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世界近代后期哲学思想史

周一良(现代)
----------------------- Page 1-----------------------
----------------------- Page 2-----------------------
内容提要
本书介绍的是世界近代后期哲学思想的发展状况。欧洲产业革命的完
成,不仅极大地推进了自然科学的发展,而且促使许多国家进入资本主义高
度发展的阶段。面对社会的各种矛盾和自然界的新现象和科学上的新发现,
人们迫切需要理论的解释和哲学的概括:本书重点介绍了德国古典哲学的终
结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重点介绍了俄国革命民主主义运动先驱的哲学
思想和现代西方哲学思想先驱的哲学思想;同时,对中国的近代哲学和其他
东方国家的哲学思想,也作了扼要介绍。
----------------------- Page 3-----------------------
一、概述
19世纪30年代以后,随着黑格尔的去世,黑格尔学派开始解体;费尔
巴哈对黑格尔唯心主义的批判,则宣告了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
费尔巴哈是德国古典哲学的殿后人。宗教批判的需要,使他超出青年黑
格尔派,转到对唯心主义特别是黑格尔哲学的批判。他批判了黑格尔关于思
维和存在的唯心主义同一说,揭露了黑格尔唯心主义以及一般唯心主义的根
源;他从理论上彻底否定了基督教和一切宗教的世界观,并从对于宗教的起
源和本质的研究中得出了极其重要的、大胆的无神论结论。他继承和发扬了
以往唯物主义的成果,在批判宗教和唯心主义的基础上建立起了他的“人本
学”唯物主义哲学体系,使唯物主义恢复了应有的权威,因而在当时产生了
重大影响,具有积极进步的意义。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虽然比18世纪法国唯
物主义少些机械性,但并未克服以往唯物主义的根本缺陷。
到19世纪40年代,德国古典哲学已失去了它原有的光彩,西方哲学的
发展面临着一次重大的转折。
随着19世纪上半叶欧洲产业革命的完成,许多国家的社会经济状况进入
资本主义高度发展的阶段。这时,资本主义所固有的矛盾及其所引起的各种
社会弊端已开始明显暴露,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成为社会的主要矛
盾。资本主义大工业生产,促进了自然科学的发展。细胞学说、能量守恒与
转化定律以及生物进化论及其他重要科学发现的出现,极大地推进了人们认
识的发展进程。面对社会的各种矛盾和自然界新的现象以及科学上的新发
现,人们迫切需要理论的解释和哲学的概括。而以黑格尔唯心辩证法和费尔
巴哈唯物主义为顶点的以往哲学所包含的优秀遗产,也为新哲学的产生提供
了丰富的思想材料。
正是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无产阶级的革命导师马克思和恩格斯在以往
哲学成果的基础上实现了哲学史上的深刻变革,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
唯物主义;在30~60年代,形成了赫尔岑和车尔尼雪夫斯基为主要代表的俄
国革命民主主义者的唯物主义哲学;与此同时,这种历史条件也从另一个角
度,促成了西方资产阶级哲学的转化,逐渐产生了新的哲学思潮。
19世纪40年代,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形成时期。1844年6月至8月,
马克思写成了《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在 《手稿》中,马克思从分析异
化劳动出发,说明了资本主义社会的不合理性,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
