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世界现代后期哲学思想史

_12 周一良(现代)
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按其本质说来是物质的,世界形形色
色的现象是运动着的物质的不同形态,世界物质运动按规律发展,不需要什
么“宇宙精神”;第二、同唯心主义相反,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主义认为,
物质、自然界、存在是在意识之外、不依赖于意识而存在的客观实在,物质
是第一性的,是感觉、表象、意识的来源,意识是第二性的,是派生的,是
物质的反映;第三、唯心主义否认认识世界及其规律的可能性,认为世界上
充满着科学永远不能认识的“自在之物”。而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唯物主义认
为,世界及其规律完全可以认识,经过经验和实践检验过的知识是可靠的知
识,世界上没有不可认识的东西,只有还没有被认识、而将来科学和实践的
力量会加以揭示和认识的东西。
(3)历史唯物主义
斯大林首先认为历史唯物主义是辩证唯物主义在社会历史领域中的推广
和运用;其次,他对马克思恩格斯曾提出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概念作了
说明,认为它包括三方面内容,即社会所处的地理环境、组成社会的人口和
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方式。其中,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方式是决定性的力量;
再次,他对社会生产、社会生产方式的运动变化的特点、规律性作了论述。
他指出,生产有三个特点:第一个特点是它永远不会长久地停留在一点,而
是始终处于变化、发展中,同时生产方式的变化,又必然引起全部社会结构
和政治结构的变化;第二个特点是,它的发展变化总是从生产力,首先是从
生产工具的变化、发展开始的,生产力变化、发展了,生产关系随后也发生
相应的变化,生产力是生产发展、从而也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最终的决定因素;
第三个特点是,新的生产力及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产生过程是在旧制度
内部发生的,它经历了一个由自发到自觉的过程,在新的生产力没有充分成
熟以前,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是自发进行的,新的生产力成熟以后,改
----------------------- Page 99-----------------------
变阻碍生产力发展的现存生产关系,就必须通过新兴阶级的自觉活动,通过
阶级革命来实现。
斯大林在每个部分的论述之后,都例举了大量生活中的例子,以证明原
理。他的论述简洁、明了,基本符合马克思主义哲学精神,达到了阐明党的
理论基础,对广大干部进行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理论教育之目的。然而,斯
大林的论述中也存在着不少缺点。这些缺点是:没有讲对立面的统一与转化
及质变到量变的转化;没有讲否定之否定规律,没有抓住辩证法的“实质”
和“核心”;没有突出实践的首要的基本的地位,把唯心主义都划入不可知
论,把承认“自在之物”的也看作是唯心主义;把历史唯物主义看作是唯物
主义在社会历史领域的推广和运用,以及论述方式上的“原理+例子”等。
原苏联社会主义的建立,给资本主义国家内深受压迫的工人阶级及半殖
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广大劳苦大众以极大的震动和鼓舞,他们把原苏联社会
主义当作自己奋斗的目标,因而原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方式、精神文化建设
的方式等都为他们所继承。这样,斯大林的哲学思想,连同它的众多缺点远
远超出了原苏联社会的范围,传遍了半世界,形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斯
大林模式”。
3.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东欧的辐射:东欧七国50年代前哲学状况
前苏联十月革命的胜利,给东欧各国送去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各国共产
党纷纷组织人力、物力宣传、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但总的来说,除波兰、
