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20170227112017343

佚名(现代)
<毛泽东与共和国重大决策纪实(透析新中国十件大事真相)>
第一部分 1.是美国人逼着我们打这一仗的——…
"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每当耳边响起这激昂奋进的熟悉乐曲时,我们的眼前便会浮现出英雄的志愿军战士在朝鲜战场上爬冰卧雪、浴血奋战的壮观场面。许多报告文学、小说、电影、电视剧等文艺作品,以数不清的文字、照片、画面对最可爱的人――志愿军的讴歌,更使发生在20世纪50年代初的那场抗美援朝战争家喻户晓,人人皆知。然而,在当时比中国强大得多的苏联都怕引火烧身而不敢出兵朝鲜的严重形势下,刚刚新生的人民共和国为什么敢于出兵,中国的最高层是如何作出出兵朝鲜的重大决策,在战争期间毛泽东、周恩来、彭德怀等党、国家和军队的最高领导人又是怎样指挥这场战争的,对此,人们了解的并不多。本篇将把其中许多鲜为人知的内幕,奉献给广大读者。从中,我们可以再一次领略到以毛泽东为首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敢于同美帝国主义这个世界上头号强国较量的胆略气魄、雄才大略和高超的指挥艺术。
一、全世界爱好和平的人们不愿看到的朝鲜战争还是爆发了,毛泽东代表中国党和政府发出严正警告,"中国人民决不能听任帝国主义者对自己的邻人肆行侵略而置之不理"
20世纪伊始,刚刚从战火中获得新生的中国人民是多么热爱和珍视和平。他们在党中央和毛泽东的领导下,为恢复国民经济、建设伟大的国家而有条不紊、卓有成效地工作着。
然而,就在这时,一件中国人民乃至全世界爱好和平的人民不愿看到的事情发生了。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全世界人们的目光,一下子集中到这个昔日不曾被人关注的朝鲜半岛上来。
朝鲜战争是美帝国主义插手朝鲜内部事务一手策划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局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资本主义体系遭到严重削弱,欧亚大陆的一些国家挣脱帝国主义的枷锁,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而美国作为战后头号帝国主义国家,凭借其经济,军事实力,竭力推行称霸世界的侵略扩张战略。在中国,美国先是支持国民党政权进行反共反人民的内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它继续坚持敌视中国人民的政策,援助逃窜到台湾的国民党残余势力,不断对中国大陆进行袭扰破坏,阻挠中国人民解放台湾,妄图颠覆新生的人民政权。在日本,美国强化其军事占领,计划把日本变成它的永久性军事基地。在朝鲜,美国则违反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同盟国关于使朝鲜自由独立及成立统一的朝鲜政府的协议,于1948年8月在朝鲜南部扶持李承晚集团上台,成立"大韩民国政府",公然分裂朝鲜民族,阻挠朝鲜独立统一的实现。针对这一情况,1948年9月9日,朝鲜人民在朝鲜北部成立了以金日成为首相的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政府。朝鲜南北两个不同性质的政权成立以后,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政府坚决主张在没有任何外来干涉的条件下,举行全朝鲜普遍选举,建立统一的中央政府,实现国家的自主和统一。而李承晚却在美国支持下,无理拒绝了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提出的主张,公然宣称"南北分裂是必须用战争来解决的",并加紧进行战争准备。朝鲜民主义人民共和国政府也为此在军事上作了必要的准备。双方在"三八线"(第二次世界大战临近结束时,苏、美两国决定以朝鲜国土上北纬38度线作为对日采取军事行动和受降范围的分界线,这条分界线通称"三八线")上不断发生武装冲突,终于导致了朝鲜内战的爆发。
第一部分 2.是美国人逼着我们打这一仗的——…
朝鲜战争爆发后,朝鲜人民英勇作战,一开始打得很顺利,于6月28日解放了汉城。
美国见状,唯恐他扶植的李承晚政权垮台,并进而在亚洲引起连锁反应,便于27日发表声明,宣布武装入侵朝鲜,当天出动海、空军对朝鲜进行武装干涉,同时派第七舰队侵入我国台湾海峡,阻止我解放台湾。30日,美国派陆军第八集团军直接参加地面作战。随后,美国控制联合国,要挟英、法、加拿大、土耳其、澳大利亚等16个国家出兵组成"联合国军"
参加李承晚的军队,以美国五星上将麦克阿瑟为总司令。这样,朝鲜的内部战争变成了朝鲜人民反对外来干涉的反侵略战争。
对于美帝国主义的侵略行径,毛泽东迅速作出反应,表明中国政府的立场。6月28日,毛泽东在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8次会议上严斥了美国对朝鲜和我国领土台湾的侵略,他明确指出:"各国人民的事情应该由各国人民来管,而不应由美国来管。"他断言,美国总统已经证明他自己以前有关不干涉台湾的声明是"假的",美国这样干是公开"暴露了自己的帝国主义面目"。他重申了他的关于"帝国主义是外强中干的"观点,号召中国人民和全世界人民"打败美帝国主义的任何挑衅。"(《帝国主义和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第27页)同一天,国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长周恩来发表声明,强烈谴责美国政府侵略朝鲜、台湾及干涉亚洲事务的罪行。
7月13日,毛泽东和中央军委作出了重大战略决策,令位于河南的战略预备队第13兵团,下辖第三十八、第三十九、第四十军紧急开赴东北,加上第42军和炮兵第一、第二、第八师等组成东北边防军,之后又将第五十军编入,加强东北边防力量。党中央和毛泽东的这一战略决策是很有远见卓识的。时隔6年后,毛泽东在与苏共中央代表团谈话讲起这件事时说:"战争开始后,我们先调去3个军,后来又增加了2个军,总共有5个军,摆在鸭绿江边。所以,到后来当帝国主义过三八线后,我们才有可能出兵。否则,毫无准备,敌人很快就要过来了。"
(毛泽东同苏共中央代表团谈话纪录,1956年9月23日)20年后的1970年10月10日,毛泽东与来访的金日成主席谈话时又提到这件事,他说:"可惜那时候只有5个军,那5个军火力也不强,应该有7个军就好了。"(毛泽东同金日成谈话纪录,1970年10月10日)就在中国人民密切关注朝鲜半岛战局发展的时候,由于朝鲜人民军英勇作战,到8月初已解放了朝鲜90%以上的领土,迫使南朝鲜军退守洛东以东的大丘、釜山一隅。面对胜利,人们兴高采烈,认为南方指日可下,已经胜利在望。而此时的毛泽东却头脑十分清醒、冷静。
他认为:朝鲜人民军应该作短暂休整,调整军事部署,然后再接再厉,最后一鼓荡平,彻底解放朝鲜全境。并认为,很可能出现美军在朝鲜人民军侧后登陆的最坏情况,他强调,应防守仁川这个重要的据点,以防不测。(《师哲回忆录》,中央文献出版社,第492页)毛泽东预见到,战争转入持久和美国扩大战争规模的可能性非常大,他已经开始考虑中国要不要出兵帮助朝鲜的重大问题。8月4日,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指出,如美帝得胜,就会得意,就会威胁我。对朝鲜不能不帮,必须帮助,用志愿军的形式,时机当然还要适当选择,我们不能不有所准备。随即,毛泽东先后两次致电东北军区,要求东北边防军务于9月30日前完成一切准备工作。毛泽东还批准代总参谋长聂荣臻的报告,将部分高炮部队部署在鸭绿江边的朝方一侧,以确保鸭绿江大桥的安全,保证日后中国人民志愿军顺利出兵。同时,毛泽东还决定,将第九兵团和第十九兵团调至津浦、陇海铁路沿线地区,以策应东北边防军。
第一部分 3.是美国人逼着我们打这一仗的——…
伟人就是伟人,事实再次证明了毛泽东的英明预见。就在许多人沉浸在胜利喜悦的时候,9月15日,美国当局不顾中国政府的一再警告,公然派兵在朝鲜的仁川登陆,切断了位于朝鲜半岛南部洛东江边的朝鲜人民军主力的退路,朝鲜人民军被迫实行战略退却。与此同时,美军第8集团军和南朝鲜军10个师也转入反攻,并不顾一切地向北推进,把战火烧到了中国的东北边境,美国空军在中国边境领空盘旋;美国的炸弹在中国的边境爆炸;美国部署在台湾海峡的第7舰队在中国的领海上耀武扬威;美国官方公开把台湾和朝鲜联在一起,派兵入侵;麦克阿瑟公然要求蒋介石的军队进入战争。
战火迅速向北燃烧,"联合国军"要越过"三八线"的企图已很明显。
"三八线"是毛泽东考虑出兵还是不出兵的底线。"美帝国主义如果干涉,不过三八线,我们不管,如果过三八线,我们一定过去打。"(毛泽东同苏共中央代表团谈话纪录,1956年9月23日)9月20日,毛泽东在审阅修改周恩来转告金日成对目前朝鲜战局意见的电报中指出:"我们认为你的长期作战思想是正确的。朝鲜军民的英勇是令人感佩的。估计敌人在仁川方面尚有增加可能,其目的在于向东延伸占领,切断朝鲜南北交通,并向三八线进逼。而人民军必须力争保住三八线以北,进行持久战方有可能。因此,请考虑在坚持自力更生长期奋斗的总方针下如何保存主力便于各个歼灭敌人的问题。"复电还提出一些具体建议。(周恩来致倪志亮电,手稿,1950年9月20日)9月29日夜,周恩来向毛泽东报告:"美帝国主义已在公开表示将进军三八线以北。从倪志亮27日电看来,三八线北已无防守部队,似此情况甚为严重,敌人有直趋平壤可能。"
(周恩来关于朝鲜战况给毛泽东的报告,1950年9月29日)在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处境十分危急的紧要关头,毛泽东决定,由政务院总理周恩来于9月30日向全世界宣告:"中国人民热爱和平,但是为了保卫和平,从不也永不害怕反抗侵略战争。中国人民决不能容忍外国的侵略,也不能听任帝国主义者对自己的邻人肆行侵略而置之不理。"(周恩来在全国政协举行建国一周年庆祝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1950年10月1日)这是站起来的中国人民不畏强暴,对美国当局发出的十分有力的严正警告。
然而,美国当局过低地估计了中国人民的力量和反侵略的决心,他们对中国的多次警告竟然充耳不闻,继续向北推进。10月1日,南朝鲜军越过"三八线",突破了毛泽东考虑的出兵还是不出兵的最后底线。
刚刚从战争的废墟中走出来的中国人民,自己尚百废待兴,还有能力出兵朝鲜与世界头号强国美帝国主义直接对抗吗?毛泽东开始面临一生中最为艰难的一次抉择。
第一部分 4.是美国人逼着我们打这一仗的——…
二、"谁敢横刀立马,惟我彭大将军",在友邦危急、国难当头的关键时刻,毛泽东决定由彭德怀挂帅出征如果说出兵朝鲜,毛泽东已有思想准备,那么由谁挂帅出征,却使毛泽东几费思量。
率领千军万马到异国与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作战,必须有一位能征善战的领军元帅。这位元帅既能够深刻理解贯彻党中央、中央军委的战略意图,又能根据朝鲜战场的情况积极地机断专行,既具有运筹帷幄的雄才伟略,又具有统帅千军的胆气威严。
谁能够担此重任呢?
