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智慧七柱

_5 劳伦斯(英)
  两名土耳其俘虏
  持续几小时丝毫无动静,最后从阿拉伯人间传来一阵骚动,查阿尔与哈布希族人(Hubsi),以及几个反应较敏捷的族人,已朝铁路的方向冲过去。我们听到山下传来两声枪响,半小时后他们带着两名衣衫褴褛的土耳其逃兵回来,来自昨天遇见的那支骑兵。其中一人在逃往铁路时挨枪,伤势严重;他到下午终于断气,临死前仍在怨叹自己的命运乖舛。这倒很不寻常;大部分人临死时都会很平静,毫无怨尤地认命辞世。另一个人也受伤了,一枪打穿脚;他很虚弱,因天冷使疼痛转剧而呼天抢地。他羸弱的身体遍体瘀青,显然是因多次当逃兵而被打成的,他痛得只能面朝下趴着。我们拿所剩的最后一点面包与饮水给他吃,设法帮他,却也帮不上什么忙。
  下午稍后,那支骑骡步兵再度出现,直朝我们的方向而来,又引起一阵骚动。他们会经过我们埋伏的山下,查阿尔与他的族人摩拳擦掌,打算展开突袭。我们约有一百人,他们有两百余人。我们占有制高点的优势,可望在第一波攻击时便打下一批人来,然后再骑骆驼掩杀过去。骆驼,尤其是在缓降坡,可以轻易追上骡子,而且它们庞大的身影,会使骡子看了脚软,未战先乱。查阿尔信誓旦旦地向我保证,在冲锋陷阵时,没有任何正规军的骑兵能比得上骑骆驼的部落民族,更何况这只是支骑骡子的步兵。我们不仅能掳获敌军,还可将珍贵的牲口一网打尽。
  我问他,我们可能会有多少伤亡?他猜五或六个,于是我决定按兵不动,放他们一马。我们只有一个目标:占领阿卡巴,到此地来纯粹是要误导土耳其人认为我们在阿兹拉克绿洲。为了欺敌而损失五至六人,无论成果多大都华而不实,因为我们要省下任何一兵一卒来占领阿卡巴,那才是我们的必争之地。如果我们真的对伤亡无动于衷,待占领阿卡巴后大可以开始损兵折将,至于之前则大不可行。
  我这么告诉查阿尔,他很不满,愤怒的豪威塔特族人则威胁无论如何都要冲下山去;他们要抢骡子当战利品。我则无法苟同,因为那会使我们分心。一般而言,部落民族打仗是为了争取荣耀或财富。最尊贵的三种战利品分别为武器、坐骑、衣着。如果我们能抢到这两百匹骡子,这些自豪的族人必会置阿卡巴于不顾,经由阿兹拉克绿洲赶回家,向妻小炫耀一番。至于战俘,纳息尔不会浪费粮食喂养两百张毫无益处的嘴巴,所以我们要不杀了他们,不然就得放他们回去,可也因而暴露我们的行踪。
  一次严酷的考验
  我们望着他们,咬牙切齿地眼睁睁看着他们离去:一次严酷的考验,我们总算光荣地通过试炼。查阿尔通过考验了,他已力求表现,也期待日后我会有实质的回报;同时,他也很得意地向我展现他在贝都人面前的权威。他们尊重他是因为他代表奥达,也因为他是著名的战士,他曾在面临小规模的叛变时,表现出指挥若定的大将之风。
  如今他面临的是最大的考验。其中一个哈布希族人是奥达的表亲,年轻而充满活力,土耳其人浑然无知地经过我们山脚不到三百码的隘路,在我们的枪火射程内,这个小伙子按捺不住冲下山,打算厮杀一场;但他跑不到十步便被查阿尔拦下来,将他摔倒在地并痛殴一顿,直到我们担心这小伙子会哭出来而惊动土耳其人。
  眼睁睁看着唾手可得的胜利由眼前溜走,滋味实在不好受,我们到晚上都仍闷闷不乐,也体认到不会有火车经过了。这已是最后时刻了,因为我们已笼罩着缺水的阴影,明天骆驼一定得喝水。所以我们在入夜后便回到铁路旁,在弯度最大的铁轨处安置三十包炸药,随意将它们引爆。选择有弯度的铁轨,是因为土耳其人必须到大马士革才能调到这种材料。事实上,他们花了三天才调来新铁轨;然后抢修因火车轧过我们的地雷(被破坏的铁轨是我们的诱饵,我们将钓钩埋在后面)被炸毁的火车头。铁路因此中断三天,各路线全面检查,以防还有陷阱。
  当然,我们当时未能预见这些好事。完成破坏后,我们懊恼万分地回到骆驼边,在午夜不久后起程。那个战俘被独自留在山头,因为他既不能走路,也不能骑骆驼,我们也没担架可以扛他。我们担心他会饿死在原地,事实上,他已奄奄一息了,所以,我们在一根炸断后横躺在铁轨的电话线杆上,以法文和德文留了张字条,指明他所在位置,并表示他是在和我们激战后遭俘虏。
  我们希望这么说可以使他免于因当逃兵而受严惩,也免得土耳其军方认为他和我们勾结而枪毙他。不过我们六个月后回到密尼菲尔时,发现两名逃兵的枯骨已散落在当初扎营处。我们对土耳其的士兵总觉得很惋惜。土耳其的志愿役职业军官是基于个人野心而挑起战端-几乎是因为有他们才会有这场战争-我们不只希望他们能接受应得的报应,更希望连那些被召募入伍的小兵因他们的错误而蒙受的苦楚,也能由他们承担。
第五十一章 满载而归
第五十一章 满载而归
  我们在夜色中迷失于杜列尔多石的丘陵与山谷间,但仍继续前行直到破晓,所以在天亮后半小时,阳光的阴影已在山谷中拉得老长,这时我们到达以前用过的水源地卡坞(Khau),它的废墟由杰尔加延伸下来,使这座山看来像长了痂疤。我们让骆驼在两座水池中饮水,然后准备回拜尔,这时一个切尔卡西亚少年出现,他赶了三头牛朝废墟的青草地前进。
  逮住一名切尔卡西亚少年
  这可不行,所以查阿尔派前一天急着下山厮杀的那些族人去抓那少年;少年被他们抓回来,毫发无伤,但吓得半死。切尔卡西亚人平时相当嚣张跋扈,不过一遇到劲敌就成为缩头乌龟,所以见到这个少年吓得屁滚尿流,让我们极为不齿。我们取水冲他,直到他恢复神智,然后安排他与一个年轻的薛拉雷特族人拿匕首格斗,这个年轻人在我们行军期间曾因偷窃被逮。我们借此惩罚他。那个切尔卡西亚少年被划伤后,便趴在地上哭泣。
  他这下子可成为我们的烫手山芋了。如果放他走,他必会向族人示警,使他的族人跟过来追杀我们;如果将他绑在这种荒郊野外,他必会饥渴而死,更何况,我们也没多余的绳子。杀死他又似乎太没想像力了:不值得劳动一百多人杀这么一个缩头乌龟。最后,那个因偷窃被逮的薛拉雷特族小伙子说,如果我们愿给他改过自新的机会,他愿意处理这件事,并且放那少年一条生路。
  他将少年的手腕绑在他的坐鞍上,让他徒步跟着我们跑了一个小时,直到他喘不过气来。我们仍在铁路附近,不过已经离开杰尔加四五英里路远。然后那个薛拉雷特族的小伙子将他的衣服剥光,让他趴在地上,再抓住他的脚,抽出匕首,在他的脚跟狠狠地刺了一刀。那个切尔卡西亚少年又痛又怕,哭得死去活来,大概以为自己小命不保了。
  虽然这一幕看来很诡异,却很有效,也比将他杀了人道些。这伤口将使他只能靠手与膝盖爬行前往铁轨处,那要花上一个小时;而且他一丝不挂,使得他必须躲在岩缝的阴影下,直到阳光不这么炙烈。他对此倒并不领情;不过我们还是抛下他,穿越绵延起伏的青草原。那些骆驼低头吃草,显得有点不大自在,因为我们仍坐在它们的颈背上;不过我们还是得把握时间让它们吃草,未来将要一天赶八十英里路,只能在日出与日落时短暂地略事休息。
  击毙一位火车站长
  天亮后我们便往西走,然后在还未到达铁路前的残破石灰石岩棚处跨下骆驼,悄悄潜行,直到阿特威(Atwi)火车站出现在我们底下。车站的两间房子(第一间只在一百码外)并排,一间挡住了另一间。屋内的人正在放声高歌,毫无异状。他们刚开始一天的作息,蓝色轻烟由守卫室袅袅升空,一个士兵赶出一群小羊,在车站与山谷间肥美的草地上放牧。
  这群羊使我们决定铤而走险,因为在像马一般嚼了许久干豆后,我们渴望吃肉。那些阿拉伯人在数着十只、十五只、二十五只、二十七只时,口水也在嘴中打转。查阿尔下山进入谷中河床内,铁路在此经过一座桥,他率领身后一列人马潜行,直到隔着草地与车站相对。
  我们在丘陵上监视车站的调度场,看到查阿尔将步枪靠在河岸边,将头藏在草堆里。他举枪比向售票亭外那些正在喝咖啡的军官与坐在凉椅上的官员。他扣下扳机,一个最肥胖的人在满脸骇异的同伴注视下,缓缓颓倒在椅子上,再跌落地面。
  这时查阿尔的手下枪声大作,由谷中冲杀出去;不过靠北面的那栋房子砰一声关起来,钢制的窗板后也传出来还击的枪火。我们也还击,但不久发现无济于事,故而不再开枪,敌人也停火。薛拉雷特族人将那些害人不浅的羊群往东赶入山中,与骆驼会合;其他人则都跑到查阿尔身旁,他正急着要欺进距我们较近、没人防守的那栋建筑物。
  就在这待命冲锋千钧一发之际,众人突然停下脚步,接着是一阵惊慌。阿拉伯人天生警觉性高,在危险出现之前便能事先察觉,脑子还没转过来,本能已先做好防备。有一辆台车由南方载着四个人前来,车轮的吱嘎声盖过刚才的枪声。鲁瓦拉族人藏在三百码外的涵洞内,我们则屏气凝神守候在桥边。
  掳获二十四只羊
  那部台车毫无警觉地经过我们埋伏的地点,埋伏人员冲出堤岸,我们则横挡在前面。那些土耳其人吓得赶忙煞车,弃车逃跑,躲入杂草丛生的山中;我们再度枪声大起,他们应声倒地。这部台车上载着铜线与电信工具,这是我们在架设长途管线时,埋在地下的“地线”。查阿尔放火烧毁我们占领的这半边车站,木制房屋一下子便燃起熊熊烈焰。木板与窗帘布在被火舌吞噬时,急剧地扭曲变形。这时亚格利人忙着调制炸药,不久我们便引爆这些炸药,炸毁一处涵管、许多铁轨以及极长的电报线。我们原本跪坐着的那一百只骆驼在听到第一声爆炸后,便警觉地站起来,随后每出现一声爆响,它们就疯狂地以未绑着的三只脚上下跳跃,直到将绑在第四只脚上的绳子挣脱,四处乱窜,跑得无影无踪。我们花了三小时追赶它们和那些羊群,所幸这期间土耳其人没追赶过来,否则我们当中有人势必得走路回家。
  我们直到离开铁路数英里后,才坐下来大啖羊肉。我们没有刀子可用,在杀了羊之后,只得借助打火石碎片来切割羊肉。由于我们不习惯这种克难工具,使用这些石器的动作宛如原始人;我心念一转,不禁想到,如果铁一直很稀罕珍贵,我们应该会像旧石器时代的人类一样,精巧地用石头打造日常工具;如果根本连一点铁也没有,如今我们制造精美石器的技术必已达炉火纯青之境。我们一百一十人一口气吃完二十四只羊,骆驼则在四周吃草,或吃我们吃剩的肉屑-最出色的骑乘用骆驼都已学会吃烹煮过的肉。我们吃完后再度上路,在夜色中朝拜尔前进;在拂晓时我们无任何伤亡地打道回返,任务成功,吃得差点撑破肚子,而且满载而归。
第五十二章 富维拉得而复失
第五十二章 富维拉得而复失
  纳息尔的表现可圈可点。他由塔佛烈运来可以维持一星期的面粉,暂解燃眉之急。我们在攻占阿卡巴之前,已无挨饿之虞。他已经与杜曼尼叶族(Dhu-maniyeh)、达劳夏族(Darausha)、狄雅贝族(Dhiabat)这三个豪威塔特族支派取得联络,他们都是位于马安与阿卡巴间第一道要冲那格布席塔山径上。他们很乐意助我们一臂之力,要是他们能立刻朝阿巴里森挥军,或许可以出奇制胜。
  杰佛水井攸关成败
  我充满期盼,也因而再度率军展开疯狂征战,但没什么斩获。不过土其耳人并未因而心生警觉。我带队出征时,遇到努里·夏兰十万火急派来的一个信差,在寒暄过后,他便转达努里·夏兰的口信,表示土耳其人已要求努里·夏兰的儿子纳瓦夫率领四百名骑兵,由德拉前往席勒汉河谷追赶我们,用意在将努里·夏兰的儿子当人质。努里·夏兰另派了一位远房侄子特拉德(Trad)去领军,他故意带着这支骑兵胡转乱弯,使人马皆因干渴而饱受煎熬。他们目前位于我们前一阵子扎营的那布克。土耳其政府在这支骑兵回去复命前,会认为我们仍在席勒汉河谷中。他们尤其不会担心马安的安危,因为他们那批炸毁拜尔水井的工兵回报,所有的水源都已摧毁,杰佛的水井也已经在前几天悉数破坏。
  看来杰佛是去不得了;不过我们仍抱着一线生机,希望在该地也能找到那些爆破技巧拙劣的土耳其兵未能完全破坏的水井。曾在威治矢志效忠费瑟的戴夫-阿拉是加济地区的豪威塔特族族长,杰佛的王者之井(King‘s
Well)被炸毁时曾在场,他由马安捎来密函表示,他听到水井上端的石块碎裂声堵住了井口。他认为汲水的轮轴仍完好无损,只要几个小时便可将落石清除。我们也期望如此,于是全营在六月二十八日由拜尔开拔,前往杰佛一探究竟。
  我们快速穿越杰佛崄诡的平原。到第二天中午,我们已在水井边。看来它似乎已被炸得粉碎;我们深恐会因而使计划受挫,由于这次计划极为周密,任何环节出错都会牵一发而动全身。
  然而,我们还是去查探戴夫-阿拉所提的那口井-奥达的财产-并开始在井边测量。我们以木褪敲击地面,传出空洞的声响,所以我们征求会掘井的自愿者。有几个亚格利人挺身而出,领头的是替纳息尔照顾骆驼的莫祖吉,一位能干的小伙子。他们利用我们仅有的一些工具开始挖掘,其他人在他们身旁绕成一圈围观,并唱歌替他们打气,我们承诺在挖出水后会赏他们金币。
  时间紧迫,挥汗掘井
  在夏季的骄阳下挥汗掘井极为吃力,因为杰佛平原的土质都很坚硬,像手掌般平坦,上头覆着一层亮得刺眼的盐,绵延达二十英里。可是时间急迫,如果我们没能挖出水来,或许必须连夜赶五十英里路前往下一口井,所以我们在日正当中时仍轮流挖掘以抢时间,将能找到的人手悉数派上用场。由于爆炸时已将石块炸开,地基也被炸松,所以挖起来还算顺手。
  他们将土石往外挖开,井中央的四周土石堆积如同高塔。我们小心翼翼地将最顶端的土石拨开,这项工作很艰巨,因为翻动任何石块都会连带使周边土石滑落;不过那表示我们的进度很快,因此大伙的士气高昂。在日落前,挖掘人员大叫井内的积土与落石已经挖空,他们可以听到几英尺下的泥浆有溅水声。
  半小时后,井口忽然传来一阵石头撞击声,然后是水花激溅声与喊叫声。我们匆匆往下探视,在莫祖吉的火把照映下看到井壁已经挖开,不再只是一条细窄通道,而是像颈细底宽的瓶子一般,井底宽达二十英尺,黑漆漆的水中,只见一个亚格利族挖掘人员拼命划水以免淹死,使得白色水花四溅。大家都俯在井口笑他的狼狈样,最后阿布杜拉才抛了条绳子给他,将他拉上来,他全身像落汤鸡,被嘲弄得一肚子火,不过毫发无伤。
  我们重赏挖掘人员,并宰杀一只今天行进间累倒的病弱骆驼慰劳他们;我们整晚饮水,这期间则由一队亚格利人边唱歌边以烂泥与石块砌出井壁。到天亮时,井壁已砌成,整座水并完好如初。不过水量不是很多。我们夜以继日地汲水,还是有些骆驼没喝饱。
  我们开始在杰佛采取行动。一批人员前往杜曼尼叶族人的营地,率领他们从事早已约妥的攻击富维拉(Fuweila)行动,这里的碉堡可监视阿巴里森山径的源头。我们计划在马安每星期运来补给品的前两天展开行动。若使这些偏远哨站断粮,并让他们孤立无援,便可如探囊取物般一举击溃。
  悠哉静待攻击行动成败