原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简称原东德)和前南斯拉夫外,其它起步较晚,20世
纪50年代以及其后才开始系统研究,并有大量的研究成果问世。因此,这里,
我们只对各国宣传、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概况作简短介绍。
(1)保加利亚和捷克斯洛伐克
①保加利亚。从传统上追溯,保加利亚的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宣传、研
究可追溯到保加利亚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创始人布拉戈耶夫,国际共产主义运
动的伟大活动家季米特洛夫,以及保加利亚著名马克思主义者格诺夫、科拉
罗夫、巴卡洛夫、帕夫洛夫等。他们宣传马克思主义,反对资产阶级意识形
态和修正主义,在三十年代写出了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著作,如帕夫洛夫《雷
姆克主义与唯物主义》、 《反映论——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概论》,加诺夫
斯基《哲学的主要流派》,为建立保加利亚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列宁阶段作
出了贡献。
革命后,保加利亚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大致分两个阶段:1944年至50
年代中期;50年代下半期以后。第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反对国内资产阶级
哲学残余,尤其是雷姆克的唯心主义,根据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原则改造
整个思想战线、全部具体科学,以确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统治地位。为此,
国家于1945年成立了保加利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各大学纷纷成立马列主义
教研室。创办理论刊物《新时代》、《哲学思想》,大量译介马克思主义的
经典著作及原苏联作者的著作,为第二阶段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奠定了基
础。
②捷克斯洛伐克。1948年2月,捷克斯洛伐克人民战胜了国内反动势力,
成立了共和国,捷克斯洛伐克马克思主义哲学从此开始。它分为五个阶段:
1948—1956年;1956—1967;1968—1969年;1969—1976年;1976年以后。
----------------------- Page 100-----------------------
在第一阶段,政治上捷克斯洛伐克人民刚刚走上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理论
任务是在群众中广泛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原理,使马克思主义普及化。斯洛
伐克于1946年开始出版《哲学杂志》刊物,1947年成立斯洛伐克哲学研究
所。而大部分研究机构和理论刊物则是在50年代创设和出版的。
(2)匈牙利
1918年,资产阶级革命取得胜利;1919年,匈牙利苏维埃共和国建立。
这一切激起了匈牙利人民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巨大兴趣。然而,苏维埃共和
国的失败和法西斯长达25年的统治,又使哲学生活趋于停滞。
1945年,匈牙利人民民主制度建立,形成了有利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传播
和发展的条件。50年代以前,匈牙利致力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普及化,出版
了大量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著作,翻译前苏联哲学教科书,也出版了匈牙
利作者写的哲学书籍和教材。但几乎所有的哲学研究机构和刊物是出现于50
年代下半叶及以后,大量的研究成果也于此时才开始涌现。
(3)民主德国(原东德)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原东德的发展有着深厚的传统,这传统源于马克思、
