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世界现代后期哲学思想史

周一良(现代)
----------------------- Page 1-----------------------
----------------------- Page 2-----------------------
内容提要
本书涉及20世纪20—40年代末西欧、中国、原苏联东欧、日本及印度
的哲学思想。这一历史时期世界范围内或危机重重,或处于新旧制度交替之
际,哲学领域出现了众多学说流派。本书特别研究介绍了西欧的新黑格尔主
义、英美实在论、德国现象学、存在主义、后期弗洛伊德主义、西方马克思
主义及法兰克福学派的第一代;分析了处于新旧交替时期的中国哲学。一方
面是西方实用主义、生命哲学对中国的影响,中国传统儒学与现代新儒学的
发展,另一方面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对于原苏联东欧及
日本、印度哲学也作了分析介绍。
----------------------- Page 3-----------------------
世界现代后期哲学思想史
----------------------- Page 4-----------------------
一、概述
哲学是时代精神的晶体,是对时代状况的理论抽象和把握。因此,哲学
的根深深地扎于现实的肥沃土壤之中。现实的改变、时代的变更都会引起哲
学上的变革或新的哲学思潮的出现。研究哲学史同时就是反观现实社会的历
史。
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末,世界范围内危机重重,新旧制度更替时有
发生。与此相适应,哲学的发展呈现出多姿多彩,纷繁复杂之状。在西方,
社会危机四伏,经济发展受阻,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激化,二次世界大战的
残酷摧残及阴影,科学的负面作用等,使得社会充满着忧虑、恐惧、厌恶、
颓废情绪。于是,哲人们或是对这种社会情绪进行探讨,以人的生存为本,
寻求人生的意义和归宿等形而上学问题,提出了现象学、存在主义;或是对
这种现实进行实际考察、无情批判,追求实用和合理的社会结构,提出了西
方马克思主义、法兰克福学派、实用主义、新实在论;或是离开尘世,面对
上苍,在上帝面前申诉现实的苦难,寻求公平和寄托,复古托马斯主义、黑
格尔主义,提出了新托马斯主义、新黑格尔主义,尽管新黑格尔主义貌似理
性,实为非理性;或是分析人的心理、潜意识和本能,以求为处于高度紧张、
焦虑重重的现代人找到一个科学的、医学的解释和摆脱之路,出现了弗洛伊
德主义;或是一反建构体系的传统哲学,“拒斥形而上学”,把全部哲学问
题归结为语言和逻辑的分析活动,跳出哲学体系林立但于现实无补的哲学的
纷争,提出了分析哲学。
苏联及东欧各国,随着阿芙乐尔巡洋舰上一声炮响,俄国的各种矛盾得
到了最后解决,建立了新生的苏维埃社会主义。东欧各国的社会发展也有了
日渐明朗的前途。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次胜利的东进,也是马克思主义
哲学的充分实现。为了使新生的苏维埃更加纯洁和巩固,确立马克思主义哲
学的指导思想地位,苏联哲学界进行了三次大讨论,并创立了有自己特色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新阶段——列宁哲学,也产生了把马克思主义哲学模式化
的斯大林哲学。东欧各国在十月革命之后或早或晚相继建立了社会主义制
度,宣传、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东欧成为社会主义社会
的意识形态,占领了东欧这块阵地。
东方的中国此时也处于激烈的社会冲突、动荡之中。“中国社会向何处
去”这一问题困惑着有志之士。他们或是因袭传统,或是效仿西方。正在迷
茫的摸索之际,十月革命为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解开了中国走向何方的
