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案”发生后,南京国民政府一方面明令监察院“切实查明,以凭核办”《中国国民党年鉴》民国十八年集,重要大事,1930年南京出版。,一方面军政双管齐下,在对桂系将领秘密策反的同时,调兵遣将,部署讨桂军事。
1929年2月26日,驻扎在徐州的第一师以及其他各中央军部队,都同时收到了蒋介石以“极机密”电文发出的命令,称因“长江上游形势严重”,各部队务必“于三月三日以前完毕出师准备”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参谋处:《关于西征武汉及鄂西诸战役阵中日记(1929年2~4月)》,南京国民政府战史编纂委员会档案,藏(南京)第二历史档案馆。。3月2日,又收到了蒋介石加以“机、急”的电报,通令中央军各部对桂系第四集团军作战的战斗序列。胡宗南的第二旅编属于刘峙的第二路军。
胡宗南接到命令后,立即令第二旅做好作战准备,于3月初作为第二路军第一师的先头部队,由徐州南下,经浦口,乘江轮西上,于3月8日抵达安庆,舍舟登岸,随第一师集结于长江北岸的安徽潜山、太湖一线。3月下旬,胡宗南旅从安庆出发,沿长江北岸的望江、黄梅、广济、蕲水急进,每日行程百里。因这时蒋介石对桂系军队的策反瓦解取得很大成功,桂系在湖北的主要将领李明瑞与杨腾辉接受了蒋方的收买,不予抵抗,节节后退,因而胡宗南旅在沿途很少发生战斗。
1929年3月26日,蒋介石正式发布对桂系的《讨伐令》。
冯玉祥
3月27日,屯兵河南观望的冯玉祥见桂系败局已定,乃进行军事投机,电告蒋介石,已出兵五师参战,从河南南下,企图抢占湖北地盘。蒋介石立即调整军事部署。3月底,正率部向湖北进军的胡宗南接到蒋介石的秘密命令,要抢在从河南南下的冯玉祥部队以前占领武汉,乃作为第二路军与第一师的先头部队,更急速行军,于4月4日未经战斗进占武汉,并负责维持全市治安。第二旅旅部设在汉口桥口营房。
讨桂战役结束以后,南京国民政府与冯玉祥系的矛盾迅速激化起来。1929年5月中旬,蒋、冯战争爆发。1929年5月15日,以冯部将领刘郁芬等人的名义,通电全国,推冯玉祥为“护党救国军西北路总司令”,“统五十万武装同志,……与蒋周旋”,公开向蒋介石与南京国民政府挑战。
征桂、战冯、讨唐(3)
蒋介石早就对冯玉祥存有戒心,对冯的军事计划与部署也早有防备。早在1929年4月对桂系作战期间,蒋介石就已秘密制订了《国军对冯军警备计划》。战幕既开,南京国民政府一方面于5月23、24日,明令开除冯玉祥的国民党党籍,严缉拿办;一方面按预定计划发兵讨冯。
胡宗南的第二旅仍编属于刘峙的第二路军,于5月中旬奉令离开武汉,随第一师开往豫南抗击冯军。因武胜关隧道被冯军破坏,胡旅遂绕道,由应山经平靖关进入豫南,又经唐河抵达平汉线上重镇信阳。但这时形势发生重大变化,冯玉祥部重要将领韩复榘、石友三、刘镇华、杨虎城等相继叛冯投蒋,冯军被迫退回潼关以西,冯玉祥本人在5月27日通电下野。于是,对冯军战事暂告结束。
胡宗南率第二旅驻信阳整休待命。到1929年9月初,因局势较平静,胡宗南奉令率第二旅回驻汉口桥口营房。
胡旅回驻汉口不久,所属第一师奉令扩编:每个旅由原辖两个团改辖三个团。胡宗南的第二旅改番号为第一师第一旅。胡宗南担任这个号称“天下第一旅”的旅长。下辖三个团:第一团团长袁朴,第二团团长廖昂,第三团团长李铁军。胡宗南的黄埔一期同学黄杰任第二旅旅长。
1929年10月10日,冯玉祥部的将领以宋哲元为首,以庆祝双十节的机会,再次发动讨蒋,通电全国,列举蒋介石毁党、误国等八大罪状,宣称“蒋氏不去,中国必亡”,推戴阎锡山、冯玉祥为正副总司令,宋哲元为西北军总司令,编组八路军队,从陕西分三个方向向河南进击。
南京国民政府立即下令调动各路部队讨伐冯军。蒋介石亲任“讨逆军”总指挥,以朱培德为参谋长,以方鼎英、刘峙、韩复榘、何健、唐生智分任“讨逆军”的五路指挥,陈调元为总预备队指挥。
双方军队在10月18日开始接触,到10月底,在陇海线、豫南各战场进行多次激烈的战斗。由于双方军力、财力的悬殊,由于冯军内部的矛盾,特别是由于阎锡山中途变卦,致使冯军于11月中旬迅速失败,向陕西撤退。在北面陇海线作战的“讨逆军”第五路军唐生智部在11月16日占领登丰,20日占领洛阳。在南线豫南作战的“讨逆军”第二路军刘峙部在11月20日占领老河口、谷城。
胡宗南的第一旅作为第二路军刘峙部的主力,先在南线鄂西北一带作战,后北进至河南密县观音堂、东西马跑、东西月台一线与冯军孙良诚部作战。当冯军在11月中旬向西败退,胡宗南指挥所部乘胜追击至嵩山脚下。
1929年11月下旬,胡宗南旅进至少林寺附近。胡宗南突然接到“讨逆军”第二路军指挥刘峙的命令,要其率部迅速南撤。胡宗南率第一旅一日夜急行军一百三十里,到达平汉线上的新郑车站,转乘火车回驻武汉。胡宗南的黄埔一期同学黄杰所率第二旅也随之南行。
原来正当冯玉祥军败退回陕西之际,担任蒋军第五路军指挥的唐生智,在汪精卫改组派的策动下,与石友三勾结,于12月1日在郑州通电反蒋,将所部改称“护党救国军第四路军”,自任总司令,率刘兴、龚浩两师与门炳岳骑兵旅,从郑州沿平汉铁路南下,企图攻占两湖。
征桂、战冯、讨唐(4)
南京国民政府对唐生智与石友三采取不同的策略,先集中力量对付唐生智。蒋介石一面派人收买与策动晋军阎锡山等部从北面进攻郑州,断唐的后路;一面令刘峙指挥中央军各部,迅速从豫西、鄂西收缩于武汉地区,防堵唐生智军南下。南北夹击,“围歼”唐军。
“讨唐”的军事迅速发展。到12月下旬,北线阎锡山指挥各军占领郑州,将唐生智军压迫至驻马店及其以南地区。在这同时,南线刘峙指挥各部沿平汉铁路北进,于12月20日向唐军发起总攻,相继占领遂平、汝南。
1929年12月下旬,豫南、鄂北连日大风雪,雪深没膝。
胡宗南奉令率第一旅由武汉乘火车北上,在新安店下车,迂回平汉路东,冒风顶雪,艰苦行军,于1930年元旦到达河南省确山县之杨庄,准备赶往戴家岗、刘庄一线,援救被唐生智军围困多日的第九师与第十一师。因天寒路滑,部队携带武器行李,行军迟缓。胡宗南下令全旅在当日晚连夜急行军,务必赶至目的地。1930年1月2日晨,胡旅第三团丁德隆部率先赶至刘庄附近,奋勇冲击;胡宗南率全旅也迅速赶来投入战斗,击溃了唐生智军门炳岳骑兵旅,援救出苦战多日的第十一师陈诚部。
1930年1月上旬,唐生智部在晋军与中央军等的南北夹击下,迅速失败。唐军于1月13日缴械。唐生智化装逃往天津租界。
讨唐战事结束以后,1930年2月,胡宗南率第一旅再次回驻武汉。