展的历史趋势。《手稿》并不是一部完全成熟的著作,但《手稿》中所阐述
的某些重要思想,——把物质生产看成是历史的基础,从物质生产出发去说
明历史的思想;物质生产制约着精神生产,意识归根到底产生于物质生产的
思想等等——为克服以往旧哲学的根本缺陷,创立唯物史观指明了方向,因
而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创始的意义。1845年春马克思写了《关于费尔巴
哈的提纲》。在《提纲》中,马克思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不仅贯彻到自然领
域,而且贯彻到社会历史领域,既与唯心主义划清界限,也克服了旧唯物主
义的局限性,创立了一种观察世界的崭新的思维方式,阐明了马克思所创立
的新世界观的核心和基本点,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制定了理论体系的纲领。它
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诞生的标志。随着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思想发展和当时革命
斗争形势需要,他们合作写了篇幅巨大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他们在该书
中,把《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对旧哲学的批判,发展成为对历史唯物主
----------------------- Page 4-----------------------
义基本原理的系统论述。此时,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哲学思想已经成熟,他们
向唯物主义、共产主义的转变最终完成。1847年11月29日至12月8日,
共产主义者同盟第二次代表大会在伦敦召开。马克思和恩格斯出席了大会,
并接受委托写了《共产党宣言》。《共产党宣言》是把马克思主义哲学、政
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原理融为一体的无产阶级的完备理论,体现了马克
思主义哲学形成时期的最高成就。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的发表,不
仅向全世界公开表明了共产党人的观点、目的和意图,而且标志着马克思主
义世界观的正式诞生。此后,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欧洲及世界各国得到广泛的
传播和发展。
俄国资本主义经济在19世纪上半期得到显著发展,封建的农奴制发生了
深刻的危机。一批革命的民主主义者举起了反封建、反农奴制的旗帜,他们
在批判统治阶级宣扬的基督教神学唯心主义过程中,形成了他们的唯物主义
哲学。在40年代,最早的杰出代表是平民知识分子别林斯基以及由贵族革命
家转变过来的赫尔岑、奥加辽夫等人;50~60年代杰出的代表是车尔尼雪夫
斯基和杜勃罗留波夫。以赫尔岑、车尔尼雪夫斯基等为代表的革命民主主义
者所论述的唯物主义哲学,是在费尔巴哈唯物主义和黑格尔辩证法的直接影
响下形成的,它是当时俄国由农奴制向资本主义过渡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反农
奴制的斗争在意识形态领域里的反映。俄国革命民主主义运动及其唯物主义
哲学,是俄国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和马克思主义思潮的先驱。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发展的同时,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传统哲学也发