恩格斯的著作及著名工人运动活动家 B.李卜克内西、倍倍尔、K.李卜克内
西、梅林、卢森堡的理论经验和实践经验。这些人均为马克思、恩格斯的学
生与战友,尤其是梅林,其哲学思想本身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组成部
分。
但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原东德得到广泛传播和运用是1945年,尤其是1946
年以后。原东德国内存在的德国共产党和德国社会民主党于1946年联合成立
了德国统一社会党,克服了工人阶级在组织、政治、世界观和哲学理论上的
分裂局面。1945至1949年为原东德政治上的第一阶段,也是原东德马克思
主义哲学发展的第一阶段。他们反对资产阶级哲学和小资产阶级哲学,出版
国内哲学家的著作,创造性地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的种种问题,把马克
思主义哲学确立为国家的意识形态,并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神运用于指导
日常的活动。
1946年,德国统一社会党理论刊物《统一》创刊,马克思列宁主义研究
所在各大学纷纷创建,以马克思命名的高级党校成立。
原东德对马克思主义广泛的、富有成效的研究,包括大量研究机构和理
论刊物的创办,是在50年代以后。
(4)波兰
波兰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丰富的历史传统,19世70—80年代,马克思
主义开始传入波兰,至1917年,波兰马克思主义哲学已具规模。按波兰国内
的分期法,1918年,波兰马克思主义哲学进入第四个发展阶段,1945至1948
年为第五阶段。
经历了前三个阶段之后,马克思主义哲学已经渗透到波兰共产党的革命
活动之中。在第四阶段,波兰共产党人着手在较高层次上对马克思主义哲学
进行系统研究,同时,批判社会中流传的实征主义、新经院哲学、信仰主义
等思潮。第五阶段,由于社会对马克思主义干部的需求量增长了,波兰共产
党人在批判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的道德观念和政治观念的同时,一改在高
等院校之外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局面,开始在高等院校内培养马克
思主义哲学专家,并花大量人力、物力出版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宣传马
克思主义世界观。1949年,波兰文版的列宁著作《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
----------------------- Page 101-----------------------
进入学术领域,极大地促进了波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真正创造性研究工作和
教学工作的开展,论述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文章频频问世。
进入50年代以后,波兰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更为迅速和广泛。
(5)罗马尼亚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罗马尼亚的发展始于1944年,是年8月23日举行了
全国反法西斯和反帝国主义的武装起义,为进行革命改造奠定了基础。罗马
尼亚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分三个阶段,1944—1947年为第一阶段,1948—
1965年为第二阶段,1971—1975年为第三阶段,1966—1970年为中间时期。
在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开始时,罗马尼亚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在同社会精
神生活中占统治地位的旧资产阶级哲学作斗争中发展的,它的首要任务是反
击资产阶级哲学对马克思主义的攻击,消除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影响,以
确立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统治地位。第二阶段中后期以后,罗马尼亚马克思主
义哲学的研究工作在历史和理论两方面全面展开。
(6)南斯拉夫
