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世界现代后期哲学思想史

_13 周一良(现代)
族社会中人学观和伦理观的传统状况,并且赋予其现代通用的一般表现形
态。在这一意义上,他的伦理学作为立足于学术立场的日本论乃至日本人论
的先驱性业绩,迄今仍然具有价值。但和辻哲郎是拥护天皇制的保守主义者,
这一政治倾向严重地影响了他的学术研究方向和理论立场,因之时而受到批
判,但他的人学伦理学,最集中地体现了日本的本质特征,无疑是日本近代
最优秀的理论遗产之一部分。
(4)人学唯物史观的探索者三木清
三木清(1897—1945)是近代日本哲学史上著名的进步哲学家。他出生
于兵库县农村的半农商家庭。1922年以前,就读于京都大学哲学系,并同时
兼任其他大学的哲学讲师。后留学德、法,1927年任法政大学教授。1930
年至1945年曾两次被捕,最后死于狱中。
三木一生著作颇丰,从1926年出版《巴斯噶关于人的研究》始,连续出
版了《人学的马克思形态》、《唯物史观与现代意识》、《社会科学的预备
概念》等,总括了他对唯物史观的研究成果;中期以《历史哲学》为代表;
晚期以《构想力的逻辑》为代表,进行企图构建独自哲学体系的尝试。
20年代中期,马克思主义在日本思想界颇为盛行,三木清受时代影响也
开始研究唯物史观。他的理论的出发点是“基础经验”。三木认为,存在的
最原始的结构即是基础经验,在基础经济和意识形态中间有“人学”为媒介,
它们三者是相互制约的。
所谓“基础经验”,就是现实存在的结构整体,而现实的存在往往是在
为历史的必然性所制约的一定的结构体系上形成的,逻各斯是构成现实存在
整体的最原始的因素,它存在于人的存在与自然存在之间的双关统一之中。
就现实性而言,人是自然中的存在即生命,而自然是在与生命相联系中被制
约的存在。因此,“不安的动性是基础经验最根本的规定。”在此基础上形
成了三木的人学观。在三木看来,人学是一种“从生命的本源性具体性交往
中产生的逻各斯”,“是直接表现基础经验的第一次逻各斯。”人学也就是
“对于人的自我解释”。
意识形态是通过中介者来把握的第二次逻各斯,它包含了一切种类的精
神科学或历史社会科学,是“人的自我了解”。
在基础经验、人学和意识形态二者之间,人学是中介。人学“一方面作
----------------------- Page 108-----------------------
为由生之交往中直接产生的东西,其本身在某种意义上便是基础经验”;但
另一方面,它同时又是已经作为其自身逻各斯而在另外意义上属于意识形
态,因此它能成为两者的中介。“人学的结构规定着意识形态的结构。由此
可见,意识形态与基础经验之间存在着间接的辩证关系,它必须通过人学的
中介作用才能实现。三木按照三者相互制约的原理来解释马克思主义的唯物
史观。
首先,三木提出唯物史观是一种意识形态,是建立在“具有独自特色的
人学上的世界观”,是一种“现代意识”。唯物史观的人学建立在无产阶级
基础经验之上,只有通过唯物史观的人学,才能把握唯物史观即无产阶级的
意识形态。因此,承认“人学的马克思形态”就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在这
里,虽然三木强调“基础经验”是人的存在和自然的存在相结合的产物,但
又认为基础经验作为现实的经验是一个“暗”。这就是说,基础经验是与现
实经验相对立的,是用言语不能表述的“无”。同时,三木在关于人的存在
的交往方式的思想中,把整个自然完全人化、感性化了,这样,自然也就成
为人的自然,感性的自然,从而导致否认外部自然的独立存在。这样,三木
从以人为中心的“自然和人”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乃至相互统一中得出错
误的结论;没有人就没有自然。在理论中抽象了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社会存在
决定社会意识这一理论基础而滑向了历史唯心主义。
由于三木所说的辩证法的相互交往是一种感性的活动,也由于他从这里
排除了自然本身的独立存在,从而也就否定了通过理性思维去认识客观世界
的可能性,降低了理论抽象应有的意义,因此三木在“把存在加以抽象”的
这一思维方式上,也就同马克思的科学抽象背道而驰了。三木的抽象是以人
学为中心,从基础经验到逻各斯的抽象,但这种抽象并不是纯粹的抽象,并
未正确地反映出真实的历史发展的规律。所以,三木在对唯物史观的解释中
有曲解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之处,势必引起争论。自1928年起,在日本曾
两次展开了关于三木哲学的论战。尽管论战并没能把三木引导到真正的马克
思主义哲学的立场上来,但却把日本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引导到了辩证
唯物主义这个问题上来,促进了日本后来马克思主义的哲学研究。
三木哲学就其基本性质来说,终究没有突破唯心主义的束缚,这是因为
