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世界近代后期哲学思想史

_2 周一良(现代)
的同一,只不过表示思维与自身的同一,只是一种形式上的同一,而真正的
现实的感性的具体存在,则永远是在这种思维无法达到的彼岸。费尔巴哈揭
露说,黑格尔并没有真正扬弃康德提出的思维与存在的矛盾,并没有达到思
维与存在的真正统一,根据的原因就在于“这种矛盾的扬弃是在矛盾的范围
以内——是在一种要素的范围以内——是在思维的范围以内”;因此,他
把黑格尔的思维和存在的唯心主义同一说的本质特征概括为:“思维就是存

在,思维是主体,存在是宾词” 。
费尔巴哈进而分析批判了黑格尔对于“主体和客体的同一”所作的“逻
辑推演”、“科学论证”。他揭露了黑格尔所谓逻辑理念“外化”为自然界
的反科学的谬论,指出,黑格尔这种从精神、思维“外化”为自然界,就“等
于处女不与男子交媾仅仅凭借圣灵而生出救世主,等于从水里做出酒,

等于用语言呼风唤雨,用语言移动山岳,用语言使瞎子复明。” 黑格尔凭
什么理由可以这样做呢?当然,黑格尔不可能举出任何的理由来。费尔巴哈
指出,这无非表明黑格尔间接地承认感性的存在实际上是独立于思维的真
理,可是由于唯心主义的偏见,他对这一点的承认就具有隐晦的、勉强的、
不自觉的性质。费尔巴哈质问道:直接地、愉快地、自觉地承认感性的存在、
① 《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读》上卷,第51 页。
② 《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读》上卷,第51 页。
① 《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读》下卷,商务印书馆1984 年,第447 页。
----------------------- Page 12-----------------------
自然界的现实性和真理性,岂不是比转弯抹角地承认它来得光明正大吗?按
照黑格尔的唯心主义体系,在从逻辑理念转化为自然界之后,又从自然界转
化为精神,黑格尔认为这后一转化意味着精神摆脱物质而得到了“自我解
放”,主体“战胜”客体而回复到了自身,从而表明了作为“主体—客体”
的绝对同一的精神的真实性和真理性。费尔巴哈指出,在黑格尔那里,同精
神对立的物质,只不过是精神自身的非本质的、转瞬即逝的“外化”,主体
当然也就“很轻易地”战胜客体了。但黑格尔却把这说成为主体“战胜”了
物质的东西。费尔巴哈宣称,其实任何精神对物质的“胜利”、或物质之被
精神“克服”从来就不曾发生过,因为那真实的物质,始终存在于黑格尔所
谓的即是主体又是实体的“绝对精神”之外并同它相对立、相矛盾。
费尔巴哈还揭露了黑格尔哲学的神学性质和他论证神学的特点。他认
为,黑格尔关于自然、实在为理念所建立的唯心主义学说,只不过是用理性
的语言来表达上帝创造自然界的神学学说,因而只不过是一种“理性化和现
代化了的神学”。当然,黑格尔的思辨神学也有其不同于过去的如笛卡儿等
人的思辨神学的特点。过去的思辨神学是把上帝设想成为一种现成的东西,
黑格尔则不然,他把上帝设想为一个过程,即“否定之否定”的过程。他说,
黑格尔的逻辑理念就是神学中的上帝,这是对上帝的神学的肯定;从理念转
化为自然界,就是上帝把自己当作物质,也就是把物质看作上帝,而这就等
于说没有上帝,因此也就是否定神学而承认了唯物主义和无神论的真理性;
而所谓自然之被精神“克服”则是“否定之否定”,而照黑格尔看来,只有
“否定之否定”才是真正的肯定,因而上帝只有否定了上帝的否定才成其为
真正的上帝,这样神学就通过哲学而重新建立起来了。费尔巴哈总结起来说,
黑格尔的辩证法秘密,最后只归结到一点,就是:“他用哲学否定了神学,
然后又用神学否定了哲学。开始与终点都是神学;哲学站在中间,是作为第