  这期间我们在杰佛等候,静待这一波攻击的成果-它的成败将决定我们下一步的方向。这段滞留期间日子还满好过的,因为我们的处境有其可笑的一面。在视线良好的日子里,我们的位置就在马安的能见度范围内;然而我们却悠哉地在水井营地旁闲晃,完全不用担心暴露行迹,因为土耳其守军认为拜尔或此地的水井都已无法使用,并沾沾自喜地认为我们这时正在席勒汉河谷中与他们的骑兵缠斗。
  我藏在水井旁的草丛中,躺上数小时避暑,非常慵懒,装作已经睡着了,宽大的丝质水袖覆在脸上当面纱遮苍蝇。奥达坐在一旁,滔滔不绝地讲述着他那气势雄浑的史诗故事。最后我忍不住谴责他光说不练。他想到即将展开的攻击行动,开心地抿抿嘴。
  第二天拂晓时分,一个疲惫不堪的骑马人员进入我们营地,他说我们的人前一天下午一到达杜曼尼叶族人的营地,他们就立刻朝富维拉的哨站开火。不过奇袭并未奏功;土耳其人躲入防御工事内将他们击退。阿拉伯人沮丧地撤退回掩蔽处,敌军相信这只是寻常的部落纷争,因此派了一队骑兵到距离他们最近的一处营地还击。
  那座营地中只有一个老妇人、六个妇女与七个孩童。这支部队由于找不到年轻力壮的男人,怒而将整个营地破坏殆尽,并将那些老弱妇孺全部割颈泄恨。杜曼尼叶族人在山上,未能及时得悉,待知道时已措手不及;不过他们在义愤填膺下,堵住那群刽子手的回路,将他们杀了个片甲不留。然后再一鼓作气,一举攻陷那座兵力已经薄弱的哨站,不留任何活口。
  我们早已备妥坐鞍,因此十分钟内便已出发,前往贾迪哈吉(Ghadir el
Haj),这是我们前往阿巴里森的路上位于马安南方的第一座火车站。同时我们派遣一支小突击队在马安上方横越铁路,在另一侧制造声东击西的效果。他们要针对由巴勒斯坦前线往后方运送的病弱骆驼群展开骚扰,土耳其人让它们在修北克(Shobek)平原休养生息,待恢复元气后再送上前线。
  我们估计土耳其人在富维拉惨败的消息要到一早才会传到马安,而且他们在入夜前也无法骑这些骆驼(如果我们派到北边的突击队未能威胁到它们)赶到富维拉支援;要是我们趁此时机攻击贾迪哈吉的铁路,他们或许会在得悉消息后又将这支增援部队改调去协防贾迪哈吉,如此我们当可畅行无阻地进军阿卡巴。
  声东击西,炸桥诱敌
  我们打着这个如意算盘,整个下午稳健地在热气下赶路,到达铁路;我们将沿途的哨兵与巡逻队一一击溃,再开始炸火车站边的桥梁。贾迪哈吉车站内的守军兵力单薄,但仍不自量力地冲出来与我们厮杀,被我们打得落荒而逃。
  他们当时正在打电报,想必已通知马安,更何况,由马安也可以听到我们一连串爆破所造成的巨响。我们的目标是引诱敌人入夜后来找我们,或前来此地,然后他们会发现此地已杳无人迹,只剩许多碎成齑粉的桥梁,因为我们动作快速,破坏力极强。每座涵洞都安置了三到五磅炸药。我们在不到六分钟内,以短信管引爆,炸毁了桥拱、桥墩,就连桥壁也成断垣。我们就这么摧毁了十座桥梁及许多铁轨,完成爆破任务。
  我们等到入夜后不会暴露行踪时,开始往铁路西方走五英里,寻找掩蔽处,之后生火烘焙面包。然而,我们还来不及用餐,已有三个骑马的侦察兵回报,有一大队援军-携带巨炮的步兵-刚由马安调往阿巴里森。杜曼尼叶族人被胜利冲昏头,像一盘散沙,毫无抵抗便撤守。他们在巴特拉(Batra)等着与我们会合。阿巴里森已经失守,那座碉堡、山径、对阿卡巴的掌控,皆未发一枪便落入敌人手中。
  我们后来才得悉,土耳其这支不速之兵会在此出现纯属意外。当天有一旅援军刚到达马安。这时阿拉伯人痛袭富维拉的消息也正好传来;这支劲旅的行李辅重都还在车站内,因此原班人马再加上一队炮兵与几位骑兵,浩浩荡荡地移师至被占领的哨站还击。
  他们在上午离开马安,沿着汽车走的路前进,这些人员都是由白雪皑皑的高加索地区调来的,在南方烈日下汗流侠背,每到一口水井处便口干舌燥得猛灌水。他们由阿巴里森爬上山,到达那座旧碉堡,那边已经没有人烟,只有秃鹰在天空盘旋。这旅部队的旅长担心碉堡内的惨状会影响士气,所以将他们带回阿巴里森路边的泉水旁,他们便在蜿蜒曲折的峡谷内的水边,安稳地过了一整夜。
第五十三章 马安守军吓破胆
第五十三章 马安守军吓破胆
  这个消息让我们一扫慵懒之气。我们立刻将行李丢上骆驼背,沿着这片叙利亚高原地带往下走。刚烘好的面包还热呼呼的,我们边走边吃,大队人马穿越谷底所扬起的滚滚黄沙以及路旁的苦艾草呛鼻味,也随着面包吞下肚。经过漫漫夏日,入夜后进人这种无风的山区,感官会格外敏锐;像我们这般千军万马地行军,带头的骆驼群会踢动树丛间芳香的枝桠,使香气飘人空中,久久不散,后头走过来的人便觉得沿路飘香。
  一扫慵懒气,星夜赶路急
  这段坡路沿途长满刺鼻的苦艾草,洼地中的繁花茂草更是浓密。我们的夜行军有如经过一座花园,两旁都是无法辨识的锦簇花团。噪音也很明晰。奥达在前头开始引吭高歌,其他人也怀着赴战场的豪情壮志不断地应和。
  我们整夜赶路,于破晓时在巴特拉与阿巴里森间的山头休息,此地景致宜人,往西可远眺翠绿与金黄相间的圭威拉平原,再往后是层山群峦,山外则是阿卡巴与大海。杜曼尼叶族的族长盖辛·阿布·杜梅克(Gasim
abu
Dumeik)正领着刚败逃的族人,焦急地等着我们,灰污的脸上仍留有昨天鏖战留下的血迹。他们向奥达与纳息尔深深致意。我们知道有土耳其生力军戍守,无法通过山径,因此匆匆研拟计划,并分头进行。除非我们能将这支劲旅击溃,否则两个月来的辛苦与危难都将功败垂成。
  幸好敌人用兵不当,让我们有可乘之机。他们睡在山谷中,我们已包围四周的山头,而他们却浑然不察。我们开始朝他们在斜坡下及水边石面上的据点频频放冷枪,试图激起他们冲上山厮杀。同时,查阿尔带队到平原外将通往马安的电报与电话线剪断。
  如此持续了一整天。暑气炙烈-比我之前在阿拉伯半岛所待的任何一天都还热-焦虑与必须不断移动位置使我们更是难熬。甚至有些强悍的部落人都被烤得中暑,爬着或被抬到岩隙的阴影中歇息。我们借着神出鬼没地跑上跑下来壮大声势,甚至远达对面山头找新据点,使敌人摸不清我们的人数。山坡陡峭,我们累得气喘如牛,蔓生的杂草像手一般缠住脚踝,跑起来格外吃力。山头突出的石灰岩棚划伤我们的脚,还没入夜,精力最充沛的人也已经累得步履沉重了。
  枪烫地热人干渴
  步枪因受烈日曝晒与不断射击而热得烫手;而且我们不敢浪费子弹,每次都要很有把握才扣扳机。我们也因趴在石面上瞄准敌人而烫伤了胸膛与手臂,后来这些部位都逐渐脱皮。疼痛加深干渴;可是我们的饮水早已匮乏,也无法调拨人手到巴特拉取水。如果水不够大家喝,最好就是每个人都不要喝。
  略感安慰的是敌人在密闭的山谷中,远比我们在开旷的山上还要闷热:而且他们是土耳其人,细皮嫩肉,难以适应这种三伏天。所以我们跟他们耗下去,也不让他们轻易撤走或还击。他们一筹莫展,根本无法朝我们开枪,因为我们不断更换位置,神出鬼没;他们的重炮也不值一提,每发炮弹都飞越过我们头顶,在身后的高空中爆炸。当然,他们由低处有时也能看到我们,朝山头猛开炮。
  到下午我中暑了,或是说装病,因为我已累得半死,顾不了那么多了。我爬进一处有泥浆的洼地,借着丝袖当滤网,由烂泥中吸些微薄的水分。纳息尔也来了,像头野兽般喘着大气,干裂的嘴唇淌着血丝痛苦地大张着;老奥达也来了,勇猛地昂首阔步,目如铜铃,眼中布满血丝,饱经风霜的脸庞因激动而益发棱角分明。
  奥达看到我们趴在阴影下纳凉,狞笑着粗声问我:“好啊,你现在认为豪威塔特族人怎么样了?光说不练吗?”我这时正在与所有人及自己生闷气,不由得反唇相讥:“老天有眼,一点也没错,他们子弹打得很多,打中敌人的很少。”奥达顿时气得脸色发白,浑身发抖,将头巾一把扯下,甩在我身旁的地上,然后发狂般冲上山头,以他粗厉的声音召唤人员集合。
  看老将展神威
  他们聚集在奥达面前,不久便散开往山下冲。我担心要出事了,因此挣扎着前去探看。他独自挺立在山岗上,虎视着敌人,只对我说了一句:“如果你想看老将展神威,快去骑骆驼。”纳息尔也召来他的骆驼,我们骑着跟过去。
  那些阿拉伯人冲入一座小山岗的山坳处;我们知道这座山岗外便是阿巴里森山谷,在泉水下方不远处。我们的四百名骑骆驼的人员全已到齐,这个地点敌人刚好无法看见。我们骑到他们前头,问许姆特怎么回事,还有骑马的人员都到哪里去了。
  他指着上方山岗外的另一座山谷说:“和奥达在那边。”他正说着,山头忽然吼声与枪声齐鸣。我们赶忙鞭策骆驼骑到崖边查探究竟,只见五十名骑马人员像脱缰野马般由最后一段坡路冲入山谷,沿路频频放枪。我们看到两三个队员摔下马来,其他人则高速冲锋,吼声震天,土耳其步兵聚在崖下,打算做背水一战,打出一条生路。到薄暮时分他们的队伍开始漏洞百出,最后在奥达的左冲右突下,终于溃不成军。
  纳息尔张开鲜血淋淋的嘴,高声叫道:“上!”我们于是也骑骆驼疯狂地冲下山,朝四处逃窜的敌人扑杀过去。这道坡路对骆驼而言并不会太陡,但已足以让它们跑得收不住脚;然而阿拉伯人仍能左右摇摆身体,并朝土耳其人开枪。土耳其人只专注地应付奥达的冲锋,没料到我们会由东面斜坡夹击;我们突然由侧翼冲出,庞大的骆驼以时速三十英里往下冲刺,有如天降神兵,吓得土耳其兵魂不附体。
  我骑的那只薛拉雷特种骆驼南玛也奋不顾身地扬蹄狂奔,一下子就将别人抛得老远。土耳其人朝我们开了几枪,但大部分人都已吓得魂飞魄散,拔腿就跑;他们朝我们开的几枪也没造成什么伤害,因为要将高速冲刺的骆驼摆平,区区几枪还不济事。
  我已冲到最前头,并开始射击,当然是用手枪,只有枪技出神人化的人才能骑着骆驼冲刺还能使用步枪;这时我的骆驼突然腿一瘫,像被宰了般趴倒在地。我整个人被摔出坐鞍外,在半空中飞了老远,然后重重落地,全身乏力,感觉麻木。我躺在原地,静静等着土耳其人来杀我,口中还不断哼着一首已几乎遗忘的诗歌;刚才在冲下山时,骆驼飞快的步伐让我
  蓦然想起这首诗的韵律:
  因为主啊,我可自由享用您所有的奇花异草,但我选择尘世的悲伤玫瑰,所以我的双腿断裂,我的双眼因流汗而失明。
  这时我脑子的另一部分则在想着,一旦大队人马从身上践踏过去,我将会变成何种德性。
  过了许久,我不再哼诗歌,没有土耳其人过来,也没有骆驼踩过身上,耳朵忽然恢复知觉:前方传来一阵喧嚣。我坐起身,看见战事已结束,我们的人员全聚拢在一起,将敌军的残兵余将赶尽杀绝。我的骆驼像颗石头般躺在我身后,冲刺的队伍在此分成两道,它的后脑壳内还留着被我开的第五枪不慎打中的厚重子弹。
  赶尽杀绝,尸横遍野
  穆罕默德将我的备用骆驼欧贝德(Obeyd)牵了过来,纳息尔带着他由穆罕默德·戴兰手中抢救下来的土耳其指挥官回来。这个笨蛋已经受伤仍不愿投降,还想掏出手枪顽抗。豪威塔特族人下手时极为狠毒,因为前一天残害妇孺的恶行是他们前所未见的战法。所以他们只留下一百六十个战俘,大都已受伤;三百名阵亡或奄奄一息者尸横遍野。
  有几个敌人逃走了,是他们队中的炮兵,以及若干有坐骑者与军官,还有他们的加济族向导。穆罕默德·戴兰直追到三英里路外的姆雷加(Mreigha),边骑边骂,要他们牢牢记得他,千万别再让他碰上。穆罕默德很有政治头脑,奥达及他表亲们的世仇都与他无任何瓜葛,对所有族人也都很友善。在侥幸逃脱者中,有一个是戴夫-阿拉,也就是向我们通报杰佛的大井而帮了大忙的贵人。
  奥达昂首阔步地走进来,喜不自胜地扫视战场,如连珠炮似地说着:“谁说我光说不练,我就练给你看,子弹,阿布塔伊族……”他举起破碎的野战望远镜、他那副戳得千疮百孔的枪套,还有割得像碎布的皮制刀鞘。他曾遭一排子弹扫射,战马也因而阵亡,尽管衣服被打了六个洞,却是毫发无伤。
  奥达后来告诉我,十三年前他花一百二十镑买了一本有驱邪神力的《可兰经》,此后便不曾受过伤。事实上,死神看到他的脸也要退避三舍,转而去向他的兄弟、儿子及手下索命。那本《可兰经》是在英国苏格兰格拉斯哥(Glasgow)印行的版本,定价才十八便士;不过面对奥达这个凶神恶煞,没有人敢笑他迷信。
  奥达对这一仗相当满意。主要是因为他使我哑口无言,出了一口闷气,并展现他族人的能耐。穆罕默德被我们这一对笨蛋搞得极为火大,骂我比奥达还笨,因为我出言不逊激怒了他,差点害大家送命-虽然队上只有两人阵亡:一个鲁瓦拉人与一个薛拉雷特人。
  一对笨蛋搞得两人阵亡
  当然,队上有任何人丧命都是一件憾事,不过我们已迫在眉睫,必须立刻占领马安,使位居我们与海岸之间的土耳其部队闻风丧胆、弃械投降,如此就算折损不止两人也是心甘情愿。面临这种情况,死神索命是理直气壮而且不费吹灰之力的。
  我前去审讯战俘,问他们的部队以及马安的部队之情况;他们都吓坏了,有些张口结舌,说不出话来,有些则喋喋不休,语无伦次,另有些则无助地饮泣,抱着我的膝盖,抗议说他们也是回教子民,大家都是教友。
  我后来实在气不过了,将其中一个拉到一旁对他动粗,旧伤加新痛使他恢复神智,回答得比较有条理。答案令人安心,他们那一营是惟一的援军,而且只是后备营;戍守马安的两个连无力防护整个营区。
  这意指我们可以长驱直入,垂涎城中可观的金银财宝的豪威塔特族更是跃跃欲试-尽管我们在此已取得丰硕的战果。纳息尔,后来奥达也加入,协助我让他们少安勿躁。我们孤立无援,没有正规军,没有巨炮,没有比威治还近的基地,没有补给线,连钱都没有,因为金币已花光了,我们还自己发行钱票付薪饷,承诺在“占领阿卡巴后”再兑现。此外,也不能因为战术的成功而改变战略。我们必须朝沿岸推进,重新与苏伊士展开陆海联系。
  然而能让马安守军更胆战心惊也不错。所以我们派骑兵去占领姆雷加以及瓦黑达(Waheida)。我们大军压境的消息、修北克路上的骆驼遭抢、哈吉(El
Haj)的爆破,再加上援兵也被打得溃不成军,这些消息一下子全涌入马安,一时城内风声鹤唳,人心惶惶。土耳其的军事总部急电求援,文官则将所有文件打包后装上卡车,火速逃往大马士革。
第五十四章 直抵阿卡巴
第五十四章 直抵阿卡巴
  阿拉伯人开始四处抢劫土耳其人的载货火车和营地。在皓月升空后不久,奥达来找我们,说必须出发了。纳息尔和我都极为不满。今晚有西风吹拂,历经一天的酷热与激战,待在海拔四千英尺的阿巴里森,我们的伤口因湿气而更为疼痛。这道泉水是一缕银丝,潺潺流经鹅卵石河床与青翠的草丛,我们就裹着斗篷躺在草地上,一心想着不知有什么好吃的;因为我们在这一刻对成功有股羞耻感,那是胜利后的反应,发现没什么是值得一做的,也没做出什么值得做的。
  奥达坚持要出发