前南斯拉夫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同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同革命的社会
民主党的诞生和发展分不开的。1918年,独立的多民族王国——塞尔维亚—
—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王国成立 (1929年起称南斯拉夫),马克思主义
哲学传入,并同国内存在的各种形式的唯心主义哲学作斗争。1919年前南斯
拉夫共产党成立,有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家的核心,他们反对资产阶级意识形
态,宣传、研究、传播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马克思主义
哲学以民族斗争和国内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基础的面貌出现,且被纳入教育
网,培养了一代青年人。战后初期,前南斯拉夫马克思主义哲学家翻译、出
版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经典著作、前苏联的哲学著作及其他国家马克思主义哲
学著作。与此同时,贝尔格莱德、萨格勒布、卢布尔雅那的大学设立了新的
哲学系,举办新的哲学讲座,批判唯心主义学派。1949年出版了第一本马克
思主义哲学教科书《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随着社会主义建设的
不断深入,前南斯拉夫马克思主义哲学也不断发展。
----------------------- Page 102-----------------------
五、日本哲学
1.源于本土的日本资产阶级哲学
明治维新后,西方近代哲学思想在日本广泛传播,加上长期以来东方禅
学、阳明学的深厚基础,形成了近代日本移植、接受并改造西方近代资产阶
级哲学的局面,并建立起日本自己的近代哲学。这一时期的日本哲学,与西
方诸哲学体系相比,它具有自己的理论特点,带有东方哲学的性质;与神、
儒、佛等日本传统哲学相比,它又具近代哲学的性质;在它的思想深处,与
现代世界哲学各派共源同流,是日本资本主义经济及其政治的哲学表现。其
中,以西田哲学为代表,它承袭了前辈开创的学院派哲学,但又超出前辈,
形成了具有独特的理论内容和逻辑结构的哲学体系。
(1)独创哲学家西田几多郎的“西田哲学”
西田几多郎 (1870—1945)是日本近代最大的唯心主义哲学家。年青时
代的西田,饱受人生艰辛,明治政府在政治上的反动,使他思想痛苦,精神
苦恼。为解脱人生苦闷,他不断地实践佛教中的“打坐”、“参禅”,以追
求“真正的自己”,追求自己的个性、人格的统一,确立自我。长达十年的
参禅体验与自我反省,对他的哲学思想的形成起了决定性的作用。此间他同
其师北条时敬、佛学家铃木大拙及雪门禅师等人过从甚密,受他们思想的影
响。20世纪初,西田受詹姆士的“纯粹经验论”的影响,经过西田的改造,
提出了西田哲学独创的“纯粹经验”,这标志着西田哲学的形成。1911年,
西田几多郎出版了《善的研究》一书,它标志了日本最初的独创哲学的诞生,
是日本自己的哲学开始诞生了。正是经过西田哲学,西欧的哲学才在日本人
的精神生活中扎根。“西田哲学”的特点是,西田用西方近代哲学来装扮日
本固有哲学,把东方佛教思想与西方哲学思想结合起来,采用西方逻辑建立
起来的一种东方哲学,是具有封建性质的近代资产阶级唯心主义哲学。西田
的主要著作有:《善的研究》、《自觉中的直观和反省》、《哲学的根本问
题》、 《哲学论文集》等。
①纯粹经验。西田在《善的研究》中,提出“纯粹经验”概念,并指出,
纯粹经验是其哲学的出发点和终结点。这从《善的研究》一书的结构中可以
看出。该书共分四编:一、“纯粹经验”;二、“实在”;三、“善”;四、
“宗教”。西田说:“第一编阐明作为我的思想根底的纯粹经验的性质”;
“第二编叙述我的哲学思想”;“第三、四编的研究都是以前两编的思想为
基础的”。
那么,什么是纯粹经验?西田说:“所谓经验,就是按照事实原样而感
知的意思,也就是完全去掉自己的加工,按照事实来感知。一般所说的经验,
实际上总夹杂着某种思想,因此所谓纯粹的,实指丝毫未加思虑辨别的,真
正经验的本来状态而言。……纯粹经验与直接经验是同一的。当人们直接地
经验到自己的意识状态时,还没有主客之分,知识和它的对象是完全合一的,
这是最纯的经验。”他又指出,所谓“纯粹经验”,就是“主客合一”、“物
我相忘”的状态,就是“还没有主客分离,还没有物我差别”的状态。总之,
所谓“纯粹经验”就是“主客未分”的状态。也就是说,纯粹经验和一般人
们所了解的经验不同,它排斥了任何判断,任何思虑以及任何附加的东西,
是不反映任何客观事物的“最纯”的东西。西田的纯粹经验排斥了经验中的
----------------------- Page 103-----------------------