“斯芬克斯之谜”。从此,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这块肥沃的土壤之中扎根、
成长,运用于中国实际革命之中,产生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毛泽
东哲学。此时期,中国社会还出现了胡适的实用主义,以张君劢和丁文江各
为一方的“科学论战”,以及发展传统儒学的现代新儒学。
与中国隔海相望的日本,一批哲学家在经历苦苦探索日本国情,吸收和
消化西方哲学之后,开创了近代日本资产阶级哲学,其中,“西田哲学”、
“田边哲学”等影响颇大。与此同时及稍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热浪涌到了
日本,形成了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高潮,进行了旨在推动、发展马
克思主义哲学的“民科”论战及主客体问题讨论。
作为世界文明发源地之一的印度此时期正处在争取民族解放的前夜,以
泰戈尔、甘地等人为代表的民族英雄和哲学家从传统佛学中吸取养分,创立
----------------------- Page 5-----------------------
了“普遍和谐”哲学和崇尚“真理”及“非暴力”哲学,推动并取得了民族
解放斗争的胜利。
世界哲学在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末期的发展状况即如此。这也是本
书的基本内容。
任何一种哲学都有其产生、发展的历史,都要经过一定的过程,有其发
展的阶段性。而本书又是一本哲学“断代史”。因此,本书虽然在范围方面
涉及到上述种种哲学流派、学说及其代表人物,但在内容方面并非是它们发
展的全貌,可能是其早期或中期或晚期,也可能是它们的整个发展过程,这
一切要看它们是否与“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末”这一时间范围相吻合。
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末,世界历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总结这
一时期世界范围内哲学的发展状况,必将有利于现今世界哲学的发展,有利
于现今社会历史活动的深入。
----------------------- Page 6-----------------------
二、西欧哲学
1.“复兴黑格尔”:两次世界大战期间
德国、意大利新黑格尔主义
(1)新黑格尔主义的产生、流传及特征
新黑格尔主义是19世纪末在英、美产生并流行,20世纪上半叶特别是
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又在德、意等国发生强大影响,形成一股潮流的唯心主义
哲学流派。
新黑格尔主义的出现有其历史缘由。19世纪末,西方各国正在从自由资
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正在形成的垄断资产阶级不再需要自由资本主
义时期提出的民主与个人自由等虚伪幌子,直接强调国家机器及“国家至上”
和“民族至上”,并认为他们即是国家和民族的化身。而强调绝对、整体的
新黑格尔哲学正好符合他们的需要。于是,一批哲学家在“复兴黑格尔”的
旗帜下,复活黑格尔哲学。对于这种缘由,新黑格尔主义的先驱哈利斯(1835
—1909)在他主编的《思辩哲学杂志》(1867—1893)发刊词中说:“最近
几年来国民意识已向前移到了一个新的地步……我们达到了一个本质阶段的
意识,每一个人都承认他的本质方面属于国家本身,公民的自由并不在于纯
粹的任性,而在于在现行法律中得到表现的生命的实现。对国家生命的这个
新阶段需要细细加以领会和理解”。这里所谓“向前移到了一个新的地步”
就是指由强调原子式的个体的传统的经验主义前进到强调黑格尔的思辩哲
学。哈利斯的这段话后来成为表征新黑格尔主义产生及其特征的代表性之言
语。再如,原是新康德主义弗莱堡学派的精神领袖、后转向新黑格尔主义的
文德尔班1910年在海德堡学院所做的《黑格尔主义的复兴》的演说中称,现
