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世界近代后期哲学思想史

_5 周一良(现代)
是他毕竟是一个人;在用迂回曲折的语言发表意见的时代里,他怕把话简单
明了地说出来,因为他不敢前进到自己的原理的最后结果;对于不惜一切地、
彻底地接受全部真理,他还缺少英雄的气概。”②
赫尔岑站在唯物主义立场上批判了唯心主义,探讨和阐发了许多辩证法
原理,这是他的历史功绩之一。然而由于他未能把辩证法和唯物主义有机地
统一起来,因而他的唯物主义是不彻底的,当他考察社会历史时,没能跳出
历史唯心主义的巢穴。尽管他在历史观上也提出过一些有价值的、积极的思
想,如他指出了社会上存在着阶级和阶级斗争的事实,试图找出社会发展的
客观规律等,但他不懂得物质生产活动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把意识或
① 《科学中华而不实的作风》,商务印书馆1981 年版,第68 页。
① 转引自山东人民出版社1987 年11 月版《西方著名哲学家传略》一书。
② 《科学中华而不实的作风》,第69 页。
----------------------- Page 37-----------------------
科学看作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所以,他没有超越旧唯物主义世界观的范
畴,没有也不可能上升到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水平。
2.“伟大的俄国革命家”——车尔尼雪夫斯基的哲学思想
尼古拉·加甫里洛维奇·车尔尼雪夫斯基(1828—1889)是19世纪俄国
伟大的革命民主主义者、唯物主义哲学家。他生于俄国萨拉托夫的一个神甫
的家庭。1846年进彼得堡大学学习,深受当时俄国和西欧进步思想和革命运
动的影响,成为坚定的革命民主主义者和沙皇专制及农奴制的坚决批判者。
从1853年起,他在彼得堡从事著述活动,在杂志上发表许多学术论文、政论
和评论文章,并于1855—1862年间担任当时著名的《同时代人》杂志的负责
人。他还参加秘密革命活动,与流亡伦敦的俄国革命家赫尔岑协商共同开展
反对沙皇政权的斗争,并起草和组织散发革命传单,号召农民、士兵和革命
青年准备武装起义。1862年,《同时代人》被沙皇政府勒令停刊,车尔尼雪
夫斯基也被捕入狱,后被判处长期苦役,流放西伯利亚。在监禁和流放期间,
他始终坚贞不屈,保持了革命家的气节。他在西伯利亚的苦役场和流放所度
过了20多年,直到去世前不久,才被准许回到故乡。
车尔尼雪夫斯基的著述活动是多方面的,涉及哲学、经济学、美学、文
学、社会学等各个领域。他的最主要的哲学著作是1860年发表在《同时代人》
杂志上的《哲学中的人本主义原理》。
车尔尼雪夫斯基继承和发展了别林斯基和赫尔岑的哲学思想,同时受到
费尔巴哈哲学的深刻影响,为俄国奠定了坚实的唯物主义传统。
车尔尼雪夫斯基直截了当地承认他在世界观方面是“费尔巴哈的忠实信
徒”。他按照费尔巴哈的哲学观点去解决思维与存在、精神与物质的关系问
题。他坚持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指出,凡存在的东西都是物质,自然界的一
切事物、现象都是统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从而否认任何不依赖于物质的“精
神实体”的存在。同费尔巴哈一样,他把人看作是自己的唯物主义的基础,
把自己的哲学称之为“人本学”或“人本主义”。他根据自然科学、尤其是
生物学的材料来证明自己的人本主义观点。他认为,人只有一个统一的本性,
人体所发生的和表现出来一切,都是按照他的一个实在的本性进行的。在他
看来,哲学所研究的人,同医学、生理学所研究的人是一样的。就是在这个