毛泽东一开始想到了粟裕。粟裕是我军一位杰出的军事家,他不仅具有通观全局的战略头脑,而且军事素养深厚,思维敏捷,足智多谋,能征善战,是统率千军万马的合适人选。
可是,当时粟裕有病在身,正在青岛休养,他托罗瑞卿给毛泽东主席带来的信中谈到了病情。
毛泽东回信劝他安心养病。
让林彪去,这是毛泽东考虑的第二人选。林彪也是一位军事家,很能带兵打仗,况且,林彪对东北比较熟悉,部队也较熟悉,让林彪担此重任也是合适的。毛泽东及几位常委们都这样考虑过。
然而,出人意料的是,林彪却反对出兵朝鲜。他认为,我们国内战争刚刚结束,各方面都未就绪,而美国是最大的工业强国,军队装备高度现代化,1个军就有各种火炮1500门,而我们1个军只有36门;美军有强大的空军和海军舰艇,而我们海、空军才刚刚开始组建;我军入朝作战既无空军掩护,又无海军支援。为此,他认为在敌我装备极为悬殊的情况下,如若贸然出兵,必然是"引火烧身",其严重后果不堪设想。
基于让林彪去的考虑,毛泽东专门找林彪谈过话,恰在此时,林彪的"病"越来越"严重"了。什么病呀?答曰:怕光、怕风、怕水、怕声音、怕……竟到了"见风感冒,见水拉稀"的地步。就为这,他在北戴河的别墅选了好几处,非要找一个看不到海水、听不到浪声,但又有着海边新鲜空气的地方不可。他的住室窗户,要用三层厚窗帘严严实实地遮住光、挡住风,空气要进行过滤。外人进去,必须经过紫外线消毒间方可入内。他出现在人们面前时,总是一副疲倦、瘦弱的病人样子。
他的"病"引起毛泽东的关注:治病要紧嘛。并一再指示负责中央首长保健工作的总后勤部卫生部副部长傅连璋将军组织专家对林彪身体做一次全面、细致的检查。
第一部分 5.是美国人逼着我们打这一仗的——…
林彪一见到傅连璋便呻吟道:"傅部长呀,我活不了啦,你要救我呀!"
鉴于林彪健康状况日益"恶化",傅连璋组织了北京、上海、天津等地的各科专家,给林彪会诊。萧华还代表党中央参加了会诊小组。会诊前,林彪特意让叶群出面找傅连璋,暗示他最好先给林彪开一个疾病证明。作为从长征时就担任中央领导人的保健医生的傅连璋,当然不能苟同。经过专家们对林彪身体各系统的全面检查,没有发现主要器官的严重病变,只是许多症状与精神因素有关,也与他吸毒成癖有关。会诊后,傅连璋将林彪健康情况向叶群做了交代,要她注意让林彪多晒晒太阳,多散散步,多呼吸呼吸室外的新鲜空气,并要多吃些蔬菜和水果,多喝些茶水。傅连璋还亲自劝告林彪:若要长寿,请戒吗啡啊!
事后,傅连璋把会诊结果如实地向中央做了汇报,并婉转地告诉毛泽东:林彪钻进"白粉"里怕是不能自拔了。其实,毛泽东早就知道林彪有吸毒的恶习。借此机会,毛泽东特地抄录了一首曹操的诗《龟虽寿》赠送林彪,要他自重,引以为戒。
林彪装病的真相在一定程度上败露了。为这,他对傅连璋恨之入骨,他要找机会陷害傅连璋。后来,机会终于找到了──"文革"中,林彪死党邱会作给年逾古稀的傅连璋将军戴上了"三反分子"、"修正主义分子"帽子,说"傅连璋反对毛主席和林副主席"、"在林彪副统帅患病时,不给药吃,还威胁、陷害林副统帅,手段何其毒也!"紧接着傅连璋的家被抄,人被斗,作为一个凭人道和医术终生行医的傅连璋,却始终弄不清这到底是为什么?他给毛泽东写了一封信,报告自己的境况。信中写到:"我跟随你几十年,你是最了解我的。几十年来我有什么错误,从来没有人跟我谈过,现在突如其来地说我是三反分子,反革命,到底是怎么回事,我实在弄不明白。就算我样样事都做错了,那么1934年你在户都病危时,我挽救了你生命,总是对的吧?希望你现在也能救我一命。"多么催人泪下的信,多么微薄的希望,多么可怜的请求!此时正忙于发动"文革"的毛泽东在傅连璋的信上批示:"此人非当权派,又无大罪,似应予以保护。"
可是,整天手摇语录本的林彪、邱会作对毛泽东的批示根本置之不理,傅连璋也根本得不到毛泽东想保他的消息。在所谓的"群众义愤"下,傅连璋将军肋骨被打断,头被打破,于1968年3月29日凌晨,"熟睡"在监狱中冰冷的水泥地板上,再也没有睁开眼睛。
林彪是去不了了,这时随着朝鲜战争发展变化的实际形势,使中国派兵援朝的必要性紧迫性越来越突出,可是中国援朝的志愿军的挂帅人选问题还没有解决,这个问题对毛泽东的困扰越来越大。
第一部分 6.是美国人逼着我们打这一仗的——…
此时,毛泽东想到了彭德怀:谁敢横刀立马,惟我彭大将军。
毛泽东从他和彭德怀在20多年南征北战的共同生活中,深知彭德怀是大家公认的一位严守党纪、临危不惧、敢于在危急时刻挺身而出,横枪勒马的帅才。
毛泽东之所以此时才考虑让彭德怀去,是因为彭德怀当时身负坐镇大西北的重任。
大西北是中国幅员最广大的地区,也是多民族聚居的地区。由于过去反动统治阶段对少数民族的残酷剥削压迫,造成了各族人民之间的隔阂,解放之初这里安全形势还不太好,边境也不稳定。大西北的安全稳定直接关系到全国的安全稳定。搞好大西北各民族的团结,开发建设好大西北,全国各民族的大团结,祖国的安全稳定就有了保障。彭德怀处于这样一个重要的岗位,不到万不得已,毛泽东是不会轻易把他调离开的。
所以,当10月2日的中央常委会讨论到援朝志愿军的司令员人选时,毛泽东这样说:"出兵援朝已是万分火急。既然林彪说他有病不能去,我的意见还是彭老总最合适了。"
于是,常委们作出了一致同意彭德怀出任志愿军司令员的重要决定。同时决定,尽快派飞机把彭德怀接到北京。
1950年10月4日上午10时左右,一架专机从北京飞来降落在古都西安机场。
中央办公厅警卫处派来的两个人,一下飞机立即乘汽车直奔西北军政委员会办公大楼。
当他俩火速赶到彭德怀的办公室时,彭德怀正在埋头审阅有关西北地区3年经济恢复建设的各种报告、计划和图表,以备在国庆节后将这些方案计划向中央汇报。中办警卫处的同志对彭德怀说,毛泽东主席请他立即乘飞机到北京开会。
彭德怀一愣,惊奇地问:"我已接到北京的电话,但不知开什么会?是不是原先通知要召开各大区领导人汇报3年经济恢复计划方案的会?"来人回答说:"我们也不清楚,周总理只是对我们交待说,飞机一到西安,就马上接彭老总来北京,一分钟也不准停留。"彭德怀迟疑一会儿说:"那我总要给西北局和西北军区的领导同志打个招呼吧?"来人催促说:"不行,对谁也不能讲,要赶快去机场!"彭德怀还是坚持自己的意见,他马上把西北局秘书长常黎夫同志找来,说:"中央让我立刻坐飞机到北京开会,来不及作交待,大概过几天就回来了,你可分头转告西北局和西北军区的几个主要领导同志,对其他任何人先不讲,有什么事等我回来再办,我马上要坐车到机场去了。"此时一贯深思熟虑、沉着冷静的彭德怀,对这突然紧张的情况也感到迷惑不解,难道到中央汇报3年经济恢复计划还这么紧张吗?不过他还是多了一个心眼儿,不管开什么会,还是叫秘书把西北地区单位报来的3年经济恢复发展的规划方案、调查报告和图表统统带上,和他一起坐飞机到北京。是日上午11时左右,这架从北京匆匆飞来的飞机又匆匆起飞,穿过西安上空的云雾直抵北京。坐在这架飞机上的除了中央办公厅警卫处两人外,就是彭德怀、秘书张养吾、警卫员郭洪光等3人,这使得这架能搭乘20多人的飞机机舱内显得空空荡荡。
第一部分 7.是美国人逼着我们打这一仗的——…
飞机经由山西太原机场检修、加油后,于下午4时零5分在北京西郊机场降落。
当彭德怀跨出舱门快步走下舷梯后,中央办公厅警卫处处长李树槐迅速迎上前来向彭德怀敬礼,几辆小汽车早已停候在跑道一侧。李树槐对彭德怀说:"彭总,今天气候不好,气流不稳,一路辛苦了。行政处已在北京饭店为您安排了住宿。毛主席交待说,请您先到北京饭店休息一下,然后再去中南海参加会议。"彭德怀的脸立刻严肃起来,说:"不是命令我一分钟也不能停留吗?我不需要休息,请司机同志直接开车到中南海毛主席那里去!"