在我们最好的“精神导师”是黑格尔,黑格尔哲学满足了我们这一代人对世
界观的渴求。概言之,新黑格尔主义产生的秘密就在于资产阶级发展的需要。
新黑格尔主义最初形成于英国1865年,苏格兰人斯特林 (1820—1909)
出版了其论述黑格尔哲学的巨著《黑格尔的秘密》,在经验派哲学的老巢同
其作战,发起复兴黑格尔哲学的运动。不久,格林、里奇、布拉德雷等接过
“复兴黑格尔”的旗帜,在争夺哲学主导权的斗争中战胜了经验派哲学,以
致在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这20年左右的时间里,新黑格尔主义成为英国哲
学界的主流,把持了英国各大学的哲学讲坛。不过,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
新黑格尔主义就失去了昔日的辉煌,不再是英国时髦的哲学流派了。
几乎同时,美国新黑格尔主义者也掀起了复活黑格尔哲学的风浪。当时,
哈利斯等人创立了美国研究黑格尔的最高学派——圣路易斯学派。到了 19
世纪末20世纪初,罗伊斯、克莱顿等人提出了美国新黑格尔的典型形式,并
使其一度在美国哲学界占据统治地位。
德国新黑格尔主义始于20世纪初。 1905年,生命哲学家狄尔泰出版了
其《青年黑格尔》一书,对此起了推动作用。文德尔班等也在此时期从新康
德主义转向了黑格尔主义。在英美衰落之后,新黑格尔主义于20—30年代在
德国的发展达到了鼎盛时期,主要代表是R.克朗纳等人;第二次世界大战前
后,又盛行于意大利,其主要代表是B.克罗齐和G.金蒂莱。
尽管新黑格尔主义分别于不同时期出现于不同的国家,且各国代表人物
的观点有许多差异,但他们之间又存在着一些共同点:
----------------------- Page 7-----------------------
①他们都是公开的唯心主义者。他们大致采用黑格尔的模式,视绝对精
神为唯一真实的存在,并以此来回答世界的本源、本质等问题。此时,他们
又往往把黑格尔的客观唯心主义同主观唯心主义的经验主义融合在一起,以
具有创造作用的“自我”、主体来调和绝对精神,表现出向主观唯心主义转
化的倾向。
②他们继承并发挥黑格尔哲学中所包含的神秘主义因素,认为唯有以直
觉、非理性的本能为手段和途径,方能认识实体,达到真理,而理性思维所
获得的知识没有真实性。以非理性主义来改造和补充黑格尔的理性主义。
③他们大都重视并重新解释黑格尔的辩证法中的一些合理性,揭露形而
上学和机械论的某些缺陷,但他们又往往把黑格尔辩证法非理性化,抛弃了
黑格尔辩证法中的矛盾观和发展观。
④他们往往利用黑格尔国家学说和社会学说中的消极方面,主观主义和
非理性主义地解释社会历史,强调“国家至上”、“民族至上”,以适应垄
断资产阶级的政治需要,有的甚至成为法西斯主义理论的吹鼓手。
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末,新黑格尔主义的主要代表是克朗纳、克罗
齐和金蒂莱。
(2)变黑格尔理性哲学为非理性哲学的克朗纳
20世纪20—30年代,新黑格尔主义的中心从英美转移到德国,在德国
哲学界独占鳌头,一领风骚。其主要代表是克朗纳。
克朗纳(1884—1974)出生于布累斯劳。 1919年以后,历任弗莱堡、
德累斯顿、基尔等大学教授。在 1930年召开的国际黑格尔联盟第一次代表大
会上当选为联盟的第一任主席。 1940年迁居美国,任纽约联合神学院和坦
普尔大学教授直到逝世。其主要著作为两卷本的《从康德到黑格尔》(1921
—1924)。克朗纳在哲学上的地位不仅在于他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在德国复
兴黑格尔哲学的中心人物,更在于他使早期新黑格尔主义者思想中的非理性
因素明朗化、公开化、系统化,把黑格尔的理性哲学变成非理性哲学,且越
来越走向宗教哲学。
英美早期新黑格尔主义者在复兴黑格尔哲学时不是翻版,而是有所变
异。他们复兴黑格尔的绝对唯心主义,但对黑格尔哲学的中心概念“绝对”、
“绝对精神”及黑格尔哲学的灵魂和方法“辩证法”作了不同于黑格尔的非
理性主义的解释,甚至是歪曲。然而,也应该看到另一方面,即他们或是力
图调和康德强调主体能动性的主观主义和黑格尔强调“绝对”的客观唯心主
