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我山之石——易中天再谈先秦诸子 思想全面升华

_5 易中天(当代)
  □ 这确实有问题。
  ■ 更糟糕的还在后面,这就是领导听了意见以后怎么办。我们知道,群众的意见,是不可能一致的。人多嘴杂,众说纷纭,叽叽喳喳,七嘴八舌,怎么办?
  □ 墨子说怎么办?
  ■ 一切听领导的,叫做“上之所是,必皆是之;所非,必皆非之”。请注意墨子的说法,前面是“唯能”,此处是“必皆”,都没有价钱可讲。
  □ 这也没有什么不对,民主也要集中嘛!
  ■ 问题是怎么集中,由谁集中。墨子的主张,前面已经说过,就是村民意见分歧,听里长的;里长统一不了,听乡长的;乡长统一不了,听国君的;国君统一不了,听天子的(请参看《走东门,进西屋;打左灯,向右转》)。也就是说,群众服从领导,下级服从上级,天下人都服从天子。所以我说,墨子的主张,是名为“民主集中”,实为“专制独裁”。
  □ 专制独裁,就用不着这样广泛征求意见吧?
  ■ 专制也有多种。墨子这种,是“开明专制”。至于他的“独
玖 从平等到专制 (2)
  裁”,则无妨称之为“高明独裁”,因为是先听意见再作决定。这当然比刚愎自用、一意孤行好多了,也比拍着脑袋瞎指挥好多了。
  □ 就不能是民主吗?
  ■ 不要以为让人说话、多听意见就是民主。民主首先是权利,而不是义务。但是你看看墨子的主张,群众提意见是权利呢,还是义务?是义务。墨子规定,但凡听到好人好事或坏人坏事不向上级报告的(闻见善,不以告其上;闻见不善,亦不以告其上),上级做出了判断不跟着说对说错的(上之所是不能是,上之所非不能非),甚至上级有了过错不能批评的(上有过,不能规谏之),一旦发现,就要惩罚(上得则诛罚之),就要批斗(万民闻则非毁之)。请问,这难道也是民主?如果是,这种“民主”岂不是太恐怖了吗?
  □ 是够恐怖的。
  ■ 实话告诉你,这还不是最恐怖的。
建设“人间天堂”的结果,势必都是“人间地狱”(1)
  □ 更恐怖的是什么?
  ■ 极权统治、神权统治、特务统治。
  □ 不会吧?
  ■ 那我分析给你听。前面说过,按照墨子的设计,理想社会的结构是分层分级的。最底层,是广大民众。民众的上面,是他们必须绝对服从的里长。里长上面,是必须绝对服从的乡长。乡长上面,是必须绝对服从的国君。国君上面,是必须绝对服从的天子。所有的人,最终都必须听天子一个人的,是不是?
  □ 是啊,这又有什么问题?
  ■ 天下万民,各级领导,凭什么都必须绝对服从天子呢?这里面,岂不是也有一个“政权的合法性”问题?至少,我们也该问问,天子凭什么就可以“说一不二”吧?
  □ 这个问题呀,墨子其实已经说过了,就因为天子是最圣明的。何况他还选择了次圣明的人担任国君,国君又选择了再次圣明的人担任乡长里长。他们都是贤良圣明的。村民、乡民、国民、人民,当然要“逐级尚同”,唯上级之马首是瞻了。
  ■ 那么,天子又为什么就肯定最圣明呢?
  □ 这一点,墨子也说清楚了。正是为了“一同天下之义”,才“选择天下贤良、圣知、辩慧之人,立以为天子”嘛!天子如果不是最圣明的,怎么会选他?
  ■ 就算是吧!那么请问,那个最圣明的天子究竟是怎么选出来的?民选?官选?还是天选?墨子可没说。依我看,民选和官选都不大可能,因为既没有选举办法,又没有选举程序。我们也不知道,如果是民选或者官选,究竟是直接选举,还是开代表大会?再说了,如果是民选或官选,又怎么保证那选出来的天子,就一定是天下最圣明的?
  □ 看来还是天选。
  ■ 也只能是天选。
  □ 天选又有什么问题?
  ■ 怎么选。这个最圣明的天子,老天爷是怎么选出来的。
  □ 天的事情,谁知道?天机不可泄露吧!