一个肯定的否定,而神学则是否定的否定。”费尔巴哈认为,黑格尔哲学是
想通过哲学将已经过去的、没落了的基督教重新建立起来,因而黑格尔哲学

是“神学的最后避难所和最后的理性支柱。”
费尔巴哈深刻地揭露了作为黑格尔哲学体系的基本概念或出发点的“绝
对精神”的秘密,揭露了黑格尔唯心主义以及一般唯心主义的认识论根源。
他说,神学把人的本质分离出来,使它变成绝对的神的实体;同样地,黑格
尔则是把人的思维从人分离出来,使它变成普遍的绝对化的思维。费尔巴哈
一针见血的指出,“黑格尔的绝对精神不是别的,只是抽象的、与自己分离
了的所谓有限精神”即人的精神;“黑格尔逻辑学的本质是超越的思维,是

被看成在人以外的人的思维” 。这就是说,费尔巴哈认为黑格尔的“绝对
精神”,其实就是人的精神或思维,他不仅把它同它所反映的物质对象割裂
开来,而且也把它同人的肉体割裂开来,把它变成没有头脑的、离人而独立
存在的实体,并进而本末倒置地从它派生出整个物质世界来。费尔巴哈尖锐
地指出,黑格尔在这样做时,实际上是把自己的主观心理过程冒充为“绝对”
的过程,把表示自己主观思辨所需要的表象当作客观真理,这是一种“理性
神秘论”。费尔巴哈从批判黑格尔的理性神秘论进而又论证了唯心主义与宗
① 《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读》上卷,第149 页。
② 同上书,第115 页。
③ 同上书,第104、103 页。
----------------------- Page 13-----------------------
教的一致性。他认为,宗教的上帝与黑格尔的绝对精神完全相同,“上帝是
纯粹的精神,纯粹的实体,纯粹的活动,纯粹的行动一没有欲望,不受外来
的规定,没有感觉,没有物质。思辨哲学就是这个纯粹精神、这个纯粹活动

现实化为思维活动,就是绝对实体现实化为绝对思维。”宗教是把人的理性、
意志、心与人的肉体割裂开来异化为神,而唯心主义则把思维与人割裂开来,
异化为绝对观念,其实也就是神。它们只有一点不同,这就是,宗教从感觉
出发去思考上帝,而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则是从抽象的客观的思维去思考上

帝。“上帝只是唯心主义最初的创始人”。只是宗教以感性形式出现,而唯
心主义哲学则是以理性的精致形式出现,宗教是把人神圣化,而唯心主义则
把理性神圣化。在这个意义上说,“黑格尔哲学是神学的最后的避难所和最
后的理性支柱”。
费尔巴哈对黑格尔唯心主义的批判是正确而机智的。他与施特劳斯和鲍
威尔等人不同,只有他才真正超出了黑格尔思辨唯心主义的范围,“以清醒
的哲学来对抗醉熏熏的思辨”,并“巧妙地拟定了对黑格尔的思辨以及一