义,乃至把黑格尔同经验论的某些原则结合在一起 (格林);或是调和现象
与实在(布兰夏德)。总之,早期黑格尔主义的一个重要特征在于歪曲黑格
尔辩证法,认为矛盾即非理性,因而,认为黑格尔是一位以理性形式建造哲
学体系的最大的非理性主义者,存在着把理性哲学非理性化的倾向。但在总
体观点上,他们志在复兴黑格尔的客观唯心主义。
克朗纳在复兴黑格尔哲学时,与早期者不同的是志在把黑格尔理性哲学
非理性化,并以此为基点来建构自己的哲学理论体系,使新黑格尔主义的发
展方向有所改变。或者说,在新黑格尔主义的机体上凸现一块非理性的“肉
瘤”。
①弗莱堡的叛逆者。象大多数新黑格尔主义者一样,克朗纳在哲学上原
来接近新康德主义弗莱堡学派,是该派的主要代表李凯尔特的学生。同时,
他又受生命哲学的反理性主义影响,转向了新黑格尔主义。《从康德到黑格
----------------------- Page 8-----------------------
尔》一书的出版,标志着这个转变的完成。
在该书中,克朗纳采用了“系统的方法”。他认为,应该从发展的角度
看待从康德到黑格尔的哲学历程,说明“思想如何一步一步向前进迫,如何
奔向一个目标,以及目标如何似乎加速每个步骤” (克朗纳:《从康德到黑
格尔》,1977年德文版第1卷,第21页)。具体他说,克朗纳主张用联系
的眼光看待康德、费希特、谢林、黑格尔之间的起承转合关系,搞清楚前一
位哲学家提出并解决了什么问题,遗留下了什么问题及稍后哲学家在此基础
上解决了什么问题,遗留下了什么问题,以此方法——“问题史的方法”—
—考察康德和黑格尔,就不能把二者割裂开来,既不能抬高康德,贬低黑格
尔,也不能站在黑格尔的立场无视康德。此两种态度均不能真正了解德国唯
心主义的历史。而正确的态度和结论只能是,从康德哲学到黑格尔哲学的发
展历程,如同源泉到大海的历程,康德哲学是黑格尔哲学的准备,黑格尔哲
学是康德哲学的继续和完成。而黑格尔之所以能完成并超过康德哲学,就在
于他了解康德,在于“他们(康德的继承者们——引者。)比他还了解他”
(克朗纳:《从康德到黑格尔》,第27页)“从康德到黑格尔和德国唯心论,
就其发展来说,应当看成是一个整体。”(《同上》,第21页)就是说,德
国古典哲学发端于康德,完成于黑格尔。
②以非理性主义改造黑格尔哲学。克朗纳从“问题史的方法”出发考察
康德与黑格尔的关系无疑是正确的。然而,当他继续深入考察时,却歪曲了
黑格尔哲学,把理性主义哲学改造成了非理性主义哲学。
克朗纳接受了黑格尔关于绝对观念、精神是世界的统治力量的思想,但
他与黑格尔强调绝对观念、精神的客观性不同,强调绝对观念、精神的主观
性,把绝对观念解释为“在反省精神本身中思维着自己的思维”,“思维自
己的生命”,把精神的存在当作自我意识的存在。他还进一步认为,“作为
辩证的、思辩的思维本身就是非理性的、亦即超理智的”,意识、自我、主
体的根本内容是非理性的生命。固然,黑格尔强调了自我、主体、精神的作
用,但他基本上是理性主义的,无论是他的主体、自我,还是他的绝对观念
都是对立面的统一整体,是按照理性的、逻辑的方式向前发展的。由此可见,
克朗纳对黑格尔哲学的歪曲及非理性主义化已大功告成,其歪曲的秘密已昭
然若揭。
从上述论述反观克朗纳的“问题史的方法”,他强调康德与黑格尔统一
的观点与其说是深刻,不如说是机智,甚至是猜测。他认为,康德哲学和黑
格尔哲学的一致在于二者都把自我、主体提到首要地位,分歧只在于这个成
分能被认识的程度以及这个成分是怎样被规定、被说明的。康德强调主体、
自我的自主性和自由,但它不可被认识,远离认识的此岸而居于可望不可及
的彼岸。黑格尔则强调主体与客体、自由与必然的统一,它是绝对精神发展
的不同阶段,不仅可以被认识,且能自我意识。可惜的是,克朗纳在对主体、
自我作解释、规定之初,就已偏离了理性主义的轨道。这就决定了他不可能
真正地了解康德哲学与黑格尔哲学的一致性。
③非理性的辩证法。在黑格尔主义那里,方法与内容相符合,是体系的
灵魂。要想触动黑格尔哲学体系,必涉及到他的方法。反之,只有抓住了黑
格尔哲学的方法,才能更深刻地理解他的体系。因此,克朗纳在完成对黑格
尔哲学非理性化改造之后,又对其方法——辩证法作非理性主义改造。
克朗纳认为,矛盾即非理性。凡是存在着矛盾、存在着对立统一的东西,