基础上,他提出了他的“哲学中的人本主义原理”。然而,他没有停留在费
尔巴哈的人本主义唯物主义水平上,而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把唯物主义向
前推进了。作为一位伟大的革命家,车尔尼雪夫斯基不象费尔巴哈那样“过
多地注意自然,过少地注意政治”,而是强调哲学与政治的关系,认为哲学
是有党性的,哲学家是某一个政党的代表人。他把人本主义与农民革命思想
结合起来,得出了革命的结论,并力图用以指导革命实践。
车尔尼雪夫斯基与费尔巴哈完全抛弃黑格尔哲学的简单态度不同,他对
黑格尔哲学采取分析的态度。他既尖锐地批评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的错误,
又充分肯定黑格尔的辩证法对哲学发展的重大贡献。他和赫尔岑一样,称黑
格尔的辩证法是“革命的代数学”,同时也看到了黑格尔辩证法的局限性和
不彻底性,看到了黑格尔哲学的体系 (结论)和方法(原则)之间的矛盾。
他说:“黑格尔是不彻底的,他每一步都自相矛盾。”“黑格尔的原则是非
常有力、非常宽广的,可是结论却狭隘和渺小;尽管他有巨大的天才,这位
伟大的思想家却只有力量说出一般的观念,但是要不屈不挠坚持这些原理,
从这些原理合乎逻辑地发展出一切必然的结论的力量,却还不够……,而且,
----------------------- Page 38-----------------------
他不仅不能从他的原则做出结论,——就是原则本身,他也没有完全了然于
胸,在他还是模糊不清的。”①
车尔尼雪夫斯基继承和发展了黑格尔的辩证法原则,但又与黑格尔不
同,他从辩证发展思想得出了非常革命的结论。他用辩证法思想来论证旧的
社会制度的灭亡和新的社会制度的产生的规律性,论证劳动人民进行社会革
命的历史必然性。他在一系列著作中论述和阐发了质量互变、对立面的斗争、
否定之否定等辩证法原理,并将这些辩证法原理具体运用到社会历史观方
面,使之为革命斗争服务,从而把俄国革命民主主义者的辩证法思想发展到
了更高的阶段。但是,他的辩证法是不彻底的,不完善的;而且他没有把唯
物主义和辩证法有机地结合起来。他只是做到了非常接近于辩证唯物主义,
而他始终未能成为一个辩证唯物主义者。
在认识论方面,车尔尼雪夫斯基从唯物主义观点出发,深刻地批判了19
世纪70年代在俄国广泛流行的康德的唯心主义先验论和不可知论。他确信人
类具有认识世界的能力,自然界的一切对象及其属性都是能够被认识的。随
着科学的发展和时间的推移,人们就能够在许多对象中认识到从前没有被历
史运动充分揭露而为我们忽视的那些方面。他指出,那种否认人类有认识世
界本来面目 (即所谓“自在之物”)的能力的康德的不可知论,是和科学不
相容的。康德的“直觉的先天形式”是用来反对唯物主义的,并且“是康德
为了捍卫意志自由、灵魂不死、上帝存在、关于世间众生幸福和他们来世美

满生活的神旨而想出来的”。在车尔尼雪夫斯基的认识论中包含有不少辩证
法因素,这些辩证法思想特别明显地表现在他对下列问题的解决上,即:关
于人的知识的相对性和世界的可知性之间的关系问题,关于相对真理与绝对
真理的关系问题,关于认识过程无止境问题,等等。车尔尼雪夫斯基对于真
理的具体性问题的论述是尤其值得称道的。他说,对任何问题都不能抽象地
下判断。“一般的、抽象的箴言是不能令人满意的。”“这个规则可以用这
个公式来表示: ‘抽象的真理是没有的,真理总是具体的。’”“一切都以

环境、时间和地点为依归。” 车尔尼雪夫斯基已经意识到了实践在认识中的
作用,提出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的思想。他说:“实践,是个伟大的揭
发者,它暴露一切欺人和自欺,不但在实践的事实上,甚至在感情和思想的