汽车通过具有民族风格的西四牌楼,很快就进入中南海的西门,然后汽车停在"丰泽园"
门前,彭德怀急忙下车,随李树槐向后院的颐年堂走去。
当他来到颐年堂时,周恩来总理首先迎出来与彭德怀握手。周恩来解释说:"彭总,会议下午3点就已经开始了,来不及等你,因为政治局会议定得很仓促,昨天就准备派飞机去接你,可是天气不好,只好推迟到今天。所以搞得你很紧张吧?吃过午饭了吗?""吃过了。"
彭德怀一边回答一边随周恩来进入会议厅。
毛泽东和政治局委员们见彭德怀赶来参加会议,都站起来和他握手。毛泽东也发话了:"老彭,辛苦了,你来得正好!美帝国主义军队已越过三八线了,现在政治局正在讨论我国准备出兵援朝的有关问题,大家正在发表意见,请你也准备谈谈你的观点。"彭德怀坐定之后,猛然发现会议气氛很严肃,包括和他同舟共济、在戎马生涯中度过了几十年的朱德总司令见了他也没说几句话,有的同志更是只握手不说话,使他立刻感到这是一次不寻常的政治局会议。由于他来京前,满脑子里装的是如何建设开发大西北的经济问题,对中央召开这样的紧急会议,思想上并无准备,所以他只好侧耳静听。
第一部分 8.是美国人逼着我们打这一仗的——…
三、我们"应当参战,必须参战",从10月1日到19日,毛泽东面临着一生中最为艰难的一次决策就在南朝鲜军越过"三八线"的10月1日深夜,毛泽东接到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金日成首相和朴宪永外务相打来的加急电报。内容大意是:自9月中旬,美军在仁川登陆以来,对我们已造成了很不利的情况。敌人利用约千架的各种飞机,不分昼夜地轰炸我们前方与后方,我们兵力和物资方面的损失是非常严重的。敌人登陆部队与南线部队已连接在一起,切断了我们的南北部队,如果敌人继续进攻三八线以北地区,只靠我们自己的力量是难以克服此危机的。因此,我们不得不请求您给予我们以特别的援助,及在敌人进攻三八线以北地区的情况下,急盼中国人民解放军直接出动,援助我军作战。
就在毛泽东接到金日成求援电报几个小时后的10月2日清晨,侵朝美军总司令麦克阿瑟根据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的决定下达了"联合国军"第2号作战命令,命令正在"三八线"
南侧集结待命的"联合国军"部队立即从陆地和海上同时越过"三八线"向北进攻。于是,在"三八线"两侧,朝鲜人民军与"联合国军"展开了一场激烈的攻防战斗。由于朝鲜人民军的火力、人力大大逊于"联合国军"而陷入劣势,被迫向北撤退。顷刻之间,装备有大量飞机、大炮和坦克的"联合国军"猖狂北犯,将侵略战火迅速烧向中朝边境。
面对"联合国军"咄咄逼人的进攻气势和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的求援信,怎么办?
是出兵迎战还是坐城观战?
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最高统帅部面临着艰难的选择。对于这个问题,一开始在中央领导层就认识不一,也曾使毛泽东闭门谢客,昼夜思考。
中国若出兵,会给刚成立的新中国带来什么后果?千疮百孔的国民经济亟待恢复,国内残匪尚未肃清,新的政权有待巩固,刚刚诞生的新中国要同号称世界第一强国的美国去较量,风险太大,胜负难卜。中美两国的实力相差悬殊。当时,美国的钢产量是8772万吨,而中国只有60万吨;工农业总产值美国是2800亿美元,而中国只有100亿美元。美国还拥有原子弹和世界上最先进的武器装备,具有最强的军工生产能力。就连当时远比中国实力雄厚的苏联,也不愿因援助朝鲜而冒同美国直接冲突的危险。中国出兵会不会导致同美国直接对峙?美国大举轰炸中国的重工业基地东北和内地大城市怎么办?这些都是需要十分慎重考虑的问题,称有疏忽,就会造成不堪设想的后果。
毛泽东权衡利弊,还是主张坚决出兵。为此,他在10月2日还起草了一封致斯大林的电文,主要内容是:"(1)我们决定用志愿军的名义派一部分军队至朝鲜境内和美国及其走狗李承晚的军队作战,援助朝鲜同志。我们认为这样做是必要的。因为如果让整个朝鲜被美国占去了,朝鲜革命力量受到根本的失败,则美国侵略者将更为猖獗,于整个东方都是不利的。
(2)我们认为既然决定出动中国军队到朝鲜和美国人作战,第一,就要能解决问题,即要准备在朝鲜境内歼灭和驱逐美国及其他国家的侵略军;第二,既然中国军队在朝鲜境内和美国军队打起来(虽然我们用的是志愿军名义),就要准备美国宣布和中国进入战争状态,就要准备美国至少可能使用其空军轰炸中国许多大城市及工业基地,使用其海军攻击沿海地带。
第一部分 9.是美国人逼着我们打这一仗的——…
(3)这两个问题中,首先的问题是中国的军队能否在朝鲜境内歼灭美国军队,有效地解决朝鲜问题。只要我军能在朝境内歼灭美国军队,主要地是歼灭其第八军(美国的一个有战斗力的老军),则第二个问题(美国和中国宣战)的严重性虽然依然存在,但是,那时的形势就变为于革命阵线和中国都是有利的了。这就是说,朝鲜问题既以战胜美军的结果而在事实上结束了(在形式上可能还未结束,美国可能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不承认朝鲜的胜利),那么,即使美国已和中国公开作战,这个战争也就可能规模不会很大,时间不会很长了。我们认为最不利的情况是中国军队在朝鲜境内不能大量歼灭美国军队,两军相持成为僵局,而美国又已和中国公开进入战争状态,使中国现在已经开始的经济建设计划归于破坏,并引起民族资产阶级及其他一部分人民对我们不满(他们很怕战争)。
(4)在目前的情况下,我们决定将预先调至南满洲的12个师(五六个不够)于10月15日开始出动,位于北朝鲜的适当地区(不一定到三八线),一面和敢于进攻三八线以北的敌人作战,第一个时期只打防御战,歼灭小股敌人,弄清各方面情况;一面等候苏联武器到达,并将我军装备起来,然后配合朝鲜同志举行反攻,歼灭美国侵略军。
(5)根据我们所知的材料,美国1个军(2个步兵师及1个机械化师)包括坦克炮及高射炮在内,共有7公分至24公分口径的各种炮1500门,而我们的1个军(3个师)只有这样的炮36门。敌有制空权,而我们开始训练的一批空军要到1951年2月才有300多架飞机可以用于作战。因此,我军目前尚无一次歼灭一个美国军的把握。而既已决定和美国人作战,就应准备当着美国统帅部在一个战役作战的战场上集中它的1个军和我军作战的时候,我军能够有4倍于敌人的兵力(即用我们的4个军对付敌人的1个军)和1倍半至2倍于敌人的火力(即用2200门至3000门7公分口径以上的各种炮对付敌人同样口径的1500门炮),而有把握地干净地彻底地歼灭敌人的1个军。
(6)除上述12个师外,我们还正在从长江以南及陕甘区域调动24个师位于陇海、津浦、北宁诸线,作为援助朝鲜的第二批及第三批兵力,预计在明年的春季及夏季,按照当时的情况逐步使用上去。"(毛泽东致斯大林电,手搞,1950年10月2日)毛泽东在这个电报里,分析了中国出兵支援朝鲜的必要性以及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说明了中国出兵作战的战略部署和作战方法以及国内策应部队的调动情况;同时也向苏联提出为保障作战胜利所必需提供的支援。
毛泽东的这份电报是在10月2日中央书记处会议之前起草的,原准备在书记处会议作出出兵的决定后发给斯大林。
10月2日下午,毛泽东在紧张严肃的气氛中主持中央书记处会议,讨论金日成的来电和我国驻朝鲜大使馆发来的急电以及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面临的严重局势,中央常委们彻夜讨论,一直到天亮才休会。在这次会议上,多数人不赞成出兵,书记处未能作出出兵的决定,毛泽东只好将这份电报搁置下来而没有发出。
第一部分 10.是美国人逼着我们打这一仗的——…
10月4日下午,在毛泽东的主持下,中央政治局召开扩大会议,继续讨论是否出兵朝鲜问题。出席会议的有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任弼时、林伯渠、董必武、彭真、陈云、张闻天、高岗,列席会议的有罗荣桓、林彪、邓小平、饶漱石、薄一波、聂荣臻、邓子恢、李富春、胡乔木、杨尚昆。彭德怀是在会议中间赶到的。
彭德怀从几个同志的发言中,他才知道对出兵支援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有些不同意见,有的主张出兵,有的主张暂不出兵。主张暂不出兵的共同理由是:(1)我国经过了几十年战争的摧残,战争创伤急待恢复,而财政又十分困难;(2)国内还有部分边远地区和沿海岛屿尚未解决,约有100万国民党残余部队和土匪尚急待肃清;(3)广大的新解放区尚未进行土地改革,新建的政权也还不巩固;(4)我军的武器装备远远落后于美军的装备,更无制空权和制海权;(5)由于长期战争的艰苦生活,有些干部和战士产生了和平厌战思想情绪,等等。参加会议的大多数同志认为目前我国的情况是困难重重,出兵问题应慎重从事。聂荣臻元帅后来在回忆这次会议的情况时写道:"总之,不到万不得已的时候,最好不打这一仗。"