  奥达坚持要出发。部分原因是迷信-他担心刚阵亡者的冤魂会来纠缠我们,部分原因是担心土耳其会派大军回来报复,还有部分原因是提防其他部落的人趁我们毫无防备时偷袭,其中有的是他的世仇,其他人则可能表示是要来助战,但在黑暗中误以为我们是土耳其部队,所以盲目开枪。我们只好起身,将那些垂头丧气的战俘排成一队。
  他们大都必须徒步。大约有二十只骆驼在冲锋时阵亡或已经奄奄一息,有些则太过虚弱,无法两人共乘。其余的骆驼则都驮着一个阿拉伯人和一个土耳其人;不过有些土耳其人伤势太过严重,无法坐稳在坐鞍上。最后我们只好将大约二十人留在小溪旁的草地,至少他们在这里不会渴死,虽然苟活或获救的机会也很渺茫。
  纳息尔亲自去帮这些被留下来的人乞讨毛毯,他们全都衣不蔽体。阿拉伯人正在打包时,我到刚才激战过的山谷中,看看死者身上有无可以利用的衣服。不过贝都人早在之前就将他们剥得精光了,那就是他们光荣的战利品。
  对阿拉伯人而言,胜利的重要成就之一就是穿着敌人的衣服。第二天,我们的部队摇身一变(上半身)成为土耳其部队,每个人都穿着军服,因为我们击溃的是刚调来的正规部队,配件与制服都是全新的。
  阵亡者看来美得出奇。月光柔和地普照大地,为他们抹上一层象牙色的银辉。土耳其人的皮肤白皙,比阿拉伯人白多了;这些士兵还很年轻,身旁遍布着漆黑的苦艾草,这时露水凝重,枝梢的露珠在月光照耀下熠熠生辉。尸体大都随便抛掷在地上,蜷缩成一团。如果能躺平,他们至少应该会舒服些。所以我将他们排好,一个接一个;我已疲惫不堪,很希望自己像他们一样静静躺着,不要像山谷中那群喧嚣杂乱的乌合之众,为了争战利品而互相叫嚣,或是夸耀自己的速度与体力能再熬过几次类似的痛苦。死后,无论我们是赢是输,都只能等待他人的盖棺论定。
  部队已准备就绪,缓缓往山坡移动,再翻过山头,进入一座无风的洼地;在此地,那些疲惫的手下纷纷就寝,我们则忙着口述给沿岸豪威塔特族各族长的信函,告诉他们这场胜利,要他们去攻打并占领最接近的土耳其营地,等待我们到达。我们对一个被俘的军官很友善,他是个警官,正规军官瞧不起他,我们说服他当我们的土耳其书记,替我们草拟致圭威拉、凯瑟拉(Kethera)、哈德拉(Hadra)三处哨站指挥官的信函,告诉他们,如果我们心情好,就会留下活口,而且只要他们立刻投降,保证受到良好待遇,并且安全遣送到埃及。
  我们就这么写到天亮,然后奥达带队出发,沿着长满石南的山谷前进,走完最后一英里群山环绕的谷地。那种感觉很温馨,有家的感觉。当走到最后一道青草河岸,我们猛地发现,这是最后一段山路了,再往前除了空气,一望无际。这种变化令我叹为观止;后来,我们每次再来此地,我心中总会有一股渴念,忍不住想驱策骆驼登上山头,由山岗上眺望旷野。
  席塔(Shtar)山的山腰在我们下方迤逦数百英尺,像一座堡垒,夏日清晨的云层笼罩在山头,山脚下开展着圭威拉平原的新生地。阿巴里森的圆形石灰石山腹上覆满泥土与石南,一片苍翠,水源丰沛。圭威拉是一片粉红色沙质平原,许多水道流经其间,灌木丛生;环绕这平原的,是饱经风雨侵蚀呈现斑驳的高耸沙岩壁,在朝阳照射下散放出缤纷色彩。
  在有如牢狱的山谷中待数天后,见到这种视野辽阔的景致真是心旷神怡,就像人生的壁上开了一扇窗。我们徒步走下蜿蜒曲折的席塔山径来感受这片美景,因为我们一路骑在骆驼上被摇晃得昏昏欲睡,无暇观赏沿路景致。一到山脚,牲口发现路旁有草丛,于是开心地嚼食一顿;前头带队的我们于是下令休息,在柔软如沙发的沙地上翻滚,随后不知不觉地呼呼大睡。
  实在走不动了
  奥达来了。我们辩称是为了那些伤残战俘着想才休息。他回答,如果我们上路,他们可能会累死,但是再这么蹉跎时间,我们和他们都会没命:因为饮水确实只剩少许,粮食则已用罄。然而,我们实在走不动了,所以当晚才走了十五英里,还未到达圭威拉便停下来扎营。伊宾·杰德(Ibn
Jad)亲王在圭威拉等我们,他自知势单力薄所以主动前来晋见;如今我们人多势众,这只老狐狸无异成了我们的笼中物。他一见面便极尽巴结之能事。土耳其战俘中有一百二十名交给他看管;我们同意让他慢慢地押解他们到阿卡巴,如此那些战俘也轻松些。
  这一天是七月四日。时间紧迫,我们肚子又饿,阿卡巴仍隔着两道防线。距我们最近的一个哨站是凯瑟拉,我们摇旗示意要谈判,对方悍然拒绝。他们的断崖可以监控整座山谷-占尽地利,恐怕要付出惨痛代价才能攻得下来。我们很讽刺地派伊宾·杰德和他精力充沛的手下执行这项任务,建议他入夜后行动。他畏缩不前,找出各种理由推托,表示时值月圆,光线太亮。但我们不为所动,并向他保证今晚稍后月亮会消失一阵子。依照我的日志记载,当晚会出现月蚀。结果月蚀准时出现,阿拉伯人也强力攻下那座哨站,毫无伤亡,那些迷信的士兵则胡乱对空鸣枪并敲打铜锅,想抢救安全受到威胁的月球。
  待月亮再度出现后,我们上路越过浅滩似的平原。被俘的那支土耳其部队的指挥官尼亚兹·贝伊(Niazi
Bey)成为纳息尔的座上客,避免他被贝都人羞辱。他这时悄悄骑到我身旁,双眼浮肿,绷着张臭脸向我抱怨,有个阿拉伯人刚用土耳其的脏话辱骂他。我向他道歉,并指出那一定是由他的土耳其同僚口中学来的。阿拉伯人只是对土耳其暴君以牙还牙。
  这位暴君仍不甘心,从口袋内掏出一团干扁的面包,问我应不应该让土耳其军官吃这样的早餐。那是我手下那一对宝在圭威拉时从一个土耳其士兵身上找到,或者说是偷到的口粮;我们将它分成四份。我说那不只是早餐,也是午餐和晚餐,或许还得设法吃到隔天。我这位英军参谋官(我们的日常食物可不比土耳其差),带着胜利的喜悦吃下了我那一份。让他食不下咽的不是面包,而是战败,我于是要求他不要将双方为争取荣耀而引起的战役怪罪在我头上。
  严防海路,忽略内陆
  越进入伊腾河谷内部,隘道就更为崎岖难行。我们在凯瑟拉下方发现一座座空无一人的土耳其哨站。守军已被调至卡德拉(Khadra),这座阵地深沟高垒,防守严密(位于伊腾河谷的出口),可以监控阿卡巴,防止我们由海路登陆。只可惜,他们从来没料想到我们会由内陆奇袭;他们的防御工事虽然固若金汤,却没有一座朝向内陆。我们由这么一个出其不意的方向扑来,令他们惊慌失措。
  我们到下午时已欺近这座阵地,并由当地阿拉伯人口中得悉,阿卡巴周围的各哨站都已撤哨或精简人员,所以挡在我们和海岸间的敌军总共只有三百人。另外也听说敌军负隅顽抗,防御工事可防炮击,而且有一口新掘的水井。不过据说他们粮食也有短缺之虞。
  我们也快断粮了。如此一来只会僵持不下。我们开会研议许久,众说纷纭,有人主张放手一搏,有人主张按兵不动。大家火气都很大。阳光由峡谷上方的花岗石山顶散放出来,射出万道霞光,也照得密不通风的曲折河床一片闷热。
  我们的兵力已比原来增加一倍。众多人马挤在狭窄的峡谷中,簇拥在我们四周,使会议被迫两三度中断,一则是因为不宜让那么多人听到我们在争论不休,再者因为许久没洗澡的汗臭味全挤在一处令人无法忍受。我们额头沉重的脉搏像时钟般悸动。
  我们向土耳其人发出谈判讯号,一开始是挥舞白旗,接着推出土耳其战俘,但他们一概以开枪回应。队上的贝都人火大了,我们仍在商议对策时,他们突然冲到岩石上,朝敌人劈哩啪啦就是一阵扫射。纳息尔打着赤脚想冲出去阻止他们,才跑了十步,便因地面太烫而缩回来找凉鞋;这时我仍蹲在阴影中,懒得去管他们,也不在乎谁要出面平息这股冲动。
  然而,纳息尔轻易地平息了这场骚动。法拉吉与道伍德是带头开枪的主谋,为了惩罚他们,将他们按坐在炙热的石块上直到求饶为止。道伍德立刻求饶;外表柔弱的法拉吉却较为坚强,坐第一块石头时还哈哈大笑,坐第二块时脸绷了起来,在要他坐到第三块时才极不甘心地求饶。
  法拉吉这么冥顽不灵,本该严惩,然而我们居无定所,能够采行的惩罚方式也只有体罚,偏偏这一对宝早已被罚得麻木,我也罚腻了。如果只能这么体罚,似乎只会激得他们从事更疯狂的举动。他们错在太贪玩爱胡闹,年少无知,不知忧愁,而我们则不然;为了这种年少轻狂而将他们当成罪犯般处罚到体能无法负荷,我觉得太过分了,几乎可称为是对两个同样受阳光照射的生物的亵渎,世界的阴影仍未笼罩在他们身上-那是我所知道最勇敢,也最令人羡慕的。
  三度招降土耳其军
  我们第三度试着与土耳其守军谈判,由一位小兵出面,他说他知道该怎么做。他脱下外袍,几乎衣不蔽体,穿着长靴跑下山去。一小时后他自豪地捎了口信回来,土耳其人回答得很有礼貌,说如果两天内马安没派援军过来,他们才肯投降。
  土耳其人这么冥顽不灵(因为我们无法一再对手下浇冷水),或许会被杀得片甲不存。我对他们的死不会太难过,但最好还是别杀了他们,免得看到那血淋淋的一幕太过痛苦;更何况我们也会有伤亡。当晚皎洁的夜色将大地照得如同白昼,无法夜袭。这一役也不像阿巴里森那么急迫。
  我们赏给那小兵一枚金币,与他一起走近土耳其人的战壕,要他去找一个军官与我们交涉。敌人踌躇许久后,终于派人出来,我们于是说明身后的情势,我们越来越多的援军,以及我们无法控制手下的火爆脾气。最后的结论是他们明天一早投降。所以我们又睡了一觉(这种事很少人会在历史上记载),虽然口渴难耐。
  第二天破晓,从四面八方传来枪战声,因为有数百个山区部落民族在半夜到达,使我们兵力再度倍增;他们不知道谈判的结果,因此开始攻打土耳其守军。土耳其人也开枪还击。纳息尔于是带着伊宾·狄黑席尔和他的亚格利人到山谷内的空旷河床中制止。我们的人员停火了。土耳其人也不再开枪,因为他们的小兵已毫无斗志,城中也已断粮,他们认为我们的补给较为充裕,所以最后乖乖投降了。
  那些阿拉伯人冲进去搜刮掳掠时,我注意到有个穿灰色制服的工程师,他蓄着红胡子,蓝眼眸中充满困惑;我以德文与他交谈。他是个凿井人员,也不会说土耳其话,最近的情况使他满头雾水,他请求我解释来意。我告诉他,我们是阿拉伯对抗土耳其人的抗暴军,他花了许久才搞懂这一点。他向我打听我们的领导人,我说是麦加的亲王。他以为自己将会因此被送到麦加,我说不然,是送到埃及。他还向我打听当地糖的价格,我回答:“又多又便宜。”他听了很高兴。
  他对自己财物损失倒处之泰然,不过很舍不得那口即将完工的水井,只要再过一阵子他便可以完成,充当纪念。他带我去看那口井,抽水的帮浦只盖到一半。我们用沾满泥浆的水桶,汲出甘美的井水,解除连日的干渴。井中的水源源不断,足敷众人使用。随后我们冒着狂风沙赶路,直抵四英里外的阿卡巴,在七月六日跃入海中戏水,距离由威治出发刚好两个月。
☆卷五 转折点
☆卷五 转折点
第五十五章至第六十八章
  我们占领阿卡巴,结束了汉志战争,也担负起协助英国进军叙利亚的重责大任。在阿卡巴的阿拉伯部队,已成为西奈的艾伦比将军实质上的右翼。
  为了标志这种关系的改变,费瑟与他的部队都转归艾伦比管辖。艾伦比如今必须负责他的战事与补给。这期间我们已将阿卡巴地区筑成一处固若金汤的
  基地,由此围堵汉志铁路。
第五十五章 求援奔波苦
第五十五章 求援奔波苦
  我们由飞扬的尘土中看过去,只见阿卡巴已成一片废墟。法国与英国战舰的不断炮击,已使此地满目疮痍。往昔的尊荣荡然无存,仅剩断垣残壁。
  胜利带来茫然
  我们漫步到棕榈树的林阴下,坐在浪花飞溅的海边,望着手下鱼贯由身旁走过,像是一排排面无表情的行尸走肉。几个月来阿卡巴是我们萦绕脑际的目标;我们没有其他意念,也拒绝其他意念。如今目标达成,我们有点鄙视这小城,费尽千辛万苦在这么个目标上,达成目标后对心灵或身体都没有产生什么重大的改变。
  在这虚无的胜利中,几乎无法辨识自己。我们没头没脑地聊天,茫茫然地呆坐,揉搓着白色长袍,怀疑能否了解或得悉自己是什么人。其他人的嚣闹声像一场梦境,像深海里的歌声传入耳中。我们不知道该如何利用自己的天分来应付这种不受欢迎、一成不变的生活冲击。对我尤其困难,因为我虽然眼力敏锐,却不曾留意人的五官:我总是看透外表,自我想像他的精神应该是如何;今天每个人都已彻底达到自己渴盼的目标,也因而变得了无意义。
  饥饿使我们回复现实。如今除了原来的五百名将士,以及两千名尚在观望的伙伴外,还有七百名战俘。我们已身无分文(事实上,也没有市集让我们购物);上次用餐已是两天前的事。如果宰杀骑乘用的骆驼食用,足够我们吃六个月,但这种肉很难消化,而且太珍贵,会使我们日后寸步难行。
  头顶上的棕榈树绿枣椰结实累累。枣椰生吃时,那令人作呕的味道比不吃还难受,煮熟后仍令人不敢领教,所以我们与战俘都遗憾地面临两难:到底要继续挨饿,还是要因嘴馋而使内脏饱受折磨。一辈子习惯饥餐渴饮、三餐定时的英国人,用餐时间一到便开始饥肠辘辘,我们有时还将这种征兆美其名为饥饿,借此在肠胃中多塞些食物。阿拉伯人所谓的饥饿,指的是身体在长期劳累后因虚弱而即将昏厥所发出的呐喊;只要我们大餐的一小部分便足以供他们果腹,他们的消化系统会充分利用这些养分。游牧民族排泄物不多,替大地施肥的贡献很有限。
  我们押送的四十二名军官战俘颇令人不堪其扰。他们在知道我们也吃同样的食物时仍不屑去吃,事实上他们认为这是刻意的折磨,并要求吃些美味食品,好像开罗就在我们鞍袋中似的。纳息尔和我干脆蒙头大睡,图个耳根清静。我们每到达一站,总会借此静一静;因为在沙漠中,只要一躺下来,用斗篷将脸裹住,就只剩下你和苍蝇,真睡着或装睡都无妨。
  让奥达回圭威拉
  入夜后,胜利后的初期反应已消退,我们开始思索既然攻下阿卡巴,要如何守住它。我们决定让奥达回圭威拉。他可以借着席塔山的陡坡和圭威拉沙漠的掩护,安然到达。事实上,这段路很安全。不过为防万一,还替他安排了额外的安全措施:我们要在他北边二十英里处的那巴辛派卓拉((Nabathean
Petra)岩堆间安插一座前哨站,并在达拉哈(Dalagha)设置一座岗哨与他联系。奥达也要派人到巴特拉设哨站,如此一来,他的豪威塔特族就能以这四个据点围成一个半圆,环绕马安高原,监控通往阿卡巴的每条道路。
  这四个据点都可以独立运作。敌人深信戈尔茨那套谬论,认为坚强的哨站彼此间必须唇齿相依。我们希望敌人若攻下我们一个哨站,只能坐立不安地在那座哨站内困守一个月,搞不懂其他三个哨站为何没闻风弃守。
  我们三餐不继,因此必须立刻派人横越一百五十英里路,捎口信给戍守苏伊士运河的英军,请他们派补给舰过来。我决定亲自出马,率领八个人,全部是豪威塔特族人,骑着最强健的骆驼-其中一只便是大名鼎鼎的吉达(Jeddah)、诺瓦瑟拉族(Nowasera)与班尼沙赫族曾为了这只七岁大名种而大打出手。我们边沿着海湾前进,边讨论这趟路该怎么走;如果步伐放慢,让骆驼轻松些,它们反倒可能饿死;如果骑得太快,又可能在沙漠中累垮或扭伤脚。