生了重大的变化。由于资产阶级已失去了反封建的革命性,他们在哲学上不
再需要以往用来反对神学和经院哲学的理性主义,特别是唯物主义;而资本
主义固有矛盾所引起的现实社会的各种矛盾和弊端,又使许多思想家对被当
作这一社会的思想支柱的理性主义体系产生了怀疑;当时自然科学的新成
就,也严重动摇了以往机械论的自然观和思辨形而上学世界观以及机械的形
而上学的认识论。因此,一些哲学家提出:哲学应当突破以认识论为核心的
传统哲学的模式,应由以往经验派和理性派哲学家所强调的对外部自然界的
研究转向对人本身的内心结构的研究;由对思维和存在的关系的研究转向对
主体内在结构的研究;由倡导感觉经验或理性思维的可靠性转向肯定人的内
在心理体验和非理性的直觉;由对普遍人性的颂扬转向对个人的独特个性、
生命、本能的强调。他们由此开创了所谓人本主义思潮或非理性主义思潮。
德国哲学家、唯意志主义的主要代表叔本华以及丹麦哲学家、神秘主义者克
尔凯郭尔,可以说是这一思潮的主要思想先驱。而另有一些哲学家则强调,
哲学应当以实证自然科学为基础,成为自然科学的方法论和认识论。他们既
反对以黑格尔为代表的理性派思辨唯心主义,又反对 17~18世纪的唯物主
义,认为他们把哲学变成了形而上学,以致束缚和限制了科学。因此他们主
张,哲学应以描述经验事实为限,以取得实际效用为目标,而不用去探索自
然的本质和寻求事物的客观规律。他们由此要求建立一种排除思辨形而上
学、追求实证(经验)知识的可靠性、确切性的哲学。于是这些哲学家开创
了所谓科学主义或者说实证主义思潮。法国哲学家、实证主义的创始人孔德
以及英国哲学家、实证主义在英国的主要代表穆勒,则是这一思潮的开创者。
由于这两种思潮都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以往哲学的许多缺陷,暴露了它们所
存在的种种矛盾,开辟了哲学研究的新领域,因此,它们所标志的西方传统
----------------------- Page 5-----------------------

哲学的转向,具有重要的进步意义 。
当西方在普遍经历了资产阶级革命和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迅猛发展的时
候,东方各国大体上处于封建生产方式逐渐瓦解、资本主义因素较快增长、
同时遭受西方列强侵略和奴役的阶段。在政治思想领域,许多国家广泛兴起
了资产阶级启蒙运动,变法维新成为社会进步的一种必然趋势。在启蒙运动
中,东方先进的政治家、思想家们,从西方近代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思想和
哲学思想以及自然科学中寻求真理,并结合本民族的思想文化传统,形成了
独具东方特色的思想理论。
1840年以后的中国社会,正处于巨大的历史转折时期。鸦片战争的后
果,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向何处去”成为中国近代历史
面临的严重问题。一大批优秀的中国人,为争取国家独立、民主,积极寻求
救国救民的真理。这时的中国哲学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逐渐从传统的经学
形态向近代哲学的新形态转变。鸦片战争时期,以龚自珍、魏源为代表的一
批开明的地主阶级思想家活跃于思想界。他们要求打破封建主义的思想禁
锢,主张“更法”、“变古”,救亡图强,振兴民族。他们在哲学上都强调
变易,注重实行,魏源等人还主张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以抵御西方资本主
义的侵略。他们对中国近代哲学起了“创榛辟莽、前驱先路”的作用,为近
代思想启蒙的先驱。太平天国时期,农民革命思想家洪秀全,利用西方基督
教关于“上学”观念和“平等”思想以宣传农民的革命要求。主张变易的辩
证法因素,对封建意识形态的无情批判,要求平等的社会思想,是洪秀全思
想中包含的积极合理的成分。太平天国革命以后,一批具有新思想的封建知
