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世界现代后期哲学思想史

_2 周一良(现代)
2.实用主义的鼎盛时期:杜威及其以后美国实用主义
(1)实用主义的产生、流传及特征
实用主义是19世纪末产生于美国的一个属于经验论哲学路线的派别,是
现代美国各派哲学中对美国的社会生活和思想文化影响最大的哲学流派。它
之所以在美国出现并声势浩大,究其原因同美国社会生活特点密切相关。
与欧洲各国相比,美国资本主义是在未遇到强大封建势力阻挠的情况下
顺利地发展起来的,其资本主义制度最彻底,资产阶级个人主义、利己主义
也表现得最充分,个人可以自由放任地去追逐个人的发展、成功、利益,人
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变成了一种契约关系。除此之外,美国社会的一
个最大特点是:它是一个由世界各地的移民组成的国家,各种文化传统、价
----------------------- Page 13-----------------------
值标准相互冲撞、否定,而唯一可行的思想、行为标准只能是主体活动的成
功与否。
在上述背景下,美国哲学的主要任务必然是较为直接地论证以资产阶级
为主的各阶层移民所追逐的个人利益,以是否有用来衡量一切。实用主义最
符合这种要求。
实用主义作为一种哲学流派,发端于1871—1874年间在哈佛大学所建立
的“形而上学俱乐部”。其主要成员有实用主义的创始人皮尔士和后来成为
实用主义主要代表之一的詹姆士、哲学家兼心理学家赖特、律师霍尔姆斯、
历史学家费斯克、法官华尔纳、法学家格林等人。他们之中的中心人物是皮
尔士。 1872年皮尔士在“形而上学俱乐部”作了一个报告,1877年经整理
以《信念的确定》和《怎样弄清我们的观念》为题发表,确定了实用主义的
基本观点,但当时并未引人注意。1898年詹姆士重提皮尔士的实用主义原
则,并作了系统论证的发挥。从此,影响大增,迅速发展成为美国最时髦的
哲学。继皮尔士和詹姆士之后,杜威又对实用主义作了进一步发挥,并把它
运用于社会生活和意识形态的各个领域。杜威在芝加哥大学任教时的同事米
德提出并发挥了“社会行为主义”,推动了实用主义的发展。30年代后期,
逻辑实证主义传入美国,渐与实用主义融合。于此时,刘易斯提出了“概念
的实用主义”。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特别是杜威死后,实用主义被一些
发源于欧洲的哲学流派挤到了后台。
实用主义在欧洲各国均有流传。如20世纪初,英国有以席勒为代表的实
用主义思潮,意大利有卓瓦尼·瓦拉蒂、马里奥·卡德诺尼派和卓瓦里·帕
比尼派,中国有胡适的实用主义。
实用主义就其理论特征而言,它把哲学和人的认识局限于经验范围,把
哲学和科学所研究的世界归结为经验世界,强调人的认识活动的创造作用,
声称反对“形而上学”和“二元论”,籍此超越哲学的党性派别。因而它与
科学主义思潮的各哲学流派一脉相承。但是,实用主义有自己的独特性,即
它强调哲学要立足现实,以确定信念为出发点,以行动为手段,最终去获得
效果。但这里的“现实”是指主体所经受、对待、改造的现实,带有主观性;
“信念”是指个人的主观愿望;“行为”则包括纯粹主观的意识活动;“效
果”是以“有用”为标准。因而具有主观唯心主义倾向。
(2)具有浓厚科学和客观色彩的实用主义者杜威
实用主义在美国哲学界独占统治地位,甚至成为一股世界性的思潮,同
杜威密不可分。
杜威(1859—1952)出生于佛蒙特州的伯灵顿。 1879年毕业于佛蒙特
州立大学,1882年在霍普金斯研究生院进修,1884年以《康德的心理学》一
文获博士学位。在这一时期,他接触了19世纪德国唯心主义哲学,并深受英
国新黑格尔主义的影响。1888年起,历任明尼苏达大学、密执安大学、芝加
哥大学教授。1903年他和芝加哥大学哲学系的一些同事合著 《逻辑理论研
究》出版,表明他已经完全转向实用主义。
杜威一生著述颇丰,其中主要哲学著作有: 《哲学的改造》(1920)、
《经济与自然》(1925)、《确定性的追求》(1929)、《人的问题》(1946)、
《认知与所知》(1949)等。
实用主义为皮尔士所创立。皮尔士提出了实用主义原则,即主张思维的
任务在于确立信念,信念导致行动,观念的意义取决于行动的效果。詹姆士