  ■ 那好,我再问,老天爷选出来以后,怎么告诉天下人的呢?派天使送信?还是空降一份“上岗证”?万章曾经问孟子,天授权,是反复叮咛嘱咐了吗(天与之者,谆谆然命之乎)?同样的问题,我们难道不该问问墨子?
  □ 墨子也可以像孟子那样说,天通过事实来说话(以行与事示之而已矣)嘛!
  ■ 这就是说,天子必须表现出自己的圣明,而且是天下最圣明,对不对?
  □ 对呀!有问题吗?
  ■ 没问题,墨子就是这么说的。墨子说,天子肯定是最圣明的。他神通广大,明察秋毫,洞悉一切。一个村民,做了好事或坏事,家里人不全知道(其室人未遍知 ),乡里人也不全知道(乡里未遍闻),天子却清清楚楚,直接下令或赏或罚。结果呢?普天之下的人民,都战战兢兢,不敢为非作歹(举天下之人,皆恐惧、振动、惕栗,不敢为淫暴);也都诚惶诚恐,拜倒在天子脚下,说我们的天子真是太神了(天子之视听也神)!这不奇怪吗?
  □ 是奇怪!家里人和乡里人都不全知道的事,天子怎么知道的?
  ■ 也有两种可能。一种是装神弄鬼,这就是“神权统治”。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有人告诉他。墨子自己的解释,是后一种。他说,天子其实也不是神。天子能够无所不知,是因为“使人之耳目助己视听”,也就是有人通风报信。这实在很可怕。
  □ 有人告诉他,怎么就可怕呢?
  ■ 请问,是谁通风报信,是谁告诉他的?要知道,前面说的这些事,可是“其室人未遍知,乡里未遍闻”的。群众自己都不知道,怎么会去说?这就只有一种可能:天子安排了特务。请大家想想,这岂不可怕?
  □ 也不一定有特务吧?一个村民做了好事或坏事,并不是家里人和乡里人“都不知道”,而是“未遍知”,“未遍闻”,但也有个别知道的。他们就不能告诉天子吗?
  □ 你的意思是说,某个知情村民自觉自愿告诉天子的?
  ■ 不可以吗?
  □ 你要知道,天子可是无所不知,无
建设“人间天堂”的结果,势必都是“人间地狱”(2)
  所不闻,什么事情都清清楚楚的。
  ■ 这也没有什么不可能,无非是天下臣民无论发现了什么情况,也无论是什么人发现的,都自觉自愿告诉天子呗!那又怎么样?
  ■ 那就更可怕了。
  □ 怎么就更可怕了呢?
  ■ 因为普天之下都是特务。一个普天之下都是特务,或者处处都安排了特务,或者人人都以特务为己任的社会,是和谐社会吗?一个实行极权统治、神权统治、特务统治的社会,是美好社会吗?由此可见,任何在人间建设天堂的主张,一旦实施,建设出来的都势必是“人间地狱”。所以我说,墨子的“救市方案”,不但最不管用,也最用不得。
  理想应该也可以实施,但不能强加于人,更不能强制推行
  □ 这样看来,墨子确实走向了自己的反面,而且越走越远。他的本来愿望,是要建设一个美好的社会,实现社会的公平与正义,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完全平等,实现天下人的共同幸福,结果却走向了极权统治、神权统治和特务统治。这可真是南辕北辙。
  ■ 这事也得说说清楚。墨子并没有,恐怕也不可能主张专制,主张极权。只不过,如果照他那一套来,完全可能导致这种结果。
  □ 问题是何以如此?
  ■ 原因之一,就是墨子的理想过于美好。过于美好,就难以实现。难以实现,又要实现,就只能硬来。要硬来,就得集权。这就走向了极权统治。为了保证集权,就必须装神弄鬼,也必须安排耳目,这就又整出了神权统治和特务统治。
  □ 照你这么说,我们不该有美好理想?
  ■ 不是不该有,而是不该急。理想之所以是理想,就在于它不是现实,而且离现实比较远。近,就不是理想,而是目标了。因此,理想的实现,要有步骤,要有阶段,要有可操作的方案,还只能做多少是多少,不能指望一步到位,更不能动用非常手段硬来。
  □ 墨子硬来吗?