1929年是国民党内各派新军阀内战频发的一年。从这年3月直到1930年1月初,内战的枪炮声几乎没有一天停止过,内战的战场从河南、湖北直到两广,几乎遍及半个中国。胡宗南正是三十四五年纪,精力充沛,随着蒋介石的指挥棒东征西战。在这些内战中,蒋介石的中央军几乎是连战皆捷,胡宗南在战场上也都是一马当先,不断“建功立业”。但他们的胜利与“功勋”于国于民都无多少好处,而且被他们打败的敌人,如李宗仁、冯玉祥、石友三等等,不仅实力犹存,而且时时图谋报复,加紧厉兵秣马,准备重新杀来。特别是晋系阎锡山,在1929年这一年的新军阀混战中,左右逢源,首鼠两端,投机取巧,像游蛇一样回旋于各派势力之间,不仅使晋系得到扩展,而且使阎锡山在国内的政治地位迅速上升,各派反蒋势力都麇集到他的旗帜下,形成了新的反蒋统一战线。因此,到了1930年,国民党内各派新军阀之间的战争风云,不仅没有消散,反而更加浓密。一场巨大的战争暴风雨就要降临在以中原地区为中心的中国大地上。
中原大战中的“天下第一师”师长(1)
中原大战中的“天下第一师”师长
1930年3月间,胡宗南奉命率第一旅,随第一师从武汉开往徐州。
阎锡山
当时,南京国民政府与以阎锡山、冯玉祥、李宗仁等为首的国民党各派新军阀之间的矛盾再度尖锐起来。中原地区形势尤其紧张。南京国民政府加紧调兵遣将,部署军事。当胡宗南率第一旅过浦口时,蒋介石特令胡宗南带领全旅连长以上军官到南京中山陵谒陵。中山陵是在1929年才落成的壮丽建筑,坐落在南京东郊风景区,成为南京政府最神圣的纪念地。蒋介石让胡宗南旅军官来集体谒陵,蒋介石又特地赶来给他们训话,对胡旅奖励备至,无疑这是给他们最大的荣耀。胡宗南清楚,这是蒋介石要他们为捍卫孙中山的在天之灵与南京国民政府,在即将到来的中原大战中出力卖命。
1930年5月11日,南京国民政府与以阎锡山、冯玉祥、李宗仁等为首的国民党各派新军阀之间的内战,以空前的巨大规模与激烈残酷爆发了。
大战首先在陇海线战场点燃。蒋介石军第二军团刘峙部各师向战略要地归德猛攻。胡宗南旅所在的第一师,因师长刘峙兼任第二军团总指挥,由副师长徐庭瑶任代师长。开始中央军攻势凶猛,又有空军助战,说降了刘茂恩,于5月21日诱捕了万选才,顺利占领归德。阎锡山与冯玉祥急调精锐孙良诚、吉鸿昌等部前来增援。双方于5月下旬在豫东展开激战。胡宗南指挥第一旅三个团担任蒋军正面,沿陇海铁路线迎击孙良诚军:初战于车厢集,解中央独立第二旅彭进之部之围;继向龙门寨攻击前进。第一团袁朴部攻克汤坟、水口、仪封寨;第三团李铁军部攻占大小麻姑寨。连日战况空前惨烈,双方反复猛扑,寸土必争,一日夜进出五次,死伤惨重。第一师兼代师长徐庭瑶在李庄战役中被迫击炮弹炸伤右臂,无法指挥作战。胡宗南在6月初被任命为第一师代师长。胡宗南令第三团团长李铁军升代第一旅旅长。
1930年5月底到6月间,豫东战场双方展开了拉锯战,打得难解难分,处于胶着状态,虽然各有胜负,但中央军显得被动,伤亡重大。7月初,中央军在其他战场形势好转。蒋介石决定在陇海线对冯玉祥部采守势,下令调动主力胡宗南的第一师、陈诚的第十一师、冯轶斐的教导一师等部转津浦路作战,打击阎锡山的晋军,协助韩复榘部反攻济南。
1930年7月下旬,胡宗南指挥第一师从豫东乘火车开往津浦线,胡宗南亲自率第五团殿后。当胡师大部分部队开走后,突然,冯玉祥军孙良诚部向中央军之油菜坊阵地发动猛攻。张治中的教导第二师等部抵挡不住,先后溃退。孙良诚军前锋攻至蒋介石的总司令指挥列车不及十华里处。在这十分危急的关头,胡宗南表现得冷静顽强,指挥殿后的第五团立即下车投入狙击,力战数小时,终将孙良诚军击退。在激战中,第五团团长陈焰中弹阵亡。这就是中原大战中著名的油菜坊之战。
中原大战中的“天下第一师”师长(2)
1930年8月初,胡宗南率第一师加入津浦线战斗序列后,在刘峙的指挥下,与陈诚的第十一师等部组成中路军,沿铁路线北攻,吸引住晋军;右翼军蒋光鼐、蔡廷锴等部乘机由间道疾进,绕至晋军侧后猛攻,前后夹击。晋军仓皇败逃。当时正大雨多日,山洪暴发,晋军后方大汶河突然暴涨,后退晋军无法渡河,竞趋铁路桥,又遭蒋军飞机轰炸,秩序大乱,溃不成军,丢弃大量武器辎重,尽为胡宗南部缴获。胡宗南指挥第一师协同友军乘胜追击,在泰安与晋军援军激战五昼夜,歼灭晋军主力大半。8月15日蒋军重新占领济南。
当胡宗南等部在津浦线战场胜利进军时,在河南的冯玉祥部为援救晋军,沿陇海路向蒋介石的中央军发动全线进攻,是为“八月攻势”。蒋介石急调津浦线中央军回援。胡宗南的第一师先行后撤,星夜驰援。当时豫东洪水泛滥,一片汪洋。胡宗南率第一师历尽艰辛,在洪水中行军,回到豫东。8月21日,蒋介石下令集中兵力到平汉、陇海线作战,进击冯玉祥指挥所所在地郑州与陇海路西段。蒋介石指示此次郑州战役中,各部队采用“锥形战术”,远路迂回,大胆穿插、进入冯军后方独立作战,逐段切断冯军,各个击破与歼灭。9月6日,蒋军总攻开始。胡宗南率第一师从豫东归德向西南迂回穿插,经柘城、鹿邑、淮阳、商水,到达平汉铁路线上的郾城、许昌一线,后又沿平汉铁路线北上,到达新郑、密县一带,会同友军,截断了冯军西撤之路,掩护陈诚的第十一师攻入郑州、杨虎城部攻占洛阳与潼关。冯玉祥军全线动摇,叛降者连连发生。
在蒋军发动反攻的同时,东北张学良在1930年9月18日宣布“拥护中央”,发兵入关,抄袭晋军后路。阎锡山、冯玉祥准备死守河北、山西的打算破灭,全军迅速土崩瓦解。1930年11月初,中原大战以南京国民政府与蒋介石的胜利宣告结束。
“一将功成万骨枯”。惨烈的中原大战以死伤数十万人的沉重代价,成就了一些将军的辉煌功业。胡宗南经此战也声名大震,成为中央军蒋介石麾下著名的青年将领。何应钦说:“中原事起,宗南弟率第一师转战津浦、陇海两线。油菜坊一役,尤著声威。”何应钦:《胡上将宗南年谱•序》,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续编》第49辑,(台北)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印行,第1页。当指此。
中原大战结束后,胡宗南奉命率第一师进驻河南省会开封。刘峙任河南省政府主席。未久,胡宗南就奉令继刘峙后,被实授为第一师中将师长。第一师,在中央军嫡系部队里,有很高的地位,其实力与声誉都超过其他师。它是蒋介石黄埔建军的起家部队,前身是大革命时期的第一军,蒋介石、何应钦先后任军长,编遣会议后缩编为第一师,师长刘峙在出兵时常兼任方面军总指挥,军阶高于其他师长。第一师的兵力、官兵素质与武器装备也远优于其他部队。因而第一师在当时国民党军政界与社会上被誉称为“天下第一师”。当刘峙在中原大战后调升为河南省政府主席时,他想保荐与他同为保定系的徐庭瑶副师长接任第一师师长。这本也是顺理成章之事。但胡宗南雄心勃勃,早就想取得这一军职;而且他对保定军校出身的刘峙、陈诚、徐庭瑶等人早就不满与不服,一直想树立黄埔系的军事实力。因而他扬言说,如果不让他当第一师师长,他就辞职不干。裴昌会、姚国俊、王应尊:《胡宗南集团的形成、发展到覆灭》,刊《重庆文史资料》第23辑,第4页。胡宗南的要求得到了黄埔同学的支持;更为重要的,他得到了蒋介石的支持。蒋介石正式任命胡宗南为第一师师长,而将徐庭瑶调任第四师师长。