----------------------- Page 14-----------------------
发挥了这一原则,提出了实用主义的经验和真理论的典型形式,以实用主义
来解决一切哲学问题和宗教问题,使实用主义摆脱了默默无闻的状况。杜威
不仅提出了经验自然主义和工具主义,还在哲学领域的各方面创新了实用主
义,重要的是,他把实用主义运用于政治、道德、教育等方面以及社会生活
的各个领域,并在1919—1928年间,游学多国,传播实用主义,使实用主义
与其名字紧紧相联。只要提起实用主义,人们就会想起杜威,反之亦然。
①经验自然主义。杜威企图从改造以往哲学出发来从事哲学活动,即他
的哲学是以企图超越包括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立在内的以往哲学中的所谓
二元对立为出发点。在他看来,传统哲学把经验界定为知识,即主体对于对
象的一种认识。而经验应为超出物质和精神对立之外的东西,它既非客观对
象的主观映象,也非一种纯粹的主观意识。否则,就会割裂经验与自然、精
神与物质。这正是一种“二元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立的出现就是由
于犯了“二元论”的错误。杜威建立经验自然主义就是力图排除这种“二元
论”,建立起经验与自然、精神与物质之间的连续性。他指出,经验就是这
样一种统一性,它“并不是把人和自然隔绝开来的帐幕,它是连续不断地深
入到自然的心脏的一个途径。” (杜威:《经验和自然》序,第4页)这就
是说,经验既包括人的情感、意志、思想等主观的东西,也包括事物、事件
等“客观”的东西,二者之间的关系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第一性和第二性、反
映和被反映的关系,而是作用与反作用、刺激与反应的关系,是主体与对象、
有机体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在《经验与自然》中,杜威还指出:“‘经
验’指开垦过的土地,种下的种子,收获的成果以及日夜、春秋、干湿、冷
热等等变化,这些为人们所观察、畏惧、渴望的东西;它也指这种种植和收
获、工作和欣快、希望、畏惧、计划、求助于魔术或化学、垂头丧气或欢欣
鼓舞的人(杜威:《经验与自然》第10页。)”,经验同时也指这二者的作
用。这样,杜威把主体与客体、精神与物质、人与自然的关系及相互作用限
制在经验的范围之内,而把主体、环境的客观存在问题排除在经验之外,不
予讨论。
詹姆士曾扩大经验的范围,企图建立一个纯粹经验世界,但他对经验应
包括哪些内容却未曾规定,只是把其界定为“意识流”、“主观生活之流”。
杜威接受并发挥了詹姆士的观点,并给经验规定了具体内容和范围,企图以
此超越”二元论”。但他终究苦于无法也不能超越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
立,走向了主观唯心主义。
②实践观和方法论。杜威的实践概念与其经验概念是一致的。他认为,
传统观点认为经验是僵死的东西,只是单纯地记载过去已经发生过的事件,
是彼此分离的,忽视经验的能动性。而他的经验概念则是一个能动的、不断
伸向未来的创造过程,是有机体与环境间的相互作用,是生活、行动、实践。
因而他把其哲学称为“生活哲学”、“行动哲学”、“实践哲学”。
在杜威看来,所谓实践就是生物有机体的适应环境的行为。具体他讲,
他认为实践是生物有机体的人与其环境之间的一种相互作用,即环境对有机
体产生刺激,有机体对这种刺激作出一定反应以适应环境。这种“刺激一反
应”过程就是实践的基本含义。
为了避免把实践与生物的适应行为等同之嫌,杜威谈到反省和推理对人
的实践的指导和调节作用,以表现出实践的能动性及高于动物的单纯反应之
处。但他又认为,这种反省、推理并非来自对事物的正确认识,以此种观念
----------------------- Page 15-----------------------
和思维去指导的行为能否达到预期的目的,也是毫无根据和可能的。实践只
能是一种尝试,一种冒险、一种赌博,人生活于其中的世界本来就是动荡冒
险的世界。
杜威试图消除认识中的消极性、直观性,凸现其能动性,但最终仍被“翻
版”弹回到机械性行列。这无疑同他作为机能心理学代表人物,从机能效用
的角度看待实践有关。
杜威强调实践,但人们如何去实践,以达到适应和改造环境之目的呢?