  ■ 有那么一点意思。墨子,是一个身体力行的思想家。他留下的思想文化遗产之一,就是实践精神。比方说,墨子是反对侵略战争的。但是墨子的“反战”,并不只是说说而已,而是当真去做。因此,当他听说楚国准备攻打宋国时,就立即动身,走了十天十夜的路赶到郢都,阻止了这场侵略战争,也实践了他的反战主张。
  □ 这又怎么样呢?
  ■ 主张实践,又志向极大,这就形成了墨子独特的风格——不由分说,雷厉风行,说一不二。这种风格,对于思想家来说,倒是有利有弊。
  □ 有什么利弊呢?
  ■ 弊端就是难免失之武断,甚至不讲道理。比如他说,天子肯定是最圣明的,不圣明就不会是天子,就未免有点蛮不讲理。又比如他说,主张兼,就会爱,主张别,就会恨,也未免有点走极端。但是,事物总是有两面性。思想家的这种武断、霸道、盛气凌人,有时候却又是他的魅力所在。墨子、孟子,都有这个特点。他们给人的感觉,是很“爷们”,很“汉子”。这当然有魅力。相反,尽管大家都认为,一个学者,一个思想家,应该客观、公允、严谨、不偏不倚,但如果严谨到谨小慎微,客观到没有立场,公允到变成老好人时,那就是“面瓜”了。面,是不会有吸引力的。面瓜的思想,也是不会有影响力的。所以我们只能说,作为思想家,墨子的这种风格有利有弊。
  □ 问题在于他还是实践者?
  ■ 对,而且有组织。更糟糕的是,墨家学派还是一个有武装的“准军事组织”。从墨子开始,这个团体就有一个最高领袖,叫“巨子”。巨子具有双重身份,既是导师,又是首领,对自己的弟子有生杀予夺之权。巨子的学生叫“墨者”,也都忠心耿耿,训练有素。只要巨子一声令下,跳进火海里,走到刀山上,都不怕,叫“赴火蹈刀”。让他们去送死,脚后跟都不会转一下,迎着死亡就上去了,叫“死不旋踵”。照这架势,如果墨子让他们做“人肉炸弹”,估计拎着包就奔机场了。
  □
建设“人间天堂”的结果,势必都是“人间地狱”(3)
  哎呀我的妈,黑社会,恐怖组织呀?
  ■ 墨子在世的时候倒不是,因为墨子本人心地善良道德高尚,又坚守“只防御不进攻”的底线,绝不滥杀无辜。但谁能保证以后不会?所以我说,墨子本人,是不可怕的。他的主张,却是可怕的。他的组织,也是可怕的。同时我们也要庆幸,幸亏墨子只是“民间思想家”,手上没有“公权力”,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 难怪你要说,建设“人间天堂”的结果,势必是“人间地狱”。如此说来,理想是只能存在心中,不能实施的?
  ■ 当然可以实施,也应该实施。不实施,理想岂不就变成空想了?但是,你不能强加于人,更不能强制推行。实际上,有理想的并非只有墨家。儒家、道家,甚至法家,也都有理想。只不过,法家有理想,却没有“理想主义”;儒家和道家有“理想主义”,但不“强制推行”。结果,他们反倒比墨家思想更能产生影响。
  □ 如果单单作为理想来看待,墨子的思想是不是值得肯定呢?
  ■ 墨子追求的公平与正义,还有他主张的平等、互利和博爱,都永远值得肯定。这是墨子留下的宝贵的思想文化遗产。但必须补充一点——墨子的理想也不是完美无缺的。实际上,他的思想中缺少了极其重要的一个内容。
  □ 什么内容?
  ■ 个人的权利与尊严。在墨子的整个思想体系中,没有个人的任何地位。这也是墨子最终从平等走向专制的原因之一。
  □ 那么,先秦诸子中,有人讲这个吗?
  ■ 有啊,杨朱就是。
  □ 就是和墨子齐名,也被孟子痛骂的杨朱吗?
  ■ 正是他。
拾 一毛不拔救天下(1)
  只有人人“一毛不拔”,世界才有救
  □ 如果我没有记错的话,杨朱的主张,好像是“一毛不拔”吧?
  ■ 没错,这正是杨朱的观点,也正是他的“救市”主张。而且,在杨朱看来,只有人人“一毛不拔”,天下才能大治,也才叫大治。
  □ 一毛不拔救天下?