他深受西田哲学、存在主义和生命哲学的影响所致。但也不能因此把三木哲
学—西田哲学、田边哲学等相提并论。它们之间的重要区别在于,三木哲学
并不满足于唯心论思想,而是试图冲破学院派哲学的束缚,建立新的思想。
同时,三木哲学是战前日本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上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环,
它一方面在理论上普及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促进其传播和发展;另一方面在
实践上把广大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吸引到马克思主义的立场上。但是,由于
三木对马克思主义缺乏正确、全面的理解,所以,在以人学解释唯物史观时,
难免会有误解,甚至有曲解之处。
2.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哲学东渡扶桑
明治维新后,伴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日本无产阶级也逐渐成长并不断
掀起工人运动。欧洲社会主义思想 (包括科学社会主义)通过各种途径被介
绍到日本。明治时代,以片山潜、幸德秋水、土界利彦等人为代表的一批早
期社会主义者,在介绍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
----------------------- Page 109-----------------------
日本社会进入大正时期后,在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下,日本思想界加强
了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20年代至30年代,由河上肇、栉田民藏等人力求
理解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而提出其哲学基础——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的问
题,河上肇与福本和夫围绕着这一问题的争论促进了它的传播;而“唯物论
研究会”的成立及其活动,则把马克思主义哲学提高到战前日本的最高水平。
(1)“求道者”河上肇
河上肇(1879—1946)早年求学于东京帝国大学。1913—1915年留学欧
洲。著有《唯物史观研究》、《关于唯物史观的自我清算》、《马克思主义
批判者的批判》、《狱中日记》等多部著作。
河上肇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进行了精湛研究并向日本和中国传播马克思
主义。故被日本学术界尊称为“求道者”。同时,他也是一位哲学研究者,
尤其是一位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他从研究资产阶级经济学开始,通过
马克思的《资本论》而逐渐成长为马克思列宁主义经济学家,研究经济学,
尤其是研究经济学说史和现实经济,把他的视野引申到历史观乃至哲学领
域。他在青年时代开始研究逻辑学,通过对马克思的“物质社会观”和“物
质历史观”的研究,首次提出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唯物史观”概念,把唯物
史观作为自己的立场,到20年代末30年代初,其哲学立场和体系都已达到
马克思主义。
河上承认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阶级性和历史性,坚持其理论与实践的统
一。他认为哲学的任务不仅在于如何解释世界,更重要的在于改变世界。改
变世界的唯一立场在现代就是唯物史观的立场。唯物史观是无产阶级唯一的
必然的历史观。他指出:“马克思无论如何也不能为‘有教养’的资产阶级
所理解;相反,它却很容易为无产阶级所理解。”在他看来,马克思主义是
无产阶级利益的代表,因而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决不能与无产阶级的革命实践
相脱离,而必须坚持二者的统一。河上从学习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和列宁的《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后认识到,从理论方面看,实践不仅
是理论的源泉,而且是检验理论的标准;经过实践检验了的真理才是唯一的、
最终的、客观的真理。
河上把理论和实践的辩证统一概括为“实践唯物论”。他在引述了辩证
唯物主义是包括自然以及社会的首尾一贯的完整世界观之后说:“在这里我
首先给这种世界观起名叫实践唯物论。”在河上看来,马克思的辩证唯物论
就是费尔巴哈唯物论的深化,是黑格尔辩证法的颠倒。他说:“费尔巴哈的