----------------------- Page 9-----------------------
就是非理性的东西。黑格尔的伟大之处就在于他抓住了矛盾,抓住了对立统
一,以辩证法建构了人类哲学史上最宏伟、最复杂的哲学体系,其中包括逻
辑学、认识论和历史观。因此,克朗纳宣称,“黑格尔是反理性主义者,因
为他是辩证法家”(克朗纳:《从康德到黑格尔》第2卷第27页),因为“作
为辩证、思辩的思维本身就是反理性的亦即超理性的” (克朗纳:《从康德
到黑格尔》第2卷第28页)。
当然,作为一名哲学家,克朗纳一刻也离不开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
形式,并给以一定的合法性和承认。但他又认为理性的思维形式所反映、表
达的内容却是非理性的,主体、自我的根本内容是非理性的生命。这样,克
朗纳就声称,黑格尔是以理性的形式表达非理性的内容,“黑格尔的思想既
是理性的,也是非理性的,超理性的或者反理性的。”(克朗纳:《从康德
到黑格尔》第2卷第270—271页)。
正是从这观点出发,克朗纳把经验自然科学与辩证法对立起来,认为前
者以现象为对象,其内容是理性的,无矛盾的,但达不到真理;后者以实在、
生命为对象,其内容是非理性的,充满矛盾的,但通过直觉,即心灵的感受
可以达到真理。他人为地割裂了经验科学与哲学、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联
系。
④信仰高于并补充理性。克朗纳18岁时就试图研究黑格尔的《精神现象
学》,虽“完全失败了”,可他没有“放弃理解这本书的内容的努力”。数
年后,他“终于找到了光明”。他认为,《精神现象学》是一部充满非理性
主义和神秘主义的著作,是心灵向往上帝的过程,而不是如该书所真实再现
的关于意识的发生、发展史,因而它是黑格尔最天才的著作,也是哲学史上
最天才的著作。克朗纳这种非理性神秘思想在其晚年表现得更明显,主要体
现于《信仰的首要地位》(1943)一书中。
克朗纳认为,理性借助于概念或共相,在经验给理智提供内容时,方能
活动,以获得客观知识。而当理性试图克服一切限制以求达到它的最高领域,
认识一切事物的最高的或绝对的统一性时,它却遇到了障碍,即最高的统一
性是不能被经验的,也是不能被认识的,但设想这种统一性的存在,又是理
性的一种不可少的、不可避免的要求。这里,我们似乎看到了康德的“理性
幻想”的影子。
那么,“最高的统一性”是何物?如何达到它呢?克朗纳认为,“最高
的统一性”即“最高的神秘”,它超乎理性之上,是理性所不可知的领域。
对它的认识即“最高知识”。而认识的途径只能是宗教上的信仰和启示。这
就是说,理性所不能达到、不能完成的东西,信仰和启示能够完成,因而,
“信仰既是非理性的活动,也是非理性的产物,它完全超出了理性”。(克
朗纳:《信仰的首要地位》,第65页),“信仰属于首位,它超出理性的力
量之上,并完成理性的事业”(克朗纳:《信仰的首要地位》序言第8页)。
从上述观点出发,克朗纳公开主张人的神秘性,提出“人是神秘”命题。
至此,完成了新黑格尔主义的非理性化。
(3)融合客观精神与人的主观心灵的精神哲学家克罗齐
新黑格尔主义在德国失势之时,正是其在意大利兴起并达到隆盛之时。
这股潮流与既是师生又是论敌、政敌的两位人物密不可分。他们是克罗齐和
金蒂莱。
贝内戴托·克罗齐(1866—1952)出身于阿奎拉的贝斯卡塞罗里的名望
----------------------- Page 10-----------------------
贵族。19世纪80年代后期专心研究那不勒斯历史和考古,90年代在意大利
马克思主义者拉布里奥拉的影响下研究过黑格尔哲学和马克思主义。 1893
年发表《艺术普遍概念下的历史》一文,标志着其哲学研究的开始,1902年
创办著名的 《批判》杂志,标志他思想发生了重要转折,即着手建立自己的
精神哲学体系。克罗齐的主要哲学著作是四卷本的 《精神哲学》,其中包括
《美学》(1902)、《逻辑学》(1905—1909)、《实践哲学》 (1909)和
《史学》(1914)。
本世纪初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克罗齐不仅是意大利哲学界,而且是
意大利整个思想界的主导人物,是意大利的“精神教皇”(葛兰西语),影
