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20170227112017343

_4 佚名(现代)
7月18日,毛泽东召集中央军委、总参谋部和空军、海军、炮兵等单位的领导人,部署东南沿海军事斗争的任务,对炮击金门作战作了明确指示。毛泽东指出,金门炮战,意在击美。支持阿拉伯人民的反侵略斗争,不能仅限于道义上的,还要有实际行动的支援。他说,金门、马祖是中国的领土,打金门、马祖,惩罚国民党军,是中国的内政,敌人找不到借口。
但对美帝国主义有牵制作用。他指示,要以地面炮兵实施主要打击,准备打两三个月;以两个空军师于炮击同时或稍后转场南下,分别进驻汕头、连城。当晚,中央军委召开作战会议,对炮击金门作出部署。
其实毛泽东早就注意到:日内瓦会议结束以后,亚洲地区的朝鲜、印度支那和台湾三个热点问题,其中有两个问题已经有了结果,虽然在日内瓦会议上未能达成任何政治解决的办法,但是,那里的形势已基本稳定下来。日内瓦会议的成功至少在近期内大大地减少了印度支那地区重新爆发战争的可能性。但是毛泽东认为不能只看到北面停了,南面也停了,好像天下就太平了,台湾问题目前仍是悬而未决。如果不在近期内有所作为,那么,随着时间的推移,世界舆论将会把台湾与大陆的分离看作既成事实,这必然要对日后解放台湾统一祖国带来不利的影响。至于用什么方式来解决台湾问题完全是中国的内政,别国是无权加以干涉的,只有中国才有解放这个问题的权利。总之,决不能接受用解决印度支那、朝鲜问题的方式来解决台湾问题。
中东事件的发生正好给中国造成了一个最好时机:炮击金门,毛泽东说理由是支援中东人民的斗争,打击美国的侵略,实际上,毛泽东还有更深层次的动因,那就是通过炮火把金、马、台、澎与大陆联在一起,使美国分裂中国的阴谋难以得逞,同时也是为了打击国民党的嚣张气焰,一箭三雕,真是绝妙高棋。
7月27日毛泽东给彭德怀、黄克诚的信,深刻地反映了他的这种思想。他在信中提出:"打金门停止若干天似较适宜。目前不打,看一看形势。彼方换防不打,不换防也不打。等彼方无理进攻,再行反攻。中东解决,要有时间,我们是有时间的,何必急呢?暂时不打,总有打之一日。"(《毛泽东军事文集》,第六卷军事科学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第377页)毛泽东是在寻找炮击的最佳时机。他还说:"政治挂帅,反复推敲,极为有益。一鼓作气,往往想得不周。"(同上)"政治挂帅",就这里而言,毛泽东是要坚持从政治上看问题。
根据毛泽东的指示,经中央军委批准,福州军区成立了以叶飞为首的前线指挥所;调任聂凤智为福州军区空军司令员,组成福州军区空军前线指挥部;海军组成了以东海舰队副司令员彭德清为首的舰队前方指挥所。至8月21日,参战的各部队克服福建地区连降暴雨,部分公路桥梁被冲垮的困难,按时隐蔽进入指定位置,作好了战前的一切准备。
8月18日,毛泽东在北戴河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期间,看了广州军区13日关于在深圳方向进行演习的部署给中央军委的报告,写批语给彭德怀:"准备打金门,直接对蒋,间接对美。因此不要在广州深圳方向进行演习了,不要去惊动英国人。"还说:"请叫空司注意:台湾方面可能出动大编队空军(例如几十架至百多架)向我反击,夺回金、马制空权。因此,我应迅即准备以大编队击败之。追击不要越过金、马线。"(毛泽东给彭德怀的信,1958年8月18日)由此可见,毛泽东已定下了立即炮击金门的决心。
第三部分 10.小战场连着国际斗争大舞台--炮击…
8月20日下午,毛泽东在北戴河住处召集周恩来、邓小平、林彪、黄克诚、叶飞、萧劲光、陈锡联、王秉璋、王尚荣、陶勇开会,具体部署炮击金门作战。毛泽东决定,立即集中力量,对金门国民党军予以突然猛烈的打击(不打马祖),把它封锁起来。他同时指出:经一段时间后,对方可能从金、马撤兵或困难很大还要挣扎,那时是否考虑登岛作战,视情而定,走一步,看一步。
根据这一思想,中央军委确定于23日开始,对大、小金门实施一次大规模的炮击,着重打击国民党军指挥机关、炮兵阵地、雷达阵地、料罗湾码头的国民党军舰;先打3天,走出第一步,然后视台湾当局态度和国际反应,再走第二步。
在决策炮击金门的时候,毛泽东和中共中央是否有夺占金门的意图?攻占金、马、澎、台一直是中共中央的既定决策。运用威慑的手段迫使国民党撤军,也有1955年大陈岛的先例,何乐而不为。当然,毛泽东历来是灵活用兵,不拘一格,他决不会把一些意图固定化的。
8月23日,在毛泽东、总参作战部长王尚荣、福州军区参谋长石一宸之间,一直保持着一种畅行无阻的联系。指战员们在焦急地等待着毛泽东的最后命令。
下午5时30分,炮击金门作战正式开始。福建前线指挥部遵照毛泽东和中央军委的指示下达炮击命令。顿时,前沿阵地万炮齐鸣,大、小金门,大担、二担等蒋军盘踞的岛屿,遭到猛烈的轰击。3万发炮弹倾泻在这些岛屿的机场、弹药库、油库及前沿和炮兵阵地上。
蒋军猝不及防,死伤数百之众。金门防区司令胡琏因躲在地下指挥部而幸免于难,副司令吉星文、章杰、赵家骧均伤重殒命。
8月24日,解放军进行了第二次大规模炮击。同时,解放军海、空军也投入了战斗,重创国民党军"中海号"大型运输船,击沉前一天因受伤而正在修理的"台生"号货轮。
两次大规模的金门炮击,收到了预期的效果。
首先,沉重地打击了国民党的嚣张气焰。两次炮击,给金门地区造成严重封锁,岛上每天的物资补给只相当于炮击前的5.5%,国民党军处于极狼狈的状态。
其次,有力地支援了中东人民的反侵略斗争。在炮击行动准备期间,发生了伊拉克共和国成立、美英出兵中东的事件,使中东地区的局势骤然紧张。金门炮击,使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竟在华盛顿三夜睡不着觉。因为从美方侦知的种种迹象看,都无法排除中共渡海作战的意向,炮击金门,很可能是进攻台湾的前奏。而蒋介石为了不从金、马后撤,一口咬定炮击金门是大陆向台湾进攻的组成部分,拼命渲染两者之间的联系。在艾森豪威尔看来,一旦中共真的对台湾实施攻击,现有驻台美军是不足以协助蒋军守卫的。于是,他下令,将在地中海游弋的美第6舰队的一半力量,调往台湾海峡,与第7舰队会合。又从美国本土和菲律宾,抽调部分舰只,使在台舰只达50艘,其中包括6艘航空母舰,3艘重巡洋舰。接着,美军第46巡逻航空队,第1海军陆战队和其他几批飞机,也调到台湾,美国第一批陆战队3800人,在台湾南部登陆。美国一些本来用于和准备投入中东的军事力量,也被吸引到了远东。
第三部分 11.小战场连着国际斗争大舞台--炮击…
美国的注意力被转移到远东,远东局势趋向紧张,而中东的紧张局势得到缓解,使中东各国十分感谢中国。
再次,也收到了把金、马、台、澎连在一起,揭露和打击了美国蓄谋制造"两个中国"
的预期效果。
炮击金门之后,台湾当局立刻向美国提出"协防"要求。美国继续采取"捉迷藏"的政策,既不想对中国共产党示弱,又害怕真的与中国大陆甚至中苏作战,所以,一方面向台湾海峡调动第七舰队主力和地中海地第六舰队一部集结于台湾海峡,并派军舰对国民党金、马补给线护航,另一方面又对是否"协防"金、马拒绝明确表态。
同时,炮击金门,也使美蒋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复杂的变化。据有资料介绍,金门守军伤亡惨重的消息报到蒋介石那里后,他先是长时间紧蹙眉头,过一会竟骤然舒展,并情不自禁地连声说:"好,好,好!"他身边的一些人见此,都觉得不可思议。这些人无论如何也不曾料到他们委座此时的心情,然而,作为其老对手的毛泽东,却早已料到了蒋介石想的是什么。
在金门炮击开始后的一天,毛泽东在闲聊时曾说:"向金门打炮,也不是为了解放金门,而是蒋介石希望我们打炮,这样他就有了借口,可以抵抗美国的压力。"毛泽东的话外之意,是从维护祖国领土完整的大义出发,帮老蒋一把。
因为,面对杜勒斯的步步紧逼,蒋介石虽硬着头皮顶着不从金、马撤军,却一直找不到有力的理由回绝杜氏,压力日重,成了他一块心病。中共的炮击行动,给他送上了一个顺理成章的借口。
毛泽东一直密切地关注着美蒋之间的争斗,他认真地分析着来自各方面的材料,并要求各部门在事关台湾海峡的问题上持慎重态度。他亲自审阅事关台湾海峡的行动与宣传文件,指出:这是一个复杂的国际斗争,对各方面的影响很大。因此,一切重要的行动和宣传(包括文告、谈话、口号、社论、新闻、广播),都必须遵守集中统一的原则,不得自作主张。
后来陆续发表的一系列对金、马,对台湾的文告,有些虽以别的名义出现,但都是由毛泽东亲自起草或审阅修改的。