事情上也是如此。因此,今日在科学上,实践是判断一切争端的主要标准。
‘凡在理论上必须争论的一切,那就干脆用现实生活的实践来解决。’”又

说:“‘实践’是一切理论的无可争论的试金石。”这些思想都是非常可贵
的,可是他对实践的理解却未能完全摆脱旧唯物主义的局限性。
在社会历史观方面,车尔尼雪夫斯基的思想中包含有许多唯物主义因素
和天才的猜测,并且还有许多极其宝贵的历史辩证法思想。例如,关于社会
历史发展规律性的思想,关于人类历史发展的不可遏止性和前进性的思想,
关于社会按照否定之否定规律发展的思想,关于新东西的不可战胜性和新东
西最终必定战胜旧东西的思想,关于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起决定性作用的
思想,等等。然而,他在解决社会历史观的根本问题时仍是一个唯心主义者。
① 《车尔尼雪夫斯基选集》上卷,三联书店1958 年版,第451 页。
① 《车尔尼雪夫斯基选集》下卷,三联书店1959 年版,第550 页。
② 《车尔尼雪夫斯基选集》上卷,第421、422 页。
③ 同上书,第114、113 页。
----------------------- Page 39-----------------------
他不理解物质生产方式在社会生活中的决定性作用,而是把智力、知识看作
推动历史前进的基本力量,特别是他在所谓永恒不变的人类本性中去寻找决
定社会历史发展的终极原因。因此,他始终未能彻底克服旧唯物主义者的根
本缺陷。
车尔尼雪夫斯基的伦理学说是他的革命民主主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他认为“所有的人都是利己主义者”,但他反对资产阶级损人利己的道德观。
他提出并论证了自己的以不损人为前提的“合理的利己主义”道德理论。他
的“合理的利己主义”的最高原则就是:“全人类的利益高于个别民族的利
益,全民族的利益高于个别等级的利益,多数等级的利益高于少数等级的利

益。”而这样一来,这种“合理的利己主义”实际上便成了以个人为社会进
步和人民幸福而斗争为核心的道德理论了。它不仅宣扬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
相结合,而且着重强调了前者必须服从后者。车尔尼雪夫斯基这种充满革命
民主主义精神的“合理利己主义”的道德理论,曾在俄国历史上起过非常积
极的作用,培养并鼓舞了一大批同沙皇反动统治进行英勇斗争的青年革命
家。它甚至对一些无产阶级革命家(如季米特洛夫)世界观的形成也起过很
大的影响。当然我们也要看到,这种伦理学说毕竟不是科学的,它是一种超
阶级、超历史的人性论的道德观。它带有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明显错误——
把人仅仅看作是自然的一部分,从而忽视了人的社会性。
车尔尼雪夫斯基是俄国最早的社会主义者之一。他深刻地批判了资本主
义制度,主张在大规模机器生产的基础上实行社会主义。他相信俄国发展的
特殊道路可以避免资本主义,幻想通过旧的农民村社过渡到社会主义。实际
上,他的社会主义是空想社会主义。他把农民的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混
为一谈,他的关于俄国可能由封建农奴制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结论,不是
俄国本身政治经济发展的客观辩证法的反映,而是从否定之否定这一辩证法
规律推导出来的。不过,他的空想社会主义是同革命民主主义不可分割地联
系在一起的。因此,他的空想社会主义在19世纪50—60年代俄国的具体条
件下,是起了历史进步作用的;尽管他的这些错误观点对以后俄国革命和马
克思主义在俄国的传播产生了消极的影响。