切形而上学的批判的基本要点。”总之,费尔巴哈对黑格尔的批判,宣告
了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
然而,费尔巴哈的批判也有缺点,即他对唯心主义的批判没有脱离形而
上学的思维方法,因而还不能给唯心主义以致命的打击。他对黑格尔不是采
取分析的批判态度,而是一棍子打死。他完全不理解黑格尔在概念的辩证法
中猜测到了事物的客观辩证法,而是把它简单地看作黑格尔为了论证唯心主
义和神学而玩弄的思辨把戏。这样,他就把黑格尔的辩证法和他的唯心主义
等同了起来而一起抛到垃圾堆里去了。所以说,费尔巴哈只是宣布了黑格尔
的哲学是错误的,但他却没有克服它。恩格斯就曾在充分肯定费尔巴哈对黑
格尔哲学批判的功绩的同时又指出了他的这一不足:“黑格尔哲学这样的伟
大创作,是不能用干脆置之不理的办法加以消除的。必须从它的本来意义上
‘扬弃’它,就是说,要批判地消灭它的形式,但是要救出通过这个形式获
得的新内容。”②
(2)费尔巴哈对宗教的批判
费尔巴哈对宗教的批判,是他的哲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费尔巴哈从宗教与现实的矛盾揭露了宗教的欺骗性质,他认为,宗教就
是谎言,人类社会中第一个说谎者就是神学家。因为神学家所说的上帝的观
念是自相矛盾的,如他们认为上帝不用睁开眼睛也能无所不见,不耸起耳朵
也能无所不闻,既然如此,上帝又何必有眼睛、有耳朵呢?因此,宗教和神
学是一切人世间的说谎、伪善,一切不道德行为的根源。宗教和统治者用天
堂上的幸福来代替人间的幸福,并用天堂上的幸福的希望来麻痹人们。基督
教不过是一些固定的观念,但宗教却要我们相信这些观念。费尔巴哈号召人
们不再迷信这些陈旧的东西,如果仍然固守这种宗教迷信观念,就会对人产
生极大的害处。他指出:“基督教允诺人以永恒生命,以此断送了人的受时
间限制的生命,要人去信仰上帝的帮助,以此断送了人对自己力量的信任,
① 《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读》上卷,第129 页。
② 同上书,第144 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 卷,人民出版社1957 年版,第159、177 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 卷,人民出版社1972 年版,第219 页。
----------------------- Page 14-----------------------
要人去信仰天堂上更好的生活,并以此断送了人对地球上能建立更好生活的
信仰,断送了人实现这些生活的努力。”①
费尔巴哈力图揭露宗教产生的根源和宗教的本质,进而从理论上彻底否
定基督教和一切宗教的世界观。
费尔巴哈认为,人的宗教观念不是天赋的,也不是偶然产生的,而是在
人的生活过程中产生和形成的。他指出:“人的依赖感是宗教的基础,而这
种依赖感的对象,这个为人所依赖、并且人也感觉到自己依赖的东西,本来
无非就是自然。自然是宗教最初的、原始的对象,这一点是一切宗教、一

切民族的历史充分证明了的。”在费尔巴哈看来,自然界是人类生存的源泉,
包括人在内的整个自然界是一切宗教赖以产生的客观基础;而人的依赖感则
是宗教赖以产生的主观的心理基础。费尔巴哈所谓“依赖感”是指恐惧、爱
慕、感激、尊敬这样一些“利己主义”的心理状态,因为在它们里面隐藏着
人们想满足自己的要求、实现自己的愿望的意向。费尔巴哈断言,“没有利
己主义,也就没有依赖感”;人的利己主义本性乃是“宗教的最究极的主

观根源” 。
由于人的生存依赖于自然界,人也就产生了对自然界的种种事物或现
象,首先是构成其生活的直接基础的那些事物和现象的需要。这种需要又引
起了人占有这些事物的愿望、希望、要求等等。但是,愿望等等是主观的东
西,而所愿望的对象则是不以主观愿望为转移的客观的东西;人在其愿望、
想象中是无限制的,但人就其实现愿望的能力和实现条件而言却是有限制
的。这就产生了愿望和所愿望的对象、愿望和能力、想象和实际等等之间的
矛盾。原始人对自然及其规律以及人本身的无知,决定了他们不能正确地对
待和解决这样的矛盾,于是就把他们所愿望的对象当作神来崇拜,企图在这
种宗教的幻想和想象中来解决矛盾。他们崇拜河流、高山、太阳、植物或动
物,向它们祈求福利。这样就产生了原始的多神教。多神教或自然宗教所崇
拜的神大都是自然物或自然界的特性,完全表现着原始人对自然界的依赖,
其目的就是用宗教的方式来克服主观和客观的矛盾,在幻想中来实现主观的
愿望和满足人的需要。所以,费尔巴哈认为,正是原始人类的愚昧无知,是
宗教借以产生和保持的决定性条件。
但是,费尔巴哈进一步指出,原始多神教当作神来崇拜的自然物,已经
不是真正的本来面目的自然物了。例如,就拿“太阳神”来说吧,在崇拜它
的多神教徒看来,这个太阳并不是真正自然的太阳,而是一个象人那样的太
阳,一个有人格的、活生生的、有感觉的东西,一个象他自己那样具有人的
心情和意志、并且能够了解、同情人的心情和意愿的主体。显然,“太阳神”
这个神圣的实体乃是原始人通过幻想力、想象力把他自己特有的属性转嫁到
作为自然物的太阳身上而形成起来的。由此可见,自然宗教的神虽然是自然
物,但这个神的本质并不就是它的自然本质,而是人的本质。人崇拜太阳、
动物等等自然物其实是崇拜人自己。费尔巴哈认为,自然宗教本质上无非是:
“把非人的本质当作神的本质来崇拜,因为非人的本质在它看来是一个人的
① 《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读》下卷,第781—782 页。
② 同上书,第436—437 页。
③ 同上书,第580、560 页。
----------------------- Page 15-----------------------
本质。” ①
费尔巴哈认为,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人同其他的人也就
更加紧密地联合成为一个社会的、政治的实体。在这种情况下,自然力量对
人的支配退居到了次要的地位,社会力量即人对人的支配愈易上升到主要的
地位,从而人对自然界的依赖性逐渐削弱,人对社会即人对人的依赖性逐渐
加强了。随着人依赖的对象的改变,“精神宗教”(基督教是其最完善的形
态)就逐步地取代了“自然宗教”。基督教和自然宗教一样都起源于人们的
依赖感、利己主义、无知和幻想。它们的不同只在于:自然宗教是把自然物、
自然界神化,而基督教则是把人自身的本质神化而已。“属神的本质不是别
的,正就是属人的本质,……属神的本质之一切规定,都是属人的本质之