中原大战中的“天下第一师”师长(3)
胡宗南就这样在蒋介石的特殊宠爱与破格提拔下,担任了“天下第一师”的中将师长。这年他才35虚岁。
胡宗南的便装照。胡宗南虚岁25岁时,就受到蒋介石的特殊宠爱与破格提拔,担任了“天下第一师”的中将师长。
胡宗南率第一师驻军开封,抓紧整训与扩充部队。蒋介石下令将中央独立第二旅彭进之部并入胡宗南师,为独立旅。中央独立第二旅原为桂系胡宗铎部,1929年桂系在蒋桂战争中失败,该部被蒋介石收编。胡宗南任命亲信、黄埔一期生丁德隆为独立旅旅长,而让原旅长彭进之任第一师副师长。这样,胡宗南的第一师就辖第一旅,旅长李铁军,第二旅,旅长黄杰,独立旅,旅长丁德隆,有三旅之众,进入甲种师的行列,实力大增。胡宗南并大力调整各级部队主官,全面贯彻黄埔人才路线,将全师三旅九团的主官全部换成清一色的黄埔军校一、二、三期的毕业生。营、连长也多由黄埔生充任。原保定系、日本士官系或各讲武堂系及其他系的军官,或被排挤出第一师,或明生暗降担任副职。这不仅得到蒋介石的好感,而且扩大了胡宗南在黄埔系军人中的影响。历届黄埔军校毕业生为寻找自己的出路,争相投奔胡宗南,以能在胡宗南的“天下第一师”任职为荣,一切唯胡宗南马首是瞻。胡宗南隐然成为黄埔学生的首领。第一师各级主官如下:
师长:胡宗南
副师长:初为彭启龙,后为彭进之
参谋长:刘德芳
第一旅:旅长李铁军
第二旅:旅长黄杰
独立旅:旅长丁德隆
各团团长分别为袁朴、廖昂、李文、梁华盛、罗历戎、冯疑、李庞、黄祖壎等,后有李正先、李友梅、杨德亮、李用章、甘竟生等人。
胡宗南为了提高部队战斗力,培植自己的军事实力,从蒋介石创办黄埔军校的成功经验得到启迪与经验,热衷于创办军事学校以培训人才。他呈报蒋介石得到批准,在开封成立了“第一师军官训练班”,选拔副排长以上军官入班受训。又令所属各旅成立军士连,训练班长。胡宗南与师、旅、团长官常常到这些训练班讲课。胡宗南曾对部属讲述举办军官训练班的意义与违规设立副排长一职的必要性,说:“战斗残酷之际,一连中如有六七人坚持不退,战局即可稳定。行伍官兵有唯在战斗中求出路心理,每能作坚强表现。故副排长虽非编制,仍宜设置,战时排长伤亡,即可择优生代,以鼓励之。”《胡上将宗南年谱•序》,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续编》第49辑,(台北)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印行,第38页。
中原大战中的“天下第一师”师长(4)
胡宗南还规定各级军官的一项升迁制度:排长没打过两次仗的不能升连长,没打过一次胜仗的不能升团长;团长没当满两年的不能升旅长。张朋园、林泉、张俊宏访问,张俊宏记录,郭廷以、张朋园校阅:《王微先生访问记录》,(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口述历史丛书(60),(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6年版,第149页。这项制度对调动各级军官的积极性、培养指挥人才、鼓舞部队士气有很大的作用。
胡宗南还大力加强与改善第一师的武器装备。胡宗南在几年来指挥部队作战中,发觉部队的通讯联络多沿用传统的步骑联系,效果不好,常常贻误军机,乃于1931年5月听从秘书王微的建议,在第一师筹设无线电通讯,在师部与各旅部先后设立了无线电台,后不断发展。胡宗南又在郑州平民村设立了第一师无线电训练班,自行训练电台专业人员。而精通无线电技术的王微则被胡宗南指派为第一师电台机要工作负责人。
随着自己地位的上升与实力的扩大,胡宗南十分注意树立自己的形象与扩大自己的影响。他极注意笼络军心亲近士卒。平时他生活俭朴,律己较严,衣着与士兵相同,常常与士兵一同吃饭,一同娱乐,还常常找官兵谈心。他能叫出许多下级军官与士兵的姓名。他独居多年,龄过35岁,尚不议娶妻。他尤注意关心伤残士兵,命师部秘书王微为每个伤残官兵摄影装册,形成档案,年年抚恤。胡宗南还专门成立了“第一师半伤残官兵年会”,简称“伤兵年会”,每年5月开会一次,由师部招待与会的第一师伤残官兵食宿娱乐,发给全年薪饷之半及来回路费,其子弟优秀者由第一师资助入学。形成了优待伤残官兵的制度。胡宗南的这些言行措施使得他在第一师官兵中赢得很高的威信,在社会上也博得很多赞誉。国民党人士称赞他治兵,“讲道义,以仁厚处人,而且缺少江湖经验”戈士德:《胡宗南与戴笠》,刊(台北)《中外杂志》第31卷第4期。,当是指此。
胡宗南对高级军事人才与社会知名的专家学者,更是优礼有加,或着意招徕,或亲往拜谒。
胡宗南驻军开封期间,常与河南大学的一些名教授往还:正在这里任教的郭廷以教授是胡宗南早在1920年夏在南京高师暑期补习班结识的老友,十年后二人重逢,往来更密;胡宗南又与河南大学的名教授吴造峨及河南地方的一些军事学者订交。胡宗南在这些交往中向他们请教历史知识与军事知识。
这期间曾发生过这样一件事:1932年初第一师参谋长刘德芳他调,胡宗南请担任军政部次长的林蔚给他物色推荐一位新参谋长。林蔚推荐了正在军政部任职的於达。於达,字凭远,文武兼备,性情恬淡,好读书,能诗,在国民党军界中有“儒将”之称。胡宗南一听十分高兴。当时他正驻军龙潭。他亲自带一名卫士到南京於达家中“接驾”,从南京火车站乘坐一架铁路上的摇车前往龙潭师部。胡请於达坐在车当中,他与卫士坐在两旁。於达因原是军政部的将军,身着黄呢军制服与黄呢披风,胡宗南与卫士却身着同样的灰布棉军装。当时正逢严冬,朔风凛冽,胡与卫士轮流摇车。若前方有火车开来,胡又忙与卫士抬摇车下铁轨。於达想参加摇和抬,胡都不答应。赵龙文:《怀胡宗南先生》,刊(台北)《中外杂志》第1卷第1期。胡是想学习与模仿中国古代周文王渭水访贤、刘玄德三顾茅庐的故事吧。正因为这样,胡宗南不仅在社会上博得一些美誉,而且吸引了不少人才为其所用。
中原大战中的“天下第一师”师长(5)
1930年底,胡宗南率第一师驻军开封期间,奉刘峙命,派遣独立旅与第一旅先后赴豫南与豫东南清剿惯匪,历时数月。1931年5月,国民党内发生反蒋派的第二次联合,在南方广州召开“非常会议”,并策动石友三部于7月18日在河北顺德举兵反叛。胡宗南奉命率第一师北上,经彰德入冀南,沿磁县、邯郸、沙河、邢台、元氏、赵县等地,与东北军会师。石友三部瓦解,胡宗南师退还河南。1931年9月初,胡宗南又奉命南下,进驻江西萍乡,防堵广州反蒋军北上。不久,胡宗南师又奉调赣南吉安“围剿”红军,正行进间,日本侵略军在沈阳发动九一八事变,胡宗南接到蒋介石电令,立即回师开驻郑州,维护这个交通枢纽,震慑中州。