毛泽东听完与会者的讨论后,对我国是否应该出兵援朝问题,在会议最后讲了以下一段话:"你们说的都有理由,但是别人处于国家危急时刻,我们站在旁边看,不论怎么说,心里也难过。"
10月5日上午10时左右,彭德怀与邓小平一起来到中南海毛泽东的办公处。
因为在昨天下午的政治局会议上,彭德怀是在会议开了两小时后才赶到会场,还不了解会议进行的全部情况,对这事关国家命运的大事,他也就没有轻易发言表态。毛泽东还不知道他对出兵援朝是什么态度,而且常委已决定派彭德怀率军入朝,因此想亲自听听他的意见和看看他是什么态度,所以特派邓小平接他来中南海个别交换意见。
当彭德怀来到毛泽东的办公室,两人在沙发上坐下后,毛泽东点起一支烟用力吸了一口说:"老彭,据朝鲜来的情况,美军和南朝鲜军队正大批越过'三八线',因此政治局今天下午还要继续开会,在昨天的会议上,你没来得及发言,可你都听到了,大家摆了很多困难,当然,我们现在确实存在一些困难,有些是严重困难,但是怎样战胜困难,克服困难,我们还有哪些有利条件?不知道你彭老总是怎么考虑的。"
彭德怀喝了一口茶,望了望毛泽东疲倦的眼神,坦率地说:"主席,昨天晚上我几乎没有睡觉,我把你讲的四句话,反复思考了几十遍,我体会到这是一个国际主义和爱国主义相结合的问题。如果我们只强调困难的一面,不同美军正向鸭绿江进犯的危急后果联系起来考虑,不仅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难保,就连我国东北边防也直接受到威胁。出兵有利还是不利?经过反复考虑后,我拥护毛主席出兵援朝的英明决策。"
毛泽东听着彭德怀的话一边赞同地频频点头,一边兴奋地说:"嗯,好哇!还是你彭老总有战略远见,看来你是百分之百地支持我的意见啰!"然后毛泽东又仰躺在沙发上高声说:"我们有些同志,只看眼前,看不到将来,更有人被美国的飞机、大炮吓破了胆!我们过去经历了几十年的战争,不都是以劣势装备战胜了优势装备的敌人吗?"毛泽东的话音越来越高,他的话,显然是有针对性的。林彪在昨天的会议上就极力反对出兵。
第一部分 11.是美国人逼着我们打这一仗的——…
两人又沉默了一会儿后,彭德怀将话题接过来继续说:我们确有许多困难,大家摆的情况也是事实,但是,敌人也有困难,他们兵力不足,补给线长,从美国本土离朝鲜大约5000多海里,我们应全面观察问题,但如果让敌人占领了全部朝鲜半岛,这对我国威胁很大。
过去日本人进攻中国,就是以朝鲜为跳板,首先进攻我国东三省,然后又以东三省为跳板,大举向关内进攻的,这段历史教训不能忽视。这次我们的作战对象,虽然是在武器装备方面占绝对优势的美国侵略军,我们既不能轻视敌人,但也不能过低估计自己。1947年胡宗南进攻延安,他的兵力是24万人,有空军支援,武器装备几乎都是美式的,比我军装备不知要好多少倍。我军只有2.5万人,只占敌军的十分这一,武器落后,每支枪平均不过几十发子弹。陕甘宁边区地瘠民贫,人口才100多万,为什么我们能打败了胡宗南?一是我们是正义战争,是自卫战争;二是边区群众的大力支援;三是靠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现在我们已取得了全国政权,有几百万军队,有全国人民的支援,我们有对付优势装备敌人的经验,只要我们在战略战术上不犯重大的错误,我们就有信心打败美国侵略军。
毛泽东聚精会神地听完彭德怀叙述的观点后高兴地用手捶了一下沙发大声说:"你分析得对喽!看来我们是想到一起了,现在美军、英军和南朝鲜军队正越过'三八线'向平壤接近,麦克阿瑟已向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发出最后通牒,朝鲜已处于危急时刻,金日成同志要求我国尽快派兵支援朝鲜人民军作战,当前出兵援朝已是关键时刻,如让敌人前进到鸭绿江边,其后果不堪设想啊!"
彭德怀同意地说:"主席分析得对,我们现在就是要和敌人抢时间,不能再举棋不定了。"
接着,毛泽东又与彭德怀谈起了由谁挂帅的问题,并征求彭德怀的意见。
毛泽东紧锁双眉,若有所思地说:"前些天我和恩来、少奇、朱老总商量的一致意见是派林彪去,因为他在整个解放战争时期是东北地区的领导人,是东北第4野战军的司令员,现在集结在南满的4个军都是原东北地区的部队,一旦打起仗来,首先也要靠东北地区支援。
我国长白山地区的地形特点,民情风俗和朝鲜北部的情形大体相似,从各方面考虑,派他去率军援朝,是很合适的。可是,我前些天去征求他的意见时,他精神有些紧张,强调身体不好。每晚失眠,怕光、怕风、怕声音,硬是不接受任务。"
毛泽东吸了一口烟继续说:"现在很明显,这场战火很快就会烧到我国的大门口,情况危急哟!我们必须当机立断,马上出兵。既然林彪说他有病不能去,常委几个同志商量的意见,这副重担,还是请你彭老总来挑,这是一场比保卫延安更艰苦复杂的战争,不知你的身体情况怎样?你可能思想上还没有这个准备吧,你考虑有什么困难?"
第一部分 12.是美国人逼着我们打这一仗的——…
说到这里,毛泽东两眼注视着彭德怀。此时,屋里呈现短暂的沉寂,片刻之后,彭德怀面对毛泽东,两道浓眉一扬,刚毅果断地说:"主席,我这个人的脾气你很了解,我服从中央的决定!""还是你老彭在中央为难之时,坚决支持和服从中央的决定,这我可就放心了。现在美国已大批向北冒进,我们不能再等待,要尽快出兵,今天下午政治局继续开会,请你说说你对出兵援朝的意见,摆摆你的观点。"深为感动的毛泽东略带感叹地说。
10月5日下午,中央政治局继续在颐年堂开会,对是否出兵援朝问题再次进行讨论。
在发言中,仍有两种观点,即强调国内困难很多,主张不出兵或暂不出兵。彭德怀对出兵援朝问题早经过反复考虑,遂胸有成竹地讲了自己的观点,即:出兵援朝是必要的,打烂了,最多就等于解放战争晚胜利几年就是了。如让美军摆在鸭绿江边和台湾,它要发动侵略战略,随时都可以找到借口。如等美国占领了朝鲜半岛,将来的问题更复杂,所以迟打不如早打,这样对国内外的反动气焰和亲美派也是个沉重打击。
在彭德怀发言后,毛泽东显然心中早已有数,他向会场环视一周后,用手敲打着桌面说:"我们国内当前存在着一些困难,这是事实,但我认为今天老彭的发言是一针见血,很有说服力。现在是美国人逼着我们打这一仗的,犹豫退缩,担惊害怕都没有用,这些心理和情绪正是敌人所希望的。现在我们只有一条路,就是在敌人进占平壤之前,不管冒多大风险,有多大困难,必须立刻出兵朝鲜。关于由谁挂帅的问题,既然林彪说他有病已前往苏联养病,我提议由彭德怀同志率领志愿军入朝,协助朝鲜人民军抗击敌人。至于志愿军入朝具体部署和细节,会后我们再和彭德怀同志研究。"
在毛泽东发言之后,会场上严肃紧张的气氛顿时活跃起来,大家都把尊敬的目光投向彭德怀,一致同意由彭德怀挂帅率军援助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对此,彭德怀没强调任何困难,立即站起来表示:"我还是那句老话,服从中央的决定。"
10月5日下午的政治局会议结束后,毛泽东因考虑须马上和彭德怀、高岗一起研究入朝的作战方案,遂留下彭、高以及周恩来共进晚餐。
饭后,毛泽东对彭德怀说:"现在朝鲜情况已十分危急,我们必须马上出兵,否则将贻误战机。你和高岗8日先到沈阳去召开东北边防军高干会议,迅速传达中央政治局的决定,督促部队立即作好入朝准备。同时我把党中央出兵援朝的决定通知金日成。关于部队入朝的时间,给你10天作准备,初步预定为10月15日。关于部队更换苏联武器装备和空军支援问题,周恩来同志即刻去莫斯科与斯大林同志商谈,尽快解决。"
彭德怀虽然感到时间太紧张,但仍表示:"主席,你放心,那我就1天按10天甚至20天的工作量来干。"
10月6日上午,彭德怀又参加了由中央军委周恩来副主席主持召开的军委扩大会议。
第一部分 13.是美国人逼着我们打这一仗的——…
这次会议就志愿军入朝方案,更换武器装备,后勤供应方法和抽调干部组建彭德怀指挥所等问题进行了讨论,并作出了有关决定。会议还决定,议定的各项工作均由代总参谋长聂荣臻负责筹办。
紧张的抗美援朝临战准备工作,是在绝对保密的情况下进行的。朝鲜战场日益严重的局势,使彭德怀不能在北京久留。
10月7日吃过早饭后,彭德怀指示秘书把从西安带来的全部文件,清理登记后,马上移交给中央办公厅保密室保存,然后准备出发。当天,彭德怀到中南海毛泽东处,和高岗一起共同研究志愿军出国第一步作战方案和后勤供应等问题。关于彭德怀指挥所设立的位置,毛泽东的意见,为保证安全,免遭敌机轰炸,可设在鸭绿江北岸一个隐秘位置。但彭德怀不同意,他主张过江入朝与金日成在一起,以便协调两军统一指挥作战。
关于志愿军出国作战前后的宣传报道问题,彭德怀向毛泽东提议:"在战斗打响之前,应绝对保密。打响之后,新华社在报道和广播方面也应注意分寸。要设法转移敌人的视线,使其产生判断上的错觉,以便我军各路部队迅速隐蔽过江投入战斗,取得战斗的主动权和有利战机,力争初战的胜利,以提高士气,稳定人心,扭转被动局面。"