对此问题的考察,就构成了杜威的方法论。他的方法论的核心即思想五步法。
这五步是:1.感觉到的困难;2.困难的所在和定义;3.对不同的解决办法的
设想;4.运用推理对设想的意义所作的发挥;5.进一步的观察和试验,它引
导到肯定或否定,即得出可信还是不可信的结论。” (杜威:《我们怎样思
维》第72页)他指出,探索和试验最为根本,故此方法又称为探索方法或试
验——探索方法。这种探索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科学发现的程序,可惜
一切探索都是在经验范围内进行,就摆脱不了唯心主义的阴影。
③工具主义真理观。工具主义在杜威那里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前者是其
实用主义哲学的别称,后者是指其认识论和真理论。
在关于真理是什么的问题上,杜威既反对唯理论和天赋观念论,又反对
经验论和反映论。在他看来,任何思想、观念既不可能是独立存在的精神实
体,也不可能是对客观实在的模写,而只能是有用的假设。正如人们为了制
作某一件物品,完全可以由制作者的方便而任意选择使用或设计什么工具一
样。因而它可以不顾客观实际如何,只需考虑是否可以达到人们的预期的目
的。如果它们对人们达到预期目的及人们适应环境有用,它们便是真理,反
之就是谬误。他进而又指出:“既然工具既不是真的,也不是假的,因此真
假都不是判断的特性。工具往往是有效或无效的,适当的或不适当的,经济
的或浪费的。”(杜威:《逻辑:探索的真理》,第287页)所以,对于思
想、观念是否是真理就不应以真假来判断。真理的特性是有效、适当和经济。
如前所述,杜威哲学的特色是具有浓厚的科学色彩和客观 色
彩,表现在他的真理观上就是:他声称当他把科学概念、理论当作行为的工
具时,他预先假定了宇宙的存在,不主张主观任意创造;当他强调理论、思
想是否是真理全在于是否对有机体有用或有效时,他已声明有机体不仅仅是
个人,有用或有效更不是针对情绪的满足、私人的安适等而言的,而是具有
普遍和公众的特色。杜威曾有一个生动的比喻,说:“道路的用处不以便利
于山贼劫掠的程度来测定,它的用处决定于它是否实际上尽了道路的功能,
是否做了公众运输和交通的便利而有效的手段。观念或假设的效用所以成为
观念或假设所含真理的尺度也是如此。” (杜威:《哲学的改造》,第85
页)然而,尽管杜威竭力使工具主义在表现形态上具有较多自然和客观的特
征,强调工具为“公众”、“大家”利用,但他并没有肯定科学概念、观念
是客观实在的反映,没有抛弃真理的标准在于满足人的愿望和目的这一哲学
信条。这就使他在真理问题上最后仍然陷入主观主义的泥潭。
④社会历史观。杜威的社会历史观是其自然主义、工具主义和实践观的
延伸,是他以实用主义的原则改造社会历史的理论概括。其核心观点是否认
历史一元论,包括唯物主义一元论和唯心主义一元论,鼓吹历史多元论。在
杜威看来,对社会历史既不能象唯物主义者那样仅从社会存在出发加以解
释,因为社会既可以是某种经济共同体,也可以是某种共同的思想、观念的
----------------------- Page 16-----------------------
共同体。凡一切由某种共同观念、利益和目的而结合起来的个人的组合都可
以称为社会。社会是多元的而非一元的,是无定型的、变动的、相对的,因
而对社会应作出多种解释。但究竟作何种解释,完全取决于人们在特定条件
下的特定需要。从这种历史观出发,他否认对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认识,并