1932年1月28日淞沪抗战爆发。2月中旬,胡宗南接到蒋介石电令,立即率第一师从郑州开赴沪宁沿线,担任护路任务,并作为淞沪前线的后备力量。胡宗南师先驻邻近南京的栖霞、龙潭一线,后东移常州、无锡、江阴一线,胡的师部驻常州清凉寺。在备战期间,胡宗南师官兵奉命赶筑苏南之国防公路与防御工事,计有无锡江阴间公路、常州溧水间公路、常州溧阳间公路及江阴要塞等。胡宗南集中全师力量,分部施工,日夜赶筑,大刀阔斧,一月而成。这对支持上海抗战、加强苏南国防设施发挥了很好的作用。因此,胡宗南部在一•二八抗战中虽未上前线与日军拼杀,但在后方防守与国防建设中作出了一些贡献。
在这期间,胡师第二旅旅长黄杰调升第二师师长,胡宗南以袁朴升任第二旅旅长。袁朴也是黄埔一期生,已随胡宗南征战多年。
复兴社“十三太保”中的第一号“太保”(1)
复兴社“十三太保”中的第一号“太保”
1932年1月间,胡宗南的第一师驻防郑州时,他回家乡浙江探亲,路过南京。
当时,蒋介石因九一八事变后国内外形势的逼迫与国民党内各反蒋派的联合进攻,已于1931年12月15日宣告辞职下野,回浙江奉化老家。胡宗南在南京去拜会黄埔同学时,得知蒋介石在下野前一个多月,连续三次秘密召见十多个黄埔同学的核心人物,有贺衷寒、邓文仪、康泽、桂永清、萧赞育、周复、滕杰、郑介民、邱开基、戴笠等人,都是在南京中央军事机关工作的蒋介石的亲信。蒋向他们讲了当前国民党与蒋介石本人面临的困境:国外有日本侵略不断加剧,国内有共产党在“捣乱”,国民党内又有各派军政势力不断反蒋与对抗南京中央政府。蒋介石痛心地说:“我们的党一点力量没有,我们的革命一定要失败……”康泽:《复兴社的缘起》,(北京)全国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文史资料选辑》第37辑,第134页。蒋介石要求黄埔学生赶快团结起来,开会协商筹建一个黄埔学生的秘密核心组织,然后去控制全国的军队,开展各种政治、军事、宣传、组织与特务的活动,从而强有力地维护蒋介石的领袖地位,维护南京中央政府。
胡宗南听了关于蒋介石讲话的介绍,非常高兴。因为蒋介石的讲话十分符合胡宗南这几年的一贯想法。胡宗南这几年在率兵南征北战之间,在国内外形势的影响下,一直在思考着如何将黄埔军校毕业同学组织起来,建立一个坚强有力的组织,形成一个强大的军事派系,从而在中国的政治舞台上发挥更大的作用,并求得自身更快的发展。
胡宗南是个爱读史书与研究时事政治的人,又是个怀有很大政治抱负的人,他越来越认识到结成政治团体与军事派系的极端重要性。
自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以来,“黄埔系”军事集团得到了迅速的发展。胡宗南与他的黄埔同学在校长与“领袖”蒋介石的特意维护与大力提拔下,在短短的几年时间内,官位不断上升,实力急剧膨胀,军政权力越来越大,才都是三十岁左右的年纪,便都手握重兵或大权,官拜师长、旅长,军阶达中将少将,成为国民党军中迅速崛起的一个日益强大的军事实体,在国民党军中的地位与作用日益增强,越来越不容人们忽视或小看。
“黄埔系”的特点是:
他们都是黄埔军校开办以来的各届毕业生,是校长与领袖蒋介石的“天子门生”,为蒋介石特别信任与宠爱;
他们都在国民党中央军嫡系部队里跟随蒋介石征战多年,被蒋介石不断提拔为将校的高中级军官,手握大小不等的军政权力与兵力,成为蒋介石政权最重要的军事支柱;
他们都奉蒋介石为唯一领袖,绝对忠于蒋介石,绝对服从蒋介石的任何命令,并以此为荣,成为蒋介石东征西讨打击压制党内外一切敌对势力的工具;
复兴社“十三太保”中的第一号“太保”(2)
他们之间以同学关系,互相支持,互相依靠,互相标榜,互相提携,共存共荣,形成了一股咄咄逼人的势力。
胡宗南在黄埔系同学中,以他所得蒋介石的宠爱程度,以他黄埔一期的资格,以他超过其他任何同学的升迁速度与军阶官阶,当然,也以他的战功与在黄埔同学中的良好关系,赢得了威信,隐然成为黄埔同学中首屈一指的人物,成为黄埔系的首领。
但尽管如此,几年来黄埔系虽势力大增,但却一直未建立一个强有力的具体组织。过去,黄埔同学中的“孙文主义学会”与“青年军人联合会”被蒋介石勒令解散后,曾根据蒋介石的指示,成立了一个名叫“黄埔同学会”的组织,由黄埔一期的曾扩情负责。但那组织太松散,太一般了,未发挥很大作用;后改组为“中央各军校毕业生调查处”,同样如此,而且由于黄埔毕业学生分化严重,致使该组织形同虚设。
胡宗南与他的几个黄埔密友在这几年国内纷繁复杂、翻云覆雨的政治斗争与军事斗争中,越来越感到将黄埔同学组织起来,建立一个坚强有力的军事核心组织的必要。这样,可以更有力地维护蒋介石的领袖地位,可以形成黄埔学生的军事派系与集团力量,还可以保障与促进黄埔学生的个人前途发展,特别是有利于实现胡宗南等黄埔学生领袖的光辉灿烂的未来。
胡宗南与他的几个志同道合的黄埔同学早就商量,要在黄埔同学中选择一些最忠于蒋介石、最忠于主义与团体、又最有军政才干与活动能力的人,建立一个秘密核心组织,然后再以此核心组织去联络、团结广大黄埔同学,掌握与控制国民党的军队,从而支持与维护蒋介石牢牢控制全国的党政军最高权力。
早在1930年底中原大战结束,胡宗南率第一师进驻开封时,就与正在这里进行军事情报活动的戴笠协商策划,秘密成立了一个军事核心组织--“三民主义大侠团”,又名“除奸团”,参加者是清一色的黄埔出身的国民党军官,有冷欣、萧洒、陈质平、王天木、马志超等多人,胡宗南与戴笠为首领,王天木为书记,马志超管总务等。其任务是维护蒋介石的领袖地位,制裁与铲除反蒋人士。这个组织因各种原因存在时间不长,活动也未展开,但却是后来成立的“三民主义力行社之先驱”。参见戈士德:《胡宗南与戴笠》,(台北)《中外杂志》第31卷第2期,第15页;又见萧作霖:《复兴社述略》,(北京)全国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文史资料选辑》第11辑,第68页。
现在,蒋介石也要黄埔学生亲信成立自己的组织了。胡宗南听了十分高兴。他听说这天晚上,曾扩情、贺衷寒、康泽等十多位黄埔同学正在南京“浣花菜馆”聚餐并讨论成立组织的问题,急忙赶去入席。大家热烈欢迎胡宗南并请他发言。胡宗南当仁不让,提出他的意见说:“同学们要团结,这问题很急切,老是这样谈,时间已经过去很多了,要推举几个人负责筹备。”胡显得比别人更急迫与更实际。大家同意了他的意见。胡宗南也就不客气地立即一下子推举了贺衷寒、鄷悌、滕杰、周复与康泽五个人负责筹备,大家也无异议。康泽:《复兴社的缘起》,(北京)全国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文史资料选辑》第37辑,第135页。胡宗南说完就退席了。他要赶去奉化见蒋介石。但筹备建立黄埔学生组织的活动就此正式开始了。