物质、对象的内容,使经验变成纯粹主观自生的东西。
西田又认为,纯粹经验是超个人的经验。他说:“起先虽然读了一下马
赫等人的著作,但总不能得到满足。后来,由于体会到不是有了个人才有经
验,而是有了经验才有个人。而且往往比个人的区别更是根本性的。就从这
种体会出发,摆脱了唯物论。”很显然,西田试图用超个人的经验来取代个
人的经验,以免陷入马赫的经验批判主义的唯我论。但是,任何经验无一不
是人的经验,并不存在“比个人的区别更是根本性的“超个人经验”。他不
仅没有克服马赫主义唯我论,而且陷入了比马赫主义唯我论更荒诞的神秘主
义。
②主客合一或实在。西田对纯粹经验作了展开。他特别强调,纯粹经验
就是“主客未分”或“主客合一”的直接经验,它是一种超越主客观分离的
状态。他说:“主观与客观不是互相分离而存在的,而是一个实在的相对的
两个方面。我们所谓主观是统一的方面,而客观是被统一的方面;所谓‘我’
始终是实在的统一者,而 (物)是被统一者。”在他看来,作为实在的统一
方面的意识的作用和作为实在的被统一方面的意识的对象是密不可分的,是
“合一”的。
西田认为,“主客合一”的状态是“没有精神和物质的区别,只有物即
心,心即物”的状态,自然和精神,主观和客观都是“主客未分”的纯粹经
验分化发展而成的,是纯粹经验的体现。倘若没有纯粹经验,自然和精神便
失去它的实在性。因此,纯粹经验不仅是实在,而且是唯一的实在”。在西
田看来,“真正的实在,只是尚无主客对立,尚无知情意分离”的一种“单
纯独立自全的纯活动”,是一种“自发自展的无限活动”。“至于精神现象
同物体现象的区别,它们决不是两种实在。所谓精神现象是从统一方面即主
观来看的,而所谓物体现象,则是从被统一方面即客观方面来看的,即只是
从相反的两个方面来看的,只是从相反的两个方面来看同一实在而已。”由
此,西田说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就是由于固执这两个方面中的一方面
而发生的。可见,西田将纯粹经验描绘成既非精神,也非物质,即不是主观
也不是客观,把自己的哲学标榜为超越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两者之上的第三
条道路的哲学,实际上他阐明纯粹经验及一些哲学问题时,承认纯粹经验是
意识现象,这就仍然落到了唯心主义的窠臼之中。
③场所逻辑。为了去掉“纯粹经验”概念中的唯意志主义色彩的体验说
明,西田将纯粹经验加以逻辑化。给它安上了“场所”的逻辑形式,从而使
自己的哲学立场由唯意志主义转变为直观主义。
西田认为,自我与非我、意识与对象要发生联系,就必须有一个把两者
联系起来的“场所”,这个“场所”就是东方宗教哲学中的“无”。西田把
“场所”分为“有的场所”、“相对无的场所”、“绝对无的场所”等三个
阶段,而“绝对无的场所”才是“真无的场所”。“绝对无”既非“有”,
也非“无”,它的根本作用就象是镜子一样,把“对象按照原样反映出来”。
“场所”也称“意识之野”,它是智、情、意共同形成的所在,主观与客观
的一切现象都在其中成立。西田的逻辑就是以这种“场所”为核心,所以称
“场所逻辑”。
④绝对矛盾的自己同一。 1933年以后,西田为了同马克思主义哲学对
抗,在他的思想中加入了一些客观成份。在《哲学的根本问题》一书中,他
把“场所”观点具体化为“辩证法世界”,提出了“个体互相规定即一般者
----------------------- Page 104-----------------------
自己规定”的“辩证法一般者”观点。在他看来,个体在一般者中才是个体,
但没有个体也就没有一般者。他认为,个体和一般者本来是绝对对立和矛盾
的,这种对立和矛盾只有在超越一切对象的“无的一般者”之上,作为绝对
肯定即否定、绝对否定即肯定,才能结合成为“相即”的“自己同一”。西
田把“辩证法一般者”的观点,直接化为“行为的直观”观点,形成了“多
和一”的“绝对矛盾的自己同一”逻辑。他把这种逻辑具体运用于民族、国
家、政治、道德、艺术等方面,使其成为后期西田哲学的根本原理。
西田哲学中有西方近代哲学思想的影响,尤其是受詹姆士纯粹经验说的
感染。同时,西田哲学还保留了禅和阳明学的烙印,与日本传统思想有密切
关系,但它是日本近代人格意识的哲学反映,是日本市民意识的哲学反映。
正是经过西田的努力,西方的哲学才开始扎根于日本人的精神生活,使日本
哲学成为独具民族特点的精神文化汇入世界哲学的潮流中
(2)“种的逻辑”创立者田边元
田边元(1885—1962)早年在国内专攻数学和哲学。1922年留学德国,
接受胡塞尔和海德格尔的哲学思想。回国后,先是追随西田哲学,后创立了
自己的哲学体系。其主要哲学著作有:《康德的目的论》、《种的逻辑的世
界图式——到绝对媒介的哲学之路》、《作为忏悔道的哲学》、《实在和爱
与实践》等。
①源起西田哲学的科学论。回国之初,田边元在理论上采取了新康德主