一切规定。”按照费尔巴哈的意思,基督教的上帝是一位具有爱、智慧、仁
慈、存在等等属性的神,而所有这些属性事实上就是人自己的本质属性。人
把自己的本质属性抽象出来,同自己分离开,并把它转化成为一个独立的神
圣实体,并成为崇拜的对象。所以上帝的本质就是人的本质,人崇拜上帝其
实是在崇拜自己。费尔巴哈认为,基督教本质上无非是:“把人的本质当作
神的本质来崇拜,因为人的本质在它看来是一个与人不同的本质,是一个非
人的本质。”③
费尔巴哈揭示了基督教的神——上帝产生的认识论的根源。他认为,基
督教关于神的观念,是不可能产生在还没有形成人的“类”概念的原始时代
或远古时代的,它只能是人们已经形成了“一切人都共同一致”的“人类”
概念时代的产物。因为基督教所谓唯一至高无上的神即“上帝”的根本特性
是“全知、全能、全善、全在”等等,这些特性虽说是人自己的特性,但却
不是个别人的特性,而是人类的特性。就个别的人而言,人的知识、才能、
善、存在等等总是有限的,不可能做到全知、全能、全善、全在等等。只有
就人类而言,人的知识、才能、善、存在等等才是无限的,因此全知、全能、
全善、全在等等只能是人类的特性。但是,人类的这些特性是不能离开一切
个别的人而独立存在的,因为实际上并没有离开个别的人而单独存在的“人
类”。而基督教却在幻想和想象中,把人类的这些特性或本质同人本身分开,
把它们加到一个脱离一切个别的事物和人而独立存在的神性实体上,这就造
成了所谓全知、全能、全善、全在的上帝。费尔巴哈因此认为,使一般脱离
个别,相信一般概念或类概念可以独立存在,这就是基督教的上帝产生的认
识论根源。
费尔巴哈从他对于宗教的起源和本质的研究中得出了极其重要的、大胆
的无神论结论。他宣称,在自然界和人以外,再没有其他什么存在物,宗教
幻想出来的存在物即神只不过是自然界和人自身的本质的虚幻反映;无论何
时何地都是人创造了神,而不是神创造了人。他说:“没有什么神,亦即没
有同自然界和人有别的、能随意决定世界和人类命运的抽象的非感性本质”;

“并非神按照他的形象造人,……而是人按照他的形象造神”。费尔巴哈的
这个无神论结论,标志着德国资产阶级对宗教批判的完成,在无神论史中占
① 《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下卷,第459 页。
② 同上书,第39 页。
③ 《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下卷,第459 页。
① 同上书,第525、691 页。
----------------------- Page 16-----------------------
有重要地位。但是,费尔巴哈对宗教的批判也有严重的缺点和不彻底性。这
主要归之于他的哲学的出发点是抽象的人。他把人的本质理解为“类”,没
有看到宗教感情本身是社会的产物,而仅仅从人的自然属性即生理的、本能
的需要方面来说明宗教意识的起源,因而不能揭示宗教产生的阶级根源和社
会根源。也因此,费尔巴哈没有也不可能提出把对宗教的批判转变为对整个
社会关系的批判,即转变为对政治的批判。他不仅没有提出彻底消灭宗教的
的任务,反而还要建立一种所谓“新宗教”。
(3)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唯物主义
费尔巴哈在批判宗教和唯心主义的基础上建立了他称之为“人本学”或
“人本主义”的哲学体系。他把人和作为人赖以存在的基础的自然当作哲学
唯一的最高对象。他说:“观察自然,观察人吧!在这里你可以看到哲学的

