孩子都懂得适度收敛情绪,不致损及玩伴之间的关系。
很多孩子都会有短暂被拒的经验,这不是什么严重的问题。但有些孩子却是因情感判断与反应能力太
差而经常被排除在外,而且这种痛苦的边缘人地位常会一直跟随他们,甚至到成年后都可能无法摆脱。成
人的情感与社交技巧原本就是孩提时在游戏与亲密友谊中慢慢冶炼,边缘型的孩子少了这个学习机会,自
是比别人不利。
可以想见,这些孩子比较容易焦虑、烦忧、沮丧与孤单。事实上,一个人到十九岁时是否会有心理方
面的问题,可以从学生三年级受欢迎的程度准确预测,而且准确度高于老师的评分、成绩、IQ、及至心理
测验的结果。成人也是一样的,独居无友感到孤单的人患病与早夭的机率都较大。
心理分析家哈利·沙利文指出,我们多是在结交第一个死党时,学习到亲密关系的处理,包括争执的
和解与内心感受的分享。而被排拒的孩子在小学这个关键阶段中,结交死党的布什只有一般孩子的一半,
往往错失情感成长的重要机会。当所有的人都排拒你,只要有一个朋友就能改变一切(即使是普通朋友)。
友谊也要训练
但人缘差也是可以改变的。伊利诺大学心理学家史帝芬·艾许设计了一系列友谊训练课程,成效斐然。
首先他找出在班上最不受欢迎的三四年级学生,教他们如何表现友善与趣味,让游戏更好玩。为了避免给
这些孩子贴上不受欢迎的标签,他告诉孩子老师想要学习如何玩游戏,请他们当“顾问”。
艾许观察受欢迎的孩子怎么做,以此做为教材。譬如说当你不同意游戏规则时,可提出建议与妥协方
式(而非吵架),游戏时要与别人交谈,倾听观察别人怎么做,别人不好表现时要赞美,多微笑与主动提
供帮助或建议。训练课程不仅是口头上的教导,还有实际的演练。这短短的训练成效可观,一年后,这些
原本人缘最差的孩子,在班上受欢迎的程度已稳居中间位置。虽然没有能训练出超级社交明星,但也没有
一个再被排拒。
艾莫瑞大学心理学家诺威基的研究也得到类似的结果,他教导的的重点是加强对他人感受的判断与回
应能力。譬如说他会请小孩子练习表达悲伤、快乐等情绪,并将过程录下来,事后检讨改进。最后请他们
将学到的技巧应用到结交新朋友上。
这项计划对改善人缘有50%到60%的成功率,小学三、四年级受训的效果似乎比高年级好,对社交能
力差的孩子比对侵略性的孩子有效。不过这些差异应该都可透过课程的调整来改善,最重要的是证明人缘
极差的孩子,也可透过基本训练而获得友谊。
酗酒与吸毒
美国有些校园流行所谓的喝到昏,意指豪饮啤酒到不省人事,方法之一是在喷水水管的一端接上漏斗,
如此一瓶啤酒大约可在十秒内饮尽。而且这绝非单一的现象,一项调查显示五分之二的男性大专生每次豪
饮的酒量在七瓶以上,11%的人自称是豪饮派,实际上就是酒鬼的意思。半数大专男生与近40%的女生每
个月至少酗酒两次。
在美国,年轻人吸毒的人数在八0年代逐渐减少,酗酒人数却呈稳定成长,且年龄愈来愈低。一九九
三年一项调查显示,35%的大专女生自称饮酒是为了买醉,比一九七九年的10%甚多。整体而言,约三分
之一的大专生喝酒是为了买醉。酗酒同时造成另一个校园问题,据统计校园强暴案有90%发生在强暴者或
被强暴者饮酒的情况下。与饮酒有关的意外更是十六到二十五岁年轻人死亡的主因。
对青少年而言尝试吸毒与饮酒或许是一种成长的象征,但这危险的第一步却可能造成成长的伤害。尝
试以年虽不见得会上瘾,但多数上瘾者的确是在青少年时期开始尝试的。据统计,中学毕业生有90%试过
以饮酒,但只有14%变成酒鬼。尝试过古柯碱的数百万美国人中,上瘾的不到5%。究竟什么样的人会上
瘾?