随着美蒋日益激烈的纷争,毛泽东形成了炮击持续下去,并使金、马留在国民党军手中,以支持蒋介石抵制美国制造"两个中国"预谋的战略。他在一次闲谈中幽默地说:"我们现在的方针是援蒋抗美,坚决反对两个中国的阴谋。杜勒斯到台湾,如果我们不炮击金门,那实际上是联美压蒋。我们炮击金门,打乱了美国的阴谋,打乱了他的计划。"
然而,在参与指挥的人员中,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深刻理解毛泽东和党中央的战略意图。
在每日阅看有关金、马、台湾情况的材料时,毛泽东及时发现新华社的有关报道,没有跟上中央的意图,没有充分地注意到美蒋的分歧,在报道中没有突出美蒋的矛盾。他将这些材料上的问题一一标出来,并指出其处理不当之处。
第三部分 12.小战场连着国际斗争大舞台--炮击…
9月3日,毛泽东责成中央军委起草了《对台湾和沿海蒋占岛屿军事斗争的指示》稿,经他审阅修改后下发。这个指示指出:"台湾和沿海蒋占岛屿是目前国际阶级斗争中最严重最复杂的焦点之一。""解放台湾和沿海蒋占岛屿虽然属于我国内政问题,但实际上已变成一种复杂严重的国际斗争,我们不要把这个斗争简单化,而要把它看作是包括军事、政治、外交、经济、宣传上的错综复杂的斗争。台湾和沿海蒋占岛屿问题的全部、彻底解决,不是短时间的事,而是一种持久的斗争,我们必须有长期的打算。"
指示对包括炮击金门在内的沿海斗争的方针作了四点规定:一、继续炮击封锁金门,但目前不宜进行登陆作战。二、炮击封锁金门的活动,必须有节奏,打打看看,看看打打。三、海军、空军不得进入公海作战。蒋机不轰炸大陆,我也不轰炸金、马;蒋军轰炸大陆,我轰炸金、马,但不轰炸台湾。四、我军不准主动攻击美军。如果美军侵入我领海、领空,我必须坚决打击。
指示还指出:一切重要的行动和宣传(文告、谈话、口号、社论、新闻、广播)都必须遵守集中统一的原则,不得自作主张。
这个指示使炮击金门的斗争有了更加明确的指导原则。
鉴于美国军舰直接参与对国民党军队金、马补给护航的情况,毛泽东意识到可以用领海权问题同美国做一篇大文章。
加强沿海斗争,势必涉及划定领海问题。当时,中国对于自己的领海范围还没有明确的规定。美国等帝国主义国家从自身利益出发,只承认别国的领海宽度为3海里。早在发起金门炮击之前,毛泽东在北戴河住处召集会议,专门研究中国的领海、领空问题。会议经过多方听取专家的意见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毛泽东最后确定中国的领海线为12海里。
9月4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发表《关于领海的声明》,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领海宽度为12海里,"一切外国飞机和军用船舶,未经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许可,不得进入中国的领海和领海上空。"声明重申:"台湾和澎湖地区现在仍然被美国武力侵占,这是侵犯中华人民共和国完整和主权的非法行为。台湾和澎湖等地尚待收复,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有权采取一切适当的方法在适当的时候,收复些地区,这是中国的内政,不容外国干涉。"(1958年9月5日《人民日报》)中国政府的声明发表后,美国政府沉不住气了。在太平洋彼岸,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与他的高级幕僚们商量着对眼前的复杂时局的对策。自从中国人民解放军8月23日对金门国民党守军大规模连续炮击以来,远东的形势一下子变得复杂起来。
艾林豪威尔问坐在他对面的国务卿杜勒斯:"约翰,条约国(指东南亚条约组织的7个成员国)的态度如何?"
杜勒斯回答说:"总统先生,我根据你的指示会见了英国、法国、新西兰、澳大利亚、菲律宾、泰国和巴基斯坦7个条约组织成员国的使节,向他们通报了最近福摩萨地区的形势和我国政府对这一严峻形势的看法。7国使节在转达本国政府的看法时,一致表示抗议中共的这种战争挑衅行为,但他们不希望美国军事介入这一地区。"
"国防部和参谋长联席会议的意见呢?"总统又问道。
"他们认为,在目前中共在沿海一线集结了强大的陆、海、空三军的情况下,应将西太平洋的部分舰只和战术空军的部分作战飞机调往福摩萨地区,必要时派海军陆战队在福摩萨登陆。"
第三部分 13.小战场连着国际斗争大舞台--炮击…
"中共目前的停火是长期的还是暂时性的?"
"我认为中共目前的停火是要观望一下我国政府的反应,现在我们应对中共这种不宣而战的挑衅作出强硬的姿态,同时以强大的军事威慑,必要时使用核武器迫使他们有所收敛。
这样既可以遏制中共的进攻势头,又可以安抚和控制蒋介石。"
艾森豪威尔坚定地做了一个手势说:"约翰,你说得对,立刻以我的授权名义发表一篇声明,要让中共明白美国政府对福摩萨发生的这一切不会熟视无睹,同时让我们的大使通知蒋介石,美国政府为国民党军队提供军事支持性援助。"
9月4日,杜勒斯在艾森豪威尔授权下发表了一篇措词强硬的声明,对中国发出了战争讹诈的叫嚣。这个声明一方面重申,"美国负有条约义务来帮助保卫台湾不受武装进攻,国会的联合决议授权总统使用美国的武装部队来确保和保护像金门和马祖等有关阵地。"同时,声明也暗示美国没有放弃通过谈判解决台湾问题的希望。(1958年9月7日《人民日报》)对于美国政府的战争讹诈,9月5日,毛泽东在最高国务院会议第十五次会议上着重分析了炮击金门以来的国际形势,他说:"我看美国人是怕打仗,我们也怕打仗,问题是究竟哪一个怕得多一点……据我的看法,是杜勒斯怕我们得多一点。"他又说:"美国现在在我们里来了个大包干制度,索性把金门、马祖,还有些什么大担岛、二担岛、东碇岛一切包过去,我看他就舒服了。他上了我们的绞索,美国的颈吊在我们中国的铁的绞索上面。台湾也是个绞索,不过要隔得远一点。他要把金门这一套包括进去,那他的头更接近我们。我们哪一天踢他一脚,他走不掉,因为他被一根索子绞住了。"毛泽东又说:"我们并不要登那个什么金门、马祖。你登它干什么?它的工事坚固。就是吓它一下。但是,金门、马祖并不一定是不打,一有机会,我们就机钻上去,相机而行。"
9月6日,周恩来总理代表中国政府发表了关于台湾海峡地区局势的声明,警告美国政府,如果继续对中国进行侵略和干涉,把战争强加在中国人民头上,必须承担由此而产生的一切后果。声明重申了台、澎、金、马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中国政府完全有权对盘踞在沿海岛屿的蒋介石部队给予坚决打击和采取必要的军事行动,任何外来的军事干涉,都是侵犯中国主权的罪恶行为。同时倡议中美两国政府坐下来谈判,恢复被美方单方面停止的中美大使级会谈。
毛泽东的讲话和周恩来的声明,显示出中国政府的此次军事行动,不同于1950年和1955年。那两次主要是打击台湾当局,而此次"炮打金门",主要是针对美国,至于惩罚将军倒还是次要的考虑。同时,周恩来的声明是要求美军从台、澎、金、马撤出;而毛泽东的讲话则是以金、马作为一个绞套,不怕美国钻进来。这可以说体现了中国政府对金马战局的两种准备:台、澎、金、马为一整体,美军要撤就全撤,中国欢送;要"协防"就全协防,中国也不怕。
周恩来发表声明后,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的政府和领导人,相继谴责美国对中国的挑衅,世界各国舆论也警告美国必须悬崖勒马,美国公众也纷纷对政府的政策表示不满。
第三部分 14.小战场连着国际斗争大舞台--炮击…
国际上如此强烈的反响,使毛泽东倍受鼓舞。毛泽东联系到近期国际形势发生的变化,由此生发出一系列关于国际问题的观点。9月5日和8日,毛泽东在第十五次最高国务会议上的讲话中系统地阐述了这些观点。
首先,毛泽东提出了"谁怕谁多一点"的问题。他说:"据我看法,是杜勒斯怕我们怕得多一点,是英美德法那些西方国家怕我们怕得多一点。"因为真理抓在大多数人民手里,而不在杜勒斯手里,他们的心比我们虚,我们的心比较实。既然西方怕东方更多一点,战争是打不起来的。
其次,毛泽东提出了形势的缓和与紧张的辩证关系问题。他认为,我们要求缓和紧张局势。因为缓和了对世界人民是有利的。但是,紧张局势除了有害的一面外,还有有利的一面。
因为紧张局势可以调动人马,调动落后阶层,调动中间派起来奋斗,能够调动一切积极因素。