识分子,提倡西学,主张变革,为中国近代资产阶级哲学的产生作了一定的
准备。19世纪末,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代表人物康有为、严复、谭嗣同等,最
早在中国提出了比较系统的近代哲学思想,他们是中国近代资产阶级哲学的
奠基人。维新派的思想家们反对封建顽固派的“天不变,道亦不变”的形而
上学,把中国传统的辩证法思想与西方近代进化论结合起来,形成了以进化
论为主要特征的资产阶级哲学体系,从而摆脱了古代经学的形式。康有为的
“三世”说是较系统的历史进化论;谭嗣同也主张变易哲学,宣扬“器变道
变”、“一切皆变”的思想;严复则通过翻译大量西方著作,传播西学,他
所宣传的进化论哲学,说明中国要救亡图存,必须根据进化的规律进行变法
维新,从而激起了巨大的社会反响,成为中国上升时期的资产阶级普遍接受
的理论。辛亥革命前后,资产阶级革命派孙中山等人则进一步把中国近代资
产阶级哲学推向前进。
日本近代哲学起始于资产阶级改革运动——明治维新(1868年)。明治
时代初期,出现了一批著名的启蒙思想家,他们大量吸收、移植西方的哲学。
有“日本近代哲学之父”之称的西周,移植了孔德的实证主义,尝试建立自
己的哲学体系;他从穆勒的功利主义出发,提出了有名的“人生三宝说”;
他在汉译西方哲学术语上作出了突出的贡献,首先把西方的Philosophy译为
“哲学”。有“日本的伏尔泰”美名的福泽谕吉,传播了英国的经验论和功
利主义,大力宣传了西方近代资产阶级的以“天赋人权说”为核心的社会政
治思想;他的“文明论”,对日本走向独立富强、文明开化和实现近代化,
具有重要的意义。有“东洋卢梭”之誉的中江兆民,输入了法国机械唯物主
① 参见刘放桐《现代西方哲学(修订本)》,人民出版社1990 年第2 版,第6 — 7 页。
----------------------- Page 6-----------------------
义和卢梭的民主思想,他的自由民权思想在当时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作为对
自由民权理论在哲学上所作的概括,中江兆民的唯物主义哲学给日本思想界
以巨大的影响,成为明治80年代以后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先导。
19世纪中叶的朝鲜,由于外来资本主义势力的入侵和国内资本主义商品
货币的发展,从根本上动摇了封建制度的基础,也打破了封建的精神支柱—
—朱子学一统天下的局面,富国强兵、振兴国运已成为当时的历史使命和时
代的潮流。顺应这种时代要求,产生了开化和文化启蒙等思想。崔汉绮的唯
物主义哲学,用自然科学知识解释自然事物的运动变化,为当时社会上出现
的“开化”思潮,提供了理论依据,对朝鲜近代哲学的形成作出了重要的贡
献。崔济愚的东学思想,反对正统的朱子学和天主教,是具有反封建、反侵
略内容的进步思想,为启蒙思想的产生和发展打下了思想基础。金玉均所倡
导的开化思想及他所领导的甲申政变,揭开了朝鲜资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序
幕,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
印度近代哲学发端于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宗教和社会改革运动。一
些宣传宗教和社会改革的团体领导了近代资产阶级启蒙运动。启蒙思想家们
的哲学理论,一般追随先前的、传统的形式。被尊称为印度“启蒙运动之父”
的宗教改革家罗易,在继承奥义书一神论的基础上,摄取了伊斯兰教、基督
教的思想因素,主张崇拜唯一的、永恒的、不可名状的理性实体——梵。他
创立的梵社及其提出的一系列社会改革、宗教改革和哲学改革思想,标志着
印度近代哲学的发端。达耶难陀是印度启蒙运动又一位著名的思想家、宗教
改革家。他批判了封建官方的哲学代表,即传统的吠檀多一元论,并对它进
行了改造,提出了多元论吠檀多理论。达耶难陀为抵御帝国主义的文化侵略、