秘密。” 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可分为关于自然的学说和关于人的学说。
费尔巴哈继承了以前的唯物主义,批判了一切神学和唯心主义对自然、
物质的歪曲。他指出,存在的或者是自然,或者是上帝,二者是不相容的。
费尔巴哈坚持认为,在自然界之外,没有任何事物的存在。他说:“从我的
观点看来,自然界这个无意识的实体,是非发生的永恒的实体,是第一性的

实体。”不仅如此,他还认为,在自然界中存在的都是物质的东西,通过我
们的感官都可以感知它们,他反对康德把“自在之物”与现象界割裂开来的
不可知论,认为把事物的现实性和真理性分开是非常荒谬的。在费尔巴哈心
目中的自然,是唯一真实的客观存在,是有形的、物质的、感性的存在,是
一切个别的、具体的事物的总和。他说:“我所理解的自然界是一切感性的
力量、事物和存在物的总和,人把这些东西当做非人的东西和自己区别开
来。”光、电、空气等自然现象,动物、植物乃至人,都是自然界的表现。
费尔巴哈反对对时间和空间的唯心主义理解,批判了神学把时间和空间看成
是上帝的感觉、康德把时间和空间说成是“先天的形式”的观点,他把时间
和空间与物质存在结合起来,指出时间和空间是一切物质存在的形式,一切
都在现实的时间空间中,依靠自然的必然性、因果性和规律性而经久不息地
运动着,根本不存在什么超自然的力量。总之,坚持自然是离开我们而客观
独立的存在,这就是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费尔巴哈从唯物主义出发,吸取了自然科学的一些成果,说明了从无机
物到有机物的过渡、生命的出现和人类的产生,从而打击了神学唯心主义的
目的论。他正确地指出,人称之为自然界的合目的性的那些东西,事实上不
过是万物在自然界中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依存而已,根本没有必要用上帝来说
明生命产生的根源。
总之,费尔巴哈坚持和发展了唯物主义的自然观,但对自然却只是直观
的理解,不懂得社会实践已深刻地改变了人类周围的感性自然界。他在说明
“物质”时,只是例举了许多事物和物体,但没有给出一个概括的物质定义,
甚至认为“物质”只是“虚空的抽象”。在他看来,存在的只是个别的感性
的事物和实体,他否认有“物质”的一般概念。把一般与个别割裂开来,看
不到个别的、具体的物体只是物质的一种存在形式,表现出了费尔巴哈哲学
的形而上学性质。
① 《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读》上卷,第115 页。
② 《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读》下卷,第523 页。
----------------------- Page 17-----------------------
人本学是费尔巴哈哲学思想的核心。他批判宗教和唯心主义就是要建立
一个人本学的新哲学。所谓新哲学就是“将人连同作为人的基础的自然当作
哲学唯一的、普遍的、最高的对象——因而也将人类学连同生理学当作普遍

的科学” 。费尔巴哈的新哲学的原则,就是以人作为自己的出发点。
那么,费尔巴哈的人究竟是什么呢?费尔巴哈认为,人首先是有形体的
物质,即人的肉体;而人的精神、思想,即所谓人的灵魂,是依赖于肉体的,
是和肉体不可分离地联系在一起的。人就是以肉体为基础的灵魂与肉体的统
一体,灵魂不能脱离肉体而独立存在,因为人的思想即所谓灵魂,是人脑的
属性,而人脑是物质发展到高级阶段的产物。没有肉体的活动,没有脑的活
动,也就没有思维。显见,费尔巴哈所了解的人,是克服了上帝与理性的抽
象性质的有血有肉有生命的现实的人,是一个最真实的感性存在。人从哪里
来?他明确地说:“人不是导源于天,而是导源于地,不是导源于神,而是