  最后我们决定无论路面好坏,都要不疾不徐地走,每天二十四小时能走多久就走多久。在这种不眠不休的考验中,人类-尤其是外国人-通常会比骆驼先累倒,特别是我,这个月来几乎每天都要骑上五十英里路,体力早已在透支边缘。要是我挺得住,我们就可以在五十小时内赶到苏伊士运河;为了省下中途举炊的时间,我们在坐鞍中带着煮熟的骆驼肉及烤过的枣椰。
  疲惫得浑身发抖
  我们沿着朝圣团的花岗石道路走上西奈陡坡。因为急着赶路,这段路走来很艰辛,在日落前登上山顶时,人与骆驼都已疲惫得浑身发抖。我们于是将其中一只不适合此行的骆驼送回去,再骑着其他骆驼下山到平原中的草地,让它们吃一小时的草。
  我们在近午夜时到达瑟梅德(Themed),这是一路上惟一的水井,位于西奈警察局已经弃置的一座岗亭下方清幽的山谷中。我们让骆驼喘口气,喝些水,自己也饱饮一顿。然后再度上路,穿过万籁俱寂的暗夜,四周静谧得令我们不断转头观望,怀疑听到声响-其实是自己走过草丛时发出的瑟瑟声。
  走了许久总算曙光乍现。太阳升起时,我们已经深入平原中,有无数水道流经平原汇聚在阿里士。我们小憩几分钟,让骆驼啃食路边的枯草。然后上骆驼直骑到中午,午后再继续赶路,直到内克尔(Nekhl)孤伶伶的废墟浮现在海市蜃楼之后。我们往左走,废墟留在右手边。在日落时我们休息了一个小时。
  骆驼腿软了,我们也精疲力竭;不过吉达的主人-独眼的莫特洛格(Motlog)-叫我们继续上路。我们再度跨上骆驼,踩着机械式的步伐攀上密特拉山脉(Mitla
Hills)。月已东升,将山头的石灰石照耀得像白雪般晶莹剔透。
  破晓时经过一片瓜田,是一些勇于冒险的阿拉伯人偷偷在敌人的荒地中开垦出来的。分秒必争的行程又在此消磨掉一个小时;我们放骆驼到山谷中觅食,然后将那些尚未成熟的甜瓜敲开,吃多汁的果肉解渴。之后再度上路,温度越来越高;不过苏伊士运河的山谷中常有由苏伊士湾吹来的凉风,并不会太闷热。
  抵达一座空城
  我们在波浪似的沙丘群间上上下下,到中午横越了沙丘群,进入一片平原。苏伊士运河的所在位置只能大约猜测,因为远远的前方有一层浓浓的海市蜃楼。
  我们到达一处战壕区,碉堡与铁丝网林立,伴着残败不堪的道路与铁路。我们秋毫无犯地经过此地。下午三点,我们终于到达目的地:位于苏伊士运河靠亚洲这一岸的驿站夏特(Shatt),由阿卡巴出发至此总共花了四十九个小时。对一个部落民族的掠劫行动而言,这种行程算是差强人意,不过我们在出发前已疲惫万分。
  夏特乱成一团,连个阻拦我们的卫兵也没有,此地两三天前发生瘟疫,所以原有的营地都已匆匆撤走,空无一人。部队另在干净的沙漠中扎营。当然,我们当时对此毫无所悉,只在各空荡荡的办公室内瞎闯,直到看见一具电话。我打给苏伊士运河的总部,说我要过去。
  他们说很遗憾那不关他们的事。苏伊士运河两岸的航渡事宜由“内陆水运委员会”(Inland
WaterTransport)负责安排,自有一套行事规矩。他们的口气中带着不屑,意指这些规矩与参谋总部不同。我并未就此罢休,因为我与这些名义上的同僚一向不曾志同道合过,我再打电话给水运委员会,向他们解释我刚由沙漠赶来夏特,有重要消息要向总部回报。他们表示遗憾,因为那时没有空船可供调派,不过明儿一大早就会派一艘船送我到检疫部(Quarantine
Depart-ment);然后挂断电话。
第五十六章 前往开罗
第五十六章 前往开罗
  截至此时我在阿拉伯半岛已经待了四个月。最近四星期来,我骑骆驼走了一千四百英里,为推动这场抗暴战不遗余力;不过,我拒绝与在我身上安居许久的跳蚤再多相处一晚。我要洗个澡喝点加有冰块的饮料,换下脏乱不堪的衣服,吃些比绿枣椰和骆驼腱更可口的食物。我再打电话给内陆水运委员会,口气极为委婉,但没有效果,所以我开始光火了。然而他们还是拒绝我的要求。我火冒三丈,这时一个亲切的北方口音由军用电话线的一端传过来:“这样很不好喔,先生,这样跟水运委员会的人说话。”
  找世界最忙的少校帮忙
  这句话倒是真的;那个口音很浓的总机于是替我将电话转接到“载运局”(Embarkation
Office)。利特顿(Lyttleton),全世界最忙碌的少校,在此除了原本繁忙的事务外,还要设法游说由红海进入苏伊士运河的每艘战舰,要求他们(有些乐此不疲呢!)挪出船舱来堆放运往威治和延波港的补给品。他借着这种方式,已让我们数以千计的物资与人员免费地搭便船;他忙碌之余还要抽空与我们这些满心好奇的乘客微笑。
  他不曾让我们失望。一听到我是谁,身在何处,以及我在内陆水运委员会碰的钉子后,一切问题皆迎刃而解。他的汽艇随时待命,半小时内可以开到夏特来。他要我直接到他办公室,也没向我解释(或许直到战后)为什么一艘寻常的港务汽艇可以未经水运委员会允许,便进入神圣的苏伊士运河。一切完全如他的意思进行。我派手下与骆驼往北到库柏里(Kubri);我则由苏伊士运河打电话到该地,替他们在靠亚洲这一岸的牲口营地安排食宿。当然,后来我也安排他们前往开罗,让他们大开眼界一番,以示慰劳。
  利特顿看我劳累困顿,立刻让我到旅舍休息。许久前这种旅舍看来还很简陋,如今却简直可以称为富丽堂皇;这家旅舍原本因我一身褴褛而不肯让我进去,后来才勉为其难地提供我梦寐以求的热水澡与冷饮(共六杯),还有晚餐与床铺。一位古道热肠的情报官,在接获他们乔装藏身于西奈旅舍的情报员密报后,立刻答应照顾我手下在库柏里期间的起居,并替我安排第二天前往开罗的车票与通行证。
  苏伊士运河地区的官员尽忠职守的“监控”,使这趟枯燥的旅程平添乐趣。一支由埃及人与英国人混合编成的宪兵来到火车旁,仔细地盘查往来乘客并检验通行证。得罪查验官并不碍事,所以当他们以阿拉伯语盘查我时,我以流利的英语回答:“麦加亲王的-参谋。”他们大吃一惊。那位士官请我再说一遍:他没料到我会说英语。我告诉他,我穿的是麦加亲王所属参谋的专用制服。他们望着我光溜溜的脚丫子,以及身上的白色丝质长袍、金黄色头巾与匕首。不可能!“什么部队,先生?”“麦加军。”“从来没听过,没见过这种制服。”“你能辨识蒙特尼格罗王国的龙骑兵团(Montenegrin
dragoon)吗?”这句话正中要害。任何一支协约国部队穿着军服都可以不用通行证畅行无阻。宪兵也没见过所有的制服。我的部队或许真的是属于鲜为人知的军种。他们退回走道监视我,并打电话向上呈报。在即将到达伊斯梅利亚时,一个满头大汗的情报官穿着湿透的卡其服上车,查验我的供词。由于已经快到站,我这才将苏伊士运河那位设想周到的情报官替我准备的通行证拿出来,证实我所言不虚。他觉得很不爽。
  只有一个人厚着脸皮伫立不动
  前往开罗的旅客必须在伊斯梅利亚换车,转搭赛伊德港(Port
Said)开来的快车。这时旁边停了一辆有一节车厢布置成华丽交谊厅的火车,威明斯上将与柏梅斯特(Burmester)及奈维勒(Neville)陆续由这节车厢中走出来,同行的还有一个极高阶的将官。他们沿着月台来回踱步等车,边走边聊些军国大事,月台上气氛立刻紧张起来。军官们朝他们敬礼,一次,两次,他们仍来回走个不停。敬礼三次就令人受不了了。有些人退到围墙边,立正站好,这些是可怜虫;有些则躲得远远的,这些很卑鄙;有些则转身到书摊上专心地看着书脊,这些很害羞。只有一个人厚着脸皮伫立原地不动。
  柏梅斯特注意到我在凝视他们。他摸不清这是何方神圣,因为我被晒得满脸通红,而且因旅途劳顿而憔悴消瘦(后来我发现自己的体重只剩下不到四十五公斤)。然而,他终究还是认出我来了;我于是向他说明尚未公诸于世的突袭阿卡巴之役的详细始末。这使他兴奋莫名。我要求威明斯上将立刻派一艘补给舰过去。柏梅斯特说“达佛林号”那天刚进港,可以将苏伊士运河内所有的粮食全部装上船,立刻运往阿卡巴,并将战俘运回来(帅呆了)。他会亲自处理这件事,不用烦劳威明斯上将与艾伦比。
  “艾伦比!他在这里做什么?”我叫了出来。“噢,如今已由他全权指挥了。”“穆瑞呢?”“回家了。”这可是天大的消息,对我尤其重要;我也开始猜想,艾伦比这个高头大马、满脸红光的人是否和一般的将军一样,又要耗费六个月时间让他进入状况。穆瑞与贝林达(Belinda)刚到任时很令人厌烦,所以我们那一阵子心头想的,不是如何打败敌人,而是如何使长官能让我们放手做事。我们花了好长一段时间并力求表现,才使亚奇巴·穆瑞爵士及其参谋长回心转意,在他们任期的最后几个月,致函陆军部,推荐阿拉伯人,尤其是费瑟的战功。这对他们而言算是宽大为怀,也是我们秘而不宣的成就。他们是两种极端的典型-穆瑞只会异想天开与张牙舞爪,神经质,弹性大,善变;林登·贝尔则是坚持专业见解,不知变通。
  抵达开罗
  到了开罗,我穿着凉鞋啪啦啪啦地走过宁静的萨伏伊(Savoy)长廊,去找克莱顿,他习惯省下午餐时间来处理繁忙的公务。我进门时他正伏案办公,他抬头瞄了我一眼,说声“Mush
fadi”(埃英语,意指“没空”),不过我一开口就使他惊喜相迎。我在前一晚留在苏伊士运河时,已写了一份简短的报告,所以只需洽谈该做些什么。不到一个小时,威明斯上将来电表示“达佛林号”正在装载面粉准备应急。
  克莱顿领出一万六千镑金币,派人搭三点钟的火车护送到苏伊士运河,让焦急的纳息尔得以偿清债务。我们曾承诺,在拜尔、杰佛、圭威拉发行的钱票,占领阿卡巴后都要兑现。这是一套很不错的制度,不过以前在阿拉伯从来没有人敢发行纸钞,因为贝都人的衣服既没有口袋,帐篷内也没有坚固的房间,而纸钞又不耐埋藏。所以阿拉伯人一向对纸钞有成见,为了避免我们信誉扫地,有必要及早兑换成金币。
  然后,我前往旅舍,想找些不会像这身阿拉伯装扮惹人注目的衣服;但原来的物品在几个月间都已蛀腐,所以三天后我才穿得像样一些。
  这期间我听说艾伦比相当出色,也听说穆瑞第二次攻击加萨时的惨败,伦敦方面原本以为加萨很脆弱或太精明,应该不会顽抗;我也听说我们如何参战,每个人,将军与参谋官,连小兵都认定我们会输;伤亡人数达五千八百名。他们说艾伦比已调来生力军,并有数百尊巨炮,一切将会截然改观。
  怪的是,在我尚未着装完毕前,总指挥官已派人通知要召见我。我在撰写报告时想着沙拉丁(Saladin)与阿布欧贝达(Abu
Obeida),所以强调叙利亚东边的部落民族的战略重要性,善加利用即可充当对耶路撒冷交通的威胁。这与他的企图心不谋而合,所以他想找我去,以评估我的分量。
  艾伦比说到做到
  这次会面很滑稽,因为艾伦比高大魁梧,充满自信,而且因位高权重显得盛气凌人。他坐在椅子上望着我-不是直视,而是他习惯的斜视,满脸困惑。他刚由法国调来,在当地一直是个所向无敌的猛将。他满脑子火药与重炮这种西洋思想-这对我们这场战争而言是最要不得的-不过,他身为骑兵,已决心投身新的思潮,在亚洲这完全不同的国度,陪伴唐奈与阙特伍德(Chetwode)走过这段坎坷路。然而,他没料到会遇到我这么个怪人-个打着赤脚、身穿丝质长袍的小个子,宣称只要能获得物资与武器,以及用来说服并控制那些部落民族的二十万镑金币,就可以使敌人寸步难行。
  艾伦比一时也无法分辨我是否真有此能耐,或只是夸大其词的骗子。他在脑中评估着,脸上则不动声色,我放任他自己思考。他没问太多问题,也没多谈,只观看着地图,听我述说东叙利亚及当地居民。最后他翘高下巴直截了当地说:“好吧,我尽量帮忙。”就这么结束谈话。我不确定我的话他听进去多少,不过逐渐发现他说到做到,也发现他能帮的忙,对最贪得无厌的区区在下而言已绰绰有余。
第五十七章 叛变疑云
第五十七章 叛变疑云
  我在克莱顿面前则直言无讳。阿卡巴是按照我的计划并在我的努力下占领而得的,由于我的才智与胆识才能奏功。我还有很多想做也能做的-如果他认为我已经替自己争取到可自行做主的权利。阿拉伯人说,每个人都相信他身上的虱子是瞪羚,我确实就有这种敝帚自珍的想法。
  乔埃斯最适合
  克莱顿同意我身上的虱子营养充足、健康活泼,但反对让一个低阶军官来指挥他的长官。他建议由乔埃斯当阿卡巴的指挥官:这对我是正中下怀。乔埃斯是个很能让人托付重责大任的人:平静、稳健、安详。他的心灵像幅田园风景画,可以由四个角度加以观赏:关心、友善、专注、真情流露。
  乔埃斯在拉贝格和威治都获得很高的评价,不辞劳苦地建立一支部队与一个基地,这些在阿卡巴都可派上用场。他和克莱顿一样,是个很好的润滑剂,可以夹在相对立的关节间,不过这个高逾六英尺的爱尔兰大汉笑得比克莱顿多,且宽宏大量。他的个性是不假思索地投入距离他最近的工作。此外,他也比任何文献上记载过的大天使更有耐性,而且只有在我提出新构想,及对他正在酝酿的疯狂念头大加赞扬时,才会展露他那独特的笑靥。
  其他的事就好办了。我们会找高斯列特当补给官,这个伦敦商人曾将原本一团混乱的威治补给作业整顿得有条不紊。飞机还无法调派至该地,不过装甲车可以直接运过去,要是威明斯上将慷慨的话,也希望能派艘战舰担任警戒。我们打电话给威明斯上将,他很慷慨,他的旗舰“优里亚拉斯号”会在刚开始那几星期坐镇当地警戒。
  在阿拉伯半岛,船舰的分量是依烟囱的数量而定,“优里亚拉斯号”有四根,这很罕见。它的威名可让山区部落确信我们将是赢家;舰上庞大的水手群在艾佛拉德·费尔丁(Everard
Feilding)督导下,出于玩票性质替我们搭建了一座绝佳的码头。
  在阿拉伯方面,我要求放弃耗资庞大又难维持的威治,费瑟则带着全部兵马移师阿卡巴。对开罗而言,这似乎是极为唐突的要求。所以我进一步解释,延波与麦地那之间的地区已经不再是兵家必争之地,并建议将目前在阿里与阿布杜拉营中的所有物资、金钱、军官悉数移转到阿卡巴。这一点受到断然拒绝;不过关于威治的要求则获得首肯,权充折衷之计。
  重新调度费瑟的角色
  然后我说明阿卡巴已经成为艾伦比的右翼,距离他的指挥中心只有一百英里,但距离麦加则有八百英里。随着阿拉伯人势力的日渐茁壮,他们的活动范围也会逐渐集中在巴勒斯坦地区。所以将费瑟由胡笙国王的辖区调任为协约国的埃及远征军指挥官,接受艾伦比的管辖,也是合情合理的。
  这个构想有些困难。“费瑟可愿接受?”几个月前我在威治时已与他讨论过这个问题。“驻埃及最高行政长官的看法呢?”费瑟的部队是汉志地区阵容最庞大、战功最彪炳的一支,日后也绝对不会只当陪衬。温盖特将军曾在阿拉伯建国运动最黑暗的时期不计个人毁誉,一肩扛起其成败的重责大任,如今胜利在望,我们如何能启齿要求他将他的前锋拱手让人?