义的批判立场,追随西田哲学,强调“直观”概念。通过这一方法达到了试
图说明科学逻辑根据的形而上学。
他认为,作为科学的逻辑根据,也即是形而上学根基的实在,存在于我
们个人精神之中。实在的精神“只有在我们的直观体验上才知道”。因此,
“直观体验”是实在的基础,形而上学只有立足于“直观体验”的基础上,
才可能形成。这里的“直观”相当于西田的“纯粹经验”,他把“直观”把
握为一种唯一的“根本实在”。通过这一基础,田边企图把科学和宗教结合
起来。他认为,科学的认识不能解决一切价值理想问题,必须超过它这个界
限而考虑一个特殊的先验,把一切价值理想都统一在“实在”本身之中。宗
教就是这个先验统一主体的“实在”。
田边从对科学认识的必然因果律的确立进而发展到对道德意志自由问题
展开哲学思索。在道德目的论问题上,田边提出人生的最终目的是由道德自
由实现的。道德的自由,是一个“规范的理念”,是一种含有“意义的创造”。
这种创造是以人格为目的,由抽象的非人格立场转移到具体的人格立场的一
种高级意义上的创造。田边的“目的论”是与“直观的悟性”为基础,以“自
由意志”为动力,由主观认识出发,通过“自然”对自己的否定,达到含有
宗教信仰的道德立场。这是他的“意志的辩证法”。
②“种的逻辑”。通过对黑格尔的研究,田边元由康德主义及新康德主
义的立场达到了“绝对辩证法”的立场,离开了西田哲学,提出了独具特色
的“种的逻辑”哲学体系,并将此应用于社会现实生活的研究。
田边元指出,“绝对辩证法”是包含着物质和精神两者并把它们加以扬
弃、综合、统一的东西。扬弃和统一的基础不是“有”,而是“无”。他认
为,“综合”是以“道德实践”为基础的,在这种实践中实现的“精神的统
一性和物质的对立性之对立的统一”。因此,综合“必然是存在的同时又是
观念的”,它是一个“超越的全体”。1934年起他把这一理论应用于日本现
----------------------- Page 105-----------------------
实社会,依据当时非理性的民族主义,把唯物辩证法和唯心辩证法的统一问
题转移到全体主义和自由主义之间的互相否定、互相媒介的统一问题上,从
事于自己所谓的“种的逻辑”的辩证法研究,于1937年,正式确立了“种的
逻辑”的思想,形成了独创的“田边哲学”。
田边认为,西田哲学的“场所”逻辑中,“有”只是“个”而没有“种”,
这就无法对社会存在作出充分说明;更为重要的是西田的“无”是一种作为
“绝对无”而在“无的场所”上媒介一切的东西,但它本身却是直接由直观
显示而没有任何媒介,因而不可能形成辩证法。所以,田边认为西田的“无”
只能是绝对否定,但离开了绝对否定的媒介就不能称之为“无”。由此,田
边提出独自所谓的“种的逻辑”取而代之。
所谓“种的逻辑”,就是指“个”、“种”、“类”之中的“种”。它
是在“类”之下而比“个”广,在“个”之上而比“类”窄的一个概念。田
边认为“种”是“社会不可缺少的契机”,可称其为社会的“基体”,也就
是说,“种”是民族、阶级、国家等所谓社会的基体。因为在他看来,社会
并不是在个人之后或与个人同时形成的,它是建立在一种不拘于个人生死交
替的“基体”上,这个基体必然存在于个人之前。这个社会基体,由于是个
人生于其中,被包括于其中的一个种,所以称为“种的基体”。
田边认为,以种为基体的个、种、类三者是建立在以互相否定为媒介的
关系上的。神是基体,个是“同作为自己基础的种相对立着,并同作为自己
形相原因的普遍本质相背离的东西”。对立着的种与个通过互相否定,便发
展到对于绝对否定的主体的肯定,而作为主体全体的国家和个人又是相即的
关系。这就是说,全体即是个人组织的类,国家必然是个人自我牺牲也即自
我实现的组织。这也就是说,现实的具体的社会存在,应当通过个、种、类
三者互相否定的媒介方法来把握。由此可见,田边的“种的逻辑”同“绝对
媒介”是分不开的,两者是合二而一。
田边特别强调类、种、个之间都是互相“媒介”的。他认为,“个”是
“有”,“种”也是“有”,它们之间都是以互相否定为媒介的;而“类”
则是“绝对无”,它是以“有”为媒介的。“个”、“种”通过互相否定而
“无”化,即“个”以“种”为媒介而自我否定为“无”,“种”又以“个”
的“往相”为媒介而自我否定为“无”。如此,它们都以“无”为媒介而达
到了“绝对无”的统一,即绝对无的“类”。这时,“个”已通过自我否定
转变为“无”,而“种”也通过自我否定上升为“类”,成为“有即无”而
被理念化。然后再返回来,“绝对无”又以“有”为媒介,作为否定之否定
而成为肯定的“有”。此时,“种”便转换为“类的种”,成为“无即有”,
并以“个”的“还相”为媒介转换为实现理念的主体,而“个”又以“类的
种”这个阵地为媒介“还相”复活为自由的世界。由此,“类”和“个”即
全体和个体就成为相即的东西。这个“相即”的关系主要是通过“种”的自
我否定为媒介而实现的。因此,辩证法就必然是这样一个“种的逻辑”。
田边通过“种的逻辑”走上了国家至上主义,从而赋予国家以神性。他
就是这样经过赋予现实存在的国家以“种的逻辑”基础而使国家变得合理化、