非革命的唯物论,由马克思及恩格斯深化并使之转化为辩证唯物论;于此同
时,黑格尔的唯心辩证法由他们颠倒,使之转化为唯物辩证法。”在此,河
上把“深化”理解为是一种创造性的深化,把“颠倒”理解为是一种革命性
的工作。他为此作了说明,辩证法就是世界上一切事物内部的对立物斗争的
自我运动,唯物史观就是要把人类历史看作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及这一对立
物的斗争过程。后来又依据列宁的思想详细介绍了辩证法与唯物论的统一。
当然,河上肇的思想和理论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非马克思主义因素。但是,
他继承了明治社会主义者开创的事业,在日本正式提出并展开关于马克思主
义哲学的讨论,正确地解释和宣传马克思主义哲学,不仅对日本的马克思主
义研究作出了贡献,而且为把马克思主义普及到东方各国作出了贡献。虽然
其理论没有独自的特色,但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刚刚传播到日本的当时,能够
正确理解并勇敢地宣传它,就难能可贵了。
----------------------- Page 110-----------------------
(2)福田和夫挑起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日本的第一次大论战
福田和夫 (1894~1983)曾是日本共产党的负责人和理论活动家。他与
河上肇围绕着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哲学基础——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的
问题,在日本挑起了第一次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大论战。
1921年,河上肇出版了《唯物史观研究》一书,由于河上所理解的唯物
史观是在同哲学唯物主义,即辩证唯物论和唯物辩证法相分离的意义上论述
的,在理论上有着严重的缺陷。针对这一问题,福田和夫批判了河上在书中
的缺陷和错误。他指出,河上肇的“唯物史观”是“抽掉唯物辩证法的唯物
史观”,实质是“经济史观”。他强调,唯物辩证法是社会科学认识和阶级
斗争实践的方法论。通过对河上肇思想中错误的批判,他积极主张辩证唯物
论和历史唯物论是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他还介绍了马克思主义著作中许
多为日本所尚未了解的重要基本观点。
福田和夫对河上的批判以及由此而挑起的争论,不仅促进了河上本人完
全转向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立场,而且提高了日本哲学界马克思主义哲学
研究的水平。正如他的论争对手河上肇在 《关于唯物史观的自我清算》一文
所指出的:“最近,福田和夫在日本最广泛地使用‘唯物辩证法’和‘辩证
唯物论’这一术语,由此而把我们的注意力引向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上,
这是他对马克思主义在日本传播的一个划时代的贡献。”
(3)“永保贞节”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永田广志
永田广志(1904—1947)是日本进入30年代以后出现的一批为数不多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者之一。他的一生为移植、研究、宣传和普及辩证唯物
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并使之在日本扎根作出了重大贡献。著有《唯物史观
与客观主义》、《作为反映论逻辑学的唯物辩证法》、《唯物辩证法讲话》、
《唯物史观讲话》、《日本唯物论史》、《日本思想史》等书。
永田广志是一位坚贞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面对法西斯的专制统治和镇
压,虽然他多次被捕,但仍然保持了“非转向”的坚定态度。他对马克思主
义哲学理论的坚定信念,使他能在政治迫害和疾病折磨面前始终不屈不挠。
无法公开宣传马克思主义哲学,他就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具体分析日本
思想史;不能发表著作,就从事翻译,以致于他始终没有放下手中的武器。
战后,永田是第一个活跃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他发起并加入了“民主主义
科学家协会”,成为该组织的领导人之一。从青年时起,永田对马克思主义
“始终一贯保持贞节”。