  克莱顿与温盖特熟识,因此不避讳地向温盖特传达这讯息;温盖特也立刻回答,如果艾伦比可以直接且充分地利用费瑟,则将费瑟拱手让出以求有更好的表现,不只是他的职责,也是荣幸。
  如此调兵遣将的第三个难题在于胡笙国王:他个性顽固、心胸狭隘、猜忌心强,不大可能会愿意为了兵权的统一而牺牲个人虚荣。他若反对,将使整个计划功亏一篑。我自告奋勇当说客,并在途中先行拜会费瑟,请他致函胡笙国王,向他大力推荐这种调度的好处,借此强化温盖特的推荐函之说服力。这个建议也获得同意。“达佛林号”于是在回航阿卡巴后,特意送我到吉达履行这趟新使命。
  它花了两天才抵达威治。费瑟、乔埃斯、纽坎贝及所有人马,都在位于内陆一百英里的杰达。接替罗斯指挥阿拉伯空军的史坦特(Stent)以专机送我到该地,所以我们以时速六十英里,轻松飞越那些骑骆驼时爬得苦不堪言的山脉。
  费瑟急着打听阿卡巴的细节,也嘲笑我们的打仗如儿戏。我们秉烛研拟后续计划。他写家书给父亲,并调度骆驼部队立刻前往阿卡巴;他也拟定了将贾法尔帕夏及其部队运送到早已苦候多时的“哈丁吉号”的初步计划。
  威尔森鼎力襄助
  他们在黎明时派飞机送我回威治,一小时后,“达佛林号”已往吉达出发;在当地有威尔森的鼎力襄助,我办起事来轻松许多。为了援助阿卡巴这个我们最有潜力的战区,他运送了一整舰的补给品与弹药,并言明全部军官都供我们自由调遣。威尔森与温盖特是同一国的。
  胡笙国王由麦加前来,与我们漫无边际地东聊西扯。威尔森是皇家试金石,可用来试炼有疑虑的航道。幸亏有他,将费瑟调至艾伦比帐下的提议立刻获得首肯,胡笙国王借机强调他和我们结盟的诚意。然后话峰一转,和往常一样无厘头,忽然表示他的宗教立场既不是很激进的什叶(Shia)派,也不是强烈的逊尼(Sunni)派,他一心想成为超派系,只单纯的对教义提出诠释。至于外国的政治问题,他的心胸狭隘也表露无遗,怀抱着那种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的破坏性倾向。我利用他的嫉妒心,使具有现代思潮的费瑟惨遭他父亲的猜忌;我这才体认到,恶作剧者要使胡笙国王信心动摇是何其容易。
  在吉达玩得正开心时,埃及方面突然拍来两封急电,使我们忧心忡忡。第一封谈及豪威塔特族暗中勾结马安守军,第二封则是直指奥达为主谋。我们大感震惊。威尔森曾与奥达相处过,也认为他很有诚意;然而穆罕默德·戴兰则可能是两边讨好的墙头草,伊宾·杰德与他的友人动向尚未明朗。我们决定立刻前往阿卡巴。纳息尔与我研拟阿卡巴的防卫计划时,并未将通敌叛变考虑在内。
  所幸“哈丁吉号”就在港中等我们。第三天下午,我们已到达阿卡巴,这时纳息尔仍不知出了什么状况。我只告诉他想向奥达致意,他借我一只脚力强健的骆驼及一名向导;我们在黎明时找到奥达与穆罕默德及查阿尔,他们都在圭威拉的营地中,对我未预先告知便突然前来觉得很困惑;不过声称一切顺利。我们像朋友一样共餐。
  其他豪威塔特族人也进帐篷来,大家讨论着这场战争,气氛融洽。我将胡笙国王的礼物拿出来分送众人,并告诉他们,纳息尔已获准休假一个月,将前往麦加,这使他们哄堂大笑。胡笙国王热中于抗暴,也相信属下应该同样表现得像个男子汉,所以他不准手下回去麦加,结果那些可怜的丈夫都因为长年的军旅生活,而与妻子天各一方。我们曾开玩笑不下一百次,说纳息尔如果占领阿卡巴,应该可以放假一天;不过他在我亲手奉上胡笙国王的信函之前,一直不相信有这种好事。他为了答谢我,还将由豪威塔特族手中赢来的加查拉卖给我。拥有这只骆驼之后,使我成为阿布塔伊族人感兴趣的焦点。
  穆罕默德暗通土耳其
  午饭后,我装作要午睡,遣散访客,然后要求奥达与穆罕默德陪我去看已成废墟的碉堡与贮水池。我看四下无人,便开口问及他们最近与土耳其人有信函往来之事。奥达畅然笑出声,穆罕默德则满脸懊恼。最后他们才透露,穆罕默德盗用奥达的印鉴写信给马安总督,表明愿意背叛胡笙国王。土耳其人高兴地回函,并答应要重赏,穆罕默德要求先付订金。奥达闻悉此事,于是在信差送礼物来的路上守候,逮住这名信差,将他抢得精光,而且不肯让穆罕默德分战利品。这算是场闹剧,我们全都开怀大笑。不过还有下文。
  他们对没有巨炮和援军前来深觉不满,而且占领阿卡巴也没拿到奖赏。他们很想知道我是如何得悉他们与土耳其人暗中勾结之事,以及我知道了多少。这可是在斗智了。我想吓吓他们,于是装作若无其事地笑着将他们的往来信函中的文句引述了几句。这收到了预期的效果。
  我同时告诉他们,费瑟的大军已全部出动;还有艾伦比如何运送步枪、巨炮、炸药、粮食及金钱到阿卡巴。最后我说,奥达目前花在宴客的费用想必极为庞大,如果我先将费瑟到达时会亲自送上的礼物的定金奉上,是否有帮助?奥达马上清楚了解,这对他比较有利:他能从费瑟身上捞的油水想必不少,而如果其他地方无利可图,土耳其人又随时在身边。所以他很开心地同意收下定金,用来让豪威塔特族人痛快地大饱口福。
  老奥达人性的一面
  这时已接近日落。查阿尔宰了一头羊,我们一起用餐,气氛极为融洽。饭后我再度骑上骆驼,同行的有穆发第(去领奥达的津贴定金),还有穆罕默德的仆人阿贝德·拉曼(Abd
el
Rahman),他悄悄告诉我,若想另外送什么小东西给穆罕默德,他都会乐于接受。我们彻夜赶路回到阿卡巴,我将纳息尔由睡梦中叫醒,告诉他刚才的协议。然后我以一艘被人遗弃的独木舟,在曙光初现时由“优里亚拉斯号”码头划到“哈丁吉号”。
  我进入甲板下,洗了个澡,睡到上午十点左右。
  走上甲板时,这艘船正乘风破浪穿越狭窄的海湾前往埃及。我的出现引起一阵骚动,因为他们没料到我能安然无恙到达圭威拉,而且在六天或七天内便折返,赶搭稍后的一艘轮船。
  我们打电话给开罗,宣布圭威拉的情势一片大好,也没有窝里反的情事。这当然与原先的情况完全背道而驰,不过既然埃及方面常睁着眼睛说瞎话,我们也总得多报喜少报忧,让他们对我们有信心,也让我们成为一则传奇。读者总想看英雄人物,不愿去体会老奥达人性的一面,他在历经腥风血雨的杀戮后,却与手下败将暗中勾结,而如今他们的生杀大权又操在他手中;事实从来不像书中所说的那般美好。
第五十八章 种族大杂烩
第五十八章 种族大杂烩
  工作再度告一段落,我也再次陷入漫长思考。在费瑟与贾法尔帕夏、乔埃斯,以及大军到达前,我们没什么事可做,只能思考;为了我们好,那也是必要的过程。截至目前为止,我们的战争只有一场作战行动是经过深思熟虑后才发动的-进军阿卡巴。身为领导人,如此草率地操控人马与作战行动,实在令我们汗颜。我暗自发誓,从此以后在展开行动前,一定
  要先知道我要去哪里,以及走哪条路。
  沙漠与农村的差别
  占领威治时,赢得了汉志战争;占领阿卡巴后,汉志战争便告结束。费瑟的部队已经完成它在阿拉伯的任务,如今在总指挥官艾伦比将军的率领下,将扮演解放叙利亚的角色。
  汉志与叙利亚的分野,也就是沙漠与农村之差别。我们面临的问题在于性质上的调适-要入境随俗。慕沙河谷村是我们前往召募新兵的第一个农村。除非我们也能成为农民,否则独立运动势必窒碍难行。
  幸好阿拉伯抗暴运动在这么早期便面临这种转变。我们一直在荒地上开垦,徒劳无功;在一个笃信神的地方灌输国家主义,这种盲信杜绝了所有的期望。我们的信念在部落民族间,有如沙漠中的青草-瞬间的美景有如春天之一瞥,经过一天的酷热后即告枯萎。目标与理念都必须经过转化,以具体的物质钱财来表达。沙漠居民太过与世隔绝,物质生活太穷困,因之难以认同目标与理念这种抽象概念。我们如果想延续生机,就必须打入已有文明之地,进入有屋顶或田园的村落,然后像当初由艾斯河谷一般从头开始,研读地图,并分析叙利亚战场的特质。
  我们的脚已踏入它的南部边境。东边是游牧民族的广袤沙漠,西边则受到地中海阻隔,由加萨到亚历山大勒塔,北界是土耳其人群居的安那托利亚。在这个范围内,依天然地形而分割成几个部分。第一个也是最大的地形是由北到南、区隔沿岸与内陆的纵贯山脉。截然不同的气候形态,使它们有如两个国家,几乎像两个种族,居民也有极大的差异。沿岸的叙利亚人住的房子不同,食物与工作也不同,使用的阿拉伯语在用词与腔调上都与内陆人有如南腔北调。他们很避讳谈起内陆,将之视成充满血腥与恐怖的蛮荒之境。
  河流又将内陆的平原分隔成若干小区域,这些山谷是国内最稳定与繁荣的耕地,它们的居民也反映了这一点。相较之下,住在沙漠中边界地区的居民则不断迁移,随着季节东徙西迁,随时面临干旱与蝗害的威胁,也有被贝都人掠劫的危险;即使能侥幸逃过这些天灾人祸,也可能被无法化解的世仇杀害。
  一国多治的社会图谱
  大自然就这么将这个国家分割成几个区域。人类仿效大自然,使得这些区域更形复杂。每个区域内都有人工形成的小社会,各自为政,彼此不睦。我们必须使他们团结一致,共同对抗土耳其。费瑟的机会与困难都在于叙利亚这种错综复杂的政治局势,我们在脑中已加以整理分类,有如一幅社会图。
  在最北边,距我们最远处,沿着亚历山大勒塔到阿勒坡间的公路,直到与通往幼发拉底山谷的巴格达铁路交会,这条路线就是语言的分界线;不过在这条界线南方,位于安提阿(Antioch)北边与南边的各个土库曼人(Turkoman)村落中,也有说土耳其语的孤立小区域,夹杂在这些村落中的亚美尼亚人也是说土耳其语。
  除此,沿岸人口的主要成分是安萨里耶人(Ansariyeh)的社区,他们是十足的狂热异教徒,排外,不信任回教徒,偶尔因受迫害而偏向基督徒。这个教派本身生命力强,在感情与政治上都强烈排外。一个诺沙里人(Nosairi)绝对不会背叛他的同胞,却一定会背叛与他不同教派的人。他们的村落散布在各主要山脉的山脚与的黎波里峡谷间。他们说的是阿拉伯语,不过在叙利亚开始使用希腊文时便已在此定居。他们通常不会介入外界事务,也不过问土耳其政府的施政,只希望彼此相安无事。
  与安萨里耶人混居的是叙利亚基督徒殖民地;奥伦提斯河(Orontes)的弯曲地段,聚集着几群亚美尼亚人,对土耳其人怀有敌意。在内陆,靠近哈里姆(Harim)地区住的是德鲁兹族人,一直都说阿拉伯语;也有许多来自高加索的切尔卡西亚人。他们无论面对何种外界势力都会对抗到底。他们之中位于东北部的是库德族人,在此已定居几世纪,与阿拉伯人通婚并承袭阿拉伯人的政治制度。他们最痛恨当地的基督徒,其次分别是土耳其人与欧洲人。
  各信各的教
  库德族后方住着少数耶西迪人(Yezidis),也是说阿拉伯语,不过在思想上受到伊朗的二神论影响,倾向于同时侍奉鬼神。基督徒、回教徒、犹太人,以及将信仰置于理性之上的民族,全都蔑视耶西迪人。再往内陆便是阿勒坡,人口二十万,是土耳其各种族与宗教的缩影。阿勒坡往东六十英里是定居的阿拉伯人,他们由于接近游牧民族与拜达威人的交界处,所以肤色与风俗都越来越像部落民族。
  再往南由海岸往沙漠的区域,靠海岸的是切尔卡西亚回教徒的殖民地。他们的新生代说阿拉伯语,头脑灵活但爱争吵,与阿拉伯邻邦形同水火。靠内陆的地区住的则是伊斯梅利亚人;这些波斯移民几世纪来已经逐渐同化成阿拉伯人,不过他们只崇拜一位穆罕默德,他是血肉之躯,就是他们的可汗大人(AghaKhan)。他们相信他是一个勤政爱民的仁君,他对英国很友善推崇。他们对回教徒敬而远之,不过以正统教派的外表勉强掩饰他们的不齿。
  在他们之后是奇特的村落:信基督教的阿拉伯部落民族,由族长领导。他们似乎都很虔诚,与山区那些假惺惺的教友不同。他们与住在四周的逊尼派有相同的生活习惯,穿同样衣服,也和睦相处。在这些基督徒村落东边是半农耕的回教徒社区;耕地的最边缘是几座伊斯梅利亚贱民的村落,他们受到社会的排斥,只想平安度日。在他们之外便是贝都人。
  叙利亚的第三个区域,往南一些,位于的黎波里与贝鲁特之间。首先,在靠近海岸处是黎巴嫩的基督徒,大都是马龙教派(Maronite)或希腊正教。这两个教派之间的政治嫌隙很难化解。表面上看来,一个应该是法国人,另一个是俄国人;不过他们其中有一半人口为了谋生,已经前往美国,并发展出一脉盎格鲁撒克逊民族的后裔,而且不因飘洋渡海而失去生命力。希腊正教派自诩为老叙利亚人,是原住民,拥有强烈的地方色彩,使他们宁可接受土耳其管辖,也不愿接受罗马人统治。
  两个教派的惟一共通点就是谩骂回教徒。他们借这种言语上的嘲讽来抚慰自己天生弱势的自卑感。回教徒家庭也杂居在他们之间,种族与习惯完全相同,但腔调比较不会装腔作势,移民外国的人数也较少。
  有人仇视,有人和睦
  在山区较高的坡地上散居着梅塔瓦拉人(Metawala),他们是几世纪前由波斯迁徙而来的什叶派回教徒。他们很不卫生,无知,乖戾,宗教狂热,拒绝与异教徒共餐;认为逊尼派回教徒与基督徒一样恶劣;只遵从自己的祭司与地方士绅。他们的特点就是个性强悍:这在聒噪的叙利亚很难得。越过山顶之后的村落住的是信仰基督教的自耕农,与信仰回教的邻人相安无事,仿佛没听说过两派教徒在黎巴嫩发生过争斗。他们的东边住的是半游牧的阿拉伯农民;再过去便是广阔的沙漠。
  第四个区域,再往南一些,便已接近亚克(Acre),此地的居民由沿岸起算,依序是逊尼派的阿拉伯人、德鲁兹族人和梅塔瓦拉人。在约旦山谷的沿岸是生性多疑的阿尔及利亚难民的殖民地,与犹太人的村落遥遥相对。犹太人分为许多种,有些固守传统的希伯来学者已发展出一套可适用于该地区的标准生活模式;至于稍后才迁居来此者,其中有许多是受到德国授意搬来巴勒斯坦的,他们有奇特的风俗及农作物,住在欧式房子里(以慈善基金搭建的);他们搬到这种又穷又小的地方来奋斗似乎很不划算,不过大地可以容忍他们。加利里(Galilee)地区和邻近的朱迪亚(Judea)地区不同,不会对犹太殖民者存有根深柢固的仇视。
  在东边的平原(住满阿拉伯人)之外的黎加(Leja),是一片迷宫似的碎熔岩区,几世纪来在此聚集了一些无特殊血统的叙利亚人。他们的后裔住在没有法纪的村落里,免于土耳其人和贝都人的骚扰,农闲时则村人互相斗殴。南边与西南边是土壤肥沃、占地宽广的豪兰;人口稠密,居民都是好勇斗狠、自给自足、生活富裕的阿拉伯农民。
  再往东是德鲁兹族,一个疯狂回教异端-已过世的埃及国王-的信徒。他们痛恨马龙教派,两派经常在政府及大马士革狂热分子的挑拨煽动下,发生大规模流血冲突事件。不过,阿拉伯的回教徒并不喜欢这些德鲁兹族人,后者则以瞧不起阿拉伯人作为报复。他们与贝都人是世仇,在山区中仍保存着他们在自治时期仿效黎巴嫩的封建制度。
  最异类的犹太人
  第五个区域是纬度与耶路撒冷同高的地区,一开始住的是德国人及德国的犹太人,说的是德语或德国意第绪语(German