导源于自然界;人必须从自然界开始他的生活和思维。”费尔巴哈把自然界
看作人赖以成长的基础,强调人作为自然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自然转化的
有意识有理性的实体。人作为肉体和灵魂 (思维)的完整物质实体,不仅是
自然界的产物,而且也只有借助于他的身体和思维同自然界发生实在的联系
才能再生产自己。费尔巴哈的这些思想,无疑是对宗教神学和唯心主义的有
力驳斥。
在费尔巴哈看来,人既然来源于自然,那么人的本质也就是指人作为自
然界生物所具有的自然属性。但人又区别于动物,理性、爱、意志就是人的
绝对本质。他把生命看作是“人的最高的本质”,人类为了生存,为了对生
命的爱,人就有繁殖的意向,人的来源必须依靠男人和女人。因而男女两性
关系是人与人之间最原始的联系,是其他联系的基础。费尔巴哈由此把人的
本质理解为两性关系,“我”和“你”的关系,并把这种彼此需要、不可分
离的“我”和“你”、主体和客体当作他的新哲学的基础和原则。
在费尔巴哈对人的理解中可以引申出如下两个唯物主义的结论:第一,
物质先于精神,存在先于思维;物质不是精神的产物,相反地,精神倒是物
质的产物;不应是从思维引出存在,相反地,应是从存在引出思维。他说:
“思维与存在的真正关系是这样的:存在是主体,思维是宾词。思维是从存

在而来的,然而存在并不来自思维。……存在只能为存在所产生。”这自然
是纯粹的唯物主义。第二,现实的人既然是现实世界的一部分,他就有足够
的感官去感知存在,他的思维就不能有异于存在的特性。他说:“只有实在
的实体才能认识实在的事物,只有当思维不是自为的主体,而是一个现实实
体的属性的时候,思想才不能脱离存在。因此思维与存在的统一并不是那种
形式的统一,即以存在作为自在自为的思维的一个特性,这个统一是以对象、

以思想的内容为依据的。”在他看来,正因为思维是以存在为根源的,所以
思维才能够认识存在,而思维则是存在的反映,以存在为根据和内容。费尔
巴哈的上述结论,肯定人所属的物质的、感性的世界是唯一的客观实在,又
肯定人的思维能够正确地反映这个客观实在,而且也只能是这个世界的反
① 《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读》上卷,第184 页。
② 《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读》下卷,第677 页。
① 《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读》上卷,第115 页。
② 《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读》上卷,第181 页。
----------------------- Page 18-----------------------
映,因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唯物主义观点,这就是他的“人本主义”的唯物
主义的“基本内核”。
不过,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是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尽管比起18世纪法
国唯物主义来,机械性要少些,如他不认为人是机器,但从总体上说,它没
有摆脱以往唯物主义所共有的缺陷。之所以如此,根本原因就在于他不理解
革命实践的意义,不能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结合起来。因而他关于人、人的
本质的观点,脱离了社会历史发展和社会物质关系,基本上局限在人的自然
本性上,他所理解的人实际上是抽象的人,而不是具体的社会的人,这使得
费尔巴哈不可能对人的本质作出正确的解释。第一,他不了解人是生活在一
定的生产关系、社会关系之中,在阶级社会中是从属于一定阶级的,因而在
说明人的本质时,把人当作与社会关系、阶级关系根本无关的东西去考察,
在他看来似乎所有的人都有着共同的“人类”本质。他除去人与人之间的两
性关系或友谊交往以外再也说不出别的关系,他所讲的实际上只是一种人与
人之间的“自然关系”、一般关系。第二,他脱离具体的社会历史条件谈论
人的本质,不把人看作从属于他所生活的一定历史时代的人,因而他就看不
到不同历史时期的人具有极其不同的社会本质;在他看来似乎人的本质是永
远不变,始终如一的。第三,他只把人看作“感性的对象”,而不是同时也
从其主观能动性方面理解为“感性的对象”,即理解为在一定社会历史前提
下改变着自然和社会,同时又改变着自己的实践活动。人不仅是一个认识的
主体,而且首先是这种实践活动的主体。由此可见,当费尔巴哈从人是一个
自然实体出发时,他和唯心主义者不同,在物质和精神、思维和存在的一般
关系上是可以坚持唯物主义路线的。但是,他既然是以抽象的人、一般的人
为出发点,这就必定使他的唯物主义具有抽象性、直观性和不彻底性的性质。
费尔巴哈在同从康德到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先验论和批判康德的“不可知
论”的斗争中,坚持了唯物主义反映论的原则。
费尔巴哈肯定自然界、物质、客观存在是我们认识的唯一对象,它们是
完全可以被认识的。费尔巴哈承认个人的知识是有限的,但他认为人类的知
识是无限的;他承认人类的知识在一定历史时期是有限的,但人类的知识的
发展是无限的,因为人类的生命是无限的。人类的历史不外是不断地战胜界
限,而科学史、特别是哲学史和自然科学史就是证明。因此费尔巴哈满怀信