他还说,战争调动人们的精神状态使他紧张起来,这是列宁的观点。
再次,毛泽东对"禁运"和帝国主义对我们"不承认"的问题发表了独特的看法。他认为,禁运比不禁运好;不承认比承认好。他分析说,禁运对于我们的衣食住行以及建设(炼钢炼铁)有极大的好处。一禁运,我们得自己想办法。正是何应钦,逼得根据地搞大生产运动。现在的何应钦就是杜勒斯。"现在他们禁运,我们就自己搞,搞大跃进,搞掉了依赖性,破除了迷信,就好了"。帝国主义国家不承认我们比较承认我们要有利一些。不承认我们,"让我们更多搞一点钢,搞个六七亿吨,那个时候他们总要承认"。毛泽东关于"禁运"、"不承认"更有利的观点,从坏事可以变成好事的意义上说,无疑是有道理的。
毛泽东还提出,仗虽然打不起来,但世界上的垄断资产阶级总是冒里冒失,所以,要准备反侵略战争。第一是反对打,第二是不怕打。要打就打,打了再建设。他号召:人民公社里头都搞民兵,全民皆兵,要发枪,开头发几百万枝,将来要发几千万枝。要一手拿笔杆,一手拿枪杆,又是文化,又是武化。
至此,从人民解放军暂停炮击金门的9月3日起,金门地区的炮声虽然一时沉寂,可是斗争却从金门扩大到了国际政治的大舞台上,政治谋略斗争取代了军事行动,成为这一斗争的主戏。
三、"只打蒋舰,不打美舰",以打击国民党军的方式打击美军的侵略行径在"8.23"炮战取得重大胜利后,福建前线指挥部根据毛泽东和中央军委预定的封锁金门的计划,命令福建前线的陆海空三军部队对金门实行全面封锁。
大金门只是一个面积120平方公里的小岛,而小金门的面积仅10平方公里,大担、二担面积更小。在这狭小的金门群岛上,10万多国民党守军和5万居民的基本衣食及各种物资几乎都要依赖于台湾的供应。金门国民党守军自炮战开始以来一直未能得到足够的生活补给品和作战物资的补充,岛内原有的储备物资也快消耗殆尽,驻岛守军已开始出现粮荒,弹药消耗又得不到补充以致到了极度匮乏的境地。为此,金门守军要求运送大量生活补给品和各种作战物资的告急电频频发往台湾。蒋介石随即向美提出护航要求,以便对金门进行补给。
第三部分 15.小战场连着国际斗争大舞台--炮击…
蒋介石这样做是另有居心的:如中共不对美舰炮击,则可建立起安全的补给线;若中共对美舰射击,美舰还击,则顺势将美国拖入对中共的作战中来。美国是极不愿直接介入与中国大陆的直接军事对抗的,但碍于《台湾决议案》有关条文,答应护航,敷衍蒋介石。
台湾当局则是极力要拖住美国,守卫金、马。8月27日和9月4日,蒋介石两次致函艾森豪威尔,要求美方对协防金、马给予大力支持。其主旨一如既往:金、马是和大陆联系的纽带,是进攻大陆的阵地。失去金、马,也就失去了"反共复国"的信心和希望。
在蒋介石授意下,台湾"外交部"首先发言,声称台湾将坚守金、马,并反对美国关于海峡中立化的建议。
炮击金门再一次使美国陷入一种两难境地。美国的既定政策是占据台湾,由此不可能对金、马外岛坐视不管。美国对中国一开始态度比较强硬:杜勒斯向中国施加压力;美国防部发表声明,命令第七舰队和美国在东亚的其他海军部队采取"预防性防御措施";艾森豪威尔也宣称,完全同意杜勒斯对中国的警告,表示要介入台海战争;艾森豪威尔还和杜勒斯探讨了使用战术原子武器摧毁大陆福建军用机场及其供应线的可能性。但是,美国政府的目标只是制造"两个中国",并不是对金、马问题有多大的兴趣。艾森豪威尔后来在回忆录中说到,美国并不打算为金门、马祖这些岛屿而同中国作战。这一思想,美国虽未公开宣布,但毛泽东却已经从炮击金门的实践中看到了。
9月6日,美国政府发言人和台湾蒋介石的中华民国"外交部"发言人几乎在同时宣布:自1958年9月7日起,恢复对金门岛国民党守军的海上运输,而且从即日起的海上运输均由美国海军第七舰队驻台舰只护航。
虽然,美国政府同意为国民党军运输舰队护航,但护航的目的和任务范围一开始就严格限定了,即美海军参加护航的舰只只负责由始发港至金门岛外海3海里处的运输航程护航,不进入金门岛3海里内的海域,但这个划定的护航界线并没有事先通知蒋介石。因为艾森豪威尔并不想与解放军的强大炮兵发生直接的冲突,而让他的"英勇的牛仔"去替盟友作无谓的牺牲。他只是以虚声恫吓的武力威胁中共方式来安慰蒋介石,使他不觉得日渐被疏远,同时又不暴露美国的真实战略意图。
9月7日,国民党海军副总司令黎玉玺和美国军事顾问团海军顾问率领一支由14艘舰只组成的庞大的混合运输编队由台湾驶向金门海域,编队中包括国民党海军的2艘运输舰、5艘作战舰,美军的2艘巡洋舰、5艘驱逐舰。整个混合编成一字形排列,美舰配置在海上编队左、右两侧护航,把国民党军作战舰只和运输船只夹在中间,美舰和蒋舰仅相距两海里。同日中午12时正,美蒋混合编队抵达金门料罗湾,国民党海军的2艘运输舰单独驶向料罗湾码头,卸下货物,美国海军的护航舰只则有意停在中国领海范围以内,做出一副掩护的姿态。金门前线的解放军炮兵部队因未明确对这种美蒋混合编队的处理方针,因此未予射击。
就在美国军舰侵入中国领海的当天,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发言人奉命发表声明,向美国政府提出了严重警告。
美舰的卷入,使前线指挥部感到情况复杂,叶飞立即向毛泽东请示如何应对。
第三部分 16.小战场连着国际斗争大舞台--炮击…
毛泽东接到福建前线指挥部叶飞将军关于当日美海军舰只为国民党海军运输舰队护航的报告后,复杂的情况反而激起了他的灵感,这正好提供了一个检验美台《共同防御条约》的机会。
自1955年3月美台《共同防御条约》生效后,毛泽东就希望确切地了解这一条约的性质,是放蒋介石出笼进攻大陆的呢?还是有限度的防御性的?美军对海峡地区的军事对峙,究竟准备介入到什么程度?但始终没有一个检验的机会。现在机会终于来了。
于是,毛泽东立即在中南海勤政殿的侧厅召开了有周恩来、彭德怀、张闻天和雷英夫参加的小范围的会议,研究金门海域的形势。会议讨论了各种可能发生的情况以及如何应对的问题。如对美舰打不打?如果美舰开炮怎么办?这也是毛泽东不时向自己提出的问题。鉴于亚洲和远东形势的考虑,毛泽东做出了令人一时捉摸不透的决策,对美国的公开挑衅和咄咄逼人的态势,采取避其锋芒,放着美舰不打,专打蒋舰,继续实行对金门的封锁战略。于是,毛泽东明确指示金门前线指挥部:"对金门作战的下一步方针是:'只打蒋舰,不打美舰'。
如果美舰首先向我开火,没有命令不许还击。"
9月8日,台湾国民党当局由于前一天靠美舰护航得以平安运输,又出动4艘登陆舰在美海军1艘巡洋舰、4艘驱逐舰的护航下,再次向金门驶来。
这一天,福建前线解放军炮兵已经接到明确命令,并做好了打击蒋舰的准备。
上午11时,美蒋混合编队进入金门海域后,美舰依然停在金门海岸等待蒋舰卸货。
对于美舰两次侵犯中国领海的行径,福建前线指挥部奉命发出警告,但是美舰不予理睬。
12时43分,福建前线解放军以43个地面炮兵营又6个海岸炮兵连组成的强大炮群,对停泊在料罗湾的国民党军的舰艇和金门岛上的军事目标,实施了大规模的炮击。在弹雨中,"美乐"号登陆舰当即被击中起火,继而爆炸沉没。"美珍"号登陆舰中弹累累后向外海逃窜,另外两艘登陆舰也在中弹起火后逃走。担任护航的美舰仓皇撤至料罗湾以南5~12海里处,徘徊观望,始终未发炮。这次持续了5个小时的炮战,解放军共发射炮弹2.17万余发。
毛泽东由此对美国的对台政策得出新的估价:第一,所谓《共同防御条约》是有限制的,是防御性的,是给蒋"带上辔头"的条约;第二,美国不愿冒与中国发生直接军事冲突的风险;第三,美国想从金、马"脱身"即逼蒋后撤,通过"划峡而治",减轻自己的"义务"
和负担。总之,所谓美台《共同防御条约》也是有一定限度的,没有涉及美帝自身的利益时他履行,要冒和我军发生直接冲突的危险时,它就不干了,就只顾自己,不顾别人了,如此而已。
远东局势紧张,引起了世界性的震荡。在台湾海峡会不会爆发一场有美国介入的激战,人们都在担心。毛泽东说:"金门、马祖打这样几炮,我就没有料到现在这个世界闹得这样满天风雨,烟雾冲天。这就是因为人们怕战争。"毛泽东认为:对直接对抗,中美双方都心存余悸,都害怕战争,"但是他们(帝国主义阵营)比较怕我们多一点,因此中美之间的战争是打不起来的。"特别是经过对美台混编舰队的炮击检验后,毛泽东更确信,"美国没有一个人愿为金、马而战。"因而断定战争打不起来。
第三部分 17.小战场连着国际斗争大舞台--炮击…
然而,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具有这种深刻的洞察能力,不仅一般的人看不到这一点,就连许多政要和战略家也看得不是很清。部分美国的盟国就害怕被美国裹进战争,而一些中国的友好国家亦对中国面临的险恶局面深表关切。