Yiddish),比罗马时代的犹太人还倔强,无法忍受与不同种族的人相处,他们有些是农人,大部分则是商店老板,这种身分也是全叙利亚人口中最异类、最刻薄的阶级。住在他们周围的是虎视眈眈的敌人-不苟言笑的巴勒斯坦农民-比北叙利亚的自耕农还无知,与埃及人一样重视物质生活,穷得一文不名。
  他们东边是约旦的内地,住的是黑奴;再往外住着一村又一村自尊自重的基督徒,他们与在奥伦提斯山谷务农的教友一样,是最勇于在这个国家宣扬基督教的典范。在各村之间与东边住着数以万计的半游牧阿拉伯人,笃信沙漠人的信仰,靠着基督徒邻居的施舍度日。在这片有争议的地区之下,奥图曼政府安顿了一群由俄国高加索地区移民来的切尔卡西亚人。他们借着刀剑与土耳其人的善意来捍卫土地,也基于需要而效忠土耳其。
第五十九章 种族与宗教大拼盘
第五十九章 种族与宗教大拼盘
  说完这些奇特的种族与宗教分布情形,叙利亚的故事仍未结束。除了乡村地区之外,六大城市-耶路撒冷、贝鲁特、大马士革、荷姆斯、哈马(Hama),阿勒坡-都是独立自主的实体,各有各的特色、发展方向与主见。最南边的耶路撒冷是个既脏又乱的城市,也是每个闪族宗教的圣地。基督教徒与回教徒来此地历史悠久的圣殿朝圣,有些犹太人将此地当成他们种族的政治前途之寄托。往日与未来的势力融而为一,使这座城市几乎没有现在。它的居民几乎没一个例外,都像旅馆的仆役般没有个性,依赖潮涌般的过往游客维生。对他们而言,阿拉伯建国理想既遥远又陌生,不过由于曾锥心刺骨地吃过基督徒的苦头,所以耶路撒冷各个阶层的居民都憎恶我们。
  六大城市各行其是
  贝鲁特则是崭新的。要不是有一座希腊港和一间美国大学,它在感情上和语言上都像是法国的私生子。主导当地思潮的是基督教商人,全都是靠做贸易为生的胖子;贝鲁特本身并没有任何产品。当地的第二大势力是移居海外后归国的阶级,靠着投资致富的积蓄逍遥度日。贝鲁特是叙利亚的门户,已经过气的外国影响力都是由此进入叙利亚。它是典型的缩小版叙利亚,一如英国国内的苏活区。
  然而,由于地理位置、学校及与外国通商而形成的自由气氛,使贝鲁特在战前便已拥有一群知识精英,他们的谈话、撰述、思想,都和当年推动法国革命的理论家相仿。因为他们的缘故,以及它本身的财富,还有它的勇于表达意见,使贝鲁特不容等闲视之。
  大马士革、荷姆斯、哈马及阿勒坡是四座叙利亚人引以为豪的古城。它们沿着沙漠与山岭间的肥沃山谷,像一条链子般迤逦散布开来,因地势关系都采背海朝东的格局。它们都是典型的阿拉伯城市,也有此自知之明。大马士革是这几座城市和全叙利亚的龙头,它是政府所在地,也是宗教中心。城中的长老是意见领袖,比其他地方更像圣地。当地居民个性傲慢刚烈,随时准备殴斗,言行举止和喜怒哀乐都极为强烈。大马士革自诩总是走在叙利亚其他地区之前。土耳其在此地设立军事总部,阿拉伯各反对派势力也不约而同地在此设立据点。大马士革如皎洁明月,阿拉伯人望之如众星之拱月:这座首都之城绝不会甘心臣服于外族的。
  哈马与荷姆斯是两个互相嫌恶的双胞胎。两座城市的居民都从事制造业:荷姆斯通常是制造棉织品与毛织品,哈马则是出产丝绸锦缎。它们的工业发达而且日益兴隆;商人脑筋灵活,善于掌握新商机,迎合新口味,在北非、巴尔干地区、亚洲各小国、阿拉伯半岛、美索不达米亚等地都有市场。它们展露了叙利亚在不受外力引导下的生产力;贝鲁特则是在货品流通方面有独到之处。然而,贝鲁特的繁荣使其充满外国情趣,而哈马与荷姆斯的繁荣则强化了地方色彩,使它们更具有强烈的、令人羡慕的草根性。仿佛对工厂与电力越熟悉,越使当地人认为他们祖先的风俗习惯才是最好的。
  阿勒坡是叙利亚的一座大城,但既不属于叙利亚,亦不属于土耳其或美索不达米亚。奥图曼帝国的所有种族、宗教、语言皆在此齐聚一堂,而且互相影响。由于各种特色汇集于一处,使街道有如万花筒。阿勒坡拥有邻近地区的所有文明,结果却使居民缺乏宗教热忱。即使如此,他们还是比叙利亚其他地方强。
  阿勒坡最特别的是虽然回教仍是主流,但比起奥图曼帝国其他各大城市,基督徒与回教徒、亚美尼亚人、阿拉伯人、土耳其人、库德族人、犹太人在此地更能和平共处,对欧洲人也比较友善。在政治方面,除了阿拉伯人群居的地区外,这座城市完全不参与政治。这些阿拉伯区像人口过剩的半游牧村落般散布各地,往东边和南边延伸。自发性的强烈爱国主义,使住在他们外围的阿勒坡居民感染到一股地方自觉的色彩,不像大马士革由贝鲁特学来的那般千篇一律。
  不切实际,不知法律为何物
  叙利亚的所有民族都可经由他们共通的阿拉伯语沟通。差异在于政治与宗教;在道德上他们的差野只在于沿岸人民稍微神经质,内陆人民则较为拘谨自制。他们反应都很灵敏;是真理的欣赏者,但不是追求者;自我满足;面对抽象意念不会(像埃及人)束手无策,但很不切实际;懒得动脑,所以通常很肤浅。他们的理想是轻松自在地管别人的闲事。
  他们从小就不知法律为何物,顺从长辈只是为了怕体罚;长大后怕政府也是基于同样理由;然而几乎没有任何种族会信守叙利亚高地的习惯法。他们都要一套新的制度,因为他们虽然肤浅又不懂法律,却是政治狂热分子,叙利亚人可以轻易地便对政治有一知半解的认识,却很难精通。无论拥有的是什么样的政府,他们都不满意,那是他们知识分子的自豪;可是他们很少有人会真心去思考一套可行的替代方案,若真想出来,更是没什么人会赞同。
  叙利亚国内以定居为生活形态的地区,最大的本土政治实体就是村庄,在以族长为主的地区,最复杂的组织也只是派系,而且都是非正式的、自发性的,只是经由舆论逐渐默认而形成。所有比这更高的机构都是由土耳其传进来的官僚制度,实行起来不是差强人意,便是令人不敢领教,全视执行者(通常是宪警)的优劣而定。
  他们的人民,即使是高级知识分子,对国家积弱不振也视若无睹,他们对列强也有误解,认为西方各强国面对这些手无寸铁的种族,只会自私自利地考虑本身权益。有些人要求建立一个阿拉伯王国-大都是回教徒;天主教基督徒的反制之道,则是要求由欧洲托管,让列强只享权利不用尽义务。这两种提议当然都不能得到国家主义者的认同,国家主义者要求的是成立叙利亚自治区。他们了解什么叫自治区,却不了解什么叫叙利亚;因为在阿拉伯语中,没有这个名称,也没有任何国家叫这个名称。叙利亚这个由罗马语衍生来的名称,意指政治上的一盘散沙。在土耳其人的刻意挑拨下,叙利亚的镇与镇、村与村、家庭与家庭、信仰与信仰间,都彼此存有猜忌之心。
  政治上的一盘散沙
  由历年的兴衰更迭看来,似乎显示这块土地不可能成立自治联邦。历史上,叙利亚是介于大海与沙漠间的一道狭长走廊,连结非洲与亚洲,阿拉伯半岛与欧洲。它一向是安那托利亚、希腊、罗马、埃及、阿拉伯、波斯、美索不达米亚等的竞技场与附庸国。当它因为邻国的国势衰退而获得短暂的独立时,便立刻四分五裂,瓦解成东、西、南、北无数个“王国”,最大的也不过如英国约克郡(Yorkshire)般面积,最小的则只有拉特兰(Rutland)郡般大小。如果叙利亚在本质上是个附庸国,它同时也是一个习惯上不断有动乱与抗暴的国家。
  打通舆论的万能钥匙在于共通的语言:那也是开启想像力的钥匙。回教徒的母语是阿拉伯语,因此自认为是选民。他们的《可兰经》及文学经典的文化遗产,使阿拉伯语系的各民族融为一体。爱国情操,通常是指爱土地或种族,对他们则成为对一种语言的忠诚。
  另一种让阿拉伯各民族能结为一体的维系力量,是昔日哈里发(Khalifate,政教合一的回教领袖)的丰功伟业,即使经过土耳其几世纪的统治,其子民仍缅怀不已。很意外地,这些传统比较类似《一千零一夜》,而不像纯粹的历史,也使阿拉伯小兵认为他们的往日光彩远比目前的奥图曼土耳其更为绚烂。
  然而我们知道,这些都只是梦想。叙利亚的阿拉伯政府虽然有阿拉伯的偏见加以维系,然而与土耳其政府、或外国托管、或历史上的哈里发一样,都是非自发性的。叙利亚仍是个有浓厚色彩的种族与宗教大拼盘。若尝试要将它们统一,只会沦为全是补丁、硬拼凑成的四不像,人民也不会领情,他们宁可回归狭隘的地区统治。
  因应之道:发动战争
  我们的因应之道是发动战争。叙利亚间歇性的地方暴动已相当成熟,如果一个新的因素,了解贝鲁特知识精英间向心力极强的国家主义,出面鼓动发生冲突的地区及阶级,或许可以推波助澜成全面性暴乱。这个要素一定要是以前不曾出面的,以避免因而引来猜忌;不能是外国的,因为自大的叙利亚不允许。
  我们所能找到惟一符合这个条件的,是一个独立自主,拥有可接受的基础以及可战之士的逊尼派王子,一如费瑟,他要假装打算恢复公元一世纪前欧梅叶德(Ommayad)王朝或公元十二至十三世纪初阿于比德(Ayubid)王朝的伟业。他或许可以暂时将内陆人民团结在一起,直到成功后,再视需要让他们各归其主。这时会出现反动,但是只有胜利后才会出现;而为了胜利,花费任何物质上及道德上的代价都不足惜。
  另外是新暴动的技术及方向问题;不过它的方向就算盲人也看得出来。不论任何时代,叙利亚最关键的中心在于雅勒慕克山谷(Yarmuk
Valley)、豪兰,还有德拉。一旦豪兰也加入我们的抗暴行列,抗暴运动就可以圆满落幕。它的步骤应该是建立另一系列的部落民族环节,类似由威治到阿卡巴;不过这次的各个环节是由豪威塔特族、班尼沙赫族、薛拉雷特族、鲁瓦拉族及塞拉因族(Serahin)所组成,让我们能连成三百英里的通道,直达距离豪兰与德鲁兹山最近的阿兹拉克绿洲。
  在性质上,我们为最后一击发展的行动应该像海战,机动性高,无所不在,无需基地与补给,不在乎地形或战略地区,没有固定方向或固定地点。“能控制大海者可随心所欲,在战争时予取予求。”我们则能控制沙漠。骆驼突击队,像船只一样自给自足,可以在敌人的耕地边界来去自如,随时可如入无人之境
  地撤退至土耳其无从勘察的广阔沙漠中。
  装备精简,得手就跑
  经由实战经验,我们得知该去骚扰敌人的哪个地点。我们的战术必须是得手就跑:不是强力猛攻,而是点到为止。千万不能试图固守某个攻陷的据点,应以最少的兵力在最短的时间到达最远的地方。
  沙漠居民刻苦耐劳,善于驾御骆驼,拥有远征所需的速度与耐力。骆驼这种大自然创造的复杂又巨大的生物,若由善骑者驾御,更可如鱼得水,大展神威。只要每个人胯下的骆驼背上载着半袋面粉,每份四十五磅重,就可以六星期无需补给。
  至于饮水,每个人顶多只带一品脱。骆驼必须喝水,而我们若喝得比坐骑多,只会得不偿失。有些人在两口井之间从不喝水,不过这些是比较强健的,大部分人在水井处会畅饮到饱,再带一袋水待干渴时饮用。夏季时,骆驼可以在喝一次水后走上两百五十英里,健步如飞地连续跑上三天。一站五十英里轻松愉快,八十英里算不错的速度,情况危急时,我们可以在二十四小时内跑一百二十英里:最出色的骆驼加查拉曾两度与我单独跑上一百四十三英里。水井间很少距离一百英里以上,所以带一品脱以防万一已绰绰有余。
  我们带六星期粮食已足以远征一千英里往返。骆驼的耐力使我们可以(对我这种初骑骆驼的菜鸟而言,说“痛苦地”或许更恰当)在三十天内骑一千五百英里,不用担心会挨饿;因为,即使超过预定时间,每个人骑的都是两百磅的备用肉,在情况危急时,杀骆驼充饥的人可以与他人共骑。
  突击队的装备应越简单越好,不过在重要装备上必须比土耳其部队精良。我向埃及要求数量庞大的轻机枪,霍奇士牌或路易士(Lewis)牌,当作狙击手的利器。我们在进行机枪操作训练时,都要刻意让他们不懂机器,不要在修理上浪费行动的速度。我们的战争分秒必争,一小时推进十八英里。如果有一支机枪卡弹,机枪手就必须抛下机枪,拿着步枪上战场。
  另一个重要的武器是强力炸药。我们已研发出特殊的爆破秘诀,到了战争结束时,无论是任何数量的轨道与桥梁,都已经能以最经济、最安全的方式炸得支离破碎。艾伦比提供炸药毫不吝惜。惟独巨炮我们到战争快结束前几个月才领到-真可惜!在机动作战时,一尊长射程巨炮远胜于九十九座短程炮。
  不必奢求团队精神
  突击队的编制则无法依循常规。我们不能将各部落混杂,因为他们互不信任;也不能调派一个部落到另一个部落的地盘上作战。为了弥补这种缺失,我们采行化整为零的部署法;我们更采取某一区部落在星期一作战,某一区在星期二,某一区在星期三这种方式,以使调度更为流畅快捷,机动性也随之提高。在招募新兵方面,我们每到一个新部落便招兵买马,使生力军源源不断加入,随时保持机动平衡。
  我们的突击队刻苦耐劳,可不按牌理出牌。情况每次都不一样,所以没有任何制度可适用两次;我们的变化莫测也使敌人的情报单位束手无策。我们可借着相同的营及师欺敌,直到三个连的兵力也会被误判为一个军团甚至数个军团。我们的兵力就靠神出鬼没来壮大声势。
  我们都为同一理想而战,没有部落间的纷争,但也不敢奢求有团队精神。一般的士兵都会被定出功过,不是有功获得酬劳、衣服、特权,便是因犯过受到羞辱。我们无法替每个人明定赏罚,因为部落民族都是志愿参战。很多部队是应召入伍,少有自愿服役的。任何一个阿拉伯士兵在信念动摇时,随时都可以回家,不会受惩罚:荣誉是惟一的契约。
  所以我们也没有用以限制及压抑个性的所谓军纪。在承平时期,军纪意指追求绝对,而不是平均;要达到百分之百的标准,即使已达百分之九十九亦会被刷下来成为弱者。它的目标是使一个单位成为一体,使每个人都成为一种类型,如此成效才能加以估算,团队的表现整齐划一。军纪越严明,个人优点就越难发挥;整体表现则越能掌握。
  军方以可能出现的杰出成就来换取对整体表现的掌握,牺牲个人能力来减少不确定因素。伴随军纪而来的必是复合战或社会战-那种形式的战争中,战士是由工厂到补给单位这个大体系的产品,并由此一体系维系他在战场上的活跃。
  阿拉伯战争应反其道而行,应该力求简单与个人化。每名士兵都应该上战场,而且应该在战场上自给自足。我们部队的战力在于每个个体的战力。依我看来,这种形式的战争中,每个个体战力的总和至少不会少于复合体系同等兵力的战力。
  在实战中,我们不应将太多兵力部署在第一线,依照简单体系,理论上可由我们自由调遣,否则我们的攻击(与撤退相对照)范围会变得太宽广。个别战斗的道德限制,使士兵在打“简单的”战争时吃足苦头,要求他必须格外有进取心、耐力、热忱。非正规战争比拿刺刀冲锋更需要以智取胜,比只知奉命行事的部队更耗费体力。游击队必须拥有自由运作的空间,在非正规战争中,若两个人在一起,便有一个是闲置的。我们的理想应该是使我们的战役成为一系列的单独战斗,我们的小兵与矫捷的总指挥官是快乐的战友。
第六十章 空袭、突击、欺敌
第六十章 空袭、突击、欺敌