响了整整一代学者。如果仅就哲学来说,他之所以能矗立于象牙塔之顶,在
于他在新黑格尔主义阵营内独树一帜,融合客观精神与人的主观心灵,营造
了精神哲学,“改造”了黑格尔。
①精神哲学体系。克罗齐作为新黑格尔主义的代表不同于其他新黑格尔
主义者的地方,也许就在于他不是仅仅局限于从黑格尔哲学出发,批判、改
造黑格尔哲学,而是以康德哲学的“先验综合”为基础营造自己的体系。
克罗齐对康德的“先天综合”大为赞赏,在他看来,谁不接受先天综合,
谁就脱离了现代哲学,甚至全部哲学的轨道。不过,他对先天综合作了些许
改动,以“精神先天综合”代替“先天范畴”。“先天综合是精神的一切形
式,因为精神一般仅被视为先天综合,它不仅包含在审美活动和实践中,也
包含在逻辑活动中。”(克罗齐:《作为纯概念科学的逻辑》,第138页)
这样,他否认了康德关于“物自体”的存在性,以及作为“先验范畴”的“统
觉”对象的“感性杂多”,并以此来继承、改造黑格尔哲学,建造自己的精
神哲学体系。
克罗齐继承了黑格尔哲学的基本观点:绝对精神或普遍精神是万物的本
源,但他把这种绝对精神与人的主观的心灵相提并论,否定了黑格尔所承认
的人以外的物质世界,自然的存在,认为黑格尔“授与自然界一定的地位,
从而与自己学说的主旨发生矛盾,……他把一部分精神划给自然界,徒劳无
益地把精神和这个并不存在的实在结合到一起” (克罗齐:《黑格尔研究和
哲学解说》,第45页)。世界上唯一存在的只是精神,“精神就是整个实在……
除了精神没有其他实在;除了精神哲学,没有其他哲学。”(克罗齐:《实
践哲学》,第387—388页)一切经验和认识的对象都是出于精神的创造,不
同事物的区分也只是精神活动的形态的区分。
精神具有两种形式:理论的和实践的。理论的精神又分为直觉的和逻辑
的;实践的精神又分为经济的和伦理的。精神的形式又是四个基本范畴:美、
真、益、善。对四种精神活动的论述,构成了与四个基本范畴相对应的、组
成克罗齐哲学体系的四个部分:美学、逻辑学、经济学和伦理学。
直觉是精神的基本活动,它的特点在于其对象的直接性和具体性。直觉
中的一切都是原始的、纯粹的,“没有主体和客体的区别,没有一种事物跟
另一种事物的比较,没有时空系列中的分类。”(克罗齐:《黑格尔哲学中
的活东西与死东西》中文版,第69—70页)直觉对事物的把握只能知其然而
不知其所以然。
克罗齐的直觉论与他的美学直接相关,认为只有直觉中的东西才是美
的,艺术和美就是直觉及其表达形式的综合。他否定美的客观性,以及“美
的事物”和“物理的美”的存在,认为直觉的美是精神性的,属于心灵的力
----------------------- Page 11-----------------------
量。
理智,即概念的逻辑认识活动,是精神活动的第二种形式。它以直觉为
基础,是关于一般的东西的理论活动。理智的活动不能掌握事物的内容,而
只能抓住事物之间的联系,只有直觉才能达至内容。由此出发,克罗齐反对
科学的认识。他把概念分为“纯粹的概念”和“虚假的概念”。他自己体系
中的一系列范畴如美、真、益、善等属于“纯粹的概念”,而自然科学(包
括数学)的概念则是一些“虚假的概念”,它们不能达到事物的内容,没有
真理的意义,只能是一些方便的假设,只具有实际使用的价值,只有作为工
具的作用。
精神经济的和道德的活动是精神活动的第三、四种形式。经济活动,即
为了满足个别的利益和需要而进行的活动,包括政治等活动在内。它相应于
直觉,以特殊的、个别的东西为目标。道德活动则相应于概念,以普遍的东
西或者说整体为目标。经济活动可以是不道德的,但不失其经济价值——有
用,而道德活动不能离开经济活动,它依据、包括经济活动,正如直觉不依
赖概念,而概念依赖直觉一样。
直觉、概念、经济、道德,便是克罗齐精神活动的全部内容。
②“差异辩证法”。克罗齐继承人并改造了黑格尔的辩证法。克罗齐认
为存在两种辩证法,一种是矛盾的辩证法,一种是差异的辩证法。在黑格尔
看来,事物之间,包括事物内部,存在着差别、对立和矛盾。矛盾是以“正、
反、合”三段式形式出现的。而克罗齐认为,黑格尔这样就把矛盾的辩证法
当作唯一的辩证法,并运用于一切领域,这是黑格尔辩证法中“死的东西”,
必须抛弃。指出矛盾的辩证法只存在于精神活动内部,且在于普遍存在的差
异辩证法之中。