中国炮击金门的行动,事先曾通过苏联在中国的军事顾问通报了苏联当局。但赫鲁晓夫1958年7月底来华时,中国领导人并未向他谈过打炮的事,他很不放心,担心中国的行动会破坏他搞"苏美合作、主宰世界"的意图,甚至导致苏美冲突。因而于9月5日亲自打电话给苏联驻华使馆苏达利柯夫参赞(因大使、代办都不北京),命他转告周总理,他拟派葛罗米柯外长于当日晚乘专机秘密访华,向中国领导转达苏联对台湾海峡局势的估计,并商谈致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信的问题。
9月5日晚,周总理接见苏达利柯夫参赞,表示欢迎葛罗米柯来华访问,并谈了我国对台湾海峡形势分析、美蒋矛盾以及我国的立场、策略和所采取的行动。着重说明:中国炮击金门并不是就要用武力解放台湾,只是要惩罚国民党部队,阻止美国搞"两个中国";如果打出乱子,中国自己承担后果,不拖苏联下水。请他转告苏共中央。
9月6日,苏联外交部长葛罗米柯亲自来华摸底,询问中国政府对海峡时局是否会发生直接对抗的估计,亦想了解中国对苏联是否有什么要求。下午2时,周总理即同他会谈。周总理指出:"关于台湾局势问题,我在昨晚已向苏达利柯夫参赞谈了我们的立场、策略和行动,想必你已知道了。"葛罗米柯表示:"我知道了。苏共中央完全赞同中国同志的立场和措施。"周总理还向他谈到了美蒋矛盾,美国态度等情况。随后双方交换了中国政府的声明和赫鲁晓夫致艾森豪威尔的信的副本。葛罗米柯认为,"这将是互相紧密配合和互相补充的两项重要的外交行动。"
9月6日下午6时30分,毛泽东会见了葛罗米柯。葛罗米柯向毛泽东表示:"苏共中央同意周恩来总理向苏共转达的中国方面的立场、策略和做法。""赫鲁晓夫同志准备给艾森豪威尔总统的信,对美国政府提出警告我认为这封信对美国会起清醒剂的作用,像洗一盆冷水澡那样。"毛泽东说:"美国早该洗澡了,天气太热了。"葛罗米柯还表示,周总理准备就台湾海峡局势发表的声明"是一个十分及时和很好的声明。我相信,周恩来总理的声明和赫鲁晓夫同志致艾森豪威尔的信都会起到十分需要和应有的效果"。([苏]葛罗米柯.安安著,伊吾译:《永志不忘:葛罗米柯回忆录》,世界知识出版社1989年版。)葛罗米柯就这次访华后来在他的回忆录中写道,他1958年9月秘密访华时,向毛主席谈了苏方对台湾海峡紧张局势的估计。毛主席说中方的打算是:美国若进攻中国,甚至使用核武器,中国军队可从周边地区撤向内地,诱敌深入,最后使美军陷入中国军队的夹击之中。
战争之初,苏联可不必对美国进行军事反击和阻止其进入中国腹地,待美军进入华中地区后,苏联再用一切手段对其实施袭击。
苏联有了底,赫鲁晓夫遂于9月7日、19日,两次写信给艾森豪威尔,呼吁美国政府对在中国台湾及台湾海峡地区所采取的行动要慎重从事,不要轻易采取可能带来不可收拾的后果的步骤,并表示如果美国对中国发动核攻击,"那末,侵略者就将立即遭到应有的、同类武器的攻击。"苏联的表态,对美国在台湾海峡行动持慎重态度,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越南劳动党主席胡志明对中国面临的局势十分关切,他9月8日致电毛泽东,电文说:"鉴于台湾情况之紧张,美帝态度之顽固,请您告诉我们:(甲)可能不可能发生美华战争?
第三部分 18.小战场连着国际斗争大舞台--炮击…
(乙)我们越南应该有什么准备?"
9月10日,毛泽东收到胡志明的电报后即复电:"(甲)美国人怕打仗,就目前说,很少可能大打起来;(乙)贵国似可以照常工作。"
9月11日,美舰巡洋舰1艘、驱逐舰3艘,根据台湾国民党与驻台美军司令部拟定的名为"闪电"的运输补给计划,再次为国民党军的4艘运输舰、7艘作战舰组成的运输舰队护航,向金门海域进发。当日14时57分,解放军以40个地面炮兵营又6个海岸炮兵连的强大火力,对强行靠岸卸载的国民党军舰和金门诸岛的地面重要军事目标进行了大规模的炮击。这次的国民党军的运输舰吸取了前几天的教训,不再等待美舰的掩护,一遭打击就急忙向外海逃走,因而只有1艘被击伤。美舰仍采取9月8日的做法,炮击一开始即一炮未发迅速撤至外海。
经过这次较量,毛泽东把美帝国主义的底全摸清楚了。
9月8日和11日金门前线解放军炮兵两次对美军护航的国民党军运输舰队大规模炮击,使艾森豪威尔总统感到十分震惊。中共的态度使他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困境。本来他接受杜勒斯对中共采取强硬路线的建议,目的是想通过军事威慑,迫使中共停止对金门的封锁,同时又可以加强对蒋介石的控制,因此他同意了国务院提出的护航方案。而现在的现实是,中共不但没有屈服于压力,反而更增加了对金门的封锁,这一切使艾森豪威尔相信金门地区的军事行动已不是一场局部的军事冲突,有战争升级的可能。
鉴于台湾国民党当局采取海空运输的失败,鉴于金门岌岌可危的形势,鉴于蒋介石不断请求的压力,9月11日,艾森豪威尔就所谓日趋升级的金门封锁炮战及台湾地区的局势向美国全国发表了一篇措词强硬的电视演说。宣称,美国愿通过与中共谈判谋求和平解决,但绝不"从事姑息,绝不在炮火威胁下退却"。但同时,艾森豪威尔又说:"我不会仅为金门而要求美国男儿作战"。至此,艾森豪威尔的"猜不透"战略底牌已暴露无遗了。
毛泽东只打蒋舰、不打美舰的果决决策,既打击了美国的侵略行径,又不造成中美的直接冲突,还试探出所谓美台《共同防御条约》的效力和美军在台湾海峡的介入程度,充分显示了毛泽东的远见卓识和高超的指挥艺术。
第三部分 19.小战场连着国际斗争大舞台--炮击…
四、"打而不登,封而不死",变"两步走"为"一揽子"解决9月15日,中断了9个月的中美大使级会谈重新恢复。同日,中国提出了一个议案,主要内容是:声明台湾和澎湖列岛是中国领土,金门、马祖等沿海岛屿是中国大陆的内海;美国从台湾和上述岛屿及台湾海峡撤出军队;为国民党军队占领的金门、马祖等沿海岛屿中国政府必须收复;收复金马等岛屿后将用和平方法解放台湾和澎湖列岛,并在一定时间内避免使用武力实现台湾和澎湖列岛的解放;在台湾海峡公海和公海上空的航行和飞行的自由和安全必须受到保证。
中方的议案提出3天后,美方于9月18日提出一个"停火"议案,要求中国"放弃对金门和马祖群岛使用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同一天,美国国务聊杜勒斯在联合国大会发言,表示美国"希望很快地实现停火",并动员北欧国家和印度等国,向联合国提出所谓"停火"
方案。与此同时,美国政府还开始在私下劝说台湾当局从金、马撤军。美国的主张不仅遭到了中国的坚决反对,也遭到台湾方面的坚决反对。
9月20日,中国外交部长陈毅发表声明,驳斥杜勒斯在联大的发言,指出:中国在金门、马祖并未同美国打仗,根本谈不上"停火"。中国惩罚金门、马祖国民党军队,属于中国的内政,外人不能干涉。解决台湾海峡的紧张局势的关键是美国撤军。与此同时,为了加大对国民党的军事压力,福建前线部队再次猛烈炮击金门、马祖。
国民党当局对杜勒斯在联大的发言也予以反驳,美蒋矛盾也愈益尖锐,甚至公开指责起来。9月29日,蒋介石亲自出席中外记者招待会,发表谈话说:中共炮击金、马,是进攻台湾的前奏。金、马是台湾的屏障,自动放弃这些岛屿,等于敞开门户。因此,台湾将固守金、马,"不容为了考虑盟邦态度如何,而瞻顾徘徊",必要时,哪怕是由国民党独立作战,也决不后撤。这等于是对杜氏的要求,做了针锋相对的公开回复。
蒋介石关于不后撤的表达使美国政府十分恼火。9月30日,杜勒斯以训斥的口吻指责蒋介石说:如果美国能够争取到大陆和台湾之间都放弃武力对峙,而台湾却仍在金门、马祖等岛屿保持庞大的军事力量,则是愚蠢、不明智和欠谨慎的,并再次兜售"托管"台湾之说。
10月1日,蒋介石又立即反驳说,假定杜勒斯先生说过这些话,这也只是单方面的声明,我国政府没有任何义务来遵守它。
当天,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就国民党军队驻在金门、马祖一事说:"我认为所有这些军队驻在那里并不是一件好事。"
这些迹象表明,美国开始调整对台政策,企图在中国沿海岛屿地区从"边缘战争"政策转变为"脱身"政策。
毛泽东敏锐地看出这些变化,他在考虑如何应对美国的"脱身"之策。10月2日,毛泽东在会见保加利亚、阿尔巴尼亚、罗马尼亚、蒙古、苏联、波兰6国代表团时说:"杜勒斯现在很不好办,他搞得很被动。人们责问他,为什么管到金门去呢……全世界除了杜勒斯,都说金门是中国的岛屿,金门问题是中国的内政。所以他现在搞得很不好办事啦!我们还要继续使他难办,使他继续处于困难地位。不要轻易饶他!不要轻易让他溜掉!在这个地方大概他一时也相当难溜。""不要轻易让他溜掉。"(《毛泽东外交文选》,中央文献出版社、世界知识出版社1994年版,第356页)这说明毛泽东已在思考将国民党军队抑留在金门、马祖等沿海岛屿的问题。