  阿卡巴湾内战舰云集。费瑟到达了,随行的还有贾法尔、他的随从,以及仙后教母乔埃斯。装甲车已运达,还有高斯列特、埃及工人和数千兵马。为了弥补六星期来的闲散,法肯海因(Falkenhayn)曾向土耳其人提出忠告;他巨细靡遗的情报加强了他们的防御力。马安的部队很特别,由前西奈总指挥官贝杰特(Behjet)领军。他有六千步兵、一团骑兵与有坐骑的步兵,他依机动战之标准,将马安的防御工事筑得固若金汤。从那时开始,每天都有一队飞机出动。补给
  品堆积如山。
  耍得土军团团转
  这时土耳其人的备战工作已经就绪;他们开始移防,显示出目标是通往阿卡巴的最佳途径圭威拉。已有两千步兵进军阿巴里森,巩固当地防御工事。骑兵一直在我们附近梭巡,牵制阿拉伯部队由慕沙河谷来的反击。
  这种草木皆兵的气息便是我们的契机。我们要耍他们,激他们到慕沙河谷追赶我们,此地的天然屏障使其易守而难攻。
  为了引他们上钩,邻近的达拉加人马便忙碌起来。土耳其人斗志高昂,也展开反击,结果损失惨重。我们到慕沙河谷内的农村打家劫舍,丰厚的战利品令达拉加人抢得不亦乐乎。茂路德这名宝刀未老的战将,与他的骑骡步兵团前去攻打著名的佩特拉(Petra)遗址。里阿珊纳人(Liathena)受到鼓舞,也在独眼龙族长卡里尔(Khalil)领军下,到高原处搜刮掳掠,并窃取土耳其人的坐骑或载物牲畜,每次两到三只,若偶尔遇上卫兵,便连步枪也抢走,让他们防不胜防。如此持续数星期,土耳其人被激得越来越浮躁。
  我们也要求沙曼将军(General
Salmond)履行他的承诺,派长程飞机轰炸马安,让土耳其人更加寝食难安。由于任务艰巨,沙曼特意遴选史坦特与其他身经百战的拉贝格或威治飞行官,要求他们全力以赴。他们都有在沙漠中迫降的经验,也可以在没地图可参考的山区挑出一个不知名的目的地;史坦特的阿拉伯语说得很流利。这支空军部队必须冷静沉着,不过它的指挥官技巧纯熟又爱表现,像其他艺高胆大者一样,老是喜欢耍些令人捏把冷汗的花招。例如,有一次他下令低空掠过,以求确认目标,结果因而精确地炸中马安,战果丰硕;他们在这个措手不及的火车站内外总共投了三十二枚炸弹。其中两枚正中军营,土耳其部队有三十五人殒命,五十人受伤;八枚炸中引擎仓库,使工厂与库房严重受创;有一枚投入守军的将军家厨房,解决了他的厨师和他的早餐;有四枚炸中机场。虽然土耳其以榴霰弹还击,我们的空军还是人机平安地返航,回到他们位于阿卡巴上方的康提拉(Kuntilla)临时机场。
  那天下午他们维修飞机,入夜后就睡在机翼下。第二天拂晓再度出击,这次共三人出勤,前往阿巴里森,当地的军营规模庞大,令史坦特垂涎不已。他们轰炸马栏,马匹惊慌逃窜,在帐篷间横冲直撞,使土耳其部队阵脚大乱。他们还是和前一天一样,低空掠过,机身挨了不少子弹,但都不碍事。中午前他们便已折返康提拉。
  史坦特再三空袭,土耳其闻风丧胆
  史坦特检视过剩余的汽油与炸弹后,认为足够再出勤一趟,所以下令要弟兄们寻找炮兵;当天早上他们曾被炮兵苦苦追击。他们在日正当中时升空。由于载的炸弹太多,飞不高,所以当他们迫不及待地飞越阿巴里森后方的山头时,只以大约三百英尺高度掠过山谷。土耳其人习惯在中午时午休,被这一幕吓得魂飞魄散。他们总共投下三十枚炸弹:一枚解决掉炮兵,其他的炸死数十个人员与牲口。之后负荷减轻的机身才翱翔升空,回到阿里士。阿拉伯人欣喜若狂,土耳其人则闻风丧胆。贝杰特帕夏只得派手下去挖掘掩体,在他的飞机修复后,则将它们部署在高原四周,专门担任防守营地的任务,也降低了我们的空患。
  借着空袭使他们不堪其扰,借着不断突袭将他们引诱到错误的目标,而我们使土耳其攻势受挫的第三张王牌是摧毁铁路,这使得他们不得不将攻坚部队打散,担任防守勤务。因此,我们在九月中旬安排许多爆破行动。
  我决定重施故技,埋地雷炸火车。这时我想到比自动引爆的地雷更有效也更可靠的装置:利用接电的方式在火车头经过时直接引爆。英国的爆破专家鼓励我放手一试,尤其是驻埃及的工兵指挥官怀特将军(General
Wright),他经验丰富,对我不按牌理出牌的做法很感兴趣,并推荐一批工具运来给我:一具引爆器与若干绝缘电线。我带着这些物品登上我们的新守护舰“汉柏号”(H.M.S.Humber),并向舰长史涅格(Captain
Snagge)自我介绍。
  史涅格运气不错,能指挥这艘原本是替巴西打造的船舰,这艘船舰的设备比英国一般的守护舰舒适多了;我们能登上他指挥的这艘船舰实在是天赐鸿福,因为他非常热忱好客。他好奇心强,对岸上发生什么事甚感兴趣,我们的一些小挫败在他眼中也都有它轻松的一面。每告诉他一段挫败的故事,到头来总能一笑置之,而且说完故事后他都会搞赏我一顿热水澡,以及茶点招待,茶具极为考究,一尘不染。他的亲切与协助使我们在需要支援时免于多跑一趟埃及,也使我们得以月复一月地对土耳其人迎头痛击,使他们军心涣散。
  掌握引爆窍门
  那具引爆器是一口上了锁的大箱子,非常笨重。我们将锁头撬开,看到箱子内有一个棘齿把手,将它往下压-没把船炸坏。电线是粗厚的橡胶绝缘线,我们将它剪成两段,将两端拴结到箱子内的螺丝接头处,立刻就通电了,非常方便。成功了。
  我去拿雷管过来。我们将电线没拴住的一端连结到雷管上,再将把手压下去:毫无动静。我们一再尝试都徒劳无功,懊恼不已。最后史涅格打电话召来他的炮兵维修官。他精通电学,建议我采用特殊的电雷管,这艘舰上有六支,他给了我三支。我们把一支和引爆箱连线,当把手压下,雷管顿时迸裂,美不胜收。我觉得已经掌握到窍门了,便开始研拟突袭的细节。
  至于目标,收效最大也最容易到达的似乎就是慕达瓦拉(Mudowwara),位于马安南方八十英里的给水站。若在此炸毁一部火车,足以使敌人惶惶终日。至于人员,我挑的是能征善战的豪威塔特族,同时,我也借这次任务考验刚收留的随从,三个豪兰农家子弟。鉴于豪兰地位逐渐重要,我们有必要了解当地的方言、设施、各部落间的恩怨纠葛,还有当地的地名与道路。这三名随从,拉海尔(Rahail)、阿萨夫(As-saf)、赫梅德(Hemeid),将在征途中与我聊天,让我在闲聊中了解他们的家乡状况。
  为了在炸毁火车头后能控制整部火车,必须有大炮与机枪才行。火炮方面,何不用迫击炮?机枪呢,何不用路易士牌机枪?于是,埃及由杰坦的陆军学校挑了两个干练的教官,训练一队阿卡巴的阿拉伯人使用枪炮。史涅格在舰上挪出一个空间让他们使用,因为我们在岸上仍没有像样的英军营舍。
  他们的名字好像是叫耶尔斯(Yells)与布鲁克(Brooke),不过后来因为大家爱上他们介绍的枪炮,所以用枪炮厂牌名称,昵称他们为路易士与史多克斯(Stokes)。路易士是澳洲人,身材高瘦,动作柔和,慵懒的姿态不像顶天立地的军人;他的表情冷峻,眉毛拱起,有侵略性的鼻子散放出一股澳洲人特有的鲁莽气息,愿意也有能力立刻采取行动。史多克斯是个矮壮的英国自耕农,一副劳动阶级的模样,沉默寡言;总是等人下令让他执行。
  路易士点子很多,若有什么进展,总会旋风似地笑着来找我们。史多克斯从不提意见,只会在出完任务后才捏着帽子,仔细回想刚才犯了什么错,下回一定要改进。两人都很杰出。他们在一个月内,也没有翻译人员协助,便已和学员相处融洽,并让他们学会枪炮的基本操作。我们要求的也不多,因为由经验中体认到,略懂皮毛比有精确知识更符合我们突击队的精神。
  我们在研拟突袭行动的架构时,已经迫不及待想出征了。慕达瓦拉车站似乎唾手可得。三百个人已足以打得它猝不及防。那将是大功一件,因为它的深井是马安下方干旱地带惟一的水井。若没有这口井,火车行经那座峡谷将失去经济效益。
第六十一章 暂栖圭威拉
第六十一章 暂栖圭威拉
  澳洲人路易士在蓄势待发的一刻,表示他和史多克斯愿意加入突击队。一个新鲜、迷人的构想。有他们随行,我们的技术支援已无后顾之忧。他们参与的意愿极为强烈,而且这阵子来的表现也值得我们设法回报。我们提出警告,这种经验可能不大好玩,到时候没有规则可循;而且将是不眠不休地在内陆行军、用餐、战斗。如果他们同行,将无法享有英军惯有的舒适与特权,必须与阿拉伯人福祸共享(战利品除外!),并忍受没有粮食及纪律为伴之苦。如果我出事
  了,他们不会说阿拉伯语,情况堪虞。
  两名教官同行
  路易士回答,他就是想体验这种奇特的人生。史多克斯则说如果我们做得到,他也可以。所以我借了两只最出色的骆驼给他们(鞍袋内塞满牛肉罐头与饼干),在九月十七日一同启程前往伊腾河谷,与由圭威拉调来的奥达手下豪威塔特族人马会合。
  为了让两名教官逐渐适应,我设法让情况比早先警告的轻松些。第一天走得很悠哉,自行决定行程。他们没骑过骆驼,而且伊腾河谷光秃秃的花岗岩山壁炙热逼人,很可能会使他们在还没正式开始出征便已中暑。九月是不利出征的月份。几天前在阿卡巴海滩旁棕榈树园的浓阴中,我量过气温,高达一百二十华氏度(约四十九摄氏度)。所以我们正午时在一座山崖下休息,到傍晚再走十英里路便扎营夜宿。
  我们以罐装的热茶以及米饭和肉饱餐一顿;我窃笑着观察周遭环境对两人所造成的冲击。他们的反应一如预期。
  澳洲佬一开始似乎安之若素,以很坦然的姿态与阿拉伯人寒暄对应。但是,等他们也礼尚往来地与他笑闹时,他吃了一惊-几乎是忿忿不平-他从没料到他们会因为他的客气,而忘了一个白种人与一个黄种人的差别。
  有趣的是,他的皮肤比我的几个新随从还要黝黑。新随从中,我对最年轻那个拉海尔特别好奇。他是个相当出众的少年,体格粗壮,对我们这趟征途而言似乎胖了些,但也因而更能吃苦耐劳。他的脸色红润,双颊圆鼓鼓的,颊袋很低,几乎像悬垂着;嘴唇小而饱满,下巴很尖,再加上又高又浓的眉毛,与炯炯有神的大眼睛,看来似乎诡计多端又急躁,高傲又没耐性;他的言语粗鄙,口无遮拦,总是莽莽撞撞,自吹自擂,毛毛躁躁,神经兮兮;他的精神不像身体那么强壮,喜怒无常;他在疲惫或生闷气时,常会哭得泪水纵横,但一有事情分心便立刻停止,而且哭过后又生龙活虎,可以继续吃苦。我的随从-穆罕默德、阿梅德,还有拉希德(Rashid)与阿萨夫-都很纵容拉海尔,一来是因为他有一股野性的吸引力,再者也是因为他善于自我吹嘘。他由于和两位教官没大没小,被我喝止了一两次。
  在中东的英国人
  英国佬史多克斯很难适应阿拉伯的奇风异俗,因此相当闭塞,沉默寡言。他的羞怯也提醒了我的手下,他和他们不一样,是英国人。这也使他较受尊重。对他们而言,他是“教官”,而路易士则是“那个高个儿”。
  这些都是他们身上显露的个性。世界各地自古至今的书中,都将我们的形象描绘得像洗衣妇一般,但又不像她们能与陌生人打成一片,实在很丢人。在中东的英国人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细腻而不露声色,善于掌握周遭人群的特性、语气、思维模式,甚至言行举止。他可以对别人潜移默化,随心所欲地引导他们,自己的个性则深藏不露,没人留意。
  第二类,也就是一般书中所描绘的“约翰牛”(John
Bull)①,这种人离开英国越久,越像英国人。他替自己营造了一个祖国,拥有各个优点的故乡,那么令人向往又遥不可及,结果常常在现实中觉得苦闷,因而在脑中退缩回往日时光。在国外,他借着强装的笃定,表现出一个充满英伦特质的典型。他展现了完整的英国人形象。他的行事有瑕疵,方向也不如知识分子那种类型来得平稳,然而他的坚毅典型却能赢得更多喝彩。
  这两种类型在塑造典型时都有相同的方向,但做法上一种呐喊嘶嚷,另一种则潜移默化。他们都认为英国人是上帝的选民,无与伦比,若想模仿他们,是亵渎僭越,大不敬。他们自负地敦促别人成为仅次于他们的优秀人种。上帝没有挑上他们当英国人;他们有责任成为他们人种中的佼佼者。我们就这么赞赏当地风俗民情,研习他们的语言,立书撰写该国建筑、民俗以及即将没落的产业。然后有一天,我们猛然惊醒,发现原本充满神秘色彩的精神,披上了政治的外衣,于是我们为它忘恩负义的国家主义痛心地摇摇头-那真的是我们无心栽植出来的柳树阴。
  法国人虽然也自认是完美的选民(那是他们的教条,而不是真心感受),接着却与我们反其道而行,他们鼓励附庸国模仿他们;虽然再怎么模仿也无法达到同样层次,但借着模仿已可提升他们的水准。我们将
  模仿视为嘲讽,他们则视为是一种恭维。
  奥达引发派系龃龉
  第二天,旭日初升,我们已接近圭威拉,惬意地穿越粉红色的沙质平原,以及满地灰绿的灌木丛,这时天空传来嗡嗡声。我们立刻将骆驼掉头离开路面,躲入灌木丛中掩蔽,不规则的色彩使它们藏身于此也不至于被敌方的空军发现;我最疼惜也最具威力的炸药包,以及史多克斯的那些炮弹,若遇上空袭可不是闹着玩的。我们沉着地在原地守候,坐在骆驼背上,它们则吃着身边聊胜于无的草丛。然后飞机在我们前方圭威拉的岩壁上方盘旋两圈,投下三枚轰然巨响的炸弹。
  我们再度上路,稳健地走入营地。圭威拉人声鼎沸,有一个供山区与高原区豪威塔特族采购的市集。触目所及,整座平原都是一群群移动中的骆驼,数量多得每天早晨不到天亮便已将附近的水坑喝得见底,所以起得晚的人便得走上数英里路才有水喝。
  这也没什么大不了的,反正阿拉伯人闲着没事,只有每天早晨等飞机;待飞机炸过后,便胡扯闲聊打发时间,直到夜深了就入睡。太多空闲又聊太多话,勾起往日的嫌隙。奥达野心勃勃地想利用我们必须仰赖他帮忙的良机,整合各个部落。他掌握了豪威塔特族的庞大军饷,打算借着这笔钱,迫使那些较小的派系投效麾下。
  各个派系对此极为不满,并威胁要回山上,不然就再转而投效土耳其。费瑟派遣马斯特亲王出面斡旋。成千上万的豪威塔特族人分成上百个派系,全都顽固倔强,不愿妥协。想要安抚他们,又不能触怒奥达,真会难倒鲁仲连。当时的气温在阴影下都高达一百一十华氏度(约四十三摄氏度),而阴影其实是黑鸦鸦一片的苍蝇。
  冲进奥达的帐篷
  我们期盼能协助出征的南部三派系也加入抗议的行列。马斯特与他们交涉,阿布塔伊族的长老与他们协商,我们与他们沟通,全都无功而退。看来我们的计划才刚要开始就面临夭折的惨境。
  一天中午前,我正走过岩壁时,马斯特来告诉我,几个南方部落已骑上骆驼,准备撤出营地与行动。我懊恼不已,立刻转身冲进奥达的帐篷。他坐在帐内的沙地上,与刚讨来的老婆吃煮面,那开朗的女孩身上穿着靛蓝新衣,黄肤上映着淡蓝。我忽然闯进去,那小妇人飞快地由帐后的门帘像兔子般钻出去。我为了出一口闷气,开始揶揄他年纪一大把了,还像其他族人一样做傻事;他们一向将行房当成人生大事,而不只是做一件爱做的事。
  奥达反驳说他是想传宗接代。我于是问他,他是否觉得人生美好到足以感谢父母让自己降临人世?或是对是否美好仍存疑,却自私地将之转赠予一个未出生的灵魂?