否认以此种认识为指导的社会变革。他认为,社会变革就是人们在特定条件
下依据特定需要,对一个一个社会问题的解决。这样杜威的社会历史观实际
上就是其关于应付特定社会历史环境的行为方法。
杜威不仅在上述领域继承发挥了皮尔士、詹姆士的实用主义观,而且把
它运用于教育学、政治学等领域,从而使实用主义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
域,改变着当时人们的思想、观念面貌和行动、实践方式,这便是实用主义
在美国长久不衰的原因所在。
(3)社会行为主义者米德
提到实用主义,我们不能不在曾与杜威齐名、并与杜威共同创立美国实
用主义运动中的重要学派——芝加哥学派——的米德那里停留,领略他独具
特色的实用主义哲学观。
米德(1863—1931)出生于马萨诸塞州的南哈德莱。 1887—1888年在
美国实用主义的诞生地哈佛大学学习,曾得到罗伊斯、詹姆士的指导。 1888
—1891年留学欧洲,研究心理学和生理学。回国后,结识杜威,并于 1894
年随杜威到芝加哥大学任教,共同创立了美国实用主义运动中的芝加哥学
派。
米德生前没有发表过专著,他的主要哲学著作均是死后由其学生整理出
版的,它们是:《当代哲学》(1932)、《心灵、自我与社会》(1934)、
《十九世纪的思潮》(1936)、《行动哲学》(1938)。
米德的哲学受詹姆士、杜威等人的影响,但又有所突破和创新。他还吸
取了柏格森和怀特海关于活动和过程的观点。米德对自然科学和自然科学史
也颇有研究,并受达尔文的进化论、冯特的实验心理学、爱因斯坦的相对论
之影响。这些不同的来源使其哲学带上“多元”和“独创”的特色。不过,
米德在美国实用主义者中之所以能独树一帜,是因为他把实用主义的基本哲
学思想 同生物进化论和实验心理学的某些观点结合起来,提出了社会
心理学和社会行为主义,成为杜威之后的美国实用主义的主要代表之一。①
社会行为主义。米德认为作为心理意识的心灵和自我不是物质的产物,也不
是超自然的东西的产物,而是社会的产物,换言之,它们既非物质性存在,
也非精神性存在,而是有机体和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过程。米德接受了体特
生的行为主义心理学和冯特的心理学,具体说明心灵、自我。他反对用人的
心理活动来解释人的行为,主张用分析人的有机体的行为来解释人的一切心
理意识活动。所谓有机体的行为,是指有机体对环境的刺激所作出的能动的
反应。这意味着有机体具有反省的能力,可以有目的地选择环境的刺激。心
灵和自我正是有机体和环境间积极的相互作用的产物。米德还认为,心灵和
自我是在社会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语言在这种形成中起了关键的作用。人
通过语言来传递信息,弥补了仅靠姿态传递信息的不足。他指出,姿态和语
言都是行为的符号,在发出者和接受者那里,它们具有共同的意义。换言之,
符号是具有社会性的。不难看出,米德接受了行为心理学,但又突出了行为
的能动性,即有机体的反省能力;还接受了冯特关于行为的社会性,但又作
了较深入的论述,提出“语言的社会性”。
----------------------- Page 17-----------------------
米德的社会行为主义的基本倾向是,强调个人的心灵、自我及与之相关
的思维活动受其所参与的社会行为决定,主张人必须运用社会上通用的语
言,采取既定的思想格调以及他所从属的社会集团的态度,与社会环境交往,
从而使自己社会化,成为自我。但是,米德又没有把个人完全统摄于社会之