第三部分 20.小战场连着国际斗争大舞台--炮击…
对于毛泽东的战略思考,不仅美国和蒋介石方面都还没摸透,甚至就连参加炮击的解放军广大指战员,也不完全清楚最高统帅的整体构思,他们还在摩拳擦掌,以为紧接着炮击的,是渡海作战收复金、马,然后是渡过台湾海峡将红旗插上台湾岛。
但是,此时毛泽东与身边人员谈论的话题,已经是:"现在我们不拿台湾,可能10年、20年、40年都不去拿台湾。向金门打炮,也不是为了解放金门。"他已经在考虑停止炮击了。
美蒋在金、马问题上的争吵,引起了毛泽东的高度重视。为了反对美国制造"两个中国"
的阴谋,毛泽东决定改变原先的准备分"两步走"的方针,即:第一步,先收复包括金门、马祖在内的沿海岛屿;第二步,再争取解放台湾。现在根据局势的变化,毛泽东决定采取"一揽子"解决的办法,还是把蒋介石继续留在包括金门、马祖在内的沿海岛屿上,暂时不收回,今后争取一下子收回这些沿海岛屿、澎湖列岛和台湾。
从"两步走"改为"一揽子"解决,这是对台湾海峡关系产生长远影响的重大决策。
毛泽东定下这一决心后,没有马上作出决定,他还要冷静地观察一下美国和蒋介石的反应。
10月5日8时,毛泽东要彭德怀、黄克诚并转告福州军区政治委员叶飞和司令员韩先楚,命令福建前线部队:"6、7两日,我军一炮不发;敌方向我炮击,也一炮不还。偃旗息鼓,观察两天,再作道理。空军必须防卫,但不出海。还有一事:两天中,不要发表公开声明,因为情况如何,尚待看清。"(毛泽东给彭德怀、黄克诚的信,1958年10月5日)10月6日2时,毛泽东又给彭德怀和黄克诚写了一封信:"昨天我说不发声明,看两天再说。随后想了一下,还是先作声明为好,所以有告台湾同胞书。此件即将发出,请福建前线广播电台多播几次,为盼!"(毛泽东给彭德怀、黄克诚的信,1958年10月6日)从上可见,毛泽东下定不让美国从金门、马祖脱身的决心,是经过深思熟虑、反复考量的。
几个月后,毛泽东对这个"一揽子"解决问题的原则加以进一步解释。他说:"要就全部拿过来,要不一个也不要,单是金马我们就不拿。"
因为仅占领金门、马祖这几个小岛,对于中国这样的大国并没有多少意义,只能使台湾地区孤悬海外,反而正中美国下怀,方便美国搞"两个中国"。如果让国民党占据金、马,可以使台湾当局保留一条与大陆联系的纽带,便于将来"一揽子"解决整个台湾问题。同时,金门和马祖属于福建省,从来不存在所谓"地位未定问题"。因此,美国想抛掉这两个包袱,而我们让国民党留在金门、马祖,就为美国宣传"台湾地位未定"和推行"两个中国"、"台湾独立"等阴谋增添了一道障碍。
第三部分 21.小战场连着国际斗争大舞台--炮击…
一年后的1959年9月15日,毛泽东在民主党派座谈会的讲话中回顾打金门的这段历史时,对这个重大决策是怎样改变的和为什么要改变作了很详细的说明:"金门打炮每一个环节都是我跟总理搞的,如何打法等等。那么一个严重的局面,美国12艘航空母舰来了6艘,第七舰队是他最大的舰队,搞边缘政策,护航。这个地方是美国军舰,这个地方是国民党军舰(主席讲这两句话时,摆两个茶杯作比——记录者注)相隔这么一点。他这里铺起美国国旗也不动,他也不打我们,我们也不打他,我们专打国民党。这个事情不能粗枝大叶,要很准确,很有纪律,后头转到双日不打单日打,以后又搞什么告台湾同胞书这套东西。每天全世界的一切舆论,一切消息,你都要看完,每天两大本(指新华社编的内部资料《参考资料》),你才了解情况,才知道动向,不然怎么决策?开头我们不是在这里报告了吗?那个时候,我们跟张文白,还有许多朋友,都是一致的,要把金门、马祖搞回来。后头一到武昌,我不是跟你(指张治中——记录者注)一道吗?形势不对了,金门、马祖还是留给蒋委员长比较好,金、马、台、澎都给他。因为美国就是以金、马挟台、澎这么一个方针,如果我们只搞回金、马来,恰好我们变成执行杜勒斯的路线了。所以,10月间回到北京的时候就改变了,金、马、台、澎是一起的,现在统统归蒋介石管,将来要解放一起解放,中国之大,何必急于搞金、马?这样,我们就不会变成杜勒斯的部下了,不然他就是我们的领导者,就是以金、马换台、澎,蒋介石不做总统。蒋介石不做总统,这个我们也不赞成的。美国人压迫他,不要他做总统,要陈诚做,讲好了的,蒋介石答应了的,陈诚也答应了的。后头我们这个消息使他知道了,他就有劲了,共产党支持嘛,(笑声)他现在决定做总统了,是蒋介石做总统比较好,还是别人做比较好?在目前看,还是蒋介石比较好。他这个人是亲美派,但是亲美亲到要把他那点东西搞垮,他就不赞成了。"(毛泽东在民主党派负责人座谈会上的讲话记录,1959年9月15日)根据毛泽东的战略意图,中央军委提出对金门采取"打而不登,封而不死"的方针,其目的在于:减轻对金、马的军事压力,使金、马国民党军能够生存下去促使其守而不撤;同时,又要使其处于紧张状态,拖住美国不得脱身。总之,临机应变,掌握主动,以利统一解决台、澎、金、马问题。
10月6日,由毛泽东亲自起草并以彭德怀名义发表的《告台湾同胞书》,宣告了毛泽东对台海问题从"两步走"改为"一揽子"解决新的战略构想的实施。
《告台湾同胞书》说:"我们都是中国人。三十六计,和为上计。""台、澎、金、马是中国的领土,这一点你们是同意的,见之于你们领导人的文告,确实不是美国人的领土。台、澎、金、马是中国的一部分,不是另一个国家。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没有两个中国。这一点,也是你们同意的,见之于你们领导人的文告。""美国人总有一天肯定要抛弃你们的。你们不信吗?历史巨人会要出来作证明的。杜勒斯9月30日的谈话,端倪已见。站在你们的地位,能不寒心?归根结底,美帝国主义是我们的共同敌人。"
《告台湾同胞书》驳斥了杜勒斯的所谓"停火"建议,再次重申早日和平解决台湾海峡两岸关系的倡议,说:"中华人民共和国与美国之间并无战争,无所谓停火。无火而谈停火,岂非笑话?台湾的朋友们,我们之间是有战火的,应当停止,并予熄灭。这就需要谈判。""你们与我们之间的战争,30年了,尚未结束,这是不好的。建议举行谈判,实行和平解决。
这一点,周恩来总理在几年前已经告诉你们了。这是中国内部贵我两方有关的问题,不是中美两国有关的问题。"
第三部分 22.小战场连着国际斗争大舞台--炮击…
《告台湾同胞书》宣布:"从10月6日起。暂以7天为限,停止炮击,你们可以充分地自由地输送供应品,但以没有美国人护航为条件。如有护航,不在此例。"(《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420、421页)10月7日,台湾国民党当局向新闻界发表了一份措词强硬的声明说,中共停止7天的炮击是一场骗局,对此不予以理会。同时,强调宁可冒继续被炮击封锁的危险,亦不愿美国盟邦退出护航。
10月8日,美国国院发言人罗伯逊向新闻界发表谈话,他的谈话一方面对中共停止7天的炮击表示欢迎,另一方面又歪曲这一文告,将暂停炮击与永久"停火"混为一谈。
10月9日,蒋介石发表"双十文告",再次强调要"坚守"金、马,决不后撤。
此后,在金门炮战中出现了一种奇特的战争场景:对金门只单日打炮,双日则不打炮。
国民党似乎也心领神会,仅在单日偶尔发炮还击。到后来,福建前线部队又停止实弹射击,只打宣传弹。
自10月6日暂停炮击后,国民党军的十几艘运输舰、油轮和战斗舰又开始恢复了对金门岛的海上运输,但因前屡遭解放军炮兵的袭击,由高雄港驶来的运输舰队不敢贸然进烊罗湾,只好胆怯地停在距金门3海里的公海上。直至10月8日凌晨大陆解放军炮兵仍没有发出半点炮声,中午才开始由"中字号"和"美字号"登陆舰打头阵分批进港卸载。
在这7天中,台湾国民党当局也不敢首先开火,但为了表示仍有一定的军事主动权,于9月10日"双十节"这一天,出动44批共182架次作战飞机,至大陆沿海岸线上空进行挑衅,其中6架窜入福建龙田上空。
10月12日午夜,暂停7天的炮击的期限已满,金门岛上的国民党守军又全部进入坑道和防炮掩体,顿时,金门岛内又变成了一片漆黑,但解放军炮兵一炮未发。
10月13日,毛泽东又亲自起草给福建前线部队的命令,并公开刊登在当天的《人民日报》上。