  ■ 对!所以,作为儒家的反对派,墨子和杨朱,刚好一左一右。墨子是“左派”,杨朱是“右派”。墨子是为了“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风里来雨里去,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恨不得腿上的粗毛细毛都磨光了;杨朱,却是拔他一根毫毛,都不可以。
  □ 一个是“一毛不留”,一个是“一毛不拔”?
  ■ 一个是“毫不利己”,一个是“毫不利人”。
  □ 刚好相反?
  ■ 观点相反,命运相同。起先,都是大红大紫,风靡一时,名满天下。后来呢?又都一落千丈,灰不溜秋,几乎销声匿迹。只不过,杨朱比墨子更惨。他的生平事迹几无留痕,思想学说也仅剩只言片语,七零八落地散见于《孟子》、《庄子》、《韩非子》、《吕氏春秋》和《列子》,是真是假都不清楚。这简直就是“人间蒸发”,莫名其妙就失踪了。
  □ 怎么会这样大起大落?
  ■ 也只能说明,墨子和杨朱的思想,必有深刻独到之处。唯其深刻独到,才会惊世骇俗,引起强烈反响。同样,唯其深刻独到,才很难被人理解或者接受,终至悄无声息。
  □ 墨子和杨朱,有什么深刻独到之处?
  ■ 墨子的深刻独到之处,是提出了社会的公平与正义;杨朱的深刻独到之处,则是提出了个人的权利与尊严。这两条,都很了不起,也都很“超前”。这就不容易真正被人接受,也就只能轰动一时。只不过杨朱的思想,又更难被人理解一些。
  □ 杨朱的思想,怎么又更难被人理解呢?
  ■ 因为墨子的思想比较容易引起积极的反应。毫不利己,大公无私,怎么理解都是正面的。杨朱的话就太难听。什么“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什么“不以天下大利易其胫一毛”。为了整个天下,只在小腿上拔一根毫毛,都不肯干,这不是太自私了吗?
  □ 难道不是吗?
  ■ 不是,至少杨朱不是这个意思。实际上,杨朱的思想是被曲解了,杨朱本人也被妖魔化了。你想啊,事情如果就这么简单,杨朱的思想能风靡天下吗?
  □ 那好,你说杨朱的思想到底是怎么回事?
  ■ 这就要弄清楚杨朱为什么主张“一毛不拔”。其实,这个问题,杨朱和他的学生孟孙阳,曾经跟墨子的学生禽滑釐讨论过。不过,话要讲清楚,杨朱没有留下著作。现在能够看到的杨朱言论,主要集中在《列子》一书的《 杨朱》篇,这次讨论的记录也是。
  □ 这有什么问题吗?
  ■ 学术界不少人认为《列子》是“伪书”,当然也有人认为是真的。其实就算是“真书”,那也不是《杨子》。我们不能保证《列子》中的“杨朱”,就是历史上那个杨朱。
  □ 我看你是严谨过头了。就算这些话不是战国初年那个杨朱说的,也总是某个人说的吧?只要他说得有道理,管他到底是谁呢?再说了,即便《列子》是“伪书”,既然能名之曰“杨朱”,总多少有点影儿吧?只要“一毛不拔”的意思是一样的,又有什么关系呢?
  ■ 我同意你的说法。
  □ 那么请问,禽滑釐怎么和杨朱、孟孙阳讨论?
  ■ 禽滑釐问杨朱,拔先生一根毫毛,来拯救天下世道(去子体之一毛以济一世),先生愿意吗?杨朱说,世道可不是一根毫毛就能够拯救的(世固非一毛之所济)。禽子说,如果可以,愿意吗(假济,为之乎)?
  □ 杨朱怎么说?
  ■ 杨朱不理睬他。
  □ 禽滑釐怎么办?
  ■ 也只好退了出来。出门以后,禽滑釐就把这事告诉了杨朱的学生孟孙阳。孟孙阳说,你们是不懂先生的用心啊(子不达夫子之心)!还是让我来替先生
拾 一毛不拔救天下(2)
  说吧!请问,如果有人提出,痛打你一顿,给你一万块钱,你干吗?禽滑釐说,干!孟孙阳又问,砍断你一条腿,给你一个国家,干吗?