千斤的重担,紧张的工作,使彭德怀废寝忘食地忙碌了一天,直到晚上才赶回饭店,因为明天就要离京,他首先进屋看了这两天接来和他短暂团聚的侄儿侄女们,此刻他意识到,这次离别后,何时再见很难预测,遂把他给孩子们买的衣物分给每个人,然后语重心长地说:"伯伯明天就出发执行任务去了,你们要好好学习,不要想家,要经常给妈妈写信,把你们在北京的情况告诉妈妈。"幼小天真的孩子们立刻反问:"伯伯,你明天到哪里去?还是回西安吗?"彭德怀拍拍孩子们的肩膀笑道:"等你们长大了就会知道的,你们现在的任务就是好好学习。"接着他又叫来秘书吩咐说:"你和小郭把我们需要带的东西今夜准备好,明晨出发。"
10月8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委员会主席毛泽东以特急电报发布命令:"(一)为了援助朝鲜人民解放战争,反对美帝国主义及其走狗们的进攻,借以保卫朝鲜人民、中国人民及东方各国人民的利益,将东北边防军改为中国人民志愿军,迅即向朝鲜境内出动,协同朝鲜同志向侵略者作战并争取光荣的胜利。
(二)中国人民志愿军辖十三兵团及所属之三十八军、三十九军、四十军、四十二军,及边防炮兵司令部与所属之炮兵一师、二师、八师,上述各部须立即准备完毕,待令出动。
(三)任命彭德怀同志为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
(四)中国人民志愿军以东北行政区为总后方基地,所有一切后方工作和供应事宜以及有关援助朝鲜同志的事务,统由东北军区司令员兼政委委员高岗同志调度指挥并负责保证之。
(五)我中国人民志愿军进入朝鲜境内,必须对朝鲜人民、朝鲜人民军、朝鲜民主政府、朝鲜劳动党及朝鲜人民的领袖金日成同志表示友爱和尊重,严格遵守军事纪律和政治纪律,这是保证完成军事任务的一个极重要的政治基础。
第一部分 14.是美国人逼着我们打这一仗的——…
(六)必须深刻地估计到各种可能遇到和必然会遇到的困难情况,并准备用高度的热情、勇气、细心和刻苦耐劳的精神去克服这些困难。只要同志们坚决勇敢,善于团结当地人民,善于和侵略者作战,最后胜利就是我们的。"(《毛泽东军事文集》第6卷,军事科学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第109~110页)同一天,毛泽东还亲自起草了发给我国驻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大使倪志亮转金日成同志的特急电报,电文如下:"(一)根据目前形势我们决定派遣志愿军到朝鲜境内帮助你们反对侵略者;(二)彭德怀同志为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司令员兼政治委员;(三)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后方勤务工作及其他在满洲境内有关援助朝鲜的工作,由东北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高岗同志负责;(四)请你即派朴一禹同志到沈阳与彭德怀、高岗二同志会商与中国人民志愿军进入朝鲜境内作战有关的诸项问题。(彭高二同志由北京去沈阳)"(《毛泽东军事文集》第6卷,军事科学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第111页)10月8日晚上,当倪志亮大使和参赞柴军武将此电报面交金日成首相时,他高兴得两手一拍说:"太好了!"他立刻用手分别拉着倪、柴两人的手进入会客厅,随手拿出几瓶酒请倪、柴一起喝酒言谈。其间他一再对中共中央毛泽东主席和中国人民的大力支援表示深深的感谢,并称赞中朝两国人民的战斗友谊将永垂青史。
10月8日上午7时,彭德怀根据毛泽东的命令与中共东北局第一书记、东北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高岗,以及彭德怀指挥所的负责人成普、参谋徐亩亢、龚杰、秘书张养吾、翻译毛岸英一行乘飞机直飞沈阳,这次航行是绝对保密的,连每个人的亲属包括彭德怀的夫人均不知他们将前赴何地。上午10时左右,飞机冒雨安全降落在沈阳机场。东北局派人将彭德怀等接到和平街1号交际处休息。
10月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还未结束,毛泽东就派周恩来秘密访问苏联。因为事情紧急而机密,周恩来只带了翻译师哲和他的机要秘书康一民。飞机从北京起飞,途中在伊尔库茨克加油停留几小时,飞抵莫斯科。
10月9日上午,彭德怀和高岗在沈阳召集了志愿军军以上干部开会。彭德怀在会上讲话说:"根据朝鲜战场的形势和金日成首相的要求,中央已决定出兵援朝。这不是我们好战,完全是美帝国主义逼我们走这条路的。在美军越过'三八线'前夕,周总理曾一再对美军发出警告,倘若越过'三八线'北犯,中国将出兵援助,但美国和南朝鲜军队打着'联合国军'的旗号,无视我国政府的警告已越过'三八线',正向中朝边境鸭绿江进攻。我们的敌人不是'宋襄公',他不会愚蠢到等待我们摆好阵势才来。敌人是机械化部队,有空军和海军的支援,进攻速度很快,我们要和敌人抢时间,中央派我到这里来,也是三天前才决定的。"
第一部分 15.是美国人逼着我们打这一仗的——…
"这次出兵援助,我们要决心打赢,但是也要有不怕打烂的精神准备,万一美国人打进我国来,那我们就烂了再建。各军要日夜加紧准备,加强政治思想工作,教育干部战士树立必胜观念,要坚信在党中央和毛主席的领导下,一定能够打败美帝国主义者。各军要在10天之内,克服困难,连夜突击,完成一切出国作战的准备工作。"但在会议上,各军干部也提出了问题,他们最担心的是在出国作战时,有无空军支援。于是当会议还在进行中,彭德怀和高岗又于9日上午11时联名致电毛泽东称:"我军出动作战时,军委能派出多少战斗机和轰炸机配合?何时能出动并由何人负责指挥?盼速示。"
这时,已越过"三八线",向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进犯的敌军有:美国第八集团军所属之第一军(辖骑一师,步兵第二十四师),第九军(辖步兵第二师,第二十五师),第十军(辖陆战第一师,步兵第七师)和空降兵第一八七团;另有英军第二十七旅、第二十九旅;加拿大旅、土耳其旅等每旅各约5000余人参战;南朝鲜军队计有:第一军团(辖首都师,步兵第三师),第二军团(辖步兵六、七、八师),第三军团(辖步兵二、五、九师)。此外南朝鲜步兵第一师配属于美第一军作战,第十一师配属于美第九军作战。当时先后进入朝鲜境内作战的还有美国空军第五航空队,拥有各型战斗机700余架,第20战略轰炸机航空队有各型轰炸机300余架,此外,美军每个师有侦察机10架支援其他地面部队作战。
至10月中旬,以美军为首的"联合国军"和南朝鲜军队总兵力已达40余万人,各型飞机1000多架(海军飞机除外),各型军舰300多艘。
自10月1日夜,麦克阿瑟命令南朝鲜李承晚军队陆军第三师首先越过"三八线"后,到10月9日美国及英、加、土等军也全部先后越过"三八线"。
鉴于朝鲜战场的局势严重,彭德怀心急火燎,他为了进一步了解敌我双方情况,掌握第一手材料,决定亲赴鸭绿江沿线,勘察地形,了解敌我态势。在9日军以上干部会议结束后,傍晚即乘火车由沈阳赴安东(丹东)。他在沈阳的两天里,几乎是通宵达旦地召开会议,听取汇报,研究出国作战方案和后方供应等问题。每天几乎工作约20个小时,连吃饭时也谈工作,其紧张程度可想而知。
10月9日夜,在从沈阳赴安东的乘车途中,彭德怀仍不肯睡觉,他一边啃馒头干,一边在列车上召集丁甘如、成普等人开会,研究组织他的指挥所。他说:"在沈阳两天太紧张,现在抓紧时间算算人头账,把从北京和沈阳调来的同志们分分工。"就这样,中国人民志愿军彭德怀司令员指挥机关,就在火车上组成了。10日凌晨,火车抵达安东。边防军司令部将彭德怀一行接到镇江山招待所,彭德怀吃过早饭后不顾连日疲劳,即前往鸭绿江边察看渡江地点,了解战备情况。
此时侵朝"联合国军"和南朝鲜军队40余万人的总兵力中,第一线兵力即有4个军共10个师另1个旅1个空降团共约10万余人,正兵分多路向中朝边境疯狂进犯。
为使志愿军在地面兵力占绝对优势,以达初战获胜之目的,彭德怀于10月10日急电请示毛泽东:原拟先出动2个军、2个炮兵师,恐鸭绿江铁桥被炸毁时,不易集中优势兵力,失去战机,故决定将4个军、3个炮兵师全部集结江南待机歼敌,改变原定计划,妥否盼示。
此外,彭德怀还深感8日他在沈阳与朴一禹的匆匆会谈,内容不够详细具体,于是当晚20时他再次急电请示毛泽东:还有不少具体问题,须与金日成同志面商解决,拟明(11日)晨经安东前往德川。特报。
第一部分 16.是美国人逼着我们打这一仗的——…
彭德怀的电报刚发到北京,情况发生了突然变化。10月10日,毛泽东收到了周恩来发自莫斯科的急电:斯大林答复苏联空军目前尚未准备好,暂时无法支援中国志愿军作战,请中央对出兵问题再作考虑。