总之,车尔尼雪夫斯基是一个把理论和实践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的真正的
革命理论家和革命实践家。正如普罗米修斯为了使人类得到光明而盗天火一
样,车尔尼雪夫斯基完全为了寻找指导革命斗争的理论,为了解救苦难深重
的俄国人民而辛勤地从事理论探索和著述。当然,由于落后的俄国社会条件
和长期流放的限制,他虽然是同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同时代人,但他的思想却
始终未能上升到辩证唯物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高度。他的哲学思想虽
然包含有不少辩证法的因素,虽然在许多地方超过了费尔巴哈,但总的来说,
他仍然未摆脱费尔巴哈人本主义唯物主义的严重影响,不能做到把唯物主义
和辩证法有机地结合起来。他的社会历史观虽然包含有不少历史唯物主义因
素,但基本上仍然是唯心主义的。他的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和“合理的利己主
义”理论,乃是这种唯心史观的最明显的具体表现。
① 《车尔尼雪夫斯基选集》下卷,287 页。
----------------------- Page 40-----------------------
五、现代西方哲学的思想先驱
1.唯意志主义的创始人
——德国的叔本华及其哲学思想
阿瑟·叔本华(1788—1860)是19世纪德国哲学家,唯意志主义的创始
人。祖籍荷兰,出生在德国的但泽(即今波兰格坦斯克),父亲是个银行家,
1805年因经商受挫,精神忧郁,自杀而死。母亲约荷娜是当时颇有名望的一
个小说家,但叔本华与其母亲却因性情不合而不睦。父亲曾对叔本华寄以厚
望,希望他能成为一个具有世界眼光的大商人,1800年送他到汉堡一所有名
的培养未来商人的学校读书,可是“有心栽花花不开”,叔本华对经商不感
兴趣,却对文科学习兴趣很大。1807年进一所文科中学学习。1810年入哥廷
根大学学医,后改学哲学,研究柏拉图和康德的著作。1814年以《充足理由
律的四重根》获得耶拿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后来在魏玛、德累斯顿研究哲学
和佛学。1822年被聘为柏林大学讲师。当时德国各大学讲坛大都被以黑格尔
为代表的理性派哲学家所把持,叔本华对此不满,欲与之一争高低。他将自
己的授课时间故意选定在黑格尔授课的同一时间,意图对垒较量。结果遭到
惨败,愤而离开讲坛,靠父亲的遗产生活,独自从事学术研究。1831年8月,
柏林爆发鼠疫,叔本华离开使他失望的柏林,到莱因河畔的法兰克福定居,
埋头研究与写作,孤栖于一个小旅馆里,以狗为伴,终其一生。叔本华的主
要著作有:《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1819)、《论自然意志》(1836)、
《伦理学的两个根本问题》(1841)、《附加与补充》(1851)等。其中,
《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最为集中地阐述了他的哲学。
叔本华对自己的哲学颇为自负,声称提出了一种与以往哲学方法根本不
同的哲学方法,从而使欧洲哲学的发展发生根本的转折。他因此认为自己的
著作,特别是《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必为后人一切著作的源泉。然而
在40年代以前,叔本华一直被人冷落,他的著作出版后往往无人问津。随着
19世纪40年代欧洲、特别是德国社会历史条件的急剧变化,人们已由对理
性的信任转入对现实的不安与忧虑。叔本华的哲学因适应了这种忧郁的悲观
主义情绪而受到欢迎,叔本华本人也因而声名大震。他70岁生日时,收到来