命令的全文是:"福建前线人民解放军同志们:金门炮击,从本日起,再停两星期,借以观察敌方动态,并使金门军民同胞得到充分补给,包括粮食和军事装备在内,以利他们固守。兵不厌诈,这不是诈。这是为了对付美国人的。这是民族大义,必须把中美界限分得清清楚楚。我们这样做,就全局说来,无损于己,有益于人。有益于什么人呢?有益于台、膨、金、马一千万中国人,有益于全民族六亿五千万人,就是不利于美国人。有些共产党人可能暂时还不理解这个道理。怎么打出这样一个主意呢?不懂,不懂!同志们,过一会儿,你们会懂的。呆在台湾和台湾海峡的美国人,必须滚回去。他们赖在这里是没有理由的,不走是不行的。台、澎、金、马的中国人中,爱国的多,卖国的少。因此要做政治工作,使那里大多数中国人逐步觉悟过来,孤立少数卖国贼。
积以时日,成效自见。在台湾国民党没有同我们举行和平谈判并且获得合理解决以前,内战依然存在。台湾的发言人说:停停打打,打打停停,不过是共产党的一条诡计。停停打打,确是如此,但非诡计。你们不要和谈,打是免不了的。在你们采取现在这种顽固态度期间,我们是有自由权的,要打就打,要停就停。美国人想在我国的内战问题上插进一只手来,他们叫做停火,令人忍俊不禁。美国人有什么资格谈这个问题呢?请问他们代表什么人?什么也不代表,他们代表美国人吗?中美两国没有开战,无火可停。他们代表台湾人吗?台湾当局没有发给他们委任状,国民党领袖根本反对中美会谈。美国民族是一个伟大的民族,其人民是善良的。他们不要战争,欢迎和平。但是美国政府的工作人员,有一部分,例如杜勒斯之流,实在不大高明。即如所谓停火一说,岂非缺乏常识?台、澎、金、马整个地收复回来,完成祖国统一,这是我们六亿五千万人民的神圣任务。这是中国内政,外人无权过问,联合国也无权过问。世界上一切侵略者及其走狗,通通都要被埋葬掉,为期不会很远。他们一定逃不掉的。他们想躲到月球里去也不行。寇能往,我亦能往,总是可以抓回来的。一句话,胜利是全世界人民的。金门海域,美国人不得护航。如有护航,立即开炮。切切此令!"(1958年10月13日《人民日报》)这份措辞有力的命令,充分昭示了中国政府不容忍任何外国干涉中国内政的坚强决心。
第三部分 23.小战场连着国际斗争大舞台--炮击…
毛泽东在起草这份命令的同时,还起草了一个《再告台湾同胞书》,后来没有发表。他写道:"自从美帝国主义占据台湾以来,形势已经改变了。美帝国主义成了我们的共同敌人。
国民党已经不是我们的主要敌人。我们和你们还是敌对的,但这种敌对,较之民族矛盾,已经降到第二位。几年前,周恩来总理即向你们建议谈和,就是这个道理。如果和谈胜利妥洽成功,则我们两党又可以化敌为友。我们建议:台湾、澎湖、金门、马祖全体军民同胞团结起来,采取坚定而又灵活的政策,减少你们内部的磨擦,一致对付民族敌人。"(毛泽东起草的《再告台湾同胞书》,1958年10月13日)同一天,毛泽东在会见定居香港的新加坡《南洋商报》撰稿人曹聚仁时说:"只要蒋氏父子能抵制美国,我们可以同他合作。我们赞成蒋介石保住金、马的方针,如蒋撤退金、马,大势已去,人心动摇,很可能垮。只要不同美国搞在一起,台、澎、金、马都可由蒋管,可管多少年,但要让通航,不要来大陆搞特务活动。台、澎、金、马要整个回来"。毛泽东说:"我们的方针是孤立美国。他只有走路一条,不走只有被动。要告诉台湾,我们在华沙根本不谈台湾问题,只谈要美国人走路。蒋不要怕我们同美国人一起整他。""他们同美国的连理枝解散,同大陆连起来,枝连起来,根还是你的,可以活下去,可以搞你的一套。"陪同会见的章士钊插话说:"这样,美援会断绝。"毛泽东说:"我们全部供应。他的军队可以保存,我不压迫他裁兵,不要他简政,让他搞三民主义,反共在他那里反,但不要派飞机、派特务来捣乱。他不来白色特务,我也不去红色特务。"曹聚仁问:"台湾有人问生活方式怎样?"
毛泽东说:"照他们自己的生活方式。"(毛泽东同曹聚仁谈话记要,1958年10月13日)毛泽东这次谈话,是对和平解决台湾问题基本方针的重要补充。后来被周恩来概括成为"一纲四目",于1963年初通过张治中致陈诚的信转达给台湾当局。"一纲"是:"只要台湾归回祖国,其他一切问题悉尊重总裁(指蒋介石)与兄意见妥善处理"。"四目"包括:"台湾归回祖国后,除外交必须统一于中央外,所有军政大权人事安排等悉由总裁与兄全权处理;所有军政及建设费用,不足之数,悉由中央拨付;台湾之社会改革,可以从缓,必俟条件成熟,并尊重总裁与兄意见协商决定,然后进行;双方互约不派人进行破坏对方团结之事。"
(张治中给陈诚的信,1963年1月4日)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部第一个文告发表宣布暂停对金门国民党守军的炮击至10月13日第二个文告的发表,并宣布延长两个星期暂停炮击的这段时间里,金门两岸地区的炮声沉寂,金门岛上基本上恢复了正常的地面活动。
美蒋双方对大陆第二次宣布停止炮击都迅速做出了反应。
10月14日,美国国务卿杜勒斯在华盛顿对新闻界发表谈话中宣称:"问题是否以目前数目的军队驻在金马比较有效,或是以更多的军驻在台湾,以便有更大的伸缩性,在某种情况下有更大的活动余地,以及在必要时可以调回金门,比较有效。"
蒋介石在杜勒斯发表谈话的几小时后接见澳大利亚驻台湾记者并公开发表谈话表示:"……不撤退,不姑息,准备随时以坚强的反击对付武力的攻击。"
于是,美蒋之间的利害冲突不可避免地再次爆发出来。
第三部分 24.小战场连着国际斗争大舞台--炮击…
10月15日,蒋介石在答《星期日泰晤士报》记者问时,言辞锋利地指出:美国关于台湾地位未定的说法,以及"托管"台湾的建议,是"空洞和愚蠢"的。申明台湾是中国的领土,这一点无可争议。
在这之后,蒋介石偕宋美龄,亲临金门战壕巡视。他还派"国防部"政治部主任蒋经国,三赴金、马地区,慰问守军。以此向美国示意,其将不惜一切代价,死守金、马的强硬态度。
停止炮击后的10月19日夜,美国军舰又恢复了金门海域的护航行动。这是对中国主权的挑衅。10月20日中午,周恩来给毛泽东送来一个书面报告。报告说:"警告美国在金门海域护航的新闻已于今日12时半起广播,连续两次,中外文相同。""厦门前线,一切准备好了,已分别以电话和文字命令下达,由克诚签发,并告以炮击只限于金门各岛的工事、阵地和滩头船只,不打民村、兵房和指挥机关,更不要误击美国船只,我空海军均不出动。国防部命令拟3时广播,以口头广播读完后,立即开炮,中外文语同时广播。"(周恩来给毛泽东的报告,1958年10月20日)毛泽东当即批复:"照办。""口头广播后,隔一小时,或半小时,开始炮击,较为适宜。"
10月20日下午3时,国防部长彭德怀发布了为恢复炮击给福建前线部队的命令。4时,人民解放军再次给金门国民党守军以惩罚性炮击。
在中国大陆对金门恢复炮击的第二天,杜勒斯到台湾访问,同蒋介石多次举行会谈。这次访问进一步暴露了美蒋的矛盾。他们在会谈结束后发表的公报中也承认:"这次磋商是安排在中国共产党人宣布他们要对金门实行停火的两个星期中举行的。本来希望,在这种情况之下,本来可以主要考虑那些原可有助于稳定一种实际的非战局面的措施。但是,在磋商的前夕,中国共产党人违反了他们的宣言,恢复了对金门的炮击。鉴于这些事态发展,这些磋商当然着重讨论了局势的军事方面。"杜蒋会谈公报宣称:"在目前情况下,金门连同马祖的防务,是同台湾和澎湖的防务密切相关的。"美国的脱身计划就此破产。
10月21日下午,毛泽东在政治局常委会上指出:这次杜勒斯跑到台湾去,是要蒋介石从金、马撤兵,以换取我承诺不解放台湾,让美国把台湾完全掌握在自己手中。蒋介石不答应,反而要美国承担"共同防御"金、马的义务。两人吵了起来,结果各说各的,不欢而散。
他还说:美蒋关系存在着矛盾。美国人力图把蒋介石的"中华民国"变成附庸国甚至托管地,蒋介石拼死也要保持自己的半独立性,这就发生矛盾。我们不登陆金门,但又不答应美国人的所谓"停火",这更可以使美蒋吵起架来。(吴冷西:《忆毛主席》,新华出版社1995年版,第888、889页)鉴于美蒋矛盾的进一步发展,为了在民族大义的前提下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人,在杜勒斯回到华盛顿的第二天,即10月25日,由毛泽东起草、以国防部长彭德怀的名义发表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部再告台湾同胞书》,全文如下:台湾、澎湖、金门、马祖军民同胞们:我们完全明白,你们绝大多数都是爱国的,甘心作美国人奴隶的只有极少数。同胞们,中国人的事只能由我们中国人自己解决。一时难于解决,可以从长商议。美国的政治掮客杜勒斯,爱管闲事,想从国共两党的历史纠纷这种事情中间插进一只手来,命令中国人做这样,做那样,损害中国人的利益,适合美国人的利益。就是说,第一步,孤立台湾;第二步,托管台湾。如不遂意,最毒辣的手段,都可以拿出来。你们知道张作霖将军是怎样死去的吗?