复兴社“十三太保”中的第一号“太保”(3)
因此,后来外界传说,胡宗南是所谓复兴社的“十三太保”之一,即是最初酝酿和筹组这个组织而后又始终是中心骨干的一批人。萧作霖:《复兴社述略》,(北京)全国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文史资料选辑》第11辑,第68~69页。当然“十三人”只是个概数,并不一定仅是十三人,也不能具体指出是哪十三个人,但胡宗南与贺衷寒、康泽、邓文仪、戴笠、桂永清等是其中的核心与骨干人物,却是事实。
1932年1月底,蒋介石回南京复职,不久担任军委会委员长。到2月中旬,胡宗南率第一师进驻苏南。就在这期间,贺衷寒、康泽等人在南京紧张活动,终于在2月底3月初,在南京中山东路励志社里召开成立大会,蒋介石亲自到会,宣告成立“三民主义力行社”。“复兴社”是力行社的外围组织。两个组织,一套班子。由会议选举、经蒋介石批准,产生了领导机构。有常务干事5人,干事12人,还有候补干事若干人。在干事会下,设处理日常事务的书记处,有书记与助理书记,下面分设总务处、组织处、宣传处与特务处等。
胡宗南被选任为12个干事之一。本来蒋介石不许复兴社吸收带兵官参加。黄埔学生出身的带兵官,尤其是师长以上的,非经特许也不能参加。只有胡宗南与黄杰、桂永清等极少数人是例外,胡宗南还实际上成为力行社与复兴社的领导骨干。从这也可见蒋介石对胡宗南的破格优待与特殊宠爱。
当然,由于胡宗南经常统兵在外,南征北讨,不可能常在南京,更不可能常参加力行社或复兴社的日常领导工作与各种组织活动。胡宗南本人平时也不愿对外人多谈力行社或复兴社的事,甚至连其名称也不愿提。但这并不能否认胡宗南对这个组织的高度重视及其对这个组织的重大作用与影响。复兴社的骨干分子萧作霖后来回忆与评价胡宗南时,说:
胡宗南在复兴社组织中没有负实际责任,并且从不轻易与人谈到或提及复兴社这个名称,好像他是并不热衷于任何政治活动似的。其实他正是一个有极大政治野心、极热衷于政治活动的人。……在屡次深谈中,我才发觉他有意图取中原作为基地,并有意于谋取统制复兴社整个组织,他的野心是正不下于蒋介石的。萧作霖:《复兴社述略》,(北京)全国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文史资料选辑》第11辑,第68~69页。
这是讲胡宗南对复兴社的重视与野心。关于胡宗南对复兴社的作用与影响,萧作霖写道:
他的实力日增,声望日隆,成为黄埔军人中无人可与比肩的第一位红人,他也隐然以黄埔系的天字第一号人物自居。同时,因为蒋介石特别把他提名为复兴社领导骨干之一,大家以为蒋必有其特殊用意所在,所以都对他特别表示尊重,凡有大事,无不征求他的意见,他的然否往往是具有决定作用的。因此,他便也隐然以复兴社组织的幕后人自居。黄埔学生一般都自命为蒋介石的嫡子,而胡宗南则更以“太子”自许……
他在复兴社这个组织中,是一个核心中的核心,是一个发纵指使的幕后人物,实际上成为所有那些“太保”中的第一号“太保”。同上。第三章“追剿”红军进军西北
入皖“围剿”红四方面军(1)
入皖“围剿”红四方面军
1932年5月5日,中国国民政府与日本政府在上海签订《淞沪停战协定》。上海一二八抗战战火停熄。
上海战事一结束,胡宗南部第一师就被蒋介石从苏南抗战前线撤下,与其他许多部队一道,迅速调往鄂豫皖地区,参加蒋介石策划已久的对以大别山为中心的中共鄂豫皖根据地与红四方面军的第四次“围剿”。
自从1927年7月国共分裂后,中国共产党就在全国许多地方发动武装暴动,建立红军,建立苏区根据地与苏维埃政权,武装反抗南京国民政府。控制地区与影响较大的有位于江西南部、福建西部的中央苏区,位于湖北、河南、安徽三省交界大别山的鄂豫皖苏区,湖南、湖北西部的湘鄂西苏区等。其中鄂豫皖苏区的红四方面军地处湖北、安徽、河南三省交界处,正当中国心脏腹地,北可横扫中原,南可截断长江,西面威逼平汉铁路与武汉三镇,东面可直下津浦线威胁南京。蒋介石视之为心腹大患,近几年间连续发兵三次对之“围剿”,均告失败。红四方面军不断发展壮大,主力有两个军六个师,总兵力达四万五千余人,此外还有大批地方武装,控制面积达四万余平方公里,建立了二十六个县级政权。这时,红四方面军的总指挥是胡宗南的黄埔一期同学、山西五台人徐向前(1901-1990),红四方面军的参谋长是胡宗南的另一个黄埔一期同学、湖南湘乡人陈赓(1903-1961)。因此,1932年5月上海对日停战后,蒋介石就亲自出马担任“鄂豫皖三省剿匪总司令”,李济深为副司令,调动三十余万兵力对红四方面军发动第四次“围剿”。
1932年5月中旬,胡宗南率第一师三个旅的官兵乘长江轮船抵达安庆。这座长江北岸的城市当时是安徽省的省会。胡师在这里驻扎约一个月,进行战前准备。胡宗南知道,将部队从抗日前线调转到内战前线,是违反一般官兵心愿的行动,因此,稳定部队情绪,控制官兵思想,是战前的最重要准备。为此,他在安庆召开了一次全师军士大会,并亲自宣讲蒋介石的“攘外必先安内”的思想,宣讲红军的“暴行”与“危害”,煽动部队的反共情绪。
1932年6月中,胡宗南奉命率第一师开往皖西,经桐城到舒城集结,接替陈调元部的防务,并向红军作试探性的进攻,占领六安、霍山,与红军形成对峙状态。
入皖“围剿”红四方面军(2)
胡宗南在向红军进行军事进攻的同时,根据他一贯的思想,十分重视对红军根据地人民进行经济安抚与思想笼络。他对亲信戴涛说:“以军队剿‘匪’,军队去则‘匪’又来。若组织民众使抗‘匪’,则可省军队之力,使民众安居,知有生之乐,自不愿从‘匪’,‘匪’乃无所施其技,而‘匪’患潜消矣。此为根本要图,汝宜尽心为之。”《胡上将宗南年谱》,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续编》第49辑,(台北)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印行,第45页。胡宗南派戴涛率领师部的十多名人员,专门负责在皖西“收复区”内对民众发放救济米、办民众诊所、办民众夜校、协助农民恢复生产、修筑道路与村寨等工作。胡宗南想以这些方法赢得中共根据地的民心,从根本上消灭红军。这显示出胡宗南这位职业军人的“政治眼光”,较之一些只知打仗与镇压的国民政府将领,要高明得多。自1927年4月国民党发动反共清党以来,胡宗南就一直忧虑中国的农民问题,认为农民问题不解决好,就势必要给共产党造成可乘之机。为此,他认真地思考着并试图实施解决农民问题的一些方法。但他思考与实施的一些办法都在现实中最终失败。历史证明,不解决最根本的问题--土地问题,则对农民问题的其他一切解决办法都将无济于事。而当时的南京国民政府没有重视也无法解决中国广大农村极其严重的土地问题。