概括而言,永田广志在哲学方面的贡献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①宣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列宁阶段”,并使之在日本扎根。永田受俄
国社会主义革命的影响而进入东京外语专科学校学习俄语。先是通过前辈接
触到马克思主义哲学,尔后通过直接阅读俄国民主主义、布尔什维克主义的
文章和著作,致力于社会主义思想研究,开始学习和研究苏联哲学。永田一
开始就末受唯心主义思想影响,直接从唯物主义出发,这对他以后哲学思想
的形成发展具有决定性作用。他最早介绍苏联30年代初“哲学论战”和苏联
哲学,并系统地在日本介绍列宁哲学中关于辩证法、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
观点以及哲学的党性原则等思想;批判三木清等人的“作为存在论的辩证法
的错误观点,强调“作为认识论的辩证法”的思想。他认为辩证法作为“哲
学的科学”,是研究客观世界及其在思维中反映的一般运动规律的科学,在
辩证法中必然包含着阐明它同逻辑范畴的内容和获得逻辑范畴认识的过程,
----------------------- Page 111-----------------------
即是辩证法、逻辑学、认识论三者,在内容和研究对象的范围上完全是互相
包含的。同样,在其他问题上,永田也一样比较忠实、系统地介绍了列宁思
想的内容,并使其成为日本唯物主义发展的基础。
②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化和普及化作出了贡献。在系统阐述列宁哲学
理论的基础上,永田努力使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化,为在日本确立马克思主
义哲学的体系作出了努力。他最先在日本出版了《唯物辩证法讲话》(1933
年)、《唯物史观讲话》(1935)等书,这是较为完整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体
系化的著作。这两本书既突破苏联哲学在30年代中形成的框框,又在其中批
判了三木清、田边元以及福田和夫等人理论上的缺陷,维护了辩证唯物主义
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理论原则,同时,它们还是哲学教科书,对日本普及
马克思主义哲学有巨大作用。
③对哲学思想史研究所作的贡献。永田在30年代中后期的《日本唯物论
史》、《日本封建制意识形态》以及《日本哲学思想史》等著作,是他以马
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开拓日本哲学思想史研究的最早和最优秀的
成果,是战前日本马克思主义哲学所达到的成果之一。这一研究对于具体运
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实践相结合在日本起到了先驱性的作用。永田在阐
述研究日本思想的意义时,首先是立足于日本社会之需要,是为了“理解日
本社会的历史本身是如何反映在它的意识形态上,尤其是哲学历史上,前者
的特点如何影响后者,如何贯彻到后者领域”,“理解现代日本思想状况是
如何形成的,从而理解现代思想中乃至被扬弃的历史的过去。”“是为了理
解与批判现代思想所必须的工作之一。”其次是为了“阐明意识形态变迁的
一般规律,在这里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形而贯彻下去的”。永田用马克思主义
观点对日本思想史的概括和阐述,具有思想史方法论的意义。他第一次以“哲
学党性原则”整理了日本古代唯物论思想及明治唯物论史,把它作为日本马
克思主义哲学的前史。他的这些思想一直影响着后来的日本思想史研究。
永田的哲学贡献不仅限于上述三个方面,他还为明确马克思主义哲学的
范畴、宣传无神论及批判宗教、研究自然辩证法和逻辑学、批判西田、西边
的唯心主义哲学等不同方面,都做出了不同程度的贡献。
(4)战前日本马克思主义的旗手户坂润
户坂润(1900—1945)出生于东京神田松上町。幼时喜爱数学、自然科
学。1921年入东京帝国大学,师从西田几多郎和田边元,学习数理哲学。1931
年继三木清之后任东京法政大学讲师。1932年会同冈邦雄、三枝博音等人一
起创建“唯物论研究会”。1935年被迫辞去教职,专事著述。1938年“唯物
论研究会”被迫解散,他被拘留,1945年被日本法西斯当局迫害死于狱中。
户坂一生的理论活动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在30年代以
前,他一方面受新康德主义,尤其是李凯尔特以及卡西勒等人的科学论影响,
另一方面通过对他们的批判研究接近了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第二个时期
是从1931年到1934年,他认真研究并形成了唯物主义哲学的基础理论。第
三个时期是从1935年到1938年,此间他运用唯物论哲学,本着科学精神,