当然居住院在高犯罪率的地区是最易上瘾的,这种地方很容易买到毒品,毒贩收入之高更是引人欣羡。
有些是因为自身当小差而染上毒瘾的,有些则是因毒品容易取得,加上同僚间互相效法,而最后一项因素
使毒品在任何地区都可能犯滥,甚至连富家子弟都不例外。不过这未解答我们的问题,因为初试毒品的人
同样是抗拒不了诱惑或效法同僚,但那些人最容易上瘾。
目前的一种科学理论认为,上瘾者是将毒品或酒精当作乐物,用以纾解焦虑、愤怒、沮丧等感受。他
们在初次尝试后便仿佛找到长期困扰的解答。一项研究追踪数百名七、八年级学生长达两年,发现有严重
情绪困扰的人最可能上瘾。也因此很多人好奇尝试后并未上瘾,少数人却几乎这试定终身,他们往往长期
困扰于某一问题,而在毒品或酒精中找到立即的出路。
匹兹堡西方精神医学会与诊所的心理学家莱夫·塔特指出:“对生理上较易上瘾的人而言,初次尝试的
第一口能产生常人无法体会振奋效果。很多正在戒毒的人告诉我,我第一次吸毒时,也是我第一次感觉像
个正常人。这带给他们生理上的稳定感,至少可维持短暂的时间。”当然,这是与魔鬼打交道,用短暂的
快乐称来生命的流失。
至于上瘾的种类则似乎与特定的情感模式有关。以酗酒为例可找出两种典型的模式。一种人在童年时
期常易紧张焦虑,通常在青少年时期发现酒精可安抚焦虑。这种人通常是男性。父母也是同类型的酒鬼。
至于生理上的特征则是伽马氨基丁酸(GABA)分泌不足,这是调节焦虑的一种神经传导物质,太少时便
会觉得紧张。一项研究显示酒鬼的儿子GABA值较低而易感焦虑,饮酒后GQBA值会提高而缓和焦虑。
除了洒精以外,这类人也可能对镇静剂上瘾。
一项神经心理学的研究便是以十三岁时便显示出焦虑症状的酒鬼之子为对象,发现这些人的额叶功能
较差。以致比一般人难以缓和焦虑与克制冲动。此外,前额叶又与操作记忆有关,帮助我们在做决定以前
思前顾后。功能不足的结果是在喝酒时不会想到酗酒的种种后果,因而更容易上瘾。
渴求平静似乎是先天易染酒瘾者的一个特征。一项研究以一千三百名酒徒的亲戚为对象,发现酒徒之
子中长期高度焦虑的人最易上瘾。研究人员认为这些人是以洒精作为焦虑症状的自我治疗剂。
另一种导致酗酒的情感模式是严重不安、冲动与无聊,表现在婴儿期是烦躁不安,到小学期则是坐立
不安、过度好动、易闹事。有些孩子更因此交上坏朋友,甚至混流氓。或表现出反社会人格,无聊时最常
有的反应是冲动寻求刺激。这种人可能缺少两种神经传导物质:5—基色与单氧化,成人后便藉由酒精来
纾解不安。他们因无法忍耐单调而任意寻求刺激,再加上本性冲动,除了酒精以外的各种药物也都可能照
单全收。
一个人可能因沮丧而酗酒,但喝酒后只有短时间的振奋,继而将陷入更深的沮丧,因此酗酒珠人所人
纾解的多半不是沮丧而是焦虑。经常不快乐的人比常人易对古柯碱等毒品上瘾,因为这些可直接消除沮丧
感。一项研究显示,在某医院因古柯碱毒瘾接受治疗的病患中,一半以上在上瘾前被诊断出严重沮丧,且