第三部分 25.小战场连着国际斗争大舞台--炮击…
东北有一个皇姑屯,他就是在那里被人治死的。世界上的帝国主义分子都没有良心。美帝国主义者尤为凶恶,至少不下治死张作霖的日本人。同胞们,我劝你们当心一点儿。我劝你们不要过于寄人篱下,让人家把一切权柄都拿了去。我们两党间的事情很好办。我已命令福建前线,逢双日不打金门的飞机场、料罗湾的码头、海滩和船只,使大金门、小金门、大担、二担大小岛屿上的军民同胞都得到充分的供应,包括粮食、蔬菜、食油、燃料和军事装备在内,以利你们长期固守。如有不足,只要你们开口,我们可以供应。化敌为友,此其时矣。
逢单日,你们的船只、飞机不要来。逢单日我们也不一定打炮,但是你们不要来,以免受到可能的损失。这样,一个月中有半个月可以运输,供应可以无缺。你们有些人怀疑,我们要瓦解你们军民之间官兵之间的团结。同胞们,不,我们希望你们加强团结,以便一致对外。
打打停停,半打半停,不是诡计,而是当前具体情况下的正常产物。不打飞机场、码头、海滩、船只,仍以不引进美国人护航为条件。如有护航,不在此列。蒋、杜会谈,你们吃了一点亏,你们只有代表"自由中国"发言的权利了;再加上小部分华侨,还许你们代表他们。
美国人把你们封为一个小中国。10月23日,美国国务院发表10月16日杜勒斯预制的同英国一家广播公司所派记者的谈话,杜勒斯从台湾一起飞,谈话就发出来。他说,他看见了一个共产党人的中国,并且说,这个国家确实存在,愿意同它打交道,云云。谢天谢地,我们这个国家,算是被一位美国老爷看见了,这是一个大中国。美国人迫于形势,改变了政策,把你们当作一个"事实上存在的政治单位",其实并非当作一个国家。这种"事实上存在的政治单位"在目前开始的第一个阶段,美国还是需要的。这就是孤立台湾。第二个阶段,就是托管台湾了。国民党朋友们,难到你们还不感觉这种危险吗?出路何在?请你们想一想吧。
此次蒋杜会谈文告不过是个公报,没有法律效力,要摆脱是容易的,就看你们有无决心。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没有两个中国。这一点我们是一致的。美国人强迫制造两个中国的伎俩,全中国人民,包括你们和海外侨胞在内,是绝对不容许其实现的。现在这个时代,是一个充满希望的时代,一切爱国者都有出路,不要怕什么帝国主义者。当然,我们并不劝你们马上同美国人决裂,这样想,是不现实的。我们只希望你们不要屈服于美国人的压力,随人俯仰,丧失主权,最后走到存身无地,被人丢到大海里去。我们这些话是好心,非恶意,将来你们会慢慢理解的。(1958年10月25日《人民日报》)为了继续使蒋介石持有不撤军的理由,毛泽东在这篇文告中确定了对金门炮击逢双日不打飞机场、码头、海滩和船只的"四不打",逢单日也只打非军事目标的"以利你们长期固守"的新方针。
这种单日打,双日停的作战方式,一时间使世界舆论感到惊奇和困惑。
恢复炮击后,法新社驻台北记者发出的消息说:台湾当局人士在炮击之后,"显然松了一口气"。当杜勒斯要蒋介石公开声明,"任何时候,任何地点,任何情况下,都不与中共和谈,蒋介石默不做声。"
第三部分 26.小战场连着国际斗争大舞台--炮击…
从10月25日以后,金、马地区的炮战,成为纯粹政治意义的行动。例如11月3日,根据毛泽东的建议,大打一天。"打1万发以上,对一切军事目标都打。以影响美国选举,争取民主党获胜,挫败共和党。同时使蒋军得到拒绝撤走的口实。"除此之外,双方都象征性地把炮打在对方的海滩上,没有丝毫军事意义。
久而久之,西方一些明眼人都得出这样的结论,这炮战是中共与蒋介石之间对付美国的"一种默契"。台湾海峡的局势,又趋缓和,而美国"划峡而治",搞"两个中国"的蓄谋彻底失败。
从万炮齐轰金门岛,到只是象征性地打打宣传弹,毛泽东导演了一场新的战争戏剧。这场战争从打击美国的侵略企图和国民党的嚣张气焰始,毛泽东始终把军事斗争和政治斗争结合起来,高屋建瓴,牢牢地把握斗争的主动权,最终打破了美国蓄意制造"两个中国"的企图,也顺利地"化敌为友",和国民党在金、马问题上用炮火达到了"默契"。毛泽东不愧是战略大家。
至此,自1958年8月23日开始的炮击金门的作战行动,由开始时万炮齐轰、全面封锁的雷霆之势;经过打击要害、封而不死、给予出路的一张一弛阶段;转到了此时的零星炮击、不封不锁、让其固守的悠然状态,终于以众人都未料到的方式结束。不但美、蒋双方未料到,甚至中国共产党内也有很多人想不通。有人问为何对国民党提"贵我双方"?为什么不让打敌人的司令部?为什么要帮敌人"以利固守",甚至答应提供给养?毛泽东解释说,因为我们"要就都拿过来,要不一个也不要","我们一打炮,蒋介石就有可能不走,他会说,你看,共产党还打着炮,我们在炮火下撤退,你美国人多没面子啊!"至于我们给蒋军提供给养的事,毛泽东说:"如果金门的敌人真叫我们供给,那倒是好事,一点兵我们养得起。"
60年代初,美国政府首脑已经更迭,但美台之间的矛盾仍未解决,肯尼迪政府继续推行"两个中国"的政策,台湾当局感到自己的地位在动摇。于是,国民党开始希望台湾海峡的形势紧张起来,这样,"一可以拖住美国,二可以在政治上造成一定的声势,配合自身的经济发展成就,吸引国际上注目。三可以利用这个机会,试探一下美国对台湾的反攻大陆的真正立场究竟如何。"正是基于这个考虑,蒋介石认为大陆经济困难状况仍很突出的1962年,是采取军事行动的时机。蒋介石在新竹召集国民党军队将领开会,部队登船待命。蒋介石的这一举动已在美国和台湾引起公开的议论。5月初,苏联驻中国大使契尔沃年科告诉陈毅外长说,据他们得悉"蒋介石要向我东南沿海地区发动一次进攻"。
当时,中国大陆的四面八方,几乎都有情况,尤其是西边和东边。战略的主要方向是什么?当解放军总参谋部正在集中处理中印边境问题时,毛泽东做出了判断:我们的主要敌人是东边,东边是敌人的头,西边是次要方向,是敌人的尾巴,不要上敌人的当。周恩来也和毛泽东持同样的观点,认为,中印边境如果有事,将是敌人的牵制方向,绝不应受敌人的调动,我们的主要注意力仍应在海上。我们整军备战的重点是在东面,而不是在西面。
正是根据这种判断,6月6日,中共中央发出准备粉碎国民军窜犯东南沿海地区的指示,要求全党、全军、全国人民提高警惕,从各方面做好准备,如果国民党军胆敢来犯,就坚决、彻底、干净、全部予以歼灭。遵照中共中央的指示精神,东南沿海部队实行紧急战备,迅速调整了部署,加强了东南沿海地区的兵力。毛泽东还一反传统的诱敌深入战法,采取坚决不让敌人登陆,歼敌于滩头水际的作战方针。
第三部分 27.小战场连着国际斗争大舞台--炮击…
在军事上充分做好战备工作的同时,毛泽东和中共中央同样注意到美台之间的矛盾,在政治上、外交上采取利用矛盾的方针。7月12日,陈毅在朝鲜驻华大使举行的宴会上指出,蒋介石对大陆的军事冒险不论是迟是早,规模是大是小,美国政府必须对此承担责任。中共中央还利用宣传机器,对蒋介石的企图公开地进行政治揭露。
海峡两岸再度紧张起来的局势,引起了美国政府的关注。经过一番分析后,美国方面于6月27日在中美大使级会议上向王炳南传递这样一个信息:美国不支持台湾对大陆进行任何进攻的尝试,同时,美国也不会放弃台湾。与此同时,美国出动第七舰队,加强在台湾海峡的巡逻,既为了显示美国占据台湾的决心,又为了阻止国民党对大陆采取军事行动。由于得不到美国的支持,蒋介石采取大规模军事行动的企图也就成了泡影。
台湾当局似乎还不死心,接着,对大陆采取小规模式武装侵犯的方式。蒋介石明知这种小股特务的偷渡袭扰是有去无回,但只要能达到扰乱大陆人心的作用,目的也就达到了。毛泽东对此则是泰然处之:来者必歼。在毛泽东看来,这种袭扰足以锻炼我军民的战斗能力,是好事。经常有个敌人来逼我们一下,很有好处。敌人真不来反倒不好,那样人民得不到锻炼。