自世界各地的很多贺词。临去世的前一年,他又看到自己的著作《作为意志
和表象的世界》第3版受到空前的欢迎,感到非常欣慰。他在这一版的序言
中,对自己的哲学命运作了总结:“当这本书第一版问世时,我才30岁,而
我看到这第三版时,已经72岁了。对于这一事实,我总算在彼特拉克的名言
中找到了安慰,那句话是:‘谁要是走了一整天,傍晚走到了,就该满足了。’
我最后毕竟也走到了。在我一生的残年,既看到自己的影响开始发动,同时
又怀着我这影响将合乎流传久远和发迹迟晚成正比这一古老规律的希望,我
已心满意足了。”
1860年9月21日,叔本华因肺炎恶化而去世,享年72岁。他的临终遗
言是:“希望爱我哲学者能不偏不倚、独立自主地理解我的哲学”。
(1)唯意志主义的本体论
叔本华认为,在他之前的一切哲学,不是从客体出发引出主体,就是从
主体出发引出客体,二者必居其一,但各有其谬误之处。他既不想从客体出
发,也不想从主体出发,而是想从表象 (即现象)出发,他在《作为意志和
----------------------- Page 41-----------------------
表象的世界》中提出的命题是:“‘世界是我的表象’:这是一个真理,是
对于任何一个生活着和认识着的生物都有效的真理。”他认为,人所认识到
的一切事物并不是本身就存在着的东西,而只是呈现于人的表象、即意识中
的东西,它们只是作为人的表象而存在着。例如,人的确知道有太阳、地球,
但是人所知道的其实“并不是太阳、地球,而永远只是看见太阳的眼睛,摸
到地球的手;人周围的世界只是作为表象而存在,也就是说,只存在于对另
一种东西的关系中,这种东西就是表象者。也就是人自身”。他把自己哲学
的出发点,建立在“世界是我的表象”上,认为只有这一点,才是无可怀疑
的真理。“一切存在物,即整个世界,只是观察者的观察物,简言之就是表
象,——没有比这更无疑问,更无依赖于一切其他东西,更不需要证明的真
理了。”
由此,叔本华把经验和科学的对象都归结为表象(现象)世界。在他看
来,科学总是用因果性、空间、时间、杂多性、必然性等等范畴去解释它们
所研究的对象,把它们说成似乎是具有客观特性的东西,其实这些范畴只是
存在于主体之中的,是主体所先天地固有的。正因为如此,由这些主观的范
畴来解释的科学研究的对象,也必然是主观的东西。它们之作为对象而存在
必然依赖于主体,它们只能存在于主体的意识之中。叔本华象康德一样,强
调借助理性的概念、范畴等来进行认识的科学和哲学只能及于现象而不能达
到自在之物。就实在性而言,科学与人们的主观幻想和虚构的东西之间没有
原则的区别。因此它们都只存在于人们的意识之中。
叔本华从这一命题出发,指出世界上的一切,都具有以主体为条件,并
为着主体而存在的性质。主体认识一切,却不为任何事物所认识,主体是世
界的支柱,是一切客体存在的先决条件。就人而言,既可以是主体,也可以
是客体,在他认识着的时候是主体,在他被认识着的时候是客体,因此人的
身体就是客体,我们人也是表象。所以在叔本华看来,世界乃是由两个不可
分的半面构成的,一个半面是主体,一个半面是客体,两者“存则共存,亡
则共亡,双方又互为界限,客体的起处便是主体的止处”。总之,主体和客
体是作为表象世界的两个不可分的部分。二者的区别仅在于:客体有时间、
空间的形式,并通过时空而产生杂多;主体不在时空中,它在每一个表象者
身上是完整的,不可分的,因而是单一的。但这两个部分是不可分割的,每
一部分都通过另一部分才存在,才具有意义。
叔本华还断言:外部世界的实在性问题,是由于理性的混乱所产生;“自
然的素朴的实在论”关于物质可以离开心灵的感知而独立存在的观念是一种
流俗的错误观念,必须加以纠正。他认为,在我们想到物质的时候,实际上,
我们只是想到了考察物质的主体。
叔本华在说明“世界是我的表象”这一命题的时候,一再表示,这仅仅
是世界的一个方面,虽然形形色色,五彩缤纷,但只是表面的,并没有揭示