神圣化了。同时,他也宣扬日本天皇制国家是现实存在,那么,作为国家成
员的个人就是要不断地为国家尽义务,以维护现实的存在。
田边哲学的性质是近代资产阶级的唯心主义观点,在他的哲学中始终贯
穿着康德的批判主义精神。在他的哲学的第一个阶段就是通过《康德的目的
----------------------- Page 106-----------------------
论》而奠定了自己的哲学基础,然后通过黑格尔研究而达到辩证法的立场,
进入了哲学的第二阶段,这是一条从康德到黑格尔,再由黑格尔回到康德的
道路,进而建立起自己的哲学体系。虽然田边哲学与西田哲学在固有术语表
现和逻辑形式上有些差异,但它们的根本思想是一致的,后来也被人们统称
为“西田、田边哲学”。
(3)人学伦理学者和辻哲郎
与西田、田边的独创哲学不同,和辻哲郎的伦理学可以说是具有日本特
色的创造性伦理学。和辻哲郎的一生著述颇丰,涉足领域甚广,从本质上看,
他的哲学也就是人的哲学。
和辻哲郎 (1889~1960)在日本思想界的影响延续到战后,他以建立人
学伦理学体系和文化论研究闻名,1912年,他毕业于东京帝国大学哲学科,
是在明治末期的时代精神和文化氛围中接受教育、成长起来的。大学期间,
他酷爱艺术;在哲学方面,他倾心于叔本华、尼采的非理性主义,为日本系
统介绍存在主义的先驱者。早期,他主要从事文化学研究。后致力于创建具
有独自特色的人学伦理学体系,论述了伦理学原理、“人伦组织”的社会哲
学,以及“人存在的历史性风土性结构”的历史哲学。其主要哲学著作有:
《尼采研究》、《克尔凯郭尔》、《人学伦理学》、《伦理学》(三卷本)
等。
和辻哲郎的人学伦理学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①和辻哲郎自称其伦理学力“人学”。他赋予人的特殊的含义,认为“所
谓人是社会,同时又是该社会中的人;因此,它不单是人,同时也不单是社
会,在这里可以看出人的二重性格的辩证统一。”这就是说,个人不能脱离
整体,整体由个人组成;人存在于人与人的关系中,这一关系被和迁称为“间
柄”。和迁认为,人与“间柄”是相互否定的。在和辻伦理学中,基本采取
在人际关系中整体性优于个体的立场。
②和辻特别强调人存在的主体性。存在的“存”是对亡而言的,就是存
续,就是主体的自我保持;“在”是对去而言的,即主体在某个地方。因此,
存在无非是人的时间性和空间性或二者的结合。这个结合产生的即是行为。
信用、真实、善恶、罪过和良心等伦理学的基本概念,都应当从这一行为的
立场上加以阐述。
③个人存在于“间柄”之中。“间柄”是以自己为中心,以放射状扩展
的一对一的关系的累积。如婚姻、家庭以及亲属的人伦组织的建立。由亲属
可以扩展到经济集合体、文化集合体等,都是人伦组织。国家是“人伦体系”。
人伦组织可以分为不同阶段,人伦之道也因而分为家庭、亲属和邻里之道等
阶段。
④伴随着从家庭到国家的人伦组织依次分为阶段,同时也就可把时间性
和空间性划成阶段。时间分为过去、现在和未来,过去可以无限追溯,但只
有形成国家,人才会觉悟到丰富的过去,为创造未来而约束自己的行为,尽
自己的义务。这样,时间性就成为历史性。和辻认为,历史是和国家同时开
始的,本质上是按照国家的观点而形成的。时间性的实现同时也是空间性的
实现。国家以自身的空间为领土,明确地划出了界限,成为一个完整的、有
秩序的整体。这样,空间性就具体化为风土性。时间性与空间性即历史性与
风土性相结合构成了季风地带、沙漠地带和草原地带,这三种地带的特性同
时就是人的性质。
----------------------- Page 107-----------------------
⑤历史问题和义务问题的结合。和辻认为,历史是对过去的回顾,也包
含了对于未来的展望,人应该根据风土来认识其使命,努力创造新的历史。
历史是人伦的历史,国家是人伦的最高组织,因此,义务便成为国民的义务。
现实任务是要以形成一个世界为理想。为使理想实现,各个国民须对自己的
个性和限制个性有所自觉,并且需要通过这种自觉来尊重他国国民的个性。
日本人的季风地带的风土性有长有短,日本国民的义务就在于认识自身的结
构,吸取另外两种风土地带居民的长处,对世界建设有所贡献。
和辻哲郎的伦理学问同时也是哲学,其基础扎根于西方近代认识论的思
维方式。和辻在 《尼采研究》中,受柏格森、詹姆斯、西田等的思想影响,
把权力意志理解为人性的内在本质,同时受胡塞尔、狄尔泰和海德格尔等的
思想影响,以主体间性说为基础,重视日常经验中的直接经验。但和辻并非
原封不动地照搬西方哲学大师们的观点,而是力图批判性地超越现代西方哲
学。和辻的人学伦理学提出了尊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尊重自己与他人的结
合、个体与整体的结合等良好的一面,力图从各个侧面弄清日本这个单一民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