振兴印度的民族精神,喊出“回到吠陀去”的口号,主张以吠陀的精神重建
印度教,改良现实的社会。随着宗教与社会改革运动的不断深入,在印度思
想界出现了一批有很高造诣的哲学家,使印度哲学在近代的发展达到高峰。
----------------------- Page 7-----------------------
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
1.黑格尔学派的解体
黑格尔于1831年去世以后,他的学生继续传播黑格尔主义。到了1840
年,黑格尔主义的独占地位达到了顶点。但差不多在同时,黑格尔学派开始
解体,分裂为右翼即老年黑格尔派和左翼即青年黑格尔派两个阵营。老年黑
格尔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有辛里克斯 (1794—1861)与加布勒(1786—1853)
等人;属于青年黑格尔派的主要有施特劳斯、鲍威尔兄弟,后来又有施蒂纳,
费尔巴哈起初也属于这一派。
黑格尔学派的分裂,主要是由于政治斗争引起的。老年黑格尔派代表着
与封建势力妥协的资产阶级势力,是封建等级制度、封建君主专制及其精神
支柱——宗教的坚决捍卫者。他们把普鲁士国家说成是世界理性的体现,基
督权力的体现,因而反对资产阶级激进派关于信仰自由、思想自由和政教分
立的进步要求。青年黑格尔派则代表了激进资产阶级的利益,为了发展资本
主义,主张批判封建等级制度,批判贵族的专制国家,并认为首先应批判其
精神支柱——基督教。他们从黑格尔的哲学中提出了他们认为是革命的理
论。他们对宗教的批判,虽然是在哲学语言下进行的,但已不是为了抽象的
哲学目的,而是为着解决现实的政治问题。
青年黑格尔派在反对宗教,反对封建统治,要求废除等级特权,实行资
产阶级改革,以及个性解放 (即资产阶级的个人自由)等方面的思想是一致
的,但在他们内部仍然存在不同观点的争论。最初的争论是围绕福音神化展
开的,后来扩展为这样一个问题:在世界历史中起决定作用的力量是“实体”
还是“自我意识”?其中除费尔巴哈外,其余诸人都是站在黑格尔唯心主义
立场上,抓住黑格尔哲学的一个片面来反对黑格尔。按照黑格尔看法,“绝
对精神”既是实体又是主体,在人类社会历史这个范围内,民族精神无意识
地创造历史的活动则是所谓“实体”阶段,而哲学或哲学家则是所谓“自我
意识”即“主体”阶段。以施特劳斯为一方和以鲍威尔为另一方的争论,就
是在“实体”和“自我意识”问题上各持一端,针锋相对。
(1)施特劳斯的宗教与哲学观点
大卫·弗里德里希·施特劳斯 (1808—1874)在大学时就对宗教的研究
发生了兴趣,后来在大学讲授神学,并从事耶稣的研究。1835年,他的《耶
稣传》第一版问世。这部著作是第一部超出正统黑格尔的著作,它的出版是
黑格尔学派解体的先声,为左派黑格尔主义运动奠定了基础。
施特劳斯是站在客观唯心主义立场上第一个在德国起来批判宗教的人。
他承认黑格尔关于福音书中的神话是哲学的譬喻,但他进一步提出了研究这
些神话是怎样形成的任务。他认为,耶稣的神话有两个来源:一个是在犹太
人中间存在的由“救世主”来挽救世人的希望,这个神话是耶稣死后被附会
在他身上的;另一个来源是耶稣这个历史人物对当时人所留下来的深刻印
象,使人把这些神话与他的政治活动结合起来。因此,福音书中关于耶稣的
神话是被编造出来的,而且那些编造它们的人,很可能并未意识到自己是在
编造。福音书中所有关于耶稣一生的活动和事迹 (除耶稣在耶路撒冷的旅行
和死于何处之外)的记载,什么耶稣的奇迹和超自然的行为 (如使死人复活
等),实际上是没有而且也不可能有的。关于对耶稣的种种虚构和神话传说,
----------------------- Page 8-----------------------
他认为无非是民族或团体的精神借福音编纂者的口说出来的,就是说,基督
教是不自觉的精神“实体”的产物。这就是后来布鲁诺·鲍威尔所说的施特
劳斯是以黑格尔哲学中的“实体”作为他的立论的依据。总之,按照施特劳
斯批判的结果来看,福音书中几乎没有剩下什么可以证明其历史真实性的东
西,乃至可以宣称耶稣基督本身的历史存在也是大有疑问的了。