世界的本质。还有构成世界另外一个方面的东西,那才是真正内在的、本质
的。叔本华说,这就是意志,所以叔本华的第二个命题,也就是他的哲学的
核心,就是“世界是我的意志”。
叔本华指出,康德分割现象与物自体是错误的,因为现象同物自体的关
系,就是表象和意志的关系。就人而言,人的本身是以两种方式存在着的,
一种就是直观中的表象,是客体中的一个客体,一种就是意志,因而人的内
在本质就是意志。他认为,如果说康德所说的表面背后有一个“物自体”存
----------------------- Page 42-----------------------
在的话,那么它决不是“物”,而是“自我意志”。
所谓“自我意志”,在叔本华看来,是一种非理性的、盲目的、永运不
息的、永不疲惫的欲望冲动。这种欲望冲动,是一种求生存的欲望冲动,所
以叔本华又将之叫做“生存意志”。叔本华解释说,生存意志的基本要求是
获得食物以求生存、发展自身以求美好生活、占有异性以求繁衍后代的意志。
简言之,生存意志就是求得生存、温饱和性本能满足的意志。这种意志是人
的内在本质,人身上的一切都是生存意志的外部表现与客观化。如人要活下
去就必须要吃,吃的生存欲望就产生了嘴,咬的生存欲望就产生了牙,消化
的生存欲望就产生了肠胃,抓东西的生存欲望就产生了手,走路的生存欲望
就产生了脚等等。总之,人的身体的一切都是客观化了的意志活动;人的身
体的一切组织和器官都是生存意志的外化和创造物。他说:“身体无非是意
志的客观化”,“无非就是我的那个变得可以看得见的意志本身”。又说:
“牙齿、喉咙和肠胃是客观化的饥饿,生殖器是客观化的性欲,抓东西的手,
跑得快的脚则是适应着意志的一些比较间接的欲望,这些欲望也是显示意志
的。”
叔本华认为,生存意志不仅是人的本质,而且是整个世界的基础;不仅
人的躯体、器官及其活动是生存意志的表现和创造物,而且动植物甚至无机
物也是生存意志的表现和创造物。如有的动物要捕食就必须有尖牙利爪,尖
牙利爪就是这些动物的生存意志的客观化。有些动物要抵抗其他动物的侵
犯,就必须有浓毛锐角,浓毛、锐角就是这些动物生存意志的外化。植物向
上长出高大茂密的枝叶是为了争阳光、求生存,向下长出深深的根系,是为
了争水分、争养料、求生存。有的植物长出荆棘和尖刺,也是为了防御侵犯,
以求生存,这些都是它们生存意志的外化。这种意志还是整个世界的内在本
性,它也以自然力的形式显露于外。无机物的化合与分解,物体间的吸引与
排斥,晶体的形成,磁针的指北,石头向下落地,明月西沉,大江奔流等等,
都是它们生存意志的表现。意志之所以表现为世界上形形色色的具体现象,
是由于各类事物的意志强弱程度不同和表现途径不同。它在无机物中表现为
各种盲目的自然力,在动植物中表现为生命和繁殖,在人类中表现为不同等
级的理念或叫观念。总之,在叔本华看来,万物的存在和运动的根源就是生
存意志,宇宙间的一切都是生存意志的外化和表现。他这样写道:“意志是
世界的物自体,是世界的内在内容,是世界的本质;生命、可见的世界、现
象只不过是意志的镜子。因此,生命不可分割地伴随着意志,有如影之随形:
有意志,也就有生命,有世界。”
(2)非理性主义的认识论
近代的西方哲学家们一般都把理性、思维看作是人的心灵的本质,都把
人看作是理性的动物。但是叔本华反对这种传统的见解,把它称为一个“古
老的普遍的根本性错误”。他认为理性只是心灵的外观,而潜藏在后面的意
志才是心灵的本质。在他看来,过去的哲学家们把意志和理性的关系弄颠倒
了,其实意志高于理性以及一切以理性为基础的知识。叔本华一再强调人是
意志的产物,人的理性、思想等等只不过是意志的表现,意志的客观化,它
们是为意志服务的,是意志的工具。叔本华列举了意志先于理性、理性服役
于意志的几个论据,例如:动物有意志无理性却照样活着,人一生下来先有
意志后有理性,意志的冲动是理性阻止不了的,人的许多行动不是理性权衡