中。他认为个人与社会、有机体与环境是相互作用的。这种相互作用就突出
地表现在他对自我结构的分析中。米德主张自我是由社会关系决定的,而人
的社会关系是多样的,因而自我的表现必是多样的,即存在着多种多样的自
我以适应多种多样的社会关系和社会变化。
米德的社会心理学有其一定的合理性,但他最终把人与社会的关系归结
为有机体与环境的关系,尽管他处处强调“社会性”,他仍然离开了人的社
会性。
②宇宙论。米德主张应按照生物进化论的精神来解释经验,即把经验看
作是一个活动的有机体同所感知的周围世界的一种能动的相互作用,在这种
相互作用中,有机体和环境均不是静止的,而是在不断发生变化的。他指出,
每一个变化的有机体与其相应变化着的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的关系即是一个
前景。“前景就是世界对个人的关系和个人对世界的关系的世界。”(米德:
《行动哲学》,第115页。)这就是说,前景是相对于活动主体而言的对象
的系统。他还把前景的适应范围加以扩大,认为一切事物与他物的关系都处
于前景系统之中。每件事物的性质取决于前景中其他事物的性质。处于不同
的前景中,事物的性质就不同。由于有机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方式及事物之
间相互联系的方式均是多种多样的,前景也自然是多种多样的。米德又对此
作了疏理,认为就大的范围而言,前景可分为无机、有机和心灵三类或三个
层次。宇宙就是各个层次的、具有多样性的前景的统一。
米德的这种宇宙论强调事物之间的联系,主张在事物间的能动的相互作
用、相互联系中确定事物的性质,有利于反对形而上学和机械论。但米德所
论述的一切关系均是以人与环境的关系为出发点的。而主体又是这一关系的
中心,从而势必夸大事物的相对性,否定它的客观的绝对的意义。
米德关于前景的观点受到了物理学中的相对论的影响,这是其观点有可
取之处的科学依据。
③认识论。米德对认识论的论述同样是从有机体同环境的相互作用原理
出发的。他否认把认识与所知、主体与对象、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当作认
识论的研究对象,否认把发现经验以外的客观世界的规律性、从而指导人的
行动,当作认识的任务。他主张把认识论变为方法论和逻辑,认识的任务就
在于寻找选择环境、应付环境的方法。米德认为真正的认识只能存在于有机
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即一定的前景中或境遇中。任何知识的意义和真理
性都取决于产生这种知识的境遇。同一知识处于不同境遇中,其意义和真理
性不同。因而我们只能讲一定境遇下的知识,不存在一般的知识。
那么,我们如何去发现知识,寻求选择环境。适应环境的方法呢?米德
提出了他的五阶段说:1.看出问题所在;2.根据问题的可能的解决条件,对
问题进行表述;3.提出观念和形式假说;4.对假设进行理智的检验;5.对假
设进行试验的检验。
米德的认识论强调了知识的具体性、相对性,但他把知识归结为寻找具
体境遇下具体行为的方法,也就必然排斥在实践基础上对事物所做的由表及
里的不断深化的认识过程。
----------------------- Page 18-----------------------
米德的实用主义在基本路线上与其前辈的实用主义一致,但他又对詹姆
士、杜威等人的观点作了发挥和创造,使之带有较多的客观和科学的色彩。
因而在美国实用主义运动中占有了一席之地。