这年夏天,胡宗南因事到汉口,在中央饭店住了几日。他每天认真阅读各种新出版的报章杂志,思索着国内政情与“剿共”军事,更感到解决农民土地问题的重要与迫切。他在这里结识了雷啸岑。此人即将到湖北某专区任行政督察专员。雷啸岑告诉胡宗南说,他到任后将注意打击土豪劣绅,对农村土地重新分配,实行民生主义中的平均地权主张。胡宗南听了很表同意,劝雷啸岑努力为之,不要怕得罪巨室,排除干扰,说:“你干你的,管那些土劣和官僚则甚呢。我连年在共区工作,目睹民众疾苦甚深,非彻底革新地方庶政不可。”雷啸岑:《“马五先生”笔下的胡宗南》,刊(香港)《大成杂志》1973年12月1日创刊号。胡宗南看到了南京国民政府政局的问题症结所在,但他却无法解决这些问题。
1932年6月12日,蒋介石在庐山召开军事会议,确定了第四次“围剿”红军各根据地的整个战略步骤:先集中主要力量“围剿”消灭鄂豫皖、湘鄂西两苏区的红军,然后再全力进攻闽赣中央苏区的红军,重点进攻、分区“围剿”,达到各个击破的目的。
为着先行对鄂豫皖、湘鄂西两苏区的红军“围剿”,蒋介石在武汉设立“鄂豫皖三省剿匪总司令部”,自任总司令,下辖左、中、右三路军:
左路军司令官为何成浚,指挥进攻湘鄂西苏区。
中路军司令部设在河南南部的信阳,后移湖北北部的广水,司令官由蒋介石兼,刘峙副之,共辖六个纵队,一个总预备队。
右路军司令部设在安徽西部的六安,司令官由李济深兼,第三军军长王均副之,共辖三个纵队,一个总预备队。
中、右两路军从东、西两面夹击进攻鄂豫皖苏区。
入皖“围剿”红四方面军(3)
总计国民政府军兵力达二十四个师另六个旅,约三十余万人,其中三分之一为中央军嫡系精锐。另外还配备了四个航空队。蒋介石令中路军为“围剿”鄂豫皖苏区的主力,集中在平汉铁路东侧;在皖西的右路军担任助攻。进攻的战术也有了重要改变,采用“纵深配备,并列推进,步步为营,边进边剿”,遇红军主力,则据地固守,待援合围,击破红军主力后,则并进长追,四面堵截,特别讲究稳扎稳打,力求克服以往此进彼退、易被红军各个击破的弱点。
胡宗南的第一师是中央军嫡系精锐部队,被编入右路军,进驻皖西。
1932年7月,南京国民政府军对鄂豫皖苏区红四方面军的全面进攻开始。中、右两路军从东、西两面,向鄂豫皖苏区发动进攻。中路军于1932年8月中旬攻占黄安,9月9日占领鄂豫皖苏区政治中心新集,14日攻占商城。红军主力被迫东移皖西,因见国民政府军在这里已有戒备,遂转头南下,接着西进,于10月上旬重返黄安地区,10月8日进抵黄安西、黄陂北的河口镇以东地区,前锋威逼武汉。当时在河口镇仅驻湖北地方保安部队一个团,战斗力很弱,情况十分危急。蒋介石急调胡宗南的第一师以及总预备队的钱大钧第八十八师一个旅和第十三师等部前往河口镇增援,堵截红军西进。
胡宗南的第一师于7月间随右路军,从皖西进入鄂豫皖苏区。因右路军是这次“围剿”的助攻部队,又因红军转移,未发生大的战斗。9月底,胡师奉命被调往武汉,准备增援南昌。10月上旬,胡宗南突然接到蒋介石“增援河口镇”的急令,立即率第一师前往河口堵截红军。当时胡师各部驻防分散,胡宗南令各部分别出发,紧急赶往前方。最先抢在红军前面到达河口镇的是第二旅袁朴部的罗历戎团,立即占领阵地,阻击正从黄安、麻城方向西进的红军主力部队。从10月8日开始,双方展开激战,打了一天多。胡师第一旅李铁军部的廖昂团赶了上来,立即投入战斗。作为师长的胡宗南在这时并不后人,匆匆赶到前线,亲自指挥这两个团作战。王应尊:《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胡宗南部“追剿”红军的概况》,刊《陕西文史资料》第20辑,第133页。在这同时,国民政府军其他部队第八十八师、第十三师也先后赶到,协同胡师阻击红军。
这就是著名的河口之役。它是南京国民政府军对鄂豫皖苏区进行第四次“围剿”中的最后一仗。战斗的双方都是精锐主力部队。战况十分激烈。红军勇猛冲击。胡师的一个团与第八十八师一个旅被全部击溃。胡宗南指挥所部退据河口镇凭险固守,坚不后退,并给进攻的红军造成很大伤亡。红十一师政委甘济时与红二十五军军长蔡申熙先后阵亡。红军被迫向黄柴畈转移。徐向前:《历史的回顾》(上),(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84年版,第209页。
胡宗南师阻击两天以后,10月10日下午,从东而西紧追红军的陈继承纵队先头第二师黄杰部赶来,从后面夹击红军。不久陈继承主力也赶来,协同第十三师密布于河口镇以东至华家河一线,从南面与东面向红军进攻;马鸿逵纵队由平汉路东侧南下,向四姑墩方向逼进;胡宗南则指挥第一师与第八十八师一部从河口镇向北推进。--这样,就将红四方面军主力部队包围压缩在一块方圆仅几十里的“弹丸”之地。红四方面军“四面临敌,已经到了岌岌可危的地步。”同上。然而,正当胡宗南即将大功告成之时,被围处于危境中的红军主力于10月11日夜突然突围西去,越过平汉铁路向鄂西北地区转移。
入皖“围剿”红四方面军(4)
国民政府军虽控制了鄂豫皖苏区,却未能消灭红四方面军主力。蒋介石立即下令:以刘茂恩等部在襄阳、枣城、宜城地区依托沙河堵截西去的红军,以卫立煌部跟踪红军追击,以肖之楚部在南面沿京山至宜城公路平行追击,以胡宗南部在北面沿花园至襄阳公路平行追击。《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战史》,(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89年版,第190页。
胡宗南接到蒋介石的命令后,立即令第一师在孝感集结后,沿花襄公路向西疾进。10月19日至20日,胡师协同友军在新集对红军形成合围之势。红军虽迅速突围,却无法再实现打回鄂豫皖根据地的计划,被迫向西面的豫陕地区转移。
国民政府军各部队继续尾追不舍。胡宗南率第一师一马当先,经老河口、郧县、郧西,在崇山峻岭中长途跋涉,于1932年11月初到达鄂豫陕交界地区,协同其他追击部队,再次对红四方面军形成三面进逼之势,迫使红军从南化塘撤向漫川关地区。