之后采取,而是做完了才认识等等。他断言依靠理性或逻辑思维不能认识世
----------------------- Page 43-----------------------
界的本质 (即意志),只有直觉才是认识世界的唯一的途径。
下面我们再进一步探讨叔本华非理性主义认识论的具体内容。
首先,叔本华把理性看作是意志的奴仆和工具。叔本华认为,世界的本
质是意志,在人出现以前,这种意志是盲目的欲求和冲动。当意志客观化到
了高级阶段,即出现了人之后,个体为维持生存和传宗接代就要求一种辅助
的工具。就象意志的任何欲求都要通过一个器官表现出来一样,人的认识的
欲求就通过大脑表现出来,转化为理性认识,这种认识通过概念、语言来进
行思维活动。由此,叔本华认为理性本来就是从意志产生而来,是满足人欲
望的工具。在他看来,人们常常认为人的行动是由理性支配的,其实这是一
种假象。叔本华说,意志好像一个勇敢而刚强的瞎子,理性只不过是由他背
着给他指路的明眼的跛子,真正起驱动作用是瞎子的步伐,明眼的跛子只是
按照瞎子的需要去指明道路而已。就是说,意志虽然要借助于理性这个工具
来认识,但是推动理性去认识的仍然是意志。人的理性、知识从它们的起源
和实质来说,都完全是服从意志的;意志是主人,理性是奴仆。贬低理性,
抬高意志是叔本华非理性主义认识的一个特点。
其次,叔本华认为,理性思维只能认识表象世界,而不能认识事物的本
质。在他看来,运用理性思维的人永远不能透过外部达到事物的实在本质。
不论怎样进行探究,除了影像和名称之外,永远不能接触到任何东西。就好
像一个人被关在堡垒的外面,绕着堡垒转来转去而找不到入口一样。无论他
如何努力,至多只能描绘一下堡垒的外貌,而不可能进入到堡垒之内,不可
能获得真理。而要认识作为世界本质的生存意志,认识表象之后的物自体,
只有依靠生存意志的内省或自我的反省,即一种非理性主义的直觉。叔本华
认为,直觉是在意志的基础上产生的,人们可以依据它体验到意志的存在,
并认识到世界的本质、事物的理念。因此,在叔本华看来,直觉是一切真理
的源泉,一切科学的基础。只有直接或间接地以直觉为根据,才能达到绝对
的真理,而一有理性介入,就难免要出现谬误。贬低理性,抬高直觉,是叔
本华非理性主义认识论的又一个重要特点。
叔本华从贬低理性、抬高直觉进而贬低科学,抬高艺术。他认为科学是
理性的事业,它只能认识时空中的表象,是为自我意志服务的工具,是低级
的;而艺术运用的是直观,它能“摆脱时空和因果性的桎梏”而深入事物内
部的“生命”,使自我与对象溶合为一,从而达到对真理、对本质的把握。
叔本华的这种非理性主义的认识论、神秘主义的直觉论给以后西方的非
理性主义的人本主义思潮以很大的影响。
(3)悲观主义的伦理学
叔本华把个体及其生命归结为作为宇宙本体的意志的表现,这样也就使
个人屈从于作为宇宙本体的意志。他认为,包罗万象的永恒意志是不受任何
限制的,自由的,每个个体却是由这个总的意志所绝对决定的。尽管人人认
为他可以自由地决定自己的行为,然而事实上,人的一切行为都为生存意志
所驱使,所以人又不是自由的,是受必然性所支配的,这就是人的宿命。生
存意志作为人的本质,也决定人的自私的本性。求生存的意志,使人残酷而
怯懦、自私且嫉妒、贪婪又善诈。所谓美德,诸如勤劳、坚韧、克己、节俭
等等,都是经过洗练而美化了的利己主义。所以人是一种性恶的动物,是利
己主义者。
叔本华认为,由于生存意志的驱使,人生便成了一场苦难,世界成了一
----------------------- Page 44-----------------------
个不幸的罪恶的世界。这首先是因为,人的本质就是自我的生存意志的冲动,
生存意志就是生存的欲望,而欲望的本身就是不满足或匮乏感,其本质就是
痛苦,人因欲望而产生争夺,产生尔虞我诈、弱肉强食。欲望的结局是痛苦
的,因为一切欲求都是由于缺乏,由于对自己现状的不满,欲求一天得不到
满足就痛苦一天,而人又欲海难填,没有一次满足是可以持久的,每一满足