(4)“概念的实用主义”者刘易斯
30年代后期,逻辑实证主义逐渐传入美国,对美国哲学、特别是实用主
义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动摇了实用主义哲学独领风骚的地位,出现了将实用
主义和逻辑实证主义融为一炉的倾向。刘易斯的“概念的实用主义”就是这
种融合的产物,也是美国实用主义在30年代后期以后的走向。
刘易斯(1883—1964)出生于马萨诸塞州司通海姆郡,曾就读于哈佛大
学,师从于新黑格尔主义者罗伊斯、新实在主义者培里和实用主义者詹姆士。
1910年获哲学博士学位。 1920年起在哈佛大学任教。著有《心灵与世界秩
序》(1929)、《符号逻辑》(1932)、《关于知识和评价的分析》(1946)
等书。
刘易斯也是著名的逻辑学家,提出了严格蕴涵的概念,并坚持区分严格
蕴涵和实质蕴函,建立了模态逻辑系统。他用实用主义态度,对逻辑中何为
知识、知识的构成、知识的进展以及知识的作用等问题作了详细探讨。刘易
斯的“概念的实用主义”的基本特点是:他把唯心主义的经验论和唯心主义
的唯理论揉在一起,使贝克莱的主观经验论和康德的先天唯理论原则熔为一
炉。
刘易斯认为人类经验包含三种成分:直接经验、先验的概念和范畴(分
析判断)、关于事实的经验判断。后者是前二者的综合。他指出,知识不能
是对显现于感觉者的东西的领悟,而只是用先验的概念和范畴对直接经验加
以创造而成的。对于经验,刘易斯借用了唯心主义经验论的观点,认为它们
并不是对客观对象的主观映象,而只是某种“所与”。因为,在刘易斯看来,
认识(包括经验)并不是对所呈现的东西的复写,“它从某种给与而转向某
种另外的东西。当它发现了这种东西时,知觉就得到了证实。当它遭到失败
或处于遭到失败的程度时,我们就犯错误或陷 入幻想。”(刘易斯:《心
灵和世界秩序》第162页)这就是说,认识不是对现实的反映,而是感官所
接受的东西。这实际是否认了认识对象的客观存在。按照他的逻辑,即使有
认识对象出现,它也得依主体的活动而定。失去了经验的主体,就失去了接
受某种“所与”的主体,就不可能有经验,不可能有经验的对象。
如果刘易斯仅仅停留在这里,那他至多是唯心主义经验论的翻版。他将
思路一转,跳出经验论,找到了康德的先验唯理论。他认为单纯的直接经验
无所谓真假对错,不能构成知识。必须把直接经验纳入概念和范畴的框架之
内,方可获得知识。然而,这种概念和范畴系统虽然是获得经验真理不可缺
少的形式,但不能从经验中得到,它们是先天的,是从知识中分析出来的。
这就如同康德关于知识来自于先验形式对感性杂多的“统觉”。作为一个实
用主义者,刘易斯在对概念和范畴的先验性的解释中,又注入了经验论因素
和实用主义因素。他认为,为应用一定的特殊经验而选取概念和范畴系统的
唯一标准是实用性,是能否达到一定的实际效果。在此,概念和范畴变成了
达到目的,取得成功的工具。
刘易斯割裂知识的内容与形式的观点与逻辑实证主义的观点相似,但他
对概念、范畴的解释又与逻辑实证主义有别。他认为,概念、范畴不是纯形
式或单纯的语言的结构形式。他力图找到它们的逻辑内涵,即找到它们所拥
----------------------- Page 19-----------------------
有的“共同世界”。他有时隐约地认为,这“共同的世界”就是指它们是社
会的产物。他没有将这思想贯彻到底,在更多时候和在普遍性上,他认为“共
同的世界”是人们用概念、范畴构造出来的。
刘易斯的“概念的实用主义”独具特色,一方面,可以说它标志着刘易
斯开辟了实用主义思潮发展的新方向,将其与逻辑实证主义融合;另一方面,