漫川关位于湖北陕西交界处,高山峡谷,形势极为险峻。陕军杨虎城部三个团在这里防守,堵住了红军前进道路。胡宗南率第一师两个旅在红军后面追击,于11月11日首先由郧西进至漫川关东南任岭、雷音寺一线,与红军先头部队红十二师意外遭遇。当时胡师在大山以南行进,红军在大山北麓西进,彼此由于大山相隔,互相都未发觉。胡师先头部队袁朴旅李用章团在通过交叉路口时,未发现红军,顺利通过,继续前进。但当袁朴带着第二旅旅部与罗历戎第四团爬上山来到交叉路口时,就遭遇上红军。袁朴麻痹,认为前卫团刚过去,不会遇上红军,可能是陕西友军,令吹号联络,想不到红军突然发动猛烈攻击,袁朴部猝不及防,哗然大乱,向山下溃逃。这时适罗历戎赶上山来,指挥所部拼命抗击。胡宗南急调其他部队增援。双方展开激烈的近战,拼刺刀,拼手榴弹,死伤惨重,罗历戎也负了重伤。王应尊:《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胡宗南部“追剿”红军的概况》,刊《陕西文史资料》第20辑,第133页。胡宗南知道这场争夺路口的战斗极其重要,指挥部队顽强攻击。而红军方面因红十二师师长旷继勋指挥不力,贻误战机,致使胡宗南师夺取了有利阵地,站住了脚。红军被迫后撤。这时,其他国民政府军追击部队陆续赶到,协同胡宗南师,将红军包围压迫于康家坪至任岭十余里悬崖峭壁的峡谷中,眼看即可将红军全歼。参见徐向前:《历史的回顾》(上),(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84年版,第211页。
然而,出乎胡宗南意料的是,红军在这极端危急之时,于11月13日集中了强有力的部队,选择北面国民政府军的薄弱环节--第四十四师之两个旅的结合部作为突破口,发动猛攻,反复冲杀,夺占北山垭口,打开了一条通路。当晚,红军终于突围西去。
胡宗南于是率第一师继续带头追击红军,进入秦岭山地。胡宗南为防红军进入汉中盆地,率第一师抢先占领山阳城、牛王寨,使红军不得进入镇安、柞水地区。
入皖“围剿”红四方面军(5)
1932年11月23日,红军分左、右两纵队,分别经库峪、汤峪进入关中平原,威逼西安。胡宗南师出汤峪跟踪追击,与其他追击部队先后进入关中,企图与西安绥靖公署杨虎城部配合,合击红军于关中平原。1932年11月底,胡宗南师追至炉丹村一带,将红军后梯队两个师截断,并协同友军再次对红军形成包围之势。红军组织反突击。双方展开激战。胡宗南师独立旅前卫团第二团团长李庞阵亡。独立旅第一团第三营营长张灵甫率部迅速占领了一个寨子,顽强抗击红军的反冲锋。在激战中,胡宗南师伤亡团长以下官兵数百人,陕军一个警备旅被全歼。红军伤亡也很大,红十师代师长曹光南阵亡。
1932年11月29日,红四方面军由盩厔县(今陕西周至县)南之新口子南下,再次翻越秦岭,经汉中盆地,于12月10日夜渡汉水,挺进川北大巴山区。胡宗南师经短期休整后,跟踪追击至汉中。因四川军阀刘湘等阻中央军入川,胡师只得就地驻扎,在川陕边部署防务,防堵红四方面军北返。
胡宗南的第一师在汉中驻扎未久,即与当地驻军陕军杨虎城部的赵寿山旅发生矛盾。胡宗南一向讨厌与轻视地方军阀部队,认为他们是妨碍国民政府统一中国的障碍。他密令部下不得与赵寿山部往来。后来双方因逃兵问题不断发生摩擦。更为严重的一次事件是:南京政府派专机为胡宗南师空投给养款项,结果一部分钞票约两万元被赵旅所得。胡宗南为此派人多次向赵旅交涉,只索还了部分钞票,还有约八千元没有下落。后赵寿山从汉中监狱提出一个死囚,冒称是那天率士兵抢空投钞票的营长,枪毙了事。彭竹林:《国民党第一师追击堵截长征红军的经过》,刊《陕西文史资料》第20辑,第148页。胡宗南闻知更为不满。双方矛盾进一步加剧。
胡宗南师在汉中驻军约两个月。1933年2月,胡突然接到蒋介石的电令,要他立即率领第一师开往甘肃,与原驻甘肃的陕军孙蔚如部第十七师换防。原因是杨虎城为实现其“大西北主义”,控制甘肃,指示孙蔚如部在兰州鼓动学潮,驱赶走南京国民政府派到兰州任甘肃省政府主席的邵力子。邵力子于1933年1月逃回南京。南京国民政府为将杨虎城部势力赶出甘肃,一方面以朱绍良接任甘肃省政府主席,一面令胡宗南师进驻甘肃,与孙蔚如师换防。
胡宗南率第一师于1933年2月17日由汉中出发。当时南京中央政府与杨虎城部陕军关系紧张。胡宗南为防陕军袭击,一路上令部队加强戒备。一天晚上胡师在两当宿营,忽然得报赵寿山旅从后面追上来,胡宗南立即令各旅、团长深夜起来察看地形,部署兵力。结果是一场虚惊。王应尊:《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胡宗南部“追剿”红军的概况》,刊《陕西文史资料》第20辑,第136页。中央军与西北地方部队关系紧张可见一斑。
胡宗南师经过约半个多月的行军,于3月3日下午,进驻甘肃南部的天水。
第一支进驻西北的中央军(1)
第一支进驻西北的中央军
胡宗南的第一师是南京国民政府第一支派驻西北的中央军。胡宗南将第一师师部设在天水城里,将所辖各部兵力布防如下:以丁德隆的独立旅开驻甘肃最南端与川西交界的碧口一线,以防红四方面军从大巴山西进;以李铁军的第一旅驻徽县,袁朴的第二旅驻天水,另以一个团驻成县,在陕西略阳、两当各置一个营,以防红四方面军北上;以第二旅第五团杨德亮部进驻兰州,维护省城治安,并派出一个营进驻宁夏定远营。胡宗南的第一师驻军达四个省区,纵横达数千里。胡宗南师部所在地的天水,古称泰州,地当甘、陕、川三省交通要道,为大西北的心脏地区。
胡宗南早就对中国的大西北地区心向神往。他自小喜欢读书,尤好史学,早就熟知西北的地理与历史。辽阔的西北包括陕西、甘肃、宁夏、青海直至新疆,占全中国面积的1/4左右,物产丰饶,民性质朴强悍。陕甘地区的岐山渭水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发源地。汉唐故地与名胜古迹灿若群星,在历史上曾有过无比的辉煌与光荣。这里西邻中亚,北接蒙古,东临华北与中原,南连西南与华中,战略地位极其重要。中国古称“西北为用兵之地”,一直为雄才大略的军事家与政治家们所注目与重视,演出过无数威武雄壮的活剧,成就了多少民族英雄与历史伟人。胡宗南自从军带兵以来,一直有经营西北之志,希望自己能像清末名将左宗棠那样,在西北建功立业,像汉代张良、三国时诸葛亮那样成为历史名人。胡宗南在率部从汉中开往甘肃的途中,路过汉代故地紫柏山,曾特地召集部下训话,说:“张子房,诸葛孔明皆第一流政治家,而能尽其心力辅助刘邦、刘备第二流政治家,戡平祸乱,中兴民族,人民蒙其福利,此无他,张子房、诸葛孔明一心为国为民故也。……吾人必须以全力拥护领袖,完成国民革命,或可免于未来之祸患。今过紫柏山下,缅怀张子房、诸葛孔明之功业,彪炳史册,而其高风亮节,一片真诚,为国为民之心尤为吾人所当效法,愿各同志深识其意。”《胡上将宗南年谱》,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续编》第49辑,(台北)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印行,第50~51页。胡的这番话,既是他对部下的训勉,也是他个人在当时的抱负与追求。