  他不为所动。“事实上,我是奥达,”他毅然地说,“你也知道奥达代表什么。我父亲(愿神保佑他)更英勇,比奥达还伟大;他也会赞扬我的祖父。我们越往上推,就越伟大。”“可是,奥达,我们说要尊重子女,他们是我们财富的继承人,替我们完成遗志。每过一代,地球就更为老旧,人类也离童稚时期更远……”老家伙透过那双细眼和蔼可亲地望着我,本想讽刺他却不得要领。他指着帐外平原上,他的儿子阿布塔伊(Abu
Tayi)正在试骑一只新来的骆驼,他以棍子在它颈背上敲打着,但就是无法让它像训练有素的名种般沉稳地迈开步伐。“噢,这小淘气,”奥达说,“如果神高兴,他已经继承了我的财产,不过谢天谢地,还没有继承我的力气;如果我想教训他,就会打得他屁股开花。无疑地,你很聪明。”我们一席话后的结论是,我应该去找个干净的地点,静观其变。我们雇了二十只骆驼来驮炸药;第二天,在飞机来袭后两小时,我们已准备就绪。
  古怪有趣的空袭
  飞机像是圭威拉营地里古怪有趣的作息调节器。阿拉伯人总是在黎明前即起床,等待它的莅临:马斯特派了个奴隶到崖顶,一看到飞机就示警。在接近它惯常出现的时刻时,阿拉伯人开始悠闲地边走边聊,若无其事地朝岩壁漫步过去。到岩壁下方后,每个人挑个自己喜欢的岩缝藏身。马斯特身后会跟着他那一大群的奴隶,端着架在火盆上的咖啡壶,连地毯也带着。他会和奥达进入一处隐蔽的阴影下,坐下来闲聊,直到飞机已经越过席塔山的预警传来,岩缝间开始骚动为止。
  每个人都会紧贴着壁缝,这块怪异的鲜红色大岩层挤满衣着鲜艳的阿拉伯人,像一大群朱鹭般栖息在岩面的各个缝隙间,等着敌机在上方盘旋,无功而返。飞机会投下三枚炸弹,或四枚,或五枚,视当天是星期几而定。炸弹爆裂后的浓烟凝结成一团,飘浮在翠绿的平原上,结实得像奶油泡芙;这团烟在没风的空中会维持几分钟,然后渐渐扩散开来,缓缓消失。虽然我们知道这种空袭无法构成威胁,但在炸弹投下后发出的尖锐响声划空而过时,仍会产生喘不过
  气来的窒息感。
  注释
  ①约翰牛:英国人或英国人的代表形象,首先见于阿巴思诺特(Ar
buthnot)的《约翰牛传》一书。十八和十九世纪的许多政治漫画都采用这个形象,书中人物矮而结实,常常穿件背心,上面绘有英
  国国旗。
第六十二章 绝美的兰姆
第六十二章 绝美的兰姆
  我们欣然离开嘈杂又惊心动魄的圭威拉。在将沿路护送的苍蝇群甩开后,便停下来休息。事实上我们没必要赶路,与我同行的两个可怜教官也首度体验到这种酷热;迎面刮来的风像副铁面具扑在脸上。他们咬牙苦撑,希望能像阿拉伯人一样熬过去,精神可佩。但闷不吭声地硬撑,往往很快就到达体力的极限。阿拉伯人的无知使他们逞血气之勇,顶着大太阳与窒闷的空气仍聒噪不休;不过这种行为经试验后,结果是有益健康的。我为了追求这种效果,四处嬉闹,状似自得其乐。
  接近傍晚时,我们动身上路,然后在一片浓密的柽柳树林中扎营。这座营地景色优美,后方矗立着一座峭壁,或许有四百英尺高,在落日余辉的映照下呈现一片通红。脚下是黄土地,与木板一样硬,平坦得像一潭湖水,左右两侧各延伸了半英里长,其中一侧是只有褐色树干的柽柳树林,最边缘处才有些因干旱
  与日晒而枯萎的灰蒙蒙树叶。
  被阳光晒瞎的族长
  我们要骑往兰姆,班尼阿提耶族的北方水源地,这地方令我向往,因为连粗枝大叶的豪威塔特族人也说此地很美。我们可望在明天一早到达,不过在仍满天繁星时,随行的哈里施族族长阿伊德(Aid)唤醒了我。他爬过来颤抖着告诉我:“大人,我眼睛瞎掉了。”我让他躺下来,发现他全身发抖;不过他也只知道他半夜醒来时,发现什么都看不见,两眼刺痛。阳光晒瞎了他的双眼。
  我们骑入两座沙岩质的大尖峰间,到达一座长坡的山脚时,天才刚亮。此地长满柽柳树,他们说,这就是兰姆河谷的源头。往左看,有一片高大岩壁,极为险峻,像是一道千英尺高的巨浪扑向山谷中央;右边拱起处是崎岖陡峭的红色山脉。我们踩过矮树丛,沿着斜坡往上爬。
  一路前进,矮树丛渐渐成为树林,树叶在粉红色的沙地衬托下,显得格外翠绿。往上的坡度逐渐缓和,到最后山谷成为一座狭窄的倾斜平原。右边的山较高耸陡峭,相较下左边的山像是一面红色的大墙。两侧逐渐接近,最后只相距两英里;然后山势逐渐爬升,直到两边都约达两千英尺高,像条林阴大道般往
  前迤逦数英里远。
  比想像中更迷人的通道
  它们不是一片完整的岩壁,而是一块块聚合而成像街道两旁高大的建筑物。峭壁间的空隙达五十英尺宽,壁面受风雨侵蚀而出现如浮雕般的图案。绝壁高处的洞穴看来像是窗户,靠山脚的洞穴则像门。黑色的污迹沿着岩壁的正面往前延伸数百英尺,像不小心泼洒成的。这些山崖由颜色更深、质地更硬的碎岩堆成,达两百英尺高,粗糙的表层有垂直的条纹;基底不像沙岩般有褶痕,而是劈成松散的斜坡,像是墙壁的壁脚。
  这些峭壁的顶端呈圆拱形,不像山的主体那般深红,而是一片灰蒙。它们为这令人难以抗拒的地方增添了一笔拜占庭建筑的风味:使这条通道变得比想像中还迷人。在此阿拉伯部队显得微不足道,山壁间也足以让一支飞行中队编队并行。我们自知渺小,全都静默下来,在这些耸山危崖之前自惭形秽。
  在童年的梦境里,风景总是广袤又恬静。我们追溯往日回忆,寻找所有人类走过眼前这种山壁,通往前方路尽头处广阔广场的原型。往后骑经内陆时,我的心思总忍不住会跳离眼前的路面,回想起在兰姆待过的一夜,以及在晨曦曙色中走过山谷,进入绚丽耀眼的平原,或在晚霞夕照下沿山谷走入灿烂辉煌的广场,而我却因情怯而不曾真正进入这片广场中。我会说:“我这次是否该继续前行,越过古柴尔(Khazail),一窥堂奥?”不过事实上,我太爱兰姆了。
  这一天我们骑了几个小时,景色越来越壮观,图案雄伟有致,直至走到一个隘口,右转入另一个新天地。隘口约有三百码宽,是山壁中的裂缝;通往一座像古罗马竞技场的椭圆形凹地,前头浅,左右两侧突出。这里的山壁与兰姆的其他山壁一样,都是陡峭的绝壁;不过看来更巍峨,因为凹地位于一座主山的正
  中心,凹地的渺小使山势看来更形高耸。
  两侧山壁霞光万道
  太阳已沉入西面的山壁后,使凹地蒙上一层阴影;不过落日余辉将入口处两侧与山谷远方的山壁照得霞光万道。凹地的地表是湿沙,长着浓密的灌木丛;在所有山壁的山脚,则有比房子还大的圆石,有些看来像碉堡,都是由山顶滑落下来的。前方有一条通路,因经常有人走过而颜色较两旁浅淡,沿着基底蜿蜒通往主要壁面处,然后往南急转,顺着两旁有枝叶茂密树林的岩棚前进。由这些树林和岩缝间,传出怪异的叫声;阿拉伯人在三百英尺外的水泉处喂骆驼饮水的回音,则成了悦耳的乐音。
  雨水落在圆拱形的山头上,似乎被坑坑洞洞的岩面缓缓吸收了。我的思绪跟着这些雨水,一时时地往下渗透入沙岩的山中,直达山底下无法透过的地层,之后受到挤压再沿着地面的表层往前流,在两片岩层的交接处喷出岩面。
  穆罕默德转入椭圆凹地的左边突出处。脑筋灵活的阿拉伯人已在凹地另一端悬垂的岩块下清出一块空地,我们就在此歇脚。黑夜立刻降临这处绝壁环立的营地;露气极重的空气拂过被阳光烫热的皮肤时相当冷冽。负责看管炸药的豪威塔特族人将骆驼聚集在一起,在回音此起彼落的山壁间吆喝着,带它们去饱饮足够让它们再返回圭威拉的水。我们生火煮米,拿出两位教官的罐头牛肉打牙祭,替我煮咖啡的仆从则忙
  着准备招待稍后会来的访客。
  盖辛当场翻脸
  水泉洼地外帐篷里的那些阿拉伯人已经看到我们进入山谷,不久也知道我们的来意,一小时内达劳夏族、柴雷班尼族(Zelebani)、祖威达族(Zuweida)、托加特加族(Togatga)等的族长全已聚集在我们身旁,然后大家各述己见,气氛不大融洽。阿伊德亲王由于眼睛失明,心情沮丧,不愿陪我招待客人;而这种事我又做不来。这些小派系对阿布塔伊族怠慢客人很不满,怀疑是我们怂恿奥达去并吞他们。他们在能确信费瑟可以支持他们的要求之前,不愿向他效忠。
  盖辛·阿布·杜梅克,这个骑术精湛、在阿巴里森之役率领山地部落冲锋的战士,脸色似乎特别难看。他皮肤黝黑,态度傲慢,薄唇带着冷笑;心地还不错,但很顽固。他此时与桃伟哈族(Toweiha)有了嫌隙。我势单力孤,没人帮腔一定无法让他站在我这边,所以我决定让其他族人看清他的敌意,于是开始和他展开激烈的舌战,直到他哑口无言。原本支持他的族人这时纷纷羞愧地背弃他,但也很少人转而支持我。他们仍犹豫不决,开始抱怨那些族长,并表示要跟我一起走。我把握机会说,查阿尔明天一早会到达此地,他和我愿意接受所有人的帮助;不过杜曼尼叶族人除外,由于刚才盖辛的恶言相向,费瑟的津贴名册将剔除他们,并取消他们赢来的善意与酬劳。盖辛誓言会立刻加入土耳其,继而愤然离开火堆旁,他的朋友试着要他少说几句,但未能如愿。
第六十三章 斡旋
第六十三章 斡旋
  第二天早晨,仍在气头上的盖辛以及他的手下就站在一旁,犹豫着要加入或反对我们。正举棋不定时,查阿尔抵达了。盖辛的阴沉对上查阿尔钢铁般的冷酷,两人不久便怒目相向。我们在他们打起来前出面打圆场,不过两人已撕破脸,前一晚勉强做成的安排也被推翻。其他派系看不惯盖辛的穷凶极恶,三三两两地默默加入我们,充当志愿军,不过要求我在出
  发前让费瑟知道他们的忠心。
  亲身前往会见费瑟
  他们的疑虑使我决定立刻与费瑟联络,一来可以设法消弭这场纷争,再者也要找些骆驼来驮运炸药。雇用杜曼尼叶族的骆驼并不是办法,可是此地又没有其他骆驼可用。最好是我亲自前往;因为盖辛或许会在半路拦截信差,可是他不敢阻拦我。我将两个教官托付给查阿尔代为照顾,他发誓愿为他们的性命负责;于是我和阿梅德骑着没任何行李的骆驼上路,打算赶往阿卡巴后立刻折返。
  我们只认得伊腾河谷那条较长的路。有一条捷径,但没有人指点迷津,不知该怎么走。我们在山谷中摸索多时却不得其门而入,正在绝望之际,路旁一个男孩突然开口,指示我们走右边的山谷。我们依他指示行进,一个小时后上了一道分水岭,发现有许多山谷往西迤逦散开。这些山岭一定是通往伊腾河谷,因为附近除此之外没有其他可让山区的水排入海中的流域了;我们于是匆匆走入这些山谷,并不时地冒险抄小路越过右边的丘陵,进入一些支脉中,以缩短行程。
  一开始行经的是干净的沙岩区,岩石外貌相当悦目;一等进入山脊后,矗立在我们面前的是与海岸同样质地的花岗石,再骑了一段平缓坡路,即由南伊腾河谷进入主河谷中,就在阿卡巴水井上方。这段行程我们只花了六小时。
  到达阿卡巴后,我们立刻前往费瑟的住处。我的突然折返使他吃了一惊,在我解释后他才了解兰姆发生这种纷争。我们吃过饭后即刻采取必要措施。驮运行李的骆驼必须在两天内出发,费瑟会派足够的人员负责照料炸药,并由他的贴身仆役同行负责监督。他还派遣目前最依赖的亲信阿布杜拉·菲尔(Abdullah
elFeir)亲王前去充当仲裁。与我一同前往铁路的人员的家属经过我验证后,就可直接由他的仓库支领配给。
  一处天然小澡盆
  阿布杜拉和我在天亮前出发,经过一段宜人的旅途,于下午抵达兰姆;得悉一切安好,暂时放松了紧绷的心情。阿布杜拉亲王立刻着手工作。他将阿拉伯人集合,包括桀骜不驯的盖辛,然后借着一个阿拉伯领袖与生俱来的说服力与丰富的人生阅历,开始安抚他们。
  我们离去这段空当,路易士为了打发时间,到绝壁附近探视,结果发现那些泉水很适合洗澡,所以,我为了涤净跋涉后的尘垢与压力,便由峡谷沿着残破的山壁缝隙往上爬,进入绝壁的壁面;以前曾有水由这些缝隙间喷出,流下岩棚,再进入山谷河床内的那巴辛人(Nabataean)井楼中。这段山路并不难走,一个疲困的人走来,大约需时十五分钟。到了山顶,阿拉伯人口中的雪拉拉瀑布(el
Shellala)就近在几码前。
  淙淙水声由我左方绝壁突出的岩块边传来,鲜红色的岩面上爬满绿油油的蔓藤植物。通道就绕着岩块下方的岩棚前进。头顶上突出的岩块上刻着那巴辛人的文字,还有些图案与标记。路旁壁上则是些阿拉伯语的涂鸦,包括部落标志,有些是已被人遗忘的迁徙所留下的见证。不过我的注意力还是集中在由头顶上突出岩块下方阴影中一道缝隙传来的潺潺水声。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