在文化的广泛领域中对日本法西斯主义及其意识形态展开了有力的丰富多彩
的斗争。其著作均收录在《户坂润全集》(5卷本,劲草书房,1966~1967)
之中。
①从空间论到达唯物主义。户坂一生的理论活动起始于自然科学的学习
和研究,并由此达到了唯物主义哲学。在此过程中,他首先从研究空间论问
----------------------- Page 112-----------------------
题入手,因为“空间问题是同唯物论的浮沉共浮沉的问题”。他初期的研究
是康德的空间出发的。他批判了康德空间论的直观形式,但他又认为空间直
观是认识空间根本性质的必由之路。这样,科学的世界和现实的自然依然是
分离的,他初期的空间论基本上还是唯心论的。他后来把整个空间问题处理
为统一体,把诸科学的理论材料整理为单一的组织,克服了主观性而达到了
唯物论。他的《现代唯物论讲话》一书,提出了空间问题“是浸润到一切领
域里的问题”。要对这样的空间作出科学说明,则必须由哲学来承担。他认
为哲学是从统一的综合的立场上观察科学的各种问题的方法。于是,他从分
析空间的各种表现形态中发现,表现物质的客观存在性本身的就是空间。因
此,他把空间论归结为物质论,指出只有唯物论才能解决物质论的问题。这
样,他就向确立自己的唯物论哲学接近了一步。1929年是他过渡到唯物主义
哲学的一个转折点,他出版了《科学方法论》,清算了自己以前的学院哲学。
在户坂看来,一切生活必然是方法,在科学研究上方法更为重要。他认为,
学问的目的在于获得真理,但获得真理是个实践问题,因为首先要考虑解决
问题的能力,其次要考虑“批判”。批判化解决问题更重要,更是实践的。
他讲方法时首先是由对象开始,他指出:“方法必须从对象中发现”,“没
有单纯独立的方法”,“对于某一持定的对象而有某种持定的方法”,“方
法是对象的方法”这样一种对象和方法之间的关系。
户坂强调生活、实践而认为“学问是生活的方法”,这是意味着科学不
能脱离社会生活,这是他理论的正确之处。但同时,他又把实践限制在学问
上,把社会实践总体的生活世界代之以学问世界,这就意味着户坂还没有完
全脱离知识分子的旧的教条主义倾向。但他没被这一倾向所束缚,经过不断
的探索,终于突破了学问性这一狭窄范围而把“实践”概念拓展到实验、产
业、政治活动这些广阔且根本的领域,使方法真正成为对象的方法。这样就
避免了由方法带来的一切主观要素。同时他一经掌握生产实践,便在社会存
在中找到了社会物质的基础即生产关系,达到历史唯物论,以至最后达到马
克思主义哲学的境界,树立起唯物辩证法的世界观。
②马克思主义哲学观。户坂润致力于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列宁阶
段,探讨辩证唯物主义的各种根本概念,形成了唯物辩证法与历史唯物主义
相统一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观。
在探讨辩证唯物主义的根本概念时,户坂润首先抓住了哲学的物质概念
问题。户坂从本体论角度出发,把物质理解为是一个“存在的概念”。物质
是运动的,运动是一种辩证法的自己展开,其结果是“无”与“存在”的统
一。户坂把物质的自己运动和物质由内容产生形式这两个问题归结为物质的
辩证性 (展开性、活动性)和现实性(内容性)这一问题。为了保证物质辩
证性和现实性的客观性,户坂提出了物质是意识之根源的思想。他指出:“自
然或物先于意识或观念”。因此,观念和意识只能作为物质的派生物来理解,
“在这个意义上,存在者、存在物是客观、客观的”。他提出的物质“就是
客观地即结局同主观独立地亦即同被意识与否没有关系,且决不是按照观念
主体的自由意志那样地存在着的东西。”物质是客观的,物质的辩证法当然
也是客观的了。户坂润还特别强调了哲学物质概念的重要性,指出:“这个
哲学的范畴是存在于一切自然科学体系的根底上,而且也是存在于一切社会
科学体系的基础上。”其他科学的“物质”都要以这个范畴为基础才能被赋
予物质之名。
----------------------- Page 113-----------------------
在阐述了哲学的物质问题后,户坂又提出了认识的根本特点就是对外物
的“模写”。他认为,“认识即是模写”。他指出,认识是由感觉、知觉开
始,“以感性的知觉和经验为媒介”的模写过程。他认为认识分为模写现象
和人类活动这两个阶段。感觉、知觉是“人的活动、实践的最新形态”。但
人的活动、实践不是停止在这种认识的阶段,而要把它作为社会上的社会人
类活动,这是人类认识发展的第二个阶段。在模写的两个阶段中,认识不是
被动的,而是具有能动性的。他说:“感觉乃至知觉本身尽管是由客观的物
自体而来的印象,但实际上也得要靠那使其印象发生的反射能力的这种积极
的能动性。……模写尽管是按照事物原形的一个反映,但它却具有意识主体
的自发能动性。”
户坂非常重视实践在认识模写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和意义。他认为实践是
具有历史和社会内容的概念。“实践总是深入到认识的里和表。在这个意义
上任何认识也都不外是实践的理论产物。”