关于出兵援朝问题,本来中苏双方早已商定:地面兵力由中国负责;空中掩护支援由苏联负责。因此,当中共中央于10月2日决定出兵援朝后,毛泽东于当日深夜即将决定电告斯大林,以使苏联空军作出准备。但是当8日晚周恩来飞抵莫斯科后,被告知斯大林正在苏联南方黑海之滨克里米亚附近的阿布哈季亚别墅休假,9日上午周恩来和翻译师哲在苏联元帅布尔加宁的陪同下,乘苏联政府专机飞抵克里米亚,然后乘汽车前往克里米亚以东的阿布哈季亚,当晚7时与斯大林开始会谈。苏方参加会谈的有马林科夫、卡冈诺维奇、贝利亚、米高扬、布尔加宁和莫洛托夫。会谈主要协商在中国志愿军入朝时,苏联能出动多少战斗机和轰炸飞机支援中国援朝志愿军,并由谁担任指挥,以及中国地面部队更换苏联武器装备等问题。
出乎预料的是,斯大林根据朝鲜战争10月2日以后的事态发展,判断美国已不惜代价和风险,决心向鸭绿江边中苏边境进攻。他担心如苏联空军在中、苏、朝边境与美国飞机和地面部队作战,可能会引起苏美之间的直接军事冲突,有诱发第三次世界大战的危险,所以,在出动空军支援中国志愿军作战的立场上犹豫后退了。
斯大林在与周恩来的谈判中,明确表示,苏联可以先给中国20个师的武器装备并尽快运到满洲里,但是苏联空军目前尚未准备好,暂时无法出动。其实,空军和陆军不同,飞机调动转场不过三两天就可准备完毕,而当时还有10天准备时间,完全可以作好一切准备工作,斯大林的态度,不过是犹豫推诿之意。
中苏这次高级会谈直到次日凌晨5时才结束,中方代表周恩来对这一突然变化大吃一惊,立即感到事关全局,于是他在苏外长莫洛托夫陪同下,赶紧于10月10日飞回莫斯科,在中国大使馆将苏联空军暂时不能出动的情况迅速电告毛泽东。
毛泽东10月10日下午收到周恩来的电报后,未曾料到的突然情况立即使他陷入焦虑之中,是马上出兵还是暂缓出兵呢?当夜他又突然收到彭德怀自安东发来的准备11日晨入朝与金日成会谈的电报,这两份电报使他翻来覆去更感决心难定。经与代总长聂荣臻商谈后,他决定立即给彭德怀发电,通知彭明天先不要入朝而是和高岗一起迅速回京开会。
这时已是深夜,聂荣臻考虑万一明晨以前彭德怀收不到电报,彭就将入朝会见金日成,于是聂荣臻于11日晨1时左右赶到总参谋部作战室给彭德怀打电话:"你来电已收到,原定方案有变化!有变化!主席请你和高岗明天迅速回京,中央有要事讨论。"
10月11日下午,彭德怀奉命带了指挥所负责人成普由安东乘火车于深夜抵沈阳。12日,彭德怀在沈阳和高岗召集东北局和东北军区的领导紧急开会,针对他在安东调查到的部队存在的困难,特别是后勤供应问题研究了一些紧急措施和解决办法。当晚8时,彭、高又接到毛泽东急电:"(1)10月9日命令暂不实行,13兵团各部仍就地进行训练不要出动。
第一部分 17.是美国人逼着我们打这一仗的——…
(2)请高岗、德怀二同志,明日来京一谈。"
13日早饭后,高岗、彭德怀即乘专机由沈阳飞回北京,由聂荣臻代总长在北京饭店迎接。聂说:"下午要召开政治局会议,对出兵问题再次讨论。"
在彭德怀与高岗奉命回北京之前,以美军为首的"联合国军"已全部越过"三八线",并已作好大举进攻平壤的准备。10月9日麦克阿瑟以威逼口吻向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领导人发出最后通牒:"最后一次要求你和你指挥下的部队,立即放下武器并停止作战。"
10月10日下午4时,印度驻中国大使潘尼迦又到我国外交部转交了英国外交大臣贝文致我国外交部部长周恩来的电报,称:"如果北朝鲜不愿放下武器,那么'联合国军'统帅将无他途可循。"面对敌人大军压境威胁恫吓的情况,金日成首相于10月10日紧急召见我国驻朝鲜临时代办柴军武同志,明确表示:"我们决不会放下武器,决不会投降,我们要抵抗到底。"
11日,金日成亲自以誓死保卫祖国的决心向朝鲜全国发表广播说:"今天我们最重要的任务是用鲜血保卫祖国的每一寸土地。"
13日下午,毛泽东再次在中南海颐年堂主持了中央政治局紧急会议,彭德怀在会议上汇报了三个问题:(1)与朝鲜代表朴一禹会谈的内容。(2)当前侵朝"联合国军"兵力部署和动向。(3)志愿军各部备战情况和存在的亟待解决的问题。
经彻夜讨论后,政治局同志一致认为,即使没有苏联空军的支援,也必须立即出兵援朝。
会议号召要自力更生,发扬我军历史上以劣势装备战胜优势装备敌人的丰富经验,克服各种困难,即刻入朝迎击冒犯之敌。
聂荣臻元帅在回忆毛泽东主席在政治局会议上对是否出兵援朝作战时写道:"对于打不打的问题,毛泽东同志也是左思右想,想了很久。毛泽东同志对这件事确实是思之再三,煞费心血的,最后才下了决心。
中央做出最后决定后,彭德怀为防止部队对出兵援朝产生怀疑和松懈情绪,立刻在中南海给和他同机飞回北京正在军委作战部待命的成普打电话,让他给志愿军参谋长解方发出急电,要求志愿军各部仍要继续作好出国准备。
就在13日政治局会议结束后的当晚,毛泽东给仍在莫斯科的周恩来发了十万火急的电报:"(一)与政治局同志商量结果,一致认为我军还是出动到朝鲜为有利……(二)我们采取上述积极政策,对中国,对朝鲜,对东方,对世界都极为有利;而我们不出兵,让敌人再压至鸭绿江边,国内国际反动气焰增高,则对各方都不利,首先是对东北更不利,整个东北边防军将被吸住,南满电力将被控制。
第一部分 18.是美国人逼着我们打这一仗的——…
总之,我们认为应当参战,必须参战,参战利益极大,不参战损害极大。"(《毛泽东军事文集》第6卷,军事科学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第117页)政治局紧急会议结束后,毛泽东还与高岗、彭德怀进一步研究了志愿军出国时间、渡江方案,以及东北对志愿军后方供应保障问题。
14日清晨,由于天气不好,飞机飞行有困难。根据毛泽东的指示,高岗乘火车离京返回沈阳,立即召集志愿军、东北军区和东北局的负责人开会,传达了政治局的最后决定,宣布立即作入朝的各项准备,并决定准备召开参战部队师以上干部动员大会。
14日全天,毛泽东与彭德怀又详细研究了志愿军的出兵和作战方案。毛泽东问彭德怀:在这情况下,可不可以打,苏联是不是完全洗手?彭德怀说:这是半洗手,也可以打。最后,毛泽东讲:即令打不过也好,他总是欠我们一笔账,我什么时候想打,就可以打,否则我们将来再想打,就无口可借了。(《党的文献》,1995年第6期,第87页)毛泽东与彭德怀最后确定,志愿军各部于10月18日或19日分批渡江,先在平壤以北适当山岳地区组织防御,待机歼敌。
10月14日21时,毛泽东将中共中央政治局10月13日作出的关于立即出兵援朝的决定和第一步作战方案及志愿军入朝作战的方针和部署,电告在苏联的周恩来,其要点如下:"(一)我已告彭在他到德川研究情况后,在平壤、元山铁路线以北德川、宁元公路线以南地区构筑两道至三道防御阵线。如敌来攻,则在阵地前面分割歼灭之,如平壤美军元山伪军两路来攻则打孤立较薄弱之一路……(二)美军现尚停留在三八线,它进攻到平壤需要时间,由平壤再向德川进攻又需要时间……(三)我军决于10月19日开动,先头军步行200公里至德川须7天,休息一二天,可于10月28日在德川、宁远以南地区开始构筑工事。全军26万人渡过鸭绿江需要10天时间,即要到10月28日可以渡江完毕。
(四)为着准备在11月内在敌进攻德川区域时打一个胜仗,我们决定还是26万人(12个步兵师、3个炮兵师)均开进为好……(五)在我军开进半数修筑工事期间,朝鲜人民军方面还是继续抵抗,尽可能迟滞美伪军前进为有利。"(《毛泽东军事文集》第6卷,军事科学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第122~123页)毛泽东为什么将上述决定告知周恩来?因为"斯大林本来希望我们出动6个师"而中央根据彭德怀的建议改变了原来的方案,将12个步兵师和3个炮兵师及战车团、高炮团、工兵团等全部出动,中央认为这种改变出兵方案,有必要通告苏方,以使苏联方面了解我国出兵情况,从而尽快解决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困难。
10月15日清晨,彭德怀乘飞机自北京飞回沈阳。这一天,他在沈阳一面部署志愿军出兵援朝的各项准备工作,一面又利用短暂时间视察了鞍山钢铁厂和沈阳兵工厂。因为他知道东北是我国重工业基地,打仗要靠重工业,战争的胜负,除了人是主要的因素外,武器是重要的因素。
第一部分 19.是美国人逼着我们打这一仗的——…
当他在沈阳参观了刚试制生产的6管火箭炮实弹射击后,又惊又喜地称赞工厂的负责同志说:"你们工作很有成绩!我们也有自己的火箭炮了。"他还亲切地鼓励职工们加紧生产,支援前线,要在技术上精益求精,并指示工厂领导要采取措施,改革工人的生活条件和劳动条件。
15日,由于"联合国军"已全面开始围攻平壤,平壤危在旦夕。金日成首相特派副首相兼外务相扑宪永前来沈阳会见彭德怀。朴向彭说明敌军已逼近平壤,金首相要求中国尽快出兵,并希望与彭德怀同志早日会面。彭德怀告诉朴:"我们中央已最后决定,预定自10月19日开始,部队分批渡江,希望人民军继续阻击敌人,迟滞敌人,我同高岗今天要赶赴安东,去布置13兵团部队渡江计划……"彭德怀并邀请朴和他一起赴安东。
16日上午,在安东召开了志愿军师以上干部大会,彭德怀首先宣布了中共中央政治局关于立即出兵援朝的决定,随后他分析了朝鲜战场的形势,阐明了抗美援朝的重要战略意义。