心他说:“我们没有认识的东西,将为我们的后人所认识。”
费尔巴哈坚决主张,客观事物作用于我们感官而引起的感觉,是我们认
识的唯一源泉、基础和出发点。他明白地宣称:“经验论认为我们的观念起

源于感觉是完全正确的” ;“感觉论是关于究极事物的理论”。他公开地把
自己的哲学称为“感性的哲学”,以别于德国唯心主义者们以抽象推理为出
发点的“理性哲学”。在他看来,感觉之所以是可靠的,就在于它的来源是
客观的。我们的感觉固然有主观性,但它的基础和原因是客观的,因而是有
客观的内容的,因此感觉不是把我们和外界隔开,而是联结起来。例如,我
们主观上有咸味的感觉,这是客观存在着的盐的特性的反映。有人往往援引
人的感官不够多作为不能认识客观事物的论据,费尔巴哈则从人的五官的产
生与客观自然界的必然联系的角度出发驳斥说:“光不是为眼睛要看而存在
① 《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读》下卷,第635 页。
② 《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读》上卷,第173、207 页。
----------------------- Page 19-----------------------
的,眼睛存在却是因为光的存在…。所以我们也没有理由可以设想,倘若人
有更多的感官,人就会认识自然界的更多的属性和事物。……人的感官不多
不少,恰合在世界的全体中认识世界之用。”③
费尔巴哈虽然强调感觉、感性的作用,但他并不否认思维、理性的作用。
他认为科学认识只是开始于感觉、观察和直观,但不能归结为这些。我们可
以用感觉阅读自然这部大书,但理解它不能靠感觉。感觉所得到的只是个别
的、分散的、零乱的东西,理性则“从现象中分散、寻找、抽出统一的、同

一的、一般的规律”。他指出,当他说感性是认识的基础时,他所说的并不
是指“没有头脑、没有理性和思想的感觉而言”;而他于唯心主义者否定的,
并不是思维,而是那种转变为独立的实体、主体的思维。因此问题不在于要
不要思维,而是“要阐明思维、和感觉的相互关系”。在费尔巴哈看来,科
学认识应当是从对象过渡到感觉,又从感觉过渡到理性思维的过程。在阐明
理性的作用或理性和感性的关系时,费尔巴哈批判了康德所谓的人的理性即
理智为自然界立法的观点。他认为,象康德那样把自然的书看成是由混乱堆
砌的文字所组成,因而只有理性才能给这个混乱带来秩序和相互关系,这种
先验论是完全错误的。费尔巴哈肯定规律或法则是自然界本身所有的,而理
性只有借助于感性提供的材料才能理解它们。他说,“我们用理性分别和联

系事物,但是在感觉给我们的分别和联系的标志的基础上”,费尔巴哈认为,
当认识提高到思维阶段时,并不是达到了什么超感性的心智世界,正相反,
认识始终立足于感性的基础上。因为感性事物始终是基础。认识是从单一走
向一般,是抽象的过程。为了使思维正确,抽象的过程就不应当同感官直观
相脱离,而应当在每一步上都回到感觉,依靠感性材料的检验而充实和修正
自己。他说:“实际事物并不能全部反映在思维中,而只能片断地部分地反
映在思维中。这种差别是一种正常的差别,……这个差别并不会形成思想中
的东西与客观事物之间的真正矛盾,这只是因为思维并不是直线地、与自身
相同一地向前进行,而是被感性直观所能打断的。只有那通过感性直观而确
定自身、而修正自身的思维,才是真实的、反映客观的思维——具有客观真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