户坂还阐述了辩证法与历史唯物论统一的思想。他从历史唯物论的理论
和方法的统一方面形成了这样的思想:“历史唯物论,作为方法来看,既是
辩证法的方法,又是唯物论的方法。”户坂由此进而分析了历史的因果关系,
揭示了社会的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背后的决定关系,即物质的生产关系是决
定社会历史发展的最终原因。最后,户坂从根本上指出自然辩证法与历史唯
物主义是统一的。他说:“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无疑是存在的自然史发展到
了高度上的东西。”因此,“人类史就具有着这种意义上的自然史的基础,
而社会历史本身也就把自然史作为时间上的先行条件。”“历史唯物论本身
问题是从人类社会生活的原始条件及其发展的研究才开始的。”所以,必须
把历史唯物论的根本方法贯彻到社会科学的研究之中。自然辩证法和历史唯
物主义的总体的统一,便是户坂所认为的“科学的世界”。
③革命的批判主义。户坂润在研究和宣传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理论的同
时,还发表了许多关于时局的评论文章,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武器,充分发
挥哲学的批判机能,与当时的日本法西斯主义及其支持者日本主义的意识形
态展开了坚决斗争。他指出了日本法西斯主义的基础是封建主义,军国主义
归根到底是与封建残余结合在一起的。
户坂还批判了当时在思想界流行的文献主义和自由主义,揭示了它们的
非理性主义本质。户坂指出,文献主义和自由主义通过“解释哲学的方法”
堕落成为复古主义、绝对主义、日本主义。他认为,“解释哲学”是脱离了
事实而把事实的意义变成为“单纯的意义”,然后随心所欲地构成一个“意
义的世界”。此外,为了捍卫马克思主义哲学,保侍其纯洁性,户坂还严厉
地批判了各种各样歪曲和篡改辩证唯物主义本身的人们,他警告三木清等人
说:“不持有哲学的社会主义者及不真正感到哲学必要的社会主义者,是容
易变节的。”
户坂润的哲学活动是多方面的。他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家,真正做到了
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尽管他的哲学思想中尚有不成熟之处乃至缺点,但对于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日本的传播和研究却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在实践上,他不
畏日本法西斯主义的高压统治,高举马克思主义旗帜,带头与之进行坚决斗
争;同时,他还团结广大唯物论研究者,结成“唯物论研究会”,成为战前
日本马克思主义者的精神统帅和旗手。可以说,户坂润是日本最有名的一位
马克思主义哲学家。
----------------------- Page 114-----------------------
3.战后至50年代初日本马克思主义哲学
战后初期,刚刚取得合法地位的日本马克思主义哲学家展开了积极的理
论活动。他们组织了全国性哲学团体“民主主义科学家协会”(简称“民科”),
继承和发扬战前“唯物论研究会”的光荣传统和战斗精神,倾力于批判大战
前后在日本哲学界占支配地位的西田、田边哲学;同时还开展了一场波及整
个学术界的“主体唯物论”论战。直到50年代,由于受到国际共运内部矛盾
和斗争的影响,致使日本唯物论研究渐入低潮。
(1)“民科”对西田、田边哲学的批判
战争一结束,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理论和意识形态,在日本取得了合法
地位。由于战前马克思主义与天皇制法西斯主义进行坚决斗争取得了实际业
绩,马克思主义深入日本人民的心中,提高了他们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的
关心和期望。与战前相比较,战后初期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者获得了彻底的
翻身,他们于1946年初,结成了全国性学术团体“民主主义科学家协会”(简
称“民科”)。协会是以当代精神为背景,代表了人民大众追求科学的欲望,
并且以“建设民主主义的科学”为目的而创设的。为此,民科“高举同封建
的、军国主义的、法西斯主义及其其它一切的反动思潮进行科学的斗争”的
旗帜,建立了哲学、政治、经济、法律、自然科学、历史、艺术、教育和农
业等分会。其中哲学分会以永田广志、松村一人、古在由重、森宏一、武谷
三男等人为核心力量。他们创办了《理论》季刊。1947年又建立了“唯物论
研究所”,创办不定期刊物《唯物论研究》。“民科”展开的一个重要理论
活动首先是清算西田、田边哲学。
西田哲学在战时已经发展成为以西田哲学为母胎、以西田弟子为主要成