施特劳斯并不是要否定宗教,他所批判的是基督教的一种历史形式,也
就是当时存在的神话传说。他认为,当时它是表达了基督教的真理的,现在
由于时过境迁,它不再适用了。在他看来,基督的信仰的内在核心是不依赖
于我的批判而存在的。他认为,基督教神话的内在核心是神性与人性的统一,
而基督教的神话把耶稣作为神的精神与人的精神的结合者。现在否定了这种
神话的旧形式,就应该用一种新的形式使神性与人性结合起来。不过,这种
结合不是通过耶稣这个人,而是通过人类。按照他的说法,如果上帝是精神,
那么就可以推论,由于人也是精神,两者就没有什么不同,神与人是同一个
东西。所以,真实的和实际的精神存在既不是上帝本身,也不是人本身,它
就是神一人。这样,人们就不应该再信仰耶稣是基督,而应该相信真正的基
督,即人性。
(2)布鲁诺·鲍威尔的宗教与哲学观点
布鲁诺·鲍威尔 (1809—1882)最初属于老年黑格尔派,后来成为青年
黑格尔派的主要代表。施特劳斯出版《耶稣传》以后,他立刻予以反驳。1839
年,他出版了他的著作《约翰福音史批判》,由于其无神论和共和制的思想,
他失去了波恩大学讲师的职位。但他并未因此中断自己的研究,1841年又出
版了《对同观福音书作者的福音史批判》。
布鲁诺·鲍威尔提出,对基督教的批判,应探索基督教思想体系怎样为
人所创造出来并成为支配世界的宗教的途径。他认为,那些给基督教铺平了
道路并使其成为世界宗教的要素是历史地形成的,而不是如正统神学家所说
的那样,是一下子就以完备的形态从犹太教中产生出来的。他证明了基督教
不是从外面、从犹太输入而强加给希腊罗马世界的,至少就其成为世界宗教
的状况而言,它是这个世界的最道地的产物。但是,由于他的唯心主义立场,
耶稣及其使徒的故事的任何历史基础都消失了。他否认施特劳斯把它们看作
某种国民精神或集团精神无意识的集体创作,而认为它们是抱有一定宗教目
的的个别人物完全有意识的创作活动的结果,因而是纯粹的虚构,是福音书
个人的作品,换言之,是“自我意识”的产物。
布鲁诺·鲍威尔反驳施特劳斯的观点,认为象施特劳斯那样谈论福音书
中的奇迹是否发生过是完全不适当的,因为他忽略了耶稣这个人出现的哲学
意义。在布鲁诺·鲍威尔看来,犹太人把神性与人性分裂开来了,基督教通
过耶稣这个人物就把神性与人性结合起来,这是精神发展的必然结论。因此
耶稣的出现是自我意识的发展所需要的,有着哲学的必然性。他认为,福音
书的作者创造性地反省了他自己接触到的不同的实在经验,他们在记录时,
对故事中的事件和耶稣传,由于各人反省不同、了解不同而有所不同,这都
是由他们自己的自我意识所决定的。因此,布鲁诺·鲍威尔认为他与施特劳
斯在解释福音书上的分歧,是“自我意识”与“实体”之间的分歧。
关于“实体”与“自我意识”的争论,并没有超出黑格尔思辨哲学的范
围。在黑格尔哲学体系中有三个因素:斯宾诺莎的实体、费希特的自我意识
以及这两者在黑格尔那里的必然的矛盾的统一,即绝对精神。施特劳斯片面
----------------------- Page 9-----------------------
地抓住黑格尔的“实体”作为他的出发点,而布鲁诺·鲍威尔则片面地抓住
黑格尔的“自我意识”作为出发点,进而把“实体”与“自我意识”对立起
来。从实体发展到自我意识,施特劳斯和布鲁诺·鲍威尔两人使每一个因素
都获得了片面的、因而是彻底的发展。因此他们两人在自己的批判中都超出
了黑格尔哲学的范围,但同时他们两个都继续停留在黑格尔思辨的范围内,
而他们之中无论哪一个都只是代表了黑格尔体系的一个方面。只有费尔巴哈
才把“绝对精神”归结为以自然为基础的现实的人,从而结束了施特劳斯与
布鲁诺·鲍威尔之间的争论。
青年黑格尔派对宗教以及对专制制度的某些批判,在当时曾起过一定的
进步作用。特别是青年黑格尔派内部的争论,他们对黑格尔的批判,也为弄
清黑格尔那些极端抽象神秘的哲学范畴的现实内容准备了一些条件。但是,
他们的根本弱点就在于一方面没有超出黑格尔唯心主义的范围,这使他们对
封建势力的批判受到很大的限制;另一方面他们在批判宗教中,虽然看重黑
格尔的方法,但他们完全不知道这个方法的“合理内核”是什么,因而也不