  □ 禽滑釐怎么说?
  ■ 禽滑釐不说话。于是孟孙阳说,的确,与肌肤相比,毫毛是微不足道的;与肢体相比,肌肤又是微不足道的。这个道理,谁都明白。但是,没有毫毛,就没有肌肤;没有肌肤,就没有肢体。一根毫毛固然只是身体中的万分之一,但是,难道因为它小,就可以不当回事吗(奈何轻之乎)?
  □ 孟孙阳这话能代表杨朱吗?
  ■ 我认为能够代表,而且意义深刻。
  杨朱的主张,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份《人权宣言》
  □ 孟孙阳的话,有什么意义呢?
  ■ 有三个意义。第一,口子不能乱开。请你想想,孟孙阳问禽滑釐,拿一条腿换一个国家行不行,禽滑釐为什么不回答?
  □ 因为他很清楚,下面的问题,就是砍掉你的脑袋给你整个天下,干不干?
  ■ 对!所以禽滑釐不说话。那好,脑袋不能砍,腿就能剁吗?不能。腿不能剁,肉就能挖吗?不能。肉不能挖,皮就能撕吗?也不能。皮不能撕,毛就能拔吗?
  □ 照理说,也不能。
  ■ 正是。你今天可以拔一根毛,明天就能撕一片皮;今天可以挖一块肉,明天就能剁一条腿;今天可以伤害身体,明天就能杀人或者自杀。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口子一开,不可收拾。所以,为了保住脑袋,就必须“一毛不拔”。
  □ 有道理!第二个意义呢?
  ■ 第二,局部不可小看。没错,整体利益确实大于局部利益。所以就连孟孙阳,也说“一毛微于肌肤,肌肤微于一节,省矣”。但这决不意味着局部利益就不是利益,就可以不当回事,随便牺牲。
  □ 为什么?
  ■ 因为整体不过局部之和。你不把局部利益当回事,今天牺牲一个,明天牺牲一个,最后整体利益也没有了。不要说什么“大河不满小河干”,实际上是长江、黄河都由涓涓细流汇集而成。所有的泉水、溪流、小河都干了,长江、黄河还有水吗?
  □ 没有。这么说,正确的说法,应该是“小河不满大河干”?
  ■ 对。不过,事情还有另一面,那就是“锅里没有碗里也没有”。这话也是对的。但是,这决不意味着要大家把“碗里的”都倒回“锅里”。倒回去,又有什么意义呢?要知道,“锅里有”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大家“碗里有”呀!
  □ 所以,局部利益还是很重要?
  ■ 个人利益也很重要。所有的局部利益都牺牲了,还有整体利益吗?所有的个人利益都牺牲了,还有国家利益吗?没错,个人之于天下,或许有如毫毛之于肢体;正如局部之于整体,有如四肢之于全身。而且,在当时的情况下,绝大多数普普通通的个人,也许都只能称之为“小民”。但是,难道因为是“个人”,就不是人吗?难道因为他们小,就可以不当回事吗?小民也是人,小民的生命也是生命。只要是生命,就要尊重,就要珍惜,哪怕他轻如毫毛。因此,谁要把我们这些小民当做毫毛,随随便便就拔了,对不起,不干!
  □ 但是,为了全局、整体、国家、天下,个人和局部,难道就不能或者不该做出牺牲吗?比方说,为了救命,有时候不也得做截肢手术吗?
  ■ 请注意,那是为了救命。不是万不得已,你愿意截肢吗?
  □ 那好。请问,拯救天下,是不是相当于救命呢?如果是为了拯救天下,个人能不能就做点牺牲呢?何况人家的要求并不高,只不过拔一根毫毛,怎么也不行呢?
  ■ 哈哈!杨朱早就知道你会有此一问,因此他对禽滑釐说“世固非一毛之所济”。是啊,哪有只拔一根毫毛,就能拯救整个天下的呢?因此,所谓“拔一毛而利天下”,说穿了不过是下圈套,忽悠人的。
  □ 怎么忽悠人?
  ■ 先哄骗我们献出一根毫毛,再哄骗我们献出肌肤和肢体,最后哄骗我们献出生命。
拾 一毛不拔救天下(3)
  因此,对付的办法,就是把话说透——别说要我的命,就算只要一根毫毛,也不给。
  □ 谁忽悠我们?忽悠我们干什么?