也可以说它是实用主义思潮在美国走向衰落,向逻辑实证主义屈服的结果。
3.英美新实在论及其变形物
(1)英美新实在论的产生、演变及特征
新实在论是在反对唯心主义,特别是在反对新黑格尔主义的论战中形成
和发展起来的。在欧洲大陆,布伦坦诺于19世纪末提出反对主张被认识的对
象依赖于认识者的主观唯心主义观点,并从心理学和中世纪经院哲学出发,
确定了实在论。在英国,凯斯、威尔逊与布伦坦诺同时提出了实在论,但正
式提出新实在论的是摩尔、罗素和怀特海及他们的“剑桥学派”的信徒。摩
尔1903年发表《驳斥唯心主义》一文,指出依据常识说明的物理对象具有实
在性,它不依赖于心灵而存在,从而标志英国新实在论的产生。罗素赞同摩
尔的观点,又认为理念或共相也和物理对象一样具有实在性,拓宽了英国新
实在论的研究领域。怀特海迁居美国后,提出了“过程哲学”,亦属新实在
论的变种。英国新实在论因摩尔、罗素不久即致力于分析哲学,而被分析哲
学所取代。在美国,新实在论出现于20世纪初。 1901—1902年,蒙塔古、
培里先后著书回击罗伊斯对实在论的攻击,标志着美国新实在论的产生。1910
年,蒙塔古等六位年轻哲学家发表了 《六个实在主义者的纲领和第一篇宣
言》,提出了新实在论的基本原则。 1912年,这六人又联合发表了《新实
在主义》,阐述了各自的新实在论主张。因观点分歧越来越难以联合,1914
年,六人小组便开始分 化。20世纪20年代前后,被新实在论的另一变
种批判实在论所 替代。
新实在论的基本特点,从对其产生过程的论述中就可以看出。新实在论
往往自称反对唯心主义,承认外部世界和认识对象的客观性,因而带有素朴
的实在主义的因素。但它又把感觉、观念也看作是客观的,否认物质和精神
的区别,反对唯物主义的物质统一性和反映论,因而又是唯心主义的。它还
把共相、一般看作是具有实在论的独立存在,因而又带有中世纪唯实论的色
彩。
新实在论的另一特点是,他们往往重视对自然科学成就的利用,因而得
到一些自然科学家的赞同,在自然科学领域有一定影响。遗憾的是他们并未
真正站在唯物主义立场上来研究自然。
(2)脚踏英美的“过程哲学”创始人怀特海
英国新实在论发展到怀特海这里,发生了双重变种,怀特海反戈一击,
批判新实在论思潮,抛弃自己的新实在论主张,并以此为出发点,开始了自
己新的哲学工作,建构“过程哲学”。英国新实在论从此走向衰落。
怀特海(1861—1947)出生于英国肯特郡的兰姆斯格特。1880年入剑桥
大学三一学院专攻数学,广泛涉猎文学、宗教、哲学和政治。毕业后,留校
从事数学教学。此时期以科学哲学家而著名。 1924年到美国哈佛大学任哲
学教授,专意于建立其“宇宙形而上学”。怀特海主要哲学著作有:《关于
----------------------- Page 20-----------------------
自然知识原理的探索》(1919)、《自然的概念》(1920)、《相对论原理》
(1922)、《科学和近代世界》(1925)、《过程与实在》(1929)、《观
念的历险》 (1933)、《思想方式》(1938)等。
怀特海的哲学充满矛盾和奇特性。他所创建的数理逻辑,被分析哲学当
作工具,以“拒斥形而上学”,而他却建构了一个庞大的“宇宙形而上学”;
他曾致力于数学和逻辑学研究,受到相对论、量子力学的影响,以科学哲学
家著名,却怀疑数学的精确性;他把形而上学建立在科学之上,却又笃信宗
教,调和科学与宗教。他的“过程哲学”正是建立在这种矛盾和奇特性的基
础上,又企图消除这种矛盾。这本身又是一个矛盾。过程哲学的基本论点是:
自然界是活生生的、有生命的,处于创造进化的过程中。