是自觉地批判地运用其“合理内核”。然而,推动哲学向前发展的,归根到
底是生产斗争和阶级斗争的实践,而不是青年黑格尔派内部的争论。也正是
由于对现存宗教进行斗争的实际必要性,大批最坚决的青年黑格尔分子返回
到英国和法国的唯物主义。费尔巴哈就是这批青年黑格尔分子中最著名的代
表。
2.费尔巴哈的哲学
费尔巴哈是19世纪德国杰出的唯物主义哲学家、无神论者,德国古典哲
学的殿后人。他的哲学思想反映了德国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有力地批判
了占统治地位的封建神学和黑格尔的唯心主义,使唯物主义重新恢复了应有
的权威。他的唯物主义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直接理论来源。
路德维希·安德里亚·费尔巴哈(1804—1872年)生于巴伐利亚的兰茨
胡特。他的父亲是位著名的刑法学家,《巴伐利亚刑法法典》的起草人。费
尔巴哈上中学时,曾立志做神学家。1823年,他进了海德堡大学神学系,但
不久他就感到神学不能满足他的要求,1824年转入柏林大学听著名哲学家黑
格尔讲授逻辑学、形而上学和宗教哲学,并深受影响。他一方面对黑格尔哲
学推崇理性感到赞赏,另一方面对其抽象性,特别是从理念转化为自然这一
套感到怀疑。1826年,他转学到爱尔兰根大学,学习植物学、解剖学和心理
学。1828年,他撰写博士论文《论唯一的、普遍的和无限的理性》,答辩获
得通过,随后在该校任教,讲授哲学史课程。
1830年,他匿名发表了《关于死与不死》,从黑格尔唯心主义哲学出发,
承认只有普遍的理性是不朽的;批判了基督教灵魂不死的教条,教人不要向
往来世,而要注意现实生活。此书立即遭到宗教界人士的攻击,并被当局没
收,作者身份也被查明,费尔巴哈被逐出大学。他被迫从1837年起隐居在布
鲁克堡的乡村,依靠其妻开设的一家工厂维持生活。这时他开始研究古代和
近代的唯物主义学说,受到英、法唯物主义,特别是斯宾诺莎唯物主义的很
大影响,逐步地转向了唯物主义和无神论。1839年,费尔巴哈在其《哲学与
基督教》的论文中已尖锐地反对黑格尔哲学了。同年发表了《黑格尔哲学批
判》的论文,他从唯物主义出发,批判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哲学,标志着他
----------------------- Page 10-----------------------
彻底地割断了与唯心主义的联系,成了一个唯物主义者。费尔巴哈在总结自
己世界观变化的这一过程时说:“我的第一个思想是上帝,第二个是理性,
第三个也是最后一个是人。神的主体是理性,而理性的主体是人。”①
1841年,费尔巴哈的最主要的著作《基督教的本质》出版了。在书中,
他明确地提出了唯物主义和无神论的观点,认为自然界与人是哲学研究的对
象,宗教只不过是人的本质在幻想中的反映。他直接用唯物主义批判宗教,
克服了青年黑格尔派用唯心主义批判宗教的缺点,对当时德国乃至欧洲的先
进知识界起了极大的解放作用。接着,费尔巴哈对自己的唯物主义观点进行
了理论的论证,于1842年发表了《关于哲学改造的临时纲要》一文,1843
年他发挥《纲要》的论点,又出版了《未来哲学原理》,阐明了他的唯物主
义基本观点。1845年他把对一种宗教(基督教)的批判推广到对一切宗教的
批判,出版了《宗教的本质》一书。1849年,他在海德堡市政厅里做了系统
的批判宗教的讲演,可以说是对《宗教的本质》一书的详细的讲解和注释。
这次讲演稿于1851年以《宗教本质讲演录》为书名出版。他后期的著作,除
继续宣扬自己的唯物主义和无神论外,还特别发挥了他的伦理道德观点,主
要有 《神谱》(1857)、《论唯灵主义和唯物主义,特别是从意志自由方面
着眼》 (1863—1866)和《幸福论》(1867—1869)等等。但所有这些著作
对于思想界的影响已经很小了。他在晚年曾对社会主义文献感到兴趣,阅读
了马克思的《资本论》,1869年他还参加了德国社会民主党。1872年4月
13日,他在穷困中离开了人世,葬于纽伦堡。