毛泽东总是以他独特的思维方式观察问题。国民党军的这种小股袭扰活动,直到1965年才基本结束。得到的结果是:从1962年10月至1965年1月,人民解放军、公安部队和民兵,共歼灭国民党武装特务40股计594人,击沉和缴获各型船艇24艘,缴获长短枪400余支。
此后,国民党虽然继续在海上和空中小有动作,但已是强弩之末了。大陆方面则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包括对台湾国民党"反攻大陆"的警惕,在国内走上了更加激烈的阶级斗争的道路。海峡两岸处于一种冷战对峙状态。
第四部分 1.反对原子弹必须掌握原子弹--我国…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是不平凡的年代。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审时度势,高瞻远瞩,毅然作出了发展原子弹、导弹、人造地球卫星,突破国防尖端技术的决策。
勤劳智慧的中国人民、中国科技工作者和中国军人,以"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攀登"的"两弹一星"精神,在国防尖端技术领域创造了辉煌的业绩。1960年,我国自主研制的第一枚导弹在西北戈壁腾空而起;1964年,我国自主研制的第一枚原子弹爆炸成功,3年后氢弹试验又传捷报;1970年,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东方红》乐曲响彻太空。"两弹一星"使我国国防实力实现了质的飞跃,带动了我国高技术及其产业的发展,促进了经济建设和科技进步。"两弹一星"的历史功绩,正如邓小平指出的那样:"如果六十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我们将永远怀念成就"两弹一星"伟业的辉煌岁月,愿"两弹一星"精神永放光辉!
一、"要反对原子弹,必须掌握原子弹",毛泽东作出了富有远见的战略决策新中国成立之时,世界已进入一个以核能的广泛开发利用为核心的科学技术革命的时代──原子能时代。
对于千千万万的普通人来说,对原子能的认识,是从二战结束之际的广岛开始的。1945年8月6日,美国在日本广岛投下了一颗原子弹。8月9日,又在日本长崎投下了第二颗原子弹。原子弹的巨大威力,使两座城市化为废墟,成千上万的生灵瞬间丧命。遮天盖地的蘑菇状烟云加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但同时也使原子弹成为帝国主义对爱好和平人民进行讹诈的"王牌",世界从此拉开了核军备竞赛的序幕。
1945年7月24日,在波茨坦会议休息时,美国新上任的总统杜鲁门对斯大林说:"我们有一种新型的炸弹,破坏力不同一般。"斯大林听到后似乎漫不经心,而且好像还有点高兴。
其实,美国人哪里知道,就在那个晚上,这个苏联的统帅已经给莫斯科发了电报,下令加快原子弹研制的速度。时隔4年之后的1949年8月29日,苏联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紧随其后,英国于1952年10月3日进行了第一次核爆炸,美国于1952年10月31日进行了第一次氢弹试验,苏联于1953年8月12日爆炸了第一颗氢弹。
此时,刚刚从战争废墟中站起来的新中国,需要的是一个和平的建设环境,然而,帝国主义不甘心其侵略政策在中国的彻底失败,他们一方面在经济技术上对新中国实行全面封锁,企图从经济基础上挤垮中国;另一方面依仗手中的核武器,横行霸道,企图在军事上吓倒中国。1950年6月,美国发动了侵略朝鲜的战争,并且不顾中国政府的严重警告,把战火烧到中朝边境的鸭绿江边。同年6月27日,美国又悍然宣布派第七舰队侵入台湾海峡,武装侵略中国领土台湾。美国有的好战分子甚至叫嚣要对中国发动核战争,进行核恐吓。
面对美帝国主义的侵略嘴脸,中国人民从来都是不畏强暴,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中国人民也深深懂得,要反对核战争,粉碎核讹诈,保卫祖国安全,维护世界和平,中国就一定要有强大的国防,一定要有自己的核武器。
在国际上,许多爱好和平的国家和人民也坚决反对美国核讹诈政策,希望中国能够拥有核武器,以打破美国的核反垄断。1951年10月,著名的国际和平战士、法国杰出的科学家约里奥·居里夫人,得知中国放射化学家杨承宗准备离法回国参加祖国建设时,特地约见杨承宗,并对他说,你回国后,请转告毛泽东主席,你们要反对原子弹,你们必须要有原子弹。
第四部分 2.反对原子弹必须掌握原子弹--我国…
原子弹也不是那么可怕的。原子弹的原理也不是美国人发明的。约里奥·居里夫人还将亲手制作的10克含微量镭盐的标准源送给杨承宗,作为对中国人民开展核科学研究的一种支持。
帝国主义咄咄逼人的核威胁,世界人民反对核战争的殷切期望,都促使中国一定要发展核武器。世界科学技术的新发展,特别是对核能研究和利用的迅速发展,更增加了中国必须迎头赶上的紧迫感。新中国的领导人、军队的高级将领和科学家把目光瞄准了核武器。
研究核武器必须掌握核科学技术。然而,在这个时代来临之际,除少数科学家以外,一般中国人基本上对原子能一无所知,只是对原子弹的威力有所耳闻。但是,毛泽东1946年8月在回答美国记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的提问时所表明的"原子弹是美国反动派用来吓人的一只纸老虎"、"决定战争胜败的是人民"的态度,以及对原子弹、核战争在战略上要藐视、在战术上要重视的基本思想,已为新中国发展原子能事业、维护世界和平提出了明确的指导思想。
早在1949年春天,著名核物理学家钱三强就向中央提出:趁出席保卫世界和平大会时机,在国外购买必要的核科学仪器和图书资料,以便进行这方面的研究。中央同意了他的这一想法,并为此专门拨出了一笔外汇。并告知钱三强,党中央、毛主席对发展原子核科学很重视,希望你们好好筹划。
在党中央、毛泽东的关心和支持下,中国科学家们利用这次采购来的仪器、资料和自己制造的一批科学技术实验设备,在20多个学科领域开展了研究工作,培养了一批科研骨干,获得了一定的科研成果,为创建我国原子能事业打下了基础。
1949年11月,中国科学院成立。次年5月,组建了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钱三强担任副所长并于第二年接任所长。1953年底,近代物理研究所改名为物理研究所。从此,新中国的核科学家们有了自己专门从事原子核物理和放射化学研究的机构。
1953年春,周恩来批准以钱三强为团长的中国科学院访苏代表团,考察苏联的科学研究工作,商谈中苏两国间的科研合作问题。代表团访苏期间,恰逢斯大林逝世。周恩来率中国党政代表团到莫斯科参加斯大林的葬礼。在繁忙中,周恩来听取了中科院代表团的情况汇报,并和同来莫斯科的李富春共同与苏方交涉,使代表团团长钱三强有机会参观了苏联保密性很强的一些核科学研究机构和培养这方面人才的专门院系。参观中,钱三强向苏方提出,能否提供有关核科学仪器和实验性反应堆。苏方回答,可以通过外交途径解决。周恩来得知这一情况后,极为重视,遂通过外交途径与苏方磋商了帮助中国和平利用原子能的问题。
就在我国领导人和科学家筹划研究建设我国核工业研制核武器之际,我国地质部门首次发现了铀矿资源,引起毛泽东和周恩来等中央领导人的高度重视。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