他说:"现在美军及南朝鲜军队正向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疯狂进攻,局势是很严重的,我们对于兄弟党和领国遭受侵略,应该采取什么态度呢?中央经过反复认真讨论后,认为不能置之不理,决定大力支援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反抗侵略者,帮助他们争取独立自由和解放,我认为中央这种决定是非常正确的……我们如果不积极出兵支援朝鲜革命政府和人民,国内外反动派的气焰就会高涨,亲美派就会更加活跃,如果让美帝占领了整个朝鲜半岛,那对我国就是个直接威胁、国防边防都会处于极不利的地位。"他在讲话中严肃批评了"恐美病"思想,指出:"敌人在武器装备方面是占绝对优势,但我们在战术方面就比敌人强,坚决勇敢,敢于近战,送炸药、拼刺刀、投手榴弹等,这些就是敌人所害怕的。"
根据朝鲜北部山高林密,地形狭窄,三面临海的特点,彭德怀还指出:"过去我们在国内战争中所采取的大踏步前进和大踏步后退的运动作战方式,在今天的朝鲜战场上不一定适用。"为此,"志愿军在战术上要采取阵地战与运动战相结合的形式,如敌人来攻,我们要把敌人顶住,一旦发现敌人的弱点,即迅速出击,插入敌后,坚决包围歼灭之。我们的战术是灵活的,不是死守某一阵地,但在必要时,又必须坚守阵地。"针对志愿军出国作战的新情况,他特别强调:"我们是共产党员,是国际主义者,这次出兵援助朝鲜人民援助兄弟党,是我们应尽的义务。援助朝鲜也就是巩固我们的国防,因此,我们进入朝鲜后,千万不要骄傲,不要以大国援助者的身份自居。对朝鲜的党、人民政府、人民军队和广大人民群众要切实尊重他们。"
彭德怀最后强调入朝作战要作长期艰苦的打算,要发扬我军的光荣传统,严格遵守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切实遵守纪律,尊重朝鲜政府和朝鲜人民的风俗习惯,各级领导干部要多研究新情况,多想新办法,只要发挥群众力量,就能胜利地完成党中央和毛主席交给我们的光荣任务。
第一部分 20.是美国人逼着我们打这一仗的——…
就在中国人民志愿军积极准备渡江出国与美军作战的同时,在美国方面,却出现了十分乐观的气氛,美国五角大楼的官员们认为"苏联和中国出兵干涉的时机已过"。所以他们判断美军在向鸭绿江边前进时,不会受到阻碍。麦克阿瑟猖狂扬言要在感恩节(1950年11月23日)前占领北朝鲜,直达鸭绿江边。他在一次记者招待会上说:"联合国军的空军具有绝对优势,共产党人要跨过鸭绿江进入朝鲜,他们的军队就会损失一半","红色中国的干预会被迅速报复的威胁所吓住"。美方要员们根本就没把中国放在眼里,更没料到经过长期战乱、百废待兴的新中国竟敢与美国相抗衡。这些错误的判断,是美国政府的战略上的重大失策,也是导致美军在朝鲜战场上失败的基本原因。彭德怀在安东部署渡江方案时曾说:"麦克阿瑟越猖狂,对我们越有利,我们可以利用敌人的错误判断,隐蔽渡江,对敌人进行突然反击。"
美国总统杜鲁门的头脑毕竟还是比较清醒些,他在进入10月以来,不断收到来自各方面判断中国可能要出兵的情报,这些情报有的估计:"中共在满洲已集结了30万人的兵力。"
有的估计"中共约有45万人的军队正在满洲集结",这使杜鲁门"对中国在北朝鲜进行干涉的可能性日益担心。"于是杜鲁门紧急决定,必须和麦克阿瑟进行当面磋商,以便从麦克阿瑟那里得到关于中国出兵的第一手材料和判断。
10月15日,杜鲁门由华盛顿乘飞机经过30个小时的飞行,飞抵太平洋上的威克岛,与麦克阿瑟当面会谈。杜鲁门问:"中国进行干涉的可能性怎样?""可能性极为微小。中国在满洲约有30万军队,其中不超过10万至12.5万人部署在鸭绿江边,但只有5万至6万人能够渡江作战,他们没有空军,如果中国人试图前进到平壤,那将会出现一场最大规模的屠杀。"麦克阿瑟毫不含糊地回答。他向杜鲁门断言保证:"朝鲜战局是赢定了。中国共产党人不会进攻,我认为到感恩节,正规抵抗在整个全朝鲜就会终止。"
杜鲁门和麦克阿瑟的会谈,使美国政府认为侵朝战争已近尾声。于是,杜鲁门亲自授予麦克阿瑟一枚橡叶勋章,以示对麦克阿瑟在朝鲜所谓卓越功绩的表彰后,于10月16日返回美国旧金山。17日,他得意地向全国发表广播演说:"我们在美国国内的人们对我们自己的陆、海、空军和陆战队战士们的卓越成就特别感到自豪。联合国要求我国为联合国提供第一位司令官也是我们莫大的光荣。我们有这么一位合适的人选来完成这个历史使命,真是全世界的幸运。这个人就是道格拉斯·麦克阿瑟将军──一个非常伟大的战士。"
就在杜鲁门和麦克阿瑟为暂时的胜利兴高采烈的同时,中国人民志愿军在彭德怀司令员的领导下,正紧张地为出国作战加速准备工作。
10月15日上午5时,毛泽东致电高岗与彭德怀,指出:"我军先头军最好能于17日出动,23日到德川地区。休息一天,25日开始筑工事制敌先机。第二个军可于18日出动,其余可在尔后陆续出动,10天内外渡江完毕,请酌办。"(《毛泽东军事文集》第6卷,军事科学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第124页)17日上午,彭德怀指示参谋长解方带作战参谋龚杰随朴宪永过鸭绿江到达新义州李委员长处,商谈彭德怀司令员和志愿军渡江后进一步展开行动的具体安排。下午,彭德怀与高岗乘飞机返回沈阳与东北局、东北军区等领导同志进一步研究志愿军出国作战的装备器材、被服和医院的保障问题。
第一部分 21.是美国人逼着我们打这一仗的——…
但此时,彭、高突然又接到了邓华和洪学智等的来电称:昨日渡江部署会议结束后,经过讨论,许多同志表示,现在部队高射炮太少,又无空军支援,敌人可集中大量飞机、大炮、坦克,毫无顾虑地向我阵地进行大规模攻击。而朝鲜多为山地水田,天寒地冻,工事更不好挖,如敌大举进攻,则阵地很难坚持。大家认为,各项准备工作也不充分,政治思想未普遍深入动员,建议渡过冬季明春再出动为宜……彭德怀和高岗接到来电后,感到此事有关战略全局,问题重大。正好这时又接到了毛泽东17日下午5时发来的急电,令他俩于18日乘飞机火速回京。这是因为周恩来定于18日自莫斯科回北京,所以毛泽东电告彭、高:"对出兵时间,以待周18日回京向中央报告后确定为宜。"并要求彭、高紧急回京参加中央会商。
18日清晨,彭德怀与高岗乘飞机返回北京,当面向毛泽东主席汇报了渡江部队的情况和邓、洪17日来电内容。
此时敌进甚速,平壤告急。就在当日晚召开的中央会议上,当周恩来和彭德怀各自汇报了情况后,毛泽东主席最终决断说:"现在敌人已围攻平壤,再过几天敌人就进到鸭绿江了。
我们不论有天大的困难,志愿军渡江援朝不能再变,时间也不能再推迟,仍按原计划渡江。"
随后毛泽东又指示彭德怀先以电话通知邓华、洪学智等,要求志愿军各部队严格保密,严密伪装,立即进行政治动员,补足食品弹药,召开誓师大会,立即准备出国作战。
10月18日21时,彭德怀在北京奉毛泽东指示,以毛泽东的名义,给邓、洪、韩、解及东北军区副司令员贺晋年发出了特急绝密电报。电文如下:"邓、洪、韩、解并告贺副司令:4个军及3个炮兵师决定按预定计划进入朝北作战。自明(19日)晚从安东和辑安线开始渡鸭绿江。为严格保守秘密,渡江部队每日黄昏开始至翌晨4时即停止,5时以前隐蔽完毕,并须切实检查。为取得经验,第一晚(19日晚)准备渡2个至3个师,第二晚再增加或减少,再行斟酌情形,余由高岗、德怀面告。"(《毛泽东军事文集》第6卷,军事科学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第125页)同一天,为加强和统一志愿军司令部的指挥机构,中央军委发布命令,决定:彭德怀的临时指挥所与原东北边防军司令部合并,组成中国人民志愿军总部,彭德怀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邓华、洪学智、韩先楚为副司令员,解方为参谋长。
当此紧张时刻,一个统一的精干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总部正式成立了。同时,志愿军各路渡江部队亦开始向鸭绿江边急速开进,中华人民共和国伟大的轰轰烈烈的抗美援朝战争的序幕就此揭开了。
10月19日清晨,彭德怀、高岗由北京乘飞机火速赶回安东。当天黄昏时分彭德怀仅带了一名参谋,两名警卫员和一部电台乘一辆吉普车,在渡江部队的先头,开始跨过鸭绿江大桥。在硝烟弥漫、炮声隆隆的朝鲜战场上,我党我军的一代名将──彭德怀又开始导演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最为威武雄壮的一幕战争活剧。
第一部分 22.是美国人逼着我们打这一仗的——…
从10月1日晚金日成要求中国出兵,到19日晚中国人民志愿军过鸭绿江一共18天。