都是新的欲求的起点,旧的欲望满足了,立即就会产生新的欲望、新的空虚、
缺乏、疲惫和新的痛苦。所以欲求是无止境的,痛苦是无边际的。而且即使
愿望达到、欲求满足,它给人带来的也只是一种更加难忍的无聊,只不过暂
时地摆脱了一种形式的痛苦。叔本华把人生比作在痛苦和无聊之间来回摆动
的“钟摆”,认为痛苦和无聊是人生两大基本要素。他在《人生的智慧·世
界的痛苦》中写道:“人在意志的支配和奴役下,无时无刻不在忙忙碌碌地
试图寻找些什么,但每一次寻找的结局,无不发现自己原是与空虚同在,最
后终不能不承认这个世界的存在原是一大悲剧,而世界的内容却全是痛苦。”
叔本华更援引但丁的《炼狱》为例,说但丁何以能把地狱描写得如此生动形
象,乃是直接取材于现实生活。而当他一写到天堂时,则干瘪抽象,因为地
上并无任何极乐可供他借鉴命笔。叔本华还进一步发挥说,意志现象愈完善,
痛苦也就愈显著。植物是没有痛感的。最低等动物痛感很微弱。脊椎动物因
为有了完善的神经系统,痛感能力就较高,到了人,痛苦就达于顶峰。而对
于人来说,也是智力越发达,痛苦越深重,因此天才最痛苦。
此外,在叔本华看来,人生之所以是一场苦难,还在于生存本身是一场
持续的斗争。生命的每一秒钟都是在为抵御死亡而斗争,而这是一种“注定
要失败的斗争”。因为死亡已稳操胜券,人活一天,都是向死亡靠近一步,
但死亡对于人,就象猫对老鼠一样,在吃掉对手之前,先要尽性地折磨戏弄
它一番。因此,在叔本华看来,世界上根本没有幸福可言,痛苦对于生命来
说才是本质的,所以生命就是痛苦,一部生命史也就是痛苦史。总之,人生
就是苦难的深渊,人生如“泡影”,人生是一场漫长的“恶梦”。那么,如
何摆脱这苦难的深渊呢?叔本华认为,人若要从苦难中解脱出来,就必须泯
灭一切意志、欲望。但他认为,这并不是说要用消灭肉体(比如“自杀”)
来达到,因为这只能得到更大的痛苦。他认为真正可取的方式是“意志转向”,
即把自己的意志、欲望高高挂起,避免它们实际地接触任何东西,力求在内
心中对一切事物保持冷漠的态度。摆脱意志的奴役,压抑自私的欲望,放弃
对现实的幸福的追求,以达到心灵的平静、深沉的休息和神圣的安祥。这是
叔本华为人们指定的一条超越罪恶的不幸世界之上的出路。
叔本华认为,由于人生是痛苦,所以人的生育本身是罪恶,而性欲就是
最大的耻辱和罪恶,人类要摆脱痛苦和不幸,就必须在自身中抑制情欲,把
现世的享乐视为虚幻,遏制自私的欲念,怜悯他人的痛苦。他反对一切理想
观念和普遍义务,强调同情心是道德行为的最坚实和最可靠的保证,是最重
要的德行基础,并且只有发扬同情心才能遏制私欲和相互残杀,解脱人类的
痛苦和不幸。他同时认为,要获得同情心,就必须排除由感觉得来的助长欲
望的偏见,求得真知,认识宇宙绝对意志的本质以及个人从属于绝对意志的
关系,并通过哲学的沉思和艺术的鉴赏以求得精神的解脱。叔本华认为,哲
学和艺术的精神解脱还只是暂时的、消极的,而最根本的、积极的解脱则是
否定个体意志,弃世绝欲,达到佛教的涅槃境界,使没有价值的个体复归于
宇宙的绝对意志,实现道德的最高理想。
----------------------- Page 45-----------------------
叔本华的哲学在西方哲学史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叔本华是唯意志
主义哲学流派的先躯和主要代表之一。他为唯意志主义奠定了比较完整的理
论体系。后来的唯意志主义者,如尼采,就是以他的生存意志为出发点,加
以改造、引伸、扩张而建立起来的。叔本华的学说对马赫主义、实用主义、
生命哲学、甚至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都有一定的影响。
2.存在主义的思想先驱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