员的京都学派。其右翼是世界史学派与皇道学派的哲学,战时成为日本法西
斯主义体制及其侵略战争的辨护者。战后,这批哲学家大多被冠以战犯之罪
而在思想界消声匿迹。但西田哲学以某种新的形式在悄悄复活,尤其是田边
元在战后为了从正面对抗马克思主义复兴,而提倡社会民主主义和国民总忏
悔,出版了一系列政治哲学方面的著作。对此,唯物主义哲学家展开了批判。
①“民科”对田边政治哲学的批判。森宏一指出田边政治哲学中的“社
会民主主义”“是以自由为其理想的民主主义与以平等为其理想的社会主义
的统一。”它的逻辑实质是以民主主义为正题,社会主义为反题,而以社会
民主主义为合题的唯心主义辩证法的战后翻版,是“种的逻辑”的新形式,
没有任何新内容。森宏进一步指出,田边政治哲学的目的在于:一方面间接
地排斥共产主义,另一方面是拥护天皇制。“社会民主主义”对天皇制的批
判、天皇的战争责任等当时社会舆论的中心问题避而不谈,反而认为“作为
体现超越政党对立的国家统一的理念,君主是取得国家统一的最有效象征。”
正是“天皇的绝对不可侵犯性”,才是绝对否定由民主主义所引起的对立之
“统一原理”。森宏把田边思想的阶级性规定为“小资产阶级意识”。
②“民科”对西田哲学的批判。唯物主义哲学家由批判战后的西边哲学,
进而批判广义的西田哲学。他们继承了战前“唯物论研究会”的革命批判传
统,揭露复活了的西田哲学的“民主主义”伪装,在政治上批判其美化侵略
战争;哲学上批判其非理性主义和神秘主义的基本性质。山田坂仁指出,西
田哲学的根本问题是“自我的问题、自觉的问题”,它体现了资产阶级的阶
----------------------- Page 115-----------------------
级性质。同时,西田哲学中的神秘主义和直观主义的思想起到使中间阶级把
目光转向封建时代的作用。永田广志认为,西田哲学是生命哲学的变种,其
辩证法是折衷主义的,它是帝国主义化的自由主义资产阶级哲学。永田还揭
示出西田哲学与马赫主义、生命哲学、存在主义哲学具有共同的逻辑结构。
这对西田哲学的批判更为深入了一步。此外,山崎谦、竹内良知也从哲学上
批判了西田思想。
由于西田、田边哲学从复活一开始就遭到了强有力的反击,因此广义的
西田哲学渐趋衰退而为存在主义所取代。
③建立“民主主义哲学”的尝试。在批判西田、田边哲学的同时,“民
科”的哲学家通过其 《理论》杂志,试图建立起“民主主义哲学”。他们提
出:“要以建立民主主义哲学和在哲学方面援助日本民主主义革命的任务”。
为此,首先要批判和摒弃以往哲学中非人的、非理性的本质,使曾是近代哲
学精神的人性与科学性更好彻底化;其次,近代人道主义的目光倾向于劳动
大众,而资本主义制度是人道主义的敌人,社会主义才是现代人道主义,“因
此,把社会主义结合于我们的哲学之中,使之在我们哲学之中产生”,这是
民主主义哲学的第二个任务。为实现这一哲学目标,他们提出:要批判研究
明治以来的哲学史;研究近代哲学经典,介绍现代各民主主义国家的哲学;
概括和总结各门具体科学的成果;关注哲学和日本民主主义的斗争和建设事
业。这一理论和实践结合的哲学活动方向指明了哲学工作应当建立在与工人
阶级和一般群众运动相结合的基础之上,要求哲学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相结
合。但是,这一理论建设的方向忽视了哲学要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
义的理论高度为革命运动提供基础这一更为重要的方面。因此,这一时期唯
物主义哲学家并没有取得显著的成果。但把毛泽东的《实践论》、《矛盾论》
介绍到日本,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松村一人、寺泽恒信和山崎谦等都对毛泽
东思想在战后初期日本的传播作出了贡献,提高了日本唯物论哲学的理论水
平,也提高和锻炼了日本民族辩证思维的能力。
(2)关于主体唯物论的争论
主体唯物论是在“民科”哲学家积极展开唯物主义哲学活动的过程中产
生的一般对抗倾向。这是战后初期唯物主义哲学界最重要的一场理论论战。
主体性问题在战前就已经提出了,但在战后再度流行。其原因在于:战
败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精神冲击,战败也就意味着传统占主导地位价值体系的
瓦解和天皇制绝对主义意识形态的彻底崩溃,人们要求恢复被现存价值体系
长期压抑、抹杀了的个人权威,复苏完整的人性。于是,“近代主义”文学
评论家在《近代文学》(1946)杂志上首先明确提出了这一理论,探讨文学
中的主体性问题,继而被引入哲学的认识论、本体论以及伦理学等方面,使
问题得到深化。此外,在社会科学的其他领域中,主体问题也受到广泛关注。
提出建立主体论唯物论的代表人物主要有梅本克已、高桑纯夫、真下信一等,
他们强烈关心日本近代化及其性质,关心以体制改革的近代化方向,认为确
立什么样的改革主体是近代化进程的性质问题。因此,他们提出了近代人问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