程度愈严重者毒瘾愈深。
经常愤怒则是另种型态。一项针对四百名海洛因及其他鸦片制剂的毒瘾患者所做的研究发现,他们最
显著的情绪特征是非常易怒,且终身不知如何控制愤怒。有些患者自称服用鸦片后终于感到感觉而平静。
易染酒瘾或毒瘾也许有先天的因素,但还是可能透过药物以外的方式戒除人们将酒或毒当做心理药剂
的心理,美国盛行数十年的匿名戒酒会就是有名的例子。只要患者学会控制情绪,能缓和焦虑、走出沮丧、
平息发怒,便可根本戒除吸毒或饮酒的动机。目前很多治疗计划都增列基本情感技巧的再教育,但理想的
方式是早在上瘾以前先做训练。
战斗不如止戈
过去十年来,社会上先后对未成年怀孕、辍学、吸毒以及晚近的暴力问题宣战。可惜这些常常都是为
时已晚的补救措施,所指出的问题都已严重犯滥,在青少年的生活中早已根深蒂固。这些措施只是危机的
补救,就好像发病后赶快派出救护车,而非在未发病之前先行接种疫苗。今后我们不应再重复无止境的战
役,而应着重预防措施,教导孩子如何在未来的生命中避开这些不幸的命运。
当然孩子的成长环境是无法选择的,不幸的也许碰到家庭破碎,父母虐待,或是极度贫苦,生长的环
境犯罪充斥,毒品犯滥。贫穷本身对孩子便是一大打击,研究发现贫苦子弟六岁时便显得比其他人易于恐
惧、焦虑、忧伤、发脾气、破坏东西,而且会持续到青春期。贫穷也会腐蚀家庭生活的品质,父母较少表
达感情,母亲较常陷入沮丧,较常诉诸打骂威胁的管教方式。
但EQ的重要性远超过家庭与经济因素,有些孩子面对各种人生挑战时一蹶不振,有的人却充满韧性,
其中的关键便是EQ。专家曾就数百名家庭贫穷、父母虐待、父或母患严重精神疾病的孩子何等长期研究,
发现那些历经最艰难的困境而不屈不挠的孩子具有一些共同的特征,包括吸引友谊的迷人性格、自信、乐
观、毅力、能迅速走出阴影、个性随和等。
不过大多数孩子并没有这些优势条件,这些多都半是幸运者的天赋本能。但正如十四章所说的,性格
也是可以改善的。当然,首先我们可以从政治经济面着手,解决贫穷等问题。只可惜社会福利并不是很受
重视,我们倒是可以从其他方面帮助孩子提升因应困境的能力。
就以情绪方面的异常为例,据统计约有半数的美国人一生中曾罹患相关疾病。一项研究抽样具代表性
8098位美国人,发现48%一生中至少发生一次精神方面的问题。最严重的14%一次出现三种以上的问题,
占任何时候所有精神病患的60%,也是重症病患的90%。病发后自是需要妥善的照护,但可能的话,最理
想的方式是一开始就避免疾病的发后。当然,江不是所有精神疾病都可预防,不过总是有一些可防患未然
的。从事上述研究的密西根大学社会学家隆纳德·凯斯勒告诉我:“我们必须及早提出对策,举例来说,
有一个女孩子在小学六年级时有社会性恐惧感,中学开始饮酒。接受我们研究时已二十几岁,仍然容易恐
惧,酗酒,吸毒,更因为生活混乱无目的而陷入抑郁。值得探讨的是,我们能及早做些什么预防她走到今
天这个地步?”