克罗齐认为,直觉、理智、经济、道德之间不存在矛盾,只有差异,它
们彼此是“相异概念”,但它们又有联系,呈现为一个从低级到高级的阶梯。
其中,后者包含了前者,形成一个圆圈,因此,它们又是统一的。在构成宇
宙万物的这四种精神活动之间不能运用对立统一原则,而只能运用“差异统
一”原则,宇宙万物就是一个差异的统一体。
克罗齐认为,四种精神活动之间存在差异,但不存在对立。这就是说,
他承认此非彼,但此并不否定彼,以一个“第三者”来调和矛盾。
③“绝对历史主义”。克罗齐对黑格尔的历史观也做了改造。黑格尔把
历史看作绝对精神的自我发展,而历史学则是对精神的自我认识。这种发展
和自我认识是一个无限的过程,并遵循一定的规律。而克罗齐否认历史本身
有其发展的客观规律。他认为,哲学和历史是同一的,哲学家即历史学家,
历史家即哲学家。哲学家总是研究有关美丑、真假、利害、善恶等精神活动,
而历史学家也同样以此为对象。因为历史无非就是精神活动的循环史。这样,
克罗齐就把历史的发展限制在精神活动的范围之内。克罗齐还认为,历史是
单一的、个别的、不重复的行动的领域,是个别的、特殊的历史事件的堆积。
因此,不能有关于历史发展规律的客观理论,只能有对历史事件的主观评价。
“历史就在我们大家心中,它的源泉就在我们自己心中。”(克罗齐:《历
史学的理论与实践》,第24页)因此,一切真正的历史都是现代历史,都是
人们根据现有的立场和观点对单一历史事件的主观评价的历史。
克罗齐全面地批判了黑格尔哲学,他不仅融合客观精神和主观心灵,而
且把这种融合运用于其哲学的各个方面,创立了独特的精神哲学,极大地影
----------------------- Page 12-----------------------
响了当时的社会生活,使新黑格尔主义成为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意大利社
会思想界的主流。
(4)法西斯理论的吹鼓手、行动哲学家金蒂莱
与克罗齐在意大利一起掀起新黑格尔主义思潮的还有金蒂莱。
金蒂莱 (1875—1944)出生于卡斯特尔维特拉诺。1906、1914、1918年
分别任巴勒莫大学、比萨高等师范学院、罗马大学教授。 1922年任墨索里
尼政府公共教育部长。 1943年墨索里尼政府倒台后,又支持希特勒法西斯
政策。 1945年被意大利共产党领导的游击队处决。曾于1920—1923年,
与克罗齐共同编辑《评论》杂志;1920年起,主编《意大利哲学评论杂志》。
主要哲学著作有:《作为纯粹行为的思想行为》(1912)、《作为纯粹行为
的精神的一般理论》(1916)、《作为认识论的逻辑理论》(1921—1923)、
《哲学导论》(1933)等。
金蒂莱在哲学上的最大特点是,以费希特的主观唯心主义改造黑格尔哲
学,提出行动哲学,为法西斯主义进行理论论证。正因为如此,与曾经是其
老师、朋友和哲学理论上的合作者的克罗齐分道扬镳,成为了不共戴天的敌
人。
金蒂莱从费希特的主观唯心主义出发,排除黑格尔对自然和客观精神(它
是历史的基础)的肯定,也排除了黑格尔的绝对精神,代之以有限的主体的
思维活动。他认为,意识是世界的唯一本源,先验自我囊括了一切存在和生
命、一切文化领域和意识形式,主体和客体不过是这个自我的环节,两者的
统一只能实现于意识的活动中,而不能实现于意识的客观产物中。而“黑格
尔哲学的缺点在于它在 ‘自我’放置了以‘自我’为前提的那种东西……。
更不应当从自然界引出思想和从观念中引出自然界,而应当从思想中引出自
然界和观念。当然,是行动的思想中,而不是处于某个地方的、被抽象地规
定的思想中;是从自我实现于其中的那个绝对属于我们的思想中。” (《金
蒂莱全集》第3卷,第93页)自然是精神的存在,是精神要克服的材料,自
然本身即精神,而法西斯国家是精神的最高体现。从而,金蒂莱关于自我的
行为是最真实的实在之理论,变成了法西斯的理论。
从总体上看,金蒂莱的新黑格尔主义没有超出当时的时代思潮,即融合
黑格尔的客观精神和主观心灵,但他更倾向于思想的行动,倾向于把其哲学
观点溶化于政治行动之中,从而公然为法西斯党代表大会撰写 《法西斯知识
分子宣言》,沦落为人民的公敌。
下一页 尾页 共14页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