  ■ 统治者忽悠我们,忽悠我们牺牲自己的个人利益,满足他们的个人利益。
  □ 是这样吗?
  ■ 是的。要知道,杨朱不但说过“损一毫利天下不与也”,还说过“悉天下奉一身不取也”,而且这两句话是连在一起的。
  □ 什么叫“悉天下奉一身”?
  ■ 就是牺牲整个社会,来满足极少数个人。这些“极少数个人”,在当时只可能是统治者。也就是说,当时的情况,不但是要求小民们牺牲个人(损一毫),而且牺牲个人的结果,竟不过是牺牲整个社会(悉天下),来满足另一些极少数的个人(奉一身),这才叫“极端自私”!问题是,这种极端自私的行为,却又是打着“大公无私”(利天下)的旗号来进行的。因此,为了矫枉,只好过正。为了否定“悉天下奉一身”,只好连“损一毫利天下”也一并否定。换句话说,你想“损人利己”吗?对不起,我“一毛不拔”!
  □ 明白了。杨朱的“一毛不拔”,其实是在捍卫普通民众的利益。
  ■ 这就是杨朱学派思想的第三个意义:别把小民不当人。说得再明白一点,就是不要动不动就以“国家天下”的名义,任意侵犯和剥夺人民群众个人的权利。
  □ 这个思想真是太了不起了!
  ■ 是的。杨朱的“一毛不拔”,甚至可以看做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份《人权宣言》。
  实现“天下为公”,不能以牺牲个人利益为代价
  □ 不过,我还是有问题。
  ■ 请问!
  □ 如果杨朱没说“悉天下奉一身不取也”,他的思想还值得肯定吗?
  ■ 当然。
  □ 那么,他主张的“毫不利人”,难道就没有自私之嫌吗?
  ■ 表面上自私,实际上无私。
  □ 此话怎讲?
  ■ 第一,杨朱虽然“毫不利人”,却也“毫不损人”。不但不“损人”,就连“损物”都反对。杨朱说,智慧之所以可贵,就因为保护自己;武力之所以可鄙,就因为侵犯别人,包括侵犯小动物和自然界(智之所贵,存我为贵;力之所贱,侵物为贱)。这意思再清楚不过——杨朱反对一切侵犯和占有!这能说是“自私自利”吗?
  □ 第二呢?
  ■ 第二,杨朱虽然“一毛不拔”,却并非只为自己,而是主张所有的人都不拔。你也“一毛不拔”,我也“一毛不拔”,大家都“一毛不拔”,这至少也是平等。
  □ 哈!杨朱和墨子一样,也讲平等?
  ■ 也讲。只不过墨子是平等的“无私奉献”,杨朱是平等的“一毛不拔”。
  □ 你更赞成谁?
  ■ 我更赞成杨朱。
  □ 为什么?
  ■ 因为杨朱的平等更彻底。他不但主张人与人应该平等,还主张个人与社会也应该平等。在他看来,牺牲个人来满足社会(损一毫利天下),不对;牺牲社会来满足个人(悉天下奉一身),也不对。社会与个人,谁也不能损害谁。
  □ 所以,杨朱绝不会损害别人,也不会损害社会?
  ■ 他连自然界和小动物都不愿意损害,怎么会损害别人,损害社会?同样,他也不会侵犯别人,占有别人的财产。这种占有,在杨朱那里,也有一个专有名词,叫“横私”。横,就是蛮横;私,就是私有。蛮横地私自占有,那就是“霸占”。这是杨朱坚决反对的。
  □ 杨朱为什么这样主张?
  ■ 因为在他看来,自然、社会、他人,都不是自己的。不但动物和自然物不是(物非我有也),就连自己的生命和身体,也原本不是(身非我有也)。只不过,既然已经有了生命,有了身体,就只能保全它(既生,不得不全之),也只能利用动物和自然(既有,不得而去之)。但是,你不能认为这就是你该得的,不能蛮不讲理地占有它。如果蛮不讲理地占有它,用杨朱的话说,就叫“横私天下之身,横私天下之物”。
拾 一毛不拔救天下(4)
  □ 身体、财产、物质,不是我们的,那是谁的?