①“事件理论”。如上所述,怀特海从事哲学工作之始就将攻击目标对
准传统机械论。传统机械论认为,自然是由永恒的物质所组成,物体又是由
在空间游动的物质粒子构成。每个粒子都具有它自己的形状、体积、运动、
颜色、气味。然而,怀特海指出,这些来自于16、17世纪大思想家的看法,
已经受到了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等现代物理学的冲击。现代物理学使经典力学
关于质量、时间、空间、能等概念发生变化。一方面,光和声的传播原理表
明,色和声都是第二性的,并非真正存在于客体中;另一方面,现代物理学
指出,物质和能并无区别,能是纯粹的活动。怀特海由他所例举的现代物理
学成就中得出两点结论:从感官知觉出发寻找事物的本质是肤浅的,容易导
致认识论方向的迷失;世界的本质就是活动,整个世界就表现为活动的过程。
怀特海又把世界看作是处于一定时空关系中的“事件”组合而成的统一
体,世界过程就是事件之流。在他看来,“事件”有别于“事物”,“事件”
是世界的基本要素,自然界的终极事实,也是自然界中唯一的存在,因为整
个自然界除了事件就没有任何其他的东西。它既非变化的,也非永恒的,只
是经过或流过。它的流过是唯一的,不可逆的。因而每一具体事件是唯一的。
时间—空间是事件经过的区域场所,但时间—空间也融入事件之中。事物和
事件处于相互联系之中,宇宙就是事件场,是由各种事件综合而成的有机体。
这个有机体决非是一个物质实在,而只是活动的结构。
怀特海的“事件理论”强调了世界的变动性,但它一开始就是建立在否
认客观物质存在的基础上,夸大了运动并使之绝对化了。
②“宇宙形而上学”。“事件理论”是怀特海早期哲学理论的核心。正
是在此基础上,怀特海完成了他的“宇宙形而上学”体系的建构。
“宇宙形而上学”的中心概念是“永恒客体”,包括单纯永恒客体,如
色、声、味等知觉的东西,以及复杂永恒客体,即柏拉图的“共相”、“形
式”一类的东西。他指出,永恒客体是自然中不流动的因素,本身是一种抽
象,又构成抽象的世界和可能性的领域。只有当它们进入了事件之流后,才
成为具体的显相,即现实的现有或现实的机缘,成为构成世界的终极的真实
事物。但现实的现有并非物质,永恒客体间的关系也非必然。他认为,不同
的永恒客体间的不同关系,构成不同的世界。他主张,现实世界是全部潜存
于可能性领域内的无限多的世界中的一个,是选择的结果,而最终决定这一
选择的是上帝。他指出,上帝在无限多个可能性的潜存世界中限制了永恒客
体的无限多的、非必然性的组合方式,才使这个唯一的世界得以实际产生。
所以,上帝是作出选择的根据,是现实性的源泉,也是限制性的根源。至于
上帝为何作了此种选择、此种限制,怀特海认为理性无法作出回答。“上帝
----------------------- Page 21-----------------------
是最终的限制,而且上帝的存在就是最终的非理性。”(怀特海:《科学与
近代世界》,第257页)怀特海不得不求助于非理性。
怀特海指出,由于永恒客体间的相互关系,所有永恒客体形成一个统一
的体系;又由于上帝的限制和选择,永恒客体相互组合形成复合体。永恒客
体是复合体的一个成分,而众多的复合体之间又有高低级之分,低级的是高
级的一个成分。于是,他把宇宙看作是一个有层次、分等级的体系。
怀特海还提出了事物之间关系的新概念——“把握”。把握就是指一事
物握住或抓住另一事物,是现实实有间一种动态的、主动的关系。把握有肯
定的和否定的之分。怀特海认为,一个实在的实体就是一个“把握性的事态”,
即该实体对其所把握的一切事物关系的综合体。它不是一种永久性的事物,
返回书籍页