在胡宗南率部由陕入甘之际,正当日本侵略军侵吞热河、进犯长城各口之际。胡宗南激愤难平,几次打电报给蒋介石请缨抗战,均为蒋所拒。蒋回电说:“驻防陇南防‘匪’北窜,其重要不下于长城抗日,宜加紧训练部队,暂勿东开。”同上书,第52页。胡宗南的爱国热情被一盆冷水浇熄了。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对蒋介石一贯忠顺的胡宗南不敢违抗蒋介石的命令。抗日爱国壮志难酬,这在胡宗南来说,也是很大的痛苦吧。
胡宗南驻军天水两年之久,着意经营陇南,经营西北,雄心勃勃地开展了一系列的活动。
第一,研究西北情况,训练部队适应西北高原山地作战。
胡宗南是浙江人,胡部官兵也多非西北籍,过去又多在东南与中原地区作战。这次他率部入驻陕甘,深感西北有着不同于中国其他地区的种种独特之点。为此,胡宗南有针对性地加强部队在西北高原山地的作战训练,改进部队的装备;他自己则与师、旅、团指挥人员认真研究西北各省的人事、军事、地理以至各地风土人情、各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等,作为长期驻军西北与在甘、陕、川一带作战的准备。
第一支进驻西北的中央军(2)
第二,扩充部队,提高部队素质与战斗力。
胡宗南的第一师号称“天下第一师”,有三旅九团,为当时南京政府的甲种师,编制大,兵员充足,装备先进。但胡宗南仍感不满足,积极寻找机会扩充所部编制。1933年胡师进驻天水不久,胡宗南就借口陕甘之人体弱恋家,多吸鸦片,不宜征兵,呈准军委会同意,在郑州成立第一师补充团;后来胡宗南又在天水召募两团新兵。1934年甘肃省政府主席朱绍良要求胡宗南增派部队驻防兰州,胡宗南乃乘机将郑州的补充团与在天水召募的两团新兵,合编成一个新旅--西北补充旅,任命廖昂为旅长。这样,胡师就直辖四旅十二团,另指挥一个骑兵团,连同师直辖部队,共有三万多人,相当于当时国民政府军两个普通军的人数。
为大量地培养军官与提高军官素质,胡宗南又像在开封举办军官训练班一样,呈准在天水设立“中央军校西北军官训练班”,考选部队中有功之士官及西北各省地方青年学生,实施为期半年之军官养成教育。胡宗南亲兼班主任,以第二旅副旅长周士冕兼任教育长。训练班分步、骑、工兵、经理四科,后又设俄文、藏文班。胡宗南将此训练班视作黄埔军校的继续,在校园内命名黄埔房、黄埔路、黄埔亭、黄埔公园等,用“黄埔精神”教育学员。该训练班共办四期,每期三个大队,共培养出初级军官一千多名,这些人后来多成为胡宗南部的中下级军官。
第三,军事行动。
胡师驻防陇南两年,主要担负防堵红四方面军西进北上与镇慑西北地方军阀部队。军事行动不多,较大的只有两次:
一次是在1933年4、5月间,回军马仲英部乘新疆内乱入新,与盛世才部发生战争。胡宗南奉蒋介石命组建一个混成团,作为国民政府中央军进入新疆的第一支部队,入新镇慑。胡宗南即令以驻兰州的第二旅第五团杨德亮部为基础扩充改编,准备进驻新疆。正在筹建中,新疆事已平息,盛世才拒中央军进入新疆。胡宗南师进驻新疆事遂作罢。
孙殿英
另一次是在1934年初,军阀孙殿英以“青海西区屯垦督办”的名义,率部八万余人从山西经绥远西进,围攻宁夏。胡宗南奉命亲率第四、五两团进驻宁夏中卫,协同马鸿逵部“讨孙”。经月余,战事平息。胡宗南率部回驻天水。
第四,插手甘肃地方民政,实施其建设西北的理想。
胡宗南是一个军人,但他的雄心或野心决不限于军事,同时十分注重政治。他是想以他的军事实施他的政治理想--建立一个青天白日旗下的三民主义的中国社会。他驻军天水两年,积极插手地方民政,将他的建设西北理想付诸实施:
第一支进驻西北的中央军(3)
整顿军纪,笼络民心。胡宗南带兵多年,转战各地,深知要在西北长期驻军,定要赢得当地民心。而西北自民初以来,屡经军阀蹂躏,兵匪横行,西北民众谈兵色变,因此要得民心,首先要约束军纪。第一师开驻天水之初,胡宗南即令所部在大街小巷遍贴标语:“第一师为解放西北民众痛苦而来!”“第一师不拉夫!不征粮,不派饷!现钱买卖,公平交易!”等等。苏槛:《胡宗南在天水》,刊(台北)《中外杂志》第33卷第5期。摆出一副“救星”的架势来。胡宗南为立信于民,严令官兵在驻地未整理就绪前,一律在外露营,不许踏入民房一步。胡宗南还令官兵出动打扫街道、修桥铺路、防疫治病等。全师所需粮秣杂物,均以现金购买。果然,胡宗南的这一手使陇南民众耳目一新,对第一师与胡宗南留下良好的印象。问题是:胡宗南部的大量军费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他暂不向甘肃民众索取,但他的政府不向中国其他地区民众索取吗?
劝禁鸦片。甘肃与西北地区鸦片泛滥多年,烟毒遍地,为害极深。胡宗南对此深恶痛绝,下令在第一师各部驻军之地广事劝禁吸食鸦片,对鸦片烟田令改种五谷,有贩运鸦片入境者悉令驱逐。
发展西北交通。西北山高谷深,交通不畅。既影响西北经济发展,也妨碍军队后勤供应。胡宗南为军、民两计,先令第一师官兵配合当地民工,修筑自天水通往陕西陇县再通往西安的公路,沟通了陇南到全国各地的陆上交通。胡宗南令各部在驻地四周修筑道路村落。胡宗南又在天水一连修筑了两个飞机场,一在东乡花牛寨,规模较大,另一在县城东门外。当官兵建筑机场时,胡宗南常常亲临荷锸畚土。自此甘肃除兰州外,又多一天水航空基地。未久,国民政府航空第四队进驻天水基地。
修建水利,修复古迹。天水城南藉河,原有堤防护城,年久失修,水涨堤圮,危及城垣。胡宗南督部抢修,筑堤三华里以护城,植柳其上。天水城南有水月庵,胡见其地风景清幽,乃斥资大加修葺,命名为中山公园,供人游憩。天水城西数十里有甘谷城,亦为陇南名城,城外有侯公堤百余年未修,历年秋潦浸害,千余亩良田无收。当地请胡师修堤。胡宗南令当地驻军一营于1933年8月兴工修筑,如期完成。天水历史上有名将李广,其墓在天水城南山野荒烟蔓草间。胡宗南读史,对李广十分敬仰,亲往李广墓凭吊,后又派部队开筑墓道,种植花草树木,使李广墓焕然一新,成为天水一处名胜。
改良社会风气,开展文体活动。西北闭塞,风俗落后。胡宗南驻军天水不久,正逢南京政府倡导“新生活运动”,于是在陇南大力提倡文化体育运动,以移风易俗。胡宗南系体育爱好者,第一师官兵精于体育者颇多。胡宗南首先令在天水城内开辟一个颇大的体育场,经常举办各类球赛,胡宗南本人带头参加。胡宗南令擅长体育的第二旅旅长袁朴与师参谋主任胡长青先后组织了两次体育运动大会,一次全省性的,一次为陇南十四县代表参加,均盛况空前。胡宗南还让人创作了运动会会歌,词曰:
渭水岐山,秋高气爽,党国旗飘扬。陇南健儿集秦州,酣战运动场,志气雄昂精神壮,热血满胸腔,夺标争前进,喝彩声声齐鼓掌……苏槛:《胡宗南在天水》,刊(台北)《中外杂志》第33卷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