  ■ 天下的。或者说,自然界和全社会的。
  □ 不能私自占有,又该怎么办?
  ■ 还给社会,还给自然,还给世界,叫做“公天下之身,公天下之物”,也就是把原本属于天下的,重新变成全世界、全社会、普天之下的共同所有。
  □ 天下为公?
  ■ 正是。在杨朱看来,这是道德的最高境界,只有道德完善的“至人”才能做到。
  □ 主张“一毛不拔”的杨朱,也主张“天下为公”?
  ■ 而且,杨朱的“天下”范围更大,不仅包括全人类,还包括自然界和小动物。这就比墨子还要彻底。他的“一毛不拔”也一样。全人类、全世界,统统都“一毛不拔”。
  □ 难道杨朱的主张,竟然是既要“天下为公”,又要“一毛不拔”?
  ■ 这才是对杨朱思想完整而全面的表述。
  □ 这怎么可能呢?
  ■ 是不大可能,是很难做到。杨朱思想最终难以被人接受,原因之一就在这里。然而杨朱的深刻之处,却也在这里。这就是——实现“天下为公”的社会理想,不能以牺牲每个人的个人利益为代价。因为“天下人的幸福”,是由每个人的幸福构成的,是天下所有人幸福的总和。如果每个人都不幸福,却说天下人是幸福的,这种幸福,靠得住吗?如果说为了天下人的幸福,必须每个人都不幸福,都做牺牲,那样的“幸福”,又要他干什么?
  □ 对不起,我还是有些想不通。难道“无私奉献”是不对的?
  ■ 无私奉献当然崇高而伟大。作为个人,你完全可以这样做。如果你真诚地这么做了,我将向你表示崇高的敬意。但是,如果你因此而要求别人,要求所有人都这么做,那我们就只能说,对不起,你不能这么要求,也没有权力这么要求。或者说,你可以提倡,不能强迫。因为一旦强迫,就违背了追求全人类共同幸福的初衷。相反,只有每个人的生命都不受伤害,每个人的利益都不受损害,天下才能大治,也才叫大治,这就叫“人人不损一毫,人人不利天下,天下治矣”。
  □ 这是杨朱的观点?
  ■ 也是老子和庄子的观点。
拾壹 这世界该交给谁(1)
  最好的天下,是不需要拯救和寄托的
  □ 前面你说,杨朱认为,如果“人人不损一毫,人人不利天下”,则“天下治矣”,老子和庄子也赞成,请问是这样吗?
  ■ 是。
  □ 为什么赞成?
  ■ 因为在道家看来,最好的天下,是不需要拯救和寄托的。既然不需要拯救,不需要寄托,当然可以“人人不损一毫,人人不利天下”。
  □ 最好的天下,不需要拯救和寄托?
  ■ 是,至少庄子说得很明确。有个成语,叫“相濡以沫”,肯定知道吧?
  □ 中国人都知道。
  ■ 这个中国人都知道的成语,就出自《庄子》一书,《大宗师》篇和《天运》篇都讲了。庄子说,泉水干了,鱼儿们一齐被困在陆地上。为了生存下去,它们相互吐出湿气让对方呼吸,这就是“相呴以湿”;相互吐出唾沫让对方滋润,这就是“相濡以沫”。
  □ 这不是很感人吗?
  ■ 是很感人。事实上,相濡以沫,一直被视为我们民族的传统美德,庄子对此显然也并不否定,他也是肯定的。只不过在他看来,这并非人类社会的最高境界。也就是说,“相濡以沫”是很好,但不是最好。
  □ 为什么?
  ■ 请你想想,鱼儿们为什么要“相呴以湿,相濡以沫”?困在陆地上了呗!为什么被困在陆地上?泉水干了呗!由此可见,相濡以沫的前提,是“泉涸,鱼相与处于陆”。那么,泉水不干,鱼儿们永远生活在水中,岂不更好?
  □ 这倒也是。
  ■ 所以我曾经说,我无比敬重见义勇为的人,但决不希望人人都成为这样的英雄。因为一旦有见义勇为,就同时意味着或者有灾难,或者有犯罪。这是第一点。
  □ 第二呢?
  ■ 再请你想想,鱼儿们这样相互用湿气呼吸,相互用唾沫滋润,救得了对方吗?
  □ 救不了。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