在这18天的决策过程中,对毛泽东和中国共产党来说,却似乎走过一个漫长的路程。这18天,一个又一个的困难出现在他的面前。他要对世界大势作出正确的分析和判断,对敌我友三方的情况和发展趋势进行全面的了解。在复杂多变的情况下,要能应付自如,迅速作出决断。更重要的是,要以充足的理由耐心地去说服自己的战友和同志。这是毛泽东一生中最为艰难的一次决策。20年后的1970年10月10日,毛泽东、周恩来会见金日成时,共同回忆了这段曲折的历史过程。毛泽东说:"事情总是这么弯弯曲曲的。在那个时候,因为中国动动摇摇,斯大林也就泄了气了,说:算了吧!后头不是总理去了吗?是带了不出兵的意见去的吧?"周恩来说:"两种意见,要他选择。我们出兵就要他的空军支持我们。"毛泽东说:"我们只要他们空军帮忙,但他们不干。"周恩来说:"开始的时候,莫洛托夫赞成了,以后斯大林又给他打电话说,不能用空军支援,空军只能到鸭绿江边。"毛泽东说:"最后才决定了,国内去了电报,不管苏联出不出空军,我们去。我看也还是要感谢苏联,它总帮助了我们军火和弹药嘛,算半价。还有汽车队呀。"(毛泽东同金日成谈话记录,1970年10月10日)对毛泽东出兵援朝的决策,彭德怀在1957年5月15日审察《抗美援朝战争经验总结》初稿时评价说:"这个决心不容易定下,这不仅要有非凡的胆略和魄力,最主要的是具有对复杂事物的卓越洞察力和判断力。历史进程证明了毛主席的英明正确。"
四、在新的战场与新的对手作战,毛泽东提出"零敲牛皮糖"等新的指导方针,中国人民志愿军经过浴血奋战,终于赢得了抗美援朝战争的伟大胜利1950年10月19日,中国人民志愿军各部队遵照毛泽东主席的命令,分别由安东、长甸河口、辑安等处渡过鸭绿江,开赴朝鲜战场,在彭德怀司令员率领下,开始了伟大的抗美援朝战争,同兄弟的朝鲜人民一道,英勇奋战在保卫世界和平、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最前线。
作为中国最高统帅的毛泽东从这一天起,也把全副精力集中到抗美援朝的战争中了。
在国外战场上同具有高度现代化的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作战,对于一生中指挥过无数次战役战斗的毛泽东来说,是一个新的课题。他尽管具有高人一筹的战略指导思想和丰富的战争经验,但要取得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还需要在实践中积累和总结新的经验。
志愿军入朝前夕,毛泽东曾设想:利用敌人东西对进的时机,志愿军在平壤、元山铁路线以北德川、宁远公路线以南地区,也就是朝鲜半岛的细腰部(又称蜂腰部)地区以北,构筑两道至三道防御阵线。如果敌来攻,则在阵地前面分割歼灭之;如果平壤美军、元山南朝鲜军两路来攻,则打孤立较薄弱之一路。在六个月内,如敌人固守平壤、元山不出,则我军也不打平壤、元山。在我军装备训练完毕,空中和地面上均对敌人具有压倒的优势条件之后,再去攻平壤、元山等处。这就是说,六个月以后再谈攻击的问题。(《毛泽东文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05页)然而,志愿军入朝之后,敌情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美军和南朝鲜军变东西对进为分路大举北上,快速向中朝边境逼近。根据敌情变化,毛泽东迅速调整作战部署。他机敏果断地抓住美军犯的一个大错误的时机,即"美伪均未料到我志愿军会参战,故敢于分散为东西两路,放胆前进";"此次是歼灭伪军三几个师争取出国第一个胜仗,开始转变朝鲜战局的极好机会"。(毛泽东致彭德怀等电,手稿,1950年10月21日)决心变原定先阻敌6个月后再进攻的部署,改为立即进行第一次进攻战役。他在给邓华(第十三兵团司令员,后任志愿军副司令员)的电报中指出:"现在是争取战机问题,是在几天之内完成战役部署以便几天之后开始作战的问题,而不是先有一个时期部署防御然后再谈攻击的问题。"
第一部分 23.是美国人逼着我们打这一仗的——…
为了打胜出国后的第一仗,毛泽东废寝忘食、反复思考、精心运筹,战役指导方针也逐步考虑成熟。10月23日,他致电彭德怀指出:朝鲜战局,就军事方面来说,决定于三点。
第一,目前正在部署的战役是否能利用敌人完全没有料到的突然性全歼两个、三个甚至四个伪军师。此战如果是一个大胜仗,则敌人将被迫作重新部署,立即处于被动地位;如果这次突然性的作战胜利不大,使我不得不于阵前撤退,则形势将改为于敌有利。第二,敌人飞机杀伤我之人员、妨碍我之活动究竟有多大。如果我能利用夜间行军作战做到很熟练的程度,则我军可以继续进行野战及打许多孤立据点,如此便有迫使美国和我进行外交谈判之可能;如果敌人飞机对我的伤亡和妨碍大得使我无法进行有利的作战,则在我飞机条件尚未具备的半年至一年内,我军将处于很困难的地位。第三,如果美国再调5个至10个师来朝鲜,而在这以前我军又未能在运动战中及打孤立据点的作战中歼灭几个美军师及几个伪军师,则形势也将于我不利;如果相反,则于我有利。以上这几点,均可于此次战役及尔后几个月内获得经验和证明。总之,我们应在稳当可靠的基础上争取一切可能的胜利。(《毛泽东文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07~108页)毛泽东提出的这个战略的和战役的指导思想,对于志愿军取得第一次战役以及以后几次战役的胜利,具有重要意义。
根据战场敌情和毛泽东的指示,彭德怀对第一次进攻战役进行了具体部署。
10月25日,志愿军第四十军对向北进犯的南朝鲜军1个加强营发起攻击并将其全歼。
这一天,也成为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纪念日。至11月6日,第一次战役结束,歼敌1.5万余人,其中包括全歼美"王牌军"骑兵第一师一个团、击溃另一个团,狠刹了一下敌军的威风,将敌军从鸭绿江边打退到清川江以南,粉碎了敌在感恩节前占领全朝鲜的计划,初步稳定了战局。
中国人民志愿军突然出现在朝鲜战场和第一次战役的胜利,震惊了全世界。毛泽东预计到新的恶战不可避免,立即命令第九兵团3个军12个师入朝参战,使在朝鲜战场上的志愿军总兵力增加到9个军30个师38万余人。毛泽东还针对敌人可能发动的新的进攻,批准了彭德怀提出的诱敌深入的方针和在西线以战役反击粉碎敌人进攻的部署,并指出:"德川方面甚为重要。我军必须争取在元山、顺川铁路线以北区域创造一个战场,在该区域消耗敌人的兵力,把问题摆在元山、平壤线的正面,而以德川、球场、宁边以北以西区域为后方,对长期作战方为有利。"(毛泽东给彭德怀的电报,1950年11月5日)"联合国军"遭打击后虽知道中国人民志愿军已入朝作战,但仍错误地估计中国不敢与之进行大规模较量,因而又于11月24日发动了企图在圣诞节前结束的"总攻势"。志愿军根据诱敌深入方针将敌诱至预定歼敌地区,尔后于11月25日和27日在西东两线发起第二次战役。至12月24日,战役胜利结束,共歼敌3.6万余人,其中美军2.4万余人,迫使"联合国军"退到"三八线"以南。
志愿军连续取得两次战役的胜利,人们在欢欣鼓舞的同时,速胜的思想开始在一些人的头脑中滋长。如何估量朝鲜战局的发展前途,毛泽东在第二次战役发起后不久会见金日成时就曾估计有两种可能:"战事有可能迅速解决,但也可能拖长,我们准备至少打一年,朝鲜方面也应作长期打算。"(毛泽东同金日成谈话要点,1950年12月3日)第二次战役结束后,毛泽东对朝鲜战局的发展前途进一步做出明确判断:"战争仍然要做长期打算,要估计到今后许多困难情况。要懂得不经过严重的斗争,不歼灭伪军全部至少是其大部,不再歼灭美英军至少四五万人,朝鲜问题是不能解决的,速胜的观点是有害的。"(毛泽东致彭德怀、朴一禹并告金日成、高岗电,1950年12月26日)毛泽东的远见卓识和清醒判断使人们克服了速胜的错误思想,进一步树立了持久作战的观念。
第一部分 24.是美国人逼着我们打这一仗的——…
"联合国军"遭两次打击后为挽回败局,玩起了"先停火,后谈判"的阴谋,妄图争取喘息时间,卷土重来。
对敌人玩弄的一手,毛泽东早有预料。早在美国操纵联合国非法通过"停火决议"前的11天,毛泽东在会见金日成时就提出:"敌人有可能要求停战,我们认为必须敌人承认撤出朝鲜而首先撤至三八线以南,方能谈判停战。最好我们不仅拿下平壤,而且拿下汉城,主要是消灭敌人首先是全歼伪军,对促进美帝撤兵会更有力量。"(毛泽东同金日成谈话要点,1950年12月3日)为了打破敌人的阴谋,毛泽东在12月13日电示志愿军:"我军必须越过三八线。如到三八线以北即停止,将给政治上以很大的不利。""此次南进,希望在开城南北地区,即离汉城不远的一带地区寻歼几部分敌人。"(毛泽东致彭德怀并告高岗电,1950年12月13日)根据毛泽东的战略意图,为了不给敌人以喘息的时间,志愿军在部队十分疲劳、战斗减员达4万余人且很多战士还没有穿上御寒棉衣的情况下,与朝鲜人民军一起,于12月31日发起了第三次战役。志愿军6个军和朝鲜人民军3个军团一举突破了"联合国军"正面约200公里、纵深15~20公里的防线,尔后乘胜向南推进80~110公里,于1951年1月8日结束战役。这次战役,歼敌1.9万余人,迫使"联合国军"退守"三七线"附近,粉碎了其据守"三八线",整顿军队,再行北犯的企图。
下一页 尾页 共6页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