费尔巴哈哲学活动的特点,表现为只满足于同封建专制制度及其思想体
系进行思想的、特别是哲学理论上的斗争,而没有把理论的批判和反封建的
政治斗争实践结合起来。他满足于与世隔绝,“和自然界生活在一起”,同
“信神的世界作斗争”。当1848年德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时,他消极旁观,
并以革命时机不成熟,保证参加下次爆发的“胜利的革命”的空谈,为自己
不参加政治斗争实践作辩解。费尔巴哈脱离现实的政治斗争,满足于长期隐
居乡间从事哲学理论的研究,这对费尔巴哈的哲学起了极其不良的影响,致
使他不能及时地正确估计自然科学发展新成就的真正意义,因而不能排除近
代英、法唯物主义自然观中的形而上学观点;同时也使他不能在现实的革命
斗争中来检验和发展自己的哲学,因而不能从唯物主义自然观进到唯物主义
历史观。
(1)费尔巴哈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
费尔巴哈在总结自己世界观变化的过程时说:“我的第一个思想是上帝,
第二个是理性,第三个也是最后一个是人。”他先是学神学,后来怀疑神学,
转到黑格尔哲学,而后又批判黑格尔哲学,最后转到人本主义的唯物主义。
他认为,“神的主体是理性,而理性的主体是人”。那么从人出发,宗教和
黑格尔哲学就是一样的。在费尔巴哈看来,唯心主义同宗教有共同的根源、
共同的思想性和共同的结局,它不仅不能克服宗教,而且还跟宗教结成了彼
此支援的同盟,因为唯心主义哲学本身不过是宗教神学的理性的加工而已。
宗教是“天上的、想象的唯心主义”,而唯心主义哲学则是“地上的、理性
的唯心主义”,所以不否定唯心主义就不能同时否定宗教。而要驳倒唯心主
义就必须驳倒黑格尔哲学,谁不抛弃黑格尔哲学,谁也就不能抛弃宗教。
① 《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读》上卷,三联书店1959 年版,第247 页。
----------------------- Page 11-----------------------
为了批判黑格尔哲学,费尔巴哈清算了从康德开始到黑格尔止的德国古
典唯心主义。他指出:康德哲学的基本特征“乃是主体和客体的矛盾”,“思
维和存在的矛盾”,从费希特到黑格尔,都是接受了康德的唯心主义原则,
都是在唯心主义基础或前提下来论证思维与存在的同一。其结果就只能是虚
假的、不真实的,是唯心主义的思维与存在的同一。现在应当从唯物主义出
发,根本否定康德哲学的唯心主义原则,贯彻和发展康德哲学中与此相反的
“经验论”或“感觉论”(即唯物主义)的原则,消除康德哲学所造成的思
维与存在的矛盾,而达到真实的、即唯物主义的思维与存在的同一。费尔巴
哈把批判的重点放在了黑格尔哲学上。
费尔巴哈批判了黑格尔关于思维和存在的唯心主义同一说。我们知道,
黑格尔的整个体系是从纯存在这个概念开始,最后以思维与存在的“绝对同
一”结束。费尔巴哈指出,黑格尔所说的这种纯粹的、空洞的存在是不存在
的。因为这个没有任何规定性、毫无内容的概念只是一种抽象的、脱离个别
存在事物的东西,只存在于我们思想里,在现实中是根本不存在的。他认为,
一切存在都是一定事物的存在,应该从存在的东西得出“存在”的概念,而
不是相反。从现实的存在开始,才是合乎理性的,因为现实的存在是具体的、
感性的存在,是有限确定的实际的东西。他说:“黑格尔是从存在开始,也
就是说,是从存在的概念或抽象的存在开始。为什么我们就不能从存在本身,

亦即从现实的存在开始呢?”黑格尔从思想推出实在,从抽象概念推出具体
事物,特别是由绝对观念异化为自然界,这与基督教的“神创世界”是完全
一样的。他进一步揭露说,由于黑格尔哲学是以存在的概念开始,因此他所
讲的思维与存在的对立只有形式上的意义,因为这种对立是在思维本身之内
的;既然如此,思维也就直接地毫无困难地把这种对立扬弃了,因为作为思
维的对立物的存在本身也就是思维自身;这样,在黑格尔那里,思维与存在
下一页 尾页 共12页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