面对今天的青少年辍学、暴力等等问题,我们同样要这样自问。针对特定问题设计的课程近十年蓬勃
发展,偶然成为教育体系内独树一帜的迷你工业。其中很多都是口号动人而又被广泛采用,结果却效果不
彰。有些甚至有变相助长歪风之嫌,特别是吸毒与青少年性行为。
儿童性虐待的问题最啼以彰显这一点,据统计,一九九三年以来美国发生二十万件有实据的案例,且
每年增加案件约10%。多数专家认为十八岁以前遭性虐待的女孩约占20%——30%,男孩约50%,但因性
虐待待定义的差异及其他原因,各种统计出入甚大。探讨起来,并没有哪一型的孩子特别容易受害。但受
害者普遍觉得未受到保护,自身无力抵抗,以及因不幸的遭遇现时异于寻常孩子。
很多学校确已提供预防性虐待的课程,内容主要锁定在基本知识的加强,诸如教导孩子分辨不当的触
摸方式,如何提高警觉,以及发生事情后应立即告诉大人。然而,一项针对全美二千位儿童的调查显示,
这种课程根本毫无帮助,甚至还造成反效果。上过课的人一旦遭性骚扰,报告的机率仅及未上课者的一半。
反之,涵盖情绪与社会能力训练的完整课程效果较佳,受过训练的孩子较懂得要求独处、反击、威胁
要告诉大人及事后报告。事后报告最具有预防的作用,因为很多性骚扰者会持续加害数百名儿童。专家厂
家四十余岁的性骚扰者发现,加害者平均自青少年时期即每个月选择一个作案对象。一位巴士司机及一位
中学电脑老师,两人每年共骚扰接近三百名儿童,但没有任何人报告,一直到其中一位被骚扰的男孩开始
对他的妹妹骚扰时,整个案子才曝光。
参加完整训练的孩子报案的机率比基本课程级高出三倍。完整的课程系根据孩子的年龄分梯次施以适
当的训练,列为健康与性教育的一部分。此外学校也请家长配合教导,结果发现家长高度配合的孩子最能
抵抗性骚扰的威胁。
社会与情感能力也很重要,光是教导孩子辨别不恰当的触摸方式还不够,孩子应有足够的自觉,在对
方尚未采取任何行动以前便警觉到气氛不对劲。这需要的不只是自觉,还要能相信自己的感觉并有表达的
勇气,即使大人一再保证没问题也不会受骗。最后,孩子必须懂得如何预防不幸发生,凶手逃跑或威胁要
告诉大人等。所以说,完整的课程应教导孩子认知自己的安全界限,勇敢站起来保护自己。
最有效的训练方式是灌输基本观念,再辅以完整的情感与社会技巧训练,让孩子学会如何解决人际纷
争,培养自信,发生事情时不会自怨自艾,相信师长能提供很好的协助。如此一旦发生不幸,孩子才比较
可能说出来。
预防之论
在格兰特基金会赞助的一项五年计划中,研究人叫分析了各项预防课程成功的关键,并列出孩子们应
具备的主要技能(全部在附录四),内容恰与EQ的主要万分不谋而合。
这些技能凶手高度自觉,情感的认知、表达与管理,克制冲动与延迟满足,压力与焦虑的处理等。克
制冲动的关键是认知感觉与行动不同,学习成熟的情感决策模式,即先控制住行为的冲动,思索其他可能
的行动及其后果。人际能力也很重要,包括社会法则与情感线索的解读,倾听的艺术,如何抗拒负面的影
响,从别人的观点思考,了解适合特定情境的行为等。
这些其实正是人生最重要的社会与情感技能,对本间所讨论的各种问题多能提供起码的解答,对多种
青少年问题具有一定的预防效果。
当然,任何问题都有复杂的根源,涵盖遗传、家庭、经济、社区、文化等多种因素。单一措施或只加
强某项情感能力都是不足的。但我们知道情感能力的低落确实让孩子的路走得较不平顺,在进行其他补救
措施的同时,自不可忽略这方面的教育。
第十六章 情绪教育
国家的希望在年轻人教育。
下面是要为你介绍一种奇特的点名仪式,十五名小学五年级的学生盘坐在地上,围成一圈。老师咕到
名字时,学生不是传统式的空咕一声“有”,而是报数表达他当日的心情。一分代表心情低落,十分表示
情绪昂扬。
这一天大家的心情都很不错。
“杰西卡”。
“十分:因为是周末心情特佳。”
“派崔克。”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